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

2022-11-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

论杜甫诗歌的忧患意识

一、忧患意识在杜甫诗歌中的体现

(一)杜甫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

杜甫关心国事,时时不忘国家的兴亡,担忧祖国的前途命运,他的诗歌渗透着爱国热忱。他无比热爱祖国,特别是在“安史之乱”发生后,诗人的喜怒哀乐完全是和祖国的盛衰起伏相呼应的,从中突出了他的爱国热情和对祖国命运的忧虑之情。

安史之乱中长安城沦陷,虽山河依旧,但是人事已非,诗人面对国家的破败不堪,对着三春的花鸟心痛得流泪,通过这常见的动作表达出忧虑国家、感时怀人的极其焦虑的心情。山河沦陷,他鼓励朋友们“济时肯杀身”“临危莫爱身”,他坚信“胡命其能久,皇纲未宜绝”,希望唐肃宗“再光中兴业,一洗苍生忧”。在投奔唐肃宗时自己不幸被叛军捉住,第二年当他从叛军手中逃脱时,写下了“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的诗句。这时的杜甫悲痛欲绝,为国破家亡的不幸流下热泪,为君王的蒙难深切伤痛,为世事的无常无比感慨。在兵荒马乱的战争时期,人人自危,他逃命尚且来不及,却仍抱着一颗心系国家的赤子之心去哭去行,这样强烈的哀恸之情又怎能不让世人为之动容。

当他听到唐王朝的军队收复被叛军占领的河南河北的消息时,不禁“涕泪满衣裳”, 这时的杜甫已经52岁,这年正月史朝义兵败自缢,叛军部将也相继投降,至此持续七年之多的安史之乱宣告结束。大乱初定,消息来得这样出人意料,而这消息又是有关整个国家的大喜之事,哪能不惊喜掉泪?“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诗人忽闻收复失地消息之后,无法抑制胜利喜悦与还乡快意,流下了激动的泪水,可以看出,诗人的喜怒哀乐完全是和祖国的盛衰起伏相呼应的。

“向来忧国泪,寂寞洒衣巾”,这诗句真切地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安危的忧患意识和对安定统一的强烈愿望。到了大历三年,已经58岁的杜甫登上了仰慕已久的岳阳楼。登楼赏美景,看到祖国江山的壮美,诗人本来应该是充满豪情壮志的,但是,谁能想到既老且病的诗人关注的不是自己的身世之悲,而是北方边关的战事,他心系国家安危,为国家的多灾多难而叹息,发出“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的痛苦呻吟!俗话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可是在杜甫的诗歌中我们总是看到他在流泪,那是因为国破家亡给他带来的是锥心刺骨的痛啊!还有什么能比这更让人痛苦的呢?

(二)杜甫对黎民百姓的担忧

杜甫关心百姓,对底层百姓的疾苦寄予了深切同情:“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他的诗歌非常广泛地反映了百姓的痛苦生活及对民生的忧虑。如他看到统治阶级穷奢极欲,过着荒淫无度的生活,而百姓们却挨冻受饿,甚至惨死街头时,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诗句,揭露贫富不均的严重阶级对立及民不聊生的现状;看到百姓被繁重的苛捐杂税压得喘不过气来的时候,发出了 “谁能叩君门,下令减征赋”的呼吁;看到战乱死伤的残酷景象,他写下了“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看到人民在战乱中受尽苦难时,写下了“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丈夫死百役,暮返空村号”等等。这些诗句都是对战乱中人民悲惨生活形象生动、具体真实的极其深刻的刻画。在动乱的年月,杜甫最关心的是民众的安危。杜诗中对悲惨世界的描写之多,确实是空前的,他倾注了毕生的精力来关注这一问题。一部杜诗,让人无法飘逸轻松洒脱,也主要是因为他笔下常常发出的是感天动地的悲吟,画出的是血泪阑干、尸骨纵横的荒凉,是穷困潦倒的独叟、寡妇、老妪的众生相。

虽然杜甫没有能力去解救人民的苦难,但他希望人民生活能够安定幸福,这种美好的愿望在他的诗歌中也时时流露。如“安得务农息战斗,普天无吏横索钱”,表达了杜甫希望战争能够尽快结束,让农民能够回到土地上去安居乐业,天下不再有骄横的官吏横征暴敛的愿望;对侵略自己祖国的敌人,杜甫也能报以仁德之心,“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只要能制止游牧民族的侵略,就不要让更多的人失去生命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这诗句所体现出来的推己及人的思想,更是超越了个人生死利益的对民生疾苦的关心和忧虑。这已经超越了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立身准则,他强烈的忧民责任感已超过了一般儒家思想要求。

二、杜诗强烈忧患意识的形成原因

(一)首先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中国古典文学善于扣住伦理道德、政治的层面,怀着对国家民族和社稷民生的关注,承担着历史留下来的各种精神负担,在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中浸润着浓郁的忧患意识。

中国人的忧患意识比任何一个民族都要来得强烈。在中国历史上最能深刻体现这种意识的学派首推儒家,我们在读儒家经典时,总能在字里行间发现这种深重的忧虑感。如《诗经》中就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的感叹;《尚书?君牙》篇中亦有“心之忧危,若蹈虎尾,涉于春冰”;《礼记》中说“虽危起居,竟信其志,犹将不忘百姓之病也。其忧思有如此者”;儒家学派最著名的人物孔子也曾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孟子更提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命题……儒家的这种忧患意识往往与国家社稷和黎民百姓的强烈责任感融为一体。他们敢于面对礼崩乐坏的现实,敢于承担起救世救民的重大使命。他们虽不是国家的当权者,但这并不妨碍他们以天下国家为己忧,以天下国家为己任。这种精神是儒家思想中最为积极的因素,也是杜甫从儒家思想的文化中汲取的最主要的精神力量。高尔泰说过:“这种沉重的情绪环境,这种忧愁的心理氛围,正是中国诗歌由亡而生的肥沃土壤。”杜甫作为一个封建文人自然也受到儒家正统思想的熏陶影响,他的感时伤国,就是从“忠君”“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正统思想出发的。这种忧患是与国家前途命运的盛衰变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具有强烈的爱国热忱。他怀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能够洞察国家、人民的隐患,他强烈地希望能够为国为民排忧解难。“忧世心力弱”“忧国只细倾”“在家常早起,忧国愿年丰”“向来忧国泪,寂寞洒衣巾”……他的这些诗歌无一不充满着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关注和对民生的忧心。

(二)杜甫的忧患意识与他所生活的时代环境分不开

杜甫的忧患意识是他根植于个体的情感、生命的体验,由精神、情感体验延伸为时间、历史体验,进而带有明显的实践理性的特点。

“安史之乱”发生前,杜甫在35岁时,来到长安求仕,满以为从此可以“立登要路津”,实现“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然而,此时的玄宗皇帝已然不是开明天子,他好大喜功,穷兵黩武,信用奸臣,堵塞言路,生活极端腐化。不过,杜甫对玄宗仍然抱有幻想,以为通过忠臣的努力辅佐,国家仍可回到开元盛世的局面。于是,他积极寻求从政的道路,可是在政治上仍旧屡屡受挫,他的经济条件也日益恶化,他苦苦挣扎了十年,希望还是落空了。

正是由于诗人在困守长安的时候,生活潦倒,在这“长安苦寒谁独悲,杜陵野老骨欲折。……饥卧动即向一旬,敝裘何啻联百结”的生活中,使他更加正视现实,认清统治者的罪恶和腐朽,也看到人民的贫困和痛苦,因而在诗中发出了“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感叹。于是对国家和民生的忧患在他的诗歌中开始有了越来越深广的体现,杜甫诗歌中的忧国忧民的主导风格,就是在此期间开始逐渐形成的。在这期间他写下了《兵车行》《丽人行》等名篇,其中以《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为最,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安史之乱”发生后,杜甫和难民在兵荒马乱中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共同经历了战乱的痛苦。这就使他对人民的苦难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与认识,与人民的感情也更加密切了。于是,他的忧患意识就更加深重了,这种忧患思想,在其后数十年天下瓦解、遍地哀号的残酷现实中一直不断地在滋长。他的诗越来越多地反映人民疾苦,创作了脍炙人口的“三吏”“三别”。

作为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杜甫受到了人民的热爱,也成为研究者关注的对象。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感,真正体现出了中国知识分子与生俱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是中国文化中的一种理想人格。

作者:唐瑜

第2篇: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

文献综述

格式与写法

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特别是阳性结果,而文献综述要求向读者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在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

前言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

主题部分,是综述的主体,其写法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可按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不管用那一种格式综述,都要将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归纳、整理及分析比较,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主题部分应特别注意代表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文献引用和评述。

总结部分,与研究性论文的小结有些类似,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对所综述的主题有研究的作者,最好能提出自己的见解。 参考文献虽然放在文末,但却是文献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不仅表示对被引用文献作者的尊重及引用文献的依据,而且为读者深入探讨有关问题提供了文献查找线索。因此,应认真对待。参考文献的编排应条目清楚,查找方 便,内容准确无误。关于参考文献的使用方法,录著项目及格式与研究论文相同,不再重复。。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

一、“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二、杜甫诗歌艺术的几个具体的艺术特点的

杜甫在唐代诗坛上是与李白双峰并峙的伟大诗人,而且即使在整个古代文学史上,也是可以列名在最伟大的诗人之列。

他的诗歌创作,内容极为丰富,广泛地反映了他的时代的社会生活,而他的诗歌的艺术性更是达到了我国古典诗歌的颠峰。今天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

一、“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关于杜甫的艺术风格,前人一直是用“沉郁顿挫”这四个字加以概括。杜甫诗歌里的多种多样的形象都在“沉郁顿挫”的风格上取得了统一。

杜诗内容广博,体式多样,风格也多姿多彩,而其主导风格是其夫子自道的“沉郁顿挫”。沉郁顿挫包括了“意”和“法”,即思想感情和表现方式两个方面。“沉郁”有深挚、沉雄、郁结、抑塞之意,主要指感情的力度和深度,侧重于“意”、“思想”。顿挫有抑扬曲折、句断意连、波澜起伏之意,主要指感情表达的层次、节奏,侧重于“法”、“表现”。

沉郁与顿挫之间有紧密的联系。唯感情聚积得沉郁,表达起来才不至于一泻无余;唯表达得委曲盘旋,似有不尽之意,才越发显得感情的深沉郁勃。“沉郁顿挫”有忧愤深广、潜气内转而又波澜老成的含义。

**的社会现实,长期的生活磨难,使其年轻时的理想壮志逐渐为沉郁、感伤所取代,忧国忧民,慨叹身世,愈至晚年,其情绪愈加强烈。而杜甫又是一位有骨气、有良知的人,其郁结于胸中的悲愤涌至口边时,又往往强咽下去,使感情更加深沉浑厚。这种回环往复的感情流程发之于诗,便是潜气内转的起伏顿挫,给人波澜老成之感,其《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洗兵马》、《蜀相》、《登高》、《秋兴八首》、《咏怀古迹五首》等均为典型之作。或景中含情,或借古说今,或欲说还休,反复吞吐,言情顿挫,都突出地表现了这种风格。

他往往把思想感情凝聚在秋景之中,在秋天的萧瑟和衰飒中,渗透了诗人伤时忧国的心情。杜甫多年飘泊于长江上下,江流、孤舟、急峡、危城……这一切几乎和诗人的生活融为一体。他的思想感情也在这些形象上找到了寄托。动荡的江水,陡峭的山峡,孤清的月色,凄历的画角,这些都是诗人心情的反映。他的《登高》是一首非常出色的抒情诗,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诗是这样写的: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集中了秋天和大江这两个杜诗里最富于想象力和联想力的形象,诗里写到的急风、高天、猿啼、飞鸟、落木、长江,无不饱含着诗人对国家和身世的酸辛与愤慨。这首诗的第三句和第四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是很有名的两句诗。诗里的那种雄浑苍劲的形象和跌宕顿挫的节奏,表现了诗人难以平静的忧愤,也反映了那个战乱时代的气氛。

《秋兴》八首也是集中了秋天和大江的形象,而成为杜甫抒情诗里艺术性最高的一组诗。它最大的特点就在于:用一片弥天盖地的秋色将秦蜀两地联系起来,表现了故国平居之思;又用绵绵不尽的回忆把今昔异代联结起来,表现了抚今追昔之感。这组诗是很能够代表杜甫那种沉郁顿挫的风格的。以上说明了杜甫怎么样运用具有个性化的艺术形象来表现他所特有的那种沉郁顿挫的风格。

