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干部培训力度

2022-08-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加强干部培训力度

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加大人才培训力度

近年来,着眼适应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求,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员队伍,上海市人事局以改革为动力,以能力建设为核心,紧紧围绕继续教育的社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建设目标,创新继续教育工作机制,完善继续教育管理体系,大力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全面提高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素质,初步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继续教育管理新体制和新的工作运行机制。

一、上海继续教育发展现状

(一)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的基本状况

近年来,上海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的一个总体特征是总量持续增长,学历层次不断提高,凸现年轻化趋势,非公经济组织内的专业技术人员迅猛增加。2003年上海专业技术人员队伍总量达到129.09万人,比2002年底118万人增长了9.36%。专业技术人员中大专及以上学历为78.97万。其中,研究生学历人数占到了总数的3.9%。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呈现了青年化趋势。35岁以下的青年专业技术人员为63.34万,占49.1%,36-45岁占25.4%。在20个行业类别中,制造业、批发零售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福利业等行业集中了最多的专业技术人员,占到了总数的62.23%。分布在非公经济组织中的专业技术人员达到了56.46万人,占专业技术人员队伍总量的43.74%,大中专以上学历人员为31.65万人,中专学历人数为11.41万。在非公经济组织中,专业技术人员的年轻化程度更为突出,35岁以下的超过了60%。

(二)上海开展继续教育基本情况

1、继续教育工作新格局初步形成。建立了“政府调控、行业指导、社会参与、单位自主、个人自觉”的运行机制。政府部门负责制定法规政策,发布需求信息,实行宏观调控,提供培训政策与业务导向,行业主管部门或行业组织承担研究开发继续教育课程,制定继续教育科目指南,提供专业业务指导:高校、社会办学机构等广泛参与继续教育活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组织各类专业培训,各企事业单位根据自身发展需要,独立开展继续教育,或委托行业、社会培训机构帮助实施各类专业人才的继续教育;专业技术人员根据单位安排,或者根据个人的业务实际需要,以及职业资格注册制度要求,以提高岗位工作能力为目标,积极参加各类继续教育专业培训。

2、继续教育运作方式呈现多样化。近年来,卫生、教育(中小学教师)、档案、统计、建筑、专利、汽车、机电、社会工作等行业都相继出台了继续教育科目指南;以宝钢、上海石化、华谊、上汽集团等为代表的特大型国有企业都已建立起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继续教育管理新体制和工作新机制;各高等院校积极参与,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利用计算机和信息网络技术,大力发展网络远程继续教育,突破继续教育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实现了继续教育方式向分散性,多样性、灵活性、开放性的转变,缓解了继续教育的工学矛盾,减轻了继续教育的成本,大大提高了继续教育效率,使上海继续教育又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3、继续教育国际化趋势日益凸现。国外培训机构也纷纷将眼光瞄准了上海这个充满活力的大市场,促进了上海继续教育机构的竞争,也使上海市的继续教育更具有生机和活力。尤其是一些国际知名的培训机构,他们带来了先进的培训项目、培训方式、培训技术和培训理念,许多具有国际通用资质的知名品牌培训项目也已被引进。在一些专业技术人员的基本知识技能培训项目上,一大批国际培训项目已被引入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科目范围。国际培训机构的介入,拓展了继续教育培训内容,缩短了我国继续教育与国际继续教育课程开发的差距,促进了继续教育向专业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加快了人才培养和继续教育国际化的进程。

4、积极推进继续教育法制化管理进程。1993年,上海市人民政府下发了《上海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对本市继续教育的目的、方法、内容、管理体制和机制,以及专业技术人员的权利和义务作出了明确规定。之后,上海市人事局相继出台了《上海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登记制度实施办法》、《组织编制实施继续教育科目指南的工作意见》等一系列配套工作文件,对指导和推动本市继续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目前,本市行业系统,以及各区县已全面推行继续教育登记制度,将专业技术人员接受继续教育的情况记录在册,作为考核、使用和晋升的重要依据。人才资源的开发、使用、培养一体化机制正在形成,继续教育管理已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轨道。

5、以“紧缺人才培训工程”为载体,建立继续教育社会化的培训工作机制和网络。上世纪九十年代起,上海市人事局和组织、教育等部门启动实施了“上海九十年代紧缺人才培训工程”,由政府统筹,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广泛参与,合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建立了十大行业培训基地,先后开发和实施了通用外语、高级口译、计算机等考核,以及现代企业高级经理,现代企业高级营销经理、房地产开发、现代物流、WTO高级事务等几十个个专业岗位培训项目,其中绝大部分为继续教育专业培训项目。据统计,参与紧缺人才培训的社会培训机构超过千家,每次计算机考试动用的计算机达6000台以上,外语考试动用的语音设备可供上万人同时使用等。几乎所有的高校、行业培训机构和其他社会培训力量都参与了这一培训工程项目,这既调动了社会各方面参与人才培训的积极性,也极大限度的整合了教育资源。紧缺人才培训项目的成功实施,加快了本市继续教育社会化的进程,也为推进继续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经验。

6、为支持西部开发、振兴东北地区提供继续教育服务。自中共中央提出开发西部的战略要求以来,我们充分利用了上海在人才和技术上的优势,发挥本市继续教育的辐射效应。95年以来,我们根据西部地区的实际需求,通过为西部地区举办专业人才培训班,为西部人才开发服务。先后为新疆兵团、新疆阿克苏、云南、广西、内蒙等地区举办了30多期高级专业人才和高级经营管理人才的培训班,培训学员达1500多名,为稳定边疆、维护民族团结,巩固边防和加快边远地区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其中为兵团举办的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培训班培训效果显著,被国家人事部认定为全国继续教育示范班。

7、围绕世博人才开发,推进继续教育的开展。紧紧抓住2010年在上海举办世博会给继续教育工作带来的历史机遇,以世博培训工作为载体,推进继续教育的新发展。上海市人事局与世博局联合开展了世博人才培训计划,下发了有关文件。根据政府推动、社会参与、市场运作这一原则,通过定期发布世博人才需求信息、世博人才培训项目,营造人人参与世博会的社会氛围。世博专业人才的培训工作已经启动,通过引进国际培训项目、考试证书等,使世博人才评价标准与国际接轨,促进世博人才的国际化程度。

