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慈善的变迁

2023-01-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中国佛教慈善的变迁

第2篇:长乐市佛教慈善基金会章程

时间:2010-05-11 23:20来源:中华佛教准提网讯 作者:张勇 辑录 点击:

474次

第一章:总则

1、名称:为了发扬佛教扶贫济困、服务社会的优良传统,动员佛教徒和社会各界人士,开动、发展、促进社会慈善事业。在长乐市佛教协会会长释照清法师的倡导下,在佛教协会全体理事的共同努力下,特“成立长乐市佛教慈善基金会”。

2、属性:长乐佛教慈善基金会是由热心慈善事业的佛教人员,社会各界人士、团体、企业和个人自愿参加的民间非盈利性的社团组织。

3、宗旨:遵守国家宪法、法律、法规与政策。爱国爱教,净化社会。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倡导我爱人人,人人爱我的社会慈爱理念。促进社会文明和进步,为和谐社会作贡献,团结全市佛教人员,联谊海内外,以及社会各界热心人士,发扬慈悲济世的优良传统,募集捐赠基金,支持社会文教、慈善事业。修复寺、庵文物古迹,扶贫救灾,造福社会。 第二章:任务

4、组织和团结社会各界力量,多形式、多渠道地接受海内外和社会各界的慈善捐赠。按捐赠人的意愿和慈善基金会的宗旨,举办和资助各项社会慈善公益事业。

5、发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精神,开展慈善助困活动。通过为残疾人、鳏寡孤独、受灾及贫困地区提供各种形式的资助,发展我们的慈善公益事业。

6、加强同海内外慈善机构的交往与合作,为海内外佛教团体和个人,提供各种慈善咨询服务。

第三章:组织机构

7、基金会的领导机构为理事会。本会设会长一名,副会长兼秘书长一名,常务理事若干名,理事若干名。 第四章:会员

8、本会设团体会员和个人会员。

9、凡承认本会章程,自愿为慈善事业服务的佛教信徒均可提出申请加入。

10、凡承认本会章程,热心于慈善事业的社会各界人士、企业家、社会工作者、社会活动家, 在不附加任何条件下,可提出申请加入本会。

11、凡海外侨胞和港、澳、台地区的各界人士、慈善机构、华人组织申请加入本会的,应提出书面申请。经理事会批准即可成为本会会员。

12、会员权利:会员有权参加本会的各种活动,优先享用本会的期刊的资料,在遇到困难时,可优先得到本会的援助。

13、会员义务:遵守本会章程,执行本会决议,完成本会委托的各项任务,宣传本会的宗旨,维护本会的合法权益,参加本会的各项募捐活动,按时向本会交纳会费。 第五章:基金

14、基金来源:本会的资金来源主要为:社会各界的捐赠;会员交纳的会费;企事业单位和其它组织的资助;本会的其它合法收入。

15、基金用途:主要用于从事各项慈善性助困项目。资助本市慈善设施的兴建和更新改造;组织各种类型的慈善公益性活动;奖励在慈善事业中的重大贡献者;支付慈善基金会日常工作的开支和费用。

16、基金管理:慈善基金会设立专项资金管理制度,配备财会人员。对需要资助和举办慈善事业的项目,须先向本会提出申请,经会长会议研究决定。基金会对接受资助者使用资金的情况有权进行监督,发现不按原定协议使用资金的有权减少、中止或收回资助资金。财务收支情况定期向捐赠人和社会公布。基金管理工作细则由本会理事会另制定。 第六章:附则

17、本章程经会员大会通过后生效。

18、本章程的解释权属本会理事会。

长乐市佛教慈善基金会

第3篇:杨受成自传《争气》记录香港风云变迁 杨受成持续投入公益慈善事业

香港商界翘楚杨受成持续投入公益慈善事业

在香港,英皇集团主席杨受成是位商界中的翘楚,同时也享有“慈善家”之美誉。英皇集团主席杨受成将慈善作为自己现时最重要的事业去用心耕耘。杨受成自2009年开始,连续4年获选成为“中国十大慈善家”,同时也连续4年荣登“中国慈善排行榜”。由于杨受成持续积极投入慈善事业,在2013年已连续五次获得“中华慈善奖:最具爱心慈善捐赠个人奖”称号,可谓慈善界的一代楷模。

