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用品调研报告

2022-03-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下,越来越多的行业,开始通过报告的方式,用于记录工作内容。怎么样才能写出优质的报告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儿童用品调研报告》,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篇:儿童用品调研报告

关于儿童玩具、儿童游乐园的调研报告

一、儿童玩具

目前,我市共有1家儿童玩具生产厂家和16家儿童玩具销售商家。其中泰山集团作为我市唯一一家儿童玩具类生产厂家,具有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其生产销售的整体爬行垫、拼接爬行垫均已通过SGS(SGS是全球领先的检验、鉴定、测试和认证机构,是全球公认的质量和诚信基准)、3C(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认证等相关认证检测。但目前我市儿童玩具销售商家质量参差、良莠不齐,现就存在问题汇报如下:

【问题一】少部分销售玩具无3C认证

执法人员重点对在售或在经营活动中使用的列入强制性产品认证目录的童车、电玩具、塑胶玩具,金属玩具、弹射玩具、娃娃玩具等六类玩具进行了检查。主要检查玩具是否取得3C认证证书,厂名、厂址、产品名称、产品标准号、警告标识、玩具适用年龄段、安全警示等标志使用是否规范、合法等。检查发现,大部分玩具商品特别是正规商场销售的玩具都能够提供与商品对应的强制性产品认证证书、标志规范,但少数商品存在现场提供的强制性产品认证证书过期的情况;一些小区、学校及村镇周边商家大部分玩具现场提供不了强制性产品认证证书,个别没有张贴认证标志和警示标志,有些玩具无中文标识。执法人员现场要求销售人员下柜处理,并集中组织销售人员学习法律法规及产品相关要求,了解强制性认证产品相关知识。

【问题二】消费者认知、维权意识不强

检查中发现,部分商家质量责任意识不强,进货把关不严,商家为获取更大的利润,采购低廉的商品,进货时未索取相关票证。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不强,贪图便宜,在选购商品时不仔细查看商品标签,给无3C认证的玩具创造了销售空间。执法人员在检查的同时提醒消费者在购买儿童玩具时应尽量到大型超市、儿童专卖店等正规场所购买玩具,应注意确认产品外包装是否标有3C标识,并按照产品的使用说明、注意事项来购买、使用玩具,注意不同玩具对年龄的限制,含有细小零件的玩具,不宜给三岁以下的儿童使用,以免造成伤害。如遇质量问题,可拨打12315或12365投诉电话进行维权。

二、儿童游乐园

我市共有4家大型室内儿童游乐园,由于这4家游乐园均建在商场内,营业执照、消防安全等都符合国家规定,也能够做到定期维护、消毒。但是执法人员检查中发现一些广场、小区内的摇摇椅、充气城堡等儿童游乐设施,这些小型的儿童游乐设施基本属于私人经营,大部分经营者对于游乐设施的安全性并不重视,有的还存在不少安全隐患。

【问题一】小型游乐设施缺乏监管 《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设备安全法》中将“运行线速度大于或等于2米/秒,或者运行高度距地面高于或等于2米的载人大型游乐设施。”列入特种设备监督目录,但我市普遍存在的小型或简易的游乐设施并不属于特种设备,所以不能按照特种设备来监管。一些看似安全的充气堡、小火车、旋转木马等游乐设施,因缺乏监管和专业维护,仍存在不少安全问题,我们市场监管部门也是“鞭长莫及”。

【问题二】卫生条件不达标

公共游乐场所特别是大型商场、餐饮机构等设置的室内游乐园,是儿童手足口病等疾病的主要传播场所,儿童游乐场所的玩具和设施因为经常有孩子触摸,如果不及时清洗消毒,容易滋生各种病菌。目前,我国《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规定的7大类28种公共场所并未涉及儿童游乐场所,没有相应的卫生管理标准可针对商场、超市、快餐店内的儿童游乐场卫生状况进行有效监管。我市的儿童室内游乐场大多是租赁商场场所的独立经营单位,游乐设施的消毒、清洗和卫生规范达到何种标准,一般都是经营者自行决定,不同游乐场所卫生、安全、准入标准参差不齐,仅有少数场所能公示消毒记录。

