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而篇简介

2023-05-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论语学而篇第一简介

校本教案 论语 学而篇第一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原文】

1〃1 子曰(1):‚学(2)而时习(3)之(4),不(5)亦说(6)乎?有朋(7)自远方来,不亦乐(8)乎(9)?人不知(10),而不愠(11),不亦君子(12)乎?‛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本节内容,在生活中践行。

2、背诵本节内容。 教学过程

一、出示原文

1、学生练读

2、领读

二、【注释】

(1)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论语》书中的‚子曰‛,都是指孔子说的。

(2)而:连词,用在两个动作之间,表示连续的动作。

(3)时习:‚时‛,时间词用于谓语前,做状语,即‚按时、时时‛之意。‚习‛,温习、练习、反复实践。 (4)之,代词,表示动作对象。 (5)亦,也,也是。

(6)说:音yuè,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7)有朋: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8)乐: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9)乎:疑问语气助词,相当于现代语的‚呢‛或‚吗‛。 (10)人不知:此句不完整,缺少宾语。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11)愠:音yùn,恼怒,怨恨。

(12)君子:《论语》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此处指具有较高道德修养、具有理想人格的人。

二、【译文】

孔子说:‚认真地学并按时练习,这不是令人高兴的事情吗?有朋友从很远的地方来(共同切磋学问),不也是很快乐的事情吗?如果自已的才能不被别人所了解,我也不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行的君子吗?‛

三、【评析】

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对此章评价极高,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总之,本章提出以学习为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这些思想主张在《论语》书中多处可见,有助于对第一章内容的深入了解。

四、学生背诵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原文】

1〃2 有子(1)曰:‚其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者(3),鲜(4)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5)。君子务本(6),本立而道生(7)。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8)?‛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本节内容,在生活中践行。

2、背诵本节内容。 教学过程

一、出示原文

1、学生练读

2、学生领读

二、【注释】

(1)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

(2)孝弟:孝,指子女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即尽心奉养父母,顺从父母的意志;弟,同‚悌‛(音tì),指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即对兄长要尊敬,服从。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别提倡的两个基本道德规范。

(3)犯上:犯,冒犯、抵触、违反。上,指上位的人。

(4)鲜:音xiǎn,少的意思。《论语》书中的‚鲜‛字,都是如此用法。

(5)未之有也:此为‚未有之也‛的倒装句型。古代汉语的句法有一条规律,否定句的宾语若为代词,一般臵于动词之前。 (6)务本:务,专心、致力于。本,根本。

(7)道:在中国古代思想里,道有多种含义。此处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为核心的整个道德思想体系及其在实际生活的体现。简单讲,就是治国做人的基本原则。

(8)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又是伦理道德准则。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为仁的根本。还有一种解释,认为古代的‚仁‛就是‚人‛字,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本。

三、【译文】

有子说:‚一个人如果能践行孝顺父母、顺从兄长的美德,而喜好触犯上级的,这种人很少。不愿触犯上级,却喜好造反的,这样的人从来没有。领导者治国就是要抓根本,根本树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产生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的美德,就是仁的根本啊!‛

四、【评析】

有若认为,人们如果能够在家中对父母尽孝,对兄长顺服,那么他在外就可以对国家尽忠,忠是以孝弟为前提,孝弟以忠为目的。儒家认为,在家中实行了孝弟,统治者内部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的事情;再把孝弟推广到劳动民众中去,民众也会绝对服从,而不会起来造反,这样就可以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安定。

孝悌是仁的根本,对于理解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哲学、伦理思想非常重要。春秋时代,周天子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其余庶子则分封为诸侯,诸侯以下也是如此。整个社会从天子、诸侯到大夫这样一种政治结构,基础是封建的宗法血缘关系,而孝、悌说正反映了当时宗法制社会的道德要求。

孝悌与社会的安定有直接关系。自春秋战国以后的历代封建统治者和文人,都继承了孔子的孝悌说,主张‚以孝治天下‛,汉代即是一个显例。他们把道德教化作为实行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把老百姓禁锢在纲常名教、伦理道德的桎梏之中,对民众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产生了极大影响,也对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刻影响。

五、学生背诵 教学后记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原文】

1〃3 子曰:巧言令色(1),鲜(2)矣仁。‛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本节内容,在生活中践行。

2、背诵本节内容。 教学过程

一、出示原文

1、学生练读

2、学生领读

二、【注释】

(1)巧言令色:朱熹注曰:‚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说人。‛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但此处应释为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 (2)鲜:少的意思。

三、【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孔子和儒家学说的核心是仁,仁的表现之一就是孝与悌。这是从正面阐述什么是仁的问题。这一章,孔子讲仁的反面,即为花言巧语,工于辞令。儒家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谨慎小心,说到做到,先做后说,反对说话办事随心所欲,只说不做,停留在口头上。表明,孔子和儒家注重人的实际行动,特别强调人应当言行一致,力戒空谈浮言,心口不一。这种踏实态度和质朴精神长期影响着中国人,成为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中的精华内容。

四、学生背诵 教学后记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原文】

1〃4 曾子(1)曰:‚吾日三省(2)吾身:为人谋而不忠(3)乎?与朋友交而不信(4)乎?传不习乎?‛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本节内容,在生活中践行。

2、背诵本节内容。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找学生背上节内容

2、说一说:巧言令色的含义

3、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读第四节

(2)、看看有没有会背的呢?(找学生背)

二、新课

1、出示原文

曾子(1)曰:‚吾日三省(2)吾身:为人谋而不忠(3)乎?与朋友交而不信(4)乎?传不习乎?‛

(1)、学生练读 (2)、领读(学生)

二、【注释】

(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音shēn)字子舆,鲁国人,以孝子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2)三省:省(音xǐng),检查、察看。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 (3)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4)信:旧注曰:信者,诚也。以诚实之谓信。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

(5)传不习:传,旧注曰:‚受之于师谓之传。老师传授给自己的。

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

三、【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检查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出主意,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是不是及时的温习了呢?‛

四、【评析】

儒家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以求塑造成理想人格。而本章所讲的自省,则是自我修养的基本方法。

在春秋时代,社会变化十分剧烈,反映在意识领域中,即人们的思想信仰开始发生动摇,传统观念似乎已经在人们的头脑中出现危机。于是,曾参提出了‚反省内求‛的修养办法,不断检查自己的言行,使自己修善成完美的理想人格。《论语》书中多次谈到自省的问题,要求孔门弟子自觉地反省自己,进行自我批评,加强个人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改正个人言行举止上的各种错误。在今天仍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因为它特别强调进行修养的自觉性。

在本章中,曾子还提出了‚忠‛和‚信‛的范畴。忠的特点是一个‚尽‛字,办事尽力,死而后已。‚尽己之谓忠‛。‚为人谋而不忠乎,是泛指对一切人,并非专指君主。就是指对包括君主在内的所有人,都尽力帮助。‚忠‛在先秦是一般的道德范畴,不止用于君臣关系。汉代以后逐渐将‚忠‛演化为‚忠君‛,这既与儒家的忠有关联,又有重要的区别。‚信‛的涵义有二,一是信任、二是信用。其内容是诚 8

实不欺,用来处理上下等级和朋友之间的关系,信特别与言论有关,表示说真话,说话算数。这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基石。

五、学生背诵 教学后记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 【原文】

1〃5 子曰:‚道(1)千乘之国(2),敬事(3)而信,节用而爱人(4),使民以时(5)。‛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本节内容,在生活中践行。

2、背诵本节内容。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指名背第四节内容

2、解释‚吾日三省(2)吾身:为人谋而不忠(3)乎?与朋友交而不信(4)乎?传不习乎?‛

二、新授:(1.5)出示原文(板书)

1、学生练读

2、领读

三、【注解】

(1)道:作动词用,治理的意思。

(2)千乘之国:乘,音shèng,意为辆。四马一车,称之为一乘,车上甲士3人,车下步卒72人,后勤人员25人,共计100人。千乘之国,指拥有1000辆战车的国家,即诸侯国。

(3)敬事:敬字一般用于表示个人的态度,尤其是对待所从事的事务要谨慎专

一、兢兢业业。

(4)爱人:古代‚人‛的含义有广义与狭义的区别。广义的‚人‛,指一切人群;狭义的‚人‛,仅指士大夫以上各个阶层的人。此处的‚人‛与‚民‛相对而言,可见其用法为狭义。

(5)使民以时:时指农时。古代百姓以农业为主,这是说要役使百姓按照农时耕作与收获。

四、【译文】

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应该慎重决事以取信于民,节省开支以爱怜其民,役使百姓要在农闲时节‛。

五、【评析】

孔子在本章中所说的话,主要是对国家的执政者而言的,是关于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他讲了三个方面的问题,即要求统治者严肃认真地办理国家各方面事务,恪守信用;节约用度,爱护官吏;役使百姓应注意不误农时等。这是治国安邦的基本点。

康有为说,孔子的学说是‚爱人‛,泛爱一切人。但本章里所说的‚爱人‛则非此意。他所说的‚人‛不是百姓,而是官吏,是有地位的人;而‚民‛才是百姓,是被治者役使的对象。可见,‚爱人‛不是爱一切人,而只是爱统治集团中的人。‚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的思想

是合理的,反映了孔子的社会思想。但这与‚爱人‛与否则无太大干系。从另一个角度说,孔子这里是为统治者治理国家、统治百姓出谋划策。

鲁迅曾经指出:‚孔夫子曾经计划过出色的治国的方法,但那都是为了治民众者,即权势者设想的方法,为民众本身的,却一点也没有。‛(《且介亭杂文二集〃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这是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看待孔子治国方略的。因而颇具尖锐性。

