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辍学状况调查报告

2022-12-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报告在当前的社会发展阶段,已经成为常见的事后总结方式,报告的内容,是以严谨、准确为特点的,有效的报告一般都具有哪些要素呢?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儿童辍学状况调查报告》,供大家参考,更多范文可通过本站顶部搜索您需要的内容。

第1篇:儿童辍学状况调查报告

库区留守儿童状况调查研究

摘 要:通过开展库区留守儿童状况的调查。分析留守儿童的家庭、生活、学习等问题。这些问题有许多原因,包括留守儿童的父母和学校的教育。解决这些问题要加强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非政府组织和团体的建设以及学校的基础建设。

关键词:留守儿童;库区;农村

近年来,对留守儿童的调查越来越多。“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1]。为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人身安全的基本状况,对库区留守儿童生存状况进行了实践调查。

本次关于库区留守儿童实践调查的地点是在湖南省沅陵县陈家滩乡。全乡辖陈家滩、金塔、麻伊溪、驮子口、大亢坪、茶溪坪、砚石溪、板长垭8个行政村,90个村民小组,3 005户10 014人,其中农业人口9 214人。有涉及五强溪库区移民村7个,现有移民人口为6 380人。它是沅陵縣五强溪库区最大的淹没乡和移民乡之一。本次调查随机抽取了麻伊溪、大亢坪两个村进行实地调查,与留守儿童面对面地进行交流,陈家滩中心小学被选为样本学校,对库区留守儿童进行问卷调查。

一、库区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

受访者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一至九年级的在校学生,年龄分布在7—14岁。在被调查的样本中男生人数占46.5%,女生占53.5%。其中留守儿童的比例高达98.4%,男生留守儿童占44.2%,女留守儿童占55.8%。

(一)家庭基本状况

对于家里的主要收入来源有7.8%的留守儿童家庭依靠农业收入,依靠外出打工为主要收入的占90.7%,还有1.5%的人依靠其他收入。

(二)父母外出的基本情况

在接受调查的留守儿童中,有24.8%的留守儿童只有父亲外出工作,3.9%的留守儿童只有母亲外出工作,作为父母都外出工作的留守儿童占69.8%,少数父母没有外出工作占1.6%。对于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工作地方的基本情况,2.3%的父母在县内工作,有15.5%的家长在省内外出工作,有63.6%留守儿童的父母在省外工作,还有18.6%的留守儿童不知道自己的父母将去哪里工作。对于父母外出工作的时间,有29.1%的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工作在一年以内,有25.2%的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工作在一到三年之内,有17.3%的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工作在三到五年,另外有28.3%的人的父母外出工作超过五年。关于父母多久回来这个问题,有7%的留守儿童父母在一到三个月回来一次,在三个月至半年的占7.8%,半年至一年的占46.5%,一年以上的占38.8%。对于和父母多久联系这个问题,有35.2%的人表示平均一周,9.4%的人表示平均一个月联系一次,28.1%的人表示不定时地经常联系,还有27.3%的人表示很少和自己的父母联系。

(三)留守儿童生活的基本情况

从调查的情况来看,有10.9%的人跟自己的爸爸或者妈妈住,有63.6%的人跟自己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有1.6%的人跟自己的哥哥姐姐住在一起,还有21.7%的人跟自己的亲戚住,另外在学校住宿的占2.3%。留守儿童生活的一日三餐的基本情况是,有76.7%的人表示一日三餐能得到基本保障,但是也有23.3%的人表示有时候得不到保障。对于是否有零花钱,被调查的学生有60.5%的人表示经常会有零花钱,19.4%的人表示偶尔有零花钱,还有14.7%的人表示很少有零花钱,剩下的5.4%的人表示基本没有零花钱。对于在家里是否有做家务,经常做家务的占38.8%,偶尔做的占32.6%,很少做的占26.4%,基本不做的占2.3%。可以看出大多数的留守儿童都是跟自己的祖父辈居住。

(四)留守儿童学习的基本情况

对于自己在学校的学习成绩,有14.7%的人认为自己优秀,良好的占51.2%,一般的占31%,还有3.1%的人较差。对于自己是否喜欢上学,有61.4的人表示喜欢上学,一般的占33.9%,不喜欢的占4.7%。对于在家里是否有人辅导自己的学习,经常有人的占20.3%,偶尔有人的占25.8%,很少有人的占28.9%,没人的占25%。对于监护人是否重视自己的学习,选择重视的占89.5%,选择不重视的占10.5%。在学习成绩方面,大多数留守儿童仍然可以参加,而且成绩很好。但是可以看到有相当一部分的人还是有厌学情绪。

(五)留守儿童的人身安全基本情况

在被调查的学生中,有5.4%的人选择自己在学校经常被欺负,有18.6%的人选择在学校偶尔被欺负,44.2%的人选择在学校很少被欺负,还有31.8%的人选择在学校没有被人欺负。对于在学校被人欺负时自己会对谁讲,选择跟父母讲的占10.1%,选择跟监护人讲的占4.7%,选择跟老师讲的占73.6%,还有11.6%的人选择不跟任何人讲。对于自己上学是否需要乘船,选择要的占48.8%,选择不要的占51.2%。对于上学是否有人接送,有27.9%的选择接送,有72.1%的人选择无人接送。调查显示,相当多的学生受到学校暴力的伤害。并且由于上学要乘坐船只,有很多人又没有人接送,因此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

二、留守儿童状况分析

(一)学习问题

从调查的情况来看,有63.6%的留守儿童是跟自己的祖父母辈一起生活的。由于这些祖父母辈的文化水平有限,所以很难在学习上给予帮助。并且有时候虽然监护人能进行一些指导,但是由于自己忙于农活,因此也很少有时间关注孩子的学习。所以在学习上受到辅导的学生的比例还是比较低的。从问卷上也反映了出来。在对于在家里是否有人辅导自己的学习这个问题上,经常有人辅导的只占20.3%。

(二)生活问题

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工作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工作,改变家庭最基本的生活条件和经济条件。根据调查,有20.2%接受调查的学生认为他们家庭的经济状况较好,63.6%人认为自己家庭经济状况一般,只有少数的留守儿童觉得自己的家庭经济状况较差。不难说父母外出工作的事实真实地改变了家庭的生活条件。另一方面,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工作,给留守儿童的生活质量带来一些问题。有23.3%的人表示自己的一日三餐有时候得不到保障。并且有38.8%的留守儿童表示自己经常做家务。显然,这对留守儿童的身体和学习的发展造成了许多不利影响。

(三)家庭教育问题

根据调查,有38.8%的留守儿童表示,他们的父母每年只回来一次。还有27.3%的人表示很少和自己的父母联系。留守儿童正处于青春期发展的关键时刻,完整的家庭教育对于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至关重要。但由于自己父母外出务工,监护人又只关注孩子的基本生活,缺少家庭人员的情感交流,难免会产生青春期的烦恼。

(四)安全问题

由于父母外出务工,监护人更多可能要忙于日常的基本劳作,所以他们没有时间照顾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从调查来看,库区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主要有几个方面。首先,有48.8%的孩子表示上学需要乘坐船只,但是有72.1%的人表示没有人接送。其次,由于父母和监护人都很少关注学生在学校的基本情况,因此留守儿童容易遭受学校其他学生的暴力行为。从调查的情况来看有5.4%的人表示自己在学校经常被欺负,还有18.6%的人表示在学校偶尔被人欺负。

三、问题形成的原因

(一)经济收入与孩子教育之间难以取舍

近年来国家政策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外出务工人员的子女是可以随自己的父母在他们务工的城市入学的。但很多的外出务工人员仍然选择把自己的孩子留在老家,这主要的原因还是在考虑经济原因。外出务工人员在外面的工资收入原本就很低,如果孩子跟自己生活,在生活上、学习上难免会增加自己的消费。一方面他们想通过外出务工改变家庭的基本情况,给孩子更好的生活,但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却难以取舍。

(二)缺乏家庭教育与儿童需求之间的差距

家庭教育对留守儿童的发展很重要。这主要包括学习上与情感上的。但是,因为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工作,所以没有时间关注他们的学习,再加上交流也不是很方便。大多数家庭监护人要兼顾留守儿童的基本生活和家庭的基本农业工作,因此也没时间关心留守儿童的学习。处于青春期的留守儿童在诸多方面都是需要引导与关心的时候,而空白的家庭教育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这将不可避免地导致留守儿童的各种学习和生活问题。

(三)学校教育与留守儿童的发展不相容

学校是留守儿童生活的主要地方。学校教育对于留守儿童的发展至关重要。由于家庭教育的真实性,留守儿童需要学校教育来帮助。然而,相当多的学校只完成了学校的基本功能,即传授知识。在情感、心理等诸多方面却不曾关注。学校教育应涵盖留守儿童发展的各个方面。家庭教育的缺失给留守儿童造成不良影响,学校应当有义务与责任承担起来。这对留守儿童的发展至关重要,也是不可缺少的。

四、解決留守儿童问题的建议

加强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是许多方面的共同责任。对于留守儿童的父母和监护人,他们必须履行自己的责任。加强与孩子的交流,了解他们在家、在学校的基本情况。地方政府与学校必须建立一个留守儿童名册。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照顾和管理是必要的。有必要加强对特殊留守儿童(如外出工作的父母和监护人无法照顾他们的)的关注,并定期访问他们。

加强社会组织和群体的建设,推动社会团体对留守儿童的帮助。在国外,非政府组织(NGO)已经是非常成熟的社会服务力量。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在发达地区有很多有能力,也有意愿愿意帮助其他需要帮助的人。而且随着公益事业的宣传不断深入,这部分群体的数量非常之多。但是,由于中国的非政府组织发展相对缓慢,一直没有办法提供帮助。政府以及相应的学校要充分利用他们的力量弥补自身能力有限的缺陷。在政府的积极引导下,推动这些有意愿帮助他人的志愿者帮助留守儿童。

逐步加强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对于留守儿童来说,学校就是他们的第二个家。首先,要加强学校的体育设施的建设。娱乐是孩子的天性,如果学校可供玩乐的地方多了孩子们自然不会在街上溜达,去河边玩耍。这可以减少学生发生意外的风险。其次,要加强学校的住宿条件的建设。在留守儿童里面还是有相当一部分是在学校寄宿的,如果学校的住宿条件太差,这势必会影响他们的生活以及学习。最后,学校还应为留守儿童们提供适当的生活和心理咨询教师,重点关注这些儿童的日常生活和行为动态。当然,农村学校的发展是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但是这个过程仍需逐步进行。

留守儿童作为社会和国家在未来的希望,在各方面理应得到与社会其他人一样的保障。留守儿童的父母、当地政府部门、社会团体和个人需要为留守儿童提供自己的力量。林肯说过:只有同心协力,我们才能成功。这不是说“我们是否能想得更好”,而是“我们能否做得更好”[2]!