二、上海继续教育工作主要特点

(一)以发布专业人才开发目录为导向,聚焦社会教育资源,为继续教育的发展提供宏观指导。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和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化,传统的计划经济下的统一、直接管理企事业单位继续教育的模式已不适应。政府机构对继续教育管理必须重新定位,建立新的管理模式。随着上海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民营机构的迅猛发展,许多企业内部培训已经推向社会。继续教育的公共科目和一些新兴学科的培训已由社会培训机构承担实施,实现了社会化、市场化运作。为了正确引导社会化的继续教育,上海市人事局每年年初发布当年度的专业人才开发目录。专业人才的开发目录紧紧围绕市委、市府确定的重点工作,按照提升城市服务功能,实施服务全国战略和国际化、区域化经营战略的要求,根据产业结构调整和重大项目工程启动实施的情况,罗列出人才类别、专业类别、主要涉及岗位、专业背景、能力和业绩、产业或行业导向、地区导向、政策服务等8个项目,引导对人才的培训工作。《目录》的发布为各行业开展继续教育提供了课程设置、调整与建设的参考,同时也为培训机构、跨国公司和国内大培训集团开发培训项目提供了参考。

(二)以各类职业、岗位和职称考试项目管理为龙头,引导和促进继续教育的实施与发展。在开展继续教育过程中,实施继续教育证书登记制度是一项很重要的保证措施。我们把继续教育与职称评定、职业资格的执业注册制度等工作结合起来,采取综合管理。于 2003年4月份成立了职业能力考试院,它以建立各类人才职业能力标准框架为目标,承担各级各类人事人才考试、评价制度改革的研发、实施考试证书管理等工作,旨在建设以业绩和能力为导向的社会化人才评价机制。考试院以考试指导培训项目的设置,推行培训项目的统一标准,促进了上海继续教育走上了制度化、科学化的轨道,对规范和引导培训市场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以实施社会培训工程项目为抓乎,引进具有国际品牌的继续教育培训项目,推进继续教育的国际化进程。上海的继续教育在结合开展“紧缺人才培训工程”、“世博人才培训工程”的基础上,去年又推出了新的专业人才能力培训工程。包括21世纪工程师开发计划、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领军人才重点开发计划等项目。同时,加大了国际间继续教育工作的交流,主动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引进了一些国际知名培训机构的著名培训项目、证书,并在国外建立了以专业技术人员为主要对象的专业培训基地。通过建立具有广泛影响和权威的、与国际接轨的人才专业组织,实现了各类专业资质、标准、证书的国际互认,培养了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具备创新性的专业人才队伍。

(四)以实施干部在线培训工程为契机,加快继续教育信息化、网络化进程。2003年,市委组织部、市信息委和市人事局共同组织了干部在线培训,将继续教育培训科目纳入干部在线培训网络,将继续教育培训科目课程、师资介绍、机构介绍等制成课件挂在网上。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搭建网络信息平台,整合现有的继续教育资源,并通过这个信息平台,发布有关继续教育的信息,开展继续教育活动。网络化的继续教育为个人提供了电子IC学习卡,学员可根据卡号内所存的点数在线点击课程进行学习,每完成一个学时消耗相应的点数,并可参加网上的考试,考试合格后进行接受继续教育的登记。

(五)以实施西部开发战略为机遇,加强继续教育的区域合作,促进资源共享,服务全国。近年来,上海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为实施西部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努力开拓继续教育培训新项目,建立了智力输出、合作培训的继续教育合作工作机制,在服务全国中促进继续教育资源共享,求得共同发展。2003年,苏浙沪两省一市召开了首届长三角人才开发一体化会议。长三角地区实行联动发展、人才资源共享、政策制度协调衔接、服务贯通等区域人才资源开发启动,继续教育正式纳入长三角地区人才开发一体化,资源共享机制的协议书,包括相互提供各行业、专业系列的继续教育课目指南及相关教材目录,提供各自的继续教育师资目录、基地目录等,并协商建立继续教育高研班互派专家、互派学员、登记互认的合作机制。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一是要继续推进继续教育法规体系的建设。争取早日实现继续教育的上海地方立法,为政府部门依法行政,推动继续教育提供保障条件。继续教育新法规要着重对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目标、原则、对象、形式、继续教育权利与义务、政府责任、教育机构、评估标准、人力资源营销,救济途径等方面作出严格的法制规范。

二是不断推进继续教育的社会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充分调动社会方方面面参与继续教育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既要充分发挥政府的管理、指导和监督职能,又要理顺政府、社会、市场、企业和个人在继续教育中的法律关系和相应的权利义务,推动继续教育的社会化、市场化进程,努力形成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新机制。

三是继续推进“继续教育在线培训”的工程建设。加快继续教育信息化、网络化发展的进程,提高培训覆盖面和培训效率,为落实中组部提出的“大规模开展干部培训”规划创造条件。上海将结合上海市干部在线培训工程的实施,加快开发继续教育网络培训课件;采取传统授课与网络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增强培训的实效,提高网络培训的覆盖率,降低培训成本,提高培训效率,缓解和有效解决长期以来影响继续教育发展的工学矛盾和经费不足,这两个最突出的的问题。

作者:上海市人事局

第2篇:加大培训新型农民力度 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摘 要: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家提出了城乡共同发展的思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把所谓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即“三农”问题解决好,使之与构建和谐社会相协调一致。在当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更是离不开农民,新农村建设需要广大农民的积极参与。面对我国农村当前存在的农民文化水平相对不高、人才流失严重、经济发展缓慢等问题,政府部门应该转变职能,提高服务意识,对农民开展丰富多彩的科学文化、经营管理、思想道德等方面的学习或培训工作,促进农村经济和谐快速发展。

关键词:“三农”问题 新型农民 农村经济 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解决好“三农”问题就成了我国实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构建和谐社会的重中之重。自改革开放几十年以来,我国农业经济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已基本实现了农业现代化。作为一个农业人口大国,农村人口占据我国总人口的大多数 。因此,我国经济要得到健康持续发展,“三农”问题是短板,其突破口就是在农村经济上。该文就我国“三农”问题的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1 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原因

首先,由于受到交通、信息等多种因素影响,农民的科学文化知识相对匮乏,造成农民的整体素质不高。大多数农民只能从事单纯的农业种植解决温饱。对新技术和新知识的接受能力不强,对现代农业产业化和高效种养殖模式缺乏正确的认识和足够的了解。其次,是农民的法制意识不高,影响到经济的发展。一些地方尤其是偏远地区的农民对现代科学知识掌握的不够,法制意识还比较淡薄,愚昧无知的封建迷信仍然有市场,这些情况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农村的稳定和发展大局。最后,农民的科学管理水平较低,缺乏现代化的管理知识和经营方法。由于农村经济的欠发达和落后,造成人才流失严重,一部分有知识有文化的农民想方设法的外出打拼创业,起不到带领当地农民致富的作用。