杨受成自传《争气》电子版面世 《争气》自传揭露杨受成痴迷电影

2012年11月,英皇集团主席杨受成在内地发行简体版自传《争气》,在自传中,杨受成揭示出其一生在商界打拼的过程,经历过风雨洗礼后,如今的杨受成是如何变成香港传奇商人。近日,杨受成自传《争气》电子版登录各大平台,使读者可以更加方便、迅捷的了解杨受成一生的创业奇遇。杨受成在稳固商界产业的同时,于2000年成立英皇电影。开始了杨受成的“影视王国”。杨受成的英皇电影已有十余载的历史,杨受成始终保持对电影产业的热情,在幕后默默的投资与付出。在过去十余载期间,英皇电影在主席杨受成的带领下发行多部精彩影片,如《证人》、《线人》、《新警察故事》、《让子弹飞》、《逆战》、《十二生肖》等。其中多部影片更是豪夺诸多殊荣。

杨受成扶助养老事业 各界由衷感谢杨受成行善义举

为人处事低调的杨受成的高调之处不仅限于影视行业,对于杨受成最钟爱的慈善事业也是一样的。近日,英皇集团主席杨受成向“无国界社工”捐款三百万元,其中二百多万来自其自传《争气》繁体版扣除成本前的收益,余额由“杨受成慈善基金”额外拨出,以支持慈善服务。杨受成同时表示:未来继续推动本港及内地其他慈善项目,包括在河北顺平开设老人关爱中心。

第4篇:论中国佛教是日本佛教的母体

佛教起源于古天竺(印度),自两汉之际起逐渐传入中国内地。日本的佛教则是经中国(或以朝鲜为中介)而传入的。在中日两国佛教文化的交流过程中,统治者的推行是佛教赖以传播的根本,频繁往来的中日僧人是日本佛教的播种者,而汉文佛典则是这些播种者所播下的佛教文化种子。无论是从哪个角度,日本佛教都根源于中国佛教。

中国佛教的传入弥补了日本原始氏神到中国儒学传入日本统治日本精神信仰的空白区。当时的日本,文化比较落后,与中国直接的文化交流还没有开展;社会还处在比较落后的奴隶制的氏族制度时代;宗教方面各个氏族都有自己的氏族保护神(氏神)。这时候佛教的传入,无疑对日本来说不仅是一种宗教,而且还是一种先进的文化和思想。所以成为了统治者建立中央集权的律令制国家的一种重要的指导性的文化思想。不得不提,圣德太子在这其中对中国佛教在日本的推广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推古天皇元年(593),用明天皇之第二子厩户被立为圣德太子,并以“摄政”身份辅佐国政。他“习内教(佛教)于高丽僧慧慈,学外典(儒学等)于博士觉哿”(《日本书纪》卷二十二),对佛教尤为重视。推古二年(594),他下诏兴隆佛法,朝廷的臣、连等“各为君亲之恩,竞造佛舍,即此谓寺焉”(同上)。他自己从推古六年(598)起,对传入日本的汉文佛典,随得、随读、随讲,曾开讲过《法华经》、《胜鬘经》等,上自天皇、诸王、王女,下至百姓大众,都是他每次讲经的听众。推古十二年(604),他制定了“十七条宪法”(即政治原则),其内容大部分是宣传儒学伦理道德和佛教思想的。而且,当时日本还向隋派遣使节有3次。在派遣留学生、留学僧中有高向玄理、僧竁等人,他们在学习了中国的文化、政治制度以后也把汉文佛典带回国,在尔后进行的“大化革新”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公元710年日本迁都奈良,进入奈良时代。它相当于中国的唐朝前期,是中日两国佛教文化频繁交流的时期,也是佛教在日本的进一步传播时期。这一时期,随着中日僧人密切交往和汉文佛典大量涌向日本,日本从中国直接间接他传入了三论宗、成实宗、法相宗、俱舍宗、华严宗、律宗,被称为“奈良六宗”。其中对六宗的传入有较大贡献的有,高丽僧慧灌及其弟子有道慈、智光(三论宗), 日僧道昭(法相宗),新罗僧智凤、智鸾、智雄(法相宗),道光(律宗),唐僧鉴真(律宗),唐僧道睿(加个斜王旁)(华严宗)。也只是到了这一时期,日本人对传入的佛教宗派及其典籍才真正开始有所认识,并且有意识地进行修习传承,从而把佛教作为镇护国家的思想武器。

