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干部一线培养工作

2022-06-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加强干部一线培养工作

如何加强基层党务干部培训工作

摘 要:高素质的党务干部队伍是提高机关党建工作科学化的组织基础和重要保障。本文从树立正确的培训理念、构建务实的培训体系和建立有效的培训机制三方面对如何加强基层党务干部培训工作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党务干部;培训

党务干部是党的活动和各项工作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党务干部的能力直接关系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影响着基层党组织作用的发挥。因此,党务干部是重要的人才资源,是党的事业的宝贵财富。不断加强党务干部培训,提高党务干部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是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提高党建工作水平的组织基础和重要保障。

一、树立正确的党务干部培训理念

1.消除“党务工作靠实践锻炼”的观念,树立加强培训、科学培训的理念

党务工作有其独特之处,它的每一项工作都有严格的要求和规范的程序。如果还存在“重业务、轻党建”的思想,认为党务工作谁都能做,一边干一边学,没有专门、系统的培训,仅靠在实际工作中摸索,将造成党务干部理论思维水平低,抓党建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党组织的职能作用不了解等问题。不但影响党务干部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还直接制约着党组织的活力和作用的发挥,影响到基层党建工作的水平。

2.克服“将党务干部培训简化为办几天培训班”的做法,树立长期培训、系统性培训的理念

建设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工作精,工作作风实,奉献精神强的党务干部队伍,是一项基础性建设,也是一项长期性任务,不可能简单地通过两、三天的培训班或者几次外出参观调研实现。短期培训无法根据基层党务干部知识现状、能力水平、队伍结构和现实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课程设计,培训内容也只能蜻蜓点水,无法做到全面深入,培训效果一般,很难实现党务干部能力的全方位提升。

3.转变“为培训而培训”的观念,树立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培训理念

党务干部培训不是目的,而是打造一直素质高、业务精的党务干部队伍,为做好党建工作打下组织基础,提供坚实保障。要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基层党务干部培训工作的重要意义,在党务干部培训中不断增强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意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党的建设不断面临新的形势,要围绕着中心工作,从大局出发,不断赋予党务干部培训新的内容,创新党务干部培训方式,开拓党务干部培训渠道。

二、构建务实的党务干部培训体系

党务干部培训要重实际,求实效,必须建立起一个以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手段为主体的务实有效的培训体系。

1.系统、实用的培训内容

政策理论。理论是行动的先导。对党务干部进行的政策理论培训,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基本内容,结合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学习,重点学懂学透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做到党的理论创新每推进一步,党务干部的理论培训就要跟进一步。政策理论培训必须在读原文上下功夫,原原本本地学。在此基础上,注意引导党务干部融会贯通,将所学的政策理论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在全面把握的基础上加深理解。只有做到了理论上的坚定,才能实现政治上的清醒。

业务知识。一是党务工作知识。《中国共产党章程》和党的基础知识是党务干部的必修课,包括党的换届选举,党员发展,党内组织生活制度,党的组织原则和纪律,党内民主议事程序,召集、组织、主持党的各种会议的程序和方法等,掌握基层党组织实现党的领导必须遵循的原则,做到办事有依据,使基层党组织工作的开展有序、有效;二是本单位的业务工作知识。要将本单位的发展历程、中心工作、业务形势等知识作为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务干部首先要了解熟悉中心工作,才能实现党建工作要围绕中心工作开展,要推动中心工作发展。

工作方法。基层党组织的工作头绪多,掌握科学的工作方法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是做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思想政治工作是党务工作的传统内容和重要方法。要掌握思想政治工作的方针和原则,熟悉基本内容,通过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达到教育引导的效果,确保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二是统筹兼顾的工作方法。基层工作上下左右关系复杂,必须分清主次,区别轻重缓急,抓住重点,同时兼顾其他,协调好各方关系的同时,还要独立自主开展工作,全面完成工作任务;三是服务管理的工作方法。党员及时党务工作的管理的对象,也是服务的对象,管理中要严格,服务中更要热情,寓管理于服务之中,通过服务达到管理的效果。

能力拓展。我国正处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我们的党会遇到方方面面的问题,党务干部要做好充分应对各种困难的准备,这就要求党务干部培训不仅要包括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国家的政策、制度、法规等,还应包含哲学、经济知识以及当今社会的科学技术前沿、热点问题、国际国内形势等相关知识,不断扩充党务干部的知识面,开阔眼界、丰富思路,不断提高创新能力。

2.按类别、分层次的培训方式

根据年龄结构、知识层次、职务差别,对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党务干部进行不同内容的培训。根据担任党务干部年限的不同,对新任党务干部,进行岗前培训,系统开展业务和理论培训,着力夯实理论功底和业务功底,重点培训党的基本知识、党务工作知识、基本的党务工作方法;对在岗数年的党务干部,以查缺补漏为原则,继续抓好党建理论、党务知识培训,更新知识内容,重点开展本单位相关的专业知识培训,增强服务中心工作的能力。

根据具体工作内容的不同,对支部书记,重点培训如何落实“一岗双责,一肩两挑”要求,怎样提高“抓班子,带队伍”的能力等;对组织委员,重点培训如何发展党员,如何抓党内生活制度落实,怎样做好党员日常管理等;对宣传委员重点培训如何掌握党员群众的思想动态,如何做好党员群众的思想工作,怎样围绕本单位的中心工作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等,把不同类别的党务干部培养成精通某项工作的专家。

根据党务干部行政级别的不同,对于中层以上党务领导干部,培训内容要突出对单位建设和发展客观规律的探索,突出对单位发展定位和规划的认识和理解;对于基层党务干部,培训要突出对基层党务活动的工作程序和业务知识的掌握,突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涵的理解,对如何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如何开展支部工作进行培训。

3.多形式、多渠道的培训手段

党务工作的对象是人,工作内容是做人的工作。集中授课、专家辅导的单一培训手段不仅对提高党务干部的实际能力效果不明显,也难以满足党务干部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

组织集中培训时,除了常规的专家辅导、专题授课外,增加案例教学、情景模拟、观摩调研等体验式培训以及经验交流、课题研讨、分析答疑等互动式教学的比例,让培训内容更加贴近实际工作,通过培训使党务干部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或者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

开展日常培训时,一是通过召开研讨会、座谈会,定期组织学习,开展业务交流;二是以简报、论坛、微博、微信为平台,提供学习素材,展示工作成果;三是推广信息化培训,利用远程教学、网络多媒体等方式开展培训,突破时空限制。

三、建立有效的党务干部培训机制

1.培训管理机制

培训资源管理。基层党务干部大多是兼职党务干部,除了党务工作外还要承担大量的业务工作或者行政管理工作,不可能投入过多的时间精力参加长期培训。这就要求发挥培训资源的最大效能,首先,要将长期培训、短期培训和日常培训相结合,内部培训和外部培训相结合,理论学习和工作实践相结合,将培训多元化的,全方位的融入到日常学习工作中;其次,要结合培训对象的需求,建立动态管理机制,及时更新、充实培训内容;第三,集中培训和日常培训,内部培训和外部培训,理论学习和调研实践中的好方法,好措施要注意相互借鉴,推广应用。

培训过程管理。培训实施前,要通过调查研究,针对参加培训的党务干部特点,分析培训需求,明确培训的目标和主题,制定培训计划,确定合适的培训手段和方式;培训过程中,要及时充分地同参加培训的党务干部及授课教师进行沟通,加强对培训过程的监督检查和考核,确保培训质量;培训结束后,要对培训工作进行总结,全面评估培训效果,查找不足。通过对培训过程的流程化、标准化、规范化管理,达到培训效果的最优化。

2.培训考核机制

建立分段考核与分级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机制。分段考核是按党务干部培训开展的时间段进行考核。分级考核是按层级,上级党组织对下级党组织进行考核,基层党组织对党务干部进行考核。分段考核和分级考核不是相互独立的,要根据统筹规划,在每一个阶段内,按该阶段的培训进展情况,分解任务,分级开展考核。

年初,要根据全年工作部署,制定党务干部年度培训计划和进度安排,并对基层党组织制定本部门本单位党务干部培训计划情况进行检查,基层党组织要对党务干部制定个人学习计划情况进行检查;年中,要对基层党组织落实培训计划情况,本单位本部门自主开展党务干部培训的情况进行指导检查。各基层党组织要对党务干部自学以及参加培训的情况开展经常性的督促。党务干部要定期在党员大会或党小组会上汇报学习成果,交流学习心得;年底,要对基层党组织一年来的培训效果进行考核,基层党组织要针对党务干部的理论知识、业务知识进行考试,并对党务干部开展工作的情况进行考核,把培训和考核的情况与奖励和使用结合起来,建立训用结合的考核机制。

综上所述,做好党务干部培训工作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培训理念,通过构建务实的培训体系,建立有效的培训机制,把党务干部培训放在干部队伍建设的整体框架中去谋划和部署,自上而下地一级培训一级,一级带动一级,认真落实到基层,才能使培训取得实效。

作者:卢晶

第2篇:浅谈加强独立学院学生干部培养

摘 要:独立学院学生干部在教育管理工作中起着重要作用,加强独立学院学生干部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针对目前独立学院学生干部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有效的培养机制及对策等,以期最大程度地解决目前独立学院学生干部存在的问题,促进独立学院学生教育管理良性发展。

关键词:独立学院 学生干部 培养

独立学院是由普通高等学校申请设立并对其教学和管理负责的、按照新的机制和模式运行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相对于本一、本二批次学生来说,其学生具有以下特点:政治上求上进,但个性较强;综合素质较高,但文化基础相对较差;社会活动能力强,但自信心不足;家庭条件优越,但勤奋不够。在独立学院中,学生干部是学生中的优秀分子,他们既是大学生实行自主、自律、自治的载体,又是沟通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最主要的桥梁和纽带,更是教育者充分调动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得力助手,是学校开展学生教育管理的重要力量。

一、加强独立学院学生干部培养的重要意义

1、加强独立学院学生干部培养,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高素质接班人的需要

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是“大众教育”教育时期摆在高等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独立学院学生干部是学生当中的佼佼者,他们绝大多数思想进步,有比较丰富的文化知识,具有相对独立思考的思维能力的较强组织管理能力、自我教育能力。他们在德育活动中,既是受教育者又是教育者,加强独立学院学生干部培养,提供展现学生干部能力和提高学生干部素质的平台,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榜样作用,感染学生、激励学生、号召学生。

