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教育调查报告

2022-05-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很多人对于写报告感到头疼,不了解报告的内容与格式,该怎么写出格式正确、内容合理的报告呢?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农村小学教育调查报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1篇:农村小学教育调查报告

农村小学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教育改革的春风已吹遍中国大地,基础教育工程已经被列入国家教育的重中之重,新一轮课程改革已付诸实施。发展要讲究科学,社会要讲求和谐。科学发展观日益深入教育领域的今天,看看当前农村小学的教育现状,我利用节假日走进附近的一些村寨和学区的所有村级小学进行社会实践,进一步了解目前农村小学教育的现状。

[关键词]农村小学;教育现状;调查

一、存在的问题

农村小学的整体面貌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首先是在校舍上,由原来简陋的土坯房子改建为砖瓦房,宽敞明亮,为学生提供了更为优良的学习环境。其次是教学的硬件设施上,一改过去破旧的拼凑起来的桌椅板凳,取而代之的是配套的全新桌椅,图书、文体器材、各种教学仪器也有相应的配备。再而是师资队伍有所壮大。但是,我认为目前农村的小学教育仍存在许多弊端。

(一)、学校规模小,硬件设施落后

尽管目前农村小学在校舍及硬件设施配备上虽然已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与城市小学相比差距仍然很大。由于教育经费有限,很多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大部分农村小学微机室、多媒体教室缺乏或不完备,图书馆的书籍数量少且陈旧,体育器材也很贫乏,很多设备仅仅是摆设,坏了也经常缺乏资金买新的。

(二)、教师的业务水平不高,工作负担重

在村小学中,年纪偏大的教师较多,这些教师教学经验丰富,但教育方式落后,教学质量存在很大问题。由于乡村信息相对闭塞,与外界的交往不多,造成小学教师的教育观念滞后,教育教学能力下降。除中心完小外,村小教师依然是用“一块黑板一张嘴,两只粉笔书一本”的传统方法来完成教学任务的。而学生的“学法”仍是“听、写、读、背、考”的五阶段式。这种原始落后的教学方式,不但不能适应当代教学的需要,而且加重了师生负担,消耗了他们大量时间和精力,取得的却是事倍功半的教学效果。同时,农村家长为生活所迫纷纷外出务工,使农村家庭教育的缺位现象严重。把本应由家庭、家长承担的教育责任全推给教师和学校,要求教师在学习上、生活上给予这些学生更多关心和照顾,这无疑加重了教师的负担,间接地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素质教育难以实行,课程改革举步维艰

农村教育,一直笼罩在应试教育的阴影里。受大的环境制约和影响,教师们都把学生考高分作为自己的唯一目标,学校也用学生的成绩作为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唯一依据。音乐体育美术等课程虽然开设,但实则难以得到保证,学生的身心难以得到全面的发展,知识面狭窄,观念滞后。

(四)、村级小学减少造成学生上学不便

我所在的村小学,由于教学条件差,教学设备落后,加上生源的逐渐减少,目前四年级以上的学生只得到中心玩小就读。撤并村级小学,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集中教育资源,节省教育开支,但目前农村小学难于提供住宿,这就造成了部分家比较远的学生上学的不便,小学生年龄小,每天老回跑不仅浪费时间,而且学生的人身安全也难以得到保障。

综上所述,当前农村的小学教育情况实在是不容乐观,农村小学教育占了义务教育的半壁河山,必须高度重视其所存在的弊端。

二、解决问题的办法

基础教育不扎实,教育的发展也就只能成为一句空洞的口号。其问题的解决也是实现教育公平、均衡、科学的必然途径。否则,就相当于丢掉了小学阶段的大多数,丢掉了整个基础教育的基础,也就谈不上什么全民素质教育了。因此,必须及时采取得当的措施,彻底改变农村学校教学条件差的现状,加强基础教育的薄弱环节,也就是说政府要加大对中心完小建设资金的投入,尽快完善乡镇中心完小教育教学的硬件设施;教育部门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把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落到实处,杜绝教师培训走过场。使农村小学走出困境,为农村教育打下扎实的基础,让农村教育得到良性发展。

(一)、改善农村小学办学条件

改善农村小学的教育条件、物质条件,必需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并且政策尽可能向农村地区倾斜,向薄弱、偏远的农村中小学地区倾斜。没有相应的教学条件,教学仪器、图书资料乃至校舍,提高质量只能是一名空话。上级财政可依据各乡村学校的学生数将乡村教育的经费定额、定时、定量地通过银行划拨给乡的九年一贯制乡村学校,这样可避免教育经费在多个中间环节的截留现象,又可保证乡村教育经费的稳定性、均等性、可靠性。同时,要注重改造小学的危房,购置必需的教学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这样乡镇学校、村办小学的办学条件、管理水平、教育教学质量才能得到相应提高。

(二)、加强农村小学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乡村教师的地位和待遇,保证村小师资队伍稳定和扩充。各级政府要切实贯彻好教师工资的有关政策,想办法改善农村小学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因为“教师只有在具有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个人素质、职业前景和工作动力的情况下,才能满足人们对他们的期望。”在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方面,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注重教师培训的经常性,创造条件和机会使农村小学教师能够参加继续教育。通过学习和培训,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不断有所完善,从而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另方面,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和教育责任感,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素质教育的要求,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由于所处生活环境和学习条件的限制,农村小学的孩子更需要教师的关心、激励和帮助。尽可能对每个学生,尤其是打工子女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解,多关注其学习完成和变化情况,多与他们谈话和交流,及时了解他们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对他们的教育应以鼓励为主,使老师的鼓励变为孩子学习的监督和动力。

(三)、更新教育观念,开展形式多样的素质教育活动

素质教育是一种突出生存能力和生活能力的教育。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具有真才实学、一技之长的重要意义,要求课堂教学更多地联系生活实际和生产实践,并自发地抵触以考试为中心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教学方式。保证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的课时,重视课外活动的开展,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同时,也要注重提高农村教育管理者的管理水平。

(四)、实行寄宿制的管理方式

小学生由于年龄太小,每天上学需来回跑,每天来回跑很不方便。而且学生路上安全也得不到保证。如果我中心完小实行寄宿制,那么学校也便于管理,尤其是留守儿童,可以填补家庭教育的空缺,同时学生的人身安全也得到保证。合理利用校舍,做到物有所用;科学分配人员,做到人尽其能。

这次走访,使我受益匪浅,看到了乡村发展欣欣向荣的大好局面,同时,也了解到了乡村小学教育的真正现状。农村义务教育是我国教育工作的重点,而农村的小学教育更是重中之重。重视农村小学教育,改善农村小学教育现状,是农村义务教育能否顺利发展的重要基础,只有加强农村小学教育的力度,才能逐步提高农村教育的质量。“路漫漫其修远兮”,农村小学教育需要国家和政府更高的重视和不断的探索,更需要全民支持。

作者:陈贵安

第2篇:农村小学艺术特色现状调查报告

笔者所在校针对农村小学艺术特色现状成立课题组,课题组从领导重视、课程开设、师资力量、设备器材、特色项目、艺术小组、特色平台、家长支持力度等不同视角与方面设计了三种不同的调查问卷。前期工作准备好之后,新学年一开学,我们课题组就成立了调研小组,对农村小学的部分教师、学生家长、学生进行深入调查,调查对象既有本校的教师、学生家长、学生,又有其他兄弟小学。接下来就是为期两周进校调研,通过调研,课题组了解各校的艺术特色教育及艺术活动开展情况,对于农村各小学的艺术特色教育现状,从而掌握第一手资料。

农村小学艺术特色教育现状

调研中发现,随着教育的强势推进,尤其是国家教育均衡发展政策进一步落实,农村小学艺术特色教育得到了长足发展,主要表现:①领导对艺术特色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提高了;②艺术教师队伍壮大了,整体素质不断提高;③艺术学科课程计划得到了进一步落实,教学质量提高了;④重视艺术活动的开展。在不影响学生日常学习、作息的情况下,学校大量开展课外艺术教育活动,覆盖面不断增加,活动形式丰富多彩,极大地推进了素质教育的全面展开;⑤学校艺术教育办学条件有所改善。

问题制约其发展

调研中发现很多值得点赞的现象,同时也发现了许多问题,问题如下。

社会及学校重视不够 长期以来,社会及不少学校不够重视艺术特色教育,即使在课程表上规定音乐、美术、体育课时量,但在执行中却大打折扣,有的音乐课是教流行歌曲,美术课大多是让学生随便画画,这样的学校还算是比较重视艺术特色教育的。在主课调研或统考排名时,有的被语、数等“主课”占用,导致艺术课程形同虚设。影响了艺术特色教育在农村小学的开展和发展,尤其是在当前绩效工资的背景下,艺术特色教育可能会更加严重缩水。这是导致艺术课质量低下的重要原因。

艺术特色专业师资匮乏,教师本身重视不够 农村中小学艺术特色教育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师资队伍短缺,业务素质较低。目前,在农村中小学教师中,很多教师对艺术专业知识知之甚少,难以胜任艺术特色教育工作。在农村缺编学校,艺术教育师资更显不足。同时,学校把艺术课看作副科,从授课时间和课程评价系统上都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从表面上看,农村中小学缺少艺术课教师,但还是有潜力可挖的。没有高质量的艺术课教师,又怎么会有高质量的艺术课教学质量呢?