到了日本整个平安时代(794~1184)和镰仓时代(1184~1333)前期,传入日本的主要有天台宗,真言宗,代表人物有留学僧最澄和空海。这一时期,日本僧人入唐或入宋取经,回国后便加以改造,使之带有日本民族特色,据此,更好地为日本的社会和政治服务,祈求国家平安。特别是后期宋版《大藏经》传入日本(宽和二年,即986年由奝然法师携回日本国)以及日本第一部印本书汉文佛典《成唯识论》的诞生,大大加速了佛教在日本的流传。

尔后,中国佛教的进一步日本化。源信和源空开创了不同于当时中国的净土宗。荣西二度入宋,开创了日本化的密宗,被认为是日本禅宗之始祖。

综合上述可以看出,佛教从开始传入日本到在日本大规模盛行,再到日本产生本土的宗派,无一不和中国佛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中留学僧在交流传承中间发挥了重要作用。日本佛教源于中国佛教,由中国佛教发展而来,所以说,中国佛教是日本佛教的母体。

第5篇:中国古代服饰的变迁

服饰是人类特有的文化现象。中华民族的服饰文化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丰富积淀﹑绚丽多彩的艺术宝库。中国服饰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华夏先民得以生存的条件之一,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同样占有重要地位。中国曾经是享誉世界的衣冠大国,在漫长而浩瀚无垠的世界服饰文化长河中,它也曾经辉煌过,它所闪亮的光辉,曾经照亮自己,也照亮世界,因此,中国古代服饰的变迁是中国古代历史不可或缺的重要一页。

遥远的古代,人类穴居野处,过着原始生活。那时,人们只知道用树叶草葛遮挡烈日,防止虫蛇的啃咬,风雨的侵袭,保护身体。或者是为了猎获野兽,把自己伪装成猎物的模样,提高狩猎效果。

约在五六千年前,中国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步入繁荣阶段,原始的农业和手工业开始形成。麻衣的出现是人类发展史上一个崭新的开端,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中国发明饲养蚕和纺织丝绸是相当早的。到了殷商时期,人们已熟练掌握了丝织技术。

进入阶级社会以后,我国服饰同社会的经济基础﹑政治制度﹑思想意识﹑风尚习俗﹑审美观念等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它的发展与变迁,总要受到各种社会条件的影响和制约。

中国的冠服制度,大约在夏商时期初步确立,至周代趋于完善。夏商周时期,冠服制度已成为体现统治阶级意志﹑分别等级尊卑的东西,标志着权力和等级的冕服和官服以及各种饰品逐渐成为服饰发展的主流。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冠服制度进一步纳入“礼治”范围,成为礼仪的表现形式,充分反映着封建的等级制度。

战国时期,穿着胡服一时相沿成风,以致形成中国古代服饰史上第一次的大变革。秦统一中国后,建立个各项制度,其中包括衣冠制度。汉代秦之初,大体上沿袭了秦制,但现成了佩绶制度。

