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状况

2022-12-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留守儿童状况

宁夏留守儿童焦虑状况分析

【摘要】 目的:开展关于宁夏农村留守儿童焦虑情绪及相关因素的调查,为今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辅导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宁夏某县6所小学和2所初中6~15岁学生共1455名,其中留守儿童643名,非留守儿童812名。采用自编一般情况问卷和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表(SCARED)进行调查。结果:留守儿童焦虑情绪检出率为29.1%,高于非留守儿童的16.7%( 字2=31.606,P<0.001)。留守儿童中男、女焦虑情绪检出率分别为31.7%、25.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字2=2.735,P=0.098);汉、回焦虑情绪检出率分别为26.2%、43.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13.197,P<0.001);学龄期留守儿童焦虑情绪检出率为24.9%,低于少年期留守儿童的32.3%( 字2=4.211,P=0.040)。留守儿童的焦虑总分及各因子得分均高于非留守儿童,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留守儿童中,女孩在社交恐惧上得分高于男孩(P<0.05),少年期儿童在焦虑总分、广泛性焦虑及社交恐惧因子得分上均高于学龄期儿童(P<0.05)。回族留守儿童在焦虑总分、广泛性焦虑、躯体化/惊恐与学校恐惧上与汉族留守儿童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回族留守儿童更易出现焦虑情绪(OR=2.20)。结论:留守儿童焦虑情绪水平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焦虑情绪水平在性别,年龄和民族上存在不同因子的差异,应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关键词】 留守儿童; 焦虑; 影响因素

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加快,产生了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迁徙,从而出现了“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所谓的“留守儿童”在本研究中定义为因父母双方或者一方外出务工(6个月以上)而被留在家中,由父母单方、长辈或者他人照看,年龄在15岁以下的孩子。目前全国留守儿童的数量已经达到了4378万[1]。据统计,宁夏地区共有留守儿童11.2万人,占全区在校生总人数的10.76%[2]。

儿童焦虑情绪障碍是儿童期最常见的心理障碍之一[3-4],以过分焦虑、担心、害怕等负性情感为主要体验。有研究表明,儿童与父母不论是完全短暂分离,或是间接短暂分离(与父母分离和其他人一起),亲情的缺失易使他们产生孤独感、焦虑等心理问题[5]。

宁夏地区开展留守儿童的调研工作起步较晚,对于留守儿童的焦虑情绪问题以及相关的影响因素的调查尚处于开始阶段。为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开展一次关于宁夏农村留守儿童焦虑情绪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为今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辅导提供科学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宁夏外出务工以及民族分布均具有代表性的某县6所小学和2所初中作为被试学校。采取随机整群的抽样方法,在6所小学1~6年级和2所初中的1~3年级中各抽一个班的全体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1590份,剔除存在填写不完整、存在明显逻辑错误以及不符合纳入标准的问卷,共收回有效问卷1455份,有效率为91.5%。其中留守儿童643名,非留守儿童812名。男生732名,女生723名;年龄7~15岁,平均(11.64±1.59)岁;汉族1164人,回族291人。留守组与非留守组的人口学特征差异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排除标准 父母双方或一方出外务工时间达6个月及以上的7~15周岁的儿童纳入留守儿童组,将父母均未外出务工的7~15周岁的儿童纳入非留守儿童组。两组儿童均除外患严重躯体疾病及严重精神障碍者。

1.3 研究工具

1.3.1 一般情况问卷 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民族、年级、住宿情况、父母工作情况、监护人类型、监护人文化、留守起始年龄、留守年限、父母与孩子的联系频率等。

1.3.2 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表(Screen for Child Anxiety Related Emotional Disorders SCARED) 由Birmaher编制的一种儿童焦虑症状的筛查表,由儿童自评。该量表由躯体化症状/惊恐、广泛性焦虑、分离性焦虑、社交恐惧、学校恐惧5个因子组成,含41个条目,三级计分(0分:没有此问题;1分:有时有;2分:经常有),得分越高提示焦虑表现越严重。总分≥23分即有焦虑障碍的可能。该量表在国内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6]。

1.4 施测方法 在校方的配合下,利用班会的时间,以班级为单位,由经统一培训的调查员讲解本调查的目的、意义及问卷的填写方法,在获取知情同意书的前提下,由学生当场填写,当场收回。

1.5 统计学处理 使用EpiData 3.02软件建立数据库并录入数据,使用SPSS 17.0进行数据分析。留守与非留守、不同性别、年龄、民族人群量表总分与各因子均分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留守与非留守焦虑情绪阳性检出率比较采用 字2检验;留守儿童焦虑相关影响因素分析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留守儿童焦虑情绪检出率 留守儿童焦虑情绪检出率为29.1%,高于非留守儿童的16.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字2=31.606,P<0.001)。留守组中,男、女焦虑情绪检出率分别为31.7%、25.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字2=2.735,P=0.098)。留守儿童中汉、回族焦虑情绪检出率分别为26.2%、43.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13.197,P<0.001)。学龄期留守儿童焦虑情绪检出率为24.9%,低于少年期留守儿童的32.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4.211,P=0.040)。

2.2 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焦虑得分比较 留守儿童焦虑总分及各因子得分均高于非留守儿童,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留守儿童不同性别、民族、年龄的焦虑得分比较 男性留守儿童与女性留守儿童比较,女性留守儿童的社交恐惧因子得分高于男性留守儿童,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回族留守儿童在焦虑总分、广泛性焦虑、躯体化及学校恐怖上与汉族留守儿童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少年期留守儿童的焦虑总分、广泛性焦虑和社交恐惧的得分高于学龄期留守儿童,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和表3。

2.4 留守儿童焦虑情绪的相关因素 以是否焦虑为因变量,以留守儿童的一般情况为自变量,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赋值:焦虑情绪检出率阴性=0、检出率阳性=1;男性=0、女性=1;学龄期=0、少年期=1;学校地处县城=0、地处农村=1、地处开发区=2;汉族=0、回族=1;走读=0;住校=1;打工地点在本县=0、打工地点在区内其他县市区=1、打工地点在区外=2;打工时间<2年=0;打工时间≥2年且≤5年=1、打工时间>5年=2;留守儿童与打工父母联系的频率<1次/月=0、≥1次且<4次/月=1、≥4次/月=2;留守儿童与打工父母的联系方式为打电话=0、去看望=1、不联系=2;打工父母与留守儿童联系的内容为询问学习情况=0、询问生活情况=1、叮嘱听监护人的话=2、其他=3;留守起始年龄为0~4岁=0、5~7岁=1、8~15岁=2;监护人为双亲=0、父亲=1、母亲=2、隔代长辈=3、其他=4;监护人文化程度为小学或者文盲=0、初中和高中及以上=1;打工父母与老师交流频率<1次/月=0、≥1次且<4次/月=1、≥4次/月=2)。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进入方程的是民族因素(OR=2.20,P=0.000),表明回族留守儿童较汉族留守儿童更易有焦虑的情绪。

3 讨论

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庞大的留守儿童群体。正处于身心发展和人格成型关键时期的留守儿童由于父母的缺位,无法享受到他们的教育和关爱,极易出现一系列的情绪障碍,人际关系敏感,适应不良等问题[7-8]。在本研究中,留守儿童的焦虑情绪检出率为29.1%,非留守儿童的检出率为16.7%,与范方[9]的研究结果较为接近,检出率低于张莉[10]的研究结果,这可能是由于留守儿童定义的年龄范围不同,被调查的留守儿童所在地不同,导致留守儿童的文化生活背景的不同,得出的检出率也有所不同。留守儿童的焦虑情绪检出率与焦虑总分及各因子得分是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的,这说明留守儿童的焦虑水平是高于非留守儿童的。这与袭开国[11]、刘正奎[12]、高亚兵等[13]的研究结果一致。

女性留守儿童与男性留守儿童相比较,在社交恐怖方面的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ale等[14]的研究结果也显示女生更易产生社交恐怖。不同年龄段的留守儿童比较,显示少年期的留守儿童在焦虑总分、广泛性焦虑与社交恐怖上均高于学龄期留守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已有研究结果发现,儿童的焦虑水平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有逐渐增高的趋势,一直到一定的年龄段才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15]。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他们的心理和生理的发展加快,关注的事物与要面对的问题比之学龄期儿童更多、更复杂,使得他们更容易产生焦虑的情绪。他们开始考虑升学问题,激烈的学习竞争可以产生巨大的学习压力;他们的交往范围与深度有所增加,更加关注周遭的环境,更为在意他人的评价;他们希望获得更多的认同和肯定。因此,少年期留守儿童的焦虑问题应该引起学校,家庭更多的关注。

在本次研究中发现,回族留守儿童的焦虑总分、广泛性焦虑、躯体化/惊恐及学校恐怖的得分都明显高于汉族留守儿童,同时对于焦虑情绪的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也显示了回族留守儿童更易有焦虑情绪的产生。分析其中原因,可能是由于大部分回族群众聚居于相对落后的地区,经济相对较为不发达,由此对回族家庭产生的经济压力随之增大;另一方面由于父母外出打工,留在家里监护照顾孩子的多为年长的祖辈,他们的思想较为传统,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就会相对的不够科学、严厉。回族群众因为信仰不同,他们有着自己较为严格的民族习惯,可能会使回族儿童的性格较为拘谨、严肃[16],这些都会对父母不在身边的孩子造成影响,形成更大的学习压力,从而使他们产生更严重的学校恐惧,使他们变得愈加敏感内向,愈加容易自我关注,愈会有躯体化的感受。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留守儿童较非留守儿童有着更高的焦虑水平,这说明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笔者认为,这一问题的解决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共同的关注与努力,以尽可能的降低亲情以及家庭教育缺失带来的负面影响,为他们创造一个健康的学习以及成长环境空间,让他们即使在父母不在身边的情况下也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 段成荣,吴丽丽.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最新状况与分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9,26(1):24-30.

