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笔尖流淌美丽

2022-09-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让笔尖流淌美丽

让美丽在笔尖流淌——浅谈小学语文写字教学

【摘要】:本文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从培养兴趣、强化指导、多样练习、注重评价等角度提出了写字教学的一些举措,力求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促使学生书写能力的有效提升, 【关键词】:小学语文;写字教学;兴趣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我国的书法艺术是东方的明珠瑰宝,它不是诗却有着诗的韵味,它不是画却有着画的美感,它不是舞却有着舞的节奏,它不是歌却有着歌的旋律。”汉字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还可以从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以及思维能力,对于学生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协调作用。

一、培养兴趣,激发学习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远远超过了责任感。”因此,借助动画、故事、音乐等元素激发学生的写字兴趣,提升学生主动写字的愿望,正是我们老师在教学中必须做到的第一步。

例如,在写字教学中,我会经常给学生讲一些书法家练字的故事,其中《王羲之洗笔成墨池》的故事使学生们懂得了勤奋;《米芾练字》的故事让他们明白了观察在书写中的重要性;《岳飞沙土练字》的故事更让学生受到了深深地激励„„

有时候,我也会给学生讲述一下字体的繁衍过程,例如:我会把某一个字的从甲骨文、象形字再到繁体字、简体字的演化过程书写在黑板上,这时,学生的注意力会非常集中,并且能够充分运用他们细致的观察力和别开生面的想象力进行学习,使课堂的气氛充分调动起来,学生也能在快乐中获得美的享受。

通过以上的方法,学生写字的热情被充分点燃了起来,他们开始认真对待每一个生字,努力写得工整、规范,从中感受到了写字带给他们的种种乐趣。

二、强化指导,打好写字基础

小学生正处于写字的起步阶段,无论是坐姿、握笔方法,还是汉字的笔画、笔顺、结构,都应给以细致的指导。为此,我与同年级的语文老师进行多番探讨和交流,编写了一首写字歌:“双脚平放重心稳,腰杆挺直两肩平,眼离书本需一尺,指离笔尖是一寸,胸部离桌一拳远,养成书写好习惯。”这样的诗歌,朗朗上口,使学生能够时刻注意自身的坐姿,而且在具体的写字教学过程中,也可以让学生快速进入书写的基础状态。

除此以外,我还会利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汉字之美,使学生深深爱上写字之乐。例如:“笋”字上面的部首为竹字头,于是,我结合课文《笋芽儿》为学生出示了一幅美丽的笋芽生长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笋芽拼命破土而出的顽强,并让学生了解笋芽儿的形态,使学生对于竹字头的书写形成了形象的认知。如此一来,写字自然变得趣味盎然。

三、多样练习,品位书写之美

心理研究显示,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兴趣缺乏稳定性。这一特质决定了小学写字教学必须走出传统模式,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为多元化的学习空间,使学生在多样练习中品味书写之妙,为了保障学生充足的写字时间,除了学校每天规定的书写时间,我还会专门增设一堂书法课,引导学生在宛转悠扬的音乐声中练习书写,使汉字之美与音乐之灵有机地融为一体,为学生营造了魅力十足的诗意平台。与此同时,我引入了“代表板写”“交换改写”和“色彩书写”等更为新颖的方式,充分激发了学生写字的主动性,在具体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在写字训练中,教师不应局限于传统“先讲后练,练习为主”的单一模式,而应引入多媒体演示课、书法赏析课、活动课等多种模式,使学生在多彩的教学中深深爱上中国的汉字文化。长此以往,学生一定会从中大有收益,写字教学也才能变得更有实效性和高效性。

四、注重评价,放飞美丽童心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曾经说过:“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只有从心底激发学生对于写字的热爱,我们的写字教学才能真正走向高效和持续的发展。因此,在写字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重对学生习字作品进行及时有效的评价,让学生在成功的体验中获得更为充足的动力和满足感。

例如:为了进一步激励学生写好字,我特意仿效《汉字英雄》开展了写字比赛活动,有提供一个偏旁,看谁能写出最多带有这个偏旁的汉字;或者提供某一个汉字,换成其他偏旁他又可以变为新的汉字等,这些融入了字谜、游戏等趣味内容的教学,使学生对于汉字的音、形、义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书写能力也有了更为显著地提升。

在此基础上,我定期评选出“写字规范生”“班级书法家”“书写进步生”等不同的荣誉称号,让学生从中获得了更丰富的快乐体验,学生的书写兴趣日益高涨,写字也成了他们的爱好。

安子介先生认为:“汉字是一个爱丽丝仙境般的领域,每一段的转弯抹角,就有一段故事。”在这个电子工具日渐成熟并逐步取代汉字书写的时代,每一位老师都有着一个不可磨灭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走入这个“仙境”,体味书写的点墨飘香,感受汉字的深沉文化底蕴和习得一手传承千年的好字。

参考文献:

[1]吴永坤,小学写字教学指导[J].科学文汇(中旬刊).2010(01). [2]毛孟龙.多管齐下搞好写字教学[J].少儿书画.2010(01).

刘倩影

2016年8月20日

第2篇:让真情流淌于笔尖

【摘 要】

一个人的情感体验越丰富,他的精神世界就越高尚,作文中表现的情感也就越浓烈。要使学生作文情感丰富、格调高尚、内容健康,作者就必须具有丰富的内心世界、高尚健康的人格力量和正确高雅的审美情趣。

【关键词】

初中作文 情感 教学

叶圣陶先生说过:“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但是,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发现大多数学生的作文写不出真情实感,文章读起来干瘪无味。那么,在作文教学中怎样渗透情感教学,使学生能够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感情呢?这是初中语文教师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巧妙的命题能调动学生的写作情感

作文只有真正地抒发情感,真正地表达内心的真切感受才有可能打动人。在前几年的中考作文中,以话题作文最为流行,命题的本意是体现学生的思想。但有很多题目,如果不是文思泉涌或者功底深厚的人确实很难写出来。何况初中生社会阅历少,加上考场时间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写起来确实感到有些困难。近几年的命题作文比话题作文在审题方面要简单一些,但因为中考是属于选拔性考试,因此这些作文题仍然有一定的难度,如《总有一把钥匙属于自己》《寻》等。这些题目看起来简单,但实际上并不能从根本上调动学生的情感,所以学生写起来就不会下笔千言。所以,作文命题就要由易到难,强调要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教学实践证明,初中生写想象类的或童话类的文章效果要好得多。例如:要求学生根据学过的课文续写黑色的夜幕笼罩着大地,一个人站在河边,看着那飘飞的雨丝,这才发现原来是迷路了。班上很多同学写了篇幅很长的作文。有的写自己一个人时的孤独,在痛苦和挣扎的情形,有的写泥泞道路的艰难,有的写自己一个人在山洞过夜。从这些作文中看出,他们似乎人人都经历过野外生存的生活经历。

