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理想信念

2023-07-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读书笔记理想信念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书笔记

阅读完肖川教授撰写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这本书后,使我对“教育就是服务”的观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书中写到:“《学记》有云:‘能为师然后能为才,能为长然后能为君。’由于这种文化逻辑,教育只不过是师之恩惠、师之恩荫,学生只有对教师崇拜,敬仰的份,根本不可能奢望教师为其服务。今天,人们提出了名曰“教育消费”的概念。显然,消费者就是那些有教育需求的民众。作者认为,教育成为第三产业的一员,并非教育尊严的失落,而不过是培养、造就能够 “建国君民”的“君子”“士大夫”“接班人”的教育真正成为“使每一个人成为他自己”的教育。因此,我认识到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不应该摆出“居高临下” “师道尊严”之态,而要牢固树立“教育就是服务”的观念,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孩子,向他们提供最恰切的教育,使具有不同天赋,不

捧读《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没有“误尽苍生”的负罪感,没有“走进死胡同”的沉重感,也没有被驳得一无是处无所适从的惶惑。肖川博士是一个可敬的建设者,而不只是一个睿智的批评家。游历他教育思想的家园,在深刻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的同时,常能得到“原来可以这样做”的启迪。凭着对国内外教育的广泛研究,凭着对教育使命的深刻认识,凭着对教育规律的准确把握,肖川博士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幅教育的美好蓝图:从这里,我们可以读到对教育传统的尊重和扬弃,可以读到对教育现状的剖析和反思,可以读到对域外教育的研究和借鉴。因为这是从教育现实的土壤上开出的理想之花,读她的感觉才能这样的亲切。

在肖川博士的教育辞典里,没有强制只有引导,没有说教只有熏陶,没有抱怨只有欣赏,这本书使我体会到在教育上我们不能忽视学生的情感教育。书中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精神萎靡,麻木不仁,得过且过,心如死灰,这都是教育的大敌,而情感充沛,精神饱满,潜心投入,心无旁骛,信心十足,追求卓越,则是学生获得更充分发展的心理基础和人格品质。”作为教师的我们,培养学生敏感的心灵、丰富的体验、细腻的感受是完整人的教育所需要的。因此,在学校教育中,让学生有更多的活动,更多的参与,更多的平等交往与对话,更多的美感熏陶,更多的与自然界交融,更多的感受到被人欣赏,被人关爱的温暖与幸福,这都是情感教育的现实途径。

畅游肖川博士教育理想的世界,感悟到的实在很多。我愿成为一个执着的追梦人,一个快乐的追梦人,做一个“人性化”的,能够走进学生心灵的教育工作者。

第2篇:理想信念教育内容及学习笔记格式

理想信念教育

一、总书记讲话

1、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

2、坚定制度自信不是要固步自封

二、党的十八大报告

三、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

四、省委八届六次全会精神

五、市委九届五次全会

六、区委八届四次全会精神

七、《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学习文件选编》

学习笔记格式:

理想信念教育

时间:

地点:

一、总书记讲话

1、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

2、坚定制度自信不是要固步自封

二、党的十八大报告

三、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

四、省委八届六次全会精神

五、市委九届五次全会

六、区委八届四次全会精神

七、《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学习文件选编

第3篇: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书报告大全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

读书报告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书报告

一、作者简介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是由岳麓书社出版于2002年6月,作者肖川,教育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英国教育哲学协会会员;北京师范大学校课程中心“优秀教师与教育专家合作论”首席专家;北京师范大学生命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十一五”规划课题“中小学生命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首席专家;《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等多家媒体特邀作者。出版《教育的理想与信念》等20多部 著作,在全国各地讲学1000余场,受到广泛的好评,是我国生命教育领域的开拓者之一。|

二、作品简介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是作者历时10年写就的一本教育随笔。书中收录的50多篇文章,涉及到了教育学众多的重要领域和主题,包括教育的真义、教育的价值、教育与社会、教育与生活、课程与教学、道德教育、师生关系、教师的学习与成长等等。它力图用感性的文字表达理性的思考,用诗意的语言描绘多彩的教育世界,以真挚的情感讴歌人类之爱,以满腔的热情高扬教育的理想与信念。

