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信念教育简报

2022-08-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理想信念教育简报

理想信念教育:教师教育的重要内容

理想信念使中小学教师拥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和方向,从而为其专业发展提供更多的动力支持。中小学教师只有树立了理想信念,才能更好地进行专业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四有好教师”的标准,这是对广大教师的期望和要求。在“四有好教师”的标准中,“理想信念”“道德情操”和“仁爱之心”都与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直接相关,其中“理想信念”既是当代好教师的重要标准,又是当前中小学教师教育的重要内容。理想信念能够促进中小学教师成为好教师,提高教师的专业认同,进而促进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因此,中小学教师理想信念教育是当前教师教育研究领域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教师教育实践领域中的核心内容和关键影响因素。

一、基本概念及必要性分析

教师理想信念教育是中小学教师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从目前的研究现状及教育实践来看,教师理想信念教育在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方面都比较缺乏。因此,需要对中小学教师理想信念教育的基本概念及其必要性进行分析。

(一)中小学教师理想信念教育的基本概念

学者们大多是从高等教育维度以大学生和青年教师为研究对象,论述理想信念教育的基本概念。比如查少刚、杜孝军等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角度论述理想信念教育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1]。有的学者从高校教师的视角论述理想信念教育的基本涵义,李晓蓉认为:“理想信念教育既包括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也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教育。”[2]

结合对以上概念的理解和分析,本文认为,中小学教师理想信念教育是,培养中小学教师具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使中小学教师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意识及价值观念,增强业务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从而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的教育。

(二)中小学教师理想信念教育的必要性

中小学教师担负着教书育人的责任和使命,理想信念教育不仅能够促进中小学教师自身的专业认同,而且能够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最终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1.是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

教师理想信念教育能够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能够得到更好提升与发展的动力。理想信念使中小学教师拥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和方向,从而为其专业发展提供更多的动力支持。中小学教师只有树立了理想信念,才能更好地进行专业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包括专业理想、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认同等方面的内容,教师理想信念教育能够促进中小学教师树立专业理想,从而使其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最终形成专业认同。因此,理想信念教育能够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2.是中小学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保障

教师的理想信念可以为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指明方向和道路,促进其教育实践行为的改进,并在此基础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师的理想信念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提高学校教育教学水平和质量的关键之所在。崇高的理想信念能够改善和提升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效果,促使教师自觉地发挥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用自身的行为去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相反,理想信念迷茫的教师不仅不利于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而且还会对学生的发展有着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因此,教师具有崇高理想信念,能够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3.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需要

2018年1月颁发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特别强调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重视教师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这些内容都与教师理想信念教育密切相关,教师应该提升自己的理想信念水平,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理想信念教育能够促使中小学教师明确自己的理想信念与人生目标,教师在实现自身价值过程中也对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影响。中小学教师在实现自身价值和目标的过程中,一方面,他们认真负责的态度、乐观向上的情感、明确务实的人生方向等都对学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使中小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另一方面,教师把理想信念教育与各种教育活动及课堂教学内容相结合,并在教育实践中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的渗透与影响,从而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各级各类人才。

二、中小学教师理想信念教育的现实困境及原因分析

当前,中小学教师的理想信念表现为缺乏必要的政治思想观和价值观,职业道德观也呈现下降的趋势,这些情况的出现与当前中小学教师理想信念教育不当有着紧密的联系,这表明教师理想信念教育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评价等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教育目标设置不当,目标定位模糊;教育内容与教育实践脱节,缺乏吸引力;教育途径和方法单一,缺乏交流与沟通;学校重视绩效考核,教师理想信念教育评价匮乏。这些问题的出现与学校及教育培训机构缺乏有效的管理制度、西方多元思潮影响以及教师自身观念落后等方面不无关系。

(一)学校缺乏有效的管理制度,忽视教师主体性

大多数学校忙于升学率的提高而无暇顾及教师的理想信念教育,导致教师的理想信念教育缺乏必要的制度保障与支持。很多教师教育机构和学校的理想信念教育忽视教师的主体地位,無法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教师不喜欢被动地接受学校的安排,不愿意接受不实际的理想信念教育。中小学教师理想信念教育应该关注中小学教师的真正需要,充分体现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将教师理想信念教育与其自身的专业发展和职业生涯规划结合起来,促使教师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二)受西方多元思潮的影响,部分教师缺乏正确的价值观

当前我国的中小学教师理想信念受到了西方意识形态的影响,西方思潮大力宣扬功利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等,这和我国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一致,西方的意识形态通过电影、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体向我国不断渗透。西方的多元思潮对中小学教师的价值观和思想意识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例如很多教师存在严重的功利主义思想,他们将教育目标定位为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而漠视或忽视学生道德素养、心理健康的培养。少数教师缺乏必要的理想信念,无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感到迷茫和空虚,失去前进的目标、方向和动力,教育教学效果不容乐观。

(三)部分教师盲目悲观,缺乏理想信念认同感

在中小学教师群体中,部分中小学教师缺乏必要的理想和目标,追崇所谓的“消极无为”的生活和工作态度,有种“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被动应付意识。有些教师认为理想信念是“抽象的”“空虚的”和“高高在上的”,认为只要拥有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即可,理想信念等方面的教育与自己没有关系。因此,他们对理想信念教育没有热情,甚至置之不理。这种情况说明这些教师缺乏对理想信念的认识和理解,缺乏必要的理想信念认同感。拥有崇高的理想信念是成为一名好教师的重要标准,也是中小学教师最基本的素养要求。因此,中小学教师理想信念教育应着眼教师的需求,真正让教师从心底认同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三、加强中小学教师理想信念教育的基本思路与对策

教师理想信念教育不僅需要找到其困境及原因,更重要的是在困境分析的基础上发现促进中小学教师理想信念教育的思路与对策。从教师理想信念教育的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途径及方法、教育评价等方面出发,结合教师在道德成长过程中的“知”“情”“意”“行”等要素,可以从以下方面构建促进教师理想信念教育的基本思路和策略。

(一)强化理论认知,增强教师积极情感

要促进中小学校教师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首先应该提高中小学教师对理想信念的理论认知水平。中小学教师由于教育教学工作压力大、学习时间紧张等原因,对理想信念理论知识知之不多,在教育实践中更是不会应用。加强中小学教师的理想信念教育,应该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教师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内容,把理想信念教育与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和专业发展结合起来,结合时代特点和教师的实际需求,为中小学教师量身定制适宜的理论认知内容,在理想信念教育过程中应该注重激发中小学教师的兴趣和动机。理想信念教育不仅仅是理论的灌输和知识的理解,重要的是把理想信念落实到具体的教育实践中。理想信念教育需要中小学教师的情感参与,对教师要“动之以情”,从而促进理想信念教育顺利实施,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拓展教育途径,增强教育实践效果

拓展中小学教师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途径是增强教育效果的必要措施之一。教师理想信念教育应该具有多种途径和方法。拓展教师理想信念教育可以从教师教育培训、学校组织学习活动和新媒体运用等方面展开。首先,中小学教师可以通过参加各种教师教育培训来接受理想信念教育。教师教育培训是当前中小学教师学习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培训,教师的知识与技能、态度与情感等都会得到一定的提升和发展。另外,学校可以通过组织相关学习活动来增强中小学教师对理想信念的认同感,还可以借助新媒体互动性强、方便快捷等特点,促进教师间的交流与沟通,让教师在互动中增强学习的效果。

(三)健全管理制度,完善教育评价机制

中小学教师理想信念教育应该注重健全学校教育管理制度,从而为中小学教师理想信念教育提供必要的组织支持和制度保障。学校领导应该重视中小学教师理想信念教育,淡化教师“片面追求升学率”和“重视学生的成绩和分数”的认识,优化教师绩效考评制度,提高教师对理想信念教育的认识和理解,加强教师理想信念教育培养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完善教师理想信念教育的评价机制,就是要打破现实中存在的中小学教师理想信念教育中“低效果、无评价”的局面,让教师理想信念教育实现“以评促改,以评促建”,让教育评价与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改进和教育教学制度的完善紧密联系在一起。评价不是目的,让教师在理想信念教育中提升自己的专业认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从而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各级各类人才,才是完善教师理想信念教育评价机制的目的,也是当前学校教育目的,特别是中小学教育目的的重要内容之一。

教师理想信念教育能够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水平,并促进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中小学教师理想信念教育应该从自身需求和教育实践出发,结合时代要求,明确教育目标,创新教育内容,拓展教育方法和途径,提升教育评价水平,最终增强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查少刚,杜孝军.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四重逻辑[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11):133-136.

[2]李晓蓉.论新时期高校青年教师理想信念教育[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5(3):100-104.

