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红色经典散文

2022-10-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近现代红色经典散文

“红色经典”中的文学现代性研究

摘要“现代性”是研究20世纪中国文学艺术的关键性词语和主题话语。本文尝试从现代性的角度来研究“三红一创,青山保林”等“红色经典”,将“红色经典”放归到20世纪中国文学创作的“现代性”语境中,从传统叙事的现代性转换、传统精神的现代转型、现代性和大众化等几个角度对“红色经典”进行研究,重新认识其对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和价值。

关键词:“红色经典” 现代性 传统叙事 传统精神 大众化

建国后,大量的文艺作品是以国内革命战争、民族解放战争和建国后的社会主义建设为题材和内容的,这些作品后来被学术界冠名为“红色经典”。“红色经典”几乎覆盖了当时所有的艺术门类,小说有家喻户晓的“三红一创,青山保林”,即《红日》、《红岩》、《红旗谱》、《创业史》、《青春之歌》、《山乡巨变》、《保卫延安》、《林海雪原》;诗歌方面有贺敬之、郭小川的《放声歌唱》、《致青年公民》等抒发革命豪情的诗作;散文有“当代散文三大家”之誉的杨朔、秦牧、刘白羽创作的《雪浪花》、《社稷坛抒情》、《日出》等美文佳作;戏剧方面,有《沙家浜》等革命现代京剧。

“红色经典”是革命时代及其精神的标志性文化作品,其表现的社会生活、意识形态、思维方式和审美观念和新时期已有明显不同。本文研究“红色经典”,不仅希望了解它产生的历史语境,还试图通过当代阐释重新挖掘其现实价值和意义,所以选择从现代性这个角度进行切入,研究红色经典对于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发展所作出的贡献,从而可对当今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和繁荣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一 “红色经典”对中国文学传统叙事的现代性转换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成为“红色经典”的繁荣兴盛期,这不仅仅是政治话语权的原因,更重要的是作品深受全国读者喜爱,文本中蕴藏着丰富的传统审美质素,运用了传统文学的叙述手法和叙事因素。

建国初期这些体现着社会主义文学形态的“红色经典”作品,正是建立在中国读者熟悉的传统审美结构之上,并对其进行现代性改造而形成的。“红色经典”作品,一般是以情节、讲故事为叙事中心,运用花开三朵、各表一枝,以及大故事套小故事等叙事方式,采用全知全能的叙事视角,叙事节奏受到章回体的影响,叙事内容大都是报仇雪恨、杀富济贫的故事,叙事结构一般是二元对立、曲折团圆的模式。这些叙事特点都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学有着相关的联系,但是创作“红色经典”的作家们在浓重的革命语境中、在社会主义的历史背景下,对这种传统叙事机制进行了现代性的翻新改良,使其在思想和艺术上,都比传统文艺有了一个更高层面的质的飞跃。

“红色经典”对传统文学中的忠奸对立、善恶之争、神妖斗法等二元对立的叙事模式进行了很好地继承运用和现代改造。《林海雪原》、《创业史》、《红旗谱》等作品重现二元对立的叙事模式,不过传统叙事中的忠奸对立、善恶之争、神妖斗法等,被置换为新时期两大阶级的对立与斗争。这样导致的结果是,一方面引起读者阅读兴趣和快感的仍然是作品中忠奸对立、善恶之争等二元对立模式。《林海雪原》中少剑波等剿匪小分队的解放军战士和共产党员,代表了正义、智慧、勇敢。《创业史》中梁生宝的勤俭节约、朴实谦虚、重义轻利的形象塑造,正符合我们对忠义、善良的审美期待。而座山雕、冯有兰等反面人物有着残忍、老奸巨滑等斑斑劣迹。二元叙事的结局仍然是象征正义、代表历史进步力量的一方,取得了胜利。另一方面,唯物历史观的引入也使传统的忠奸、善恶、神妖等二元对立模式获得新的意义,使传统叙事获得了现代价值。阶级结构代替了传统审美结构;“天下穷人为一家”的阶级情感代替了忠、孝、仁、义等传统情感因素;义不容情的阶级理性取代了知恩图报、 肝胆相照的义气;英勇杀敌、为民族或阶级而战的阶级仇恨取代忠奸、善恶、正邪等传统社会伦理对立;阶级斗争取代诛奸除恶、劫富济贫等侠客行为形成了作品的新矛盾冲突;唯物历史观决定了矛盾斗争的胜负结果,人民群众被认为创造了历史,代表着历史前进方向。

“红色经典”凭借着中国传统文学、民间文化的资源,吸纳其叙事基本要素,并加以改造,注入当时具有现代意义的新的阶级意识、唯物历史观,逐渐形成一种独立文艺形态,使传统文艺的叙事模式、叙事结构和叙事情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现代性提升。

二 “红色经典”中传统文化精神的现代转型

“红色经典”是读者喜闻乐见、耳熟能详的作品,受读者欢迎,发行量很大。这不仅是由于采用了大量传统文艺的的艺术结构、叙事模式、表现手法,并赋予现代性转换,而且还在思想内涵上也恰到好处地继承了传统文化的精神,并进行了现代转型。

中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里面的道德意识、善恶是非观,一直浸润着人们的思想。“红色经典”作品将传统文化中的善恶观念、侠义观念与革命的现代意识形态有机地结合。《林海雪原》、《铁道游击队》等作品,在给予读者革命思想的启迪和教育外,其中还蕴藏着令人敬仰的传统人格风范和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如舍生取义、自强进取和为底层的弱势百姓打抱不平的精神和气魄。如《红旗谱》写的是中国的乡土社会的“子报父仇”与现代革命的阶级斗争的活动,将追求公理和正义的传统思想与追求自由、平等以及人类的解放的现代思想结合起来,达到了传统文化精神的现代性转型。因此这些“革命英雄传奇”类作品迅速填补了一度“虚空”的民间大众的阅读空间,成为既能符合主流意识形态需要,又能雅俗共赏、老少皆宜的流行、畅销作品。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散落在“红色经典”的文艺作品中,同时“红色经典”作品又对传统文化精神进行了现代转型,将其升华到成为承担中国的民族解放、现代国家建构和建设的重要精神支柱和人格力量。

“忠义仁智信”向来是中国特有的社会伦理道德的核心内涵,“红色经典”作品把中国传统精神中的“义”,阐释、升华为具有现代意义的追求民族解放的“义”。《红旗谱》承继了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行侠仗义”的精神内涵,并在此基础上,将体现在朱老忠等农民身上的“侠义”上升为民族解放的革命大义,从而在这条线上将家族对立与阶级斗争完美地结合了起来,清晰呈现了现代革命内涵。“红色经典”不仅肯定了传统文化中“义”的价值,还高度阐释了通往“义”的最高途径——“舍身成义”,并赋予它现代意义。《保卫延安》中,战士周大勇、王老虎等人为了解放战争的胜利,经历了数次生死考验,作好了为革命理想牺牲生命的心理准备。“红色经典”赋予“舍生取义”更高的价值内涵和时代高度。追求民族解放的革命事业是人类崇高的事业,“红色经典”中的主人公们为了保家卫国、民族解放而献身是值得自豪和骄傲的事情。“红色经典”作品中评判人生意义的价值尺度是传统文化价值与现代革命取向的结合。在当时革命浪潮席卷全国的年代,一个具有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中国人,把自身所浸润的传统文化精神与为中国的现代民族国家的建构和建设发展做出的贡献相结合,这样他的生命价值的现代意义才能够得到体现,他的生存才获得了时代意义。

“红色经典”之所以被称为经典,不仅因为作品字里行间包含着中华民族的优秀精神传统及其现代转型,还涵括对人类基本价值尺度的现代延续,如和平、进步、正义、友爱、善良、忠诚、诚实、爱等崇高品德。从“红色经典”中刻画的英雄人物品质上可以清晰地找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精神的共同点,由此,我们不难看出“红色经典”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传承。“红色经典”作品中主人公的精神品格,如诚实、公正、热情、勇敢、坚强、有正义感、有责任心等等,与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一脉相承。同时,“红色经典”对这些传统文化精神进行了现代转型,使其不再具有封建时代的狭隘色彩,而是改造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主义建设时期的文化动力和精神力量。

三 “红色经典”中大众化与现代性的成功结合

文艺“大众化”是纵贯20世纪中国文艺思潮且日益强化的创作观念与现象。值得注意的是,文艺“大众化”在文学审美尺度和思想价值标准上的追求体现了中国现代新文学,特别是革命文艺创作对现代性的追求。“‘大众文艺’研究势必结合思想史特别是现代性概念在中国的演进溯源考察。这一研究同时构成中国思想史研究的重要角度。”所以本节在研究典型的革命文艺作品——“红色经典”时,把“红色经典”中的大众化和现代性结合起来研究。

