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情的真相

2022-07-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表情的真相

旋律与歌曲表情的关系

摘要:听一首乐曲时,首先听到的是它的旋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音调”,每首作品的旋律都不尽相同,它们传达着不同的情感,塑造着不同的音乐形象,那么旋律的进行方式就是传达歌曲情感的关键,也就是塑造音乐形象的“材料”。

关键词:旋律;旋律线;歌曲情绪

旋律经常被称之为音乐的“灵魂”,它赋予音乐高贵的神韵。其实旋律就是所谓的“曲调”,它是音与音之间的一种横向连接,是推动音乐前进的动力。徐笃刚在《声乐艺术美学》一书中是这样对旋律进行描述的:“旋律是乐音的有组织运动,是按照一定的调式关系和节奏、节拍关系组织起来的,具有一定的音乐和表现的独立声部”。①旋律表达的是音与音的音高组织关系,不同的组织方式表达着不同的情绪情感,表达着不同的乐曲风格,决定了不同的演唱方式和方法,体现着不同的音乐体裁和民族特征。它就像“造型师”一样塑造着不同的美,或者热情奔放,或者平稳舒缓,或者悲伤难耐,或者广阔壮烈。 旋律之所以能充满动力的向前,就是因为不同的音高形成的内在张力,而不同的音程进行是音高形成的关键。由于音程进行方向的变化,音高也也随之上下波动,如果将旋律的这种上下波动用直观的线条表示出来,就形成了不同形态的旋律线。旋律进行方式可分为同音反复、级进、跳进三种形态,结合旋律进行的方向,又可分为平行、上行、下行,以此构成不同形态的旋律线。

一、同音反复

是指将几个或多个同一高度的乐音处在同一水平线上连续进行,这样的旋律线条是水平方向的直线。由于音乐的重复,词曲经常以一字配一音的形式出现,再结合不同的节奏、力度表现不同的音乐情感与风格。但是这种音乐进行不可能贯穿全曲,它只是整个乐曲的部分进行。如冼星海的《怒吼吧黄河》结尾处“向着全世界劳动的人民,发出战斗的警号”在,调式属音上进行同音反复,并结合附点和三连音的节奏,并通过其它三个声部的同节奏反复,对战斗的号召进行反复强调,使人充满战斗的意志和力量,坚定了中国人民抵御外敌的胜利决心,使歌曲的气势达到整首乐曲的顶峰。这就要求演唱者在演唱时真正把自己作为一位“战士”,满怀英勇杀敌的决心,用宏伟的气势,激情昂扬地去演唱这首作品,这样有力量的句子需要字头的“爆发”,真正呐喊出劳动人民的心声。流行歌曲中也有一些同音反复的歌曲,如《我是一只小小鸟》,第一句在sol上结合切分的节奏进行反复,“寻寻觅觅寻寻觅觅一个问温暖的怀抱”采用短促有力的十六分音符进行重复,歌词接近于生活中朗诵的音调,将歌词生活化和口语化,音乐语言与生活语言相结合生活化和口语化,描述了了稚嫩的小鸟怀揣着翱翔蓝天的梦想,不断拼搏努力的画面。演唱时要将自己当做这只拥有伟大梦想不断拼搏的“小鸟”,呐喊出不畏艰难向梦想前进的嘹亮声音。因此,同音反复大多是表现浓烈的情绪,或者意志坚定,或者欢快热烈,或者轻快活泼,是歌曲表达不可或缺的旋律手法,也是赋予歌曲表情意义的重要手段。

二、级进

级进是指音与音之间,按音阶顺序作二度音程的上行或下行。在民族五声调式小三度音程虽然不是二度关系,但由于五声调式的特殊性,35和61是连续的进行,也算作级进。级进是最为接近语言音调的,是构成旋律线起伏的最原始、最单纯的形式,也最能体现旋律进行的流畅性和抒情性,是旋律构成的基础。这样的音程关系造成旋律线或呈直线上行、直线下行或小波浪式的前进。

上行级进是力量的积蓄,情绪的上升,具有很强的推动力。如由端木蕻良作词、贺绿汀作曲《嘉陵江上》就采用了级进的创作手法。歌曲中“我必须回去,从敌人的枪弹底下回去”一句,采用了上行级进的手法,使旋律线呈向上的直线式前进,将“回去”二字置于这个乐句的最高处,使其充满力量,强调了家乡受敌军侵惨,想迫切回到家乡反抗外敌保卫家乡的决心和毅力。又如张鸿嘉作词,陆在易作曲的《祖国慈祥的母亲》一曲中“用那滚烫的”这几个字,67123用着五个音的上行级进,将“滚烫的赤子心”推向情绪高潮,表达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与深情。演唱时要对“滚烫的”这几个字进行强调说明,这样就将歌曲旋律寓以情绪意义。下行级进是情绪的缓和,力量的减弱,经常用以表现低沉、忧伤、思念情绪。如张寒辉词曲的《松花江上》中“衰老的爹娘”一句采用了下行级进的旋律手法。通过音区的由高到低,旋律的逐渐向下,让人感受到这如泣如诉的音调,勾起心中悲愤的情绪。在歌曲创作中,旋律的上行级进和下行级进并不是持久的延续,而是交替、混合使用,呈现出一条上下起伏的旋律线条,使歌曲含义的表达更为流畅。如贝多芬作曲的《欢乐颂》,音域仅在五度以内,他却用上行级进和下行级进的旋律交替,旋律线平稳舒缓,但是结合四分音符的节奏重复,是整首乐曲充满庞大、圣洁的力量。

三、跳进

三度音程以上的旋律进行称为"跳进"。其中三度进行为"小跳",四度以上进行为"大跳"。小跳是扩展旋律线及活跃旋律进行的常用手法,和级进相比,"小跳"要相对活跃,经常与级进连用,塑造优美流畅的艺术效果。如《小河淌水》中“月亮出来亮汪汪”这一句,以小三度音程进入歌曲,小三度音程本身就有一种“朦胧”的音响效果,结合歌词“月亮”,更是营造出一种柔美舒缓的音乐感觉,营造出一副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的美丽景象。

"大跳"的旋律开阔、舒展,并使旋律线的波动幅度增大,可产生紧张、激动、振奋的艺术效果。在创作中,八度以内各种音程的大跳都可使用,而四度、六度、八度的大跳更为常见,尤其是由弱拍向强拍的四度或六度大跳,俗称号角之音。四度上行大跳还可给人一种朝气蓬勃的感觉。如《我的祖国》中“这是美丽的祖国”,由弱到强,加上上行的四度跳进,在和声学中,上四度进行属于力度上的强进行,所以让人听了旋律后有一种心情激荡的感觉,充满进行曲的行进力量,正是这四度跳进使乐曲由第一乐段的抒情过渡到激情澎湃的高潮,同时也将我们的情绪推向高潮。

六度上行大跳一般具有气势宽广、雄健有力的特点,在进行曲体裁的歌曲中用得较多。如《节日欢歌》(贺东久词、印青曲),乐曲中“有他,有我,有你”分别用六度、五度和四度跳进,对“他”“我”“你”进行突出强调,呈现出一片人山人海、热闹欢腾的节日场面。我在演唱这首歌曲时,用跳音来演唱者三个字,这样既能体现活跃的气氛,又不会使跳进过于强硬。

在旋律创作中,以二度和三度进行为基础,根据不同的歌曲特别进行适当的跳进,二度、三度、同音反复、级进、跳进交替运用。体现出不同的歌曲情绪和风格。因此对于声乐演唱者来说,不要急于去表达作品,在演唱作品之前,通过对谱例中旋律透彻的分析,理解旋律的深刻内涵,挖掘旋律中所包含的内在情感,充分调动演唱者的内在情绪,为有感情的歌唱奠定基础,以情传声,以情带声,,塑造一个完美的音乐形象。

注解:①徐笃刚.声乐艺术美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p173

作者:贺丽员

第2篇:儿童的表情与教育的完整

儿童的表情来自心灵深处。

很多时候,由成人主宰的教育,关注了儿童的一部分表情,如笑容、认真和安静,却忽略了儿童的另一些表情:坚强、勇敢和感恩。失去完整性的儿童表情,隐喻着教育世界的不完整。

教育,就是要从儿童的表情中寻找自己的表情———教育的精神品格、价值理想和永远的儿童意义,以及教育的完整和完整的教育。

快乐幸福与坚强、勇敢、感恩:一个完整的儿童世界

儿童的表情,曾经是紧张、不安和痛苦的。

由于不恰当的过高期望和沉重负担,半数以上的中小学生长期学习超时、睡眠不足,失去了本该拥有的快乐与幸福,在紧张、不安和痛苦中过早地告别了童年时代,造成了“童年恐慌”(孙云晓、赵霞,《警惕成功标签制造“童年恐慌”》,中国教育报,2008年6月5日)。成人们的基本逻辑是“孩子如果有了快乐的童年,就不会有幸福的成年”。这种把幸福向后推延的实质就是扼杀儿童的幸福,取消儿童的幸福。

儿童是一种缪斯性存在,童年是一首诗,童年是一个童话世界,而诗与童话都有一个完美的结局———从此,我们幸福地生活在一起。是的,童年生活应该是快乐幸福的,儿童的表情应该是快乐幸福的。“儿童的未来才应该是快乐幸福的”的观念,开始转变为“儿童的现在、儿童的当下就应该是快乐与幸福的”。

可问题还有另外一面:“童年恐慌”有没有其他的内涵和意旨?对这一问题的解释应该是:除了缺少快乐、幸福外,还有没有其他的缺失,也会造成“童年恐慌”呢?其实,这一命题的深层含义是:快乐、幸福的完整含义究竟是什么?进而的命题是:儿童世界的完整性与儿童表情的完整性如何理解。

一、世界是由一百组成的,儿童世界也是由一百组成的。

瑞吉欧,意大利的一座小城。美国著名教育家罗杰斯·布鲁纳参观瑞吉欧的幼儿园后,由衷赞叹,说瑞吉欧的幼儿教育“是我见过中最为优秀的”,并把它称为“一个小城的奇迹”。奇迹就在于他们对儿童的认识与发现。瑞吉欧教育的领头人马拉古齐认为,世界是由一百组成的,同样,儿童也是一个由一百组成的世界:一百种语言、一百双手、一百个念头、一百种游戏、一百种说话的方式,等等,当然也有一百种表情。