【梁明伟,河北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李 敏

作者:梁明伟

第2篇:高职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浅析

[摘 要]高职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开展应着眼于教材与教学目标的研究,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以及教学目标的细化,注重教学内容的层次性,逐层设计教学思路,并注重传统文化价值的挖掘和实践考察在培养学生理想信念过程中的作用。

[关键词]高职;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

理想信念教育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党的十八大发出的响亮号召。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一章就是这一专题的安排,其重要意义显而易见。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很多老师却反应本专题的教学难度较大,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不好把握,关键的问题是如何规避知识点的讲解和空洞说教,让学生真正入脑入心,真正在未来的学习和成长中受益,因此要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不是易事。而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又关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方向,是一个战略性、全局性的重要问题,需要认真对待,严肃思考,拓宽和优化教育路径。

一、研究教材与教学目标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关于理想信念教育的课程主要集中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一章,主要分为理想信念与大学生成长成才、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三个小节内容,从基础的概念到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意义,从共产主义理想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从立志高远到始于足下,理论阐述全面细致。那么教师如何从教材中设计出一个教学思路,变教材体系为教学体系,而不是把书中的内容用资料进行简单的解释说明呢?尤其是在高等职业院校,学时相对有限的情况下,如何真正实现理想信念的教学目标呢?这就需要认真的研读教材。

本专题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教学,使大学生了解理想信念的含义与特征,认识到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对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理解和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即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并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理解如何确立理想信念,如何坚定理想信念,如何化理想为现实等问题。?同时帮助大学生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把握实现理想需要具备的基本条件,引导大学生坚持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的统一。要让学生重点把握理解实现个人理想和实现共同理想、远大理想的关系以及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性。而教学的点则是在确立理想和实现理想的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90后”大学生对于理论灌输的教学模式相对较排斥,不能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如果说“条条大路通罗马”,那么教师需要在研读教材和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寻找到最适合“90后”大学生的教育通道,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二、分层次开展

正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分为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理想信念也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层。比如长远理想和近期理想,社会理想和个人理想等。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既要联系学生实际,还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性和政治性,所以,可以进行这样的分层:最高理想,共同理想,个人理想。

最高理想如何让学生知道并信服呢?在介绍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可以从科学推理与古今对比两个方面进行讲解。从科学推理角度,人类社会围绕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一主线,先后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几个阶段,理清共产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关系。从古今对比角度,可以通过更生动和有感染力的资料进行讲解,比如让学生回顾思考秦末农民起义的原因,欣赏柳宗元《捕蛇者说》等名片,分析当时农民的生活状况。再此基础上,集中展示中国自2005年取消农业税以来党的惠农政策、农业直补和新农合等数据、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成就、党的扶贫攻坚工程等。通过对比,让学生深刻感受人类社会的发展的进程是走向更加进步的文明,这一趋势是不可阻挡的。中国共产党给中国带来的变化正是顺应了这一规律,人类必将朝着共产主义的美好目标不断靠近。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深有感触,通过这样的比较分析,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以及我党共产主义信仰的科学性,更加感受到了当今时代百姓生活的不断改善背后深刻的政治因素,使得最高理想教育从空洞的理论介绍变成了更加具有说服力的对比分析,提高了教学的实际效果,解决了学生脑海中的困惑。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在教学设计方面可以从两个角度,一是中国为什么走社会主义道路,二是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应该怎么走。对于前者,近代中国从农民起义、维新变法、洋务运动、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整个历程充分的说明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对于后者,可以从建国后中苏关系的发展演变、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历史,就能很好说明中国走自己的路,从自己国情出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性。在前两者基础上,通过图片、数据或视频等生动形势向学生展现改革开发以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成就,进一步增强说服力,坚定学生的社会主义信念。

在个人理想方面,教学设计与前两层面不同。前两个方面注重政治性和引导性,个人理想信念的教育更要注重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贴近学生实际。在教学导入时,可以从学生日常生活入手,如微信、游戏等学生一直坚持的生活习惯,坚持的原因与结果,最后落脚点是:为了某个目标而想尽办法的坚持,最终越来越接近或者实现自己的目标,这也正是我们追求理想的过程。教学过程可以引入人物案例,结合成功人士的人生经历向大学生的未来发展延伸。理想是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美好向往,理想的形成来源于实践而又高于实践。科学的理想一定离不开对历史发展规律和人生价值的清楚认识和正确把握。而这些认识的获得,可以通过成功人士走过的历程展现给学生,引起反思,与所学知识形成互相促进的作用。

三、注传统文化价值的开发

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传统文化的价值不能忽视。中华上下五千年从传统文化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无论是从个人的人格修养和道德境界,还是对家国的一种责任意识,都是我们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成为推动时代的精神动力。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精神力量和思想源泉,加强大学生传统文化的教育,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品格培养、理想塑造的有效途径。因为有些浅显的道理通俗易懂,但是不一定有说服力,需要一些具有历史积淀或现实体验的资料才能达到让学生引起思考并指导言行的目的。

中国传统文化中积极进取、有所作为的思想在今天具有很好的教育价值。 “敢为人先”,“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思想很好的彰显了改革创新时代精神的内核。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以天下为已任,如王勃讲“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宋代理学家张载更是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作为自己的最高理想。民族英雄文天祥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篇。范仲淹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言;苏轼发出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喟叹;岳飞发出了“待从头,收拾旧出河,朝天阙”的壮志,他们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结晶。

再如《孙子兵法》中讲:“求其上,得其中;求其中,得其下;求其下,必败。”毛泽东《赠父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用于激励学生要立志高远,立志做大事,具有很好的教育意义,远比通俗的说教更有影响力。《老子》:“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彭端淑《为学》:“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用于引导学生在立志高远的同时,还要踏踏实实,从小事做起,不要好高骛远。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传承下来的传统文化,凝聚成今天我们所弘扬的中国精神,对社会的建设和个体的成长会形成强大的推动力量。将这种文化力量以特定的形式传授给当今的大学生,会形成良好的教育效果。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过程中,可以将传统文化的资料进行归类使用。

四、注重社会实践和考察的辅助教学作用

理论来源于实践,还要落实到实践。学生在理想信念方面得到的认识,最终需要落实的自身成长的实践中,而在教学过程中,也需要通过实践和考察,让学生在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中进一步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就是很好的方式,可以结合不同专题,进行有针对性的选取实践活动内容,还可以结合地方特色和社会热点选取活动方式。比如丹东地区可以选取的实践教学的一个很好的内容就是到凤城大梨树村考察学习。

大梨树,一个曾经落后的小山村,一个地处偏僻、交通不便的小山村,常年的落后,让村民失去了信心,开始纷纷外迁。但这样的一切,因为一个人而改变了,他就是毛丰美——大梨树村的党支部书记,一个有着坚定信念的村干部。毛丰美带领乡亲先是开山种果树,再是发展经济作物——五味子,建成了全国最大的五味子批发基地。然后发展旅游,建影视基地。大梨树村变的越来越富,也变动越来越美,成为全国知名的村子。用毛丰美的话说,这都是干出的,他们是大干、苦干、会干加巧干。把荒山开成果园是一点一点干出来的,种植五味子也是一点一点干出来的,村里的河道是他带来全体村民一锹一锹治理出来的,现在所以村里的路面都是柏油路,那也是一点一点干出来的。所以“干”字,是他们成功的原因。通过丹东凤城大梨树村的“干”字精神和毛丰美的先进事迹,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美好的理想还要靠坚定的信念和实干精神,才能最终实现。

〔参 考 文 献〕

〔1〕王小康,王东维.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理想信念内容教学实效性之思考〔J〕.榆林学院学报,2014,(05):123-126.

〔2〕杨志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的理想信念教育〔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6,(22):6-7.

〔3〕李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的“理想信念”问题〔J〕.道德与法研究,2008,(03):40-43.

〔4〕闫淳纯.传统文化视野下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J〕.教育与教学,2012,(03):28-31.

〔5〕王易,宋友文.新形势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04):57-60.

〔责任编辑:侯庆海〕

作者:刘丽果

第3篇: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上将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为新时代治国理政的重要举措,同时也高度重视青年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建设。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二者之间具有内在契合性,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学生主体层面马克思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同时也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深入推进。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角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面临着较好的机遇,话语体系不断创新、科学内容不断完备、前进方向不断明确。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部分学生的畏难心理和表面化理解、教育渠道和方式缺乏创新、理论和实践严重脱节等都削弱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影响力。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引导下推进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要坚持理论实践统一、他教自教统一、内容形式统一的原则,坚守课堂阵地、营造良好环境、诉诸社会实践,推进新时代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再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

推进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理解和接受是中国共产党持之以恒的奋斗目标。大学生群体正处于理想信念形成扎根期,思想活跃,加强青年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任重道远,要抓住机遇克服挑战,培育好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人才。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在联系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加强和推进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党和国家各项工作任务之中的重中之重。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强调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1]41。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可概括为六个方面:立足群众立场、联系群众生活、采用群众话语、体现群众利益、用于群众实践、化解群众难题。它是一个“大众化”和“化大众”相结合的过程:“大众化”即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由抽象到具体,通俗易懂而被人民群众认同、理解和把握,实现宣传和普及的“大众化”;“化大众”即人民群众坚信、肯学、会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将其作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理论武器,自觉以马克思主义为导向,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理想信念是大学生成长进步的明灯,关系到大学生做何人、走何路、为何学等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抓好理论学习,通过坚持不懈学习,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和解决问题,坚定理想信念。”[2]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具有特定的内涵:一是理想信念充分展现了大学生的政治观,体现了大学生对美好明天的向往和信心。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目的是使大学生坚定信仰,牢固树立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实现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二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始终强调共产主义理想的实践性,共产主义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而应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理想信念教育指明了当代大学生奋斗的方向,帮助大学生以实际行动践行共同理想和远大理想,以共产主义指导行动,积极投身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活动,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新的历史条件下,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引导和推进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根源在于二者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相互支撑、不可分割,具有内在契合性。