六、强化记忆、背诵(学生之间交流)

七、课堂总结(说说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懂得了什么道理呢) 教学后记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 【原文】

1〃6 子曰:‚弟子(1),入(2)则孝,出(3)则弟,谨(4)而信,泛(5)爱众,而亲仁(6),行有余力(7),则以学文(8)。‛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本节内容,在生活中践行。

2、背诵本节内容。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找学生背第五节

2、解释:道(1)千乘之国(2),敬事(3)而信,节用而爱人(4),使民以时(5)。‛(学生提问学生回答)

二、新授:出示原文(教师板书) 1〃6 子曰:‚弟子(1),入(2)则孝,出(3)则弟,谨(4)而信,泛(5)爱众,而亲仁(6),行有余力(7),则以学文(8)。‛

1、学生练读

2、找学生领读

三、【注释】

(1)弟子:一指学生,二是对兄父而言,对父为子,对兄为弟,本文指前者。 (2)入:进入父母居室。古代时父子分别住在不同的居处,学习则在外舍。《礼记〃内则》:‚由命士以上,父子皆异宫‛。 (3)出:与‚入‛相对而言,指外出拜师学习。出则弟,指以对待兄长之礼对待同学和老师。

(4)谨:寡言少语称之为谨,即做事谨慎。 (5)泛:音fàn,普遍,广泛的意思。 (6)仁:仁即仁人,有仁德之人。 (7)行有余力:指有闲暇时间。

(8)文:古代文献。主要有诗、书、礼、乐等文化知识。

三、【译文】(小黑板出示译文)

孔子说:‚弟子们回到家里,要孝敬父母,出门在外学习,要尊重同学和老师,言行谨慎而且诚实,要有广泛的爱心,并且亲近那些有仁 12

德的人,做好这些事情后,还有精力的,那就去学习六艺等诗书文化典籍。‛

1、指名读译文

四、质疑

五、记忆本章内容

1、练习:按要求口头填空

2、检查记忆情况(学生完成)会的同学可以抢着背

六、【评析】

本篇第二章中曾提到孝悌的问题,本章再次提及这个问题。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如果还有闲暇时间和余力,则用以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这表明,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而对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则摆在第二位。

孔子办教育,把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放在第一位,而文化学习只是第

七、让学生说说通过学习可以践行的内容

八、课堂总结(通过这节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呢?懂得了什么?) 教学后记

第七课时

教学内容

论语学而第一篇的第七节内容

原文:1〃7 子夏(1)曰:‚贤贤(2)易(3)色(4);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5);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怎么让来孝敬父母以及与朋友交往要讲究信誉。

2、熟背本节内容。

3、在生活中如何践行。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二、新授:出示原文(教师板书)

1、放录音欣赏朗读

2、学生练读

3、领读

三、理解(让学生独立完成)

(1)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的学生。

(2)贤贤:第一个‚贤‛字作动词用,尊敬喜爱的意思。贤贤即尊敬贤能。

(3)易:一是改变;二是轻视。本篇取第一种意思。 (4)色:神态,神情,看法。

(5)致其身:致,意为‚献纳‛、‚尽力‛。即敢于牺牲自已。

四、小黑板出示译文

子夏说:‚由于尊敬他的贤德,就必会改变对他的看法。如果他服侍父母,能竭尽自已的能力;奉侍君主,在危难时敢于献身;和朋友交往,能言而守信--这个人虽然没有学习过,但我也认为他是念过书了。‛

五、质疑

六、记忆本节内容

1、按要求口头填空

2、检查记忆情况(学生来完成)

七、小结:

上一章有‚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一句。本章中子夏所说的这段话,实际是对上章的进一步发挥。子夏认为,一个人有没有学问,他

的学问的好坏,主要不是看他的文化知识,而是要看他能不能实行‚孝‛、‚忠‛、‚信‛等传统伦理道德。只要做到了后面几点,即使他说自己没有学习过,但他已经是有道德修养的人了。所以,将这一章与前一章联系起来阅读分析,就更可以看到孔子教育重在德行的基本特点。

八、让学生说说通过学习可以践行的内容

1、能做到哪些?(要详细说)

2、反省自己还有那些没有没有做到的和改进的地方

九、课外延伸:出示第八节内容 提问;

1、你想怎样学习本节内容(让学生谈谈自学方法)

2、试读

3、听录音读

十、课堂总结

十一、作业(预习第八节) 教学后记

第八课时

教学内容 【原文】

1〃8 子曰:‚君子(1),不重(2)则不威;学则不固(3)。主忠信(4)。无(5)友不如己者(6);过(7)则勿惮(8)改。‛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怎么让来孝敬父母以及与朋友交往要讲究信誉。

2、熟背本节内容。

3、在生活中如何践行。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二、新授:出示原文(教师板书)

1、学生练读

2、学生领读

三、【注释】

(1)君子:这个词一直贯穿于本段始终,因此这里应当有一个断句。 (2)重:自重,厚重。 (3)固:稳固。

(4)主忠信:以忠诚和守信两种道德为主。 (5)无:通毋,不要。

(6)不如己:一般解释为不如自己。另一种解释说,‚不如己者,不类乎己,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也。‛把‚如‛解释为‚类似‛。后一种解释更为符合孔子的原意。 (7)过:过错、过失。

(8)惮:音dàn,害怕、畏惧。

四、【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厚重就没有威严,所学的知识就不能稳固。品行要以修炼忠诚和守信这两种道德为主。不结交品行不如自已的人;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五、质疑

六、【评析】

本章中,孔子提出了君子应当具有的品德,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庄重威严、认真学习、慎重交友、过而能改等项。作为具有理想人格的君

子,从外表上应当给人以庄重大方、威严深沉的形象,使人感到稳重可靠,可以付之重托。他重视学习,不自我封闭,善于结交朋友,而且有错必改。以上所提四条原则是相当重要的。作为具有高尚人格的君子,过则勿惮改就是对待错误和过失的正确态度,可以说,这一思想闪烁着真理光辉,反映出孔子理想中的完美品德,对于研究和理解孔子思想有重要意义。

七、强化记忆(学生背诵)

八、课堂总结 教学后记

第九课时

教学内容 【原文】

1〃9 曾子曰:‚慎终(1)追远(2),民德归厚矣。‛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怎么让来孝敬父母以及与朋友交往要讲究信誉。

2、熟背本节内容。

3、在生活中如何践行。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指名背上节学习内容

2、解释(1〃8 )子曰:‚君子(1),不重(2)则不威;学则不固(3)。主忠信(4)。无(5)友不如己者(6);过(7)则勿惮(8)改。‛

二、新授:出示原文(教师板书)

1〃9 曾子曰:‚慎终(1)追远(2),民德归厚矣。‛

1、学生练读

2、学生领读

三、【注释】

(1)终:寿终,指父母的去世。旧注曰:慎终者丧尽其哀。 (2)远:远祖、祖先。旧注曰:追远者祭尽其敬。

四、【译文】

曾子说:‚谨慎地办好父母的丧事,诚敬地祭祀祖先,这样做会自然地使老百姓复归忠厚老实了。‛

五、质疑

六、【评析】

孔子并不相信鬼神的存在,他说‚敬鬼神而远之‛,就证明了这一点。尽管他没有提出过人死之后有所谓灵魂的存在这种主张,但他却非常重视丧祭之礼。在孔子的观念中,祭祀已经被异化,不单是祭祀亡灵,而是把祭祀之礼看作一个人孝道的继续和表现,通过祭祀之礼,,可以寄托和培养个人对父母和先祖尽孝的情感。因此,本章仍是继续深化‚孝‛这一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的内容。

儒家重视孝的道德,是因为孝是忠的基础,一个不能对父母尽孝的人,他是不可能为国尽忠的。所以忠是孝的延伸和外化。关于忠、孝的道德观念,在《论语》书中时常出现,表明儒家十分重视忠孝等伦理道德观念,希望把人们塑造成有教养的忠孝两全的君子。这是与春秋时

代宗法制度相互适应的。只要做到忠与孝,那么,社会与家庭就可以得到安定。

七、强化记忆(学生背诵)

1、学生练背

2、指名背

八、课堂总结(通过本节学习你懂得了什么?) 教学后记

第十课时

教学内容 【原文】

1〃10 子禽(1)问于子贡(2)曰:夫子(3)至于是邦(4)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5)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6)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7)异乎人之求之与?‛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怎么来孝敬父母以及与朋友交往要讲究信誉。

2、熟背本节内容。

3、在生活中如何践行。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指名背上节所学内容

2、解释1〃9 曾子曰:‚慎终(1)追远(2),民德归厚矣。

二、新授:出示原文(教师板书)

1〃10 子禽(1)问于子贡(2)曰:夫子(3)至于是邦(4)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5)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6)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7)异乎人之求之与?‛

1、练读

2、学生领读

三、【注释】

(1)子禽:孔子的学生,姓陈名亢,字子禽。

(2)子贡:孔子的学生,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卫国人。子贡善辩,孔子认为他可以做大国的宰相。据《史记》记载,子贡在卫国做了商人,家有财产千金,成了有名的商业家。

(3)夫子:古代的一种敬称,凡是做过大夫的人都可以取得这一称谓。孔子曾担任过鲁国的司寇,所以他的学生们称他为‚夫子‛。后来,因此而沿袭以称呼老师。《论语》书中所说的‚夫子‛,都是孔子的学生对他的称呼。