一方面,“红色经典”阅读对象的大众化和其文学形式、文化精神的现代性转型紧密地相结合。由于“红色经典”指向的阅读对象更多的是工农兵等社会大众,“红色经典”的作家们自觉从民间文化和传统文化中吸收其艺术营养,借鉴了传统叙事等传统艺术表现手法,大大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而且承接了传统的文化精神、道德观念和审美模式,迎合着中国广大劳动群众的文化心理积淀和审美习惯。民族化的艺术形式和思想内涵使广大人民群众更容易接受,从而使得“红色经典”作品的普及性更强,读者面更广,能够深入到其它许多文学作品不能进入的读者层中去,文艺大众化的效果非常好。“它们已经占领了大部分过去泛滥着黄色书刊和旧式侦探小说的阵地,在这种意义上,它们的积极作用是不容许我们忽视的。”更值得一提的是,“红色经典”在运用传统文艺的的艺术结构、叙事模式、表现手法时赋予了现代性转换,在思想内涵上继承了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并恰到好处地进行了现代转型,通过这样两个途径,“红色经典”在普及大众、受到大众欢迎的同时,也使得大众的审美趣味和价值观念得到现代性提升。

另一方面,“红色经典”的主人公的大众化倾向和其对现代性推动力量的想象相结合。中国现代性进程是被强迫的、外发型的,对我们来说,建构现代中国的一个最根本问题就是要建立一个现代意义上的民族独立国家。而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价值在于它顺应中国历史、社会形势的发展必然性,向中国民众承诺了通过社会主义的方式和途径来建立一个民族的独立、人民的民主、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平等的现代国家。中国现代新文学对“现代性”的一种特殊追求,正是表述那种强烈的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精神焦虑。“五四以来被称之为‘现代文学’的东西其实是一种民族国家文学”。“红色经典”更是如此,杨沫的《青春之歌》、梁斌的《红旗谱》、柳青的《创业史》等,都是谱写社会主义途径建立和建设民族国家的史诗。这种对社会主义现代性的探求为“红色经典”的主人公“大众化”倾向提供了价值阐释的必然性。从唯物史观的角度,人民群众是人类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者。“红色经典”的一系列作品赋予工农兵等人民大众一种推翻半封建半殖民地、超越资本主义、缔造社会主义社会的“现代性”历史使命和社会职责。“红色经典”中主人公的大众化倾向,和文学层面对“工农兵”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历史主体的想象、建构,两者是一致的。

“红色经典”作品的大众化和现代性在某种意义上是成功结合了,成为社会主义时代中国文学的当代经典。“红色经典”的语言、文体、叙事、人物和思想内涵等,成功地把大众化的话语运作实践和文学现代性的诉求融为一体。这也促使我们思考当下在全球化、市场化的环境下,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如何把握好大众化和现代性的关系。大众文化,不仅是大众休闲、娱乐、消遣需要的产物,也需要赋予它现代性意义的内涵和价值诉求。社会主义主旋律作品,在创作中既需要考虑作品包含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意识形态性和现代价值,也需要考虑作品的群众普及性和娱乐性。只有把大众化和现代性两者完美结合起来的文艺作品,才既可为大众欢迎、接受和普及,同时又能保持恒久经典,广为流传。

参考文献:

[1] 尤西林:《20世纪中国“文艺大众化”思潮的现代性嬗变》,《文学评论》,2005年第4期。

[2] 冯牧、黄昭彦:《新时代生活画卷——略谈建国十年来长篇小说的丰收》,《文艺报》,1959年第19期。

作者简介:胡俊,女,1978—,安徽芜湖人,上海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2007级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城市文化研究等。

作者:胡 俊

第2篇:红色经典音乐百年巡礼

[摘 要]

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中国人民在共产党带领下冲破一个个艰难险阻,团结一心、自力更生、奋发图强,走过了波澜壮阔、崎岖泥泞同时又充满阳光的奋斗历程。在这一百年历史的进程中,红色经典音乐,始终伴随着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变迁,紧紧跟随着党的脚步,呐喊着、引领着华夏儿女一路向前。

[关键词]一百年(1921—2021);红色经典音乐;革命历史时期

[

红色经典音乐,是一百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的革命音乐活动中,所创作、演出和广为流传的音乐艺术精品,是同中国革命前进的脚步结伴而行的。作用和记录了一百年以来中国革命的各个时期难忘的历史瞬间,反映了一个世纪以来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情感与精神追求。广泛、朴实、生动和准确地表现了一百年来,各个历史时期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基本状态。反映了在各个时期最为重要的历史关头,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以及为其所付出的血汗与牺牲。表现着人们的情感,鼓舞着人们的士气,振奋着人们的精神,唤醒着人们向善、向美的意识。其已成为百年以来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一种深厚积淀、先进思想与政治主张,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国革命各个历史时期的深刻记忆。

红色经典音乐,具有强烈时代感与精神气质,在一百年来中国音乐发展中成为引领时代、带动社会进步思想与意识的最先进的音乐文化。其在创作、演出、传播中,对发生在社会当中最重要、最典型和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事件,给予了最为积极的关注与表现。将创作活动与时代的审美追求,以及风格特征进行紧密地结合,成为了一种记录时代的符号。广大人民群众总是能够伴随着这些音乐作品,积极地参与到推动社会与时代变迁的伟大运动当中去,同时又能够对一百年来中国社会的变迁与发展给予无限的感怀与深深的敬意。

红色经典音乐,是一百年来中华文化艺术中最为突出的和最具代表性的组成部分,对百年来中国文化艺术的推动与建设具有重要的主导作用。红色经典音乐,构成了中国近当代音乐乃至艺术发展历史整体概貌的重要学术内容和理论依据。

红色经典音乐,具有鲜明的民族民间音乐风格和很强的艺术性。其音乐元素是千百年来广泛流传于民族民间、并深深浸润在广大人民群众血液中的音乐旋律,在继承了人民群众耳熟能详的音乐当中不断衍生、发展和流传的重要音乐风格。在红色经典音乐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陆续有众多的音乐工作者们自觉地以向民族民间音乐学习与研究为己任,他们深入生活、体验生活、谱写生活、歌唱生活,将民族民间优秀的音乐元素与自身的音乐创作活动进行紧密地结合,并及时准确地开展音乐创作,呈现出一批又一批的优秀红色经典音乐作品。作曲家们在具有中西结合的音乐创作活动中,将突出塑造具有中华民族特质的艺术形象放在首位,创作出了具有民族性、创新性和技巧性的形象生动的经典音乐作品。

一、中央苏区时期的红色音乐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人民革命斗争进入了艰难的时代,这就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也称红色苏区时期。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创立了革命根据地,在根据地开展了打倒土豪分田地的斗争。这一时期红色音乐作品的题材以国内革命战争和民族解放战争为主,在音乐当中最直接和最鲜明的反映,就是出现了相应的以无产阶级革命思想为内容的工农革命歌曲。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强调文艺的社会功能,将文艺看作是阶级斗争的武器和革命斗争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其目的是为了使文艺能够更好地为革命战争服务。尤其是在建党初期,作为以全民族的解放为己任的中国共产党人,就已经意识到发动广大群众参加到革命中来的必要性,因而非常重视在群众中的宣传工作。为宣传革命思想,激发人民群众的革命热情,在党领导的早期工农革命运动中,产生了具有无产阶级革命思想内容的工农革命歌曲。《土地革命歌》是反映革命斗争生活的歌曲。该歌曲曲调选自法国民歌《雅克兄弟》,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儿歌《两只老虎》的旋律填以歌词:“打倒土豪,打倒土豪,分田地,分田地。我们要做主人,我们要做主人,真欢喜,真欢喜”。简单明了的歌词很快随着工农革命运动地开展,在根据地广泛流传开来。此时的根据地还流行着另外一首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该曲同样是一首依曲填词作品,表达土地革命为贫苦百姓带来新生活的歌曲。该歌曲根据流行在大別山地区(鄂豫皖苏区)的民歌《八段锦》(又称《小鲤鱼跳龙门》)改编而成,以其朗朗上口的曲调和乐观积极的曲风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在大别山地区流传。鄂豫皖苏区建立后,根据地的文艺工作者们又将其进行了创作改编。这些歌曲在当时的革命斗争中发挥了唤醒和发动群众打倒军阀与反动派,宣传马列主义和革命思想,鼓舞革命军民发扬不怕困难和敢于牺牲的斗争精神,以及加强红军队伍的发展建设等重要作用。

1934年10月,中央苏区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1960年,为了纪念红军长征的伟大壮举,作曲家张士燮和朱正本等人负责创作,通过到江西采风,从红军长征开始的地方汲取灵感,由此诞生了这首红色经典音乐《十送红军》。歌曲《十送红军》以女性视角,描绘了广大妇女同志送红军队伍上前线,重现了红军告别苏区开始长征的动人画面,表达了根据地人民送别红军的不舍之情。