北魏南北朝时期的服饰,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的显著影响,从而形成了中国古代服饰史上第二次大变革。 唐代服饰承上启下,“法服”与“常服”同时并行,这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服饰的第三次大变革,与前两次南北向交流有所不同,这次的特点是东西向的服饰大交流。

宋代服饰大体上沿袭了隋唐旧址。但由于宋王朝长年处于内忧外患交并之中,加上程朱理学的思想禁锢等因素,这一时期的服饰崇尚简朴﹑严谨﹑含蓄。辽金元三代均为少数民族掌权;服饰既各具本民族特色,又表现出与其他民族相融合的特征。

明立国不久,就下令禁穿胡服,恢复了唐朝衣冠制度。清兵入关以后,为巩固其在中原的统治,强制施行“剃发令”,并相继制定了官民服饰制度﹑服色制度等。结果导致传统服饰制度的最终消灭,形成满族服饰的统一地位,从而出现了中国古代服饰史上的第四次大变革。至武昌起义的枪声划破长空,辛亥革命发生,掀起了中国服饰史上又一次更大的变革,服饰的发展重新回到了一个更自由的状态。

第6篇:佛教传入中土及佛教的中国化

佛教创始人

• 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本姓乔达摩,名悉达多。释迦是其种族名,意思是能;牟尼意思是“仁”、“儒”、“忍”、“寂”。释迦牟尼合起来就是“能仁”、“能儒”、“能忍”、“能寂”等,也即是“释迦族的圣人”的意思。

• 释迦牟尼生于公元前565年,卒于公元前486年,大约与我国孔子同时代。他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的王子,属刹帝利种姓。

• 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在29岁时,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等诸多苦恼,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行。35岁时,他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逐创立佛教,随即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域一带传教。年80在拘尸那迦城逝世。 • 他弟子很多,据传有五百人,其中著名者有十人。

• 母亲梦象受孕 、七步莲花 、姨母抚育、出游感苦 、夜别妻儿 、夜渡凡尘 、削发更衣 、面壁静心 、六年苦行 、牧女献糜 、树下静悟 、魔女炫媚、众魔败阵、大悟成佛

• 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趺坐四十八天,已是十二月初七日,这天晚上,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他默坐金刚座上,示现种种禅定境界,遍观十方无量世界和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一切事情,洞见三界因果,十二月八日凌晨,明星出现天上,他豁然大悟,得无上大道,成为圆满正等正觉的佛陀。

佛经上说,释迦牟尼成佛之时,大地震动诸天神人齐赞,地狱饿鬼畜生三道的许多苦厄,一时体息,天鼓齐鸣,发出妙音,天雨曼陀罗花,曼殊沙花,金花、银花、琉璃花、宝花、七宝莲花等。

至此,释迦牟尼已成就菩提道果,遂开始教收徒,传授他所证悟的宇宙真谛。 • 鹿苑传教 、佛陀收徒、佛陀说法、佛陀省父、重见妻儿、採花献佛 、佛化无恼 、佛度猎人、驯服醉象 、收比丘尼、不蓄金银 、象猴得渡、普渡众生、佛说前生 、双林灭度 、佛光普照 、佛教圣迹

• 释迦牟尼八十岁时,一日到了拘尸那伽城外娑罗双树林间,这地方四面各有两株娑罗树,枝枝相对,叶叶相映;中间绿草如茵,上下野花如锦;香气四溢,清幽宜人。 •

佛陀命阿难在双林中设席铺床,然后头北面西,右胁着席,叠足安卧,中夜之时,他对弟子说完最后的遗教,便默然无声,安祥圆寂。

释迦牟尼双林灭度后,他的出家弟子和世俗弟子们无不泫然流涕。皆纷纷从四面八方赶来,瞻仰佛的遗容,缅怀佛的功德。七日后,由大弟子摩诃迦叶主持了葬礼,在拘尸那伽城天冠寺举火焚化。薪尽火灭,摩诃迦叶取出舍利(高僧遗体焚烧后留下的珠状物),分为分份,用净器装盛,分送八国造塔供养。