对于我市儿童游乐园存在的问题,当务之急是必须提高小型游乐设施的质量安全标准,明确安全监管部门,并建立一套完善的管理和巡查制度;强化儿童游乐场所在安全与服务方面的监管,定期对儿童游乐场所的卫生状况与设施的安全状况进行检测;加强监督监管,推进儿童游乐场所行业自律与诚信经营,坚决取缔无证经营商家。

儿童游乐场本身就存在危险,目前除了寄希望于相关部门监管外,作为监护人的家长必须随时陪护,避免发生意外。同时家长也应明辨游乐场的安全隐患,尽量选择规范的经营场所。

2017年5月24日

第二篇:成都市流浪儿童调研分报告-流浪儿童调研报告

[论文资料库为您搜集整理]【摘要】儿童是弱势群体,流浪儿童是弱势群体中的弱势。随着社会的变迁,流浪儿童问题在各城市地区开始凸显,已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社会问题。文章通过在对成都市流浪儿童的调研的基础上,对此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弱势群体;流浪儿童;基本状况

儿童是弱势群体,流浪儿童是弱势群体中的弱势。随着社会的变迁,流浪儿童问题在各城市地区开始凸显,已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社会问题。那么,促使儿童流浪的原因是什么呢?如何帮助流浪儿童不再流浪?如何更好地预防和控制儿童流浪?等等都是我们需要解决的课题。因此,弄清这些问题,提供有效的预防、控制儿童流浪和救助保护流浪儿童的参考性建议则是本次调研的主要目的。

一、成都市流浪儿童基本状况及特征

(一)成都市流浪儿童基本状况

根据调查问卷统计得出,离家时间不到一个月有26人,占所调查51个样本的51.0%;离家时间在一个月以上,不到半年有11人,占21.6%;离家时间在半年以上,不到一年有2人,占3.9%;离家时间在一年以上,不到两年有6人,占11.8%;离家时间在两年以上,不到三年有3人,占5.9%;离家三年以上有3人,占5.9%。根据调查问卷及访谈我们得知,流浪儿童的临时居住地多集中在车站、桥下、建筑工地、网吧及银行等场所。这些流浪儿童在街头生活主要依靠捡垃圾(如塑料瓶、纸盒等)卖钱、乞讨、偷骗抢及打廉价工来维持生活。在我们所调查的51名流浪儿童中,14人次有过偷骗抢的经历;15人次有过抽烟喝酒的经历;12人次有过打架经历;18人次迷恋网吧、电子游戏。

(二)成都市流浪儿童基本特征

从以上流浪儿童基本状况看,我们可以总结出流浪儿童具有以下基本特征:流浪儿童年龄大都在8~12岁和13~15岁两个年龄段,以男性流浪儿童为主,但与往相比,女性流浪儿童的比例成上升趋势。在这51名流浪儿童中8~12岁占17.6%;13~15岁占64.7%,并且此年龄段中女性相对百分比高于男性。从文化程度上看,文盲占7.8%,小学文化程度以下的占44.9%,仅有2.0%完成了初中教育。从其流出地状况来看,主要来自本省,其中农村34人,占66.7%,城市10人,占19.6%。

从其离家出走流浪的时间上看,不到一个月占51.0%;离家时间在一个月以上、不到半年占21.6%;从此可以看出流浪时间的周期性短,一方面可以说明政府救助及时,另一方面可以得出流浪人次频率高的特征。

二、成都市流浪儿童成因分析

造成儿童离家外出流浪是多种因素的相互交织,但我们认为主要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原因:经济原因;家庭原因;个人原因。此外,犯罪分子引诱、拐骗儿童导致其流浪也是其原因之一,在我们调查中发现有7人次,占13.7%的儿童有过被引诱、拐骗的经历,这些儿童逃离了拐骗者的控制,由于缺乏生存手段,却又流落社会,而被迫流浪。

三、成都市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工作措施及所面临的困境

(一)成都市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工作措施

成都市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中心(以下简称该中心)位于成都市成华区多宝寺南路,地处成都市东南区,该中心于2000年10月正式成立。经过几年的救助保

护工作,该中心已经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预防、控制和救助保护体系,形成了全方位的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工作平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救助保护模式。

1.各级领导重视流量乞讨人员救助保护工作。为了加强对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保护工作,依据《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成都市政府制定了《加强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意见》,并成立了成都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由副市长任工作组长,市政府副秘书长、市民政局局长任副组长,成员分别为11个部门的副局长。