2、加强独立学院学生干部培养,是独立学院建设和谐校园的需要

一方面,独立学院学生干部是学生中的核心人物,思维活跃,是政策的实践者和宣传者,他们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直接影响到和谐社会理念、科学发展观在学生中的贯彻落实情况,影响到校园的和谐和稳定。另一方面,大学校园里,学生来源地域广泛,社会及家庭背景差异大,因为性格爱好、生活习惯等原因,往往蕴藏着冲突的因素。此外,青年学生受到多样性文化和多元化价值观念的影响,常常可能因某些日常生活、学习问题或社会问题而导致高校局部或较大范围内正常秩序的破坏。学生干部具有充分了解学生思想动态的优势,也有与学校领导及时沟通的条件,有利于化解彼此矛盾、遏制不良态势和避免恶劣后果,从而维护校园和谐。

3、加强独立学院学生干部培养,是建设独立学院特色校园文化的需要

校园文化是一所大学独特的育人氛围和育人环境。大学生群体作为校园文化活动的主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学生干部是学生通过民主选举出来的“公众人物”,在学生中起着感染、号召、激励、带动的作用。学生干部身上表现出来的政治思想好、组织能力强、学习成绩好等优秀品质会通过成品之间的相互影响来促进良好班风、学风的形成。在独立学院各类活动的组织、落实、参与和总结过程中,学生干部是最为活跃的力量,发挥着增进班级凝聚力、促进良好班风、学风、校风的形成、宣传积极主流的文化思想、弘扬青春奋进的品格精神的作用。

二、独立学院学生干部存在的主要问题

1、部分学生干部缺乏基本的思想道德素养

学生干部是大学生中的带头人,应该具备优秀的思想道德素养,然而少数学生干部在这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功利思想严重。一些学生干部担任职务的出发点不是为同学服务,而是为了自己评奖评优、入党等获得更好的条件,缺乏奉献精神,凡事斤斤计较不愿吃亏。

(2)角色定位不准。不少学生干部对自身缺乏全面的认识,工作缺乏群众基础,经常脱离学生实际。

(3)情感脆弱,意志不坚。一些学生干部意志比较薄弱,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如工作受挫就感觉迷茫、困惑,甚至一蹶不振。

(4)“腐败”现象显现。在评奖评优等过程中会采纳部分学生干部的意见,因此在学生干部当中滋生了请吃请喝等“腐败”现象。

2、不能处理好学习与工作的关系

部分学生干部责任心强,工作努力,积极参加学校举行的各项活动,承担大量的学生日常管理工作,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工作任务,但又不能合理、有效的安排时间,因此耽误学习时间导致学习成绩下滑,甚至处于留级的边缘,影响了学生干部自身形象的提高。

3、缺乏创新意识、工作方法

在具体实践中,部分学生干部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墨守成规,不能“走出去”或“请进来”,不能开拓性的采用新的方法与手段,创造性的开展工作。

三、加强独立学院学生干部培养的对策

1、重视学生干部选拔,加强思想道德素养

在进行学生干部选拔时,严格选拔程序,可采取自愿报名、多方考察、公开竞聘、择优作用的方式。在具体考察上,既要坚持传统标准--学习成绩优良、服从组织领导、贯彻组织决定,也要考察综合分析能力、工作实效,听取辅导员和普通同学意见,优先考虑品学兼优、作风正派、团结同学、责任心强的学生。还可以采取特别推荐,甚至从其他学生组织直接吸收一些优秀的学生干部,总之在不违反原则的基础上采取多方式、多渠道,积极选拔吸收优秀的学生干部,使学生干部真正在学当中有威信,成为学生的榜样和思政工作者的得力助手。

2、建立多途径培训机制,培养创新工作能力

学生干部的培训既要覆盖到全体学生干部,同时也要针对不同工作岗位的学生干部进行分类培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干部进行分层培训,对重点干部进行个别培训。做到全面培训与重点培训相结合,针对不同的培训对象确定相应的培训目标,制订相应的培训计划。

集中培训主要解决一些共性问题,特别是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统一认识的时候,其优点是标准统一、目标明确、培训直接。分类培训适用于不同工作岗位的对象,如团干和学生会的工作性质与工作开展的侧重点有明显不同的地方,我们应把两者区别开来,具体指明其工作的特点和差异性。分层培训主要运用于不同层级的学生干部,对于团委和学生会等学生组织的骨干力量,要重点培训其组织管理、统筹协调、策划宣传等能力;对于普通干部,重点培训具体的工作方法、技巧、落实力度等,经常举办经验交流会。对于班级干部,重点培训其上传下达,做好班风、学风建设的等方面的能力。

在具体工作中,还可以采取“布置任务-放手执行-提倡创新-反馈调整”的实践培训程序,根据学校具体情况,有意识、有目标地布置一些任务,让学生大胆的去开展工作,并注意鼓励创新,尊重学生的新想法、新思路,为学生活动的组织和开展增添新的形式和活力,及时收集反馈信息,加以指导,让学生干部的工作能力在他们的亲身实践中得到有效的发展。

3、建立有效和管理机制,完善考核制度

學生干部不仅要选拔好、培养好,而且要管理好。因此必须提出要求:作为一名学生干部要以身作则、增强骨干意识和模范带头作用、要以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老师要充分信任学生干部、大胆放手,但这不代表不管不问,放权不等于放任,对好的工作思路和设想要予以支持和鼓励,对工作中的疏漏要及时指点和纠正,使学生干部提高工作效率,逐渐走向成熟。

对学生干部队伍建立考核制度,废除“干部终身制”,对表现突出的学生干部进行奖励,比如评选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员等,这样能够对学生干部起到激励作用,对普通同学也起到促进作用。对表现较差的学生干部,发现问题,及时正确引导,帮助他们提高工作能力和工作表现。与此同时,注意维护学生干部的自尊心,增强学生工作的自信心。

4、引导学生处理好学习与工作的关系

作为学生干部,首先是一名学生,学习仍是他们最主要的任务,要在兼顾工作的同时重点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充分认识到学好专业是搞好工作的前提,要学会合理安排学习和工作时间,要自觉学习、带头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尽可能把社会工作安排在课余及休息时间,不要挤占学习时间。良好的学习成绩和专业特长能在学生中树立良好的学习风气,将成绩作为每学期干部的考核标准之一。

高校学生干部培养是学生工作中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任务。我们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独立学院学生和学生干部特点,认真分析存在的问题,努力打造一到高素质、强能力的学生干部队伍,发挥其应有的特殊作用,推动学生管理水平全方位提高。

参考文献:

[1]周贤君,张胜利,周笑妮.独立学院学生教育管理模式探索[J].高等农业教育,2004,(8):71-73.

[2]徐辉,季诚钧.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理论和实践[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156.

[3]刘海龙.加强大学校园建设实现人本管理[J].中国高教研究,2007,(1):84-85.

[4]黄韵.注重做好学生干部的培养工作[J].时代教育,2009,(2).□

作者:谭伟

第3篇:浅谈如何加强采油一线的生产管理

摘 要:随着油田生产规模的日益扩大,越来越多的新工艺得到广泛的应用,传统的管理方式日益暴露出一些问题,比如工作量不平衡、缺乏制度保障等,可以说在采油一线的实际工作中,经常会遇到一些生产管理方面的难题。笔者结合当前生产实践中的实际情况,就如何创新采油一线的生产管理,进行了分析和阐述,旨在增强当前采油一线日常维护的生产保证能力,满足采油生产一线的发展需求。

关键词:采油一线;生产管理;管理制度;岗位职责

由于油气开采易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在生产一线的管理中经常会出现各种隐患,加大了管理难度,极易发生各种事故。加之,近年来居高不下的吨油成本,已经成为当前制约油田发展的重要瓶颈,成本运营投入逐渐增加,这就需要我们在实现科技进步的同时,通过创新管理模式,来实现采油一线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促进经济效益的增长。

1 当前采油一线生产管理面临的问题

随着油田生产规模日益扩大,一些新技术、新工艺广泛应用,在安全环保要求日益严格的形势下,采油一线生产保障业务旧有的分散管理方式暴露出一些问题和矛盾,具体如下:

1.1保障能力难以满足需要

油田进入开发后期,生产规模不断扩大,部分井站、管线等设备设施老化十分严重,一线油气生产单位的管理幅度和工作量持续增加。如果管理方式不变,员工数量必须要相应增加才能满足生产需要。然而这显然不符合目前油田员工总量控制形势。

1.2劳动效率难以充分发挥

从事生产保障业务的特殊工種分散在各采油队(站),由于各队(站)生产规模不尽相同,导致工作量不均衡,同一工种忙闲不一。以采油队维修班为例,井数多的队人均负责近百口井,井数少的队人均只负责30多口井,人力资源劳动效率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1.3安全管理难以达到要求

由于各采油队(站)的特殊工种人员少,安全生产制度很难有效落实。特别是电工,采油队一般只配备2名电工,有1人休假或是病事假时,不得不安排非专业人员监护,达不到电力操作规程要求,存在安全风险。

2 加强采油一线的生产管理措施

2.1 完善健全管理制度

在采油一线的生产管理过程中,涉及到管理内容包括油、气、水井及各种采油设备,在各项管理环节中,不仅需要较高的专业文化知识,而且必须有一套完善的规章制度,依靠严格的约束机制促进生产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首先,我们要建立健全生产管理制度,积极组织岗位员工学习掌握、熟练运用专业知识,保障各班组、岗位、工序的运作都能做到有制度可依。其中,生产工作要根据有关制度考核各班组夜间各岗位的生产管理情况。突出“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基础干部要一件件去抓,一件件去落实,坚持始终如一,杜绝上级检查时就动一动抓一抓,上级放松就“任其自然”的工作被动状态。

我们在抓生产工作的同时,要树立起质量就是效益的观念,把质量工作放在重要位置来抓。产品质量不合格,或者工作质量不高,都会给生产经营工作埋下种种隐患。所以下大力气提高设备的生产管理运行质量,强化和完善物质采购渠道,提高岗位职工工作水平,强化对施工作业现场的检查、以质量管理促进生产管理,能够较大程度地消除各种不适合因素。[1]

2.2 提高职工整体的责任意识

人的因素在生产管理中至关重要,一线管理人员由于历史的原因,存在着人数少,管理力量薄弱的情况。因此,在生产管理中,要把对职工的职责教育放在第一位,采取多种教育形式,提高职工的整体责任意识和技术水平,使每名职工都具备隐患防范能力,不但自己能保护自己,而且在工作当中结成互保网络,互相联系,互相监督,提高班组的整体凝聚力,为实现平稳生产打下坚实的基础。根据采油矿生产实际,明晰生产保障业务各专业班组与采油队(站)之间的工作界面,避免职责交叉和空缺。以抽油机维修业务为例,为了不影响工作及时性,规定各专业班组重点负责更换中轴尾轴、打捞光杆、拆卸平衡块等高危维修工作,常规保养维护仍由采油队负责。