家长支持不够 农村家长思想相对封闭,观念陈旧,加上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他们大多只关心孩子语文、数学、英语的学习成绩,认为自己的子女既不是歌唱家的“料”,也不是画家的“料”,更不是体育运动员的料。对于音乐和美术、体育以及一些特色项目,孩子学与不学,没有多大关系。在美术课、手工课上,必备学习材料都得不到充足的支持和配备,有时一节课一部分学生什么工具都没有。

缺乏特色教育的校本教材 在调查的农村小学中,用的都是一些现成的艺术教材,几乎没有系统的、能彰显本校艺术特色教育的校本教材。因此充分结合农村小学的传统特点,利用盟校的优势,注重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开发出既体现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又凸显本校特色艺术特色,个性化的办学品味,进而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艺术特色校本教材是摆在我们面前现实而紧迫的任务。

缺乏艺术环境熏陶 课本教材力求以人的发展为本,充分考虑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既要继承中华民族优良文化,又要充分展现社会的进步及现代多元性的特点,突现时代特色。现在农村小学生仍旧封闭,现场参观过书画展、欣赏现场艺术表演的机会不是很多,学生的生活中缺少艺术环境的熏陶,直接影响到艺术教学的有效实施。

艺术教育的品牌不够突出,艺术特色小组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在调查的学校中有1所学校艺术教育活动开展得非常丰富,学生的参与率也非常高,但是学校缺乏艺术特色活动。还有1所学校艺术特色项目非常突出,水平也比较高,但是艺术教育活动开展次数少,学生参与率也很低,从艺术教育活动的普及性来说很欠缺,而且艺术特色建设也缺少长期的规划。

艺术特色教育经费投入,还不能满足艺术教育的發展 艺术特色教育工作是一个需要经费支持的工作,要有经费的保证才能开展下去。通过调研发现5所学校对艺术特色教育工作只是有比赛、演出等活动需要时才投入,没有重视平时的工作需要。艺术特色教育是一个长期的、常抓不懈的工作,经费的支持也是需要长期的保障。

结束语

我们应清醒地意识到农村中小学艺术特色教育的不足,在各方面还是逊色于城市小学。而对学生进行艺术特色教育,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選择。通过抓艺术特色教育,推动农村学校的全面发展,从而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只要我们从薄弱点入手,从学校实际出发。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探索,相信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农村小学的艺术特色教育一定会百花齐放,争奇斗艳,开创一个更好的局面。

【本文系2016年度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一般课题《农村小学艺术特色教育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16﹞-JKGHB-0882)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河南省三门峡市会兴中心校)

作者:苏建华 刘若颖

第3篇:一份来自老区农村教育的调查报告

凉城是革命老区,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八路军一二〇师在李井泉、姚喆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带领下,先后在凉城的马头山、蛮汉山区开辟了归凉、丰凉革命根据地,并且成为绥南专署驻地。全县现有七个乡镇132个村委,大部分是老区。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长达11年的烽火岁月,凉城人民为赢得战争,曾经做出人力物力的重大牺牲和贡献,半个多世纪以来,老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老区人民的生产生活大为改善,老区的教育工作也有了长足发展。

为了全面了解老区农村教育工作和老区儿童接受教育情况,凉城县老区建设促进会和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在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和各乡镇、教育部门的大力支持配合下,对全县农村中小学教育和农村儿童受教育情况进行了认真的调研。调研工作采取边看、边听、边议的方法,首先对蛮汉镇所属校点进行了解剖,然后分三个组深入其他6个乡镇,观摩了2所乡初中,9所乡小学和36个教学点,县城3所初中,5所小学,9所幼儿园。召开学生家长、乡村干部、当地群众、学校教师领导等各种座谈会18次,走访了家长、群众200多人(次)。调查表明,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村特别是老区的教育状况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但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折射出对教育工作的新诉求。调研工作对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作了客观的分析,对新诉求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剖析。

(一)

凉城的教育兴起于清末民初,抗战前夕全县已有县、乡、村各类小学9l所,在校生达3260多人,并出现了100多位留学海内外的学子,有两位曾出任过绥远省教育厅长。“七七”事变后,由于日寇的摧残加上长期战乱,教育工作遭到严重破坏,境内学校大部分关闭,仅有的几所学校实行的是奴化教育,少数村庄虽办一些私塾,但也只进行些《百家姓》、《三字经》等启蒙教育而已。

解放以后,全县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回顾六十年的历史,也是历经坎坷,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国民经济恢复和公社化、大跃进、三年困难阶段;十年文化大革命阶段;改革开放后全面恢复发展阶段。

上世纪五十年代,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迅速建立起一大批不同类型的学校,到1966年,全县有全日制小学383所,耕读小学730所,在校生达3万多人;建起完全中学1所,初中4所,农业中学21所,在校生2500多人。由于当时处于“左”的年代,战争创伤尚未从根本上得到恢复,很快又进入了公社化、大跃进、三年困难时期。城乡人民生活非常困难,儿童是半耕半读,入学率高,毕业率低,大多数在小学、初中阶段辍学,每年考入高中的仅有六七十人,考人大专院校的更是寥若晨星。

进入文革年代,贯彻五·七指示,农村大批中小学从春至秋参加集体生产劳动;读语录、喊口号,抓走资派,大串连。把打倒孔老二,破四旧立四新,横扫牛鬼蛇神,打砸抢,视为最高革命精神。视“交白卷”、“反潮流”“子教三娘”为英雄,宣扬工农兵上大学要实行“上、管、改”。震天的呼喊,代替了朗朗书声,校园内外田间地头,成了革命大批判战场。所谓教育,不仅智育得不到保证,德育受到更大摧残,把传统的文明礼貌,温良恭俭让的美德,视为封资修流毒,尊师重教被严重扭曲,教师尊学生为革命小将,学生视老师为臭知识分子,挨批挨斗成为常事。道德沦丧,文明败落,流毒所及,贻患无穷。兴起于合作化年代本来脆弱的教育,成为“文革”的重灾区。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拨乱反正,教育事业进入全面恢复和快速发展阶段。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协调发展,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对教育投资加大,基础设施得到普遍改善,教学设施达到历史最好水平,教师队伍得到加强,教学质量稳步提高。群众对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愈来愈强。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小学调整到165所,教学点328处,入学人数达22600多人,普高、职高4所,初中20所,初高中生达6300人,继1986年实现普及初等教育后,2004年又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任务,高中普及率逐年上升,目前已达90%以上,成为全县教育发展史上的最好时期。据不完全统计,三十年来共为高等院校输送大专学生约1,2万多人,晋升为教授和有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的300多人,获得博士、硕士学位的80多人,走上县处级以上领导岗位的150多人,并不乏有步入清华、北大殿堂和国家高级研究机关的专家学者。在一些贫困山老区也涌现出不少大学生。抗战时绥南专署所在地的厂汉营烧夭贝村先后出了15名大学生,十六犋夭一个40多户人家的村中,出了16名大学生,永兴兰麻夭全村60多户出了50多名大学生。人们文化知识水平的普遍提高,为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经济社会进入了快速调整时期,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起农村人口出现了大转移、大流动,全县原有1047个自然村,已经有196个自然消失,还有10户以下的79个偏远山村也即将消失,全县24万人,外出的将近三分之一,在村的大部分在五十岁以上,有生育能力的人已寥寥无几,面临着今后农村入学儿童的枯竭。