2.各部门之间在救助保护流量乞讨人员协调比较通畅。

3.针对流浪儿童建立起了全方位的救助保护体系。

(二)成都市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工作所面临的困境

尽管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工作仍然面临着许多困难,许多工作还在不断地摸索当中前进。当前所面临的困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展的不平衡性;二是法律的缺失;三是专业人员短缺。此外,资金投入也不足。一方面,救助保护中心一些相应的设备不够完善,缺少娃娃们娱乐、游戏、学习等设施,而且娃娃们没有一个较为宽广的活动场地;另一方面,对无法送回户口所在地的儿童安置问题也是当前所面临的又一困境,家庭支付不起监护权,留下的孤儿可以去孤儿院,但对于流浪儿童,就必须有政府出面,拿出更多的资金来安置他们。

四、预防、控制儿童流浪和救助保护流浪儿童的对策建议

预防、控制儿童流浪和救助保护流浪儿童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但是这些工作又具有强烈的紧迫性。流浪儿童群体在扩大,犯罪群体也在扩大,两者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今天的流浪儿童如果得不到有效的预防、控制和救护,就有可能成为明天的犯罪分子。对整个社会而言,增加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和社会运营成本,不安全因素也会随之增加,造成公民心理恐慌。因此,在预防、控制儿童流浪和救助保护流浪儿童的对策方面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一)协调救助保护体系发展的平衡性

1.协调城乡救助保护体系发展的平衡性。我们认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在流浪儿童的流出地做好预防和控制工作,比如:对于家庭离异、外出打工人员留下的子女由专门的人员安排他们上学、吃饭、休息,这样就可以灭其源头,为作好这项工作,我们必须协调城乡发展不平衡的救助保护体系,在预防、控制工作方面加大对流浪儿童流出地较为频繁的乡村财政投入。一方面,可以有效预防、控制儿童外出流浪;另一方,也可以大大减少流入地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支出,同时也避免了“先污染,后治理”的矛盾。

2.协调各城市间救助保护体系发展的平衡性。一方面,各城市间的救助保护中心有好的经验、模式可以互相学习借鉴,这样可以减少摸索的时间,少走弯路,节省运营成本。另一方面,在实施一些政策、法律规范上应该口令统一,避免行政错位,否则不但降低了一些政策、法令的效力,也不利于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工作的长远发展。

(二)完善法律制度

为流浪儿童这一特殊弱势群体需要出台一部专门的法律规范,一套完善的法律制度可以为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工作提供一个合理、合法的平台,更有利于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工作展开。因此,我们建议在整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

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儿童权利公约》、《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等有关儿童权益的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建立一项专门针对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工作的办法。

(三)完善人员配备

在政策上吸引专业性人才补充到队伍中来,完善多层次的人员配备,为已有的工作人员提供培训机会,以便更好地适应流浪儿童这一特殊弱势群体的救助保护工作。此外,救助中心应杜绝拉关系、走门路到中心来的无用之人,做到有岗必有责。

(四)增加资金投入

一方面,依靠政府财政拨款,做到专款专用(如阳光家园等社会安置资金),以便使各项活动良好、持续发展。以儿童为本,并不断完善救助中心的硬件设施,并为儿童提供和谐的生活、娱乐、活动的环境,虽然他们大多只做短暂的停留,但要使他们感觉到我们对他们的关怀和爱。另一方,吸引社会企业、机构、团体、个人捐款,弥补资金的不足,鼓励他们参与到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工作中来,对一些为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工作做出贡献的企业、机构、团体、个人,政府在政策上要予以补偿,比如:根据企业、机构、团体、个人贡献大小在税收等相关政策上提供优惠政策。

(五)积极开展国际合作

总之,政府、社会都应该重视流浪儿童问题,认识救助保护流浪儿童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并有针对性地结合本地状况制定出符合本地特色的一些救助保护模式,并不断地探索、创新,协调各个部门预防和控制流浪儿童,做好流浪儿童的救助保护工作。

我们衷心希望,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关注流浪儿童,关爱我们的孩子,让每个儿童都拥有同样的一片蓝天!