二、杜甫诗歌艺术的几个具体的艺术特点。

第一,杜甫善于对现实生活作高度的艺术概括。

这种概括,有的时候是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事物,通过客观的描写,把复杂的社会现象集中在一两句诗里,从而揭示它的本质。比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把尖锐的阶级矛盾集中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十个字里,使人触目惊心。再如《白帝》:“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表现四川军阀混战的罪恶,也是把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概括在两句诗里。还有像《岁暮》:“天地日流血,朝廷谁清缨?”也很集中地概括了安史乱后的政治局势。

杜甫的概括有的时候是通过人物的对话,对某些事件作概括的介绍。比如《兵车行》这首诗是通过一个行人的话广泛地介绍了兵役的繁重、战争的艰苦,以及人民反对开边的情绪。《石壕吏》是通过老妪的一番话,介绍了这一个家庭的遭遇,同时也概括了千万个家庭。杜诗的现实主义,并不在于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他虽然也写了不少人,但这些人并不是作为具有个性的典型而出现的。他的现实主义的特点在于从现实生活中选取典型的事件,加以高度的概括的描写,通过这样的描写,去揭示现实生活的本质。

第二,雄浑壮阔的艺术境界和细致入微的表现手法。

艺术境界是雄浑壮阔的,但是表现手法却是细致入微的。由于杜甫具有爱国爱民的胸襟,博大精深的知识,以及丰富的生活经验,所以他的诗歌境界是雄浑壮阔的。可是这种雄浑壮阔的境界往往是通过刻画眼前具体细致的景物和表现内心情感的细微波动来达到的。他有一首诗题目叫《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其中有这样两句:“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杜甫称赞王宰的山水画,说他的画有“咫尺万里”之势。杜甫的诗也具有这种“咫尺万里”之势。李白和杜甫,他们的艺术境界都是很壮阔的,可是达到这样一种壮阔境界的途径却不同。李白是运用风驰电掣、大刀阔斧的手法来达到的,而杜甫却是以体贴入微,精雕细刻,即小见大,以近求远的方法来实现的。

如果说李白的诗像暴风骤雨,以极不平凡的气势感动读者,那么杜甫的诗就像是“润物细无声”的轻风细雨,不知不觉地渗透了读者的心灵。李白的诗让人惊叹,杜甫的诗让人亲近。比如同样是写安史之乱,李白的写法是从大处落墨。他的《古风》第十九首,先写和神仙一起升天,升到天上从上面往下看,看到人间,接着有几句就反映了安史之乱以后的政治局面。李白是这样写的:“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李白是从天上俯视洛阳川,看到到处都是安史的军队,很多的老百姓都死在这场战乱里,而那些豺狼却做了高官。“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这是一种大刀阔斧的写法。而杜甫却是具体细致地写出这场战乱的各个方面,像《三吏》、《三别》,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具体反映了这场战乱带给国家和人民深重的灾难。杜甫笔下的安史军队是:“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通过一支沾满鲜血的箭,具体地形象地反映了国家人民深重的灾难。“群胡归来血洗箭”好像一个特写的电影镜头,很具体很细致地反映了这场战乱带给国家和人民的灾难。可见杜甫是以体物察情的细微而见长的。再如他的《望岳》,是他年青时候写的一首五律。“岳”是指东岳泰山。

这首诗是这样写的: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岱宗”是指东岳泰山,说泰山很广大,泰山的青色一直横亘在齐鲁两地。“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是写泰山的广大。“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阴”是山的北面,“阳”是山的南面。山的北面和山的南面光线的明暗不同,因此这边是昏那边是晓。这两句是写因为泰山的高峻,所以才“昏”“晓”不同。“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是说远望层云叠起,而且云层在山腰里翻滚起自己的心胸不禁也激荡激荡,目送归鸟飞向远方,鸟的身影越来越小,所以要一直睁大眼睛看着它,以至眼眶都要睁裂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说自己将要登上泰山的绝顶,从泰山上往下看,因为,泰山很高,其他的山久都显得很小,故曰“一览众山小”。

这首诗是写望泰山,在短短的八句诗里,就通过不同的距离和不同的角度写出四种不同的望法。

头两句是远望,第三句和第四句是近望,第五句和第六句是细望,第七句和第八句是想象自己要登山极目远望。在八句诗里写出四种不同的望法,可见杜甫的写法是很细致的。我们再看他的另外一首题为《羌村》的诗,《羌村》一共有三首,我们看他的第一首。这首诗是杜甫从凤翔回到鄜州的家后写的。诗曰:

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欷。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

“归客”是杜甫指自己。“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妻子和孩子们都很吃惊我居然还能活着回来,吃惊以后回想这一段分离的生活,感到很悲痛,流下了眼泪。“夜阑更秉烛”的“夜阑”是夜深的意思,“更(gèng)”就是再一次的意思。他们已经入睡了,但是睡不着,又起床,再点上蜡烛,再互相的看一看,到底这是真的呢,还是在做梦。

“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杜甫不相信自己能够活着回来和家人团聚,他的妻子和孩子们也不相信他能够活着回来,所以刚刚见面的时候那一阵激动已经过去了,大家都入睡了,可是睡不着,再起来,又点上蜡烛,互相看着,好像是在做梦一样。这首诗开始是写喜——回到家里的欢喜。“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在一个傍晚的时分,一个日暮的黄昏的时分,杜甫回到了自己的家里,鸟雀在叽叽喳喳的叫着,好像也在欢迎他的回来。接着写惊——“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刚进家门的时候很高兴,见到家人的时候,是一种吃惊的感情,一方面家人很奇怪,想不到杜甫能活着回来;另一方面杜甫也想不到能够一家团圆,家里人都那样平安,所以写了喜以后就写惊。写了惊以后又写悲——“惊定还拭泪”。写了悲以后是写疑,反而怀疑这是在做梦——“相对如梦寐”。经过一场大的战乱,杜甫一个人在外边受到很多的磨难,忽然回到了家里,先喜,再惊,再悲,最后是疑。杜甫把握住了心情的每一个起伏,写得很细致,可以说是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杜甫不只是细致入微,他还能够通过入微的刻画达到雄浑壮阔的境界,这才是杜甫超出一般现实主义诗人的地方。

杜甫有些诗是从身边琐事的描写,逐步地推衍到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例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又呈吴郎》都是这样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从自己住的那间茅草房被秋风吹破,然后写到天下的寒士;《又呈吴郎》是通过一个老太太联想到当时国家的局势。杜甫还有许多诗是把重大的社会政治内容和生活中的一个侧面的剖析穿插起来,运用这些细节去表现重大的主题。比如他的《春望》这首五言律诗: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是拟人的写法,自己感叹时局,见花而流泪,觉得花也在流泪,自己怅恨离别,听到鸟叫惊心,觉得鸟也在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封家信能够值万金,非常难得,这真是体察到了久别家人后接到家书的心情。“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是说自己已经老了,头发不仅白了,而且也逐渐少了。这首诗的开头两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是从大处着眼,写得很悲壮。

第三句和第四句角度改了,从小处落笔,用溅泪之花、惊心之鸟去点缀沦陷了的京城,同时也衬托出自己伤时之深。这样就把重大的社会政治内容和生活里的一个细小的侧面穿插起来写,这些细节也是表现那个重大的主题的。又比如杜甫著名的《北征》这首诗,它是由国及家,再由家及国,先写国家的大事,然后写自己的家庭,写了自己的家庭以后,又写国家的大事,用自己一个家庭反映整个国家的变化,而写家庭的时候又是着重在儿女的衣着上,在纵论国家大事的时候,忽然插入一大段儿女的衣着的细致描写,这段是写得十分精彩的。“平生所娇儿,颜色白胜雪。”脸色苍白,是病态,是因为吃不饱饭所致。“见爷背面啼,垢腻脚不袜。”这两句写孩子看到父亲回来,转过脸去哭起来了,这时候杜甫看到他的孩子脚很脏,连双袜子都没有。为什么“见爷背面啼”呢?乃是因为,孩子久不见爷,已经生疏了,已经把爷当作生人而羞赧了。为什么“垢腻脚不袜”呢?乃是因为家贫,买不起袜子啊!“床前两小女,补绽才过膝。”那两个女儿长得快,没有新衣服给她们穿,身上还是那件旧衣服补了又补,穿着不合身,既小又短,只是刚刚能够遮住膝盖。“海图拆波涛,旧绣移曲折。天吴及紫凤,颠倒在短褐。”

妻子把过去的一些织了图案的丝织品都拿来给孩子改成衣服,做了补丁,所以原来那些丝织品上的图案颠来倒去的,根本接不上茬了。这几句是写他的儿子和女儿,是他刚回到家里看到的情形。下面接着写到他这次回来带了一点钱,因此家里的生活得到了改善。“瘦妻面复光,痴女头自栉。学母无不为,晓妆随手抹。移时施朱铅,狼藉画眉阔。”这时他的瘦妻的脸色渐渐地好了,他的女儿也学她母亲的样子梳头、搽胭脂、画眉毛,在打扮自己。“痴女头自栉”,自己拿了一把梳子在梳头。“痴女”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傻丫头、傻闺女,这是对爱女的一种昵称。“学母无不为”,学她母亲的样子,看到母亲在打扮,也跟着学。可是她不会打扮,所以早上起来打扮的时候随手乱抹,又涂胭脂又涂粉又画眉毛。杜甫看到他的小女儿这个样子,感到又可笑又可爱。这一段是插在纵论国家大事的中间,用儿女的衣着这个细节反映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更显出国破之痛。所以说杜诗是和谐地统一了巨细、大小、远近、虚实等等各种对立的审美范畴,这也正是杜诗艺术的奥妙所在。正如《诗薮》所说的:“盛唐一味秀丽雄浑,杜则精粗、巨细、巧拙、新陈、险易、浅深、浓淡、肥瘦,靡不毕具。”

第三,杜诗的语言艺术。

杜诗在语言艺术方面是有突出成就的。他的语言经过千锤百炼,用他自己的话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他喜欢佳句,所以他的语言一定要得到那种惊人的效果,如果达不到这种效果,那么就要继续地反复地修改,死也不甘心。他又说:“新诗改罢自长吟,颇学阴何苦用心。”“阴”是阴铿,“何”是何逊,这是南朝的两个诗人。杜甫写诗总是不断地在修改,改了以后还要不断地吟诵,在吟诵的过程中再继续地修改。他又说自己写诗要“毫发无遗憾”。“毫发”是形容很细微的地方,很细小的地方。即使像一根毫毛、一根头发那样一点遗憾也不能留下来?一定要做到自己十分地满意。“语不惊人死不休”,“新诗改罢自长吟”,“毫发无遗憾”,这些话都可以说明他在语言上所下的功夫。杜甫的语言不同于李白的单纯自然,而是苍劲的,凝练的。所谓苍劲,就是苍老遒劲的意思。他曾经称赞郑谏议的诗说:“波澜独老成。”又说薛华“歌辞自作风格老”。可见杜甫认为诗要老成才好。他自己的语言也正像是一口洪钟发出的深沉的声音。

凝练,是说他能用最少的字句表现最丰富的内容,达到高度的概括。苍劲,凝练,构成了杜诗语言的主要特色。下面就从锤字、炼句两个方面来说明这个问题。先说锤字。杜甫下字力求准确有力,使每一个字都含有很重的分量和很深的含意。他很善于用实词,如“微风燕子斜”,这个“斜”字,就用得很好。《石林诗话》里说:“燕体轻弱,风猛则不能胜,惟微风乃受以为势,故又有‘轻燕受风斜’之语。”又如杜甫在《旅夜书怀》里有这样两句:“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这里的“垂”字和“涌”字也是很有锤炼之功的。天上的星星垂下来了,才发现原野的广阔,远处的天和地连接在一起了,远处的星体都垂下来和地面接在一起了,船走到了广阔的平野上。“月涌大江流”这个“涌”字也是很有分量的,晚上看不见江水的流动,可是从大江里的月影的涌动,可以感觉到江水的流动。另外,像《无家别》里“竖毛怒我啼”,《宿府》里“独宿江城蜡炬残”,《登高》里“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还有像《彭衙行》里“痴女饥咬我,啼畏虎狼闻”,这些诗句里的实词都是用得很有分量的。