这一切变化,促使教育进入新的调整时期,农村的学校大为减少。与1988年相比,小学由165所减少到9所,下降95%;教学点由328处减少到59处,下降了82%;在校生由20200多人减少到3770人,下降了82%;农村初中由20所减少到2所,下降了90%,且有一所已与当地小学合并,在校生由3400多人,减少到570人,下降了83%。现有59个教学点中(其中私立2所),学生在5人以下的有10处,6-10人的有21处,11-20人的有12处,21人以上的16处。仅有的马头山老区曹碾满族乡143个自然村600多平方公里的面积上,只有1所小学,3个教学点,其中周泉点是3名老师5个学生,十六犋天村是1名老师2个学生。麦胡图镇哈少胡洞教学点抗战前建的一所完全小学,而今只有4名学生,永兴镇最大的板城行政村教学点仅有3名学生。走进学校,静悄悄、冷清清,既无悦耳的朗朗书声,也无欢乐的嬉闹场面。

在农村学校减少的同时,教育资源向城镇集中,大批师生向城镇流转,县城教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中小学容量急剧增长,并迅速成为地区性教育发展基地。与1988年相比,县城小学由3所增加到5所,在校生由2400多人增加到7730多人,增加了两倍多。初中三所学校虽未增加,但容量大增,在校生由1300多人增加到5850多人,猛增了3.5倍。普高由3所合并为1所,职高仍为1所,在校生由2000多人增加到6020人,增加了2倍。不仅如此,班容量也普遍超标,小学平均56.5人,最多达80多人;初中平均

61人,最多的90多人甚至上百人,呈严重拥挤状态,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现在全县在校生总数为23530多名,聚集在县城的达19190多名,占82%。在乡镇所在地的3160名,占13%,在农村教学点的为1180名,仅为5%,呈倒宝塔型。

不容忽视的是,新情况的出现,也带来一些新的问题。

一是老师多,学生少,教师无用武之地,造成人力浪费,教学质量不能保证。岱海镇弓沟沿教学点13名老师7名学生,还分三个班。五苏木教学点16名学生11名教师。大多数教学点都是一个班,两三个年级,每个年级一两名学生,复式教学,每堂课轮到每个年级仅能教十来分钟。老师人浮于事,无法上课,而学生少还互相干扰,教学质量很难保证。特别是冬季实行一下校,每天在校五六个小时,而接受教育的时间不足县城学生的三分之一。许多学生在乡村校点是优等生,进了县城学校还要留级。这些学生,看似在校,实际上已处于半失学状态。再加2001-2005年的两次撤乡并镇,随之进行了撤校并点,把过去校与校、数学点之间的平行关系,变成了“婆媳”关系,点成了校的附属。并校变点,也并掉了办学自主权,点上的大事小事都由校说了算,用盒粉笔都得到校领取,明显滋长了依赖性和得过且过心理。校与点有的相距数十公里,鞭长莫及,名义上去“检查”,实际上半年去不了几次。即使去了也难检难查,还要徒增食宿交通费用。

二是师生比严重失调,教育成本相对大增。设在乡镇所在地的九所小学,在校生2590人,有教职工416人,师生比为1:6;在村的59个教学点,在校生为1180人,教职工310人,师生比为1:3.8;在乡的两所初中,在校生为572人,有教职工102人,师生比为1:5.6。学校小了,学生少了,但人员工资、办公、烤火等杂费支出并未减少。曹碾乡周圈教学点5名学前生,3名教师,每年教师工资即达9万多元,加上办公、烤火、差旅等将近10万元,平均到每个学生近2万元。弓沟沿教学点13名教师7名学生,一年教育经费38万多元,平均每个学生5.4万多元。

三是校园校舍大量闲置,浪费严重。上世纪末,正当农村人口大流动的高峰时期,由于决策失当,采取各种措施,动员社会力量,在重视教育的号召下,在农村新建了一大批学校。为了“巩固”农村学校,曾采取划地区、收借读费等措施限制儿童进城,但由于社会转型快,难以逆阻的农村学生大量涌向县城,随之好多学校成了空壳。有的学校甚至在建成达标之日,即已进入关闭之时。这不仅迟滞了城镇化发展,也造成了新的浪费。据了解,1996年以来,区、盟、县三级扶贫单位援建扶贫学校17所,目前保留的仅3所;1998年后,国家实施第一期贫困地区义教工程项目,新建学校57所,现保留的仅26所;2001年国家实施的第二期贫困地区义教工程项目,新建学校13所,保留了9所。八年中共新建学校87所,投入资金达2000多万元,而闲置率达到56%。名义上保留的38所学校,因学生减少,校舍利用率不足20%。需要引起重视的是,这些闲置的一座座漂亮的校园,有的村委占用,有的养了牛羊禽畜,有的已废弃倒塌,有的虽然完整,也处于看管不善状态。如不立即妥善处置,就会造成更大的浪费。

四是由于农村儿童急剧进城,城镇学校显得先天不足,不能满足大量进城儿童所需。在县城的五所小学除一小外,其余四所均无寄宿条件。据不完全统计,上述四所小学,校外寄宿生达到1300多人。二小2100名在校生中,户口在农村的占近三分之一,校外住的达460多人。这些校外住宿生,有的是几个学生合伙租房,多数是家长租房陪读。所租房屋,大部分是城里居民的小南房,阴暗、潮湿,租金也高,极不利儿童的身心健康。也由于分散租房,不便管理,还存在一定安全隐患。一间小南房每月租金七、八十元,多者上百元,再加烤火、水电费用,每月花费在200元以上。家长进城陪读,一面增加支出,一面又放弃了家庭生产,降低了收入。虽有打工者,也收入无多。就校外寄宿生,有的小学发放了生活补助,而有的小学尚未发放,故农村儿童进城就读存在不少困难。

(三)

当然,这些问题是实现城镇化,农村现代化,教育现代化进程中难以避免的问题,是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阵痛。而这种阵痛,标志着教育工作进入了一个新时期,走上一个新阶段,也孕育着要上新台阶。

新阶段的主要标志:一是上世纪从县到公社大小队四级布校的时代已经结束,正在向以县城为主、乡镇为辅两级办学的格局转变;二是适应城乡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大为提高后对高标准文化教育的迫切要求,由过去星罗棋布学校的低水平低质量教育,正在向集中、高效、优质的办学方式转变;三是教育资源由乡村分散的、低标准的简陋设施,正在向高标准高质量和现代化标准转变;四是,大批农民进城和城镇化标准的提高,由城乡分隔的二元结构正在向城乡经济、文化、教育一体化转变。

所有这些转变,集中反映了改革开放三十年教育工作的巨大成就,也标志着农村教育工作的粗放阶段已经结束,教育的标准化发展阶段已经到来。适应这种要求,县城不仅要成为经济政治发展的中心,而且要成为集中进行文化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阵地。教育要上新台阶,需要从狭义的学校教育走向广义的社会教育,确立大教育理念。

所谓大教育,就是既要按照传统的思维抓好学校教育,又要针对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开展广泛的社会教育,并且要把教育社会提到塑造文明社会、文明城镇的战略高度,摆到各级党政工作的重要日程,作为长期的战略任务,下大力抓下去。社会进入以城带乡的时代,不仅要体现在经济和政治生活中,而且要表现在文化教育和思想领域中;不仅需要进行经济结构的调整,而且要进行文化教育结构的调整。任何经济发达、物质丰富的地区,没有文化教育和思想的升华,文明程度是不会提高的。所以,在努力提高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努力提高人民文化教育水平,提高人们的思想政治水平,既是建设城镇文明和实现小康的需要,也是以人为本,实现现代化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需要。

一、关于学校教育

目前,县城已经成为包括学前教育、普九教育和高中、职业教育的主要基地了,县城作为地区政治经济中心,已经历史,地成为承载地区教育全部任务的中心了。为了适应新阶段的需要,县城要打破过去的思维格局,采取各种措施,上一个新台阶。 ①要集中一切优势资源,建设高标准、高质量的教学基地,打造一流的校、园、所,一流的教学设施,最大限度地满足城乡儿童就读需要。根据调查,在县城应各增设二到三所中小学校和若干所幼儿园所,方能满足当前需求,缓解城镇学校的拥挤状况,同时,应及时处置农村闲置校园设施,弥补城镇之需,建造一部分学生公寓。按照国家规定和现实的管理水平,中小学校规模应控制在20多个