二、培养学生对情感的理解力与表达力

作文教学就是让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塑造生动的形象,表达自己的情感,阐述生活感受的过程。课堂上老师对学生的情感引导点拨也是十分重要的。课本中的范文正是培养学生情感的好材料。我们教学对象是青少年,他们的情感世界纯真多彩,带领孩子们在作文的感情世界里遨游,是一件惬意的事。在作文教学中,学生的情感一旦被激活,便能形成一种内驱力,学生就能写得主动,写得愉快,这也是作文教学得到成功的保证。例如:刘白羽的散文《长江三峡》中描写了祖国壮丽的山河,表现了作者的自豪与喜悦,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中描写了祖国遭到敌人的蹂躏和侵犯,表现了作者的愤怒与忧虑。两篇课文反映了同样的情感――爱国主义情感。学完后,启发学生相应的情感,把作家倾注在作品中的情感转化为自己的真情实感。课后让学生练习《我的家乡》《我家乡的风景》 《我家乡的那条河》《我印象中的家乡》,学生们就会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这样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在鉴赏作品中培养学生的情感

《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提高文化品位。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如果我们带着情感去认识事物,那么平凡的就会变得神奇、抽象的就会变得具体、呆板的就会变得活跃。我们总会感叹名家名作感情至真,意想至丰,其实这都是作家长期观察、思考与积累的结果。但有时由于条件的限制,学生无暇甚至无条件去投身社会,这时鉴赏作品,就可以为他们提供认识社会,体悟生活的途径。需要指出的是,那些名著名篇是中学语文课本中不可或缺的“营养品”,那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之所以有如此的生命力,除了内容涉及历史、人文、处世之外,还有那高尚的格调和那一份对生命坚守的丰富情感。初中阶段学生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还没有完全形成,我们不仅要指导学生进行课外名著的阅读,更要利用好我们身边的语文教材这个不容忽士的平台,以情品文,通过阅读、鉴赏作品来培养学生对人类代代相传的美好心灵和美好情操的特殊感受,达到提高修养、激发情感、品悟情感和积累情感的目的。

四、在评改作文时升华学生的情感

在作文批改中,尽量以激励与表扬性语言为主,这样不损伤学生的自尊心和写作的积极性,这对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大有好处。让学生树立作文的信心,领会老师殷切的期望。例如:在写《我们的生活充满光阳》一文时,要求写三件事表现一种情。但有的作文较差的同学只写了一件事,并且索然无味。对此要提出批评,但要做到通过批评而取得激励的作用。于是在他的评语中写道:你能表达一件事就容易了,希望你今后继续努力。学生看了后很高兴。后来写《忘不了的一个人》,他选用了好几个个事例,虽然是没有人物肖像的描写,语言也略显得有些生硬,但语句通顺流畅。这次作文进步很大,于是继续给予鼓励:你的作文比上次进步多了,老师非常高兴,希望能继续努力。虽然文章人物形象较突出,语言比以前通顺了,但却不看不出主人公是什么样子,如果能把主人公的肖像描写得更清楚些就好了。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牢牢抓住学生的情感,让学生爱上写作,从而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

总之,初中作文教学不仅是为了让学生获得知识,更是一种发展性学习。所以,在作文教学中,不但要使学生掌握写作技巧,丰富写作知识,重要的是要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感受事物的能力,能够从多角度去思维。更重要的是在情感教学中陶冶学生的情操,学会做人,感悟生活的真谛。

参考文献:

[1]程红兵. 中学生作文本质的探寻[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9(6).

[2]张小林.也谈中学生“作文生活化”[J].中学语文,2007(24).

[3]杨万元.中学生作文个性缺失原因及对策[J].优秀作文选评,2010(8).

第3篇:让汉字之美流淌在学生笔尖心田

——申报“广东省规范汉字书写教育特色学校”自评报告

深圳市坪山新区坪山中学

一、学校概况

我校始建于1949年,至今已有64年办学历史,是一所公办初级中学,校园面积4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6000多平方米。现有学生1800多人,教职工160多人,其中, 特级老师1人,市区名师19人、校级名师12人,中学高级教师32人。是广东省一级学校、广东省德育示范学校、广东省绿色学校、广东省现代技术优秀实验学校、全国优秀家长学校实践基地、深圳市教育系统先进单位、深圳市办学效益奖单位、深圳市书香校园、深圳市书法教育名校。

汉字书写教育在坪山中学有着较为久远的历史,尤其是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我们依然坚守着汉字文化的本源价值,尊重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教学的基本规律,让汉字之美流淌在学生的笔尖、心田,在写字特色教育实践中彰显出独特的魅力。

二、主要做法及成绩

㈠加强组织管理,提高对规范汉字书写的认识

近年来,我校把推行规范汉字的工作纳入学校的工作重点,加强语言文字规范化管理,积极开展语言文字规范化活动。学校成立了规范汉字书写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校长亲自挂帅,并由教学副校长主管规范汉字书写工作,以教导处、政教处为两翼落实规范汉字书写工作,建立专兼职工作人员相结合的规范汉字书写工作运行网络,制定工作计划并认真组织实施,一级抓一级。定期对规范汉字书写工作的落实及质量进行跟踪督促,确保工作目标的顺利实现。教导处进行规范汉字书写课堂和教学质量指导与检查,政教处、办公室协调配合规范汉字书写活动落实,切实做到了有计划、有活动、有考核的机制,各方力量齐抓共管,形成合力,使每项工作落到实处,形成规范汉字书写

1 工作的立体化管理网络,规范有序地保证了规范汉字书写工作的顺利进行。学校还将规范汉字书写要求纳入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在工作中认真落实。