参考文献:

[1]段成荣,杨舸.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2008(3):15-16.

[2]希拉里.罗德姆.克林顿.举全村之力[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

作者:资晓洁 陈钦华

第2篇: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状况实践报告

[摘要]伴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进程,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必然会带来流动儿童的问题。由于家长学历水平低、工作繁忙以及在家庭教育方式上较多受农村思维方式影响,对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次社会实践活动深入到基层社区,采取发放调查问卷和实地走访方式,来了解家长对流动儿童进行家庭教育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情况,探讨其中存在的问题,呼吁政府、学校和家庭能够形成良好的互动模式,促进流动儿童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流动儿童 流动家庭 家庭教育

一、问题的提出和相关背景

托达罗的二元经济模型认为,生活在农村的人们,对城市的工资水平预期较高,即便是有风险,如果一旦找到工作,那么收入就会比在农村的收入高很多很多,很多人依然会冒着在城市中找不到工作的风险迁移到城市中。当他们来到城市中,一部分人学历水平较高,较快适应城市生活的人找到了工作,获得了交到了收入,但是有相当一部分由于学历水平较低,对新知识新技术的接受能力差,不能很好的适应城市生活,在城市中无法找到工作,于是只能住在条件非常差的城市边缘,从事一些收入水平较低的体力劳动。农村大量的劳动力向城市流人,会出现流动儿童的问题。在这些流动儿童中,由于家长工作比较忙、学历程度不高,在家庭教育内容、方式方法上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城市流动儿童是社会上相对来说比较特殊的一个群体,他们能否适应本地区的生活,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晋城市自1985年建市以来,到现在只有二十多年的时间,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城市。晋城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是我国非常著名的无烟煤产区,化工工业也比较发达。依托丰富的煤炭和煤层气资源,这个年轻的城市在工业化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带来大量的劳动力需求。再加上,和人口输出大省河南省之间的地理位置比较近,就有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汇进这座年轻的城市。

我选择进行走访调查的苗盂庄社区,毗邻晋城主要的商业街新市西街,外来务工人员从事商业活动比较方便,并且,随着黄花街改造、开发区的建设,这里变得没有从前那样热闹繁华,很多的本地居民选择到市郊居住,就空闲下来一些房子,这些房子也大多沿袭山西民居的特色,通常是两层楼带有小院子的独立居所,可以好几家居民合租,房租就相对比较便宜,因此,这一带,就聚集了很多的外来务工人员。本次社会实践,主要是对苗孟庄社区内的外来务工人员发放调查问卷,了解他们对子女进行家庭教育方面的情况;对他们的子女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在城市中的生活和学习状况。按照这样的思路,在社区共发放了50份调查问卷,回收了47份,回收率为94%,并且抽选了来自不同地域、家长从事不同职业的10个孩子进行了访谈。

二、对流动儿童进行家庭教育的基本情况

(一)流动儿童家长的基本情况

(1)流动儿童家长的职业状况。从回收回来的调查问卷结果看,外来务工人员从事建筑业、装饰装修的占51%,从事个体户职业的占37%,干零活的占8%,其他的占4%。外来务工人员从事个体户职业,主要是卖蔬菜、卖水果、卖小吃、小型家电维修点、收购站等等。由于学历水平较低,外来务工人员大部分从事体力劳动,工作时间长、工作量大、工作环境脏乱差、工资水平较低,生活处境十分艰辛。

(2)流动儿童家长的受教育程度。家长的受教育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对孩子的家庭教育方式上有一些影响,此外,家长的学历水平,对家庭学习氛围的形成、对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收回的调查问卷结果来看,流动儿童的家长初中学历居多,占较大的比重。

从上面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来,流动儿童的家长的工作量很大,日夜操劳来维持一家人的开支,工作非常辛苦,当他们下班回家后,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好好休息,根本就没有时间关注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更不要提对孩子进行其他方面的教育了。此外,家长学历水平不高,使得家长在对孩子进行学习辅导方面力不从心,并且在家庭教育方式方法上较多的会受农村思维习惯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二)对流动儿童进行家庭教育方面的情况及其原因

(1)家庭教育的内容。在问到“您在对孩子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您最关注哪个方面?”54%的家长选择了学习,39%的家长选择道德,仅有7%的家长选择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由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看到,由于学历程度较低,在城市中流动儿童家长只能从事脏、苦、累的体力劳动,家长就希望孩子能通过学习改变命运,因此,十分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在访谈中,一个上小学四年级的小女孩就跟我讲,爸爸妈妈只对自己的学习成绩关注较多,每每到寒暑假的期末考试,他们都反复询问成绩,对自己生活上的事情就不是很关心,也不关心在学校发生的事情,不关注自己在和老师同学相处中遇到的问题。在问到“您认为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主要应该包括什么哪些方面的内容?”

选择孝敬父母、照顾兄弟姐妹选项的家长占57%,选择遵守社会公德的家长占29%,选择不偷东西、不说脏话、不和同学打架的家长占14%。从上面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来,家长大多只关注对孩子进行传统日常的道德品质培养,如孝顺、爱护兄弟姐妹、和同学团结友爱,对孩子社会公德意识的培养关注的非常少。少年儿童今后要成长为社会中的公民,如果不具备良好的社会公德意识,公德心淡漠,将会制约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此外,在问到“您对孩子进行家庭道德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什么?”,选择内化孩子道德品质的家长占78%,选择我们的工作比较忙,不希望孩子再给我们惹麻烦的占22%,这说明有相当比例的家长没有给予家庭道德教育恰当对位,仅仅认为这是减轻自己负担的手段,并不是为了提升孩子的道德素养。此外,家长在对孩子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严重缺位,孩子从熟悉的地方来到陌生的城市,面对城市五彩斑斓的花花世界,一定会感到茫然不知所措,并且,班级里大部分孩子是城市里的孩子,他们生活条件优越、学习成绩优异,从小就培养了各种各样的艺术特长,这无形中给孩子带来了沉重的压力,会使自己变得越来越自卑,不敢和他们相处做朋友,另外,城市中对外来人员歧视的大环境氛围,无形中也会加剧孩子的自卑感。

在访谈中,一个五年级的女孩跟我说,她是去年暑假才从家乡来到这里,和父母亲生活在一起,班里同学大部分都是城市孩子,他们有非常多的零用钱,他们有非常昂贵的书包,有非常漂亮的笔袋,这些她想都不敢想,并且,他们在课后,能去参加各种各样的文娱活动,她没有任何的基础,报名去上了一节课后,老师说她基础太差,没有办法教,就不让她再参加了。

在走访中,一个小学三年级的小男孩讲到.他从家乡农村小学来到新的班级已经有一段时间了,由于远离了自己从小玩到大的好伙伴,他感到情绪非常低落,在学校里,就不是很愿意讲话,慢慢的,同学们都觉得他很好欺负,就给他起各种各样明显歧视的绰号,甚至,班里有几个男生,聚集在一起,在他放学路上,

合伙欺负他,这样已经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了。家长只片面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对孩子心理上的变化完全没有察觉到,不了解孩子在学校的生活,不知晓孩子遇到的心理困难,不对孩子进行心理疏导,这样长久积压心中,孩子的心理问题就会越来越严重,会诱致自卑、自闭、孤单、抑郁等非常严重的心理问题,严重影响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

(2)跟孩子的交流沟通状况。家长和孩子能够进行有效地沟通,是良好家庭教育的保障。家长把孩子接到城里来,带到自己的身边,就是觉得自己外出打工,把孩子留在家中,不能很好照顾和教育,他们得不到父母的关心和疼爱,心里比较愧疚,把孩子接来,一方面方便照顾,另一方面能够加强对他们的管教,不至于在乡村比较宽松的环境下,养成很多不良的习惯,但是,在实际条件下,很多家庭中家长和孩子间缺乏沟通交流,不能在温馨的环境中内化对孩子的教育。在问到,“您的孩子有苦恼时.愿意和您倾诉吗?”18%的家长选择经常倾诉,28%的家长选择偶尔会倾诉,54%的家长选择不会倾诉,从来没有听孩子提起过。在问到“您经常带孩子出去游玩吗?”选择选择没有时间带孩子出去玩的家长占63%,选择偶尔,孩子有要求时,会带孩子出去玩的占2I%,选择经常会带孩子出去玩的占16%。

