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五年级科学教案

2023-03-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湘教版五年级科学教案》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第1篇:湘教版五年级科学教案

湘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湘教版五年级上册《认识我们自己》单元之一

《我们在呼吸》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意图] 《我们在呼吸》是《认识我们自己》单元的第一课。“我们在呼吸”一课教材由“我们的呼吸器官”“比较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一呼一吸”,“制作呼吸模型” “测量我们的肺活量”五个活动组成。为了让同学们在体验呼吸的活动中更好地认识呼吸器官,感知呼吸过程;我们把活动一“我们的呼吸器官” 活动三“一呼一吸” “制作呼吸模型”整合为第一课时. 即本课《我们在呼吸》,目的在于通过学生有梯度的自身呼吸体验, 在取得感性认识的同时,通过模仿制作模型,观察模型的变化,从而将不直观的现象呼吸变得直观,加深学生对呼吸机理的理解,更好地促进学生呼吸系统的概念的构建. [教学目标]

1、(1) 引导学生通过憋气、深呼吸、一呼一吸感知,初步认识自己的呼吸器官; (2)探究人的呼吸的产生,了解呼吸的路线和呼吸的意义。 (3)组织指导学生学习制作呼吸模型来初步了解呼吸过程; (4)能相互质疑对人体参与呼吸的器官和作用进行推测

2、意识到探究呼吸对生命的重要意义 ;爱护自己的呼吸器官。 [教学重点] 使学生对人体的呼吸器官及其功能有一定的了解;知道呼吸实际上就是人体通过呼吸器官同外界进行气体交换 [教学难点] 推想人体通过呼吸器官实现体内同外界进行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交换 [教学准备]

“制作呼吸模型”:饮料瓶一个、气球、气球皮、剪刀、皮筋、呼吸挂图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在暑假里,,很多同学都喜欢到游泳池去游泳,学习游泳时练习都要先练习憋气,请同学们像学游泳那样,吸一口气,然后屏住呼吸,看能憋多长时间?(提示学生不可憋得太久), 学生活动,谈感受。 (出示课题)

二、探究过程

(一)感知呼吸

1、刚才同学们感受到了憋气的确比较难受,我们来放松一下,请同学们像老师一样做深呼吸,想一想:你们认为直接参与呼吸的器官有哪些? 学生活动, 相互质疑,汇报. 指导学生用手摸摸自己的呼吸器官在身体上的位置 (出示一张呼吸挂图或课件 )

2、我们知道了呼吸器官有哪些,那么我们吸气呼气会依次经过哪些器官呢?请同学们用不同颜色的彩笔在教材P1图上标出进出的路线

学生活动后进行汇报,教师重点小结:人体的呼吸系统是由鼻、喉、气管、支气管和肺组成。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其余的器官是气体的通道——呼吸道。肺分左肺、右肺,肺里面有许多肺泡,总数有7.5亿个,如果把肺泡展开,表面积可达55平方米~70平方米。肺气泡表面密布毛细血管网,它的作用可大了,我们吸入和呼出的气体都在这里进行交换呢

3、学会提问:关于我们的呼吸,你还想知道什么?谁知道我们的呼吸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

(二)体味呼吸

1. 请同学们把双手放在胸部腹部,再做2次深呼吸,让学生手按胸部进行深呼吸,感受吸气和呼气时胸廓腹部的如何变化。请你谈谈吸气的时候,你的胸腔腹部有什么变化, 呼气的时候呢?

那么胸廓变化与吸气、呼气有什么关系呢?引导学生讨论分析,自己得出结论。

2.你认为呼吸是怎样形成的?你猜想的依据是什么? 3.呼吸时胸腔是怎样变化的?这与呼吸的形成有什么关系呢? 吸气 ——→胸廓腹部扩大

呼气 ——→胸廓腹部缩小

学生活动, 相互质疑,教师汇报

(三)、制作活动

1.学生按教材P6步骤进行制作

(可以将饮料瓶先为学生开个口或者直接提供剪好的半成品) 2.学生手拉和放开橡皮膜,你有什么发现? 思考为什么手拉橡皮膜,气球就扩大?而松手,橡皮膜回缩,气球则缩小? 学生讨论分析

3.请同学们再对照我们前面的分析,你认为我们的饮料瓶相当于我们人的什么?气球呢? 通过形象直观的媒体动画和教师进行演示实验。

胸廓扩大——→外界气体入肺——→吸进新鲜空气

胸廓缩小——→肺内气体排出——→呼出废气

三、课堂总结; 大家一起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关于人的呼吸,我们还知道些什么?

四、课外延伸

1.对于我们的呼吸,你已经知道了些什么?还想了解些什么?请同学们用你喜欢的方式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在后面的教学中我们将进行继续研究。

2.如果较长时间呆在人多而空气不流通的房间里,会有什么感觉?为什么? [板书设计]:

我们在呼吸 鼻→喉→气管→支气管→肺↗肺泡

吸气 ——→胸廓腹部扩大——→外界气体入肺——→吸进新鲜空气 呼气 ——→胸廓腹部缩小——→肺内气体排出——→呼出废气 [资料] :

x疆年会:(张 鹏)“人体的呼吸”教学设计

湘教版五年级上册《认识我们自己》单元之二 《比较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 》教学设计 万州区枇杷坪小学

李 勇 [教学设计意图]:

用资料法对空气的成分进行初步的探讨,在学生对空气这一混合物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采用对比的方法比较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中的氧气与二氧化碳的含量不同,组织学生对自己的发现与问题进行交流,以训练学生的比较思维. [教学目标]:

1、通过指导阅读资料及实验分析,初步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中氧气与二氧化碳的含量的变化。

2、学习对比探究方法,初步培养学生的对比实验与分析推理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引导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和经历科学探究活动,激发科学学习的兴趣,体验发现的乐趣,增强热爱科学的情感,理解科学的本质。

[教学重点]:学生经历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含量变化的发现和推理。对比探究的一般思路与方法的初步形成。

[教学难点]: 对比探究的一般思路与方法的初步形成。理解呼出的气体比吸入气体的二氧化碳含量多,而氧含量少(不是没有)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水槽、容积相同的两个集气瓶、两片毛玻璃、等高的两根蜡烛、火柴、大小一致的气球、打气筒、等量的两份澄清石灰水。 演示材料:呼出与吸入气体对照表。 [教学过程]:

一、资料引入, (1)谈话:同学们喜欢做实验吗? (2) 实验可是我们学习科学的好办法,我们先来看看英国普里斯特利的实验,请同学们阅读P5普里斯特利的发现,思考普里斯特利做了一个什么实验,他有什么发现?拉瓦锡又有什么发现呢? 学生阅读,汇报,小结

(3)谈话:在上一节课我们知道了我们的呼吸离不开周围的空气,可人把空气吸进去又呼出来了,那为什么还要呼吸?

(引导学生推测吸进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变化)

(4)今天,我们就来用实验的方法比较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 (板书课题)

二、探究过程

(一).探究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的二氧化碳含量 1.讨论收集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的方法

(1)我们吸进的气体是什么气体呢?你能收集一瓶这样的气体吗? (2)我们再来看看呼出的气体, 你能收集一瓶我们呼出的气体气体吗? (3)分组讨论:这样收集来的气体怎么保存?

你能利用桌上的这些材料收集到呼出和吸入的气体吗?

(4) 生汇报讨论情况,师引导学生利用排水法来收集呼出的气体 (学生分组收集不同的气体)新-课- 标- 第-一-网

2、对比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含量

讨论:我们有了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 ,你能用什么方法来比较吸入和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变化?

(1)阅读教材P3,实验中那些条件相同呢?不同的条件是什么? (2)交流实验中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3)学生实验,汇报 讨论:蜡烛在哪一种气体中燃烧得久?原因是什么?

(二).探究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的氧气与二氧化碳含量

(1)请同学们观察P4中间的图,紫色气球里面打进的是什么气体? 橙色气球呢? 那么,我们把他们分别放进澄清的石灰水里,你要注意些什么呢 (2)学生分组实验, 师检查指导。汇报观察到的现象,

(3) 谈话: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呢?

三、课堂小结

(1) 我们已经能够对吸进去的和呼出来的气体成分进行比较

出示:下面是吸进去的和呼出来的气体成分表(附后) 吸进去的和呼出来的气体成分比较 (2) 观察上面的表,你又有那些收获呢? 学生汇报,对比,填写p5的实验结果

四、课外延伸(实验操作和课外活动)

[板书设计]: 比较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

气体 氮气 氧气 二氧化碳 水蒸气 吸进的气体 78% 21% 0.4% 0.6% 呼出的气体 78% 16% 4% 2% [教学后记]: [资料]

x疆年会: 福建省泉州市第二实验小学

陈华珠

运动与健康 教学设计

湘教版五年级上册《认识我们自己》单元之三 《测量我们的肺活量》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意图] 以比赛吹气球的游戏,让学生利用简易的工具和材料测试自己肺活量的大小,组织讨论肺活量的大小跟自己每分钟呼吸的次数之间的密切关系,了解运动可以使人的肺活量增加,让身体更加健康,指导学生制定参加体育锻炼的计划,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锻炼.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经历测量自己肺活量的过程,对肺活量大小进行比较,知道不同的人每分钟呼吸的次数也是不同的。

2、知道什么是肺活量,掌握测量肺活量的正确方法,并能测量自己的肺活量,通过设计制作小报来宣传如何做好自我保护。

3、知道体育锻炼对呼吸和心脏带来的好处;认识到清新的空气,合理的运动,有助于我们的健康,意识到个人对自身的健康负有责任。 [重点难点] 分析比较我们的肺活量,肺活量的大小可能与上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准备]

5L油瓶一个、水槽、有刻度烧杯或量筒、胶带、吸管、记号笔、

电子肺活量测量仪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

1.游戏:吹气球比赛。

要求:猛吸一口气,全部吹入气球,比一比谁吹的气球大 (1)谈话:刚才,同学们猛吸一口气,全部吹入气球的气体总量就是你们的肺活量(板书: 肺活量) (2)你能比较谁的肺活量大吗?

谈话:根据上面的活动你还有那些问题呢,? (凭什么我的肺活量小呢?到底小多少?) 为了更好的进行比较,更多地了解我们自己肺活量,今天就来我们测量肺活量 (板书:测量)

二、探究过程

(一)测量肺活量,

(1)谈话:要测量我们的肺活量,就必须有一个测量肺活量的仪器.在日常情况下,我们可以利用5L油瓶一个,水槽,有刻度烧杯或量筒,胶带,吸管,记号笔等制作一个简易的肺活量测量计;我们怎样做呢? (2)指导学生制作,用我们”先-----在----“汇报

(3)指导学生一组,用简易肺活量测量计测量,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a、强调尽力吸,尽力吹完一口气

b、卫生c记录时,视线与水平) (4)介绍电子肺活量测量仪使用, 强调(尽力吸,尽力吹完一口气)把测量的结果填写在P7记录表上,反复测几次?怎么计算肺活量?为什么这样计算?

(二)统计分析

(1)抽一小组汇报

(2)给出区间表(表1全班在区间中的人数统计

表2男女肺活量的对比),用举手的方法, 统计全班数据。

(3)请同学们用统计图知识,小组合作制作统计图。

(4)汇报,全班评析。

(5)小节

(三)、肺活量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请全班肺活量排在前面的同学与排在后面的同学站立一排进行比较。 1.排在前面的同学有什么共同点,后面的同学呢? (抓住体育锻炼,进行保健教育) 2.你认为肺活量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讨论,汇报。

三、课堂总结; 请同学汇报课堂收获

四、课外延伸(实验操作和课外活动)

课外阅读,或上了解网肺活量大小及空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板书设计]: 测量我们的肺活量

肺活量的大小可能与 体育锻炼有关

第二单元 简单的机械

单元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

(1) 通过观察,生活中常用的简单工具,能对这些工具的作用提出它们的猜想。 (2) 能够设计简单的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激发想知道、爱提问、乐于参与科学探究活动的兴趣。

(2) 意识到科学技术对人类与社会发展有促进作用。从而能开动脑筋利用所学知识改善生活,敢于创新。

3、科学知识

知道利用机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了解一些简单机械的使用,如斜面、杠杆、轮轴、滑轮、传动„„。

第1课 生活中的“好帮手”

一、 教学目标:

1、能应用已学有的知识和经验,提出解决生活中带见问题的方法。

2、在实验中通过观察、比较发现利用机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3、能对生活中简单的工具的作用提出猜想。

二、 教学重点:

认识利用机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寻找生活中的其它 “好帮手”并猜想它们的作用。

三、 教学准备:

木板、羊角锤、拧紧的螺丝钉、未开的汽水、瓶起子„„。 电子演示文稿

四、 教学过程:

1、教学导入

出示汽水瓶,如何将它打开?

出示钉有螺丝钉的木板,怎样取出这些钉子?

2.生活中工具的作用

⑴ 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经常遇到类似难题,为了解决这些难题,使工作更有效,人们发明了很多工具,这些工具成为了人们的“好帮手”。你还知道哪些“好帮手”,它们在实际生活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⑵ 分组讨论,完成表格。 我找到的好帮手

名称 可以做哪些事情 我猜想它能„„

⑶ 全班交流。(“注意倾听,补充发言” 纪律保证效率,教师得加强组织引导) 在交流活动中对学生发现的以下一些问题应该给予明确的肯定:

① 一种工具能干好多事情,不同的用法起到不同的作用。(比如榔头能拔钉子又能钉钉子,一字螺丝刀能拧螺丝,又能打开奶粉盖)

② 不同的工具能干同一件事。(比如老虎钳能夹小东西,镊子也能夹东西,剪刀有时也行)

④ 一种工具做某件事特别专业。(比如剪刀剪指甲不如指甲钳夹指甲来得容易)

3、体验: “好帮手”的作用。

⑴、明确任务:选择不同的工具,在木板上钉上铁钉和螺丝钉,然后再把他们取出来。

⑵、分组活动。

⑶、全班交流。(小组完成情况,感受:工具的确能提供方便) 4、科技史

阅读交流P21页指南车信箱,以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感悟科技发展之快,知道现代工具都是在简单机械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并且人们还在不断改进身边的工具,以追求更高的工作效率。(教师也可以下载一些图片,制作成简单的演示文稿,配合图片进行讲述:桔橰的介绍;纯粹人力-简单机械-现代工具的对比)

第 2 课 他能撬动地球吗 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会做杠杆尺的探索性实验,能够观察记录杠杆尺的状态,学习使用图示法简化问题。能够从众多看似杂乱的数据中,分析整理出杠杆省力的规律。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培养乐于探究、注重科学事实、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的意识;能够利用杠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科学知识:能合理解释身边的杠杆工具的工作原理。

教学重难点

分析、整理数据,发现杠杆省力的规律。能够从众多看似杂乱的数据中,分析整理出杠杆省力的规律。

器材准备

学生材料:杠杆尺(课前组装好)、钩码一盒、实验记录表。(每组一份)

老师材料: 学生材料一份、课件、老虎钳、镊子、小黑板。

教学建议

本课是具体认识一种简单机械的起始课,教师在实验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教、扶、放”的关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科技史引入-阿基米德的故事

讲一讲古希腊阿基米德的大话、提出质疑阿基米德为什么说出如此大话?他所说的是一种什么神奇的装置呢?

2.活动一:我们也来撬地球。

⑴给你一根撬棍,你会如何撬起地球?模拟体验撬动地球(两种方法) ⑵认识它的结构(阻力点、支点、动力点):像这种撬动“地球”的装置叫杠杆。杠杆工作时总围绕一个点转动。这个点叫支点。“撬地球”时,对杠杆用力的那点就是动力点,悬挂“地球”的点就是阻力点。

二、活动二:寻找杠杆的秘密。

1.分别移动杠杆支点、阻力点、动力点的位置,再去撬一撬“地球”,效果有什么不同? 2.看来并非任何情况下杠杆都能轻松撬起重物,怎样利用它才能使我们更省力?下面我们借助“杠杆尺”来进行进一步研究。 3.认识杠杆尺

⑴它的支点在哪里?我们把挂在左边的钩码看成“地球”,那么它挂的位置就是阻力点。右边不用手按,也挂上钩码来显示力的大小,那么这些钩码就可就成为动力,挂的位置就是动力点。既然这样,做实验的时候左右两边都只能在一个位置挂上钩码,不能遍地开花的到处挂。新 课标 第一网

⑵要想更明晰的分析实验现象,记录是必不可少的。怎样记录呢? A、独立思考。 B、出示记录单:

杠杆尺不同时候的状态记录

第____小组

____年____月____日

左(阻力点)情况 杠杆尺的状态(图示) 右(动力点)情况 钩码数 与支点距

钩码数 与支点距

C、杠杆尺不同状态的简笔图示:(见下表) D、提示:小组内每做一次就记录一次。 4.小组活动

⑴小组商议成员分工。

⑵领取材料进行实验、记录。

5、汇报交流各组实验情况。

⑴.请各小组将材料放桌子中间,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实验结果。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记录在小黑板上。

左边数据 右边数据 左边数据 右边数据 左边数据 右边数据

⑵观察分析以上数据你们有什么发现? (给学生留下思考的时间,如果学生觉得茫然,可以引导学生重点分析杠杆平衡状态的情况)

希望学生能有的发现:

A、不是所有杠杆都能省力;

B、当杠杆左右两边乘积相等,杠杆就能平衡。

C、动力点与阻力点,谁离支点近,谁就省力,谁离支点远,谁就省力。 ⑶现在你能分析阿基米德所说的“大话”必须在什么情况下才能实现?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

上节课我们一起认识研究了杠杆,大家都有哪些收获呢?(独立思考后交流)

二、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

1.课件出示:下列工具中哪些属于杠杆类工具(钉锤、钓鱼竿。压井抽水柄、剪刀、镊子、虎口钳、钢笔?)你能找出它的三个关键的位置吗? 2.这些杠杆类工具中,哪些可以省力?为什么?

3.另外这些杠杆在使用中并不省力有时反而更费力,为什么我们还要使用这样的杠杆呢?

4.跷跷板(胖爸爸和瘦女儿一起玩跷跷板,怎样坐才协调?) 5.人体中的杠杆(参见课本26页拓展)

三、特殊杠杆(既不省力也不费力)——天平。

1.课件出示:天平,它是杠杆吗?省力还是费力呢? 2.介绍我国天平的的历史。(结合教材25页指南车资料) 3.你也能制作一个小天平吗?怎样做?需要哪些材料?(参考课本26页制作方法)

4.小组协商分工,领取材料进行制作。 5.展示、交流。

第 3 课 轮轴

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能根据自已的原认知对问题大胆提出猜想

2.会利用观察,实验,制作等方法探究轮轴的秘密。

3.认识轮轴的结构,知道利用轮带动轴转动省力,利用轴带动轮转动可以省距离

5.并能识别生活中用轮轴的实例,会分折它是怎样提高工作效率的。

6.感受到利用科学技术制作出的工具可以改善生活,提高工作效率。愿意合作交流,能积极参与有关轮轴话题的讨论。 器材准备:

演示实验材料:生活中应用轮轴工作的物品(实物、图片、课件)、演示用轮轴实验套材。易拉罐瓶、吸管、线绳做成的轱辘。

分组实验材料:硬纸板、剪刀、圆规(或者具有不同大小的圆面的物体)、钩码、铁架、线绳。 学生实验材料: 教学提示:

1.注意本课中有两次猜想与假设(轮轴有什么作用,轮再大一点会更省力吗) 2.为了提高学生兴趣和参与度,本节课安排了两个制作活动:制作一个纸板轮轴、制作一个轱辘。其中纸制轮轴在使用的过程中可能与线有较大摩擦,另在打孔过程中学生也会有困难,建议有条件的学校使用实验工具箱提供的工具,把这个活动作为兴犹未尽的孩子们的课后制作。易拉罐轱辘教师可以制作演示,有可能也可以为没个小组制作一个,让学生体验。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1.轮轴的概念:

出示水龙头:当取下自来水开关上的“圆盘”时,我们还能轻松的拧动开关吗? 像水龙头这样,轮子和轴固定在一起,可以转动的机械叫做轮轴。

2.你知道轮轴有什么作用吗?(板书学生的猜想:省力?)

二、探究轮轴的秘密。

1. 让学生简单设计轮轴机械是否省力的实验:

用一个轮轴实验装置来研究轮轴的作用,把一定数量的钩码挂在轴上,看成要克服的阻力,在轮上挂钩码,看成是我们用力的大小,观察看样的力量可以使轮轴两端达到平衡。(不一定是两边位置一样高,可以是一边高一边低,但两边的钩码在不用外力的情况下在空中应该是静止不动的。因此轮轴本身的摩擦力不能太大。)

2. 分组领取轮轴等实验材料(各组轴相同,轮有大小不同的两种)。[实验条件受到限制的学校:下面我们制作一个轮轴,来研究轮轴的作用,教师巡视各组完成情况,并发放其他实验材料。] 实验记录单

轴上的钩码个数 轴上的钩码个数

我们的发现:

3.各组交流汇报实验的结果和发现。(教师以小黑板板书记录数据) a.共识:轮带动轴可以省力,轴带轮转费力 b.新发现:不同轮轴省力大小不同。(这是怎么回事?)

4.轮的大小与轮轴作用的影响

把各组轮轴收起来,分两类放在一起。对比它们的轮和轴。发现:轴相等的情况下,轮越大越省力。

设想:如果轮的大小不变,怎样才能使轮轴省更多的力?(轴缩小) 【真是有意思的发现,为什么会这样?可以尝试提出这个问题,将学生的思维向已知(杠杆原理)引伸,一旦学生发现了轮轴与杠杆的内在相似之处,这将是一次思维的飞跃。不过这个问题(轮轴是一种变形的杠杆)对学生不作要求】

三、轮轴的应用

1.找一找,我们生活中有哪些地方运用了轮轴。

出示图片:方向盘、门把手、拧子、扳手、闸阀等,它们是轮轴吗?它们的哪一部分相当于轮,那一部分相当于轴? 2.最早的轮轴——轱辘。

a.介绍轱辘的历史(参考课本第28页资料) b.演示轱辘提重物。(好玩吗?有兴趣下课也做一个?)

第 4 课 滑轮兄弟 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通过实验研究定滑轮的作用,能够制定一个合理的动滑轮作用研究计划,并按照计划步骤进行研究。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培养乐于探究、注重科学事实、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的意识。

3.科学知识: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通过对比分析,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作用的不同。知道定滑轮和动滑轮在实际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

教学难点

试着用杠杆原理来解释定滑轮和动滑轮作用的不同。 器材准备

学生材料:定滑轮和动滑轮各一个,铁架台、线、便签纸、钩码、测力计等。(每组一份)

老师材料:图片和视频资料(起重机上的滑轮)、学生材料一份、实验汇报表。

教学建议

在研究定滑轮是否省力时,需要考虑到滑轮受到的摩擦力不能太大(两边的钩码不能挂得太多),否则实验效果会受到一定影响。 教学过程: 方案一:

一、导入新课

1.教师演示升旗仪式。

2.旗杆上有什么装置能帮助我们比较容易地把旗子升上去?

学生观察描述:旗帜是怎样升到旗杆顶上的?(有轮子)

3.教师出示轮子,并介绍:安装在旗杆顶上的这种边缘有槽、能围绕轴转动的轮子叫做滑轮。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滑轮。这种固定在支架上不随重物移动的滑轮叫做定滑轮。

二、旗杆顶部的轮子

1.让我们模拟旗的装置,来研究旗杆顶部的轮子。研究旗杆顶部的轮子模拟升旗你需要哪些材料?

2.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进行实验探究(材料:定滑轮、铁架台、线、便签纸),试一试,当我们向下拉动绳子时,挂有旗子的那部分绳子会怎样运动?要求小组内每位学生拉一次,体会定滑轮的作用。

3.要把旗子升上去,却把拴着旗子的绳子往下拉。这说明定滑轮有什么作用?这有什么好处?(定滑轮可以改变用力方向,使工作方便)

4.使用定滑轮升旗或提起其他重物能不能不省力呢?为了弄清使用定滑轮省不省力,我们怎样来研究?

(1)学生讨论。

(2)将滑轮挂在支架上,使其成为一个定滑轮。把细绳套在定滑轮的槽内。

(3)在绳的一端任意挂上一些钩码当作重物。试一试,在绳的另一端挂几个钩码能够平衡。

5.分组实验。

6.汇报实验结果。讨论:以上实验说明定滑轮有什么作用?