值班干部在检查现场是否符合操作标准的同时,还要重点检查岗位人员的工作状况,对岗位人员思想情绪、精神状态、操作行为等情况,随时掌握岗位工人的技术动态,随时解决疑难问题,并有针对性地培训提高,发现违章及时制止,使物和人的隐患都得以整改消除,起到“一举两得”的作用。同时有计划的在计量间、泵房、分离器、空冷器、罐区等重点要害部位安装智能巡检仪,将巡检情况直接输入微机系统,强制员工巡检,增强责任心。

2.3 推进并组建专业化班组

推进专业化整合,实现生产保障的专业分工与集中管理。根据油气生产单位自身情况,将采油队(站)的维修工、电工等岗位进行集中重组,分别在生产保障队、测试队、联合站成立机修班、电工班、管焊班、泵修班、热洗班,使得生产保障业务由队层面的分散管理提升至矿层面的统一管理,实现“专人干专活”,保证岗位员工的工作内容“专而精”。 每周组织职工岗位教育效果评价活动,及时对岗位知识的学习情况进行认真总结,对上级有关文件精神进行集中贯彻,使职工对各种事故案例达到自主分析的水平,把发现的隐患当成事故对待,使职工的教育学习效果评价规范化、制度化,提高教育的效果。促使职工在工作当中能自我约束,自觉执行岗位操作规程。

同时,要以点带面提升岗位知识掌握效果。要对班站长和技术骨干进行重点教育,对他们的生产管理方法、技术水平、事故隐患处理常识等方面进行强化训练,培养严谨的工作作风,从而增强他们处理各种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根据自己站上的特点去教育职工做好隐患防范。

2.4 积极应用先进的生产工艺

在新的生产工艺不断推陈出新的时候,作为生产管理人员,不能拘泥于旧有的管理工作套路。要积极把各种行之有效的新工艺、新产品应用到生产中,像采油站水套炉采用新式的点火枪取代原有的手工点火操作后,点火过程的安全隐患被有效避免,大大提高了一线生产安全性。

采油单位的生产管理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工作,各单位也都有自己各自不同的工作特点,而核心的问题就是对人的管理。各单位在制定管理措施时要充分考虑本单位实际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提高夜班队伍的综合素质、使各项措施得到有效落实,从而保证一线生产的有序运行。

2.5积极开发信息管理平台

实施专业化管理后,相应的需要开发应用生产保障专业化管理的信息平台,从检维修工作计划申请、过程材料消耗到任务完成、效益评价、统计分析等各环节均实现网上实时运行[2]。以电气焊业务为例,通过网络平台,厂、矿调度可以即时掌握全厂各矿管线位置、管线材质等信息,迅速调配电气焊资源,及时处理管线穿孔,扩大了专业化班组的工作范围,使得跨单位、跨区域抢修成为可能,同时也为全厂合理更换管线等提供详实的数据,促进生产保障整体业务的提档升级。

3结束语

综上所述,笔者从当前我国采油工程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和探究,就当前加强采油一线的生产管理措施进行总结。可以说,我们在进行石油开采的发展过程中,除了要大力发展先进的采油技术外,更好完善相应的生产管理体系,保证石油开发工程的稳定发展,使得企业在油田开发过程中提升石油开采的效率以及质量,促进企业在当前市场竞争当中的优势地位,从而推动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任军涛. 油田一线生产生活区域治安管理工作的探讨[J]. 决策与信息旬刊, 2015(7):168-168.

[2]陈俊. 油井生产管理系统应用[D]. 东北石油大学, 2016.

作者:裴帅

第4篇:加强基层一线年轻干部培养的研究

加强基层年轻干部一线培养的研究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建立来自基层一线的党政领导干部培养选拔链”。这是党中央针对当前党政领导干部队伍结构和素质存在明显缺陷,着眼于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提出的新要求、新举措。今后选拔领导干部很大一部分要有基层工作经验,所以加强年轻干部基层一线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这将关系到年轻干部能否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为基层办实事、谋福祉。那么为什么要加强年轻干部基层一线的培养呢?

基层一线是最底层或各个组织中最靠下的一层,表示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紧密相关的一层基础。基层一线是我们党的执政之基,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之源。在基层挂职,在一线磨练,做群众工作,对于我们的年轻干部而言,既是锻炼,也是考验。锻炼的是才干,考验的是意志,培养的是品德。

把基层一线作为历练年轻干部素质的大舞台。当前,大多数机关干部整天蹲在办公室里,说起理论来慷慨激昂,一遇到实际问题就一筹莫展,特别是对如何发展农村经济无计可施,对如何解决农村矛盾纠纷无能为力,对如何理顺群众情绪无从下手。这样的干部如果被提拔到领导岗位上,往往力不从心,经不起实践的考验。只有把他们放到基层一线工作,让他们直接与群众打交道,通过亲力亲为,摸爬滚打,直接处理各种复杂矛盾和突发事件,才能学到书本上无法得到的实践知识,有效提高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和统筹协调的能力。

把基层一线作为检验年轻干部德才的试金石。当前,大多数年轻干部虽然具备了年轻化、专业化、知识化的条件, 1

但在德才、能力方面到底如何,面对艰苦的工作环境、艰巨的工作任务,能不能与基层群众同甘苦、共患难,能不能艰苦奋斗、无私奉献,能不能迎难而上、化解矛盾,能不能促进发展、为民谋利,只有经过农村社会的大浪淘沙,经过基层一线的实践洗礼,才能鉴别出是“真金”还是“镀金”。

把基层一线作为转变干部作风的催化剂。目前,部分年轻干部习惯于呆在空调间、温室中,宗旨意识弱化,群众观念淡漠。倘若这些干部被选拔到领导岗位,很难与群众打成一片,取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只有让年轻干部走到基层一线去,走到老百姓家里去,走到田间地头去,与普通群众一起生活和工作,一起感受幸福与快乐、困难与艰辛,才能“触景生情”,生出对群众的怜爱、关爱之情,才能“日久生情”,生出对群众的朋友之情、兄妹之情。

把基层一线作为选拔干部的主渠道。人才的成长离不开实践,人才的发现离不开实践,人才的选拔同样离不开实践。只有盯住基层一线,把经受住基层实践检验、能够迅速打开局面、具有较强基层工作能力的年轻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才能让群众满意、让群众服气,选拔干部才具有公信力、说服力;只有树立“干部在一线提拔”的用人导向,才能形成干部扎根基层、崇尚实干、勇于创新、乐于奉献的良好氛围。

近年来,为充实和加强基层干部队伍的战斗力,组织人事部门招录了一批又一批的年轻大学毕业生到乡镇街道基层工作。这些年轻干部思维敏捷,对新事物接受能力强,为队伍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随之而来,如何培养好这些年轻干部,如何创造一个有利于他们成长的环境,使他们逐步成为基层工作的中流砥柱和接班人,便成了组织部门面临的

一个新课题。对此,我个人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 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促使年轻干部成熟和进步 良好的工作氛围对于一个干部群体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如果一个单位内部勾心斗角、分派现象严重,年轻干部就会无所适从,做工作畏首畏尾,进而影响年轻干部树立不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阻碍年轻干部的健康成长。要善于运用科学的、民主的、正确的方法处理各种各样的问题,在干部职工之间特别是领导班子成员之间努力做到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相互促进,营造出团结、和谐、民主、进取的干事创业的政治氛围、催人奋进的舆论氛围、与人为善的人际氛围,以此促使年轻干部安心基层、开心工作,在良好工作氛围的熏陶下逐步成熟和进步。

二、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帮助年轻干部走出逆境 年轻干部一般都是直接从学校走到工作岗位上的,社会阅历较浅,工作经验不足,在工作和社会生活中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挫折,产生种种不适应心理。作为基层组织部门,要主动担负起组织关怀的责任,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帮助年轻干部正视困难和挫折,走出逆境,积极投身到基层实践锻炼中去。要深入了解掌握年轻干部的思想动态和实际困难,注重思想情感的交流,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帮助措施。对年轻干部存在的浮躁心态、怀才不遇的失落感等心理上的问题,要帮助他们仔细分析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正确地认识自己和评价他人,引导他们调整心态,及时化解不良情绪,在逆境中奋发有为,自强不息,形成脚踏实地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对于他们在生活上遇到的各种实际困难和问题,要尽可能的提供关心和帮助。对待年轻干部要做到亲而不昵,近而有节。对于那些工作能力相对较差的

年轻干部,不能歧视,更不能漠视,要指派专人进行传、帮、带,使他们尽快成长。

三、充分信任和任用年轻干部,为年轻干部提供平台 年轻干部一般都具有工作热情高、思维敏捷、适应新形势能力强的特点。在培养和使用年轻干部的过程中,要深入了解他们各自的特点,做到知人善任,适才适用。作为领导班子成员,要给予年轻干部充分的信任。年轻干部有了足够的被信任感,才能在心理上产生安全感,增强做好工作的信心,从而大胆地独立开展工作;有了足够的被信任感,才能对组织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从而自觉地与组织内其他人保持一致,自觉维护组织的利益;有了足够的被信任感,才能产生责任感,激发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增加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力量。相反,如果领导与年轻干部之间互相猜疑,必然导致年轻干部的工作情绪不稳定,或使领导顾虑重重,事事不放心,或使年轻干部处处小心,如履薄冰。这样既不利于工作的开展,也不利于年轻干部的成长。要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要坚决杜绝在用人上排资论辈等不良风气,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使那些扎扎实实为群众干实事、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的优秀年轻干部能够进入选拔的视野,让想干事的有机会,会干事的有舞台,干成事的有地位。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原则,对那些政治靠得住、工作有本事、作风过得硬、群众信得过的年轻干部,要敢于大胆提拔使用,为他们锻炼成长提供平台,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加强对年轻干部的教育,引导年轻干部端正思想观念

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学习和教育。年轻干部由于社会经

验相对贫乏等各种原因,往往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还不够成熟,辨别是非曲直、抵御各种不良思想的能力也相对较弱。当前有少数年轻干部在理想信念和自身利益、道德品位和政治地位之间存在迷茫和困惑,在追求名利上迷失了自我,脱离了本性。要本着对年轻干部负责的态度,加强对年轻干部的教育,引导他们在名与利、权与责、做人和做官等方面提高思想认识,保持清醒头脑,分清孰轻孰重。党委班子要带头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在实际行动中身先士卒,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年轻干部,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乡镇党委也要利用各种途径督促年轻干部加强学习,自觉增强党性意识,强化自身修养,提高综合素质,努力做一名党性强、作风正、有能力、肯干事的德才兼备的优秀年轻干部。