• 释迦牟尼静坐菩提树下得大觉悟后,创立了佛教基本教义,他广收门徒,组建僧团,度人不计其数,总计其一生,说法四十余年,谈经三百余会,功德无量。

• 自他灭度后,佛教弟子多次聚集,追述他所教的学理,编集成卷帙浩繁的大藏经。

• 他的生平事迹,也随着佛教在亚洲地区的传播而流传开来,并逐渐被后人赋予神秘的色彩,他本人也被神化为法力无边的佛祖。 • 我国汉族地区人们习俗上称他为如来佛,如来,是佛的十种称号之一,“如”即“真如”,指佛所说的“绝对真理”,循此真如达到佛的觉悟。 • “如来者,乘如宝道来成正觉,故曰如来”。

• 大乘佛教认为有许多佛,故如来并不一家专指释迦牟尼。

一、佛教传入的时间 中国佛教协会编《中国佛教》举了11种佛教入华的传闻。

分别有:三代以前伯益己知有佛说、周昭王佛法己来说、孔子深知佛为大圣说、战国燕昭王时传入说、沙门释利防等18贤者赍经来化始皇说、汉武帝时休屠金人说、张骞通西域始闻说、东方朔劫烧说、西汉成哀时刘向叙列仙说、汉哀帝元寿元年博士弟子景庐受大月氏王使臣伊存口授屠经说、东汉明帝求法说等。

举例1,劫烧

• 晋干宝《搜神记》卷一三:“汉武帝凿昆明池,极深,悉是灰墨,无复土。举朝不解、以问东方朔。朔曰:„臣愚,不足以知之。可试问西域人。‟帝以朔不知.难以移问。至后汉明帝时,西域道人人来洛阳。时有忆方朔言者,乃试以武帝时灰墨问之。道人云:„经云:“天地大劫将尽,则劫烧。”此劫烧之余也。‟乃知朔言有旨。”

劫灰

《梁高僧传》卷一《汉洛阳白马寺竺法兰》:“昔汉武穿昆明池底得黑灰。问东方朔,朔云不委,可问西域人。后法兰既至,众人追以问之,兰云:世界终尽劫火洞烧,此灰是也。” 例2,景庐受经说

• 汉哀帝元寿元年博士弟子景庐受大月氏王使臣伊存口授浮屠经说。 例3,学为浮屠,斋戒祭祀说

• 《后汉书·楚王英传》:英少时好游侠,交通宾客,晚节更喜黄老,学为浮屠,斋戒祭祀。八年,诏令天下死罪者入缣赎。英遣郎中令奉黄嫌、白鱿三十匹诣国相曰:“托在蕃辅,过恶累积,欢喜大恩,奉送嫌帛,以赎想罪。”国相以闻,诏报曰:“楚王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洁斋三月,与神为誓。何嫌柯疑,当有悔吝?其还赎,以助伊蒲塞、桑门之盛撰。”因以班示诸国中傅。英后遂大交通方士,作金龟玉鹤,刻文字以为符瑞。

例4,汉明帝感梦求法说

• 东汉明帝(后汉第二代皇帝)永平年间感梦求法说。 结论:

• 佛法在东汉传入是不争的事实。

• 《四十二章经序》:昔汉孝明皇帝,夜梦见神人,身体有金色,项有日光,飞在殿前,意中欣然,甚悦之。明日问群臣:“此为何神也?”有通人傅毅曰:“臣闻天竺有得道者,号曰佛,轻举能飞,殆将其神也。”

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还应更早些,其确切时间,应再往前推至西汉末年左右。

佛教有北传南传两路

• 北传是经中亚细亚传入中国内地,再经中国传入朝鲜、日本、越南等地;一条是传入我国西藏地区,形成了藏传佛教; • 南传入斯里兰卡,再传入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等国,以及我国云南的傣族、德昂族、布朗族等少数民族地区。