2 加大对农民培训力度,提高农村经济发展。

(1)培训有文化有技能的新型农民是是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保障,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高素质的新型农民的参与。在农业生产要素中,劳动力是一个决定性因素。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农民的参与,如果农村没有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将无从谈起,举步维艰,同时也失去了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目前,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不高是制约我国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农民跟不上信息时代的发展。因此,培训一部分具有较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中的一项紧迫的现实任务。 要实现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就必须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管理水平,只有农民的综合素质和管理水平提高了,才能提高农村的经济水平。

(2)培训新型农民是统筹城乡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当前我国农民的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一般以初中学历为主,文化素质不高,而且缺乏相应的专业技术或职业技能。部分地区农村基层文化相对单调,农家书屋、远程教育和文化大院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尚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对农民开展的实用技术和职业技术培训缺乏实用性和持续性,人才培养体系不健全。要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就必须培养一部分有知识有技能的农民,带领农民创业致富,逐步实现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以此来提高农民的素质,缩小城乡贫富差距,达到城乡共同发展的目的。

3 开展丰富多彩的培训和学习方法

提高农民素质最有效的手段就是用先进的文化对农民进行文化知识的熏陶。对农民开展各种培训,让农民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了解党对“三农””问题的方针政策,提高其思想觉悟和意识。

(1)加强对农民劳动技能和科技文化培训。促进农村经济快速的发展,主要是在提高农民的劳动技能和科技文化素质上。 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力度,使他们能够尽快的转变思想和观念,努力学习新的文化知识和技能,大力实施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和劳动力转移培训,最终达到用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武装农民,并转化为生产力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2)加强对农民管理知识和素质的培训。新农村的建设需要生产方面的人才,更需要懂得经营管理的人才。通过对农民进行经营管理方面培训,可以强化农民的市场意识、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市场营销知识,从而提高农民的管理水平.另外,还应该整合农村的图书室、农村书屋和文化活动场所,用现代化的传播手段,满足农民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

(3)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培养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农村党组织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领导核心,是农村工作开展的基础,农村党员作为骨干力量,更应该在农村经济发展方面起到带头作用。因此,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党员的培训工作,提高农村干部的素质和领导能力,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战斗堡垒作用。

4 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领导干部要转变观念,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促进中小微企业的发展,增加农民就业岗位和机会。政府要依法管理,支持和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增强龙头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大力发展农村第三产业,引导和鼓励农民进入三产领域,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为农民开辟新的就业渠道和增收门路。以市场为导向,优化农业种植结构,规模种植高效农业经济作物,生产绿色无公害农产品,以提高农民的收益。大力推进以公司加农户为主要形式的农业产业化模式,对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精加工、深加工项目给予政策倾斜,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技术改造,提高加工能力,创立品牌,形成市场、企业、基地、农户紧密相连的联合体,创建一批现代化的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5 政府要转变职能,提高服务意识

政府既要积极推进改革,又要充分考虑农业科技的特点。在优化产业结构调整和建立农业生态示范区过程中,要做到合理规划,科学配置,认真研究制订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农业结构调整政策,优化农业种植结构,建立健全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促进土地优化组合和使用。学习国内外先进的经验,吸引更多的高水平农业人才为当地农民提供科技服务和就业指导。银行金融部门要加大对种养大户、中小微企业、龙头企业及农户的信贷支持力度,简化手续,提高服务质量;政府部门要在培训新型农民方面给与财政支持,全面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使农业逐步实现现代化、产业化,最终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目标。

总之,政府部门要转变职能,本着农民无小事的原则,解决和处理好农民所想、所急和所盼的事情,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健康发展。要广泛开展农村环境整治创建活动,改厕改灶、美化绿化亮化家园、净化环境,帮助和引导农民创造便利、整洁、卫生的生产生活环境。着力解决好涉农服务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要加强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为。让老百姓在上学、就医、就业、养老等方面得到更多的实惠。尤其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帮助农民提高自身素质和文化修养,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让农民享受到更多的改革开放红利,获得更多的幸福感。

参考文献

[1] 张鸽盛,孔霁.农村劳动力主义培训“五方动力”现状透视[J].中国培训,2009(6):46-47.

[2] 李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动力机制研究[J].河南农业,2008(20):3-5.

[3] 巫建华,李胜强,翁为民,等.培育新型农民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1):17-18,27.

[4] 郭浩.构建绿色生态产业链的“超大模式”[J],农产品市场周刊,2004(36):27-30.

作者:董晓燕

第3篇:加大农村教师培训力度 促进教师资源均衡发展

吉林省永吉县是一个农业县份,在所辖78所中小学校的3204名专任教师中,85%的教师分布在农村,因此,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素质尤为重要。多年来,尤其是近几年,我们把培训的工作重点放到了农村,本着“面向全员,注重农村,按需培训”的原则,依据“全面指导,重点帮扶”的工作思路,加大培训力度,积极探索适应农村教师培训的有效途径,以缩小城乡教师的差距,促进教师资源的均衡发展。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整合资源,提高培训效率

教师培训资源建设水平的高低,决定着培训的质量。农村教师多数是单职工,既要工作又要种地,工作与学习之间的矛盾等使得教师教育工作面临诸多困难,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我县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基于此,在培训农村教师的实践中,要整合课程、人力、网络资源,在提高培训的效率上下功夫。

(一)整合课程资源,满足教师学习需求

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的课程资源主要来源有三种: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国家课程是面向全国的,但各地的师资水平差异很大,县城和农村也不尽相同,所以在課程资源开发上应本着稳步推进的原则,整合各种课程资源:除在国家“网联”资源中选课外,还要利用省编继续教育教材和市编教材,并针对农村教师实际选订县级培训资料和以校为本的校本研修教材,使课程更具有针对性,增强课程的弹性,体现出地域特色。整合课程资源,为各个学科的任课教师提供了更广阔的选择空间,满足了广大教师对多元化课程资源的需求。教师们既可以有针对性地学习本学科的专业知识,也能跨学科领域涉猎其他知识,以丰富自己的知识底蕴。另外,还可以将省、市发放的教师继续教育教材作为重要的学习内容,采取集中培训与分散研修相结合的办法组织教师学习。与此同时,要鼓励教师们把自己的学习收获写成文章发到网上进行交流,真正实现新课改中提倡的“多学科知识的整合”,拓展教师们的知识面,充分调动教师学习的积极性。