7.现在请你总结一下,定滑轮有哪些作用?(定滑轮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但并不省力)

三、会移动的轮子

1.其实,并不是所有的滑轮都是固定在某个地方不动的。在搬运货物时,常使用一种随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像这样随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叫做动滑轮。

2.猜测:动滑轮的作用与定滑轮的作用是否相同?你认为会有什么不同?

3.研究动滑轮的作用时,我们需要用到哪些材料?我们准备按照什么样的步骤来研究?

4.根据小组的讨论,制定一个简单的研究计划。 5.预测的学生研究过程

(1)用测力计测量1个钩码的重量。

(2)将细线套在滑轮的槽里,左端挂在支架上,右端用手拉着,将钩码挂在滑轮架的钩上,使滑轮成为一个能与重物同时升降的动滑轮。

(3)将绳的右端挂在测力计上,通过测力计将重物向上提起,稳定在一定高度,观察用多少力?

6.交流研究的发现:用了多少力?与不用动滑轮、直接把重物提起时用的力相比,是省力还是费力?

7.讨论:现在你知道动滑轮有什么作用了吗?

8.教师小结:通过以上研究可以知道,使用动滑轮能省力,但不能改变用力方向。

四、用杠杆原理解释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

1.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说滑轮也是一种杠杆,你能找到它的三个点的位置吗?

2.试一试,画出示意图,用杠杆的原理来解释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作用。

3.根据学生交流研究结果,教师总结:从图上可以直观地看出定滑轮不能省力而动滑轮能省力;定滑轮能改变力的方向而动滑轮却没有改变力的方向。

五、滑轮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1.谈话:滑轮在生产和生活中应用很广泛,谁知道哪些地方应用了滑轮?是定滑轮还是动滑轮,它们分别有什么作用?

2. 讨论:在一间房里,电灯的开关是拉线开关,在一进门的南墙处,床在北墙处。如果想在床上控制电灯的开关,又不使房子的布置很乱,可以怎么办?需要安装几个定滑轮?

方案二:

一、导入:

1.视频观察:起重机上滑轮工作情况。

2.出示实物,起重机上这些边缘有槽、能围绕轴转动的轮子叫做滑轮。像起重机上位置被固定、不能移动的滑轮叫定滑轮,可以随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叫动滑轮。

3.演示定滑轮和动滑轮工作的情况,想一想:它们有什么作用?教师在副板书位置记录学生不同的猜想。

二、探究滑轮兄弟的秘密 ㈠定、动滑轮的作用

1.分组设计实验来探究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

2.汇报大家的意见,制定全班觉得较完善的实验方案,明白注意事项。 a.实验时应该缓慢匀速的拉动弹簧秤,在弹簧秤匀速运动中读取数据。 b.由于倾斜的拉动线绳会使力的作用发生分解,在分析实验数据的时候会增加难度。因此拉力的方向应与地面垂直。

3.分组领取实验材料进行实验并做好记录。 实验记录表

第 小组

记录人:

直接提起重物 使用定滑轮提起 使用动滑轮提起 重物运动的方向

拉力的方向

重物重力(N)

拉力(N)

4.汇报研讨:说一说各组的发现。 定滑轮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不省力。 动滑轮可以省力,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㈡滑轮兄弟大联合(滑轮组)

1.我们看到,起重机上的滑轮并不是单独使用的,而是将他们联合起来使用,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学生各抒己见) 2.下面我们也把定动滑轮组装在一起来试试看。(建议用两个动滑轮)

教师讲解实验步骤(组装滑轮组,先测试用一个钩码为重物,直接提起需要多大的力,然后测试用滑轮组提起需要多大的力,随后多次改变钩码数量,使用测力计进行测量)并示范在定滑轮上固定线的方法来组装滑轮组。 3.学生实验、记录。

研究滑轮组作用的实验记录

直接提升物体的力N 滑轮组提升物体的力N 我们的发现

4.汇报研讨实验情况。 期待学生发现:

a.滑轮组可以省力也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b.动滑轮增多能省更多的力。

四、拓展:

看课本32页图,利用滑轮组使人在床上能关灯的例子。

像杠杆、轮轴、滑轮这些能够帮助人们提高工作效率的装置叫简单机械。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可以利用它们来解决呢? 第 5 课 在斜坡上 教学目标

1.科学技能:培养学生设计实验,操作实验的能力。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科学试验,注重科学事实、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的意识,激发研究生活中科学现象的兴趣。

3.科学知识:认识斜面,知道从斜面拉上去的力都小于直接把物体垂直提上去用的力和斜面坡度越小越省力,越大越不省力。了解生活中斜面原理的多种多样的运用。

教学重点

能在自主式的探究活动中认识斜面的一些科学知识。

教学难点

研究斜面原理在生活中的运用。

器材准备

学生材料:搭斜面的材料(表面同样平整光滑,长度分别为 20厘米、40厘米、60厘米、80厘米、100厘米的木板和高10厘米的木块等),重物(重1000克的重物和小滚筒、大木块、小木块等,要有钩子),测力计(平板和圆筒)、平头和尖头铁钉、螺丝钉等各四枚、螺丝刀、铁锤、毛巾、实验记录表等每组一份。

老师材料:相关图片或者视频材料和学生材料一份、实验汇报表;重 40公斤左右的木箱一个,大而结实的木凳一条,厚实的大木板一块。

教学建议

1.活动中注意安全。

2.充分的预见,随时为出现的新问题点拨、领航。

3.要注意学生的层次性,随时为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必要的支持。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学生以四人小组的形式组合,全班成马蹄形组织;在中间放置重40公斤的木箱一个,大而结实的板凳一个。问学生:同学们,你们已经认识了不少机械工具,如果现在要你把这个大箱子搬到那条板凳上,你会用什么方法?

2.学生反馈交流,教师尽量满足学生的需求,并让学生去操作,在困难中,教师提供帮助,搭一块木板,再让学生搬,搬后问学生感觉如何?

3.此时你的脑海中是不是出现了一个个小问号?

二、自主实验,随时指导

1.交流学生的疑问之处,有选择地进行板书。

(真的能省力吗?为什么会省力?怎样的斜面更省力?„„)注:第一个问题必须有,因为课始的游戏只是感知而已,并无具体科学证据,因此在说后几个问题时也应引导学生用上“假如省力”这样的话 。

2.为了方便同学们研究,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些材料,请同学们看看这些材料,讨论一下你们组将怎样利用这些材料去研究自己想研究的问题。

3.小组讨论,形成书面实验方案。

4.小组上台运用实物投影仪进行汇报,集体交流评议,使各小组的实验方案更具可行性(方案中至少具备实验目的、实验器材、实验方法、实验结论这样四个内容)。

实验记录表

第小组

记录员:

实验次数 竖直提起重物所需要的力(N) 斜面1上拉起力所需要力:(高

) 斜面2上拉起力所需要力:(高

) 斜面3上拉起力所需要力:(高

) 第一次

第二次

平均数

我们的发现:

5.交流后,教师可追问:还需注意些什么?(拉力器的正确使用)

6.小组实验,师巡回指导。

7.小组汇报实验结果,组织交流,启发引导,得出结论(其他条件一样的情况下,运用斜面一定省力,而且坡度越小越省力,越大越不省力)

(1)在这一环节中,可让各小组派代表上台汇报他们实验的经过及结果,接受其他同学的质疑。

(2)对交流过程中出现的错误除了共同讨论之外,还可以用师生共同实验的方法来验证真伪。

8.说说在这个实验过程中你还有什么新的发现没有?

三、联系应用,扩大认知

1.斜面果然能够省力,在日常生活中你们看到过利用斜面的地方吗?

2.老师也有一些照片请同学们看看,想想其中的奥妙。出示生活中人们应用斜面的照片,让学生说说其中的斜面原理。

四、小结延伸,巩固联系

1.学了今天的课,你有什么新的想法?

2.完成作业本作业。

第 6 课 有趣的传动 教学目标:

1、通过制作实验发现齿轮传动的秘密。

2、了解齿轮传动的规律,知道其它几种常见的传动方式,

3、关注科学技术对社会生活带来的影响。

教学重点:

要学生在探究中认识,齿轮的相互作用可以改变运动的方向和改变运动速度。

简单机械大联盟,是单元学习的总结与运用。

教学准备:

教师:废旧电动玩具汽车一辆,实验用齿轮一组、介绍其它传动方式的图片或视频。

学生:齿轮组(尽量在课前收集,若难于保证所有小组都有实验材料则带领学生制作)

教学建议:

本课是第二单元的总结课。除了认识各种各样的传动方式外,还期待同学们能对本单元所学内容进行整理回顾。一课时若不够用可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奇妙的齿轮、各种各样的传动方式”,第二课时“简单机械大联盟”。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提出问题:小马达是通过什么装置将动力传到玩具小车的车轮的?

二、新授:

(一)奇妙的齿轮:

1、感受功能:分组把玩带来的电动玩具汽车,功过观察探究感受齿轮能够起到传力的作用。

2、探索奥秘:

(1)、介绍齿轮制作方法,发放齿轮组合。 (齿轮制作方法1:按照课本用卡纸制作;2:用瓦楞纸和塑料瓶盖黏制) (2)、分组实验记录。 实验记录表

齿轮变化 齿轮的转动方向 齿轮传动圈数 齿轮1

齿轮2

齿轮3

我们的发现:

(3)、汇报研讨:分析自己小组的实验数据,你发现了齿轮传动的哪些秘密?

3、生活中运用齿轮的例子。(钟表、自行车等)新课标第一网

(二)各种各样的传动方式

1、观看图片、视频,认识更多的传动方式。

2、你还见过哪些转动装置,它们也帮助人们提高工作效率吗?(链条、皮带、齿轮)

(三)简单机械大联盟

1.生活中,人们常各种简单机械用各种传动方式组合起来,自行车上就集合了各种简单机械,试试看,谁最具慧眼,能发现它们。 2.胡小楠同学设计的吊桥。(课本38页)

3.你们也能利用本单元所学设计制作除自己的小建筑或小玩具吗?

(1)独自思考后,与小组同学讨论设计:将各种传动装置和简单的机械组合起来。小组内选取最优设计方案。

(2)利用现有材料,分组制作。

(3)展示交流学生的设计制作。

第三单元

我们的家园——地球

1、地球的故事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用简单实验来验证前人的猜想并做出结论。 2.进一步学习搜集与整理资料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道科学探究活动的长期性与艰苦性,逐步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科学精神。 科学知识

1.知道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状星体。 2.

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 教学准备

篮球、橡皮泥、火柴、课件(与地球形状、“神舟5号”、“神舟6号”等有关的资料) 。

教学重点:体验科学探究中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及解释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提问:我们大家有一个共同的家园——地球,而作为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你是否知道自己的“家”是什么形状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谈话:我们现在通过上网、看书、询问,也许1分钟就可以轻松知道答案,可你们是否知道在这个答案的背后,人们经历了一个多么复杂、辛苦的探究过程。

二、探讨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

活动1 关于地球形状的猜想与探索

谈话:首先让我们走入远古时代,了解最初人们把地球想象成什么样的?(课件展示) 提问:“天圆地方”的这种说法在现在看来也许有几分可笑,但是,我们想想当时的条件,人们为什么会形成这种认识呢? 学生交流,评价。

小结:那时候受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只能凭自己的直觉光靠自己的眼睛来判断,尽管结论是错误的,但他们毕竟也是在仔细观察之后作出猜测的,并不是凭空捏造。 讲解:慢慢地人们对自己的这种想法产生了怀疑(课件展示)。

希腊人通过观察船只进港和出港提出了假设:大地不是平的,可能是一个大圆球。

活动2 观察进港的帆船

谈话:接下来我们做一次模拟实验,看看是否也能观察到古希腊人看到的现象。

(课件展示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学生实验,交流发现。

我们再把船放在桌面上航行,用同一方法观察,看看和刚才有什么不同。从这两个实验中说明了什么?古希腊人的猜想成立吗?生活中见到过类似的现象吗? 讲解:这是人们对地球形状认识的一个重大转折,接着,在公元前350年前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观看月食时,发现月亮上地球的影子是圆弧形的,因此他推测地球是个球体。 全课总结:

这时候人们已经推测出地球是个球体,可认识事物光靠猜想和假设行不行呢?接下来人们用什么方法来验证这一猜想呢?下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讲解: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人们对地球形状作出了什么猜想啊?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人们是怎样来验证这一猜想的。

二、活动三:验证地球是个球体

一、

麦哲伦的环球航行

讲解: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位非常勇敢的航海家:麦哲伦(课件展示他的画像)。有同学了解有关他的故事吗?

布置任务:阅读书上42页的相关图片和文字资料。 学生阅读、交流。

提问:麦哲伦环球航行之前作出了什么假设?

麦哲伦为这次航行付出了什么代价?有收获吗?是什么?

读完这则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小结:根据学生的回答适当归纳总结,让学生明白

1、在探究的过程中懂得利用科学技术。

2、对待心中的疑问,要大胆去猜测,更要想办法去证明。

3、科学探究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我们也要学习麦哲伦的坚持不懈的吃苦精神。

二、

在太空中看地球

讲解:随着科学和技术的发展,现在人们能够在太空中观察地球了。 课件展示(太空中拍摄到的地球图片) 提问:你知道这是什么方法拍到的地球照片吗?最早给地球拍照是什么时候?哪个国家呢?(学生回答后,课件揭示相关资料) 提问:最近几年,我们国家在这方面也有了重大突破,令世界都对我们刮目相看,你们知道中国飞天第一人吗?了解有关他的故事吗? 学生回答。

课件展示杨利伟的图片和相关资料。 讲解:太空是神奇而美妙的,但是对宇航员来说是残酷的,因为那里既没有氧气、没有水也没有重力,是对人生存极限的一种挑战,如果你也希望有一天能到太空遨游一翻,那么现在必须把身体锻炼好。 提问:通过各种实践,人们已经发现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到底有多大?你知道飞机、人绕地球一圈需要多长的时间吗? 学生回答

课件展示相关资料。

三、作业

布置任务: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人类认识地球的艰辛旅程,我们应该把这些都牢牢记住,因此我提议每个人利用课余时间搜集资料,制作一张有关地球故事的科学小报。 2 风光无限的地貌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 认识各种形态的地貌,并能分析家乡的地貌类型。 2. 会设计并制作简单的地貌模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发现并会描述各种地貌的美,有初步的审美能力。

2.通过描述家乡的地貌特点、制作家乡地貌模型,激发学生热爱家乡之情。 科学知识

1.认识山地、平原、海洋、沙漠、丘陵、湿地等几种典型的地貌,了解它们不同的特点。

2.知道家乡的地貌特点。

教学难点:熟悉各种地貌的特征 教学准备

有各种典型地貌的课件、小木板、绘图纸、橡胶泥、洗净的沙、彩纸、彩笔、胶水、铅笔、剪刀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导入:

直接导入: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风光无限的地貌》,什么叫地貌呢?就是指地球表面起伏的形态。 教学新授:

一、

认识常见的地貌

提问:说说看,你知道哪些形态的地貌?(学生自由回答)

下面我们来认识常见的一些地貌(课件先后出示山地、平原、高原、盆地、丘陵、湿地、海洋、沙漠的地貌图)

提问:仔细比较,这些地貌各自有什么明显的特征?

学生讨论、作答,课件先后展示各种地貌的文字说明部分。

二、美丽的家乡 讲解:正由于形态各异的地貌才构成了大自然中许多秀美的风光,下面我们以自己的家乡为例,进一步熟悉地貌的特点。 课件展示能代表本地地貌的典型图片。

布置任务:老师和大家的感受一样,咱们的家乡确实很独特很美,接下来请同学们用绘画或文字的形式将家乡的这种“独特之美”描述出来,注意要概括出地貌的特点。

学生描述本地地貌的特点,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汇报、展示作业,师生共同评价。

提问:请同学们判断咱们家乡主要属于哪一种地貌,说说你的理由。 总结归纳

第二课时 教学导入: 谈话:上节课同学们对家乡地貌的描述很准确也很生动,课后我根据实际情况做了一个咱们家乡的地貌模型。 (展示教师制作的模型) 讲解:同学们不用羡慕,因为今天这节课你们可以亲自设计并制作一个地貌模型。为了将模型做得更漂亮,组内同学先商量一下,想用什么材料来制作?具体怎样分工合作?请制定一个计划。 小组讨论

讲解:为了做今天的模型,老师也为大家准备了一些材料,有泥、沙石、树叶、水、各种颜色的粉笔灰、橡皮泥等。下面大家就利用老师准备的和你们现有的材料来制作。

要求:做好分工,由每组的材料员统一拿材料,用多少,拿多少,多了的马上送回,卫生监督员随时保持周围的卫生。另外各组制作的模型不能太复杂,因为大家制作的时间只有20分钟,模型中一定要标记方位。 学生分组制作活动。(中途可让学生到别的小组去“取经”)

讲述: 刚才,我们各组按各自的描述做了一个地表模型,做得怎样呢?下面大家相互参观一下。

学生离座参观各组作品。 学生谈参观感受。

请做得好的小组介绍经验。 3 地球的内部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 能根据火山、地震等自然现象传递出的信息,对地球内部的情况做出自己的猜想。

2. 能用资料来验证自己关于地球内部的猜想。 3. 能制作出地球内部结构的模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对地球内部的探索、开发利用进行大胆的想象。 科学知识

1. 知道地球内部是一个运动着的高温、高压的环境,地球内部有炽热的岩浆。 2. 知道地球的内部结构是由地壳、地幔、地核三个部分组成。 教学重点:了解地球内部的结构

教学难点:根据自然现象做出有关地球内部结构的猜想 教学准备

有火山、地震、地热等自然现象的视频课件,不同颜色的橡皮泥、小刀、煮熟的鸡蛋。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谈话:在教学之前我们先来做一个小游戏,我手上有一个密封的胶卷盒,在不打开盖子的条件下,你们能想办法知道盒子里装的是什么吗?

学生汇报方法,教师按照学生的想法进行实验,然后依据所得的信息进行判断:盒子里可能是什么?

二、了解地球内部构造。

1、师:尽管我们看不到胶卷盒里到底是什么,但是我们还是有办法获得它的一些特征,并且根据这些特征作出猜测、判断。其实地球也象一个无法打开的胶卷盒,那么关于地球内部的信息我们可以通过哪些现象去猜测呢?

2、师:我们先来看一组有关地表现象的图片、视频。。

(课件出示火山、地震、地热、海啸等图片和视频,让学生进行观看。)

3、你能根据这些现象作出有关地球内部的猜想吗?说说猜想的依据。 (让学生进行充分交流,注意让学生说出一些现象和判断。)

4、师:科学家们又是通过哪些途径来收集并了解有关地球内部的信息的呢?可以通过发射地震波来进行检验,我们具体来了解一下,阅读书上49页相关内容。说说地球的结构并说说这些部分分别在地球的什么位置?新课标第 一 网

5、师:看到这个地球内部的构造示意图(课件展示),你觉得像什么?我这有一个切开的熟鸡蛋,,对照一下这张地球内部的构造图,确实类似,请你们在记录本上画一幅切开的鸡蛋图,并标出地壳、地幔、地核。(学生看大屏幕了解地球内部结构,再看剖开的鸡蛋,画图。)

6、谈话:对于探究地球的内部构造,科学家们还采用了很多先进的技术,请同学们阅读49页《伸入地球深处的“望远镜”》。

7、说说看,我们的猜想和科学家的发现有相同的地方吗?

三、制作地球构造模型。

1、师:同学们现在对地球的内部构造有了一定的了解,接下来我们用橡皮泥做一个地球构造模型。

2、师:那先说说你的制作步骤,准备用什么办法来区分地球的三个部分呢?

3、学生交流自己想好的制作步骤,教师注意及时进行归纳。

4、学生动手做地球模型。

5、制作完成后,让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地球构造模型,并说说自己是怎样做的以及制作时的一些想法和感受。

四、课堂教师小结。

师:对于地球内部的构造,现在仍然是一个迷团,科学家也仅仅是一种预测。你有什么更好的办法探索开发地球内部吗?展开你的想象,将设计画在记录本上

4、地球仪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 能用多种方法,研究海洋与陆地所占地球表面的比例。

2. 能借助地球仪上的主要标识,准确辨认位置,画出麦哲伦的航线。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在使用地球仪的过程中,体会模型带来的方便。

2. 愿意和其他同学合作,共同寻找麦哲伦环球航行的路线。 科学知识

1. 知道地球仪是地球表面的模型。 2. 能在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到七大洲和四大洋,知道地球是由小部分陆地和大部分水域构成。 3. 认识地球仪上的主要标识:经线、纬线、方向、赤道等;知道东、西半球与南、北半球的划分。

教学重点:了解地球上的海陆分布及地球仪的主要标识 教学难点:能设计实验研究海陆分布的比例

根据经纬度确定某物的位置 教学准备

地球仪、卡纸、天平、剪刀、铅笔、直尺、橡皮泥、火柴梗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导入:

讲解:由于地球太大了,人们一般不能观察其全貌。为了便于学习和研究地球知识,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按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出示地球仪)。建立模型也是我们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教学新授:

活动一 蓝色的星球

1、模拟

讲解:请慢慢地旋转地球仪,注意观看它的颜色,你发现了什么?面积最大的颜色是什么?

学生观察并交流发现。

提问:地球仪上用不同的颜色来区别不同的地貌,蓝色占的面积最大,它是用来表示什么呢?这说明了什么呢?

小结:地球是由大部分的海洋和小部分的陆地组成。 鼓励学生根据这个特点给地球再取一个名字。

2、填图

讲解:由于陆地和海洋交错分布着,因此地球被划分成七大洲和四大洋。你知道是哪七大洲又是哪四大洋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教师予以补充总结。 布置任务:你知道他们分别在地球的什么位置吗?请对照地球仪,把四大洋和七大洲的名称填写在书上52页的图中,并尝试记住。(提醒学生字写小点) 学生填图。

课件出示没有文字说明的七大洲四大洋分布图,帮助学生记住他们的具体位置。

3、估测

引导学生质疑:我们已经知道地球的主要地貌为海洋,但是它所占地球的表面到底比陆地多多少呢?我们能想办法作出科学的估测吗? 学生思考、交流

在教师的引导下对学生的方案进行筛选(如学生不能想出合理的方法,则引导学生按照书上的方法进行)。 学生估测、记录 汇报估测结果。

小结:科学家经过精密地测量、计算,地球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其中陆地占29%,海洋占71%。哪个小组的数据最接近呢?课后向他们取取经验。

第二课时

一、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有关地球仪的知识?

二、新授 ㈠、活动2 怎样确定某一地点的位置

1、地轴

观察:让学生转动本组的地球仪

演示篮球在地上乱转。

谈谈它们的转法一样吗?有什么不同?

小结:地球仪是绕着中间这根轴转动的,在转动过程中始终斜着身子。这根轴叫做地轴,当然,地球里面并不是真的有根轴,而是科学家根据地球自转的特点虚拟出来的。

(做一做)先后请几位学生上台演示地球自转(自西向东)。

2、经线、纬线

讲解:我们再来观察地球仪,是不是有很多线圈,这就是叫做经纬网,干什么用的呢? 就像在电影院看电影,知道排号和座号就能找到座位。经纬网可以确定某一地点的准确位置。

课件展示纬线的概念及什么叫赤道(让学生找一找) 讲解:为了区别每一条纬线,人们给纬线标定了不同的度数。这就是纬度。 找一找:北纬30度在哪?

课件展示经线的概念及南北极。

讲解:为了区别每一条经线线,人们给经线线标定了不同的度数。这就是经度。 找一找:东经125度在哪?