二、佛教介绍

• 相传约在公元前6到5世纪,古北印度迎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儿子释迎牟尼创立了佛教,公元前3世纪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统治时期,佛教开始从南亚次大陆以南北两条路线向其他国家传播。其中佛教向北传入大夏、安息以及大月氏,并越过葱岭传入中国西北地区。

佛教的经书是由最早的佛陀入灭之后,由佛弟子结集的,当时分在王舍城外灵鹫山的窟内和窟外分别结集。五百阿罗汉在窟内,上千比丘在窟外;故此成为后期的上座部和大众部两支。上座部即现在的泰国、斯里兰卡、缅甸为代表;大众部发展成大乘佛教,以中国为代表。 • • 印度佛教经历了原始佛教阶段之后,又依次经历了部派佛教、大乘佛教和密教三个发展阶段,最终分成了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

• “乘”指运载工具,比喻“普度众生”,从现实世界的此岸到达“悟”的彼岸。 • 大乘强调一切众生皆可成佛,自利、他利并重; • 小乘主张自利、自度,即自我解脱。

• 北传佛教以大乘为主;

• 南传佛教主要是小乘上座部佛教。

佛教的基本教义

• 主要是:缘起、法印、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因果业报、三界六道、三十七道品、涅盘,以及自成一体的密宗法义等。

• 缘起论即阐释宇宙万法皆由因缘所生起之相状及其原由等教理之论说。

• 缘起论是佛法的代表,是佛教与世界上其它宗教或古今任何哲学流派相区别的根本特征。

• 以缘起论为根本教理,逐渐发展出业感缘起、赖耶缘起、真如缘起、法界缘起、六大缘起等一系列缘起论系统教说

• 缘起论以“法印”为基础,以“十二因缘”、“四谛”、“八正道”为中心思想。

• 大乘佛教以诸法实相作为法印,称一实相印。

• 所谓诸法实相,指一切万法真实不虚之体相,或真实之理法、不变之理,此系佛陀觉悟之内容,本然之真实。

• 佛教认为,世俗认识的一切现象均为假相,唯有摆脱世俗认识才能显示诸法常住不变之真实相状,故称实相

四谛又作四圣谛

• 谛,意为真理或实在。四谛就是:苦、集、灭、道。 • 苦谛,即把现世看成是痛苦的,人生充满着苦。

• 集谛,即把苦恼产生的原因,看成是起源于人本能的欲望(色、声、香、味、触五欲)。 • 灭谛,即相信苦恼的根源——“五欲”,是可以完全消除的,每个人都可以得到“解脱”而成佛。

• 道谛,即相信有一条可以使人解脱的途径。

• (1)苦谛:指三界六道生死轮回,充满了痛苦烦恼。

• (2)集谛:集是集合、积聚、感招之意。集谛,指众生痛苦的根源。谓一切众生,由于贪、瞋、痴等造成种种业因,从而感招未来的生死烦恼之苦果。

• (3)灭谛:指痛苦的寂灭。灭尽三界烦恼业因以及生死轮回果报,到达涅盘寂灭的境界,称为灭。

• (4)道谛:指通向寂灭的道路,主要指八正道。佛教认为,依照佛法去修行,就能脱离生死轮回的苦海,到达涅盘寂灭的境界。

八正道

八正道又叫八圣道,即合乎正法的八种悟道成佛的途径。包括: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即要求人们按照佛教的教义来观察、思考、说话、行动和生活。

• (1)正见:正确的见解,离开一切断常邪见。

• (2)正思维:正确的思维,离开一切主观分别、颠倒妄想。

• (3)正语:正确的言语,也就是不妄语、不慢语、不恶语、不谤语、不绮语、不暴语,远离一切戏论。

• (4)正业:正确的行为活动,也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等,诸恶莫做,众善• 奉行。

