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蜡烛教学设计

2023-03-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3蜡烛教学设计

3_蜡烛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把握故事情节,理解文中“蜡烛”的特殊含义。

2.通过分析人物外貌、动作描写,品味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理解老妇人的形象。 3.体会作品中所表现各国人民在战争中所凝结的友谊。

2.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把握故事情节,理解文中“蜡烛”的特殊含义。

2.通过分析人物外貌、动作描写,品味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理解老妇人的形象。 难点:体会作品中所表现各国人民在战争中所凝结的友谊。

3. 教学用具 4. 标签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在炮火烧灼了的战场上,在炸弯 了的铁器和炸死了的树木中间,一位南斯拉夫母亲将珍藏了45年的两支结婚花烛,点在一位苏联红军战士的坟头。让我们穿越时空,去目睹那悲壮而崇高的一幕,感受反法西斯阵营里的军民用血肉凝结成的情谊。

二、自学指导

(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匍匐(pú fú) 揣(chuāi)在怀里 衰(shuāi)老

烧灼(zhuó) 瓦砾(lì)

淹没(mò)

鞠躬(jū gōng)

肃穆(mù) 腋(yè)窝 地窖(jiào)

2 .解释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名副其实: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 精疲力竭:形容非常疲劳,一点力气也没有。

3.了解作者

西蒙诺夫,前苏联作家。生于军官家庭。1934年开始写作。1939年任军事记者,以后一直从事战争题材的文学创作。曾于1949年10月访问我国。1950年出版《战斗的中国》一书,描写了中国人民进行的解放战争。1957年至1971年发表《生者与死者》三部曲获1974年列宁奖金。

4.了解文体

(一)通讯的特点

通讯与消息比,不仅需要六个新闻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 和结果)齐全,还要报道新闻事实的情节、细节。通讯分事件通讯和人物通讯。通讯的表达方式,不仅用叙述,还要较多地采用描写、议论、抒情等。

(二)通讯与消息的区别 同:用事实说话。

异:1.内容上,消息简略单纯,通讯详尽、具体、形象。 2.形式上,消息程式性强,通讯创造性强。

从结构上看,消息由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组成,通讯跟一般记叙文相似,没有固定格式,每一篇都有自己独特的结构形式。

在表达方面,消息主要用叙述。通讯表达方式丰富多样。

在语言上,消息简洁朴素。通讯具体详细。 3.时效上,通讯不如消息迅速及时。

三、自学指导

(二)——合作与探究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速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交流点拨】本文描写一个南斯拉夫老妇人冒着炮火,掩埋一位苏联红军的遗体后,将珍藏多年的喜烛点燃在烈士坟头静静陪 伴到拂晓的感人故事。

2.读完全文,说说文中最令你感动的情景是什么?

【交流点拨】甲生:最令我感动的清醒时当老妇人看到德国人的炮口对准五个红军时,决定从地窖里爬出来招呼他们隐蔽。当她受伤醒来后,发现一位红军战士躺在那里一动不动,便不顾敌人的炮火在自己周围爆炸,毅然来到烈士的身边。

乙生:最令我感动的是年老体衰的老妇人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掩埋烈士的情景。首先寻找弹坑,然后用双手一捧一捧地往外舀水。最困难的是搬动烈士的尸体,虽然距离不到十步,却不得不坐下来休息三次,最后总算把烈士拖到了炮坑里,虽然已是筋疲力尽了,却仍然虔诚地掩埋了烈士。没有坚定的决心,坚强的毅力,是无法做到的。

丙生:最令我感动的是老杜人掩埋苏联红军时的情景,她像是掩埋自己的儿子一样动情。掩埋前,她跪在死者旁边,用手在死者身上画了十字,又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多么真诚。最能体现老妇人对烈士崇高的爱的,是她把自己珍藏了45年的结婚蜡烛点在年 轻战士的坟头,还有什么比这更能表达内心的情感呢?为了这位苏联红军,老人尽心尽力,无私无我。

(二)再读课文,分析人物,体会情感

1.这篇通讯主要人物是谁? 【交流点拨】老妇人

2.从文中找出有关老妇人的片段,说说作者采用了哪些描写手法来刻画这一人物形象?试举例加以说明,体会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 【交流点拨】外貌描写和动作描写。

(1)外貌描写如“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这种神情表现了老人深切的悲痛,这哪里是对一位战士,一位来自苏联的战士,俨然是对自己的儿子表现 出来的哀伤。

文中多次提到老人的围巾,并强调了颜色是黑色的。表现了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渲染了肃穆的气氛,表达了老妇人对烈士的哀悼之情。

(2)本文对老妇人的刻画着重在动作描写上,动词的恰当使用,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①动词放大了愿望与现实的反差,表现了老妇人的无所畏惧。老妇人看到已经牺牲了的苏联红军战士“孤零零地躺在那毫无遮掩的方场上”,决心冒着德国人的炮火去掩埋他,文章写道:“老妇人想了半天,然后,伸手在她那唯一的衣袋里摸出件什么东西来,揣在怀里,慢慢地爬出了地窖。”“她不会匍匐前进,也不能快跑。她干脆直着身子,一摇一摆,慢慢地向方场上走去。„„慢慢地绕过了那段铁栏杆,走进了方场。”她在“想”什么呢?一定要保护好红军烈士的遗体,向烈士奉献自己的爱戴和敬意,让他安息在南斯拉夫土地上!于是老妇人“摸”蜡烛,“揣”蜡烛,毅然决然地将“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的“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拿了出来,表示对红军烈士的沉痛哀悼!紧接着的一个“爬”字意蕴极为丰富,说明老妇人居住条件之差,而居住条件差是法西斯强盗造成的。还有老妇人走向方场时,“干脆直着身子”,一个“直”字令读者为老妇人的安危揪着心!