但成人常常告诉儿童一百种并不存在。其实,真实的原因是成人从儿童世界里偷走了九十九种,比如,儿童的快乐与幸福。结果,爱、惊奇与快乐只属于春节和圣诞节。不过,我认为,成人们还偷走了儿童的坚强与勇敢。结果,坚强、勇敢与感恩,只属于课文和造句作业。这样的儿童世界是不完整的,儿童的表情也是不完整的。

与成人世界一样,儿童世界也是一个价值丰富的大森林,既有天使,也有魔鬼;既有真善美,也有假恶丑;既有欢声笑语,也有哭泣痛苦,又从哭泣痛苦走向快乐幸福。这一过程正是孩子们理解和追求快乐幸福的过程,正是孩子们学会生活的过程,正是孩子们长大的过程。事实证明,快乐幸福总是有困难、挫折相随,因而必然要有坚强勇敢伴行;一个不经受困难挫折考验的孩子,不可能真正体味到快乐幸福,一个缺少坚强勇敢品质与精神的孩子,人格可能不完善、不健全。

在今年的汶川大地震中,孩子的表情让人印象深刻,尤其是坚强与勇敢的表情。当汶川县映秀小学的幸存师生见到从废墟里救出来的五年级女生黄思雨时,所有人都失声痛哭:小姑娘左小腿以下的部分,活活不见了!“不哭嘛,不就是一条腿。好多人命都没了。”黄思雨居然这样安慰大家———尽管这位学校舞蹈队队员再也不能用双脚去跳舞了。直到两天后被直升机救出,人们从没见她掉过一滴泪。

坚强,这个只偶尔在少先队队歌声里听到,在学生的造句里看到的表情,在这样的时刻,以这样的方式出现在了儿童的脸上,出乎成人的意料。坚强表情中,是儿童对生命的渴望、对生命意义的真切理解,更是儿童生命历程走向成熟的表征。

当然,在教育中,我们不是要刻意地给孩子们制造困难、挫折和痛苦,更不是期盼一些天灾,但生活本身就是由快乐幸福与困难、挫折、痛苦编织而成的。真的,儿童世界是由一百组成的,我们既不能从他们的世界里偷走快乐幸福,也不能偷走面对困难、痛苦时应有的坚强与勇敢。应让坚强、勇敢在“一百”中占有应有的地位,这就是儿童世界的完整性,就是完整的儿童表情。

二、坚强、勇敢的表情是价值认同的标示器,也是快乐和幸福的钢铁般的内核。

坚强、勇敢的表情是人的情感的外在表现,甚至是人的行为最本质的表现,它总是与价值认同联系在一起。儿童生活在价值世界里,每日每时,总会与各种现象、各种人物相遇,而各种现象的背后躲藏着各种价值观,各种人物也总是持不同的价值观面对着儿童。认同什么样的价值观,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也就会有什么样的表情。

災难突至,面对亲人和老师同学的离去,是痛苦、绝望,还是挺住、拯救,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对生与死意义的判断,说到底是一种价值选择。

还是在汶川大地震中,都江堰市聚源中学初二学生冯翰文与同学一道被埋在废墟里,一些同学开始离去。大家的哭声变成了小声的抽泣,最后一片沉寂,死亡的恐惧笼罩着所有人。“我们难道要死了吗?不!”冯翰文大声喊道,“我不会死!我们都不会死!”剩下的同学响应道:“是的,我们不会死!”

此时,勇敢与坚强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它们是一对孪生兄弟,共同支撑起一个人的脊梁,乃至一个民族的脊梁。而在勇敢与坚强的背后,是真情、善良和仁爱。余友富,汶川县漩口中学的学生,父母要带他往安全地带转移,他拒绝了:“是同学们把我从废墟里挖出来的,我不能抛下他们!”“我已经死过一回了,还怕什么?”接着,他和其他男生冒着余震引发二次垮塌的危险,冲进废墟,把两名同学救了出来。

废墟里的歌声、读书声,对同学的呼喊声、鼓励声,以及对救援者的感谢声,无不生动地说明,灾区的孩子们选择了坚强、勇敢,选择了乐观的期待,选择了对亲人、对老师、对解放军的信任,进而形成信念,化为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精神。孩子们的坚强勇敢,正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伴随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在心灵深处萌发生长,标示着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祖国的和平崛起给予孩子们以理想引领和精神鼓舞。往深处说,儿童的这种表情就是中华民族的表情。中华民族的现在与未来需要这种表情。

其实,快乐与幸福并不排斥坚强与勇敢。在最为一般性的意义上,幸福是指人们所理解的一种良好的生活状态,以及这种生活状态的主观心境与内心感受。显然,快乐、幸福与坚强、勇敢,包括感恩都是一种“良好的生活状态”,都是一种良好的“内心感受”。从这个意义上说,幸福也包括对痛苦的免除,对痛苦的免除则是坚强、勇敢的表现。因此,在本质上,快乐幸福应该内在地包含坚强、勇敢,坚强、勇敢就是另一种快乐幸福,更是快乐幸福的钢铁般的内核。那种把坚强、勇敢,包括感恩,排除在快乐幸福之外的观念是对快乐幸福的误读,是对儿童世界的误解。具有钢铁般内核的快乐幸福才经得起考验,孩子们需要这种坚强、勇敢、感恩的幸福表情。

三、坚强、勇敢、感恩具有生长的能力,能够生成新的更多的快乐与幸福。

儿童生活在现实生活中,儿童还需要“可能生活”。“我们可以这样定义‘可能生活’:如果一种生活是人类行动能力所能够实现的,那么就是一种可能生活”(赵汀阳,《论可能生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

“可能生活”是可以实现的幸福生活,但必须具有“行动能力”。这种行动能力包括创造力,也包括生活的内在生长力。坚强、勇敢、感恩就具有这种生长力。因为,坚强、勇敢、感恩使人经历,在经历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于是,坚强、勇敢、感恩使人的心灵深处拥有了一个永不枯竭的快乐幸福源泉。“这个源泉将泽被整个人生,使他即使在艰难困苦之中仍拥有人类最高级的快乐。”(周国平,《人生哲思录》,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1月)可见,引导儿童追求持续的幸福,追求“可能生活”,就必须在当下的现实生活中,让他自然地、适度地去经受坚强、勇敢,包括感恩的磨炼,生长创造能力,培育幸福的源泉,培育生长幸福的力量。多难也是可以“兴人”的。

说到这儿,我们可以对“童年恐慌”作一个完整的阐释:缺少快乐、幸福会让童年恐慌,同样,缺少坚强、勇敢与感恩,也会让童年恐慌。不仅如此,还会让儿童在突如其来的困难、灾难面前感到恐惧。建立一个完整意义上的儿童快乐、幸福观,让儿童呈现完整意义上的表情,是教育的使命。

从儿童表情到儿童教育的表情

人生无法选择面对怎样的灾害,却可以选择面对灾害的态度。汶川地震中,孩子们选择了坚强、勇敢与感恩。他们创造了奇迹,也启发我们重新审视教育。他们的表现,让我们坚信不疑一个教育学上的原理:学生实质上也是教育者。这次,是儿童教育了成人,帮助我们确立起真正的教育哲学,让教育呈现完整的表情,从新的起点出发。

其一,真正了解儿童,真正信任儿童,寻找教育的起点。

瑞典文学院院士阿托尔·隆德克维斯特在1971年瑞典文学院授予儿童文学家林格伦金质大奖章的授奖仪式上说:“你在这个世界上选择了自己的世界,这个世界是属于儿童的,他们是我们当中的天外来客,而您似乎有着特殊的能力和令人惊异的方法认识他们和了解他们。”儿童,天外来客。这是个隐喻。确实,我们对天外来客知之甚少,因而常常误读他们,因而教育往往会犯错误,所以美国学者丹尼尔·科顿姆认为有时“教育是无用的”。

是的,那些天真烂漫的孩子,平时,平凡得像小草,但危机时刻,却表现得如此坚韧和刚强,用稚嫩的双肩担起了灾难,也担当起了道义。是的,那些一向“娇生惯养”的孩子,却表现得如此无私、无畏,用他们的鲜血和生命为成人做出了榜样。是的,那些往日只会“索取”、“享受”的孩子们,却表现得如此懂事,会感谢,会感恩,会关心,会付出,会去拯救别人,弱小的身子使倾斜的世界平衡起来。这一切的一切说明,我们还没有真正认识他们,真正发现他们。

往常,我们不小心忽视了儿童心灵中那些刚毅的东西,只知道他们的心灵是弱小的,是柔软的,是脆弱的,因而以“保护”代替了教育。儿童需要保护,我们决不能伤害那些柔弱的部分,但我们也应该去发现、珍视和开发儿童心灵中那些刚毅、勇敢的种子。长期的忽视,或者过分的“保护”,有可能使这些种子失去生命的活力,有可能使这些种子的萌芽萎缩。夏令营里的那场较量至今都是现实的。①

往常,我们不小心忽视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基因的力量。孔子的仁者“爱人”,孟子的“稷思天下有饥者,犹己饥之也;禹思天下有溺者,犹己溺之也”,这些古典的教诲不是停留在经典中的死东西,而是活在中华儿女的灵魂和血液中的活生生的东西,不声不响地影响着儿童的精神世界。于是,孩子们心中的民族文化基因,也应是教育的资源和教育的基点。

往常,我们不小心忽视了现代社会中先进文化的积极影响。当下社会的功利、浮躁、消费、娱乐、享受,确实给儿童许多的引诱和負面的影响。但是,现代社会的开放,文化的多元,以人为本的理念,自主创新的时代精神,竞争中的合作,公平民主的价值取向,无不给儿童带来新鲜的空气,让他们换一双眼睛看世界,换一种方式行走。开发和利用现代社会的积极因素,会使教育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推动学生的自我教育,克服教育中自上而下的单一诉求。

其二,教育应该从生活中汲取教育的养分,让学生有多种不同的经历;追求理想,但不能纯粹化。

生活是多姿多彩的,教育应该向生活的方方面面敞开。教育与生活的全面链接,能让学生有多种不同的经历和体验,能让学生真正认识生活、认识世界,也能让学生在生活和世界发生变化时,不至于惊慌恐惧,痛苦逃避。认可生活的常态,是世界的原本面目,也应成为教育的常态。