找一找:北京(东经116度、北纬40度) 伦敦(0度、北纬51度) 讲解:以赤道为界,赤道以北是北半球,以南是南半球。

以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的经线圈来划分东、西半球。(并说说这样分的原因)

找一找 亚洲、大洋州分别处在哪半球。 总结:尽管地球有那么大,但是只要我们确定了某一个地方的经纬度就很容易找到它,比如遇难的船只只要报告他所处的经纬度,别人就可以知道船只在茫茫大海上的位置,进而得到救援。 ㈡、活动3

麦哲伦的航线

讲解:接下来我们也要来体验一下麦哲伦的“环球航行”。 课件展示具体路线和游戏规则

建议活动小组的成员分别担任“船长”(麦哲伦)、“大副”、“文书”、“水手”等不同角色,合作完成活动中的不同任务。 课件展示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正确路线。 组织学生对路线图分析:船队一直是朝什么方向航行,又是从什么方向回到西班牙的。

5、地图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会看地图,能从地图上获取有用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想加深对祖国的了解。 2. 懂得保护家园的重要。 科学知识

了解地图上的主要标识及功用。 教学准备 中国地形图、中国政区图。 教学重点:学会看地图

教学难点:能从地图上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提问:当你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旅游时,想自己到处逛逛,但又不熟悉路线,你会怎么办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导入课题。

谈话:说一说你们使用过什么地图,地图有什么作用呢? 提问:你知道最早的地图是什么时候绘制的吗? 学生阅读55页有关科技史。

二、教学新授:

讲解:刚才同学们也讲了地图有着多种用途,是我们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小帮手”。所以我们一定要学会使用它。接下来请仔细观看比较这两张地图(中国地形图、中国政区图),可以将你的发现与本小组的成员交流,看谁获取的信息最多。 学生汇报

小结:要想使用地图,首先要知道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和图例。

一、比例尺(板书)

教师讲述:地图和地球仪一样,所表示的实地面积都很大,因此必须按照一定的比例将图形缩小。图上线段的长度与实际距离之比就叫做比例尺,表示地图图形的缩小程度。 练习:

找一找这两幅地图的比例尺分别是多少?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教师给出数据,进行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的计算。 对照书上的两幅图,小组内自由出题,计算某两地的实际距离。 除了比例尺外,我们还得学会通过地图识别方向。

二、地图上的方向(板书)

1.地平面上的八个方向(板书)

[练习] (教师先在黑板上画出未标明方向名称的地平面的八个方向图。)请学生上台标出八个方向。

对于一幅地图,我们怎么来判断方向呢? 2.地图上方向的判断(板书) [教师讲述] (1)一般的地图,通常是按面对着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定确定方向的。

(2)有指向标的地图,应按指向标规定的方向判断,指向标一般指北。

(3)有经纬网的地图,还可以根据经纬网定方向。指名学生说经线、纬线分别表示什么方向。

[练习]参上(学生“你问我答”巩固对地图上方向的掌握。)

在地图上有各种符号和文字,这是图例和注记。

三、图例和注记

讲解:不同的图例用来表示各种地理对象,教师举例说明。 布置任务:将中国政区的图例找出来并记录在书上58页表内。 鼓励学生课外了解更多的图例。

总结:如果我们能在地图上准确地辨方向、量距离、识图例,那么我们也就学会了使用地图。

四、保护我们的家园

提问: 58页的这张图片,给我们带来了什么信息。

学生回答

讲解:其实为了改变这种不好的状况,近年来我国采取了“退耕还林”、“退田还湖”等方法,但是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你觉得我们又该做些什么呢? 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希望同学们能说到做到,为保护自己的家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6 漂移的大陆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能对地图上相对的海岸线能拼接的现象做出猜想,并能想出办法去验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科学研究既需要仔细地观察、大胆的质疑、假设和验证,还需要有坚韧的毅力和勇于探究的精神。 科学知识:

了解大陆飘移学说,理解万物都在不断运动变化中。 教学重点:了解大陆漂移假说

教学难点: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批判、质疑的思维品质。 教学准备:世界地图及黑白复印、剪刀、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质疑: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地球的海陆分布。今天我想追问一个问题:地球上的海陆分布一直就是这样的吗?

讲解:1910年,生病卧床休息的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望着墙上的一张世界地图,突然发现,南美洲的东海岸和非洲的西海岸之间,相互对应,简直就可以拼合在一起。顿时他脑海里冒出了一个大胆的猜想„„

提问:我们也来观察一下南美洲东岸和非洲西岸,你知道魏格拉产生了什么猜想吗?

学生回答。 二。教学新授: 活动

1、拼图与猜想 提问:南美洲东岸与非洲西岸是否真的如我们所想能拼在一起呢?我们用什么方法来检验呢? 学生回答

讲解:同学们说得很好,我们可以将南美洲和非洲从地图上剪下来,然后拼凑到一起试试看。

为了不浪费,我给大家准备了复印的地图。 学生剪、拼图 交流发现。 讲解:是不是所有的大陆都能象南美洲东岸与非洲西岸一样接在一起呢?(学生观察片刻) 教师演示:将事先剪好的各大洲拼凑到一起。 质疑:你们发现了什么?你们是怎么想的? 活动

2、魏格纳的猜想 讲解:其实魏格纳和同学们的想法一样,当它发现南美洲东岸与非洲西岸可以很好地拼凑在一起时,就提出了一个大胆的猜想:很多年前,这两块大陆是接合在一起的。他的这一说法在当时引起了轰动,大家都不承认这一说法,甚至嘲笑他:这么坚固的大陆怎么会漂移呢?

在一片反对声中,魏格纳仍然坚持自己的观点,并且不顾危险实地考察,搜集资料为自己的说法寻找有力的证据。例如,他发现南美洲和非洲都能见到的具有相同骨骼构造的动物化石,而这些动物是不可能游过大洋的。两年后他正式提出了大陆漂移说。他认为在三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后来,原始大陆才分裂为几块大陆,缓慢漂移,逐渐形成今天的海陆分布。(播放多媒体动画演示大陆漂移的过程)

可惜魏格纳还没来得及解释大陆漂移的原因,在一次实地考察中由于气候恶劣和食物缺乏而牺牲。

质疑:从魏格纳发现并验证大陆漂移说的过程,你得到了什么启发? 课后拓展:搜集资料解释大陆漂移的原因。

想象100万年后,中国大陆还会在现在的位置吗?你认为是怎样的情景呢?

第三单元

我们的家园——地球

1、地球的故事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3.能用简单实验来验证前人的猜想并做出结论。 4.进一步学习搜集与整理资料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道科学探究活动的长期性与艰苦性,逐步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科学精神。 科学知识

3.知道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状星体。 4.

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 教学准备

篮球、橡皮泥、火柴、课件(与地球形状、“神舟5号”、“神舟6号”等有关的资料) 。

教学重点:体验科学探究中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及解释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提问:我们大家有一个共同的家园——地球,而作为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你是否知道自己的“家”是什么形状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谈话:我们现在通过上网、看书、询问,也许1分钟就可以轻松知道答案,可你们是否知道在这个答案的背后,人们经历了一个多么复杂、辛苦的探究过程。

二、探讨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

活动1 关于地球形状的猜想与探索 谈话:首先让我们走入远古时代,了解最初人们把地球想象成什么样的?(课件展示) 提问:“天圆地方”的这种说法在现在看来也许有几分可笑,但是,我们想想当时的条件,人们为什么会形成这种认识呢? 学生交流,评价。

小结:那时候受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只能凭自己的直觉光靠自己的眼睛来判断,尽管结论是错误的,但他们毕竟也是在仔细观察之后作出猜测的,并不是凭空捏造。

讲解:慢慢地人们对自己的这种想法产生了怀疑(课件展示)。

希腊人通过观察船只进港和出港提出了假设:大地不是平的,可能是一个大圆球。

活动2 观察进港的帆船

谈话:接下来我们做一次模拟实验,看看是否也能观察到古希腊人看到的现象。

(课件展示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学生实验,交流发现。

我们再把船放在桌面上航行,用同一方法观察,看看和刚才有什么不同。从这两个实验中说明了什么?古希腊人的猜想成立吗?生活中见到过类似的现象吗? 讲解:这是人们对地球形状认识的一个重大转折,接着,在公元前350年前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观看月食时,发现月亮上地球的影子是圆弧形的,因此他推测地球是个球体。 全课总结:

这时候人们已经推测出地球是个球体,可认识事物光靠猜想和假设行不行呢?接下来人们用什么方法来验证这一猜想呢?下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讲解: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人们对地球形状作出了什么猜想啊?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人们是怎样来验证这一猜想的。

二、活动三:验证地球是个球体

三、

麦哲伦的环球航行

讲解: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位非常勇敢的航海家:麦哲伦(课件展示他的画像)。有同学了解有关他的故事吗?

布置任务:阅读书上42页的相关图片和文字资料。 学生阅读、交流。

提问:麦哲伦环球航行之前作出了什么假设?

麦哲伦为这次航行付出了什么代价?有收获吗?是什么?

读完这则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小结:根据学生的回答适当归纳总结,让学生明白

1、在探究的过程中懂得利用科学技术。

2、对待心中的疑问,要大胆去猜测,更要想办法去证明。

3、科学探究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我们也要学习麦哲伦的坚持不懈的吃苦精神。

四、

在太空中看地球

讲解:随着科学和技术的发展,现在人们能够在太空中观察地球了。 课件展示(太空中拍摄到的地球图片) 提问:你知道这是什么方法拍到的地球照片吗?最早给地球拍照是什么时候?哪个国家呢?(学生回答后,课件揭示相关资料) 提问:最近几年,我们国家在这方面也有了重大突破,令世界都对我们刮目相看,你们知道中国飞天第一人吗?了解有关他的故事吗? 学生回答。

课件展示杨利伟的图片和相关资料。 讲解:太空是神奇而美妙的,但是对宇航员来说是残酷的,因为那里既没有氧气、没有水也没有重力,是对人生存极限的一种挑战,如果你也希望有一天能到太空遨游一翻,那么现在必须把身体锻炼好。

提问:通过各种实践,人们已经发现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到底有多大?你知道飞机、人绕地球一圈需要多长的时间吗? 学生回答

课件展示相关资料。

三、作业

布置任务: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人类认识地球的艰辛旅程,我们应该把这些都牢牢记住,因此我提议每个人利用课余时间搜集资料,制作一张有关地球故事的科学小报。 2 风光无限的地貌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 认识各种形态的地貌,并能分析家乡的地貌类型。 2. 会设计并制作简单的地貌模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发现并会描述各种地貌的美,有初步的审美能力。

2.通过描述家乡的地貌特点、制作家乡地貌模型,激发学生热爱家乡之情。 科学知识

1.认识山地、平原、海洋、沙漠、丘陵、湿地等几种典型的地貌,了解它们不同的特点。

2.知道家乡的地貌特点。

教学难点:熟悉各种地貌的特征 教学准备

有各种典型地貌的课件、小木板、绘图纸、橡胶泥、洗净的沙、彩纸、彩笔、胶水、铅笔、剪刀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导入:

直接导入: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风光无限的地貌》,什么叫地貌呢?就是指地球表面起伏的形态。 教学新授:

二、

认识常见的地貌

提问:说说看,你知道哪些形态的地貌?(学生自由回答)

下面我们来认识常见的一些地貌(课件先后出示山地、平原、高原、盆地、丘陵、湿地、海洋、沙漠的地貌图)

提问:仔细比较,这些地貌各自有什么明显的特征?

学生讨论、作答,课件先后展示各种地貌的文字说明部分。

二、美丽的家乡 讲解:正由于形态各异的地貌才构成了大自然中许多秀美的风光,下面我们以自己的家乡为例,进一步熟悉地貌的特点。 课件展示能代表本地地貌的典型图片。

布置任务:老师和大家的感受一样,咱们的家乡确实很独特很美,接下来请同学们用绘画或文字的形式将家乡的这种“独特之美”描述出来,注意要概括出地貌的特点。

学生描述本地地貌的特点,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汇报、展示作业,师生共同评价。

提问:请同学们判断咱们家乡主要属于哪一种地貌,说说你的理由。 总结归纳

第二课时 教学导入: 谈话:上节课同学们对家乡地貌的描述很准确也很生动,课后我根据实际情况做了一个咱们家乡的地貌模型。 (展示教师制作的模型) 讲解:同学们不用羡慕,因为今天这节课你们可以亲自设计并制作一个地貌模型。为了将模型做得更漂亮,组内同学先商量一下,想用什么材料来制作?具体怎样分工合作?请制定一个计划。 小组讨论

讲解:为了做今天的模型,老师也为大家准备了一些材料,有泥、沙石、树叶、水、各种颜色的粉笔灰、橡皮泥等。下面大家就利用老师准备的和你们现有的材料来制作。

要求:做好分工,由每组的材料员统一拿材料,用多少,拿多少,多了的马上送回,卫生监督员随时保持周围的卫生。另外各组制作的模型不能太复杂,因为大家制作的时间只有20分钟,模型中一定要标记方位。 学生分组制作活动。(中途可让学生到别的小组去“取经”)

讲述: 刚才,我们各组按各自的描述做了一个地表模型,做得怎样呢?下面大家相互参观一下。

学生离座参观各组作品。 学生谈参观感受。

请做得好的小组介绍经验。 3 地球的内部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 能根据火山、地震等自然现象传递出的信息,对地球内部的情况做出自己的猜想。

2. 能用资料来验证自己关于地球内部的猜想。 3. 能制作出地球内部结构的模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对地球内部的探索、开发利用进行大胆的想象。 科学知识

1. 知道地球内部是一个运动着的高温、高压的环境,地球内部有炽热的岩浆。 2. 知道地球的内部结构是由地壳、地幔、地核三个部分组成。 教学重点:了解地球内部的结构

教学难点:根据自然现象做出有关地球内部结构的猜想 教学准备

有火山、地震、地热等自然现象的视频课件,不同颜色的橡皮泥、小刀、煮熟的鸡蛋。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谈话:在教学之前我们先来做一个小游戏,我手上有一个密封的胶卷盒,在不打开盖子的条件下,你们能想办法知道盒子里装的是什么吗?

学生汇报方法,教师按照学生的想法进行实验,然后依据所得的信息进行判断:盒子里可能是什么?

二、了解地球内部构造。

1、师:尽管我们看不到胶卷盒里到底是什么,但是我们还是有办法获得它的一些特征,并且根据这些特征作出猜测、判断。其实地球也象一个无法打开的胶卷盒,那么关于地球内部的信息我们可以通过哪些现象去猜测呢?

2、师:我们先来看一组有关地表现象的图片、视频。。

(课件出示火山、地震、地热、海啸等图片和视频,让学生进行观看。)

3、你能根据这些现象作出有关地球内部的猜想吗?说说猜想的依据。 (让学生进行充分交流,注意让学生说出一些现象和判断。)

4、师:科学家们又是通过哪些途径来收集并了解有关地球内部的信息的呢?可以通过发射地震波来进行检验,我们具体来了解一下,阅读书上49页相关内容。说说地球的结构并说说这些部分分别在地球的什么位置?

5、师:看到这个地球内部的构造示意图(课件展示),你觉得像什么?我这有一个切开的熟鸡蛋,,对照一下这张地球内部的构造图,确实类似,请你们在记录本上画一幅切开的鸡蛋图,并标出地壳、地幔、地核。(学生看大屏幕了解地球内部结构,再看剖开的鸡蛋,画图。)

6、谈话:对于探究地球的内部构造,科学家们还采用了很多先进的技术,请同学们阅读49页《伸入地球深处的“望远镜”》。

7、说说看,我们的猜想和科学家的发现有相同的地方吗?

三、制作地球构造模型。

1、师:同学们现在对地球的内部构造有了一定的了解,接下来我们用橡皮泥做一个地球构造模型。

2、师:那先说说你的制作步骤,准备用什么办法来区分地球的三个部分呢?

3、学生交流自己想好的制作步骤,教师注意及时进行归纳。

4、学生动手做地球模型。

5、制作完成后,让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地球构造模型,并说说自己是怎样做的以及制作时的一些想法和感受。

四、课堂教师小结。

师:对于地球内部的构造,现在仍然是一个迷团,科学家也仅仅是一种预测。你有什么更好的办法探索开发地球内部吗?展开你的想象,将设计画在记录本上

4、地球仪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 能用多种方法,研究海洋与陆地所占地球表面的比例。 2. 能借助地球仪上的主要标识,准确辨认位置,画出麦哲伦的航线。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在使用地球仪的过程中,体会模型带来的方便。

2. 愿意和其他同学合作,共同寻找麦哲伦环球航行的路线。 科学知识

1. 知道地球仪是地球表面的模型。 2. 能在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到七大洲和四大洋,知道地球是由小部分陆地和大部分水域构成。

3. 认识地球仪上的主要标识:经线、纬线、方向、赤道等;知道东、西半球与南、北半球的划分。

教学重点:了解地球上的海陆分布及地球仪的主要标识 教学难点:能设计实验研究海陆分布的比例

根据经纬度确定某物的位置 教学准备

地球仪、卡纸、天平、剪刀、铅笔、直尺、橡皮泥、火柴梗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导入:

讲解:由于地球太大了,人们一般不能观察其全貌。为了便于学习和研究地球知识,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按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出示地球仪)。建立模型也是我们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教学新授:

活动一 蓝色的星球

3、模拟

讲解:请慢慢地旋转地球仪,注意观看它的颜色,你发现了什么?面积最大的颜色是什么?

学生观察并交流发现。

提问:地球仪上用不同的颜色来区别不同的地貌,蓝色占的面积最大,它是用来表示什么呢?这说明了什么呢?

小结:地球是由大部分的海洋和小部分的陆地组成。 鼓励学生根据这个特点给地球再取一个名字。

4、填图

讲解:由于陆地和海洋交错分布着,因此地球被划分成七大洲和四大洋。你知道是哪七大洲又是哪四大洋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教师予以补充总结。 布置任务:你知道他们分别在地球的什么位置吗?请对照地球仪,把四大洋和七大洲的名称填写在书上52页的图中,并尝试记住。(提醒学生字写小点) 学生填图。

课件出示没有文字说明的七大洲四大洋分布图,帮助学生记住他们的具体位置。

3、估测

引导学生质疑:我们已经知道地球的主要地貌为海洋,但是它所占地球的表面到底比陆地多多少呢?我们能想办法作出科学的估测吗? 学生思考、交流

在教师的引导下对学生的方案进行筛选(如学生不能想出合理的方法,则引导学生按照书上的方法进行)。 学生估测、记录 汇报估测结果。

小结:科学家经过精密地测量、计算,地球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其中陆地占29%,海洋占71%。哪个小组的数据最接近呢?课后向他们取取经验。

第二课时

一、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有关地球仪的知识?

二、新授

㈠、活动2 怎样确定某一地点的位置

1、地轴

观察:让学生转动本组的地球仪

演示篮球在地上乱转。

谈谈它们的转法一样吗?有什么不同?

小结:地球仪是绕着中间这根轴转动的,在转动过程中始终斜着身子。这根轴叫做地轴,当然,地球里面并不是真的有根轴,而是科学家根据地球自转的特点虚拟出来的。

(做一做)先后请几位学生上台演示地球自转(自西向东)。

3、经线、纬线

讲解:我们再来观察地球仪,是不是有很多线圈,这就是叫做经纬网,干什么用的呢? 就像在电影院看电影,知道排号和座号就能找到座位。经纬网可以确定某一地点的准确位置。

课件展示纬线的概念及什么叫赤道(让学生找一找) 讲解:为了区别每一条纬线,人们给纬线标定了不同的度数。这就是纬度。 找一找:北纬30度在哪?

课件展示经线的概念及南北极。

讲解:为了区别每一条经线线,人们给经线线标定了不同的度数。这就是经度。 找一找:东经125度在哪?

找一找:北京(东经116度、北纬40度) 伦敦(0度、北纬51度) 讲解:以赤道为界,赤道以北是北半球,以南是南半球。

以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的经线圈来划分东、西半球。(并说说这样分的原因)

找一找 亚洲、大洋州分别处在哪半球。 总结:尽管地球有那么大,但是只要我们确定了某一个地方的经纬度就很容易找到它,比如遇难的船只只要报告他所处的经纬度,别人就可以知道船只在茫茫大海上的位置,进而得到救援。 ㈡、活动3

麦哲伦的航线

讲解:接下来我们也要来体验一下麦哲伦的“环球航行”。 课件展示具体路线和游戏规则

建议活动小组的成员分别担任“船长”(麦哲伦)、“大副”、“文书”、“水手”等不同角色,合作完成活动中的不同任务。 课件展示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正确路线。 组织学生对路线图分析:船队一直是朝什么方向航行,又是从什么方向回到西班牙的。

5、地图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会看地图,能从地图上获取有用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想加深对祖国的了解。 2. 懂得保护家园的重要。 科学知识

了解地图上的主要标识及功用。 教学准备

中国地形图、中国政区图。 教学重点:学会看地图

教学难点:能从地图上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提问:当你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旅游时,想自己到处逛逛,但又不熟悉路线,你会怎么办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导入课题。

谈话:说一说你们使用过什么地图,地图有什么作用呢? 提问:你知道最早的地图是什么时候绘制的吗? 学生阅读55页有关科技史。

二、教学新授:

讲解:刚才同学们也讲了地图有着多种用途,是我们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小帮手”。所以我们一定要学会使用它。接下来请仔细观看比较这两张地图(中国地形图、中国政区图),可以将你的发现与本小组的成员交流,看谁获取的信息最多。 学生汇报

小结:要想使用地图,首先要知道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和图例。

一、比例尺(板书)

教师讲述:地图和地球仪一样,所表示的实地面积都很大,因此必须按照一定的比例将图形缩小。图上线段的长度与实际距离之比就叫做比例尺,表示地图图形的缩小程度。 练习:

找一找这两幅地图的比例尺分别是多少?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教师给出数据,进行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的计算。 对照书上的两幅图,小组内自由出题,计算某两地的实际距离。 除了比例尺外,我们还得学会通过地图识别方向。

二、地图上的方向(板书)

1.地平面上的八个方向(板书)

[练习] (教师先在黑板上画出未标明方向名称的地平面的八个方向图。)请学生上台标出八个方向。

对于一幅地图,我们怎么来判断方向呢? 2.地图上方向的判断(板书) [教师讲述] (1)一般的地图,通常是按面对着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定确定方向的。 (2)有指向标的地图,应按指向标规定的方向判断,指向标一般指北。

(3)有经纬网的地图,还可以根据经纬网定方向。指名学生说经线、纬线分别表示什么方向。

[练习]参上(学生“你问我答”巩固对地图上方向的掌握。)

在地图上有各种符号和文字,这是图例和注记。

三、图例和注记

讲解:不同的图例用来表示各种地理对象,教师举例说明。 布置任务:将中国政区的图例找出来并记录在书上58页表内。 鼓励学生课外了解更多的图例。

总结:如果我们能在地图上准确地辨方向、量距离、识图例,那么我们也就学会了使用地图。

四、保护我们的家园

提问: 58页的这张图片,给我们带来了什么信息。

学生回答

讲解:其实为了改变这种不好的状况,近年来我国采取了“退耕还林”、“退田还湖”等方法,但是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你觉得我们又该做些什么呢? 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希望同学们能说到做到,为保护自己的家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6 漂移的大陆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能对地图上相对的海岸线能拼接的现象做出猜想,并能想出办法去验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科学研究既需要仔细地观察、大胆的质疑、假设和验证,还需要有坚韧的毅力和勇于探究的精神。 科学知识:

了解大陆飘移学说,理解万物都在不断运动变化中。 教学重点:了解大陆漂移假说

教学难点: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批判、质疑的思维品质。 教学准备:世界地图及黑白复印、剪刀、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质疑: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地球的海陆分布。今天我想追问一个问题:地球上的海陆分布一直就是这样的吗?

讲解:1910年,生病卧床休息的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望着墙上的一张世界地图,突然发现,南美洲的东海岸和非洲的西海岸之间,相互对应,简直就可以拼合在一起。顿时他脑海里冒出了一个大胆的猜想„„

提问:我们也来观察一下南美洲东岸和非洲西岸,你知道魏格拉产生了什么猜想吗?

学生回答。 二。教学新授: 活动

1、拼图与猜想 提问:南美洲东岸与非洲西岸是否真的如我们所想能拼在一起呢?我们用什么方法来检验呢? 学生回答

讲解:同学们说得很好,我们可以将南美洲和非洲从地图上剪下来,然后拼凑到一起试试看。

为了不浪费,我给大家准备了复印的地图。 学生剪、拼图 交流发现。 讲解:是不是所有的大陆都能象南美洲东岸与非洲西岸一样接在一起呢?(学生观察片刻)

教师演示:将事先剪好的各大洲拼凑到一起。 质疑:你们发现了什么?你们是怎么想的? 活动

2、魏格纳的猜想 讲解:其实魏格纳和同学们的想法一样,当它发现南美洲东岸与非洲西岸可以很好地拼凑在一起时,就提出了一个大胆的猜想:很多年前,这两块大陆是接合在一起的。他的这一说法在当时引起了轰动,大家都不承认这一说法,甚至嘲笑他:这么坚固的大陆怎么会漂移呢?