(一)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党和国家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为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议题,提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质和量的双维指标。从量的方面看,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求我们群策群力地在绝大多数人民群众中普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在中国创新发展而形成的理论成果。青年大学生是推进社会变革的中坚力量,是人民群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这一社会群体中能否得到切实有效的宣传普及,影响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广度和深度。从质的角度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求广大人民群众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真懂真信并自觉指导自己的行动。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青年大学生更应学习贯通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坚定信仰、躬身实践、不辱使命。因此,高校教育要重点加强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使广大青年大学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铸牢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提高共产主义觉悟,树立正确的“三观”,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在应有之义。

(二)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推进载体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推动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顺利进行。主要体现为:保障作用是指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党和国家培养优秀青年大学生的重要途径,也是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有力手段,能够保证党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的领导地位,这是在青年大学生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前提和政治基础。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能使其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充分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要性,保障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顺利进行。育人作用是指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能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理论水平,促进大学生的知、情、意、信、行等方面的均衡发展,深化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把握,增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的信心,筑牢大学生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坚定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学习和践行,顺利推进马克思主义在青年大学生中的大众化。开发作用是指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能够充分调动大学生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普及教育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大学生践行马克思主义的自觉性。此外,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能够提高大学生在学习和践行马克思主义思想中的理论水平和人格修养,从而帮助大学生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要义,在实践中将自律和他律相结合,以坚忍不拔的毅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阈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推进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一个曲折的过程,既有积极因素,又有消极因素,既面临着机遇,也需应对挑战。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阈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面临的机遇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就是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命题的提出,更好地激发了大学生的爱国报国之志,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带来新的机遇。在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过程中,要切实发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作用。

1.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创新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话语体系。优化的话语体系是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支撑,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话语体系建设,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内容。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在许多大学生看来,一些政治理论单调刻板、晦涩深奥,虽符合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原则要求,但过于强调社会层面的理想信念,没有很好地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很难满足学生的心理诉求,难以产生心灵共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理论宣传要处理好时、度、效,让人民大众喜闻乐见、产生共应,切实发挥正面宣传武装人、塑造人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坚持理论要运用群众表达、契合群众心灵,强调理论创作要坚持“二为”“双百”和“三贴近”,从而形成具有民族特色、中国作风的思想理论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以一句句朴实生动的话语,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新的发展阶段,“人民有信心,国家才有未来,国家才有力量”“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青年有理想、有信仰,国家就有未来,民族就有希望”等,通俗易懂、意蕴深刻,特别是“中国梦”的提出,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相契合,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人民群众个人理想相融合,具有大众性和艺术性,使青年大学生爱听、能懂、愿为,从心底产生理论认同和情感共鸣,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要把握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前进方向,不断创新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话语体系。

2.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丰富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理论内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内化为精神,外化为实践,使大学生坚定信心,树立并牢固“四个自信”,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体系是科学的、完备的,随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不断推进,其自身也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路径加以贯彻。在党成立初期,毛泽东同志始终将坚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为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对待。他的《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等将马克思主义理论通俗化,用广大青年和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方式和表达机制由表及里地阐明马克思主义理论,使马克思主义能为广大青年和人民群众所理解和接受。新时期,党中央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一系列与时俱进的新思想,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走向新阶段,特别是“中国梦”等重大理论命题的提出,引起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强烈反响和共鸣。这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想理论成果,极大丰富了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理论内容,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成果的熏陶和滋养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得以顺利进行,广大青年学子必将成为新时代中国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引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正确方向。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行,各方面利益冲突不断深化,矛盾和阻力增多。中西文化的交流碰撞,使西方的一些不符合我国实际的价值观和文化观等渗入我国思想领域,淡化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坚定信仰,部分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念松动,樹立正确理想信念的难度增大,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面临的挑战加剧,这就需要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引领下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筑牢红色人生底色。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引领和促进作用,每一重大理论的提出,无不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之上,使理论成果更加接地气、近人心、表民意、促落实。正如胡锦涛同志指出:只有理论上成熟,才能坚定政治立场,只有理论的与时俱进,我们的行动才能不断前进。作为系统完备、与时俱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着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在内容、形式和方向上与社会主义的发展相适应,与共产主义理想相契合,引导着大学生将个人理想与共同理想相融合,将共同理想与远大理想相连接,能够最大程度地团结和凝聚青年大学生的智慧和力量,使广大青年学生坚持社会主义不动摇,坚定共产主义不含糊,做到举旗定向、态度明确、立场坚实,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潮的消极影响,努力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始终将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作为战胜一切困难和挑战的主心骨,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前进。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阈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面临的挑战

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引领推动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工作成效卓著。2016年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研究表明:大学生积极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治国管党理政新思想,积极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多数大学生赞同我国必须走具有中国气派和风格的社会主义道路。但是也应看到并积极应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阈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面临的挑战。

1.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存在认识表面化的倾向。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者在研究和批判资本主义、指导和建设社会主义、预见和实现共产主义的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具有抽象性、科学性、系统性和深刻性。但是由于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不同,涉世不深,马克思主义理论对部分大学生来说是较为枯燥、晦涩难懂的。这就导致大学生不能较好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深层次内涵,不能很好地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塑造自己、指导实践。此外,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一些社会失范问题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也削弱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遵循。课堂教育是培养大学生理想信念的主要途径,也是在大学生群体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方式。多数高校都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课作为公共课,但是强制性的必修学习很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同时课堂授课的方式使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往往停滞在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层面,把马克思主义当作一种知识加以学习,只求及格,很难建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情感和信念,很难深刻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现世价值、实践价值、理论价值,导致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认识的表面化,理想信念中的知情意信行发展不平衡,理想信念呈现多元性、易变性等特点。

2.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方法和渠道缺乏创新性。列宁指出,工人阶级内部不会自发产生民主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3]。大学生正处于思想观念形成的特殊时期,加之社会经验不足,马克思主义思想意识很难在大学生的头脑中自发形成,这就需要外部灌输的教育方式培养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然而,传统理想信念教育往往把学生当作是消极被动的接收对象,通常采取“填鸭式”“满堂灌”的方式使学生接收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以期达到社会所期望和要求的程度。这种教育方法强调教师主导,忽视大学生的自身能动性,具有刻板性、目的性和趋利性,其结果往往差强人意。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大众化”和“化大众”相结合的过程,要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贯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路径方法,即在向大学生灌输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的同时,还必须建立和完善反馈机制。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将群众的意见加以集中,再到群众中去普及宣传,见之于群众的实践,然后再集中,如此无限循环。当前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倾向于单向灌输,信息反馈路径不畅,难免造成片面性和失效性。在大学生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该是一个“双向互动、理论传导和沟通的过程”[4]。 只有通过信息反馈,才能切实地把握接收者的理论水平和理论需要,进一步创新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渠道,提高功效性。

3.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存在明显脱节。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靠实践,理想信念教育也要靠实践,理想信念的坚定和升华同样也靠实践。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个理论普及化的过程,也是一个人民群众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也是一个理论与实践不断作用与反作用的过程,既要关注理想信念教育自身理论的完善,推进理论纵深发展,又要密切联系理想信念教育的现实实践,将理论的科学性和实践的现实性结合起来。有关调查显示,部分高校进行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主要停留在课堂理论教学,而忽视社会实践在大学生理想信念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如此形成的理想信念是表面的、肤浅的、易变的。有些学生只是空喊“马克思主义”的口号,而不能以理论指导实践,不能以实际行动践行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有些学生认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但在行动上却不愿艰苦奋斗、躬身实践。如此而言,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存在知与行脱节的问题。

三、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基本原则与对策

新时代,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要做到把握机遇、应对挑战,贯彻落实一系列基本原则,制定相应的方针政策,以提高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和可行性。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阈下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基本原则

原则为人们理解、分析和解决问题提供了基本准则,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要坚持一系列基本原则,以提高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规范性和感染力。

1.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正确处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之处,也是马克思主义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所需遵循的基本原则。大学生在理想信念教育中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义,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在实践中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自觉为共产主义而奋斗,切实做到知行合一。理论学习是马克思主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前提条件,是培养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基础。教育者要首先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者,同时要切忌教条和经验主义,避免生搬硬套、空洞宽泛、脱离学生实际,以免引起学生的抵制情绪。一方面要结合学生自身实际,“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5],满足学生的理论需求,增进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感和亲切感,使学生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与切身利益诉求相结合;另一方面要结合我国现实,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教育,提高大学生对社会主义中国的归属感、责任感。教育者要积极引导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感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铸牢社会主义信念和共产主义理想,并自觉躬身于实现中华民族历史飞躍的伟大进程中,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建设,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使大学生更加自觉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