整本书除了序言和后记,分为:与经典为友、教育的意蕴、教育给了我们什么、审视教育目标、教育的灵魂、教师的学习与成长、完美的教学、教育的期待、有所执着、真诚的言说十个部分。并且在书的封面上还有专家的评论。

书的序分别由劳凯生教授、张文质先生和作者本人来做。劳凯声在序中写道,我觉得他的文章是美文,喜也,怒也,哀也,乐也,或似淡雅的香茗,或似陈年的烈酒,无不体现着一种对美的追求和趋从。在当前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教育能否建起一道无形的篱笆,保持一种率真的勇气和向善的本性,这并不是简单地通过说教可以实现的。因此,关心“人”的成长应该是教育的一种情怀。张文质作为一名资深教育编辑,经手发表了多篇肖川的文章,他在序中也转述了这样一段话:“什么是良好的教育呢?也许我们很难给予它一个周全的描述,但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感受过人性光辉的沐浴,从来没有走进一个丰富而美好的精神世界;如果从来没有读到一本令他(她)激动不已、百读不厌的读物,从来没有苦苦地思索过某一个问题;如果从来没有一个令他(她)乐此不疲、废寝忘食的活动领域,从来没有过一次刻骨铭心的经历和体验;如果从来没有对自然界的多样与和谐产生过深深的敬畏,从来没有对人类创造的灿烂文化发出过由衷的赞叹„„那么,他(她)就没有受到过真正的、良好的教育。”此外在作者的自序中谈到了“随笔”。何为“随笔”?他认为,随笔没有居高临下的霸气,没有正襟危坐的俨然,没有煞有介事的虚假,没有耳提面命的烦闷。只求遣一己之意趣,表达一种情怀,一种趣味,一种心境,一种追求。随笔是亲切的,却并不随便。在轻盈、轻巧中,透着一种内在的严肃与庄重。它不仅是一种写作风格,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自然流露。

三、主要内容

(一)教育的分析

1. 教育的灵魂

书中提到,教育的灵魂该是道德教育,很多时候,我们趋向的是一种无视主体性的教育。这种无视主体性的道德教育培养出来的人大多数表现为缺乏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缺乏自律能力,缺乏进取精神,表现出盲目从众和循规蹈矩,表现为逆来顺受。肖川先生的书读到这里,我有着被激醒的感觉,我觉得教师应该从关注学生的情感,尊重每个孩子,从宽容、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开始,让学生只有对自己、对课程及其文化、对课程学习有积极的情感,积极鼓励他们在学习中的尝试,创造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关注性格内向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尽可能建立融洽、民主的师生关系。 在书中还讲到了教育就是服务,书中写到牢固确立“教育就是服务”的观念,就是要使我们的教育在制度、目标、措施与方法层面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真正做到“为了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是能够公正地对待每一个人,向他们提供最恰切的教育,使具有不同天赋、潜能,不同气质、性格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都能得到最充分的发展。

2. 教育的意蕴

肖川先生提到教育即解放,他也提到,教育意味着探索,意味着启蒙,而不是宣传和灌输;是平等对话和自由交流,而不是指示和命令;是丰富认识,而不是统一思想;是尊重和信任,而不是消极防范。读了这段话,我有被提醒的感觉,似乎现在我们的教育就徘徊在探索,启蒙,宣传和灌输间,徘徊在平等对话、自由交流和指示、命令之间;徘徊在丰富认识和统一思想,徘徊在尊重、信任和消极防范之间,似乎稍不留神,就会误入非教育的歧途。所以教师应该把人的解放、自由、超越、完善都带入自己教育的范畴内,引领学生用自己的眼镜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让学生永远都充满希望和自信。