在一片反对声中,魏格纳仍然坚持自己的观点,并且不顾危险实地考察,搜集资料为自己的说法寻找有力的证据。例如,他发现南美洲和非洲都能见到的具有相同骨骼构造的动物化石,而这些动物是不可能游过大洋的。两年后他正式提出了大陆漂移说。他认为在三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后来,原始大陆才分裂为几块大陆,缓慢漂移,逐渐形成今天的海陆分布。(播放多媒体动画演示大陆漂移的过程)

可惜魏格纳还没来得及解释大陆漂移的原因,在一次实地考察中由于气候恶劣和食物缺乏而牺牲。

质疑:从魏格纳发现并验证大陆漂移说的过程,你得到了什么启发? 课后拓展:搜集资料解释大陆漂移的原因。

想象100万年后,中国大陆还会在现在的位置吗?你认为是怎样的情景呢? 第四单元

电与我们的生活 第1课

电池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够认真观察电池外部特征并有所发现。

2.经历一个让小灯泡亮起来的探究过程,在探究中会依据自己的经验对电路连接图中的小灯泡的亮灭做出自己的猜想,并进行验证。 3.搜集、整理关于电池种类和用途等资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猜想与假设需要依据一定的事实。 2.体验自己制作电池的乐趣。 科学知识

1. 了解要使小灯泡亮起来需要一个完整的回路。 2.知道电池有多种多样(电能来源各不相同,可为今后能量转换积累感性认识),并了解电池的用途。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材料准备: 课件(各种各样的电池、伏打电池;废旧电池的危害) 铜片、锌片、发光二极管、酸性水果(或者白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电池是一种常见的电源,你都见过哪些种类的电池,我们在哪些地方用到它?

二、新授:

㈠、各种各样的电池:

1.学生独立思考以上问题,然后小组交流,并完成课本64页下部表格的填写。 电池种类 用

途 关于电池我还知道 干 电 池

纽扣电池

蓄 电 池

光 电 池

„„

(教参上按电池成分分为碱性、锌碳、锂锰、氧化银、锌空等电池,学生不容易分清,所以教师可以让学生按照外型的区别大致区分) 2. 交流探讨:

⑴、说一说你们小组讨论的情况,你有哪些发现?) 期望学生能够产生的感悟: a.电池的种类很多。(很多物体都能储存电能)

b.电与我们的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电使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⑵、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电池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可是你知道吗?废旧电池随意丢弃,却会造成很严重的环境问题。 观看:CAI课件介绍废旧电池的危害。

讨论:那么我们该怎样处理废旧电池呢?(垃圾分类处理) 3.最初的电池——付打电池

人类最好的电池是什么样呢?阅读65页资料。

伏打电池的结构是怎样的?(锌、铜、酸性液体) ㈡、制作水果电池

1.伏打电池的结构居然这样简单,真的可以产生电流吗?我们也来试一试! 2.出示材料:我在实验室里找到了许多锌片和铜片,我们身边有哪些东西是酸性的呢?(捂住腮帮子,提示学生去联想相关酸性食品) 学生可能想到的答案:醋、酸梅、柠檬、橘子、西红柿等 3.怎样才能知道我们的“电池”产生了电呢? a.舌尖尝(注意卫生,酒精消毒) b.发光二极管

4.提示实验中注意事项:

a.制作水果电池时,制作水果电池时,铜片与锌片应隔开一定距离插入选定的材料中,不能互相接触。

b.注意区分发光二极管的正负极,(演示)在连接实验装置时,强调铜片连出来的导线与发光二极管的正极相连,锌片连出来的导线应该与发光二极管的负极相连。

5.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及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学生可下位参观其他小组的制作情况。

三、小结,布置下次课需要准备的材料(小灯泡、1.5伏干电池、导线)。 第二课时 材料准备:

小灯泡、1.5伏干电池、导线

画有若干简笔干电池和小灯泡的记录纸。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许多电池,生活中最常见的电池就数这种1.5伏干电池了。今天我们就来好好研究研究它。

二、新授 ㈠、观察电池

1.干电池大家都很熟悉,对吧?那你能说出电池都由哪几部分组成,各部分都有什么作用,同组同学手中的电池都有哪些相同与不同吗? 2.分组观察,并做好简捷的记录。(教师巡视过程中若有小组出现短路现象,马上向全班同

莲山课件

原文地址:http:///Health/xxkx/102740.htm

第2篇:湘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

2012年上期_______小学

五年级科学教学计划

一、 指导思想

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以养成教育为重点,以实践体验为途径,通过形式多样、富有实效的活动,增强班级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和文明习惯。

二、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科学进入课程实验的新阶段。通过两年半的学习,学生有了自己的科学思维方式 ,对科学探究过程有深入了解,并能运用这一方法解决问题。但前两年半的学习相比,本期课外实践活动更加多,对观察和记录的要求很高,还需要长时间地观察和记录。要求学生有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新教材中部分知识比较抽象,和学生以前所学相比,难度较大。

三、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进一步使学生在各种探究活动中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并能将自己的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作比较。

2、在探究活动中,使学生体验到科学探究中德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

3、了解科学探究的结果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4、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所有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

5、能区分什么是假设,什么是事实。

6、能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将探究结果与假设相对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尊重事实,不迷信权威。

2、认识到科学史不断发展的,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

科学知识

1、以电磁铁为研究对象,在磁铁与电磁铁的比较中获得对电磁铁较全面的认识。

2、指导学生研究地球的运动及因地球运动而引发的自然现象,按照从学生身边可接触到事实现象的研究到原理的发现进行研究。

3、了解显微镜的使用方法,了解微观世界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4、了解遗传和基因是生物的基本特征,理解遗传现象保持了生物界物种的相对稳定,变异现象使生物界得以进化和发展。

5、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成长变化,自觉调整自己的心理和行为。

四、教材分析

本教材分为“听话的电磁铁”、“地球的运动”、“显微镜下的世界”、“遗传和变异”、“青春活力”、“我们怎样做计划”等几单元。

“听话的磁铁”以电磁铁为研究对象,在磁铁与电磁铁的比较中获得对电磁铁教全面的认识。

“地球的运动”指导学生研究地球的运动及因地球运动而引发的自然现象,按照从学生身边可接触到事实现象的研究到原理的发现进行研究。

“显微镜下的世界”带领学生探访微观世界的神秘,了解与人类的密切联系。

“遗传和变异”介绍了遗传和基因是生物的基本特征之一,它们通过生殖和发育的过程完成。遗传现象保持了生物界物种的相对稳定,变异现象使生物界得以进化和发展。

“青春活力”学生正在或即将进入人的一生中一个重要的生长发育时期——青春期。通过学习进一步关注自己的成长变化,自觉调整自己的心理和行为。

“我们怎样做计划”是本册教材的总结单元,引导学生“能提出进行探索活动的大致思路,能对自己或小组提出的探究问题作出书面计划”。

五、教学措施

1、从认识事物的现象入手,培养学生抓住本质的能力作为训练重点。

2、重视身边的事物和现象,做一个有心人,致力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技术设计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发挥科学史的教育作用,使学生了解科学家的探究方法与过程,为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提供帮助。

4、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

六、课时安排

制作电磁铁

电磁铁的磁力和磁极,生活中的电磁铁

太阳与影子,昼夜交替 昼夜是怎样形成的

一年四季,四季是怎样形成的

解开生物界的秘密

无处不在的微生物,微生物怎样生活

微生物的功与过 从种瓜得瓜说起

找遗传规律,育良种,神奇的基因工程

1 1 2 1 1 2 2 1 2 1

我们在成长,我们的成长曲线,男孩和女孩

我们怎样做计划 科学自己做,我也能成功

期末复习

1 1 1 2

2012.2.7

第3篇:湘教版五年级下册音乐教案

第四课 沙漠之旅游

教学目标:

1、能与同学合作,学会用活泼、富有情趣的声音演唱二声部歌曲《我跟阿爹拉骆驼》。

2、能积极参与模仿、合唱、伴奏等音乐活动,体验歌曲小主人公“我”的乐观和快乐。

教学重难点:

和同学合作,用和谐的声音演唱两声部歌曲《我跟阿爹拉骆驼》。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走进沙漠

新疆的风土人情、物产等。背景音乐(维吾尔族歌曲)。 师:同学们,这个美丽的地方是哪儿?有什么特色?

出示中国地图。背景音乐(歌曲《我跟阿爹拉骆驼》的旋律)。

师:同学们,你能在地图上找到新疆吗?地图上这一部分是黄色,表示什么?连绵不断的起伏线代表着什么?

生:新疆地区。黄色表示沙漠。起伏线表示天山。

师:天山上终年积雪,气候恶劣,但在这条边界线上却常年驻扎着一群人,你知道他们是谁吗?为什么守卫在这里?

出示画面——雪山,边防战士等;背景音乐(歌曲齐唱部分旋律)。 师:是啊,新疆人民的美好生活离不开边防军。虽然,边防军叔叔的生活非常艰苦,但是他们的内心并不寂寞,因为,当地的新疆维吾尔族人民总会带来火一样的热情,他们拉着骆驼,从远处的沙漠中走来。听,那驼铃声又响起来了——

二、沙漠中的驼队

1、远处的驼铃声

播放:沙漠中的驼队。背景音乐(歌曲低声部旋律)。 (1)熟悉低声部旋律、节奏。 师:谁能用铃鼓来模仿驼铃声?

(学生随着低声部音乐用驼铃模击节奏2/4 x x x x x | 或 xxxx x x | 等。)

(2)模仿骆驼的脚步,熟悉低声部旋律。 师:模仿骆驼的脚步,熟悉低声部旋律。

师:谁来学学骆驼行进的步伐?可以边走边用“蹦”或“当”来哼唱。 (学生随音乐模仿骆驼行进的步伐,并哼唱低声部旋律。)

2、拉骆驼的小阿哥

师:伴着骆驼声,传来拉骆驼的小阿哥的声音——

播放:小阿哥和驼队的画面。背景音乐(歌曲低声部旋律)。 (1)教师演唱小阿哥的歌声。

(随着学生演唱的低声部旋律,教师演唱高声部旋律。)

(学生演唱低声部旋律的同时,聆听教师演唱的小阿哥的歌声,即高声部旋律。)

(2)学唱高声部旋律。 师:这是一位怎样的小阿哥。

师:请B组同学扮演热心、快乐的小阿哥。 (学生演唱小阿哥的歌声。)

3、骆驼声和小阿哥

师:驼铃、小阿哥给这支沙漠中的驼队增添了许多色彩,让我们一块儿来扮演他们。

(学生分为A、B两组,A组学生表演小阿哥,演唱高声部;B组学生表演驼铃声,演唱低声部,并用打击乐器伴奏,进行二声部合唱。)

三、沙漠中的歌声

1、沙漠中的歌

师:在寂静的沙漠上,钢当钢当的驼铃就像一首动听的歌,别有一番风情。 播放:《我跟阿爹拉骆驼》歌曲及相关图片。

师:我们带着对边防军叔叔的无限崇敬,也来当一回送粮食的快乐小阿哥。 (学生朗读歌词,并完整学唱歌曲。)

2、歌声献给边防军

师:这首歌表达了维吾尔族人民对边防军的深厚情谊。我们把它唱给边防军叔叔听吧,他们一定会为我们感到自豪。大家说说怎么唱才能表达我们的感情?

师:维吾尔族音乐很有特点,你能模仿歌中的

一、两句吗? 师:我们试着唱一唱前面的两个乐句。 (学生表演唱前两个乐句。)

师:小阿哥的歌声伴着驼铃,形成了一道沙漠风景。你想怎样表现驼铃?吵杂还是清脆?从小阿哥的歌声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请你试一试。

(学生有感情地演唱二声部歌词,一部分同学用打击乐器伴奏。) 师:同学们,准备好了吗?冰山上的边防军在倾听我们的歌—— (学生按歌曲处理要求完整演唱歌曲。)

四、告别沙漠之旅

师:我们的驼队走过了遥远的沙漠,终于到达高高的雪山,把粮食送到边防军叔叔手中。如果你是那位小阿哥,你想对边防军叔叔说些什么?在今天的沙漠之旅中,你有什么收获?

教师小结,学生在音乐声中离开教室。

彼得与狼

教学目的:

1、复习木管乐器的知识,了解各种乐器的音色及其塑造的各种音乐形象。

2、巩固和运用医学过的乐器知识,提高他们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并发展他们对音乐的听觉及想象力。

3、使学生懂得只要我们团结起来,勇敢机制的斗争,就能战胜凶恶的敌人。 教学难点与重点:

听辨各种乐器的音色及所表现的音乐形象。 教学准备:

录音机、磁带、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方法:

1、直观法。

2、听、讲、演、想相结合。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师:同学们,大家好,欢迎你们来到音乐教室。

二、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西洋乐器中的木管乐器,请同学们想一想,木管乐器中都包括那些乐器?

(长笛、短笛、单簧管、双簧管、大管) 教师用大屏出示木管乐器的图片。 师:他们都有哪些共同点?

(管状按键的吹奏乐器,长笛、短笛为金属制,单簧管、双簧管、大管为木制)

师:在音色上都有哪些特点?

(长笛音色甜美,高音轻快活泼,人们把它比作乐队中的女高音;短笛、双簧管音色柔和、清悠最适合表现田园风光的旋律;单簧管音色光辉华丽,表现力极为丰满,善于演奏流畅、快速的乐曲;大管是低音乐器,适合表现诙谐、滑稽,塑造丑角形象。)

三、教师总结:

同学们说得很准确,不同的乐器有不同的表现力。在管弦乐队中不同的乐器演奏不同的音乐主题来代表不同的人物,也是根据它们的属性来表现的。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首用乐器表现性格特征的故事------《彼得与狼》。 文学上把植物、动物拟人化手法的故事叫什么形式?(童话)音乐上把用乐器表现人物的故事叫交响童话。

教师板书:

交响童话

彼得与狼

普罗柯菲耶夫

交响童话:就是通过管弦乐器演奏音乐来叙述的童话故事。《彼得与狼》是一部小型管弦乐队演奏的作品,它的作者是前苏联杰出的钢琴家、作曲家普罗柯菲耶夫。普罗柯菲耶夫对儿童有特殊的感情,在他的作品中,有不少是专为儿童写的,像交响童话《彼得与狼》、童话剧《对三个橙子的爱情》、舞剧音乐《灰姑娘》、歌曲《丑小鸭》都是享誉世界乐坛的。

交响童话《彼得与狼》写于1936年春天,是世界上第一部交响通话。故事里的每个人物都是用乐器来表现的,下面我们欣赏。

教师放乐曲(用多媒体播放课件),并提问:

1、小鸟为什么要用长笛而不用大管哪?

2、猫为什么用单簧管而不用提琴?

3、鸭子走路用什么特点?

4、老爷爷讲话有什么特征?用什么乐曲表现老爷爷性格最好?

5、小彼得的性格有什么特点?听到这段音乐以后你的情绪怎样?

6、狼的本性是什么?为什么用圆号的不和谐和弦表现?

7、听了用圆号的不和谐和弦你的感觉怎样?

8、这首交响童话给了你哪些启示?

欣赏完乐曲后教师小结:只要团结起来,勇敢机智的斗争,就能战胜敌人。少先队员应该不怕苦困难,敢于和坏人坏事作斗争。 教师出示图片请同学们填写他们的性格特点:

小鸟„ 轻快、活泼 鸭子 摇摇摆摆 猫 机智 老爷爷 严肃、唠叨 彼得 勇敢、聪明 狼 阴险、凶恶

猎人 坚定

教师:这些角色的形象都通过音乐描绘出来的,我们可以体会到:音乐是有内容的。通过音乐可以表达特定的内容和思想感情。它可能是具体的 ,也可能是抽象的。交响童话《彼得与狼》就是比较具体的。但更多的音乐作品是抽象的,这就需要我们自己去听觉、去感受、分析、理解、想象到底是什么内容,所以我们要从小学更多的音乐知识,不断提高我们的音乐欣赏水平。

第六课 众人合伙力量强

教学目标:

1、能学会用优美、和谐的声音,有地方韵味地演唱歌曲《一根竹竿容易弯》。

2、能积极参与演唱、听赏等音乐教学活动,体会到“众人合伙力量强”的内涵,增强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歌曲中附点与切分节奏及几个旋律大跳部位的准确演唱。

2、歌曲两声部多种形式的声部合作及声音的和谐。 教学重点:

1、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渗透“众人合伙力量强”的主题思想。

2、歌曲《一根竹竿容易弯》的艺术处理与表现。 教具准备:课件、电子琴 教学过程

一、听音乐进教室

二、哑剧导入

循环播放《一根竹竿容易弯》主旋律音乐。

师:今天,我给大家表演一个小哑剧,然后请同学们猜一猜它说明了什么道理。

师表演:拿一根小竹竿,轻轻折断,又拿一把竹竿,用很大的劲也折不断。

拿一根小麻纱,轻轻折断,再拿三缕麻纱,用很大的劲也扯不断。 生:„„

师总结出哲理一:“一根竹竿容易弯,三缕麻纱扯脱难。”

三、新课学习

1、听赏与学唱歌曲主旋律

(1)听赏。何纪光演唱版《一根竹竿容易弯》

师:有一首歌正唱出了这个道理。请听《一根竹竿容易弯》。边听边想:这是哪里的民歌,你是从哪一点听出来的?

生:„„

师总结:这是一首由著名男高音歌唱家何纪光先生演唱的湖南民歌,它具有浓郁的湖南地方特色。歌曲内容告诉我们团结合作是多么重要。在我们的生活、学习中,处处需要团结合作。 师:上节课通知大家我们要举办一个“音乐河龙舟赛”,大家带工具来了吗?„„(生出示竹竿。)今天,我们正式举办这次比赛。这次比赛目的是:在音乐河中体验怎样合作。

宗旨:是友谊第一,比赛第二。

首先,全班分成两个队:猛虎队和蛟龙队,每队两条小船。大家先推选各自的队长。(推选出来后,两队长各持队旗)大家可以选择与自己合作最默契的伙伴组成龙舟队。但是各队的人数要一致。请两位队长来协调。

(生边轻声跟唱边组队,坐好位。)

循环播放童声版单声部歌曲《一根竹竿容易弯》。 (2)主旋律模唱。

播放《一根竹竿容易弯》伴奏音乐。

师:哎,龙舟赛就要开始了,大家快快准备,把船划到比赛地点去。猛虎队上路咯。这段音乐河的旋律真美,让我用二胡把它演奏出来。

(A)生用“dang”模唱主旋律,师用二胡伴奏,生边唱边用竹竿模仿师拉琴,帮助自己找到旋律的流畅感。

师:看,蛟龙队也出发了,让我们来享受音乐河柔美的清风。 (B)师带生“lü”模唱主旋律(和伴奏音乐唱)。 (C)学生视唱曲谱(师用键盘伴奏)。 (唱之前出示1 2 3 4 5 6 7七个音符)。

师:(唱完后答)最多的是6 1 3 ,没有4 7两个音。

师总结:这首歌曲采用民族五声羽调式,由

6、

1、

2、

3、5五个音组成,骨干音为

6、

1、3。

(3)唱单声部歌词。

师:听,拉拉队在用歌声欢迎我们呢。快用歌声告诉他们,我们马上就到了。 (A)跟唱歌词。

播放童声版单声部歌曲《一跟竹竿容易弯》。 (B)试唱歌词(师及时纠正学生唱错的地方)。

师:快到了,大家把我们的龙虎精神展示出来,一起唱歌来答谢热情的拉拉队吧。

(C)齐唱单声部歌词。

播放《一跟竹竿容易弯》伴奏音乐。

师:到了,哪个队先为自己拉票,争取更多拉拉队员的支持?各队先秘密商量一下,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唱歌拉票。

(D)分组讨论,比赛。 (虎队唱完;龙队唱完。)

师:看来你们现在的支持率是势均力敌,难分高下。

2、学唱第一二乐句的第二声部并练唱这部分合唱

师:龙队虎队注意,赛前我们先试一下船,蛟龙队长,把鼓搬到中间来。(蛟龙队长试搬,搬不动。师指导请几生帮忙。)并对其他学生说:我们来加油!

2/4 ||:x o x o | x o x o | x o o x | x o :|| 师:总结出哲理二:看,本领再强的人也会遇到一个人无法解决的困难,这时如果没有别人帮助,就会是“猛虎落在平阳地,蛟龙无水困沙滩”。所以,一个队试船时另一个队要为他们加油。大家先来练习加油歌。

(1)学习一二乐句第二声部(生视唱歌词,师击鼓助威)。

师:龙队试船,虎队加油,龙队边用竹竿划边唱主旋律,虎队面向龙队站起来边用竹竿巧击节奏边唱第二声部。

(2)练习第一二乐句合唱。

师:合唱得好不好,为什么?(学生自评)。

师:龙舟赛上鼓点起什么作用?(鼓劲,统一划船节奏。) 我们的加油声也就是起到鼓点的作用。 师:轮到龙队试船,虎队加油了。 (3)练习卡农部分及学唱尾声

师:刚才我听到有几个队员在小声议论说自己力气太小了,怕华不赢。不如我给你们讲一个故事吧:有一群小蚂蚁,他们生活在一个风景如画的蚁岛上,每天辛勤劳作,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可是,有一群可恨的蚱蜢却要欺压他们,蚱蜢霸王威胁说。如果满意不给他们进贡食物就要杀掉蚂蚁王,捣毁蚁穴。为了生存,蚂蚁请来一群帮手,还想出一个大胆的办法:大家齐心协力做一只会飞的假鸟来吓跑蚱蜢霸王,(因为蚱蜢怕鸟)。小小的蚂蚁能完成这个巨大的工程,实现梦想吗?他们是怎么做的呢?