㈡创建书香校园,营造规范汉字书写的氛围。

学校的文化建设组负责相关的宣传和文化建设工作,校园的主要公共区域均设置有明显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宣传标志,学校还通过校园电视台、广播、网站、各类宣传栏、班级图书角、书香驿站、特色班级建设等积极开展规范用语、用字和规范书写的工作,创建书香校园,营造了良好的语言文字环境和规范用字、规范书写的氛围。

㈢抓好队伍建设,奠定规范汉字书写的基础

学校在初一年级设置了“写字”教学课程,配备了专职的写字教师(2人),负责对学生开展书写姿势、书写习惯、笔画结构、书法审美等的教育。我校十分注重对教师基本功的要求,设立了“教师课堂评价标准”,要求教师要具备“二字”、“一话”、“一能”,即能写一手漂亮的粉笔字、钢笔字,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能熟练掌握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教师中开展了“教师粉笔字培训”、“手写教案比赛”、教师基本功比赛(含普通话标准、板书工整等的内容)等的活动。同时,在教学常规中,学校明确提出,教师要重视课堂主渠道对规范汉字书写的教育,要使用规范汉字,包括对学生作业的批改要使用规范的简体汉字,避免出现异体字、繁体字。在常规课、教研课等活动中,将教师的规范汉字书写、课程规范用语作为教师课堂教学评价的内容之一,强化了教师规范书写汉字的意识和能力。我校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大多具备较强的规范汉字教学能力和较好的书写能力。

㈣开发校本课程,拓宽规范汉字书写的途径

学校按单双周配置,每两周每班安排一节写字课,给学生配发了广东省教育厅教研室编写的《书法》(初中)教材,课程设置符合国家语言文字方针政策和相关课程标准。学校还在每天中午安排20分钟供学生练字。我校还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特点,组织开发了

2 《坪山中学硬笔书法》校本教材。学校每学期定期举办一次学生书写水平过关测试,根据历次的过关测试情况,建立了学生书法人才库。积极参加了省、市、区教育主管部门举办的各级各类书法比赛。

㈤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比赛,成绩显著

近三年来,我校集体及师生在语言文字方面共获得奖项55项,其中,2011年5月,我校的师生同台朗诵节目在“齐诵诗文,喜迎大运——2011年深圳市初中语文师生同台朗诵会”中获特等奖和优秀组织奖;2011年12月,我校在“2011年深圳市第三届经典诗文朗诵表演大赛”中获评为“最佳组织单位”;2012年9月,我校选送的节目“女儿的重阳节”在“深圳市中学生经典诗文朗诵大赛”中获特等奖,等等。学校还积极开展了包括师生义写春联、师生书法比赛等活动,开办了学生书法兴趣社团。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省、市、区各级书法比赛,成绩突出。2010年11月,学校被评为“深圳市书法教育名校”。学校的语言文字规范使用和师生的汉字规范书写水平在新区处于领先水平,在周边学校中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三、自评结果

我校依据《广东省规范汉字书写教育特色学校评分指标》进行了认真的自查自评,自评分数为96分,其中,“组织管理”19分(分值20分),“教育教学”35分(分值35分),“能力素质”20分(分值20分),“宣传和文化建设”15分(分值15分),“教育科研”2分(分值5分),“示范引领”5分(分值5分),达到了广东省规范汉字书写教育特色学校的申报标准,特予申请评审。

第4篇:让阅读与思绪碰撞 让真情与笔尖共舞

让阅读与思绪碰撞

让真情与笔尖共舞

摘要:培养一个好的阅读与写作习惯,对这个孩子来说影响一生、意义重大。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让孩子爱上阅读。重在培养学生兴趣,让学生乐于表达。因为孩子正处于培养阅读趣味的时期,所以我们要从小就激活他们的思想,做出正确的引导,培养他们越来越高的阅读水平,提升他们的价值取向。

关键词:阅读

写作

习惯

真情

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小朋友处于求知的初步阶段,阅读对他们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这也就决定了阅读教学是小学老师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培养一个好的阅读与写作习惯,对这个孩子来说影响一生、意义重大。

小学课本里的每一篇课文,孩子自读两三遍,90%以上也都能懂。但是,如何提高阅读能力是个核心问题。课文的阅读与日常的阅读,区别在于剩下那些弄不懂的,究竟是什么让孩子们百思不得其解。是文字以外的“深意”吗?在我看来,这些内容就算语文老师反复讲了、引导了,学生也不一定懂,因为它们需要背景知识、人生阅历、情感经历的支撑。我们常见的是,为了在考试中让孩子们得到高分有些课文内容,老师一层层地讲透了,学生也点头了,却很快成为了他们的“死”知识,只有到了考试,才拿出来“对付”一下;更多的学生考试时也拿不出来,老师只能整理出知识点让学生背。对学生来说,这些东西可能是阅读中的“揠苗助长”,讲得越多,学生对课文越来越不感兴趣。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我有意识的培养孩子们对课外读物的兴趣,常常跟孩子们讲讲自己阅读后的收获和体会,使孩子们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将一些古今中外读书成材的故事,激发阅读兴趣;在班级开读书汇报会,让爱读书、会读书的孩子给大家讲自己的读书故事,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让孩子爱上阅读。

低年级的孩子喜欢读童话故事,对他们接触到的事物和亲身体验到的生活容易理解,富于想象和幻想。而到了高年级随着年龄的增长,理解能力的提高,则对有意境、有感情、有哲理的内容更加感兴趣。我们大多数人就是从小学课本开始才以阅读的方式来认识世界,也是从这时开始用写的方式来表达自己,阅读与写作是分不开的。阅读,是模拟写作的行为。对内容的理解是对写法理解的基础,没有对内容的基本把握,“写法”的理解也会似是而非,一知半解。然而对内容的理解一定要简化,我们不能花太多气力去死“抠”课文。

不能排斥阅读理解能力的训练,这种训练要直指阅读理解的核心能力,每节课的阅读理解能力训练不应求多,一两点即可,剩下的教学时间,都可以指导写作。常有老师说,小学这么简单的课文有什么好教的,但是,如果阅读教学指向了写作,再“简单”的课文,也有不简单的一面。以小学二年级课文《狐假虎威》为例:

这篇文章有3种说话句的形式:

狡猾的狐狸眼珠子骨碌一转,扯着嗓子问老虎:“你敢吃我?” “为什么不敢?”老虎一愣。

“老天爷派我来管你们百兽,你吃了我,就是违抗了老天爷的命令。我看你有多大的胆子!”