班级,千名左右学生为宜。学校规模过大,会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并会带来管理和安全方面的诸多不便。

②社会处在转型的特殊时期,要采取特殊措施,对那些师多生少,偏远分散,有校无学的学校,要忍痛关闭。关闭后,对那部分事实上处于半失学状态的儿童,要采取积极措施,帮助他们进城就读,和城镇儿童一样享受良好的教育。这部分儿童已是一个为数很小以后也不会再增大的群体了(据县计生局资料,除岱海镇外其他6个乡镇2003年出生儿童816人,到2008年仅为414人)。对生活有困难的,政府可以用当地学校关闭后省出的那部分公务费用,或者出台一些新的措施,对学前儿童破例给予“两免一补”,或从国家下拨扶贫资金中支出,或者动员社会各界捐赠给予适当资助,为他们顺利进城就读排忧解难。

在经济快速发展时期,农民进城打工就业,教师向工作条件优越的环境流动,儿童追求高质量的教育,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但是滞留在老区农村的这些下一代,是弱势中的弱者,是社会转型中出现的特殊人群,他们有的是失去双亲的孤儿,有的是父母在外打工的留守儿,还有的是家境困难的贫困儿。由于家庭生活和条件所限,暂不能进城。我们注意到,他们的祖辈曾是战争的牺牲品,父辈又是“文革”的受害者,所以挽救这部分儿童不仅有现实的教育意义,也有深层的政治意义。挽救工作迫在眉睫,稍有迟缓拖延,他们读书的黄金年段就会转瞬即逝。我们不能认为那里还有教师,还有“学校”,就以为他们还能受到正常的教育。那里的老师,家在外地的,早已通过各种途径远走高飞了。留下的绝大部分是祖居当地,是过去返乡的初高中学生,起初是亦农亦教的民办教师,转正以后,仍然是亦教亦农的国家教师,他们一面教书,有较高的工资,有的还种有土地,养有禽畜,而且现在都已年过半百,子女也成家立业,既无生活困扰之虞,亦无进城谋职之求。有人表示“只要村里有一名儿童,我就要坚持到底”,这些听起来的豪言壮语,多少也流露了事实上的无奈!所以指望这些不成学校的学校,还能把教育办好?如果不立即改变这种状况,拖延下去,就会误人子弟。这不是悲观泄气,也不是危言耸听,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条件下,让这一代儿童像他们的祖父辈一样,再成为一代文盲半文盲,那就会成为无法面对的历史遗憾!

另外,在城镇教育设施,特别是食宿设施尽快改善的情况下,要把大批校外寄宿的学生和陪读的家长从“小南房”中解放出来,让那些家长或者就地打工,寻求就业门路;或者回乡,把家庭种养业搞起来,增加和挽回已经失去的收入,形成耕读结合的良性环境。

③对那些有条件暂时还不愿进县城的儿童。可以继续留在乡镇中心学校就读,那里也有较好的条件。但这些学校的生源,也在逐年下降,班级在逐年缩小,也处在向县城转移的过渡阶段。在那里就读的大部分是住校生,他们及家长的共同心理是,与其在条件相对差的学校就读,不如进县城更好。所以关闭这部分学校也是一个假以时日的问题了。况且,这些学校的教师,大部分家在县城,在下边工作也成为暂时进不了城的观望与过度了!

④保证学校教育的核心,是要塑造一支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富有敬业精神的教师队伍,这是教育上新台阶的基础工程。面临新阶段的要求,需要很好地整合教师队伍。既要看文凭,更要看水平。调查中发现,有的教师拿工资请长假,有的名为“坐休”,实际坐而不休,都在谋求第二职业。有的学校本来人浮于事,还雇用临时工。应当说这些现象都是不正常的。在管理队伍中,既要有掌控各类学校全面工作的高管人才,更要有长于某些环节的管理能手。特别是在住校生大量存在的情况下,各类校园都要有食宿、卫生健康、医疗、保险、交通安全等一系列的管理人员,尤其对住校学前儿童的管护工作,更要细致入微,要能做到同吃、同住、同玩、同生活、同学习,让社会、家长放心满意!

⑤以县城为主的教育基地,要把学前教育和幼儿教育放在特别重要的地位,这是基础的基础。农民对子女选择进城接受学前教育,不仅要求迫切,而且已成为现实的可能。调查表明,现在交通工具和路况普遍改善了,家庭经济实力增强了,距离县城几十里的儿童,大部分已经进城了,有的当日乘公交往返,有的住校。所以把园所办在县城或附属在乡镇所在中心校,也成为现实的优化选择。要把私立校园纳入城镇教育的总体要求,健康发展。

二、关于社会教育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人们追求提高物质生活水平的目标比较明确,对于提高文化生活水平的要求还不够十分迫切。

(一)农民作为社会主体的大部分,现在进城了,并且正在向开放的新型国民转变,县城的人口由过去不足一万,猛增到七八万,无疑是一个结构性的社会大转变。但是,他们长期处在农村形成的封闭后进状态,尚未得到改变。塑造一代新的国民,他们需要了解太多的新东西,对他们进行经常性的教育,不仅是提高文化生活水平的需要,也是建设城镇文明的迫切需要。没有民众高度的文化教育水准是永远不会文明起来的。

(二)用什么来教育人,怎样来教育人?德育者,以德育人之谓也。所谓道德,是一个内涵丰富、哲理深邃的社会学科。道德,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下,有其不同的标准;不同的标准,孕育了人们不同的价值观、人生观,成为约束人们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多少年来,重智轻德忽视体的倾向,似乎没能得到彻底扭转。不仅如此,在许多情况下,德育常被严重扭曲,甚至完全政治化、口号化,随“风”飘。改革开放以后这几十年,教育已得到全面恢复和发展,但德育问题,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加强。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受儒、释、道三教文化的熏陶,有着数千年的历史规范和标准,一直左右着中国人的精神文明和道德修养。诸如怎样做人做什么样人的教育,文明礼貌教育,尊敬师长、孝敬父母、尊老爱幼的教育,公平正义、诚信友善、扶危济困、助人为乐的教育,奉献敬业、精忠报国、廉洁勤政的教育,以和为贵,团结互助,睦邻友好的教育,实行王道仁政,反对霸道虐政的教育,等等。这些传统的基础性东西,历来是塑造人的重要内容,衡量人的标准,不独对儿童,对成年人同样是重要的行为规范。不仅在过去适用,现在和今后也完全适用。

(四)职业教育,应该是社会教育的重要层面,也是提高民众文化技术,增强职业技能的重要途径。现在全凉城每年毕业的高中生和复班生1700多人,能考入大专院校的约占50%左右,每年应届毕业初中生近2000人,也有一部分未能考入高中。县里有职业高中,但这部分学生对进入职中不完全是首选志愿。不少入学生的目标还是注重基础知识应对高考,对于掌握职业技能知识兴趣不高。每到高考季节,也多有外地职业院校,来招收落榜生员,但因为一则收费过高,二则不了解底细,也是呼者多,应者少。对于大部分不能继续入学的,也绝不愿再回乡,特别是农村出来的初高中学生,多选择临时就业,如餐饮服务、美容理发、驾驶修理、炊事烹调等等。这些行当一部分属师徒关系,工时长,收人低,更无合同保障。据县城一家餐饮业了解,雇佣的72名员工中,小学初中生占到70%以上。一些青年,既无合适场所接受培训,又少有提高自身的欲望,过不了几年,甚至所学基础知识也会荒而废之。他们居无定所,行无目的,碰到啥干啥。能找到一点工作就容易满足,所以职业教育不仅要有正规的学校,还应有短期的、季节的,各行各业的技能培训和文化教育,让他们真正成为有知识的劳动者。只有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良性互动,家长与教师的密切结合,教育才会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才会形成一种浓厚的教学相长的社会氛围。

作者:朱 暄

第4篇:农村小学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关于高坪教育改革发展的思考性调研

农村小学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为农村小学找出路

近年来,不少农村学校生源严重减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普遍滑坡。我校亦存在这种情况,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南江小学领导班子深入教师,深入当地群众开展了调查研究。