播放《虫虫特工队》片段。

师:(旁白)他们有的采集树枝,有的收集树叶,有的运送材料,有的缝制鸟皮„„(兴奋地)看,他们成功了!大家齐心协力把大鸟拉上树洞。

师:谁来说说,看了这个片段后有什么感想? 生:„„

师总结出哲理三:“不怕力小怕孤单,众人合伙金不换。”所以,只要大家有信心,能团结合作,就一定行。

师:看,这段音乐河波光粼粼,非常美,我们来唱一唱。 (1)齐唱过渡句及第三乐句(键盘伴奏)。 师:我们就从这个河段开始比赛吧。今天的比赛将借鉴足球比赛的规则进行。来,两个队长先猜币,猜中的一队先一步出发,看哪个队能抢占先机?为统一本队划船的步伐,各队队长站在本队船前摇旗指挥。先来试一试,看各队能不能统一步伐。

(2)慢速练习轮唱部分。

师:真是你追我赶,胜负难分啊。那只好来一次加时赛了,这次就换一队先出发。

(3)换声部练唱。

师:还是不分伯仲,那我还有最后一招:点球决胜负,即增加两条规定航道,看哪个队在这个时候最齐心,爆发力大,最后还能越划越有劲,那就一定能赢。

(4)学唱尾声。

(A)慢速视唱曲谱(师键盘伴奏),换声部练习。 (B)加入力度处理mp

师:赛前,大家再完整地熟悉一遍赛场航道及赛程。队长来猜先(两队队长猜先),把船划回比赛起点去。(师指一生领唱一二句)用你优美的歌声缓解一下大家赛前紧张的心情。(对大家)我们把船划回起点去。

4、完整试唱整首歌曲(师指挥)

四、展示

(师总指挥,一生敲鼓助威,队长摇旗指挥本队,全体队员各就各位。) 师:我宣布“首届音乐河龙舟赛”正式开始。

1、全体表演唱歌曲《一根竹竿容易弯》 (用录音机录下学生的演唱。)

2、分组比赛 (1)男子组。 (2)女子组。

(师如实中肯地评价学生的演唱。)

五、拓展

师激动人心的颁奖时刻到了!在今天的比赛中,两个队都是龙腾虎跃,表现出色!这条神奇的音乐河让我们共享了成功的快乐。请各队派一个代表上来领奖。

(奖品就是录有“众人合唱力量强”的磁带。)

六、小结

师:希望大家加强合作意识,学习各种有效的合作方法,成为优秀的人才。 (师生道别,在自己演唱的优美歌声中走进教室。)

板书设计:

演唱形式 哲理 声音表现 齐唱 一根竹竿容易弯, 整齐抱团

衬托式合唱

卡农(轮唱)平衡式合唱 三屡麻纱扯脱难。 猛虎落在平阳地, 蛟龙无水困沙滩。 不怕力小怕孤单, 众人合伙金不换。 相互融合 主辅搭配 强弱得当 你追我赶 统一进退

第七课 童年时光

教学目标:

1、能学会用深情、柔美的声音和谐地演唱二部合唱歌曲《红蜻蜓》,表现出歌曲的意境,从中感受童年生活的乐趣。

2、能积极参与即兴接唱的创编活动。 教学难点:

1、歌曲的二部合唱及艺术表现。

2、二声部的准确、和谐及歌曲力度变化的表现。 教学重点:

童年是人生中最纯真、最让人怀念的时代,它给我们留下许多美好的回忆。本课围绕“童年时光”这一情境主题,安排了“回忆童年——即兴创编”、“感受童年——学习歌曲《红蜻蜓》”、“再现童年——演唱歌曲《红蜻蜓》”、“珍惜童年——师生小结”四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在音乐活动中回忆自己、感受他人的童年趣事,从而懂得要珍爱今天的幸福时光。

教具准备:课件、电子琴 教学过程:

一、回忆童年——即兴创编接唱。

1、说一说

师:同学们,我们都有自己的童年,童年生活中许多有趣的故事总是让人难以忘怀。谁能说一说在童年生活中最难忘的一件事。

(学生畅谈。)

师:老师被同学们准备了几段有趣的童年生活的音乐,我们来一起听赏。

2、唱一唱

师:童年是美好的,记忆中最温馨的就是躺在妈妈的怀抱里,听妈妈为我们哼着摇篮曲。许多作曲家都想把这段温馨的记忆永久地留下来,因此创作了许多不同的摇篮曲。还记得我们学过的摇篮曲吗?请同学唱一唱。

(课件播放音乐片段。) (1)舒伯特的《摇篮曲》。 (2)勃拉姆斯的《摇篮曲》。 (3)弗利斯的《摇篮曲》。

(学生随音乐复习演唱学过的歌曲。)

师:老师这里还有一首恩短的《摇篮曲》,让我们来听一听。 (课件出示曲谱,师弹唱。)

师:请同学们随着妈妈温柔的手轻轻地唱一唱、摇一摇。 (学生跟唱,并随音乐律动。)

师:现在老师唱前面一句,同学们来接唱下一句。

3、编一编

师:在明朗的夜晚妈妈唱着摇篮曲哄我们进入梦乡,请同学们回忆或想象当时的情景,你能用不同的旋律接唱这首《摇篮曲》吗?

(1)老师唱第一句,上模仿老师的节奏即兴接唱下一句,唱的旋律要与别人不同。

(2)两人一组相互进行接唱创编。

二、感受童年——学习歌曲《红蜻蜓》

1、导入情境,视唱旋律

师:刚才我们回忆了童年许多童年的往事,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游戏——“猜一猜”。

(1)视唱单声部。

师: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太阳已渐渐地落山了,晚霞映红了整个村庄,在山村的池塘里,美丽的荷花与晚霞相映,几只小蜻蜓也仿佛在欢快地唱着,多美的晚霞啊!请同学听一听,猜一猜下面的旋律是哪一只小蜻蜓唱的,它唱些什么呢?

(课件出示四只小蜻蜓的旋律曲谱。)

(教师分别弹奏四个乐句,学生听完后,找出响应的小蜻蜓,然后唱出上面的内容,不对之处其他同学帮忙完成。)

(2)练唱二声部。

师:同学们猜得真准,唱得也不错,可以小蜻蜓们觉得还是不够尽兴,它们扑打着翅膀一齐合唱起来。同学们再来听一听,猜猜是哪两只小蜻蜓同时唱起了它们的旋律,并且模仿模仿。

2、感受情境,朗读歌词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这旋律好听吗?听到这旋律你会联想到什么画面? (学生发言)。

师:日本的两位作者把他们童年生活中最难忘的情景写成一首动听的歌,我们来听一听。 (课件播放歌曲《红蜻蜓》,学生听赏。)

师:谁能告诉老师,歌曲中描绘了什么童年生活情景呢?你能给这首歌曲取个名字吗?

(学生回答)。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这首歌曲由于深情地描绘了天真、活泼的童年,加上优美的旋律,在日本已妇孺皆知,流传了半个世纪。它名字就叫《红蜻蜓》。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来朗读歌词。

(放《红蜻蜓》音乐,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歌词。)

3、理解情境,学习歌曲 (1)熟悉歌曲。

师:同学们充满深情的朗读,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晚霞映照山间田园的优美画图。如果配上旋律来延长将更米人。请同学们分高、低两声部自由练唱歌曲。

(2)解决难点。

师:你们觉得哪一句有困难?

说明:通过自由练唱,学生会发现歌曲中有几处难点, 如:1=E 3/4 ||1 6 5 6 5 3 | 竹 竿 尖上 ||3 4 3 1 | 这一小节的“尖上”高、低声部应怎样对好节奏,后面的“V”应怎样急呼急吸地换气等等,学生提出后,教师可以请唱得好的同学唱一唱,然后分声部随琴学唱歌曲。

(3)练唱歌曲。

师:同学们学得非常认真。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在每一句的中间与最后都有一个相同的符号,是什么符号呢?为什么要用这些符号呢?

(学生思考后发言)。

(教师指导同学们用急呼急吸的方法唱旋律,并注意休止符前的二分音符要唱足两拍才休止。)

(4)二部合唱。

请同学们随伴奏音乐进行二部合唱。

说明:这首合唱曲高低声部共四句,乐曲学生已掌握,因此学唱曲应该不困难,合唱时,教师要注意低声部学生的音准,发现问题要及时纠正。

三、再现童年——歌曲处理与表现

1、情感处理 师:几十年过去了,童年有趣的“事”与“景”只能在“我”的梦境中出现,然而“我”一直在追寻,“晚霞中的红蜻蜓,你在哪里哟?你能否再把我带入到那天真的童年?”这是作者在由衷地感叹。同学们,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情绪演唱才能换回记忆中的童年,表达对美好童年的怀念呢?

(深情。)

师:歌曲中为什么要用许多力度记号来表现?可以不要吗? (有了这些力度变化,能更加细腻地表现歌曲的情感与意境。)

师:歌曲最后一句“是那红蜻蜓”采用(渐慢)要怎样唱才更深情呢?老师用两种方法来演唱,请同学选择:第一种是采用一般的(渐慢)方法演唱;第二种把“是”唱成一拍半,然后再采用(渐慢),意在强调“红蜻蜓”。

(学生进行选择并陈述理由,然后练唱。)

师:请同学们根据歌谱上的力度和速度设计,有表情地演唱歌曲。

2、创作表现

师:唱着这首优美深情的歌曲,勾起了我们许多的会议,同学们,我们还有什么办法可以更好地表现歌曲情境呢。

(启发学生对歌曲进行二度创作的思路与方法,如:重新安排力度速度,注意音色音量的对比变化,改变演唱形式,加入其他乐器伴奏等等。)

(1)学生分组讨论设计。 附学生设计方案:

①加入口琴进行小组表演唱。

(如:在乐曲中用一只口琴加入前奏或间奏的方法来表现晚霞映照山野的宁静、温馨的情境。)

②采取领唱与合唱的形式表演唱。 (通过音量与速度的对比表现歌曲情境。) ③加入打击乐进行歌曲的演唱。

(如:加入三角铁或碰铃表现远处黄昏的钟声„„) (2)展示与评价。

师:现在请同学们用音乐展示你们要描绘的童年生活片段。比一比,那一组表现的情境最美。

(3)综合表现。

(师生共同归纳、综合出最优方案,全班同学进行演唱。)

四、珍惜童年——小结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回忆了童年趣事,学会了一首很美的日本歌曲《红蜻蜓》,希望这节课能成为你将来童年回忆的一部分。童年是人生中最纯真、最令人怀念的时代,我们要珍惜现在美好的童年时光,让我们的童年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五彩缤纷。

八、 灿烂的阳光

教学目标:

1、能认真听赏乐曲《峨眉山金顶日出》,体验乐曲的基本情绪及意境。

2、能学会演唱歌曲《七色光之歌》。

3、能积极参与拉歌的活动,并从中得到快乐。 教学重难点: 歌曲中的合唱部分。 教具准备:课件、电子琴 教学过程 :

一、太阳出来了

师:你看过日出吗?你能描绘日出的情景吗?(学生自由发言。)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看到太阳逐渐升起,我们的心情十分激动,让我们用歌唱的形式将这壮丽的情景表现出来。

将学生分成三个组。老师弹唱高声部旋律,学生分别唱

二、三声部旋律。由老师指挥,学生进行三个声部的合唱。要注意三个声部的和谐统一,表现出太阳蓬勃而出时壮丽的画面。

二、《峨眉山金顶日出》

师:我们看到的日出的情景各不相同,让我们一起去峨眉山,领略峨眉山金顶日出的奇特景象。

播放乐曲,学生聆听并思考:乐曲表现了什么情景?乐曲的基本 情绪是怎样的?它是用哪些乐器演奏的?

学生发言,教师出示画面,归纳:《峨眉山金顶日出》是管弦乐曲《长江画页》的第一乐章,由作曲家钟信明作曲,描绘了拂晓时分在峨眉山观看日出的情景。

它的情绪是优美、舒展的。 教师出示主题音乐:

教师弹奏旋律,学生用lu轻声哼唱,注意唱好连线音和保持音。

分小组来年系用竖笛吹奏出这条旋律,教师巡视指导,然后分组依次吹奏,互相评价。复听全曲,听第一乐段时教师指挥学生演唱《太阳出来了》参与边县。 听到音乐主题时随乐哼唱,用手的动作表现太阳升起的情景(如双手慢慢向上托举)。

三、歌唱太阳

师:刚才我们感受了日出的美丽。太阳光芒万丈,将光明和温暖洒向大地,我们沐浴在七色的阳光下,快乐地生活。

(揭题:《七色光之歌》)

师:让我们来听一听这首精彩的歌曲。

听录音范唱《七色光之歌》,思考: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速度是怎样的? (学生讨论、发言。)

教师归纳:歌曲的情绪热情活泼,速度稍快。

出示歌谱,再次播放歌曲,请学生找出旋律相似或节奏相似的乐句。 学生回答后,教师出示歌谱:

教师弹奏齐唱部分旋律,学生依琴视唱。指导唱好休止符:遇到休止符时,闭嘴不发声,同时双手握拳,提示停顿。

分声部视唱合唱部分的旋律,然后进行合唱。注意合唱时声音的和谐与统一。 学习齐唱部分的歌词时,教师播放录音范唱,学生轻声跟唱歌词。找出难唱的地方,采用生生合作和师生互动的方式解决难点。

学习合唱部分的歌词时,先请各小组依次演唱搞声部,老师演唱低声部,评一评:哪组同学与老师合作得最好。然后请学生分声部合唱歌词,注意声音的和谐统一。

演唱处理:

师:阳光明媚,我们的心情也很愉快。怎样才能唱好这首歌曲呢? (学生发言)。

教师小结:歌曲的基本情绪为热情活泼、朝气蓬勃,速度稍快。第

一、第二乐句要唱得活泼有弹性,前四小节力度为mp,后四小节渐强;第三乐句要唱得连贯、圆润,力度为mf;第四乐句分为四个节奏相同的短句,要唱得活泼、有朝气;第五乐句要唱得活泼跳跃,力度为mf;第六乐句和结尾,在重复第五乐句的基础上,加了简单的低声部,增强了表现力,要唱得饱满、和谐,力度为f渐强至ff结束。

播放伴奏音乐,教师指挥,演唱歌曲。

四、拉歌比赛

师:同学们都唱得很好。让我们来个拉歌比赛吧!

老师请同学们预习了《拉歌调》这首歌曲,现在请大家展示合作学习的成绩。 教师弹奏《拉歌调》,学生分组演唱,对出现错误的地方进行纠正,一起评一评哪组预习得最好。

采用师生分句演唱接龙、学生分组分句演唱接龙和部分学生领唱歌词,其余学生齐唱衬词等方式熟悉和巩固歌曲。引导学生把握歌曲一人领、众人和的热烈、积极的演唱风格,为拉歌表演做准备。

师:现在我们来进行即兴创编新歌词拉歌的比赛,比赛的规则是这样的: 以学校唱歌比赛或表扬好人好事为主题小组集体创编歌词,原歌词中的固定衬词部分,如“嗬咳”“西里里里、察拉拉拉、嗦罗罗罗呔”应保留。由小组长负责组织创编和排练。

然后,小组长指挥,进行组与组之间的拉歌比赛,拉歌之前喊拉歌的口令,如:“第一组,来一个!”“一二三,快快快!”

各组比赛之后,互相评价,选出歌词内容新颖、拉歌时唱得准确、好听的组为优胜组。然后全班同学一起演唱优胜组创编的歌词,共同分享成功的快乐。

五、总结

师: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发言。)

师:今天我们欣赏了美丽壮观的日出,用动听的各声表达了我们对生活的热爱,还进行了有趣的拉歌比赛,收获真大!让我们相会在下次的音乐课。

第九课 天山风情

教学目标 :

1、能认真听赏《玛依拉》,感受哈萨克族民歌的风格,并能用简单的语言描述歌曲的基本情绪。

2、能学会用热情明亮的声音演唱乌孜别克族民歌《一杯酒》,学习手鼓的基本打法,并用“x x x x x”的节奏为之伴奏。

3、能积极参与《掀起你的盖头来》的综合性表情活动,学跳简单的新疆舞,并随乐进行歌舞表演。

教学重难点: 新疆歌舞的综合表演。 教具准备:课件、电子琴 教学过程 :

一、看天山风情

(课前播放背景音乐《一杯酒》。)

1、新疆舞导入。

(学生随着音乐《一杯酒》律动进教室。) (1)教师表演新疆舞。

师:同学们,请跟着老师一起跳一跳!

(在老师的邀请下,学生随着音乐模仿老师进行新疆舞律动。)

师:同学们的表演太棒了!你们说说,刚才老师表演的是哪个民族的舞蹈?你们还能表演其他动作吗?表演给大家看看。

生:„„

(2)全班同学跟着跳得很好的同学学跳新疆舞。 师:同学们学得棒极了。那么,你们对新疆有所了解吗? (学生自由发表所见所闻,然后老师接着介绍新疆。)

2、了解新疆民俗 (播放课件,学生和老师一起了解新疆。)

师:有人说,没去过新疆,不知道中国之大,没去过新疆,不知道中国之美!与秀美的江南水乡相比,新疆展现给我们的是神秘、遥远、别样的风情,尤其是那摄入魂魄的壮美,仿佛香醇的美酒。新疆的地域特征,可以从这个“疆”字来体现,弓字代表地域的崎岖多变,土字代表帕米尔高原,三条横线代表横亘于新疆大地的三座山脉: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两个田字代表两大盆地: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新疆去感受那神秘、别样的风情吧。

(学生观看音像资料。)

二、听新疆歌曲

师:新疆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民歌的种类也较多,以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乌孜别克族民歌为主。新疆各民族都能歌善舞,热情爽朗,素有“歌舞民族”的称号。那里的民歌一类是节奏性很强,具有舞蹈的特点,速度快时往往表现热烈欢腾的情绪;另一类是抒情的速度,深情婉转,表情细腻。

同学们听听,这里有新疆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的歌曲各一首,它们别人属于哪一类呢?

第一张卡片:节奏欢快,有舞曲特点。 第二张卡片:抒情的,深情婉转。 (学生选择卡片。)

师:接下来,我们再来听听这两首歌曲。

3、再次听赏歌曲

师:同学们想象,这两首歌分别用了什么演唱形式? 学生看屏幕用鼠标进行选择。

(答案有:合唱、男声独唱、女声独唱等。) 师:你能试着哼唱或用动作表现歌曲吗?

4、参与表现歌曲

(1)学生用lu哼唱歌曲《玛依拉》,感受歌曲的韵味和音乐形象。 (2)学生随歌曲《掀起你的盖头来》进行新疆舞律动,体验歌曲的风格特点。

三、唱新疆歌曲

师:新疆的少数民族都是热情好客的民族,在新疆赶上任何年节、喜庆和娱乐活动,都能欣赏到各个民族独具有风采的舞蹈和音乐。这不,我们正赶上乌孜别克族人民在举杯欢歌!

1、初听歌曲

(CAI:喜庆活动场景;背景音乐《一杯酒》。)

2、再听歌曲《一杯酒》

(学生自由随歌曲作简单动作,如:手腕、颈、肩的动作等等。)

3、游戏“摘葡萄、哈密瓜”

方法:放旋律分别写在有葡萄和哈密瓜标志的卡片上,请同学们听琴按正确的顺序排列好。

(学生在电脑上用鼠标操作)。

4、分组练唱旋律并展示

5、指导前倚音的演唱

(CAI:音乐小知识——前倚音;学生感受、延长。)

6、学生朗读歌词

(CAI:出示歌单《一杯酒》。) 师提示歌词中“别比雅拉”的含义。

7、完整地演出歌曲《一杯酒》

8、歌曲情感处理

师:同学们,你认为歌曲表达了新疆人民什么情感? (1)学生讨论。

(可以分组或采用其他多种形式展开讨论。)

(2)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或其他方式描述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师:你最喜欢唱哪一句?用你们体验到的情感唱给大家听听。 (3)学生分别演唱自己最喜欢的乐句。 (4)老师小结。

师:茫茫的大漠与挺拔的高山峻岭所组成的生存空间,加上长期的游牧生活,养成了新疆人民粗犷豪爽的性格。因此,新疆民歌充满了热情,节奏鲜明,旋律欢快,富有风趣感,歌曲无不流露出对家乡的无比热爱之情。同学们,让我们带着对新疆的无比热爱之情,幸福地、富有风趣地演唱歌曲吧。

9、有感情地演唱歌曲《一杯酒》

师:同学们的歌声真美,我仿佛听到了热情的新疆小男孩和美丽的新疆小姑娘在幸福次歌唱。前面我们已了解到新疆人民素有“歌舞民族”之称,因此边唱边跳会更好地表现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大家把前面学的新疆舞动作运用到这里来,还可以即兴创编动作,让我们跳起来吧!

10、随着歌曲《一杯酒》即兴律动

四、新疆亚克西

师:同学们喜欢新疆吗?你还想用怎样的方式表达对新疆人民的热爱之情呢?

1、分组讨论

2、表达对新疆人民的热爱 如:

(1)用乐器演奏《一杯酒》。

(2)在贺卡上写一句话表达对新疆人民的美好祝福。 (3)喜欢新疆服饰,画一个新疆人物图象表达喜爱之情。 (4)唱着《一杯酒》跳一段新疆舞„„

师:同学们以不同的方式一一表达了自己对新疆人民的热爱之情,那么,新疆人民是怎么表达他们的热爱之情呢?„„我们可以用新疆的称赞语“亚克西”来表达,大家一起说:“新疆亚克西!”

的确新疆是一片蕴涵着深厚底蕴和勃勃生机的广袤大地,是大自然沧桑巨变绘成的图画,雄奇瑰丽、变化万千;是民族文化交汇中谱就的乐章,音韵流长、风情无限。

(5)学生以歌、舞、乐形式参与表现歌曲。

师:同学们,让我们戴上自己准备的新疆饰品,敲起手中的铃鼓,和新疆人民一起载歌载舞吧!

(播放歌曲《一杯酒》。) 在歌舞乐中结束这节音乐课。

第十课 音乐家莫扎特

教学目标:

1、能简述音乐家莫扎特的生平简历及其代表作品。

2、能学会用流畅、抒情的声音演唱《渴望春天》,并和同学一起积极参与歌曲的表现活动。

3、能认真听赏《土耳其进行曲》感知音乐情绪的转换,知道作品的结构。 教学难点:

歌曲《渴望春天》的第三乐句的变化音。 教学重点:

学唱《渴望春天》,了解莫扎特的生平简历及其主要代表作品。 教具准备:挂图、课件、电子琴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了解莫扎特的生平简历及代表作品。

1、出示莫扎特画像。

2、师:你们知道他是谁吗?谁能向大家介绍这位音乐大师?

3、板书的莫扎特的代表作品,归纳评价学生的发言。

二、感受《渴望春天》。

师:现在正是鲜花盛开的季节,让我们随着莫扎特《渴望春天》那优美流畅的旋律,去感受春天来临的喜悦。

1、播放《渴望春天》,出示文字题: (1)歌曲是几拍子? (2)歌曲的情绪怎样? (3)作品描述了什么?

2、呈现《渴望春天》的歌谱。

3、老师归纳歌谱特点:共四个乐句,结构为:a + a1 +b +b2。

4、弹奏旋律。

5、挑出第三乐句的减四度“4 ﹟1”等难点。

三、学习歌曲《渴望春天》。

1、老师有表情地演唱歌曲。

2、指导学生用流畅、抒情的声音演唱。

3、为学生示范第三乐句变化饮的特殊表情。

4、设问:每一句都从弱起开始,演唱时应怎样处理? 归纳:注意强弱有致,轻巧地表现音乐的弹性和动力感。

四、歌曲表现。

1、讨论题:可以用什么方式去丰富和完善这首作品?怎样表现?

2、巡视学生排练并进行指导,然后播放音乐。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听赏《土耳其进行曲》。

师:莫扎特在他短暂的一生创作了许多音乐作品,给人类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今天我们就来听赏他创作的钢琴独奏曲《土耳其进行曲》。

1、播放《土耳其进行曲》,出示思考题: (1)乐曲的基本情绪怎样? (2)乐曲共由几段音乐组成?

2、播放A、B、C三段音乐,请学生说说每段音乐的特点,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

(1)节奏铿锵有力、气势宏伟。 (2)活泼轻盈、节奏富有弹性。 (3)跌宕回旋、流动不息。

3、再次播放《土耳其进行曲》。

二、课堂小结。

师:今天,我们了解了莫扎特,学唱和听赏了他的作品,下节课将听赏他所创作的钢琴独奏曲《法国民谣变奏曲》,了解变奏曲的特点,尝试根据已有节奏为乐句进行变奏联系。我们下节课再会!

十一 夏日情怀

教学目标:

1、 能学会演唱歌曲《夏令营》,并创造性地进行表演。

2、 在《夏令营》的活动中,能够对本学期所学的内容熟练地进行演唱,并积极、大胆地进行表演,从中体验与他人合作表演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歌曲处理与表演

教具准备: 录音机、磁带、图片、打击乐器、头饰等 教学过程:

一、以情感为纽带,组织教学

1.学生随音乐进教室,跟老师做拍手律动。 2.师生问好。

二、基本训练

练声曲:模仿小鸡、小猫、小鸭叫。

三、《新朋友,老朋友》的教学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让学生在进教室后随意和自己的好朋友坐在一起,再组织同学演唱《两只小象》《找朋友》两首歌曲,使他们融入到歌曲的教学情境之中。

2、教学歌曲 (1)带领学生唱读 (2)请学生用“噜”模唱

(3)学生跟音乐轻声的演唱歌曲。 (4)师生对唱。 (5)全班进行表演。

3、演一演

(1)让学生自己根据歌词来创编动作、进行表演。 (2)让学生分成的几个小组,自编自演。 (3)评价哪个小组表演得最好。

四、《音乐夏令营》的教学

1、引导学生说说自己最喜欢的歌曲和游戏。

2、分小组讨论把本学期的歌曲分类。

3、汇报,并说说为什么这样分类。

4、每小组根据自己的分类派一名学生选一首曲进行演唱。再选一个类别进行表演。

5、组织学生分小组出发参加“夏令营”活动。“玩具国”—“回声谷”—“雁儿林”—“运动场”—“大本营”。让学生每到一个情境都大胆地参与活动表演。

6、让学生互评,评出最佳小队。

五、小结:同学们,今天的音乐夏令营到此结束,现在就让我们带者愉快的心情,边唱边跳离开教室吧!