②动词凸显出老妇 人的年迈体衰,表现了老妇人对红军的敬爱之情。文章这样写道:“老妇人跪在那坑里 ,用手掌舀出那些水。舀几下,她就得休息一会儿。到底,她把坑里的水全舀干了。”“路并不远,一共不到十步,可是她太衰老了,不得不坐下来休息了三次。最后,她总算把死者拖到了弹坑里。她已经精疲力竭了,又坐在那里休息了好久,也许有一小时。”“她要做一个名副其实的坟堆。又休息了一会,她又捧起土来继续盖上去。” 这些描述,怎不令人百生情愫,仿佛老妇人的喘息声都能听得见!她敢于花数小时的时间“坐”在地上“休息 ”,说明她忘记了自己的安危,说明老妇人力不从心。“天气很冷”,老妇人却“跪”在“积了些水”的坑里“用手掌舀水”,“跪”字说明弹坑之大,也表明老妇人体力不支、行动吃力。她对所敬爱的烈士也只能“拖”了,盖坟是“一捧又一捧”地盖土。

③动词再现了沉痛的仪式,表现了老妇人对年轻战士的母爱之情。掩埋烈士之前,老妇人举行了 一个庄重肃穆的安葬仪式,文章写道:“她轻轻理好了他的头发,又费了很大的劲把他那一双早已僵硬了的手臂弯过来,交叉地覆在他的胸前。”“老妇人跪到死者旁边,用手在死者身上画了十字,又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动词“理、弯、覆”写出老妇人对年轻烈士的怜爱之情,要让烈士在入土之前保持最良好的姿势、最平静的姿容。动词“跪、画、吻”饱含多少虔敬之情、祝福之意、母亲之爱!

3.谈谈你对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的理解,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交流点拨】①老妇人饱受德国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对侵略者满怀深仇大恨,她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她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②年轻的红军战士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国土上,她无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献自己的爱戴和敬意。 ③她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变得无所畏惧,她不怕艰难,安葬烈士。 ④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她为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心爱的宝物,把结婚的喜烛点在了烈士的坟头,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爱。

老妇人思想感情概括起来就是“敬爱”和“哀痛”。

(三)探究蜡烛寓意,把握文章主旨

1. 齐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说说这两段在结构上有何作用? 【交流点拨】点明文章主旨。

2.品味结尾“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的含义。

【交流点拨】这两句话讴歌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这种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

3.结合全文说说文章中的蜡烛除了实指“蜡烛”外,还有没有其他深刻的含义?

【交流点拨】①红军烈士生命之光;②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③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四)感受艺术魅力

这篇战地通讯非常感人,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样的艺术效果是如何产生的?请谈谈你的看法。

【交流点拨】首先,作者着力描写了感人的因素。感人的因素有四点。一是环境为先,炮火连天,老妇人不顾个人生死;二是老夫分年老体弱,掩埋烈士异常吃力,烈士牺牲的精神是老妇人力量的 源泉;三是对待烈士如亲人,表现出母子情亲;四是老妇人献出一生中的最爱,悼念红军战士。

其次,突出蜡烛,突出烛光,更是作品成功的关键。结尾“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像抒情 诗,赞美烛光,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四、拓展延伸

请仿照例句“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另选角度,赞美蜡烛,揭示其象征意义。

(提示:开放性题目,关键是确定蜡烛的象征意义,一般象征奉献精神。) 【交流点拨】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位园丁的双手,正像一位老师的奉献,那样感人至深。

板书

第2篇: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3《蜡烛》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3. 蜡烛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故事发生的背景,把握老妇人这一人物形象。 2.揣摩语言,品味关键性语句的丰富意蕴和表达作用。 3.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二、教学重难点

1.把握老妇人这一人物形象,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2.体会反法西斯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往事如烟,岁月如流,一切有形的东西都会被时间磨蚀得锈迹斑斑;唯有情感,高尚圣洁的情感却长存天宇。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一位南斯拉夫母亲把一生中唯一珍爱的东西——结婚蜡烛,献给了一个苏联青年战士。这一幕将永远留存在热爱和平的人们的记忆里。下面让我们一起学习西蒙托夫的《蜡烛》这篇报道。

2.作家作品

西蒙诺夫,苏联作家。生于军官家庭,1934年开始写作。1938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1942年加入共产党。创作以战争题材为主。长篇小说《日日夜夜》,诗集《友与敌》获斯大林奖金。1959年至1971年发表的三部曲《生者与死者》、《军人不是天生的》、《最后的夏天》获1974列宁奖金。通讯属记叙文文体,也是报纸常用的文章样式之一,包括人物通讯、事件通讯等。通讯运用的表达方式是叙事,其中主要是记叙的成分。

3.梳理字词。 ⑴请给加点字注音。

烧灼 (zhuó) 桥头堡( bǎo ) 地窖( jiaà ) ...匍匐(pú fú ) 腋下(yè ) 拂晓(fú) .... 瓦砾(lì) 颤巍巍(weī) 育乞西(qǐ) ...契柯拉耶夫(qì kē yē ) 舀(yǎo) 鞠躬(jū) .....4.整体感知课文。

1 ⑴速读课文,先找出本文六要素,然后概括复述课文主要内容。

1944年9月19日,苏联红军在南斯拉夫保卫战中,与德国军队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在红军偷袭萨伐河上的一座桥时,一位红军战士牺牲了。一位南斯拉夫母亲冒着德军的战火前去掩埋了红军战士的尸体,并拿出珍藏了45年的结婚蜡烛点在坟头,并彻夜为其守灵。

⑵用一句话概括故事情节,再用一句话概括文章主旨。

一位苏联红军战士为解放南斯拉夫而牺牲,一位南斯拉夫妇女不忍其暴尸战场,不顾年老体弱,艰难地将其掩埋,并将珍藏了45年的两支结婚喜烛点燃在战士坟头,悼念烈士表达敬意。

主旨:本文赞美了反法西斯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⑶自读课文,找出文中对老妇人的描写(神态、外貌、动作等描写)并自由朗读。 ⑷指名学生朗读找出的描写片段。

⑸分析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深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环境危险,炮火连天,年老体弱,行动吃力,但老妇人不顾生死前去保护一位不相识的青年战士的遗体,并献出珍藏的蜡烛——这是一份深切的母亲的关怀之情,一种无畏赴死的牺牲精神。

⑹有感情地齐读课文最后两句话,思考: ①烛光有什么特殊的象征意义?

——象征红军烈士的宝贵生命像烛光一样不畏炮火而燃烧;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②最后两句话是什么意思?