(3)教育方式方法方面的情况。在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时,家庭教育方式方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家长对待孩子行为的态度和具体细化的方式方法对家庭教育成效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有些家庭属于家长制,不尊重孩子的尊严和人格,家长吩咐什么,孩予就照着做,完全没有自由,有些家庭比较民主,比较注重孩子自己的意见,将家庭教育的内容内化到日常的生活中去,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在问到“在面对具体的问题时,你会听从孩子的意见吗?”61%家长选择我们做主,孩子服从就可以了,24%家长选择偶尔听孩子的意见,15%家长选择会充分尊重孩子的意见。在问到“您在看到孩子期末考试成绩不理想时,会怎样对待?”选择严厉责问的家长占69%,选择询问原因,进行耐心开导的家长占31%。可以看出来,有一部分家长在教育孩子问题上,比较严厉,这样容易造成孩子对待家长的恐惧感,由于惧怕家长的严厉责问,有些孩子就会弄虚作假,瞒过一时是一时,这样更加造成孩子道德品质的下降,或者有时会演变到更加极端的情况,久而久之的打骂,孩子就会和家长越来越疏远,并且这时孩子正处于青春叛逆期,会形成逆反心理,对家长的教育置之不理,这样就会造成严重的恶性循环,孩子就不愿意再服从家长的管教,家长也认为怎样对孩子进行教育都起不到有效的作用,就放任自流,不再管教,这样非常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在走访中,一个家长在小区里开了一个小饭店,经营生意,中午的时候格外忙碌,这时候,看到他们家十四岁的孩子在饭店大厅电脑上玩游戏,店里这么忙,他都不会主动帮家长分担。这个家长颇为无奈的说,我们这么累,还不是为了他,整天跟他说好好学习,将来才能找个好工作,才不会向我们这样,一辈子受苦的命,看到他的成绩单,我总是恨铁不成钢,拿起手旁的东西就打,打多了这孩子就皮了,管也管不住了,怎么样管教都没有用,就随他去吧,我们也管不住了。

从调查访谈的情况可以看出来,外来务工人员由于沿袭了农村的家长制的教育模式,在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中,通常是家长做主,吩咐命令,孩子依着做,在遇到有分歧的问题时,如果孩子不服从命令,就会对孩子责怪,造成了孩子对家长逐渐疏远,害怕家长责备,宁愿弄虚作假。

三、改善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缺位状况的相应措施

(1)政府层面。政府应当加强对外来务工人员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禁止企业拖欠工资的行为,完善安全保障措施,保障外来务工人员在城市中能够找到较为稳定的工作。外来务工人员在城市中工作,存在着看病难、看病贵、居住条件差等问题,政府应该完善外来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障政策,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此外,应该进一步解决外来务工人员的孩子进入公立学校上学的问题,使得流动儿童能够到接受更好的教育。

(2)学校层面。在学校层面上,学校老师应该多到孩子家中进行家访,将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和出现的问题告知家长,多和家长进行沟通,并就学校的教学计划和教育方案和家长进行商讨,和家长秘极配合。

(3)家长层面。家长应该注重提升自身素质,应经常与孩子进行交流,可以利用假期的实践多带孩子出去游玩,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内化家庭教育。家长不仅应该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在社会公德、道德品质培育、心理状态调整方面都应该给予关注,应该多参加家长会,向老师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引导。并且应当注意转变传统家长制的救育方式,尊重孩子的意见,采用说理式的方式,让孩子更容易接受,进而起到较为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涤中国流动人口子女教育调查与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2]杜宇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家庭道德教育探析[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2008,(4)

[3]郑富兴农村流动儿童道德成长的特点[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9)

作者:李花

第3篇:学前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摘要]大多数学前流动儿童在进入城市幼儿园后能很快适应城市的生活环境。但这些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依然不容忽视。部分学前流动儿童的注意力与自控力较弱,自信心相对不足,交往能力有待提高。要改善学前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幼教机构的教育者宜为进城学前流动儿童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创设平等、宽松、接纳的心理环境,利用多种途径增强学前流动儿童的自信心,使其较快融入集体。成为班级不可或缺的一员。

[关键词]学前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农民工;城市幼儿园

[

大量有关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主要将研究对象锁定在处于义务教育及以上阶段的儿童。研究结果表明,7~15岁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其心理健康水平远远低于同龄的非流动儿童。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目前与学前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相关的研究较少。为了调查学前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笔者参照世界心理卫生协会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以及国内学者提出的主要的心理健康标准设计问卷,调查学前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

一、学前流动儿童家长基本情况调查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96份,回收问卷88份。问卷由学前流动儿童的家长(即农民工)根据自己子女的情况填写。每个幼儿家庭填写一份问卷。调查对象具体情况如下。

1 家长职业

被调查的学前流动儿童的家长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个体工商业等对从业人员受教育程度要求较低的职业。正是因为自己受教育程度比较低,所以这些家长一方面对子女寄予厚望,希望子女能过上更好的生活。另一方面又不能为子女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无法对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及时矫治。

2 家长每日工作时间

此次调查显示。大部分农民工的日工作时间都超过8小时。比如对父亲日工作时间的统计显示,只有26.1%的父亲平均每天工作时间为8小时,其余人员每天工作时间均超过8小时,甚至有14.8%的父亲需要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农民工与子女相处的时间短,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对子女心理健康的关注和教育。

3 家庭月收入

家庭月收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家庭的物质生活条件以及孩子接受教育的条件。本次调查显示,有的农民工家庭中虽然一方家长处于无业状态,但他们也不是完全没有经济收入,总会通过各种途径。如收废品、打零工等来赚钱贴补家用。因此本次调查对象的家庭月收入在总体上差别不大,其中家庭月收入在1300~1800元人民币的超过总数的60%。可能是由于家庭收入还可以,因此这些家庭才能勉强承担子女就读幼儿园的费用,而不是将子女留在家里自己照看。

二、学前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因素分析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前流动儿童在进入城市幼儿园后。都对幼儿园以及幼儿园的教师和其他幼儿持接受或比较接受的态度,仅有6.8%的幼儿不喜欢上幼儿园。10.2%的幼儿不喜欢幼儿园的教师或其他幼儿。可见,大部分学前流动儿童能很快适应城市生活环境,不过我们也不能忽视这些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调查发现,学前流动儿童令人担忧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注意力与自控力较弱

调查显示,51.1%的学前流动儿童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不能独立完成学习任务,有依赖性”,48.9%的学前流动儿童“精力分散或注意力不集中”,43.2%的学前流动儿童“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或其他学习任务”,14.8%的学前流动儿童“不能遵守纪律和一定的行为规则”。

这些学前流动儿童精力充沛,但注意力和自控力比较弱,他们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常常交头接耳,在椅子上爬来爬去,眼睛看着别的地方而不是教师,不能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等等。注意力分散、缺乏坚持性等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幼儿的学习效果。学前流动儿童或来自农村。或在城市出生并长大,但大多长期缺乏家庭教育,知识面窄,注意力难以集中,在求知欲及学习能力方面与城市幼儿有显著差距。此外,由于农民工的收入、居住条件以及工作环境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大多数学前流动儿童在生活环境以及交通、安全、医疗、卫生等方面的条件较差,周围的许多成人也不一定遵守各种行为规范。幼儿从小在这样的环境里生活,耳濡目染,难免会受到不良影响。

2 自信心相对不足

调查显示。61.4%的学前流动儿童不敢在集体面前表现自己,59.1%的学前流动儿童不喜欢提问,29.5%的学前流动儿童在完成某项活动时常轻易放弃,26.1%的学前流动儿童不能独立地选择和安排自己的活动。

造成学前流动儿童自信心不足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一方面,许多农民工往往对自己的子女抱以很高的期望。希望他们能过上更好的生活,但是由于自身素质不高,忙于生计,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在自己的孩子犯了错误后,他们往往采用“一顿打骂”或“放任不管”的方式进行教育。幼儿无法适应家长的粗暴教育方式。容易出现胆小自卑、紧张焦虑的心理问题。另一方面,学前流动儿童由于在学习方面与城市儿童存在显著差距,他们在幼儿园里很少能体验到成功感,可能常常体验到“我不行”、“我不会”、“我做不好”等消极情绪,自信心相对不足。

3 交往能力有待提高

学前流动儿童从农村来到城市,进入城市幼儿园。他们与城市幼儿相处得如何?他们能和城市幼儿成为好朋友吗?调查显示,19.3%的学前流动儿童“常和小朋友打架,不能友好相处”,能做到“常常主动帮助和关心朋友”的学前流动儿童仅占25%,“和小朋友游戏时能遵守规则,懂得商量、合作”的学前流动儿童仅占23.9%。可见,部分学前流动儿童在与同伴交往时存在一定的障碍,不能与同伴建立较为和谐的人际关系,会产生一定的孤独感。

学前流动儿童在和城市幼儿的交往中存在着很多障碍,这些障碍也许主要来自以下几个“不一样”:口音不一样,学前流动儿童随父母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听不懂当地语言,与教师和同伴的交流比较困难;家庭教养不一样,学前流动儿童的父母大多文化水平不高,无力对自己的子女进行辅导,还有不少父母忙于生计,无暇管教子女;生活条件不一样,学前流动儿童一般家庭物质生活不富裕。在吃、穿方面大多很俭朴,而城市幼儿大多生活比较富裕。拥有许多新颖而昂贵的玩具,这让学前流动儿童望尘莫及。因此,如果引导不当,学前流动儿童也许会产生自卑心理,不敢或不愿与城市幼儿交往。有的学前流动儿童也许还会对城市幼儿产生妒忌、仇视心理。