(4)邦:指当时割据的诸侯国家。 (5)抑:或者,表示选择的文言连词。

(6)温、良、恭、俭、让:就字面理解即为:温和、善良、庄重、朴实、谦逊。这是孔子的弟子对他的赞誉。

(7)其诸:语气词,有‚大概‛‚或者‛的意思。

四、【译文】

子禽问子贡说:‚老师到哪个国家,就一定能听到哪个国家的政事,(这种资格)是他自己求得呢,还是别人主动告诉他的呢?‛子贡说:‚咱们的老师是凭着温和、善良、庄重、朴实、谦让五种美德得到的,

(这种资格也可以说是求得的),但老师获闻各国政事,是不是和别人获闻政事不相同呢?‛

五、质疑、

六、【评析】

本章通过子禽与子贡两人的对话,把孔子的为人处世品格勾划出来。孔子之所以受到各国统治者的礼遇和器重,就在于孔子具备有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的道德品格。例如,这五种道德品质中的‚让‛,在人格的塑造过程中,就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让‛是在功名利权上先人后己,在职责义务上先己后人。让用之于外交如国事访问,也是合乎客观需要的一个重要条件。孔子就是因具有这种品格,所以每到一个国家,都受到各国国君的礼遇。孔子认为,好胜,争取名声;夸功,争取名利;争不到便怨恨别人,以及在名利上贪心不足,都不符合让的原则。据此可知,让这一基本原则形成社会风尚的可贵之处是:就人情而言,长谦让名利地位之风,人们就多学别人所长而鉴人所短。前者可以导人于团结、亲睦、向善;后者则诱人嫉贤妒能。二者的社会效果截然相反。

七、强化记忆(学生背诵)

1、学生练背

2、指名背

八、课堂总结 教学后记

第十一课时

教学内容

21

【原文】

1〃11 子曰:‚父在,观其(1)志;父没,观其行(2);三年(3)无改于父之道(4),可谓孝矣。‛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本节内容,在生活中践行。

2、背诵本节内容。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找学生背上节学习内容

2、解释1〃10 子禽(1)问于子贡(2)曰:夫子(3)至于是邦(4)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5)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6)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7)异乎人之求之与?‛

二、新授:出示原文(教师板书)

1〃11 子曰:‚父在,观其(1)志;父没,观其行(2);三年(3)无改于父之道(4),可谓孝矣。‛

1、学生练读

2、领读

三、【注释】

(1)其:他的,指儿子,不是指父亲。 (2)行:音xìng,指行为举止等。

(3)三年:对于古人所说的数字不必过于机械地理解,只是说要经过一个较 长的时间而已,不一定仅指三年的时间。

22

(4)道:有时候是一般意义上的名词,无论好坏、善恶都可以叫做道。但更多时候是积极意义的名词,表示善的、好的东西。这里表示‚合理内容‛的意思。

四、【译文】

孔子说;‚在他父亲在世的时候同,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去世的时候,要观察他所作所为,能够多年坚持他父亲优良的做人准则,可以说他是做到了孝。‛

五、质疑

六、【评析】

这一章仍然谈的是有关‚孝‛的问题,把‚孝‛字具体化了。鲁迅曾经说过:‚只要思想未遭锢蔽的人,谁也喜欢子女比自己更强,更健康,更聪明高尚,--更幸福;就是超越了自己,超越了过去。超越便须改变,所以子孙对于祖先的事,应该改变,‘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当然是曲说,是退婴的病根。‛(《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在本章中孔子说一个人当父亲死后,三年内都不能改变他父亲所制定的那一套规矩,这就是尽孝了。其实,这样的孝,片面强调了儿子对父亲的依从。宋儒所作的注说,如不能无改于父之道,所行虽善亦不得为孝。这样,无改于父之道则成了最大的善,否则便是不善。这样的判定原则,正如鲁迅所说的,,是歪曲的。历史在发展,社会在前进,人们的思想观念,言行举止都不能总停留在过去的水平上,‚青 23

出于蓝而胜于蓝‛,后代超过前代,这是历史的必然。

七、强化记忆:学生背诵

1、学生练背

2、指名背

八、课堂总结 教学后记

第十二课时

教学内容 【原文】

1〃12 有子曰:‚礼(1)之用,和(2)为贵。先王之道(3),斯(4)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5)之,亦不可行也。‛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本节内容,在生活中践行。

2、背诵本节内容。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指名背上节学习内容

2、理解1〃11 子曰:‚父在,观其(1)志;父没,观其行(2);三年(3)无改于父之道(4),可谓孝矣。‛

二、新授:出示原文(教师板书)

1〃12 有子曰:‚礼(1)之用,和(2)为贵。先王之道(3),斯(4)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5)之,亦不可行也。‛

24

1、学生练读

2、领读

三、【注释】

(1)礼:在春秋时代,‚礼‛泛指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孔子的‚礼‛,既指‚周礼‛,礼节、仪式,也指人们的道德规范。 (2)和:和谐、和美、调和。

(3)先王之道:指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

(4)斯:这、此等意。这里指礼,也指和。 (5)节:约束,节制。

四、【译文】

有子说:‚贯彻执行周礼,应当以和谐为贵。古代先王的治国之道,最宝贵的地方就在这方面。但不论大事小事都按照和谐的办法去做,有些事就行不通。单纯为和谐而去和谐,不用周礼来节制和约束,也是行不通的。‛

五、质疑

六、强化练习(学生背诵)

1、学生练背

2、指名背

七、课堂总结 教学后记

第十三课时

教学内容

25

【原文】

1〃13 有子曰:‚信近(1)于义(2),言可复(3)也;恭近于礼,远(4)耻辱也;因(5)不失其亲,亦可宗(6)也。‛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本节含义并能在生活中践行。

2、能熟背本节内容。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指名背上节学习内容

2、解释1〃12 有子曰:‚礼(1)之用,和(2)为贵。先王之道(3),斯(4)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5)之,亦不可行也。

二、新授:出示原文(教师板书)

1〃13 有子曰:‚信近(1)于义(2),言可复(3)也;恭近于礼,远(4)耻辱也;因(5)不失其亲,亦可宗(6)也。‛

1、学生练读

2、领读

三、【注解】

(1)近:接近、符合的意思。

(2)义:合宜的,合理的。义是儒家的伦理范畴。是指思想和行为符合一定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礼‛。

(3)复:践行、兑现的意思。朱熹《集注》云:复,践言也。‛

26

(4)远:音yuàn,动词,使动用法,使之远离的意思,此外亦可以译为避免。 (5)因:依靠、凭藉。 (6)可宗:可崇敬,可仿效。

四、【译文】

有子说:‚信诺符合于义,才能践行诺言。恭敬符合于礼,可以免于耻辱。对所依靠的不失亲密的情谊,这种做法也是值得仿效的。‛

五、质疑

六、【评析】

孔子的弟子有子在本章所讲的这段话,表明他们对‚信‛和‚恭‛是十分看重的。‚信‛和‚恭‛都要以周礼为标准,不符合于礼的话绝不能讲,讲了就不是‚信‛的态度;不符合于礼的事绝不能做,做了就不是‚恭‛的态度。这是讲的为人处世的基本态度。

七、强化练习(学生背诵)

八、课堂总结 教学后记

第十四课时

教学内容 【原文】

1〃14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1)于事而慎于言,就(2)有道(3)而正(4)焉,可谓好学也已。‛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本节含义并能在生活中践行。

27

2、能熟背本节内容。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指背上节内容

2、理解1〃13 有子曰:‚信近(1)于义(2),言可复(3)也;恭近于礼,远(4)耻辱也;因(5)不失其亲,亦可宗(6)也。‛

二、新授:出示原文(教师板书)

1〃14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1)于事而慎于言,就(2)有道(3)而正(4)焉,可谓好学也已。‛

1、学生练读

2、领读

三、【注释】 (1)敏:勤敏,努力。 (2)就:靠近、看齐。

(3)有道:指有道德有知识的人。 (4)正:匡正、端正。

四、【译文】

孔子说:‚一个君子,在饮食不求饱足,居住方面,不要求舒适,做事情勤快敏捷,说话谨慎小心,向有道道有知识的人靠近以不断地改正自已的错误,这样可以说是一个好学的人了。‛

五、质疑

六、【评析】

28

本章重点提到对于君子的道德要求。孔子认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不应当过多地讲究自己的饮食与居处,他在工作方面应当勤劳敏捷,谨慎小心,而且能经常检讨自己,请有道德的人对自己的言行加以匡正。作为君子应该克制追求物质享受的欲望,把注意力放在塑造自己道德品质方面,这是值得借鉴的。

七、强化练习

1、学生练背

2、指名背

八、课堂总结 教学后记

第十五课时

教学内容 【原文】

1〃15 子贡曰:‚贫而无谄(1),富而无骄,何如(2)?‛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3),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4)’,其斯之谓与?‛子曰:‚赐(5)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6)。‛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本节含义并能在生活中践行。

2、能熟背本节内容。

教学过程

一、复习

29

1、指名背上节学习内容

2、解释1〃14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1)于事而慎于言,就(2)有道(3)而正(4)焉,可谓好学也已。‛

二、新授:出示原文(教师板书)

1、学生练读

2、领读

三、【注释】

(1)谄:音chǎn,意为谄媚、巴结、拍马屁。

(2)何如:《论语》书中的‚何如‛,都可以译为‚怎么样‛。 (3)贫而乐:一本作‚贫而乐道‛。

(4)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此二句见《诗经〃卫风〃淇澳》。有两种解释:一说切磋琢磨分别指对骨、象牙、玉、石四种不同材料的加工,否则不能成器;一说加工象牙和骨,切了还要磋,加工玉石,琢了还要磨,有精益求精之意。