[2] 吴文彪,张霞,王平.宁夏留守流动儿童11万[N].人民政协报,2010-02-13(A02).

[3] Bernstein G A, Borchardt C M, Perwien A R. Anxiety disorders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a review of the past 10 years[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iatry,1996,35(9):1110-1119.

[4] Manassis K. Childhood anxiety disorders: lessons from the literature[J]. Canadian Journal of Psychiatry,2000,45(8):724-730.

[5] 王东宇.小学“留守孩”个性特征及教育对策初探[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2,10(5):354-355.

[6] 王凯,苏林雁,朱焱,等.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表的中国城市常模[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2,10(4):270-272.

[7] Fang Fan, Linyan Su, Mary Kay Gill, et al. 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problems of Chinese left-behind children: a preliminary study[J]. Social Psychiatry and Psychiatric Epidemiology,2010,45(6):655-664.

[8] Zhaobao Jia, Wenhua Tian. Loneliness of left-behind children: a cross-sectional survey in a sample of rural China[J]. Child: Care, Health and Development,2010,36(6):812-817.

[9] 范方.留守儿童焦虑-抑郁情绪的心理社会因素及心理弹性发展方案初步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08.

[10] 张莉,罗学荣,孟软何.山西省长治市农村留守儿童情绪问题现状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2010,26(2):105-107,110.

[11] 袭开国.农村留守儿童焦虑现状及其个体差异[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4):466-468.

[12] 刘正奎,高文斌,王婷,等.农村留守儿童焦虑的特点及影响因素[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15(2):177-179,182.

[13] 高亚兵.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人格发展特征[J].中国公共卫生,2008,24(8):917-919.

[14] Hale W W, Raaijmakers Q, Muris P, et al.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of the Screen for Child Anxiety Related Emotional Disorders(SCARED) in the general adolescent population[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iatry,2005,44(3):283-290.

[15] Weems C F, Costa N M. Developmental differences in the expression of childhood anxiety symptoms and fears[J]. Journal of American Academy of Child and Adolescent,2005,44(7):656-663.

[16] 马会梅.宁夏回族小学生品行偏差问题探析[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3:14-19.

(收稿日期:2013-02-27) (本文编辑:王宇)

作者:胡长舟等

第2篇: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

摘 要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聚焦了来自社会各界的目光。本文通过对父母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造成的各方面影响进行探索,为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提出一系列对策与建议,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推进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

关键词 留守儿童 现状 对策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进程的加速,城市劳动力供应量形成巨大缺口。我国是农业大国,相较于农业生产的需求,劳动力资源产生过剩,为大批剩余劳动力流向城市提供了可能。2010年,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2.45万,占农村儿童37.6%,占全国儿童21.67%。与2005年相比,五年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增长了近250万。0~17岁城乡流动儿童规模为3582万,在2005年基础上增加了41.28%,且有增长的趋势。农业户口的儿童的占流通儿童总数的80%,据此全国有农村流动儿童达2874万。留守儿童问题不仅给政府、家庭、学校等社会主体造成了负面影响,也给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埋下了隐患。这一个问题不但严重阻碍了城镇化建设的进程,同时对我国人口素质的提高也构成挑战。

1.2 研究意义

从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总体情况上看,人口流通的趋势日渐显著,而农民恰恰是人口流动的主体。因此,作为农民工子女的农村留守儿童队伍,这一庞大主体所产生的社会问题已然不容忽视。研究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对于解决三农问题、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快乐成长均有着深远意义。

2 留守儿童产生的原因

2.1 经济问题

一方面,农民工本身是一个弱势群体,微薄的经济收入难以负担巨额的教育费用,所以大部分农民工家长们选择自己外出务工而将孩子留在家中;此外,农村较城市来说低廉的教育费用也是农民工家长所考虑的重要因素。由于外出务工没有固定的工作时长及地点,出于稳定工作和收入的考虑,大多数农民工家长选择把孩子留在老家。

2.2 制度问题

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对农民工子女的流动造成了巨大的阻碍,他们一旦迁出其户籍所在地就很难接受到平等的教育,这也是留守儿童产生的重要原因。虽然教育部门一再宣称城市公立学校不能拒收农民工子弟入学接受教育,但是变相条款的存在仍旧会对留守儿童的流动形成障碍。由户籍制度而衍生出的政策和制度,包括教育制度、三险一金制度、社会福利政策等,对农民工及其子女融入城市造成了严重的制度性障碍。

3 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3.1 留守儿童的生活问题

3.1.1 生活不规律,不良习惯易发

不良的生活习惯将会严重影响儿童的正常发育以及身体健康。由于没有父母的约束和引导,留守儿童尚未形成严格的自制以及辨别是非的能力,因此容易受到不良的影视文化以及身边同伴影响,易沉溺网络,挥霍无度,甚至形成贪图享受、懒惰散漫、不求上进等不良生活习惯。

3.1.2 家务负担重,生活质量低

父母外出务工,通常由爷爷奶奶照顾留守儿童的生活起居,年迈的爷爷奶奶不得不扮演起临时监护人的角色。由于爷爷奶奶年龄较大,行动不便,加上父母的外出,留守儿童不得不过早承担起过重的家务。留守儿童的爷爷奶奶一般只能保证基本的填饱肚子,对生活质量、营养搭配、卫生习惯的要求不高。

3.1.3 监护不力,容易成为问题儿童

留守儿童主要是由爷爷奶奶进行隔代监护为主。由于监护人无论在物质还是精神上都很难为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所以相较于其他适龄儿童,留守儿童的更易出现逃学现象,违纪违法行为更多,同时也存在更多的安全隐患。

3.1.4 生活满意度低,存在交往障碍

留守儿童得不到父母的关爱,精神需求形成缺口,对生活的满意度自然逐步降低。另一方面,留守儿童与很难敞开心扉与同龄的儿童进行沟通交流建立友谊,大多数留守儿童内心都承受高于同龄儿童的心理负担,对家庭经济、父母健康等等缺乏安全感。

3.2 留守儿童的学习问题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外出打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改善了生活,但与此同时,在外务工的家长无法兼顾孩子,在留守儿童的学习问题上埋下了隐患。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主要包括持续性的学习成绩不能上升、学习动机的变化、学习过程监督的变化、学习环境的改变等。

3.3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由于外出务工父母或代理监护人难以尽职地为孩子提供成长的良好环境,留守儿童在精神上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和帮助。许多留守儿童不仅缺乏安全感,更容易导致心理问题,产生价值观上的偏离和个性、精神世界的发展存在异常。

4 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与建议

4.1 社会政府方面

4.1.1 建立社区服务,净化社区环境

可充分利用农村社区基层的空闲场所,为留守儿童配备相应的图书、文具、休闲娱乐、体育锻炼器材等,构建留守儿童关爱服务机构。另外,还可以聘请退休的优秀教师、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作为社区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对存在困难的留守儿童家庭等提供专业化的指导和服务。

4.1.2 改革户籍制度,促进教育公平

留守儿童问题与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息息相关,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改革当前不合理的户籍制度是当务之急。改革户籍制度在于逐步弱化乃至取消与户籍相联系的城乡隔离的各种制度。政府要加快户籍改革,降低城乡户籍差异,从制度上、根本上消除留守障碍,从而解决留守问题。

4.1.3 加大农村扶持,创造就业机会

留守儿童的父母在本地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不得不从中西部地区流向东部沿海地区,以此养家糊口。因此,农民的就业问题便成为留守儿童问题解决的关键所在。

首先,各级政府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扶持区域中小企业,改善小城镇的投资环境,鼓励乡镇企业。对于农村的特色种植项目和养殖项目,政府部门应提供技术指导。其次,要从政策上提倡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开辟新天地,积极引导农民工就地就近工作,从而在数量上控制留守儿童。

4.2 学校方面

4.2.1 充分发挥学校的功能,开展教育活动

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学校扮演了直接管理留守儿童的角色,其作用不言而喻。老师应该与留守儿童之间建立信任与沟通,对留守儿童言行举止多一些留意和关心,及时化解异常情况。农村中小学应该开设符合他们身心发展规律的相应课程,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4.2.2 加强寄宿制学校管理,开通亲情热线

农村寄宿制学校应该在加强管理同时努力解决留守儿童各个方面的困难。学校要积极改善留守儿童的食宿条件,实行集中管理,增强集体归属感;开通亲情热线,建立亲情沟通室,使他们随时能够与家长得到联系,让留守儿童得到家人的温暖。

4.3 家庭方面

4.3.1 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发挥家庭教育功能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教师,在他们的成长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家长的观念和行为很大程度将影响到孩子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所以家长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也会直接影响到家庭教育的效果。父母外出务工开阔了视野,也提高了对孩子的期望值,但是不能只关心孩子的学业,更要多提供精神上的鼓励和心灵上的呵护。

4.3.2 改变外出方式,加强与留守儿童的沟通交流

家庭教育不完备也是导致留守儿童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对于学龄期的留守儿童,父母应为孩子找好合适的监护人,单亲监护在很大程度上胜过隔代、亲或是同辈监护。家庭教育的存在与完整对孩子的成长意义重大,家长主动承担起教育孩子的重要责任,积极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开展。

4.3.3 监护人的监护能力需提高

监护人与留守儿童朝夕相处,其行为将潜移默化地影响留守儿童本身。因此,监护人更应该肩负责任与义务,努力营造健康良好的成长氛围,做到严与爱相结合,运用爱心和理智促其健康成长。留守儿童监护人之间同样可以进行经验交流,通过留守儿童的监护经验交流等活动,共同探讨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分享成功的监护经验。

4.4 留守儿童个人方面

4.4.1 增强独立意识

由于父母外出,留守儿童的独立意识显得尤为重要,远大的志向和坚定的信念是成才成长的关键。仰望星空的同时也需要脚踏实地,学会照顾自己的生活、安排自己的学习是第一步;另外,留守儿童还应该积极参加各种实践锻炼,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培养勇气和毅力,多与同学们进行交流与沟通,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4.4.2 加强自我调节

农村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心理上或许会不可避免地受到来自外界的压力,但留守儿童的自身调节也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所在。留守儿童应学会自己处理事情安排作息,在父母外出打工、家庭教育功能相对弱化的情况下,学会自我调节,保持良好的生活学习状态。

参考文献

[1] 张艳,何成森.留守儿童亲子沟通的心理干预[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1:49-51.