如此理念,并不否定教育对生活理想的追求,并不排斥对生活的改造、优化和选择。孩子们应当有梦、有理想,应当仰望星空,应去憧憬、去遥想。在儿童生活的画面上,梦幻与理想是最富色彩的一笔。事实上,作为一种生活态度,理想是现在进行时的,而不是将来时的;梦幻所发生的作用也是完全真实的。生活教育不是生活的原版复制,需要改造优化。但是,改造、优化,不是对生活本质的改造和否定,生活与教育的联系是在本质意义上的,绝不是端给儿童一个纯而又纯的童话般的世界,即使童话,也有魔鬼的扰乱。所以,理想的教育绝不是纯粹的教育,绝不是脱离真实生活的教育。它必须让学生真实地面对生活,从生活中发现意义,用意义去引领生活。

儿童需要关于生命的教育。要教育学生敬畏生命、珍惜生命、爱护生命、保护生命。要教给学生爱护和保护生命的知识和方法,并进行相应的训练,这不是“选修课”,而应是最重要的“必修课”。那种追求知识的堆砌,追求分数的名次,而忽略身体健康和安全的应试教育,是对生命的最大的亵渎。与此同时,要教育儿童正确对待死亡,死并不可怕,以最大的努力驱逐死神,即使无法挽救,也会平静地走向彼岸。这一切,教育都不应回避。

儿童需要关于困难、挫折,甚至是灾难的教育。生活永远不会是一池平静的湖水,人生总会遭受不同程度的苦难,真正热爱生活的人会把痛苦和快乐一齐接受下来。正如巴尔扎克所说:困难对于弱者来说,是万丈深渊,而对于强者来说,却是前进的阶梯。困难、苦难、灾难会使我们更深刻、更成熟,因此,必须以庄严的方式来承受困难和挫折。不过,教育也一定不能美化困难和苦难。好多年前,我们就践行了挫折教育,可遗憾的是未能坚持和普及,也未能深化和提升,今后,再也不能迟疑了。

儿童需要关于孤独的教育。灾难中儿童会遭遇孤独无援。但即使平日,孩子们也会孤独。孤独是痛苦的,但它也是人生的重要体验。有时,正是孤独,才让自己与自己的灵魂相遇。在热闹、欢乐的儿童世界里,有时创设孤独的情景,并非坏事。重要的是把孤独当作教育,教会学生正确对待孤独,学会与自己交谈,听自己说话,学会等待,学会积极地摆脱孤独。

需要再次说明的是,我们不是否定儿童的快乐幸福,不是刻意地制造困难、苦难和灾难,不是不加选择地让学生与生活全面链接。问题只是在于,长期以来,教育无意中缺少了这些,而这些因素的缺失,会使教育不完整,会使儿童的心智不丰富,会使儿童表情的内涵单一与单薄。这正是我对培养健全的人的“健全”的重新理解。

其三,爱是教育的核心,让教育在爱中行走。

爱是人类存在的理由,正如罗素所说:“高尚的生活是受爱激励并由知识导引的生活。”爱是一种力量,正如但丁所说:“爱推动着日月星辰的运行。”爱是神圣的,正如泰戈尔所说:“上帝就是灵魂里永远在休息的情爱。”爱是教育的密码,正如雪莱所说:“道德教育最大秘密是爱。”进一步说,没有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没有良好的教育,这是夏丏尊的诊断。

儿童的表情是在爱里生成的。但是,教育常常让爱缺席,剩下的只是知识。其实,没有爱的教育,学生的知识“只是一些愚蠢的话,他们的智慧就像一只空手套,他们的学问和智慧让美好高尚的思想退化,让所有年轻的花朵腐烂凋谢”,成人们也不过是“用像给他们的孩子穿衣服的方式来给他们的思想也穿衣服”(丹尼尔·科顿姆,《教育为何是无用的》,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教育不是给孩子穿衣服,不是给孩子一只空手套,教育应该在爱中行走,用爱生成儿童的智慧,用爱生成儿童的快乐幸福,用爱生成儿童的堅强、勇敢与感恩,用爱生成儿童的思想。

爱的教育最终让学生学会爱,用爱去爱别人。抗震救灾中的孩子们,把爱当作了一种拯救别人的责任与能力,当作感谢别人的方式。而这一切,都聚焦在教师上。其实,救灾中教师们非常优秀,他们把整个心灵,以至生命献给了孩子们。他们的表情酿造了儿童的表情,他们创造着最好的教育。也许,完整的教育,即真正的、良好的教育正是从这儿、从这个时候,又开始了新的起步!

注释:

①1992年8月,77名日本孩子与30名中国孩子,曾经在内蒙古共同举行了一个草原探险夏令营。活动中充分暴露出中国孩子在生存能力方面和中国青少年教育中的诸多问题,这些问题曾一度在国内引起强烈反响,有识之士痛感于中国学生身上的诸多弱点以及中国青少年教育在培养目标与培养方式上的种种问题,曾发出过“救救教育”、“救救孩子”的大声疾呼。

作者:成尚荣

第3篇:一个“表情贴”引发的教研思考

教研背景介绍

最近一段时间,我们的骨干教师连续对社会领域的集体教学做了一些实践研究,侧重从儿童心理健康引导出发,开展“共情”的社会领域教育,主要是为了避免社会领域教育的“言语说教”问题。这次针对中班社会集体活动《我可不怕打针》组织的团队教研也是基于这样的思考。

《我可不怕打针》是一则绘本故事,讲述名叫小新的孩子害怕打针,又想逃避,最后想办法克服的故事。对于孩子来说,打针会引发退缩、胆小、躲避等社会行为和情绪体验,是一种本能的恐惧,属于情绪情感方面的关键经验之一。但是成人在面对孩子“害怕打针”的情绪时,常常会以一种过来人的角色告诉孩子要坚强、要勇敢,却很少关注幼儿真正的心理需求。如何去习惯化,去说教味,接纳认同孩子的每一种情绪,促进他们自我的积极发展是我们研讨的核心。

在近一个月的研修过程中,我们走近儿童、观察儿童,反思教师教育策略的运用与孩子学习发展之间的关系,从而在目标把握、素材处理、支架搭建等方面,不断反思和调整。

教学现场回放

第一次试教——无表情贴。教师在引入“打针”的谈话后出示绘本,介绍人物“小新”要去打针了,问幼儿:“你打过针吗?心情是怎样的?”一个原本惧怕打针,在幼儿园体检采指血时大哭拒绝的孩子居然很淡定地说:“我一点都不怕打针,我是笑着打针的。”引来了后面一大波的“勇敢者”跟随。

第二次试教——表情贴前置。教师谈话引入主题后,出示绘本介绍人物,讲述前半段“小新要去打针了,心情很不好……”,然后出示表情贴:“如果是你要去打针,你会是什么心情?”16个孩子当中有12个选择了微笑,只有2个孩子选择了害怕和哭泣,还有2个不愿意贴表情贴,一直拿在手里摆弄。有趣的是,有孩子在选择表情贴的时候不断地问别的孩子:“你选什么?你选什么?”贴完后甚至有一个孩子不停地问:“老师,你要表扬谁?”更有趣的是有一个孩子在老师故事讲述期间,来回移动表情贴。故事讲完后,老师让幼儿做了一次表情贴移动,有5个孩子的表情从微笑处移到了害怕的地方,老师问:“为什么变得害怕了?”孩子回答:“我其实有时候还是很害怕的。”

第三次试教——表情贴后置。教师出示绘本,边读图边讲故事,故事结束出示3个“表情贴”,问:“如果请你选择一个代表你打针时的表情,会是哪个呢?”孩子们七嘴八舌地开始议论了,有人选择微笑,有人选择紧张,其中有几个孩子拿着“哭泣”的表情贴观望着,老师笑着说:“没关系,选哪种表情都是可以的。我小时候也很害怕打针呢。”有了老师的接纳与鼓励,孩子释然地将哭泣的表情呈现在了大家眼前,有孩子说:“打针时我会哭,会发抖的,我以后7岁了就不怕了。”有个男孩边贴边说:“我也害怕的,我还是要哭的。”……

在问题思辨中转向

在上述环节中,为什么孩子和老师的距离忽近忽远?为什么孩子会揣摩老师的心理?为什么孩子悄悄地隐藏了自己的情绪?一定不是孩子的问题,而是我们的教学设计出了问题。

1.从“即时见效”到“缓释准备”的目标转向

目标是教学活动的“魂”。一个教学活动目标的设定一方面需要考虑幼儿的原有经验,另一方面需要教师准确把握该教学内容的核心经验。几次试教中,孩子们的表现让我们不得不转身来叩问目标定位的准确性。

作为一个社会活动,虽然以绘本作为载体,但在教学目标和实施中都应该避免故事性的讲述和读图猜测,防止重回“社会活动容易变成语言活动”的老路。所以,故事讲述在活动中只安排了一遍,老师们认为更重要的是借助绘本故事,让幼儿建立故事角色和现实自我的情感共鸣,从而将真实的想法表达出来。因此,第一、二次试教,目标中“体验小新从‘害怕打针’到‘不怕打针’的心理转变过程,驱散对打针的恐惧”是活动的重点和难点。主要是侧重幼儿心理的转换,试图让幼儿从自我出发,接纳自我,改变恐惧害怕的现状。然而在试教中,孩子们的“我打针是笑的”“你选什么”“你要表扬谁”让我们陷入深深的思考。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指出,幼儿的社会性主要是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通过观察和模仿潜移默化地发展起来的,因此依靠一个集体教学活动并不能达成“知——情——意——行”的统一。本来,活动中“表情贴的移动”设计是期望呈现教学效果,无奈孩子们的表现不是犹豫不决,或者笑着说“假话”给自己穿上一件“盔甲”,就是追着老师问“你要表扬谁”……这些都给了我们重重的一棒。

追本溯源,出现这样的问题是我们在设计中存在着“追求即时见效”的功利思想。这是典型的“成人思维”,追求“自我的合理性”以及“形式化”,而孩子们读出老师的期望与标准,努力迎合,这与社会活动的价值观相背离。所以,第二次试教我们将目标从“驱散对打针的恐惧心理”调整为“体验小新缓释打针恐惧心理的过程,产生克服恐惧的意愿与准备”。