【作者简介】李晓壮(1980-),男,辽宁辽阳人,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科学院研究生。

第三篇:XX 乡镇留守儿童与困境儿童现状 的调研报告

XX 镇位于 XX 之南,总面积 X 平方公里,总人口 X 万人, 18 岁以下儿童 X 人。其中,父母均不在家的留守儿童X 人,家庭极度贫困或者患有大病的困境儿童 X 人。

一、现状与原因分析:

留守儿童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普遍存在以下几类情况:1.父母都为了提高收入而在外打工,不能在家陪伴孩子成长,但是对孩子比较关心,经常电话、视频关心孩子的生活、学习情况。这类留守儿童普遍性格比较开朗,与普通孩子区别不大。2.父母离异,或者外地母亲失联/改嫁,孩子跟随老人生活,父母无抚养权的一方对孩子不管不问,或是关心极少。这类留守儿童多数存在思念父母、胆怯自闭、不能正常学习的现象。3.父母一方或双方离世/服刑,孩子跟随老人生活,

家庭条件较差,老人对孩子难以管教。这类留守儿童多数叛逆心强,成绩较差,性格上也存在一些缺陷。

困境儿童的概念难以界定,但是我镇总体来说有以下几种:1.自身患有大病或残疾的。2.先天智力低下、精神失常的。3.父母缺乏劳动力导致家庭条件极差的。4.家中无人照管教育的。困境儿童样本较少,情况各异,需根据情况进行个别关心。

二、关爱行动及取得的成效:

XX 镇一直以来较重视儿童工作,也得到了上级各部门及社会各界的关心。

1.助学行动惠及多人:

XX 年起,在县妇联的关爱下,常德市“微善风”爱心助学联盟每年来到 XX 镇,选择 20 名左右家庭贫困、热爱学习的留守儿童进行走访资助,根据儿童的年级分别按每年 1200元——2000 元的标准,持续资助三年。另外还有由其他民间自发组织的爱心团体,前后走访了 15 名贫困留守儿童或大病儿童,为他们送来了衣服、学习用品和助学金。县维多利亚传媒公司对 XX 镇大病儿童给予了极高的关注,XX 年通过爱心筹款晚会为我镇盖天村地中海贫血症患儿 XX 筹款 X

万元,又前后两次看望栗木村先天性心脏病患儿黄吕梦,为其送来爱心款 8000 元。

近三年来,我镇共计有 60 多名留守儿童得到了社会资助,总计受助金额达 X 万元以上,部分爱心人士与结对帮扶的孩子往来密切,经常看望孩子并关注其学习生活。

2.儿童之家发挥作用 我镇正式挂牌成立的村(社区)儿童之家有两处,分别位于乔家河社区与盖天村。其中,乔家河社区儿童之家属省妇儿工委的儿童资源中心项目,从 XX 年 10 月成立以来一直备受省市县妇联的支持和关注,活动开展得也较丰富。成立两年以来,经常结合各类节日开展主题活动,例如 XX 年重阳节亲子孝老活动,邀请了 20 名留守儿童和爷爷奶奶前来参加,通过知识抢答的形式,为长辈赢取生活用品;XX 年的六一手工课堂,让留守儿童在长辈的陪伴下,自己动手制作花篮送给爷爷奶奶。类似形式的活动不仅仅有利于丰富儿童的课余生活,更是促进留守儿童与长辈之间亲子关系的良好纽带。

3.个别关爱成效明显

我镇留守儿童与困境儿童成因复杂,但在学校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关心下,儿童的生活条件和心理健康也得到了部分改善。

XX 社区 XX 今年 13 岁,因县妇联一次“寻找最美孝心儿童”活动而被镇妇联关注,与 8 岁的弟弟林子旭是典型的留守儿童:外地母亲因受不了家庭贫寒而改嫁,对姐弟俩不管不问,父亲外出打工谋生,但因智力不足,收入微薄而只能供养自己,留下姐弟在家与爷爷奶奶相依为命。姐弟俩思念父母,但性格开朗,成绩优异,尤其是姐姐,目前在 XX 镇中学 8 年级担任班长,是老师们公认的好学生。在得知她的家庭情况后,镇妇联将微善风志愿者和社会爱心人士带到家中,为姐弟俩分别争取了助学金,并为其争取了年底的民政救助资金,上海的爱心志愿者陈女士为弟弟送来了助学金1000 元,并寄来了儿童书籍和新衣服,儿童之家开展活动时,也经常邀请姐弟俩和奶奶一起参加。在各界的关注下,姐弟身心健康,除了因家庭条件差而衣食朴素外,与普通家庭儿童无异。