[2] 韩晓明,李雪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综述[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8-32.

[3] 王佑镁.数字融合与边缘重生:新时期侨乡留守儿童的媒介使用与满足[J].远程教育杂志,2013.1:86-92.

[4] 何建云.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3.1:47-48.

[5] 秦倩.从新角度探讨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法律关爱[J].法制博览(中旬刊),2013.1:277-280.

[6] 魏凤英.西部地区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34-138.

[7] 姜凤萍,王晓英.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现状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3.2:171-174.

[8] 刘宗发.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社会支持与孤独感研究[J].教育评论,2013.2:33-35.

作者:周雨 康遥 贾佳霖 黎钰涵

第3篇: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状况比较研究

摘要:利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对万年县南溪乡的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以了解他们的心理发展状况,并且进一步分析影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相关因素,在此基础上挖掘切实可行的策略与指导建议。

关键词:留守儿童 非留守儿童 心理发展

江西省是劳动力输出的农业大省,笔者借2012年寒假的机会,走访了附近的万年县南溪乡的部分农村,对部分农村留守儿童进行抽样调查,以了解他们的心理发展状况,进一步分析影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相关因素,在此基础上挖掘切实可行的策略与指导建议。

1.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

1.1研究对象

本文的研究对象随机抽取的是南溪中学与合田小学的学生,南溪中学随机发放问卷103份,合田小学随机发放问卷171份,共收回问卷267份,其中有效问卷241份,问卷有效率为87.96%。

1.2研究工具与统计方法

由华东师范大学周步成教授进行修订的适合我国中小学学生标准化的 《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该心理健康测验具有较好的信效度指标(信度为0.91,效度大于0.516)。本文的研究全部数据输入计算机用SPSS 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MHT总量表得分t检验

为了对调研数据作一进步的说明,则需要引入描述性统计分析。描述性统计分析主要包括描述性分析和探索性分析两个大类,本文主要涉及到的是前者,具体来说,主要分析数据的均值和标准差,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见表2。

表1 MHT总量表均值与标准差统计结果

(注:*表示<0.05;**表示<0.01;***表示<0.001)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的结果表明,留守儿童得分平均值是37.74,而非留守儿童的得分均值是34.33,F值为3.32,P<0.001,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MHT量表得分上存在显著差异。

2.2 MHT各分量表得分结果分析

通过总得分的t检验,我们可以初步得知,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显然要低于非留守儿童,接着我们进一步分析在不同的分量表上的得分差异,统计结果见表2。

表2 MHT分量表均值与标准差统计结果

(注:*表示<0.05;**表示<0.01)

通过表2我们可以看到,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学习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以及身体症状等五个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而其他三个维度则没有明显的差异。

2.3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状况性别差异检验结果分析

该部分研究主要利用独立样本T检验与单因素方差分析来探讨统计变量中的性别自变量在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状况中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统计结果如表4所示。

表3 统计结果

纵览表3的统计分析结果,可以得知:通过性别样本的t检验,在留守儿童不同性别的得分中,男女儿童的存在显著的差异;就全部的样本而言,男童得分均值为33.87,女童的得分均值35.26,在P<0.014上存在显著差异;然而单就非留守儿童而言,男女儿童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

2.4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状况年级差异检验结果分析

由于在抽样调查的过程中,部分年级的小学生的样本数量过少,而不好进行比较分析,因此在年级差异的分析中,主要是分为两个大类进行,即分为小学生和中学生。具体的统计结果见表4。

表4统计结果

通过表4,可以看到,经过年级分类的T检验表明,在留守儿童中的小学生与中学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小学生均值为36.37,中学生的均值为38.58,;总样本的小学生与中学生之间也存在显著性差异;但是在非留守儿童中,两者之间是不存在显著差异的。

3.结果讨论

通过上文的各个研究变量的统计分析的结果,给了我们很好地分析和解释问题的论据与佐证。因此该部分的主要工作就是针对前文的统计结果进行相应的分析探讨与解释。

3.1 MHT总量表与分量表结果讨论

MHT总量表与分量表的结果表明,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习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以及身体症状等五个方面的得分高于非留守兒童,即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状态很明显地低于非留守儿童。究其原因,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

首先,留守儿童之所以会出现相对不利的心理发展状况,是因为这些儿童没有及时地得到父母的各方面的关爱。长期的分居两地,导致儿童在遇到困难时很难及时地获取父母的正确指导与帮助。其次,农村留守儿童大多数是由祖辈监护,他们对孙辈的思想、观念以及学习等方面难以有准确而深入的了解,代沟问题困扰着祖辈与孙辈之间“心与心”的交流。总之,若家庭不能充分给予他们以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识上的解答,会导致他们内心安全与接纳的缺失。

3.2留守儿童在性别、年级差异检验结果的讨论

在留守儿童中,女童在 MHT 总量表上的得分均值要显著高于男童,即表明女童的心理发展状态显著弱于男童。笔者在与一些女儿童的交谈中得知,她们大多被留在家里由爷爷奶奶照看是因为外出的父母只带着男孩在身边,从另一个侧面来说,女童本身就在父母眼里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歧视”重男轻女的思想在农村地区还是大面积的存在。并且,女性本身对于情绪情感的敏感性,也容易导致她们因家长关爱的缺失而经历更多的失落、焦虑情绪。

中学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显著低于小学留守儿童,这是因为中学留守儿童正处于生理、心理、社会急速发展的时期,他们比小学留守儿童遇到更多的问题与困惑,但由于父母的远离,他们缺少来自家庭的支持与指导,所以面对更多的冲突而无处可诉。

4.对策建议

通过上述研究,若放任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问题不管,则后果会进一步的恶化。因此对留守儿童进行必要的、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极大的意义。首先,增强父母的养育意识,家庭教育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因素。通过健康教育活动增强留守儿童父母作为第一监护人的责任意识,转变观念,真正履行抚养义务。其次,学校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要充分发挥主渠道作用,加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落实。最后,加强对农村儿童身心健康的关注力度,社会支持是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重要因素。以政府为主导,动员全社会的力量,确保农村儿童有一个快乐、健康的成长环境。

参考文献:

[1]刘欣,陈青萍.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比较研究[J].长沙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第5期,总第83 期。

[2]赵红,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性别差异分析[J].精神医学杂志,2007年第20卷第1期。

作者:方丽娟

第4篇: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状况调查

调查中收集到的材料加以系统整理,分析研究,以书面形式向组织和领导汇报调查情况的一种文书‘

远离父母,远离公众的视线,留守儿童就像山中那一棵棵兰花草,分散在一个个村庄、一个个家庭,在一天天长大。在成长的路途上,自立、顽强、坚韧,却又柔弱的留守儿童迫切需要爱的呵护。

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现象的产生来自于家庭和社会两个方面。一方面,家庭的贫困,使孩子的父母不得不走出农村到城市务工;另一方面,中国长期的城乡二元制以及社会对“农民工”不公平的待遇,使广大农民没有办法及能力带着孩子一起走进城市。 概况

中国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

中国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力约1.3亿人。根据2005年中国1%人口抽样调.查的抽样数据推断,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多万人。和2000年相比,2005年的农村留守儿童规模增长十分迅速。在全部农村儿童中,留守儿童的比例达28.29%,平均每四个农村儿童中就有一个多留守儿童。

2012年9月教育部公布的《2011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1年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中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共1260.97万人,这较之于2010年增加了93.79万。 调查时间

14年7月5日-14年7月20日 调查对象:

河南省开封市杞县邢口镇草寺小学学校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儿童以及关联对象 调查方式: 问卷调查、访谈、当地参考数据 社会实践调查经过

一、“留守儿童”现状

1、年龄及性别分布

报告显示,在全部农村留守儿童中,学龄前(0―5周岁)、小学学龄(6―11周岁)、初中学龄(12―14周岁)和大龄(15―17周岁)4个年龄组占总体的比例分别为27.05%、34.85%、20.84%和17.27%。其中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村留守儿童约3000多万。在全部农村留守儿童中,男孩占53.71%,女孩占46.29%,男女性别比为114:75。

2、地区分布

据介绍,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的分布十分集中,而且多数居住在中南各省。四川、安徽、河南、广东、湖南和江西6省的农村留守儿童在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总量中所占比例超过半数,达到52%。

本地情况据统计,开封市中小学在校生中,“留守儿童”有22958人。纵观全市“留守儿童”:从受监护的情况看,由祖父母监护的占74.1%,由亲友监护的占22.6%,无人监护的占3.3%。从学习成绩方面看,“留守儿童”中成绩优秀的占12.6%,较好的占23%,较差的占64.4%,成绩下降的占74%。从人格发展方面看,这些孩子由于家庭教育的突然断裂或缺位,许多“留守儿童”出现了内向、孤僻、自卑、不合群、不善与人交流、顽皮、任性、冲动易怒等诸多问题。调查发现,在“留守儿童”中,有19%的人从不与同学、父母、监护人谈心,46%的人偶尔会与别人谈谈心,在受到别人欺负后,有27%的人表示“无所谓”,18%的人是要“用自己的方式进行报复”。从道德层面上看,由于“留守儿童”大多是“隔代教育”,监护人一味追求从物质上满足孩子,对于孩子在精神上的需求,道德习惯的养成上却少有关注。调查发现,31%的“留守儿童”平时有说谎的习惯;15%的人有过偷人钱物、破坏公物、抽烟喝酒等不良行为;有20%的“留守儿童”经常迟到、旷课;22%的人沉迷于打游戏;30%的人有过打架斗殴的经历。从身体素质方面看,由于生活无规律,学生回家基本不能按时吃饭,一天吃一餐或两餐的大有人在,而穿着上没有人管他们穿得是否干净、整洁、冷暖,个人卫生极差。因此大多数“留守儿童”营养不良或不均衡,身体素质差,实在令人堪忧。