——讴歌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是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的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5.重点剖析

⑴揣摩老妇人的心理活动,补写一段老妇人坐在坟前默默守灵时的心理活动,要求符合人物形象。然后在班级内交流。

老妇人形象:

1)老妇人饱受德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对侵略者满怀深仇大恨,她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她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

2)年轻的红军战士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国土上,她无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献自己的爱戴和敬意。 3)她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变得无所畏惧,她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她不怕艰难,安葬烈士。

4)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她为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心爱的宝物,把结婚的喜烛点在烈

2 士的坟头,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⑵讨论烛光的象征意义 ①是红军烈士生命之光。

②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

③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正是人民群众的支持使反法西斯战争取得了胜利。 6.总结延伸

课外查找与“蜡烛”有关的诗句和歌曲、影视作品,体味“蜡烛”各有怎样的寓意。 例如: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借蜡烛歌颂坚贞的爱情或奉献精神。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借蜡烛烘托久别重逢的情意与温馨。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借蜡烛写离别之情。 歌曲《烛光里的妈妈》——借蜡烛歌颂母亲。 11. 相关拓展。 ⑴贝尔格莱德解放

1944年,在苏军配合下,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解放了贝尔格莱德。

1941年4月6日,德国入侵南斯拉夫。17日,南最高统帅部向德军投降,国王彼得及其政府流亡国外。德国对南实施军事占领。与此同时,意大利、匈牙利、保加利亚也占据了南斯拉夫大片国土。以铁托为首的南斯拉夫共产党坚决主张抗击外国侵略者。4月15 日,南共中央散发《告南斯拉夫各族人民书》,号召为祖国的独立而战。

1941年6月,苏德战争的爆发推动了南斯拉夫人民反抗侵略者的斗争。7日,塞尔维亚、门的内哥罗、波斯尼亚、斯洛文尼亚、黑塞哥维纳等地相继爆发武装起义。在南共领导下,南斯拉夫成立了人民解放统一战线,发动和组织群众,开展抵抗运动。南共把游击战作为主要作战形式,以共产党员组成突击队,从城市深入农村,把各地自发的起义转变为反对占领者的有组织的武装斗争。

1943年11月29日,建立以铁托为首的南斯拉夫民族解放委员会,执行临时政府的职能。南人民解放军于1944年夏季战役中粉碎了德军的第7次进攻,不久,解放了全国大部分领土。9月28日,苏联军队发动进攻,与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相配合,开始了解放南首都贝尔格莱德的战役。10月初,苏军和南人民解放军在摩拉瓦河河谷会师。20日,解放了贝尔格莱德,打死德军15000人,俘虏9000人。德国被迫从巴尔干半岛南部撤军。1945年3月7日,以铁托为首的南斯拉夫联邦民主共和国临时政府在贝尔格莱德成立。5月15日,南斯拉夫全国获得解放。

⑵贝尔格莱德战役

3 苏德战争中,苏军为解放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和塞尔维亚,在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和保加利亚祖国阵线军协同下,于1944年9—10月实施的进攻战役。战役发起前,J.B.铁托领导的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已发展到40万人,并收复了广大乡村和一些中小城镇;德军魏克斯元帅指挥的“F”集团军群盘踞着南斯拉夫的重要城市和交通要道。该集团所属“塞尔维亚”集团军级集群(约15万人、火炮和迫击炮2130门、坦克和强击火炮125辆、作战飞机352架)扼守萨洛尼卡至贝尔格莱德的铁路和公路干线,以保障德军“E”集团军群从巴尔干半岛南部北撤。

参战兵力:苏军为1个合成集团军、1个空军集团军、1个机械化军和多瑙河区舰队等,另有乌克兰第2方面军的第46集团军配合作战;南军为6个军另数个师;保军为3个集团军;共约66万人、火炮和迫击炮4477门、坦克和自行火炮421辆、作战飞机1292架。按计划,苏南军队向贝尔格莱德主要方向,保南军队向尼什、斯科普里方向实施联合突击。

9月28日,乌克兰第3方面军(司令为苏联元帅F.I.托尔布欣)所属第57集团军在空军第17集团军支援下,从拉杜耶瓦茨、维丁地域发起进攻,突破德军在南边境的防御,越过东塞尔维亚山,10月10日从行进间强渡摩拉瓦河;近卫第4机械化军于12日进入交战,协同南军第14军向贝尔格莱德发展进攻,在帕兰卡以西与南军第1集团军级集群会师。苏南两军并肩作战,14日进抵贝尔格莱德南郊,展开攻城战斗;17—19日在斯梅代雷沃围歼企图退守贝尔格莱德市区的德军二万余人。右邻第46集团军所属近卫第10步兵军在南军协同下,在40公里的地段上进抵贝尔格莱德东北多瑙河地区。20日,苏南军队解放贝尔格莱德。左邻保军第

2、第

1、第4集团军在皮罗特及其以南地域发起进攻后,与南军第13军、苏军近卫第1筑垒地域的部队联合作战,10月14日攻占重要交通枢纽尼什,21日解放克拉列沃,切断德军“E”集团军群从巴尔干半岛南部北撤的道路。

此战,苏、南、保三国军队协同作战,粉碎德军“塞尔维亚”集团军级集群,解放贝尔格莱德和塞尔维亚大部地区,为解放南斯拉夫全境创造了条件。

五、板书设计

一、战士偷袭牺牲

二、老妇人掩埋战士

①发现烈士 ②掩埋烈士 ③守护战士 精心选材

三、老妇人英雄行为感动战士

四、再现并赞美火焰。

六、作业布置

1.完成本节课的《同步练习》。 2.预习下节课导学案中的探究案。

七、教学反思

《蜡烛》一课教学完毕,反思自己在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中的得与失,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课堂教学在问题设计和内容安排上体现分层,调动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例如整体感知中两个问题的设计以及人物分析中的第三个环节(出示老妇人的头像,让学生仔细观察,描述人物的神态、动作进而揣摩人物心理,进行口头表达。此环节仍是对人物的进一步分析,在教学手段和方法上注重分层,同时强化对写作的训练,实现从读到写的迁移。

第3篇:3、《蜡烛》教案

綦江县通惠中学八年级上册《蜡烛》教学案

3、 蜡烛

教学目标:

1.探究作品中人物的心理活动,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 2.学习作者通过细腻的动作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3.体会作品中所表现的各国人民在战争所凝结的友谊。

教学重点与难点:

学习用动作、心理活动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教学安排:两课时

学生查找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资料,了解在这次战争中侵略者犯下的罪行,弄清课文所牵涉的历史背景。

第一教时

一、导入

蜡烛在我们的文化内涵中往往有“燃烧自己,点亮别人”的无私奉献精神。在苏联作家西蒙诺夫的笔下它又有什么含义呢?