很多学生不会使用多种形式的说话句,为什么?

因为我们在平常的阅读教学很少将这个内容作为重难点来教给学生。你看,第二个说话句的提示语“老虎一愣”,用老虎的神情作为提示语,不直接带“说”字,多么精彩!

很多习题抓住“狡猾的狐狸眼珠子骨碌一转”这句话,让学生联系下文猜一猜“狐狸想了什么”。这个题目设计得很好,让孩子们发挥想象自由写作,但是再细细思考,狐狸想了很多,作者为什么一字不写?而我们很多学生写作文,时常在类似的“眼珠子骨碌一转”的后面,把心中的想法全带出来了。课文没写,这不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吗?不写,为的是慢慢铺开狐狸的计划,这才叫引人人胜!

我们学校六年级语文老师在他们班也上了《狐假虎威》这篇课文,同样的教材,而且还是低年级的课文,他在上课前我就忍不住要笑:这是一节怎样可笑的语文课?但是这位老师的课给我留下了深刻地印象,他就是抓住对话教学,循循善诱、娓娓道来:一句提示语在前,一句提示语在后,一个没有提示语;说话句又独立为一节,很多学生不会使用多种形式的说话句,为什么?是呀,我没有哪一节课特意为孩子们讲过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课后,我脸红。除了这一亮点,老师还讲小鹿、兔子看见狐狸的反常行为,相互间肯定有“话”要说;他们见到老虎来了,也肯定有“话”要说。但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出小鹿、小兔的对话呢?因为文章要突出的是狐狸和老虎,小鹿、小兔只是配角。我想,听过这样的一节课,不光是我,所有听课老师,在座的每一位学生,无论何时都会记住这样秘笈:人物的对话要有选择。

再如“狡猾”一词,课文中出现了一次,即“狡猾的狐狸眼珠子骨碌一转”。如果把句中的“狡猾”改为“聪明”一词,那么整个故事的意蕴就全变了。你看,一篇作文,用错了一个词,便会造成基调的完全不同——一个词可以改变一篇作文,一句话也可以改变一篇作文。直指向“写作”,任何一篇课文都有很多可学的地方。苏霍姆林斯基说:“阅读能激发我们对祖国的崇拜,对人的崇拜,对书的崇拜和对祖国语言的崇拜。”因为孩子正处于培养阅读趣味的时期,所以我们要从小就激活他们的思想,做出正确的引导,培养他们越来越高的阅读水平,提升他们的价值取向。

在《语文课程标准》的阶段目标中明确指出:第一学段(写话)“要培养学生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像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这是重在培养学生兴趣,让学生乐于表达。第二学段(习作)“要培养学生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其侧重点是减少束缚,让学生自由表达。第三学段(习作)则要求学生“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这重在表达真情实感,让学生个性表达。

课标强调的是让小学生“乐于写”、“敢于写”,“说真话”、“表真情”,降低了行文要求。但在现实的习作教学中,最普遍的问题是教师忽视了课标强调的重点,习作目标错位、越位相当严重。例如:写人的习作,中年级和高年级、三年级和四年级、同年级的上、下学期的训练要求都是有一定区分度的。忽略了学段、年级、上下学期的不同要求,尤其在指导同一年级两篇习作时的要求几乎一样。有老师在三年级初就明确要求学生习作不少于350字。出现这种现状的原因,一方面是教师没解读准课标中的习作目标及每篇习作的具体目标;另一方面是教师为了让自己学生的作文水平能在短时间内高于同轨班级,以取得更优异的考试成绩。有谁知道,教师的一个“解读不准”,一个“急功见利”,竟使习作教学与课标背道而驰,当小学生纠结于老师那“再跳也够不着”的过高要求时,从何去谈“乐于写”、“敢于写”?

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把阅读与写作结合在一起,培养孩子多读、引导孩子多写,养成习惯,自然就能把两者融合在一起。同时也要让孩子大胆质疑,让他们从阅读到生活形成一种反思的生活方式,言由心生,自然就会有很多话要说、要写,让孩子在原生态习作的大地上快乐地播种、收获!

参考文献

【1】 《语文课程标准》

【2】 施晓岚

苏教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浅议 【3】 管建刚

教给学生更有价值的“10%"

第5篇:让语文课堂流淌简约之美

【摘要】语文课由一棵大树变成一座大山,压在老师的头顶上。于是,望“语文”而生畏。为语文课“打枝”,让语文课简约起来,删繁就简,化难为易,走向简约,简且精,简且丰,少枝多果,岂不乐哉?

【关键词】语文 教学 课堂 简约

“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个老师、一群学生、没有表演,没有多媒体,犹如一幅简笔画,线条简单而又意境深远。简约的语文课堂,剔除了喧嚣与华丽,变得干净而又美丽。”这是全国著名特级老师薛法根对简约教学的看法。事实上,当老师们把教材读厚、读深、读透之后,惟有 “更浅出”的教学,将那些不是语文或关于语文、甚至是语文但不是重点的东西清除出语文课堂,把多维深刻的语文教学内容以凝练简约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才能使教师简简单单教语文,学生简简单单学语文。

本色语文课堂追求简约与高效。主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简约——使教学过程清清爽爽

简单不是草率,不是省事,是简约的教学内容,是简化的教学环节,简便的教学方法„„简单,是一种指导思想,也是教学的很高的境界。我们要以简驭繁,实现省时高效的教学理想。

1、教学目标简明扼要。

教学目标是教师与学生预设教与学所达到的预期教学效果或者要完成的任务,也就是教学计划。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航行灯”,目标定的是否科学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如果目标定过多或过高,面面俱到,就会无法实现;倘若目标制订过低或过少,将不能达到预期效果或者是课标规定要达到的要求。

例如:我在教学《猫》一文时,抓住三个目标进行教学,首先学好生字词,重视识字的兴趣和良好习惯的培养,倡导学生用不同方式识字,逐步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其次是指导学生自我阅读实践,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 1

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兴趣;第三理解并练写,围绕“作者是怎样具体生动地描述成年猫的古怪和小猫的淘气可爱的”展开教学,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充分对话受到思想启迪的基础上进行习作,真正体现了学以致用。