留守儿童占在读未成年人中的比例颇高。随着经济的快速收展,受国家大形势影响,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不再是主要,村民的瞅线更多的朝向外面。因此,在杞县邢口镇草寺小学读书的同学中抽样调查了50名同学中有21名是留守儿童,占52%。也就是说100名中将近52名,留守儿童占有相当高的比例。“隔代监护”即由(外)祖父母监护的有13人,占61.90%。

留守儿童的总体学习成绩偏低,学习环境偏差。根据9年上学期的期末考试成绩,在0~60分的同学在留守儿童中占28.95%,60~75分占留守儿童中21.19%,即在中等以下的留守儿童占其总体的54.14%。由于学校教育设施的简陋,师资力量的不足,以及师生沟通平常,教师教育方式的不适应,使得我们在对留守儿童中收现28.14%的学生在遇到问题时自己解决或根本不理会。

留守儿童心理普遍欠良好。当问到:“愿意和老师说心里话吗?”这类问题时,据统计回答两个以上是“否”的留守儿童占38.45%,还有很多小孩心理过迟成熟,很多同学在回答为什么会填如此愿望(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时,被问及到为什么不想当科学家、老师诸类问题时,都回答家里不好不现实,相当部分对自己没有信心,觉得自己一事无成,没拥艿得人称道的地方,甚至少数同学在被调查问到“被人欺负时怎么办?”时回答“忍气吞声”,还有65.23%都以为生活现状很苦恼。

留守儿童自我约束力较弱。由于监护的不得力,以及孩子自我约束力不强,心理意识、行为作风得不到及时的、无效的纠正,以致在学习、纪律、意识形态上都存在着偏差,通过对其监护人和邻居的访谈中,很多留守儿童在家里不听监护人教导,在学校也经常纪律违规,经常打架斗殴,甚至还入现了偷盗等一系列问题。

二、对调查结果的分析

1、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普遍较差。父母外入,由于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这个重要环节,留守儿童对学习缺乏热情,进取性、盲目性不强,作业不能按时完成,应付了事,学习成绩普遍较差。家庭教育的缺失,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学习缺乏热情,不求上进,学校教育往往处于一举两得的尴尬境地。留守儿童一旦在某个环节跟不上,往往破罐子破摔,厌倦学习、不求上进。这种情况已影响了学校的教学质量。调查显示,留守儿童中学习成绩优秀的不到20%,65%以上学习成绩中等或偏下,有的逃学,厌学,上课纪律性差。但也有少数留守儿童有着许多同龄孩子较少具有的优秀品质。比如:独立性、自理能力强,意志品质坚定,更懂事和体贴别人。能够把对父母的思念转化为学习动力,有较高的学习盲目性,成绩优异,各方面表现良好。这种情况固然在留守儿童中占比例小,却也提示我们,对留守儿童来说,成长和生活环境是辩证的。

2、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差。大多数留守儿童自我控造能力不强,生活习惯不良,表现在不讲卫生、挑食挑穿、乱花钱;有的留守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在家不听监护人的(代表人)教导,顶碰祖辈、我行我素,在学校不遵守规章造度,不服管理,扯谎骗人,小偷小摸,抽烟、饮酒、打架、骂人………..成为了“问题儿童”。如小学二年级学生唐帅的父母外入打工多年,由爷爷监管,但老人对教育孩子已经力不从心。由于长期生活在放任自流的环境里,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他在家里不听代表人的教导,顶撞祖辈、我行我素,在学校老师反映他不是做坏事,就是纪律散漫,常有迟到、旷课、逃学、扯谎、打架等现象收生;三年级学生赵小兵,由于家庭困难,父母到广东打工,他跟母亲生活在一起。但由于父亲不在他身边,他不但不听母亲话,花钱大手大脚,而且经常顶撞老师,违反学校校规校纪。

3、教育产品留守儿童心理入现偏差,少数留守儿童入现心理妨碍。留守儿童由于年龄特征,正是感情、品德、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有的出生几个月或一周岁后,父母就外出务工,长期和父母分离,使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缺乏父母的关爱,亲情失落,产生孤独感,心理失衡。通过对部分留守儿童的问卷调查:留守儿童十分想念父母的占90%。有的留守儿童父母每年回来一次,有的留守儿童父母几年回来一次,有的留守儿童很少与父母电话联系。留守儿童有的情绪消沉,表现出性格内向、失落自卑、自是冷漠、脆弱孤僻或焦虑、任性、暴噪。二年级学生罗英父母双双外出打工,原本就内向的她在学校就更不爱说话了,上课常常发呆,不愿意回答老师的提问,集体活动也不愿意参加,经常独自一人躲在角落;有已个叫李远的男生,父母长期在外打工,自己一个人生活,经常独来独往。不与同学、老师交流讲话。

4、监护管理不够强。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不管是祖辈还是亲朋好友,在他们眼里,认为孩子的父母不在身边不能对他们要求严格。只要孩子能有饭吃身体不生病,按群不失事就尽到责任了。甚至部分监护人,由于忙于农活,对留守儿童的生活照料不周。在问卷调查中,如果生病了,有14%的是忽略;8%的自己配药;20%的给父母打电话。隔代的祖辈对孩子过于溺爱,物质上尽量满足孩子的需求。在调查中,有一个黄小虎的男生,父母都在上海打工,跟爷爷生活在一起,他每隔一段时间,便以各种理由向爷爷要钱,然后到处去玩耍,晓得钱用完后,才会回家。同时,祖父母等临时监护人因年老体弱等多种原因无法认真行使对儿童监护权,特别是老人防范防护能力弱,安全保护意识不强,也导致留守儿童患病不能及时医治和受到意外伤害的事件屡有发生,使留守儿同的生存存在诸多隐忧。

5、监护人自身素质偏低家庭教育缺失。由于监护人大多数是老年人,年纪较大文化层次不高,有的是文盲或半盲,他们不晓得从心理上关心孩子,照顾孩子,不能在学习给予帮助和指导,在教育态度、教学方法上海还是老一套,与孩子交流沟通上存在困难。加之新课程改革以后,教学方式发生了新的变化,就在一些年轻的农村家长也难以很好的辅导学生,更不用说老年人了。并且,由于监护人的素质偏低,也造成了学校与监护人沟通上的困难,老师们更担心,随着外出务工者的增加,留守儿童还会进一步增加,如不采取有效措施,影响的将不再是少数人得素质,而是将来农村建设者这个大群体的素质。

三、关爱行动,我们在路上

为充分发挥学校的优势,帮助农村“留守儿童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我所进行社会实践的校把留守儿童的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积极制定如下制度措施:

1、建立健全领导负责制度。学校成立了关爱工程领导小组,建立健全领导负责制,制订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具体计划,实施了“留守儿童”教育工作方案,真正地使学校成为了学生学知识,学文化,不断提高思想觉悟的主阵地。

2、教师结对帮扶留守儿童每班推荐几名典型学生与学校在职教师结对,每位教师帮扶教师经常找留守儿童谈心,随时掌握留守学生的思想动态,定期家访、关心他们生活、指导他们学习,引导他们身心健康成长。建立教师关爱留守儿童的成长日志,让留守儿童在集体中成长,使他们走出孤独和忧郁。

3、大力宣传,发动社会力量。关爱留守儿童仅仅依靠学校是不够的,所以在活动中,还积极和村委会干部、镇政府干部、各级单位在职职工一起加入到农村留守儿童“关爱行动”中来。

4、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学校要对所有学生进行认真的调查研究,摸清留守儿童的情况,建立每个留守儿童的档案和联系卡。通过联系卡的建立,加强的了学校与学生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共同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网络。

5、积极开展各种活动。为了农村“留守儿童”也能像普通孩子一样健康成长,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学校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定期和不定期如:课外阅读、学习指导、体育活动、兴趣小组活动等。

6、形成关爱合力。学校在原来的家访制度基础上,依据现有情况,实行不定期的家访,与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进行深入的交流与沟通‘与留守儿童远在外地的家长定期电话沟通,增进了解,寻求互助,并对农村的老年监护人(如学生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给予一定的家教指导,帮助他们正确地管教农村留守儿童。

四、对留守儿童的意见和建议 1各级党委、政府应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给予高度重视。一是要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从政策、资金等方面加大支持兴办乡镇企业力度,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民失业增加从而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二是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从根本上解决学生流学,失学问题,切实有效地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管理。

2、学校应在留守儿童教育中发挥主导作用。切实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幼儿早教书籍一是从生活上和心理上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心和关爱;二是针对留守儿童的特点,强化行为规范养成训练,在教学中加强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帮助他们学会自我管理,自我保护;三是通过书信,热线电话等形式,加强与留守儿童家长的沟通,为增进孩子与父母的联系创造条件。

3、建立多种形式的留守儿童的保护网络。比如建立以父母,亲属为主体的家庭监护网络,以基层组织为主体的管理网络,以学校老师为主体的学校帮护网络等,对留守儿童给予对口的帮助。

4、调整人口管理制度,逐步取消户籍差别,并将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与城市民工子女入学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实行农民工“市民待遇”,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