(5)赐:子贡名,孔子对学生都称其名。

(6)告诸往而知来者:诸,同之;往,过去的事情;来,未来的事情。

四、【译文】

子贡说:‚贫穷而不谄媚巴结,富有而不骄傲自大,这种人怎么样?‛孔子说:‚能这样也算可以了。但不如贫穷却能够快乐开心,富有了还能好礼的人。‛子贡说:‚《诗经》上说的,‘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了又磋,琢了又要磨’,讲的就是这个意思吧?‛孔子说:‚端木赐呀,我可以和你开始谈论《诗经》了,因为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三了。‛

30

五、质疑

六、【评析】

孔子希望他的弟子以及所有的人们,都能够达到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这样的理想境界,因而在平时对弟子的教育中,就把这样的思想讲授给学生。贫而乐道,富而好礼,社会上无论贫或富都能做到各安其位,便可以保持社会的安定了。孔子对子贡比较满意,在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子贡能独立思考、举一反三,因而得到孔子的赞扬。这是孔子教育思想中的一个显著特点。

七、强化练习

1、学生练背

2、指名背

八、课堂总结 教学后记

第十六课时

教学内容 【原文】

1〃16 子曰:‚不患(1)人(2)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本节含义并能在生活中践行。

2、能熟背本节内容。

31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内容)

二、新授、出示原文(教师板书)

1、学生练读

2、领读

三、【注释】 (1)患:忧虑、怕。

(2)人:指有教养、有知识的人,而非民。

四、【译文】

孔子说:‚不用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已,而要担心自已不了解别人。‛

五、质疑

六、【评析】

这段话是孔子对自己学生所传授的为人处世之道。有的解释者说,这是孔子安贫乐道、不求名位的思想。这种解释可能不妥。这不符合孔子一贯的主张。在孔子的观念中,‚学而优则仕,是一种积极入世的态度。这里的潜台词是:在了解别人的过程中,也使别人了解自己。

七、强化练习

八、课堂总结 教学后记

32

第2篇:论语学而篇第一解读

【本篇引语】

《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学而》一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其中重点是‚吾日三省吾身‛;‚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之用,和为贵‛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

【原文】

1〃1 子曰(1):‚学(2)而时习(3)之,不亦说(4)乎?有朋(5)自远方来,不亦乐(6)乎?人不知(7),而不愠(8),不亦君子(9)乎?‛ 【注释】

(1)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音yuè,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5)有朋:一本作‚友朋‛。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6)乐: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音yùn,恼怒,怨恨。

(9)君子:《论语》书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此处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译文】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评析】

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对此章评价极高,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本章这三句话是人们非常熟悉的。历来的解释都是:学了以后,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也高兴吗等等。三句话,一句一个意思,前后句子也没有什么连贯性。但也有人认为这样解释不符合原义,指出这里的‚学‛不是指学习,而是指学说或主张;‚时‛不能解为时常,而是时代或社会的意思,‚习‛不是温习,而是使用,引申为采用。而且,这三句话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后相互连贯的。这三句的意思是:自己的学说,要是被社会采用了,那就太高兴了;退一步说,要是没有被社会所采用,可是很多朋友赞同我的学说,纷纷到我这里来讨论问题,我也感到快乐;再退一步说,即使社会不采用,人们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做,不也就是君子吗?(见《齐鲁学刊》1986年第6期文)这种解释可以自圆其说,而且也有一定的道理,供读者在理解本章内容时参考。

此外,在对‚人不知,而不愠‛一句的解释中,也有人认为,‚人不知‛的后面没有宾语,人家不知道什么呢?当时因为孔子有说话的特定环境,他不需要说出知道什么,别人就可以理解了,却给后人留下一个谜。有人说,这一句是接上一句说的,从远方来的朋友向我求教,我告诉他,他还不懂,我却不怨恨。这样,‚人不知‛就是‚人家不知道我所讲述的‛了。这样的解释似乎有些牵强。

总之,本章提出以学习为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这些思想主张在《论语》书中多处可见,有助于对第一章内容的深入了解。 【原文】

1〃2 有子(1)曰:‚其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者(3),鲜(4)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5)。君子务本(6),本立而道生(7)。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8)?‛

【注释】

(1)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13岁,一说小33岁。后一说较为可信。在《论语》书中,记载的孔子学生,一般都称字,只有曾参和有若称‚子‛。因此,许多人认为《论语》即由曾参和有若所著述。

(2)孝弟:孝,奴隶社会时期所认为的子女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弟,读音和意义与‚悌‛(音tì)相同,即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别提倡的两个基本道德规范。旧注说: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弟。

(3)犯上:犯,冒犯、干犯。上,指在上位的人。

(4)鲜:音xiǎn,少的意思。《论语》书中的‚鲜‛字,都是如此用法。

(5)未之有也:此为‚未有之也‛的倒装句型。古代汉语的句法有一条规律,否定句的宾语若为代词,一般臵于动词之前。

(6)务本:务,专心、致力于。本,根本。

(7)道:在中国古代思想里,道有多种含义。此处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为核心的整个道德思想体系及其在实际生活的体现。简单讲,就是治国做人的基本原则。

(8)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又是伦理道德准则。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为仁的根本。还有一种解释,认为古代的‚仁‛就是‚人‛字,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本。

【译文】

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评析】

有若认为,人们如果能够在家中对父母尽孝,对兄长顺服,那么他在外就可以对国家尽忠,忠是以孝弟为前提,孝弟以忠为目的。儒家认为,在家中实行了孝弟,统治者内部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的事情;再把孝弟推广到劳动民众中去,民众也会绝对服从,而不会起来造反,这样就可以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安定。

这里所提的孝悌是仁的根本,对于读者理解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哲学、伦理思想非常重要。在春秋时代,周天子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其余庶子则分封为诸侯,诸侯以下也是如此。整个社会从天子、诸侯到大夫这样一种政治结构,其基础是封建的宗法血缘关系,而孝、悌说正反映了当时宗法制社会的道德要求。

孝悌与社会的安定有直接关系。孔子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他的全部思想主张都是由此出发的,他从为人孝悌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之事这点上,说明孝悌即为仁的根本这个道理。自春秋战国以后的历代封建统治者和文人,都继承了孔子的孝悌说,主张‚以孝治天下‛,汉代即是一个显例。他们把道德教化作为实行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把老百姓禁锢在纲常名教、伦理道德的桎梏之中,对民众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产生了极大影响,也对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刻影响。孝悌说是为封建统治和宗法家族制度服务的,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和分析判别,抛弃封建毒素,继承其合理的内容,充分发挥道德在社会安定方面所应有的作用。

【原文】

1〃3 子曰:巧言令色(1),鲜(2)仁矣。‛

【注释】

(1)巧言令色:朱熹注曰:‚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说人。‛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但此处应释为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

(2)鲜:少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评析】

上一章里提出,孔子和儒家学说的核心是仁,仁的表现之一就是孝与悌。这是从正面阐述什么是仁的问题。这一章,孔子讲仁的反面,即为花言巧语,工于辞令。儒家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谨慎小心,说到做到,先做后说,反对说话办事随心所欲,只说不做,停留在口头上。这表明,孔子和儒家注重人的实际行动,特别强调人应当言行一致,力戒空谈浮言,心口不一。这种踏实态度和质朴精神长期影响着中国人,成为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中的精华内容。

【原文】

1〃4 曾子(1)曰:‚吾日三省(2)吾身。为人谋而不忠(3)乎?与朋友交而不信(4)乎?传不习乎?‛

【注释】

(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音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年,鲁国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2)三省:省(音xǐng),检查、察看。三省有几种解释:一是三次检查;二是从三个方面检查;三是多次检查。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

(3)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4)信:旧注曰:信者,诚也。以诚实之谓信。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

(5)传不习:传,旧注曰:‚受之于师谓之传。老师传授给自己的。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评析】

儒家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以求塑造成理想人格。而本章所讲的自省,则是自我修养的基本方法。

在春秋时代,社会变化十分剧烈,反映在意识领域中,即人们的思想信仰开始发生动摇,传统观念似乎已经在人们的头脑中出现危机。于是,曾参提出了‚反省内求‛的修养办法,不断检查自己的言行,使自己修善成完美的理想人格。《论语》书中多次谈到自省的问题,要求孔门弟子自觉地反省自己,进行自我批评,加强个人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改正个人言行举止上的各种错误。这种自省的道德修养方式在今天仍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因为它特别强调进行修养的自觉性。

在本章中,曾子还提出了‚忠‛和‚信‛的范畴。忠的特点是一个‚尽‛字,办事尽力,死而后已。如后来儒家所说的那样,‚尽己之谓忠‛。‚为人谋而不忠乎,是泛指对一切人,并非专指君主。就是指对包括君主在内的所有人,都尽力帮助。因此,‚忠‛在先秦是一般的道德范畴,不止用于君臣关系。至于汉代以后逐渐将‚忠‛字演化为‚忠君‛,这既与儒家的忠有关联,又有重要的区别。‚信‛的涵义有二,一是信任、二是信用。其内容是诚实不欺,用来处理上下等级和朋友之间的关系,信特别与言论有关,表示说真话,说话算数。这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基石。