第十二课 音乐七巧板

教学目标:

1、能准确接唱本期学过的歌、写出歌名,并用适当的情绪与声音来表现。

2、能听辨出乐曲播放的顺序,并说出曲名。

3、能根据对方同学所唱的歌曲即兴创作下一句。 教学重难点:即兴创作 教学过程 :

一、乐林高手大聚会

师生在音乐中说说各自所掌握的音乐方面的本领,展示自己的才能。(如:会唱XX歌曲、知道XX中外名曲、知道XX音乐家的故事等)。

(播放《少年,少年祖国的春天》音乐。)

二、乐林高手大比拼

老师将学生分成两队,讲明“比拼”的规则,进行游戏准备。 学生以自主选择的方式组成两队,并分对坐下准备游戏。

1、“超级接歌王,我来唱、唱、唱”游戏

老师组织两队同学在“超级接歌王,我来唱、唱、唱”游戏中,进行接歌的游戏。

游戏规则:游戏之前,老师制作两个王冠,分发给两队的队长。比赛共有十二首歌曲,由老师演唱每首歌曲的第一句,哪一队的同学最快接着唱下去,并说出歌名的一组,就马上举起手中的王冠示意,取得回答资格。能接唱出歌曲并说出歌名的一队,即获得一枚“接歌王”勋章。在此游戏中获得勋章较少的一队会有一次“珍贵接唱”的机会,即获得一次格外的接唱机会。以此来追赶对手。

2、“超级顺风耳,我来听、听、听”游戏

师:刚才在“超级接歌王,我来唱、唱、唱”的游戏中,两队都有不俗的表现,成绩也十分接近。希望在接下来的游戏中,你们能有出色的表现。

(课件出示。)

老师组织两队进行“超级顺风耳,我来听、听、听”游戏。

游戏规则:先发给每队三张图卡,分别是A组三首乐曲的情境图(如:乐曲《观庙会》的图卡是一张热闹庙会的情景股、乐曲《彼得与狼》的图卡是一张森林彼得的小屋的情景图等),图下标有乐曲名称,再按照《在中亚细亚草原上》 《观庙会》 《凤阳花鼓》的顺序,播放A组乐曲,学生安静地聆听。三首乐曲一结束,请各队按照播放的顺序,将图卡排序。B组乐曲的顺序是《彼得与狼》 《新疆之春》 《土耳其进行曲》,游戏方法同A组。两队若是讲A组的排对了,可以选择是继续游戏还是终止游戏,选择继续游戏的队有机会获得两枚“顺风耳”勋章,选择停止游戏的队,只能获得一枚勋章。

3、“超级音乐大师,我来编、编、编”游戏

师:在美妙的音乐世界里,我们能唱好听的歌,会听动人的乐曲。今天让我们在“超级音乐大师,我来编、编、编”游戏中,自己当一回超级大师,按照老师给你提供的歌曲的情绪与内容,编一编合适的歌词、流畅的旋律,并唱一唱。我们来爸爸哪一位大师编出的歌词最符合歌曲情、旋律最流畅!

(课件播放。)

游戏规则:老师按照一定的情绪与内容,编创出第一句歌曲,并唱一唱。学生即兴创作下一句,也唱出来。要求是歌曲情绪与内容必须符合老师所唱歌曲的情绪与内容。歌曲编创得流畅的学生即获得“超级音乐大师”的勋章一枚。与其他同学合作编创的,可以获得“音乐大师”勋章一枚。

三、乐林高手总动员

师:今天同学们都表现不俗。在你们的相互配合下,我们不仅是“超级接歌王”、“超级顺风耳”,而且还当了一回“超级音乐大师”。如果你是有心人,就会发现自己原来有这么多“超级能量”。勇敢地发掘具有超级能力的自己吧!

(播放《少年,少年祖国的春天》音乐。)

老师带领学生写下各自想了解的音乐方面的问题,制作成一只只小船,贴在音乐海洋图中,以为着在知识的海洋里,学习永无止境。

学生在音乐声中,动手制作。 结束。

第4篇:湘教版五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1 家乡美

教学目标:

、了解、学习风景画的表现方法。 、学习图案的设计的基本方法。 、培养学生组织安排版面的能力。

、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歌颂宣传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学习图案设计的基本方法。 、掌握学生组织安排版面的能力。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

1、课前信息收集:到家乡各个有特色的地方走一走,用文字、速写、拍照、摄影等方式记录下来。

2、知识问答:

a、“穿靴套袜洋上行,世间唯见此奇景。”(是描写白水洋的词句)请同学们回答相关景点。

b、家乡有多座木拱廊桥矗立水面,引以为毫!你能说出哪些桥的名称? c、你还能说出哪些家乡的名胜古迹?

3、交流感受:

a、欣赏家乡的风光图片。 b、家乡发生了什么变化? c、你喜欢的家乡美景是什么?都有哪些特点? 4.教师小结:家乡这几年变化可真大,家乡是生我养我的地方,不管是朴素的农家小院还是城市的璀璨华灯,它都是美的!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热爱家乡就是热爱祖国。

二、通过视频展示台展示收集的有关资料

1、引导学生欣赏课本上的学生作品是怎样表现家乡的。学生开展讨论和评价。

2、教师总结:

、构图的处理。(前主后次,前实后虚,前大、多,后小、少) 、特定的内容。(房屋、街道、田野、树木等) 、内容的取舍。(选择有代表性的景物,抓住景物特征) 、师生总结作画方法和步骤,提出作画要求:

、选择有代表性的内容和景物,将家乡的主要特点表现出来,不必完全写实。

、注意有主次,有取舍,注意构图的完整性,能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家乡的景色特点。

、绘画工具不限。

三、创作

、选择最富有表现力的工具作画,把家乡最美的景色画出来。 、教师巡回指导。

四、评价

、表扬作画大胆和构图独特的学生,并通过视频展示台展示其作品。 、视频展示,学生互评。

五、拓展

、欣赏录制好的学生快板表演《家乡好》。

、课后通过网络、书籍或民间搜集有关家乡各方面文化的资料(传说、民歌、戏曲、特产等)。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模拟情境:邀请外国朋友到家乡来做客,学生为他们当小导游。

2、带领外国朋友观赏四季杜鹃。

3、景点介绍:引导学生丰富景点的知识介绍,突出对杜鹃花的祥细描述。

4、出示杜鹃花图片,引导认识其形象特征。

5、老师小结:对图简要概括特征。

二、欣赏认识

1、出示两张杜鹃花图形(其中一张为图案化造型),让学生欣赏比较。

2、引导学生找出其造型风格差异。

3、教师概括,明确图案画的特征。

三、学习制作

1、图案化方法:概括提炼、变形美化。

2、尝试制作:为杜鹃花设计一个图案化形象。(学生制作,教师巡视指导)

四、展示评价

2 逛大街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记忆、想像,理解物体近大远小的空间关系,表现出逛大街的热闹场景。

2、能较好的掌握画线的基本方法,并用线条较准确的描绘出物体的形状和结构特征。

3、培养学生关心社会,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理解物体的远近关系和画线的基本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1、教师设置一个“猜猜看”的游戏环节,逐一出示四张范画。 (1)立式广告牌的几何形。 (2)平面的立式广告牌。 (3)立体的立式广告牌。

(4)添画了细节的立式广告牌。最后出示这张立式广告牌的摄影照片。

2、让学生在游戏中感受从平面到立体,从简略到细节的过程。 (1)课件或挂图 (2)师生交流

(3)师生之间交流所见街边的小设施。在记忆和叙说中唤起学生对美丽街市的留恋,以及细致观察生活的能力。

二、欣赏、发现与交流

1、分小组欣赏各自带来的街边小设施的图片(教师也可以为学生预备几张)。能说出它们的出处及造型可爱之处。

2、说一说所带来的图片哪一张你认为最难画?难在哪里?

3、学生互相交流,再师生交流。

三、学生作业

1、提出作业要求。

(1)根据拍摄的照片或自己的记忆,画一画街头的小设施,要求用线流畅,具有一定的立体感并能进行一些细节描绘,可以适当地填上一些色彩。 (2)作业完成后沿轮廓剪下来贴在作业展示板上。

2、学生作业,教师巡回辅导。

四、评议作业

五、小结全课

1、说一说哪一段街道“设施”最完善。

2、看一看这条“大街”,你有什么感受?还可以增添什么设施?使之更具人文性。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听声音(人的喧哗声)

2、提问:

(1)刚才你们听到什么声音?(人的喧哗声) (2)通过听到的声音,你想到了什么地方?(大街上) (3)这些声音会给你带来什么感受?(人多,非常热闹) (4)大街上,你能看到些什么?(街头小设施、建筑物、人物)

二、图片欣赏

1、街头小设施

2、建筑物

3、人物

4、街市图片

三、介绍相关知识

1、认识不同视角及构图类型

2、透视知识

(1)近大远小 (2)近清楚远模糊

3、遮挡关系

四、画法指导

1、确定内容,突出重点。

2、定好构图,灵活、新颖。

3、大胆描绘:先画近处的,再画远处的;近处的画大一些,远处的画小一些;近处的物件总是遮挡远处的一些物件。

五、学生作业

1、提出作业要求

2、学生作业,教师巡回指导

六、欣赏评价

1、欣赏学生作品

2、谈感受

3、讲评作业

4、总结、拓展

3 聪明的机器人

教学目标:

1、学习设计机械手和制作机器人模型的方法。

2、掌握机械立体形的画法,运用各种媒材进行机器人造型活动。

3、发展空间想像力,初步形成设计应用意识。培养探索科技的兴趣和热情。 教学重点:

学习设计机械手和制作机器人模型的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机械立体形的画法,能运用各种媒材进行机器人模仿造型活动。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欣赏导入

1、欣赏机器人动画和影像片断。

2、引导提问:你了解机器人吗?你是从哪里了解到机器人的有关信息的?学生自由交流,谈论机器人。

3、认识机器人:你认为机器人是什么呢?是人吗?是机器怎么又叫机器人呢?我们给它取名机器人,并不是因为它像人的样子,而是因为它具有与人相似的智能水平和一定的思维能力,并且具有在人类不可接触的环境中进行工作活动的特殊功能。正因为这样,我们才惊讶机器人的聪明程度。 板书课题:聪明的机器人。

二、认知结构,尝试训练。

、了解机器人的作用。引导思考:机器人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呢?我们来看一看机器人的类型有哪些,分别都能做什么。机器人分为两大类:即工业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所谓工业机器人就是面向工业领域的多关节机械手或多自由度机器人。而特种机器人则是除工业机器人之外的、用于非制造业并服务于人类的各种先进机器人。包括:服务机器人、水下机器人、娱乐机器人、军用机器人、农业机器人、机器人化机器等。在特种机器人中,有些分支发展很快,有独立成体系的趋势,如服务机器人、水下机器人、军用机器人、微操作机器人等。机器人的类型不同,它的作用也就不同。

、认识机械手的造型特征。一般讲的工业机器人,就是机械手臂,代替人类进行一些特殊性工种的工作,根据你看到的这些机械手图片,说一说机械手臂的外形特点。学生讨论,自由发言。机器人的手一般由方形的手掌和节状的手指组成。教师介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器人研究所研究与开发的“多指灵巧手”。

、自主尝试机械形体画法。看书分析机械形体是怎么画的,试一试螺丝帽的立体形的画法。

、学生尝试练习,展示作业,教师反馈,进行技法指导。

三、创意设计

、机械手功能探讨。你准备设计一个具备什么样功能的机械手?学生自由发言,交流。

、参照资料或展开想像.用线描的方法设计一只机械手。注意将关节的连接部分交待清楚,画出机械手的立体形效果。

四、展示创意,评价小结

、学生自评,将设计意图和机械手的功能进行设计发表。 、互评。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欣赏感受

1、引导提问:通过观察,机器人在造型上都像人形吗?都有哪些外形特点呢? 学生自由交流。

2、出示机器人模型的图片,感受模型制作的材料和有趣的造型,引出本课学习内容。板书课题:机器人模型制作。

二、分析讨论

1、引导思考:这些机器人分别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运用了哪些制作方法?

2、学生讨论,分组进行总结发言。

3、小结:运用了各种纸张、泡沫、纸盒、蔬菜瓜果等材料。 运用了卷、折、贴和切制、削制、插接等方法。

4、分析教材范作。这件作品的制作是怎样巧妙利用材料来制作的? 自主学习说说它的制作过程。

小结:机器人的不同部分用不同的材料来制作。

三、尝试制作

、选择合适的材料做一做机器人的形体组件。学生自由尝试练习。 、小组策划机器人模型制作方案。学生小组讨论,画示意图,派代表发表模型制作的构思,说明小组内的分工。

、学生作业,教师巡视,协调各组制作情况。

四、作品发表

小组各自展示模型作品,分小组分别进行自我评价,表达设计意图和功能特点。

五、学习拓展

科技发展很快,需要我们去发现与学习,通过今天的美术学习活动,希望同学们更加热爱科学,学习科学,会用科学知识为人类造福。

4 教学目标:

1、通过对陶艺作品的赏析,认识和了解我国古今陶文化的发展过程,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意识,增强个人文化素养。

2、运用陶艺制作的多种方法,创作造型有特点、形象生动有趣的作品。

3、增强学生的想像表现能力和动手造型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相关知识,学习制作方法。 难点:造型的设计与制作。

欢乐陶吧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说陶

1、了解我国有关陶文化的知识。

2、学生讲述知道的陶文化。媒体展示。

二、赏陶

1、欣赏彩陶文化。 (1)半坡型 (2)庙底沟型 (3)马家窑型 (4)半山型、马厂型

2、欣赏黑陶文化特点:黑、薄、光。

3、彩陶文化运用的艺术法则。

4、欣赏现当代陶文化。

三、玩陶

1、欣赏认识。出示教材范作,提问:这些作品分别运用了什么方法?

2、尝试练习。学生动手试做一个造型。

3、反馈小结

(1)手捏的作品是按什么步骤做的呢? (2)手捏的大泥团应注意什么? (3)盘条法又是怎样做呢?泥条怎样才能搓得基本一致? (4)泥板的拼接有什么困难,怎样才能牢固而不会轻易损坏? 拍泥板应该注意什么? (5)都有哪些装饰的手法,你能说说吗?

4、学生修整展示作品

四、用陶

老师总结陶艺在生活中各个地方的应用。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对比导入

1、出示陶艺作品,仔细观察比较,说说它们各是用什么方法做成的?

2、制作方法归纳:泥条盘筑、随手捏制、泥板拼接法等。

二、探究方法

1、将用泥板拼接法做成的陶艺作品在学生间传送,看一看,摸一摸,感知作品制作特点。

2、思考:泥板拼接法的制作步骤和方法是怎样的?

3、小组间交流,归纳制作方法、步骤及注意事项。 (1)拍泥板——泥板厚度适宜; (2)粘接成形——粘接部位要捏牢固; (3)装饰——方法不限; (4)烧制。

三、验证方法

1、观察教材步骤图例,进一步了解陶艺制作的整个流程。

2、运用多种方法个人独立制作或与同学合作完成一件自己喜欢的陶艺作品。

四、作业展评

1、自评、互评、师评相结合。

2、教师小结全课。

5 同一幅画

教学目标:

1、了解色彩语言的丰富性。

2、能准确地识色、调色和涂色。

3、增强美术活动的兴趣和休验成功的快乐,培养敏锐的观察能力和集体协作的精神。 教具准备:

水粉颜料、水彩笔、毛笔,调色盘,小水杯、挂图、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欣赏导入

欣赏荷兰画家凡高的代表作品。引导提问:你见过这些画吗?特别是最后这一幅《向日葵》,也就是课本所展示的是同一幅画,你们的感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学生组内交流、讨论。认识色彩是绘画的语言,色彩是相同的。

二、探索思考

、引导思考:这幅画主要有那些颜色?(学生观察与识色,教师提问与引导)

、探索调色方法:这些颜色是怎样调配出来的呢?(学生讨论,自由发言,注意要做到切实的交流探讨。)

三、尝试体验

、根据教材的提示,用大红和柠檬黄进行调和,把产生的橙色与同桌的比一比,色彩效果是否一样?为什么?

教师演示重点小结:两种颜色相调和,颜色分量的不同使得色彩效果产生变化。一般朝分量多的颜色方面倾斜,所以调色时应该能判断看准色彩的倾向性。

、在一种颜色中调入黑色或白色,看看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教师演示小结:通过这一个办法可以让色彩发生明度变化,这样就可以调出许多颜色丰富的层次了。

、出示教材右页马赛克效果的《向日葵》画中取一方格(G5),这一格是有24个小块组成的,将它们分解开,与色谱中的颜色对号入座。(学生也可参与部分)

、任意找一种《向日葵》这幅画的颜色,尝试调配一下,是否很接近?

四、分工合作

、我们可以将这幅画分解成许多小色块,近看这些颜色,但远一点或眯眼看,向日葵就清晰地呈现出来了。将横排的A-J与竖排的1-5交叉组成编号,全班每个同学画其中的一部分。

、临摹涂色。按照小格的颜色来调色、涂色、注意不能出格,相同的颜色可以一次涂完再换蘸颜色。

五、组合展示

、让完成作业的学生按照底纸上的格子,找准坐标贴上自己的那部分作品。 、引导学生眯眼睛看看,欣赏评全班同学集体组合画出的作品。

六、教学拓展

色彩是绘画的语言,也就象文学语言运用的艺术一样,色彩语言的调配也需要认真的研究与探索,今天你有收获了吗?

6 团扇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古团扇的制作工艺及特点。

2、欣赏团扇的扇面画,提高审美能力。

3、制作团扇,运用所学装饰扇面。

4、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点 :

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学难点:

制作团扇,运用所学装饰扇面。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感受中华民族古老的扇文化 1 .教师演示课件。。

2 .学生欣赏有关团扇的古诗、古画及相关介绍。 .教师板书课题。 多媒体:古诗、古画欣赏。

二、讨论交流,了解团扇的制作工艺及特点

1 .提出活动要求:分组交流团扇的资料,并思考团扇的特点是什么。 2 .学生分组交流学习,教师参与。

3 .继续演示课件,介绍团扇的制作工艺及特点。 多媒体:团扇的制作工艺及特点。

三、讨论分析,感受扇面画的形式美感

1 .继续演示课件,提出活动要求:

(1) 分组,每组重点讨论教材中的一件团扇作品。

(2) 从扇面画的作者、内容、造型、色彩、风格、构图特点等方面展开讨论分析,根据不同的扇面画可以有所侧重。 2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参与。 3 .每组选派代表上台评述。

4 .教师鼓励学生,并与学生交流自己对作品的理解。

四、制作团扇,根据扇面的形状合理安排画面

1 .指导学生剪出团扇的形状。

2 .观察教材小训练中的两个扇面,说说哪个扇面更美 ? 为什么 ? 3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前者更美,因为蝴蝶图案的大小、布局更适合于扇面的形状。

4 .引导学生根据扇面的形状安排画面。

五、教学评价与延伸

1 .展示作品,自由欣赏,自由交流。 2 .自评、互评。

3 .多媒体欣赏折扇的扇面画。

7 我的藏书票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藏书票的有关知识、应用价值。

2、掌握藏书票基本的设计、制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1、培养学生的创造表现意识,使个性得到健康发展。

2、扩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增强学生对学习、生活的热爱。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感受与欣赏

.提问:你最喜欢看的是什么书 ? 对你最喜爱的书你用什么办法来保护它 ? 你有没有想过给你喜爱的书做一个属于自己的标志 ? 概念:藏书票作为书籍收藏者的藏书标志,贴在书籍扉页上,通常是小幅版画形式.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艺术性和装饰性,增添了书的珍贵和美感。其作用如同中国传统的藏书印章,有“纸上宝石”、“版画珍珠”之誉。 2 .在解释藏书票概念的同时给学生播放一些藏书票的欣赏图片,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二、交流与探讨

.同学们看了这么多的藏书票,你认为一张小小的藏书票有什么作用 ? 作用:是夹 ( 或贴 ) 在珍藏的书籍里的小纸片,既是书主人的凭据,也是对书本的美化,它体现出藏书者的性格修养与审美品位。 2 .这些藏书票上面的图形与生活中见到的形象有什么差别 ? 区别:藏书票上面的图形概括、简洁、单纯,构图灵活多变,是藏书者审美趣味的综合体现。 3 、通过以上观察与学习,你认为藏书票有哪些特点 ? 特点:藏书票大小不超过一个手掌,正面一般由图画与字母构成。

三、尝试与设计

选择一本自己喜欢的书籍,对它进行藏书票的画稿设计,设计时要尽量做到图形简洁、构思新颖、能代表自己的个性偏好。

四、互评与反馈

.把刚才设计好的图形草稿与同学交流,首先介绍自己的作品有什么特点,然后同桌之间进行相互点评,最后教师进行点评小结。 2 .根据同学和教师的建议对藏书票草稿进行适当修改。

第二课时

一、探索与方法

.学生根据藏书票草稿进行版画的制作探索活动,让学生尝试去使用一些方法进行吹塑纸版画的制作,从实践中总结经验。 2 .根据探索学习总结如下:吹塑纸版画藏书票的制作首先要把工具和纸张准备齐,纸版拓印时的颜料要尽量少掺水,保持颜色的纯度。 3 .拓印欠佳,还可以视情况加以补救,可揭起拓印纸观察效果与进行分析。

二、帮助与指导

. EX — UBRIS 是国际通用的藏书文字,要在藏书票上有所体现。

2 .文字的处理:可用薄纸上写好后背面朝上印画到吹塑纸上,这样拓印出来时才是正确的。 3 .在拓印过程中拓印纸与底版吹塑纸之间不能随便移动,如果拓印时产生移动,拓印效果会很不理想。

三、创造与表现

运用制作吹塑纸版画的方法。为自己最喜欢的书籍制作一套藏书票。要求构图内容以书中的主人公、情节或自己喜好而定,在藏书票上标上“ XX 藏书”和“ EX — LIBRIS ”。

四、评价与扩展

.学生的藏书票作品制作完成后,教师组织对学生的藏书票作品进行评价,评价“我的藏书票”可以采用学生谈构思、作品观摩、同学互评、教师点评等共同完成。 2 .小结:同学们学习了藏书票的设计,可以把藏书票贴在自己喜爱的书籍扉页上,以后,当我们每次看到喜爱的书籍、心爱的藏书票时,心里一定会很高兴。同时,我们不仅要设计好属于自己的藏书票,也要学会爱惜自己的书籍,更要学习怎样看书与读书,以此来提高我们的情操修养。

8 大地飞虹

教学目标:

1、欣赏立交桥的艺术美,感受立交桥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2、运用裁、剪、切、粘贴等手法,将纸材加工为纵横交错的立交桥,培养学生缜密的思维,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3、激发学生参与改造生活的热情,播下建设美丽家乡的理想种子。 教学重难点:

激发学生参与改造生活的热情,播下建设美丽家乡的理想种子。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立交桥欣赏

1 .欣赏桥:水面有桥,沟通隔水两岸;陆地有桥,连接四面八方的立交桥,方便了往来,繁荣了经济,也可沟通心灵。 2 .揭示课题:立交桥。

二、立交桥分析 1 .提问:

你能想像一下,在城市中建造一座立交桥需要什么条件吗 ? 你还能想像一下,真正建造一座立交桥需要做些什么吗 ? 2 .图片欣赏:立交桥的种类:

一、跨线桥;

二、地道桥。 3 .欣赏跨线桥,提问:你能将这座跨线桥用绳线表现出来吗

三、了解本地交通现状提供设计指导

1 .我市某地交通拥挤,是交通事故高发地段…… 2 .你们能为此地设计一架立交桥,舒缓其交通压力吗 ? 1 .你们能尝试先用手中的绳线来设计吗 ? 2 .教师巡视指导。

四、设计立交桥

提出要求:将用绳线设计的立交桥雏形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一、确立、完善方案

第二课时

欣赏上节课优秀作业,学生自由组合确定小组成员、设计方案。

二、方法指导

教师模拟桥梁设计师的身份,示范、讲解制作立交桥的基本过程和方法:

根据方案,各自分工完成桥面、桥墩、附属设施等的制作。 根据方案。齐心将各部分粘贴合成。

根据方案和实际情况,对立交桥模型进行修整。

三、实物和视频展示台

四、制作立交桥

学生们动手制作立交桥,教师巡视指导。

五、作品评析

1 .将学生的作品陈列在展台上,由小组推荐 1 — 2 位组员对自己的作品作简单的陈述。

2 .提问:你最喜欢哪一座立交桥 ? 说说你的理由。

3 .同学们设计和制作的每一座立交桥都有各自的特点,课后让“小车”在上面跑跑,检查检查你的设计合理吗 ? 如果存在问题,你能想办法解决吗 ?