以上调查结果只反映了已经“幸运”进入幼儿园的部分学前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本次调查显示。这部分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

值得注意的是,从整体来看,目前学前流动儿童的入园率还很低。因此能进入幼儿园的学前流动儿童相对于整个城市学前流动儿童队伍来说是少之又少的。对于那些没有机会接受学前教育,只能跟着父母四处漂泊或因经济条件所限而不得不在条件极差的流动幼儿园就读的学前流动儿童来说,他们更加缺乏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更加不容忽视。

三、学前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措施

学前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涉及面广,牵涉因素多,如果单从一个方面入手,很难解决实质性问题。因此,要改善学前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首要的任务应当是以维护社会公平和保护弱势群体为原则,理清国家所应承担的责任和社会所能自主解决的问题,强化幼儿教育机构的职能,进一步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形成包括国家、社会、幼教机构和家庭协调配合、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作为幼教机构的教育者,我们主要应该抓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1 建立学前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档案

要有针对性地、科学地对学前流动儿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就要认真地对他们进行观察研究。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心理健康档案包括学前流动儿童的家庭住址、家庭状况、家长经商或打工地点、家长的文化水平、幼儿的性格特征、幼儿心理健康状况等内容。通过观察、记录幼儿的生活、学习、游戏等情况。并对这些原始材料进行汇集、分类和分析,教师可以从中了解幼儿的精神状态、学习态度和情绪特征,熟悉他们的性格、兴趣、爱好、习惯、思维方式等,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疏导措施。为幼儿发挥自己的潜能提供良好的条件。

2 创设平等、宽松、接纳的心理环境

要提高学前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除了常规教育外,幼儿园还要注重良好的园风和班风建设,创设平等、宽松、接纳的心理环境。学前流动儿童刚从农村来到城市,因为环境、语言、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差异,可能会出现胆小、害怕、自卑等心理问题。这时教师和其他幼儿的态度会对他们的心理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和蔼的微笑和热情的态度能缓解学前流动儿童的紧张情绪,而歧视、讥笑的表情则会给他们的心灵留下阴影。因此,在学前流动儿童入园前后,教师要以正确的态度及时教育幼儿。创设民主、和谐的班级环境,引导幼儿以关爱的态度接纳学前流动儿童并给予他们必要的帮助。教师还要鼓励学前流动儿童积极参与班级活动,使他们在集体活动中获得安全感、归属感,成为班级中不可缺少的一员。

3 通过多种途径增强学前流动儿童的自信心

教师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有机融入幼儿园的日常教学活动,利用多种途径增强学前流动儿童的自信心。

语言是交流的工具。学前流动儿童大多语言表达能力差,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与其他幼儿的交往。因此,教师可以从学说普通话开始,利用多种途径增强学前流动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逐渐消除他们与班级其他幼儿之间在知识技能上的差距,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学前流动儿童一般都比较能吃苦,往往喜欢和擅长体育活动。教师可以将体育活动看作是帮助学前流动儿童增强自信心、解除烦恼不安等消极情绪、认识自身价值的有效方法。另外,学前流动儿童一般有在农村生活的经历,他们了解农村有趣的生活,有和动植物接触的亲身经历。教师可以在班级内开展以“农村”为主题的活动,请学前流动儿童讲讲他们在农村看到的有趣的事,介绍他们认识的动植物,教城里幼儿玩农村民间游戏等。

为学前流动儿童创造展现长处的机会,让他们在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能够很好地解决他们胆小自卑、不愿说话的心理问题,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其很快融入集体。

作者:欧阳岚

第4篇:农村儿童辍学原因调查

按说经济越发展,教育会越普及,义务教育会越有效果。实际情况不是这样。近年在农村调查,发现农村儿童辍学的越来越多,读不起书和读书无用论双双起了作用。

读不起书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毛泽东时代,虽然经济上比现在困难得多,真正受过培训的合格教师和适合教学的正规教室都很不多,村中却有很多人受过高中教育,小学教育的普及率也出奇地高。有人说那时的教育水平很低,高中生的水平不如现在初中生,这话有些道理,问题是,为什么那时的学生可以坐在教室读书,现在很多儿童小学一毕业就流失到社会上去,读不起书了。

读不起书显然不是因为现在农民比毛泽东时代还穷,而是现在读书要交很多的钱,毛泽东时代读书不要交这么多钱。现在的农村教育不仅要学生交很多钱(相对于农民的收入而言),而且构成当前农民负担主要部分的五项统筹和教育附加的大部分也是支付了教师的工资。在农业型地区,乡镇财政的2/3用于教育支出。学生不仅要向学校交正常的学杂费,而且要出各种住宿费、午餐费、校服费等五花八门的、教育部门用"勤工俭学"名义来向学生赚取的补贴教育经费不足的各种费用。

现在的教师不是回村的知识青年,而是拿到了正规中专大专文凭的专业技术人才,是国家颁发教学资格证的公办教师,这些教师的收入不再是以前村里的工分,而是国家规定的工资,这个工资数额因为全国行政事业单位大致相似的水平,而在那些农业型地区远远超过农民的人均收入,这个水平的工资本来应该由国家财政统一支付,不过,教师的人数实在太庞大,国家财政并无这个能力,便要由县乡财政支付这笔支出义务教育费用。农业型县乡的财政收入来自农业和农民,农民为国家办的义务教育付了费。

在中国人口基数庞大,农民基数尤其庞大的背景下,农民收入的较快增长是不可能的,农民收入低于社会总收入增长的水平是一个基本事实。教师是行政事业支出,这部分人的工资水平应按社会总收入增长的水平增长,很多学者和社会各界似乎还有一个共识,即教育支出的增长速度应快于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如此一来,教师的工资水平和教育支出的增长越来越快于农民收入的增长速度,以前县乡财政通过向农民收取税费尚可维持的教育支出越来越难以维持,教育越来越需要在县乡财政支出以外想办法获得收入,勤工俭学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来的,在农业型的地区,教育的勤工俭学就是想出各种办法向学生收取费用,以补贴学校日常支出的不足。学校还越来越依赖于向学生收取学费杂费,以及各种其它费用如数不胜数的集资费。

当教育支出和教师工资离开农民收入太远以至于绝尘而去,农民追也追它不上,一些农民也就懒得追了,儿童的辍学的现象也就普遍起来。

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农民大规模转移出农业的可能性不大,农民收入的增长低于整个社会收入的增长速度包括低于教师工资的增长速度的规律仍然要发

生作用,如果国家财政不下大决心支付义务教育的成本,就会有越来越多的儿童不能完成义务教育。

那些读不起书的儿童辍学回家在做些什么?有人以为这些辍学儿童回到家里在做农活或其他什么正当的轻微劳动,其实不是。他们成群结队在一起闲逛。家长最怕这些读不起书的儿童结伙闲逛,因为这时候最容易学坏,有些家长之所以拼命借钱让子女在学校读书,是担心他们被那些闲逛的孩子带坏。

不止是那些辍学的儿童到处闲逛,那些读过高中的知识青年也在村中闲逛。前些年办了很多中专,一些农村青年读了中专,但找不到工作,有些师范毕业的农村青年到学校教书,要交数千至数万元的就业金,交不起这笔就业金,就只好在家呆着。中国有9亿农民,自明朝以来的人地矛盾是人人都该知道的基本国情,三个月种田,九个月休闲因此成为当前中国农村最为典型的写照。

问题是,在那些到处是闲逛的人的农村,为什么不做一点有用的事情,比如辍学儿童的教育。当前辍学儿童的教育是万事俱备的,比毛泽东时代的条件好得多了。算一算看,有到处闲逛的辍学儿童,有担心子女在闲逛中学坏的家长,有受过较好教育的农村知识青年,甚至有找不到工作的师范毕业生,有些地方还有前些年"普九"达标建起来但因为学生太少而弃之不用的校舍,这么好的条件集合起来,岂不可以让那些闲置的人力发挥些作用,给无事可做的师范生较农民平均收入高一点报酬,让交不起钱的儿童缴远较义务教育为低的费用,不就可以让那些辍学的可能在闲逛中变坏的儿童多少学到一些有用的知识了吗?

律师这个成本高昂的调解人也出来替代政治的和传统的调解人,农民之间的社会交易成本增加了。市场上的种子销售公司代替生产大队的技术员,农民的经济交易成本增加了,水利系统收水费来维持农业用水代替农民集体挖堰建坝蓄水,农民的生产成本增加了。还有很多方面的成本增加了。这是现代社会代替传统社会的专业化和市场化的必然结果,有人这样说。不过,我们还是可以回到前述儿童辍学的常识中来,在当前中国农民人口众多,农村剩余劳动力不可能一下子转移出去之前,我们是否该看一看农民的实际生活,站在常识而不仅仅是站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普遍规则"以及那些"经过人类文明反复验证的规律"去考虑问题呢?是不是会有些具体真理比普遍真理更为重要呢?