1935年1月,红军队伍到达贵州遵义时,中央政治局召开了扩大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挽救了红军和中国革命的危机。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1965年,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30周年,萧华将军用自己亲身参加长征的经历和真实感受,创作出了12首形象鲜明、感情真挚的史诗《长征组歌》。作曲家晨耕、生茂、唐轲、遇秋选择其中的10首谱成了组歌。这10个部分完整地描绘了长征的伟大历程,从瑞金出发的《告别》,到《突破封锁线》《遵义会议放光辉》《四渡赤水出奇兵》《飞越大渡河》《过雪山草地》《到吴起镇》等一系列艰难曲折的激烈斗争场面,最终迎来《祝捷》《报喜》和《大会师》的全面胜利。歌曲中的战斗生活场面环环相扣,巧妙地把各地区的民间曲调与红军传统歌曲的曲调融合在一起,最终汇成了一部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新颖、风格独特的大型声乐套曲。歌词选用深刻凝炼的语言,音乐择以优美动人的曲调,和深受群众喜闻乐见的浓郁的民族风格艺术表演形式,歌颂赞美了红军在党中央和毛主席的领导下不怕困苦、不畏牺牲的革命斗志,与国民党反动军队进行殊死斗争的革命精神,和表现了红军战士英勇作战的革命情感。

同时大批的文艺工作者在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地区,开辟了具有革命思想的重要的文化阵地。成立了如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社会科学家、戏剧家、美术家、教育家联盟,以及电影、音乐小组等左翼文化团体。

由著名文艺活动家、中国现代戏剧三大奠基人之一的田汉作词,青年作曲家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是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歌。聂耳在创作这首作品时用一连串的三连音奏出了时代的号角,将情绪带入到紧张的战争场面中去,在级进的音高走向中表达出了中华儿女从内心发出的呐喊,成为中国人民的嘹亮歌声。1949年,当毛泽东同志在天安门广场上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的时候,这首《义勇军进行曲》伴随着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时候,正是中华民族向全世界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庄严时刻。从此,每当国旗升起、国歌奏响的时候,我们都心潮澎湃,激动无比。国歌已经成为中国的形象,中华民族的形象。

这一时期的红色音乐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无产阶级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如此,红色革命根据地的音乐,还对后来的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的革命形势,以及红色音乐自身的不断壮大产生了深远地影响。

二、抗日战争时期的红色音乐

“九一八事变”的爆发拉开了日本关东军侵华的序幕,随后日军迅速占领了东北全境。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使得大批的军民流亡关内,这时作曲家张寒晖在西安看到了流亡至此的东北军民,听到他们述说对家乡和亲人的无尽思念,那种痛苦彷徨的状态深深地打动了他,从而张寒晖创作了歌曲《松花江上》。歌曲具有极高的艺术性,由一个带尾声的二部曲式组成,用歌声讲述故事,用音乐描绘了一幅东北流民图,具有叙事性的同时兼具抒情性。

抗日战争时期,是中国近代历史中最为伟大与最悲壮的一个时期。社会的政治、经济和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因战争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代表中国革命斗争和革命意志的红色音乐文化在这一时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为在延安、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广泛开展了宣传抗日、号召广大人民群众奋起保卫中华民族的文化运动,萌生了成立一所专门培养抗战革命文艺干部学校的想法。由此鲁迅艺术学院在1938年成立。鲁艺的建立,在红色音乐的创作、演出、宣传、革命音乐的理论研究、以及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时任延安鲁艺音乐系主任冼星海创作的大型声乐套曲《黄河大合唱》,是享誉中外的具有极高艺术价值、艺术成就且广泛演出与传唱的一部最经典的声乐套曲。套曲以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为背景,歌颂赞美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痛斥了日本侵略者残暴践踏中国人民家园并给中国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和痛苦。同时用不同的音乐体裁、高超的创作技法和民族的音乐语言,表现了中华儿女们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勇敢抗击敌寇,前赴后继地与日本侵略者做殊死斗争的壮丽诗篇。  [HJ2.1mm]

在音乐创作手法上,《黄河大合唱》运用了艺术歌曲 (第二乐章《黄河颂》)、抒情歌曲(第四乐章《黄水谣》)、群众歌曲(第七乐章《保卫黄河》)、类似西方歌剧中的咏叹调(第六乐章《黄河怨》)、民歌(第五乐章《河边对口唱》)、诗朗诵(第三乐章《黄河之水天上来》)、多声部形式的合唱(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以及第八乐章(《怒吼吧!黄河》)等多种形式,歌唱中华民族的精神与气魄,这在中国音乐史上是一个创举。时至今日,《黄河大合唱》仍是闪耀着中华文化光辉的一部不朽杰作,立身于世界的音乐之林。[BW(S(S,,)]

1941年至1942年,为了坚持抗战,争取最后的胜利,党中央和毛主席向边区军民发出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号召,组织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在党的领导下,历经短短几年的时间就将荒芜的南泥湾建设成根据地自给自足的粮仓。鲁艺音乐系教员作曲家马可同志有感于边区军民的劳动和丰收的场面,创作了抒情歌曲《南泥湾》。整首作品共分为两个部分,前半部分曲调柔美委婉,后半部分欢快跳跃。歌曲采用了民間歌舞的音调和节奏,加上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融抒情性与舞蹈性为一体,更加生动感人。一经演出深受人民喜爱,很快传遍全国。歌曲采用了陕北民歌调式,歌词简单朴实,充满了欢快的氛围。

1942年毛泽东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阐明了革命文艺为人民群众、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的根本方向,系统地回答了文艺运动中许多有争论的问题,强调革命文艺工作者必须从根本上解决立场、态度的问题。为落实讲话精神,延安文艺工作者创作了大批的歌唱边区人民生产劳动、反映边区人民生活的音乐作品。抗日根据地的文化艺术事业,由此得到了更为蓬勃地发展。如新秧歌运动中马可创作的秧歌剧《夫妻识字》,以及安波、王大化等人创作的秧歌剧《兄妹开荒》,一经演出便受到广大群众的热烈追捧。

1945年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歌剧《白毛女》成功排演。其创作与演出集中了当时延安鲁艺的所有力量。以周扬副院长为代表的延安鲁艺文艺工作者,看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一个重大命题,那就是自封建社会以来,在广大农村地区所存在的严重的社会矛盾,即地主阶级的剥削压迫和贫苦农民的反抗斗争之间的矛盾。歌剧《白毛女》正是讲述了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千千万万贫苦农民的血泪故事,揭示出旧社会把人逼成鬼,在共产党领导下把鬼变成人的核心主题。同时充分证明了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人民群众推翻地主阶级的反抗斗争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歌剧中的诸多唱段具有极高的艺术水平,既有戏曲音乐元素又有北方地区民间音乐风格。其中的著名唱段至今仍广为流传,如《北风吹》《恨似高山仇似海》等。歌剧《白毛女》作为经典歌剧代表,多年来一直被选入专业音乐院校的声乐教材。

三、解放战争时期的红色音乐

解放战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场为巩固抗战胜利果实、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建设新的共和国而进行的战斗。同时也是一场推翻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打败国民党反动政府和军队的,事关中国前途命运的大决战。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革命的音乐家们为了保卫抗战的胜利果实,随部队、院校和各文艺团体开赴各地,配合解放战争开展音乐活动。音乐工作者们继承保持了抗日战争音乐创作的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贯彻了党中央为解放战争制定的文艺方针政策。这期间尤其以东北音乐家们的演出和创作最为突出,先后创作支援前线鼓舞斗志以及歌唱解放区和军队的一些音乐作品。例如改编自东北民歌《月牙五更》的《翻身五更》、改编自吉林地区民间小调的新民歌《生产忙》,还有反映工人阶级支援前线努力工作的《咱们工人有力量》等作品。

著名作曲家马可到佳木斯炼铁厂车间去体验生活,这期间与车间工人们同吃同住,细心地观察工人师傅们在劳动的过程当中所表现出来的,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和革命干劲。工人们打动了作曲家马可,激起了他的创作欲望。马可在创作歌曲的过程中,一遍又一遍地精心打磨着这首歌曲,并每天都对歌曲进行修改,每改一次就给工人们唱一次,工人们同样也为马可提出修改的意见。工人们说希望歌曲可以易学易唱,这样才能表现出工人们的精神。马可听取意见后不断进行修改和斟酌,并和工人师傅们同唱这首歌。当有一天,马可再走进工厂的时候,远远地就听到从车间里传来的一阵阵雄壮的歌声:“咱们工人有力量,每天每日工作忙,盖成了高楼大厦,修起了铁路煤矿,改造得世界变呀么变了样。”就这样这首铿锵有力的歌曲迅速传遍了东北,传到了全中国。极大地鼓舞了后方广大工人队伍生产劳动的积极性以及前方将士勇猛杀敌的士气。