(二)整合人力资源,满足教师培训需求

我们树立了“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意识,首先成立了培训专家指导委员会,成员由高校著名教授组成,又多次聘请吉林大学陈秉公教授、东北师大教授柳海民等来我县讲学指导。我们还成立了培训领导组,组建了一支培训者队伍,负责组织领导、指导服务、管理监督、业务咨询等工作,我们确立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一、二、三、四”管理体系,即“一个目标”(以实施素质教育为目标);“两项任务”(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为主要任务);“三个结合”(实效性与超前性相结合,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骨干带动与整体提高相结合);“四项机制”(组织保障机制、督导评估机制、制度制约机制和奖惩激励机制)。形成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两线四级”网络体系,即“国家——省——市——县继续教育领导组”和“全国网联——省继续教育中心——市继续教育办公室——县教师远程培训领导组”。我们还从全县专兼职教研员、培训教师和骨干教师中选聘配齐了各学科的辅导教师。这支队伍的工作直接关系到培训质量的高低,因此,一方面,对培训教师和辅导员严格管理,定期组织考核,对不合格的取消任职资格;对基层学校的辅导员采取集中面授的方式提高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另一方面,理顺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形成长效的运行机制。如《质量评估办法》、《考核制度》、《教学制度》等,以此约束各相关部门、基层学校和教师。通过人力资源的整合,满足了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的需求。

(三)整合网络资源,满足教师对信息的需求

几年来,我们始终本着“小实体、多功能、大服务”的原则,构建“多功能、大服务”,这种上挂高等学校和全国网联,下联中小学校的县级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促进“天网、地网、人网”真正有机结合。在此基础上,我们着重加强县级培训机构的改革与建设,投入大量资金,完善了网站硬件设施,指导全县中小学完善网站建设,并为各校提供网站代理服务。在基地建设比较完备的基础上,我们还整合了丰富的网络资源。购置两套资源库,《名师上课实录》、《新课程培训》等光盘2000余张;利用教育卫星接收中央电教馆教育资源,下载放到视频点播服务器中供全县教师共享。为了使中小学的设备得到有效运用,我们加强了资源和技术服务工作,购买两套教学资源库免费提供给中小学使用,把每天接收到的教育资源转发到永吉教育信息网,把其中适合村小使用的刻录成光盘免费赠送,三年来赠送的光盘达6310张;向村小增送电脑89台。目前,我县网站共有资源2000G以上,基本上解决了教师的实际需求。

二、拓宽渠道,注重培训实效

农村教师是教育教学培训的重点。几年来,我们从提升学校品位和教师素质入手,采取多渠道、全方位、“立体式”培训方式,通过干部培训、教师培训、课题研究、研培结合等途径,开展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加强校长培训 提升学校品位

校长的素质,决定着学校的品位。几年来,我们在校长培训工作中,加大力度,狠下功夫。经过潜心研究,大胆实践,探索出了农村中小学领导干部的培训模式,培养了一支适合永吉教育需要的学习型、专家型的领导干部队伍。

1. 论坛交流,提升校长理论素质。我们积极搭建平台,在全县中小学领导干部中开展“百题知识竞赛”、“创新教育”主题辩论大赛、领导干部“百人论坛”、校长“网上论坛”等活动。特别是校长“网上论坛”,规定论坛题目,论坛内容全县开放,达到资源共享。通过以上活动的开展,切实提高了农村中小学领导干部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梯次研修,提高校长专业水平。我们坚持对全县中小学校长按岗位、按需求、分类、分层次、分专题进行培训,举办一把校长、教学副校长、后勤副校长、村小校长、教导主任等研修班,几年来,有针对性的举办培训班12次,先后聘请全国小学教育专家窦桂梅、省学院干训办林森主任等领导和专家进行专题讲座,组织他们到长春师大附中、树勋小学等名校进行实践考察,共培训1200余人次。在校本培训中我们采取专家引领、经验交流、实践反思等方式,使农村中小学领导干部开阔了视野,提升了理念,收获了经验,提高了校长专业化水平。

3. 名校代培,提高校长管理能力。名校代培,就是在全县现任中小学领导干部中,精心挑选有发展潜能的中青年领导干部,送到域内外名校,脱产代培学习,达到在短时间内快速高效地提高科学管理能力的目标。我们先后送出去50余名中小学校长,分别到山东、四川、北京、浙江金华四中、东北师大等名校代培学习,今年3月份,选送6名村小校长到县实验小学、北大湖中心校代培学习,通过代培学习,使他们增长了见识,提升了素质。在代带培学习中我们采取先学习、再感悟、最后反思的方式。在反思中分析对比,寻求结合点,探求生长点。到域外代培的学员回来后在县内巡回报告,达到资源共享。这种培训模式在全省得到推广。

通过培训,使全县中小学校长的管理能力明显增强,专业素质明显提高,学校品味明显提升。现在我县被评为市级以上一类一级校5所,最佳管理学校15所,精神文明先进学校20所,校长们撰写的教育科研论文有50余篇在省级刊物上发表,20余篇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2008年,我县承办了省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培训班教育考察现场会。2009年我县承办了全省干训科研现场会,会上我校做了题为《开放运用‘校长培训案例教学科研模式’不断提升校长培训工作质效》的经验介绍。

(二)强化教师培训 提升专业素质

教师队伍素质决定着教育教学质量。针对我县农村教师的实际情况,近年来,我们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开展教师培训工作。

1. 开展教师全员培训。为了促进全县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整体提升,针对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2009年暑期,我们采取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方式,通过专家讲座、榜样示范、课堂实践、教材分析等形式,对全县中小学教师进行了为期一周的集中全员培训,尤其针对村小教师年龄大、参培难、专业知识欠缺的问题。我们又举办了全县180名村小教师的全员集中培训,培训内容侧重信息技术、英语等学科。同时我们在全县中小学教师中开展了“每人一绝”练功活动。切实提高了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和专业知识水平。

2. 注重骨干教师培训。我们实施“抓骨干带全员”的培训策略,以“专家高效引领,学员互动分享”为培训模式,坚持“按需培训”的原则,在骨干教师培训中,通过专家报告、主题论坛、博客交流、课例点评、案例分析、专题讲座、远程教育等形式进行培训,促进骨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3. 启动名师代培工程。名师代培,就是把即有培养前途又有培训需求的农村中小学教师,送到县内外名师所在校脱产代培学习,同名师近距离接触,学习名师的教学经验,感受名师的风范。目前,我们共选送32名局直小学、乡镇中心校教师到东北师大附小、吉林一实验小学、磐石实验小学代培学习,2009年又选送3名村小骨干教师到县实验小学代培学习,代培教师无论在理论水平上还是在实践能力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4. 推动师德、班主任和薄弱学科的培训。采取集中培训和分散研修相结合、面授辅导和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并举的培训方式,为教师们搭建学习平台, 使“赏识教育”、“尊重教育”、“爱的教育”、“心理教育”等培训内容落到实处。针对我县中小学教师存在的职业倦怠问题,我校心理健康教研员深入到各校做专题讲座10次,有千余人参加。我们又推选了基层学校四名师德典型在各类培训班上做师德报告。958人参加了省市县班主任培训班,参培率达到100%。2009年以来共举办两期中小学起始年级班主任培训班,314人次参加培训,切实提高了他们的班级管理能力。根据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短缺且整体水平相对薄弱的实际,我们定期开展了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培训活动,2009年我们启动了英语教师“三年规划,四位一体”培训工程。