3. 教育的期待

书中提醒着我们,不能只习惯于树立榜样、宣传榜样、学习榜样,要学会观察我们身边每一个人的“善端”,教师也该对学生多一份的信任和由衷的尊重,对待学生,特别是那些暂时还处于落后的学生,教师要给予他们更多的温暖,让他们多一份真诚的感动。肖川先生说:“我相信有心的地方,就会有发现;有发现的地方,就会有美;有美的地方,就会有自由;有自由地方,就会有快乐!快乐应该成为我们追求的重要目标。”

4.教育给了我们什么

“把所学的东西都忘了,剩下的就是教育。”剩下的是什么呢?我想不外是积淀于我们的气质、性格、处世方式与行为习惯中的那些东西。

小学阶段虽说是基础教育,但由于受客观环境影响,似乎狭隘成了应试教育的基础教育。有时,我们只看到让学生牢固掌握知识点,而不是让学生会灵活运用知识点。书里写到一个每天就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现象,制约教育改革的瓶颈在考试评价制度,应该来说,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可是,我们为了公平所付出的代价也是非常巨大的,那就是牺牲了整整一代人的自由和谐的发展。书中提到,学习成了苦不堪言的差事,大考小考的排队分等,使学校成为早就失败者的场所。目前,一直都说,兴趣是最重要的,而我们目前所要做的,就是在学生学习生涯的起始阶段,不要扼杀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对美好知识的向往,要使我们的教学有吸引力,就要给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尊重每一位学生,给学生宽容、宽松、宽厚的生长环境。

(二)教师的学习与成长

作者在书的第六部分《教师的学习与成长》有六篇文章谈论这个话题,其中的一篇《教师的专业成熟及其途径》,肖川教授认为,教师的专业成熟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专业眼光——能用发展的眼光、教育的眼光看待学生和用整体的、和谐的眼光看待教育性活动;专业品质——建基于教育理想与信念、体现于日常的细微的行为之中的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专业技能——课堂监控、演示讲解、练习指导等方面的技能。成熟就是自主地、理智地热爱,成熟意味着心智的和谐发展、有效的自我表达以及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教师的专业成熟,其途径有学历提升、各种形式的短期培训、校本培训、参与教育实验这四种途径,同时这四种途径最终都离不开教师的自我反思与自主发展的能力,因为教师自身才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保证。

接下来就专门论述了教师的“六个学会”,作者认为,要成长成为一名优秀教师,必须做到“六个学会”:学会等待、学会分享、学会宽容、学会选择、学会合作、学会创新。只有当我们的教师具备这些素质,人类才能拥有更加美好的未来。“六个学会”是优质教育对教师的要求,是新世纪对教师的厚望,也是衡量教师专业成熟与否的标尺。 作者非常重视教师的自我反思,认为教师的自我反思是指教师对各种教育观念、言论、教育方法、教育活动、教育事实和教育现象进行的自主判别和认真审视,特别是对自己的教育实践进行检视和反省;否则,教师的专业成熟,教师的不断超越自我和发展自我,都将成为一句空话。

教师的专业发展还包括教师内在精神修养的提高,作者在第一部分中就讲到“以经典为友”,在经典中获取古代的智慧即教育的智慧。然而,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人追求功利,喜欢学习给他们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与实惠,但往往效果并不理想。对于学习,作者指出,任何知识,都存在于一定的精神生态之中,要使它具有价值就需要有一个个性化的过程。没有把别人的知识和经验经过改造、扬弃、整合升华的为自己的精神修养的学习是没有多大价值的。因此,无论是教师还是其他任何职业,都应“以古典的心情对待学习”,即以一种宁静、闲适的心绪来对待。尽管古老的智慧、经典的知识,往往难以具有实际的功效,但都具有益人心智、怡人情性等价值。

(三)完美的教学

作者认为,“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的、维持或促进的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它的逻辑必要条件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唤醒学生的学习需要;二是与学生就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达成共识;三是规划学生领域和提供必要的课程资源,包括提示或展示学生所需要学的内容;四是采用便于学生理解、最能调动学生主动性的方式。