各级政府部门对基层年轻干部的培养都很重视,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第一基层年轻干部工资待遇偏低、政治进步相对缓慢问题。由于国家机构改革,部分年轻干部虽有素质和能力优势却无年龄和经历优势加上个别基层领导职位空缺后一般从上级机关或部门下派年轻干部补缺致使基层一线干部提拔的机会不多工作热情不高。

第二基层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制度不健全、缺乏长效机制问题。目前从中央到各地都没有就从基层一线培养选拔干部问题作出制度规范基层干部选拔任用与后备干部管理工作不衔接或多或少存备用脱节问题。干部选拔任用虽然对基层一线有所倾斜但发现优秀基层干部的视野还不够宽广渠道还不够顺畅干部上下交流的力度还不够大没有真建立起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干部动态管理机制缺乏引导“干部往基

层走”的政策导向和制度保障。

培养选拔年轻干部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综合运用多种途径和办法加以解决。要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关于“推进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要求和“应当注重选拔任用优秀年轻干部”的规定,认真分析目前影响培养选拔年轻干部的因素,积极探寻培养选拔适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年轻干部的途径和方法,“激活”党的干部队伍,推进党的事业发展。

第5篇:东吴镇推行“一线工作法”加强机关干部作风建设

发布日期: 2009-03-31来源: 党政办

东吴镇全体机关干部以“深入一线,服务群众,各项工作提质、提速、提效”为工作要求,深化基层干部作风建设,努力推行“一线工作法”,落实五项工作任务和措施,大力加强联村、联企和解决“一线问题”的工作力度。

一是要求工作力量在一线配置。以镇机关干部全员联村、联企和联项目为主要内容,一是进一步完善联村工作机制,建立农村工作联络员、专职指导员和联村组长三级联村工作机制,同时继续实行35周岁以下新进机关的年轻干部到村挂职锻炼的管理办法,目前我镇42名机关干部全员联村,老中青工作力量相互配合,进一步促进联村工作更好地开展;二是实行镇班子成员和工贸办6名干部全员联企制度,联系规模以上企业47家;三是将09年度镇级13项实事工程进行责任分解,每项实事工程指定责任领导和落实责任人,确保实事工程的全面推进。

二是要求情况在一线了解。具体提出三项要求:要求镇领导班子成员每年集中安排一次蹲点调研,每次时间不少于一周;要求机关中层干部深入村、企和工地,集中办内意见,每季每人提出1-2条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要求全体机关干部每年每人撰写一份有决策参考价值的调研文章。

三是要求感情在一线融合。关键是做好驻村联户工作,联村领导和农村指导员要分别联系所在村10名党员、10名村民代表和10名困难群众,专职指导员每周下村不少于2天,开展多种形式的恳谈,详细记录同联系对象的恳谈访问情况,了解具体困难,确保联户联心。

四是要求问题在一线解决。实行“一线工作责任制”,明确镇领导班子成员是所包联村基层党建、经济发展、新村建设、旧村改造和社会稳定等工作的主管责任人,具体负责贯彻落实镇党委、政府部署和安排的各项工作;明确农村指导员和联络员主要开展好村情民意调查、政策法规宣传、群众信访调解、富村强民服务和组织建设指导等工作,并规定村级班子需要同镇联系的一般事项首先必须与农村指导员或联络员联系,并由农村指导员向联村组长汇报,遇重大事项和突发事件,组长在及时处理的同时,要向点负责的党政主要领导汇报。

五是要求绩效在一线考核。对机关干部“一线工作法”情况进行单独考评,将党员群众民主测评结果占20%记入考核总分, 同时“一线工作法”考核结果与机关干部岗位目标考核、联村联企干部考核等直接挂钩,实施奖惩。

第6篇:生产一线培养选拔优秀干部

一、从基层和生产一线培养选拔优秀干部

1、 (1)优势 第一,基层和生产一线的干部在基层有着多层次、多岗位的实践锻炼经历,有较强的领导才干和领导经验。在基层一线实际工作岗位上的锻炼,不仅能够磨练干部的意志,激发斗志,令他们亲身体会党和群众的血肉联系,增强党性,更能够提高统筹兼顾能力和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还利于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创新智慧。 第二,基层条件艰苦,职位低,基层干部经过艰苦复杂环境的磨练和急难险重任务的考验,他们在解决问题、处理突发事件中经受了考验,有效提高应对复杂局面、统筹兼顾的能力和甘于吃苦、善于解难、乐于奉献的工作作风。 第三,基层一线干部直接面对群众,通过零距离接触普通群众,倾听民众呼声,熟悉民情,了解民意,进一步熟悉基层情况,体察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在落实或协助上级部门制定政策时,就会考虑政策的上下对接,避免一刀切,增加政策弹性,以利执行。 (2)不足 第一,理论政策水平不高,不能全面理解和正确执行党的政策 。 第二,有些基层干部心比较浮,不能真正沉下心,把为群众办的一些事作为“提拔硬件”。 第三,责任意识欠缺,责任心不强。“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思想在部分人中存在,遇有重大事项“退避三舍”,主动请缨少,回避责任多。 第四,由于在基层较多的是从事群众工作,具体琐事较多,工作的方式方法较单一。 (3)影响制约原因 第一,缺乏制度规范。当前没有从基层培养选拔干部的制度规范,而限制干部和人才流动的身份、区域、部门隶属关系等“条条框框”太多,从企事业单位向党政机关选调公务员门槛过高,程序复杂、繁琐。选拔基层干部相关政策规定弹性较大,使得一些“原则”和“规定” 常常会被“感情”和“私心”所代替,一些长期不在主要领导视野、不被认知和重视的基层干部得不到提拔和重用,挫伤了基层干部工作的积极性。 第二,基层干部补充机制不健全。基层是培养选拔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的源头活水。上级单位从下级单位选调干部,但最基层一级的乡镇干部长期得不到补充,造成恶性循环。 第三,干部管理制度不健全、相应激励措施不到位。干好干坏、能力强弱体现在经济、政治待遇上差别不大,工作起来没有动力;乡镇干部相对来讲流动性较小,特别是对于一些在基层一线工作多年,工作也有较多创新与实效的干部,没有得到提拔任用。 第四,对基层干部缺乏激励机制。基层干部虽然官小,但工作繁杂,往往要面对上级多个部门开展工作,工作任务量大。相对于工作任务量大而言,待遇水平不高,与县直部门工作人员比起来,乡镇干部工作环境和条件差,任务多,责任大,权力小,而待遇却相对较低,使乡镇干部内心失衡,积极性不高。 第五,国家取消农业税收后,基层办公经费较紧张,不能满足日常办公开销。 第六,对基层干部缺乏培训。相对于机关干部,基层干部存在年龄偏大、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知识结构不全的问题。但目前基层干部缺乏应有的培训,一是缺乏培训经费;二是受培训教育机会少;三是培训的力量不足。因此基层干部知识得不到更新,素质得不到有效提升。

2、本单位对从基层和生产一线培养选拔优秀干部的做法和经验 (1)在我市六县县乡两级团委换届中,宾阳、上林、隆安等县对乡镇团委书记的人选配备均采取了交叉任职。 (2)拓宽选拔团干部渠道。面向社会,在符合条件的青年中通过竞争的方式公开选拔任职资格,打破了选拔任用干部的部门界限,拓宽了选人用人渠道。 (3)加大对内部在职干部的培养培训 第一,将基层团干部的培训纳入到党委培训体系中,与市委组织部联合在市委党校举办培训班,积极帮助团干部了解、掌握经济、科技、法律、文化、历史等方面的知识,不断改善团干部的知识结构。 第二,加大基层团干部挂职锻炼的力度,通过关键岗位、重大活动锤炼,给基层团干部交任务、压担子,使他们在实际工作中增长才干。

3、从基层和生产一线选拔优秀干部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加大面向基层的公开选拔干部力度,每年拿出一定的名额实行公开选拔,改进干部考察方式,让更多的基层干部得到提拔任用。 第二,大胆破格提拔。对德才兼备、实绩突出、群众公认,在基层工作已较长时间,切实为基层群众办了很多实事、好事的干部,经过严格的组织审核,可以破格提拔。

二、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

4、 第一,适当增加基层编制,逐步优化乡镇干部结构。规范和健全乡镇干部招录制度,严格乡镇干部录用条件,

引进优秀人才充实乡镇干部队伍。同时鼓励优秀大学毕业生到乡镇基层就业,提高基层干部的学历层次。 第二,在招录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时,强调应考者的基层工作经历,用政策引导和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基层。 第三,进一步做好年轻后备干部队伍储备建设。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年轻后备干部信息库。按照干部管理类别,分别建立市、县、区级及系统部门年轻后备干部信息库及相关制度,每半年更新一次,每年综合汇总一次,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层次分明的年轻后备干部信息网络。对年轻后备干部,实行动态管理,原则上每年调整充实一次。

5、 对有发展潜力的团干部,通过放到关键岗位、重大活动、艰苦环境和情况复杂、矛盾突出、困难较多的地方进行锻炼,在使用中培养、提高、识别团干部,促进了全市共青团干部队伍建设水平的整体提高。在2006 年市、县、乡三级换届时,从基层破格提拔了2 名30 岁以下青年干部到团市委任副书记。

6、 (1)防止选任干部时以干部年轻化为名,对干部不加分析一刀切,强调班子中必须保证一定数量的低龄干部。 (2)年轻干部提拔快,容易滋生骄燥思想,易于忽略个人的品德修养、廉洁制约。 (3)一味强调对年轻干部的提拔任用,容易造成干部队伍的不稳定。

7、 (1)加强能力建设。根据工作需要和培训要求,后备干部在三年内至少参加一次干部院校主体班次的培训,重点干部重点培训。依托国内高等院校开展学习培训,为年轻干部提高学历层次创造条件。 (2)进一步改进干部工作作风。通过培养锻炼,教育和引导后备干部自觉克服等待思想和浮躁情绪,自觉坚持“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牢记“两个务必”,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和实践观,坚持求真务实,密切联系群众,形成良好的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生活作风,做到为民、务实、清廉。 (3)坚持把岗位轮换、挂职锻炼、交流任职作为实践锻炼的主要方式。对经历相对单一的后备干部,要有步骤地进行岗位轮换,增加多岗位领导工作经验;对于缺乏重要岗位锻炼的后备干部,要有意识地放到上级部门、发达地区、艰苦地方和基层一线主要领导岗位锻炼,要注重丰富后备干部的基层领导工作经历,根据本人情况和工作需要,有计划地把后备干部安排到基层工作,让他们在情况复杂、条件艰苦的环境中或在完成急、难、险、重任务中经受考验;更多地采用异地交流任职的方式,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培养锻炼后备干部,使他们开阔视野,丰富领导经验,提高在不同环境下熟悉工作、开拓局面的本领和能力。 (4)抽调后备干部参加党内集中教育活动督导检查、党政领导班子换届考察、筹备召开党代表大会等专项重大活动,有利于后备干部经受严格的党内生活锻炼,不断增强党性观念。