2. 加强学历培训。我县农村教师人数多,学历层次偏低,为提高他们的学历水平,我们实施“联合办学”举措,通过自考班和函授班等途径组织他们进行学历补偿培训和学历提高培训。我们与吉林大学、省教育学院和长春教育学院等高校联合办学,在距县城一百华里的岔路河中心校开设英语、信息技术、中文、人文科学等专业的自考和函授班。2009年全县有252人毕业,今年,经过我们的宣传动员,又有42人参加函授学习。几年来,教师的学历层次与水平稳步提高。现在我县小学专科以上学历达到86.6%,初中本科以上学历达到70.1%,普通高中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达到6.7%。均达到了省规定的标准。

我县教师培训工作的经验在国家、省、市会议上交流,2009年,在重庆召开的全国教师教育学会“教育改革与发展论坛”会议上,我校介绍了题为《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全力提升教师专业素质》的经验;在省教育厅召开的全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会议上,我县介绍了题为《坚持“三性”培训理念,全面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经验。

(三)深化教学研究,促进研培结合

教学研究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生命线。几年来,我们以“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秉承“创新县域教研文化,引领学校教学改革,服务教师专业发展”的工作理念,深入研究 ,有效促进研培结合。

1. 开展校本研修活动

校本研修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我们构建了“重心下移,以校为本,纵向贯通,横向联动,多元交流,有机融合,民主、开放、高效”的县域中小学研修体系。下发《永吉县中小学校本研修指导意见》、《校本研修工作评估标准》、《永吉县中小学“协作区校本研修”工作实施方案》等19个文件,规范、指导校本研修活动。实行教研员包片、包校制度,通过教研员深入所包片、校,参与、指导、协调、组织召开集体备课、现场会等研修活动,提升研修质量,彰显研修成果。2007年以来,我县在口前、岔路河、双河镇3个教学协作区开展了6次“中小学校本研修特色成果”展示活动,受到与会省市领导的高度赞誉。“小课题循环集体备课法”、“主备室二次电子备课法”、“同课异构集体备课法”、等研修成果特色鲜明。县级教研中心、研修协作区、学校、教研组等多个层面、多种形式常态化、制度化研修活动的深入有效开展,推动了学校和教师的可持续发展。

2. 开展主题教研活动

主题教研是提高教研活动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有效研究方式。几年来,我县以三级课程团队为依托,深入开展主题教研活动。下发《永吉县中小学主题教研实施方案》等文件。通过“主题研讨、主题展示、主题论坛、主题评优”等活动形式,探索教研模式,交流经验,推广成果。3年来,共召开13个学科24次主题教研研讨交流会,先后承办了 阅读、统计与概率、课前一歌、美术、信息技术等5次地区主题教学现场会。2008年,我县被吉林省教育学院确定为“主题教研实验县”,实验小学、永吉十中等5所学校被确定为“主题教研实验校”。主题教研的开展,助推了我县教研工作再上新台阶。

3. 开展送教下乡活动

我县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积极开展送教下乡活动,为农村教师送理念、送经验、送技术。一是指导县名优教师下乡支教和农村骨干教师跟岗研修活动,三年来,我们共指导67人次(跟岗研修42人、支教25人)。二是组织市、县名优教师深入农村学校送课,三年来,共送课16个学科164节,参与活动的达3600多人次。三是开展教研员送“下水”课暨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的教研员送教下乡活动。送教下乡促进了我县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

(四)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提高应用能力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加大对农村教师的现代化教育培训尤为重要。为此,我们首先开展了全员培训,提高教师的操作能力。几年来我们对全县中小学任课教师进行了信息技术初、中、高级培训。通过对信息技术课程共10个模块的学习,教师基本掌握了电脑操作、上网查询、收集和整理教学信息、使用办公系统软件,播放教学资料等基本技能。

其次,我们开展项目培訓,促进教学观念和方式转变。我们先后实施了“英特尔未来教育基础课程国家级项目县”培训工程、“教育部中西部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远程培训项目县”工程和教育部“微软——携手助学”项目县培训等工程。通过项目培训促进了教师角色转变,实现教师由原来的知识传授、灌输者向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和课堂组织者转变;初步实现了教学内容呈现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第三,我们根据实际需要,开展专题技能培训。我们有针对性地举办了网络安全管理及资源使用培训、课件制作等培训班,解决了中小学教师在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2009年,在吉林市“网络教研与教师专业发展”研讨会上,我校做了题为《开展网络研修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经验介绍。

(五)注重教育科研,引领专业发展

教育科研引领着教师专业发展。我们实施“以点带面”的教育科研推进策略,即:建立教育教学科研基地,我们参与并指导基地校课题研究与实验,以开题会、培训会、现场会等形式,实施课题研究,推广研究成果,真正实现基地校教育科研对全县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的推动作用。在中小学领导干部培训中,我们承担的《提升校长办学理念 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省级重点实验课题取得可喜的成绩。2009年吉林省中小学校长培训“案例教学”现场会暨干训培训者培训班在我县召开。在中小学教师培训中,我们承担的国家级课题《有效研修的途径与方法的研究》实验,成效显著,2008在云南召开的第七届课题阶段验收会上展示,2009年又参加了全国总课题组在安徽合肥召开的成果总结展示会,并以辩论赛的形式展示了实验成果。我校获国家级课题一等奖。

我校的中小学教研员人人都有课题项目。针对学科特点,深入开展专项调研,研发地方课程,开展网络教研,确保教学质量稳步提高。2007年以来,组织七中、实验小学等20余所中小学实施了12项省级以上课题研究,引领我县教育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我县被评为国家级英语课题研究“先进团队”。我校先后荣获“吉林省教育科研先进团队”、“吉林市校本研修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我校题为《中学生英语考试评价改革与学生英语综合能力培养研究》的经验在省结题会上交流。

“十一五”以来,我校先后荣获国家级科研先进单位、省中小学教师领导干部培训和教师继续教育先进集体、省电教工作先进单位、省基础教育校本科研先进单位、省主题教研实验县等一系列荣誉。承办了省中小学领导干部培训现场会,五次承办市教学研究现场会。我们总结的干部培训、教师培训、教学研究、信息技术经验多次在国家、省、市会议上交流。多次接待长春市朝阳区、镇赉县等省内外兄弟县区的同仁参观考察。吉林日报、江城日报等媒体曾多次宣传报道我县农村教师培训先进经验。

三、开展农村教师培训的几点体会

我们在开展农村教师的培训工作中,有收获、也有许多感悟和体会,归纳起来,有以下四点体会:

(一)领导的重视与支持是农村教师培训实施的保证

我县是一个经济欠发达县份,教育经费十分短缺。开展农村教师培训,是要付出不菲的经费,但教育局领导和各学校校长都能多方筹措资金,舍得投入,保证了培训活动顺利的实施。更重要的是我们局领导经常参与培训方案策划,亲自在名校代培和名师代培等培训动员会、培训班上讲话。这是我们开展农村教师培训的重要保证。

(二)按需培训提高是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前提

开展任何培训的根本目的和意义在于取得实效。能否取得实效取决于是否有针对性,符合需求的就有针对性,按需施培是教师培训的根本原则。农村教师的培训为什么会取得成绩,主要原因是满足了教师的需要。多数教师都认识到了提高个人素质的重要性,他们对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能力不尽满意,渴望提高却力不从心,开展农村教师培训,犹如“雪中送炭”。缺啥培训啥,按需培训真实、可信、可行,能给教师带来实惠,能让他们产生强烈的共鸣。所以,按需培训是提高农村教师整体素质的有效途径和前提。

(三)建立有效的培訓机制是开展农村教师培训的保障

为使教师培训工作有效运行,我们十分注重建立制约机制、调控机制、激励机制、评价机制。县教育局对各中小学校的教师培训实行岗位责任制,对培训内容、工作过程、质量标准等确定了量化指标。制定了《培训工作考核细则》,每年年初下发《考核细则》,年终进行考核评估,考评结果纳入教育局与学校签订的目标管理责任书。根据考评结果奖优罚劣。

(四)更新培训理念是做好培训工作的关键

纵观教师培训的历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历史阶段,教师培训的目标、任务、内容、方法都是有差别的。这些差别取决于什么呢?取决于培训理念。由于时代的发展,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培训工作都有不同的社会背景、教育形势、人员状况和发展方向,都需要更新理念。理念是起支配统领作用的,有什么样的理念就有什么样的追求,什么样的思路,什么样的行动。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以学历补偿培训相比,由着眼于为“补缺”转变为提高教师的能力;由一般地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转变为系统地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由过去只关注所谓的好教师拔尖教师转变为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尤其是农村教师的专业化水平等等,这实质都是培训观念的更新所带来的。

展望未来,我们将进一步发挥进修学校的职能作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继续研究探索适应现代教育发展需要的农村教师培训模式和运行机制,全力建设一支素质精良的专业化教师队伍,为我县基础教育事业优质、均衡、可持续发展提供师资保障和人才支持。

作者:刁丰林 孟庆元

第4篇:加强干部提拔检查力度

用人关乎兴亡。干部选拔任用是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选错用错干部会给党和国家带来严重的损失。用人上的失误所带来的危害,比其他方面的失误所带来的危害往往要严重得多。只有严格严格执行“纪律检查关”,确保正确而又科学地选人用人,减少干部任免上的失误与腐败,才能使我们的各项事业兴旺发达。 当前,省市县乡换届正在有序推进,努力形成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各级领导班子,是一个事关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关键问题。而实行用人须过“纪律检查关”的举措,是防止和纠正用人上不正之风的有效途径,对建设一支高素质干部队伍具有十重要的意义。

过好“纪律检查关”,把好干部选拔任用入口关,防止干部“带病上岗”,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让拟任人选过一过“纪律检查关”,有利于针对干部选拔任用、管理监督中的漏洞和薄弱环节,从制度上对干部选拔任用进行监督,把干部监督与干部任用、组织部门监督与纪检部门监督、上级监督与下级监督结合起来,督促组织部门尽可能防止用人失误,使干部监督工作开始走上逐步完善的制度化轨道,从而有效于遏制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

第5篇:加强村干部管理力度

加强村干部管理力度,打造一支作风过硬、

战斗力强的村干部队伍

在全乡干部作风整训暨测评大会的讲话

丰家铺乡副乡长李颖

村干部身处农村工作最前沿,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骨干力量,是上级党委、政府联系农民群众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是农村诸多工作的具体领导者和组织者。加强对村干部的管理,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发挥工作效能,是基层组织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的重要举措。

但在实际工作中,从全县来看,包括丰家铺,都存在着对村干部的管理却是力度不小、但效果不大,想法不少、但办法不多的实际情况,安于现状、工作打不开局面,骄傲自大、与上级对着干,拈轻怕重、动辄撒手不干等现象在个别村、个别村干部身上时有发生,乡镇一级对此是“大伤脑筋”。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因素制约着乡镇一级对村干部实行行之有效的管理。这些原因是粗线条的,是现在整个基层都有的现象,不单指丰家铺的情况,同时我作为一个年轻人,来基层工作时间也不是很长,分析其原因不到的地方,请各位批评改正。

——从农村现状看,村干部“不便管”。一是农村“难留人”。主要是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人才流入城市,由此形成了农村的“人才空洞”。一些村出现了一年、几年无新党员发展的窘境,基层组织建设人才断层、流失造成在村干部的选任上“无人可选”甚至“无人可

用”的局面,乡镇也只好勉为其难,一些村干部由此涣散了“干心”,滋生“舍我其谁”的心态,增添了乡镇管理难度。二是发展“吓倒人”。建设新农村面临的困难较多,产业建设发展难度大,作为村干部既要为农村发展付出长期而艰苦的努力,又要处理好本村日常事务,还要应对家庭的生产生活琐事,工作压力和难度较大,许多人因此望而却步、避而远之。乡镇也只好面对“能的不干”、“干的不能”,“哄得吓不得”、“奖得惩不得”的困惑,使管理打了折扣。三是债务“拴住人”。村级债务是当前较为普遍的现象,而这些债务实际又由村干部个人承担着。数额巨大的村级债务既束缚了农村发展,乡村两级又无力偿还。乡镇在考虑调整个别村班子时,不得不面对村级债务这个现实问题。由此一来,村级债务成了乡镇的“拦路虎”、个别村干部的“护身符”。——从自身素质看,村干部“不好管”。在村干部文凭构成中,小学、初中占大多数,高中以上文化不多。因为文化水平不高,一些村干部掌握政策理论知识不多,思想观念陈旧,法制观念不强,制度意识淡薄,讲政治、讲大局、讲组织、讲服从、讲奉献认识程度不够深。在“内因”制约下,尤其需要“外因”特别是有针对性的培训教育来帮助村干部提高自己。而乡镇受制于资金、场所等条件限制,组织有针对性的培训较少。个别做出了一定成绩、连续任职多年的村干部因此产生了骄傲自满情绪,在个人与集体、下级与上级、少数与多数面前,不能正确选择对待。特别是在个人利益、局部利益受损时,与组织、制度产生对立倾向,给乡镇管理带来不便。