5、社会各界应更多关注留守儿童,为他们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媒体应对留守儿童方面增加一定的宣传力度,调动社会对儿童关注的积极性;政府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提供行之有效的改善、改进留守儿童问题的方法。城乡同级学校可以与留守儿童较多的学校组织学校联谊活动,充分利用本地和对方资源来引导和教育未成年人的发展方向,社会应积极的发挥有效的能动性,多组织各种关注留守儿童的团体,积极鼓励企事业单位尤其是龙头企业多做以“报答家乡,报答社会”等形式活动,组织下乡支教,开展一些有益于身心健康发展的活动,对留守儿童父母以及监护人施行不定期的教育和指导,从客观上来解决留守儿童教育的问题。留守儿童问题是伴随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和劳动力转移产生,并将长时期存在的社会问题,解决好这个问题,关系到未来人口素质和劳动力的培育,关系到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也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坚持以人为本,认真贯彻中央《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精神,就必须从法律、制度层面整体地加以考虑和解决。

四、实践总结和体会

1、对个人来说,参与此次社会实践,丰富我们的课余生活,锻炼了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如:社会实践能力,搜索资料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社会实践,将理论知识融入实践,有助于我们在实践中成才,在服务中成长,有效服务社会,提高自身的认识能力和动手能力,开阔了视野扩宽了思维,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同时这也是一个了解自己,发现并改正不足,体现自己社会价值的过程。为我们以后走上工作积累丰富的经验。

2、对我们团队来说,在这次社会实践中,大大增强了我们团队合作精神和凝聚力,大家相互鼓励,互帮互助,通过讨论,大家集思广益,有助于扩宽思维。

3、通过实地调查,可以搜素许多宝贵的资料,通过分析总结,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希望能为有关部门提供一些有价值的资料。同样的,政府部门应该深入农村,了解留守儿童的真实现状,体会留守儿童生活,倾听他们的呼声,尽可能的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

4、体验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有助于培养我们吃苦耐劳的精神和社会交际能力,增强政治意识和爱国意识,培养我们的责任感。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留守儿童不再是问题儿童,留守儿童问题得到圆满解决,还留守儿童一个美好的明天。

第5篇: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分析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因父母外出务工而随祖父母生活或寄养在亲友家的农村儿童。随着农村经济制度改革和社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外出务工人员逐年增加,农村留守儿童也在逐年增加,这一点在我县尤为明显,从学生在班上学习的状况和家访情况调查得出。本校学生家长80%外出务工,也就是说我校80%的学生是留守儿童。他们在外地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创造财富的同时,也带回大量资金为改善其生产生活条件,回乡创业积累一定资本。但是其子女的教育和管理却出现了一系列大问题,发人深思。

一、 调查结果

1、由于父母双方外出务工,留守儿童大多由年迈的祖辈代为监护,断代教育、生活自理。

2、祖辈教育的弊端主要体现在下述方面:一是祖辈只负责孩子的饱暖,而对于如何给孩子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并不重视。

3、很多老人过分溺爱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导致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差,怕苦怕累,使她对学习产生了畏难情绪,

4、是祖辈中文盲和文化程度低者所占的比重大,根本没有能力辅导、帮助孩子的学习,无从过问孩子的学习,更谈不上对孩子进行素质教育,也从来不与老师联系、沟通,将教育子女的

责任完全推给学校,对于学校组织的家长会,大多数祖辈也只是走个形式而已,起不到教育作用。

5、留守儿童学习成绩的好坏完全依靠自身的自觉程度;

6、随便给孩子零花钱,有的祖辈甚至认为如果“亏待”了孩子会影响到子女将来对自己敬孝,因而造成很多留守生存在乱吃零食、打游戏等坏习惯,发展更甚者编造谎言,更多地索要零花钱;

5、是孩子与祖辈年龄悬殊在43-71岁之间,代沟很深,无法交流沟通,在和留守儿童的访谈中了解到留守儿童的心事大多愿意和同学、朋友一起分享,在与祖辈的沟通上存在困难。

6、祖辈的封建思想严重,羞于启齿谈“性”,也不知道如何保护这些孩子。

二、父母外出打工后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业成绩影响明显

由于祖辈的文化程度低,无力辅导孩子的学习,或是父母一方外出打工,另一方在家照顾子女,但却对子女的学习状况漠不关心,且本身孩子的自控能力较差,放任的管理是孩子学习成绩差或持续下降的主要原因,这一点在低年纪的留守学生身上体现的更为突出。成绩相对优秀的并不占多数,且优秀的成绩多是靠学生的自觉努力得来的。

三、 单亲家庭教育对留守生的成长特别是完整性格培养不利 我班的留守生儿童中,有一半左右的留守生是父母双方一方在外务工,另一方留在家中,不少的家庭单亲在外打工,长期不归,

同孩子间缺乏沟通。他们与外出父母的沟通上存在很大问题。另外,留守在家的单身父或母承担着养老扶幼的重任,身挑农活和家务活两副重担,对孩子的教育缺少时间和精力。同时还存在另外一种情况,有的单亲外出两三年杳无音讯,有的干脆多次调换工作地点,从此断绝一切联系,留守在家的一方自暴自弃打牌赌博,不思进取,把孩子的冷暖教育丢弃一边。

四、社会关爱不足,使他们彷徨在社会的边缘,这是留守儿童面临的第三大问题。没有社会的关爱,社会教育欠缺,使得留守儿童在行为方面很不规范,思想修养方面出现严重偏差。继家庭、学校教育的缺失之后,对留守儿童成长影响最大的因素就来自于社会。然而,如今的乡土秩序并不像人们想象中那么井然有序。大量的人口外移,乡土秩序越来越由以往那些被社会排斥的街头小混混所把持。他们缺乏必要的管制,为所欲为,严重扰乱了乡村的正常秩序。缺乏对事物正确判断力的留守儿童难免受其影响,其综合素质的培养和良好人格的形成着实令人堪忧。他们在情感方面只求索取,不思付出,不知道如何感恩回报,片面追求个人利益,对家庭、朋友、邻居、社会冷漠无情,缺乏基本的社会责任感。他们小小年纪就染上了吸烟、酗酒、赌博、小偷小摸等恶习,在行为方面放任自流,违反学校纪律,甚至做出违法乱纪的事情来,这又引起了下面将要探讨的问题,留守儿童给社会带来重大的安全隐患。这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可谓之环

环相扣,留守儿童年龄均不大,作为一个弱势群体,他们没有基本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学校,家庭之间的安全链接被迫中断,使留守儿童极易不法分子的侵害对象。诸如留守儿童被拐卖的现象并不罕见,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留守女童被强奸的恶性案件。另一方面,由于留守儿童缺乏必要的监管,他们的自身行为对他人造成伤害的情况也时有发生,他们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逐步沦为街头小混混,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严重影响到社会的安定。

最后,要改变留守儿童所面临的现状,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政府、家庭、学校要齐抓共管。在解决这一问题过程中,缺少任何一个方面而制定的措施都难逃陷入捉襟见肘的境况。

留守儿童在我国是一个庞大的弱势群体,他们成为了实质意义上的“单亲儿童”或是“孤儿”,他们的处境着实令人同情,怜悯。他们是国家的未来,他们的问题不解决好,就如同自毁前程。但这又是一个棘手的问题,要解决好这个问题,是不可能一蹴而就,这个艰巨的任务需要学校、家庭以及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来完成,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奉献出我们的爱心。关注留守儿童就是关注社会的和谐发展,就是关注国家明天的发展。

第6篇:<<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提纲

学 校:四川美术学院姓 名:晋伟专 业:环境艺术设计学 号:2011210357

主要内容

一. 对留守儿童存在的比例现状的调查

二.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

三.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四. 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建议(家庭、学校、社会)

提纲

一. 调查对象:小学生

二. 调查方法:问卷和交流,实地考察典型,深入留守儿童家庭

三. 调查步骤:

1.2月前完成调查提纲拟定

2.3进入小学进行问卷交流及走访相关家庭

3.4月组织问卷调查,整理相关材料

问卷主要内容:

留守儿童各年龄阶段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

留守儿童监护人及其监护情况

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爱程度

4.4月中旬组织座谈会,一起交流探讨关于留守儿童.主要对象:家长.老师及相关领导

5.4月底完成调查整理分析,撰写报告提纲

6.12月前完成正稿,上缴各项材料

第7篇: 陕西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状况调查

摘要:一系列的国家政策鼓励民工外出打工,出现了打工潮。农民进城打工或经商逐渐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不仅促进了城市的建设还提高了人们生活水平。但同时也产生了许多问题。其中,留守儿童的问题尤为突出。大量的外出打工的“打工仔”,他们的身后是成千上万的未成年子女。他们最无邪,最该享受爱的时候,父母却不在身边,造成了留守儿童心理和教育的缺失。这必定不利于孩子健全人格的养成:这种亲情的缺失使孩子变得孤僻、抑郁,甚至有一种被遗弃的感觉,严重地影响到了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所以为了促进孩子健全人格的养成,教育问题是我们值得关注的。俗话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可是父母不在身边,家庭教育是缺失的,学校教育则是极为重要的。所以,为了促进“留守儿童”更好的接受教育,我们对陕西省周至县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状况进行了调查。

关键字

留守儿童 健全人格 受教育状况 健康发展

一.调查实施

2014年五月一号到五月三号,我们以“陕西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状况和心理调查”为活动主题,在陕西省周至县展开了调查。关于此次调查留守儿童的界定:父母双亲或单亲外出打工,自己独居或居住在亲戚家或朋友家的6-18岁未成年。此的调查范围主要为:周至县的两所小学一到六年级。抽样调查,一二年级,每年级抽查10名留守儿童,三四每年级抽20名,五六年级,每年级抽查30名。此次调查发放调查问卷120张,收回120张,收回率为百分之百。