作者认为完美的教学一定能使学生感受到人性之美、人伦之美、人道之美,感受到理性之美、科学之美、智慧之美,感受到人类心灵的博大与深邃,感受到人类所创造文化的灿烂与辉煌,能够唤起学生对于生活的热爱与柔情,唤起学生对未来生活的热烈憧憬和乐观、光明、正直的期待,能够使学生以新的眼光审视生活、洞察人生。

在教育学理论中一直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主体性就是个人生活的灵魂,是学生自我意识的觉醒。美国数学家维纳说:“艺术家、文学家和科学家之所以创作,应当是受到这样一种不可抗拒的冲动所驱使,即使他们的工作没有报酬,他们也愿意付出代价来取得从事这项工作的机会的。”

四、本书特色

本书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对教育世界中那些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现象,给以学理上的阐释,并发掘出其中的文化内涵与精神底蕴,从而收到以小见大、见微知著、以孔窥豹、洞幽察微的效果。本书使读者在学习和掌握教育理论的同时,领略到文章的理趣、情趣和文趣,既有助于深厚教师的文化底蕴,又有助于帮助广大教师确立对于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既有助于培养和激发广大实践工作者的理论兴趣,又能帮助教师生成教育的智慧和提升广大读者对于生活的热爱与柔情。

五、心得体会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让我看到了教育随笔所散发出来的独特魅力,也让我对这种记录教育的形式产生了兴趣。这种对理性世界的感性表现让人在欣赏文字之美的同时也汲取着丰富的教育经验。文章传递了作者对于中国当代教育问题的深刻认识,对于推动教育改革的热切心情,对教育的理想与信念的追求,读了这本书之后让我收获了很多,感悟了很多,学到了很多不曾懂得的道理及教育理念。教育是需要每位教师用心去雕琢的一门艺术;教育更是需要教师用心感悟的一本书,教育是教育者一辈子需要用心去创造的。

第4篇:《守住信念》读书笔记

《守住信念》是一篇散文,告诉了人们获得成功的一把金钥匙——守住自己的信念。当我抱着满怀的好心情,读了这篇散文后,我沉思了许久:信心真的能让人获得成功?信念的力量真的能创造伟大的奇迹?

这篇散文让我想起了:1998年5月20日一场山洪把一个缆车工的13位青年困在了600米深的矿井里,过了33天零13个小时后,有12个青年相继死去,但是唯有一个人还活着!这便是信念爆发出的力量,求生的信念让他杀死了同样困在井里硕大的骡子,吞吃了鲜血淋漓的生肉,忍受了接的煎熬,同时也创造了奇迹。

一个有坚定信念的人,在为理想而奋斗的过程中,再起航的第一刻,他早已为自己封锁了后退的路。因为他不会后悔。如果一座火山不是死的,在经过几十年、几百年、甚至几千年之后,它必然会有爆发的一天,我们也一样,倘若我们也都坚持不懈的奋斗,我们也一定能创造奇迹,取得一个满意的成绩,只要在我们的心中有足够强大的信念。

我坚信,只要我用有坚定的信念,那么,无论做什么事都会成功。

第5篇:《信念是灯》读书笔记

信念是什么?信念是在野外迷路时的路标,是路标给了我们希望,是路标指引了我们前进的方向。信念也是如此,只要我们拥有信念,我们就会成功。

鲁西南深处有一个贫穷的村子叫姜村,后因有好几个人考上大学,硕士甚至是博士而闻名于世,再后来这个村的名字改为大学村。上大学的孩子们并不是因为生活条件变好了,也不是因为吃什么东西而变得聪明了,而是因为这个村子新调来了一个新教师,这个教师给他们灌输了这样一条信念:他们将来都是杰出的人,上天给了他们一个美好的未来,倘若现在不好好学习,那么将来将一事无成。就这样孩子们变得爱学习了,不贪玩了,最终几经努力成为国家栋梁之才。这不能不证明信念的重要。是信念改变了孩子们的命运,是信念成就了孩子们的未来,又是信念实现了孩子们的价值。又是信念给了他们成材的希望,又是信念成就了他们的成功。

相反,没有了信念就没有了希望,没有了希望就没有了斗志,自然会失败。看看生活中无所事事的人,再看看生活中没有作为的人,他们与其他人少了什么?是智商吗?是才能吗?不,都不是!而是他们从小就失去了人生的路标,从而一落千丈。

由此可见,信念是灯,他在困境面前给人们照亮了路,让人们实现了价值。信念是剑,他给人们面对困境的勇气和力量,助人们一路成功!