——从所处身分看,村干部“不能管”。村干部的身分具有双重

性,一方面,他是干部,有明确的工作任务和工作责任;另一方面,他是农民,有具体的生产任务和家庭责任。这种双重身分和双重责任,使得多数村干部难以“两兼顾”、“两不误”,不少村干部工作责任感不强、事业心不足,在困难和挑战面前,可以选择“后退一步海阔天空”;在组织、制度面前,可以理直气壮地选择“摞挑子”、“卸担子”。同时,村干部来自农民群众,生活在农民群众之中,在工作中难免多了一层顾虑,放不开手脚,不少村干部也把自己所做工作当成是一件得罪人的“差事”,宣传政策时支支唔唔,贯彻政策时犹豫不决,执行政策时畏首畏尾,工作效果也就可想而知。正是村干部这种身分的特殊性,让乡镇管理处于“欲罢不能”的境地。

根据我乡的实际情况,我乡的总体是好的,但也存在着干部作风不实,主要表现在懒散、爱说大话、狠话,无上下级等基本组织观念,只要求别人尊重他,自己却从没有考虑过尊重别人;本领不硬、战斗力不强,主要表现在遇到工作任务,总喜欢强调客观,不从主观上找原因,只知道摆资历,吃老本,遇到利益就争,遇到麻纱就躲等突出问题。

而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的不是在一个方面求突破,而是要全方位地思考,关键是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形成规矩,(插入英国黑奴运输的例子)我乡将从如下几个方面加大对村干部的管理培训,努力打造一支作风过硬、战斗力强的干部队伍。

一、加大村干部教育培训,坚持“实用、实际、实效”相结合的原则,抓好村干部的教育培训。在培训内容上要突出农村政策、法

律法规、土地管理、村民自治等有关知识。我们今天开的这个会只是个开始,绝对不是结束,以后乡里将通过各种形式定期或不定期的开展一系列的培训,切实提高我们的能力和素质,(自己有些政策都不懂,还怎么下去给群众做工作,等会我还要就新农保工作做动员,我怀疑就相当部分的村干部对新农保的有关政策就不是很懂)

二、建立健全各项考核激励机制。一是推行任期目标管理考核制度,变“要我做”为“我要做”,变“过得去”为“争一流”,在分片召开的评议会上,我就上级要求的三年任期目标考核工作进行了布置和解读,(我在这里就这个文件里面的有关核心内容再和大家一起学习一下)。这个文件的出台就是要逐步探讨村干部的正常退出机制,增强村干部的危机意识,打破“吃大锅饭”、当“太平官”、“懒官”、“庸官”的现象,积极探索建立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机制,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不能只当太平官、在任期内没有办一件实事。到换届时,对照承诺的内容一项项严格进行考核,没有兑现承诺的坚决不能提为候选人。二是严格实行双述双评,以前我们对年底的村干部测评流于形式,没有一竿子插到底,今年,年底各村必须召开党员和群众代表召开的测评会,乡里也要组织乡干部对村干部的测评,村“两委”主要干部必须述职,而且测评的结果与工资报酬挂钩,同时,对不称职的干部及时进行谈话诫勉;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及时采取组织措施进行处理。(今年的转移支付不会年底一结账就全部转到村里,村干部就分了,首先严格按照进行千分制进行核算,该扣的扣,然后必须由乡里按照你测评的结果、划分档次,乡里会出具一个年底

转移支付分配的表格,要进行调控,)

三、加大村级后备干部培养力度,改善队伍结构。要把培养村级后备干部作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突破口,要切实改变村干部选人用人的弊端和障碍,努力打破“无人可选、无人可用”、“能人不干、干人不能”、“有人却无人”等现象,形成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局面。这里就涉及到党员发展的质量问题,我在这里就党员发展工作再强调和重申几点:

1、严格把关。年龄、地域、现实表现、转正。

2、发展的新党员必须有后备干部。

3、建立健全党员退出机制。

第6篇:加强干部交流力度激发干部队伍活力

加强干部交流力度激发干部队伍活力 泾川县在乡镇党委换届中注重从优化班子结构、满足发展需求、年轻干部培养和加强干部交流规范化建设出发,切实推进干部交流,进一步激发干部队伍干事创业的活力。

一是优化领导班子结构。着眼于优化乡镇领导班子结构通盘考虑,着重配强班子党政“一把手”,按照年龄层次、文化结构、工作经验、专业技术和性格气质等互相补充的原则搭配好副职。坚持合理流动,注意扬长避短,从有利于调动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出发,尽量考虑地域靠近、部门相近、专业接近,兼顾干部本人的专长和特点进行交流,使整个班子结构合理,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二是满足当地发展需求。按照“工作需要,按岗配置”的原则,在认真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根据乡镇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现状,科学制定干部交流的长远计划与规划,把交流的重点放在党政一把手,缺乏基层锻炼、经历比较单一的年轻干部,在同一乡镇、同一岗位任职时间较长的干部的交流上。把熟悉经济工作和农村工作的同志

充实到基层一线,使他们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提高基层领导班子的“含经量”,让他们在经济建设的主战场接受锻炼。

三是注重年轻干部培养。为使年轻干部健康成长、有所作为,同时也为有效解决部分乡镇领导班子年龄偏大、文化层次不高、专业结构不够合理的问题,通过定目标、压担子等途径,有意识、有计划地安排年轻干部进行交流锻炼,让他们经历不同岗位的磨炼,增强适应能力,激活创新思维,丰富干部阅历,使其能力和素质在实践中逐步提高。

四是加强干部交流规范化建设。严格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按照促进科学发展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的要求,定期组织开展干部交流轮岗,促进工作的常态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同时,进一步建立健全跟踪回访制度、谈话制度、跟踪培养和重点考察制度,对交流后乡镇干部的岗位适应、思想动态、工作表现及日常生活情况进行实时跟踪了解和总结反馈,实行乡镇领导与交流干部结对子“一帮一”制度,促进交流来的干部“安得下心,融入角色,干有成效”。

第7篇:加强党员领导干部生活作风建设监管力度

胡锦涛同志在中纪委七次全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把“生活作风建设”列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并且强调领导干部要做到“生活正派、情趣健康,讲操守,重品行,注重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保持高尚的精神追求”。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强调,要对党员干部的社会交往、休闲娱乐、生活作风方面的不良现象,及时提醒、批评、制止,要求以优良党风促政风带