二.调查结果

调查显示:70%的父母年均回家不足3次,有的甚至几年才回家1次;近30%的留守儿童与父母通话、通信频率月均不足1次,孩子和父母长期处于分开状态,又少联系,致使无法体会到父母的关爱。19.6%的留守儿童觉得自己不如人,缺少周围人的,又不自信,导致不健康的自卑的心理。11.4%觉得自己受歧视,由于期望总是落空所以变得敏感多疑的心理状态。9.5%有过被遗弃的感觉,终究是缺少父母的关爱所导致,充满期待过温暖的家,结果落空,对父母产生质疑。55%的留守儿童不喜欢上学。学校方面课程的关系或是个人思想的缘故,觉得读书无用。%89的人和亲戚朋友住,觉得寄人篱下。50%孩子觉得不受老师重视,留守儿童和普通孩子不一样,要特殊情况,特殊对待。

三.数据分析

经过对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状况的调查,我们发现了,关于留守儿童所存在的问题和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1.家庭教育和家庭亲情的缺少。父母回家次数少,长期分开孩子无法体会到父母的关爱,导致家庭亲情缺乏,2.监护人不注重教育。有的孩子寄居在亲戚家或朋友家,委托人对其精神和心理需求关注少,并且感情上达不到亲生子女的程度,语言上缺少交流,使孩子觉得寄人篱下。3.读书无用的想法。有一部分孩子受老一代人影响,觉得读书没有用,年龄到了就出去打工。4.学校管理的失控。没有对留守儿童进行关注,对孩子心灵造成了伤害。5.个别孩子存在心理问题。长期的单亲监护或隔代监护,甚至是他人监护、无人监护,使留守儿童无法象其他孩子那样得到父母的关爱,家长也不能随时了解、把握孩子的心理、思想变化。这种亲情的缺失使孩子变得孤僻、抑郁,甚至有一种被遗弃的感觉,严重地影响到了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

四.解决方法

我们认为想要解决留守儿童受教育问题:首先,要加强政府的领导,提高国家对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认识。将留守儿童教育纳入民生工程。设立留守儿童帮扶机构,建立一个长期的规划。并且清除农村不良风气,净化环境,以避免社会不良风气对留守儿童的侵害。让留守儿童拥有一份纯洁健康的生活和受教育环境。其次,还是从父母着手,留守儿童问题出现的原因就是父母外出打工,把子女留在家中造成的。父母应该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孩子进行管理和教育。为孩子提供一个好的学习氛围。同时要认识到孩子需要的不只是物质上的东西,更多的是精神上,心理上的。多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第三,学校要改革教育课程体系。学校的教育对孩子来说是十分重要的。留守儿童中有出现:厌学,厌世,悲观等消极的情绪。并不是说学校的课程安排的不好,而是做的不够全面。留守儿童和普通儿童不一样,他们需要更多特殊的关爱和保护。学校应该建立完善课程体系,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教育在留守儿童比较多的学校应该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并且,开展互帮互助的亲情对子,在规定的时间对他们进行特殊学习上的辅导。第四,站在社会角度。我们应该建立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遵纪守法,严以恪己。并且对与留守儿童,不歧视他们,多关注他们,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五.结论

通过这次调查,我们发现“陕西省周至县的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方面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来源于各个方面。我们发现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不在身边,对留守儿童学习方面的帮助和监督大大减少,甚至完全减除了,使孩子在学习方面处于一种无人过问的状况。学好了,没人夸;学坏了,无人骂。渐渐使孩子对学习产生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孩子的精力不放在学习上,自然就要在其它方面加以消耗,于是其行为开始出现偏差,各种超越道德、规则的行为开始在孩子身上出现。加上监护人本身对孩子亲情缺失状况的同情,于是在孩子行为稍有出格的时候也不会加以管束,使孩子在偏离健康发展轨道的方向上越走越远。缺乏管教引发行为失范甚至越轨,在留守儿童身上体现极为普遍。 留守儿童最需要的就是爱和关注。我们要呼吁大家多关注留守儿童。关注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促进其养成一个良好健全的人格。这需要我们各界的人士未解决这些问题去努力。

六.总结:

通过这次调查,我们认识到农村留守儿童最需要的就是爱和关注。我们要呼吁大家多关注留守儿童。这些子孩因为父母不在身边感觉这个世界上陡然缺少了一种不可替代的温暖与保护。他们在不得不品尝生活中的某些苦与痛之后,一颗本来还很幼小、稚嫩而且总是在期待父母百般呵护与关爱的心,便开始变得渐渐敏感、自怜、自卑、尖锐起来。我们应该去理解他们,关注他们,温暖他们的心。让他们的童年不因此而感到孤单和难过。让他们可以像普通孩子一样,在阳光下乐观的玩耍。

附注:

关于留守儿童受教育情况调查表

快乐留守 铸造坚强

1.父母每年回几次家?

不回 一次或两次 三次或三次以上

2.多长时间和父母通一次电话或其他方式联系?

每天 每周 每月 每年

3.与同学相处是否融洽? 不融洽 一般 较好融洽 4.老师是否重视?

是 否 5.自己独居还是住在亲戚家?

独居 亲戚家 6.你认为自己是个受欢迎的人吗?

是 否 7.你觉得有被不公平的对待吗? 没有 偶尔 经常

8.你觉得父母爱你吗?

爱 不爱 不知道 9.你最希望的事:

10.你觉得自己是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你的烦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文献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宝林镇 邓媛; 《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刘丽丽;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环球时报》);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探究》 青永红 周林: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之探究》

第8篇: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状况的调查论文

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状况的调研分析

【摘要】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留守儿童是儿童中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关爱留守学生,解除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共同构筑起面向“留守儿童”的一套完备的社会化服务体系,营造一个关爱“留守儿童”的社会环境,对于家庭、学校和政府来说,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我开展此次以“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状况”为主题的调研。

【关键字】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状况、心理情况

一、调查目的和意义

在这次暑期社会调查活动中,我选择了“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状况”这一主题。我希望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调查等多种方式,尽可能多的对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状况进行了解弊端和探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与建议。同时,我希望通过我自己的努力,在留守儿童和社会之间搭起一座桥梁,让他们看到社会温暖的一面,给他们一个倾吐自己内心的机会。再有,我也希望这一突出问题能引起全社会的关注,通过此次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一个需要被关注的特殊儿童群体,使人们认识到关注和帮助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状况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最后,我希望能够召集更多有爱心的人加入到帮助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队伍中去,而这也是我这次活动最重要的目的。

二、调查时间

时间:2018年5月26号至2018年6月5号。

三、调查范围

平邑县保太镇杨家庙村及邻村儿童

四、调查方式

本次调查由问卷调研和走访调研组成:问卷调研是以纸质问卷的方式,由当地留守儿童完成;走访调研是通过走访的方式,实际考察留守儿童家庭和周边环境完成。发放75份,最终有效问卷68份。

五、调查内容

平邑县保太镇杨家庙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的方式和内容进行调查。

(一)、问卷版块设计

本次调查问卷共27题,分为两大板块:

1、第一板块: 个人情况(1-10题)。包括家庭成员,父母和留守儿童本身的基本情况等等。

2、第二板块: 心理情况(11-16题)。包括留守儿童的心理倾诉对象,其他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留守儿童的心理压力变化等等。

3、第三板块: 学习情况(17-23题)。包括学习成绩,学习态度,作业完成情况等等。

(二)、调研对象

本次调研对象为位于平邑县保太镇杨家庙村的学生们和周边农村家庭住户。

(三)、统计方法

本次调研采取数量关系分析方法和逻辑分析方法。

六、调查状况及分析

(一)个人情况 从调查的情况来看:

1、本次调查中16.46%为独生子女,83.54%为非独生子女。 家里孩子众多也是造成父母外出情况增加的因素。父母外出情况:父亲外出22.61%,母亲外出6.52%,父母均外出70.97%.父母均外出的情况占很大比例。导致留守儿童众多。也使得我的调研数据更有说服力。这是因为百善镇地处荒凉,除开农作便没有其他挣钱方式,才使得村里人不得不在外谋生。

2、离开父母后,有16.72%的留守儿童和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58.47%和爷爷奶奶住在一起。0.8%和叔伯生活在一起,24.01%其他。父母多久回来一次:一年以内47.82%,1~2年25.45%,3~5年13.12%,更久13.61%.父母因为家庭重担不得不外出打工,只有将孩子托付给他们的亲戚照顾,以减轻负担。另外这些孩子与父母相隔较远,父母回家一次极为不易,且父母回家一趟不仅会耽误工作,路上的车费等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其次,留守儿童多在上小学,上学地方离家里比较近,平时也有可靠的亲戚等照顾,父母也非常放心,因此不经常回家与孩子相聚。

3、平常与监护人生活会产生矛盾的情况。 8.76%经常产生矛盾,75.53%偶尔产生,15.71%从来没有。父母回来交流的困难则50%表示没有困难,37.5%表示有一点困难,还有12.5%表示无法沟通。从这个数据可以看出父母外出,孩子寄宿在亲戚家里,平时的沟通还是会存在一定的问题。经常发生矛盾的家庭,问题显而易见,而从来没有发生过矛盾的情况,一方面可能是关系和睦,但是也有无法沟通或者从来不沟通的情况存在。而且父母久久不回家中看望孩子,也会让孩子产生距离感,沟通也会更难。久而久之,孩子与父母的距离越来越远。

4、73.8%表示寄宿后生活更有规律,26.2%表示不是。 而54.16%的儿童寄宿后生活能力增强,8.33%生活能力下降,37.5%基本不变。可以看出离开父母的怀抱后,孩子们的生存能力普遍上升。生活更加有规律,这是因为离开了父母,孩子们不得不学着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更多的调查使得孩子们的生存能力上升。