就拿《彭衙行》里两句来说吧,“痴女饥咬我”,“饥”、“咬”都是动词连在一块儿用,“啼畏虎狼闻”,“啼”、“畏”“闻”这三个字也都是动词,在两句诗十个字里,杜甫接连的用了五个动词,用得很有意思。再说炼句。杜甫的诗句都显得苍老遒劲、凝练沉着。比如在《空囊》这首诗里有这样两句:“不爨井晨冻,无衣床夜寒。”在《洗兵马》里杜甫说:“三年笛里关山月,万国兵前草木风。”在《解闷》的第一首里杜甫说:“草阁柴扉星散居,浪翻江黑雨飞初。”这些句子和李白的诗句那种单纯明快的风格迥然不同。可以这么说,李白的两句诗到杜甫的手里可能合并为一句,而杜甫的一句诗到李白的手里也可能拆做两行。像李白的诗里“大道如青天”,“黄河之水天上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这样的一些诗句单纯到一句一个意思或者两句合起来才表达一个意思。这样的诗句在杜诗里是难得找见的,李杜的语言各有各的长处。不过,杜甫晚年在少数的诗里过于追求凝练,有的时候使人费解,有一个例子常常被人们举到,“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像这样的句子过于追求凝练了,不大容易理解,这些地方就不值得效法了。

第四,杜甫诗歌众体兼长。

从诗歌的体裁方面来看,杜甫是众体兼长的一个诗人,五言、七言、古体、律诗、绝句,他都能够运用自如,尤其是古体和律体,杜甫写得非常好。他的古体诗大概一共有五百多首,其中五古三百六十一首,七古一百四十五首。他常常运用这种体裁将叙事、抒情、议论三者融合在一起。像《自京赴奉先县咏怀》、《北征》、《三吏》、《三别》、《洗兵马》都是如此。《石壕吏》叙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从暮至曙,按照顺序写来。虽然只是叙事,可是诗人的义愤之情已在不言之中,是杜甫古体诗里的佳作 杜甫的律诗大概一共有七百多首,其中五律有六百多首,七律有一百多首。像《月夜》、《秋兴》都是名篇。杜甫在七律方面的贡献特别卓著。在开元天宝之际,五律是全面繁荣的时期,七律却还没有引起诗人足够的注意。《河岳英灵集》选诗二百三十一首,其中只有一首七律,就是崔颢的《黄鹤楼》。可见在开、天之际七律还没有引起诗人足够的注意。杜甫可以说是写作七律的第一个大家,他写的七律的数量超过初盛唐诗人的七律的总和。在思想内容方面,杜甫以前的七律大都是歌功颂德或者是应酬之作。杜甫不仅用七律来描绘自然的风景,或者用来赠答酬唱,而且用七律这种形式表现政治内容,感叹时事,批评政治,抒发他的忧国忧民的思想。在艺术上,杜甫以前的七律是一味的秀丽、典雅,杜甫则创造出沉雄悲壮,慷慨激昂的风格,把七律的创作推向了高潮。

第3篇: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学生论文)

一、“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二、杜甫诗歌艺术的几个具体的艺术特点的

杜甫在唐代诗坛上是与李白双峰并峙的伟大诗人,而且即使在整个古代文学史上,也是可以列名在最伟大的诗人之列。

他的诗歌创作,内容极为丰富,广泛地反映了他的时代的社会生活,而他的诗歌的艺术性更是达到了我国古典诗歌的颠峰。今天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

一、“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关于杜甫的艺术风格,前人一直是用“沉郁顿挫”这四个字加以概括。杜甫诗歌里的多种多样的形象都在“沉郁顿挫”的风格上取得了统一。

杜诗内容广博,体式多样,风格也多姿多彩,而其主导风格是其夫子自道的“沉郁顿挫”。沉郁顿挫包括了“意”和“法”,即思想感情和表现方式两个方面。“沉郁”有深挚、沉雄、郁结、抑塞之意,主要指感情的力度和深度,侧重于“意”、“思想”。顿挫有抑扬曲折、句断意连、波澜起伏之意,主要指感情表达的层次、节奏,侧重于“法”、“表现”。

沉郁与顿挫之间有紧密的联系。唯感情聚积得沉郁,表达起来才不至于一泻无余;唯表达得委曲盘旋,似有不尽之意,才越发显得感情的深沉郁勃。“沉郁顿挫”有忧愤深广、潜气内转而又波澜老成的含义。

**的社会现实,长期的生活磨难,使其年轻时的理想壮志逐渐为沉郁、感伤所取代,忧国忧民,慨叹身世,愈至晚年,其情绪愈加强烈。而杜甫又是一位有骨气、有良知的人,其郁结于胸中的悲愤涌至口边时,又往往强咽下去,使感情更加深沉浑厚。这种回环往复的感情流程发之于诗,便是潜气内转的起伏顿挫,给人波澜老成之感,其《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洗兵马》、《蜀相》、《登高》、《秋兴八首》、《咏怀古迹五首》等均为典型之作。或景中含情,或借古说今,或欲说还休,反复吞吐,言情顿挫,都突出地表现了这种风格。

他往往把思想感情凝聚在秋景之中,在秋天的萧瑟和衰飒中,渗透了诗人伤时忧国的心情。杜甫多年飘泊于长江上下,江流、孤舟、急峡、危城……这一切几乎和诗人的生活融为一体。他的思想感情也在这些形象上找到了寄托。动荡的江水,陡峭的山峡,孤清的月色,凄历的画角,这些都是诗人心情的反映。他的《登高》是一首非常出色的抒情诗,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诗是这样写的: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集中了秋天和大江这两个杜诗里最富于想象力和联想力的形象,诗里写到的急风、高天、猿啼、飞鸟、落木、长江,无不饱含着诗人对国家和身世的酸辛与愤慨。这首诗的第三句和第四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是很有名的两句诗。诗里的那种雄浑苍劲的形象和跌宕顿挫的节奏,表现了诗人难以平静的忧愤,也反映了那个战乱时代的气氛。

《秋兴》八首也是集中了秋天和大江的形象,而成为杜甫抒情诗里艺术性最高的一组诗。它最大的特点就在于:用一片弥天盖地的秋色将秦蜀两地联系起来,表现了故国平居之思;又用绵绵不尽的回忆把今昔异代联结起来,表现了抚今追昔之感。这组诗是很能够代表杜甫那种沉郁顿挫的风格的。以上说明了杜甫怎么样运用具有个性化的艺术形象来表现他所特有的那种沉郁顿挫的风格。

二、杜甫诗歌艺术的几个具体的艺术特点。

第一,杜甫善于对现实生活作高度的艺术概括。

这种概括,有的时候是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事物,通过客观的描写,把复杂的社会现象集中在一两句诗里,从而揭示它的本质。比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把尖锐的阶级矛盾集中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十个字里,使人触目惊心。再如《白帝》:“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表现四川军阀混战的罪恶,也是把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概括在两句诗里。还有像《岁暮》:“天地日流血,朝廷谁清缨?”也很集中地概括了安史乱后的政治局势。

杜甫的概括有的时候是通过人物的对话,对某些事件作概括的介绍。比如《兵车行》这首诗是通过一个行人的话广泛地介绍了兵役的繁重、战争的艰苦,以及人民反对开边的情绪。《石壕吏》是通过老妪的一番话,介绍了这一个家庭的遭遇,同时也概括了千万个家庭。杜诗的现实主义,并不在于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他虽然也写了不少人,但这些人并不是作为具有个性的典型而出现的。他的现实主义的特点在于从现实生活中选取典型的事件,加以高度的概括的描写,通过这样的描写,去揭示现实生活的本质。

第二,雄浑壮阔的艺术境界和细致入微的表现手法。

艺术境界是雄浑壮阔的,但是表现手法却是细致入微的。由于杜甫具有爱国爱民的胸襟,博大精深的知识,以及丰富的生活经验,所以他的诗歌境界是雄浑壮阔的。可是这种雄浑壮阔的境界往往是通过刻画眼前具体细致的景物和表现内心情感的细微波动来达到的。他有一首诗题目叫《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其中有这样两句:“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杜甫称赞王宰的山水画,说他的画有“咫尺万里”之势。杜甫的诗也具有这种“咫尺万里”之势。李白和杜甫,他们的艺术境界都是很壮阔的,可是达到这样一种壮阔境界的途径却不同。李白是运用风驰电掣、大刀阔斧的手法来达到的,而杜甫却是以体贴入微,精雕细刻,即小见大,以近求远的方法来实现的。

如果说李白的诗像暴风骤雨,以极不平凡的气势感动读者,那么杜甫的诗就像是“润物细无声”的轻风细雨,不知不觉地渗透了读者的心灵。李白的诗让人惊叹,杜甫的诗让人亲近。比如同样是写安史之乱,李白的写法是从大处落墨。他的《古风》第十九首,先写和神仙一起升天,升到天上从上面往下看,看到人间,接着有几句就反映了安史之乱以后的政治局面。李白是这样写的:“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李白是从天上俯视洛阳川,看到到处都是安史的军队,很多的老百姓都死在这场战乱里,而那些豺狼却做了高官。“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这是一种大刀阔斧的写法。而杜甫却是具体细致地写出这场战乱的各个方面,像《三吏》、《三别》,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具体反映了这场战乱带给国家和人民深重的灾难。杜甫笔下的安史军队是:“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通过一支沾满鲜血的箭,具体地形象地反映了国家人民深重的灾难。“群胡归来血洗箭”好像一个特写的电影镜头,很具体很细致地反映了这场战乱带给国家和人民的灾难。可见杜甫是以体物察情的细微而见长的。再如他的《望岳》,是他年青时候写的一首五律。“岳”是指东岳泰山。

这首诗是这样写的: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岱宗”是指东岳泰山,说泰山很广大,泰山的青色一直横亘在齐鲁两地。“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是写泰山的广大。“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阴”是山的北面,“阳”是山的南面。山的北面和山的南面光线的明暗不同,因此这边是昏那边是晓。这两句是写因为泰山的高峻,所以才“昏”“晓”不同。“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是说远望层云叠起,而且云层在山腰里翻滚起自己的心胸不禁也激荡激荡,目送归鸟飞向远方,鸟的身影越来越小,所以要一直睁大眼睛看着它,以至眼眶都要睁裂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说自己将要登 2 上泰山的绝顶,从泰山上往下看,因为,泰山很高,其他的山久都显得很小,故曰“一览众山小”。

这首诗是写望泰山,在短短的八句诗里,就通过不同的距离和不同的角度写出四种不同的望法。

头两句是远望,第三句和第四句是近望,第五句和第六句是细望,第七句和第八句是想象自己要登山极目远望。在八句诗里写出四种不同的望法,可见杜甫的写法是很细致的。我们再看他的另外一首题为《羌村》的诗,《羌村》一共有三首,我们看他的第一首。这首诗是杜甫从凤翔回到鄜州的家后写的。诗曰:

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欷。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

“归客”是杜甫指自己。“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妻子和孩子们都很吃惊我居然还能活着回来,吃惊以后回想这一段分离的生活,感到很悲痛,流下了眼泪。“夜阑更秉烛”的“夜阑”是夜深的意思,“更(gèng)”就是再一次的意思。他们已经入睡了,但是睡不着,又起床,再点上蜡烛,再互相的看一看,到底这是真的呢,还是在做梦。

“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杜甫不相信自己能够活着回来和家人团聚,他的妻子和孩子们也不相信他能够活着回来,所以刚刚见面的时候那一阵激动已经过去了,大家都入睡了,可是睡不着,再起来,又点上蜡烛,互相看着,好像是在做梦一样。这首诗开始是写喜——回到家里的欢喜。“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在一个傍晚的时分,一个日暮的黄昏的时分,杜甫回到了自己的家里,鸟雀在叽叽喳喳的叫着,好像也在欢迎他的回来。接着写惊——“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刚进家门的时候很高兴,见到家人的时候,是一种吃惊的感情,一方面家人很奇怪,想不到杜甫能活着回来;另一方面杜甫也想不到能够一家团圆,家里人都那样平安,所以写了喜以后就写惊。写了惊以后又写悲——“惊定还拭泪”。写了悲以后是写疑,反而怀疑这是在做梦——“相对如梦寐”。经过一场大的战乱,杜甫一个人在外边受到很多的磨难,忽然回到了家里,先喜,再惊,再悲,最后是疑。杜甫把握住了心情的每一个起伏,写得很细致,可以说是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杜甫不只是细致入微,他还能够通过入微的刻画达到雄浑壮阔的境界,这才是杜甫超出一般现实主义诗人的地方。