二、检查预习

1、给加点字注音

拂晓 瓦砾 地窖 鞠躬 颤巍巍 舀水 腋窝 揣在

2、学生介绍搜集的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知识。

三、作者简介与背景介绍

1、速读课文,然后说说课文是以何场战争为背景来加以描写的?请找出文章中能够反映时代背景的语句。

这是一篇战地通讯。1944年,苏联红军进行战略反攻,分别从南北两侧驱逐法西斯德军。西蒙诺夫作为随军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收集到了这则感人肺腑的故事。这则故事选自散文特写集《从黑海到巴伦支海》。要求学生找出相应的语句加以诠释。 2.根据课文内容,猜测作者是何种身份的人?说出相应的理由。 引导学生介绍课文作者:

西蒙诺夫,苏联俄罗斯作家。生于军官家庭。1934年开始写作。1938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曾任《文学报》主编、《新世界》杂志编委、《文学俄罗斯》报编委等职。1939年任军事记者,以后一直从事战争题材的创作。剧本《我城一少年》(1941)表达了苏联人民对即将来临的战争的必胜信心,长篇小说《日日夜夜》(1943~1944),描写了苏红军在保卫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的英勇事迹。战争后期,曾随军经过东欧各国,直至柏林,写有特写和短篇故事集《从黑海到巴伦支海》(4卷)。战后曾到过美国,写有剧本《俄罗斯问题》(1946),该剧本揭露了美国统治集团发动新战争的企图。还发表有诗集《友与敌》。《我城一少年》《俄罗斯人》《日日夜夜》《俄罗斯问题》《友与敌》均获得斯大林奖金。

西蒙诺夫曾于1949年10月访问我国。1950年出版《战斗的中国》一书,描写了中国人民进行的解放战争。1957年至1971年发表《生者与死者》三部曲获1974年列宁奖金。

四、了解文体:战地通讯。(可与第一课比较阅读)

(一)通讯的特点

通讯与消息比,不仅需要六个新闻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和结果)齐全,还要报道新闻事实的情节、细节。通讯分事件通讯和人物通讯。通讯的表达方式,不仅用叙述,还要较多地采用描写。议论、抒情等。 (二)通讯与消息的区别 同:用事实说话。

綦江县通惠中学八年级上册《蜡烛》教学案

异:1.内容上,消息简略单纯,通讯详尽、具体、形象。

2、形式上,消息程式性强,通讯创造性强。

从结构上看,消息由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组成,通讯跟一般记叙文相似,没有固定格式,每一篇都有自己独特的结构形式。

在表达方面,消息主要用叙述。通讯表达方式丰富多样 在语言上,消息简洁朴素。通讯具体详细。

3、时效上,通讯不如消息迅速及时。

五、阅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小组交流,指名回答)

1、速读课文,复述课文,然后再用一句话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引导学生复述课文内容,然后交流并讨论。

本文描写一个南斯拉夫老妇人冒着炮火,掩埋一位苏联红军的遗体后,将珍藏多年的喜烛点燃在烈士坟头静静陪伴到拂晓的感人故事。

2、学生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记叙要素。

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4年9月19-20日 地点: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上一座桥前的方场

人物:老妇人玛利·育乞西、苏联红军士兵柯拉耶夫

事件: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位苏联红军战士在南斯拉夫国土上牺牲了,一位饱受法西斯侵略战争之苦的南斯拉夫母亲不顾枪林弹雨,以惊人的毅力安葬了烈士,拿出自己珍爱的结婚的花烛点在烈士坟头。

3、梳理文章思路:从叙事过程看,全文共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1-7)讲红军战士偷袭牺牲。

第二部分(8-31)讲老妇人冒着炮火掩埋烈士。这一部分是全文的核心。 第一层(8-13)炮火余生,发现烈士。 第二层(14-26)冒着炮火,掩埋烈士。 第三层(27-31)点燃蜡烛,守护烈士。

第三部分(32-42)老妇人的英雄行为感动了红军战士。 第四部分(43-44)再现并赞美蜡烛的火焰。

第二教时

一、精读课文,感悟老妇人的形象,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1、这篇战地通讯非常感人,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这样的艺术效果是怎样产生的? 事件感人、人物感人(选材上、写法上如突出环境、突出蜡烛等细节)

2、默读课文,找出令你感动的一个片段进行交流,并且说出为什么。

事件感人的因素:

1)环境危险,炮火连天——想到老妇人不顾生死。

2)年老体弱,掩埋烈士很吃力——想到老妇人力量的源泉。 3)保护遗体——想到老妇人对烈士的感情。 4)烛光闪烁——想到老妇人奉献的精神。

3、引导讨论:作品中反复描写战争的场面,在文章中有何作用?

“附近一带”一段环境描写,渲染了法西斯匪徒屠杀人民造成的恐怖气氛,烘托了主人公的无私和勇敢。她早已置个人安危于度外了。在猛烈的炮火下,育乞西平静地整理烈士的遗体,清理墓坑,吻别死者,掩埋烈士,守护英灵。这些是只有母亲才有的对儿子的动作,我们能真切感受到的是老妇人育乞西满心的哀痛。“天气很冷,四下里很静,除了炮弹的炸裂声外,没有任何其他声音。”再次渲染了浓重的恐怖和哀痛的气氛,烘托了老人失去爱子般的伤痛。

4、作品中如何刻画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的?(动作和心理)

綦江县通惠中学八年级上册《蜡烛》教学案

动作描写是刻划人物心理和塑造人物形象的又一重要手段。老妇人在炮火下平静地整理烈士的遗体,清理墓坑,吻别死者,掩埋烈士,你是如何看待老女人这一切行动的?

5、谁来总结一下老妇人的形象?