XX 村 9 岁女孩 XX,早年母亲改嫁,父亲于 XX 年被人误杀,与 70 岁的爷爷住在深山里相依为命,性格胆怯怕生。澧县某园林公司负责人得知情况后来到家中,为其送来了助学金和学习、生活用品,并将其收为义女,经常带唐婉桢到

县城与他们家人一起共度周末,并为其购买新衣服、带至游乐场玩耍。在他们的关爱下,小女孩逐渐开朗活泼,成绩也慢慢进步。

类似个例较多,县委党校也相当关心我镇留守儿童,于XX 年儿童节时邀请了两名贫困儿童参加了县委党校的六一亲子活动,并为他们赠送了书本、玩具等,丰富了孩子的经历,开拓了他们的眼界。

三、存在的问题:

全镇留守儿童与困境儿童基数大,各项帮扶无法全覆盖,依然存在各类问题:

1.生活条件难以改善。

单亲家庭的留守儿童,因家庭缺乏劳力,经济基础薄弱,虽然父亲外出打工,但一人的工资要供养多人,导致家庭贫困,教育扶贫的资金相当于杯水车薪,仅能保证儿童在校基础的生活,达不到改善营养、开拓眼界的效果。而患有大病的困境儿童,经济条件更是受限,虽然通过社会捐助、网络平台筹集了部分资金,但是,漫长的治病过程和薄弱的家底很难让家庭看到希望。

2.成绩较差不服管教。

多数留守儿童家中老人无法辅导学习,成绩基础较差的儿童逐渐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部分孩子心思敏感,受不了批评,甚至有性格极端的儿童因与老师家长发生争执而离家出走。老师不敢管,爷爷奶奶管不了,容易让儿童陷入成绩差和不服管的恶性循环。

3.社会影响误入歧途。

少数留守儿童无视校园纪律,或者利用周末时间与社会闲散人员来往频繁,长期混迹于县城网吧、宾馆、游戏厅,甚至家长和学校都难觅踪迹。这类情况多数存在于初中生中,也成为了中学校园管理的一大难题。

四、下一步工作方向:

关于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的保护,我镇做了一些工作,也找出了部分值得借鉴推广之处和需要改进的方向:

1.建好儿童之家,丰富儿童课余生活 上级妇联和民政部门已要求,XX 年各村居都要建好儿童之家。乔家河社区儿童之家作为 XX 镇试点,活动形式丰富多样,已得到了儿童和家长的认可,建议在全镇各村居推广,经常以村居为单位,组织儿童开展集体活动,作为校园生活的补充,有利于儿童的心理健康。

2.争取社会力量,改善儿童生活条件 继续与民间公益团体保持密切联系,收集本镇留守儿童与困境儿童的情况,为儿童争取更多资金和物质支持,或者形成一对一帮扶结对,可以改善部分儿童的生活。

、学习条件。

3.加强校园管理,肃清儿童成长环境 特别是镇中学,应当加强管理,杜绝学生无请假手续外出的情况,对于周末或放假后不返校的学生,要及时通知监护人。对于已发现不良行为的学生,要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与家长共同管教,遇到极端情况,必要时可交由公安机关进行批评教育。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情况特殊,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给予更多的关爱,今后我们将从儿童课余生活、心理健康、成长环境等多方面入手,为他们解决更多的困难,为儿童的成长保驾护航。

第四篇:留守儿童调研报告

外出打工成了农民的重要收入来源。近20多年来,流动人口不断增加,流动人口主要是从农村流动到城市的青壮年劳动力,青壮年劳动力占全部流动人口的70%左右。由此,在很多流动人口比较集中的地区,普遍出现了“留守家庭”问题。目前,在与留守家庭有关的诸多问题中,“留守老人”、“留守妻子”,特别是“留守儿童”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这些留守儿童的父母一旦外出以后,他们整日忙于打工,大多没有时间与精力过问孩子的学习,对孩子内心的困惑、需求、兴趣更无法关注。有的即使想关心,限于经济等条件,他们也无法更多地给孩子打电话或者经常返家看孩子。此外,由于夫妻一方长期外出打工,也造成了不少农村家庭的破裂,影响了孩子的健康发展。留守孩子由于家庭生活和父母教育的缺失,势必会形成下面一些问题:

1.学习上缺人辅导。留守学生多发生不完成家庭作业、逃学、辍学等现象。成绩中等偏下和较差的占大多数。尤其值得重视的是,一些留守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形成恶性循环。

