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狱民警应用微表情分析的思考

2022-05-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微表情,又名面部特征微表情,是一种持续时间为1/25秒~1/5秒的快速表情,表达了人试图压抑与隐藏的真实情感,因此常与谎言相联系。对微表情的分析在许多国家已广泛应用于国家安全、司法、医疗等领域,其科学性得到了大量实践的验证。本文对监狱民警应用微表情分析进行初步探索,利用问卷调查基本情况、使用METT软件进行学习效果的测试、将数据汇总分析并给予应用建议,以期发挥微表情分析的积极作用,帮助监狱民警及时了解罪犯的心理动态、提高改造罪犯的效率、增强专业化人才建设。

关键词:监狱工作实务;微表情;微表情分析;识谎;

微表情(micro-expression)是一种持续时间仅为1/25秒~1/5秒的特殊面部表情,是人在受到外界刺激后,作为第一反应区的大脑皮层作出反应并将信息传输到控制面部表情的神经元,从而引起面部肌肉群作出的下意识的变化而形成的。[1]

通俗地说,微表情的产生过程是:在表情基线(正常状态下,一个人面部肌肉的固定位置)的基础上,受外界有效刺激源影响,在生理反应的控制下做出面部表情后,经瞬时思考抑制该表情产生时做出的自发性表情。微表情与一般面部表情相比,主要有以下五点特征:1.表情持续时间短,通常只有1/25秒~1/5秒。2.虽有迹可循、但动作幅度低,难以察觉。3.在无意识状态下产生,不由自主地表现出来。4.观察微表情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常需借助视频回放软件进行慢放分析。5.因其展示了人意图压抑和隐藏的内心真实情感,所以经常和谎言相联系。而微表情分析是一种认知能力。通过这种非言语行为的识别,在交谈中应用有效刺激源,“观察”面部表情“泄露”出的信息,了解其被动表达的真实感受和想法,如:通过眉毛上扬、上眼睑提升、吸气等信息分析他对该信息是否感到惊讶;通过下巴扬起,嘴角下垂等信息分析他对该信息是否感到自责等。[2]

二、监狱民警学习微表情分析的背景和意义

(一)现阶段监狱工作的迫切需要。

随着我国法律体系的不断完善、各种打击犯罪专项斗争的开展,使监狱内押犯数量增加,特别是团伙犯罪、涉黑犯罪等案情复杂的罪犯比例变大。目前,监狱对罪犯的改造工作相对滞后,在改造模式、教育的方式方法,都要进行相应的转变,在完成改造罪犯的任务中需要对罪犯进行更为细致的管理和教育。监狱民警要及时了解罪犯内心问题,做到对罪犯的针对性改造、需求性教育。

(二)弥补新警对待罪犯经验不足的需要。

当前,基层民警队伍愈发年轻化,每年都有大量的警校生、高校学生经过公务员考试后纳入监狱人民警察的编制,投入直面罪犯的工作之中。根据各省监狱管理局官网数据显示,每年各地招收的监狱基层民警普遍均有几十人,发达地区的监狱系统例如:北京、上海等地区在2019年、2020年招录基层管教民警考试中达到百余人。新警经初任培训和考试便直接到岗工作,缺乏应对罪犯的实践经验,特别是面对社会经验丰富、多次入狱、年龄较大的罪犯显得略微稚嫩。新警通过对微表情分析知识的学习,观察罪犯面部肌肉的轻微活动具有判断罪犯当前情绪、识别谎言等重要意义。

(三)增强监狱心理专业方面人才队伍建设的需要。

按《中华人民共和国监狱法》《监狱教育改造工作规定》和有关政策的要求,监狱人民警察应当及时对罪犯进行谈话教育和心理疏导。虽然民警与罪犯是面对面进行交流,但就目前反馈情况来看,民警很难全面了解罪犯在谈话中所表露的真实反应。教育改造科学化是当前监狱工作的重点内容。在民警与罪犯的沟通、交流中,通过应用微表情相关知识进行分析,例如:新民警在与罪犯的入监谈话、定期扫黑除恶谈话、月底综合表现谈话、异常情绪波动谈话等,通过对罪犯微表情的分析,有助于民警获取其真实心理状态和内在心理矛盾。

