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干部监督

2023-03-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加强干部监督

加强干部任后监督的有效途径

加强干部任后监督,是地方人大依法行使人事任免权和监督权的内在要求,是新形势下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面临的新课题。近年来各地人大常委会探索通过履职评议的方式加强任后监督,搭建了对任命干部监督的平台,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笔者结合江苏省各地的实践,分析了取得的成效、面临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力求推动履职评议制度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履职评议产生的背景和法理依据

(一)履职评议兴衰的背景分析

履职评议,即在地方人大闭会期间,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选举、任命的行政机关、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工作人员向人大常委会报告履职情况,并接受评议的制度,其前身即述职评议,最早可追溯到1982年黑龙江的“肇源实验”[1]。作为地方人大常委会依法行使人事任免职权与监督权的创新,监督法出台前述职评议已经成为各地普遍采取的监督方式。监督法出台后,因述职评议并未被列入法定监督方式之中,各地纷纷“叫停”。近年来,述职评议的热潮又重回地方人大监督视野,各地的叫法不一,如履职评议、履职报告、履职监督。笔者认为,履职评议兴起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理由。

1.促进依法行政、公正司法的客观需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建设法治政府,推进依法行政,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新时代深化依法治国实践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行政能力、司法人员公正司法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执法、司法人员违法违纪现象仍时有发生。开展履职评议,是对行使“行政、监察、审判、检察”职权的干部权力运行的一种有效制约,有利于增强被评议人员的法律意识、公仆意识,是促进依法行政、公正司法的有效途径。

2.增强人大监督刚性的要求。受制于传统与现实的政治状况,特定问题调查、撤职案的审议和决定等法定监督手段地方人大常委会很少运用,但是随着人民群众对人大监督工作的期望越来越高,地方人大常委会必须回应民众对权力监督的诉求,履职评议应运而生。履职评议制度集调研、听取报告、满意度测评为一体,把对人的监督和对事的监督有机结合起来,把程序性监督与实质性监督结合起来,为人大监督工作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3.加强任后监督的必由之路。长期以来人大对其任命的干部存在重任命、轻监督的现象,人大任免权也被戏称“橡皮图章”。近年来,地方人大通过完善任前法律知识考试、拟任职发言、常委会组成人员表决、颁发任命书和向宪法宣誓制度,加强了对被任命人员的监督。然而,任后监督却一直处于“真空”状态。开展履职评议工作,能够更好地了解被任命人员工作开展情况、思想政治情况,是对被任命干部最直接、最有效的监督方式。

(二)履职评议法理正当性分析

对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选举、任命的“一府一委两院”工作人员开展履职评议具有正当性和可行性。一方面,地方组织法规定了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对由它选举、任命的人员可以行使罢免权和撤职权,监督法第八章撤职案的审议和决定对此进行了细化规定。履职评议是依法选举、任免和撤职权运用的题中之义,贯彻的是“由谁产生、对谁负责、受谁监督”的宪法精神,人大监督自己选举、任命的干部具有天然的正当性。另一方面,关于述职评议并未列入监督法规定的法定监督方式中,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乔晓阳在汇报监督法草案修改情况时提到:“考虑到从总体上来看,地方开展述职评议工作还处于探索、实验过程中,草案对述职评议未作规定。”[2]可见,监督法并没有“一刀切”地否定处于探索阶段的做法,那种认为缺乏监督法的规定的实践都是于法无据的观点是不正确的[3]。述职评议不是被“叫停”,而是需要继续探索和发展,履职报告、履职评议、履职监督,就是对述职评议的发展、完善。

二、省内探索实践及成效

(一)省內履职评议工作总体开展情况

为加强对人大任命干部的任后监督,江苏省各市、县(区)纷纷开展干部履职评议工作。笔者根据公开的信息报道,对江苏省内市、县两级人大常委会开展履职评议工作作了统计分析,具体见表1和表2。

(二)省内履职评议工作的特点和成效分析

从开展范围上看,可谓遍地开花,以公开的信息报道为依据,市级层面有南京、徐州、南通、连云港、扬州、镇江、泰州,已超全省一半的市;县级层面有包括南京市高邮市、秦淮区等在内的23个地方广泛开展了履职评议工作。从建立制度规范看,普遍出台了规范性文件。从评议主体上看,比较统一,基本都是常委会会议。从评议内容看,基本围绕政治学习、履职岗位职责情况、接受人大监督情况等方面展开。从评议方法看,多采取事先走访、调研等方式广泛征求意见建议,常委会会议听取评议对象履职情况报告,并进行满意度测评。从评议结果的运用上看,对测评为不满意的,制定了后续监督措施,具有一定刚性。

履职评议是地方人大综合运用人事任免权和监督权的创新实践,目前江苏省各地尚在探索阶段,其实施成效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树立了人大监督权威。通过开展履职评议工作,补齐了任后监督短板 ,解决了“一任了之”问题,把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人事任免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实现了人大监督与人民期盼的有效对接,形成了人事任免的“闭环”链条。

二是提升了被评议人员接受监督的意识。接受履职评议,让被评议人员切切实实感受到了人大监督压力,增强了其权力来源意识和履职意识,对每位被评议对象而言,评议结果都是比较客观的“体检表”,促使他们总结反思、转变思想,推动他们自觉依法行政、公正司法。

三是推动了“一府两院”工作。作为一种评事与评人相结合的监督方式,对干部的履职监督,也是“一府两院”接受监督、争取支持和理解的有效渠道,对每个被评议人员的工作、对“一府两院”整体工作都是推动。“一府两院”借助履职评议的东风,加强内部监督管理,队伍建设水平和整体形象明显提升。

三、实践中面临的争议和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统一。从接受评议的“一府两院”看,履职评议制度虽然具有法理正当性,但是缺乏具体明确的法律规定,难免产生质疑,这就导致地方人大常委会在推进履职评议工作中不得不花费大量精力、大篇幅地论证其正当性和合理性,以与“一府两院”达成共识。从人大自身看,既担心投入太深被认为是“越位”,又忧虑不够深入导致流于形式,在工作开展时放不开手脚。

(二)评议对象不一。从江苏七个市的实践情况看,有的仅限于法官、检察官,如徐州、扬州和连云港,而扬州更将范围缩小至“正科职及以上入额法官、检察官”;有的仅限于任命的政府部门主要负责人,如泰州。范围较宽的是南通和镇江,将“一府两院”工作人员都涵盖其中,但是二者之间又有所不同,镇江是“市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或任命的”,南通仅限于“市人大常委会任命的”,排除了人代会上选举产生的政府组成人员和“两长”。

(三)操作程序缺乏统一的规范。具体来说,评议前调研环节,有的下功夫“背靠背”了解,深入“一对一”访谈,如扬州市人大常委会2017年首批评议的6名员额法官,就访谈了有110名对象之多,有的则侧重于公开、广泛征求意见。有的评议工作组需提供考察报告,对被评议人员“精准画像”,有的则不需要。常委会会议听取履职报告环节,有的规定口头报告和书面报告两种方式,有的仅有口头报告。虽然各地都采取满意度测评方式,但满意、基本满意和不满意的标准各不相同,镇江还将“满意票数达到或超过参评人数85%的确定为优秀”。

(四)评议结果的运用延伸不够。履职评议结束后,有的作出审议意见反馈,有的不作出审议意见;从测评结果运用看,抄送组织部门的少,仅反馈给被评议人员所在单位的多。对测评结果为不满意的,建议诫勉谈话、进一步调查的多,敢于亮剑“撤职权”的少,相比较监督法出台之前,其监督刚性大打折扣,监督法出台以前在开展述职评议过程中,湖南、安徽、河南、湖北、山西、浙江、江苏等地多次出现述职后因为不称职而被撤职、免职的情况。

四、完善履职评议的对策建议

如前所述,履职评议工作在江苏省内已广泛开展,但是由于缺乏顶层设计,没有明确的制度要求和具体的操作规范,难以形成统一的长效机制。省级层面出台指导性意见是当下最合理的对策,不仅有利于统一思想、减少各方质疑声音,同时可以对履职评议各要素进行规范和统一。

(一)明确评议对象,拓宽监督范围。笔者认为,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选举、任命的“一府一委两院”人员都应作为履职评议对象,实践中应作区分。人代会选举的政府组成人员、监察委员会主任、法院院长和检察院检察长,其履职评议应在人代会上进行,评议主体为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任命的干部,履职评议应在常委会会议上进行,评议主体为常委会组成人员。对监察委员会相关人员进行履职监督,虽然省内尚未实现,但其他地方已见诸实践,如2017年深圳市坪山区人大常委会关于开展国家机关组成人员履职监督的工作方案中将区监察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均纳入履职监督范围。