2.坚持他教与自教相统一的原则。他人教育和自我教育是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所应遵循的又一基本准则,既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工作的主导作用,又要重视大学生自身的教育价值,更好发挥大学生自我培育的功效。他人教育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途径,要高度重视学校教育的引领与规范作用,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支撑起强有力的平台。一方面,思想政治教学要因势而变、不断创新,教学内容要紧跟时代潮流,密切关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的新理论、新路线、新论断,保证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坚持以理服人、以情感人,联系实际阐明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拉近大学生与马克思主义的心理距离,让大学生易懂、真信、勇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教学形式和方法要灵活多样,切忌对理论生搬硬套,通过多种形式教授马克思主义思想,培育学生坚实的思想基础。另一方面,要提高教育者的专业素养、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品质,教育者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做到坚信不疑、践行不移,全面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不断更新知识水平,提高教育效力。列宁强调:“先锋队要不怕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改造。”[6]自我教育是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又一重要途径,对于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提高政治觉悟,提升自我修养具有重要作用。要通过学生会、党支部等自我教育载体,充分发挥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大学生善于反思、勤于思考、勇于奋斗,自觉寻找个人理想与共同理想、远大理想的差距,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强化实践锻炼,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不断提高自我教育能力。

3.坚持内容与形式相协调的原则。任何事物都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内容是根,形式是表,二者是决定与反作用的关系。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为指导推进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要处理好理论内容和传播形式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形式辅助内容,提升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水平。列宁指出:“最大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大限度的通俗化。”[7]马克思主义要指导中国实践,要成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指导大学生的行动,必须提纲挈领、浅显易懂,使大学生能理解和把握,并在大众化的过程中真正回答和解决大学生的问题。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形成了指导社会行为、调节利益关系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提供了科学理论源泉。要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确保内容的科学性、严谨性和时代性,树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正确方向,使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大学生群体中得到广泛认同、形成普遍共识。要使得马克思主义赢得青年学生的尊崇,除了理论内容贴近学生之外,还要采取有效的传播普及形式。通过分析大学生群体的认知特点,促进宣传形式的多样化、高效化,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群体的要求,使大学生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滋养,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自觉拥护马克思主义,坚定理想信念。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阈下丰富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具体途径

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8]这里的“桥”或“船”就是方法途径。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为指导推进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要挖掘适当的途径,达到切实提高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实效的目的。

1.坚守课堂教学阵地。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应以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为教育阵地和平台支撑,思想政治教育课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根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弘扬中国梦和核心价值观,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观为目标,坚定大学生的政治方向。列宁强调:坚持政治思想行动的一致,牢固树立理想信念,要以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为基础。坚守课堂教学阵地,就要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手段,坚定不移推进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学生化,增进课堂教学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坚守课堂教学阵地,就要不断丰富理想信念教育内容,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广大青年学子,深入总结党和国家带领人民在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中所取得的实践经验,着力用马克思主义解决青年大学生关心和关注的热点问题,拉近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心理距离。坚守课堂教学阵地,就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9],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传播者的真信和真懂是决定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实效的关键因素,要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增强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以身示教,提高教师对马克思主义及其大众化理论成果的理解和把握,更新理论知识,提升使命意识。

2.营造校园文化环境。马克思指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可以创造人。”[10]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能够满足大学生不断提高的内在精神需求,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促进校园文化整体提升,孕育良好的校园软环境。要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充分发挥优秀大学生和党员学生干部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建设与社会主义建设相适应、具有高校自我风格的校园精神文化,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融入学校各方面建设之中。要加强校园制度建设,以制度保障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的顺利进行,提高校园管理者的马克思主义素养和道德境界,切实把各项制度落到实处。制度建设要坚持以学生为本,提高制度的科学性、可行性,充分发挥学生会、党支部等大学生自我管理和监督组织的作用,提高大学生的自主意识。通过高校校园物质、精神和制度三方面的文化建设,培育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使马克思主义时刻潜移默化地滋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坚定追求更加美好未来。

3.诉诸社会实践活动。认识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并在接受实践检验中完善和发展。江泽民同志指出:“不能整天把青少年禁锢在课本上和屋子里,要让他们参与一些社会实践,打开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社会经验。”[11]社会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在大学生群体中实现宣传普及的重要途径,也是大学生培育和践行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的重要方法。要把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引导大学生树立服务意识、奉献意识,深刻认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为何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切身体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持之以恒加强理论学习和武装,筑牢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和信心。要鼓励大学生关注国内外重大热点问题和我国社会发展问题,准确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必胜的信心,澄清是非、端正态度,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现实实践问题,提高自身馬克思主义理论运用水平,在社会实践中磨炼意志、提高觉悟,坚定“四个自信”,自觉融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大潮中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砥砺前行。

四、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上强调:“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1]70,鼓励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在时代浪潮中破浪前进。青年大学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指向者和推动者,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奉献者和享受者。党和国家特别是高校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把握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科学内涵,理清二者之间相互促进的关系,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引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正确走向,摒弃主体与客体、理论与实践等的矛盾问题,发挥学生自身、课堂教学、校园环境和社会实践多方的合力,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进程中引领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引导大学生系好人生第一颗纽扣,使大学生深刻认识到自身所肩负的历史重任,实现与祖国和时代共同进步,以青春梦助力中国梦。

[参 考 文 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154.

[3]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17.

[4] 何玲玲,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专题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179.

[5]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77.

[6]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700.

[7]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列宁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468.

[8] 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9.

[9]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27.

[10]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72-173.

[11] 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89.

〔责任编辑:徐雪野 田丹婷〕

作者:张广俊

第4篇:理想信念教育

二年级理想信念教育教学设计

你学习的意义是什么?

一、家庭教育的局限性。

二、知识水平的局限性。

三、接触范围的局限性。

你们的现状

 第一类:理想肤浅、模糊,没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

 第二类:向往和憧憬未来,但自觉性不够,有时动摇不定。

 第三类:认为理想就是将来找个好职业。

 第四类:具有远大的理想,把个人利益与国家的利益有机结合起来,并且能脚踏实地地去努力。

理想是什么?

 滔滔不绝的水说:“理想就是勇往直前,我们唯一的使命是往前奔跑,勇敢去追前方的太阳。”

 石缝的小草说:“理想是阳光、是空气,为了它们,我必须往上去生长,必须根深蒂固,这样,我才能实现我的理想。”

 凶猛的雄鹰说:“我的理想就是翱翔于天空之上,要去搏击长空,去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领空。”

理想到底是什么呢?

从哲学角度,理想是“人生之最高准则”;

从社会学角度,“理想是未来美好生活和美好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从心理学角度,“理想是指向未来,指向人的生活和活动的远景”;

从美学角度,“理想是至善至美的生活”;

从伦理学的角度,“理想是最高尚的人格”;

从人生哲学的角度,

“理想就是人生奋斗目标,

是一个人如何度过自己

一生的总体规划。”

第一方面、人类如果没有理想将会如何

 白天鹅是属于候鸟,等到冬天即将来临之际,要到南方过冬,往返期间,在天空中练就了翱翔的本领,但是由于饲养员的精心饲养,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于是就失去了在天空中飞翔的志向,整天呆在天鹅湖里,再也飞不上蓝天。海鸥,本应在大海上搏击,但是,由于城市垃圾到处都是,它们随时都可找到食物,于是,一些海鸥就不愿在大海上艰难的寻食,只是满足于在城市垃圾中生存。由此,也就逐渐丧失了在海上生存的能力。那本应属于白天鹅、海鸥自己的生活,却再也找不回来了,这多么的悲哀。

 “人如果没有理想和一条咸鱼有什么分别?”这是周星驰在《功夫》里的台词。

 陀思妥耶夫斯基说:“没有理想,即没有某种美好的愿望,也就永远不会有美好的现实。”

 俄国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说过:“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

教师心语:

没有理想的人生就是黑暗的人生 。

“如果一个人不知道他要驶向哪个码头,

那么任何风都不会是顺风。”

 一个小女子叫曹南薇。1968年夏天,正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高潮。这一年,曹南薇17岁。她患小儿麻痹,按政策不下乡,但是留城也找不到工作。那时还没有个体户。她没有父亲,和母亲相依为命一天,曹南薇在报纸上看到关于“高能物理”的报道。17岁的她竟然心潮起伏。她把报纸剪下来,日思夜想。她想,高能物理这么重要,我能不能做点什么? 就这样,她不经意地定下了自己的理想。

 她开始学习。她关在家里,一年又一年,初中、高中、大学、专业课程,她都学完了。十年后,到1978年,她27岁时,她的论文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引起了很大震动。随即,国家高能物理研究所接纳了她,让她的理想找到了更加广阔的天地。她的成功,全在于她17岁那年看到报纸后,为自己定下目标。多少像她这样的人,因为没有目标,到27岁,甚至37岁的时候仍然一事无成呢?可见,人生要有理想,这太重要了。

 有人认为,有没有理想,还不是照样学习、吃饭、工作、睡觉,理想没有什么作用。表面上看来,有没有理想都要学习、吃饭、工作、睡觉。但是,有没有理想,学习的不一样,饭吃的不一样,工作的也不一样。

教师心语:

人有没有理想,

思想境界、精神状态、

奋斗效果都会有所不同。

理想是人类心灵的需要。

 雨果说:“人类的心灵需要理想甚于需要物质。”因为心灵需要,歌德花了60年写作不朽史诗《浮士德》;因为心灵需要,牛顿潜心苹果树下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因为心灵需要,即使盲目的海伦.凯勒心中也有无限光明,即使耳聋的贝多芬也能凑出振聋发聩的英雄交响曲。