杜甫有些诗是从身边琐事的描写,逐步地推衍到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例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又呈吴郎》都是这样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从自己住的那间茅草房被秋风吹破,然后写到天下的寒士;《又呈吴郎》是通过一个老太太联想到当时国家的局势。杜甫还有许多诗是把重大的社会政治内容和生活中的一个侧面的剖析穿插起来,运用这些细节去表现重大的主题。比如他的《春望》这首五言律诗: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是拟人的写法,自己感叹时局,见花而流泪,觉得花也在流泪,自己怅恨离别,听到鸟叫惊心,觉得鸟也在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封家信能够值万金,非常难得,这真是体察到了久别家人后接到家书的心情。“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是说自己已经老了,头发不仅白了,而且也逐渐少了。这首诗的开头两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是从大处着眼,写得很悲壮。

第三句和第四句角度改了,从小处落笔,用溅泪之花、惊心之鸟去点缀沦陷了的京城,同时也衬托出自己伤时之深。这样就把重大的社会政治内容和生活里的一个细小的侧面穿插起来写,这些细节也是表现那个重大的主题的。又比如杜甫著名的《北征》这首诗,它是由国及家,再由家及国,先写国家的大事,然后写自己的家庭,写了自己的家庭以后,又写国家的大事,用自己一个家庭反映整个国家的变化,而写家庭的时候又是着重在儿女的衣着上, 3 在纵论国家大事的时候,忽然插入一大段儿女的衣着的细致描写,这段是写得十分精彩的。“平生所娇儿,颜色白胜雪。”脸色苍白,是病态,是因为吃不饱饭所致。“见爷背面啼,垢腻脚不袜。”这两句写孩子看到父亲回来,转过脸去哭起来了,这时候杜甫看到他的孩子脚很脏,连双袜子都没有。为什么“见爷背面啼”呢?乃是因为,孩子久不见爷,已经生疏了,已经把爷当作生人而羞赧了。为什么“垢腻脚不袜”呢?乃是因为家贫,买不起袜子啊!“床前两小女,补绽才过膝。”那两个女儿长得快,没有新衣服给她们穿,身上还是那件旧衣服补了又补,穿着不合身,既小又短,只是刚刚能够遮住膝盖。“海图拆波涛,旧绣移曲折。天吴及紫凤,颠倒在短褐。”

妻子把过去的一些织了图案的丝织品都拿来给孩子改成衣服,做了补丁,所以原来那些丝织品上的图案颠来倒去的,根本接不上茬了。这几句是写他的儿子和女儿,是他刚回到家里看到的情形。下面接着写到他这次回来带了一点钱,因此家里的生活得到了改善。“瘦妻面复光,痴女头自栉。学母无不为,晓妆随手抹。移时施朱铅,狼藉画眉阔。”这时他的瘦妻的脸色渐渐地好了,他的女儿也学她母亲的样子梳头、搽胭脂、画眉毛,在打扮自己。“痴女头自栉”,自己拿了一把梳子在梳头。“痴女”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傻丫头、傻闺女,这是对爱女的一种昵称。“学母无不为”,学她母亲的样子,看到母亲在打扮,也跟着学。可是她不会打扮,所以早上起来打扮的时候随手乱抹,又涂胭脂又涂粉又画眉毛。杜甫看到他的小女儿这个样子,感到又可笑又可爱。这一段是插在纵论国家大事的中间,用儿女的衣着这个细节反映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更显出国破之痛。所以说杜诗是和谐地统一了巨细、大小、远近、虚实等等各种对立的审美范畴,这也正是杜诗艺术的奥妙所在。正如《诗薮》所说的:“盛唐一味秀丽雄浑,杜则精粗、巨细、巧拙、新陈、险易、浅深、浓淡、肥瘦,靡不毕具。” 第三,杜诗的语言艺术。杜诗在语言艺术方面是有突出成就的。他的语言经过千锤百炼,用他自己的话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他喜欢佳句,所以他的语言一定要得到那种惊人的效果,如果达不到这种效果,那么就要继续地反复地修改,死也不甘心。他又说:“新诗改罢自长吟,颇学阴何苦用心。”“阴”是阴铿,“何”是何逊,这是南朝的两个诗人。杜甫写诗总是不断地在修改,改了以后还要不断地吟诵,在吟诵的过程中再继续地修改。他又说自己写诗要“毫发无遗憾”。“毫发”是形容很细微的地方,很细小的地方。即使像一根毫毛、一根头发那样一点遗憾也不能留下来?一定要做到自己十分地满意。“语不惊人死不休”,“新诗改罢自长吟”,“毫发无遗憾”,这些话都可以说明他在语言上所下的功夫。杜甫的语言不同于李白的单纯自然,而是苍劲的,凝练的。所谓苍劲,就是苍老遒劲的意思。他曾经称赞郑谏议的诗说:“波澜独老成。”又说薛华“歌辞自作风格老”。可见杜甫认为诗要老成才好。他自己的语言也正像是一口洪钟发出的深沉的声音。

凝练,是说他能用最少的字句表现最丰富的内容,达到高度的概括。苍劲,凝练,构成了杜诗语言的主要特色。下面就从锤字、炼句两个方面来说明这个问题。先说锤字。杜甫下字力求准确有力,使每一个字都含有很重的分量和很深的含意。他很善于用实词,如“微风燕子斜”,这个“斜”字,就用得很好。《石林诗话》里说:“燕体轻弱,风猛则不能胜,惟微风乃受以为势,故又有„轻燕受风斜‟之语。”又如杜甫在《旅夜书怀》里有这样两句:“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这里的“垂”字和“涌”字也是很有锤炼之功的。天上的星星垂下来了,才发现原野的广阔,远处的天和地连接在一起了,远处的星体都垂下来和地面接在一起了,船走到了广阔的平野上。“月涌大江流”这个“涌”字也是很有分量的,晚上看不见江水的流动,可是从大江里的月影的涌动,可以感觉到江水的流动。另外,像《无家别》里“竖毛怒我啼”,《宿府》里“独宿江城蜡炬残”,《登高》里“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还有像《彭衙行》里“痴女饥咬我,啼畏虎狼闻”,这些诗句里的实词都是用得很有分量的。

就拿《彭衙行》里两句来说吧,“痴女饥咬我”,“饥”、“咬”都是动词连在一块儿用,“啼畏虎狼闻”,“啼”、“畏”“闻”这三个字也都是动词,在两句诗十个字里,杜甫接连的用了五个 4 动词,用得很有意思。再说炼句。杜甫的诗句都显得苍老遒劲、凝练沉着。比如在《空囊》这首诗里有这样两句:“不爨井晨冻,无衣床夜寒。”在《洗兵马》里杜甫说:“三年笛里关山月,万国兵前草木风。”在《解闷》的第一首里杜甫说:“草阁柴扉星散居,浪翻江黑雨飞初。”这些句子和李白的诗句那种单纯明快的风格迥然不同。可以这么说,李白的两句诗到杜甫的手里可能合并为一句,而杜甫的一句诗到李白的手里也可能拆做两行。像李白的诗里“大道如青天”,“黄河之水天上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这样的一些诗句单纯到一句一个意思或者两句合起来才表达一个意思。这样的诗句在杜诗里是难得找见的,李杜的语言各有各的长处。不过,杜甫晚年在少数的诗里过于追求凝练,有的时候使人费解,有一个例子常常被人们举到,“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像这样的句子过于追求凝练了,不大容易理解,这些地方就不值得效法了。

第四,杜甫诗歌众体兼长。

从诗歌的体裁方面来看,杜甫是众体兼长的一个诗人,五言、七言、古体、律诗、绝句,他都能够运用自如,尤其是古体和律体,杜甫写得非常好。他的古体诗大概一共有五百多首,其中五古三百六十一首,七古一百四十五首。他常常运用这种体裁将叙事、抒情、议论三者融合在一起。像《自京赴奉先县咏怀》、《北征》、《三吏》、《三别》、《洗兵马》都是如此。《石壕吏》叙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从暮至曙,按照顺序写来。虽然只是叙事,可是诗人的义愤之情已在不言之中,是杜甫古体诗里的佳作 杜甫的律诗大概一共有七百多首,其中五律有六百多首,七律有一百多首。像《月夜》、《秋兴》都是名篇。杜甫在七律方面的贡献特别卓著。在开元天宝之际,五律是全面繁荣的时期,七律却还没有引起诗人足够的注意。《河岳英灵集》选诗二百三十一首,其中只有一首七律,就是崔颢的《黄鹤楼》。可见在开、天之际七律还没有引起诗人足够的注意。杜甫可以说是写作七律的第一个大家,他写的七律的数量超过初盛唐诗人的七律的总和。在思想内容方面,杜甫以前的七律大都是歌功颂德或者是应酬之作。杜甫不仅用七律来描绘自然的风景,或者用来赠答酬唱,而且用七律这种形式表现政治内容,感叹时事,批评政治,抒发他的忧国忧民的思想。在艺术上,杜甫以前的七律是一味的秀丽、典雅,杜甫则创造出沉雄悲壮,慷慨激昂的风格,把七律的创作推向了高潮。

杜甫之风格及人格

高一12班郭志伟

公元767年,56岁的老杜正直其人生的“漂泊西南”时期,同时距人生的终途也为时不远了。这一年,他流窜到了夔州,在都督柏茂琳的帮助下,杜甫过了较安定的生活,并获得了他人生创作的另一个丰收期。例如著名的《秋兴八首》,《壮游》,《昔游》等等就是在这一时期所写,但也是这一年,不禁由景及情写下了这篇有名的《登高》。 〈〈登高〉〉集中反映了杜甫诗风沉郁顿挫的特征,且语言凝练,字字精当,是博大浩瀚的思想内容高度完美的艺术形式相结合的产物。下面让我们来共同品位该诗的精妙之处。

诗文上四句写浩荡无边的秋景,将无限悲凉贯注其中,可以想象,老杜站在登高的山上,狂风在他的耳边任意的呼啸,其中夹杂着猿猴的”哀啼”声,眼前是滔滔不绝的长江,其内心该是如何的涌动啊,那猿猴似乎也在为其一生的苦难与不幸所哀,那长江带走的不仅有他“一去不复返”的青春时光,更有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远大抱负,四句诗无一写悲之语,描摹处景景含悲,无一感慨之声,点逗处声声慨叹,就语言艺术来说,诗文工对整饰,一气流转,语言精练准确,概括性强,由不多的意象给人以庞大的悲秋之景观。这也是杜诗的共同特点,这里不妨借题多言几句,如〈〈旅夜书怀〉〉之中“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着一“垂”字写夜色笼野之阔,着一“涌”字,切大将奔流之状,深得炼字之妙,又如“细 5 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出”状鱼儿欢跃,“斜”摹燕子轻盈,真是无一字虚设。

诗文的后四句自卑身世,将一生流落,尽遣笔底。其中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更是精妙,十四字含有他乡作客,万里作客,经年作客,潦倒作客;深秋登高,独自登高,多病登高,暮年登高等多层可悲之意,义丰词约,精练不说,意韵也丰厚深沉。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更是凄苦。当时杜甫因病戒酒,故其云“新停浊酒杯”。可见,此时的杜甫一是一个贫病交加的孤者,一个“苦恨”“潦倒”的老者,他虽然趋于花甲,耳宾班白,但却不是在自己家中“儿孙绕膝,安享晚年”,而是像遗篇落叶一般,在天地见孤苦得飘荡。此时的杜甫政治理想已经破灭,再不见他豪情万丈得描幻未来。这里我们不防将〈〈登高〉〉的尾联与其另一首名为〈〈望岳〉〉相比较。〈〈望岳〉〉尾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此时的杜甫正值青年,这一时期的杜甫,受时代风气的影响,充满了希翼,充满了渴望,他借望泰山(此非等山而作)高大磅礴的气象,显示自己企望攀登绝顶的迫切心情。我想,着一早一晚,一慨昂,一慨叹,无论从字面效果还是意境思想,都是有很大的不同的。

这首诗通过叙写无边秋色,以及诗人的孤苦形象,抒发了诗人万里悲秋的复杂感情,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和深沉的隐忧。关于整诗的评价,明代胡应有、麟有“此当为古今七言律诗第一,不必为唐人律师第一也“。

诗如其人,他的诗中,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不仅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内涵,而且充溢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崇高精神,其诗诸多对后世产生过很大的影响。这里不防举几例,〈〈前出塞〉〉中,杜甫写到“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这近乎谣谚的诗使得百姓通俗易懂,同时也教给了人们深刻的内涵哲理。〈〈蜀相〉〉中“出师未捷表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巾”一联,更是激励着千古以来的志士仁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极其概括地揭露了阶级石灰的实质,一字千钧。令人触目惊心,更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深刻地揭露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杜甫是我国封建社会中人,因此不能不想到儒家的思想对杜甫的影响,杜甫虽然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但是他以切身生活体验出发,对儒家的消极方面也有所批判,比如,儒家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杜甫却是不管在位不在位,都要谋其政,儒家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杜甫却不管穷达,都要兼善天下,尽管“万国尽穷途”,“处处是穷途”然而他却是“不以穷途