目标调整后的课堂,教师不再让孩子在最后移动表情贴,只是鼓励孩子想选什么都可以。虽然最后选择微笑表情贴的比例反而低了,但我们发现孩子们脸上的笑容是轻松的,课堂氛围也更加和谐温暖。

2.从“检验手段”到“真实表达”的支架搭建

表情贴是此次活动中设计的主要支架之一。但是在什么时候使用表情贴也成为我们教研的一个争议点。大致出现两种争议。

第一种,认为表情贴应该在故事讲述到“小新要去打针,他真的有些害怕”时使用,这样能避免幼儿受故事角色的干扰,准确地用表情贴表达自己的现实状态,后面也可以再做一次移动,呈现孩子们心理的变化。显然,这是一种教师普遍期待的状态,从“不好”转向“好”,结果显而易见。

第二种,认为表情贴应该在故事讲述完使用,指向的是幼儿有了故事角色的共情后,会放下心理戒备大胆表述,教学的侧重点也不在于结果是否令人满意,而在于孩子是否真实表达了。

什么时候使用表情贴体现的是教师对课堂价值理解的差异,单一追求课堂效果和“满足教师期待”都是“成人思维”的表现。而表情贴作为一种除了语言表述之外的表达形式,是帮助幼儿情绪表达的途径。于是结合本活动的核心经验,从幼儿心理需求出发,老师们最后调整为在故事讲完后使用表情贴。

3.从“习惯思维”到“心理共情”的氛围转变

《指南》中强调,要创设一个能使幼儿感受到接纳、关爱和支持的良好环境。因此,如何让孩子真正接纳并认同自己的情绪是活动有效的关键。在“表情贴”使用的各种表现中,我们发现在面对孩子的情绪发展问题时,成人的固有价值观、言语说教都已习惯化,很少真正关注幼儿的心理需求。教师如何打开幼儿的心灵通道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唤醒真实生活经验是共情的基础。本次活动中,绘本角色的出现让孩子仿佛看见了自己在打针现场的紧张样子。当孩子的已有经验被唤醒,我们欣喜地认为自己特别能理解孩子,似乎只要我们愿意倾听,就可以和孩子的心情相遇的时候,孩子却给自己穿上了一件盔甲。我们发现孩子会揣摩老师的心理,表现出幼儿特有的“好孩子倾向”,说:“我很勇敢!”还有一些孩子跟随他人,表现出“我也”的行为。分析其中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儿童具有的“好孩子倾向”特点,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教师的接纳度还不够。

其次,接纳真实情感是共情的支点。如果说以绘本为载体的情绪体验是孩子与角色共情的话,使用表情贴则很好地帮助孩子认识自我情绪,并关注到了同伴的情绪,有效地促进了同伴共情。为了更好地实现师幼共情,给孩子一个宽松接纳的环境,我们又设计了一个教师贴表情贴的环节,教师选择自己儿时打针的表情——哭脸的时候,更能激发孩子的情感共鸣。这是因为他们体验到教师的价值标准中没有“要笑着打针”这一条,也是有与他们一样体验的人。

由此,老师们也不再纠结使用表情贴的时间问题。因为任何一种表情都是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所拥有的选择,而时间在这里并不重要,教师唯有观察孩子们的表情、动作或对话,才能更真实地了解他们。

经历多次辨析、反思和澄清,我们逐渐明晰:幼儿园社会活动一定要以情感交流为基础,教师应始終以接纳的状态走近孩子,在需要的时刻巧妙地给予支持,孩子才会真正地敞开心扉,而核心目标的实现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

这样的研修“转向”,让我们一次次卸下教师不自觉的习惯化思维,放下重结果的课堂判断,让教师呈现真实的自我,更愿意用积极的眼光、正面的姿态走近并接纳幼儿。因此,这样的“转向”更是一种从“成人思维”到“儿童视角”的转变,是更好地向幼儿“转身”。

作者:徐彩华

第4篇:孩子15种表情背后的真相

孩子有很多表情:打人、咬人;哭;撒娇;害羞;害羞等等,每个表情后面都有和大人不太一样的原因,让我们解开所有的密码。

表情

一、打人、咬人

原因1:可能孩子对小朋友的安全感建立得不好。所以一有小朋友到身边去,他就会觉得受到威胁,然后主动进攻。

办法:妈妈应多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多帮孩子交些好朋友。那段时间我一直在反思,然后就开始行动了。如做了冰淇淋、煮了毛豆、花生,有了水果等 都分成几份,带着孩子送到小朋友家,有好吃的也叫到家里一起吃,或拿到别人家吃。礼尚往来,别人也会有好吃的想着我们。这样关系越走越近,孩子的感觉也越 来越好。

变化:不打人了,每次出去,都要去敲人家的门,想见见小朋友。有好吃的分享,还说:他是我的好朋友。

原因2:打是排除的意思有时他想按自己的想法做事,可小朋友们总是做些他不喜欢的事情,他想把这个事实排除掉。如:他拿个小碗,用土来做饭。小 朋友过来就往他的碗里放土,但他不想这样,因为破坏了他原有的计划和目标。他对小朋友嚷,但人家不听,他嚷了几次,发现不管用,就会动手打人了。他的想法 本没有错误,只是不想被打扰。但他的举动是不好的。有时想吃冰棒或做其它一些事情,家长不让做,他也会用打的方式来解决,只是想把家长不让他做事的这个事 实排除掉。所以我觉得更多时候,孩子打人是排除的意思。包括大人也一样,乐爸总不听我的,我也会打他。说不过就打吧。反思一下,其实大人和孩子都差不多。

办法:加强用语言来解决问题的能力。教他用语言来和别人表达思想。如人家往他碗里放土打人这件事,妈妈可以告诉他:“如果你不喜欢人家这么做, 你可以直接教他对别人说‘不喜欢你往碗里放土,我正在做饭!’”然后告诉他,打人无法解决问题,打人是不好的行为。他就明白了。当然要达到完全用语言表达 还需要一个过程,妈妈要耐心等待他心智成长到这个程度。

原因3:家人可能有打人的行为。孩子会把所以的待遇反加到别人身上

办法:家长要反思自己是否有这种形为,如有应即时改正。

感想:其实孩子打人,根本也不会打怎么样,如果别人打自己的孩子倒没什么。如果他打了别人,当父母的总会说自己的孩子不对。我的想法是:当他打 了人后,要及时根据当时的情况来分析原因,然后告诉他如何用语言来解决。再告诉他打人是野蛮的行为。然后告诉他妈 妈爱他。这样,他既知道自己打人不对,也知道下次该怎么解决,还知道妈妈无论何时都是爱他的。孩子感觉被爱包围着,他会 向更好的方向发展。无论怎样,妈妈都应把握一个原则,就是一定让孩子知道妈妈是爱他的,他永远都是好孩子,对事不对人,一时行为不对,不能说孩子就坏呀。

网址: 第 1 页,共 4 页

有时候孩子不顺心,可能会拿妈妈撒气,我倒觉得挺正常的。因为妈妈是他最亲近的人,和最亲近的人发泄内心的压力是很正常的事呀,发泄完了,孩子 会更好地调整自己的状态,也会更加爱妈妈。乐有时就这样,我就会说:给我捶背呢!给他一个积极的暗示就够了。多理解孩子,他毕竟还很小,心智还没有成长到 可以自己解决一切问题的程度呀。然后每天大声对他说:妈妈爱他!或在耳边轻声地说:“妈妈告诉你一个秘密,就是‘我喜欢你!’”孩子的心情会马上阳光灿 烂、晴空万里。有时他做些坏事,如把脚放到饭桌上,你越说不行,他越边坏笑着去做,有时我急了就会问他:你是不是觉得我爱你不够呀?他说是。我就说:那从 现在起,我多爱你一点。他马上就规矩了。所以有时我觉得对孩子大吼生气都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最佳的办法就是:让他知道妈妈爱他。

表情

二、插话

孩子打断别人的谈话,这是由他们的年龄特征引起的,大体在以下几种情况出现:

1、孩子对讲话中的部分内容感到好奇,迫不及待地想解决心中的“疑问”。

2、别人谈的或讨论的内容,孩子曾经听说过或有点似懂非懂,产生“共 鸣”、激动,急于想“表现”自己,讲一讲自己的“看法”。

3、孩子独自玩耍或独自尝试着做某件事遇到了困难,这时他急于求得帮助,可能会不顾场合打断别人 的谈话。

对孩子的这种行为既不能放任不管,又要注意处理方式。家长应注意以下几点:

1、“因事制宜”。即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相应适当的方式和方法加以引导。当孩子对大人谈话内容提出疑问,或遇到困难求助时,千万不要因一时恼 火而当别人的面训斥孩子,否则就伤害了孩子的“好奇心”和“自尊心”。家长可以跟孩子讲明,谈话结束后再解答,还可以再夸奖他一句:“你真爱动脑筋!”这 样孩子是会谅解的。但事后一定要实行诺言,并教育孩子在别人谈话时不要随便地打断,告诉他这样做是不礼貌的。如果大人在闲聊时所谈及的内容使孩子产生“共 鸣”,孩子因急于想表达自己的意见打断别人的谈话,家长不妨给孩子一个“表现”的机会,先征求与你交谈的对方的意见,然后让孩子参与进来。不过,谈完话后 应很委婉地指出孩子刚才随便插话是不对的。这样孩子是比较容易接受你的批评的,因为孩子的“表现欲”得到了满足。

2、“相机诱导”。即家长要利用一切可以 用来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机会,对孩子加以启发和诱导,特别要注意运用发生在孩子身边的事情来教育孩子,使孩子受到启迪和提高。例如,爸爸妈妈带孩子上街玩, 看到了别的孩子在其父母和别人讲话时插在中间吵个不休而受到批评,就可以问自己的孩子:“刚才那个孩子做得对不对?为什么?你喜欢他吗?”让孩子从中受到 教育。

3、“言传身教”。即做家长的要注意自己的言行,特别是“行”,这给孩子的影响是很重要的。孩子的模仿性较强,且又缺乏一定的辨别能力,因此父母应 树立起一个礼貌地与人交往的榜样。

表情

三、撒谎

“你听我说,我们家有三个电视机。”

“哎呀,太棒了!”