民风,形成凝聚党心民心的强大力量。这些要求对加强领导干部队伍建设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改革开放以来,绝大多数领导干部在生活作风上保持了共产党人的本色。但也应当看到少数领导干部在生活作风方面存在的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价值取向功利化。重金钱实惠,轻理想追求;重索取,轻奉献。二是物质生活享乐化。挥霍公款,吃喝玩乐;讲排场、比阔气,铺张浪费。三是精神生活颓废化。近年来查处的领导干部严重违纪案件中,不少都涉及生活作风问题。有的领导干部求神拜佛,热衷迷信。四是社会关系庸俗化。“傍大款”,滥交友。有的干部打着“亲商、为商”和招商引资的幌子,热衷于与一些“大款”交朋友,大搞权钱交易,以权谋私,完全失去了政治原则和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有的热衷于建立非正常的亲属、同学、老乡等社交圈子,建立互惠互利的利益同盟,从而将正常的人际关系庸俗化。

领导干部的生活作风是其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生活态度和行为模式,是领导干部的一种外在表现;它从不同方面反映着领导干部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反映着领导干部的思想品质、道德观念、文化素养和行为方式。同时,它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政党的精神风貌,对整个社会风气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从全局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加强领导干部生活作风监督的重要意义。当前,必须在强化对领导干部生活作风的思想教育上下功夫,在构筑领导干部生活作风“四位一体”的监督体系上下功夫。

一、加强思想教育构筑思想道德防线

思想教育是反腐倡廉的一项基础工作,是改造领导干部思想、增强领导干部“拒腐免疫力”的基本途径。胡锦涛同志指出:“教育抓好了,德治加强了,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精神境界提高了,就可以有力地防范和减少违纪违法问题的发生。”因此,我们要加强思想教育,使领导干部注重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保持高尚的精神追求。一是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加强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的学习,使领导干部不断提高思想水平和理论素养,牢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先进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始终保持清醒头脑,明辨前进方向,确保在理想信念上不犹豫、不含糊、不动摇,经受得住各种考验,永葆共产党员的本色。二是要加强学习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使各级领导干部了解和掌握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的内容和实质,明白干部道德的核心、原则、规范和要求,真正弄清哪些是道德的,哪些是不道德的,为自身的道德建设确立一个正确的认识前提,从而使领导干部牢牢守住心门,做到生活正派、情趣健康。自觉培养健康高尚的生活情趣,正确选择个人爱好,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耐得住寂寞,抗得住诱惑,抵得住人情,管得住小节。三是加强党纪国法教育,引导领导干部常思贪欲之害,时刻以党纪国法约束自己,始终做到心不贪、手不伸;常怀律己之心,严于解剖自己,经常反思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及时纠正自己的过失,做遵纪守法的表率。建立健全“四位一体”体系

二、构筑全方位监督防线

事实证明,领导干部的手中都掌握着一定的权力,如果对其缺乏监督,就有可能丢掉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滋生享乐思想。因此,必须进一步强化各种监督力量,充分发挥党内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群众监督等4种监督力量的优势,形成全方位的监督体系。

加强党内监督。一是把对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监督作为加强党内监督的重要内容。严格执行报告个人有关事项、述职述廉、民主生活会、巡视、诫勉和谈话、函询、质询等制度。要加强对重点对象特别是党政“一把手”的监督,加强对重点岗位特别是管人、管钱、管物、管工程招标等人员的监督,推进党务公开、政务公开、财务公开;要探索适应新形势、新情况的有效监督形式,从源头上预防领导干部腐败案件的产生。

加强专门机关的监督。纪检监察部门要在8小时之外构筑一条拒腐防变的“纠察线”,对领导干部的“生活圈”、“社交圈”进行跟踪了解,通过暗访、私访、问卷调查和个别征询意见等多种形式,进一步加大对领导干部生活作风的监督力度。

拓宽群众监督渠道。在新的形势下,应进一步拓宽人民群众对领导干部生活作风监督的渠道,真正将领导干部的工作和生活置于群众的有效监督之下。在监督方式上,除了领导干部在提拔任命前在本单位及相关单位进行公

第8篇:加大林改宣传力度加强林改培训工作

4月26日,召开了全镇林改工作宣传培训会,镇上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参加了会议,表明了镇党委、镇政府对林改工作的高度重视。参加会议的人还有镇政府全体干部,村上的书记、主任、文书,各社社长以及林业员。

林改工作从2010年1月开始到2011年6月,历时1年6个月时间全面完成全镇123540亩林改面积,其中纯林2805亩、混交林625.5亩、疏林地75亩、灌木林11418亩、宜林地108607.5亩,涉及面广,工作量大。镇长在会议上强调各村必须加强领导,制定林改宣传方案、加强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广播、黑板报、海报等多种形式宣传林改工作的重要意义、方针政策和方案,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政策进村入户、家喻户晓,让广大林农认识到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迟改不如早改,早改不如现改,有效调动广大林农参与改革的积极性,为林权制度改革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

分管林业工作的副镇长对林改工作做了重要安排,要求各村要认真学习林改政策,熟悉林改程序,掌握指导林改工作的主动权。各村党支部、村委会主要负责人、包村干部及业务技术人员、群众中的林改骨干,按照务实、管用的原则,认真进行政策培训和业务培训,努力提高林改工作政策水平,增强组织林改、指导林改、服务林改的工作能力。镇上抽调一定数量熟悉农林工作、责任心强的干部,经过严格培训后帮助村社指导林改工作。

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是一项利在当代,惠及子孙的伟大事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最终会实现“生态受保护、农民得实惠”的目标。

第9篇:加强督导力度 提升教学质量

本网讯 为进一步深化内涵建设,提升办学质量和教育教学水平, 5月21日上午,学院召开教学督导工作会议,院党委书记胡秋林、院长张永生出席会议并讲话,各系(院)、教学部门的教学督导员参加了会议,会议由督导室主任程伟主持。

程伟首先对本学期的教学督导工作做了全面细致的总结,并就转作风、提效能、强服务提出了切实可行的举措。随后,各系(院)、教学部门的教学督导员就学生座谈反馈的问题,做了认真的梳理,并全方位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提出了具体可操作的整改措施。会上,张永生院长首先肯定教学督导工作对教学质量监控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对教学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课堂教学要从“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突破,在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上下功夫。要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创设问题情境,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提高教学实效性。要及时与学生沟通交流,对学生反馈的合理意见积极采纳,建立良好的互动沟通机制。

最后,胡秋林书记对教学督导工作提出了要求,要站在强化学院内涵建设的高度,加强对教学督导工作的重视,建立健全督导长效机制,各系(院)、教学管理部门要密切配合,切实发挥督导在教学管理中的作用。督导的内容和范围要向深层次改革,注重教学效果的提升。要主动了解学生,要善于发现和查找问题,同时要不断地总结教学和管理经验,对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及时推广。要不断创新管理机制,强化督导队伍建设。

(督导室时美英审核 程伟)

上一篇:会后反思下一篇:农村村民建房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