走近杜甫

坦白说,现在的学生都有那么一点喜欢风花雪月的浪漫,喜欢无边无际的遐想,尤其是我们这群天生就有些多愁善感的女生,因此,欣赏诗歌往往偏向浪漫主义色彩浓厚的诗歌,于是,李白成了大多数学生的最爱,我个人也一直都很欣赏李白诗歌的大气磅礴和雄奇浪漫,而谈到李白,不得不提另一位诗坛的明星——以现实主义创作为主的“诗圣”杜甫,很多人都不太喜欢他,认为他的诗过于平淡,没有李白那种“惊天动地”的豪气,我以前也是这种想法,但这个暑假,在读完老师推荐的《杜甫诗选》后,我开始重新认识了他。

杜甫(712--770)字子美,是晋朝名将杜预之后,可以说是出生于官僚世家。712年是玄宗刚继位的时候,因此可以说杜甫是伴随着“开元盛世”成长的,处于太平盛世的他受时代风气的影响,也是年少张狂,不乏浪漫,也喜欢纵游山水,对酒当歌,慷慨怀古,驰逐射猎,所以,如果说杜甫天生就是忧郁沉闷是不对的,其实,读了他的全集,你会发现他早期作品也是带有英雄主义的倾向,也有李白“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自信,有名诗《望岳》为证:

6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起句“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是何等的宏大,还有更震撼人心的结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那种俯视一切的雄心,那份豪气“跃然纸上”,突然发现原来杜甫也可以如此大气磅礴,也有与李白不相上下的豪迈、壮美,可是杜甫并没有在浪漫主义道路上继续走下去,却转身走向了现实主义道路的创作,是他天生就没有浪漫的情调吗?《望岳》帮我们否定了这一点,那究竟是为什么呢?当我们步步解析的时候,我们会慢慢理解他的选择,而当我们理解的时候,另一份情愫将油然而生,至于是什么情愫,还是让我们先一步步来分析。 众所周知,唐玄宗后期由于宠爱杨贵妃,终日沉迷声色,不顾政事,国家大权落入奸臣手中,统治者们为了自己的奢侈生活,不断加重对百姓的剥削,加上王公贵族大量兼并土地,大量农民失去了土地,四处流浪。此时的杜甫也因奸臣操控一切而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生活处境越来越困苦,在与社会下层的接触中,他了解了民生疾苦,对社会弊端有了深切的感受,从小就接受儒家正统思想“忠君恋阙,仁民爱物”和积极入世有所作为的他,无法像李白那么潇洒,寄情于山水,或是不问世事,像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悠闲,他一心关心着国家的安危,作为一个文人,他只能拿起手中的笔,记录这个世界,希望他的文字能唤醒“昏睡”的统治者,于是这样,他踏进了现实主义诗歌的创作道路,开始了为历史的罪恶作见证的旅程,而这也造就了杜甫诗歌最大的特性——诗史性。这当中不得不提的就是他的《兵车行》,这首诗以严肃的态度真实记录下人民被驱往战场的悲惨图景,更重要的是它标志着杜甫诗歌的转变,并形成及基本贯穿了他以后创作的思想内容:严肃的写实精神;在忠诚于唐王朝和君主的前提下,对统治集团中的腐败现象给予严厉批判;对民生疾苦的深厚同情;对国家与民族命运的深沉忧念。 下面就来看看《兵车行》,“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端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开头就向读者展示了一幅催人泪下的亲人生死离别的场面,接下来是征夫的回答,饱含了他们的艰难与辛酸,痛苦与无奈,但是“武皇开边意未已”,借汉武帝把批判的矛头指向好大喜功的唐玄宗,然后又借征夫之口,写出了因为不断战争,开疆拓土而导致的国内生产力大大衰减的现状“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而最后两句“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借助想象为无辜的死者发出悲愤的哭喊,对穷兵黩武的统治阶级发出愤怒的控诉。 读完《兵车行》,我们只是简单了解了杜甫“转型”的过程,如果仅是这些,我们还无法说服自己喜欢上忧郁的他,于是,我们继续探索„„ 天宝十四年,爆发了历时八年的“安史之乱”。当时杜甫正由长安赴奉先(今陕西省蒲城县),探望寄居在那里的家属。这一次离开长安也宣告他十年来追求功名之心的结束。回家途中,杜甫亲眼见到了经受战争摧残的社会的动荡不安,人民的疾苦,回到家中亦是一片惨状,于是感慨万分,写下了著名长诗《自京赴奉先永怀五百字》,这不仅是叛军攻陷长安前的一幅社会缩影,也包含诗人自身哀痛,诗中既写到自己忠于王朝和君主不可变更的天性——“葵藿倾太阳,物性固难夺”,同时又批判了生活挥霍,只顾享乐的玄宗及达官贵人“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而人民却处于水深火热之中,饥寒交迫,以至“路有冻死骨”,与统治阶级醉生梦死的情况形成鲜明对比,揭示了社会的黑暗与不合理,而杜甫的伟大,他的与众不同则在此得到体现,富于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感的杜甫,从自身遭遇联想到更多的人,他由幼子因饥饿而夭折,想到自己家庭毕竟还有某些特权,那么那些地位低下的“失业徒”、“远戍卒”又将如何挣扎下去?这里诗人将个人命运同时代的苦难纠结 7 在一起,将个人的穷困和人民的命运相沟通,这也正是他的伟大之处,写实的诗很多,而杜甫能成为一代“诗圣”,正是因为他除了提供真实的历史事件,还通过叙事、描述、抒情、说理等各种手法将自身情感融进诗里,用一幕幕可感的形象,一段段真实的情感来打动每一个人,正所谓“真正的诗是心的搏动和灵魂的吟唱”,融合诗人真切感受,注入生命力,这正是其魅力所在。

战争在继续,杜甫的记录也在继续。此后,他还陆续写了《哀王孙》、《悲陈陶》、《悲青坂》、《哀江头》、《北征》、《羌村》以及“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一系列以直陈时事为主的古诗,真实再现了当时惨绝人寰的社会景象,反映出战争的残酷和时代的悲剧性。《哀王孙》是写潼关失守后,安禄山部将孙孝哲占领长安后大肆搜捕百官,杀戮宗室,王孙们隐匿逃窜,狼狈凄惨之状。《哀江头》通过安史之乱前后曲江湾的热闹与荒凉,写出作者的万千感慨。《羌村》、《北征》都类似于《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真实记录所见所闻。可以看出,这些都是历史的记录,算得上是杜甫诗歌的一个时期。

乾元二年,也就是唐肃宗在位期间,杜甫最终弃官,携家入蜀,,于岁末抵达成都,开始了他晚年漂泊西南的生活,而此时他的创作也发生了变化,进入另一时期。这期间的诗不再以直陈时事为主,而是以自叹身世为主,时事已淡化为时隐时现的背景,如《宿府》、《登楼》、《白帝》、《阁夜》、《登高》、《秋兴》、《咏怀古迹》、《登岳阳楼》等,有《宿府》中“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的孤独感,有“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的悲苦忧愁„„这段时期杜甫的文字终于可以为他自己来写写悲苦了,不过作为社会中的一人,杜甫的遭遇也或多或少代表着当时的社会状况,还是不忘写实之本,《宿府》中“风尘荏苒音书断,关塞萧条行路难”写出了萧条的关塞,《阁夜》中“野哭几家无战伐?”写出了战争带来的伤亡之惨,《咏怀古迹》中“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写的是诗人四处流离,其实也代表着当时人民的妻离子散,四处漂泊。也许他的骨子里就背负着历史的沉重,总在不经意间忠实地描述着时代的面貌和人民内心的悲苦。

也许我们还会说,杜甫的诗都太沉重,没有生活的乐趣,那你又错了,杜甫还有一类特别的诗,例如《客至》、《春夜喜雨》,都记录的是诗人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这些诗意境闲适,情致委婉,不迫不露,以丰富的情趣反映了其对生活的热爱。

由此看来,杜甫其实是一个多面手,他并不仅仅是一个成天唉声叹气的小老头,他还可以有李白的浪漫壮美,陶渊明的闲适,这样看来,杜甫是一个值得我们尊敬的文豪,尤为重要的是,那强烈的民族责任感更让我们肃然起敬„„ 刘小枫曾说:“苦难记忆证明历史是负疚的,有罪的,而杜甫正是这苦难记忆的见证人,他在无力推动历史的车轮向前迈进时,用自己的双手记录下了历史的罪恶。”杜甫把自己推到个压抑的屋檐下,背负着对国家、人民的沉重责任感,他凝视着流血流泪的大地,忠实地描述着时代的面貌和人民内心的悲苦,留给后人一篇篇“史诗”,可以说,一部中国文学史,以个人诗作可称为“诗史”的,恐怕只有杜甫一人了。或许是历史的罪恶与沉重成就了杜甫,而杜甫则承载着它,使其被一代一代的后人所知晓、明了„„ 通读《杜甫诗选》,我们更加走近杜甫,看着他一步步的变化,一种情愫油然而生,那就是——敬佩!

03级中文系对外汉语郑玮

评语:用现代的人文关怀的眼光读杜甫,读杜甫波澜壮阔的一生,读杜甫的诗,读杜甫其人其书的现代价值,文字极富感染力,流畅、华美,乃佳作。

第4篇:论李白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

李白与杜甫所代表是二种截然不同的艺术风格形式,李白的诗歌运用奇特的夸张和想象,往往所表达是一种超脱自然的盛世情怀,而杜甫运用写实的手法,在意的是对于客体的一种真实的再现,所以在后人面对这样的二种风格的时候,在他们所取得的成就相当的时候,总是想去比较一下谁代表的是盛唐诗歌的最高的艺术成就。

其实,面对二位天才级的诗人,我们后人这样的比较实际就存在着不适当,他们所代表的二种的不同的艺术风格,而且在历史的长河里,经过了几千年的栓选已经证明了他们二人共同所代表的一座后人无法仰及的高峰,对于我国的诗歌的发展做出了独特的,无法替代的贡献。 一. 李白

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非凡

的自负和自信,狂妄的独立人格,豪放洒脱的气度和自由创造的浪漫情怀,充分体现了盛唐人士的时代性格和精神风貌。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他的家世至今还是个谜。大约五岁时,随家碎叶迁居蜀之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县)。其家非常富有,因而他早期受过很好的教育。少年时代,游历青城、峨嵋等地,可想道教给他的一生是有着深刻的影响。18岁时,他往来旁郡,游剑阁、梓州。20岁游成都等地,就是在漫游,任侠中李白度过他的一生。

李白诗歌继承了自《楚辞》以来的浪漫主义传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感情热烈,气势宏大,想像丰富,语言清新,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李白诗歌形成于唐朝最强盛的年代,以抒发个人情怀为中心,咏唱对自由人生、个人价值的渴望与追求。李白的人生理想既是超脱的又是积极入世的。比如,蜀道雄奇险峻,难以表述,李白却能以变幻莫测的笔法,在《蜀道难》中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用“五丁开山”“六龙回日”等神话传说,写出了历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险阻;写黄鹤不得飞过、猿猱愁于攀援,映衬出人在其上行走难上加难;摹写神情、动作(“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险危之状如在眼前;借景抒情(“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烘托了蜀道之难;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他在《蜀道难》中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种忧虑。他说“黄鹤之飞尚不得过”“剑阁峥嵘而崔嵬”,这可能是对当时政局混乱或个人抑郁不得志的一种隐喻。写愁“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作者的愁不是停留在伤秋悲春之中,而更多的是作者的积极的态度上的基础上的一种豪迈之愁,愁中更有豪气十足。

在诗体上,李白擅长古歌行体,擅长五言七绝,他性格自由奔放使他不囿于格律音韵,他的《蜀道难》长短参差。而杜甫精于音律,擅长铺陈排比,因此律诗尤其是七律是他的长处。李白直抒胸臆多,乐则大笑,悲则大号。