“一个是爸爸的,一个是哥哥的,还有一个是我的。”

“那你每天晚上都可以看动画片啦。”

网址: 第 2 页,共 4 页

“当然啦。一吃完饭,就可以一直看到上床。”

“你多美呀!”

当这个孩子的谎话被揭穿时,他受到了母亲的斥责。妈妈责备他“撒谎就是当小偷儿的开始。”

儿童的心理分析:儿童根本不懂撒谎和小偷儿究竟有什么必然联系。对孩子来说,与其说不懂,还不如说这两者之间根本没有任何联系。“有三个电视 机”这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呢?话不能单从表面意思去理解,更重要的是正确理解它的真正含意。讲这句话的孩子当时的心情就是希望“如果我家能有三个电视机该 有多好呀!”“如果有了三个电视机,爸爸就不会因为要看夜间棒球比赛而霸占电视机了;哥哥也不会因喜欢足球赛节目而独占电视机了;当然我也就可以独自看我 所喜欢看的动画片了!他把这个愿望和空想联系在一起了,因此,采取了“有三个电视机”的语言表达形式。幼儿的心理结构,往往是主观与客观融为一体,这种现 象称为“主客观未分化心理”,是幼儿心理的一个特征。

妈妈的高招:儿童“说谎话”的种类繁多,想像谎话、愿望谎话、无知谎话、游戏谎话、辩解谎话、方便谎话、友情谎话、吸引注意力谎话、复仇谎话、 以及欺骗谎话,等等。幼儿的大部分谎言来自想象、愿望、游戏和无知,偶尔有出自辩解或引人注目的目的。无论哪一种都不属于真正的谎言,更不至于发展成性质 恶劣的小偷行为。如果不能充分理解这一点,就谈不上正确的处理办法。我们应该认清隐藏在谎话背后的儿童心理,采取与其心理状态相符的办法解决。例如,当你 听到孩子说“我家里有三个电视机”的时候,你就应该接着说:“哦,是吗!那太棒啦!”表示理解孩子的愿望和心情,然后再说:“真的,如果能有三个电视机, 那该有多好啊!”

表情

四、嫉妒

孩子的嫉妒,是对小伙伴中在智能、名誉、地位、成就及其他条件比自己强或比自己优越的孩子怀有的一种不安、痛苦或怨恨的情感。孩子嫉妒的表现形 式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几种:

1、不许爸爸妈妈亲近或爱别的孩子。

2、别的孩子取得了成功,学习上有了进步,或受到教师的表扬时,认为自己不比他差,不服 气,对别的孩子中伤、讽刺、排斥等。

3、别的孩子比自己穿得好,或玩具多,或小伙伴多,就打击、嘲弄、疏远,甚至怨恨。

4、别的孩子没有满足自己的欲望, 就产生对立情绪,或怨恨,或采用另外的形式补偿和替代,如别的孩子不借水彩笔给他,他就向别的孩子炫耀自己的玩具,且不借给那个孩子玩,以借此压倒对方。

一般来说,对孩子的嫉妒只要很好地教育引导,便可以变压力为动力,激发孩子发奋上进,养成健康的性格和良好的品德。相反,如果不能很好地引导, 就会影响健康成长。对于好嫉妒的孩子,家长应采取心理疏通并辅之以思想教育来消除。

1、对孩子严格要求。鼓励孩子勤奋踏实、积极进取、乐于助人;对于浮 躁、损人利己的不足的行为要予以处罚、教育,以培养其良好的道德品质。

2、对孩子的赞许、表扬要恰当。既要实事求是,又要使孩子承认自己的成功之中,有周 围伙伴的贡献和帮助,而不可趾高气扬,好图虚荣;同时,要孩子看到自己的不足,以防止孩子骄傲自满,过高估计自己,藐视别的孩子。

3、激发孩子把嫉妒转化 为竞争意识,使孩子在赶、超先进中调整自己的行为,增强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从而使压力转变为动力,超越嫉妒。

4、教育孩子诚实待人。要教育孩子心胸豁 达,不斤斤计较;学会设身处地,将心比心,理解小伙伴,交流和沟通感情,增强与小伙伴团结共进的气氛。

网址: 第 3 页,共 4 页

网址: 第 4 页,共 4 页

第5篇:“我的表情,我做主”QQ表情设计大赛策划书

活动主题:“我的表情,我做主”qq表情设计大赛

主办单位:网络e家团支部

赞助单位:

活动对象:所有云南大学在校学生

活动时间:5月15-6月10日

活动目的:

互联网是一个资源浩瀚的海洋,也是一个孕育时下流行文化的地方。qq表情作为网络资源和网络语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着任何文字语言都无法比拟的魅力。为了丰富同学们的网络资源和网络用语,扩展同学们的思维,激发同学们的娱乐搞笑精神和创新热情,我们网络e家团支部拟在全校范围内策划组织此次qq表情设计大赛。

参赛方法:

1. 所有云南大学在校学生均可参加此次qq表情设计大赛活动。

2. 参赛作品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日常生活中拍到的搞笑照片,或者通过photoshop、画图等编辑软件对照片进行适当加工后的作品,当然也可以是原创的绘制作品。鼓励在作品图片中加以适当的文字修饰,使作品图文并茂,大家对作品意旨一目了然。

3. 参赛作品不求专业,只要能做到富有娱乐精神和创造力,能娱乐大众即可。

4. 请将作品于6月10日之前以电子邮件附件的形式发送到网络e家团支部邮箱:。参赛单幅作品以jpg、bmp或gif格式保存;若有多幅作品,请将作品用winrar软件压缩打包后发送。

5. 此次比赛为原创qq表情设计大赛,旨在培养大家的娱乐和创新精神,参赛者可以借鉴网上优秀作品,但不得完全抄袭。若有完全抄袭行为,一经查实,将取消评奖资格。

6. 请参赛者在电子邮件中注明自己的姓名、学号和联系方式。

奖项设置:

一等奖3名,奖励精美键盘一个、获奖证书及参赛作品集光盘。

二等奖5名,奖励精美耳机一个、获奖证书及参赛作品集光盘。

三等奖10名,奖励精美鼠标垫一个及获奖证书。

鼓励奖若干,奖励精美纪念品一份。

共青团云南大学委员会

网络e家团支部

第6篇:声音的表情

1、声音的丹田大肚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将声音品质提升的首要条件就是″练气″!很多人的呼吸方式都走样,造成说话发声时会有一种上气不接下气,或是频频扩胸作深呼吸的习惯,要不就是讲话涨着脖子红着脸,讲的人辛苦,听的人更担心会不会随时要拨119!

正常的吐纳应该是利用丹田,也就是肚脐以下三个指幅,不论瑜珈或气功无不以此为基石,就算不谈发声,对身体都会有莫大助益!来喔!一起学″呼吸″!

作法:

1. 先作一次深呼吸的动作,同时检视自己的腹部有无鼓起,若无,则表示此法要勤练,若有,恭喜你,阁下的呼吸方式正确,此法省略!

2. 初练习时,若无法立即感受丹田呼吸的方式,很简单,请躺在床上,你会发觉自己已经很自然地用腹部的丹田在呼吸. 3. 当你躺着熟悉丹田起伏的方式,就渐渐坐起,并试着运用丹田呼吸,请记住,鼻子吸气肚子凸,嘴巴吐气肚子凹!

4. 最后请站着练习,不论是吸气或吐气,心中请默数1-2-3-4-5-6..,数越长表示气越足,每天勤练不限次数,直到改变呼吸习惯.

规则:

1. 切勿当成游戏,随便练一练;或是发觉不习惯就半途而废. 2. 随时注意呼吸方式,若因习惯无法立即修正,则必须时时提醒自己,务必熟练到成为自然状态. 3. 建议寻找同好一起练习,可随时提醒纠正.

效能:

1. 可舒缓胸腔的负荷,强化上呼吸道的功能,减轻肺的工作量! 2. 可有效地改善声音的品质,使音色更清晰,明亮,有劲;不需费力

即可声如洪钟!

3. 工作性质需要长时间说话或经常动嘴的朋友,此法必要强加练习,

对工作寿命与品质必有″利多″!

不知道您有没有注意过那些歌手的小腹,当他们在唱歌换气的时后,小腹都会凹凹凸凸的动个不停,那就是正确的发声;不过您也不必太忧心,虽然是叫″丹田大肚″,但绝不会让您的肚子″膨风″,如果会,谁还敢当歌星咧?放心练,顶多小腹微凸,多作运动就OK!

2、声音的鬼哭神号法

多年前有一位邻居,每天一到晚上七点半,就会开始吊嗓子;怪怪!那真是一种折磨!吊的漂亮也罢,偏偏那位姑娘有一搭没一搭的吊,不骗你,真的很像陈进兴去″拜访″她!多年后,笔者倒还从这样的梦靥中悟出一项训练音域的方法,所以″鬼哭神号法″还真是多亏那位″好邻居″!从现在开始,扯开您的嗓门儿,别在意邻居的抗议,因为,多年后他会悟出道理的!

作法:

1. 练习前先确认自己的呼吸顺畅,并且是以″丹田″运作. 2. 反覆念″ㄚ一ㄨㄝㄛ″先从低音开始练习,渐进至中低,中,中高,高音! 3. 当发觉嗓音渐开时,就试着将″ㄚ一ㄨㄝㄛ″分别利用不同的音阶发声;例如:ㄚ﹝高音﹞一﹝低音﹞ㄨ﹝中低﹞ㄝ﹝中高﹞ㄛ﹝中音﹞,当练顺的时后就可以随心所欲地将音阶作多元化调整!

4. 接下来,试着放入一些简单的情绪,如:生,离,死,别,喜,怒,哀,乐...,让自己的音域随着高低起伏之变化作较大胆的尝试与释放。

规则:

1. 尽可能在饭后一小时才开始练习,一来自己会比较舒适,二来也不会让邻居″吐″的太惨! 2. 务必要先作嗓子的″热身″动作,从低音开始渐渐提高,切不可″开高走低″,保证声带会受伤,导致″失声″!