8、 (1)选拔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干部加入县、(市)区党政领导班子。 (2)进一步加大“公开选拔”力度,把高素质人才引进党政机关。 (3)对培养选拔的后备要加强跟踪管理,加大对选拔干部实践能力、工作作风的建设。

第7篇:领导干部要践行“一线工作法”

近年来,从机关到基层,从企业到社区,都在提倡“一线工作法”。那么到底什么是“一线工作法”?最早是什么人从什么地方提出来的。这些目前还无从考证。但其内涵顾名思义是领导干部深入一线开展工作的工作方法。其外延随着时代的发展已经有很多,不同的性质的单位,其外延并不相同。核心内容是:“情况在一线掌握、问题在一线解决、矛盾在一线化解、措施在一线落实,成效在一线体现”。说到底,“一线工作法”是密切党和群众血肉联系的实践体现,与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一脉相承,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应用到实际工作中的具体方法。

“坐在同一条板凳上,才缩短了心与心的距离;住在农家的炕头上,收获的才不只是建议。我的脚下沾有多少泥土,我的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这是中央电视台《走基层》栏目的导语,也是“一线工作法”在实际应用中的真实情景。

从党中央的以人为本、执政为民重大决策,到省委袁书记要求的干部下乡住村帮扶,再到市委的争做“五个表率”、坚持“20字”要求、弘扬“九个方面”良好作风,等等,都要求领导干部要改进作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去年以来,在省委袁书记三进砖壁村住村帮扶的带动下,全省7万多名干部纷纷下乡住村,帮助所住村制订发展规划,

- 1进行、决策在想象中产生、措施在会议上落实、问题在口头边解决、业绩在数字间排列,导致干群关系疏远,有的甚至紧张。践行“一线工作法”,就是要领导干部沉到基层“一线”,着眼于大局, 主动围绕社会和群众的需求, 真真实实来到群众当中,了解群众的思想动态、心理需求和生活追求,与群众交心谈心,疏导群众情绪,解开群众思想疙瘩,化解群众在处理问题时的冲突,以“服务”创新执政方式,实实在在地解决群众工作和生活中紧迫需要解决的问题, 用实际行动赢得群众的信任、支持和拥护,汇聚起干事创业的强大力量。

“一线工作法”是改进工作作风的迫切需要。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时常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有些工作不缺乏创新发展的思路、对策和措施,但是工作却不见起色。追根溯源,还是因为对实际情况把握不透,对群众意愿了解不深,对可能遇到的矛盾障碍预料不周。正确的决策从哪里来?只能从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中得来。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定期深入企业、基层、群众,听取基层的呼声、意愿和意见建议,做到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惟有如此,才能了解社情民意,洞悉施政得失,找到工作的着力点和突破口,更好更快地部署和推动工作。“一线工作法”让领导干部们的办公场所从室内转到了室外,从后方转到了一线,让广大干部们深入一线抓落实、扑下身子勤服务,彻底改变有些干部“浮

- 3局,并立足于对社会资源的开发与整合,增强领导干部的资源汲取与动员能力,大大提高了领导干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三是提升领导干部自我教育的能力。现在,我们提倡干部年轻化,事实上我们的多数年轻干部从上学到参加工作,很少真正接触基层一线工作,践行“一线工作法”,既是一个补课的过程,又是一个提升工作能力的过程。领导干部经常深入基层,与群众一起工作、一起生活,真切感受人民群众的战斗力和创造力,充分发挥群众的积级性和主动性,干部群众就会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共同为基层工作想方设法,为经济发展出谋划策,从而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线工作法”是转变部门职能的生动体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入,我们的党委、政府工作部门职能必须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由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在新形势下,面对党的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要积极应对,主动寻找规律,探索改进办法,提出解决思路,切实解决到位。践行“一线工作法”就是要领导干部走出机关,走出单位,深入农村,深入社区,深入工厂、企业、学校,把自己当成其中的一员,变纸上谈兵为积极参与,变指手划脚为亲身实践,把产业发展、企业生产运营、社会事业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社会和谐稳定中的各种突出问题解决在一线,以服务促提高,以服务求转变,以服务谋发展,才能真正实现职能转变。

可见,“一线工作法”,从根本上说就是坚持了客观第

一、实践第

一、群众第一的辨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世界观、方法论。“一线工作法”,是党员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好方法,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这一做法能否长期坚持下去?这就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和完善。

第一,强化教育,推动一线工作法的顺利实施。践行一线工作法的前提是各级干部要想干事,能够端正对工作的态度,带着感情主动投入一线工作,解决实际问题,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一方面,要加强领导干部的情感教育。践行一线工作法,扎实推进各项工作,首要的任务就是要解决领导干部对工作的态度问题,而最终决定领导干部工作态度的,则是其对群众的感情。一些干部身上不同程度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精神状态不好,主动性、积极性、进取心不强;缺乏敬业精神,做事不认真负责,怕吃苦、怕承担责任,等等。究其原因,主要是对群众缺乏基本的感情,对工作缺乏应有的激情。为此要在领导干部中广泛开展情感教育,教育各级领导干部在工作生活中要做到“四个经常”,即:经常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思考不同阶段自己都做了什么事情,待遇和权力都发生了哪些变化;经常思考权力是谁赋予的,

- 6工作上有一个熟悉、摸索、适应的过程,需要组织部门牵头给予积极的支持和帮助,搞好传帮带,比如,把群众工作方法好、基层工作经验丰富的干部与年轻的干部结成对子,对年轻干部进行教育指导,使大家拧成一股劲,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较为全面、较大收益,促进工作目标的顺利完成。

第二,强化运行机制,切实践行一线工作法。践行一线工作法的关键是让领导干部能够在一线做出科学决策、解决具体问题,实现推进发展,促进和谐,使工作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一要上级领导带头。领导干部是一般干部的榜样,上级是下级的榜样,党员干部是群众的榜样。如果上级领导干部能坚持一线工作法的话,那么就会潜移默化地带动下属形成好的作风,无形中约束下级不敢恣意妄为。否则,“己不正,焉能正人”?可见,推行“一线工作法”,领导干部更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必须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身体力行。二要大力推行现场办公制度。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坚决摒弃传统的大会推进工作的方式,突出一事一议,突出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少开原则笼统的大会,多到工作一线召开现场办公会,多到前沿阵地召开解决问题的会,多到基层一线、面对广大群众抓好工作落实,做到日常工作定期办、具体工作现场办、紧急问题随时办,让领导干部做到对自己负责的工作心中有数、推进工作时手中有方、落实工作时始终握有主动权。三要建立“工作要上去,干部要下沉”的工作机制。

- 8实地核查等形式进行抽查核实,将核实情况如实记入实绩档案,对核实过程中发现的突出问题,及时通知有关部门,对在工作中推诿扯皮、未尽责或失职的,要实行责任追究,发挥实绩档案在干部考核体系中的积极作用。二是要完善考核评价制度。坚持把每位领导干部联系基层、服务群众的情况,纳入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定期开展“联系基层、服务群众好干部”评选活动,及时发现联系基层、服务群众的先进典型,增强示范效应。坚持把党委考核与群众评议结合起来,把“一线工作法”实绩纳入整体考核体系,将“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平时考核”与“年终考核”有机结合,逐步建立起组织考核、民主评议、群众监督等全方位的考核评价体系,把对各级干部的考核评价权力交给普通党员和基层群众,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干部的工作业绩。三是注重考核督查结果运用。切实把工作落实与政绩考核、干部选拔任用结合起来,变“伯乐相马”为“赛场选马”,变少数人选人为多数人选人,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形成以实绩论人、注重在一线考察干部、用群众的口碑认识干部、用抓落实的成果检验干部的良好机制;要在政治上重视一线干部,尤其对那些长期在条件艰苦、工作困难的地方工作的干部要多加关注、不能亏待,对那些踏踏实实、勤勤恳恳、默默无闻、一心做事的“老黄牛”要主动留意、格外看重,对那些左顾右盼、不集中精力做事、搞形式主义、哗众取宠、

- 1011 -

第8篇:构建基层一线干部培养选拔链问题研究

课题文章样式

构建基层一线干部培养选拔链问题研究

中共翁源县委组织部课题组

党的十七大指出:“要格外关注长期在条件艰苦、工作困难地方工作的干部,注重从基层一线选拔优秀干部充实到各级党政领导机关。”建立来自基层一线党政领导干部培养选拔链,大力选拔经过艰苦复杂环境磨练的基层干部,事关党的干部队伍建设和国家发展大计。如何立足于基层一线,把握好基层干部成长规律,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构建符合实际的基层一线干部培养选拔链是优化干部队伍结构,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举措。翁源县近年来不断加强基层一线干部建设,在干部任用、工资福利等方面优先考虑基层一线干部,使基层一线干部得到了锻炼和培养。为完成好市委组织部2011年《构建基层一线干部培养选拔链问题研究》这一课题,我县在6月份成立了以县委常委、组织部长为课题组长的课题组,先后到机关单位和镇(场)进行了5次专题调研,调研期间共召开5次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300多份。

一、当前基层一线干部培养选拔链存在的问题

基层干部身处农村改革发展第一线,是党的方针政策在基层的具体实施者,承担着发展基层经济,维护基层社会稳定的重任。但由于机制不优、引导不力等因素,导致一些基层干部难以得到培养选拔,并随着岁月的流逝成为“昨日黄花”淡出组织的视野,影响了党的干部队伍建设和基层各项工作的开展。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对在基层和生产一线选拔培养干部