李白推崇“清真”。“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圣代复元古,垂衣贵清真。”(《古........风·其一》)。这种“清真”,应该是一种自然朴素而又炉火纯青的美。“览君荆山作,江鲍堪动色。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王安石评价道:“诗人各有所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此李白所得也。”(《渔隐丛话》)与之相对,李白反对字雕句琢的模仿,认为那样便丧失了诗歌的“天真之气”:“丑女来效颦,还家惊四邻。寿陵失本步,笑杀邯郸人。一曲斐然子,雕虫丧天真。棘刺造沐猴,三年费精神。”(《古风·其三十四》)因此,李白的诗作多为感情真挚随口道来之作,读李白的作品,最大的感受就是李白的古诗喷薄而出,一泄不回;李白的近体诗清新朴素,了无杂质。这些都是对他“清真”的美学追求的体现。

二. 杜甫

杜甫则是由盛唐转衰的一位伟大诗人。

杜甫(712~770),字子美,京兆杜陵人(今陕西西安市西南)人,生于巩县官宦之家。其家庭有奉儒守素的文化传统,给他很深的影响。他经历唐由盛转衰的过程,使他历尽人生辛酸,看尽生民疾苦,因而关心国家安危。

杜甫的诗歌表现为格律严谨、情感内敛、沉郁顿挫、充满现实主义的艺术风格以及他忧国忧民、悲天悯人的性格特征。他的风格逐渐在苦难的生活中形成,特别是安史之乱时期和晚年的生活。杜甫终身的愿望是“致君尧舜上,再使民风淳”,这种愿望有如“葵藿倾太阳、物性固未夺”(《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又加上自身一生的穷困潦倒,使他有博大的圣人情怀和济世救民的执著“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对国家民族的强烈责任感“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蜀相》)。杜甫对现实有深刻的认识和揭露,对百姓有深切的同情。他的“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和《兵车行》都是这样的作品。《兵车行》为历代所推崇,揭露了唐玄宗长期以来的穷兵黩武,连年征战,给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在艺术上寓情于叙事,诗人激切奔越、浓郁深沉的思想感情,都自然地融汇在全诗的始终,诗人那种焦虑不安、忧心如焚的形象也仿佛展现在读者面前。

在诗体上,杜甫的诗歌各体兼工,以律诗和绝句为主,另外的一方面杜甫突破了乐府旧题的束缚,创造了不少的“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例如“三吏”“三别”。杜甫的律诗的代表作有《月夜》《春望》《望岳》《秋兴》八首,《登高》《登岳阳楼》诗文无不以沉郁稳健建昌,凝重精美著称,杜甫善于用充沛的感情驾驭精炼奇绝的文字,同时,与李白的浑然天成,不讲究炼字相比,杜甫始终坚持“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风格,其诗歌讲究的是遣词造句,语句常能推陈出新,别开生面,其诗歌精炼严整非常人之能所几页及也。

杜甫则强调“传神”。这个“神”,很多文论家思想家都给予很高的评价。《庄子》讲“神.........遇”,刘勰讲“神思”,而杜甫则明确把“神”的概念用到了诗歌创作上。杜甫的“神”当是指诗歌所蕴含的深厚的精神风韵:“将军善画盖有神”(《丹青引赠曹将军霸》)“书贵瘦硬方通神”(《李潮八分小篆歌》)。罗宗强也在《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中为这个“神”定义道:“惊警而不流于刻板,在惊警中流露神韵”。杜甫讲传神,同时也讲究写实,他最推崇“形神兼备”的境界。为了实现这种传神之美,杜甫一方面强调锤炼,炼字,炼句,苦思,苦学。“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孰知二谢将能事,颇学阴何苦用心。”(《解闷十二首》)黄庭坚则赞杜诗:“无一字无来处”。另一方面,从自然和生活中提炼真实而自然的素材,在作者辛勤的钻研锤炼之下,方能写出传神之作。此外,杜甫讲传神,也讲写实;讲苦学与功力,也不反对一蹴而就的天赋;既赞成感情的自然抒发,又提倡比兴规整;既赞美自然清新的美,也追求悲壮的美。可见,杜甫的诗既反映了盛唐人追求壮美和风骨的倾向,又表现出了中唐人关心时弊提倡美刺比兴的要求。罗宗强的《文学思想史》就认为杜甫总结盛唐,开启中唐,而李泽厚在他的《美的历程》中则认为杜甫的“盛唐”不同于李白的“盛唐”,李白和张旭的盛唐冲决了旧的范式并形成了内容上的创新。

李白与杜甫分别代表着盛唐诗歌浪漫派和现实派的二座高峰,无分伯仲,至于其艺术风格的不同也不是一篇文章所能阐述得清楚,他们的政治理想,生活态度,表现技巧,所受思想的影响等等都存在着很多的不同.

总结:李杜文章在,光焰万古长。

—— 模具092班

秦艺

第5篇:唐诗兴盛的原因,以及杜甫诗歌的艺术特点

结合唐朝历史背景,阐明唐诗兴盛的原因,以及杜甫诗歌的

艺术特点

唐代发达的经济,为唐诗的繁荣奠定了稳固的物质基础。在历史上, 唐朝时期的中国是个可称之为天朝大国的时代,大唐王朝则是封建社会发展的一个顶峰。 如此繁荣的经济给艺术这一类的东西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简单来说, 就是如果人民还吃不饱肚子, 脑袋随时可能搬家的状态下, 恐怕不是大发诗情的好时机。 而唐代国富民强, 前有太宗贞观, 后有玄宗开元。 杜诗云:“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社会几乎达到了上古大同的地步。在这样国泰民安的时代, 诗歌找到了能让其茁壮发展的肥沃土壤。

而唐代实行的宽松政治政策, 也对诗歌的繁荣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统治者所实行的儒释道并存、广开言路、经诗赋取士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是唐诗繁荣的又一社会原因。

首先作为统治这个朝代的王族, 唐帝国一代雄主傲视群伦, 胸襟眼界之开阔前所未有。 更重要的,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空前规模的民族大融合。 连太宗李世民也具有外族血统, 因此唐王朝的民族政策具备了前所未有的开明。“正因为有这样的政治背景,李姓王朝才能以前所未有的自信面对化外文明,此等自信,积弱之宋实难企及,明清两代,国势渐衰,也难望其项背。” 大唐朝奉行的国策是‘中国既安,四夷自服’,讲究对待外族一视同仁。 很多域外文化溶入中华文化之中,呈现一片天朝大国的风尚。唐代的自信,使它的诗人具备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般如许的胸襟, 各族文化更是百花齐放, 万家争鸣。

其次, 唐朝极重诗才, 严羽的《沧浪诗话》曰:“或问:„唐诗何以胜我朝?‟唐以诗取士,故多专门之学,我朝之诗所以不及也。” 虽不全面, 但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之一。 高祖武德四年开科取士, 第一场既考诗赋,考五言排律,每诗要求 12 句, 太宗开[文学馆]「弘文馆」以征文人。 所谓“上有所好,下必效焉”,“越王好勇,而民多轻死;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 唐代的统治者之好诗词歌赋, 犹甚往朝。 康熙年间编定的《全唐诗》, 录入四万八千九百余首, 唐太宗李世民的《帝京篇十首并序》列位卷首。而后的高宗,则天,中宗,睿宗,至此道高手玄宗李隆基, 都对此十分重视. 不仅如此,王室成员中的后宫佳丽,公主王孙,能言诗的也不在少数, 他们所起的引领推动作用也不可忽视。

再有, 唐皇帝重视诗,更重视诗人, 很少广兴文字狱而耸人听闻。 太宗有《望送魏征葬》,玄宗有《送贺知章归四明》, 宣宗有《吊白居易》。 甚至连犯了死罪的诗人照样为他们编集出版,以示不泯。如此的宽容,历代少有。 唐代咏史诗、讽喻诗,直露且锋利非常, 比起前代被贬的苏东坡或是清代常有的诛族惨案, 唐代的诗人是很幸运的。 他们的君王既不特别神经过敏, 也不过于疑神疑鬼, 否则以当时的文风, 十有八九是要杀头的。

第三点文化, 也是唐诗不可或却的兴盛条件之一。 在这里文化即指文化背景而说。 其一, 唐朝上至宫廷秘闻, 下至生活百景无一不可入诗, 内容比前代丰富百倍, 格律更加成熟完整, 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并存, 古体近体两种诗体共生。 丰富的文化背景, 给唐诗带来了绚丽多彩的发挥天地。 而在文化背景当中的另一点, 就是唐代诗人不仅限于王侯将相, 清代编撰的《全唐诗》, 作者除文人和帝王将相以外,更有“市井小民,贩夫走卒、和尚尼姑,娈童妓女,渔民樵夫,神棍艺人,甚至乞公丐婆”。 再加上唐朝是一个思想十分自由开放的社会, 给唐代文学的空前发达繁荣提供了机会。在这种文化氛为之下, 唐诗的蓬勃发展是绝对可以理解而且是必然趋势的表现。

最后的原因, 则是相对贫乏的历史积累给唐朝诗歌的君临天下作了一个良好的铺垫。

唐诗之前虽有诗经楚歌,陈宫梁体, 但并无任何需要仰视的高峰。 能白纸为画, 从心所欲, 自然挥洒自如毫无顾忌。 以此使得后世之人犹如泰山在望, 遮阴蔽日, 目光所及均不离隙, 时有心生戚戚之感。 鲁迅先生曾说“唐后无诗”, 也意由此。

汇总上面所说, 唐诗的兴盛确有其原因。 无论从经济, 政治, 文化, 历史哪一方面来说, 唐朝都具备了更甚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条件, 给诗词的创作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绝佳环境,使唐诗如一颗灿然明珠, 在中国文化史上烁烁生辉, 艳压群芳。

杜甫为唐代一大诗人,其诗歌的艺术特点可概括为: ⑴叙事技巧高度成熟,艺术概括、形象典型。

乾元二年春,九节度兵围邺城。史书没有记载,正是杜甫三吏三别填补空白。他以实录的笔法,一方面揭露当权者的残暴,另一方面,在写战争带给百姓苦难的同时,歌颂人民隐忍痛苦服兵役的爱国精神。写法主要是从一件事、一个人、一个家庭写起,具有概括性、形象性。例如:《新安吏》、《新婚別》、仇兆鼇《杜诗详注》: “君妻”“君床”,聚之暂也; “君行”“君往”,別之速也; “隨君”,情之切也; “对君”,意之伤也; “与君永相望”,志之坚且贞也。 频频呼“君”,几乎一声三泪,荡气回肠。 ⑵描写细腻,融抒情、叙事、议论于一体。

杜诗叙事方法在中国诗史上的转变,也是杜诗异于盛唐诗的地方。 困居长安作 《哀江头》、《月夜》

浦起龙:“悲婉微至,精丽绝伦,又妙在无一字不从月色照出也。” 757年鄜州探家写《羌村三首》

宋陈师道“了知不是梦,忽忽心未稳”。

宋晏几道“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⑶沉郁顿挫的风格: (《进雕赋表》)

沉郁,指感情的深沉、深厚、浓郁、忧愤,是沉郁顿挫风格的基调,主要表现为:意境开阔壮大、感情苍凉悲壮。

从字面上看,顿挫指语意的停顿、间歇、转折,往往呈现在起承转合处。从风格上领悟,顿挫是感情表达的跌宕反复、千回百折,表现为节奏的徐疾相间,音调的抑扬抗坠,韵律的曲折有力。总之是为寄托沉郁之情提供一个适合的时空结构。

二者并列,水乳交融地结合为一体。

五古《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诗中只写途中的见闻和感受,写玄宗在骊山的欢娯聚敛以及危在旦夕的情况,显示出社会**的端倪。 全篇押入声韵,四句一转,层次分明。

①抒写政治饱负以及壮志难酬的感慨,叙述自己一贯忧国忧民,往昔的情怀。 ②写途中闻见感想,述当前的感怀。

③叙述到家后的所见及感慨,写来日的忧怀。

《唐宋诗醇》“此与《北征》为集中巨篇,摅郁结,写胸臆,苍苍莽莽,一气流转。其大段中有千里一曲之势而笔笔顿挫,一曲中又有无数曲折也。” 至德二年三月在沦陷的长安作《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司马光《温公续诗话》:“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 ⑷萧散自然的风格。

胡震亨《唐音癸签》卷六:“精粗巨细,巧拙新陈,险易浅深,浓淡肥瘦,靡不毕具。” 杜诗不同风格,与其不同时期的不同境遇,或同一时期的不同心境似有关系。

当他生活稍为安定,就写一些萧散自然的诗。特点是心境闲适、情趣简淡、境界明秀。

第6篇:浅谈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及其示范意义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毕业论文

题目:浅论杜甫的艺术成就及其示范意义

姓 名:柯昌江 教育层次:本科

学 号: 070635 省级电大:陕西电大 专 业:汉语言文学 分 校:商洛分校 指导教师: 教 学 点:

目 录

一、目录.... .... .... .... .... .... .... .... .... .... .... ....2

二、序论.... .... .... .... .... .... .... .... .... .... ....