2、教学环节简洁自然。

真正的好课主要教学环节往往只有几步,着重让学生充分地与文本对话,读写说悟,实实在在地体会揣摩语言文字。

如教学《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第一个环节默读课文,引导学生“批注”,写下各自的理解、感受、欣赏和评价;第二个环节交流“批注”;第三个环节自由选择“自助餐”式作业,可将文中某句话改造成自己的一句格言警句,可摘录文中优美词句,也可小组间开展写字或默写比赛,还可以独立为自己设计一项作业。简洁自然的教学环节,使学生有更充分的时间去主动思考,积极感悟。

3、教学内容简约精练。

“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语文课堂可以与社会生活、学生经验、学科知识等联系在一起。因此,语文课堂可教学的包罗万象,无所不有。为此,在课堂操作中,决不能面面俱到,我们应该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的实际等要素,找准切入点,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统领整个课堂教学。我们首先得对教学内容进行恰当的取舍,选准精讲的内容。分清哪些是重点教学内容、哪些该略略带过,哪些该“蜻蜓点水”等!

如教学《四时田园杂兴》一诗的主要内容就是让学生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诗句来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让学生通过读中悟,悟中读,深深地体会田园风光之美。

教学内容简约精练意味着在课堂上,教师要学会放弃,懂得放弃,放弃一切与学生并不怎么重要的知识点,也许这样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或者是“教

材重组”的点点体现吧!总之,我们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不必面面俱到,也许留下点余地和空间反而更美!

4、教学手段要简化实用。

曾经听过这样的一节公开课《雨》。课前,教师把大屏幕投影仪打开,屏幕上出现了课题:雨。上课铃响了,教师想用猜谜语的方式激趣导入,于是说:“老师给大家出个谜语,千条线,万条——”老师刚说到这里,学生马上就喊起来:“是雨!是雨!”教师树起大拇指说:“同学们真聪明,我还没说完就猜到了,下面请看老师板书课题„„”。

这样的教学片段,教师一说要他们猜谜语,他们不用动一点脑子就知道答案一定是“雨”,学生的思维一点也没有参与到谜语其中,可以说这是无效的,这样的课堂导入手段多而繁,但却是一无用处,只是“哗众去宠”。这样的案例,给我们的启发是: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新理念多,新尝试多,新的教学手段更多,特别是现代多媒体手段,甚至是网络走进课堂、课堂有趣情景的创设、让学生参与表演、小组合作学习„„使现代语文课堂不再寂寞,变得热闹非凡,但过多过杂的手段,使用不当,会严重地冲击着我们的语文课堂,无法让我们的课堂实现精神与语言和谐共生,因此,我们该慎重地,根据课文特点,学生实际,学案预设等情况,选择科学而高效的教学手段,力求让教学手段简化而实用,不能追求表面的热闹,而导致“捡了芝麻而丢了西瓜”。

二、 简约——使语文学习扎扎实实

聆听特级教师的课堂教学,他们深厚的文化底蕴、扎实的知识功底、宽广的学科视野,确实让我们为之震撼。每一个环节处理都是那么出其不意,每一次过渡都是那么情感投入,每一次朗读指导都是那么动情揪心,每一个细微的学习习惯都是那么重视,每一次教学拓展都是那么思路开阔,每一次角色转换都是那么自然。当孩子有问题的时候,他就能及时地捕捉这个问题的实质;当孩子有需要的时候,他能够及时出现在孩子的身边;当孩子想说某句话而没有说出来,他能够带着孩子说出来„„这都是智慧的体现。

在他们充满了文化功底的课堂中,我们看到的是特级老师的博学睿智、幽默深情和独到韵味,是一种深厚的文化底气。

底气来自于丰厚的积淀。具体到一篇课文,需要的是对教材的深入解读。语文新课标反对把课文讲深讲透,烦琐解析,但并没有反对教师对教材反复推敲,想深想透。惟有深入,才能浅出。有效的课堂一定是建构在对教材正确、充分把握的基础上的,我们每一位教师一定要在钻研教材上下工夫,针对教材特点,立足教材内涵上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不必盲目追求设计的新颖、多变。

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在纷繁复杂的语文信息中寻找一个圆点,统领整个课堂教学, 简简单单教学语文。当然,语文教学要简单,并不是课堂上就让学生读读书,写写字那 么简单、随意。著名语文教育专家张庆先生在《改革语文教学要用减法思维》一文中这 样阐述:“语文教学的时间是个常数,语文教师的精力也是有一定限度的。头绪越复杂,教师的精力分配便越分散。语文教学要跟着潮流走,于是每当一个新的说法提出来,教师便要兢兢业业地去钻研这些新概念,去体现这些新精神。这么一来,课堂中那些事倍功半的教学活动多了起来,那些华而不实、形式主义的东西多了起来,从而挤掉了学生对课文本身的诵读、理解、揣摩和语言文字的训练、运用。如此进行语文教学,其效率怎么能高得起来呢?”我以为,语文教学应该尚简。应该抓得住一个圆点——语文最根本的东西,扎扎实实而又简简单单地教学。

老师们只有成功地抓住一个“圆”点,才能简简单单教学语文,省却了华而不实的形式主义,一下走进学生的心灵里去,踏准学生生命的节拍,把课上到了孩子们的心里,这是一种观念,是一种理想,更是一种境界。

三、 简约——使语文教学回归自然

“朴素是优雅的灵魂”。听于永正、贾志敏等老师的课,我们会发出一种“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感慨。他们的课堂,基本没有现代教育手段,只凭着一支粉笔一张嘴,就能让语文绚丽多彩、精彩纷呈。尤其让人钦佩的是,他们教学语言清新、质朴,没有

华丽精致的辞藻,没有气势如虹的排比,但是学生却在他们的带动下充分地说,投入地读。这种朴素的美,是真正的大美!