【原文】

1〃5 子曰:‚道(1)千乘之国(2),敬事(3)而言,节用而爱人(4),使民以时(5)。‛

【注解】

(1)道:一本作‚导‛,作动词用。这里是治理的意思。

(2)千乘之国:乘,音shèng,意为辆。这里指古代军队的基层单位。每乘拥有四匹马拉的兵车一辆,车上甲士3人,车下步卒72人,后勤人员25人,共计100人。千乘之国,指拥有1000辆战车的国家,即诸侯国。春秋时代,战争频仍,所以国家的强弱都用车辆的数目来计算。在孔子时代,千乘之国已经不是大国。

(3)敬事:敬字一般用于表示个人的态度,尤其是对待所从事的事务要谨慎专

一、兢兢业业。

(4)爱人:古代‚人‛的含义有广义与狭义的区别。广义的‚人‛,指一切人群;狭义的‚人‛,仅指士大夫以上各个阶层的人。此处的‚人‛与‚民‛相对而言,可见其用法为狭义。

(5)使民以时:时指农时。古代百姓以农业为主,这是说要役使百姓按照农时耕作与收获。

【译文】

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评析】

孔子在本章中所说的话,主要是对国家的执政者而言的,是关于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他讲了三个方面的问题,即要求统治者严肃认真地办理国家各方面事务,恪守信用;节约用度,爱护官吏;役使百姓应注意不误农时等。这是治国安邦的基本点。

康有为说,孔子的学说是‚爱人‛,泛爱一切人。但本章里所说的‚爱人‛则非此意。他所说的‚人‛不是百姓,而是官吏,是有地位的人;而‚民‛才是百姓,是被治者役使的对象。可见,‚爱人‛不是爱一切人,而只是爱统治集团中的人。‚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的思想是合理的,反映了孔子的社会思想。但这与‚爱人‛与否则无太大干系。从另一个角度说,孔子这里是为统治者治理国家、统治百姓出谋划策。

鲁迅曾经指出:‚孔夫子曾经计划过出色的治国的方法,但那都是为了治民众者,即权势者设想的方法,为民众本身的,却一点也没有。‛(《且介亭杂文二集〃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这是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看待孔子治国方略的。因而颇具尖锐性。

【原文】

1〃6 子曰:‚弟子(1)入(2)则孝,出(3)则弟,谨(4)而信,汎(5)爱众,而亲仁(6),行有余力(7),则以学文(8)。‛

【注释】

(1)弟子:一般有两种意义:一是年纪较小为人弟和为人子的人;二是指学生。这里是用一种意义上的‚弟子‛。 (2)入:古代时父子分别住在不同的居处,学习则在外舍。《礼记〃内则》:‚由命士以上,父子皆异宫‛。入是入父宫,指进到父亲住处,或说在家。

(3)出:与‚入‛相对而言,指外出拜师学习。出则弟,是说要用弟道对待师长,也可泛指年长于自己的人。

(4)谨:寡言少语称之为谨。

(5)□:音fàn,同泛,广泛的意思。

(6)仁:仁即仁人,有仁德之人。

(7)行有余力:指有闲暇时间。

(8)文:古代文献。主要有诗、书、礼、乐等文化知识。

【译文】

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评析】

本篇第二章中曾提到孝悌的问题,本章再次提及这个问题。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如果还有闲暇时间和余力,则用以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这表明,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而对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则摆在第二位。

孔子办教育,把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放在第一位,而文化学习只是第二位的。事实上,历史上的任何阶级,无论奴隶主阶级、地主阶级,还是资产阶级,教育都是为其政治服务的,尤其重视学生的道德品行和政治表现,把‚德‛排在‚识‛的前面,这是阶级的需要。他们就是要培养适应本阶级要求的各方面人才。

【原文】

1〃7 子夏(1)曰:‚贤贤(2)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4);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注释】

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的学生,比孔子小44岁,生于公元前507年。孔子死后,他在魏国宣传孔子的思想主张。

(2)贤贤:第一个‚贤‛字作动词用,尊重的意思。贤贤即尊重贤者。

(3)易:有两种解释;一是改变的意思,此句即为尊重贤者而改变好色之心;二是轻视的意思,即看重贤德而轻视女色。

(4)致其身:致,意为‚献纳‛、‚尽力‛。这是说把生命奉献给君主。

【译文】

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评析】

上一章有‚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一句。本章中子夏所说的这段话,实际是对上章的进一步发挥。子夏认为,一个人有没有学问,他的学问的好坏,主要不是看他的文化知识,而是要看他能不能实行‚孝‛、‚忠‛、‚信‛等传统伦理道德。只要做到了后面几点,即使他说自己没有学习过,但他已经是有道德修养的人了。所以,将这一章与前一章联系起来阅读分析,就更可以看到孔子教育重在德行的基本特点。

【原文】

1〃8 子曰:‚君子(1),不重(2)则不威;学则不固(3)。主忠信(4)。无(5)友不如己者(6);过(7)则勿惮(8)改。‛

【注释】 (1)君子:这个词一直贯穿于本段始终,因此这里应当有一个断句。

(2)重:庄重、自持。

(3)学则不固:有两种解释:一是作坚固解,与上句相连,不庄重就没有威严,所学也不坚固;二是作固陋解,喻人见闻少,学了就可以不固陋。

(4)主忠信:以忠信为主。

(5)无:通毋,‚不要‛的意思。

(6)不如己:一般解释为不如自己。另一种解释说,‚不如己者,不类乎己,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也。‛把‚如‛解释为‚类似‛。后一种解释更为符合孔子的原意。

(7)过:过错、过失。

(8)惮:音dàn,害怕、畏惧。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可以使人不闭塞;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评析】

本章中,孔子提出了君子应当具有的品德,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庄重威严、认真学习、慎重交友、过而能改等项。作为具有理想人格的君子,从外表上应当给人以庄重大方、威严深沉的形象,使人感到稳重可靠,可以付之重托。他重视学习,不自我封闭,善于结交朋友,而且有错必改。以上所提四条原则是相当重要的。作为具有高尚人格的君子,过则勿惮改就是对待错误和过失的正确态度,可以说,这一思想闪烁着真理光辉,反映出孔子理想中的完美品德,对于研究和理解孔子思想有重要意义。

【原文】

1〃9 曾子曰:‚慎终(1)追远(2),民德归厚矣。‛

【注释】

(1)慎终:人死为终。这里指父母的去世。旧注曰:慎终者丧尽其哀。

(2)追远:远指祖先。旧注曰:追远者祭尽其敬。

【译文】

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自然会导致老百姓日趋忠厚老实了。‛

【评析】

孔子并不相信鬼神的存在,他说‚敬鬼神而远之‛,就证明了这一点。尽管他没有提出过人死之后有所谓灵魂的存在这种主张,但他却非常重视丧祭之礼。在孔子的观念中,祭祀已经被异化,不单是祭祀亡灵,而是把祭祀之礼看作一个人孝道的继续和表现,通过祭祀之礼,,可以寄托和培养个人对父母和先祖尽孝的情感。因此,本章仍是继续深化‚孝‛这一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的内容。

儒家重视孝的道德,是因为孝是忠的基础,一个不能对父母尽孝的人,他是不可能为国尽忠的。所以忠是孝的延伸和外化。关于忠、孝的道德观念,在《论语》书中时常出现,表明儒家十分重视忠孝等伦理道德观念,希望把人们塑造成有教养的忠孝两全的君子。这是与春秋时代宗法制度相互适应的。只要做到忠与孝,那么,社会与家庭就可以得到安定。

【原文】

1〃10 子禽(1)问于子贡(2)曰:夫子(3)至于是邦(4)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5)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6)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7)异乎人之求之与?‛

【注释】

(1)子禽:姓陈名亢,字子禽。郑玄所注《论语》说他是孔子的学生,但《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未载此人,故一说子禽非孔子学生。

(2)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卫国人,比孔子小31岁,是孔子的学生,生于公元前520年。子贡善辩,孔子认为他可以做大国的宰相。据《史记》记载,子贡在卫国做了商人,家有财产千金,成了有名的商业家。

(3)夫子:这是古代的一种敬称,凡是做过大夫的人都可以取得这一称谓。孔子曾担任过鲁国的司寇,所以他的学生们称他为‚夫子‛。后来,因此而沿袭以称呼老师。《论语》书中所说的‚夫子‛,都是孔子的学生对他的称呼。

(4)邦:指当时割据的诸侯国家。

(5)抑:表示选择的文言连词,有‚还是‛的意思。

(6)温、良、恭、俭、让:就字面理解即为:温顺、善良、恭敬、俭朴、谦让。这是孔子的弟子对他的赞誉。

(7)其诸:语气词,有‚大概‛‚或者‛的意思。

【译文】

子禽问子贡说:‚老师到了一个国家,总是预闻这个国家的政事。(这种资格)是他自己求得呢,还是人家国君主动给他的呢?‛子贡说:‚老师温良恭俭让,所以才得到这样的资格,(这种资格也可以说是求得的),但他求的方法,或许与别人的求法不同吧?‛

【评析】

本章通过子禽与子贡两人的对话,把孔子的为人处世品格勾划出来。孔子之所以受到各国统治者的礼遇和器重,就在于孔子具备有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的道德品格。例如,这五种道德品质中的‚让‛,在人格的塑造过程中,就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让‛是在功名利权上先人后己,在职责义务上先己后人。让用之于外交如国事访问,也是合乎客观需要的一个重要条件。孔子就是因具有这种品格,所以每到一个国家,都受到各国国君的礼遇。孔子认为,好胜,争取名声;夸功,争取名利;争不到便怨恨别人,以及在名利上贪心不足,都不符合让的原则。据此可知,让这一基本原则形成社会风尚的可贵之处是:就人情而言,长谦让名利地位之风,人们就多学别人所长而鉴人所短。前者可以导人于团结、亲睦、向善;后者则诱人嫉贤妒能。二者的社会效果截然相反。