第6篇:理想国读书笔记

我从理想国中看到的教育理念

我在2017年4月份读了卢梭的《爱弥儿》,虽说之前就背过卢梭爱弥儿中的教育思想,了解其教育目的,教育方法等,但是当自己去读原作时,发现由原作者娓娓道来的故事和具有哲理性的话语带来的思考和感悟,远远不是那些知识点可以概括得出来的。高中的时候就学过理想国,但是仅仅把它当作柏拉图的政治抱负,一直没有机会拜读原作,这次刚好有机会,便去仔细地看了理想国和相关文献。

教育的智慧来自于深刻地反思和不懈的追问,来自于对国家、社会、道德和知识等一系列关乎教育根本问题的接连不断地研究、追寻答案,哲学的本义就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所以柏拉图的理想国将哲学作为教育和治国的根本目标,并将哲学作为教育的手段也就不难理解。

《理想国》是柏拉图在一种迫切想要挽救濒临颓败的城邦的情形下,基于对现实情况的评判下结合自己的政治看法设想出来的一个救国、治国的方案,在他所幻想出来的国度里,每个人都各司其职,哲学家和王的结合成为国家的统治者,维护者国家的秩序。《理想国》中的哲学教育并非完美的教育,但他却力图通过“教育”这一手段引导人们向善,将国家的大写的正义与个人小写的争议一大一小相互呼应,将之落到使出并使之得以延续。构建了一个系统完整的教育秩序和统治秩序。

一 教育思想总结

柏拉图主张国家控制教育,在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学前教育教育,强调早期教育和终生教育,认为“事开头最重要,特别是生物。在幼小柔嫩的阶段,最容易受陶冶,你要把它塑成什么型式,就能塑成什么型式。” 从这里可以看出,柏拉图认为对孩子而言,性格还没受过污染,尚未定型,所以对好的事情总是会留下深刻的印象。一个人从小受教育的方向,往往能影响他以后发展的方向,甚至也能决定他将来的目标方向。儿童在早期所接受的一切东西都将是很难遗忘或更改的。所以柏拉图认为对孩子们早期的教育应该是从美好的道德熏陶开始。为此,他特别强调以做游戏、听故事、音乐熏陶等为形式。

还主张男女平等的教育思想, 正如普卢姆伍德所说的,“柏拉图认为只有当女性的灵魂是男性的或者她们的身体属于男性模式时,女性才是完美的。” 可以说关于男女教育平等是柏拉图教育思想中最精华的部分,在《理想国》中他提出了应该给予女子跟男子同样的教育的男女平等教育思想。

二柏拉图男女平等教育思想

柏拉图男女平等的观点主要体现在第五卷,也就是苏格拉底在和格劳孔辩论所引出的。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通过三个逻辑论点和论证证明了男女受教育的平等思想;

第一,柏拉图提出,男人和女人在本性上是没有区别的,只不过女人在体质上是比较弱的,并用长头人和秃头人举例,说明男女之间的差别,仅仅只是生理上的差别,就像不能仅以头发为标准去判定长发人和秃头人谁更适合做鞋匠一样,也不能说男人比女人更适合做鞋匠。理想国中,每个人各司其职,也就是做适合自己天赋的事情,工作就是依赖于天赋的,也就是说,当天赋一样时,女人是可以和男人做一样的工作的,因此,柏拉图说:“没有任何一项管理国家的工作,因为女人在干而专属于女性,或者因为男人在干而专属于男性。各种天赋同样分布于男女两性,不论男女皆可参加”这是从天赋平等的角度论证男女的平等。

第二,论述女性的教育方式。在理想国中,男人跟女人都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也就是说让女性接受音乐教育和体育教育是不违反天性的,还要对女性进行军事教育。男人与女人之间存在差异,但是通过训练,女人是可以成为护卫者的。