第5篇:辍学儿童劝返情况汇报

王磨镇9月1-5日进村入户劝返流失儿童

入学就读情况汇报

(2011年9月5日整理)

王磨镇共有54名流失儿童,王磨片31名、水泉片23名,15个行政村中涉及13个村,其中黄山村、白家村没有流失儿童。入户劝返联动工作机制组成人员及责任:佘伟楠、高岩总负责,班子成员包抓,村支书主抓,村主任、镇干部、教师具体抓。

一、水泉村6名

1、杨凯芹 建档卡号:22050405001,性别:女,年龄:12岁,(水泉村上庄社,父:杨舍吧,母:杨会芹)

劝返情况:杨凯芹患有脑瘫,时常病症突发,生活不能自理,确认无法接受学校教育。已于9月2日上午开具医学证明。

2、王会霞 建档卡号:22050409003,性别:女,年龄:16岁 (水泉村上庄社,父:王举红,母:汪艳红)

劝返情况:王会霞在苏州打工,通过劝说,其父抵触情绪消除,知晓了利害关系,欣然答应两三天之内回来上学。

3、杨东艳 建档卡号:22050409008,性别:女,年龄:16岁 (水泉村刘垭社,父:杨社社,母:杨处莲)

劝返情况:杨东艳系养母于1995年2月份从路边捡回,后按捡回时间登记入户到养母家,导致其户口登记年龄偏小;现在杨东艳已出嫁到黄山为人母,小孩不足一岁。根据王长红反馈,户口本年龄已更正为1990年1月10日,现已符合法定婚育年龄,不属辍学劝返之列;但学校和教委流失儿童信息未更改。

4、刘龙飞 建档卡号:22050409007,性别:男,年龄:16岁(水泉村刘山社,父:刘伟成,母:刘莲莲)

劝返情况:已从西和县返家,9月3日王长红见本人,今天因雨准备步行到水泉学校报名。

5、刘建飞 建档卡号:22050408010,性别:男,年龄:15岁 (水泉村上庄社,父:刘彦平,母:贾小兰)

劝返情况:刘建飞在苏州服装厂打工,通过其父劝说,9月3日晚慷慨允诺会在近两三天内回家返校。

6、贾朝阳 建档卡号:22050401004,性别:男,年龄:8岁 (水泉村上庄社,父:贾五成,母:韩吴花)

劝返情况:实际为上庄社,全家已迁出,通过对其舅舅和表嫂劝说,说出了相应联系方式(15899050241)答应劝说。经王长红反馈,已于当天联系到其父母,已寄回在外地入学证明(在白家村亲戚处,还未送来)。

二、梨树村3名

1、李红莲 建档卡号:22040409001,性别:女,年龄:16岁 (梨树村下社,父:李进才,母:王雪兰)

劝返情况:9月5日返校就读。

2、周香香 建档卡号:22040408001,性别:女,年龄:15岁 (梨树村上社,父:周关生,母:金爱芹)

劝返情况:其父劝说,吵骂不休,不回来。

3、曹文涛 建档卡号:22040401006,性别:男,年龄:8岁 (梨树村董沟社,父:曹选民,母:叶锁锁)

劝返情况:其母原籍西安,在曹文涛未满1岁时全家已迁至西安市区,通过亲戚提供其联系方式,说明情况,寄来在外地入学证明,或由王磨镇当地派出所开具户籍迁出证明。

三、周塄村2名

1、刘玉成 建档卡号:22060407007,性别:男,年龄:14岁 (周塄村秦山社,父:刘虎,单亲家庭) 劝返情况:已在水泉学校七年级就读。

2、陈义平 建档卡号:22060409007,性别:男,年龄:16岁 (周塄村秦山社,父:陈百百,母:杨雪玲)

劝返情况:在新疆摘棉花未回,家长已给报名,正在往回叫。

(蔡倩倩 在水泉学校七年级就读)

四、林口村1名

1、豆二云 建档卡号:19070408002,性别:男,年龄:14岁

2

(林口村林口社村民,父:豆旺生,母:王宏)

劝返情况:已劝返回校就读于九年级一班。

五、祁坝村2名

1、石丰丰 建档卡号:19040408001,性别:男,年龄:14岁(祁坝村贾河社,父:石国顺,母:张世云)

劝返情况:到家中去过多次,孩子不愿回家。

2、祁双双 建档卡号:19040409002,性别:男,年龄:16岁(祁坝村下社,父:祁望之,母:王玉花) 劝返情况:到家中去过四次,正在往回叫。

六、王坪村5名

1、冯 锐 建档卡号:22020409021,性别:男,年龄:16岁 (祁坝村贾河社,父:冯俊,母:杜冬兰)

劝返情况:正在返回途中。

2、冯飞飞 建档卡号:22020407008,性别:男,年龄:14岁(祁坝村贾河社,父:冯俊,母:杜冬兰)

劝返情况:正在返回途中。

3、冯翠霞 建档卡号:22020408021,性别:女,年龄:15岁(祁坝村贾河社,父:冯跟上)

劝返情况:今天到镇上打招呼,翌日注册。

4、王莹莹 建档卡号:22020408004,性别:女,年龄:15岁(王坪村石阶磨社,父:王军昌,单亲家庭,系水泉学校八年级学生,现在北京打工)

劝返情况:正在返回途中;

5、王艳艳 建档卡号:22020707001,性别:女,年龄:11岁(王坪村石阶磨社,父:王海峰,母:王爱兰)

劝返情况:全家已迁至河南,现在河南上学,就学证明正在邮

3

寄途中)

七、韦山村2名

1、王 飞 建档卡号:22030410001,性别:女,年龄:16岁

(韦山村上社,父:王旭,母:张小艳) 劝返情况:已在城关中学初中毕业。

2、陈喜平 建档卡号:22030409004,性别:男,年龄:16岁 (韦山村下社,父:陈月宏,单亲家庭)

劝返情况:系水泉学校九年级学生,现在徽县虞关打工。该生已念完九年级,但未参加毕业考试)

八、张山村5名

1、张银香 建档卡号:22080407002,性别:女,年龄:14岁 (张山村上社,父:张社民,母:张旺玲。系水泉学校七年级学生)

劝返情况:该生有轻微智障,现在家中,过几天到学校注册。

2、张稳佳 建档卡号:22080409008,性别:男,年龄:16岁 (张山村上社,父:赵建昌,母:李润元。系水泉学校九年级学生,现在内蒙打工)

劝返情况:正在返回途中。

3、张成会 建档卡号:22080409010,性别:男,年龄:16 (张山村上社,父:张小虎,母:徐爱香。系水泉学校九年级学生) 劝返情况:现在北京打工,正在返回途中。

4、王耿伟 建档卡号:22080407001,性别:男,年龄:14岁 (张山村雷山社村民,父:王金玉,母:杨许丽)

4

劝返情况:已在泥阳初中上学。入学证明正在邮寄途中)

5、杨 明 建档卡号:22080409005,性别:男,年龄:16岁 (张山村唐子沟社,父:杨小平,母:杨西哈。系水泉学校九年级学生,现在徽县打工)

劝返情况:正在返回途中。

九、杨庄村12名

1、陈 强 建档卡号:19050408010,性别:男,年龄:15岁 (父:陈新福,母:王玉花)

劝返情况:属流动人口,其父母原在杨庄村毕湾社务工 ,现返回原籍。

2、陈 梅 建档卡号:19050406021,性别:女,年龄:12岁 (父:陈新福,母:王玉花)

劝返情况:属流动人口,其父母原在杨庄村毕湾社务工,现返回原籍。

3、贾 蓉 建档卡号:19050606014,性别:女,年龄:11岁 (父:贾志新,单亲家庭)

劝返情况:属流动人口,其父母原在杨庄村毕湾社务工,现返回原籍青海省。

(以上三名学生,由毕娉吉负责在王磨派出所开具户口不在本地的证明)

4、杨 瑞 建档卡号:19050407011,性别:男,年龄:13岁

(杨庄村咀头社,父:杨六全,母:杨发娃)

5

劝返情况:已返校就读于九年级一班。

5、张 丽 建档卡号:19050400011,性别:女,年龄:6岁 (杨庄村崖湾社,父:张敬林)

劝返情况:已返校读书就读于小学二年级。

6、张 莹 建档卡号:19050407010,性别:女,年龄:13岁 (杨庄村毕湾社,父:张占奎,母:周海)

劝返情况:在苏成外语学校就读,已开具入学证明。

7、杨 霞 建档卡号:19050403013,性别:女,年龄:10岁(杨庄村崖湾社,父:杨新平,母:马爱花)

劝返情况:双目失明,有残疾证,正在开具医院证明。

8、马利克 建档卡号:19050406010,性别:男,年龄:13岁 (杨庄村崖湾社,父:马主麻,母:张福英)

劝返情况:随父母在扬州读书,正在寄回在外地上学的证明。

9、马娟娟 建档卡号:19050406006,性别:女,年龄:12岁(杨庄村杨庄社,父:杨凡,母:马小霞)

劝返情况:在县城务工,正在劝返。

10、马 超 建档卡号:19050407007,性别:男,年龄:13岁 (杨庄村崖湾社,父:马新珍,母:朱双芹)

劝返情况:在县城务工,正在劝返。

11、仲燕燕 建档卡号:19050408011,性别:女,年龄:14 岁 (杨庄村崖湾社,在杨州务工,父:仲长寿,母:马彩凤) 劝返情况:都已联系上,正在劝返。

6

12、陈 锐 建档卡号:19050409028,性别:男,年龄:15岁(杨庄村毕湾社,在青岛务工,父:陈阳平,母:雷有玲)

劝返情况:都已联系上,正在劝返。

十、官店村2名

1、熊丽丽 建档卡号:19060610006,性别:女,年龄:15岁(官店村熊河社,父:熊永旺,单亲家庭)

劝返情况:已同意返校就读。

2、巨亚超 建档卡号:19060408005,性别:男,年龄:15岁(官店村熊河社,父:巨保社,母:达顺利)