1 与机关部门干部相比重视不够,紧迫性认识不足,行动上落实较少。一是培养意识不强。对基层一线干部的选拔培养往往是“雷声大,雨点小”。从上级机关选派干部到基层一线锻炼,主要通过挂职或新农村指导员等途径。不管是自下而上,还是自上而下,存在途径相对单一的问题。二是缺乏长效的制度。目前对从基层一线培养和选拔于部还没有可以遵循的制度规范,培养和选拔的资格、条件、范围和工作程序等都缺乏具体明确的规定。从基层一线选拔优秀干部充实到各级党政机关,主要依靠提拔、公开选拔等途径。三是干部积极性不高。乡镇之间,部门与乡镇,甚至乡镇部门与部门之间,存在工资、奖金补助分配的不平衡,有的甚至差别很大,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基层一线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二)基层一线干部稳定性不强。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导致基层一线干部的流动性偏大、频率偏高,造成基层难以留住干部,留住人才。据调查统计,年轻基层一线干部的流失率逐年上升,特别是选调生,扎根基层的不到10%。人才的不合理流动,造成基层干部队伍难以稳定,严重影响了基层干部的培养选拔。一是年轻干部留不住。由于基层干部工资福利待遇比较差,生活条件比较艰苦,多数年轻干部都存在“往上发展”的心理,特别是新就业的大学生,虽然考上公务员已经不易,但难免与经济发达地区工作的朋友同学进行方方面面的对比,心理产生落差感,产生无心在基层工作的想法,一有机会就离开基层,到新的岗位发展。有的大学毕业生迫于就业压力,毕业后把眼光投向基层,选择到基层锻炼,但工作时间不长,一些表现优秀的就被市、县以上单位调走,脱离基层一线,难以留住高素质的人才。二是专业技术人才高处走。专业人才具备一定的工作经验和职称后,就业的空间越来越大,向其抛出橄榄枝的好单位也越来越多,很多专业人

2 才另谋高就,到别的地方发展。从调查的情况看,在基层的85%的涉农、涉医等专业技术人才都认为基层条件艰苦,辛苦不值钱,都有往高处走的想法,造成专业技术人才流失。三是业务骨干挤机关。基层干部在基层一线工作锻炼一段时间后,往往具备了一定的工作能力,有的成为某一方面的行家里手,但由于基层发展空间不大,提拔升迁的机会渺茫,一些业务骨干就把眼光放在机关,想尽办法往机关挤,以期得到更高的回报或认可。一些基层中层和领导干部,或者是由于年龄偏大、又或者是谋求仕途上更大的作为,都存在往上走的动机,出现“进程热”和“进城热”现象,制约了基层一线干部的培养。

(三)培养选拔链质量不高。基层一线干部在高流动性的影响下,干部结构不尽合理,普遍存在着观念相对落后,知识更新比较慢,能力不足等实际问题。一是结构不合理。基层干部队伍中老中青比例不协调,老龄化趋势明显。调查发现,乡镇35-45岁以上干部占有干部总数的42%,45岁以上的占43%,35岁以下的年轻干部占干部总数的15%。另一方面,中年以上的乡镇干部第一学历普遍偏低,多为中专、高中学历,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较少,尽管一些干部通过进修取得了大专以上学历,但所学知识在基层难以派上用场,基层需要的农业专业技术人才较为匮乏。二是心态浮躁。“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在调查中发现,

3 605040302010020072008200920102011翁源县近五年基层一线干部调离情况(%)85%的基层一线干部都认为基层“压力大”、“工作难”。基层干部身处第一线,无法回避各种矛盾和问题,计划生育、信访维稳、安全生产等都要直接面对,都要担负责任,都得干,而且要干好,干不好还要面对“一票否决”的巨大压力,处于一种“权小责大”的状况,因此,心态容易疲倦,产生脱离基层、进城养老和得过且过的心态,影响了基层人才的培养。三是能力弱化。上级组织的学习培训多数以班子成员为主,普通干部学习培训的机会几乎为零,导致基层一线干部信息闭塞,知识难以得到更新,水平难以提高。从调查情况看,镇级班子成员到市级以上机构培训的干部占61%,一般干部只占11.3%。县级机关的培训也只是为了完成上级安排的培训任务,缺乏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培训,使基层干部认为培训与他们的实际需求有距离,因而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导致对新观念、新方法接受较慢,对新形势下的基层工作适应能力弱化。

(四)基层一线干部出口不畅。基层一线是服务群众的最前沿,是增强干部本领的大课堂,但基层一线干部被提拔的人数比较少,选拔力度不大,重用基层干部的氛围还不够浓厚。一是认识存在误区。在调查中发现,35%的调查对象认为基层一线干部理论水平不高,工作方法简单,想法不多,管理能力不强,在干部选用时对基层干部关心一下就可以了,不应把重点放在基层,这样的认识误区妨碍了基层干部的成长,不利于树立从基层一线选人用人的导向。二是选拔机制不畅。目前从基层培养选拔领导干部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竞争性选拔,但限定的条件较多,特别是热门领导岗位,往往在学历、年龄、职级等方面有限制,基层干部由于理论水平较低,在笔试、面试环节相对没有优势,很难脱颖而出,使基层干部看似很有希望,实则难以企及,打击了基

4 层干部的积极性。三是选拔力度不大。对基层干部的管理任用没有形成常态,选拔链条很脆弱。对基层干部重视与否取决于主要领导的喜好,有时能得到重用,有时无人过问,基层干部能否提拔靠的是“运气”。在干部选拔任用实际工作中仍然存在重机关轻基层,重文凭轻能力等现象,这样便使在基层一线工作的同志被边缘化,难以选拔进入到各级领导干部岗位,造成基层工作岗位缺乏吸引力。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

构建基层一线干部培养选拔链是一个涉及面广,延续时间较长的系统工作,要解决其培养难、选拔难的问题,就需深刻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找准症结,对症下药。

(一)对基层干部重视不够。对在基层和生产一线选拔培养干部与机关部门干部相比重视不够,紧迫性认识不足,行动上落实较少。一是重机关轻基层意识仍然存在。认为基层干部学历不如机关干部高、理论素养不如机关干部好、基层干部的层次相对较低,尤其是文字写作能力普遍较薄弱;有的单位对一些重要岗位舍不得腾出来选拔基层干部,存在本位主义和排外思想,怕选拔基层干部影响本部门干部的积极性。这在客观上造成机关干部受关注程度、提拔的速度和机会要比基层干部多得多。二是干部到基层一线接受锻炼积极性不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受现实生活“四个多样化”的影响,冲击涤荡着干部的心灵,影响着干部尤其是年轻干部的人生观、价值观,对到基层或艰苦地区接受锻炼的理想信念和奋斗目标、吃苦耐劳和锐意进取精神都在消退。三是待遇不高影响了干部到基层锻炼的积极性。对一些高收入单位里的干部,总希望在本单位长期呆下去,一些收入高的单位的优秀中层年轻干部即使是被提拔,也不愿意到收入较

5 低、工作条件较艰苦的基层担任领导职务,有的到位后,工作也不安心。

(二)基层条件较为艰苦。由于我县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基层一线干部大多面临着待遇低、出路小等实际情况,这些都成为保持基层队伍稳定的不利因素。一是福利待遇偏低。基层干部与同级别的机关干部相比,往往干的较多,拿的较少,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收入差距比较明显。一些经济基础较差、交通状况不好的乡镇,福利待遇相对比较差,干部除了每个月的工资收入,几乎没有其他收入,在物价高企的年代,收入仅够维持一家人的基本生活。二是任务重压力大。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纵深推进和社会转型的加速,农村一线工作越来越复杂,压力也越来越大,既要干好经常性的工作,又要处理好突发性的工作。特别是当前的计生、维稳等重点工作都是实行“一票否决”,使基层干部如履薄冰。从200个调查对象的调查情况看,73%的基层干部认为目前的工作任务太重,压力太大,有的工作任务几乎无法完成,造成他们身心疲惫。三是生活清苦单调。从调查情况看,68%的基层干部对目前的工作生活环境不满意。由于基础设施不完善、生活条件和卫生条件较差,经常会面临停水停电的状况,有的基层干部甚至还住在平房或危楼里。很多基层干部的家都安臵在县城,在基层的日子都是处于办公室、农村、宿舍三点一线的生活状态,精神生活相对匮乏,工作之余不是聊天喝酒就是打麻将,生活显得枯燥无味。

(三)干部缺乏教育培训。现阶段对基层一线干部的教育培训比较缺乏,基层一线干部的工作方法和综合素质难以跟上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一是培训机会少。组织部门培训对象大多面向科级干部、党群部门干部、青年后备干部等,培训面较窄,导致

6 基层一般干部参加培训的机会较少。从200名调查对象的调查情况看,78%的基层干部学习的途径主要是读书看报和阅览网站,几乎没有参与其他培训。二是培训方式落后。课堂教学是目前对基层一线干部的主要培训方式,培训的目的也主要是为了完成上级安排的的培训任务,大多是采取“满堂灌”等授课方式,往往是就书论书,不能联系生产生活实际进行案例分析,缺少或很少开展户外实践活动,没有重视和关注培训的实际效果。三是培训内容陈旧。基层一线干部大多对农业生产技术、调解工作方法、沟通协调能力等与工作岗位职责密切相关的业务知识、法律法规有较强的培训需求,然而目前的培训内容较多停留在思想理论学习上,很少按照岗位需求进行培训,培训教材也是“陈年黄历”,培训内容缺少针对性,有的甚至脱离工作实际,难以满足基层一线干部的知识需求。

(四)长效管理机制欠缺。当前对在基层一线、生产一线、艰苦地区的干部关注仍然不够,对他们缺乏日常的跟踪管理,不能很好的掌握基层干部的具体表现和工作实绩,导致一些基层一线干部得不到应有的关心,基层工作岗位缺乏吸引力。一是考核机制不健全。目前对基层干部的管理监督管理机制不够健全,难以激活基层干部的工作热情。对基层干部的实绩考核主要以一年一度的年终考核为主,考核标准简单笼统,由于优秀的指标“僧多粥少”,有的是单位领导说了算或是“轮流坐庄”,在基层能够得到优秀等次的更多是领导班子成员,有的一般干部工作一辈子得到考核优秀的几率几乎为零。此外,群众参与干部实绩测评的渠道较窄,测评标准不够具体,难以体现出基层干部素质、能力和业绩。二是激励机制不健全。当前对基层一线干部的激励竞争机制不健全,物质、政治等方面的激励机制仍然欠缺,挫伤

7 了基层一线干部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从现行的干部人事运行机制来看,干部交流主要侧重于各级领导干部,对于一般干部,特别是基层干部,却因为级别低、总量大而处于交流调整的边缘,许多干部在基层一干就是几十年,直到退休,工作也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三是关爱机制不健全。基层一线干部工作责任重,压力大,需要各级各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从调查结果看,63%的基层干部存在子女就学、老人小孩难照顾等实际困难,但组织人事部门在统筹安排的时候很少对这些涉及干部切身利益的困难和问题进行了解并妥善处理,对干部的关怀不够具体到位,久而久之影响了基层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三、构建基层一线干部培养选拔链的对策