 在实际生活中不难见到一些人“混”日子,他们只是满足于混一天是一天,混到月底将工资混到手,然后,下个月接着再混。这些人可能私下里认为自己很聪明,不用好好工作,就能将单位或老板的钱混到了手。这些自以为聪明的人其实是最愚蠢的人,因为他这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混日子,混的不是别人,混的是自己的前途、命运。因为他混得久了,就会在头脑中形成一种定式:人生就是来混的,混也就成为自己的命运。

 当一个人落魄到“混”的程度时,根本谈不上什么远大理想与抱负了,他的一生就由命运来安排,而不是自己安排自己的命运。如果你只是想将你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理想,定位于混一碗饭吃,那么,你可能一生都在为了“混一碗饭吃”而“奋斗”着,也很可能就连这“一碗饭”也混不到嘴里。

教师心语:

如果你不想自己的青春和生命白白浪费掉,

那么,在你的人生中、学习中, 你就要为自己定一个明确的目标,

这个目标就会影响甚至决定你以后的生活。

如果没有一个有价值的目标,

你不可能拥有一个美好的人生。

第5篇:理想信念教育

探索深化新时期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的新途径

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是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教育局党委今年提出了 开展“创建学习型党组织”活动,我们学校积极实施。“创建学习型党组织”是为了更好的做好学校的党建工作,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是党建工作的核心问题,所以我认为有效的开展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是 “创建学习型党组织”活动的重中之重。

一、过去 “理想信念教育”存在的问题

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每个共产党员保持先进性的精神动力。然而,近年来由于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一些党员干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扭曲,部分党员干部对共产主义产生了怀疑,对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产生了动摇,极个别的人甚至丧失了党性原则,犯下了背离党的宗旨和人民信任的错误。这里面固然有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低潮和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西化”的影响,也有市场经济对党员干部理想信念的冲击,更有党内腐败现象导致党的形象和威信的下降,但与我们以前在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时所使用的方法不当也不无关系。过去在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时存在的问题有:

1. 理论宣传的内容空泛,与现实反差比较大

过去我们所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比较空泛,与日益丰富的现实之间存在着不符的现象。更多侧重于对革命时期形成的优良传统,如“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无私奉献”、“大公无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等内容的宣传上。革命战争时期形成的优良传统当然应该发扬光大,但这些是先进性的要求,不能作为一般性要求进行宣传。过去由于误解,我们有时把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和个人利益价值观割裂开来、对立起来,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片面强调集体利益而忽视个人价值,导致“你说你的,我做我的”,从而严重地削弱了理想信念教育的效果。

2. 教育的方式比较单一,过于重视说教和正面教育

过去我们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方式比较单一,主要是开会、学习、发文件,

侧重于说教和正面教育,强调“理论灌输”,方式方法缺乏创新。导致在理想信念的宣传上存在着说理不彻底的现象,影响理想信念教育的效果。

3.宣传的媒介不够丰富,对新媒体的认识不足

过去我们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所用的媒介主要是报纸、电视、广播、文件等传统媒介,今天我们已经进入了网络时代,利用网络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对于年轻党员,尤其是对学生党员有着其他媒介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应该让网络成为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主阵地。

4.没有将理想信念教育与个人的工作和发展相结合,使教育工作不能做到有的放矢

过去我们的理想信念教育与个人的工作和发展结合的不够紧密,使教育工作不能做到有的放矢。一个理论是否能被人们接受,关键在于它是否能够指导实践,是否能够与具体工作实际相结合。毛泽东思想是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邓小平理论是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结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也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所以,今天我们所进行的理想信念教育也需要与每个受教育者的个人工作和发展相结合,才能真正使人们信服。

二、对新时期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途径的探索与实践

针对上面所提到的这些问题,我做了比较深入的思考。有的同志认为:在当今的社会谈共产主义理想和马克思主义信念有点与实践脱节,我不这样看。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政治系教授方永刚,他对马克思主义“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精神教育了他的学生,感动了他的同事,同时也为我们党务工作者做出了榜样。他用自己的行动说明:在当今的社会,人们同样需要用共产主义理想和马克思主义信念来指引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在我们学校,针对新时期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问题,我们进行了探索与实践。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1.以“政治学习”为载体的领导干部理想信念教育

领导干部的政治素养普遍较好,所以对于他们的理想信念教育主要以学校党委中心组的政治理论学习为主。我校党委十分重视党委中心组的政治理论学习,坚持把中心组学习作为对领导干部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一项战略性、基础性的工作来抓。学校为党委中心组成员征订了《时事报告》、《半月谈》、《求是》、

《党建》等期刊,保证每不少于12次的集体学习。同时在学习方法上力求创新,做到三个结合,即集中学习与分散学习相结合,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独立思考与互相交流相结合,逐步形成了一套科学的学习方法体系。坚持“五有”,不断提高中心组的学习质量。一是有计划安排;二是有教材和资料;三是有学习笔记;四是有中心议题和中心发言人;五是有调研论文。

通过学习,学校党委一班人进一步树立了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理念,更加坚定了共产主义理想和马克思主义信念,把切实解决当前学校改革发展和师生员工在学习、工作、生活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和困难放在了重要的位置,保证了学习的实效性。

2. 以打造“高绩效团队”为载体的中层干部理想信念教育

在高校管理中离不开团队建设,我们学校借鉴了企业管理的一些成功经验,在基层班子建设中,以打造“高绩效团队”为主加强中层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 在打造“高绩效团队”活动中我们着重进行了“五好”领导班子建设。具体说就是,“政治素质好、制度建设好、团结协作好、作风形象好、能力素质好”。只有具备“五好”领导班子条件,才能带出过硬的教职员工队伍,学校的管理水平才能不断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能力才能不断增强。“五好”领导班子应具备“五种意识”,即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合作意识、责任意识和争先意识。

通过“高绩效团队”建设,使我校的中层干部在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中充分发挥作用,做到了政治坚定明方向、教学科研创一流、为人师表当楷模、培养人才见成效。使每一位中层干部都能坚持认真学习,科学发展,坚定理想信念,自觉成为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

3. 以“师德建设”为载体的教师理想信念教育

师德建设,是学校永恒的主题,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校将师德建设与教师的理想信念教育结合在一起,开创了在教师中开展党建工作的新模式。2007年,我们在全校开展了“构建和谐校园,争创师德建设先进集体、先进个人”的双争活动。通过争创活动,我们培养、树立了一批师德先进典型,评选出了21位“师德标兵”,进行了隆重的表彰,在全校形成了敬业爱生、乐于奉献的浓厚氛围,提升了我校教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构建了和谐的育人环境,并且增强了教师对自己职业的认

同感和荣誉感,使他们坚定了为教育事业奋斗终身的理想信念。

4. 以“制度建设”为载体的基层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

近几年来,我们学校在基层班子建设、干部能力建设方面做了很大努力。2003年,学校党委及时总结和借鉴 “非典”时期的管理经验,修订了《锦州师专党委工作制度》、《锦州师专关于加强基层班子建设若干意见》、《锦州师专基层总支(支部)建设的有关规定》等十几项制度;2004年4月,针对机关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建设“学习型机关”为目标,开展“机关建设年”活动。2005年,党委在“基层组织建设年”中把基层班子建设作为重点,按照建设“学习、团结、先锋、规范、创新”型基层组织的要求,全面推进我校基层党组织建设。2006年,组织了《细节决定成败》培训班,2007年,我们用一年的时间在基层党组织中进行了“党建目标管理”、制定了锦州师专中层干部“五项要求”、《中层干部请假制度》对干部劳动纪律进行检查和监督,今年,我校党委又出台了《基层单位党政联席会议议事规则》,进一步完善了基层单位的制度建设。几年来,学校党委分别组织了党风廉政建设、党的作风建设、干部素质建设、管理心理学、细节管理、岗位职责等方面的培训,通过这些“制度建设”、“专项活动”和“学习培训”,将基层党员干部的能力培训与理想信念教育结合在一起,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5、针对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

让学生树立共产主义理想和马克思主义信念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点之一。每年新生入学伊始,各基层党总支便对学生进行入党启蒙教育,平时在正常的“两课”学习之外,宣传部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形势政策” 教育,学校的业余党校更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每学年一周期的入党积极分子培训,每月一次的学生党员月例会,成立宿舍学生党小组等,通过行之有效的教育和管理,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坚定了跟党走的信念和决心,近几年,我校大学生申请入党率近90%。针对学生爱上网的特点,我们在校园网上专门开辟了“党建天地”专栏,供学生上网浏览。使用新媒体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宣传,丰富了理想信念教育的宣传阵地。从数量巨大的点击量来看,使用网络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宣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除此以外,我们学校党委根据中央、省、市和教育局的安排,认真进行了“保

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深入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活动和反腐倡廉“电化教育月”等专项活动,并且以这些活动为载体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丰富了工作的抓手。

通过以上这些方式方法,我们学校党委对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克服了以往工作中的弊端,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希望能对探索深化新时期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的方式与途径提供一些借鉴和帮助。

第6篇:理想信念教育

●时间:

■授课人:

▲ 内容: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人为什么活着?为谁而活着?人生应该怎样度过?怎样活着才更有意义?