(二)规范操作程序,丰富监督手段。要统一规范评议程序,形成流程化、常态化的监督格局。综合运用民主测评、个别访谈、问卷调查、案卷抽查、绩效考核等方式开展调查研究,集体讨论撰写调研报告,提出评议建议。考虑到评议对象基数较大,报告方式可以分为向常委会会议作口头报告和书面报告两种方式。当前开展履职评议尚处于探索阶段,评议的方式主要是审议履职情况报告并进行满意度测评,形式比较单一,下一步可探索与询问、质询等监督方式相结合,如在听取履职情况报告后,组织常委会组成人员现场询问和质询相关问题。运用评估结果,探索建立履职信息档案,激发评议对象参评的积极性,这方面连云港已有实践,通过建立法官检察官任职履职情况资料库作为其拟任新法律职务的参考。

(三)量化评价标准,确保客观公正。对结果如何评定,当前省内普遍采取的是满意度测评的方式,且满意、基本满意和不满意的标准各不相同,以是否满意作为标准固然便于操作,但是对“人”的评议有别于满意度调查,应当以是否能够胜任职务、是否依法履行岗位职责为标准,按照是否“称职”对评议对象作出客观评价,分为优秀、良好、称职档次更适当。可以尝试设计一套量化的评价体系,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将被评议对象的工作实绩以数据形式量化,根据表现得分进行排名,最大限度客观体现被评议对象的履职情况。

(四)深化结果运用,提升监督实效。运用好评议结果是履职评议的“收官”环节,是提升人大监督刚性和实效的重要手段。除作出书面审议意见反馈给报告人员所在单位,也要及时向党委及党的纪检、组织部门反映,向人大代表通报、向社会公布,以便党委在干部考核奖惩、提拔使用中得到體现。要加强对审议意见的跟踪督办,要求限期整改,对被评为不称职、整改不到位的,依法采取质询、特定问题调查、撤职等刚性监督手段。要将履职评议与常委会监督工作相结合,对发现的具有普遍性、代表性和反映强烈的问题,列入常委会监督计划,加大监督力度,推动解决相关问题,达到增强任命干部的人大意识、提升地方人大监督实效、推进“一府一委两院”实际工作的多赢效果。

注释:

[1]袁卫东:《述职评议:地方人大监督权消长初探》,南京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

[2]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组织编写:《监督法辅导讲座》,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6年版,第220~221页。

[3]秦前红、孙莹、黄明涛:《地方人大监督权》,法律出版社2013年版,第132、130页。

(作者单位:江苏省人大常委会研究室;徐州市人大常委会内司工委)

作者:任梦琪 付静

第2篇:加强会计监督 构建稳定长效的财政监督机制

摘 要:文章分析了财政会计监督体系的现状,阐述了构建稳定长效的财政会计监督体制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并对如何构建稳定长效的财政会计监督体制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会计监督 建立稳定长效 财政监督机制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财政职能也相应地发生了一系列的重大变化,这就为财政会计监督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和要求。财政会计监督如何深化公共财政理念,全面融入财政管理,实现财政会计监督与财政管理的结合;如何融入包括会计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在内的整个监督体系;如何在构建“阳光财政”、治理财政分配活动中的腐败问题、实现财政公平、建立和谐社会等方面发挥日趋重要的作用,已成为现实而重要的问题,也成为摆在我们财政会计监督人面前的一道难题。

一、财政会计监督体系的现状

1.财政会计监督法治环境尚未完善。迄今为止,我国尚未出台一部系统地规定财政会计监督的单行法律法规,在预算法中关于财政会计监督的规定也很不明确,法律体系不够健全。2004年11月30日国务院发布的《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与以前的暂行规定相比,除了国有单位有财政违法行为受处罚外,非国有单位和个人若有财政违法行为,也将受到处罚,而且,对国家机关将不再罚款,相关责任人员受到的处分将加重。该条例虽然细化了各种财政违法行为的认定,但实施细则还需要制定,条例中规定的“情节较重”、“情节严重”的具体情形需要明确,证据的获取需根据新情况研究新对策,处罚的透明度要提高。

2.财政会计监督方式单一,防范功能、教育功能没有很好发挥。长期以来,财政日常监督工作松懈,当问题积累严重时,才对财经领域的某些突出问题采取运动式、专项治理的方式进行。具体表现在:对财政分配的最终结果检查多,对全方位监控及资金使用的跟踪问效少;对外部的监督较多,对财政部门内部的监督较少;突击性、专项性检查多,日常监督少;集中性和非连续性的事后监督检查多,事前、事中监督少。

3.重视政府内部监督而忽视社会监督。在各种政府文件中,经常能看到政务公开接受社会监督的字眼,但具体措施很少,群众被阻隔在监督体系之外。如记者采访相关部门吃闭门羹是常有的事,权力可以轻而易举地把舆论监督的烽火掐灭。

4.对违法违规行为处罚过轻,起不到震慑作用。主要表现为财政会计监督使用行政手段较多,法律手段用的少。

5.会计监督是财政监督的重要手段,但近年来会计监督弱化,会计监督形同虚设。

二、构建稳定长效的财政会计监督机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建立健全财政会计监督运行机制是时代的需要,是现代财政管理的内在需要,是财政会计监督自身发展规律的要求。

2.建立健全财政会计监督运行机制是推进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是保证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目标有效实现的重要条件,是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重要措施。

3.建立健全财政会计监督运行机制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是切实加强财政管理,促进财政体制建设的需要;是财政会计监督全面协调发展,促进提高财政会计监督能力的需要。

因此,构建稳定长效的财政会计监督机制势在必行,并且是未来相当长的一个时期财政会计监督发展的一个方向。

三、构建稳定长效的财政会计监督机制

1.建立健全财政会计监督法律体系。在划清财政机关与审计机关等监督主体的职责的基础上,尽快研究制定和颁布《财政监督法》,从法律上确定财政会计监督的地位,增强财政会计监督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执法监督体系中的地位,初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财税法律框架和财政会计监督法律体系。通过法律程序明确监督机构的职权、责任、监督程序、监督方法、当事人的权利义务、违反财政法规的法律责任等方面的问题,同时制定财政管理、监督各环节的行政法规及其实施细则,减少行政手段的使用,多采用法律手段,公眾监督、违纪监督更多地通过司法诉讼程序进行,减少暗箱操作现象,为财政部门行使财政会计监督职能、加强执法力度、坚持依法行政、提高财政会计监督工作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创造良好的法制条件,从根本上解决行政执法的随意性,真正把财政活动纳入法制化的轨道,建立健全比较系统完整的财政会计监督法律体系。

2.围绕财政改革,建立健全财政管理机制。

(1)逐步减少行政审批事项,压缩寻租行为产生的空间。目前财政管理中财政资金的分配、转移支付的安排、收费事项的确定、会计资格的认定、会计师事务所的设立等寻租行为很多,只有大幅减少这些事项,才能从根本上消除财政违法乱纪现象出现的原因。

(2)完善财政内部控制体系。全面实现财政分配、财政管理、财政会计监督“三权分离”。实行财政分配、管理、监督分离,可提高财政分配的透明度,增强财政会计监督的公正性、公平性。与此同时,各级财政部门应在内部上下之间、科室之间、各管理环节之间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内部监督管理制度和制约机制。重点放在健全财政资金分配过程中审批程序和业务检查方面。通过完善内部控制体系,规范财政资金的分配程序及拨付渠道,使每个环节的财政资金运动都能做到有章可循。并制定财政内部监督工作的规章制度,使内部监督工作正常化、规范化。

3.加强日常监督检查。由重事后监督、突击性检查为主转变为日常监督与专项检查并重,事前、事中、事后监督并重的方向上来,实现财政会计监督的经常化、制度化。着眼于财政活动的全过程,通过进行日常监督检查,发现财政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完善制度,堵塞漏洞,不断提高财政管理水平,真正形成监督与管理并重,日常监督管理与专项监督检查相结合的财政会计监督工作新格局。

4.充分发挥外部监督的作用。要进一步提高财政的透明度,公开财政工作程序、办理情况,接受人大评议、社会公众监督。公共财政是公开透明的财政,包括政策、程序、资金、转移支付、超收资金使用等都是透明的,是在阳光下运行的。

一是加强人大的监督。人大的财政会计监督包括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决算全过程,人大财经委在每年人大会议前对预算进行预审的方式是一种有效方式,可以弥补人大因会期短、内容多、时间紧难以详细审查的缺陷。

二是加强舆论媒体监督,这是防止腐败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形式。可设立财政违法行为举报邮箱,实施网上举报。根据有价值举报线索下达相应检查计划,安排检查任务,提高工作效率;还要制定严格的保密规定,保护举报人的合法权益,消除举报人的后顾之忧。建立有价值举报线索奖励基金,对有价值举报行为给予奖励,使社会各界关注财政会计监督检查工作,积极与新闻媒体协调,适当对违规违纪案例给予曝光,加大财政会计监督检查工作力度。