劝返情况:身体有残疾,先报到注册五年级,国检时再去学校。 十

一、王磨村4名

1、王通环 建档卡号:19010408010,性别:女,年龄:14岁(父:王永成,母:张喜)

劝返情况:父亲打骂不让读书,母亲呆傻,现在武都打工,联系不上。

2、张琪乐 建档卡号:19010408001,性别:男,年龄:14岁 (王磨村毛咀山社,父:张忠合,母:周巧云)

劝返情况:在玉龙宾馆务工,父亲承诺检查“两基”工作时到校就读。

3、张会霞 建档卡号:19010409003,性别:女,年龄:15岁 (王磨村毛咀山社,父:张徐闯,母:张风艳)

劝返情况:已返校就读于王磨学校九年级一班。

7

4、达艳丽 建档卡号:19010411017,性别:女,年龄:14岁 (王磨村上达社,父:达小田,母:达瑞娣)

劝返情况:已出嫁,户口本复印件一张:93年3月出生,已满18岁,不属劝返之列。

二、浪沟门4名

1、牛玉婷 建档卡号:19020407006,性别:女,年龄:13岁 (父:牛如尾,母:达世珍)

劝返情况:已返校就读于八年级。

2、袁瑞远 建档卡号:19020408006,性别:男,年龄:14岁 (浪沟村袁坪社,父:袁国平,母:赵美艳)

劝返情况:现在深圳市龙港打工,买不上火车票;

3、袁芳波 建档卡号:19020407007,性别,男,年龄:14岁(浪沟村袁坪社,父:袁大本,母:吴爱苗)

劝返情况:已返校,就读于七年级一班。

4、姬旭波 建档卡号:19020409005,性别:男,年龄:15岁 (浪沟村袁坪社,父:姬进红,母:袁虎艳)

劝返情况:现在河北省保定县打工,买不上火车票。

三、陈庄村6名

1、杨元侠 建档卡号:19030408015,性别:男,年龄:14岁 (陈庄村一社,父:杨富国,母:赵苏叶)

劝返情况:现在张掖市打工,正在往回叫。

2、杨玉霞 建档卡号:19030409014,性别:男,年龄:18岁

8

(陈庄村一社,父:杨富国,母:赵苏叶)

劝返情况:现在北京市打工,正在开具证明,已成人,不属劝返之列。

3、汪爱文 建档卡号:19030409011,性别:男,年龄:15岁(陈庄村一社,父:汪旺全,母:祁小艳,现在天津市打工)

劝返情况:正在往回叫。

4、陈琼琼 建档卡号:19030409018,性别:女,年龄:16岁(陈庄村二社,父:杜二全,母:陈丽红)

劝返情况:现在北京市打工,全家外出务工多年,失去联系。

5、杨 阳 建档卡号:19030409007,性别:女,年龄:15岁(陈庄村三社,父:牛满良,母:杨银芹)

劝返情况:在县城打工。

6、陈佳丽 建档卡号:19030409004,性别:女,年龄:16岁 (陈庄村二社,父:陈旺全,母:张小军)

劝返情况:已在王磨初中报到。

第6篇: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报告

社会在不断地进步,但还是有很多地区属于贫困,恶劣的天气和低效的受益使得很多父母不得不离开自己的家乡离开自己的孩子,来到发达地区去赚钱。孩子是每个父母心中的宝贝,是祖国发展的关键。但还是有很多孩子正在失去着本该属于他们的快乐童年和家庭温情、社会关怀。

调研时间:2013年7月20—8月20日

调研地点:湖南省郴州市苏仙区田家湾村

调查对象:全村儿童

调查主题:留守儿童生活状况

调查人员:田敏珊

【摘要】 根据《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样本数据推算,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2.55万,占农村儿童37.7%,占全国儿童21.88%。与2005年全国1%抽样调查估算数据相比,五年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增加约242万。调查显示,6-11岁和12-14岁的农村留守儿童在校比例分别为96.49%和96.07%,表明他们绝大部分正在学校接受义务教育,农村留守学龄儿童义务教育总体状况良好,但部分中西部地区的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状况相对较差。学龄前农村留守儿童(0-5岁)达2342万,在农村留守儿童中占38.37%,比2005年的学龄前农村留守儿童增加了757万,增幅达47.73%。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规模为2948万,其中小学(6-11岁)

和初中(12-14岁)学龄阶段儿童在农村留守儿童中分别占32.01%和16.30%,规模分别为1953万和995万。与2005年相比,小学和初中学龄阶段留守儿童分别减少了89万和226万,共减少315万,降幅为9.65%。大龄留守儿童(15-17岁)占农村留守儿童的比例为

13.32%,规模达813万,比2005年减少了199万,降幅为19.68%。可见五年间,学龄前留守儿童规模快速膨胀,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减少,大龄留守儿童规模明显收缩。

留守儿童在各地之间的分布很不均衡。其主要集中在四川、河南、安徽、广东、湖南等劳务输出大省。四川、河南的农村留守儿童规模大,占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比例最高,分别达到11.34%和10.73%。其次,安徽、广东、湖南的农村留守儿童规模占全国百分比也很高,分别为7.26%、7.18%和7.13%。以上五个省份留守儿童在全国留守儿童总量中占到43.64%。另外,从农村儿童中留守儿童所占比例来看,重庆、四川、安徽、江苏、江西和湖南的比例已超过50%,湖北、广西、广东、贵州的比例超过40%。可见,农村留守儿童广泛分布于中西部省份,同时也分布于江苏、广东等东部发达省份。

调查显示,46.74%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都外出,在这些孩子中,与祖父母一起居住的比例最高,占32.67%;有10.7%的留守儿童与其他人一起居住。值得注意的是,单独居住的留守儿童占所有留守儿童的3.37%,虽然这个比例不大,但由于农村留守儿童基数大,

由此对应的单独居住的农村留守儿童高达205.7万,这是要特别给予关照的留守孩子。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者与上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

1、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

调查显示,46.74%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都外出,在这些孩子中,与祖父母一起居住的比例最高,占32.67%;有10.7%的留守儿童与其他人一起居住,单独居住的留守儿童占所有留守儿童的3.37%。与祖父母一起生活的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会越来越沉闷,他们与祖父母有一道鸿沟,祖父母对于看管他们会越来越吃力,到后面演变成放养状态。生活在别人家的孩子比较拘谨,他们有的比较难融入新的集体,。独居的孩子则内心非常孤单,他们特别渴望得到父母的赞赏和关心,但又必须成长起来照顾自己。他们温饱不是问题,但也会渴望那电视里面出现过的“美食”、玩具、漂亮的衣服,但又不敢轻易地向父母提出。

2、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现状

农村现有的教育相对于我国平均教育水平来说,是比较低的,有些偏远地区就更加了。当城市里的孩子开始各种补习班的时候,农

村里的孩子已经乖巧地帮着家里人做着农活,有些人也许一辈子也不会走出大山,不会了解这外面的世界。学校对于他们来说是个很幸福的地方,哪怕是带着石头的沙泥操场一个自制的足球。他们对于普通的上课已经觉得很满足了,甚至会放弃读书,放弃给父母再增加负担。65%得到政府帮助的孩子,会更加努力的学习,他们会心存感激,怀着一颗感恩的心。

3、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现状 留守儿童由于亲情缺失,心理健康方面存在阴影,很大一部分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自卑懦弱、行为孤僻、性格内向,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还有的脾气暴躁、冲动易怒,常常将无端小事升级为打架斗殴,而家境好的,祖父就会宠着孙子,溺爱孩子,养成行为散漫,养成自私的习惯。65%的孩子的到政府的帮助,在各方面都会发生本质的改变,人生轨迹往光明的达到驶去。

二、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1、亲情缺失,感情脆弱

留守儿童大多从小就离开父母,他们很渴望父母的关爱,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与父母的感情会慢慢疏远。12岁以下的孩子会中有80%的孩子常常想念父母,12-16的孩子有50%的孩子常常想念父母,17-18岁的孩子60%对于父母感情不有点点疏离。70%的农村留守儿童,对于亲情非常渴望,他们希望得到更多的关注,对于周边的环境缺少安全感。

2、陋习不少,不爱学习

相对于父母陪伴的孩子,留守儿童的学习缺少父母的鼓励、交流和督促。处在义务教育的他们,自我约束还不够,有些人及早地接触社会人员,沾染不良习惯,祖父母不能及时的发现,就算发现也制止不了。在农村最典型的就是过早地接触香烟,而且接触香烟的孩子的年龄越来越小了,农村对于销售香烟没有太严的年龄规定。学校对于学生的管理,因为学校也缺少与家长的交流,对于学生遗漏了很多。

3、教育单薄,存在隐患

每年在农村,留守儿童在假期或在平常生活中出事的例子屡见不鲜。暑假,在农村的河流、池塘不知道葬送了多少年幼的生命,学校对于孩子的安全防范学习的还不够。近年,农村的孩童遭到来自自己身边的人猥亵时完全不知道自己的身心健康遭到威胁。农村没有普及性教育和面临危险我们该怎么做。导致儿童的成长环境中存在严重的隐患。

4、价值观的扭曲

很多孩子早早地辍学,出去打工,认为读不读书都一样。只要能挣到钱就可以了,对于法律不甚了解。父母长期在外打工,认为对于孩子没有时间陪伴,就用金钱和物质奖励来弥补,很多孩子养成了依赖和好逸恶劳的恶习。

三、关爱留守儿童的建议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国家对于留守儿童的问题越来越关注。国家对于留守儿童的问题正在通过不同方式来解决。留守儿童的