一、调查概况

南江小学是一所农村完全小学,因生源减少量太大,师资力量欠缺,现已撤除村小,只留中心校。学校1——6年级现有在校生为468人,学前幼儿在校学生192人。通过调查研究,对我校生源流失有了初步的了解,为深化教学改革,探索学校发展的新路子,提供了客观依据。

二、调查的具体目标 1、学校办学存在哪些问题 。 2、学生流失的具体原因 。 3、学校发展的对策 。

三、调查结果

经汇总,调查结果如下: 1、学校办学存在问题 (1)教师素质偏低

教师队伍整体存在两极分化。老教师年龄偏大、知识结构老化、知识面窄的问题。面对新形势下的素质教育,面对改革后的义务教育新课

1 程,他们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年轻教师因贪图享受,不思进取。他们往往上完自己的课,就拍拍屁股走人,不与老师交流,不与学生交流。甚至有个别教师有体罚学生的行为,导致学生产生抵触情绪。

(2)安全政策高压,老师管理学生难度增大

安全是一条高压线,只要谈到安全问题,教师就会提心吊胆,学校就会胆战心惊。导致教师不敢放手管理学生,不敢组织一些活动。一些政策导致不少老师有放羊思想,听之任之、学成什么样算什么样。

(3)素质教育难以实行,课程改革举步维艰

教育一直笼罩在应试教育的阴影里,受大的环境制约和影响,教师们都把学生考高分作为自己的唯一目标,学校和家长也用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唯一依据。音体美等课程虽然开设,但是缺乏专业老师,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学生的身心难以得到全面发展,知识面狭窄,观念滞后。

(4)村级小学撤除,造成学生上学不便

撤除村级小学,学校又不提供住宿,这就造成了部分家比较远的学生上学不便,小学生年龄小,每天来回跑不仅浪费时间,而且学生的人身安全也难以得到保障。

2、家庭方面存在问题 (1)家庭教育缺失

许多父母亲均外出打工,孩子扔给家中的老人,就不管了。不少老人认为别饿着、别磕着就行,督促孩子做作业、检查孩子学习情况大多数老人也没这个能力,从而导致孩子在学习上根本不上心;父母亲有一

2 人留在家的,又当爹又当妈,上有老,下有小,农活家务一大堆,自己常常忙得不可开交,很难再顾及孩子的教育和培养。

(2)家长思想走偏

由于高校扩招,很多大学生毕业也只能打工。因此,很多家长对学生的要求较低,且大多数侧重于纪律方面,而对学生提出考高中、特别是考大学要求的家长越来越少,从而在学习上对学生形成了一种家庭松懈学校紧张的矛盾局面。家长表示,高中和大学天价的学费,也是他们更愿意让孩子学习一点专业技能更的原因。

(3)学生厌学情绪重。

农村小学生由于受到自身及所接触的人的视界的限制,没有远大的理想,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学习的动机,一旦遇到困难可能就轻言放弃,甚至出现厌倦情绪。还有很多家长认为孩子的成绩是打出来的,一旦孩子考得不好便棍棒招呼,孩子形成考试恐惧症,从而导致厌学。更有许多家庭的父母以及长辈对孩子百般顺从和宠爱,在物质生活上对孩子尽量满足,使得小学生从小便养成享乐主义,一旦在学习上遇到挫折便难以接受,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厌学。

3、社会方面存在问题:

(1)随着国家“两免一补”政策的落实,城镇学校高昂的借读费取消,学杂费、课本费被各级政府补贴取代,各种费用随之降低,农村学生上城镇学校就读,经济负担大大减轻,于是一部分农村孩子选择了城镇学校就读,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农村学校部分学生的流失。

(2)进城农民工人数激增

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加入了进城务工的行列,与之同时进城的还有他们的子女。根据就近入学、方便照顾的原则,农民工的子女大部分选择了城镇学校就读,这同样造成了农村学校学生的流失。

四、应对措施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应注重教师培训的经常性,创造条件和机会使教师能够参加继续教育。通过学习和培训,掌握现代教学手段,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不断有所完善,从而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另一方面,采取多种措施,鼓励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和教育责任感。 2更新教育观念,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要将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因材施教,减轻学习负担,淡化分数竞争,淡化升学竞争。保证开齐音体美课程的同时,继续开展好兴趣小组长活动,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3实行寄宿制管理方式的考虑

小学生由于年龄太小,每天来回跑很不方便。热切学生路上的安全也得不到保障。如果学生实行寄宿制,那么学校也便于管理,生源流失也得以控制,尤其是留守儿童,可以填补家庭教育的空缺,同时学生的人身安全也得到保证。

4加强学生的教育和关心

利用各种机会、运用多种形式宣传读书求学的思想,使学生们体验到、认识到学习机会之宝贵、读书之重要,不应随便放弃。在每学期每学年结束时,对重点对象要做好预防流失的思想稳定工作。对特困生要多加

4 体恤,多理解体谅他们的处境,从生活上、学习上多关心他们。收费时,情况许可,应尽量减免或帮扶。

5做好家长工作。家访、校访、家长座谈会、家长学校等沟通形式中,都要将减控流生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进行宣传引导。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农村学校要发展,不仅学校要努力寻找出路,上级主管部门也要在政策、经费、考核等方面予以考虑。

中共南充市高坪区南江小学校支部委员会

2014年5月9日

第5篇:农村小学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教育改革的春风已吹遍中国大地,基础教育工程已经被列入国家教育的重中之重,新一轮课程改革已付诸实施。发展要讲究科学,社会要讲求和谐。在科学发展观日益深入教育领域的今天,看看当前农村小学的教育现状,我利用节假日对我镇农村小学进行社会实践调查,进一步了解目前农村小学教育的现状。

存在的问题

农村小学的整体面貌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首先是在校舍上,由原来简陋的土坯房子改建为砖瓦房,宽敞明亮,为学生提供了更为优良的学习环境。其次是教学的硬件设施上,一改过去破旧的拼凑起来的桌椅板凳,取而代之的是配套的全新桌椅,图书、文体器材、各种教学仪器也有相应的配备。再而是师资队伍有所壮大。但是,我认为目前农村的小学教育仍存在许多弊端。

一、学校规模小,硬件设施落后

尽管目前农村小学在校舍及硬件设施配备上虽然已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与城市小学相比差距仍然很大。由于教育经费有限,很多需求无法得到满足,新溪镇14所小学只有三所有用电脑室,7所拥有电教室,图书馆的书籍数量少且陈旧,只有二所小学达标。体育器材也很贫乏,很多设备仅仅是摆设,坏了也经常缺乏资金买新的。

二、教师的业务水平不高,工作负担重

在村小学中,年纪偏大的教师较多,这些教师教学经验丰富,但教育方式落后,教学质量存在很大问题。由于乡村信息相对闭塞,与外界的交往不多,造成小学教师的教育观念滞后,教育教学能力下降。采用“一块黑板一张嘴,两只粉笔书一本”的传统方法来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师仍为数不少。而学生的“学法”仍是“听、写、读、背、考”的五阶段式。这种原始落后的教学方式,不但不能适应当代教学的需要,而且加重了师生负担,消耗了他们大量时间和精力,取得的却是事倍功半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多数农村家长对子女教育实际重视

不够,使农村家庭教育的缺位现象严重。把本应由家庭、家长共同承担的教育责任全推给教师和学校,要求教师在学习上、生活上给予这些学生更多关心和照顾,这无疑加重了教师的负担,间接地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素质教育难以实行,课程改革举步维艰

农村教育,一直笼罩在应试教育的阴影里。受大的环境制约和影响,教师们都把学生考高分作为自己的唯一目标,学校也用学生的成绩作为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唯一依据。音乐体育美术等课程虽然开设,但实则难以得到保证,学生的身心难以得到全面的发展,知识面狭窄,观念滞后。

综上所述,当前农村的小学教育情况实在是不容乐观,农村小学教育占了义务教育的半壁河山,必须高度重视其所存在的弊端。

解决问题的办法

基础教育不扎实,教育的发展也就只能成为一句空洞的口号。其问题的解决也是实现教育公平、均衡、科学的必然途径。否则,就相当于丢掉了小学阶段的大多数,丢掉了整个基础教育的基础,也就谈不上什么全民素质教育了。因此,必须及时采取得当的措施,彻底改变农村学校教学条件差的现状,加强基础教育的薄弱环节;教育部门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把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落到实处,杜绝教师培训走过场。使农村小学走出困境,为农村教育打下扎实的基础,让农村教育得到良性发展。