这是一部两段体结构的声乐作品,吸收了“打锤号子”的音乐节奏型,同时采用了一人领众人合,重复乐句的形式,加重了咱们工人有力量的气势,也表现了工人阶级的气概和决心。歌曲在《东北日报》刊登后,《咱们工人有力量》就迅速传遍了全国各地的解放区,在建设和保卫解放区、支援解放战争的前线以及争取建立新中国的伟大时代里产生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与影响。

解放战争时期的音乐创作不仅局限于歌曲創作,这一时期也出现了多部优秀歌剧,来表现广大军民勇往直前的精神气概与坚强性格。歌剧中塑造了许多英雄人物,来教育和鼓舞广大居民对敌斗争的精神。如歌剧《刘胡兰》《赤叶河》《王秀鸾》等。其中歌剧《刘胡兰》中的著名唱段《数九寒天下大雪》,借鉴西方歌剧的一些创作手法,展现革命者坚贞不屈、一心为革命,为新中国的建立抛头颅洒热血,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剧中讲年仅15岁的女共产党员刘胡兰,面对敌人的铡刀面不改色心不跳,展示了身为共产党员追求真理、追求光明的意志,誓与反动军队斗争到底,不惜牺牲自己生命。在音乐创作上,这部歌剧继承并发扬了新歌剧《白毛女》的创作经验,将中国戏曲元素与西方创作手法完美结合。

解放战争时期的音乐创作,既具有地方民族民间音乐的风格,同时也在吸收西方歌剧创作手法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作曲家自己的创作思维,为以后中国歌剧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新中国成立后前十七年的红色音乐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在北京天安门城楼上隆重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标志着在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开启了历史的崭新篇章。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先后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成功地进行了社会改造,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时期到社会主义时期的伟大变革。这一时期,广大音乐工作者在继承革命战争年代的音乐创作题材的同时,还将人民群众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写进了自己的音乐中,从歌颂党、歌颂领袖、歌颂社会主义建设以及保卫祖国美好家园等方面入手,创作了一大批红色经典音乐作品,如《歌唱祖国》《我是一个兵》《歌唱毛主席》《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等等。

其中《歌唱祖国》,是青年作曲家王莘于1950年国庆一周年的前夕创作的一首红色经典歌曲。王莘到北京购买乐器,当他路过天安门时看到了五星红旗在欢庆的队伍中迎风飘扬,人们的脸上洋溢着胜利的喜悦和自豪的神情。此情此景让他顿时心潮澎湃,灵感突现,有了创作的冲动。在回程的车上他情不自禁地边写边流泪,边流泪边写,用烟盒一气呵成写出了作品的歌词和曲调。歌曲结构严谨,歌词通俗易懂,曲调具有极强的凝聚力,成为一首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经典之作。时至今日,这首歌曲已成为重大活动的开场或结束曲目。

新中国成立初期,歌曲创作的作品数量较大,作品质量较之前时期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和提高。艺术家们创作了大量不同题材的音乐作品,如歌剧《星星之火》《王贵与李香香》《小二黑结婚》,唢呐协奏曲《欢庆胜利》,民乐重奏《春天来了》以及管弦乐《春节组曲[BF]》《[BFQ]瑶族舞曲》等。

1956年,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正式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简称“双百"方针)。全国文艺工作者积极落实会议精神,落实“双百”方针。投身到反映生活、歌唱生活,反映建设社会主义新高潮的创作中来,创作了《我们走在大路上》《社会主义好》《唱支山歌给党听》《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等一大批优秀作品。

这一时期是掀起社会主义新高潮的重要时期。著名作曲家李劫夫有感社会主义新高潮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变化,他认为社会主义就是走一条光明大路,他坚信只有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道路才会不断取得胜利。因此他一直思考,作为一名作曲家创作什么样的歌曲才会掀起社会主义新高潮。于是,在一次周恩来总理视察民情的时候,见到了李劫夫,对他进行了鼓励和鞭策。使他在内心深处受到了触动,便拿起笔来创作了《我们走在大路上》。稿子写好了之后,李劫夫不断征求身边同行及歌唱家们的意见,于1963年发表,歌曲一经传唱便风靡全国。这首歌曲旋律流畅,节奏铿锵有力,表现了中国人民高举大旗、勇往直前的雄伟英姿。歌曲唱出了共产党追求理想,披荆斩棘誓把社会主义建设好的坚强信念,唱出了全体人民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在建设社会主义大路上阔步前行的豪迈气概。

这一时期,中国各行各业、各条战线涌现出许多英雄模范人物,他们的高贵品质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雷锋便是这样的一位杰出代表。1963年3月5日,毛泽东亲笔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号召全国人民学习雷锋的共产主义品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共产主义精神。他的事迹传遍神州大地,在全国迅速掀起了学习雷锋的热潮。在这个热潮中文艺工作者创作了大量的向雷锋学习的声乐作品,如《学习雷锋好榜样》《唱支山歌给党听》等。

《唱支山歌给党听》的歌词是雷锋摘抄到日记中的一首小诗,后经作曲家朱践耳谱曲创作而成。歌曲唱出了以雷锋为代表的中国人民对党的热爱,情感真挚,感人至深。

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总结了自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带领中国人民走过的光辉路程。作为建国后第一部全面反映中国革命历史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以宏大的场面、多样的民族艺术表演形式,在新中国文艺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其中包括了如《东方红》《我的祖国》《英雄赞歌》《情深意长》等众多耳熟能详的声乐作品。歌曲《东方红》根据民歌曲调改编,兼具叙事性与抒情性,用歌声歌颂党、歌颂毛主席,唱出了广大人民最朴实的心里话。乔羽作词、刘炽作曲的歌曲《我的祖国》是电影《上甘岭》的插曲,结构简明精炼表达了浓浓的爱国深情,歌颂了祖国的美丽画卷。

在器乐方面有小提琴曲《海滨音诗》,钢琴曲《翻身的日子》,管弦乐序曲《红旗颂》,交响诗《人民英雄纪念碑》《保卫延安》,交响曲《长征》等;在戏剧方面有歌剧《洪湖赤卫队》《江姐》《阿依古丽》以及舞剧《白毛女》等。

新中国成立后的前十七年里,中国音乐创作已经形成“百花齐放”和“推陈出新”的局面,音乐家们的创作思维已经越发显得成熟和富于个性。音乐家们主动自觉地将自己的创作热情与火热的时代主题进行了充分的结合。虽然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大批表现革命战争年代英雄人物与革命事迹的音乐作品,但是从艺术创作的功能来看,同样对于人们珍惜今天幸福生活,开创社会主义新的时代,起到了鼓舞精神、振奋斗志、促进建设的作用。

五、1966—1976—1979年的红色音乐

1966年至1979年红色经典音乐的创作大致分为两个时期,即“文革”和“拨乱反正”时期。这个时期的中国是处在一个非常特殊的历史时期。在十年的动乱中,社会和人们的生活、生產实践秩序均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处在低谷时期。其音乐创作的主要体裁样式为“样板戏”、毛主席“语录歌”、毛泽东诗词歌曲等,如根据革命现代京剧编创而成的交响音乐《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根据毛泽东诗词创作改编的歌曲《沁园春·雪》《蝶恋花·答李淑一》等作品。在“文革”的中后期,音乐创作在反映生活、歌唱领袖的同时,更加注重艺术表现的形象化、音乐风格的抒情化等特点。同时这一时期还出版了五集《战地新歌》,如《红太阳照边疆》《我爱北京天安门》《北京颂歌》《毛主席走遍祖国大地》《雄伟的天安门》《满怀深情望北京》《红星照我去战斗》《红星歌》等,这些传遍了大江南北的经典歌曲都是在这五集中刊发的。期间器乐作品的创作也有所发展,代表作品有根据冼星海《黄河大合唱》改编而成的钢琴协奏曲《黄河》,以及琵琶协奏曲《草原英雄小姐妹》等民族器乐作品。

《北京颂歌》是一部三段体结构的歌曲。作曲家在创作过程中融合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和《东方红》的曲调,更加显现出首都是全国人民心目中向往和热爱的地方。歌曲采用排比句式,音乐随着用大跳音引出“北京”唱出了全国人民的心声,既刚劲有力又优美动听。同时表现出人民群众对于伟大的北京和雄伟的天安门的向往之情。时至今日,我们经常能够在各大舞台上听到《北京颂歌》的优美旋律。