3. 每发一个音要保持清晰,速度无须太快,不同的音阶转折要明确. 4. 建议您练习时最好在清晨,而且是人烟较少的地方,以免遭邻居的″围剿″!

效能:

1. 训练自己的发声能够较稳定圆润,而音域也能开展广阔. 2. 针对羞于开口发声的人可藉此法作为媒介,练习将声音放出来,而且还可因此了解自己声音高低的极限. 3. 有兴趣当歌手的朋友,务必要勤加练习,视为每日必修的基本功,绝对会有显着的进步。

3、声音的喜怒哀乐法

不知道您是否有留意,咱们中国人说话的情绪很平,除非是大喜大悲,否则在语调中是″嗅″不出半点儿味道!笔者常观察一些老外的说话语调,高高低低起起落落,很有″戏味儿″,但是又很自然纯真,不自觉地会被吸引;倒是中国人,说唱艺术里韵味十足什么都有,却没一样落在生活中;更怪的是,如果出了个说话有″味儿″的人,准会有人在背后说:″好变态喔!恶心!″"声″情款款,才能传情达意,有声却无情像个机器人,那才叫变态,练吧!

作法:

1. 准备一台可录放音的Walkman,便于收录并修正. 2. 撷取数篇不同领域,性质相左的短篇文章,例如:社论,散文,新诗,小品,社会新闻,娱乐新闻,祭文,情书,诀别书......等. 3. 将每一篇文稿看熟后,开始以正常的音量逐篇朗读,并配合文字内容,融入声音表情;例:社论---稳重权威,新诗---感性柔美,娱乐新闻---诙谐轻松,情书---甜蜜浪漫,祭文---悲恸伤感. 4. 朗读文稿时用心念出符合文稿内容的情绪与味道,并想像自己就是最专业,最权威的;例如:播报娱乐新闻时,想像自己是陶晶莹,播报新闻时则想像张雅琴或李四端. 5. 所有文稿录毕,务必重新″聆听″,藉以了解自己何种情绪的声音表情较难发挥,之后可反覆练习.

规则:

1. 选择文稿时请勿自我设限,内容调性差距越大,学习的空间也就越宽. 2. 自己必须充份地融入,用声音诠释文稿,并精确传达喜怒哀乐不同的情绪. 3. 练习时不必太过夸张或装腔作态,避免流于匠气而失去真情.

效能:

1. 有效地训练声音表情,将情绪透过声音诠释的真诚动人. 2. 训练自我情绪的控制力与敏感度,

3. 对新闻播报或广播有兴趣的朋友,此法要视为每日的必修课程,不但能修练出念稿时的稳定与镇定,更能察觉咬字发音的缺点.

4、声音的河东狮吼法

一个人只要是站上台去,要能抓住听众的注意力很简单,只要声量放大,就能成为焦点;有人形容女人″一白遮九丑″;其实在公众表达时也不例外,笔者称它为″声大震九州″,姑且不论其内容如何,单就声大即占尽气势壮阔的优势,因此训练自己如何站上台放″声″一搏,端看如何学″吼″!

作法:

1. 准备一台可录放音的Walkman. 2. 找一处安全又不会影响他人的好地方,建议地点:海边,擎天岗,自家厕所. 3. 先作″丹田大肚″再作″鬼哭神号″;然后进入″狮吼″阶段,吼的内容不限,但以简捷有力为佳;建议您喊---雄壮,威武,严肃,刚直,沉着,忍耐,机警,勇敢......﹝男性读者一定很熟悉,这是当兵时,每天要高喊无数次的口号,不妨试试!﹞

4. 吼的过程中请想像眼前是万马奔腾,是百万雄兵,是万千群众.....,总之,尽可能将眼前的场面放大,让自己的内心冲出一股震撼人心的气势. 5. 练习时可寻找三五好友,相互″别苗头″,激荡体内能量.

规则:

1. 抱定改变自我的决心与魄力,豁开来吼,万万不可要吼不吼地如梗在喉. 2. 每一次练习至少要一小时,充份让自己进入高亢的情境. 3. 若与朋友相互练习,请避免流于嬉戏,应彼此互为动能触媒. 4. 建议您练习时播放一首较震撼或节奏强烈的演奏曲,对您体内兴奋的细胞有助燃作用.

效能:

1. 冲破内心积压的情绪,有效作到压力纾解,自认是″闷葫芦″的朋友一定要给自己这个机会. 2. 突破声音的习惯领域,间接提高胆识,说话不再″声音细如丝″,充份建立超猛舞台自信;强化带动听众的说服力. 3. 想在台湾政坛搅和的人此法必定要好好苦练,才能在遇到反对阵营时,以过人的″声″势压倒群雄!

声音的力道可以看出一个人的自信魄力与胆识,笔者也深信一个人的潜能是可以透过高分贝的呐喊而在瞬间爆发,虽然不是最好最有效的方法,但是对于没自信,怯懦,软弱的人而言,倒是一记当头棒喝的良方!曾有位女学员在这项训练中很难突破,声音始终放不开,到最后我告诉她:「如果现在有人要追杀你,你要喊什么?」她小声地说:「救命啊!」,我鼓励她放声大吼,否则没人听到她求救;她反覆练习,并开始气忿自己作不好;就在她最生气的那一刻终于冲口而出,短而有力,震撼人心,所有学员既兴奋又惊讶,兴奋的是她突破了,惊讶的却是她冲口而出的不是″救命″,而是一个字---"干″!

5、声音的气若游丝法

能放能收掌控自若才算真功夫,若是收放之间失调,自我难以拿捏就很容易在舞台上出状况,什么状况呢?轻则因″吼″过头而失真,令听众有听没有懂;重则因″吼″过猛而失声,让自己像是活吞了一个消音器,那就糗大了!

曾经就有一位异国的华人在台湾作巡回激励演讲,讲者在台上声嘶力竭,挥汗如雨下又是哭又是跪,但是″激″过头,听众起不了共鸣,散场时一张张洒满雾水的脸相互苦笑,外带一句:不知道在说虾咪碗糕″河东狮吼″是放,无疑地″气若游丝″就是收,收与放应该如胶似漆,灵活替换才会有立体生动的杰出表现!

作法:

1. 准备一台可录放音的Walkman,便于收录与修正. 2. 撷取数篇属于言情,轻柔的文章或名人嘉言录,座右铭. 3. 试着用最温润有气质的语调去念出每一篇或每一句. 4. 念文章时,请想像自己正对着心仪者倾吐心声;而念座右铭时,则想像自己正以一句发人深省的话去感动一个人. 5. 过程中试着用低沉,沙哑,感性,温柔的音质轮番使用,去找出至 少一种自己最满意的″招牌″!

规则:

1. 选择文章时尽可能以浪漫或温馨为主,而嘉言录或座右铭则多以理性诚恳寓意深远为佳. 2. 您可以搭配一首唯美的音乐﹝没有歌词﹞作为衬底,可有效地催化内心善良平和的情绪,有助学习效果.

效能:

1. 现代人的生活太匆忙,忘记了放慢的感觉,也忘记了轻声细语的尊重,藉此可有效调整烦躁的情绪. 2. 持续练习一周,您会发觉自己变的比较有气质,可能朋友会变多,也可能突然变的很有异性缘. 3. ″收″的恰到好处,听众必心领神会,灵犀相通为之动容. 4. 如果心里渴望能主持一个深夜谈心的广播节目,现在开始练还来的及;提醒您,别忘了将声音录下,除了作修正外,还可以作为日后毛遂自荐的DEMO!

如果您经常收听ICRT,有一位讲中文的″女声″,她的声调语气不愠不火,在夜里给人一种温馨安定的舒适,而在白天,又能让人由衷地尊重与信赖;笔者至今仍独衷情她的声音,近似天籁的天使之音;您不妨找到这个声音,记住这个声音,学习这个声音;这位″女声″是崔嘉瑞!

6、声音阴阳变法

多年前笔者为一个广播节目负责采访的工作,印象极为深刻的是访问了一位因小儿麻庳而不良于行的朋友;幸运的是上帝给了他得天独厚的好嗓子,不仅如此,他更拥有许多人既欣献却又学不来的″多变″技巧,因此,他理所当然成为配音圈中的佼佼者,更是多部影集或广告的当然指定配音员!

在那次访谈中笔者现场请他示范,他毫不迟疑地作了一段即兴演出,当场七个角色老,少,帅,恶,凶,魔,呆跃然而出,精彩绝伦,真不是过瘾二字可形容,他的代表作"霹雳车″您一定看过,而他就是李麦克的代言人~刘锡华! 声音的多变性不仅能活化说话内容,更有可能成为众人皆捧的"金口″,成为名符其实靠"嘴″吃饭的新贵!

作法:

1. 准备一台可录放音的Walkman,便于收录与修正. 2. 先从正常人练起,比方说:老,中,青,少,小...等,模仿各种年龄

层声音语调! 3. 接下来再练非正常人,例如:小丸子,小辛,哥力亚,老巫婆,七矮人...等卡通人物! 4. 现在您要练的是真实人物的不同个性与声音,例如:风流,娇柔,刚正,苦命,阴险,木讷,忠恳,奸诈,深沉,凶狠,混混,暴躁.等

5. 各种声音练熟后,可自言自语地作一场戏,把所有人物及个性带入,并收录及修饰.

规则:

1. 用心揣摩,开口练习,绝不能在心中或小小声练,保证不会有收获,只是浪费时间. 2. 每一种声音或个性可从电视中找灵感,尽可能朝个性较有特色的角色练起;练习"自言自语″时,最好变化起伏的幅度放大,如此进步才会显着. 3. 练习声音的变化时,别绑手绑脚,应随情绪与个性作表情与动作,如此能加强声音的自然与真实.

效能:

1.有效让自己的声音表情迅速变化,将给人一种聪敏灵活的魅力形象. 2. 若是在台上演说,可适时模仿不同人物或声音,可有效增加个人亲和力及演讲的可听性,不仅自信提升听众也会大呼过瘾. 3. 接到骚扰者或借钱讨债的电话,可以轻松过关,迎头痛击再也不必紧张兮兮缩头缩尾;当然必要时也可藉此能力在愚人节当天"整人″,不亦爽乎!