基层是锤炼干部的大熔炉,也是干部成长成才的摇篮。构建基层一线干部培养选拔链,对改善干部队伍结构,扩大干部来源,激励广大干部在基层一线干事创业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作用和长远的历史意义。

(一)凝聚共识,树立导向,增强构建基层一线干部培养选拔链的重要性的认识

基层一线干部是干部培养选拔链中的重要一环,要构建基层一线干部培养选拔链,就必须从潜意识里重视基层干部队伍建设,从方方面面着力,为基层一线干部成长创造条件,营造良好的氛围。一是提高认识,统一思想。要在干部培养选拔工作中破除“重机关轻基层”的不良倾向,在干群中克服基层苦、基层累的想法,倡导“实践长才干,一线出干部”的良好社会氛围,在全社会形成关心基层干部,重视基层干部的共识,为基层干部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和土壤。二是加强宣传,形成氛围。要通过会议、文件、网络等媒体在广大干群中广泛宣传从基层一线培养选

8 拔干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同时,积极宣传基层岗位优秀同志的先进事迹,让干部群众关注基层岗位上选拔到上级机关任职干部,形成在基层工作有盼头有奔头的社会氛围,进一步激发基层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三是拓宽源头,夯实基础。要把好源头关,注重从源头抓起,建立灵活多样的基层干部队伍的进入机制,拓宽基层公务员的来源渠道,继续健全完善面向优秀村干部、到村和社区工作的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工作人员等有基层工作经历的人员中招考公务员的工作机制,将能力强,素质好的一线干部选拔到公务员队伍,造就高素质的基层干部队伍,夯实培养选拔链的人才基础。

(二)改善条件,提高待遇,为构建基层一线干部培养选拔链提供保障

要突出人文关怀,将“真正重视、真情关怀、真心爱护”基层干部的要求落到实处,积极完善各项激励保障措施,改善工作生活条件,让干部安心基层工作。一是工作上支持,让基层干部顺心。要把基层干部从迎来送往等琐事中解脱出来,努力为他们提供展示自己的平台,鼓励基层干部大胆地闯、大胆地试、大胆地干。对干部反映的困难和要求,要予以重视,及时研究,做到有诉求有反馈。县级党政领导要经常到基层调研,及时了解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和工作情况,在工作上热情帮助他们,在方法上耐心指导他们,当他们碰到困难、遇到挫折的时候,要少批评多鼓励,为他们撑腰打气,帮助他们总结经验,让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在工作中轻装上阵,让基层干部能干事敢干事干成事。二是生活上关怀,让基层干部安心。要努力改善基层干部的生活工作环境,丰富基层干部的文化娱乐生活。要在感情上关心爱护基层一线干部,积极实施基层干部干部“关爱工程”,建立

9 组织部门“温馨热线”,畅通基层干部与组织部门联系交流的渠道,坚持谈心谈话制度,及时掌握干部的思想动态,加强对干部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为基层干部营造的良好氛围。三是待遇上关心,让基层干部开心。要重视提高基层干部的工资福利,针对基层干部工资福利待遇较差的现状,县级财政要统筹基层与县直机关工作人员的工资水平,在补贴方面向基层一线倾斜,让他们有作为基层干部的优越感,不轻易就产生另谋出路的想法,使他们安心基层工作。县级财政每年要拿出一部分经费作为基层干部激励基金,用于奖励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并做出优异成绩的基层干部,使基层干部在其岗位上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要在大力提高基层干部的工资福利待遇的基础上,在政治上多给基层干部荣誉,对表现优秀、业绩突出的基层干部在大力宣传表彰的同时,优先推荐为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劳动模范,进一步提高基层干部的政治地位,增强广大基层干部的政治荣誉感。

(三)加强培养,提升能力,构建高质量的基层一线干部培养选拔链

要通过各类途径,加强对基层干部的培训,努力形成连贯的、实用的培养体系,让基层干部增长知识,增强才干。一是强培训,提能力。要针对干部培训需求的实际需要,建立健全目标明确、分级分层、覆盖全面的基层干部培训管理体系。充分整合党校和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的培训资源,灵活采用业余学习培训、集中脱产培训相结合的办法,重点突出基层工作方法、社会管理等与群众密切相关的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内容,着力提高他们的政策水平、法制水平和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要针对当前基层干部普遍理论素养较低、农村政策和法律法规掌握不够等情况,本着“干什么、学什么”的原则,选派乡镇党委书记、镇长到省委党

10 校进修学习,选派乡镇班子副职及普通干部到市县党校、高等院校等培训机构学习,进一步丰富基层干部的政治理论、文化知识,提升基层干部发展经济和为民服务的能力。二是重交流,激活力。要以激活一线干部队伍活力为目的,建立符合实际的基层干部交流制度。注重锻炼性交流、需求性交流与制度性交流相结合,加大基层干部与县直机关单位的交流力度,有计划的选派基层干部到县直机关工作,让他们在不同岗位上经受锻炼。着力打破基层干部流通难的瓶颈,通过多种途径增强基层干部的综合素质,采取选派基层干部到上级机关学习、乡镇与乡镇之间交流等办法,使基层干部在不同岗位得到锻炼,丰富阅历,积累经验,提高基层干部的综合素质。三是抓考核,增动力。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基层干部考核评价机制,丰富考察手段,创新考核方式,将经常性考察、任前考察和考察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做到实事求是、全面客观地评价基层干部。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坚持把评价考核结果作为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管理监督、激励约束、培养教育的重要依据。要改变以往“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错误认识,科学设臵基层干部实绩考核评价体系,采取组织认定和群众公认相结合的方式,对基层干部的评价力求与其所做工作的实际相符,使每位基层干部受到组织公正的评价,让想干事的干部有信心,干成事的干部不寒心。

(四)重心下移,倾斜一线,让基层一线干部培养选拔链的每一环充满希望

要加大从有基层工作经验的干部中选拔任用领导干部的力度,把选人用人的聚焦点投向基层一线,让基层一线成为选拔党政领导干部的主要渠道。一是搭建平台,给基层干部创机会。将选人用人的重心下放到乡镇和农村生产一线,形成重用基层人才

11 的选拔任用机制。积极为基层一线干部打造竞争平台,在政策上对基层干部给予一定的倾斜,打破以往一味追求年轻化、高学历化的局限,注重工作经验,建立比较宽松的选拔程序,真正让基层干部能参与进来并能选上去,提高基层一线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二是倾斜一线,优先考虑基层干部。要在提拔使用干部和重要部门、重要岗位出现空缺时,优先考虑具有基层一线工作经验的干部。组织人事部门要重视加大对乡镇干部的培养,加大对乡镇干部的选拔和任用力度,在干部的使用上坚持对乡镇干部适当倾斜,当县级机关、基层领导班子出现空缺时拿出一定比例的职位给基层有能力有作为的干部竞争。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时对基层干部的年龄、学习等条件应适当放宽,同等条件下有基层工作经历的干部优先考虑,对工作成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基层干部优先提拔任用,让基层干部在政治上有盼头。三是健全机制,让重视基层干部成常态。加大调查研究力度,大胆探索实践,结合实际,努力完善来自基层一线的党政领导干部培养选拔链,真正使基层一线的优秀干部能够选拔出来。进一步规范从基层一线选拔任用领导干部的程序、制度和政策,有计划、多渠道地选拔基层优秀干部,使从基层一线选拔优秀干部成为干部工作的常态。

课题组成员:

组 长:朱增志 县委常委、组织部长

副组长:何 聪 许奕堂 赖永兴 组织部副部长 成 员:龙晓华

12

作为2010年开展农村党员创业带富工程试点县,平坝县始终坚持把党员创业带富工程作为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有效载体积极推进,让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更好地发挥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全县上下形成你追我赶、共同致富、创先争优的良好势头。

一、加强领导,着力推进创业带富工程

按照“突出中心、便于操作、强化管理、实惠群众”的原则,认真研究制定《平坝县党员创业带富工程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工作目标,细化工作措施。将党员创业带富工程列入党组织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进行考核,要求乡镇党委书记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县委成立了由组织部长任组长,组织、宣传、财政、信用社以及涉农部门9个单位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建立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该项工作,明确具体工作人员,抓好协调落实工作。建立领导干部创先争优、“四帮四促”活动联系点,明确具体目标和任务,定期和不定期为创业党员出点子、送技术、找路子,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党员创业提供服务和支持。如县农业局为城关镇大关村邱继明贴息帮扶17万元,帮助其发展养殖,现有圈舍面积20000余平方米,生猪存栏4000余头、能繁母猪520头,年出栏6000余头,年销售收入1200万元左右,纯收入约300万元。

二、建强队伍,着力培育创业带富力量

以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为基础,切实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在创业带富工程中的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一是加强村级党组织班子队伍建设。以第八届村(居)两委换届为契机,选配一支高素质的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采取“两推一选”、“公推直选”等方式把思想政治素质好、带富能力强、协调能力强的优秀党员选拔为村党支部书记,选好配强村级领导班子,引导基层党组织把工作重点放到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中来,放到带领党员群众共同致富上来。二是加强党员创业带头人队伍建设。制定《平坝县党员创业带富工程调查摸底统计表》,发放到农村党员手中,摸清全县年创收10万以上的能人档案,建立党员创业信息数据库。结合农村党员创业带富工程试点工作开展,从中确定“全国星火科技带头人”杨永华、“全国科技人才”李成书等40户种植、养殖大户作为全县“农村党员创业带富工程”试点户。三是加强入党积极分子创业带头人队伍建设。把党员创业带富工程向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建设拓展延伸,对政治素质好、有带领群众致富愿望和入党愿望的非党致富能手,科学设置创业带富岗位,实行“先上岗、后入党”培养模式,并安排党性强、素质高的村干部或老党员与他们结成帮扶对子,进行党性教育,成熟后及时吸收到党组织中来,增强农民党员队伍的整体“带富”能力。同时,注重在农村青年团员、返乡农民工中培养致富带头人,把带富能力强的青年团员、返乡农民工发展为入党积极分子,进一步扩大党员创业带富工程主体,提升党组织的凝聚力。