一、改善农村小学办学条件

改善农村小学的教育条件、物质条件,必需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并且政策尽可能向农村地区倾斜,向薄弱、偏远的农村中小学地区倾斜。没有相应的教学条件,教学仪器、图书资料乃至校舍,提高质量只能是一名空话。现阶段上级财政拨付的免费教育资金只能够维持学校的一般性开支,不足以改造小学的危房,购置必需的教学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只有切实提高村办小学的办学条件、管理水平、教育教学质量才能得到相应提高。

二、加强农村小学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乡村教师的地位和待遇,保证村小师资队伍稳定和扩充。各级政府要切实贯彻好教师工资的有关政策,想办法改善农村小学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因为“教师只有在具有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个人素质、职业前景和工作动力的情况下,才能满足人们对他们的期望。”在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方面,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注重教师培训的经常性,创造条件和机会使农村小学教师能够参加继续教育。通过学习和培训,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不断有所完善,从而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另方面,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和教育责任感,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素质教育的要求,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三、更新教育观念,开展形式多样的素质教育活动

素质教育是一种突出生存能力和生活能力的教育,要求课堂教学更多地联系生活实际和生产实践,并自发地抵触以考试为中心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教学方式。保证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的课时,重视课外活动的开展,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同时,也要注重提高农村教育管理者的管理水平。

这次走访,使我受益匪浅,看到了乡村发展欣欣向荣的大好局面,同时,也了解到了乡村小学教育的真正现状。农村义务教育是我国教育工作的重点,而农村的小学教育更是重中之重。重视农村小学教育,改善农村小学教育现状,是农村义务教育能否顺利发展的重要基础,只有加强农村小学教育的力度,才能逐步提高农村教育的质量。“路漫漫其修远兮”,农村小学教育需要国家和政府更高的重视和不断的探索,更需要全民支持。

第6篇:农村小学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农村小学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按照《关于开展**活动的通知》,我采取个别走访、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作了深入细致的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村各小学课程开设齐全,执行从简。

各学校虽然都能按照国际教育部及省、市、区级要求开齐,开足科目,但是能够真正贯彻落实的除语数英以外的课程微乎其微。体育、音乐、美术、科学、信息技术、综合实践、班会等等,很多课程既缺乏专职的教师也没有专门的教室,没有落到实处的必要条件。如信息技术,各学校微机室的电脑早已废弃、淘汰,有的学校甚至没有微机室,怎样将信息技术课上好?科学课,虽然有些学校实验室的设备异常齐全,但是根本没有能够领着孩子们去做实验的老师,每一次科学课都在教室进行,在这样的教育中,孩子们的科学素养能够得到多大程度的提高?音乐、美术既无专职教师也无独立的教室,乐器、素材更是少之又少,即使有,也会被长期束之高阁。

二、学校道德教育虚浮,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轻视道德教育。

各学校的德育时间仅停留在周一升旗仪式、思想品德课及班会课中,还常常要除去被代课教师占用的课时,而且即使是上课,也仅停留在说教、灌输层面。没有学生自己的活动,没有道德教育的阵地,没有保证活动开展的必要措施。学校、班级几乎不组织德育活动,更谈不上持课内外结合,形式要灵活多样。这种缺乏体验,闭门造车的道德教育,效果微乎其微。

三、撤点并校,安全隐患增多。

学生上放学路途遥远,学校没有校车,很多小学生因无人接送,自己骑自行车上学;更有甚者,路上拦车上学;还有一部分由老年人负责接送,这部分人群的安全问题不容小觑。

另外,上放学期间道路拥堵,汽车、电动车、自行车,老人、年轻人、小学生瞬间挤满街道,同样存在安全隐患。

四、留守子女问题突出。

农村各小学留守儿童所占比例逐年攀升。因为产业结构的调整,家长们纷纷出外打工,将孩子留给家中老人照顾。因为观念和意识的局限,老人一方面存在溺爱心理,另一方面只关注孩子是否吃饱穿暖,对于孩子的道德品质、心理健康、学习习惯、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培养着实有限。留守儿童在校打架、上网、违反纪律、不完成作业现象极为普遍。

五、校长素质堪忧。

校长是一方教育的引路人,很多校长没有自己的办学方向,缺乏最基本的教育理念,眉毛胡子一把抓,漫无目的。如此办学,贻误子孙后代。

六、教师工作缺乏激情。

这是长久以来的痼疾——因为地理位置的关系,农村学校条件艰苦,待遇缺乏优势,要求不断提高。长久以来,到相桥的教师有条件的选择机会进城,没条件的寻找机会进城,留下来的教师工作积极性不高。

七、学校教育与社会脱节。

学校、家庭、社会三方育人网络的构成仅限于最多每学期一次的家长会。学校教育脱离时代,脱离社会,闭门造车。

综上所述,随着时间的推移,因为社会、家庭、学校、教师等各方面的原因,相桥教育将不仅仅输在文化课上,学生的道德品质、创新能力、动手及社会实践能力的缺憾也会日益增多,如不及时改良现状,相桥将有更多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第7篇:农村小学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一,概述

教育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有着不可动摇的重要地位,我们党和政府也十分重视,2007年,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方式、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最近又提出了要在2050年之前把我国建设成为教育大国的计划。“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这已广泛地被大家所接受。任何教育都是要从小打好基础的,小学阶段是培养良好的习惯和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黄金时期。打好小学教育的基础,对今后中学、大学的学习将起到极大的作用。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较多。据统计:我国有80%的学生是在农村接受义务教育的,这些学生的素质会影响到我国整体学生的素质,而农村的教育条件、教学水平等在总体上都低于城镇小学,因此,农村的义务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21世纪,素质教育的号角早已奏响,可是,当前农村小学的教育现状又是如何呢,我利用暑假的时间来到农村进行社会实践,了解目前农村小学教育的现状。

二,调查方式

通过走访和资料调查,在经过分整理,大致概括出了丘底三村小学教育的现状。 三,农村小学现状及分析

农村小学的整体面貌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首先是在校舍上,由原来简陋的土坯房子改建为砖瓦房,宽敞明亮,为学生提供了更为优良的学习环境。其次是教学的硬件设施上,一改过去破旧的拼凑起来的桌椅板凳,取而代之的是配套的全新桌椅,图书、文体器材、各种教学仪器也有相应的配备。第三是在学校的师资队伍有所壮大。但是,我认为目前农村的小学教育仍存在许多弊端,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规模小,硬件设施落后

尽管目前农村小学在校舍及硬件设施配备上虽然已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与城市小学相比差距仍然很大。由于农村教育经费有限,很多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大部分农村小学微机室、多媒体教室缺乏或不完备,图书馆的书籍数量少且陈旧,体育器材也很贫乏,很多设备仅仅是摆设,坏了也因经常缺乏资金无法买新的。

二、教师的业务水平不高,工作负担重

1、教师负担重。在我们农村小学中,年纪偏大的教师较多,这些教师教学经验丰富,但教育方式落后,教学质量存在很大问题。由于农村信息相对闭塞,与外界的交往不多,造成小学教师的教育观念滞后,教育教学能力不强。多数教师依然是用“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书”的传统方法来完成教学,而学生的“学法”仍是“听、写、读、背、考”的五阶段式。这种原始落后的教学方式,不但不能适应当代教学的需要,而且加重了师生负担,消耗了他们大量时间和精力,取得的却是事倍功半的教学效果。同时,农村家长为生活所迫纷纷外出打工,使农村家庭教育的缺位现象严重。把本应由家庭、家长承担的教育责任全推给教师和学校,要求教师在学习上、生活上给予这些学生更多关心和照顾,这无疑加重了教师的负担。

3、教师培训落后。做好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素质势在必行。教师观念的更新,教材和课程标准的把握,更多要依赖于教师培训工作。可是,目前农村学校普遍存在选送培训和校本培训不到位的现象。

4、教师自学自研落后。新课程强调学科教学内容要具有开放性、交叉性、整合性、综合性,教师传统的专业知识储备已经不能满足实施新课程教学的需要,教师必须加强自学自研,不断“充电”,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把加强自学自研作为职业发展的需要来对待。可是,农村学校由于受地域、经济、硬件等条件限制,可供教师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资源极为有限。许多学校没有网络,缺少图书。有限的图书得不到及时更新,多数已经过时。教师自学自研的落后严重影响了教师专业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