自1976年后,进入到拨乱反正时期。这一时期的音乐创作进入了逐步复苏的时期。音乐艺术从“文革”极“左”路线解放出来,以崭新的面貌来反映这一时期人民的生活,广大人民群众终于把压抑十年的情感释放出来。创作的歌曲如《边疆泉水清又纯》《我爱你,中国》《祝酒歌》和为纪念人民的好总理周恩来创作的一系列歌曲,如《周总理,您在哪里》《送上我心头的思念》等。

创作于1976年的《祝酒歌》,由著名歌唱家李光羲演唱。歌曲表达和传递了亿万人民经过十年的岁月,终于粉碎了“四人帮”,迎来了春天。作品真挚热烈,旋律欢快向上,歌曲即是庆祝胜利来之不易,同时也憧憬着美好的未来生活。旋律中加入了新疆维吾尔族手鼓的节奏特点,每每听到这首歌曲时,人们脑海中都会浮现出举杯畅饮,欢快跳跃的场面。

可以说“文革”与拨乱反正时期的红色经典音乐在整个中国音乐艺术发展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在音乐家们不断地努力下,音乐艺术发展摆脱了“四人帮”极左的文艺路线。并在拨乱反正时期得到了恢复,为改革开放时期的音乐艺术发展埋下了伏笔。

六、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时期的红色音乐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开始进入改革开放时期。党在这一时期将社会主义发展聚焦于经济,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总路线。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丰富,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人民群众有了更高的精神追求和审美追求。文艺工作者顺应时代发展与人民需求,在创作方面呈现出丰富性与多样性的新发展,由此迎来了改革开放时期文艺创作百花齐放的繁荣时期。  改革开放初期的红色音乐主要以讴歌时代的主旋律为主,内容上是以党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为主题,体现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文艺创作方向。其代表作品有《在希望的田野上》《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祖国,慈祥的母亲》《党啊,亲爱的妈妈》《长江之歌》《我和我的祖国》等,器乐作品有二胡协奏曲《长城随想》、交响音画《祖国的南海》和交响曲《长城》等。这些作品都展现了人民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面貌。

1985年,由张藜作词、秦咏诚作曲的抒情歌曲《我和我的祖国》,在“春晚”的舞台上一经上演,便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歌曲采用三拍子的舞蹈性节奏,使整首旋律轻盈跳跃。歌词亲切简练,以第一人称为视角,通过对高山、河水、村落等景物的描绘,歌颂了人民群众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1997年和1999年,香港和澳门先后回归祖国母亲的怀抱。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极大地提高了综合国力,中国开始逐渐在世界舞台占有一席之地。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改革开放的重大方针指导下,中国社会得以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作为亲身经历者的音乐家们将自己的感受融入创作中,用音符讴歌时代、讴歌伟大祖国、讴歌共产党。

此时的红色音乐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的繁盛时期。作为积极响应和大力表现这一时期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的音乐艺术,在提倡表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方针指导下,相继出现了《青藏高原》《红旗飘飘》《黄河渔娘》《我像雪花天上来》《天路》等,一大批思想境界高和艺术质量好的优秀歌曲。这些歌曲都集中表现了人民群众幸福生活、美好生活的同时,又表达了对党的赞颂与热爱。其音乐风格包括了艺术性、民族性和时代性等特点。由蒋开儒和叶旭全作词、王佑贵作曲创作的歌曲《春天的故事》,就是这样一首典型代表。歌曲以邓小平两次南巡为主线,歌颂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现代化强国,共同奔向小康社会的美丽前景。在音乐上,这首歌曲用叙事性的旋律,讲述伟大的时代故事。歌词与旋律相得益彰,形象生动地表达了邓小平带领中国人民走进了万象更新的春天。

这一时期的歌剧创作,在继承和保留优秀民族民间音乐元素与戏曲创作手法的同时,又吸收了西方歌剧的创作技法和手段,成为了改革开放时期最具代表性的红色音乐作品。代表作品如:反映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党的忠诚战士的英雄事迹的歌剧《党的女儿[BF]》《[BFQ]野火春风斗古城》等。

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时期的红色音乐

201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2014年,习近平在北京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长期而艰巨的伟大事业,伟大事业需要伟大精神。实现这个伟大事业,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当代文艺工作者要创作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并强调“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

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提出了社会主义发展新时代背景下文艺工作新思想,为文艺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他指出:“人民是文艺工作永恒的主体、人民与艺术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关系,创新发展是音乐艺术发展前进的动力,服务人民,服务社会是音乐艺术发展的目标。”在总书记的文艺思想指导下,大批的音乐工作者满怀热情投身创作,谱写出了一系列歌颂党、歌颂祖国、歌颂新时代、表达人民心声的优秀作品。由朱海作词,舒楠作曲的歌曲《不忘初心》创作于2016年,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文艺晚会而创作。歌曲的创作经过反复修改,从最初的民歌形式到后来改为流行歌曲。词作者朱海从中国革命根据地汲取创作灵感,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歌曲的主题,表达了在时代的更迭下一代代共产党人的不断努力,汇聚成了中华民族民族持续奋斗的初心,即“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党和人民的初心始终在一起。其他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还有:《战士为国守安详》《乡愁》《我们的中国梦》《我们的新时代》《永远跟党走》《把一切献给党》等。这些作品音乐旋律明快、朝气蓬勃,积极向上,彰显了中华民族在党的带领下,正意气风发地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进发的精神风貌。

结 语

红色经典音乐,是一百年来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时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伟大事业中,所形成的优秀音乐文化,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讲,红色经典音乐,并不仅是一种音乐作品或艺术形式,而是近一百年以来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一种记载,是代表中华民族前进脚步与取得辉煌成就的宝贵精神财富。广大人民群众总是能够伴随着这些音乐作品,积极地参与到推动社会发展的伟大运动当中去,同时又能够对一百年来中国社会的变迁与发展给予无限的感怀与深深的敬意。

红色经典音乐,在一百年来浸润于广大人民群众血液中,在民间音乐当中不断衍生、发展和流传,继承了具有民族特征的音乐旋律,具有强烈时代感与精神气质,起到了引领人民的重要作用。正是由于红色经典音乐的存在与积极作用,为近百年来的中国社会描绘出了一幅重墨浓彩的历史画卷,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

今天,在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的领导下,文艺工作者昂首阔步迈向建设新世纪社会主义强国的重要历史时期。让我们继承与发扬红色经典音乐的光荣传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深刻领会自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系列讲話精神,用实际行动赞美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来,带领中华民族走过的伟大、光辉的历程。歌唱祖国、歌唱时代、歌唱中华民族,不断地谱写出新时代灿烂辉煌的乐章!

(责任编辑:张洪全)

作者:刘辉

第3篇:聚焦红色经典 厚植家国情怀

摘要:爱国主义教育是指树立热爱祖国并为之献身的思想教育。在语文学科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是语文学习的必要方式。综合实践活动是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我们秉承着从教材走向课外的研究过程,借助授课,普及爱国知识。聚焦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材中的红色教育,以小学语文教育为切入点,依托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下册教材,从两册书中精选出两个单元作为带题授课单元。再借助综合实践课程,丰富学生认识。最终使学生通过课题培养其爱国情感。

关键词:统编教材;课外实践;爱国主义教育

自2020-2021学年度伊始,我们小学五年级语文教研组确立了名为《借助统编教材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小课题研究》项目。这一课题的确立主要是基于课标对语文学科的要求和核心素养对学生发展的要求。

一、研究背景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应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因此通过语文课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本学科的重要责任。但是教材在选篇上有其数量和内容选择的限制,因此语文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阅读书籍、参与实践活动等来丰富学生对文本的认识。而且在课标中也之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要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确立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目标,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形成相对稳定而又灵活的实施机制,不断地自我调节、更新发展。”由此可见,根据课堂需要开发本地课程资源,拓宽学生学习视野,使学生语文能力得到发展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途径之一。

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关于立德树人的要求落到实处,2014年教育部研制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2016年9月13日上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可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不仅仅是学习语文的重要目标,更是新时期社会主义接班人所必备的素养。

二、研究意义

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在于,随着统编版教材在全国范围内的使用,教师通过带领学生开展深入性学习能够为一线教师提供教学上的范例。另外,本研究利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对学生文本进行分析,这也为一线教师提供研究上的指导。通过探索总结出学生小课题研究的一般程序,可以构建一种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丰富了学校教学改革建设。