我们每一个官兵都应以对国家、对人民、对军队,同时也对自己高度负责的态度看待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自觉以科学理论武装头脑,以高尚情操陶冶自己,正确对待改革调整中的利益得失,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价值观,作一个高尚的人、纯洁的人、对人民对社会有用的人。

一、人生观、价值观的深刻内涵

(一)人生观

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它支配着人们的各种观点和行动,从根本上决定着人生目的、人生的价值取向和人生态度。人生目的,就是人为什么活着,为谁活着,人生在世应当树立什么样的奋斗目标,就是人生观和核心;人生的价值取向,就是怎样看待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这是人生观的意义,这是人生观的基础;人生态度,就是怎样立身做人,选择什么样的人生道路,怎样对待和处理人生历程遇到的各种矛盾、困难和曲折,这是人生观实现的途径。 人生观与世界观有着密切的联系。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包括自然界、社会和人的思维)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在一定的世界观的基础上,人们又形成了一定的人生观。一般说来,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观。有人主张“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利己主义人生观,有人主张“人生在世,吃喝玩乐”的享乐主义人生观,有人主张“一切为了金钱”、“钱能通神”的拜金主义人生观,这些都是资产阶级世界观在人生观领域的种种表现。而无产阶级的革命人生观是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为基础指导的,它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人生的根本目的,把为他人、为社会多做贡献视为最大的幸福,始终坚持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自觉为建设美好的社会主义直至实现共产主义而努力奋斗,书写辉煌的人生,这才是唯一正确的人生观。

(二)人生的目的

人生的目的就是解决人为什么活着,为谁而活着这样一个根本问题。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一点,就在于人的活动是自觉的、有目的的。 人生的目的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它的形成主要是由人们生活的一定的经济条件、经济地位和经济利益所决定的。

有的人片面追求消费享乐;以个人享乐为中心,不管是否影响他人社会的正当需要,往往有意无意地损害他人的利益。有的人则以追求权

力为人生目的,认为有权就有一切,甚至不择手段地跑官、要官、买官。还有的以追求金钱为人生的目的,认为“钱是万能的”,有了钱不仅可以买至各种商品,满足各方面的消费的需要,以为有了钱就有了一切。这实际是拜金主义人生观在人生目的方面的具体表现,以赚钱捞钱为人生的根本目的。为了钱,道德、良心、人格、信誉统统可以不要,甚至不惜践踏国家的法律,铤而走险。而在马克思主义看来,金钱只是商品的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是人们生活的经济条件和手段,并不是人生的目的。总之,上述种种人生目的,是病态的人生追求,是资产阶级人生观的具体表现,严重危害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我军官兵应该自觉抵制这些人生追求的腐蚀拉拢。

雷锋同志说得好:“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更美好。”“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可见,只有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把人民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自觉以个人利益服从人民和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决与一切危害人民利益的言行作斗争,知行统一,努力实践,才会有光荣的人生,闪光的人生,

(三)人生的价值

所谓人生价值,是指人生对于满足社会、他人和自身需要具有的意义。人生的价值包括人生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两个方面。一个人,一方面是价值主体,他把他人和社会作为自己的价值客体,他是需要的主体,有其自身的需要,他要依靠他人和社会的活动及其成果来满足其自身的需要,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向社会的索取。从个人角度来说,这就是他的自我价值,换句话说,个人通过自身的活动从他人和社会那里获得必要的资料来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这就是所谓人生的自我价值。他又成为他人和社会的价值客体,以其活动及成果,来满足他人和社会的需要,这就是他的人生的社会价值,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四)人生的态度

人生态度是指人们所选择的人生道路及其行为倾向和生存发展的方式,它是人生观的重要方面。我们要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就必须端正人生坐标,保持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

1、要珍惜人生

人在社会生活总,总是这样那样的责任和义务,应该认真履行,不能游戏;人生总是有许多宝贵的东西,值得我们去珍惜。特别是我军官兵,对国家和人民负有神圣的使命,应该认真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尽心尽力地做好各项工作,这样才能不辱使命。珍惜人生、热爱生活、努力工作,都是履行使命和义务的集体表现。当然,珍惜人生,并不否定勇于牺牲,二者是辩证统一的。用于牺牲不等于不珍惜

生命,珍惜人生也不等于苟且偷安。在我军官兵的人生观中,用于牺牲和珍惜人生统一在为祖国为人民无私奉献的人生价值中。当祖国和人民需要的时候,在生死攸关的紧急时刻,我军官兵可以毫不忧郁的赴汤蹈火甚至献出生命,这是我军官兵人生价值的体现。

2、要选择乐观的人生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人生的道路曲折漫长而又充满矛盾。成与败,苦与乐,灾祸与幸福,等等,常与人生相伴。这是客观事实,应该实事求是地对待它,正视它。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之所以能够战胜双耳失聪的打击,以百折不挠的毅力创作出《英雄》、《命运》等辉煌乐章,就在于他有热爱生活、热爱音乐的乐观主义的人生态度和为神圣的音乐艺术事业而献身的人生观、价值观。

3、要选择拼搏进去的人生

“新一代钢铁战士”梁强、“独臂英雄”丁晓兵等新时代革命军人的楷模,也是身残志坚,处逆境而奋发,遇艰险而搏击,从普通士兵到部队领导,他们以顽强的毅力和拼搏精神经受了常人难以承受的磨难,付出了比常人多出几倍几十倍的艰辛努力,他们以自己的不懈进去的精神,就难以克服人生路上的一个个困难;没有拼搏进去的精神,就不能成就任何事业;没有拼搏进去的精神,就不能实现我们的宏伟战略目标和远大理想……

二、科学人生观、价值观的本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一)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价值观是新时期广大官兵经受各种考验的思想根基

1、要经受行行色色的资产阶级思想及腐朽生活方式的考验,做一个思想纯洁的、脱离了低级趣味的革命军人,就必须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价值观。

2、要经受住和平环境的考验,做一个始终保持高度革命警惕的革命军人,就必须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价值观。

3、要经受利益关系调整的考验,做一个顾全大局的革命军人,就必须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广大官兵立足军营建功立业的思想基础

(三)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助于正确认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军人价值

在新的形势下,一些干部战士心理产生失衡,人生追求出现困惑和偏差,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就是受社会上消极因素的影响,由此产生了“军人掉价”、“当兵吃亏”、“活得太累”等不平衡心理。那么,怎样正确认识市场经济条件下军人的人生价值呢?

首先,要从军人的历史地位和神圣责任来认识其价值。

其次,要走出“当兵吃亏”的误区。有的人认为现在经济这么发达,而当兵的待遇却很底,赶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于是就产生了“当兵吃亏”的想法。从某种意义上说,当兵的确在经济上要吃一些亏,但从长远来看,当兵非但不吃亏,反而在军营会大有收获。不少战士经过军旅生活的磨练与洗礼,无论意志、毅力,还是知识、才华等多方面都得到了锻炼和加强,这就为今后的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近几年来地方单位接收复转军人的情况来看,凡是那些在军营刻苦训练、认真学习,取得优异成绩的军人,地方单位都非常欢迎。

再次,要澄清“军营不是干事业的地方”的错误认识。有的人认为现在不打仗,军人没有建功立业的机会,军营不是干事业的地方,想早日离开部队,到地方去干一番事业,这种认识显然是不对的。事实上,军营不但能干事业,而且在经受了军营生活的锻炼后,将来会更有条件干好事业。古今中外,许许多多建立了特殊功勋的名人中间,有很大一部分都曾经经历过军营生活的锻炼。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海明威不顾父母的反对和身体方面的原因,志愿参加美国“红十字战地服务队”,奔赴欧洲战场。战争中的亲身遭遇,对这位后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名作家的创作和世界观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最后,革命军人的人生价值在于无私奉献,军人的职业就以为着牺牲奉献。革命军人的人生具有一下特点:(1)强烈的自我牺牲性。(2)高度的同一性和群体性。(3)无条件的义务性。总之,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他具有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胸中装着人民的利益而毫无自私利己之心,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有益与人民的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价值观,是无产阶级革命人生观、价值观的本质要求和具体表现,是我军性质和宗旨的客观反映,也是每一个革命军人健康成长的需要。

三、理想信念的坚定,源于服务人民的坚定性、彻底性

(一)是忠实履行我军根本职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可靠的安全保障。当前,我国已进入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一些矛盾的问题的凸显引发了发展中的不和谐,加上国际形势变化的影响,如何确保国家安全和国内局势稳定,是影响和制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能否如期实现的关键所在。军队肩负着十分艰巨而重大的责任。我们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牢记自己的根本职能,强化战斗精神,切实增强应对危机、维护和平、遏制战争、打赢战争的能力,在维护社会稳定、维护国家安全方面,以实际行动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二)是积极投身国家现代化建设事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力量。在新世纪新阶段,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参加和支援国家现代化建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贡献,就是坚持我军宗旨的具体体现

和实际行动。

(三)是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原则,正确对待改革中各种利益关系的调整,妥善处理个人利益与人民利益的矛盾,服从并服务人民利益的维护和发展。我军作为党绝对领导下的一个具有特殊使命的武装集团,理应具有崇高的思想觉悟,自觉为党分忧,为过分忧,在利益关系的调整面前,带头发扬无私奉献精神,体现出人民军队的先进性,展现我军官兵理想信念的坚定性。

思考题:

1、什么是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

2、革命军人应持有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3、为什么说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价值观?