9 编花篮

教学目标:

1、掌握编花篮的基本方法、技能,能编出一个小花篮。

2、了解有关插花的基本方法和形式美法则,制作一件插花作品。

3、养成精心制作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

1、如何让学生掌握编花篮的基本方法、技能,能编出一个小花篮?

2、了解有关插花的基本方法和形式美法则,制作一件插花作品。 教学难点:

1、如何让学生掌握编花篮的基本方法、技能,能编出一个小花篮?

2、如何使学生更容易了解到插花的基本方法和形式美法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欣赏导入

1.欣赏实物竹篮和书上的各种竹篮。 2.展示、欣赏一个圆底小花篮。

3.出示课题。今天我们要把这种美进行延续和扩展,做一个可爱的圆底的小花篮。

4.板书课题 :编花篮

二、对比激趣

1.同时欣赏蜘蛛编网和手工简易篮筐编织 ( 按书中步骤图 ) 的录像。 2.从刚刚见过的录像里你发现了什么 ? 两种编织的效果有何不同 ?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 ? 学生讨论交流。

3.提、压是编织的基本方法,但要做成一个立体的小篮,还需要一些小技巧。你们想不想了解更多呢 ? 课件演示编织过程。

三、晋级游戏

我们一起进入编织竞技。游戏规则:每学到一定程度顺利过关就可以获得升级机会。

开始的级别为杂工。编织篮筐从哪一部分开始 ?( 底面 ) 各组欣赏自己带来的筐篮的底面。底面编织有哪些不同的方法 ? 它与侧面编织有什么关联吗 ? 试试看,还有没有新的编织方法。全体编织完篮底,过第一关。

升级为制造工人,回主菜单——花篮。接下来我们要进入侧面编织。你们先用 2 分钟时间试试编侧面。有什么问题吗 ? 如何才能让侧面竖立 ? 说说你们各自的方法。教师小结:底面剩余材料弯折缩编、纬线圈按从小到大顺序套起……欣赏各种造型的花篮。怎样才能做出特别的造型来 ? 教师小结:纬线圈的形状变化、借助外物造型……修改你的设计。

升级为设计助手。回主菜单——花篮。一个好的设计师不光要了解制作方法,还应该掌握多种可用材料及其用法,有更加宽阔的视野。欣赏各种材料制作的篮筐。你们想一想还有什么可以用来编织篮筐 ? 教师小结:纸条、纸藤、枝条、软铁丝、软家用电线、细麻绳、彩泥……这些材料各自有什么特点呢 ? 怎样更好利用 ? 师生交流、讨论。师:非常棒。祝贺你们再次升级——设计师。

进入主菜单——花篮。这一关会有什么展现给我们呢 ?

四、作业

要求:在规定时间内集体制作一个花篮,看谁的造型独特有创意。 学生组内制作。 课件:

展示游戏规则。 展示花篮编织过程。 展示各种材料制作的花篮。

第二课时

一、交流信息,主动学习

1.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插花资料,在课堂上采取各组之间相互问答的方式进行交流,激发学习兴趣。

2.简要了解插花艺术的历史和种类。

多媒体呈现学生收集的资料和教师准备的资料。

二、命名游戏,感知归纳

1.欣赏一组插花作品,感悟花的语言。在欣赏过程中:

比较插花作品中的花器,了解到花器有深浅之分。

比较插花作品中的花枝的整体造型,了解到插花造型有直立式和横卧式的区别。

了解到花和花篮之间的不同色彩搭配能营造不同氛围。

2.学生讨论,根据花的数量、色彩、疏密、姿态等变化给作品命名,赋予插

花以生命色彩。

课件展示插花作品。

三、演示观摩,拓展思维

1.出示一个深度适中的花篮和一束花,请学生上台试摆造型。

(1) 花束首先以未经造型的形象出现,和刚才欣赏的插花作品形成视觉反差,使学生产生动手欲望。 (2) 请学生上台试摆各种造型。

(3) 试摆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花泥的妙用,并启发学生寻找其他能固定花枝的替代材料。

教师小结:每枝花的高低错落、疏密、斜正、俯仰姿态都会产生不同的韵律变化。

2.出示一个矮花篮,请学生上台试摆各种造型。

(1) 用花泥等材料固定花枝,做出直立造型的插花作品。 (2) 用花泥等材料固定花枝,做出横卧造型的插花作品。

(3) 先将花枝包装成束,再和花篮组合造型。问:“还有其他方法吗 ? ” 教师小结:花篮的形状特点各异,插花的方式也有相应变化。

3.小组内讨论交流,根据各自所带花篮的结构和特点,适合设计哪种造型,选择哪种花材? 课件展示同一组花篮和花枝的各种造型。 结合课件观看相应的插花 步骤图。

课件展示更多的插花方法。

四、小组合作,自主表现 1.提出作业要求:

(1) 选择合适的花材,制作 1 — 2 个造型独特的插花作品。小组内材料可以共享。

(2) 固定花枝的方法可以自由选择,但是要注意巧妙地隐藏花泥,尽量不要让花泥裸露出来,影响整体的美感。 2.小组合作利用材料,学生自主表现。 3.教师巡视指导。 课件显示作业要求。 教师用相机拍下优秀作品。

五、师生共评,展示个性

1.请摆出生动造型的同学上台展示作品,并向同学们讲述创意。 2.师生共同评议优秀作品,选出最优秀的作品美化教室。

10 生命的甘露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水对生命的重要和水的多姿多彩,欣赏珍视生命之水。

2、学习用线描、色彩表现雨景,制作保护水的招贴画。

3、养成学生在生活中关心水资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对水的绘画表现养成在生活中关心水的好习惯 教学难点:

用线描、色彩的方法来表现雨景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人

1.教师设问:同学们,下雨是自然现象,你喜欢下雨吗?为什么喜欢下雨?描述一下雨天上学的情景好吗?(学生发言描述之后看影像) 2.看下雨的影像。

3.小结:烟雨朦胧,湿漉漉,空气清新,到处像洗过一样很漂亮。

二、深人理解

1.下雨天是一个什么样的情景?(景物、人物) 2.你注意到雨点落下来时是什么样子?(在空中、在地上) 3.下雨时你是什么心情?有什么感觉?(喜欢、不喜欢) 学生回答后小结:大家说得很好。下雨了,雨点从天上争先恐后往下落,风把雨点吹得往一边斜,所以,人们打伞总要斜一点。

有时雨越下越大,好像一串串银珠从天上掉下来,雨水把地面淋得透湿。人们打着伞、穿着雨鞋、披着雨衣,在路上匆匆忙忙地走着。当乌云密布时,大地变得阴暗,景物也失去了光彩。每当下雨了,很多同学就有一种好奇、兴奋的心情,有的还喜欢在雨中行走玩耍。大人们也不例外,在炎热的夏天,若是下一场大雨,人们会觉得非常舒畅。美国影片《雨中情》中的男主角在雨中手舞足蹈,表现出兴高采烈的情绪。雨,原来也是欢快的。 教师:怎样画雨景呢?请大家把课本翻开。(画雨的小训练) 课件:雨景的照片和电视、电影中有关雨景的片断

三、方法指导

1.介绍画雨的表现方法:勾法、刷法、刮法、蜡笔水彩法。 2.教师着重介绍蜡笔水彩法。示范并讲解:

(1)先画好雨中的人物、景物;

用浅色蜡笔点线画雨,注意用线;

最后用重色水彩(如:紫灰色、蓝色、深绿等)涂画天空地面和空白处。乌云、闪电、树、飘落的雨点、人们打着伞在雨中行走,还有映在水中的影子等等的表现,使画面线条模糊,给人感觉好像是画中景物被风吹得在动。同学们可以想一想自己的方法。

画雨方法的课件,多媒体演示

四、作业观摩

.教材上的三幅学生作业,内容情景不尽相同,工具材料各不相同,表现形式方法也不相同,但都是非常优秀的作业。

.本校同年级学生的优秀作业若干。作具体的情景与形式美评价分析。

五、自由表现

.布置学生作业:画一幅雨中行或雨中景的画。 .学生动手作业。 .教师巡视、协助、提示。 提示:把雨天见到的印象最深的场面画下来。表现雨不一定就是画雨,还可以通过人物的动态、衣物在雨中的形态等来表现雨;雨点不像雪花,要注意用线。有些颜色调不出,如蓝黑色、蓝灰色、蓝紫色等,教师可趁机把方法告诉给学生。

六、教学总结

11 飞天畅想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探索太空奥秘的浓厚兴趣启发学生大胆想像描绘未来世界人类去太空旅行或探索的情景.

2、运用易拉罐、铁丝等材料进行人造卫星的立体造型表现训练.

3、培养学生丰富的想像力激发学生对航天事业的兴趣和热爱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 :

培养学生丰富的想像力,激发学生对航天事业的兴趣和热爱科学的精神。 教学难点:

通过想象描绘人类去太空旅行的景象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课件展示充满无穷无尽奥秘的太空

2.教师小结:宇宙大得难以想像,它充满无穷无尽奥秘,人类几千年来不断地对太空进行探索,出现了很多著名的天文学家,近几十年来,人类已经登上了月球,发射了许多探测器,去探索无边无际的太空世界,今天我们也一起去太空看看。(揭示课题).

课件出示神奇美丽的太空, 然后出示课题。

二、交流 1.游太空前的准备——资料交流,参观了解。

(1)资料收集:课前搜集航天发射中心、火箭、飞船、卫星、探测器等有关太空的资料和图片。

(2)讨论怎样游太空。e突出“游”的方法) a、坐上各种飞行器。

b、穿上太空服。(因为没有地球的吸引力,没有氧气,在太空中会飘来飘去) (3)去航天发射中心。(分组交流资料——教师总结) a、了解航天发射中心。我国有三个航天中心,分别是甘肃省酒泉发射中心、山西太原卫星发射中心、西昌航天发射中心。(课件展示图片)航天发射中心是发射卫星、探测器、飞船等。

课件展示我国三个航天中心的图片。

b、了解长征系列火箭。(出示长征系列火箭图片) c、了解“神舟”号系列飞船和各种卫星、探测器。(出示图片)卫星、飞船、探测器等是靠火箭装载飞进太空的。

d、观看“神舟”五号飞船升空发射遨游太空的精彩片段。 2.乘坐飞船游太空——指导构思,引发奇想。

(1)一乘坐“神舟”六号飞船游太空(播放音乐和游太空录像) (2)说说在太空见到什么?提示:五颜六色的星星,各种人造卫星,无边无际的宇宙,美丽的城市,和地球一样有各种生命,可爱的外星动物,儿童乐园,高速公路……

(3)说说在太空出现什么情况?(没有大气,会失重,课件出示宇航员在太空行走时失重的各种不同动态和在睡眠、饮食时失重的有趣状况) 3.画太空——欣赏作品,评价学习。 (1)课件展示多幅学生作品。

(2)说说这些小朋友是怎样画的、怎样想的。

三、创作

大胆设计造型独特的航天飞行器、奇异的外星人和壮观的太空城市,描绘出一幅未来人类在神秘太空世界进行探索、旅行的图片。教师巡回指导。

四、评价 表扬想像奇特大胆和构图独特的学生,并通过视频展示台展示其作品。

五、拓展

了解卫星是怎样传送电视节目的——外国的新闻内容就是通过卫星传播过来的。天气变化情况是通过卫星来观察云层而得知的。

12 教学目标:

、根据假定的旅行情境,画一画自己的旅行物品,并以旅行包为主体,把它与其他生活用品一起合理安排在画面之中。

、能根据客观物象的内在结构、比例,用流畅的线条塑造旅行用品。 、善于收集整理资料,能用文字、图像形式记录、整理旅行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

、能运用简单的平面设计的形式原理,集体合作制作一个集锦本。 、在有趣的美术活动中,寻访自然美景,了解社会历史、文化渊源,探究世界奥秘,激发热爱生活、艺术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

.教师讲自己亲身经历的旅行笑话,说明旅行前物质准备的重要性。 .学生说说自己最希望到哪里去旅游。

.细心思考出行前的物质准备。根据当地的天气、地理环境、自己的生活需要进行准备(例女百:路线图、备忘录、衣服、雨伞、洗漱用品、零食、药品、钱、照相机等)。

课件展示要准备的物品

二、观赏背包

我们去旅行 1.出示背包,引导观察、思考: (1)旅行使用的包应该有哪些功能、样式? (2)这些产品的结构、材质、构成、各部分的比例是怎样的? 2.了解背包的结构。

(1)背包的结构:圆柱体、圆球体、立方体、三角锥体。 (2)构成:功能袋、背带、拉链、装饰图案。 (3)材质:皮革、帆布、尼龙布料、普通布料。

(4)样式:手提、肩挂、背负、一个功能袋、多个功能袋组合、附件、纽扣。 课件展示不同种类的包 1.旅行包 2.会议、公务包 3.购物的手袋 4.时装包 .书包

课件展示背包的结构、构 成、材质、样式

三、绘画指导

1.教师示范画背包,学生总结步骤、方法。 2.小结表现方法:

(1)抓住背包的外形特点与哪种立体形相近。 (2)从不同角度观察背包。 (3)表现背包的背带、拉链等细节。 (4)添画生活用品,学生做教材中的小训练。 CAI课件演示步骤:

背包摄影图片----背包的剪影----与背包近似的立体形----背包的线描作品----添加生活用品

四、作品欣赏 1.欣赏学生作品。

2.分析学生作品的成功和不足之处。 (1)背包的形体画得比较准确,构图大方。

(2)线条流畅,有疏有密。 (3)注意了细节描绘。

(4)生活用品的摆放有紧有松、有前有后、有大有小。 展示学生作品

五、学生作业

1.学生自由摆放自己的书包和水壶。 2.学生进行观察性绘画。

课件出示作业要求

六、评析交流 1.学生作业展示。

2.学生自主介绍自己的作品。

3.教师布置学生收集活动二的学习资料。

第5篇:湘教版五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备课时间:第( )周星期( ) 教出时间: 第( )周星期( ) 总第( )课时

1课 家乡美

教学目标 :

1、了解、学习风景画的表现方法。

2、学习图案设计的基本方法。

3、培养学生组织安排版面的能力。

4、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歌颂宣传家乡的情感。 教学程序

一、交流

1、课前信息收集:

2、交流感受: a、欣赏家乡的片段。 b、家乡发生了什么变化? c、你喜欢的家乡美景是什么?都有哪些特点?

3、教师小结:家乡这几年变化可真大,家乡是生我养我的地方,不管是朴素的农家小院还是城市的璀璨华灯,它都是美的!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热爱家乡就是热爱祖国。

二、学生开展讨论和评价,教师总结:

1、引导学生欣赏课本上的学生作品是怎样表现家乡的。 a、构图的处理。(前主后次,前实后虚,前大、多,后小、少) b、特定的内容。(房屋、街道、田野、树木等) c、内容的取舍。(选择有代表性的景物,抓住景物特征)

2、师生总结作画方法和步骤,提出作画要求:

三、创 作

a、选择有代表性的内容和景物,将家乡的主要特点表现出来,不必完全写实。 b、注意有主次,有取舍,注意构图的完整性,能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家乡的景色特点。

c、绘画工具不限。

四、评价

选择最富有表现力的工具作画,把家乡最美的景色画出来。 教师巡回指导。

表扬作画大胆和构图独特的学生,并通过视频展示台展示其作品。

五、拓展

欣赏《家乡好》。 课后通过书籍或民间搜集有关家乡各方面文化的资料(传 说、民歌、戏曲、特产等)。 备课时间:第( )周星期( ) 教出时间: 第( )周星期( ) 总第( )课时

第1课 家乡美(活动二) 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课题: 《欢迎来家乡做客》

2、(学生自由回答后,赏风景——品特产)

二、设计制作

1、选择旅游景点: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景点——选画。

2、景点介绍:各小组交流资料,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丰富 各景点的知识介绍,然后整理成简单精练的文字——突出特色。

3、品尝家乡特产和特色小吃。

4、感受家乡的节庆活动。

5、了解家乡名牌产品。

6、老师小结:家乡的历史文化、风景物产给朋友留下了深刻印象,为了让更多的游客到我们这里来旅游观光、投资办厂、购买物品,让更多的朋友知道家乡,喜欢家乡,你们愿意为家乡做广告宣传吗?

7、制作宣传刊:8人一组,根据家乡的特点设计并制作宣传刊。比比看。哪个小组能获得最佳设计奖或最佳导游奖。

8、步骤方法和要求:根据书上制作步骤图的提示,将表现家乡的画配以简洁的文字说明,并结合美丽的图案,合作办一期介绍家乡的宣传刊。

a、用黑色或灰色厚纸托裱作品。 b、配上简单精练的文字和精美的插图(画、剪贴等方法)。 c、标题文字要美观醒目。

9、小组分工合作,教师巡回指导。

三、交流互动

各小组在教室四周展示作品:

1、派代表按“风景、建筑、特产、人物”的顺序夸夸家乡。 a、每组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成立旅游咨询小组。

b、走下座位向其他小组咨询,也可邀请同学到自己小组咨询。

2、教师小结:我们家乡的变化日新月异,通过咨询你最想说什么话?为了明天家乡的更美好,我们该做些什么?

四、深入调查 拓展思考

1、查找家乡(历史)的爱国名人,将他们的事迹摘录、图片收集,整理成资料卡片,可上当地图书馆、文化馆找地方志之类的书籍或上网搜索。

2、参观、采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如革命遗址、文化遗址、名人故居等。 这一组宜在老师的带领下,学生准备好相机、录音机、笔、纸,并要精心设计好采访提纲。

备课时间:第( )周星期( ) 教出时间: 第( )周星期( ) 总第( )课时

2课 逛大街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记忆、想像,理解物体近大远小的空间关系,表现出逛大街的热闹场景。

2、能较好地掌握画线的基本方法,并用线条较准确地描绘出物体的形状和结构特征。

3、培养学生关心社会、热爱家乡的情感,养成细心观察事物的习惯。

第2课 逛大街(活动一) 教学程序:

一、引入

1、教师设置一个“猜猜看”的游戏环节,逐一出示四张范画。 (1)立式广告牌的几何形。 (2)平面的立式广告牌。 (3)立体的立式广告牌。

(4)添画了细节的立式广告牌。最后出示这张立式广告牌的摄影照片。

2、让学生在游戏中感受从平面到立体,从简略到细节的过程。

师生之间交流所见街边的小设施。在记忆和叙说中唤起学生对美丽街市的留恋,以及细致观察生活的能力。

二、欣赏、发 现与交流

1、分小组欣赏各自带来的街边小设施的图片(教师也可以为学生预备几张)。能说出它们的出处及造型可爱之处。

2、说一说所带来的图片哪一张你认为最难画?难在哪里?

3、学生互相交流,再师生交流。 学生作业 教师巡回 辅导

1、提出作业要求。

(1)根据拍摄的照片或自己的记忆,画一画街头的小设施,要求用线流畅,具有一定的立体感并能进行一些细节描绘,可以适当地填上一些色彩。 (2)作业完成后沿轮廓剪下来贴在作业展示板上。

三、评议作业 小节全课

用线描的形式画一条宽阔的大街,让学生把所画的小设施贴在合适的地方。 (1)说一说哪一段街道“设施”最完善。

(2)看一看这条“大街”,你有什么感受?还可以增添什么设施?使之更具人文性。 备课时间:第( )周星期( ) 教出时间: 第( )周星期( ) 总第( )课时

第2课 逛大街(活动二) 教学程序

一、声音导入

1、听声音(人的喧哗声)

2、提问:

(1)刚才你们听到什么声音?(人的喧哗声) (2)通过听到的声音,你想到了什么地方?(大街上) (3)这些声音会给你带来什么感受?(人多,非常热闹) (4)大街上,你能看到些什么?(街头小设施、建筑物、人物)

二、图片欣赏

1、欣赏图片

(1)街头小设施 (2)建筑物 (3)人物 (4)街市图片

2、总结:街头小设施 街市:建筑物、人物 介绍相 关知识

1、认识不同视角及构图类型

2、透视知识

(1)近大远小 (2)近清楚远模糊 (3)遮挡关系

三、画法指导

1、确定内容:突出重点

2、定好构图:灵活、新颖

3、大胆描绘:先画近处的,再画远处的。近处的画大一些。远处的画小一些,近处的物件总是遮挡远处的一些物件。

四、欣赏作品

1、欣赏学生作品

2、谈感受

五、学生作业

1、提出作业要求

2、学生作业,教师巡回指导

3、讲评作业

4、总结、拓展

备课时间:第( )周星期( ) 教出时间: 第( )周星期( ) 总第( )课时

3课 聪明的机器人

教学目标:

1、学习设计机械手和制作机器人模型的方法,掌握机械立体形的画法,能运用各种媒材进行机器人模仿造型活动。

2、透过美术创作活动,学生的空间想像力逐步发展,对媒材的造型的适应性具有一定的认识能力,并能合理选择和使用媒材。作业应做到造型与功能作用相结合,初步形成设计应用意识。

3、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能积极参与到团队活动任务中,独立思考,共同探讨,使小组活动有序协调地开展。对设计与制作的学习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热情。

第3课 聪明的机器人(活动一) 教学程序

一、动画欣赏

课件出示:机器人动画片断。

1、欣赏机器人动画片断。

2、引导提问:你了解机器人吗?你是从哪里了解到机器人的有关信息的?学生自由交流,谈论机器人。

3、认识机器人:你认为机器人是什么呢?是人吗?是机器怎么又叫机器人呢?我们给它取名机器人,并不是因为它像人的

样子,而是因为它具有与人相似的智能水平和一定的思维能力,并且具有在人类不可接触的环境中进行工作活动的特殊功能。正因为这样,我们才惊讶机器人的聪明程度。

板书课题:聪明的机器人。

二、认知结构 尝试训练

1、了解机器人的作用。引导思考:机器人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呢?我们来看一看机器人的类型有哪些,分别都能做什么。机器人分为两大类:即工业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所谓工业机器人就是面向工业领域的多关节机械手或多自由度机器人。而特种机器人则是除工业机器人之外的、用于非制造业并服务于人类的各种先进机器人。包

括:服务机器人、水下机器人、娱乐机器人、军用机器人、农业机器人、机器人化机器等。在特种机器人中,有些分支发展很快,有独立成体系的趋势,如服务 机器人、水下机器人、军用机器人、微操作机器人等。机器人的类型不同,它的 备课时间:第( )周星期( ) 教出时间: 第( )周星期( ) 总第( )课时

作用也就不同。

2、认识机械手的造型特征。一般讲的工业机器人,就是机械手臂,代替人类进行一些特殊性工种的工作,根据你看到的这些机械手图片,说一说机械手臂的外形特点。学生讨论,自由发言。机器人的手一般由方形的手掌和节状的手指组成。教师介绍北京航守航天大学机器人研究所研究与开发的“多指灵巧手”。

3、自主尝试机械形体画法。

看书分析机械形体是怎么画的,试一试螺丝帽的立体形的画法。 学生尝试练习,展示作业,教师反馈,进行技法指导。

三、创意设计

1、机械手功能探讨。你准备设计一个具备什么样功能的机械手?学生自由发言,交流。

2、提出活动:参照资料或展开想像、用线描的方法设计一只机械手。注意将关节的连接部分交待清楚,画出机械手的立体形效果。

3、学生作业。 展示创意

学生自评,将设计意图和机械手的功能进行设计发表。

备课时间:第( )周星期( ) 教出时间: 第( )周星期( ) 总第( )课时

第3课 聪明的机器人(活动二) 教学程序

一、欣赏感受,认知造型特征

1、欣赏感受,认识特征。

引导提问:通过观察,机器人在造型上都像人形吗?都有哪些外形特点呢? 学生自由交流。

2、欣赏机器人模型。 出示机器人模型的图片,感受模型制作的材料和有趣的造型,引出本课学习内容。板书课题:机器人模型制作。

二、范式分析,获得方法

1、拆分模型,发现制作材料与方法。

分小组分发机器人模型,让学生直接把玩模型。

引导思考:这些机器人分别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运用了哪些制作方法? 学生讨论与发现,分组进行总结发言。

小结:运用了各种纸张、泡沫、纸盒、蔬菜瓜果等材料。 运用了卷、折、贴和切制、削制、插接等方法。

2、材料选择。

分析教材多用途机器人的模型制作,并与原型图片比较。 这件作品的制作是怎样巧妙利用材料来制作的? 自主学习说说它的制作过程。

小结:机器人的不同部分用不同的材料来制作。

3、方法的训练。 对刚才了解的方法、尝试选择合适的材料做一做机器人的形体组件。学生自由尝试练习。

4、小组策划机器人模型制作方案。 学生小组讨论,画示意图,派代表发表模型制作的构思,说明小组内的分组方式。

三、分工制作,小组组装

1、提出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尝试用不同的材料制作一个机器人模型。

2、小组分工,完成 个体制作任务。

小组内由小组长布置分工,依照小组集体策划盯方案,依计划分工合作。

3、学生作业。

4、教师巡视,协调各组制作情况。

5、小组内合作将机器人模型各部分部件进行整体组装。

四、作品评价

小组各自展示模型作品,分小组分别进行自我评价,表达设计意图和功能特点。 学习拓展科技发展很快,需要我们去发现与学习,通过今天的美术学习活动,希望同学们更加热爱科学,学习科学,会用科学知识为人类造福。 备课时间:第( )周星期( ) 教出时间: 第( )周星期( ) 总第( )课时

4课 欢乐陶吧

教学目标:

1、通过对陶艺作品的赏析,认识和了解我国古今陶文化的发展过程,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意识,增强个人文化素养。

2、运用陶艺制作的多种方法,创作造型有特点、形象生动有趣的作品。

3、增强学生的想像表现能力和动手造型能力。

教学重点:运用陶艺制作的多种方法,创作造型有特点、形象生动有趣的作品。 教学程序:

一、说陶

1、了解我国有关陶文化的知识。

2、学生讲述知道的陶文化。

二、赏陶

1、欣赏彩陶文化:

(1)半坡型

(2)庙底沟型

(3)马家窑型

(4)半山型、马厂型

2、欣赏黑陶文化特点:黑、薄、光。

3、彩陶文化运用的艺术法则。

4、欣赏现当代陶文化。

三、玩陶

1、提问:这些作品分别运用了什么方法?