【原文】

1〃11 子曰:‚父在,观其(1)志;父没,观其行(2);三年(3)无改于父之道(4),可谓孝矣。‛

【注释】

(1)其:他的,指儿子,不是指父亲。

(2)行:音xìng,指行为举止等。

(3)三年:对于古人所说的数字不必过于机械地理解,只是说要经过一个较 长的时间而已,不一定仅指三年的时间。

(4)道:有时候是一般意义上的名词,无论好坏、善恶都可以叫做道。但更多时候是积极意义的名词,表示善的、好的东西。这里表示‚合理内容‛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因为他无权独立行动),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评析】

这一章仍然谈的是有关‚孝‛的问题,把‚孝‛字具体化了。鲁迅曾经说过:‚只要思想未遭锢蔽的人,谁也喜欢子女比自己更强,更健康,更聪明高尚,--更幸福;就是超越了自己,超越了过去。超越便须改变,所以子孙对于祖先的事,应该改变,‘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当然是曲说,是退婴的病根。‛(《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在本章中孔子说一个人当父亲死后,三年内都不能改变他父亲所制定的那一套规矩,这就是尽孝了。其实,这样的孝,片面强调了儿子对父亲的依从。宋儒所作的注说,如不能无改于父之道,所行虽善亦不得为孝。这样,无改于父之道则成了最大的善,否则便是不善。这样的判定原则,正如鲁迅所说的,,是歪曲的。历史在发展,社会在前进,人们的思想观念,言行举止都不能总停留在过去的水平上,‚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后代超过前代,这是历史的必然。

【原文】

1〃12 有子曰:‚礼(1)之用,和(2)为贵。先王之道(3),斯(4)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5)之,亦不可行也。‛

【注释】

(1)礼:在春秋时代,‚礼‛泛指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孔子的‚礼‛,既指‚周礼‛,礼节、仪式,也指人们的道德规范。

(2)和:调和、和谐、协调。

(3)先王之道:指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

(4)斯:这、此等意。这里指礼,也指和。

【译文】

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评析】

和是儒家所特别倡导的伦理、政治和社会原则。《礼记〃中庸》写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杨遇夫《论语疏证》写道:‚事之中节者皆谓之和,不独喜怒哀乐之发一事也。和今言适合,言恰当,言恰到好处。‛孔门认为,礼的推行和应用要以和谐为贵。但是,凡事都要讲和谐,或者为和谐而和谐,不受礼文的约束也是行不通的。这是说,既要遵守礼所规定的等级差别,相互之间又不要出现不和。孔子在本章提出的这个观点是有意义的。在奴隶社会,各等级之间的区分和对立是很严肃的,其界限丝毫不容紊乱。上一等级的人,以自己的礼仪节文显示其威风;下一等级的人,则怀着畏惧的心情唯命是从。但到春秋时代,这种社会关系开始破裂,臣弑君、子弑父的现象已属常见。对此,由子提出‚和为贵‛说,其目的是为缓和不同等级之间的对立,使之不致于破裂,以安定当时的社会秩序。

但从理论上看待这个问题,我们又感到,孔子既强调礼的运用以和为贵,又指出不能为和而和,要以礼节制之,可见孔子提倡的和并不是无原则的调和,这是有其合理性的。

【原文】

1〃13 有子曰:‚信近(1)于义(2),言可复(3)也;恭近于礼,远(4)耻辱也;因(5)不失其亲,亦可宗(6)也。‛

【注解】

(1)近:接近、符合的意思。 (2)义:义是儒家的伦理范畴。是指思想和行为符合一定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礼‛。

(3)复:实践的意思。朱熹《集注》云:复,践言也。‛

(4)远:音yuàn,动词,使动用法,使之远离的意思,此外亦可以译为避免。

(5)因:依靠、凭藉。一说因应写作姻,但从上下文看似有不妥之处。

(6)宗:主、可靠,一般解释为‚尊敬‛似有不妥之处。

【译文】

有子说:‚讲信用要符合于义,(符合于义的)话才能实行;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才能远离耻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

【评析】

孔子的弟子有子在本章所讲的这段话,表明他们对‚信‛和‚恭‛是十分看重的。‚信‛和‚恭‛都要以周礼为标准,不符合于礼的话绝不能讲,讲了就不是‚信‛的态度;不符合于礼的事绝不能做,做了就不是‚恭‛的态度。这是讲的为人处世的基本态度。

【原文】

1〃14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1)有道(2)而正(3)焉,可谓好学也已。‛

【注释】

(1)就:靠近、看齐。

(2)有道:指有道德的人。

(3)正:匡正、端正。

【译文】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评析】

本章重点提到对于君子的道德要求。孔子认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不应当过多地讲究自己的饮食与居处,他在工作方面应当勤劳敏捷,谨慎小心,而且能经常检讨自己,请有道德的人对自己的言行加以匡正。作为君子应该克制追求物质享受的欲望,把注意力放在塑造自己道德品质方面,这是值得借鉴的。

【原文】

1〃15 子贡曰:‚贫而无谄(1),富而无骄,何如(2)?‛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3),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4)’,其斯之谓与?‛子曰:‚赐(5)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6)。‛

【注释】

(1)谄:音chǎn,意为巴结、奉承。

(2)何如:《论语》书中的‚何如‛,都可以译为‚怎么样‛。

(3)贫而乐:一本作‚贫而乐道‛。

(4)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此二句见《诗经〃卫风〃淇澳》。有两种解释:一说切磋琢磨分别指对骨、象牙、玉、石四种不同材料的加工,否则不能成器;一说加工象牙和骨,切了还要磋,加工玉石,琢了还要磨,有精益求精之意。

(5)赐:子贡名,孔子对学生都称其名。

(6)告诸往而知来者:诸,同之;往,过去的事情;来,未来的事情。

【译文】

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子贡说:‚《诗》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谈论《诗》了。‛

【评析】

孔子希望他的弟子以及所有的人们,都能够达到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这样的理想境界,因而在平时对弟子的教育中,就把这样的思想讲授给学生。贫而乐道,富而好礼,社会上无论贫或富都能做到各安其位,便可以保持社会的安定了。孔子对子贡比较满意,在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子贡能独立思考、举一反三,因而得到孔子的赞扬。这是孔子教育思想中的一个显著特点。

【原文】

1〃16 子曰:‚不患(1)人(2)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注释】

(1)患:忧虑、怕。

(2)人:指有教养、有知识的人,而非民。

【译文】

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评析】

这段话是孔子对自己学生所传授的为人处世之道。有的解释者说,这是孔子安贫乐道、不求名位的思想。这种解释可能不妥。这不符合孔子一贯的主张。在孔子的观念中,‚学而优则仕,是一种积极入世的态度。这里的潜台词是:在了解别人的过程中,也使别人了解自己。

第3篇:学而篇第一 1、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

《论语》名句精选

学而篇第一

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通“悦”,高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生气),不亦君子乎?” 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tì,通“悌”,尊敬兄长),而好犯上者,鲜(xiǎn,很少)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tì)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 子曰:“巧言令色,鲜(xiǎn)矣仁!”

 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反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 子曰:“道千乘(shèng)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wù,通毋)友不如已者。过则勿惮(dàn,害怕)改。” 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1 1

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为政篇第二

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gǒng,通“拱”,环绕)之。” 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zhuàn,饮食、吃喝),曾是以为孝乎?” 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xǐng,反思、考察)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2 2

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sōu,隐藏)哉?人焉廋哉?” 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子曰:“君子不器。”

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 子曰:“君子周(合群)而不比(勾结),小人比而不周。” 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 子曰:“由!诲女(rǔ,通“汝”,你)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通“智”,智慧、聪明)也。” 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 子曰:“见义不为,无勇也。”

八佾篇第三

 孔子谓季氏:“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 子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里仁篇第四

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zhì)?”

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贫困),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3

 子曰:“唯仁者能好(hào)人,能恶(wù)人。” 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dí,亲近、厚待)也,无莫(疏远、冷淡)也,义之与比。” 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 子曰:“放(fǎng,效仿、追求)于利而行,多怨。”

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为可知也。” 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 子曰:“君子喻(明白)于义,小人喻于利。” 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xǐng)也。”  子曰:“事父母几(jī,轻微、少)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 子曰:“君子欲讷(nâ,谨慎)于言而敏于行。” 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 子游曰:“事君数(shùo,繁琐),斯辱矣;朋友数(shùo,繁琐),斯疏矣。”

公冶长篇第五

4

 子曰:“道不行,乘桴(fū,木筏子)浮于海。

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wū,粉刷)也。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 子贡问曰:“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hào,喜欢)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shào)者怀之。” 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 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zhì,聪明智慧),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 子曰:“十室之邑(yì),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雍也篇第六

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 冉求曰:“非不说(yùe)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rǔ,你)画(划定界限,停止前进)。” 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hào)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5

 子曰:“知(zhì,聪明)者乐(yào,喜爱)水,仁者乐(yào)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亦可以弗畔矣夫!”  子曰: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述而篇第七

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 子曰:“默而识(zhì,记住)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 子之燕居,申申(衣冠整洁)如也,夭夭(温和舒畅、悠闲自在)如也。 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fěi)不发。举一隅(yǔ)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 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píng )河(空手搏虎,徒步过河,比喻有勇无谋),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gōng,胳膊)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子曰: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hào)古,敏以求之者也。” 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 子曰:“奢则不孙(xùn,通“逊”,恭顺),俭则固(简陋)。与其不孙也,宁固。”