1)老妇人饱受德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对侵略者满怀深仇大恨,她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她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

2)年轻的红军战士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国土上,她无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献自己的爱戴和敬意。

3)她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变得无所畏惧,她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她不怕艰难,安葬烈士。

4)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她为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心爱的宝物,把结婚的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6.老妇人拿出自己珍藏多年的蜡烛出来说明了什么?并说说这个人物形象身上寄托着作者怎样的感情。

二、探究主旨

1、文章中的蜡烛除了实指“蜡烛”外,还有没有其他深刻的含义? 1)红军烈士生命之光。

2)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 3)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2、珍藏了45年的结婚蜡烛点燃在红军战士的坟头,老妇人又静静地在寒夜守护着红军战士。全文就是这样在诗意般的境界中抒写了那“不会熄灭的火焰”,这样的结尾又有怎样的含意?

第(28)自然段中用了“45年”“舍不得用”“珍藏”等词,可见蜡烛非比寻常的意义。老妇人把看得比自己的生命都珍贵,今天却把这份过日子珍贵的感情献给一个异国的烈士。它点燃起的火焰是“永远不会熄灭的”。结尾两句话讴歌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这种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3、主旨:这篇战地通讯,是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国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三、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题二

2.联系课文内容,描写一段老妇人的外貌 3.预习下一课 附板书

一、战士偷袭牺牲

二、老妇人掩埋战士 ①发现烈士 ②掩埋烈士 ③守护战士 精心选材

三、老妇人英雄行为感动战士

四、再现并赞美火焰。 环境描写: 渲染气氛 烘托人物心情

动作描写 整理 清理 吻别 掩埋 守护——母对子:敬意与哀痛 特定语境中句子的含意

母亲对烈士 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第4篇:《蜡烛》教学设计

授课班级:初二1.2.3.4班

授课人:蒋琼英

教材分析

《蜡烛》位于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主要讲述了一位南斯拉夫老妇人冒着炮火,掩埋一位苏联红军士兵的遗体后,并且把珍藏多年的喜烛点燃在烈士坟头静静陪伴到拂晓的感人故事。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战地通讯的特点,学习本文通过细腻的动作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渎课文,逐步体会老妇人的性格特点。

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体会战争的残酷,感受老妇人那不分国界的爱,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结成的情谊。

教学方法:朗读法、圈点勾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同学们吟诵有关写蜡烛的诗句,并且讲述其诗句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杜牧《赠别》

秋夜床前蜡烛微,铜壶滴尽晓钟迟。《长门烛》 王建

残光欲灭还吹著,年少宫人未睡时。《长门烛》 王建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同学们说了这么多,诗人对于蜡烛的描写也是各有不用,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西蒙诺夫笔下的《蜡烛》,看其能带给我们什么样的感动。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现在请同学们自读课文5分钟,然后总结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根据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总结明确:本文主要讲述了一位南斯拉夫老妇人玛利•育乞西冒着炮火,掩埋一位苏联红军士兵契柯拉耶夫的遗体后,并且把珍藏多年的喜烛点燃在烈士坟头静静陪伴到拂晓的感人故事。

2.作者背景:

西蒙诺夫,苏联小说家,诗人,剧作家。多以战争题材创作为主,代表作有剧本《俄罗斯人》,小说《日日夜夜》。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前)苏联、南斯拉夫等国组成了反法西斯同盟。1944年9月苏联进入南斯拉夫,帮助南斯拉夫人民打击法西斯侵略者。而作者当时以随军记者的身份经过东欧各国家,直至柏林,写下了这篇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各国战斗友谊的战地通讯。

3.再请同学们速读课文,找出关于对老妇人玛利•育乞西的语句(语言、动作、外貌、心理以及环境描写)来分析老妇人的人物性格。 生一:第28段“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这是一支大蜡烛,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表明老妇人对红军的热爱。

生二:第22.23段“老妇人跪在那坑里,用手掌舀出那些水。舀几下,她就得休息一会儿。到底,她把坑里的水全舀干了。于是她回到那死者旁边,两手抄在死者的腋窝下,把他拖走。

路并不远,一共不到十步,可是她太衰老了,不得不坐下来休息了三次。最后,她总算把死者拖到了弹坑里。她已经精疲力竭了,又坐在那里休息了好久,也许有一小时。”表明老妇人年龄衰老,但却毅然将战士埋葬,有着一种坚持的精神,可敬而伟大。

生三:第25段“休息够了,老妇人跪到死者旁边,用手在死者身上画了十字,又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通过老妇人埋葬了红军之后,跪在了身边,还吻了死者,体现老妇人对红军的热爱和尊敬。等等

那现在请同学们用“通过______________的品读,我知道这是一位____________的老妇人。” 例如:通过对老妇人所处的环境的品读,我知道这是一位不顾生死、富有爱心的老妇人。

通过对老妇人埋葬士兵的品读,我知道这是一位年老体弱的老妇人。

通过对老妇人守护遗体的品读,我知道这是一位伟大博爱的老妇人等。

教师总结:这是一位饱受德国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对侵略者满怀深仇大恨的老妇人。她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当年轻的红军战士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国土上时,她无比沉痛。同时,她被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变得无所畏惧,安葬烈士。并且为红军献出了唯一珍爱的宝物,把珍藏的结婚花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并彻夜守在坟边,陪伴烈士的英灵,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三、研读课文

师:文章中有很多词语、句子反复出现,现在在速读文章,将其勾画出来,并说明这样的反复描写的目的是什么? 生:德军的炮火,(第11.13.16.18.24.27.30段)突出了当时环境的危险,更突出了老妇人不顾生死、临危不惧的高尚品德,同时也使我们为老妇人的行为而感动。 生2:黑色的大围巾,(第28.29.40.41段)表现了沉重哀悼的庄重情感,渲染了肃穆的气氛,突出了老妇人与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之间跨越国界的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生3:老妇人跪和爬,(第11.14.22.25.40段).写出了老妇人年老体衰、行动不便,且对牺牲战士的深切哀悼。

四、品读课文(课后练习题第二题)

1.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 里的东西,这是一支大蜡烛,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

(为什么要对这支蜡烛的来历做补充说明?) 明确:补充充说明这支蜡烛非同寻常的意义,表现了老妇人给红军烈士献出的是一份最珍贵的感情。

2.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 围巾。

(这里又提到围巾的颜色,有什么特殊的意味?)

明确:黑色,表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这一着色,渲染了肃穆气氛,表达了老妇人的哀悼之情。

3.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 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

(这段文字如果写成“在方场上,老妇人的蜡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契柯拉耶夫的坟头”, 同原句比较一下,说说原句好在哪里?)