(二)心理情况

1、在问题“如果有条件是否愿意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中。 91.67%的学生选择了愿意,极少数的孩子选择了不愿意。数据中可以见得在孩子心里,渴望父母的关爱是多么的急切。也可以看出在留守儿童中,他们是极缺少父爱母爱的。[2]从11题看出,孩子有心里话更愿意向母亲诉说,这是因为母亲更注重倾听,母亲有细心温柔的性格,而且更多的母亲在家里照顾孩子,与孩子走得更加亲近。而在遇到困难时,求助老师和自己解决占的比例最重,在长期的缺少父母关爱的过程中,很多孩子一方面求助于老师,另一方面选择自力自强。

2、寄宿过程中, 孩子表示获取关心来自父母的占37.25%,来自老师的占42.76%,来自同学的占19.99%.可见,在留守儿童的心中,来自老师和同学的关爱超过父母的。这是因为留守儿童的生活和时间大部分是和老师同学在一起的,而且平时遇到困难时也是求助于老师和同学。数据表示想念父母的程度:50%认为非常想,16.67%认为不想,33.34认为偶尔想。可见寄宿之后,老师和同学变成了孩子们日常生活中岁重要的部分,所给与的关爱和照顾也是最多的。但是孩子们思念父母的程度还是很深,缺少的关爱还是很少。

(三)学习情况

1、在学校的学习情况。 79.16%认为自己的成绩平平,只有极少数认为自己成绩很好。一方面可以看出留守儿童极度不自信,另一方面留守儿童的心理压力大也是造成成绩平平的原因。从17题可以看出,寄宿后更多孩子认为自己的成绩有所进步。这是因为寄宿后孩子们可以一起学习,讨论。避免了问谁谁不会的尴尬局面。而且在一起学习有相互督促的作用,孩子们心里有竞争意识,自然成绩也会相应提升。老师们也可以更多了解孩子的学习和心里状况。监护人对孩子学习上的过问则表示为41.56%非常严格,52.23%有时过问,6.21%则基本不管。监护人在家里起到家长作用,监护人的督促从正面影响孩子们的发展,在教育问题上,多数监护人的态度都是希望孩子好好学习。

2、在对待学习的态度上。 72.68%表示很听老师的话,27.32%表示一般,不愿意听老师的话,0%的表示不努力,不听老师的话。从这里我可以看出,留守儿童大多很乖觉,很爱学习,态度认真诚恳,很少有不听话。作业完成的质量也较好。更多孩子表示平常的学习中有困难。第二小学的师资力量不好,很多都是一个老师同时上很多课,这时孩子学习困难产生的一个原因。另外就是,孩子平常有问题不能及时解决,导致问题越级越多。上课精力集中情况,20.83%很集中,60.67%比较集中,12.5%不太集中。上课的情况不是很好。

七、 调查结论及建议

通过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的全面细致的分析与研究,通过对留守儿童以及其监护人的调查所反应出来的情况,并结合政府等的具体措施,我认为还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改善:

(一)对留守儿童的父母而言

1、在外出打工之前要多考虑孩子。 能不外出就不外出,如果是父母只需要一个人外出打工的情况,一般留母亲在家照顾孩子。

2、即使外出打工后也要尽量多回家照顾自己的孩子。 条件允许尽量孩子接到打工地点的学校学习,如果情况不允许也要经常打电话回家关心孩子,定期电话联系监护人和老师,掌握子女心理情况和学习情况。

3、回家后,应多到学校及邻居等处了解孩子的各方面状况。 也可以参加学校组织的亲子活动,以弥补留守儿童缺失的父爱母爱。

4、要委托好监护人。尽可能避免监护人(除父母以外)漠视孩子交流思想的要求,或是放任孩子,或对孩子的态度十分冷淡,或是对待孩子粗暴等情况的出现。

(二)、就留守儿童的监护人(除父母以外)而言

1、平时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管理。 坚持在与他们的谈话交流中做有意识地引导教育工作,随时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道德等方面的变化情况,及时纠正他们的坏习惯。

2、主动与学校、留守儿童的父母保持联系。 让他们了解孩子动态,关心孩子成长,共同探讨教育孩子的方法。

(三)、就学校而言

1、对待留守儿童要公平。 学校学生切不可产生轻视等心理。

2、经常联系留守儿童父母及监护人。 通过讲课、测试、交流等方法给学生家长讲解教育孩子的方法;

3、学校提供寄宿条件,解决没有监护人的留守儿童的吃住问题。 在学习之余开展各种活动,让留守儿童多交朋友,多与人沟通,同时加大教育投入。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学校应新建或更换教学设施,为留守学生的学习创造良好条件;

4、充分利用春节等留守儿童父母返乡的机会,召开家长会。 就有关留守儿童的具体问题做深入探讨,同时为家长们授课,教授给他们一些教育孩子的常识等。

(四)、就社会状况而言

1、成立“关爱留守儿童”的组织。 如成立专门针对留守儿童学习的助学基金会,汇聚社会各界的力量,帮助因家庭经济条件而即将辍学或已经辍学的留守学生重返课堂,和其他孩子一样学习,完成学业。

2、各媒体要加大宣传力度。 呼吁更多的人加入到关爱留守儿童的行列中,依据自己的能力大小尽可能地帮助留守儿童,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八、结束语

以上就是我保太镇杨家庙村留守儿童以及其监护人做的调查以及得出的结论和我的看法!要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有赖于社会教育与保障机制的完善和健全,需要社会各方面的通力配合。我希望我的此次会泽之行所获得的信息、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能够给其他地方一些启示,引起更多人对留守儿童的关注。我坚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留守儿童将不再孤单,他们会和一般的孩子一样在蓝天下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 徐群.关注留守儿童教育与创建和谐新农村[J].现代农业科技,2007(11):156-157.

[2] 常青. 农村留守儿童人格特征研究——以江西玉山县为例[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17-23.

[3] 方铭琳.留守儿童的关爱教育机制[J].中国农村教育,2007(10):32.

附录: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状况的调查问卷 亲爱的同学:

您好!这是一份有关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状况的问卷调查,本次调查为匿名调查,您的意见相当宝贵,真诚地希望能得到您的支持和配合,您只需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填写。调查结果仅供学术研究使用,谢谢您的参与!祝您和您的家人暑假愉快,生活顺利! 填表说明:

(1)请将所选答案填写在( )里;

(2)如无特别说明,每题只选一项;如有特殊要求的题目,请按要求作答。 性别: 年龄: 班级: 第一部分:个人情况 1.你是独生子女吗?( ) A.是

B.否

2.你父母外出打工的情况是?( ) A.父亲外出 B.母亲外出 C.父母均外出 3. 您的父母外出打工多久回来一次?( )

A.1年以内

B.1~2年

C.3~5年

D.更久 4. 通常父(母)隔多久和你联系一次?( ) A.一周以内 B.一周到一个月 C.不固定 D.不联系 6.当父母外出后,你的临时监护人是?( ) A.外公(外婆) B.舅舅(舅妈、姨妈、姨父) C.爷爷(奶奶) D.叔伯(婶娘、姑父、姑妈) E. 其它 7.你和他们生活在一起平时是否由矛盾?( ) A.经常有

B.偶尔有

C.从来没有 8.父母在家时和父母交流有困难吗? ( ) A.没有

B.有一点

C.无法交流 9.你寄宿后,生活是否更有规律?( ) A.是 B.不是

10.你寄宿后,生活能力( ) A.增强 B.降低 C.没变化 第二部分:心理情况

11.如果有条件你是否愿意跟父母生活在一起? ( ) A.是

B.否

12. 你有心理话最想对谁说? ( )

A.父亲 B.母亲 C.临时监护人 D.老师 E.同学 F.朋友 13.如果遇到困难你会采取什么方式解决? ( ) A.求助老师

B.求助同学

C.自己解决 14.你觉得老师同学对你的关心程度如何?( ) A.很关心

B.一般

C.不关心 15.在你寄宿期间,给你关心最多的是( ) A.父母 B.老师 C.保安(宿管人员) D.同学

16.你寄宿后,心理压力( ) A.增大 B.减少 C一直没有 第三部分:学习情况

17.你在学校成绩如何? ( ) A.很好

B.中等

C.很差 18.你寄宿后,学习成绩( ) A.进步 B.退步 C.没变化

19.你的监护人对你的学习要求如何?( ) A.要求严格 B.有时过问 C.基本不管 20.你对学习的态度如何? ( )

A.听老师话,十分刻苦

B.一般,不爱听老师话 C.不努力,不爱听老师话 21.平时学习上是否有困难?( ) A.是

B.否

22.在课堂听课是你的精神集中吗?( )

A.非常集中

B.比较集中

C.不太集中

D.不能集中 23.你的作业完成情况是? ( )

A.很好

B.较好

C.拖拉抄袭

D.不完成

第9篇: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庄浪县良邑乡良邑村留守儿童状况的调查报告

前言:改革开放加快了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的进程,每年都有大批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农村、城镇之间动态地迁徙和流动,不仅为城市的产业化增加了丰富的人力资源,而且激发了他们自身蕴藏的巨大生产力和创造力.但我们还应看到,在农民进城务工的同时,他们家庭的部分成员却被留在了农村,形成了农村特殊的“三留”人口(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他们和农民工逐渐成为了积淀在社会最底层的弱势群体,面临着各自生存和发展的困难. 活动参加者:陈亚光 活动时间:2014月10号20 活动地点:庄浪县

庄浪县地处甘肃中部,六盘山西麓,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化进程,大批农村劳动者离开家乡,进城从事各种产业,推进了城乡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但是,大多数外出务工人员把子女留在家里成为了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留守儿童”。随着“留守儿童”的问题不断凸现,逐渐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良邑乡良邑村留守儿童现状