三是建立完善政务公开制度。制度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应是明确应向社会公开的具体内容,原则上凡是能够公开的都要公开,包括制度的制定、资金的分配、职责的划分、项目的评审、资金使用效果、查出的违规行为等等,这是改变暗箱操作、防止有人从中渔利的唯一有效做法。应制定《政府预算公开条例》,明确规定部门预算、财政会计监督查出的问题除军事机密外一律公开,真正实现“阳光财政”,提高财政会计监督的实效。

四是严惩违法违规行为。对财政违法犯罪行为的处罚是财政会计监督的重要环节,要在加大对违法犯罪责任人处理力度上下功夫,切实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杜绝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更不能以补代罚,或者以罚代刑。各级财政部门应与纪检监察和公安司法部门保持密切联系,建立健全联合办案制度和追究责任人员个人责任移送制度,把被查单位违法违纪与个人违纪紧密结合起来,把对单位的处罚与对个人的处罚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处罚措施的震慑作用和财政会计监督的预防功能。

5.每个财政会计监督工作人员应努力做到“八要”是长效机制贯彻的保证。

(1)要敢于说“不”,同时也要善于说“是”。对不符合国家现行法律法规政策制度的财政收支、会计信息、金融资产和财务信息事项,大胆地说“不”,并加以依法纠正和处理处罚。同时,对转轨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善于调查研究,多角度、全方位思考;对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新事物、新举措,从发展的角度、从创新的层面,换位思考,放到特定的环境中,加以审视分析。

(2)要讲职业人格,不讲自由人格。讲政策、坚持原则,挺住“说情关”,与从实际出发,解决实际问题,化解工作矛盾,适度掌握灵活性结合起来;主动服务与依法行政结合起来,不能任意变通,要慎用自由裁量权。

(3)要树立监督成本意识,防止不计检查成本搞“持久战”。应着眼于检查工作效率和工作效果。案头准备工作做实,事前调查做细,工作方法做密,人力安排到位,一旦进点力求速战速决。实施过程中遇到新情况需要调整人力和工作方案的应及时调整,同时加强报告整理与反馈意见的及时交换,努力使财政会计监督所用的“纳税人的每一分钱”产生更大的效果。

(4)要善于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力戒不分主次眉毛胡子一把抓。努力做到从宏观着眼、微观着手,善于总体把握、结构分析,为国家宏观决策、为完善财政政策法规、为提高各级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为推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公共财政体制的构建服好务。同时,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既不回避矛盾,也要讲究工作方法,充满“人情味”,而不要“硬碰硬”,激化矛盾,引起不必要的负面后果。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化解矛盾、解决矛盾。

(5)要跳出部门利益局限性,努力促进制度的合理化,不要在制度建设中打上部门利益的烙印。财政会计监督干部应努力站在国家利益的角度看问题、办事情,防止和摒弃利用职务之便索取超个人、超部门利益。在财政会计监督工作实践中,针对财政改革的热点难点和人民群众迫切关心需要解决的问题,加强调研,努力提出完善宏观调控的政策建议,促进财政资金管理使用安全、完整和效益,促进公共财政体制建设,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管理制度的健全与完善。

(6)要经得起各种物质利益的诱惑,正确履行好“四权”。正反两方面事例表明,能否牢固树立为国家理财、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尽责的思想,妥善处理好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索取与奉献之间关系,排除各种干扰,正确地行使审核审批权、检查监督权、处理处罚权、调查建议权,始终是对财政会计监督干部的考验。我们要努力成为党和人民信得过的促进国家廉政建设的坚强卫士,必须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

四、建立起完善的、长效的财政会计监督机制应做好的几项工作

1.信息共享机制方面。在局域网上建立监督检查信息平台,实现与局内各相关科室在监督检查信息资源上的共享,避免重复检查,提高工作效率。主要内容包括:提供准确、高效的财政会计监督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检索依据,监督检查情况及整改情况。

2.服务管理机制方面。在每次检查工作结束后,从财政管理角度提出合理工作建议,为财政改革大局服务;在检查工作中,将《财政会计监督检查工作征求意见表》发放给被检查单位,诚恳地征求被检查单位的意见建议,把征求到的意见建议进行认真讨论和分析,从而改进工作方式,提升工作质量;检查工作结束后,从改进被查单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漏洞方面,向被查单位提出改进意见,服务于检查对象。

3.沟通联系机制方面。建立财、税、审、工商等经济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相互沟通,及时掌握改革动向和管理状况,有针对性地以监督促管理,实现信息共享。

4.监控检查机制方面。加强加大专项资金的管理,通过预算执行管理系统视窗,及时进行事中检查。

5.处理处罚机制方面。对开展的各项检查工作,要依法出具检查结论,严肃查处违法行为,提高监督处罚的科学性与规范性,依法建立财政处罚示范标准体系库和典型案例库。

6.提高人员素质,调整干部结构。建立业务学习和业务交流制度,集中业务学习交流,增强工作技能,提高整体素质;鼓励和支持干部职工利用业余时间接受在职学历、学位教育及业务学习,营造学习氛围,使每位同志的政治水平和业务能力与其履行职责要求相适应。

7.创新工作思路,提高服务质量。探索工作新思路,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形成调研报告,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利用现有办公条件,对资料采集、证据收集、情况汇总、检查工作底稿撰写以及检查结论等全部实行电脑管理,全面實行无纸化办公,提高检查工作效率、质量和水平。

财政会计监督事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机遇,但与新形势的发展和上级部门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希望与困难同在,机遇和挑战并存。因此,财政会计监督机制亟待加强,因而构建稳定长效的财政会计监督机制有着长远的意义。

(作者单位:山东省桓台县财政局 山东桓台 256400)(责编:若佳)

作者:王 静

第3篇:国有企业纪检监察干部加强执纪监督思考

摘 要:本文通过对国有企业纪检监察干部的工作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结合实际提出了新时期背景下提升纪检监察干部更好地在企业管理中承担监督责任,更好地加强监督工作,履行监督职责,加强监督执纪,为企业改革发展,转型升级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

关键词:新形势;纪检监察干部;执纪监督;国有企业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对纪检监察工作来说,既是执纪目标,又是工作遵循。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在准确把握和运用“四种形态”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落实中,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亟待解决。一方面要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纪检监察干部队伍,一方面强调要加强执纪监督力度,深化监督,全面覆盖,对新时期国有企业纪检监察干部监督工作提出更高要求。

一、当前纪检监察工作现状思考

新时代党和人民对纪检监察工作寄予厚望,对纪检监察干部自身能力和素质提出更高要求,但是我们仍应该看到,国有企业纪检干部在执纪问责监督过程中尚有诸多差距,突出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1.1纪检监察人员的素质有待进一步加强。据调查,一些国有企业内部的监察管理人员素质能力不高,知识面窄,综合素质残差不齐,根本不能进行严格监督。很多基层纪检队伍配备不足且兼职较多,对纪检监察有关理论和知识认识不够,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纪检监察干部的专业知识需要不断更新,才能满足新时期纪检监察工作需要。

1.2纪检监察部门监督功能还需加强。国有企业纪委既受上级纪委的领导,同时又受同级党委和行政的领导。纪委只是同级党委的一个执行部门。由于纪委所处的位置、职权与它所担负的责任和任务很不相称,缺乏相对的独立性和权威性,这不但对纪委独立行使监督执纪权利形成制约,更关键的是对强化同级监督造成困难。

1.3国有企业纪检监察工作还没有形成较好氛围。尽管反腐工作逐年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是国企内部受到传统思想的束缚,纪检监察工作还存在很多问题,领导认识偏差是一方面,更关键的是内部监督没有形成良好氛围,纪检监察干部工作的积极性不高,监督执纪不能真正落到实处等等,这些都不利于纪检队伍建设。

二、新形势纪检监察干部面临的新要求

2.1重视纪检监察干部的选拔任用,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专职队伍。随着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不断深入,对纪检监察干部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就目前的纪检监察干部队伍现状来讲,总体看,政治素质是比较好的,但文化水平和专业水平不够高,知识面不够宽,年龄结构不合理。如何更好地完成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任务,首要问题就是要加强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治人者必先自治,责人者必先自责,成人者必先自成。”作为监督执纪的专门队伍,纪检监察干部肩负着维护党纪政纪、推进反腐败斗争的重要职责,其素质、能力和作风,直接关系到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成效。因此,建设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纪检监察干部队伍,是纪检监察机关的重大政治任务。二是注重干部年轻化。在选拔中注重挑选一些年富力强、精力充沛、敢于担当的年轻干部,使他们与经验丰富的老干部、承前启后的中年干部按梯形结构形成一个综合体,发挥各自的最优效能,不断增强队伍的战斗力。