• (5)正命:正确的生活方式,即远离一切不正当的职业和谋生方式,如赌博、卖淫、看相、占卜等。

• (6)正精进:正确的努力,去恶从善,勤奋修行,不懒散度日。

• (7)正念:正确的念法,即忆持正法,不忘佛教真理,时时以惕励自己。

• (8)正定:正确的禅定,即专注一境,身心寂静,远离散乱之心,以佛教智慧去观想事物的道理,获得人生的觉悟

• 所谓十二因缘,就是: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这十二个环节一环套一环,顺逆都互相缘生缘灭,故称十二因缘。

• (1)无明缘行:无明,指众生对佛法真理、对宇宙人生真相的无知状态。正因为无知,由此产生行,即盲目的冲动,亦即意志活动。

• (2)行缘识:正因为有意志活动,因而产生心识,识即精神活动,指按照意志活动投生后产生最初的意识。

• (3)识缘名色:由于心识活动而形成精神和物质的胎质。名,指概念,精神方面;色,指色质,物质方面的形体。

• (4)名色缘六处:六处,又称六入,在此指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等感官和认识器官。这时,胎质逐渐成熟,即将诞生。

• (5)六处缘触:触指接触,指胎儿出生后,六种感觉和认识器官与外界接触。 • (6)触缘受:受即感受、接受,由于身心逐渐发育,六根与色、声、香、味、触、法六境接触频繁,而产生相应的或苦或乐、或不苦不乐的感受。

• (7)受缘爱:爱指爱欲、贪爱,随着年龄的增大,在不断感受的基础上产生分别心,有了爱恶之情。

• (8)爱缘取:取即执着、追求,正因为有了贪爱,到了成年以后,爱欲强盛,开始对外界执着追求。

• (9)取缘有:这里的有,指思想、行为所产生的难以抹掉的后果,即业,分为善、恶、无记三种性质的业。由于执着,造下了种种业。

• (10)有缘生:正因为有了业,这种业必然产生未来的果报,使人在死后重新投胎受生,从而导致来世的再生。

• (11)生缘老死:有了生则必然招致老、死。这样,十二个环节辗转不断地生死轮回,互为因缘,即是十二因缘。由此可见,众生之所以有生死轮回种种痛苦烦恼,根源在于无明,即对生活真实的无知。反之,只要破除无明,就可以灭除生死轮回的痛苦而获得解脱。佛说:“无明的起源不可见,不可假定在某一点之前没有无明”;但同时,佛又说:“凡是真正见到苦的,必也见到苦的生起,必也见到苦的止息,必也见到导致苦的止息之道”。

三、佛教的中国化 两汉佛教依附黄老道

• 佛教最初从黄老学说中寻找突破口,借助于两种思想表面上的相似之处以及国人对佛文化的“误读”来为自己寻找安身立命的依据,早期的佛教传播者自觉不自觉地采取了一条依附黄老学说的传播途径。

• 安世高于桓帝建和二年译出佛经95部,115卷,其中《安般守意经》、《阴持入经》最为有名。前者讲“守意”方法叫“安般”,“安”指入吸,“般”指出息,和黄老道术所讲的食气吐纳的方法没有什么区别。

• 佛法“五蕴”与中国自秦以来流行的“元气说”拉扯在一起,以“元气”为根本,说“元气”即“五行”,“五蕴”。 大乘般若学的基本理论是“缘起性空”,即世俗认识和面对的对象,都是虚幻的,惟有“般若”能超越世俗之见,把握诸法真如。这一理论的初始阶段,也采用道家的基本概念“无”来表示;般若学讲无相、无生,也与道家的无名、无为十分相似。