6 6

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泰伯篇第八

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 《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 子曰:“狂(狂妄、急躁)而不直,侗(tóng,无知)而不愿(谨慎),悾悾(kōng,表面诚恳)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子罕篇第九

 子绝四:毋意(臆测),毋必(绝对),毋固(固执),毋我(唯我)。  颜渊喟(kuì)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zhān)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之,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矣。” 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 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已者,过则勿惮改。” 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7 7

 子曰:“知(zhì)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乡党篇第十

 食不语,寝不言。

颜渊篇第十二

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 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 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dǎo,引导)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子路篇第十三

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 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 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不可弃也。” 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wù)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 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宪问篇第十四

8

 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 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xùn)。” 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 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 子曰:“其言之不怍(zuò,惭愧),则为之也难。”  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 子曰:“君子耻其言之过其行。”

 子曰: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 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卫灵公篇第十五

 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 子曰:“赐也,女(rǔ)以予为多学而识(zhì)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zhì)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9

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 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 子曰:“君子疾没(mò)世而名不称焉。” 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 子曰:“众恶(wù)之,必察焉;众好(hào)之,必察焉。” 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 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 子曰:“君子贞而不谅。”(君子固守正道而不能不顾是非地讲究信用。”)

 子曰:“有教无类。” 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 子曰:“辞达而已矣。”

季氏篇第十六

10

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诚信),友多闻,益矣。友便辟(pián bì谄媚逢迎),友善柔(表面奉承而背后诽谤),友便佞(pián nìng 花言巧语),损矣。”  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qiān,过失):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gǔ,盲人)。”

 孔子曰:“益者三乐(lâ),损者三乐。乐(lâ)节礼乐(yuâ),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lâ)骄乐(lâ),乐佚(yì)游,乐宴乐(lâ),损矣。”(孔子说:“有益的喜好有三种,有害的喜好有三种。以礼乐调节自己为喜好,以称道别人的好处为喜好,以有许多贤德之友为喜好,这是有益的。喜好骄傲,喜欢闲游,喜欢大吃大喝,这就是有害的。” )

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xiá)大人,侮圣人之言。” 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困惑)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 孔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

阳货篇第十七

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 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 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 子曰:“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11

 子曰: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 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 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 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xùn),远之则怨。”

子张篇第十九

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wú),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 子夏曰:“博学而笃(dú)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 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

 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

子夏曰:“大德不逾闲(界限),小德出入可也。” 

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抑之。”

尧曰篇第二十

 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12 12

第4篇:《论语》学而篇带拼音和译文

《论语》学而篇

《论语》学而篇

zǐyuēhūhūhū乎 ?‛ xuéérshíxízhībúyìyuèbúyìlè1.子 曰 :‚学 而 时 习 之 ,不 亦 说

yǒupéngzìyuǎnfāngláirénbùzhī

érbúyùn乎 ?有朋

自 远 方 来 ,不 亦 乐

búyìjūnzǐ乎 ?人 不 知 ,而 不 愠 ,不 亦 君 子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yǒuzǐyuēqíwéirényěxiàotì

xiǎnyǐ

ér2.有 子 曰 :‚其 为 人 也 孝 弟 ,而

hàofànshàngzhě好 犯 上

búhàofànwèizhīyǒu

者 ,鲜 矣 ;不 好 犯

shàng上érhàozuóluànzhě ,而 好 作 乱 者 ,未 之 有

yějūnzǐwùběnběnlìérdàoshēng

。也 。君 子 务 本 ,本 立 而 道

xiàotìyězhěqíwéirénzhīběnyǔ孝 弟 也 者 ,其 为 人 之 本 与 ?‛

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论语》学而篇

zǐyuēqiǎoyánlìngsèxiǎnyǐrén3.子 曰 :巧 言 令 色 ,鲜 矣 仁 。‛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zēnzǐyuēwúrìsānxǐngwúshēn

yúpéngyǒu4.曾 子 曰 :‚吾 日 三 省 吾 身 。wéirénmóuérbùzhōnghū为 人 谋 而 不

忠传

乎 ?与 朋 友

不 习 乎 ?‛ jiāoérbúxìnhū交 而 不 信 乎 ?

chuánbùxíhū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zǐyuēshìéryánshí时 。‛

dàoqiānchéngzhīguó

之 国 ,

jìng

敬 5.子 曰 :‚道 千

jiéyòngéràirénshǐmínyǐ事 而 言 ,节 用 而 爱 人 ,使 民 以

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zǐyuējǐnérxìnyǒuyúlìdìzǐrùzéxiàofáàizhòng

chūzétì

xíng6.子 曰 :‚弟 子 入 则 孝 ,出 则 弟 ,

érqīnrén谨 而 信 ,汎 爱

,而 亲 仁 ,行

zéyǐxuéwén有 余 力 ,则 以 学 文 。‛

孔子说:‚弟子们在家,就要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

《论语》学而篇

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zǐxiàyuēxiánxiányìsè

shìjūn

shìfùmǔ7.子 夏 曰 :‚贤 贤 易 色 ;事 父 母

néngjiéqílì能

néngzhìqí

致 其 竭 其 力 ;事 君 ,shēnyúpéngyǒujiāoyánéryǒuxìn身 ;与 朋 友 交 ,言 而 有 信 。suīyuēwèixuéwúbìwèizhīxuéyǐ虽 曰 未 学 ,吾 必 谓 之 学 矣 。‛

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zǐyuējūnzǐbúzhòngzébùwēi

则 不 威 ;8.子 曰 :‚君 子 ,不

xuézébúgùrújǐzhě

zhǔzhōngxìn

wúyǒubù学 则 不 固 。主

信 。无 友 不

guòzéwùdàngǎi如 己 者 ;过 则 勿 惮 改 。‛

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可以使人不闭塞;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zēnzǐyuēdéguīhòuyǐ

shènzhōngzhuīyuǎn

mín9.曾 子 曰 :‚慎 德 归 厚 矣 。‛

追 远 ,民

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自然会导致老百姓日趋忠厚老实了。‛

《论语》学而篇

zǐqínwènyúzǐgòngyuēyúshìbāngyěyǔwēn温 、

fūzǐzhì

qiúzhī

,求 之 10.子 禽 问 于 子 贡 曰 :夫 子 至

bìwénqízhèng

政于 是 邦 也 ,必 闻 其

yìyúzhīyǔliáng良

zǐgòngyuējiǎn

fūzǐ与 ,抑 与 之 与 ?‛子 贡 曰 :‚夫 子

gōngràngyǐdézhīqízhūyìhūrén 、恭 、俭 、让 以 得 之 。fūzǐzhīqiúzhīyězhīqiúzhīyǔ之 求 之 与 ?‛ 夫 子 之 求 之 也 ,其 诸 异 乎 人

子禽问子贡说:‚老师到了一个国家,总是预闻这个国家的政事。(这种资格)是他自己求得呢,还是人家国君主动给他的呢?‛子贡说:‚老师温良恭俭让,所以才得到这样的资格,(这种资格也可以说是求得的),但他求的方法,或许与别人的求法不同吧?‛

zǐyuēfùzàiguānqízhìfùmò11.子 曰 :‚父 在 ,观 其 志 ;父 没 ,guānqíxíngdào

sānniánwúgǎiyúfùzhī观 其 行 ;三 年 无 改 于 父 之

kěwèixiàoyǐ道 ,可 谓 孝 矣 。‛

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yǒuzǐyuēlǐzhīyònghéwéiguì12. 有 子 曰 :‚礼 之 用 ,和 为 贵 。

《论语》学而篇

xiānwángzhīdào先 王

sīwéiměixiǎodà

大 之 道 ,斯 为 美 。小yóuzhīyǒusuǒbùxíngzhīhéérhé由 之 ,有 所 不 行 。知 和 而 和 ,bùyǐlǐjiézhīyìbùkěxíngyě不 以 礼 节 之 ,亦 不 可 行 也 。‛

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yǒuzǐyuēyě

xìnjìnyúyìyánkěfù

yīn13.有 子 曰 :‚信 近 于 义 ,言 可 复

gōngjìnyúlǐyuǎnchǐrǔyě也 ;恭 近 于 礼 ,远 耻 辱 也 ;因

bùshīqíqīnyìkězōngyě不 失 其 亲 ,亦 可 宗 也 。‛

有子说:‚讲信用要符合于义,(符合于义的)话才能实行;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才能远离耻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

zǐyuēqiúānjūnzǐshíwúqiúbǎojūwújiùyǒu14.子 曰 :‚君 子 食 无 求 饱 ,居 无

mǐnyúshìérshènyúyán求 安 ,敏 于 事 而 慎 于 言 ,就 有

dàoérzhèngyān道 而 正

kěwèihàoxuéyěyǐ 焉 ,可 谓 好 学 也 已 。‛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zǐgòngyuēpínérwúchǎnfùérwú15.子 贡 曰 :‚贫 而 无 谄 ,富 而 无