三、杜甫的巨大成就.... .... .... .... .... .... .... .... .... ....3

1、杜甫的成就....... ....... ....... ....... ....... .......3 1)、强烈而鲜明的思想内容.... .... .... .... .... .... .... ....3 2)、杜甫对战争与和平有正确的认识.... .... .... .... .... ....4

3)、杜诗还表现了全面而丰富的社会生活.... .... .... .... ....5

2、尽善尽美的形式风格.... .... .... .... .... .... .... ....5

3、杜甫诗歌的美学意味鲜明而强烈.... .... .... .... .... ....7

....3

4、小结.... .... .... .... .... .... .... .... .... .... ....7

三、杜甫的示范意义.... .... .... .... .... .... .... .... .... ....8

1、中晚唐对杜诗的继承与发展.... .... .... .... .... .... ....8

2、两宋对杜甫诗歌的深化与求变.... .... .... .... .... .... ....8

3、元、明、清与近代对杜甫的继承.... .... .... .... .... ....8

4、小结.... .... .... .... .... .... .... .... .... .... ....8

四、结语.... .... .... .... .... .... .... .... .... .... .... ....9

浅论杜甫的艺术成就及其示范意义

姓名:柯昌江 学号:070635 【摘 要】: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取得卓越成就的现实主义诗人。杜诗具有很强的思想性 ,表现出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和对统治阶级罪行的憎恶与批判 ;杜诗具有高度的艺术性 ,它采用现实主义表现手法 ,融情于事 ,寄情于景 ,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杜诗的语言也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形成了凝炼精确、生动形象的特点。杜甫对各种诗体都有发展创造 ,尤其在五古、七律及新题乐府上成就最为显著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到杜甫,无论是思想内容、表现形式,还是美学趣味,都攀上了历史的巅峰。因此,杜诗就成了后人继承与发展的经典样式,其示范意义重大而深远。

【关键词】:杜甫;巨大成就;思想内容;形式风格;美学趣味;示范意义。

一、序论

中华素称诗的国度,在漫长的文化长河中,哺育了悠久的诗歌传统,产生了杰出的创作群体,取得了卓越的实践成就。在所有的辉煌与灿烂中,杜甫的地位是最突出的。他以伟岸的精神力量,丰富的思想内容,完备的表现形式,鲜明的美学趣味,不仅全面超越了确立于先秦时代的风骚传统,而且影响了身后一千余年的诗歌创作。直到今天,仍不失雄强的生命张力而值得我们效仿。他的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作品集为《杜工部集》。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

二、杜甫的巨大成就

中国诗歌发展到盛、中唐之际,一位笔跨千古,气盖百代的巨大人物横空出世。他在思想境界,题材内容,形式风格,美学意趣,文学影响等诸多方面全面超越了《诗经》《楚辞》的崇高传统,获得了堪与孔丘、司马迁比肩的“史”“圣”地位。他就是伟大的,全能的,空前绝后的杜甫。他的诗词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因而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杜甫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杜甫的诗篇流传数量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有《杜工部集》传世。

1、杜甫的成就

杜甫诗歌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强烈而鲜明的思想内容,尽善尽美的形式风格,精辟警策的诗歌理论,使其取得了中国古典诗歌的最高成就。

1)、强烈而鲜明的思想内容

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是鲜明的。他把自己强烈的爱,强烈的恨,都反映到了诗中。首先,杜诗表现出强烈的忠君思想。杜甫的忠君是有特定内容的,它是与对苍生,对社稷的爱联系在一起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君王是勤政爱民的表率和诗人事业的依托;“煌煌太宗业,树立甚宏达。”国君成了国强民富的像征;“未闻夏殷衰,中自诛褒妲。”皇帝又是惩恶扬善的英雄;“神灵汉室中兴主,功德汾阳异姓王。”国君又成了中兴的圣主;“独使至尊忧社稷,诸君何以答升平。”皇帝则为忧国忧民的公仆……由于忠君与爱国、爱民密不可分,就不再空洞,而具有沉重的道德力量。

其次,杜诗表现出爱国爱民的思想内容。他自觉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具有强烈的现实性。杜甫是忠君的,但是,忠君与爱国、爱民观念相矛盾时,他偏向了人民一边。“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谴责帝王穷兵黩武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岂知英雄主,出师亘长云。”揭露皇帝难填的欲壑与凶残的本质;“边人不敢议,议者死路衢。”批判国君对武将的纵容与姑息;“中堂舞神仙,烟雾蒙玉质。”揭露帝王穷奢极逸的昏庸与腐朽……杜甫对国家命运是念念不忘的。他讴歌“公私仓廪俱丰实”的开元盛世;为了国家的安定,他要“尽倾东海洗乾坤”;国家平叛后,他“初闻啼泪满衣裳”;形势危急时,他劝戒王师“忍待来年莫仓卒”;武将昏愦时,他痛责“诸君何以答升平”;外敌入冠时,他疾呼 “西方盗寇莫相侵”;中兴无望时,他哀伤“不堪人事日萧条”……忧时爱国之志,跃然纸上。

杜甫对人民的关切是无微不至的。他希望人民过上“粟米流脂稻米白”的生活;他希望人民摆脱“况闻处处鬻男女”的悲惨境遇;他希望改变“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黑暗现实;他希望制止“万国城头吹画角”的战争;他希望结束“去年米贵阙军食,今年米贱大伤农。”的灾难;他希望人民有千百间广厦;他希望苍生不再受犬与鸡似的驱遣,真正达到了“社稷苍生,每饭不忘。”的境界。 2)、杜甫对战争与和平有正确的认识。

杜甫反对封建统治者发动的侵略战争,他公开宣示明确的立场。“杀人亦有限,立国自有疆。苟能能制侵凌,岂在多杀伤。”;他大胆谴责不义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他一针见血地指出,战争的根源在皇帝的野心与欲望:“誓开玄冥北,持以奉吾君。”杜甫对正义的战争又表明了支持的力场。当山河破碎,万方多难时,他发出了“北极朝庭终不改,西山盗寇莫相侵。”的呼喊;他期盼“神灵汉室中兴主,功德汾阳异姓王。”的贤君良相;他歌颂“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的捐躯健儿;他痛斥“群胡归来洗血剑,仍唱胡歌饮都市。”的安史乱军;他推许“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巾。”的诸葛亮;他赞赏“韩公本意筑三城,拟绝天骄拔汉旌。”的张仁愿……表现了平定叛乱,重拾清明的渴求。杜甫还能正确理解人民群众在战争中的苦难和牺牲。一方面,他哀叹“豺狼塞路人断绝,烽火照夜尸纵横。”的悲惨现实;批判“殿前军马虽骁雄,纵暴略与浑羌同。”的皇室禁军。另一方面,他又讴歌人民群众参与平叛的牺牲与愿意。那里有“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的新安士卒;有“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的石壕村妇;有“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的新婚男儿……杜甫对他们,投以同情的目光和悲壮的期许,表现了鲜明的爱憎。杜甫对战争中的民族矛盾也有准确的认识。他反对唐王朝的侵略,也反对少数民族的的袭扰。他愤激“黄昏胡骑尘满尘”的局面;他无奈“中原有驱除,隐忍用此物。”的现实;他谴责“胡为倾国至,出入暗金阙”的场景;他忧虑 “西山盗寇莫相侵”的危机……使杜甫的战争观、和平观,达到了极高的境界。

3)、杜诗还表现了全面而丰富的社会生活。

他除了呼唤时代精神,记录历史事件,反映人民愿望外,还展示了丰富的社会内容。杜甫在诗中歌颂了高人雅士的胸襟和怀才不遇的失意。他赞扬“斗酒诗百篇”的李白;他推许“德过羲皇”的郑虔;他佩服“文彩风流”的曹霸;他欣赏“挥毫落纸如云烟”的张旭;他夸赞“一舞剑器动四方”的公孙大娘;他山同情“落花时节”的李龟年……对他们的雅行绝技赞不绝口,对他们的坎坷遭遇愤愤不平。“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正是他们的准确写照。

杜甫在诗中讴歌人世真情。他怀念李白,要与其“何当一樽酒,重与细论文。”;他珍惜郑虔,要“日籴太仓五升米,时赴郑老同襟期。”;他怀念高适,追忆与其“论交入酒垆”的岁月;他探访卫八处士,感叹“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他盛赞严武,咏叹“西蜀地形天下险,安危须仗出群才。”……真切的情怀,感人至深。

杜甫在诗中记录了闲适生活。那里有鲜花满蹊的黄四娘家;有“相对相亲水中鸥”的锦江;有“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的宁静;有“一日上树能行回”的少年天性……和平之风袭人。杜甫在诗中赞美了祖国的壮丽河山。“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星垂原野阔,月涌大江流。”“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天地是壮阔的;“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表天。”山川是优美的;“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物象是丰富的……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生养自己的土地的深沉的热爱。杜甫在诗中还抒写了自己的抱负,记载了人情风俗,发表了文艺思想,鞭挞了社会群丑……表现了丰富的内容。

总之,笔写乾坤,诗补造化。杜甫的诗歌,全面而丰富地反映了唐帝国由盛而衰的转折时期的时代精神、社会面貌、文艺思潮。是当时社会的一面镜子。

2、尽善尽美的形式风格

杜甫的诗歌在形式上,风格上,美学趣味上,都取得了骄人的成就。首先,在诗歌的体裁上,杜甫各体皆精,各体都取得了极高的成就。五言古诗,杜甫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有两项重要的进步。一是健全了周密的法度;二是完善了长篇叙事诗的样式。使五言古诗发展到形式精美、大开大合、沉郁悲壮的水平。七言古诗,杜甫在章法、句法、内容、风格上都纵横变化,曲尽状态,达到了新的高度。后人誉之为“格大体深”“老成深厚”。五言律诗,杜甫超越诸家之处在于意境鲜明、气象宏大。尤其是广阔的格局,沉雄的气象,为同侪俊贤所不及。七言绝句,杜甫成就不算最高,但是,引入律法,另开生面,比之于同辈诸贤,亦各有行秋。尤其 是诗歌的容量,无与伦比。七言律诗,杜甫雄视天下,独步古今。其基本特点是格律精细、对仗工稳、词句雕琢、气象雄浑、内容深刻,取得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无上地位。

其次,杜甫的诗歌,在形式风格上,丰富多彩,变化无穷。杜诗的境界极雄浑,极壮大。杜甫的长篇叙事诗,首尾开合、波澜顿挫。就是八行的近体诗,也是格局广阔、气象万千。他善于用精练的句式,营造出开阔的视野,表现出沉厚的力度,收到笼罩天地、惊心动魄的效果。“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安得壮士挽天河,尽洗甲兵长不用。”“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高山仰止、大海巨石。几令后人难以为继。杜诗的笔法,变化极度多。“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体大调深;“江碧鸟愈白,山青花欲燃。”清丽自然;“大厦如倾要梁栋,万牛回首丘山重。”笔力万钧;“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弱不禁风;“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沉郁顿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表天。”闲适自娱;“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忧患愤激;“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淋漓酣畅;“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情辞真切;“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富于哲理……烟云满纸、气象万千,令人目不暇接。杜甫诗歌善用对比和夸张的手法,其强烈的效果,往往震摄心神,达到“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境界。“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对比新奇;“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夸张大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对比强烈;“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夸张动容;“但觉高歌有鬼神,焉知饿死埋沟壑。”对比竦然;“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余丈。”夸张触目;“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对比强烈;“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夸张大胆……凡此种种,都产生了惊心动魄的艺术感染力。杜甫诗歌的议论是深刻而尖锐的。“杀人亦有限,立国自有疆。”“往昔铸钱捉私铸,今许铅铁和青铜。”“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独使至尊忧社稷,诸公何以答升平。”……都增加了诗歌的强烈表现力。杜甫的诗歌还善于创造典型的环境和典型的人物。《悲青坂》刻画了惨烈的战争场面:“我军青坂在东门,天寒饮马太白窟。”交待了战场的形势,突出了唐军处境艰难;“黄头奚儿日向西,数骑弯弓敢驰突。”重笔描写了叛军的悍勇和骄横,衬托出唐军的溃败;“山雪河冰野萧瑟,青是烽烟白人骨。”描写了唐军败后的已惨景;“安得附书与我军,忍待明年莫仓卒。”总结失败的原因,表达了诗人的忧虑和希望。《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观公孙大娘剑器行》则描写了两位身怀绝技的艺术家,从盛极一时到流漓颠沛的坎坷人生,反映了大唐帝国盛极而衰的历史画面。类似的典型描写在杜诗中还有很多,他们大多堂堂正正,血肉丰满,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3、杜甫诗歌的美学意味鲜明而强烈 。