明确:原句勾画了经战争破坏后的环境,勾画了烛光的背景,“炮火烧焦了的土地”,“炸弯了的铁器”,“烧死了的树木”,控诉着法西斯强盗对人类文明的践踏。原句再次点出这支蜡 烛是结婚的花烛,是老妇人惟一珍爱的东西,点出非同寻常的意义,足以表现南斯拉夫人民 对红军烈士至高无上的感情。原句不写老妇人和烈士的名字,而说“南斯拉夫母亲”和“一 个苏联青年”,揭示这种感情的意义,是两国军民感情的集中表现,这种感情达到了母子情 深的境界。

4.“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如何理解这句话?

明确:这两句话讴歌了南斯拉夫母亲对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是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五、主题升华 师:“文章题为蜡烛,且文章多次写到蜡烛,除了蜡烛实指之外,还有何含义?小组讨论。” 生答 师总结:“蜡烛,代表着红军的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六、作业布置(课后练习第三题)

文章中的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丰富的内心活动都是通过她的动作来表现。试揣摩文章倒数第四段,设想倒数第四段,设想一下段中表现的老妇人的心理活动,并用一二百字写下来。

本题根据课文写作特点,引导学生体会课文意蕴,培养理解和想像能力。宜启发学生就文句提出一个个问题加以推想。例如,就“老妇人也没有说话”一句想想,老妇人为什么不说话,她心里是怎么想的;“她不过抬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庄严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就这几句想想,她为什么鞠躬,心里是怎么想的,如此等 等。

七、板书设计

3.蜡烛

西蒙诺夫

老妇人:不顾生死、富有爱心、伟大博爱

第5篇:蜡烛教学设计

蜡 烛

河北省黄骅市第三中学 刘付娥 邮编: 061100 联系电话:13931741776 QQ:1975418703@qq.com 【教学目标】

1.探究作品中人物的心理活动,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 2.学习作者通过细腻的动作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3.体会作品中所表现的各国人民在战争所凝结的友谊。 【教学重难点】

学习用动作、心理活动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教材分析】

这篇战地通讯是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

“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 这位苏联青年,红军战士,是为解放南斯拉夫而牺牲的,他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土地上。坟堆是南斯拉夫老妇人育乞西为他堆的,她不忍红军烈士暴尸战场,她要让红军烈士安息在南斯拉夫国土上。老妇人对一个苏联青年情同母子,他们之间已经没有国界,这是反法西斯同盟的军民用血肉凝结的情谊。烛光,是红军烈士生命之光;烛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烛光,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这种血肉凝结的情谊是如此深厚:老妇人置生死于度外,她是冒着炮火安葬红军烈士的;老妇人年老体弱,她是不顾艰难,用双手舀干弹坑里的积水,用双手把烈士遗体拖进弹坑,用双手捧土,一捧一捧堆成坟堆的;老妇人摆正了烈士遗体,还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老妇人为悼念烈士,拿出珍藏45年的结婚的喜烛,点在坟上。

四、【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第 一课 时 一.导入

在炮火烧灼了的战场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一位南斯拉夫母亲将珍藏了45年的两支结婚花烛,点在一位苏联红军士兵的坟头。让我们穿越时空,去目睹那悲壮而崇高的一幕,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结成的情谊。

二.检查预习

1.给加点字注音

拂晓

瓦砾

地窖

鞠躬

颤巍巍 ......2.学生介绍搜集的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知识。 三.作者简介与背景介绍

1.速读课文,然后说说课文是以何场战争为背景来加以描写的?请找出文章中能够反映时代背景的语句。

这是一篇战地通讯。1944年,苏联红军进行战略反攻,分别从南北两侧驱逐法西斯德军。西蒙诺夫作为随军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收集到了这则感人肺腑的故事。这则故事选自散文特写集《从黑海到巴伦支海》。要求学生找出相应的语句加以诠释。

2.根据课文内容,猜测作者是何种身份的人?说出相应的理由。 引导学生介绍课文作者:

西蒙诺夫,苏联俄罗斯作家。生于军官家庭。1934年开始写作。1938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曾任《文学报》主编、《新世界》杂志编委、《文学俄罗斯》报编委等职。1939年任军事记者,以后一直从事战争题材的创作。剧本《我城一少年》(1941)表达了苏联人民对即将来临的战争的必胜信心,长篇小说《日日夜夜》(1943~1944),描写了苏红军在保卫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的英勇事迹。战争后期,曾随军经过东欧各国,直至柏林,写有特写和短篇故事集《从黑海到巴伦支海》(4卷)。战后曾到过美国,写有剧本《俄罗斯问题》(1946),该剧本揭露了美国统治集团发动新战争的企图。还发表有诗集《友与敌》。《我城一少年》《俄罗斯人》《日日夜夜》《俄罗斯问题》《友与敌》均获得斯大林奖金。 西蒙诺夫曾于1949年10月访问我国。1950年出版《战斗的中国》一书,描写了中国人民进行的解放战争。1957年至1971年发表《生者与死者》三部曲获1974年列宁奖金。

四.了解文体:战地通讯。(可与第一课比较阅读)

(一)通讯的特点

通讯与消息比,不仅需要六个新闻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和结果)齐全,还要报道新闻事实的情节、细节。通讯分事件通讯和人物通讯。通讯的表达方式,不仅用叙述,还要较多地采用描写。议论、抒情等。

(二)通讯与消息的区别 同:用事实说话。

异:1.内容上,消息简略单纯,通讯详尽、具体、形象。 2.形式上,消息程式性强,通讯创造性强。

从结构上看,消息由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组成,通讯跟一般记叙文相似,没有固定格式,每一篇都有自己独特的结构形式。 在表达方面,消息主要用叙述。通讯表达方式丰富多样 在语言上,消息简洁朴素。通讯具体详细。 3. 时效上,通讯不如消息迅速及时。 五.阅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小组交流,指名回答)

1.速读课文,复述课文,然后再用一句话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引导学生复述课文内容,然后交流并讨论。

本文描写一个南斯拉夫老妇人冒着炮火,掩埋一位苏联红军的遗体后,将珍藏多年的喜烛点燃在烈士坟头静静陪伴到拂晓的感人故事。 2.学生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记叙要素。

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4年9月19-20日 地点: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上一座桥前的方场