2.2加强队伍建设,努力提高纪检监察干部自身素质。一是要加强学习,坚定信念。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理论素养。要善于用发展的眼光、改革的精神,研究和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承担起党章赋予的各项职责和任务。要坚持原则,忠于职守,把依法执政的要求贯穿到党的纪律检查工作中去,严格依纪依法办事。要牢记使命,求真务实,进一步塑造良好的纪检监察干部形象。二是坚持培训,提高工作水平和执纪能力。采取走出去、请进来、内部培训和研讨等方法,不断提高纪检监察干部的综合能力。

2.3与时俱进,努力塑造纪检监察干部新形象。纪检监察干部在工作中既要常常深入基层和外地调查取证,又要不断与当事人面对面接触,难免会受到各种各样的腐蚀和诱惑,甚至会产生“办案腐败”。为此,广大纪检监察干部要秉公执纪,勤奋工作,树立纪检监察干部可亲、可信、可敬的良好形象。

三、纪检监察干部如何更好地履行职责

3.1思想认识要到位。纪检监察干部要正确认识当前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紧跟改革步伐,时刻做到“在党言党,在党忧党”。时刻要与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一致,时刻要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完成好党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最根本的就是要正确处理好个人利益与党和人民利益的关系,在任何时候都要把党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要时刻注意树立警醒意识,在大是大非面前坚持正确立场和态度,自觉维护党和人民的利益。正确行使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心系组织重托,心系群众冷暖。一方面作为纪检监察干部自身要切实加强对纪检监察工作的认识,深化责任感和使命感,围绕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纪检监察队伍要求,全面提高个人自身素质,不断适应和满足纪检工作需要。只有通过不断研究新情况,探索新规律,创新工作方法,才能在反腐败斗争中始终处于有利地位。另一方面要增强纪检监察工作在企业中的重视程度和地位,首先是领导必须重视和支持,其次纪检监察部门要全面参与企业各项决策,行使監督权。在企业内部决策过程中,要增强工作的透明度,需要进行公开的要实行公开。

3.2强化职责履行力度,厉行监督执纪问责。纪检监察干部要忠诚履行党章赋予的职责,聚焦监督执纪问责。一是按照十八大中央纪委六次全会要求,在纪检监察工作中,保持力度不减,节奏不变,尺度不松。要具备能够把握好“四种形态”的能力,与党中央一道,重点查处党的十八大后不收敛、不收手,问题严重职工群众反映强烈,现在重要岗位可能还要提拔使用的党员领导干部,而这三类情况同时具备的是重中之重。加大对侵害职工群众利益问题的查处力度,加大追逃追赃的力度。二是善于抓住“关键少数”,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持一个节点一个节点地抓,对规避组织监督,出入私人会所,组织隐秘聚会的要作为重点监督对象严肃查处。三是纪检监察干部要深刻,领会党中央巡视工作条例,新修订的《准则》、《条例》、《问责》等规定,要有强化党内监督从自身做起的强烈责任感。

参考文献:

[1]国有企业纪检监察工作策略探讨[A].赵文杰.“决策论坛——经营管理决策的应用与分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16.

[2]浅谈如何与时俱进做好企业纪检监察工作[A].刘会.2017第一届世纪之星创新教育论坛论文集[C].2017.

作者:杨远杰

第4篇:倡导党员干部加强学习专题党课 —— 加强党员干部学习教育

一、为什么要加强学习

第一, , 加强学习是提增强党性修养的迫切需要 第二,加强学习是提高执政能力的迫切需要。

第三,加强学习是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迫切需要。

第四,加强学习是建设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

二、要学习什么

一是突出政治理论性。

二是突出政策指导性。

三是突出现实针对性。

四是突出知识前瞻性。

三、应如何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曾非常透彻地分析当前干部学习的四个问题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我们党既要政治过硬,也要本领高强”,把增强学习本领排在必须增强的“八大本领”之首位,倡导在全党营造善于学习、勇于实践的浓厚氛围,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推动建设学习大国。党员干部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中坚力量,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要履好职、尽好责、带好路,团结

带领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幸福美好生活,必须把学习作为自身的内在需求,增强学习的紧迫感和使命感,积极主动、自觉自愿地投入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素质,增强各项本领,才不会辜负党的重托和人民的期望。

一、为什么要加强学习

学习决定一-个人的修养和境界,关系- -个民族的素质和力量, 影响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对领导干部来说,读书学习既是- -种 人生责任,又是- -种历史责任。只有多读书才能不断提高素质,才能养才气、显朝气、有底气,才能增知识、明事理、长精神,才能不断丰富精神世界,坚定理想信念,才能做到富有激情、昂扬向上、意志坚定、见解超前、视野宽广、头脑冷静,才能做到领导发展、执政为民、造福一方。

第一, , 加强学习是提增强党性修养的迫切需要。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艰巨的任务、宏伟的目标,迫切需要用科学理论武装全党的头脑。这就需要各级党员干部要强化学习,不断增强党性修养,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重大问题上立场坚定、旗帜鲜明。特别是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适应、把握、弓|领新常态,推进 供给侧结构性改

革,确保第一个百年奋 斗目标圆满实现,是摆在全党面前的重大任务。理论是行动的先导。掌握理论彻底、贯彻理论坚决,是攻坚克难、闯关决胜的前提。越是接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胜利,越是接近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越需要全党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更加自觉地用党的创新理论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更加主动地向党中央看齐,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向党中央决策部署看齐;越需要牢牢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强大思想武器,以主观世界的改造|领客观世界的改造,适应实践新要求、聚焦时代新课题,勇于担当责任、善于创新创造,着力把理论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决策和有效举措,转化为迈向全面小康进而实现中国梦的坚定意志和坚实步伐。

第二,加强学习是提高执政能力的迫切需要。各级党员领导干部,是各项事业的组织者和推动者,党组织的凝聚力、领导班子的战斗力、领导干部的执行力,直接关系到发展战略的落实和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但高素质的干部从哪里来?一一个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读书学习。不断学习、与时俱进,领导干部才能准确理解中央和上级的决策,才能真正有能力做好自己分管范围内的事情。古今中外,即事有所成,必是学有所成;学有所成,必是读有所得。实践证明,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队伍整体是好的,在团结带领各族群众推动发展的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不 容忽视的问题。- -些党组织凝聚力不强,个别基层组织软弱涣散, 作用发挥得不好,群众威信不高; - -些领导班子战斗力不强,执行 力不够,缺乏创新进取意识,

工作长期打不开局面; - -些领导干部 忽视思想政治建设,以干代学,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 -些干部群众观念淡薄,做群众工作能力较差。甚至个别领导干部整天忙于应酬,热衷于跑关系,没有心思学习;有的玩风过甚,不屑于学习,工作中吃老本,凭经验。解决这些突出问题,最根本、最 迫切的办法就是加强学习,通过学习造就一批不仅是行政能手, 也 是专业高手的专家型干部;造就- -批重视理论又能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干部;造就-批勤于思考、心系群众、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 问题的干部;造就一批能利用自 己深厚积累进行科学决策,同时又能身先士卒、率先垂范的好干部。

第三,加强学习是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迫切需要。近年来,通过多次到国内先进地区、包括我市其他县区考察学习,开阔了视野,更新了观念,看到了差距,也增强了工作的前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这些考察中最深刻的体会:科技和人才是社会发展进步的第一资源,国家、地区、城市之间的竞争胜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技和人才的竞争。从国际上看,世界经济合作组织成员国 50%以上的 GDP 依赖于以知识为基础的产业。日本和德国虽然是二战战败国,但他们却在短短的几十年里,在废墟上创造了经济腾飞的奇迹。以色列是一-个沙漠缺水的国家,但却创造出世界上最先进的农业。美国的硅谷在近 50公里长、17 公里宽的狭长地带,创造了接近于中国四分之一的 GDP。就国内而言,海信曾经 60 小时推出一个新产品,一周 3 个;海尔则是一天一个,两天-项专利。这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重视科技、重视人