4、如何理解市场经济条件下军人的价值?

5、如何在实际工作中增强服务人民的坚定性、彻底性?

第7篇:理想信念教育方案

根据《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切实解决小学生德育中的突出问 题,使学生认识到努力完成每一个小目标是实现理想的有效途径,学会订立目 标并能积极、自主、努力地完成目标,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特制定如下活动 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 “整 体规划学校的德育体系。要遵循青少年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和社会发展的 要求,根据德育工作的总体目标科学地规划各教育阶段的具体内容,实施途径 和方法。学生的‘五爱’情感,文明的行为习惯,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遵纪守法 的意识,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是一个通过 教育逐步形成的过程” 。

二、工作目标 依据儿童年龄特点,学习借鉴前人对相关该内容的探索和实践,进一步寻 求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有效途径,改变育人环境,以校园环境的正面影 响去抵制家庭社会的负面影响。逐渐使每位孩子都具有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 促进校风、班风、学风发生较大改变,同时也逐渐提高我校学生的自身素质, 造就一批有理想、有信念的新时代少年。

三、小学生理想信念培养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 以《教育法》《义务教育法》 、邓小平“三个面向”的理论为指导,以《小 学生守则》《小学生行为规范》为依据,遵循教育学,儿童心理学理论,以科学的态度,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培养目标。针对儿童不同年龄特征,分段有 侧重地培养。

2、统一性原则 小学生理想信念是每位小学生都应具有的行为准则。它是学生学会学习, 学会做人的根本保证。在实施过程中,我们进行了统一要求。

3、循序渐进的原则

4、反复性原则 理想信念的培养需要多次重复才可能巩固下来,逐渐形成学生自己的需 要。这就需要我们对学生的行为方式,要不断反复练习,反复巩固,直至成为 他们的自觉行为。

四、方法步骤和主要任务

9 月份:读书学习阶段,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

10 月份:观看《论语》《实话实说》《面对面》,提升学生的理想信念。11 月份:学习总结阶段。

12 月份:小目标总结回归阶段。

第8篇:理想信念教育教育教案(定稿)

第三讲 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

【教学目标和要求】

通过教学,使大学生认识到追求远大理想、树立崇高信念,对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理解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确立马克思主义的信念的科学依据;理解如何确立理想信念、如何坚定理想信念、如何化理想为现实等问题。 【教学重点】

1、理想的含义与特征

2、信念的含义与特征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信念

4、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 【教学难点】

1、理想与信念的关系

2、马克思主义的信念

3、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教学方法】

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并进而形成认知上的共识。 【教学课时数】 2课时

【教学内容】

引入:你曾经有过什么理想?你为之做了怎样的努力?这段经历给你怎样的思考?

一、理想信念与大学生成长成才

(一)理想信念的含义与特征

1、理想: (1)为什么要有理想

我曾看到一首打油诗,内容说的是关于猪的理想:“天上纷纷掉饲料,一天到晚睡大觉,天下人人都爱猪,所有屠夫都死掉。”这对猪来说,可真是一个完美的境界。这当然不是说猪真的会有什么理想,而是讽刺那些无所事事的懒汉。人和动物不同,人是有理想的,人生在世,既离不开对物质的依赖,更离不开对精神的追求。富于理想,可以说是人和一般动物本质区别之一,只有树立了正确的理想并为之奋斗的人,才能找到人生最美好的归宿。

- 1权,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然后在无产阶级政权的保护下建立社会主义。

实践性:一方面,理想的产生来于实践当中,社会实践的广度和深度不同,人们追求的理想就不一样;另一方面,理想的实现一定要经过努力,经过实践。

举例:布鲁诺勇敢的捍卫和发展了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并把它传遍欧洲,被世人誉为是反教会、反经院哲学的无畏战士,是捍卫真理的殉道者。1592年,罗马教徒将他诱骗回国,并逮捕了他。刽子手们用尽种种刑罚仍无法令布鲁诺屈服。他说:"高加索的冰川,也不会冷却我心头的火焰,即使想塞尔维特那样被烧死也不反悔。"他还说:"为真理而斗争是人生最大的乐趣"。经过8年的残酷折磨后,布鲁诺被处以火刑。

超前性:理想来源于现实,但又高于现实,是对现实生活的超越。 (4)理想的类型

按理想的性质和层次划分:科学理想和非科学理想;崇高理想和庸俗理想。 按理想的时序划分:长期理想(实现共产主义)和近期理想(三步走) 按理想的对象划分: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

按理想的内容划分:生活理想是指人们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式的向往追求;职业理想是人们对未来自己所要从事职业的向往和追求;道德理想是指人们所向往的理想人格,是做人的楷模和标准,是人们在道德生活中所希望达到的目标;举例:孟子倡导的道德理想是做“大丈夫”; 白求恩“对工作极端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社会理想是人们对未来社会制度、政治结构的追求、向往和设计,对未来社会面貌的预见。这种理想具有鲜明的时代性、阶级性的色彩。

在我国历史上,有许多思想家和政治家设计了各种各样的关于理想的蓝图,对人类社会未来的前景作出了各类美好的描述。①《诗经》中对“乐土”的向往,有一首题为“硕鼠”的民歌,把奴隶主经为老鼠,表达奴隶们对奴隶主的憎恨和没有剥削压迫的理想社会的向往,这说明从有了阶级对立以来,就有了社会理想;②《礼记》中描述的“天下为公”,是我国古代人民所追求的最高社会理想——大同理想的最早蓝本。孔夫子对大同社会的描述:天下为公,各得其所,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没有掠夺。(③陶渊明的“世外桃源”,描绘了一幅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劳动,平等、自由的美好的生活图景,寄托了他的社会理想。④洪秀全的“太平天国”,《天朝田亩制度》提出“有田同耕,有饭同吃,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口号,是农民阶级向往和追求的理想“天国”。⑤康有为的“大同世界”,《大同书》设计了一个无限美好的世界,这里无私产、无阶级、无家族、无邦国,无帝王,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比孔夫子设计的大同还要美好。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其民生主义就是用“平均地权”的办法,解决土地问题,防止贫富分化。孙中山的一生也是以“世界大同”“天下为公”作为自己的最高理想。

西方社会理想社会观的发展。①古希腊“幸福岛”,一个作家写的一篇幻想小说,描写

- 3执着性:人的认识既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但从个人来说,谁都认为自己的信念是正确的,都持坚决相信的态度,这使信念带有极大的执著性。一个人如果以错误的信念作指导,那就肯定要出偏差。

举例:牛顿是位伟大的科学家,但在他的后半生,竟用了25年的时间来研究神学,企图证明上帝的存在,结果当然是徒劳的,白白浪费了宝贵的时光。这个教训非常深刻。

多样性:不同的人由于成长环境和性格等方面的不同会形成不同的信念。即使是同一个人,也会形成关于社会生活不同方面的许多信念,比如在政治、经济、科学、道德、审美、事业、学业、生活等方面,都会形成一些信念。

情感性:信念相同或相近的人,会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强烈的信任感;信念相反或相左的人,就可能产生人际关系的疏远或情绪的对立。如不爱好书法或对书法没兴趣的人是不会去参加书法协会。

3、理想和信念的关系:理想是信念的根据和前提,信念是理想实现的重要保障。 举例:有这样一个故事:三个农民工在砌一堵墙。有人过来问:“你们在干什么?”第一个人没好气地说:“没看见吗?砌墙。”第二人抬头笑了笑,说:“我们在盖一幢高楼。”第三个人边干边哼着歌曲,他的笑容很灿烂开心,说:“我们正在建设一个新城市。”10年后,时间将三个人分出了层次:第一个人在另一个工地上砌墙;第二个人坐在办公室中画图纸,他成了工程师;第三个人呢,是前两个人的老板。

可是,真的是时间将我们分出层次来的吗?不是,是每个人心中的理想信念把人们分成不同的层次的。不同的理想信念,就有不同的人生规划,也就有了不一样的人生,或碌碌无为,或铸就辉煌。这是理想信念的重要意义的一个显著表现。

(二)理想信念对高职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

举例:在毛泽东青年时代,革命是要被杀头的。当时的毛泽东有一份很好的工作,收入也不错,又有一个贤惠的妻子,按照有些人的想法,毛泽东大可不必去革命,何苦呢?但毛泽东没有安于现状,而是积极的投身到滚滚的革命洪流中。为了革命,他一家二十多口人死于国民党的屠刀下,他的妻子杨开慧也未能幸免于难。但他始终没有动摇自己的信念,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追求,理想一直在支持着他,所以才有后来的毛泽东。

1、理想信念对人生的重要作用 (1)指引人生的奋斗目标 (2)提供人生的前进动力 举例:毛泽东的少年立志

《赠父诗》: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这首诗是少年毛泽东走出乡关、奔向外面世界的宣言书,表明了他胸怀天下、志在四方的远大抱负。

(3)提高人生的精神境界

- 5于无产阶级解放运动和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科学)。

2、马克思主义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发展、完善和创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

3、马克思主义以改造世界为己任

马克思主义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实践性

马克思在他的中学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说道:“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谋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自私的,有限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永恒地发挥作用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从社会主义国家的出现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

(二)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1、是什么?