人物:老妇人玛利•育乞西、苏联红军士兵柯拉耶夫

事件: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位苏联红军战士在南斯拉夫国土上牺牲了,一位饱受法西斯侵略战争之苦的南斯拉夫母亲不顾枪林弹雨,以惊人的毅力安葬了烈士,拿出自己珍爱的结婚的花烛点在烈士坟头。 3.梳理文章思路:从叙事过程看,全文共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1-7)讲红军战士偷袭牺牲。

第二部分(8-31)讲老妇人冒着炮火掩埋烈士。这一部分是全文的核心。 第一层(8-13)炮火余生,发现烈士。 第二层(14-26)冒着炮火,掩埋烈士。 第三层(27-31)点燃蜡烛,守护烈士。

第三部分(32-42)老妇人的英雄行为感动了红军战士。 第四部分(43-44)再现并赞美蜡烛的火焰。

六、小结课文内容

七、布置课外作业{基础训练 第 二 课 时 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精读课文,感悟老妇人的形象,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1.这篇战地通讯非常感人,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这样的艺术效果怎样产生的?

(事件感人、人物感人(选材上、写法上如突出环境、突出蜡烛等细节) 2.默读课文,找出令你感动的一个片段进行交流,并且说出为什么。 l 事件感人的因素:

1)环境危险,炮火连天——想到老妇人不顾生死。

2)年老体弱,掩埋烈士很吃力——想到老妇人力量的源泉。 3)保护遗体——想到老妇人对烈士的感情。 4)烛光闪烁——想到老妇人奉献的精神。

3.引导讨论:作品中反复描写战争的场面,在文章中有何作用?

“附近一带”一段环境描写,渲染了法西斯匪徒屠杀人民造成的恐怖气氛,烘托了主人公的无私和勇敢。她早已置个人安危于度外了。在猛烈的炮火下,育乞西平静地整理烈士的遗体,清理墓坑,吻别死者,掩埋烈士,守护英灵。这些是只有母亲才有的对儿子的动作,我们能真切感受到的是老妇人育乞西满心的哀痛。“天气很冷,四下里很静,除了炮弹的炸裂声外,没有任何其他声音。”再次渲染了浓重的恐怖和哀痛的气氛,烘托了老人失去爱子般的伤痛。 4.作品中如何刻画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的?(动作和心理)

动作描写是刻划人物心理和塑造人物形象的又一重要手段。老妇人在炮火下平静地整理烈士的遗体,清理墓坑,吻别死者,掩埋烈士,你是如何看待老女人这一切行动的?

5.谁来总结一下老妇人的形象?

1)老妇人饱受德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对侵略者满怀深仇大恨,她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她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

2)年轻的红军战士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国土上,她无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献自己的爱戴和敬意。 3)她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变得无所畏惧,她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她不怕艰难,安葬烈士。

4)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她为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心爱的宝物,把结婚的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6.如何感受《蜡烛》中老妇人这一人物的形象美?

老妇人这一人物形象是非常感人的。分析起来有四点。一是环境危险,炮火连天;二是老妇人年老体弱,掩埋烈士非常吃力;三是老妇人像掩埋亲人一样掩埋烈士;四是点在坟上的蜡烛有特殊意义。作者在叙述过程中,凡是写到这四点的,都着力描写,造成了感人的效果。

写炮火,不是笼统地写一句就算了,几乎隔几行就写炮火,叫人一直为老妇人的安危揪着心,老妇人在炮火之中的种种行为就格外感人。

掩埋烈士的每一步老妇人都非常吃力,作者是这样写的:路并不远,一共不到十步,可是她太衰老了,不得不坐下来休息了三次。最后,她总算把死者拖到了弹坑里。她已经精疲力竭了,又坐在那里休息了好久,也许有一小时。”这样描写,情景历历在目,仿佛老妇人的喘息声都听得见,真是感人肺腑。

写老妇人安葬烈士的礼仪也很具体,例如 “老妇人跪到死者旁边,用手在死者身上画了十字,又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一个一个动作都做了描写,也是很感人的。

作者在诸多感人的因素之中又突出蜡烛,郑重地说明,这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从她摸出蜡烛之后,直到结尾,一直围绕着烛光展开细腻的描写,在这样一个特殊的环境里,特殊的氛围中,烛光显示了特别的意义,造成一种诗的意境,结尾像抒情诗一般赞美烛光,让人沉浸在这个意境之中,眼前总是那一点烛光,久久不能忘怀。 三.探究主旨

1.文章中的蜡烛除了实指“蜡烛”外,还有没有其他深刻的含义?

1)红军烈士生命之光。

2)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 3)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2.珍藏了45年的结婚蜡烛点燃在红军战士的坟头,老妇人又静静地在寒夜守护着红军战士。全文就是这样在诗意般的境界中抒写了那“不会熄灭的火焰”,这样的结尾又有怎样的含意?

第(28)自然段中用了“45年”“舍不得用”“珍藏”等词,可见蜡烛非比寻常的意义。老妇人把看得比自己的生命都珍贵,今天却把这份过日子珍贵的感情献给一个异国的烈士。它点燃起的火焰是“永远不会熄灭的”。结尾两句话讴歌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这种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3.主旨:这篇战地通讯,是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国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题二

2.联系课文内容,描写一段老妇人的外貌 【板书设计】

蜡 烛

西蒙诺夫

一、战士偷袭牺牲

二、老妇人掩埋战士

精心选材

三、老妇人英雄行为感动战士

四、再现并赞美火焰。

环境描写: 渲染气氛 烘托人物心情

动作描写

母对子

敬意与哀痛

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教学反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6篇:《半截蜡烛》教学设计

流峪中心校 张涛

【教学目标】

1.理清课文脉络,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了解人物特点性格特点,理解伯诺德夫人一家是如何在危机关头同敌人做斗争的。并能分角色演一演。

3.通读课文,了解剧本的形式和特点,和一般记叙文比较写法上的不同。 【重点、难点】

1. 理解伯诺德夫人一家是如何在危机关头同敌人做斗争的。并能分角色演一演。

2.剧本的形式和特点 【教学过程】

一、 课前交流

第二次世界大战背景

二、板书课题

1.这篇课文和以前学习的课文不一样,是一篇剧本。这是小学阶段第一次学习剧本,什么是剧本?。

剧本 是拍戏或者舞台表演的稿本。

通过课前预习你发现剧本的写作特点是以人物的 为主,括号表示注解的是人物的 、 描写和场景说明。 板书: 剧本 对话

舞台说明

2.课前同学们都进行了充分的预习,用一句简介的话概括文章内容。 (六要素) (中尉的官职)

故事主要由两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写了伯诺德夫人把情报藏在半截蜡烛里, 第二部分母子三人保护蜡烛。

4.伯诺德夫人巧妙的把秘密情报藏在蜡烛里,因为最危险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你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情报?(先说别的,读课文中的文字)

“这支蜡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从现在开始,我们得为它的安全负责。为了有一天能把德国佬赶出去,我们得不惜代价守住它,懂吗?”