三、强化帮扶,着力增强创业带富能力

对参与党员创业带富工程的党员,积极给予有关优惠扶持,为他们铺好路、服好务,切实提升其创业带富能力。一是抓素 13 质扶持。县级坚持每年下拨专项资金用于培训村干部、入党积极分子、创业带富能人,2010年下拨近17万元。同时依托县流动党校、农村党员教育短期实践培训基地和党校、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平台,有针对性地组织党员开展创业、就业培训,着力提高党员创业带富能力。强化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在芦车坝村—省级党员教育短期实践培训基地有针对性的组织开展蔬菜种植、乡村旅游方面的职业技能培训。2010年举办培训班102期,集中培训村干部3252人(次),农村党员12960人(次)。二是抓资金扶持。依托扶贫部门实施的扶贫贷款贴息项目,对符合贴息条件的,给予适当额度的贷款贴息帮扶。在资金融通、项目审批、税费减免、环保验收等方面给予最大限度的优惠和支持,2010年县信用联社累计发放支农创业贷款47571.77万元。同时,县发改、财政、农委、林业、扶贫等部门在安排农业发展或扶贫开发项目时,划出一定的项目纳入“党员创业带富工程”。2010年,先后协调项目35个,争取项目建设资金460余万元,扶持农村党员创业带富。三是抓政策扶持。进一步加大党员创业带富的政策扶持力度,在税费用地、工商管理、创业培训、项目选择、证照办理等方面为创业党员提供更加优惠的条件。先后下发《平坝县蔬菜产业发展风险保障金制度》、《平坝县畜牧业生产发展金制度》等7个助农发展保障制度,为党员创业购买了“保险”,服下了“定心丸”。将“雨露计划”、果蔬茶产业、“三百工程”、生猪良种补贴、优质仔猪基地建设补贴、优质肉猪基地建设补贴、一事一议等项目资金,整合纳入党员创业带富工程。四是抓技术扶持。选聘优秀农业专家、致富能手、农业实用人才组建成创业带富技术指导员队伍,通过现场指导、电话联系、手机短信、网络答疑等方式,帮助党员创业。团县委建立了“创业导师队伍”制度,礼聘了以企业家、产业带头人、协会会长、专家为主的“创业导师”300余名,为创业带富青年进行项目规划、技术支持、市场和资金帮扶、介绍创业经验等服务。五是抓信息扶持。利用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站点下载有关技术、产业等信息,组织党员群众观看,为农户发布销售产品信息等,为农村党员创业带富提供服务。同时,利用农村党员教育短期实践培训基地,对党员创业带头人开展培训,去年以来,芦车坝村培训基地共培训创业致富带头人600余人。

四、建立规范,着力构建创业带富机制

一是建立农村党员分类管理机制。把农村党员按家庭年收入、掌握技术情况等分为有创业带富能力、暂无创业带富能力和没有创业带富能力几个层次。对于身体健康、有一定文化、缺资金、少技术或无项目,暂时没有创业带富能力的,党组织帮助他们选择项目、强化技术、协调资金;对有创业带富能力的党员加强思想教育,大力支持其找准致富项目,引导其创业成功。二是建立项目保障机制。把实施党员创业带富工程与我县新阶段扶贫开发、农业产业化发展结合起来,积极探索对农村党员进行项目扶持的方法和途径,形成多渠道、多形式帮助农村启动创业发展项目的良好局面。采取项目滚动发展方式,在县农业局实施的农业发展“四大工程”(草地生态畜牧业,蔬菜产业,中草药、干果、竹产业,油茶产业)中划出一定的项目纳入党员创业带富工程中实施。同时,根据有关政策和规定,对项目进行适度的扶贫贷款贴息,所需贴息资金从扶贫贷款贴息资金、农业产业化经营贴息资金、县委组织部“党内关怀帮扶激励资金”中筹集。三是建立结对帮带机制。 14 依托农村党建扶贫、“百个支部帮扶,千名党员结对”、“四帮四促”等活动,推动形成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城乡互帮互助的工作机制。目前,目前,83个县直部门373名党员干部联系帮扶177个村,帮助理清发展思路243条、协调项目66个,资金1481.8万元、提供物资折合资金47.46万元、为群众办好事实事780件。四是建立典型示范引领机制。集中力量打造精品工程,着力培育一批技术含量高、综合效益好的种植、养殖、加工等示范点,全县共建立创业带富示范点2个,建立综合培训及创业实践基地1个。树立40户“创业带富”党员典型,制作《山村引路人》、《下院村的好儿子、党的好干部》等7个创业带富典型专题片,广泛宣传他们在发展种、养殖中好的做法和好经验,不断扩大“党员创业带富工程”的社会影响力。五是建立“党员创业带富”评价奖励机制。对影响较大、典型意义明显的党员创业带富示范点,采取“以奖代补”项目管理的方式予以支持。积极协调县农业局、县环保林业局、县财政局等,对农村创业带富党员给予一定的项目、资金倾斜。在开展的“五好”基层党组织评选中,对抓创业带富工作扎实、党员创业带富作用发挥较好、个人创业带富能力较强的同志予以倾斜。

第9篇:干部下基层工作在一线.doc杨飞

干部下基层、工作在一线、为民解难题督导

工作汇报

第三督导组

根据“干部下基层、工作在一线、为民解难题”领导小组的《关于对全县干部下基层、工作在一线、为民解难题活动开展情况进行集中督导的通知》安排,为全面了解我组负责乡镇“干部下基层、工作在一线、为民解难题”活动的开展情况、取得的效果,我第三督导组对我小组所督导的大马乡、马栏镇进行了全面督导。现就督导的情况汇报如下:

一、 加强领导,明确责任,确保活动顺利开展

在县委“干部下基层、工作在一线、为民解难题”活动动员会后,大马乡、马栏镇领导高度重视,及时成立领导小组,建立了党支部负责、书记亲自抓、部门协调联动、齐抓共管的责任制。成立了领导小组,由书记任组长,下设办公室、指导组、督导组,确保组织到位,思想到位,工作到位。并都结合本乡镇实际制定活动方案,都组织召开党委会、班子会、全体村干部和机关干部职工参加的动员会,重点部署,强化责任,增强活动意识。为保证工作的连续性,大马乡将班子成员联系点与创先争优活动联系村相对接,采取科级领导干部分包到村,机关干部深入到户、走访慰问,以解决基层实际困难为重点,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目前,大马乡共有34各行政村,机关干部有66人,下基层干部45人;马栏镇共有39各行政村,机关干部有72人,下基层干 1

部有41人。大马乡、马栏镇政府积极响应活动,保证每个村庄至少有一名政府干部,真真切切地体现了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与民,体察民情、体验民生、体会民意的真谛。

二、 深入调研,摸清底数,制定符合各村村情的计划

为了摸清底子,找出找准村集体存在的问题,以有利于开展工作,大马乡、马栏镇班子成员带头下基层深入到联系点认真开展分析调研活动,通过召开村民代表会、党员干部会和入户走访等形式,倾听民声、了解民犹、为民解难,综合分析该村发展现状和问题,撰写内容详实的调研报告。如马栏镇参与活动的基层干部41人,走访慰问困难党员、困难群众160户,结成困难家庭帮扶对象73家,投入资金824500元,召开座谈会23次,为基层群众办好事101件,截止目前,已征求了群众反映的问题61项,主要有解决党的阵地建设、拓宽新的经济增长方式、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环境整治、外出务工、土地流转等问题。大马乡对排查出的矛盾和问题进行了梳理归类,建立民生问题台账,明确责任人和处理时限。每走访一户,都有详实记载,通过进村入户,共排查出各类热点、难点问题49个,帮扶困难群众88户。通过对贫困群众逐户调查基本情况,对特困户、贫困户、五保户、贫困残疾人进行分类指导,全体乡村干部共与123户困难群众进行结对帮扶,资助帮扶资金一万多元,县直单位分包联系点资助帮扶资金6.2万多元,给他们带去党和政府的关怀,帮助他们解决存在的各种困难。通过开展结对扶助、就业援助、创业资助、特困救助等活动,切实增强干部的宗旨观念和群众观念,努力解

决帮扶对象面临的实际困难和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推荐农民工350多人到县产业集聚园就业。大马乡、马栏镇都及时制定工作计划和工作台账,并按照轻重缓急,先易后难,制定工作台账销号制度,有条有序的推进工作,真真正正地做到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项项有成效。

三、 建立机制、搞好督导、确保活动扎实有效

为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使政府干部下基层工作常态化、制度化。大马乡、马栏镇抽调党政办、组织、纪检、政法、等人员组成督导组跟踪问效,同时,对县直部门下基层人员进行督导的同时,及时沟通,了解工作中生活上的困难。通过深入排查,都建立了结对帮扶台账,详细登记帮扶对象基本情况,制定下一步的帮扶措施。做好民情日记,经常与帮扶对象保持联系,实行动态帮扶机制,及时有效解决他们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现根据各村提出的突出问题,以各工作区为单位,会同村干部共同梳理、归纳、研究,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措施,切实为基层解决一批重点难点问题,为群众办一批好事实事。目前,大马乡各工作区已解决问题62个,已落实帮扶资金2万多元,现已取得了明显成效。

四、 深化部门联手共建,构建城乡基层新格局

从督查的情况看,结对帮扶工作均已正常开展,所有帮扶单位均已和帮扶对象进行了联系和座谈,目前有的单位正在制定帮扶措施。大马乡、马栏镇积极与相关单位搞好协调联系,切实加

强基础设施建设,使重点村的建设和办公条件有了较大改观。民政局为大马乡西司家的帮扶单位,在和乡政府、村委结合后,决定为村室建筑两层办公楼,面积大概300平米,建造供村民活动、娱乐的休闲广场500平米,计划10月底前完工。县中心医院为大马乡三道河村的帮扶单位,已为村民修筑水泥路面2000米,修筑下水道2000米,并且筹资3000元慰问了困难党员群众。建设局、新华书店为马兰镇支家村和郭营的帮扶单位,他们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为村委建筑村室、捐赠图书,让结对帮扶的群众充分感受到了党和人民政府及党员干部们对他们的关怀和温暖。其他单位均已到各自的帮扶村进行调研,已在制定帮扶措施,督导组将继续关注帮扶措施的落实工作。

五、 下一步工作打算

我们将要强化干部下基层、工作在一线、为民解难题活动的督导工作,进一步加大督查指导力度,形成常态化指导督查机制,实施组织人员结合工作分工,对单位组织和基层人员开展的干部下基层、工作在一线、为民解难题活动情况进行点评,组织群众对开展的干部下基层、工作在一线、为民解难题活动情况进行评议,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群众最关心﹑反映最强烈的“热点”问题做出承诺的方向和目标的,认真践行承诺的,我们要进行重点督导,使我们的工作真正收到实效。

第三督导组:刘春英姚俊伟杨勇飞2012年8月31号

上一篇:家庭用电的安全措施下一篇:政风行风评议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