(四)现阶段对获取狱情工作的需要。

受监狱基层繁重工作的影响和安防设备的日益完善,部分基层领导和民警开始忽视对情报的主动收集与研判,将监狱安全变得被动化。从罪犯面部获取狱情信息,对监狱内部的违法、犯罪活动进行主动预防是不可忽视的。对于我国监狱内部的违法、犯罪,狱内侦查部门对此负有职责。应用微表情分析有助于狱内侦查部门在与罪犯的“情报战”中辨别信息的真伪。

(五)对微表情的研究与应用已取得丰富成果,在我国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目前,微表情在国外已取得丰富成果,广泛应用于国家安全、司法、医疗、政治选举、动画设计等领域。国外相关专家制作了面部表情动作编码系统来描述面部表情;编撰并发布FACS—AU教程、研发微表情训练工具;前往不同民族、文化地区论证面部表情的共通性,其科学性已经得到了广泛验证。近年来,我国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傅小兰等团队对其在测谎、安防、心理治疗等方面也进行了相关研究,有关部门也对其应用的可行性和价值进行了实验验证。综上所述,在借鉴微表情分析在其他领域应用经验的基础上,尝试让监狱民警应用微表情分析,发挥其积极作用,帮助监狱民警及时获取有效信息、了解罪犯的心理动态,在节约基层警力资源的前提下提高改造效率,更加科学地教育和引导罪犯回归社会、同时增强监狱民警专业化人才建设。[3]

三、微表情分析应用于我国监狱的基础调研

(一)问卷调查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以某地区基层监狱民警为调查对象,共计发放问卷50份,回收有效问卷48份,问卷有效率为98%。接受测试人员男性42人、女性6人;年龄18~25(含)岁24人、25~30(含)岁19人、30~35(含)岁4人、35~40(含)岁1人。在监狱工龄三年以内的(含第三年)19人、三年至五年(含)17人、五年至10年(含)的6人、10年以上的6人。文化程度主要为大学本科共28人占58%、其次是研究生16人,剩下4人为大专学历。本次调研数据显示有3人在平日的工作中有应用、9人听说过微表情的相关知识,在对简单微表情分析题目的判断中,如眉毛下压、眼睛瞪着、嘴唇紧闭判断其可能处于愤怒;印堂起皱纹、上嘴唇上扬判断其可能处于厌恶等7道题目中有超过半数的正确率。在本次调研中有31人明确表示有意愿学习微表情分析的相关知识,其中19人表示愿意每周学习两小时以上。

(二)使用METT软件(微表情训练工具)进行测试

1. METT软件简介。

METT是一款目前有关微表情训练工具方面认可度较高的软件,其包含微表情的介绍、练习、测试。在软件中表现为前测、训练、练习、复习与后测5个板块。前测测量未受训练情况下人的微表情识别能力。其训练、练习与复习三个部分构成METT的训练程序。训练部分用视频方式讲授识别微表情的要点。练习部分使用在训练部分学习到的技巧对微表情进行识别。复习部分进一步巩固学习到的技巧。后测部分测得经学习后人的微表情识别能力。前测成绩和后测成绩的差异,反映了被试微表情识别能力的变化。METT训练系统在国内外有很高的认可度和提升效果,能在1.5小时的时间内提高人识别微表情的能力。但METT的训练效果具有一定的时效性,不能做到一劳永逸且在实际测试中也有出现过地板效应的案例。[4,5]

2.在本次测试使用中文汉化版METT软件,

测试对象为某警官学院100名有志愿前往监狱一线工作且未接触过微表情训练的学生。本次使用METT进行前测测试、限时30分钟培训、练习与后测测试,汇总两次正确率,观察经过三十分钟学习后的提升效果。如下图1所示。

(三)基本情况调查和METT软件测试工作的结论

1.基层监狱民警的学历普遍为本科及以上,具有学习、应用微表情分析的基础。

2.基层监狱民警对微表情相关知识在培训、经验交流中均有涉及,在一线工作中也会运用相关知识进行简单的判断,但缺乏系统学习、没有明确的概念、在相似情绪的理解上也出现了错误。

3.在本次测试中,前测平均正确率为47.6%、后测平均正确率为63.42%、经30分钟学习后平均正确率提升15.82%,但极少数人出现了学习后无效的结果。

4.在本次测试中,监狱基层民警对微表情相关知识的学习有良好的学习意愿。

四、监狱民警应用微表情分析的建议

(一)微表情的应用与监狱人才培养

目前,监狱民警队伍构成相对复杂,不仅有警校生、还有军转干、社招人员等,工作动力、专业素质差距较大。由于微表情分析工作的专业性和特殊性导致其对学习人员的要求极为严格,需要有相关知识的储备。建议:监狱在选拔对微表情分析应用的人才上应重点考虑学习能力和年龄两个因素。着重从新入职监狱的青年民警中选拔心理学、监狱学等拥有相关专业教育背景的警员进行学习。