第三,是关于男人和女人可以担任同样的职位。在第五卷开头,柏拉图用一个关于狗的例子说明,无论公狗和母狗都应该一起来参加护卫和狩猎,而不是只让母狗来生养小狗,让公狗去承担护卫和狩猎的工作。他认为只要对某种牲畜进行同样的训练和教育,就能让他们不加区别地去做同样的事情。基于男女平等接受教育的观点,男女就应该分担同样的职业。

但是,其实柏拉图的男女平等思想也有时代的缺陷。

我觉得柏拉图有很强烈的男权主义,在他看来,女人天生比男人弱一些,女人的天性是懦弱的。在理想国的第二卷中,讨论关于讲故事的风格时.他认为尽可能少模仿他人,尤其不能模仿女人等,“女人与丈夫争吵,不敬鬼神,得意忘形;一旦遭遇不幸便悲伤憔悴,中日哭泣。”女人不适合教育儿童,所以柏拉图其实是对女人有偏见和歧视的。

三 理想国中的公民教育

柏拉图教育的核心支柱是正义教育,正义的含义勇敢,公平和节制,这也是城邦生活的基础,是公民教育的培养目标。在某种程度上,柏拉图继承了苏格拉底的某些观点。柏拉图认为,公民教育旨在养成公民美德或公民精神,“教育的真谛,不在于获得金钱或强壮的体格,或者甚至某种不受理智和正义引导的知识才能的训练。倘若一个人接受过如此这般的完全训练,他会被认为没有受过教育,是粗鲁的和无教养的。”反之,柏拉图心中真正的公民教育“是从童年起所接受的一种美德教育,这种训练使人们产生一种强烈的、对成为一个完善的公民的渴望,这个完善的公民懂得怎样按照正义的要求去进行统治和被统治。”而且,培养同政体想适应的公民精神成为他的公民教育的核心内容,他的这一观点,也被后世的政治家和思想家所采纳。

公民教育以理性主义为特征。古希腊文明独具的精神特质,是理性,这需要广博的知识为支撑。理性主义思想延伸到政治领域,就是精英统治------柏拉图的主张培养的哲学王。国家的治理只有极少数优秀人物才能胜任,因为这些少数优秀人物才具有思想里,因而才能具有美德,大众缺乏理智和政治理解力,只会盲从和冲动。所以,哲学家的知识只有诉诸于教育,才能成为多数公民所接受的美德,从这一方面来看,柏拉图的公民教育不可避免的有蒙昧和政治的阶级性。 柏拉图的公民教育分三个阶段进行,内容也十分广泛,有文艺、体育、数学、几何、天文,还特别重视音乐教育。

但是他的公民教育虽然提倡公平,在其实施过程中,本身又缺乏公平: 1. 残疾者和智力较低或不正常者被排除在外,不符合受培养的目标,很容易被淘汰。

2. 奴隶的儿女不符合培养的资格,天生无法入选。

3. 河马、赫西俄德等不利于国家通知的诗人以及音乐家的作品,不能成为教授内容。

4. 学习文艺的目的是为了培养节制的美德,节制在一定程度是顺从。

5. 学习数学、几何学、天文学的目的不是为了实用,而是为了帮助人较为容易把握善的理念。

这一系列问题都是当下社会所要面对的,但对于柏拉图而言,教育只是政治的手段,公民教育不是为了民主和公平,而是为了帮助权力得以实现,因此,单靠这不公平的理性教育,并不会真正使公民得以启蒙。

柏拉图为了选拔最好的公民成为护卫者并使他们全心全意保卫城邦,提出了取消家庭、共产共妻和儿童共有的理念。这在现在看是是荒诞的,但是如果从柏拉图的时代来看,市场和分工并未如此的完善,“取消家庭”是为了将妇女从私人领域中解放出来,让她们有更多的精力参与公共事务管理。这种思想体现了公家照料儿童与家庭工作之间的平衡的制度保障,从另一方面体现了男女平等的思想,还是很有意思的。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举报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