7、十大忌讳 1.呼吸声过大 2.清平调 3.耳语式低音 4.音调太高 5.音调太尖瑞 6.音调太过年轻 7.音调太粗糙 8.鼻音太重 9.口头语的连贯

10.半开口,模糊不清

第7篇:有趣的表情教案

单位:合肥电信幼儿园 时间:2016.11 班级:中二班 教师:何蒙蒙

科目:社会《有趣的表情》

设计思路:

幼儿在平日的生活中对面部表情很好奇,同时,通过故事的呈现以及图文中的夸张可爱表情,是非常迎合幼儿"口味"的。所以通过PPT故事引出主题,既符合幼儿的当前心理特点,也富有新意,易于激发兴趣。

一、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人的表情是和心情有关的。

2、通过故事,猜测小熊的心情,并能用表情表现出来。

3、在活动中体验、表达各种情感,感受集体活动的乐趣。

二、 活动准备

1. 《有趣的表情》PPT 2. 若干表情图片

三、 活动过程

活动过程:

一、讲故事,激发幼儿好奇心。 1.播放第一张图片

教师:小熊是怎么来到小河边的?请幼儿学一学,蹦蹦跳跳表示小熊心情怎么样? 开心的表情是什么样的?

师:遇到什么事情的时候我们也会有这种表情。(开心) 2.播放PPT第二张图片

师:小熊看到小桥后心情变得怎么样?你遇到什么事请会有这样的表情?(不开心了)

2.播放第三张PPT图片

师:小桥摇晃的更厉害了,小熊此时会是什么样的表情?你遇到什么事请会有这样的表情?(害怕)

3.播放第四张PPT图片

小熊为什么哭了?太害怕了。

师小结:原来啊,我们的表情和我们的心情有关,我们心里不开心的时候,我们嘴巴扁扁的,我们心里开心的时候,表情是大笑的。

三、

1.播放第五张PPT 师:小乌鸦是怎么说小熊的?小熊心情是怎么样的?如果你是乌鸦你会怎么做?

2、播放第六章PPT 师:小熊哭的时候,谁出现了?他对小熊说了什么?那你猜猜,小熊还会哭吗?

师小结:在别人不开心的时候,我们要尝试去安慰别人。

3、播放第七张PPT 小熊过桥的时候还害怕吗?为什么?他是怎么给自己加油的,你猜猜他会是什么样的表情呢?过完桥,小熊是怎么样的表情?

四、学表情,并给表情配音

1、听声音、猜表情。

2、运用PPT第八张,引出各种有趣的表情,让幼儿感知表情的多样性,并给各个表情配音。

3、给表情配音

跟同伴一起玩一玩,学一学,做一做,体验不同表情的变化。请个别幼儿给表情配音。(环节简析:我的表情会说话是活动的高潮,也是巩固环节。让孩子们在玩一玩中体验到表情的多变性,从而联系到现实生活中,如果遇到了类似的问题,应该怎样表达)

第8篇:《生动的表情》教案

教学目标:

(1)应知:人物表情变化的特征和规律(认知目标)

应会:能用简洁的线条画有表情的头像(能力目标)

(2)培养学生对人物画的初步兴趣,增强学生对周围人物表情变化的洞察力,拓展学生对人物面部表情的联想。(情感目标)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对人物表情的观察、分析,使学生掌握人物面部表情变化的特征和规律。 难点:学生能用简洁的线条概括表现生动的表情。

学习材料:(1)教具 多媒体设备,课件(2)学具 油画棒,彩色水笔,水粉颜料,画纸铅笔等常用美术工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入课题。(演一演) 老师让学生演一个情景哑剧,由老师念剧本,学生用面部表情来表演剧情。

剧本:小A拿着试卷,垂头丧气地回到家,爸爸看了试卷上若大的“60”分,双手插腰,瞪起大眼,歪着嘴巴,正要开骂,小A的妈妈笑咪咪地走上前来,对爸爸说:“我们不是参加了学校的家长吗?不能对孩子实施打骂教育,要鼓励教育!”爸爸听后,也眯着眼睛笑起来,安慰小A。小A目瞪口呆,睁大眼睛,一副惊讶的表情,不感相信爸妈的突然变化,随后,也笑着,用手抓抓头皮,向爸妈保证,以后一定好好学习。

二、学生自主探索,发现问题,找规律 (1)找一找:刚才的哑剧里出现了几个表情? 生:悲伤,愤怒,笑,惊讶

(2)比一比:不同的表情有什么特点和规律? 学生讨论回答,师总结规律

笑:喜悦和满意时,颧骨肌肉收缩,下眼睑中部向上,外眼角向下拉长,双眉平展,同时嘴上翘。

惊讶:眼圆睁,眼珠突出,眉上抬,鼻孔扩张,口部自然张开。 悲伤:眉头紧缩,眉梢、眼梢、嘴角等向下拉长。 愤恨:眉头微皱,眉梢竖起,眼圆睁,鼻孔扩张,口紧闭,嘴角向下方拉长。 教师在总结过程中,出示各种表情图片,让学生根据图片和归纳的表情特征画出简单的概括图。

(3)看一看:(不同表现形式的范画) 线描,素描,卡通画 (4)画一画:

A:创作一幅带有表情的头像画,可以照自己的照片或者对着自己的同学写生,也可以画自己熟知的人的表情画,表现形式不限。

B:用一句话表现画面意图 (5)评一评: A:看谁的画最有特色 B:猜猜画的是谁,是什么表情 C:老师总结点评

三、课堂拓展:(1)更多创意表情画(教师出示图片,学生观赏讨论)

(2)人物表情在生活各方面的运用(以学生讨论为主)

第9篇:教师的表情艺术

如果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那么表情就是心灵的镜子,它能表达丰富而复杂微妙的情感,具有超凡的魅力。教师每天都处在学生的群体之中,教师的面部表情是诉诸学生最直观的视觉映像,也可以说是孩子心目中丰富多彩的影像世界。作为担当着“传道、授业、解惑”这一神圣使命的教师,一定要知道,学生比我们想象的更会察言观色,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微笑,或一竖眉、一撇嘴,都有可能诱发学生的正负情绪,从而影响他们的身心发展和教育教学效果。所以,马卡连柯说:“做教师的一定不能没有表情,不善于表情的人不能做教师。”可见,表情更具有传神达意的功能,教师的课堂表情也是一门教学艺术。本期,我们一起来谈谈“教师的表情艺术”。

一、教师面部表情的基调

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其面部表情与教育教学工作的关系十分密切。教育教学过程本就是一种活生生的师生情感的交流过程,而面部表情正是师生情感交流的“媒介”。教师不仅通过言语向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而且凭借面部表情向学生传递教育信息,表达自己的教育意图,学生也透过教师表情的变化,来领悟、觉察,获得教师对自己评价的反馈信息。正是这种教育的情感性特征,以及中小学生的生理需要和心理特点,决定了教师面部表情的基调:无论课堂内外,教师在学生面前都应保持和蔼、亲切、开朗、精神饱满的面部表情状态。在这种基调下,教师常用的面部表情主要有以下几种:

1.表示高兴的面部表情

这种表情是教师热爱校园生活的自然流露。具备这种表情的教师具有远大的理想、高尚的人格,具有乐观、豁达的情怀和宽厚爱生之心。工作中他们能事事从大处着眼,时时以大局为重,具有敬业奉献精神。

2.表示亲切的面部表情

亲切的表情是教师与学生建立并保持“心灵的接触”的前提条件,是进入学生情感世界的“通行证”。当你与学生谈话,运用这种表情,会使学生放弃戒备心理,造成一种融洽和谐的气氛;当学生在课堂上因紧张、拘束而回答不出问题时,看到教师的这种表情会得到鼓励和安慰……因此,这是一种无特定要求、应用频率极高的教师面部表情。

3.表示褒扬的面部表情

这是教师对学生行为进行价值判断时所常用的面部表情。教师应该善于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予以褒奖和鼓励。所以,教师运用这种表情千万不要吝啬。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得好:“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4.表示兴趣的面部表情

这是指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或其他活动表示关注的面部表情。这种关注不仅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关心、重视,而且也含有鼓励、褒奖的成分。经常运用这种面部表情,对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及个性的形成都大有裨益。

当然,教师也有喜怒哀乐,其表情也是丰富多彩的,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一些表情只是在特定环境下出现,有的甚至是教师应予避免的。有的教师整天板着面孔,严肃有余而亲切不足,远离了教师面部表情的基调,还自我推托:没办法,我生来就是这种脸。其实不然,人的面部表情是可以培养和改变的。

二、教师课堂表情的控制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面部表情是师生间沟通情感、交流思想、建立联系的有效“媒体”。教师可通过面部表情把某些难以或不宜用语言表达的微妙、复杂、深刻的思想感情准确、精密地表达出来。所以蕴含丰富信息的教师面孔常常是学生最关注的目标。因此,教师应注意控制课堂表情,使之符合课堂教学的要求。

1.自然而真诚

发自内心的表情最能打动别人。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这样告诫教师:“要善于运用表情……不能单纯地作舞台式的表面的那种表情。要有某种的传动带,这个传动带应当把你们完善的人格和表情结合起来。这种表情不是死板的表情,不是机械式的表情,而是我们心灵里所具有的那些变化了的真实的反映。”所以,教师的课堂表情应该是内心活动与外在表现的统一。这样才能使学生看到教师表里如一的、坦诚自然的真实形象,从而赢得学生的充分信任。不真诚的表情,面部肌肉不协调,给人以做作、矫饰之感,那样会失去学生的信任,从而干扰学生对信息的接纳。

2.丰富而适度

丰富是指教师的面部表情应该在亲切和蔼这一“基调”下而富于变化。教师要随时把握课堂上出现的不同情况,恰当地运用多种面部表情。如:对积极思考努力学习的学生表示赞美;对扰乱秩序、违反纪律的学生表示生气;对偶发事件和反常情况表示惊讶等等。然而,面部表情的丰富并非人人具备。有的教师课堂上总是笑眯眯的,学生戏称为“笑面虎”,而有的教师课堂上总是一幅冷若冰霜不可冒犯的面孔,学生名其曰“老阴天”。这些单调乏味的面部表情往往会形成“情绪辐射”,难以有效地调节课堂气氛,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这里的适度是指教师脸色、脸形的变化不可过分、过频,要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做到嬉笑而不失态,哀痛而不失声。有的教师喜欢运用流于“脸谱化”的表情,这往往会使学生对所表达的信息产生怀疑。