三、文献综述

(一)相关研究

1.语文教材中涵盖的爱国主义主题的相关研究

在研究初期,我们教研组也学习了一些文献书籍,了解到语文教材中涵盖的爱国主义主题的相关研究,如曹英通过其研究发现:“爱国主义精神是民族精神的内核,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主旋律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科书又是宣传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①徐佩莹指出:“爱国主义教育是一直受到重视的教育内容,特别是在小学阶段更需要促进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渗透,语文学科本身是一门开展良好的德育教育及爱国主义教育的课程,所以需要利用好语文学科教学,促进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渗透。”②袁乐在其研究中表明:“不同版本的语文教科书中的爱国主义主题课文大体可以归纳为五类:寓自然风光中表达爱国主义责任感;寓名胜古迹中增强爱国主义使命感;寓革命榜样中激发爱国主义情怀;寓国旗国歌中提升爱国主义仪式感;寓伟大成就中获得爱国主义自豪感。③大量研究表明:在语文学科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是语文学习的必要方式。

2.综合实践活动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相关研究

了解有关综合实践活动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相关研究时,张晓玲表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开放性和探究性特点,它的设置为中小学德育教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师应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进行德育渗透,以润物无声的方式达到对学生德育的目的。”④吕英辉表示:“新课标中明确提出了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因此,在小学德育教育中,学校和教师要重视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情怀的培养是我们德育教育的工作核心,也是我们在小学生精神文明建设中不变的主旋律。”⑤因此,我们得出结论,综合实践活动是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途经。

(二)概念界定

爱国主义教育是指树立热爱祖国并为之献身的思想教育。顾明远在《教育大辞典》中写到:“爱国主义教育是培养受教育者热爱祖国的思想和情感,立志为建设祖国、保卫祖国贡献力量的教育。”⑧朱作仁在《教育辞典》中把爱国主义教育与国际主义教育认为是一致的,都是“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维护祖国的尊严和领土的完整。”⑨

由此可见,爱国主义教育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情感的教育。

四、研究过程

在语文学科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是语文学习的必要方式。综合实践活动是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途经。基于以上原因,我们的研究过程从教材走向课外,再具体开展过程中分为三步。

(一)借助授课,普及学生爱国知识

我们的研究聚焦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材中的红色教育,以小学语文教育为切入点,依托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下册教材,从两册书中精选出两个单元作为带题授课单元。将13篇红色经典课文进行教学研究,分别是五年级上册教材中的《示儿》、《题临安邸》、《己亥杂诗》、《少年中国说》、《圆明园的毁灭》、《小岛》、《长相思》,另外还有一篇习作《二十年后的家乡》也指向于培养学生对家乡、祖国的美好瞻望,适合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在五年级下册教材中,有《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青山处处埋忠骨》、《军神》、《清贫》。以此建立红色课程资源,建构优质特色课程體系。

两个单元的课文话题都是既有古代战争又有现实反思,所以,在进行授课时,两个单元均选择以“由古至今”为时间轴展开教学,使学生在学习时对历史事件的认识更具有系统性。期间,组内教师对其中的7篇文章进行了精心打磨(如下表所示)。

同时为了使学生在课堂上具有更高参与度,我们采取了在授课前、中、后三个阶段借助学生查阅的文献资料的促进语文能力提高方法。所以查阅和筛选资料就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每次授课前,教师根据课标要求请学生进行课前资料的查找。课中老师与学生通过师生互动、小组合作等方式交流并补充资料,促成新的认知,课后,学生课前三分钟演讲的形式将所查找的资料内化成感悟并进行表达。

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在课前建立了对历史知识的元认知,在课堂上利用认识进行交流产生新认识,加深理解,激发兴趣,课后深化认识,提升情感,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感悟到人物的品质,更促成了爱国情感培养。

(二)借助实践,丰富学生爱国认识。

就这样,学生在授课后对国家发展历程中的大事件有了清晰的认识,他们对“国家”的概念也有了更深的理解。课本只是孩子认识世界的窗口,我們从教材出发,还要走出教材,走上社会。那么研究过程中的第二步就是“借助实践,丰富学生认识”。

为了能使学生把所学知识与自我产生内在联系,我们结合学校的电影课程,联结统编教材同样是以时间为线为学生精心安排了一系列红色电影:《火烧圆明园》、《抗美援朝》纪录片、《金刚川》、《小巷管家》。在开学第一课中邀请学生一起观看了《感动中国的人物》,走进“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从影视资料、纪实报道中了解历史,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

在建党100周年,举国同庆的时代大主题下,我们年级在本学期开展了走进北京党史馆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学生结合课堂中获取的爱国知识进行参观游览,同时又不断丰富新的爱国知识,从而使学生在课堂学习和实践活动中建立了一套丰富、多维、有深度的爱国知识体系。

除此之外,我们还欣喜地看到学生会自发的到英雄纪念碑,革命家故居,烈士纪念馆对英雄志士致以悼念之情,这是学生主动将课内外进行联结,积淀家国情怀的表现。

(三)借助表达,提升学生爱国情感。

为了使每个学生能够对爱国产生个性化认识。在不同阶段,教师又采取了借助表达的方式,提升学生的爱国情感。

1、口述历史,感悟爱国情。

本学期全年级开展“讲述英雄人物,述说时代楷模”主题课前三分钟演讲,学生在演讲过程中再次梳理历史故事、感悟作为少年人身上所担负的国家重任。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将故事中的人物与自己当下生活相联系,从而使其爱国情感得到进一步激发。

2、书画英雄,坚定爱国情。

为了使学生将爱国情着眼于身边,扎根于自身,我们结合本学年两篇写作,使学生借表达抒发胸中爱国之情,在《形形色色的人》这篇写作中,学生都不约而同的将目光聚焦到为国家做出突出贡献的人物,如钟南山、袁隆平、白衣天使,社区志愿者,这种从见闻到感悟的行为意识转变,体现了学生已经将爱国精神践行于生活的时时处处。学生们还在观看《金刚川》后创作的精美的抗美援朝手抄报。我们将其展示在校园文化角。

3、创作激情,深化爱国情。

在学校开展的“童心向党迎华诞 礼赞百年润童年”原创童谣创编活动。学生们通过一首首原创童谣展现新时代少年儿童的昂扬信念,更展示大国复兴的伟大面貌。这个活动使学生的爱国热情到达高潮,抑制不住的激动与自豪也正是基于学生在平日的深厚积淀。我们也将它整理编辑,以公众号的形式展现在更宽广的视野下。

五、评价

对于这一研究在学期末我们也进行了反思,对学生的行为进行了评价,评价内容如下:

(一)评价学生课堂表现,观察学生爱国知识积淀

在教师授课时,通过借助学生课堂表现的方式,观察学生在本节课上爱国知识的积累情况,通过观察得到结论

学生普遍对近代历史事件有较为丰富深刻的认识,而对距离自己相对较远的历史事件,则在查阅资料时出现筛选信息困难,通过教师指导和小组合作交流等方式基本可以结合历史背景较深入的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写作的目的,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这一点在学生的课外综合实践活动中有较明显的体现。

(二)评价学生实践应用能力,观察学生爱国情感的养成

在学生走出课堂,来到参观地,大部分学生能够结合所学,尝试解读博物馆中陈列的历史事件,从学生这一表现可以看出,他们的已经有了较为深厚的爱国知识积淀。尤其本学年时逢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据统计本校五年级学生在本学年中参与瞻仰英雄人物故居、纪念碑,积极观看爱国影视作品等综合实践活动的百分比达到了95%以上。

(三)评价学生书面表达,观察学生爱国情感养成

通过分析学生写作能够发现,学生在学习一系列文章和参与实践活动后,均具备了一定了爱国知识储备,而在他们的文章中,也能够积极表达自己的爱国情。例如,学生们在“建党100周年,奏响爱国乐章”的征文活动中纷纷抒发着自己对祖国,对党的热爱,其中我校三名学生的征文荣获区级一等奖,文章被收录在爱党美文文集中,即将发表。

六、总结

从“少年强则国强”到“新一代的我们,勇往直前,奋力拼搏”,孩子们感受到了家国情怀的魅力。通过红色经典主题的教学研究,把“红色种子”根植于孩子的内心,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我们从教材出发、从实践出发、从学生自身出发,通过多篇文章的系统化学习、阅读和参与实践活动,学生获得了一套完备的爱国知识体系,通过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使学生将爱国情感表达出来,最终使学生通过课题培养了其爱国情。

七、不足与瞻望

本研究在结束之时,发现上下两册课文其实可以进行进一步整合,在设计教学时可以设计更为有梯度的教学程序;另外,在对学生的爱国情进行评价时,基本都是质性评价,而缺乏更为科学的量性评价,在后续研究中,本研究力争确定一套量性评价体系,从而使研究成果更具说服力。

参考文献

①曹英.浅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1(01):211+213.

②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爱国主义教育传承研究[J]. 徐佩莹. 课外语文. 2018(10).

③袁乐. 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问题探析[D].渤海大学,2019.

④张晓玲.浅谈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德育渗透[J].学周刊,2017(23):99-100.

⑤吕英辉.爱国主义情怀在小学德育教育中的渗透研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04):196.