《论语》学而篇

jiāohérúérlèshīmó

zǐyuēkěyěwèiruòpín

zǐgòngyuērúzhuórú

cìyě骄 ,何 如 ?‛子 曰 :‚可 也 。未 若 贫

fùérhàolǐzhěyěyún

rúqiērúcuō而 乐 ,富 而 好 礼 者 也 。‛子 贡 曰 :《诗 》云 ,‘如 切 如 磋 !如 琢 如

qīsīzhīwèiyǔ

shī

zǐyuē磨 ’,其 斯 之 谓 与 ?‛子 曰 :‚赐 也 !shǐkěyúyánérzhīláizhě

yǐyǐgàozhūwǎng始 可 与 言 《诗 》已 矣 ,告 诸 往 而 知 来 者 。‛

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子贡说:‚《诗》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谈论《诗》了。‛

búhuànrénzhībùjǐzhīrényě人 也 。‛

huànbùzhī16.不 患 人 之 不 己 知 ,患 不 知

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第5篇:论语学而篇读后感

《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其中重点是“吾日三省吾身”;“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之用,和为贵”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帮助!论语学而篇读后感1”香九龄,能温席。“小小黄香,九岁就懂得孝敬父母,为父亲温暖床席,他多有孝心啊!黄香乃孝悌也者,不亦君子乎?黄香是一个君子,长大后成为一名好官。

黄香的故事正应了《论语·学而》篇第二条的一句话——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的弟子有若说,一个人如果能够孝敬父母,敬爱兄长,却喜欢触犯上层统治的人,这样的人是很少的;不喜欢触犯上层统治的人,却喜欢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在根本上下功夫,根本有了,”道“自然就形成了。能做到孝敬父母,敬爱兄长,其实就是有了”仁“的根本。

看一个人会不会有所作为,成为有用之人,就要看这个人能不能做到”仁“的根本——孝敬父母,敬爱兄长,能做到这一点,他才会爱民、爱国,做一个群众喜欢并支持的好官,才能成就一番利国利民的大事业。

学习了这一篇《论语》,我想,我也要做到”仁“的根本,孝敬父母,敬爱兄长。这一切都要从生活中的小事开始,为父母铺床、打洗脚水,帮他们做家务,给疲惫一天的父母做饭……

总之,我要努力了!

论语学而篇读后感2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学而篇里给我感受最深的两则。前一则,那么,他们中必定有我的老师。后一则告诉我们:聪敏而一则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羞耻。这两句话虽是说:几个人在一起出自2000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在今天对我们的学习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人不怕犯错误,只要勇于改正就好。孔子就常坦言自己这方面或那方面不如弟子;言行不当的时候,一经别人指出,他就会立即道歉并改正。他的弟子子贡就曾经感慨过?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孔子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就是说教师对自己要努力学习,永不满足;对学生要勤奋教导,不知疲倦。《论语》引孔子的话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去尔已矣。”他说,如果说到圣与仁,那我怎么敢当!我只不过是学习和工作从不厌倦,教诲学生总不知疲倦,那是可以这样说的。

在《论语》里对曾经犯过错误的少年,孔子表现出宽宏的胸怀。他说:“人洁以进,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意思是说人家已经去掉了污点而进步,就要赞许他的洁净,对他的过去不应该抓住不放。我想,如果将孔门的七十二贤三千弟子看成是棵棵树苗的话,那孔子就是肥沃的土壤,他们共同营造了一片生命的绿洲,两千多年来,我们华夏大地。这一片绿洲一直点缀装扮着

孔子认为,学习必须有明确的目的,但重点在于“学以致用”。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也就是说,熟读《诗经》三百篇,交给他政治任务,却办不成;派他出使到外国,又不能独立作主应对;这样,虽然书读得很多,又有什么用处呢?又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也就是说,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习,听到正义的事不能去做,有错误不能改正,也就是理论和实际不能结合,这才是我们忧虑的。

通过学习《论语》,我懂得了许多做人、处世的道理,更让我明白了关于学习和读书的方法、态度,真是得益非浅!

论语学而篇读后感3

《《论语》》学而篇,从为学、为人、为事出发,讲到就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根本要求。

为学方面,总的要求是要学而时习之,言简而意赅。学习的目的是要到达,能够做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这样的话,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当然,学习有时候是痛苦的,要是能够做到,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而已。回想当初考大学,考研,能够说牺牲的东西太多了,明白此刻有时候都在反思,当初是对还是错,当然,对错其实在当初就根本没有标准,所谓的对与错,其实都是用历史的眼观来衡量的。因此,如果君子不重,学则不固。

论语学而篇读后感4

《学而》是《论语》的第一篇,共包括16章,涵盖诸多方面的资料,从学习到道德修养,从孝悌到忠信,从君子到君主其实讲的全部是做人的道理。虽为学而,但并不仅仅局限于学习知识,更多的是强调个人品德的修养。在孔子看来,知识在于其次,最重要的在于做人。

“人不知而不愠”,别人不理解我,但我并不怨恨、恼怒。因为别人的不了解而愤愤不平,争吵不休,实际是缺乏气度与自信的表现。别人不理解我而出言讽刺,我不与之争,也不怨恨之,只是淡然一笑,你有你的理解,我有我的坚持,如此而已。要做到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正需要这样的超然与坚持。人不知而不愠,不仅仅是一种大度,更是一种对自身所坚持之道的自信与坚守。

“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貌,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儒家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谨慎留意,说到做到,先做后说,反对说话办事随心所欲,只说不做,停留在口头上。孔子的儒家思想重视人的实际行动,尤其强调人就应言行一致。但是,当今社会,状况却往往不是这样,巧言令色、长袖善舞的人,越来越多,人们似乎早已习惯了这样一种浮夸的表现方式,渐渐将中华民族传统的踏实、质朴的精神抛诸脑后,“仁心”则更不必说。在我们夸夸其谈的背后,藏着的究竟是难填的欲壑还是真心诚意?撕下我们挂在脸上的面具,摘掉强作的笑颜,一张张疲惫而冷漠的面孔背后,还有一颗空洞的心。我们在这天读《论语》就就应抛开尘世烦扰,摒弃花言巧语,寻找生活在当今社会中的我们所渐渐丧失的“仁心”。

“曾子曰:五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句话的意思是“我每一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且不说要我们以竭心尽力、诚实可信、学而时习之来要求自己,当今的我们,又有几人能够每一天沉心静气,思考自己一天的作为?忙碌似乎是没有时间反思自己的最好借口,我们看似每一天在为理想奋斗,但其实却有很多人在不知所谓的忙碌中虚掷了青春。我们是不是就应问问自己,忙的究竟是不是自己想要做的?是不是顺应内心的?这天,我们也许真的做不到曾子的要求,但我们至少就应在脚步匆匆之际,抽出片刻,反省一下自我,调整一下忙碌的方向,让自己的目标更明确。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贫穷而不谄媚需要无尽的骨气及傲气,富有而不骄傲自大则只有真正谦虚的人才能做到,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做到这两点已属不易,更何况安贫乐道、富而好礼?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像颜回那样“一箪食,一瓢饮”的又有几人?在如今物欲横流的社会里,我们是否能够耐得住寂寞,不趋炎附势、沽名钓誉?我想,这些都是我们在阅读《论语》的过程中就应反思、拷问自己的问题。

“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道不同不相为谋,与志同道合之人交朋友能够激发我们实现目标的动力。自己有了过错,首先想到的不就应是纹饰、狡辩,而是改正。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改正过错不是没用无能,反而是大智大勇的体现。只有能正视错误并勇于改正的人,才能够寻找到生活与学习的真谛。

“夫子温良恭俭让”。温顺、善良、恭敬、俭朴、谦让。这是孔子的学生对他的赞誉,这五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传承到如今虽然表面上还在被大家赞誉,但其实很多人的内心并不以为然,认为此刻还这样是会吃亏的。但我觉得,这五种品德,体现了人的本性之美,不论到什么时候都是我们修身养性的标准,是我们就应继续传承下去的美德。

《论语》学而篇的十六章每一章都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在我们此刻更侧重于知识学习而忽视品德修养的时代,更能给我们带来启示。我们就应静心沉入其中,远离尘嚣,返璞归真,寻找圣人留给我们的生活、学习之真谛。

论语学而篇读后感5

这一学期,我们学校老师的共读书目是《论语》,对于论语,可能最现认识及熟的时候,就是上学的时候学习过,论语的一些精华,到目前最会背的几句也就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等等,都是在学校时语文课堂上学过的几句。但是在看过三字经之后觉得,不管是《三字经》还是《论语》还是《道德经》的相同之处,都是围绕我们中华民族最注重的礼仪、道德、仁义,诚信之事所写。

论语的学而篇第一中共有十六章,我最喜欢的就属里面的第四章孔子的弟子曾子的所说的。原文是: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翻译过来是:曾子说:“我每一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尽心尽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有没有做到以诚相待了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有没有经常复习了呢?”

从这章里面我明白,一个人的要想提高自身条件,自身修养,就务必做到,吾日三省吾身。“吾日三省吾身”,书中说的是我每一天都多次反省自己,对,一个人如果每一天都从多次反省自己,你的修养必须会逐步提高。“为人谋忠乎?”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就应反思的事情,做人不管对什么人都就应尽心经力的去帮忙她。“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这是我们现代社会每个人读最需要反省的。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就是诚信待人,以诚信为主,而这一句就是教我们做人必须要诚实,诚实是金嘛!诚实的同时还要守信用,就就应应那句信者,诚也嘛;“传不习乎”。这句话翻译过来是老师传授的学业有没有经常复习呢!我觉得我做的有点欠佳,因为我不是一个自觉地人,对待什么事情都不能做到持之以恒。

看完这一章我的感悟就是,不管一个人的先天条件有多好,必须要做到每一天反省自己,要诚信待人,要学以致用,要温故而知新,才会让你的先天与后天条件更加完美。继续坚持读这本书,相信自己必须受益匪浅,必须会懂得更多做人的道理。

上一篇:出纳兼会计述职报告下一篇:七下期政治复习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