2.生活上缺人照应。留守儿童的生活主要靠在外务工的父母寄钱回家或者在家的临时监护人提供。大多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比较贫困,有的甚至失去依靠,生活极其艰辛。更有部分留守儿童的营养严重不足,身体健康受到很大的损害。

3.亲情上缺少温暖。留守儿童父母(或一方)不在孩子身边,缺少应有的关爱。父母在外务工,大部分身心疲惫,与家人联系较少,骨肉分离,与子女缺乏交流和沟通,亲情失落。在调查中,90%以上的留守学生普遍感到父母不在身边的亲情失落和孤独感。有的父母外出时间长达多年,从未回家,也无电无信,无从谈上亲情的存在。

4.心理上缺少帮助。留守儿童由于亲情的缺陷,与外界不愿接触或接触太少,大部分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对集体漠不关心。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存在或轻或重的心理障碍,生活、卫生习惯差,自卑感重,自理能力差。

5.道德上缺少教育。留守儿童多生长在放任自流、情感缺失的环境中,道德和品格教育得不到正确调教。调查显示,许多孩子沾染上不良习惯,缺乏道德约束,经不起外界不良事物的引诱,有的脾气暴躁、冲动易怒,常常将小事升级,打架斗殴。

6.行为上缺少自控。未成年人正处在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父母外出,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上的正确引导和帮助。一些不良的文化、越轨的行为很容易被缺乏正确判断的他们接受。他们逐渐养成许多不良行为,有的沉迷上网无法自拔;有的好吃懒做、小偷小摸;有的时常不回家,打架斗殴。

7.安全上缺少保障。留守儿童面临玩耍、劳动、生活中的安全问题,因其监护人不力或无临时监护人常发生安全事故。

所以,我认为,为构建和谐社会,缓解留守儿童的教育和成长问题并为解决问题奠定基础,应该采取如下一些措施:

(一)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特点,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在家长的教育素养普遍较低的情况下,学校要主动负起指导亲职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重任,正如马卡连柯所说的:“学校应当领导家庭。”农村学校必须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特点,低起点,高效率,灵活机动地开展家校合作。一是利用家长爱子心切的心理提高他们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更新教育观念;二是帮助家长正确理解家庭教育的本质属性,弄清家庭教育不等同于文化辅导;三是帮助家长全面了解孩子的身心特点,理性地去开展家庭教育;四是帮助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指导家长如何与孩子沟通,加强情感交融,扭转留守儿童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劣势。

(二)遵循孩子身心特点,引导同辈群体的交往和活动

同辈群体虽是孩子自发的组织,但只要引导得当,它会成为不可忽视的教育力量。班主任首先要以持久而真诚的关心赢得孩子的信赖,掌握同辈群体交往的“小秘密”,尤其要与群体的“小首领”交上朋友。其次通过交谈、游戏、讨论等形式引导孩子们妥善处理群体内的矛盾,正确看待各种社会现象,增强孩子对不良社会诱因的“免疫力”。最后通过开展各种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进行闲暇教育,吸引群体成员投身于集体生活,弥补孩子的亲情缺憾,创建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群体文化。

(三)发挥农村优势,充实孩子的课余生活

学校的社会职能决定了学校在教育网络中的主渠道作用,除对家庭和同辈群体加强指导外,还应从自身入手,利用本地区的优势,开发活动课程,愉悦留守儿童的身心,填补他们生活中的空白。

(四)以“手拉手”活动为平台,构建留守儿童“手拉手”体验教育互动模式

“手拉手”模式是少先队组织的经典项目,已有众多少年儿童从中受惠。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建设同样可以利用这种平台,构建起两种“手拉手”的少年儿童体验教育互动模式。一是在农村学校内部,构建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手拉手”活动。利用同辈群体在少年儿童社会化中的重要功能,班主任或少先队辅导员带领和倡导非留守学生与留守学生交朋友,尽量打破原来留守学生一般只和留守学生交朋友的现象,让留守学生积极融入到班级、少先队或校团委这样的大集体中来。二是构建城市少年儿童与农村留守儿童的“手拉手”活动模式。把深刻的教育内容融人到生动有趣的“手拉手”活动之中,用祖国大好风光、民族悠久历史、优良革命传统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就,教育城乡不同生活环境中成长的未成年人,培养他们相互理解、相互认同和共同的情感。