才,特别是突出了领导干部学习成长这条主线,激发领导干部学习动力,提升领导干部素质和能力,形成了良好的发展氛围。我们在省内外先进地区快速发展带来的挑战面前,历史的优势已经完全弱化,要在新一轮的创业竞争中赢得发展新优势,实现振兴发展,重振老工业基地雄风,重新跻身于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经济强区行列,同样必须牢固树立尊重学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新的思想。抓好党员干部学习教育,就 是要培养和造就一批综合能力强的党政机关领导干部、懂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各行业的专门人才,进而带领全体人民共同推动我区的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第四,加强学习是建设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群众看党员,党 员看干部。党员领导干部是"风向标”,- -定程度上引|领着社会的风气和潮流。从净化社会风气,建设和谐社会的角度,党员领导干部更要带头读书学习。从历史的角度来说,读书承载和维系着中华文明的历史。五千年的历史和变迁,武力的征服却终究无法战胜文化的融合,中华文化之所以千古传承、不断丰富发展而没有中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对文化的学习和传承,古人给我们留下了 8 万卷典籍,不断为华夏子孙提供着文化的濡养和积淀。即使我们从社会的细胞家庭着眼,读书也是一个家族兴旺绵长的思想基因。中国的钱氏家族人才辈出,科学家、文学家、外交家不胜玫举。经研究发现,其家族无论顺境和逆境,一直坚持和秉承流传千年的《钱氏家训》,其中“子孙虽愚,诗书须读” ,正是家族奉行的圭臬。从现实的角度来说,学习才能净化风气

促进和谐。现在经常讲干部生活圈的问题,其实对任何人来说都-样,如果不能用有益的学习来填满你的业余时间,那必然被那些无益的应酬、麻将等所占用。清代的袁玫曾经发出天下读书人有几的感叹,那么我们一-些同志家中能摆_上几本好书的有多少?能够静下心来读读书的又有多少呢?如果一个领导干部的业余时间,常常是“觥酬交错、麻将声声” ,我们先不谈工作,这样的人怎么能教好子女、带好家庭、和睦邻里,匡正民风呢?在这里我想把温家宝总理的一-句话送给大家:“书籍是不能改变世界的,但读书可以改变人,人是可以改变世界的。读书可以给人智慧,可以使人勇敢,可以让人温暖。知识不仅给人力量,还给人安全,给人幸福。

二、要学习什么

“学习什么”是首先要解决好的重大问题。我认为在学习内容上做到“六多”:即多读哲学,辩证唯物;多读政治,头脑轻醒;多读历史,心静眼明;多读法律,知规守正;多读科技,自觉主动;多读文学,修身养性。我们要从做好领导工作、履行岗位职责的实际需要出发,创新学习内容,拓展学习的广度和深度。

具体来讲,我们在学习上要"突出四性”:

一是突出政治理论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个政党要走在 时代

前列,- -刻也离不开理论指导;一个领导干部要做好本职工作, - -刻也离不开理论学习。”要把党的重大理论及最新理论成果作为学习的基本内容,特别加强对党章、党纪、党规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学习,牢固树立“四个意识”,提高运用科学的观点、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领导干部时刻保持政治坚定,头脑清醒,理论素养、思想水平不断提高,不断更新思想观,念,不断增强推动科学发展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二 是突出政策指导性。要把各项政策作为学习的重要内容,准确地把握精神实质,并结合实际进行认真研究和思考,创造性地贯彻落实。要认真学习贯彻党中央政策,立足我区产业基础和优势,抓好工作落实。十二次党代会以来,提出全新的发展战略,聚焦主导产业和重点产业发展,着力做精第- -产业, 做强第二产业,做大第三产业等战略思路,这些符合实际的发展思路和定位无不得益于我们对实际的正确认知,无不得益于对各级政策的深入学习理解和准确把握。

三是突出现实针对性。毛主席曾经说过:“读书是学习, 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如今,发展定位和发展目标已经确定,学习就要紧扣这些关系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安排,并且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推动主导产业和重点产业发展,加快城市建设和加强民生保障,对我们来说是挑战、是课题,还有很多领域需要我们去学习、去探索。我们要加强对产业发展、项目建设、民生保障

等方面的专题学习,帮助大家树立工匠精神,增强工业意识,为推动产业发展、特色园区创建、解决实际问题奠定坚实基础。

四是突出知识前瞻性。党员领导干部要注重学习最前沿的政治、经济、法律、科技、文化等方面的知识,不断优化知识结构,做到,辩证唯物地看待问题,头脑清醒、心静眼明地分析问题,创新思维、知规守正地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把学习的过程真正变为提高认 识、转变观念的过程,变为统- -思想、达成共识的过程,变为科学决策、推动实践的过程。

三、应如何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曾非常透彻地分析当前干部学习的四个问题: "一是追求享乐、玩物丧志,不好读书;二是热衷应酬、忙于事务,不勤读书;三是浅尝辄止、不求甚解,不善读书;四是学而不思、知行不一,学用脱节。"要解决上述问题,在学习上必须做到“四要”。

一要恒。学贵有恒。虽然经济社会正处在转型升级、加快发展的阶段,肩上的担子很重,想抽出整块的时间去读书很困难。但"凡是伟大的领导者都是伟大的读书者”,连毛主席这样管理一一个大国 的领导人都有时间读书,我们怎么会挤不出时间读书呢? -一个人每天总可以抽出个把小时读书的,约 1.5 万字,一月可读 45 万字,一年可读 540 万字,相当于 30 万字左右的书 20 本。这里关键是你能否把读书学习成为一种习惯,能否像挤海绵里的水那样挤时间,能否真正做到持之以恒。

二要精。知识浩如烟海,而人的时间精力有限,读书必须有所选择。要从各自知识结构和工作实际出发,缺什么补什么,需要什 么学什么。作为领导干部,要有针对性地选择- - 些经典书籍进行精读,要选择那些有利于提高思想水平、完善知识结构、增强工作能力、提升精神境界的书籍来读。特别是要重点学习党的基本理论、路线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信息网络等方面的知识,学习与岗位职责相关的新知识、新技能。

三要思。“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读书学习的过程, 实际_上是一一个不断思考认知的过程。思考是阅读的深化,是认知的必然,是把书读活的关键。书本上的东西是别人的,要把它变为自己的,离不开思考;书本上的知识是死的,要把它活学活用,同样离不开思考。只有把读书学习与深入思考紧密结合起来,才能使书本知识真正活起来,为我所有、为我所用。希望各级领导干部带着问题读书,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特别是针对当前的热点问题,联系实际,开动脑筋,深入思考,形成有深度、成体系的思维和能力。

四要行。学习最终的目的还是指导实践。衡量领导干部理论水平高低,不仅看掌握了多少理论知识,更要看能不能把所掌握的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有效解决改革发展稳定中的实际问题。可以说, 一名 领导干部的水平,主要体现在运用理论和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复

杂问题的能力。作为领导干部要积极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在实践中深化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地破解发展中的难题。我区推动振兴发展、二次创业的实践,没有很多现成的经验可遵循,在哪一个书本里也找不到现成的答案,这就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去学习,在学习中进步,真正把学习实践的成果转化为推动加快发展的能力,转化为推动发展的思路和工作本领。

第5篇:加强干部监督 选好用准干部

在监督环境不断变化的新形势下,加强干部监督工作,必须做到思想上重视,方法上革新,制度上健全,格局上一体。

一、不断增强监督意识

一是监督主体要在履行职责上主动。要改变“不敢监督,不必监督”状况,就要赋予监督主体开展工作所必须的权限,变“虚权”为“实权”,变“软权”为“硬权”,使监督主体敢抓敢管,敢于碰硬;要明确监督责任,使监督主体充分认识到干部选用工作监督既是职权,又是职责。二是监督客体要在接受监督上自觉。通过以学习培训、舆论宣传、普法教育等形式,帮助各级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权力观、人生观,端正对监督的认识,克服“不能、不用监督”的心态,自觉接受组织、群众和社会舆论的监督。三是参与群体要在监督行动上无畏。要增强全民监督意识,克服“难以监督”的心态,使广大党员群众认识到吏治腐败不仅危及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也与自己的工作、生活息息相关。要营造一种勇于监督、监督光荣的良好氛围。要正确对待和处理群众的监督意见,增强群众监督的信心,鼓励和动员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关心、支持和参与对干部选任工作全程监督。

二、大力改进监督方法

一要在实施事前监督中先提醒。搞好干部选任工作全程监督,必须强化《干部任用条例》的宣传,通过对政策法规的学习,努力提高监督对象自我规范和自我约束的能力。通过正反两方面教育,使领导干部增强执行《干部任用条例》的自觉性,从而努力形成党委重视抓监督,一把手亲自抓监督,分管领导大力抓监督,各级党委层层抓监督的良好工作局面。二要在实施事中监督中把好关。要前移关口,强化任前监督。建立调整干部提前审查和任后备案制度。各级党委、党组在讨论决定干部任免事项前,要说明本次干部任用中推荐、考察、酝酿等各个环节的执行情况。对不符合《干部任用条例》等有关规定的坚决不予审批,确保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严肃性。三要在实施事后监督中敲警钟。要延伸监督触角,跟踪考察问效。领导干部走上工作岗位后,经过一段时间实践锻炼,监督部门要回过头来对其进行考察,主要看其适应岗位情况、工作进入角色情况、群众认可程度以及工作作风、工作实绩等。对考察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谈话、诫勉等组织处理。通过回访考察,认真分析和总结干部选任工作的主要经验、教训,查找差距,弥补不足,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干部选任监督工作。