杜甫诗中,最成功的是崇高。开阔的境界,沉重的笔力,广袤的舞台,沧桑的社会变迁……反映在笔底,就充满了历史的重负。诗人以其伟岸的人格力量,肩挑道义,手擎乾坤,完成了永恒的正义力量的升华,有一种昂扬向上,矢志进取的崇高美。杜甫诗歌,还有优美的一面。许多写景小诗,词清句丽、意境空灵、韵味悠长,恍如深潭见底、烟袅晴空,体现了优美的意味。 杜甫诗歌的悲剧色彩也是浓厚的。杜甫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他心存社稷而身落荒丘,胸怀稷契之志却流离困顿于三程水驿。他把为社稷苍生纾难解悬的心思深深的蕴结在一篇篇的诗歌中,体现了诗人深邃的爱国之悲、忧民之愁,也把自己壮志未酬、几经离乱、百病缠身、孤独穷困的感时伤世的情感凝聚在一首首的诗歌中,使之饱含了诗人对人生追求的无奈慨叹和天道不我的忧伤情怀表现出一种绵绵不尽、挥之不去的悲剧意识。悲剧的时代,悲剧的国家,悲剧的人物命运,使他的诗歌具有深刻的道德力量,产生了沉重的缺遗。

杜甫的诗中也不乏喜剧色彩。无疑,诗人杜甫是时代民族的一个悲剧人物,他大半生颠沛流离、顽疾缠身,仅活了59岁,却又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与黑白颠倒、有志难酬的整个社会,万方多难、满目疮痍的广袤“乾坤”以及转烛潦倒、孤寂悲苦的多难人生作顽强的抗争。和历史上的其他悲剧人物一样,杜甫没能打败他异常强大的对手,他的微躯无可奈何地消融于无限的宇宙中。但是,那无边的苦难却又并不能使他屈服,他在抗争中突显出来的崇高人格,已经超越了个体生命的有限性,而成为某种永恒的东西播扬于后世。然而,这些并不是全于“悲壮”中实现的,至少在杜甫眼里,那些强大的对手很多时候是处于一种喜剧性的存在的,他敢于在壮阔的人生战场上张显自己人的主体人格,更敢于藐视和嘲弄一切压迫他的敌对力量,使它们往往显得名不符实、荒谬绝伦、陈腐可笑,以至诗人在心灵世界可以自由驱驰,或狂欢、或冷观,表现出一种“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的喜剧精神,于是其个体生命又得到了另一种形式的张扬。“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产生了讽刺的艺术效果。

4、小结

总之,杜甫的诗歌成功地超越了《诗经》《楚辞》的传统,获得了崇高的历史地位。

三、杜甫的示范意义

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到杜甫,无论是思想内容、表现形式,还是美学趣味,都攀上了历史的巅峰。因此,杜诗就成了后人继承与发展的经典样式,其示范意义重大而深远。

1、中晚唐对杜诗的继承与发展

中晚唐时代离杜甫较近,大量的诗人以杜甫为师,学习杜甫又区别于杜甫,将笔触延伸到了杜诗未曾涉及的,或者虽有涉及,却不够深入的领域,补充了杜诗的不足。韩愈和柳宗元发展了杜甫的刚健、雄壮的风格。韩愈偏重于力量,并引入了散文的笔法;柳宗元于雄健中杂入了优美的意象和深刻的哲理,产生出强烈的美感。元缜和白居易继承了杜甫的现实主义传统,增加了通俗的语言,完善了七言长篇叙事诗。元缜还在悼亡诗的领域获得了成功,白居易则在新乐府的样式上取得了进展。李贺以杜甫的创作方法,表达李白的出世思想和屈原的美学风格,创造出悸鬼惊神的诡奇境界。李商隐和杜牧学习杜甫的现实主义文学传统,各有专精。李商隐沉郁悲愤,创造了缠绵悱恻的无题诗;杜牧奇伟超拔,擅长七绝,营造出清新俊朗的意境。另外,孟效与贾岛,皮日休与陆龟蒙,刘禹锡与李绅等,无一不在杜甫身上吸取营养,取得了不可替代的成就。

2、两宋对杜甫诗歌的深化与求变

两宋是在继承杜甫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求变的时期。他们学习杜甫,又不拘泥于杜甫,千奇百怪、自成别调。

苏轼与黄庭坚是宋朝诗坛的两面大旗。苏轼学习杜甫,得意忘言,自铸伟词,卓成大家;黄庭坚学习杜甫,“点铁成金”“夺胎换骨”,开创了江西诗派的百年辉煌。

王安石学习杜甫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创造了优美清丽的“半山体”。他的七古、七律,则波澜顿挫、变形夸张,富于表现力。

陆游学习杜甫悲壮沉雄的风格,气势充足。内容则慷慨激昂、忧国忧民,具有强烈的倾向性和时代特征。

另外,江西诸贤的透彻,王令的力量,李清照的奇伟等,都得力于杜甫的启迪 ,各自有所建树。

3、元、明、清与近代对杜甫的继承

元、明两朝,杜甫的影响很大。但是,由于因袭风气浓厚,诗歌的成就不高。清朝诗道复兴,流派纷呈,各有标举。创作上则学习杜甫,取得了较大的成就。近代,诗界开始孕育革命,诗歌的内容、形式和美学趣味,仍受杜甫极深的影响。

4、小结

总之,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杜甫取得了最伟大的成就。他那些不朽的诗篇,已经成为最具民族特征的文化精粹,永远保留在生生不息的文化传统中,产生了最广泛的示范意义和最持久的影响力。

四、结语 今天,崭新的时代呼唤崭新的诗歌局面。超越杜甫继承民族文化传统,完成民族诗歌的伟大复兴,是新世纪里有志于振兴中华文化的炎黄子孙的共同使命。

【参考文献】:

[1] 陆效东,杜甫在唐代的接受[D],安徽大学,2005。 [2] 鲍远航,论杜甫的政治改良思想[D],河北大学,2001。

[3] 张梅,论杜甫的人性、人格及其诗歌创作[D],广西师范大学,2002。 [4] 阮璐,唐人戏作诗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5。

[5] 王宁宁,真者无畏〃善者无私〃智者无忧[D],西南师范大学,2004。 [6] 林琳,杜甫写景抒情诗与青少年人文精神的培养[D],辽宁师范大学,2004。 [7] 钱翠霞,试论杜甫的忠君思想的发展和转变[D],首都师范大学,2000。

第7篇:乐府诗歌的艺术特色

结合《十五从军征》,谈对汉乐府艺术的理解

乐府原指音乐机关,汉武帝刘彻时扩充为大规模的专署。其主要任务是采集民间歌赐予以配乐,以及将文人歌功颂德之诗制谱,以供统治者祭祀和朝会宴饮时演奏使用。后代将乐府所唱的诗歌,直接称作“乐府”,于是乐府便由机关的名称变为带有音乐性的诗体名称。“汉乐府”即汉代的乐府诗。汉乐府继承了《诗经》以来的现实主义传统,其优秀作品真实、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叙事性是其基本艺术特色。成功之作往往能够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塑造出个性鲜明的形象,语言朴素而富有感情。汉乐府极具艺术特色,下面将结合《十五从军征》来具体分析。

第一,“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汉乐府诗歌体裁多来源于现实生活,注重对现实生活中的常见生活情节和生活景象进行描写。两汉乐府诗都是创作主体有感而发,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激发乐府诗人创作热情和灵感的是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件,乐府诗所表现的也多是人们普遍关心的敏感问题,道出了那个时代的苦与乐、爱与恨,以及对于生与死的人生态度。如《十五从军征》,在那样一个年代里,“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的现象,并非特例,而是一个非常现实的社会问题。诗一开头用了“十五”和“八十”两个数字,尖锐地揭露了这样一个触目惊心的事实:一个足足服了六十五年兵役的老兵,最后才得拖着垂死的身躯,穷老归乡。可以想见,这六十五年,他必然经历了千辛万苦。给读者留下众多想象的空间。但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他“从军征”,系出于战事,而且这一去就是数十年,体现出了作者对战争的控诉。

第二,高超的叙事艺术,故事情节完整曲折,叙事详略得当,繁简有法。两汉乐府叙事诗多数具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而不限于撷取一两个生活片段,那些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都是讲述一个有头有尾、有连续情节的故事,《十五从军征》就是如此。它叙述了八十高龄的退役老兵返回荒芜家园的情景,其中有中途和乡人对话、回家后烧饭作羹、饭菜熟后难以独自进餐三个场面,前后连贯,血脉相通,并时见曲折。两汉乐府诗大体遵循以下规则:详于叙事而略于抒情。两汉乐府叙事诗的作者都具有比较自觉的叙事意识,在创作实践中努力把叙事诗和抒情诗区别开来,使二者的形态呈现出明显的差异。两汉乐府诗有许多叙事名篇,都因叙事详尽而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十五从军征》对复员老兵家园荒芜的景象渲染得非常充分,对老兵还家之后的行动也有详细的叙述,唯独不用专门文字抒发内心的悲哀,明显以叙事为主。言事尽而言情不欲尽,对此,清代陈祚明在《采菽堂古选集》中说道:“悲痛之极辞,若此者又以尽言为佳。盖言情不欲尽,尽则思不长。言事欲尽,不尽则哀不深。”

第三,语言简练朴实,感情充沛。退役归来的老兵在回到家乡是,摆在他面前的现实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由远看到近处,满眼是越来越荒凉凄楚的景象。作者没说室空无人,而是抓住野兔见人钻进家畜窝中自以为得所,野鸡惊飞落到屋内梁上自以为安的情景;作者没有直书庭园荒芜杂乱,只摄取了井边、中庭随意生长的葵菜和谷物两个“镜头”,人去屋空,人亡园荒,更其形象,倍伤人心神。你看,一个风尘仆仆的老人,站在曾经炊火融融、庭园整洁的“家”的面前,孑然一身,形影茕茕,盼望了六十五年可又无一亲人相迎的家,竟然比想象的还不堪十倍、百倍„„这是怎样一种情境,将掀起读者怎样的感情波澜呢?作者没有直接抒写渲染感情,作品却收到比直接抒情更强烈的抒情效果。“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他走出年久失修的破门,向东方看去,他也许还抱着希望,他看到了谁?看到了什么呢?他也许看到了久别的亲人?也许什么也没有看到。他茫然地从幻想中走出来,潸然泪下。他已不能像年轻人那样嚎啕大哭,只有那凝聚着六十五年的艰辛、六十五年的思念、六十五年的盼待、六十五年的沙场风尘、六十五年人世沧桑的老泪,扑簌簌落到满布征尘的衣襟上。“泪落沾我衣”五个字,饱和了多么丰富、多么深厚、多么沉痛的感情内涵啊!诗至结尾,作者、读者的感情浓度都达到了顶点。汉代乐府诗歌的语言极尽朴实,表达感伤情绪不着一字,但感情却激昂充沛,如汩汩流水诉诸于笔端。

第四,注重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人物,注意人物行动和细节的刻划。《十五从军征》的最后两句从对老兵的动作描绘中进一步抒发老兵心中的悲哀。这里,突出老兵出门张望(“出门东向看”)与老泪纵横(“泪落沾我衣”)这一细节,将举目无亲、孤身一人的老兵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将其悲痛欲绝的茫然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试想,他“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家中已了无亲人,而只有荒凉的景象,怎能不悲从中来?以后的生活,又当如何呢?他又怎能不感到茫然呢?联系此诗的创作背景,不难看出正是当时穷兵黩武的统治者与无休无止的战争,造成了该老兵的悲惨遭遇。反映该老兵的悲惨遭遇,也就反映了当时在沉重的徭役压迫之下的平民百姓的悲惨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

汉乐府自出现以来,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两汉乐府以其高超的叙事艺术,浓烈的现实主义精神,简练朴实又自带感情的语言,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姓名:刘艳华

学号:200940100314 班级:2009级中文七班

上一篇:新时代新使命新青年下一篇:高级教师研修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