四 村级小学减少造成学生上学不便

我所调查的丘三村小学,但由于教学条件差,教学设备落后等因素,以及越来越多的家长外出打工,随之把孩子也送到教学质量较好的城镇学校就读,加之计划生育工作到位,因此生源逐年减少,。但目前农村小学不提供住宿,这就造成了部分家比较远的学生上学的不便,小学生年龄小,每天来回跑不仅浪费时间,而且学生的人身安全也难以得到保障。可是要住校,学校又无宿舍。

五 城乡差距越来越大

在教学水平上农村小学是无法与城镇小学相提并论的,而且差距越来越大,归结原因大致有5点:

1、硬件方面,即教学设备简陋,无法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

2、软件方面即师资力量薄弱,农村各方面条件都差,年轻的毕业生大都不愿到农村任教,教师平均年龄较大,知识结构相对陈旧,工作也缺乏年轻人的激情与活力。

3、家长素质较低,督促孩子读书的意识淡薄,有的甚至是抱着让小孩呆在学校省得他在身边闹或四外乱跑的想法把孩子送进学校的。

4、孩子天性爱玩,在缺乏适当的外部压力的情况下,不会自发地产生学习的兴趣。

综上所述,当前农村由于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加之各级政府部门对教育重视不足,农村教育的发展比较缓慢。农村小学教育占了义务教育的半壁河山,所以应该高度重视存在的弊端。基础教育不扎实,教育的发展也就只能成为一句空洞的口号。其问题的解决也是实现教育公平、均衡的必经途径。否则,就相当于丢掉了小学阶段的教育,丢掉了整个基础教育的基础,也就谈不上什么全民素质教育了。因此,农村教育必须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而不应该成为被社会遗忘的角落。“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真正要做到只有采取措施彻底改变农村孩子接受教育的条件,加强和牢固基础教育链条上的薄弱环节,是农村小学走出困境,为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推动农村教育的发展。 这次的社会实践使我受益匪浅,看到了农村发展欣欣向荣的大好局面,同时,也了解到了农村小学教育的现状。农村义务教育是我国教育工作的重点,而农村

的小学教育更是重中之重。重视农村小学教育,改善农村小学教育现状,是农村义务教育能否顺利发展的重要基础,只有加强农村小学教育的力度,才能逐步提高农村教育的质量。“路漫漫其修远兮”,农村小学教育需要国家和政府更高的重视和不断的探索。

第8篇:农村小学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江苏省滨海县正红镇中心小学 蒯本忠

一、调查的目的。

社会要进步需要人才,中国腾飞需要人才。要想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更需要人才。于是“质量是生命”的理念也得到教育界的普遍认可。而农村小学相对而言办学条件落后,师资力量不足,再加上随着形势的变化,在校学生逐年减少,办学规模日趋萎缩,家长对学校的期望值偏低,学校的发展已受威胁。而目前,党和政府非常重视建设和谐社会、和谐校园,关注农村教育。因此,如何办好每一所学校,如何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和条件,如何使每一个学生接受良好的教育,是值得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思考与探索的问题。那么,农村小学质量管理现状如何?质量管理取得了哪些成效?有哪些操作措施值得他人借鉴?管理中有哪些困惑,还存在着哪些问题?基于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我们进行此项调查,旨在通过对滨海县农村小学质量管理现状的调查,掌握相关资料,探索出行之有效的策略,提高学校管理水平,进而促进学校内涵的提升。

二、调研对象、内容及方法。

1.调研时间:2009年4月——2009年6月

2.调研对象:

滨海县农村小学,使选取的样本具有代表性、真实性、有效性。

3.调研内容:

(1)调查了解校长、学校中层、一线教师年龄结构特点。

(2)调查了解学校教育质量管理取得的实践效果。

(3)调查了解学校教育质量管理的一些成功经验。

(4)调查了解学校在教育质量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困惑或思考等。

4.调研方法:问卷、座谈、观察等方法

三、统计方法。

以年级为单位,按实际答题人数统计各题各项目人数,以实际答卷总数作基数计算百分比。

-1-

四、调查分析。

此次调查走访了滨海县的6所农村小学与一所乡镇中心小学,进行了大量的座谈和交流。向本镇的3所农村小学教师发放问卷63份,回收有效表60份,其中鲁庄小学18份、伏河小学27份、蒋渡小学18份。根据问卷表的数据统计、座谈会和交流情况,对目前我县农村小学教育质量管理现状分析如下:

现状一:教育教学资源严重短缺

农村小学教育教学资源的严重短缺首先体现在教育经费的严重不足。由于经费的严重短缺,尤其是在一些农村小学,甚至连老师办公用的必需品都无法提供,其次是教学设备的欠缺。造成农村中小学师资力量薄弱的主要原因是在职的老师中有一部分是“老民办”转正。这些教师,有的教书几十年,甚至没有走出校门听过一节公开课,加上信息的闭塞,他们的教学方法,知识结构,早已不能适应现时代的需要。

现状二: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欠佳,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

一是年龄结构不合理。农村小学教师队伍老化,后继乏人情形日益严峻。据调查,超过40岁的老教师多达一半以上。二是学历水平较低。好多老教师是初中或高中毕业生,多年来只依据日常积累的教学经验在任教。可见学历提高任务仍需加强。三是专业教师不足。在城市,专业化教学是理所当然之事,或许不值一提,而在许多农村小学,专业教师却严重不足,像音乐、美术、劳动、自然教学大多是兼职的。四是教师素质普遍不高。教师素质包括多个方面,如学历、职业道德、思想观念、教学质量、科研能力等。据调查伏河小学学生共有98人,而老师只有6名,平均年龄达到46岁。鲁庄小学也只有8个老师,平均年龄达到44岁,蒋渡小学则只有7个老师。缺编的学校,教师疲于应付,学校教学质量也不高。

现状三:应试色彩浓郁,师生不堪重负。

“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几十年来,农村小学教师一直无法走出这一应试教育的怪圈,究其原因是一些区、县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在学年末,拿小学毕业年级会考优秀率、合格率,小学

非毕业年级凭调考成绩进行统一排位,排位的名次、学生成绩的好坏,于是乎老师们也顾不了“千呼万唤始出来的素质教育”,一味汗水加时间,有道是:“不管黄猫黑猫,考得高分是好猫”。老师们明知这样做只能是事倍功半,劳而无功,可是谁又能保证自己不这样做就能让学生考出好成绩呢?一句话,随大流,这样,尽管自己辛苦点,但总比挨领导批评强。

现状四:德育教育令人堪忧。

重智育轻德育是农村小学教育教学中存在的普遍现象。在一些学校,有的老师可以公开容忍成绩优秀的学生犯错误,少数学生家长在自己孩子与同龄孩子发生冲突时,竟然给予从容和支持。造成一些农村小学生法制观念淡薄,道德品质败坏的主要原因是学校、家庭、社会都没有对之引起足够的重视。让人更为忧虑的是,一些学校的品德教育课形同虚设,长期被挪作它用,再加上地处偏远,无德育教育基地,无相关管理机制相约束,一度放任自流。

五、对策。

1.办好乡镇中心小学,撤掉农村师资薄弱的小学

一个乡镇办好一所上层次的中心小学,有效加强对农村小学的示范辐射作用。各地区根据当地经济发展趋势,可以在

三、五年后将农村小学三到六年级可合并到中心小学来,农村留学前班和

一、二年级,这样小学三年级起教的英语可得到保障。

2.增加常识科、技能科的教师

教学为考试而服务,不考就少教,甚至于不教,这是应试教育。但更主要的因素还是不会教。小学科学、音乐、美术等课程是一般教师不能胜任的课程,不会教。这就需要上面培养并分配这方面的教师。为此,师范学校要增设小学科学等专业课,同时学校领导要让教师发挥所长,让有特长的教师去教学这一科目。

3.科学合理地为学生测评

学生测评不仅要看语文、数学、英语的成绩,也要看其它科目的成绩,不仅要看期终成绩,更要看平时成绩。要实施素质教育,就要全面合理的

测评学生的素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技能科、常识科要全部测评,工作量虽然很大,但是应该这样做。不能只看语、数、英成绩,就定下了三好生、优秀生的名单,如果有特长也可适当的加分,这项工作要办好,要跟学校对教师的考评工作形成一致。