三、着力健全监督制度

一要在信息公开制度下功夫。要打破干部任用和干部监督工作的“神秘色彩”,逐步推行干部选任监督信息公开制度,让广

大干部群众对干部选任拥有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要充分利用现代传媒手段,构筑发布干部选任信息的网络平台和“绿色渠道”,定期向相关部门或公众传递有关干部选任工作的信息,提高干部选任工作的公开度和透明度。二要在民主监督制度下功夫。重点要放在对权力的制约和干部任用的监督上,建立用好权、选好人的长效机制。凡在人事安排、干部选任上没有制定民主监督制度,或者虽然制定了民主监督制度,但不严格执行,要认真整改和纠偏。要进一步深化民主推荐、民主测评、公开选拔、竞争上岗、考察预告、差额考察、无记名表决、任前公示、任职试用等项改革措施,使广大群众对干部选任用拥有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三要在组织谈话制度上下功夫。要从制度上对“组织谈话”的对象、谈话内容、谈话时间作出明确的限定,防止“组织谈话”的随意性。要通过建立制度,使“组织谈话”紧扣监督主题,并把“谈话”结果运用到干部选任工作中去,发挥好“谈话”的监督作用,防止“谈话”和“监督”两张皮。四要在监督一把手制度上下功夫。要建立分权制度。从制度上作出规定,不允许一把手在用人上垄断权力,集重权于一身;不允许一把手违背民主集中制原则,拥有绝对否决权;对一把手用人决策要有专项记录,以便监督检查,追究责任。

四、构筑立体监督格局

一要整合好组织监督资源。在加强干部监督工作中,要切实把强化党内监督作为一个重要方向,发挥党委组织部门、纪检监察机关、信访等部门的作用。要用活用好干部监督工作联席会议这个平台,整合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在干部监督中的资源和力量。要加强上下级组织部门的纵向联动,形成有效的干部监督联动机制。二要整合好党外监督资源。人大监督和政协监督,是干部选任工作党外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采取切实措施,整合好这两方面的监督资源。人大监督方面,要明确规定各级人大代表在干部选任工作中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同时,要从监督机制上将人大监督的内容和形式固定下来,使干部选任置于经常性的人大监督之下,防止权力滥用。政协方面,也要从监督机制上将各级政协委员的监督权利、监督义务确定下来;同时,制定具体的政协监督的内容、方式和程序,使政协监督成为促进干部选任,防止用人不正之风的必要补充和外在条件。三要整合好舆论监督资源。要以贯彻《干部任用条例》为契机,深入研究整合舆论监督资源问题,充分利用报刊、新闻等一切媒介平台,使之全面贯穿于干部选任全过程之中,并加大覆盖面,增强其公开性和真实性,切实发挥好舆论监督作用。四要整合好群众监督资源。要严格选任干部民主推荐,凡未按程序进行民主推荐,组织部门一律不予考察,党组织一律不予讨论和审批。要进一步加强民主测评和民意调查,聘请党性观念和原则性强、有丰富领导工作经验和较高工作热情的同志担任干部选任工作监督员,定期和不定期到有关单位进行巡视,对选

任的干部在更大范围内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了解其真实的工作及生活情况,并将结果向派出单位党组织汇报。要完善选任干部的信访、举报制度,调动社会力量参与选任干部的监督管理,从而逐步实现干部监督工作系统化、科学化。

第6篇:如何加强对干部的监督

特别是“八小时外”之外的监督问题的研究

秦 鸣

前不久,本人看了一部中篇电视剧《罪域》,感触颇深,此部电视剧在赞扬优秀共产党典范郑毅然的同时,同时也反应了目前反腐倡腐工作的严峻形势。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领导干部工作之外的社会活动空间在不断扩大,活动方式和内容也日趋多样化。一些社会上的不法之徒抓住“八小时外”的时机,腐蚀拉拢领导干部;而我们的部分领导干部也在工作之余放松了自我的约束,没能挡住诱惑,走上了违纪违法的道路,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八小时外”腐败。近年来,领导干部“八小时外”腐败的问题呈高发多发的趋势,一些领导在“八小时外”搞权钱交易、权色交易被查处的案例经常见诸于报端。如何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探索和建立干部队伍管理的新机制,不断延伸拓宽干部监督渠道,加强对领导干部八小时外监督管理,是当前各级组织部门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八小时外”腐败的主要表现及危害

所谓“八小时外”腐败是指八小时工作之外,在领导干部“生活圈”、“社交圈”发生的腐败行为。具体表现有:

一是行贿受贿,搞权钱交易,获取非法利益。从全国各级纪检部门近年来查办的腐败案件来看,很大部分的腐败行为是发生在“八小时之外”。

二是用公款大吃大喝。有的领导干部到下属单位检查工作时吃,同兄弟单位联系工作还得吃,轮流坐庄,相互宴请。虽然国家三令五申整治公款吃喝,但从效果来看,公款吃喝仍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其开支的数字还有呈几何倍增的趋势。一项调查显示,全国公款吃喝开支,1990年为400亿元,1994年突破1000亿元大关,2002年达 1

2000亿; 2004年数字已经变成了3700亿元……。

三是热衷赌博和女色。有的领导干部参与赌博,甚至挪用、贪污公款赴境外赌博,或以赌博为名行贿受贿;有的在外拈花惹草、养情妇,包二奶。

四是傍大款、傍黑道。我们有些领导干部专门与大款老板为伍,互相勾搭利用;有的甚至与黑道人物称兄道弟,为一己私利,为犯罪分子充当保护伞。《罪域》中的李子涛常务副市长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

五是借机敛财。利用节假日、婚丧嫁娶、生日寿辰或生病住院之机收取钱财,并以形成恶性循环。

“八小时外”腐败发生在“生活圈”、“社交圈”,在八小时工作之外,很多是发生在一对一的情况之下,具有很强的隐蔽性,监督部门要掌握其线索和证据比较困难,正所谓 “管得着的看不见,看得见的管不着”。同时“八小时外”腐败往往与许多私人活动、民间活动混在一起,有所谓人情交往作掩护,具有很强的伪装性和复杂性,在案件检查时,案情界定比较困难。“八小时外”腐败具有很强的节令性,节假日、生老病死、婚丧喜日、调动升迁、重大项目启动之前往往是多发时段。

“八小时外”腐败有损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有损于党和政府的威信和公信力,危害极大。

其一,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八小时外”腐败虽然发生在工作时间之外,但伴生的是八小时内的权利寻租、暗箱操作和损公肥私等,腐败分子以权谋私,权力进入市场,直接破坏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给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埋下巨大的隐患。

其二,损害群众利益和公共利益。腐败分子假借公权之名而行私权之实,将公权变成了为个人和小团体谋取私利的工具,必然会损害公共利益和群众利益。

其三,有损党和政府的形象。领导干部是党和政府形象的代表者,

百姓是从他们的一言一行中来认识和评判党和政府的。因为朝夕相处,干部是廉是贪,群众看得最清楚,他们最痛恨也是发生在身边的腐败现象。所以,领导干部“八小时外”的腐败行为,直接影响党和政府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

其四,败坏社会风气。腐败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和腐蚀性。领导干部的言行往往会成为普通百姓效仿的榜样,领导干部八小时外利用公款大吃大喝、奢侈浪费,必然影响周围的群众,在社会上形成一股追逐奢靡的不良风气。正因如此,加强对领导干部“八小时外”的监督显得尤为重要。

二、“八小时外”监督的现状

随着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深入推进,“八小时外”的腐败现象引起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胡锦涛同志在中央纪委全会上就曾强调:“对领导干部工作时间内的表现要监督,工作时间以外的活动也要注意。”各级党委、政府也陆续出台了一些制度,以加强对领导干部“八小时外” 的监督和管理。

但从全国范围来看,对领导干部“八小时外”的监督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监督意识还不够强。有些领导干部缺乏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认为“八小时外”是私人空间,别人管不着;广大群众参与监督的积极性也不够,有的还有思想顾虑,怕侵犯隐私,怕打击报复。

二是“八小时内”监督不力。“八小时外”腐败,其根源在“八小时内”。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过于集中,缺乏监督,权力运行不规范,不透明,必然导致权力向“八小时外”转移,这是“八小时外”腐败产生的根本原因。