(五)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优化社区育人环境

社区环境对儿童少年乃至成人来说,是最直接、最具体可感、生动形象的社会氛围。一般农村人包括一部分农村教育工作者都没有充分认识到社会环境的教育功能,因而优化农村社区育人环境,首要的是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强化大教育观。要提高社区领导(在农村一般是村级领导)对教育的关心程度和参与意识。由学校、村委、家长代表组成联合教育委员会,校长定期或不定期召集开会,关心留守儿童家庭中出现的问题,在教育力量的整合中起协调作用。通过有线广播、文艺宣传等形式,向广大农村家长宣传科学的教育知识。争取人人都成为教育的有生力量。其次是要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作为抓手,形成科学文明的育人氛围。结合农村税费改革,在不增加农民负担的前提下建好村级图书室、文化室,用丰富的书籍和科教影片、娱乐活动吸引农民,为留守儿童开辟活动园地。

(六)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构建和谐农村生活

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消化或就近转移。将农村劳动力就业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改善小城镇的投资环境,千方百计增加农村就业机会,使部分农民能在本乡或本县打工,缩短务工农民回家周期。加强农村吸引外资力度,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尽量减少留守儿童。

第五篇:留守儿童调研报告

朱仓乡中心小学“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朱仓乡中心小学现辖8个自然村,总人口5400余人,辖区内在外务工人口近1000人,在校留守儿童12人,女6人,占在校生学生的3.5%。8个自然村都有分布,给管理带来很多的不便。

为全面了解我校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状况,推进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我校在各级部门的领导下,每年开学时我校都会组织专门人员深入村、街、社区对留守儿童现状及监护情况进行认真细致的调查,并把调查数据汇总在学校的开学报表上。现结合此次调查对我校"留守儿童"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总体现状

1、留守儿童分布较分散。在这次调查中,我校的12名留守儿童都是父母外出务工,有的是单亲家庭,家庭条件不富裕唯一的亲人也要外出务工,其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很少的一部分被托付给亲友。

2、绝大多数留守儿童是隔代监护。在被调查的留守儿童中,绝大多数都是父母一起在外务工,其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很少的一部分被托付给亲友。

3、留守儿童基本能按要求完成学习任务。70%的留守儿童表示父母很辛苦,约80%的孩子能按时完成作业,生活自理能力较强,但是90%以上学习成绩中等或偏下,成绩优秀的较少。

4、留守儿童行为习惯欠佳。在受调查的留守儿童中,行为习惯好的占25%,中等占45%,其中,说谎、打架、好吃懒做、沉迷于看电视等不良现象的约占30%。

二、存在的问题

由于家长长期在外务工,留在家中的亲人也忙于家务与农活,与孩子沟通、交流较少,疏于对孩子的关爱,再加上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文化程度低甚至是文盲也就更谈不上对孩子进行应有的家庭教育。因此,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行为乃至心理等方面的问题较同龄儿童要多,很多孩子不同程度存在生活无助、学业失控、道德失范、心里失衡、生病得不到及时照顾等困难和问题。

1、学习成绩一般。由于临时监护人文化水平低,没有能力辅导孩子学习,或没有这个意识,重养轻教,致使留守儿童的学习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导;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等隔代亲人照看,大部分重监护轻教育,甚至对留守儿童娇生惯养、放任自流;加之儿童本身自控能力较差,无法抵制现代社会中不良诱惑,厌学、逃学甚至辍学的现象时有发生。

2、隔代教育力不从心。从调查情况看,留守儿童家庭隔代教育占半数以上,由于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都在50岁左右,且祖辈大都文化程度偏低,多数是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观念与孙辈有很大差距,难以与孩子交流沟通,有的还要干农活维持生活没有时间监护孩子,有的体弱多病无能力监护孩子,有的同时照看几个孙辈没有精力监护孩子,加之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往往只满足孩子物质、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导,甚至娇生惯养、放任自流。

3、性格发展不健全。临时监护人一般只管吃穿,不愿管理教育或者不善于管理教育,致使部分留守儿童长期缺少亲情和家庭教育,养成任性、放纵、随意的性格。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理解与认识,与此相关的也带来了一些烦恼与冲突。由于父母常年在外,孩子心灵孤独、情感淡漠,亲子关系发生了消极变化,这对留守儿童心理的健康成长将产生诸多不利影响。