再反观当前不少课堂,不难发现,现在的课堂太喧闹了,丰富多彩的图片影像让人目不暇接,曲风不一的背景音乐此起彼伏,热闹活泼的游戏层出不穷„„学生静心学习语文的时间严重缺失。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能学会倾听,学会思索吗?当视觉疲劳、听觉疲劳、身体疲劳的他们随着教师的教学节奏赶冲时,他们的语文能力又如何能提高?苦心设计准备的教学环境已经对学生学习语文形成了干扰。

“静”是语文教学洗尽铅华、回归本真的前提条件,使语文教学逐渐走向简约,走向真实。为了让学生沉下心来学语文,真正学会倾听、阅读、思考、写作,教师要为学生营造出外部的“静”界。孔子教育学生,最喜带着学生到自然中去,远离尘世的喧嚣。“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样清静的外部环境,有利于学习者不受干扰,专注学习。营造外部的“静”界很简单,只要教师能够将课堂实实在在地当作学生学习的场所,在教学时多做“减法”,删去对学生认知起负面影响的环节,把时间还给学生。课堂自然就安静下来了。

语文学习也需要学习者保持良好的内心“静”态。只有静心,才能保证倾听他人的发言;只有静心,才能保证真正地读进文本;只有静心,才能保证调动新知、旧知进行思考。 “静”下来,不仅作为一种语文学习的良好状态,更应是一种弥足珍贵的语文学习习惯。

我们期望,凭借简明的教学目标、简约的教学内容,简化的教学环节,简便的教学方法,达到真、纯、实、活的教学境界;努力实现“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教学理想。“大道至简”简约并不简单。语文课堂教学只有删繁就简,才能无比丰盈。大道至简,真水无香;简约语文,丰满境界。

让我们共同追求语文教学的简约之美!

【参考文献】

1.《打造语文课堂教学的“静”界》查静 《江苏教育》

2.《语文本色和本色语文》杨再隋 《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

3.《利用课文空白开发思维潜能》 郭辉雄 《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

4.一沙一世界 一花一天堂》张祖庆 《小学语文教师》

5.《简简单单 平平淡淡 真真切切》梅林等

6.《简约语文》汪潮,浙江青年名师展示会

7.《关于新课程改革的一些想法》张庆

8.《守望简约的语文教学》 徐新铭

第6篇:让作文课堂流淌生活的清泉

——有效提高作文教学效率的理性思考

摘要:生活作文,指的是教师通过研究和实践,创设条件丰富学生生活,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学习写作,提高学生认识生活、表达生活、思想、情感的能力。它是对小学生作文教学改革的深层推进,是对《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写话、习作教学目标的全面落实,更是对21实世纪作文教学理论体系、操作策略、评价标准的一种整体重建。在作文教学中,如何通过一定的方式将写作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并且通过写作所获得的知识、能力、体验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从而使写作和生活进入良性互动,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关键词:生活 走向生活 写作思想 写作目的 写作实践

怎样才能写好作文呢?这样的问题我们不知问了多少回,但越是问越是寻,就越是迷惑,作文似乎成了我们心中永远的痛。当我们的连连摇头代替了一个个疑问时,掀起了一场课改大潮,在课改大潮中一个充满生机的词汇产生了——生活化作文。当我把探究的目光锁定它时,引发了更多层次更为深广的思考。

一、“生活作文”走进人们的视野

1、“生活作文”的概念

所谓“生活作文”,指的是教师通过研究和实践,创设条件丰富学生生活,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学习写作,提高学生认识生活、表达生活、思想、情感的能力。生活作文研究的重点,是寻找沟通生活与写作的良好途径,即不是一般的生活指导,也不是泛泛而谈写作形式的研究,而是在生活中学写作文,指导学生写出反映生活的作文,并在作文中学会做人。

2、 “生活作文”教学

目前,世界各国作文教学有一个共同的趋向,就是向生活靠拢,以内容为中心。如日本语文教学界“生活作文”的作文思想。“生活作文”是“通过以生活世界为对象的写作,在培养语言能力的同时,通过以作文内 容为中心的讨论等活动,使学生深化对生活的认识,使学生形成主体性的人格”① ,这种以基于事实的、儿童的自由表达为主要教学形态的“生活作文”与真实的写作有许多共同之处。又如美国的作文教学也有一种盛行的做法,就是“作文题目不受拘束,允许儿童自由选择,写作的东西必须是学生真 正相信和关心的”。由于作文放宽了形式方面的要求,写的是学生想说的话,因此“各种随笔、随感录、日记 等形式的小作文数量大增,大大提高了作文实践的次数”②。这种作文思想与真实 1 的写作要有真实的信息输出,要有大量的作文实践等特点完全一致。近年来,在美国还兴起了一种新的写作试验方案“为学习而写作”——把写作作为其他课程的学习工具。这种方案认为写作不但是写作课上的一种练习,而且是学习其他课程的一种手段。当学习者使用写作这一工具参与其他课程学习 时,一方面加深了对该科课程的理解,另一方面,在这种真实的写作中也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和认识能力。我国的作文教学改革中也有许多与上述方案类似的作文思想与训练形式,如情景作文、实践作文、整理资料作文及课外练笔等。叶圣陶老先生早就在《叶圣陶论语文教学》中指出:“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正如说话一样,胸中有所积蓄,不吐不快”,强调了作文的两个前提:一是有所积蓄,打算发表;二是交际环境的需要。魏占峰在《真实的写作:作文教学改革的根本出路》中强调:作文时“学生为真情而写作,为兴趣而写作,为交际而写作,为实用而写作。以上这些作文思想和作文训练方式虽然形式不尽相同,但可以看出,它们都体现了真实写作的原则。

3、“生活作文”走进新课程

2001年秋季启动课程改革,是中国教育应对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的挑战,是培育创新人才,增强综合国力的战略性决策。《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写作教学的表述表明了学生写作的目的及作文教学培养写作能力的价值。标准中关于作文教学的新理念更多地关注着习作者的生命状态和精神自由。所以,我们的当代的作文教学也就不仅仅关注写作知识和技巧,而是更多的追寻着一种儿童精神,倡导用儿童的眼睛看世界,写儿童经历过的真实生活,让儿童真实的生活和创造,让儿童展开想象的翅膀描绘美好的梦幻和科幻世界。这是对小学生作文教学改革的深层推进,是对《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写话、习作教学目标的全面落实,更是对21实世纪作文教学理论体系、操作策略、评价标准的一种整体重建。