问题关系着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和千千万万的家庭的幸福。留守儿童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和家庭不同方面的关爱。

1.政府可以大力发展乡镇企业,让本地的劳动力可以就近选择就业。对于留守儿童,特别是家庭困难的留守儿童特别关注。政府可以加强公共设施的建设,可以设置一些书屋和活动室,可以让孩子在业余时间既可以玩到又可以学到。

2、作为学校,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学校要建立留守儿童工作机制,负责对留守儿童学习、生活、心理上的指导;给孩子建立正确的价值观,知道分辨事物的是与非;加强校园设施的建设,特别是可以适当安排宿舍,对于没有父母看管的孩子住校是一个很好的选择;需要心理辅导老师,及时的发现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可以开设心理健康课。

3、作为家庭,在关爱留守儿童中起着重要作用。主要做法:强化父母作为法定监护人的责任,进一步完善委托监护制度;家庭要给留守儿童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要强化家庭教育观念及其重要性,家长、特别是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的父母,要学会与孩子沟通、交流以及教育孩子的正确方式,发挥家庭教育对孩子的独特的教育功能,引导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第7篇:困境儿童生活状况的调查报告

随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推进,困境儿童健康成长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此次调研主要以铜山办事处17名困境儿童为调查对象,通过深入了解他们各方面状况,分析影响他们健康成长的主要因素,进而为政府决策提出一些建议和改善意见。

一、基本情况

1.家庭人口状况。在被调查的困境儿童家庭中,单亲家庭4个,孤儿6个,家庭人口不全的情况占59%,超过八成的困境儿童靠隔代抚养,甚至有部分只能由同辈的兄妹抚养,缺乏父母照顾和亲情呵护。

2.家庭收入情况。困境儿童家庭大多贫困,主要是通过在家务农、饲养牲畜维持生计,部分家庭父母在外做散工,近六成家庭须申请办、村委等相关组织的救助,家庭人均收入普遍偏低。

3.在校学习情况。困境儿童中学龄前儿童有6个,正在上学的儿童有11个,最大的14岁,最小的2岁。由于大部分困境儿童家庭父母忙于工作,与子女相处交流沟通时间较少,没时间督促和辅导子女学习,对孩子的关爱不足,困境儿童平时在家里也要帮忙做家务或部分农活,放在学习上的精力较少,表现为学习比较消极被动,学习成绩大多居于中下游。

二、主要问题和原因

1.生活贫困。我办困境儿童大多为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儿童或孤儿,家中只有一方劳动力或完全丧失了劳动力,家庭经济条件贫困,家庭经济主要靠在家务农、社会捐助和政府补贴。家庭贫困一定程度上给困境儿童在学习和生活上带来了一些影响,而儿童时期正是身体发育的黄金时期,家庭贫困甚至影响到了困境儿童的身体健康。

2. 学习消极。家长的教育能力与孩子教育需求之间成正比。外出务工的家长忙于打工,在家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忙于操持家务,都没有时间与精力过问孩子的学习,对孩子的需求、兴趣、交往、困惑等关注极少,不能及时、充分地给予他们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识上的解答,导致了一些困境儿童学习成绩跟不上。而困境儿童因家庭环境常分散学习精力,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学习跟不上,可能产生厌学情绪。

3.亲情缺失。困境儿童的抚养监护大多是隔代监护和上代监护两种。在隔代监护中,监护人多数是祖辈,祖辈的思想、生活习惯多与当代不合拍,极易与孩子形成心理隔阂,不利于彼此间的沟通;而在上代监护中,父母为改善生活不得不外出务工,在经济收入与子女取舍中,父母对孩子的行为习惯、心理和精神上的需要很少过问,使得困境儿童缺乏对外部世界的安全感和信任感。

三、建议和对策

1.助推社会支持帮扶力度。进一步健全完善多部门衔接联动长效机制,加强对关爱困境儿童的宣传,提高社会各界对困境儿童的关爱意识。推动“爱心父母”、“社会妈妈”等一对一的帮扶活动,切实在物质、学习和心理等方面给予困境儿童帮助。政府进一步完善救困帮扶政策,加大对困境儿童的扶助力度,对符合条件的贫、病、孤、残留守儿童,依照法定程序,纳入低保范围,对正在上学的困境儿童实行助学资助。支持鼓励发展关爱困境儿童公益社会组织,积极探索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延伸服务手段和服务领域的有效办法,为困境儿童提供高水平的帮扶体系。

2.构建心灵健康服务工程。成立心理辅导中心,为每个困境儿童建档立案,关注困境儿童动态,采用短信、电话关心困境儿童,不定期走入困境儿童家庭,了解困境儿童的学习状态,知晓困境儿童的生活状况,及时给困境儿童进行心理疏导。建立“网络连心”服务站,利用语音、视频方式,让困境儿童与在外的亲人沟通,搭起倾听心里话的桥梁,通过温馨平等的对话交流满足困境儿童对亲情的心理需求,把亲情关怀服务工作常态化、系统化。

3.搭建学习生活引导桥梁。依托芍药花巾帼志愿者协会,联合教育、民政、学校、村委会等部门,联系高校大学生、邻里、“爱心父母”、“社会妈妈”等人员,组建一支长期稳定的爱心志愿者队伍,从生活照料、心理抚慰、健康保健等方面全方位进行帮扶,在“生活上关心、学习上关注、情感上关爱”困境儿童,让他们健康成长。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少儿活动,如开展公益活动为其创造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开展体谅父母的辅导活动,开展游戏、学习小组等轻松活动创造机会让困境儿童与普通儿童交流,确保所有困境儿童都能拥有一个平安、快乐、幸福的童年时光。

第8篇: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庄浪县良邑乡良邑村留守儿童状况的调查报告

前言:改革开放加快了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的进程,每年都有大批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农村、城镇之间动态地迁徙和流动,不仅为城市的产业化增加了丰富的人力资源,而且激发了他们自身蕴藏的巨大生产力和创造力.但我们还应看到,在农民进城务工的同时,他们家庭的部分成员却被留在了农村,形成了农村特殊的“三留”人口(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他们和农民工逐渐成为了积淀在社会最底层的弱势群体,面临着各自生存和发展的困难. 活动参加者:陈亚光 活动时间:2014月10号20 活动地点:庄浪县

庄浪县地处甘肃中部,六盘山西麓,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化进程,大批农村劳动者离开家乡,进城从事各种产业,推进了城乡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但是,大多数外出务工人员把子女留在家里成为了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留守儿童”。随着“留守儿童”的问题不断凸现,逐渐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良邑乡良邑村留守儿童现状

(一)基本情况

我经过采取分层抽样、全面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在5个小生产队中抽取82个家庭,调查时点为2015年12月30。汇总结果显示:82个家庭总人口385人,劳动力196人。2015年外出务工人员总数为166人,比去年同期减少9人。在留守儿童共40人,其中由父母一方照顾的有21人,占留守儿童的52.5%,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照顾的有13人,占留守儿童的32.5%,其他亲人照顾的有2人,占留守儿童的5%,独立生活的有4人,占留守儿童的10. %。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育情况令人堪忧。5个村的调查结果显示,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和学习均存在这样的问题,即由于父母长期在外,监护人的文化水平较低,对孩子教育帮助不够。调查中发现,83%以上的监护人没有参加过家长会,13%的监护人偶尔辅导孩子学习,仅有10%的监护人和老师联系。从而致使部分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时好时坏,对学习缺乏热情和进取心,甚至有的厌学、辍学,成为老师眼中的“双差生”和“问

1

题儿”。家庭教育方面存在欠缺。从调查情况看,留守儿童大多数与他们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一起生活,这些长辈平时对孩子物质上给予的多,孩子要啥给啥,精神上关注的少,平时对孩子在成长中的“困惑”解决方法不得当、不及时。由于存在年龄和文化的差异,看问题、想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与孩子的父母不一样,“代沟”问题更加明显。且大部分孩子的父母在外打工挣的钱,用于补偿孩子和老人,致使很多留守儿童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物质生活优越感较强,加之长辈长期存在“溺爱”孩子的做法,家庭教育方法不得当,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留守儿童的学习普遍较差。由于临时监护人文化水平低,没有能力辅导孩子学习,或没有这个意识,重养轻教,致使留守儿童的学习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导。特别是父母双方均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等隔代亲人照看,大部分重监护轻教育,甚至对留守儿童娇生惯养。由于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这个重要环节,留守儿童对学习缺乏热情,进取性、自觉性不强,作业不能按时完成,应付了事,学习成绩普遍较差。调查显示,留守儿童中学习成绩优秀的不到20%,80%以上学习成绩中等或偏下,有的主课只有30分—40分,有的逃学、厌学,上课纪律性差,有的上课时间溜出学校上网,学习成绩较差比例之大令人担忧。

2.性格行为存在缺陷。留守儿童心理出现偏差。留守儿童大多年龄在1—14岁之间,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有的出生几个月或一周岁后,父母就外出务工,长期与父母分离,使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缺乏父母的关爱,亲情失落,产生孤独感,心理失衡。我们对40名学生问卷调查显示:留守儿童十分想念父母的占80%,有50.7%的留守儿童父母每年回来1次,12.2%的留守儿童父母几年回来1次,20%的留守儿童很少与父母电话联系。由于正常的家庭心理环境的缺失、农村教育环境的不理想以及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和渗透,使得留守儿童形成了典型的个性特征和行为缺陷。集中表现为:任性、郁闷、敏感、不安、胆怯等。祖辈的溺爱,造成留守儿童我行我素、固执倔强、情绪波动大、爱发脾气等不良性格。在学校常常表现的不合群、易嫉妒、叛逆心理严重,不能与老师和同学和平共处。而且由于留守儿童处于身心发展的转折期,其可塑性大、自制力差、缺乏成人适当的约束和科学的引导,使其极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诱惑和影响,很多儿童由于无人管理或管理不当而与社会上的不法分子混在一起,养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调查显示,留守儿童中遵纪守法表现较好