三、对策与措施

1、加大支持力度,优化留守儿童学习成长环境。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留守儿童监护体系。对无人照看、学习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留守儿童,调配负责人的班主任教师任他们的代理家长,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

2、积极沟通尽量从各种渠道对家庭贫困的在经济上给予帮助,缓解家庭的压力使父亲或母亲一方有些时间来照顾自己的子女。

4、学校加强教学管理,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对“留守儿童”产生了一定的吸引力。学校从学习、生活、心理等多方面去关心他们,让他们获得家的饿温暖。

5、学校各科老师,主要行政人员和班主任对学生加强心理教育,及时对“留守儿童”进行疏导教育,达到减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目的。

6、大力开展校园活动。这几年,每年学校都要开展大规模的校运会、广播体操比赛、庆祝六·一等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缓解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增加了校园生活乐趣,对“留守儿童”也是有吸引力的,缓解他们的厌学情绪。

7、实施制度化的家访,逐步建立起了学校与“留守儿童”照管者共同支持的教育模式。

在学校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留守儿童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留守儿童”常见的问题得到有效制约,没有发生 “留守儿童”辍学的现象。

四、建议

由于没有社会教育和良好家庭教育的配合,学校教育变得吃力,“留守儿童”离开校园后接触不良社会风气,家庭教育又不到位,他们又是恶习重犯,给学校教育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首先,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外出务工的父母及留守儿童的代理监护人员,应尽量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温暖、关爱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促使“留守孩子”健康成长。

其次,外出务工的父母也应加强与子女的联系和沟通,尽可能做到多关心孩子。

第三,还要加强与代理监护人、学校的联系。

第四、学校方面要重点加强对留守学生的教育与管理。

1、要求各农村中小学对留守学生登记备案,专门管理,根据情况区别对待,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管理。

2、充分利用假期、召开留守学生家长会,与家长交流,使学校内外对留守学生的教育影响产生合力效应。

3、加强对留守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不断提高他们的法制道德观念,不断增强学生的遵纪守法意识。

4、重视对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帮助指导留守学生解决各种困惑和疑难。

第五、留守学生教育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综合的社会问题,仅靠学校、教育行政部门难以解决,需要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统一认识,积极配合,协同努力,形成对留守学生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其实是“三农”问题的衍生物,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我们提出的时代要求。留守儿童问题的妥善解决,不仅有利于义务教育在农村的落实,提高农村的教育质量,还有利于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更关系到广大农村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第六篇:留守儿童调研报告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研究背景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从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地向城市转移,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农民工群体。到2000年人口普查时,全国流动人口规模已超过1亿。随着农民工群体的出现,一个新的弱势群体也随之产生,即“留守儿童”。由于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绝大多数农民工在自己进城的同时却无力解决孩子进城面对的诸多现实问题,诸如高昂的医药费、恶劣的住房条件、高昂的借读费用、交通安全无保障等等。由于我国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还不够完善,这就造成促进城市发展的农村劳动力不能享受与市民同等的待遇,不能享有国家提供的各种公共服务。于是,他们只能选择将自己的孩子留在农村,并托付给爷爷奶奶或其他亲戚朋友代为照看,最终形成了农民工父母与子女分隔两地的局面。留守儿童问题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还是一个社会问题、政治问题,关乎于社会的长期发展与稳定,因此是我国现阶段的焦点问题。

2.研究意义

①本调查有利于了解广东省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做到有针对性的辅导,使留守儿童健康成长。近年来,我省大中城市、特别是特大型城市吸纳的进城务工人员不断增加,导致农村留守儿童逐步增加,这使得留守儿童的心理和日常行为发生比较大的变化。因此,本课题针对当前留守儿童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提出一些合理可行的建议,作为政府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参考。

②做好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辅导,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使留守儿童父母安心务工,对我国的城市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作贡献。农民工是国家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中间力量,因此,必须采取一系列措施保障农民工能尽心尽力地工作。而这其中必不可少的就是帮助农民工解决其小孩上学、生活等问题,即留守儿童问题。

③关注留守儿童、对留守儿童进行辅导,对减少青少年犯罪、社会安定具有积极的意义。部分留守儿童生理、心理都存在很大的问题,由于缺乏父母的管教,他们极其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破坏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我国先阶段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上一篇:二年级工作总结下一篇:读书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