二、新课改背景下的思考:生活与训练的争执。

长期以来,由于以升学为中心的应试教育影响,传统作文教学重视纯技术性、操作性的训,作文教学以文本为中心,强调内容具体,主题突出,却忽视学生的感受体会,忽视学生学习生活,让学生捆绑着手脚跳舞。杜威一百年前就清醒得指出:“教育就是一种社会过程,学校便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学校必须呈现现在的生活,即对于儿童来说是真实而生气勃勃的生活,像他们在家里、在邻 2 里间、在运动场上所经历的生活那样。”“现在教育上许多方面的失败,是由于它把学校作为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这个原则„„这些东西的价值被认为多半要取决于遥远的将来„„结果是,它们并不成为儿童生活经验的一部分,因而并不是真正具有教育作用。”③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作文教学为什么没有起到应有的促进作用,有时还起了反作用?为什么在作文训练中孩子表达的兴趣一点点消失?学生的作文为何内容干瘪,语言僵化?所有这些问题我们都可以归结到对一个问题的思考上:生活与训练本身是包含和被包含的关系,为何二者会处于隔离状态?新课改的背景中这一问题尤其应引起我们的思考。

〈案例〉“我仿佛又回到了几天前:我布置学生去观察春天的景物,准备写一篇有关春天的习作。‘唉,老调重谈,又是写春天,真没劲,春天有什么观察的,还不是桃红柳绿,春回大地„„’看着无精打采的学生,我不由地皱紧了眉头。” ④

案例是某小学周老师按照惯例进行的一次习作训练。周老师的理念也不能说是落后,先让学生观察春天,感受春天,然后才是写作文。那么,学生为何有如此消极的反应?我想,除了内容让学生感到乏味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生本着训练的目的去观察生活,不易激发起写作动机和内在需要。我们不妨思索一种现象,为什么学生平时的日记和小练笔中,有独特的视角,有鲜活的思想和真情实感,一旦让他们完成教材中规定的“大作文”时,为什么会出现十分惊人的“编造”现象呢?我想,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日记或小练笔写的是自己的生活,自己琢磨着有趣写下来留作纪念或与别人分享,是学生自己生活的一部分,指向的是学生自身,指向的是生活的需要,是“有所为而作”;而训练往往是脱离开具体的生活情境,在特定的规定中,为完成规定的任务“别有所为而作”的,指向的是应试需要,加上如果命题脱离学生的实际,结果就可想而知了。本来训练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大作文与小练笔也应是相辅相成的,可一旦功利的砝码都压在训练一头时,训练便轻易地脱离了生活的本质。“综观目前的小学作文教学实际,不难发现,不少学生的作文活动并不是‘真实的作文’,而是‘编造的作文’;学生的作文活动不是出于一种表达的需要,而是为文而文;为了编造作文,有的学生结合课文‘套’,有的仿造优秀习作‘摹’,还有的干脆‘抄’别人的习作,这样的作文怎么谈得上创新呢?产生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作文命题脱离学生 3 的生活实际,使创新能力的培养失去了源泉。” ⑤

三、为生活而作——让作文课堂流淌生活的清泉

有人会说类似于案例中的训练也没有脱离学生的生活,而且老师还布置学生去观察春天,为什么学生还是不愿写呢?我想在解决了理念层面的认识后,接下来该是方法的问题了。“课标”告诉我们:“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细细琢磨这句话的意思,我们可以分解为以下几点:用语言文字与人交往就是作文;有意见有消息要让大家知晓,写成文字就是作文;经历一件事情,看到一些东西,把它记录下来就是作文;有时心中特别高兴或愁苦,却没有机会告诉别人,写下来就是作文。“简单地说,作文就是写文章。完整地说,作文就是让我们把平时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以及自己亲身经历过的有意义的事情,围绕一个中心,按着一定的顺序用文字表达出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作文就是用笔写下自己心里要说的话,心里怎么想的,笔就怎么写”。⑥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如何通过一定的方式将写作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并且通过写作所获得的知识、能力、体验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从而使写作和生活进入良性互动,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首先,写作思想上,要把生活与训练当成一回事。

应该确立这样的作文教学思想:生活不单单是写作的源头,还是写作的归宿,再进一步说,写作应该是一种生活方式,是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就像叶圣陶说的:“写文章不是生活上的点缀和装饰,而就是生活本身。”

在指导思想上老师们要认识到,好的作文不是教出来的,而是老师引导出来的,学生只有细致地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生活,在生活的过程中思考、表达,在思考、表达中反思生活,才有可能为为写好作文做好条件准备。

袁薇子先生1985年来南京,在关于《小学作文教学改革的几个认识问题》中谈道:“《我给杨老师照相》是一个作文练习,而这个学生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她是有所为而作的。她在照相的时候,想到学校之美,从学校之美又看到了学校里有那么一位可敬爱的老教师,一心扑在小学教育事业上,数十年如一日,她有所感,觉得不给这么一位可敬爱的老师照个相,很难受,觉得不把这一件事实表达出来,心里过意不去,有一种要表达自己对老师的敬爱的欲望,同时懂得了一个新道理,就是照相不但有技术问题,还有个感情问题,对于这个例子,我们说 4 它是作文练习是对的,说它是生活实践也没有错。”

“从这个事例可以看出来,原来作文练习和生活实践之间并没有一道必然的鸿沟。如果这一论点成立的话,那么,能说我们小学生的作文就只是练习练习吗?就只是把话说得完整些,说得准确些吗?如果现在学生的作文与生活实践无关,那么他们到什么时候才去跟生活实践联系起来呢?恐怕很难做出答案吧”。⑦也就是说写作是训练和生活一体化的过程,我们的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原因就是对训练和生活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割裂了二者之间的联系。

其次,写作目的上:由为考试而写走向为生活的需要而写。

写作教学中,我们要确立:首先是生活,其次才是教学。过去我们为考试而写,现在我们主张为生活的需要写作。这就决定了写作的价值不仅在于满足实用,而且,它还是学生一种重要的经历,是一种享受,是充实、丰富、改善个体精神生活的方式。

1、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首先必须树立正确的目的意识和读者意识。 前者解决为什么写的问题,后者解决写给谁看的问题。传统的写作教学,常常把写作的目的简化为应付教师和考试,学生认为自己作文的读者是教师或阅卷者,把写作仅仅当成取得分数的手段。由此所导致的后果是:学生写作行为的背后,并没有一种强烈的兴趣和持久的动力作为支撑,相反还会造成不同程度的逆反心理和厌恶情绪,最终形成写作教学的恶性循环。因此,在写作之前必须引导学生明确:为什么写?写给谁看?