3.开朗而温和 开朗和温和应该成为教师课堂面部表情的基调。开朗是指教师在学生面前应鲜明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否则,那种似笑非笑的晦涩表情会使学生难以捉摸,产生困惑。这便妨碍了信息的交流。教育心理学常识告诉我们,当教师在课堂上表情温和、平易、亲切时,师生间的角色差异给学生造成的心理压力就会减少以至消失,并且使学生心理上产生一种轻松愉快、自然明朗的情感,形成积极的情绪和愉悦的心境。这样,不仅打通了师生间的情感通道,学生的思维之门也为之大开,从而形成良好的课堂学习气氛。

4.与有声语言配合

教师的面部表情既能单独传递信息,又可以配合有声语言以增强表达效果。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讲述教材内容的同时,面部表情时悲时喜,时怒时乐,学生也会受到感染,渐入佳境,展开感情的翅膀,翱翔在知识的太空。尤其是在政治和文史课的教学中,如果教师在讲授某一政治观点和历史事件时,语言铿锵有力,面部表情却无动于衷,漠然置之,学生“听其言,观其形”,就难免要怀疑教师口中所讲的话是不是发自内心,是不是具有真理性,从而降低授课内容在学生心目中的可信度,减弱授课效果。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针对不同的内容运用适当的面部表情。如讲授议论文时的严肃庄重,讲授叙事文时的兴高采烈,讲授说明文时的稳重思辩等等,都会增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应当注意的是,这种因教学内容的变化而引起的喜怒哀乐等表情应有理有节,有关情境改变后,应及时恢复到常态表情上来。

5.运用面部表情增强信息交流

课堂上,教师应当在利用有声语言作用于学生听觉系统的同时,合理适时地运用自己的面部表情作用于学生的视觉器官,以形成知识信息、情感信息对学生的综合性“多觉辐射”。特别是教师应当用自己面部的坚定与自信,随时给学生传达“我讲的内容正确无误”的信息,以强化学生对教师所授知识的可信度和重视度。如果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面部表情总是将信将疑、铁板一块,或者变化无常,势必引起学生的心理紊乱,从而使信息输入过程受阻。

三、教师应予避免的面部表情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处在“众目睽睽”之下,其外部器官除面孔和手之外,都有遮掩物遮盖,使学生的视线与这些器官有了一道屏障,因而不易引起学生的注意。但是,教师的面孔直接暴露于学生面前,宛如一面展现教师各种心态的“屏幕”。因此,教师在运用面部表情时应有所“避讳”,以免产生消极效应。

1.课堂上的“无表情”

生活中任何一个正常的人不可能无表情。这里所说的无表情是指某些教师在课堂上面部表情看不出明显的变化,总是一张生硬古板的面孔。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表情常常是严肃认真有余,而亲切自然不足。这种无表情教学的直接后果是使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增大,给学生一种疏远感、拒绝感。所以,它不利于师生之间心理关系上的相互吸引。出现这种“无表情”教学,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可能是出于教师的一种个性心理特点,个别教师由于生活压力,形成了这种表情定势;有的可能是因教师一时的紧张而表现出来的努力压抑喜怒哀乐的一种临时心理状态,这在初涉讲坛的青年教师身上常有所表现;而更多的则是由于受传统教育中“师道尊严”观念的影响。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许多教师刻意追求表情上的威慑力,所以总是板着面孔,不苟言笑。其实,过于严肃的教师不可能得到学生发自内心的尊重,这种表面上的服从只是一种“敬畏”而非“敬爱”。无论何种原因,“无表情”都会在教育教学中产生消极效应,是教师应该予以避免的。因此,教师要克服“无表情”教学,努力培养应有的面部表情。

2.表示愤怒的面部表情

这种面部表情通常在有学生违犯纪律时出现。面对违反纪律的学生,教师适当地运用严肃的面部表情加以制止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动辄发怒,甚至失去理智,摔东西,对学生进行体罚或变相体罚,是教师职业道德所不容许的。著名作家魏巍曾在他的散文《我的老师》中谈到了他刚入小学时发生的一件事:当时教他的有一位姓柴的老师,脸上从无笑容,手中常拿一根竹棍。有一天,小魏巍正歪着头看窗外的小鸟,“冷不丁”就挨了重重的一棍,顿时,头上就起了一个大血包。他哭着回到了家,发誓再也不去上学了。后来只是舍不得离开一位“温柔和美丽”、“从来不打骂我们”,并善于“排除孩子世界里的一件件小小纠纷”的蔡老师,才又回到了学校。几十年后,魏巍对此事记忆犹新,可见那位姓柴的老师对一个儿童造成的心灵伤害是多么严重。对比是鲜明的,如果没有那位美丽善良的蔡芸芝老师,我们今天可能就读不到《谁是最可爱的人》等佳作了。众多实事表明,教师的发怒对于帮助学生认识和改正错误并无任何益处。教师发怒时,学生不仅紧张恐惧,而且会感到厌恶,有时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因此,教师应远离发怒,极力避免发怒的面部表情。

3.表示轻蔑的面部表情

老师是学生的精神依靠,老师的态度对学生来说就是一把标尺。有些教师面对学生的某些幼稚举动,常以冷笑表露出来不屑一顾的神情,有的甚至嗤之以鼻,这种表示轻蔑的面部表情同样会给学生的心灵带来伤害,教育教学中应极力予以避免。教师职业的工作性质本就是接触心智尚不成熟的孩子,他们的行为中难免有幼稚的成分,所以,教师千万要控制好自己的表情,给孩子们一点宽容,不可流露出轻蔑的表情。轻蔑不仅会伤害学生的感情,而且会使学生产生被抛弃的感觉。所以,当老师发现那种所谓的“坏学生”“捣乱”时,不仅要指出他的错误之处,错误行为的危害,而且要告诉并鼓励那个学生,自己并没有把他当成“坏学生”,自己一直很关注他,自己也从来没有认为他没有前途或者不可教养。

四、教师的微笑

在人们丰富的面部表情中,最美好的当数微笑,而教师的微笑更是一种最富有诗意的表情语言。有一首小诗曾这样写道:教师的微笑,是阳光,可以排除脸上的冬色;是春风,可以催开心灵的蓓蕾;是栈桥,可以沟通师生的心灵;是军号,可以给人以力量;是天使,可以唤起学生对美的追求。由此可见,教师的微笑在教育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微笑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教师的微笑可以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首先,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取决于教师的授课心境。课堂上,教师若能保持一种自然、真诚的微笑,那么这种微笑就会促使他的心境一直处于轻松愉快的状态,从而使大脑皮层细胞兴奋活跃。在这种心境下,教师不仅能使自己的知识储备出色地讲授出来,而且还会诱发出许多在备课时从未想到的新奇的灵感,形成一种妙语连珠、旁征博引、左右逢源的授课局面。相反,如果教师课堂上板着脸,这种严肃冷漠的表情就会反作用于他的心态,使原来较为轻松愉快的心境变得沉重起来,进而这种消极的心境又会使大脑皮层细胞受到抑制,使许多先前储存在大脑中的信息难以提取出来。即使是事先准备好的内容,也会讲得干干巴巴,甚至丢三拉四,漏洞百出,其课堂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其次,和谐的课堂气氛还取决于学生的接受心境。教师亲切自然的微笑能使学生感到可亲可敬,进而产生一种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感。这种心态下,学生不仅会专心致志地听课,而且还会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2.教师的微笑是一种友好和信任、沟通和理解

学校教育从根本上讲是一种师生交往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笑容确实有多种功能。当教师和学生一起闲谈、游玩、打球时,教师的笑容会使学生倍感亲切愉快;当教师找学生谈话,如果在谈话前教师用含笑的眼睛注视学生,会使学生放弃戒备心理,造成一种融洽的气氛;如果教师和学生之间有过芥蒂,再见面时教师报以微笑,会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师生间的隔阂;特别是当学生因犯了过失而忐忑不安、手足无措的时候,教师的笑容对学生是一种谅解和安慰。

3.教师的微笑是一种鼓励和期待

研究证明,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有一定的动力支持,这种动力便是人类活动的源泉——需要。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在于将学生的学习潜能开发出来,使之从无意识领域提升到有意识状态并转化为显能,使好奇心转化为求知需要,并成为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动力之源。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效鼓励和建立期待正是引发诱导学生学习需要的催化剂。学生做了一件有益的事情,教师报之以真诚的微笑,便是对学生的极大奖赏;当学生在课堂上因紧张、拘束而回答不出问题的时候,教师的微笑对学生既是一种鼓励,更是一种信任和期待。

林肯说过,四十岁之后,人要对自己的相貌负责。就是我们所谓的“相由心生”。人们常说的“亲师信道”,关键是教师要与学生打成一片。作为教师,应当对表情负责,表情好,心情也差不了,颜值自然不会低。一位从教30多年的教师依然风度翩翩、笑容可掬,他吐露秘诀:被这么多孩子的青春滋养着,想不年轻都难。原来,微笑还是青春不老药。

表情是人类心灵的映像,是一个人内在情绪的外在表现,是反映一个人心理状态和内心世界的一个“窗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面部表情是师生间沟通情感、交流思想、建立联系的有效“媒体”。教师可以通过面部表情把某些难以或不宜用语言表达的微妙、复杂、深刻的思想感情准确、精密地表达出来。所以,蕴含丰富信息的教师面孔,常常是学生最关注的目标。教师的课堂表情,对于学生的知识性的学习探究还是人文性激发,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都有着很大的影响,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喜怒哀乐的表情变化,将会对学生的情绪、情感乃至心理的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教师亲切和蔼的教育态度是诱发学生良好情绪和情感的金钥匙;教师丰富多彩的教学表情,是启迪学生探索和学习的潘多拉魔盒。因此,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中不应该用矜持和冷漠的“银簪”跟学生划出一条深广的“银河”,而应该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课堂表情,努力让自己的表情更丰富多彩,语言更亲切活泼,使自己的面部表情更符合课堂教学的要求,更符合教师的职业要求,引领学生健康茁壮的成长。

上一篇:高中军训教官发言稿下一篇:药用植物学根茎类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