⑥Robert Plutchik and Henry Kellerman(Eds) . Theories of Emotion[M]. New York:Academic Press,1980:3-31.

⑦ [美]乔纳森·特纳,简·斯戴兹著;孙俊才,文军译. 情感社会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0.

⑧ 顾明远.教育大辞典[Z].上海:上海出版社.1998:15.

⑨朱作仁.教育辞典[Z].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7:594.

作者:米媛媛

第4篇:现代经典散文诗歌

诗歌是美好的,也是有着一定的意味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现代的经典散文诗歌,欢迎大家的阅读。

1、《荒野》

岁月,远送你的容颜

刀尖的风

划破你古旧的睡衣

把你的肌肤

暴露在黄昏的沙漠

我躺在草原,用力呼吸

想在日落前

把手放在你的腰间

不让你倒在雪山

把我的命融入你的血

用我的双臂

紧紧拥住你苍老的身躯

明天的清晨死去

你我躺在同一个坟茔

2、《沙漠》

你的羞涩

遮住夕阳的半边脸

你微红的酒窝

勾起我不安的心波

把我的粗糙

紧贴你的细腻

让你微醉——

在我的胸膛

把你的躯体

浸泡在我用爱酿的乳奶

用舌洗刷

你身上的每一片细沙

3、《故事》

是你用我的生活

编织了一个故事

送我——

你却消失在

故事结束的第三天

在故事的开头

寻你——

希望你能重新写个序言

放在我

记不起的思念里

因为我怕再次迷失

在故事的最中间

如果,你愿意

请在下一个冬季出现

顺便——

告诉我故事的结局

4、《迷失的诺言》

为了把——

我的吻放在你的唇

愿把整个世界丢弃

你的第一滴泪

浸入我的嘴

淡淡的咸

泛起丝丝的甜

你说,今生是我的女人

当岁月吹起

你的秀发,我的温存

现实成了诱人的酒

你却把诺言编织成谎言

三月的城

你说,只属于我一个

想紧紧的把你抱住

却抓了一把你的影

随着晚风

你却把诺言丢弃在无月的夜

一滴一滴

落入我的伤痛

诗歌介绍

面对日趋衰落的新诗歌创作状况,著名诗歌人贺敬之不久前率先提出创建有中国特色新诗歌体的重要命题。这一命题事关中国诗歌坛的走向。

报告提出的建设文化强国、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的精神,我认为通过“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让我国诗歌文化真正走向新生和复兴繁荣,重新成为人民的精神家园,实在是新世纪一项重大的文化建设工程。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诗歌堪称国粹。在泱泱中华五千年璀璨而辉煌的文化殿堂中,中国诗歌创造了众多的体裁:诗歌经体、骚体、汉魏古诗歌、乐府、格律诗歌、杂体诗歌、白话自由诗歌和民歌。传承至今,象征着中国诗歌词创作高潮的《唐诗歌三百首》、《宋词三百首》成为家喻户晓的传统文学典籍。千百年来,古今诗歌人吟咏出了数不胜数、历久不衰的诗歌篇,涌现出无数彪炳史册的杰出诗歌人,古有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韩愈、刘禹锡、枊宗元、李商隐、苏东坡、辛弃疾、陆游等等,近现代有郭沫若、闻一多、艾青、徐志摩、臧克家、贺敬之、李季、田间、闻捷、郭小川以及雷抒雁、李瑛等。

可以说,一部诗歌史几乎就是一部中华民族发展史。

诗歌为史,好诗歌必然得到世间的崇敬和传承。古往今来的好诗歌,往往是思想性、艺术性、民族性的高度统一。在卷帙浩繁的中国诗歌典里,诗歌人们真切反映人民的喜怒哀乐,真实记载世间的百态万象,既有歌颂、也有批判,既有抒情、也有叙事,既简练精粹、又深邃隽永,既明白易懂、又朗朗上口,既是润物无声的甘霖、又是激人奋进的鼙鼓。古往今来,国人以学诗歌、作诗歌、咏诗歌为雅事,以成为诗歌人、诗歌入典籍为荣光。诗歌还被列为华夏文化“诗歌、书、礼、乐、易、春秋”六艺之首,成为中华先进文化的瑰宝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坛呈现新气象,许多诗歌人积极探索诗歌创新,好的诗歌也时而涌现,新诗歌创作成就毋庸置疑,但是,曾几何时,诗歌却逐渐淡出公众的阅读视野,诗歌的繁盛已经是“故事”。认真观察当今的中国诗歌坛,可以大致得出如下结论:诗歌已没有昔日的风光,诗歌也没有热闹的阅读市场;写诗歌的竟比读诗歌的多,一边是诗歌人们的自我陶醉,一边是人们对诗歌的不屑一顾、敬而远之。

第5篇:名家经典现代散文诗歌

导语:雪,冷面清明,纯净优美,在某一个层次上像极了我们的心。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名家经典现代散文诗歌,欢迎借鉴!

《雨巷》-戴望舒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静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的,

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的,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我爱这土地—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断章》—卞之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再别康桥》-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月流有声》—灰娃

暂且活回自己 只光阴一寸 那时

松树后山崖下 有冬之魅

正谋算来年风雨 星子们却依旧

穿越虚空垂落下来 冬的安谧

悬在天体浑圆无垠

一朵白莲于天际悄然游移 不觉地

涌入听觉广大浓密的静默 在

耳边涨落 我听着

月亮在高空流转 听着万类

玄奥幽微不稍消歇 心

也随之去了远方 与一片流云

一同行进 虚静托起芬芳

竟是这般沉醉 于是才记起

我已把自己抛出太久

心室堆积的 是些飘零的黄叶

纷乱 枯干 而此刻我要

把这些芬芳这沉寂的深渊收集

永远留在心里 这是我

隐秘的奢望 再不要

再也不要和我的寂寞撕扯 让

梦的废墟 琴弦摇曳穿梭

梦的荒原 童音耸拔明澈——

云儿飘 星儿摇摇

海上起了风潮

爱唱歌的鸟 爱说话的人

都一齐睡着了

那婴儿睡中的笑 幼鸽翻飞

那歌声清绝如洗

都一起回到梦里

在寒冷的腊月的夜里—穆旦

在寒冷的腊月的夜里,

风扫着北方的平原,

北方的田野是枯干的,

大麦和谷子已经推进村庄,

岁月尽竭了,牲口憩息了,

村外的小河冻结了,

在古老的路上,

在田野的纵横里闪着一盏灯光,

一副厚重的,多纹的脸,

他想什么?他做什么?

在这亲切的,

为吱哑的轮子压死的路上。

风向东吹,风向南吹,

风在低矮的小街上旋转,

木格的窗子堆着沙土,

我们在泥草的屋顶下安眠,

谁家的儿郎吓哭了,

哇——呜——呜——从屋顶传过屋顶,

他就要长大了渐渐和我们

一样地躺下,一样地打鼾,

从屋顶传过屋顶,风

这样大岁月这样悠久,

我们不能够听见,我们不能够听见。

火熄了么?红的炭火拨灭了么?一个声音说,

我们的祖先是已经睡了,睡在离我们不远的地方,

所有的故事已经讲完了,只剩下了灰烬的遗留,

在我们没有安慰的梦里,在他们走来又走去以后,

在门口,那些用旧了的镰刀,

锄头,牛轭,石磨,大车,

静静地,正承接着雪花的飘落。

《乡愁》—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错误》—郑愁予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底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第6篇:现代经典散文诗歌大全

诗歌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现代经典散文诗歌大全,欢迎阅读。

【篇一:《相邀春天》】

走过雨季

横渡冰雪厚重的年轮

在春天里

发现你最美

如若你欣喜地一句

你的春天在哪里啊

你的眼神告诉我的

我都放在了春天的

——眼眸

【篇二:《时间都去哪了》】

台上放着一碗面花

这是送给亲爱的他

他从来没有细看她

她从来没有怪过他

阳光照耀她的脸颊

岁月使它不再光滑

匆忙辛苦一辈子啊

只因他喊她一声妈

时间都去哪了?

只留下她的匆匆华发

辛苦一生

她却从来没有说累了

时间都去哪了?