2

的占17%,一般的占65%,差的占18%。

3.安全方面得不到保障。面临拐骗、打架、斗殴、交通等方面的安全隐患。由于学校与家庭之间安全纽带衔接不上,学校不可能面面俱到,留守儿童年幼无知,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和防范防护能力,导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等安全隐患无处不在,安全事件时有发生。如留守儿童独自在家或路边玩耍,路上车辆较多,而老人无暇顾及,造成农村火灾或触电等意外伤亡事故时有发生,安全存在一定隐患。

4.政府、社会关注不够。留守儿童在成长期需要家庭、社会的关爱和引导。目前他们尚处于心智未完全成熟的阶段,缺乏对社会生活事物的准确判断,没有父母在身边交流、教育和疏导,让他们面临了更多的疑惑和不安,目前社会上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不够,未形成有效的管理机制。调研发现,教育、民政、关工委、团委、妇联等部门虽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开展了一些关爱工作,但覆盖面还是很小。如:学校尚未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村委会也没设立外出务工人员花名册,相关部门对留守儿童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也尚未进行政策性的思考等。

(三)问题产生的原因

1.社会原因。城乡流动人口数量不断扩大,家庭化流动的趋势日益明显。但进城打工的农民无法长期将子女带在身边给予照顾。原因在于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以及与这种制度相伴而生的子女免费或低收费入学,必需在原籍所在地中考、高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垒。农民工无法承担子女入学的高昂费用问题、在简陋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入学无法解决升学考试问题、各地教材的选用不同使得这些群体的子女在转学后面临两地教育内容不能衔接的困境等问题,直接推动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产生。

2.家庭原因。在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之间取舍失衡,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了土地,到城市里务工谋生。他们希望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也希望给下一代成长提供更充裕的经济支持。但在外出务工与子女就学、教育之间产生冲突时,他们往往选择前者。这其中,既有生活压力的原因、也有教育意识的原因。但不同原因导致的结果却是相同的,即:使儿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长,在流动——留守——流动的变动中长大,同时,从家长自身来看,家长的教育能力与孩子教育需求之间形成落差。外出务工的家长整日忙于打工,没有时间和精力过问孩

3

子的学习,对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兴趣的关注就更少了,而留在家的父亲或母亲忙于操持家务,对孩子的教育关注仅限于让孩子完成作业,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的中小学生,对学习、生活、自身的变化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但家庭不能充分给予他们以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识上的解答。

3.学校原因。从学校教育来看,课程设置与留守儿童身心发展不相适应,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和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通过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老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这些教育内容不但对留守儿童是必要的,对生活在社会飞速变化,媒体迅猛发展这一时代的所有儿童都是必要的。

二、对策和建议

留守儿童之所以存在诸多问题,原因来自于家庭、学校和社会等方面。留守儿童问题作为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不应只是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自己去解决的问题,而应该由全社会共同努力,为留守儿童创造健康成长环境和空间。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与否,直接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和整个社会的和谐共建。从目前现状而言,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将在一个时期内长期存在。它不仅是学校和家庭的责任,更是全社会的责任。我们必须把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当作一项希望工程,民心工程来抓,并切实落实在行动上,全面推动和谐社会的进程。

1.从社会职能上,要进一步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格局。政府及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切实担负起责任。一是要提高认识,把留守儿童教育成长问题纳入政府议事日程,加强领导,形成多部门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机制。二是要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研究,制定有利于留守儿童教育成长的政策,尽快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保障留守儿童合法权利。三是要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加强新闻宣传,加强社会各界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引起全社会重视,调动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解决。四是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宣传部和精神文明办要加大力度,引导和教育人们提高关爱留守儿童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引导和教育外出务工家长转变家庭教育理念,强化监管责任;教育部门要形成教育保护合力,

4

出台相应的关爱和保护政策与措施,加强监督和检查,强化学校对留守儿童的监管和教育力度;公安部门要加大对侵犯留守儿童合法权益行为的打击,净化留守儿童的生活和教育环境;司法部门要深入基层开展法律宣传和咨询活动,增强留守儿童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民政部门要关心贫困留守儿童的生活,把贫困留守儿童列入救济对象;开展志愿者服务、结对子互帮、亲情热线等活动,把关爱留守儿童的工作落到实处。

2.加快本地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本地就业机会。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使农村劳动力离土不离乡,走出“钱袋”和“后代”两难的困惑。积极鼓励和引导更多的外出务工人员带着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回乡创业,从源头上减少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发展。从家庭教育上,要努力改变家长的外出务工方式和教育沟通方式。从调查资料可以看出,如果父母双双外出,则对子女的影响较大,但如果一人在家,则影响相对要小得多。因此,父母外出打工时,如果没有可靠监护人,最好留一个在家,保持家庭教育的存在甚至完整。如果父母都外出,则要改变亲子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方式,要注意时间上不能相隔太久,原则上最好做到每个星期交流一次。在沟通内容上,不能只谈生活,应该全面了解其心理、身体、学习等方面的综合情况,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在沟通方式上,除了电话联系外,还可以用书信的方式,这对于孩子的情感发展非常有帮助。另外还要与孩子的班主任、监护人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共同商讨教育的策略和办法,做到挣钱与教育子女两不误。

3.从教育体系上,要重点加强农村中小学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一是在留守儿童较多的农村地区,试办寄宿制学校。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寄宿学校的投入和建设力度,不断完善其基础设施,为双亲在外地或亲友不能有效地提供完整成长环境的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住宿便利。二是学校要充分利用假期或春节家长回家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家长交流,使学校内外对留守儿童的影响形成合力。三是建立留守儿童跟踪管理档案。学校要对留守儿童登记备案,分类区别对待,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管理。学校老师要经常与家长(监护人)联系,了解孩子在家的情况,以便及时帮助留守学生,并经常组织留守儿童参与文体娱乐活动,充实业余生活,多与他们沟通交流,慰籍他们残缺的感情。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成立心理咨询室,专设心理老师,共同对儿童的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为留守儿童排

5

忧解难,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4.相关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大力营造关爱氛围。充分利用广播电台、电视台和工作简报等多种形式,多渠道宣传关爱留守儿童行动,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充分发挥“留守儿童之家”的示范带动作用,及时推广好的经验和做法,让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关心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开展关爱活动,享受家的温暖。开展征寻“爱心妈妈”活动,让“爱心妈妈”自愿者在星期日领留守儿童与自己的孩子共度周末,给留守儿童精神关爱,让他们也能拥有一个温暖的“家”的美好感觉,努力达到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增强了留守儿童的教育合力。

2016年1月12日

6

7

第9篇: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状况调查问卷

调查地区: 调查人:

一、个人方面

A

1、你的父母都不在你的身边?( ) A、是 B、不是

A

2、 你的父母不在你身边时,你和谁生活在一起? ( ) A、爷爷、奶奶 B、外公、外婆 C、其他人 D、自己住 A

3、 你多久和父母见一次面?( ) A、一个月 B、半年 C、一年 D、一年以上 A

4、 你对父母外出打工的态度是?( ) A、支持 B、不支持 C、无所谓 D、不表态

二、学习方面

B

1、 与父母外出打工前相比,你认为你的成绩?( ) A、上升了 B、下降了 C、基本没变 B

2、 你遇到学习困难的时候,最先向谁求助?( ) A、给父母打电话 B、老师 C、同学、朋友 D、自己解决 B

3、在外打工的父亲或母亲对你的学习关心情况?( ) A、很关心 B、关心C、 一般 D、基本不关心 B

4、 你对学习的态度如何?( ) A、听老师话,十分刻苦 B、听老师话,比较刻苦 C、一般,不爱听老师话 D、不努力,不爱听老师话

B

5、有没有在课后复习知识?如果没有,是什么原因呢?( ) A、经常复习 B、很少复习,没时间 C、偶尔复习,想不起来 D、很少复习,不喜欢

三、生活方面

C

1、与父母外出打工前相比,家里的经济情况?( ) A、明显变好了 B、好一些 C、相差不多 D、变差了 C

2、你平常会帮助家人做家务吗?( ) A、每天 B、经常 C、很少 D、从不

C

3、你的监护人除了照顾你之外,还照顾其他的孩子吗?( ) A、是 B、否

C

4、如果父母中有一人要外出打工,你希望谁留在身边?( ) A、父亲 B、母亲 C、无所谓

四、心理情况

D

1、你是否愿意和同学接触和交流?( ) A、很愿意 B、愿意 C、一般 D、不愿意D

2、 你是否觉得自己很棒、很优秀?( ) A、我很棒,我做的很好 B、我做的很一般 C、我做的比很多人差 D、我做什么都不成功

D

3、父母外出打工,你是否有孤独感?

A、是 B、否

D

4、你是否愿意和现在的监护人交流?

A、很愿意 B、愿意 C、一般 D、不愿意E、安全情况

E1、你感觉现在的生活安全吗?

A、很安全 B、有时不安全 C、不安全 E

2、你是否知道一些安全方面的知识?

A、是 B、否

E

3、父母外出打工后,你是否受过意外伤害?

A、是 B、否

D、有危险的因素

上一篇:我的家乡在哪里云南下一篇:变电站安全生产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