(1)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

如何认识中国共产党曾出现过的失误及目前存在的困难与挑战?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国共产党成为革命和建设的领导核心是历史的选择。历史已经证明,中国共产党可以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建立新中国。历史也在证明,中国共产党具有敢于坚持真理、勇于修正错误的坚毅品格和博大胸怀,具有反腐倡廉的坚定决心和能力,能够始终保持自己的先进性,能够率领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和发展中国。“如果不搞社会主义,而走资本主义的道路,中国的混乱状态就不能结束,贫困落后就不能改变”——邓小平 (3)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国内,国际;曾经的辉煌,中间的没落,今天的崛起。民族国家的生死存亡和人民大众的幸福所系。

2、为什么?

为什么不提实现共产主义是我们现阶段的共同理想?共同理想与最高理想的关系。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最高理想。它的实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遥远的过程,分阶段的过程。由于现阶段不发达的实际,共产主义只能是少数先进分子的理想追求,要求大多数人做到这一点是不切实际的。但是,我们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有社会主义,要在建国一百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人民生活达到富裕,符合每个社会成员的利益,是一个切实的目标,能够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确立这一共同理想并不等于我们放弃了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实现吗?有人认为,社会主义作为制度没有优越性可言,国有企业改革的实践证明只有私有才能活力;认为我们虽然表面宣称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

- 7懈奋斗是分不开的。有志者,事竟成。

2、立志做大事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的现代化国家,是全国人民的共同理想,是当今中国的大事,也是当代中国最大的现实。

新时代的大学生在确立理想时,不能局限于对自我个人的前途命运的关心,应把个人放之于社会历史发展的大背景下考虑,必须正确处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把自身的个人理想自觉地同共同理想统一起来,才能真正有所作为。

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社会理想决定、制约着个人理想。个人理想虽然是由自己来确立,但它所反映的内容是客观的,是时代所赋予的。个人的理想只有具备了社会的意义,才是真实美好的。因此,个人理想的建立要有社会理想作指导,个人理想只有与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相结合,同社会的需要和人民的利益相一致,才可能变为现实。如果仅仅从个人出发去设计和追求个人理想,这种“理想”必定是苍白的、渺小的,往往会在现实中碰壁,甚至出现损害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他人利益的后果。努力为实现现阶段我国人民的共同理想而奋斗是时代对中国青年的要求。邓小平指出:“现在中国提出‘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其中我们最强调的,是有理想。”青年应当不断学习,像历史上有作为的人们那样,珍惜青春年华,立下符合社会需要、适合自身情况的远大志向和崇高理想。

事实上,理想的形成,总是从具体到一般,从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的。个人理想是社会理想的起点与基础,而社会理想则是个人理想的升华。社会理想决定、制约着个人理想,个人理想要体现社会理想,只有升华为社会理想,才更深刻,更富有意义。

举例:鲁迅早年是学医的,并留学日本。但后来,他发现中国的问题除了生理的病痛之外,更严重的还在于精神的愚昧和麻木,(华老栓)必须拯救国民的灵魂,中国才能走上自强的道路。弃医从文。

3、立志须躬行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实现崇高的理想,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平凡的工作做起。 古人说得好:“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理想之所以美好,不仅仅在于它的最终实现,而且体现在其实现过程中,体现在实现理想的平凡劳动中。列宁说:“要成就一件大事业,必须从一点一滴做起。”“少说些漂亮话,多做些日常平凡的事情。”伟大来自平凡,任何伟大成就,都是由无数具体、平凡的工作积累、发展起来的。实现理想目标如同登台阶,要经过许多中间步骤才能最后到达。而每一步、每一个小目标的完成都会给人一种踏实感、满足感,同是也增强了实现理想目标的信心。因此,在实现人生理想的过程中,必须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对于大学生来说,要从学好每一门功课、培养各方面能力、提高基本素质做起,抓住大好时光,刻苦功读,全面锻炼。为今后实现自己的理想做好准备、打好基础。

- 9用理想来否定现实——现实“丑恶”论 用现实来否定理想——追求“实惠”论

2、实现理想的重要条件 (1)坚定的信念 (2)社会历史客观条件

3、实现理想的根本途径——勇于实践、艰苦奋斗 (1)艰苦奋斗的重要性:对个人、民族、国家、政党

有人说居里夫人是成功的,但你知道她是怎么成功的?她从小就立下了学好科学,造福人类的志向。后来,她和她丈夫在一间简陋的储藏室里做实验,忍受着经济的贫困和放射性元素的侵害,经历了数不清的千辛万苦,终于用4年的时间从数吨沥青中炼出了1克镭,献给了人类。马克思说:“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2)艰苦奋斗要求——精神实质

艰苦奋斗不仅是勤俭朴素的生活方式,更重要的是,它是一种取之不竭的精神动力。过去战争年代和困难时期,讲艰苦奋斗十分需要,现在我们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了,可以不再讲了,等等。这些认识都是不正确的。 (3)高职大学生对艰苦奋斗精神的落实 从我做起——主人翁责任感的具体体现 从现在做起——讲求实效的务实态度 从小事做起——办事认真的严谨作风

作业布置:

1、 理想信念对人生有何意义?

2、 理想与信念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

- 11 -

第9篇:教育的理想与信念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后感

再读《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一书,源于自己对工作的倦怠,感觉自己每天在做着重复的事情,似乎进入了工作的倦怠期,热情淡去,烦恼倍增。感觉像是撑船,沿着同一条水道,从这个渡口到那个渡口,只是所载的人不同而已。而《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这本写给“教育者”的书,它从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现象入手,然后分析其弊端,并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即作者理想中教育。他道出了教育成功的前提,也点明了许多人失败的根源。如一剂良药,为我的教育导航,给予我工作的动力。

该书的作者为肖川博士,作为教育学领域的青年学者,肖川博士在他的研究领域内建树颇多,他的文章朴实、优美、新锐、独到。这本书收入了他近十年所写的教育随笔50余篇。

“与经典为友”、“教育的意蕴”、“教育给了我们什么”、“审视教育目标”、“教育的灵魂”、“教师的学习与成长”、“完美的教学”、“教育的期待”、“有所执著”……那一个个直抵人心的话题,说出了我们的心理话。书中许多经典的表述,让人感到思想力量的强大。

此书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对教育世界中那些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现象,给予学理上的解释,并发掘出其中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底蕴,从而得到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的效果,使读者在学习和掌握教育理论的同时,领略到文章的理趣、情趣、与文趣,既有助于丰富教师的文化底蕴,又有助于教师们确立对于教育的理想与信念,帮助教师生成教育的智慧和提升对生活的热爱。 读书的过程是与读者对话的过程。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无时无刻感受到肖川博士那质朴与豪放、灵性与率真、睿智与宽厚集与一身的学者风范,还有他那颗对教育事业无限无限热爱的赤子之心。在这里,我真正体会到什么是诗意教育,也渴望着自己去发现、去体味教育中那如诗如画的意境。

我相信,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如果能够依据书中的教育理念,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进行反思,会发现,其实现实中的很多问题会随着阅读、交流与沟通迎刃而解,进而树立起自己的教育理想与信念。虽然梦和理想,理想和现实之间还有距离。但读了这些文字,你会憧憬着幸福的教育生活,心灵沐浴在思想圣洁的光辉中,自由地舞蹈。

“三生教育”心得体会

“三生教育”的概念是学校德育范畴的概念,其包括“生命教育”、“生活教育”、“生态教育”。“生命教育”,让每一位教师和学生“珍爱生命,关心自己和家人”;“生活教育”,提倡“珍视生活,关心他人和集体”;“生态教育”,强调“珍惜生态,关心社会和自然”。以“三生教育”为学校德育的抓手,以“三生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灵魂,将学校的德育工作涵盖在“三生教育”之中,将学生的教育,师德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统筹在“三生教育”概念中,有针对性、有效地开展德育活动,打造出学校的德育品牌。

生活教育是帮助学生了解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实践生活过程,获得生活体验,确立正确的生活观,追求个人、家庭、团体、民族、国家和人类幸福生活的教育。通过生活教育,使学生认识生活的意义,热爱生活,奋斗生活,幸福生活;让学生理解生活是由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职业生活和公共生活等组成的复合体;帮助学生提高生活能力,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培养学生的爱心和感恩之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形成立足现实、着眼未来的生活追求;教育学生学会正确的生活比较和生活选择,理解生活的真谛,能够处理好收入与消费、学习与休闲、工作与生活的关系。

总之,“三生教育”,有利于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培养对自己和他人生命珍惜和尊重的态度,增强爱心和社会责任感,使学生在人格上获得健全发展。有利于学生学习生存知识,掌握生存技能,保护生存环境,强化生存意志,把握生存规律,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发展能力和创造能力,树立正确生存观。有利于学生了解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实践生活过程,获得生活体验,确立正确的生活观,追求个人、家庭、团体、民族、国家和人类幸福生活的教育。只有通过“三生”教育,正确引导学生珍爱生命、学会生存、享受生活,才是素质教育的根本所在。

上一篇:机械设备租赁是什么下一篇:德育先进个人事迹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