三是制度不够健全,落实不够到位。虽然目前干部监督的制度有不少,但对领导干部“八小时外”的规范管理还没有形成比较具体、全面、系统的规定,在制度和监督上仍然存在盲点;加上现有的一些制度操作性差,落实不到位,监督没有实效。

四是监督渠道不够广。目前对领导干部的“八小时外”监督主要还是依靠党内监督,而群众监督、舆论监督及其他方式的监督作用发挥不够,特别是没有发挥好群众监督的作用,而他们对领导干部“八小时外”的表现是最有发言权的。

三、加强对领导干部“八小时外”监督的对策

一是加强思想教育,增强自律意识,使领导干部“八小时外”不想腐败。党员干部在八小时以外违法违纪,说到底是因为党性不强、觉悟不高造成的。我们应该加强对领导干部的思想教育,以增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和接受监督的意识,运用典型案例进行警示教育,促使他们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生活情趣,“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在“八小时外”自觉抵制腐败。

二是创新管理机制,规范权利运行,让领导干部“八小时外”不能腐败。和“八小时内”腐败一样,“八小时外”腐败的根源仍然是领导干部手中过于集中的权力。因此,要解决领导干部“八小时外”的腐败问题,首先就应该建立和完善内部权力制衡机制,通过合理分权,以权力来监督权力,以权力来约束权力,科学制衡权力过大的问题,以规范权利的运行。其次是要建立健全相关配套制度措施,把干部八小时以外的监督纳入法制化轨道。对现有制度要制定实施细则,使之明确具体,便于操作,如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制度、领导干部家庭财产报告制度、干部任前公示制度、考察预告制度等。通过落实各项制度,规范领导干部的一言一行,使他们在“八小时外”,没有腐败的机会。

三是畅通监督渠道,形成监督合力,使领导干部“八小时外”不敢腐败。

(1)拓宽渠道,强化社会监督。发挥监督作用,多渠道了解和掌握领导干部及其配偶、子女的生活、社交情况,将领导干部臵于群众的监督之下。同时疏通监督渠道,建立网络监督平台,聘请“八小时外”监督员,设立举报箱,逐步建立一个覆盖面广、渠道畅通、反

应灵敏的干部监督信息网络。

(2)改进方式,强化组织监督。改进监督方式,强化监督手段,努力做到领导干部的权力行使到哪里,领导活动开展到哪里,组织的监督就延伸到哪里。同时将干部的选拔、考评、监督向“八小时外”延伸,将考察的范围扩大到领导干部的“生活圈”、“社交圈”,把“八小时外”的表现作为考核、提拔、重用的重要依据。要多方联动,纪检、组织、公安、新闻媒体等部门要通力合作,建立监督信息交流制度,及时掌握和制止领导干部违法违纪行为。同时实行诫勉谈话制度,对存在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的领导干部,纪检监察机关和组织部门应及时对其进行诫勉谈话,做到早提醒、早教育、早纠正;对党员意识淡薄和有轻微违规违纪行为的,进行劝勉、告诫、教育。

(3)加强教育,强化家庭监督。家庭是监督的基础,领导干部八小时外发生的一些细微变化,家庭成员特别是配偶最易察觉,我们应因势利导,加强对领导干部家属的思想教育,教育他们多关心、过问领导干部的思想和生活情况,做到常吹廉政风,多敲枕边钟,促使领导干部自觉抵制腐败;同时也要求他们不向领导干部提出违纪违规甚至违法要求,做到在生活上照顾,工作上支持,成为领导干部的“贤丈夫”、“贤内助”。监督部门要保持与领导干部家庭的经常性联系,接到反映领导干部八小时外违纪违规的反映,在查实后要及时向领导干部家属通报,引起家属们警觉和重视,做到防患于未然。

总之,我们在完善制度、加强教育的同时,必须综合运用好群众监督、组织监督、家庭监督等手段,形成监督合力,约束我们的领导干部,使他们“常存廉洁之心,常去贪欲之想”,这才能保证领导干部无论在“八小时内”还是“八小时外”都能行得端,走得正。

第7篇:如何加强基层干部监督管理

近年来,党政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管理等等方面成了一个热门话题,然而对基层干部尤其是村一级干部的管理和监督成了一个不是很受重视的话题,而万丈高楼平地起,要想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的管理和监督就先得抓好对基层干部的监督与管理。近年来,由于村级干部都不是专职的使得对他们的管理和监督都成了一大难题。那么要怎样来加强对基层干部的监督与管理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第一、坚持不懈地抓好对基层干部的教育培训工作。 把教育贯穿于对基层干部的管理监督之中,引导和督促基层干部加强党性修养,牢记“两个务必”,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创新教育方法,丰富教育内容,提高教育的吸引力、说服力和震撼力,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第二、督促基层干部坚持民主集中制,建立健全议事、决策的规则和程序,尤其是加强“四议两公开”工作制度,认真落实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注意总结推广好的经验,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第三、加强对基层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的指导和监督。各乡镇党委和纪委要切实加强对各村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

的指导。定期对各村支部落实民主生活会制度情况进行检查,督促领导班子成员针对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各方面提出的意见,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切实搞好整改。

第四、建立健全基层干部日常管理监督制度。定期对基层干部队伍思想作风状况进行了解和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和措施。

第五、把加强监督与鼓励干部大胆探索、开拓创新结合起来。要严格掌握政策,注意把干部政治方向、道德品质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区分开来,把重大问题与一般性问题区分开来,努力调动和保护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创造性。

第六、加强对选派的大学生村官任用力度,使基层干部队伍更加年轻化和知识化。大学生村官这支队伍是一支新形势下发展起来的不容忽视的队伍。近几年来各省市都在开展选派大学生到村任职这项工作,这不仅仅是解决了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更重要的是为基层组织这块阵地的增添了新鲜血液,为农村带去了希望。

第8篇:加强干部监督是搞好人大监督的有效途径

加强干部监督是搞好人大监督的有效途径当前,伴随着各地人大换届选举工作的顺利进行,新一届人大代表大会的相继召开,新一届人大常委会及“一府两院”的组成人员也相继选举产生出来,一大批年轻干部走上了新的领导岗位。如何做好新一届的工作,成为各地人大及“一府两院”所关注和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笔者认为,万事人为本,做好工作要依靠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发挥好作用。现就新一届人大如何做对“一府两院”的监督工作谈几点建议和做法。

一、加强学习监督,提高监督对象的理论素养当今社会是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瞬息万变,竞争日趋激烈。知识创新、科技创新在经济社发展中的作用日益重要,新事物、新知识、新挑战层出不穷。在这种知识大爆炸的时代,怎样才能战胜自我,超越自我,唯一的途径就是加强学习。建设学习型社会,是科技高新化、信息网络化、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现在我们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这是一个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技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发展阶段。这就要求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技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得到明显提高。这一切都决定了我们必须不断地学习和吸收新知识。党的十六大明确把“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确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所以,抓干部的学习不仅是党委的事,也是全社会的事。作为人大及其常委会也要毫不例外地把加强对“一府两院”干部的学习监督作为首要任务。

二、加强工作监督,增强监督对象的公仆意识加强工作监督,主要是对监督对象进行责任心、事业心和完成工作任务的监督。江泽民同志我次强调,我们的党员领导干部,应该思想境界更高一些,坚持党的事业第一,坚持人民的利益第一,为国家、不民族奋不顾身工作。有了这样的精神支柱,站得就高了,眼界就宽了,心胸就开阔了,对个人的名利待遇等等,就能够正确处理。作为部门的一把手,必须正确对待职务,把责任放在第一位。作为部门的一反把手,必须正确对待职务,把责任放在第一位。牢记“两个务必”,“在其位,谋其政;司其职,负其责”。这一古训,既是对为官从政者理想、胸襟、道德、情操的特殊要求,也是衡量一名领导者是否称职的标准。作为党员个体户干部和政府工作人员,党和人民赋予一定的职权,自已就应该在工作和事业上尽心尽力,尽职尽责,这是最根本的要求,也是第一位的要求。尽职,就是用最大的力量去做好本职工作,认真履行自己的责任,正确行政自己的权力。尽责是先例职权的目的,职权是履行职责的手段。职权要服从职责,职责是第一位的。完成本职工作是心职的基本要求。“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尽职的最高境界。任何单位任何地区的工作,在创新和发展的过程中,都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但困难对大家的意志、信心、智慧,凝聚力、创造力都是一种极好的锻炼。人大应采取调研、视察、述职等不不形式和方法对干部的履职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使其充分认识自己肩负的重任和责任,时刻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常怀为民之心,常听为民之言,常思为民之策,常兴为民之举,常记为民之托,尽职尽责,当好人民公仆。