(二)微表情相关知识的系统学习建议

系统学习微表情相关知识建议采用:理论知识学习+实际操作演练+模拟案例观摩的三加学习方式。学习过程循序渐进,分为六个层次:1.情绪、情绪的激发、面部表情等基础概念。2.学习愉悦、愤怒、悲伤、轻蔑、厌恶、惊讶、恐惧这几种基本表情形态特征和意义,如:愉悦是嘴角上扬、眼睛眯起、出现鱼尾纹、脸颊隆起等。3.针对面部特定部位,如特定肌肉群、眉毛、眼睛等进行学习。4.借助METT、FACS等软件,对瞬间捕获表情的能力进行练习。5.疑似情绪的分辨,如:轻蔑与笑的区别在于嘴角上扬和笑意;愤怒与厌恶的区别在于眉毛、眼睛和嘴唇;恐惧与惊讶的区别在于眼睛瞪视、眉毛上扬、嘴唇张开的形态和程度等。6.案例观摩和情境训练。考虑目前监狱民警工作较为特殊,也可以多开展更为轻松的活动,如:观看审讯影片、组织学习交流等着重使民警亲身感受微表情分析的魅力所在,了解微表情分析的原理和作用。[6,7]

(三)日常工作中应用微表情分析的要点与注意事项

在监狱发挥微表情分析的积极作用,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还需要配合敏锐的洞察力和谈话策略。基层管教民警在工作的数年间面对的都是固定的罪犯。利用对罪犯日积月累的接触,对其深入地进行了解,更容易寻找产生微表情的有效刺激源,制定微表情激发的相应策略。如:1.在提问前,尽量使罪犯处于一个安静、相对放松的状态。2.在提问时,注意打乱罪犯节奏,促使其进行意识经验的习惯性表达。3.提问的问题互相关联、在罪犯无暇预谋时,用意料之外的问题突破心理防备、激发破绽,观察在罪犯表述慌乱时的面部异动和语言逻辑的矛盾。4.在罪犯受刺激后的第一瞬间,民警需用一切感官捕捉其本能反应作出的即时心理变化,以此把握罪犯真实想法。此外,监狱民警在应用微表情分析时要注意:1.既要结合罪犯的一贯表现,又要避免过度的先入为主,凭经验认定罪犯说得有没有真话。2.与其他非言语行为的识别线索进行配合,如:身体动作/姿态、副语言行为等。3.注意在长时间的监狱工作中面对固定接触罪犯应用后的积累与反馈。[8,9]

五、结语

在目前,国内的公安、检察等司法机关也在探究微表情的应用。监狱民警应用微表情分析在理论上虽然可行、工作中也多有涉及,但是目前还未得到推广,相关知识在监狱基层民警中还没有明确的概念。对罪犯的谈话多数是按照老民警所传授的经验进行套路式的沟通。在未来需要加大推广力度、注意应用后的积累与反馈,期待在与罪犯的实际谈话中能够正确的使用。

参考文献

[1] 康桐瑞.论微表情分析在我国侦查讯问中的应用[J].上海公安学院学报,2019,29(4):28-33.

[2] 吴奇,申寻兵,傅小兰.微表情研究及其应用[J].心理科学进展,2010,18(9):1359-1368.

[3] 彭玉伟.理性看待微表情分析技术在侦讯工作中的应用[J].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14,26(2):114-118.

[4] 朱庆宏,谢威士,盛婷雯.微表情训练工具(METT)对中国被试的有效性研究[J].心理技术与应用,2015(1):12-15.

[5] 孙铭赛.大学生微表情识别和情绪智力的相关及实验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6.

[6] 王梓丞.肢体语言在审讯中的应用[J].中国公共安全(学术版),2012(1):106-112.

[7] 姜振宇.审讯中的应激微反应的应用[J].中国检察官,2014(18):59-64.

[8] 李双其.审讯中犯罪嫌疑人的谎言识别[J].警学研究,2021(1):41-53.

[9] 张亭玉,张雨青.说谎行为及其识别的心理学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08(4):651-660.

上一篇:西北地区的大厚度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下一篇:地域文化在园林建筑设计中的应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