魏晋佛教依附于玄学

• 魏晋时期,**的局面使得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原有的儒家经典学说,即所谓的“经学”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统治地位日渐削弱,而逐渐为以老庄思想为骨架的玄学所代替。其理论特点就是用老庄的思想去诊释儒家的贬易经》和《论语》,从而在儒、道两家学说的综合中探求保持儒家道德标准的新形式。玄学所讨论的中心问题是“本末有无”的问题,而般若学的中心问题为“空、有”问题,与玄学十分相近。所以到东晋,般若学往往用“格义”或“连类”的方法来解释佛教思想。

• 冯友兰在其《中国哲学史》中写到:“佛学著作往往被人用道家哲学的观念进行解释,这种方法叫格义,即用类比来解释。”而所谓“连类”就是用佛教比附老庄思想。

佛教的独立

• 自东汉时传入中国后,经过逐渐的适应,缓慢的流传,到东晋十六国时趋于繁荣,南北朝时出现了众多的学派,隋唐时形成了八大宗派:天台宗、三论宗、华严宗、法相宗、律宗、密宗、净土宗、禅宗,佛教进入了鼎盛阶段。

四、藏传佛教

• 藏传佛教是中国佛教的重要一支,因主要在藏族地区形成、流传和发展,是西藏语系佛教,故名。

1,喇嘛

• 喇嘛教是对藏传佛教的俗称,“喇嘛”是藏语音译,意为“上师”,是对僧侣的尊称。 2,西藏特色

喇嘛教是公元7世纪传入我国西藏地区的印度显密两宗大乘佛教与当地土著宗教本教经过长期的相互斗争,互相融合而形成的具有西藏地方特色的一种新型佛教。

3,主要教派

• 藏传佛教形成后,不断分化演变,到11世纪中期,形成了无数教派。如噶当、稀解、觉囊、郭扎、夏鲁等等,而宁玛、格鲁、萨迦、噶举四个流派流传至今,其他已消失。

**喇嘛封号的由来

• 明代,元朝蒙古势力退出中原,在漠北向西发展,占据了中亚大片地方。我国新疆、青海地区也相继建立起蒙古实力派割据政权。

• 1578年(明万历6年)藏传佛教格鲁派(也称黄教)首领索南嘉措去青海、内蒙古一带传教。他是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的第四世传人,格鲁派**转世就是从他这里开始的。

• 索南嘉措传教期间,与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相会于青海湖边。俺答汗赠送他一个称号:“圣识一切瓦齐尔达喇**喇嘛”。

• “圣”在佛教中表示超出凡间;“识一切”是普遍通晓之意,认为是显宗方面取得最高成就的人;“瓦齐尔达喇”为梵文,意为执金刚,是对密宗方面有最高成就的人物的尊称;“**”是蒙语“大海”;“喇嘛”是藏语“大师”。

• 合起来就是在显宗和密宗两方面都修到最高成就的、超凡入圣而学问渊博犹如大海一样的上师。

• 而这个尊号此时仅是蒙藏代表人物私人之间的互赠,尚不具有政治及法律意义。 • 俺答汗受明朝册封为顺义王。

• 索南嘉措便托俺答汗代他向明朝皇帝请求册封;他本人也向明朝宰相张居正致函,•

• • •

• 要求朝廷给他赐封。不久,明朝万历皇帝降旨,赐给他的封文中就有“**”的字样。 1587年明朝政府正式承认这一称号,并派使节加以敕封。 索南嘉措得此称号之始,为三世**喇嘛。 1653年(清顺治十年),五世**喇嘛应清帝之邀来到北京。顺治皇帝沿用了俺答汗对三世**喇嘛的尊号,正式册封他为“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领天下释教普通瓦赤喇怛喇**喇嘛”,并授予金册和金印(金印刻有汉、满、藏三种文字)。从此,“**喇嘛”封号开始具有政治意义和法律效力 。

1751年,清朝政府为了更好地治理西藏,又令七世**喇嘛掌管地方政权,开始政教合一。

思考题

一、佛教的基本教义是什么?

二、佛教的中国化过程对我们有什么启迪?

第7篇:

上一篇:企业vi设计项目清单下一篇:领导干部个人情况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