三、加强作用监督,促使监督对象廉洁从政党的作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的生命。良好的作风既是推动事业发展的重要前提,也是实践“三个代表”和重要保证。作为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要抓好对干部作风的监督评议工作,采取以下评上,以外评内的办法,重点对絷地部门、经济管理部门和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紧密相连的工作部门,在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上级的决策和执法服务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热点问题、以及服务质量、服务效率问题进行评议。评议的结果向社会公布,接受群众监督。这就要求“一府两院”及政府各行政主管部门始终注意改进工作作风,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工作。世上最难得、最宝贵的就是人心。人心靠上级封不来,靠权力压不来,靠自己吹来。唯有以“三个代表”来规范自己的言行,才能赢得群众的肯定。我们要充分认识加强和重视作风建设的重要性,自觉做到在学习上抓深度,在宣传上抓广度,在贯彻上抓力度,以新的作风促进全区改革工作的新突破,以新作风的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新跨跃。

四、加强法律监督,确保监督对象依法办事加强法律监督是宪法和法律赋予人大常委会的主要职责和任务。加强法律监督,主要是加强对宪法、法律法规执行情况的监督。它包括政府颁布的规章、政令、文件是否符合宪法的原则和精神,执行国家方针、政策、政令情况,执行上级和本级人大常委会决议、司法机关的审判、检察、侦察活动是否符合依法办事的原则等等。以促进每位监督对象依法决策,依法行政,公正司法,保证宪法和各种法律、法规的正确实施,达到推进改革,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目的。

第9篇:加强监督,促进和谐

加强监督,促进和谐,推动安全发展,建设平安交通

--在全县交通安全生产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二〇〇九年二月三日

同志们:

今天召开全县交通系统安全生产会议,主要是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传达市县安全生产会议精神也能、总结去年安全工作经验,研究分析存在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及对策。去年,全县交通行业安全生产总体平稳,交通行业安全生产责任得到了进一步落实,各项制度进一步完善,基础工作进一步增强,工作形势稳定,这离不开大家都努力,我代表党组对大家所付出的辛勤劳动表示衷心的感谢!下面对做好我县交通行业安全生产工作、春运工作、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提出几点意见。

一、要勤于学习,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十七大精神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坚持安全发展,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和监督,有效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要“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保障任命生命财产安全”。这些重要论述再次明确了安全生产的指导原则和基本任务,我们必须深刻理解、全面落实,以安全生产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安全发展的重大举措,对于加强安全生产工作,惩处安全生产领域违法违纪行为,严肃党的纪律,深入推动发福倡廉建设,促进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和公共财产安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要善于思考,研究解决我县交通安全生产领域的新矛盾问题

当前,“安全发展”即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现实要求,同时也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实现的历史过程,需要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在安全形势趋稳的时候,尤其要保持头脑清醒,认清存在差距和潜伏的危机,警钟长鸣、警示高悬、居安思危、任劳任怨、埋头苦干,切实有效地把安全生产事业向前推进。

随着我县公路里程不断增长、水域面积分散、渡口设施、渡船安全性能相对落后以及各类交通工具不断增加、通村公路工程配套设施有待于不断完善的实际,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形势更加严峻,深入研究解决如何有效防范水上、道路运输重特大事故发生,使交通安全生产工作更加公开透明和更加及时有效,是当前系统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任务。如何提高从业人员特别是高危行业从业人员的素质技能是抓好安全生产工作的关键,这就要求我们各部门监管责任要到位各个企业要尽到主体责任。

在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中无论是公路、水路、道路运输企业、交通工程建设还是安全生产主管部门,在实际工作中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在安全教育培训方面存在许多薄弱环节,从业人员安全知识贫乏,安全意识不强,是造成安全隐患的主要因素,因此从业人员熟练掌握防范技能是重要的,这也就充分说明了安全知识教育培训十分重要。

三、落实责任、推动安全发展

我们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七大精神上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总结经验,加强监管,推动安全生产工作的创新发展。

一是“一把手”必须切实负起主要责任。在安全性生产管理的各种规定中,对单位的主要负责人的责任是十分明确的,各单位法人代表要认真履行第一责任的职责,把安全生产工作作为头等大事抓紧办好。尤其是交通运输和施工企业法人代表或“一把手”是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必须切实负起安全生产的全面责任,制定和完善企业安全生产方针和制度,层层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治理安全生产重大隐患。

二是安全生产要齐抓共管,人人有责。做好安全生产工作,要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明确责任,要形成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对分管工作中的安全工作负责,相关职能科室对职责范围的安全生产工作负责,形成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格局。

三是要严肃事故责任追究。为了加强安全生产工作,惩处安全生产领域违法违纪行为,06年底,检查部、安监总局第11号令颁布了《安全生产领域违法违纪行为政纪处分暂行规定》,07年底,中纪委出台了《安全生产领域违纪行为适用<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

例>若干问题解释》。由此可见,中央对安全生产事故追究的重视程度。

四、加强监管,确保各项安全生产措施的落实

一是强化安全投入。全面控制和防止特别重大、特大事故,必须在人力、财力、物力和技术上做出必要的安全投入,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交通主管部门和行业管理机构要认真做好检查督促工作,确保企业按规定标准及时足额提取安全费用并按规定用于安全生产工作。

二是加强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所有从业人员必须分别经过教育培训,掌握基本的安全生产知识和防范技能后方可上岗操作,管理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

三是制定完善各类应急预案。通过近几年的工作,交通全行业的各类应急预案的制定已经基本完备。但必须看到,还有相当一些冤是照搬照套,通用性很强,没有联系我们交通行业的实际,缺乏可操作性。为此,下步我们要注重考虑应急预案的实用性,保证制定的应急预案能够正确指导实际防灾抢险工作,以提高应急救援能力。

五是组织实施好专项整治工作。我们交通系统深化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要以建设工程、道路和水上交通运输、危险化学品和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等为重点,强化执法,重在治本,防止反弹,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五、实现“三个确保”,做好今年的春运工作

春运与广大人民群众切身相关,做好春运工作是服务型交通和责任性交通的重要体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观点要求。各有关单位要充分认识做好春运工作的重要性,要成立领导机构,制定工作方案,落实有效措施,加强检查监督,建立值班制度,保障春运工作所需人员、场所和经费等,要切实加强春运工作的组织协调。确保实现春运工作的有序、优质、平稳。有序就是要使广大旅客走得了、走的及时、还要尽可能地走得舒心,把国家的政策真正落实到实处。优质就是要大力开展交通服务工作,管理部门要为运输企业做好服务,运输企业要为旅客群众能够做好服务。各单位都要围绕做好春运服务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加大监管力度。在安全监管上工作更加到位,管理更加严格,热震做好水上、道路春运安全保障工作,确保主要公路的畅通,要制定保障公路畅通的方案,加大巡查力度,做好人

员、物资、机械的充分准备,一旦发生因非人为因素的阻车,要在最短的时间里抢通,为春运交通做好支持保障。

六、履行综治职责,建设平安交通

切实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保证广大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对我们顺利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暨创建平安单位是党和政府提高执政能力,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工作内容,是解决当今中国复杂的社会问题,维护社会稳定的有效手段。全县交通系统要进一步提高对综治工作的认识,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做好2008年的综治和平安创建工作:

一是加强综治平安建设工作的领导。要进一步增强政治责任感,坚决落实综治工作林蛋糕责任制,对涉及工作的各个环节,要做到意识到位、领导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逐级抓落实,结合单位的实际认真落实社会治安的各项举措,层层落实责任,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二是加强道路运输安全管理。加强汽车客货运站(场)、交通沿线各站点等公共复杂场所及运行的客车治安防范和管理,净化交通治安环境。继续开展客运市场的专项整治工作,加大对非法营运活动的打击力度,改善旅客的乘车安全条件。

三是加强信访工作,及时掌握信息,认真处理好系统个单位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保持交通行业稳定。

四是构建治安管理长效工作机制。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健全综治工作机构,落实承办人员,确保综治工作有人抓、有人管、管道住。要舍得花钱买平安,切实加强物防、技防建设,不断提升单位内部安全防范水平和能力,为我县交通事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

五是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增强交通干部职工道德素质、法制观念和遵纪守法意识,推动全行业依法行政,确保交通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六是继续实施好通村工程建设,推动城乡客运一体化进程,完善农村公路安全设施,促进行车安全。

七是完善综治和平安建设责任机制,把综治和平安建设目标纳入考核内容,加强责任追究制,严格落实综治工作一票否决制。

同志们,安全生产责任重于泰山,社会治安工作关系国家长久

治安,做好春运工作意义重大。请各单位结合实际,认真部署落实各项工作,继续坚持不懈地加强监管工作,为我县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做出贡献。

上一篇:国有企业宣传工作计划下一篇:社区群防群治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