只留下她的匆匆白发

无怨无悔

她心里却只有牵挂的他

【篇三:《梦中小城》】

我的梦,

有一个小城,

小城能住一个人。

没有杂乱的市场,

没有众多的居民,

冷冷清清,

安安静静,

只有一个花园,

只有一颗大树,

只有一片落叶,

只有一簇花丛,

只有一团薄雾,

只有一阵微风,

还偷偷掩藏着——

浅浅的喜欢,

淡淡的忧伤,

深深的爱恋,

悄悄的依恋。

我的梦中人,

谁住我梦中的小城。

【篇四:《我们的80年代》】

毛芽子甜根儿麦乳精,草垛子鸟蛋儿炸牛粪;

我们的八零年代。

跳跳蛙滾铁圈儿皮筋和弹子,捡块石头跳房子;

我们的八零年代。

午后的过家家和晚饭后的凉床巴,

感叹萤火虫的奇妙,幻想故事里的金戈铁马;

我们的八零年代。

向往春节里的烟花,嘴馋油炸后的锅巴;

听锤子凿打麦芽糖饼的乒乒啪啪;

在小货郎的拨浪鼓声中害怕着妈妈撕心裂肺的喊我回家;

没有蛋糕的生日却惊叹碗里的鸡蛋花和手绘的祝福卡;

拿了大红花后蹦蹦跳跳的回家,

奢望着等了半天的爆米花;

我们的八零年代。

上学的途中田野里青蛙呱呱呱,

放学的路上池塘里水鸭嘎嘎嘎

哦!

还有那乱扔石子差点被大头鹅咬住屁股的他;

我们的八零年代。

歪着身子掏着大梁我们学会了自行车,

虽然经历过无数次的摸打滾爬;

站着小板凳被烟熏的满脸泪花,

却香喷喷的吃着自己做的那还有点夹生的粑粑。

烤玉米烤地瓜,围着灶台等着那榨干的油渣渣;

我们的八零年代。

那时幻想着长大,而现在却向往那时的他;

10年后我们的八零年代成了回忆,

就像是那南方冬天里许久不见的雪花;

20年后我们的八零年不再会有人提起,

更多的就是疲惫于生活中的酱醋茶;

而50年后我是否记起,

由回忆变成故事的八零年代,

向我的孙儿们提起,

什么是抓子儿和翻麻花儿。

【篇五:《我眼中你的永恒》】

我就像是徐志摩一样,为你写诗

写你年轻的过往

写你繁华的生命

幸福的长河就像是永不到头的梦那样漫长

你倾城的回眸仿似早天里最美的霞光

曾经薄如轻纱的记忆之门打开

涌来对你绵延无尽的记忆洪流

偏生我宁愿在此中淹没

醉心于与君初识的那刻

唯愿时空静止

从此你我长存在时光的永恒之中

没有别离

没有他人

这世界,我眼中

独你一人

【篇六:《忧伤的花儿》】

手捧鲜花的姑娘

寂寥的望着车窗外

这就好像是遗忘了什么

我想啊

她一定是开心的

他一定是开心的

它也一定是开心的

仅仅是这个下午

但现在是晚上

到了晚上

花儿就失去了赠予人的意义

可怜的花儿或是可怜的人儿

我竟害怕这样的夜晚

更害怕天不会亮

我担心的就是我自己

至于他们

他们的夜晚不需要花

因为没有意义

第7篇:传统经典红色经典

红色经典诵读比赛方案

为切实开展好我校2012年经典诵读活动,同时也为了迎接祖国母亲63周岁的生日,现将开展红色经典诵读比赛活动,安排如下:

一、比赛时间:2012年9月20日下午2:00-16:30

二、比赛地点:食堂三楼多功能餐厅。

三、参赛人员:小学、初中各年级。

四、评分办法及标准

(一)评分办法

1、本次比赛采用10分制评分法,保留两位小数。

2、为确保公平公正,最低评分为9.00分,最高评分为9.99分。

3、本次比赛共9位评委评分,每次评分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其余7位评委的平均分为选手的最后得分。

4、每进行5位选手的比赛,主持人向大家公布1次前五位参赛选手的最后得分。

(二)评分标准

1、朗诵作品紧扣主题,内容健康、积极向上(3分);

2、衣着得体,仪态端庄、大方(1分);

3、声音洪亮,吐字清晰,普通话标准(2分);

4、语速适当,抑扬顿挫,情感丰富(1);

5、能把握朗诵内容,声情并茂,富有韵味和表现力,能与观众产生共鸣(2分)

6、参赛选手临场表现和综合水平(1分)

五、奖项设置

小学组: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4名。 初中组:一等奖1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5名。 指导教师:指导小学组、中学组获一等奖的作品,颁发优秀指导教师奖。

获奖人员颁发获奖证书,并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

二○一二年九月二十日

第8篇:追寻红色足迹 重温红色经典

追寻革命足迹,我们在陕西

2012年7月19日,经过几个星期的着手准备,我来到了陕西延安革命根据地,践行“追寻革命足迹,重温红色经典”这一主题社会实践活动。我们实践队在此之前已经召开多次会议,明确了实践主题和目的,研究和讨论了实践的流程、方法以及注意事项,并分配了每一名实践队员的任务。实践队队员们热情高涨,为即将开始的“红色之旅”加油助威。

从洛阳出发到延安,途径南泥湾。1941年春天,八路军120师359旅在王震的率领下开进南泥湾,披荆斩棘开荒种地。1942年中共中央提出了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方针,号召解放区军民自力更生、克服困难开展生产自救运动。解放区的部队、机关、学校,一面战斗、一面生产、一面学习,为丰衣足食的目标努力。

进入延安市后我们可以看到宝塔山。这座始建于,现为明代建筑的宝塔共有九层,高约44米,楼阁式砖塔,中共中央进驻延安后,便成为革命圣地的标志和象征。其后我们参观了毛主席在延安杨家岭时住的窑洞,其艰苦奋斗的精神尤为同学们谨记。记得当时我们还参观了毛泽东的“菜园”,解说员说当年这里的一片地里只种了一种蔬菜,辣椒。因为毛泽东是湖南人,喜欢吃辣椒。我站在“菜园”里想象着当年的延安,当年的红色革命,突然觉得生在这个时代的我们是多么幸福。远离了战争和国家的分裂,不会有饥饿和贫苦。我们所要做的就只是在学校刻苦学习,出生社会之后尽自己的最大努力来为祖国做出一份贡献。我们都是时代的幸运儿。 1931年起,蒋介石发动武装力量,先后对根据地发动了五次大规模“围剿”,妄图将共产党消灭在襁褓之中。根据地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在第五次反“围剿”中损失惨重的中央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同时期的中国西北,陕甘边、陕北两个根据地的人民同样进行着顽强抗争。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抵达陕北吴起镇,胜利结束了历时一年的长征。西北革命根据地不但成为红军三大主力长征的落脚点,而且成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革命的指导中心和战略后方。许多著名的革命领导人都曾居住在这黄土高坡上的窑洞里。后来,抗日战争爆发。西北革命根据地,这个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全国仅存的一块完整的革命根据地,不但成为三大主力红军长征的落脚点,而且成为抗日战争的出发点和中国革命的指导中心和战略后方。

1935年12月17日,隆冬的陕北高原,寒冷难耐,而瓦窑堡一座5孔窑洞大院里,却是热火朝天。中央领导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秦邦宪、刘少奇等13人围坐开会。会开了8天。张闻天起草的《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通过了,决定广泛吸收各阶级、各阶层人士参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抗日人民政权。一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联合抗日的大旗在陕北高原高高举起。1937年1月13日,毛泽东率部队进驻延安城。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陕北成为中国革命的大本营,民族解放战争的政治指导中心。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成为革命的指导中心,成为举世瞩目的“红都”。 这次的红色之旅让我们所有的同学都领略并深深感受到了当年的红色革命气息。在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内忧外患的情形下,党中央领导人依然坚守阵地,带领工农人民奋起反抗,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保家卫国。因而,红色革命才能在这片热土上成为不朽的经典。中国共产党是当之无愧的革命领导人,是带领全民解放的时代英雄,更是为开拓中华人民共和国新纪元的旗帜。

努力学习文化知识提高全民意识是我们不变的使命,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时刻谨记革命的艰辛以及胜利的来之不易。此次的红色革命之旅意义重大,它必将成为我们未来人生路上一次刻骨铭心的珍贵回忆。

第9篇:红色的春节现代诗歌欣赏

春节到,春节到。

看,那边一片红的是~窗花。

图案有鱼,象,花。

鱼,是年年有余,

象,是吉祥如意,

花,是花开富贵。

图案各异,寓意不同。

看,那边一片红的是~平安结。

祝你出入平安,

好运不断。

看,那边一片红的是~鞭炮。

好像一串串小辣椒。

点起来,

“噼里啪啦”一阵响。

大家忙着捂耳朵。

看,那边一片红的是~灯笼。

一闪一闪,一摇一摇。

好像萤火虫。

看,那边一片红的是~花糕和枣馒头。

白色的面,红色的枣。

好像雪地里的小红花。

看,那边一片红的是~春联。

爆竹花开辞旧岁,

灯红万盏迎新春。

祝大家幸福安康。

红色的窗花红色的结,

红色的灯笼红色的衣,

红色的春联红色的枣。

一切尽在红色的春节!

上一篇:六条禁令承诺书下一篇:管理是一门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