(一)基本情况

我经过采取分层抽样、全面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在5个小生产队中抽取82个家庭,调查时点为2015年12月30。汇总结果显示:82个家庭总人口385人,劳动力196人。2015年外出务工人员总数为166人,比去年同期减少9人。在留守儿童共40人,其中由父母一方照顾的有21人,占留守儿童的52.5%,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照顾的有13人,占留守儿童的32.5%,其他亲人照顾的有2人,占留守儿童的5%,独立生活的有4人,占留守儿童的10. %。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育情况令人堪忧。5个村的调查结果显示,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和学习均存在这样的问题,即由于父母长期在外,监护人的文化水平较低,对孩子教育帮助不够。调查中发现,83%以上的监护人没有参加过家长会,13%的监护人偶尔辅导孩子学习,仅有10%的监护人和老师联系。从而致使部分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时好时坏,对学习缺乏热情和进取心,甚至有的厌学、辍学,成为老师眼中的“双差生”和“问

1

题儿”。家庭教育方面存在欠缺。从调查情况看,留守儿童大多数与他们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一起生活,这些长辈平时对孩子物质上给予的多,孩子要啥给啥,精神上关注的少,平时对孩子在成长中的“困惑”解决方法不得当、不及时。由于存在年龄和文化的差异,看问题、想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与孩子的父母不一样,“代沟”问题更加明显。且大部分孩子的父母在外打工挣的钱,用于补偿孩子和老人,致使很多留守儿童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物质生活优越感较强,加之长辈长期存在“溺爱”孩子的做法,家庭教育方法不得当,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留守儿童的学习普遍较差。由于临时监护人文化水平低,没有能力辅导孩子学习,或没有这个意识,重养轻教,致使留守儿童的学习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导。特别是父母双方均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等隔代亲人照看,大部分重监护轻教育,甚至对留守儿童娇生惯养。由于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这个重要环节,留守儿童对学习缺乏热情,进取性、自觉性不强,作业不能按时完成,应付了事,学习成绩普遍较差。调查显示,留守儿童中学习成绩优秀的不到20%,80%以上学习成绩中等或偏下,有的主课只有30分—40分,有的逃学、厌学,上课纪律性差,有的上课时间溜出学校上网,学习成绩较差比例之大令人担忧。

2.性格行为存在缺陷。留守儿童心理出现偏差。留守儿童大多年龄在1—14岁之间,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有的出生几个月或一周岁后,父母就外出务工,长期与父母分离,使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缺乏父母的关爱,亲情失落,产生孤独感,心理失衡。我们对40名学生问卷调查显示:留守儿童十分想念父母的占80%,有50.7%的留守儿童父母每年回来1次,12.2%的留守儿童父母几年回来1次,20%的留守儿童很少与父母电话联系。由于正常的家庭心理环境的缺失、农村教育环境的不理想以及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和渗透,使得留守儿童形成了典型的个性特征和行为缺陷。集中表现为:任性、郁闷、敏感、不安、胆怯等。祖辈的溺爱,造成留守儿童我行我素、固执倔强、情绪波动大、爱发脾气等不良性格。在学校常常表现的不合群、易嫉妒、叛逆心理严重,不能与老师和同学和平共处。而且由于留守儿童处于身心发展的转折期,其可塑性大、自制力差、缺乏成人适当的约束和科学的引导,使其极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诱惑和影响,很多儿童由于无人管理或管理不当而与社会上的不法分子混在一起,养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调查显示,留守儿童中遵纪守法表现较好

2

的占17%,一般的占65%,差的占18%。

3.安全方面得不到保障。面临拐骗、打架、斗殴、交通等方面的安全隐患。由于学校与家庭之间安全纽带衔接不上,学校不可能面面俱到,留守儿童年幼无知,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和防范防护能力,导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等安全隐患无处不在,安全事件时有发生。如留守儿童独自在家或路边玩耍,路上车辆较多,而老人无暇顾及,造成农村火灾或触电等意外伤亡事故时有发生,安全存在一定隐患。

4.政府、社会关注不够。留守儿童在成长期需要家庭、社会的关爱和引导。目前他们尚处于心智未完全成熟的阶段,缺乏对社会生活事物的准确判断,没有父母在身边交流、教育和疏导,让他们面临了更多的疑惑和不安,目前社会上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不够,未形成有效的管理机制。调研发现,教育、民政、关工委、团委、妇联等部门虽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开展了一些关爱工作,但覆盖面还是很小。如:学校尚未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村委会也没设立外出务工人员花名册,相关部门对留守儿童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也尚未进行政策性的思考等。

(三)问题产生的原因

1.社会原因。城乡流动人口数量不断扩大,家庭化流动的趋势日益明显。但进城打工的农民无法长期将子女带在身边给予照顾。原因在于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以及与这种制度相伴而生的子女免费或低收费入学,必需在原籍所在地中考、高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垒。农民工无法承担子女入学的高昂费用问题、在简陋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入学无法解决升学考试问题、各地教材的选用不同使得这些群体的子女在转学后面临两地教育内容不能衔接的困境等问题,直接推动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产生。

2.家庭原因。在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之间取舍失衡,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了土地,到城市里务工谋生。他们希望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也希望给下一代成长提供更充裕的经济支持。但在外出务工与子女就学、教育之间产生冲突时,他们往往选择前者。这其中,既有生活压力的原因、也有教育意识的原因。但不同原因导致的结果却是相同的,即:使儿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长,在流动——留守——流动的变动中长大,同时,从家长自身来看,家长的教育能力与孩子教育需求之间形成落差。外出务工的家长整日忙于打工,没有时间和精力过问孩

3

子的学习,对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兴趣的关注就更少了,而留在家的父亲或母亲忙于操持家务,对孩子的教育关注仅限于让孩子完成作业,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的中小学生,对学习、生活、自身的变化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但家庭不能充分给予他们以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识上的解答。

3.学校原因。从学校教育来看,课程设置与留守儿童身心发展不相适应,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和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通过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老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这些教育内容不但对留守儿童是必要的,对生活在社会飞速变化,媒体迅猛发展这一时代的所有儿童都是必要的。

二、对策和建议

留守儿童之所以存在诸多问题,原因来自于家庭、学校和社会等方面。留守儿童问题作为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不应只是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自己去解决的问题,而应该由全社会共同努力,为留守儿童创造健康成长环境和空间。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与否,直接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和整个社会的和谐共建。从目前现状而言,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将在一个时期内长期存在。它不仅是学校和家庭的责任,更是全社会的责任。我们必须把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当作一项希望工程,民心工程来抓,并切实落实在行动上,全面推动和谐社会的进程。

1.从社会职能上,要进一步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格局。政府及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切实担负起责任。一是要提高认识,把留守儿童教育成长问题纳入政府议事日程,加强领导,形成多部门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机制。二是要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研究,制定有利于留守儿童教育成长的政策,尽快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保障留守儿童合法权利。三是要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加强新闻宣传,加强社会各界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引起全社会重视,调动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解决。四是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宣传部和精神文明办要加大力度,引导和教育人们提高关爱留守儿童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引导和教育外出务工家长转变家庭教育理念,强化监管责任;教育部门要形成教育保护合力,

4

出台相应的关爱和保护政策与措施,加强监督和检查,强化学校对留守儿童的监管和教育力度;公安部门要加大对侵犯留守儿童合法权益行为的打击,净化留守儿童的生活和教育环境;司法部门要深入基层开展法律宣传和咨询活动,增强留守儿童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民政部门要关心贫困留守儿童的生活,把贫困留守儿童列入救济对象;开展志愿者服务、结对子互帮、亲情热线等活动,把关爱留守儿童的工作落到实处。

2.加快本地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本地就业机会。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使农村劳动力离土不离乡,走出“钱袋”和“后代”两难的困惑。积极鼓励和引导更多的外出务工人员带着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回乡创业,从源头上减少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发展。从家庭教育上,要努力改变家长的外出务工方式和教育沟通方式。从调查资料可以看出,如果父母双双外出,则对子女的影响较大,但如果一人在家,则影响相对要小得多。因此,父母外出打工时,如果没有可靠监护人,最好留一个在家,保持家庭教育的存在甚至完整。如果父母都外出,则要改变亲子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方式,要注意时间上不能相隔太久,原则上最好做到每个星期交流一次。在沟通内容上,不能只谈生活,应该全面了解其心理、身体、学习等方面的综合情况,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在沟通方式上,除了电话联系外,还可以用书信的方式,这对于孩子的情感发展非常有帮助。另外还要与孩子的班主任、监护人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共同商讨教育的策略和办法,做到挣钱与教育子女两不误。

3.从教育体系上,要重点加强农村中小学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一是在留守儿童较多的农村地区,试办寄宿制学校。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寄宿学校的投入和建设力度,不断完善其基础设施,为双亲在外地或亲友不能有效地提供完整成长环境的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住宿便利。二是学校要充分利用假期或春节家长回家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家长交流,使学校内外对留守儿童的影响形成合力。三是建立留守儿童跟踪管理档案。学校要对留守儿童登记备案,分类区别对待,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管理。学校老师要经常与家长(监护人)联系,了解孩子在家的情况,以便及时帮助留守学生,并经常组织留守儿童参与文体娱乐活动,充实业余生活,多与他们沟通交流,慰籍他们残缺的感情。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成立心理咨询室,专设心理老师,共同对儿童的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为留守儿童排

5

忧解难,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4.相关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大力营造关爱氛围。充分利用广播电台、电视台和工作简报等多种形式,多渠道宣传关爱留守儿童行动,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充分发挥“留守儿童之家”的示范带动作用,及时推广好的经验和做法,让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关心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开展关爱活动,享受家的温暖。开展征寻“爱心妈妈”活动,让“爱心妈妈”自愿者在星期日领留守儿童与自己的孩子共度周末,给留守儿童精神关爱,让他们也能拥有一个温暖的“家”的美好感觉,努力达到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增强了留守儿童的教育合力。

2016年1月12日

6

7

上一篇:工作过失责任追究办法下一篇:干部培训自我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