师生都应明确,学生的写作应是为生活的需要而写,是“有所为而作”,即“合为时而著”。一个学生写作兴趣的浓淡、水平的高低,最终取决于写作满足这个学生需要的程度。需要又可以分为多种类型,比如考试的需要、交流的需要、工作的需要等。学生为谁写作呢?科举考试时代是代圣人立言;应试教育时代是为“题”而写。新课改中我们强调根据生活的需要为特定的对象而写,这个对象是不确定的,可以是自己,还可以是其他人;可以是一个人,还可以是一群人;可以是熟悉的人还可以是陌生的人;可以是人还可以是企事业单位等等。总之,写作对象是根据写作目的而定的,并随着目的的变化而变化。

教学中,教师可采取丰富多样的形式来训练学生的目的意识和读者意识,如办板报、手抄报、搞展览、出期刊、编集子、投稿、模拟出版、互批互改、网上 5 交流等。通过创设写作情境、拓宽发表途径等手段,使学生对写作意义的认识逐步加深,写作动机不断加强,写作热情不断提高。一旦“应需重于应试”、“实用优于训练”的意识确立,学生写作文就会主动关心文章的文体、内容、结构、意义、语言以及格式等问题,许多原先视为老大难的问题就有可能迎刃而解。

2、“写作的动机源于需要,而发表可以说是一种最重要的需要。” ⑧ 发表是对学生写作劳动的最大尊重和作品价值的充分肯定。发表有正式、非正式之分,非正式的发表可以称之为展示。这是一个重要但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的环节。只有当学生感觉到自己的作品有读者并能及时得到反馈时,才可能会把写作视为内在的需要,开始真正意义上的自我表达。因此,教师要创设多种情境,利用现有条件,因地制宜,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通过多种方式、方法来使全体学生的作文得到多层次、多级别的展示、发表和反馈。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调动写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发掘写作潜能。

再次,写作实践中:由训练向生活回归。

“课标”要求,必须引导学生“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注意“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并“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这些要求意在强化这样的理念—— 因为习作是用来表达思想、与人交流的,是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一种交际工具,所以,学生学习必须回归生活。对此,叶老曾经打了个比方:“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的昼夜不息。”就是说,当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情绪的储备达到了比较丰满的程度,心中的写作欲望就会逐渐萌动和强化,在成熟到呼之欲出、不吐不快的时刻,受到教师的恰当点拨和某种灵感的诱发,就会不可遏抑地产生通过文字倾吐心绪的冲动。故习作训练不要急于用文体的框架去束缚学生,不要急于教他们审题立意、开头结尾、谋篇布局之类的习作套路,而首先要引导他们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自觉观察、领悟思考,获得认识。然后激发他们的表达欲,讲真话,抒真情。写什么,怎么写,给他们充分的自由。久而久之,养成习惯了,有了兴趣,有了热情,在这个基础上再适当作一些方法的点拨,写出像样的文章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在指导学生直接进行生活积累的同时,要引导学生注重间接的生活积累。例如,可以看书刊杂志、网络影视,还可以开展朗读比赛、参观访问、专题研究等 6 活动,让学生在广阔天地里获得自由发展。有了直接或间接的生活储备,学生习作就有了丰盈的源泉。

那么,在作文教学中如何落实由训练走向生活呢?

1、用笔写“诚实的、自己的话”,真实地反映自己的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这既是作文的需要,也是做人的需要。

首先,处理好“训练”与“生活”的辨证关系。我们倡导由训练向生活回归,并不是不要训练,而是先要解决好“生活本源”的前提下,再讲求训练,训练反过来应是为生活服务的。

其次,鼓励学生自由、自主地表达自己熟悉的生活,做到“用我心思我事,用我口抒我情,用我手写我心”,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启发和引导。

2、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将学习的目的和归宿指向生活。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和归宿,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人、事、景、物,从生活中选取素材,并为生活服务。

3、命题贴近生活。

文章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只有从学生的知识实际、生活实际出发,考虑到他们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贴近生活实际命题,才能使学生有感而发,产生构思表达的欲望。此外,还要研究多种命题方式,让学生选择的自由度更大,从而更贴近自身实际。命题的方式方法尽管多样,归结到一点,就是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易于学生找准突破口,促进构思。

4、训练时,设置真实的生活情境,或到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去感受、体验。 就像叶圣陶先生说的,“有了充实的生活才有好文章”,“文章必须从真实生活里产生出来”。

5、“自己还要作文,作自己要作的题目”。

当然,形成作文能力的关键还在于生活中勤于观察,善于思考,加强练笔,做到“大小结合”,即大作文(专题的作文训练)和随文安排的小练笔(写片段的练习)相结合,“长短结合”即一方面要致力于长期积累,“多布云彩”,不急于求成,另一方面也要因“课”制宜,搞一些模仿性的训练。叶老也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练笔,“作文这件事情必须练习,单靠教师出了题目才动笔,就未免回数太少,不能收到充分的效果”,“要练习的回数多,不用说,还需要课外作为。 7 要养成抒写意思情感的习惯,那只需问自己,内部存什么样的意思情感,便作什么样的文。”

最后,我想借用叶圣陶先生在《作文论》中的一些精辟论断作为总结,“我们不能只思索作文的法度、技术等等问题,而不去管文字的原料——思想、情感等等问题,因为我们写作文,无非想着原料是合理、是完好,才动手去写的”。既然这原料是学生的思想和情感,那么,它又从何而来呢?叶老指出:“应不用外求,操持由己,就是我们充实的生活。生活充实,才会表白出,抒发出真实的深厚的情思来。”总归说来,“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所以论到根本,除了不间断地向着求实的路走去,更没有可靠的预备方法。”一句话,“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 参考文献:

①《中学语文教学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 版 ②《语文学习》1997年第2期

③朱小蔓.《认识小学儿童,认识小学教育》——《中小学教育》2003.11 ④周红勤. 《这样的作文我们爱上》.《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2002.10 ⑤郭根福. 《论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课程.教材.教法》2001.11 ⑥贾志敏. 《贾老师教作文》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2 ⑦袁薇子.《和青年教师谈小学语文教学》.江苏教育出版社.1986 ⑧张伟忠.《新课程环境下的写作教学刍议》《课程.教材.教法》2004.6 8

上一篇:物业公司收入测算下一篇:教育管理实习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