(1)哪个词语最能说明情报的重要;不惜代价指;人最重要的就是生命,这个情报竟然比生命还重要---如果这个秘密文件被德军发现了会有什么后果。

(米德叔叔、地下组织、国家) (2)伯诺德夫人怀着怎样的心情对两个孩子说这段话的?坚定、镇定自若。 (3)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

(重点词语的地方注意重读、停顿就更好了。)

三、这半截蜡烛已经和国家的命运紧紧的连接在一起,值得用生命去保护。随着一阵粗暴的敲门声,三个德国军官闯进了伯诺德夫人的家中,于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就打响了。要么生,要么死。那么这母子三个是怎么想尽办法保护这半截蜡烛的呢?快速默读课文的第二部分,补充完成情节图。

1. 汇报交流,完成情节图。

2. 看着这张情节图,围绕半截蜡烛把情节复述一下 (介绍出精心动魄的情节)

这个故事的情节就是这样,通过什么?把剧情一步一步地推向高潮。 板书:对话

推进情节

四、 绝密情报终于没有暴露,联络站没有遭到破坏,他们一家也得救了。同学们是谁保住了秘密情报。 不同意见

4.我们先来看看伯诺德夫人面对突如其来的危险是怎么做的?

伯诺德夫人(急忙取出一盏灯亮些) 太对不起了,先生们,忘了点灯。瞧,这盏灯亮些。可以把这个昏暗的小蜡烛熄了。(吹熄了蜡烛)

你体会到什么?

(走进内心、经验丰富) 板书:机智 巧妙 女生齐读

5.伯诺德夫人吹熄了蜡烛,一场危机看似过去,没想到德国军官又一次点燃了蜡烛,他说“这样不是更亮一些吗?”危险卷土重来。12岁的杰克有是怎么做的呢?

杰克(若无其事地走到桌前,端起蜡台) 天真冷。先生们,我去柴房抱些柴来生个火吧。

你体会到什么?

(杰克只有12岁,面对生死存亡) 板书:勇敢 男生齐读

6.我们不禁为勇敢的杰克较好,然而残暴的德国军官蛮横的一把夺回半截蜡烛。母子三人的性命、秘密情报站、国家的命运再一次来到了死亡的边缘,这个时候我们所有的希望都在10岁的杰奎琳身上。

五、演剧本

演出杰奎琳的形

杰奎琳是一个怎样的小女孩呢?

1. 请同学们再一次浏览全文,边读边把杰奎琳的台词画下来,自由读一读。 2. 齐读。

3. 听到这儿,谁的眼前出现了杰奎琳的样子?如果你是导演,你准备挑一个怎样的演员来演杰奎琳?(说具体) 5.从哪里知道杰奎琳的样子的?

6.看来你们在这些舞台说明文字的帮助下,初读对话,已经能够初步地读出杰

2 奎琳的形了。 演出神

1.但是真正要把这个人物演好,还必须走进那个人的内心世界。请你们再来读一读,品一品她说的这两句话,你觉得从她的台词当中还能品出什么来?为什么要这么说?

(1)司令官先生(官职变大、德国军官比较高兴、满足虚荣心)

(2)我觉得她一定非常想您(勾起思乡的回忆、对杰奎琳消除戒备心理) (3)和你聊天真有趣(喜欢这个德国军官吗?)从哪里看出来? 杰奎琳(点点头):妈妈,我懂。我真讨厌德国佬。

她说讨厌,而且还说是德国佬,这个佬就是一种轻蔑。你看“乡巴佬”都是很讨厌的。这句台词表达了她真实的情感,这叫—— (师板书:言为心声)

但此时此刻,她这种情感能表达出来吗? 必须把它深深地藏在心底。她得— (师板书:藏)

生(齐):言藏心声

师:体会到这一层,杰奎琳的性格特点是不是跃然纸上,说说她的性格特点。 这些性格特点都是通过对话表现出来的。 板书:对话 刻画人物性格 你再来读杰奎琳的台词。我想这次你们不仅能读出她的形,还能读出她的神来。 2.学生配合演一演:三位同学的配合下、把一个言藏心声的杰奎琳表现了出来。 (旁白可以自由发挥) 2. 师生配合演

3. 女生杰奎琳、男生德国军官

师(配画外音):在保护半截蜡烛的过程当中,伯诺德夫人和杰克两人接连受挫。这个时候,时间在一分一秒地过去,蜡烛越燃越短。此时此刻,这半截蜡烛仿佛成了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这母子两人的心紧张得都提到嗓子眼了。就在这千均一发的时刻,突然杰奎琳打了一个懒懒的哈欠,走到少校面前——

(是谁保住了秘密情报,有没有一个全面的恰当的说法)

六、体会一波三折

1.回看这个剧情的发展,经过三次波折最终取得胜利,想到了哪个词语?

一波三折

“一波三折”中“三”字是一个很特别的字眼。

三打白骨精 三顾茅庐

为什么这么写?有什么好处?

习作的时候用上一波三折可以使故事更生动、曲折离奇吸引人。 可是既然有波折可以吸引人,多写几次波折行不行?

事不过三

七、对比阅读《生死攸关的烛光》

这个剧本是及教授根据《生死攸关的烛光》这篇文章改写而来的,请同学拿出这篇文章读一读,思考。

1、对比一般写人记事的文章和剧本有什么不同?

2、题目用“半截蜡烛”好,还是“生死攸关的烛光”好?

八、作业

1、把《杨氏之子》或者《晏子使楚》扥片段改写为剧本。

2、推荐阅读:《马兰花》《青鸟》等剧本。

上一篇:月度优秀员工评优表下一篇:我的评价故事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