4.教师考核要合理而科学

教师考核分为德、能、勤、绩。在教学实绩这一大块中,既要看语、数、英的教学实绩,又要看其它所任常识科、技能科的教学实绩。只有这样,教师才会去认真的教学常识科、技能科。同时班主任工作等都应纳入考核的内容之中。目前考核教师的只看语、数、英成绩,致使这些科目的教师占用了常识科、技能科的教学时间,常识科、技能科的教学得不到保证,教师教学实绩考核,可采用主科60%+副科40%的做法。

5.素质教育要落到实处

虽然高考成了真正实施素质教育的瓶颈,但小学阶段素质教育的实施还是大有可为的。问题的关键就是看各级领导是不是真正想实施素质教育,如果实施素质教育,那不仅要开足开全课程,更要考核所教的课程,并且把所有课程的考核都作为考核教师实绩的一个依据,不能只把语、数、英成绩作为考核教师实绩的依据,那么常识科、技能科就随便教教或给主科让道了。要这样实施起来,工作虽然是繁重的,但对于提高学生的素质是大有好处的。

6.教师待遇要提高

教师职业目前不被人们看好,就是因为工资待遇低。重视教育,首先要重视教师的工资待遇,各级政府不能把教师看成是唐僧肉,随便克扣教师的工资,否则重视教育将成为一句口号。因此,要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状况,及时合理的增加教师的工资,使绝大部分教师热爱教育工作,一心一意地从事教育工作。只有这样,教育才会真正的迎来春天。

二〇〇九年五月十三日

第9篇:农村小学教育问题调查报告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教学问题

在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已无法满足绝大多数家长和学生对教育的要求,他们要求上高中、上大学。有62.5%的家长希望孩子拿到大学以上学历。在回答升高中的原因时,64.18%的学生选择是因为他们自己喜欢读书,而选择是家长要求的仅为3.49%。看来,事实上相当多的学生和家长已经认识到了受教育的重要性。

孩子们是渴望知识的,农村也是需要人才和技术的。但是从调查情况看,农村中小学教育存在着很多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公共教育经费短缺,导致办学条件和办学效益差。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对素质教育不够重视,教学设施简陋,教师队伍教法相对陈旧严重影响着素质教育的实施。

(2)师资队伍不稳定,总体素质不高。

(3)思想观念落后,教育价值趋向多元化、务实化、功利化。调查中没有一个孩子表示将来会回到自己的家乡。

(4)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脱离农村实际,人才培养与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不相适应。

2.教师问题

调查发现,相当大数量的教师对生活表示不满意(51.8%)和比较不满意(7.8%),感到压力很大。我总结了一下,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一)不合理的农村教育编制导致农村教师的工作量很大。

(二)尽管近些年来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积极推进实施着新课程改革,但谁都清楚高考制度不改革,老百姓认可的还是能真正改变孩子命运的考试分数,升学率也就关乎学校生存。面对动辄“下岗”“走人”的内部管理体制,老师们为了保住“饭碗”,感觉压力很大。

(三)最近几年教育部门出于维护学生权益考虑,对老师限制很多,比如不准打骂学生,不准开除学生等。然而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学生个性越来越强,纪律越来越差,暴力倾向突出,打架斗殴时有发生,谈恋爱的越来越多,教师对学生的组织与管理难度也越来越大。同时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学校和社会越来越关注学生在诸如被敲诈、勒索、恐吓等人身、精神方面被伤害的问题,这使得老师们经常“提心吊胆”“如履薄冰”。

另外我发现,还有几个关于教师较为集中的问题是:

(一)农村教师水平远远低于城区教师水平。虽说教师整体学历在提高,但大部分的学历是通过函授和自考取得的,正规的全日制本科大学生回来的还是比较少。反而外调城镇的几乎全是骨干教师,以致走访的几所中学几乎都没有高级教师。

(二)随着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不断深入,农村教师队伍的结构已由原来的公办、民办、代课教师变成了全部是公办教师,但是音乐、美术,微机等教师严重不足。

3.学生问题

学生自主学习的现状与思考

在调查学生的学习态度或学习主动性方面,大部分学生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但学生的学习目标大部分是家长、老师压出来的,成绩认可高,重视分数的达80%。在所学课程中,选择英语最薄弱的学生比例最高,占了47.67%。然而对于“你想如何提高”这一问,我原先设计了“自己复习巩固”,“请家教”,“参加培训班”和“其他”四个选项,结果有56.3%的同学选了其他,询问后发现学生们想到的更多方式包括家长指导,向同学、老师请教等等。调查表明,46.1%的农村学生在平时能努力学习,并持之以恒,但也有34.5%的农村学生平时学习没有规律,主要靠在考前加班学习来应付考试。

通过和学生们接触,结合自己的经历,我觉得制约农村学生学习进步的主要因素是农村中小学生学习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需要不断督促才能认真学习。学生们将学习效果不理想主要归因于学习方法有待改进,但由于59.3%的农村学生一般都要承担部分家务劳动,难以保证他们拥有充足的学习时间。此外,农村基础教育条件较差、学习资源匮乏、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落后等问题也严重制约着农村学生的学习。

4.家长问题

在回答“你觉得所在地区教育状况如何”的问题时,75.36%的家长选择“一般”,随着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很多家长不满足于当地教育,就将孩子送往城里上学。

当问及“您对孩子在校表现情况了解程度”时,只有17.5%的家长表示很了解,而选择“基本不知道”的占20%。然而在回答“对孩子学习上关心程度”时,却有58.75%的家长表示很关心。这其中似乎存在着矛盾,即对孩子在校表现基本不知道又何以说对孩子学习很关心呢?对此我询问了部分家长,原来很多家长认为对孩子学习成绩的关心即是对孩子学习关心的全部表现。

对家长问题的一些思考:

(1)家长没有家教意识。绝大多数家长认为教育就是在学校读书,学生有问题就是学校教育的问题,把自身置之于外。

(2)家长没有教育能力。绝大部分家长最多只是初中水平,而且又不是从事教育职业,就是他们重视家庭教育,其能力也是相当有限的。

(3)家庭影响大于学校。家长们希望孩子们能考出去“将来出息会大一点”,“将来不再去忙土地”。但也许是条件、思想上的多种因素,调查却发现没有一个家长有超前教育的想法。

二、解决农村教育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结合调查情况以及自己的思考,我认为,要解决农村教育问题,应主要抓以下几点:

.改善教师待遇,改革教育系统的人事制度,营造一个合理、高效的竞争环境,解决“教师行为滞后”问题。解决“教师行为滞后”问题的有效办法:一是提高教师的工资水平,为他们提供接受继续教育和进行终身学习的经济保障;二是改革教育系统的人事制度,保证教师考核的公开性、公正性、科学性,营造一个合理、高效的竞争环境;三是提高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的质量,改变当前继续教育中的形式主义和低效局面。

2.在普通教育中渗透职业教育,使农村初中生成长为适应农村经济发展要求的复合型人才。我们可以尝试在农村初中进行初中后职业教育——学期职业培训或“3+1”制的培训。但是从调查情况看,在我们当地,学生家长及教师对此却不以为然。原因还是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不紧密,就业渠道不畅。调查中一位校长说到,他曾经去青岛考察过,青岛的职业教育培养培训的都是紧缺人才,毕业后都能找到工作,职业教育很受欢迎。因此实行职业教育应以就业为导向、符合农村的条件,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农村经济、文化的发展。

3.解构封闭传统体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积极支持社会力量兴办教育机构

私立学校应该是一种补充、激活农村教育的最好形式。中国70%的人口在农村,农村(含县镇)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高达1.6亿。然而农村中小学教育的现状并不理想,反而面临着诸多问题与困难。在沙河农村,虽然绝大多数家庭通过各种途径尚能承受孩子接受教育的支出,但仍然有少数孩子因家庭贫困,未圆上高中、考大学的梦想。现代社会倡导人们关注弱势群体,这些因经济困难而辍学的孩子们应该得到社会更多的关心和帮助,助他们圆自己的读书梦想!我呼吁各级教育部门和社会各界都应意识到发展农村教育的迫切性,给予农村教育更多的支持,把更多优秀的教师吸引到农村中小学去,提高农村学校的办学质量,促进农村教育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上一篇:发展新机遇下一篇:通信线路工程验收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