2、这一件作品运用了哪些方法?你感觉怎样。

3、A、手捏的作品是按什么步骤做的呢? B、手捏的大泥团应注意什么? C、盘条法又是怎样做呢?

4、搓泥条应该怎样才能搓得基本一致?

5、怎样才能使泥板拼接的作品变得牢固而不会轻易损坏?

6、拍泥板应该注意什么?

7、以下作品分别运用了哪些装饰的手法,你能说说吗?

8、欣赏学生作品。

四、用陶:老师总结陶艺在生活中各个地方的应用。

备课时间:第( )周星期( ) 教出时间: 第( )周星期( ) 总第( )课时

第4课 欢乐陶吧(活动二) 教学程序:

一、对比导入

1、出示陶艺作品,仔细观察比较,说说它们各是用什么方法做成的?

2、制作方法归纳:泥条盘筑、随手捏制、泥板拼接法等。

二、探究方法

1、将用泥板拼接法做成的陶艺作品在学生间传送,看一看,摸一摸,感知作品制作特点。

2、思考:泥板拼接法的制作步骤和方法是怎样的?

3、同桌或小组间交流。

三、验证方法

1、师生合作完成一件简单的泥板拼接作品。

2、归纳制作方法、步骤及注意事项:

(1)拍泥板——泥板厚度适宜;

(2)粘接成形——粘接部位要捏牢固;

(3)装饰——方法不限;

(4)烧制。

四、教材赏析,尝试制作

1、观察教材步骤图例,进一步了解陶艺制作的整个流程。

2、欣赏教材范品,开阔思维,感知作品造型的多样性。

1、作业要求:运用多种方法个人独立制作或与同学合作完成一件自己喜欢的造型生动的陶艺作品。

2、教师巡回指导。

五、作业展评

1、自评、互评、师评相结合。

2、教师小结全课。

备课时间:第( )周星期( ) 教出时间: 第( )周星期( ) 总第( )课时

5课 同一幅画

教学目标 :

1、了解色彩语言的丰富性,认识色谱,学习调色与涂色的方法。

2、能准确地识色、调色和涂色,个体完成涂色练习并参与集体组合成画的活动。

3、表现出对世界名画欣赏、临摹与组合的美术活动的兴趣和成功的快乐,富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集体协作的精神。 教学程序

一、欣赏讨论

1、欣赏《向日葵》。

2、引导提问:你见过这幅画吗 ? 对同一幅画你们的感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 学生组内交流、讨论。认识色彩是绘画的语言、色彩是相同的。 3 、导出新课,板书课题:同一幅画。

二、探索体验

1、引导思考:这幅画主要有哪些颜色 ? (1) 观察与识色。 (2) 提问。

2、探索调色方法:这些颜色是怎么样调配出来的呢 ? 学生讨论,自由发言。

体验 l :根据教材提示,用大红与柠檬黄进行调和,把产生的橙色与同桌的比一比,色彩效果是否一样 ? 为什么 ? 小结:两种颜色相调和,颜色分量的不同使色彩效果产生变化,一般朝分量多的颜色方面倾斜,所以调色时应先看准色彩的倾向性。

体验 2 :在一种颜色中调入白色或黑色,看看会发生什么变化 ? 小结:通过这一方法可使色彩发生深浅变化,这又叫做色彩的明度变化。这样就可以调出许多丰富的颜色了。

体验 3 :任意找一种《向日葵》这幅画的颜色,尝试调配一下,是否很接近 ? 学生自由交流。

体验 4 :从教材右页马赛克效果的《向日葵》画中取一方格 (G5) ,这一格是由 24 个小块组成的,将它们分解开,与色谱中颜色相对比。我们一起调出这些颜色并涂画在纸上。

三、师生合作,共同探讨。

分工合作我们可以将这幅画分解成许多小色块,近看是些颜色。但远一点或眯眼看,向日葵就清晰地呈现出来了。全班每个同学画其中的一部分,然后组合,可拼成一幅有丰富色彩的《向日葵》。 备课时间:第( )周星期( ) 教出时间: 第( )周星期( ) 总第( )课时

1、画格。

2、选择与分工。将横排 A — J 与竖排 l 一 5 交叉组成编号,选择你喜欢的一块。分工要有协调,别人已选的不能重复。教师调控方格被选情况。

3、临摹涂色。按小格的颜色来调色、涂色,涂色不能出格、相同的颜色可以一次涂完。

4、提出要求,巡视指导。

四、组合展示

1、让学生按底纸上的格子,找准坐标贴上自己的那一部分。

2、引导学生眯眼看看,欣赏评述全班同学集体组合画出的作品。

备课时间:第( )周星期( ) 教出时间: 第( )周星期( ) 总第( )课时

6课 团扇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古团扇的制作工艺及特点。

2、欣赏团扇的扇面画,提高审美能力。

3、制作团扇,运用所学装饰扇面。

4、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学程序

一、设置情境,感 受中华民族古 老的扇文化

1、教师演示课件。。

2、学生欣赏有关团扇的古诗、古画及相关介绍。

3、教师板书课题。

二、讨论交流,了解团扇的制作工艺及特点

1、提出活动要求:分组交流团扇的资料,并思考团扇的特点是什么。

2、学生分组交流学习,教师参与。

3、继续演示课件,介绍团扇的制作工艺及特点。

三、讨论分析,感受扇面画的形式美感

1、继续演示课件,提出活动要求:

(1) 分组,每组重点讨论教材中的一件团扇作品。

(2) 从扇面画的作者、内容、造型、色彩、风格、构图特点等方面展开讨论分析,根据不同的扇面画可以有所侧重。

2、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参与。

3、每组选派代表上台评述。

4、教师鼓励学生,并与学生交流自己对作品的理解。

四、制作团扇,根据扇面的形状合理安排画面

1、指导学生剪出团扇的形状。

2、观察教材小训练中的两个扇面,说说哪个扇面更美 ? 为什么 ?

3、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前者更美,因为蝴蝶图案的大小、布局更适合于扇面的形状。

4、引导学生根据扇面的形状安排画面。

3、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前者更美,因为蝴蝶图案的大小、布局更适合于扇面的形状。

4、引导学生根据扇面的形状安排画面。

五、教学评价与延伸

1、展示作品,自由欣赏,自由交流。

2、自评、互评。

3、多媒体欣赏折扇的扇面画。 备课时间:第( )周星期( ) 教出时间: 第( )周星期( ) 总第( )课时

7课

星光灿烂——制作纸浮雕星星

教学目的:

1、了解纸浮雕的成型原理,能熟练识图。

2、能运用折叠、剪切、压折等方法、技能,制作出纸浮雕作品。

3、养成精心制作的良好习惯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 教学重点:识图并能独立完成1~2个浮雕星星的制作。 教学难点:创造出具有个性的作品。 教学过程:

一、欣赏导入新课。

(出示两个星星造型,一个是平面的,一个是立体的。)

师:同学们,黑板上的两个星星有什么不同之处?一个是平面的,一个是凸起的, 感觉很立体。这个星星非常有立体感,好象从这个底板上浮起来一样,我们把这 种效果叫做浮雕,这个星星是用纸做的,所以叫纸浮雕。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 的《星光灿烂》,制作纸浮雕星星。(板书课题)

二、授新课。

1、引导发现

你们知道老师是运用了什么方法,使这柔软而平整的纸,产生立体感的吗? 是用折叠的方法制作的。有的折线向上凸起,有的折线向下凹。

运用了折叠的方法,折叠是制作纸浮雕最基本也是最常用的方法。那么要想学会制作,首先要学会看制作示意图,屏幕上有的示意图,你们知道上面的红、蓝色的虚线与黑色的线分别代表什么?你们可以拿出抽屉里的浮雕星,仔细观察下告诉我。

红色的虚线代表凸折线,蓝色的虚线代表凹折线,黑色的实线代表裁切线。

2、绘制示意图

师:学会看示意图后,我们还要学会绘制示意图,我们来看一下如何绘制的。(课件展示)

3、学生试做

学会看示意图后,我们还要学会绘制示意图,我们来看一下如何绘制的。 现在我们来动手试做一个浮雕星,按照这个示意图制作,把在制作过程中碰到的问题或者好的办法记录下来,等下一起来讨论。可自己独立试做也可按组合做。

4、拓展 备课时间:第( )周星期( ) 教出时间: 第( )周星期( ) 总第( )课时

经过刚才的试做和总结,我们都掌握了这个浮雕星的制作,但能不能让你的星星更加与众不同呢,说说你的想法。屏幕上的这几个示意图和浮雕星,是在刚才的星星基础上变化而来。我们还可以变化出什么造型的浮雕星呢? 三角、四角、五角、六角、八角、不规则星等。(欣赏实物)

三、学生制作。(播放音乐)

看了这几种不同造型的星星后,是不是又想试一试呢? 让我们动起手来,把这夜空点缀的更加美丽。

四、展示学生作品

制作好的星星粘贴到展板上。

五、课堂小结及延伸

通过刚才同学们的精心制作,这片天空有了繁星的点缀,更加美丽了。纸浮 雕除了能够制作星星,还可以制作出各式各样美丽的造型,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并结束这堂课。(课件展示)

教学反思:

这堂课教学教具准备充分,课堂层次分明,程序清楚,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都完成的比较好,学生都能够独立制作出比较完整的浮雕星星,但教学难点完成的不是很好,很多学生都只是在四角星的基础上加以变化,而且变化时,不够大胆,很拘谨。虽然课堂上我也展示并示范制作了几个其它造型的星星,但掌握的学生不多,应该在示范时,借助实物投影仪,让学生更清楚如何来制作,这样难点就能突破了。课堂上碎话多的毛病还需要改正,在学生试做这个环节,本来的设想是让学生发现问题后,自己先找解决的方法,我再总结,可是在课堂上,我又帮学生代劳了。总的来说,整堂课较平稳完整,如果能加入一点表演等形式,会让课堂气氛更活跃。

备课时间:第( )周星期( ) 教出时间: 第( )周星期( ) 总第( )课时

8课 大地飞虹

教学目标:

1、欣赏立交桥的艺术美,感受立交桥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2、运用裁、剪、切、粘贴等手法,将纸材加工为纵横交错的立交桥,培养学生缜密的思维,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3、激发学生参与改造生活的热情,播下建设美丽家乡的理想种子。

重点难点:运用裁、剪、切、粘贴等手法,将纸材加工为纵横交错的立交桥,培养学生缜密的思维,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 第l课时 ) 教学程序:

一、立交桥欣赏

1、欣赏桥:水面有桥,沟通隔水两岸;陆地有桥,连接四面八方的立交桥,方便了往来,繁荣了经济,也可沟通心灵。

2、揭示课题:立交桥。

二、立交桥分析

1、提问:

(1) 你能想像一下,在城市中建造一座立交桥需要什么条件吗 ? (2) 你还能想像一下,真正建造一座立交桥需要做些什么吗 ?

2、图片欣赏:立交桥的种类:

一、跨线桥;

二、地道桥。

3、欣赏跨线桥,提问:你能将这座跨线桥用绳线表现出来吗 ? 了解本地交通现状提供设计1 、我市某地交通拥挤,是交通事故高发地段„„

2、你们能为此地设计一架立交桥,舒缓其交通压力吗 ?

1、你们能尝试先用手中的绳线来设计吗 ?

2、教师巡视指导。

三、设计立交桥

提出要求:将用绳线设计的立交桥雏形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备课时间:第( )周星期( ) 教出时间: 第( )周星期( ) 总第( )课时

第8课 大地飞虹 ( 第 2课时 )

教学程序:

一、确立方案

完善欣赏上节课优秀作业,学生自由组合确定小组成员、设计方案。 方法指导

教师模拟桥梁设计师的身份,示范、讲解制作立交桥的基本方法指导过程和方法: (1) 根据方案,各自分工完成桥面、桥墩、附属设施等的制作。 (2) 根据方案。齐心将各部分粘贴合成。

(3) 根据方案和实际情况,对立交桥模型进行修整。

二、制作立交桥

学生们动手制作立交桥,教作品评析 师巡视指导。

1、将学生的作品陈列在展台上,由小组推荐 1 — 2 位组员对自己的作品作简单的陈述。

2、提问:你最喜欢哪一座立交桥 ? 说说你的理由。

3、同学们设计和制作的每一座立交桥都有各自的特点,课后让“小车”在上面跑跑,检查检查你的设计合理吗 ? 如果存在问题,你能想办法解决吗 ?

备课时间:第( )周星期( ) 教出时间: 第( )周星期( ) 总第( )课时

9课 编花篮

教学目标 :

1、掌握编花篮的基本方法、技能,能编出一个小花篮。

2、了解有关插花的基本方法和形式美法则,制作一件插花作品。

3、养成精心制作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第 9 课 编花篮 ( 活动一 ) 教学程序

一、回忆导入

1、欣赏上节课制作的纸条编织的方形小花篮。

2、展示、欣赏一个圆底小花篮。

二、欣赏

1、欣赏上节课制作的纸条编织的方形小花篮。

2、展示、欣赏一个圆底小花篮。

3、出示课题。今天我们要把这种美进行延续和扩展,做一个可爱的圆底的小花篮。

三、对比激趣

1、同时欣赏蜘蛛编网和手工简易篮筐编织 ( 按书中步骤图 ) 的录像。

2、从刚刚见过的录像里你发现了什么 ? 两种编织的效果有何不同 ?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 ? 学生讨论交流。

3、提、压是编织的基本方法,但要做成一个立体的小篮,还需要一些小技巧。你们想不想了解更多呢 ?

二、设计制作

1、开始的级别为杂工。编织篮筐从哪一部分开始 ?( 底面 ) 各组欣赏自己带来的筐篮的底面。底面编织有哪些不同的方法 ? 它与侧面编织有什么关联吗 ? 试试看,还有没有新的编织方法。全体编织完篮底,过第一关。

2、升级为制造工人,回主菜单——花篮。接下来我们要进入侧面编织。你们先用 2 分钟时间试试编侧面。有什么问题吗 ? 如何才能让侧面竖立 ? 说说你们各自的方法。教师小结:底面剩余材料弯折缩编、纬线圈按从小到大顺序套起„„欣赏各种造型的花篮。怎样才能做出特别的造型来 ? 教师小结:纬线圈的形状变化、借助外物造型„„修改你的设计。

3、升级为设计助手。回主菜单——花篮。一个好的设计师不光要了解制作方法,还应该掌握多种可用材料及其用法,有更加宽阔的视野。欣赏各种材料制作的篮 备课时间:第( )周星期( ) 教出时间: 第( )周星期( ) 总第( )课时

筐你们想一想还有什么可以用来编织篮筐 ? 教师小结:纸条、纸藤、枝条、软铁丝、软家用电线、细麻绳、彩泥„„这些材料各自有什么特点呢 ? 怎样更好利用 ? 师生交流、讨论。师:非常棒。祝贺你们再次升级——设计师。

4、进入主菜单——花篮。这一关会有什么展现给我们呢 ? 作业 要求:在规定时间内集

体制作一个花篮,看谁的造型独特有创意。

三、学生组内制作。

四、点评小结

展示各组成果,学生评点出最美的花篮。 祝贺通关成功 ! 升级为首席设计师 ! 通过共同的努力,同学们终于成功地通过了游戏最后一关,这些美丽的花篮要是再装上鲜艳的花朵,不知道会多美呢 ! 下一节课我们就来为花篮添上更美的插花装饰 !

备课时间:第( )周星期( ) 教出时间: 第( )周星期( ) 总第( )课时

第9课 编花篮 ( 活动二 ) 教学程序

一、交流信息 主动学习

1、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插花资料,在课堂上采取各组之间相互问答的方式进行交流,激发学习兴趣。

2、简要了解插花艺术的历史和种类。

二、命名游戏

1、欣赏一组插花作品,感悟花的语言。在欣赏过程中: (1) 比较插花作品中的花器,了解到花器有深浅之分。 (2) 比较插花作品中的花枝的整体造型,了解到插花造型有直立式和横卧式的区别。

(3) 了解到花和花篮之间的不同色彩搭配能营造不同氛围。

2、学生讨论,根据花的数量、色彩、疏密、姿态等变化给作品命名,赋予插花以生命色彩。

三、演示观摩

1、出示一个深度适中的花篮和一束花,请学生上台试摆造型。

(1) 花束首先以未经造型的形象出现,和刚才欣赏的插花作品形成视觉反差,使学生产生动手欲望。

(2) 请学生上台试摆各种造型。

(3) 试摆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花泥的妙用,并启发学生寻找其他能固定花枝的替代材料。 教师小结:每枝花的高低错落、疏密、斜正、俯仰姿态都会产生不同的韵律变化。

2、出示一个矮花篮,请学生上台试摆各种造型。

(1) 用花泥等材料固定花枝,做出直立造型的插花作品。 (2) 用花泥等材料固定花枝,做出横卧造型的插花作品。

(3) 先将花枝包装成束,再和花篮组合造型。问:“还有其他方法吗 ? ” 教师小结:花篮的形状特点各异,插花的方式也有相应变化。

3、小组内讨论交流,根据各自所带花篮的结构和特点,适合设计哪种造型,选择哪种花材 ?

四、自主表现

1、提出作业要求: (1) 选择合适的花材,制作 1 — 2 个造型独特的插花作品。小组内材料可以共享。

(2) 固定花枝的方法可以自由选择,但是要注意巧妙地隐藏花泥,尽量不要让花泥裸露出来,影响整体的美感。

2、小组合作利用材料,学生自主表现。

3、教师巡视指导。

五、师生共评 展示个性

1、请摆出生动造型的同学上台展示作品,并向同学们讲述创意。

2、师生共同评议优秀作品,选出最优秀的作品美化教室。 备课时间:第( )周星期( ) 教出时间: 第( )周星期( ) 总第( )课时

10课 生命的甘露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水对生命的重要和水的多姿多彩,欣赏珍视生命之水。

2、学习用线描、色彩表现雨景,制作保护水的招贴画。

3、养成学生在生活中关心水资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三、教学思路

第10课 生命的甘露(活动一) 教学程序

一、情境导人

1、教师设问:同学们,下雨是自然现象,你喜欢下雨吗?为什么喜欢下雨?描述一下雨天上学的情景好吗?(学生发言描述之后看影像)

2、看下雨的影像。

3、小结:烟雨朦胧,湿漉漉,空气清新,到处像洗过一样很漂亮。

二、深人理解

1、下雨天是一个什么样的情景?(景物、人物)

2、你注意到雨点落下来时是什么样子?(在空中、在地上)

3、下雨时你是什么心情?有什么感觉?(喜欢、不喜欢) 学生回答后小结:大家说得很好。下雨了,雨点从天上争先恐后往下落,风把雨点吹得往一边斜,所以,人们打伞总要斜一点。

有时雨越下越大,好像一串串银珠从天上掉下来,雨水把地面淋得透湿。人们打着伞、穿着雨鞋、披着雨衣,在路上匆匆忙忙地走着。当乌云密布时,大地变得阴暗,景物也失去了光彩。每当下雨了,很多同学就有一种好奇、兴奋的心情,有的还喜欢在雨中行走玩耍。大人们也不例外,在炎热的夏天,若是下一场大雨,人们会觉得非常舒畅。美国影片《雨中情》中的男主角在雨中手舞足蹈,表现出兴高采烈的情绪。雨,原来也是欢快的。

教师:怎样画雨景呢?请大家把课本翻开。(画雨的小训练)

四、方法指导

1、介绍画雨的表现方法:勾法、刷法、刮法、蜡笔水彩法。

2、教师着重介绍蜡笔水彩法。示范并讲解: (1)先画好雨中的人物、景物; (2)用浅色蜡笔点线画雨,注意用线;

(3)最后用重色水彩(如:紫灰色、蓝色、深绿等)涂画天空地面和空白处。乌云、闪电、树、飘落的雨点、人们打着伞在雨中行走,还有映在水中的影子等等的表备课时间:第( )周星期( ) 教出时间: 第( )周星期( ) 总第( )课时

现,使画面线条模糊,给人感觉好像是画中景物被风吹得在动。同学们可以想一想自己的方法。

作业观摩

1、教材上的三幅学生作业,内容情景不尽相同,工具材料各不相同,表现形式方法也不相同,但都是非常优秀的作业。

2、本校同年级学生的优秀作业若干。作具体的情景与形式美评价分析。

五、自由表现

1、布置学生作业:画一幅雨中行或雨中景的画。

2、学生动手作业。

3、教师巡视、协助、提示。

提示:把雨天见到的印象最深的场面画下来。表现雨不一定就是画雨,还可以通过人物的动态、衣物在雨中的形态等来表现雨;雨点不像雪花,要注意用线。有些颜色调不出,如蓝黑色、蓝灰色、蓝紫色等,教师可趁机把方法告诉给学生。

六、总结

1、作业完成情况的简要评价。

2、课堂学习态度的评价。

备课时间:第( )周星期( ) 教出时间: 第( )周星期( ) 总第( )课时

第10课 生命的甘露(活动二) 教学程序

一、讨论主题

1、组织教学,巡视纪律和学具准备等情况。

2、导入新课。问:地球是个水球,为什么又缺水呢?我们怎样来节约用水?怎样才能让更多的人来保护和爱惜水?

3、让学生针对在网上查的资料进行讨论,怎样开展保护水的宣传活动。

4、小结:地球虽然被水包裹,但90%以上是海水,加上雨水分布极不平衡、河流污染、可利用淡水很少,造成水资源匮乏。保护和爱惜水是我们每个人的义务和责任。为让更多的人爱惜和节约水,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设计招贴画。板书课题:保护生命之水(设计招贴画)

二、探究方法

1、要设计好招贴画,首先要了解招贴画最基本的形式构成要素。形式要素有: (1)广告语:(板书)简单、明了、意义贴切。 (2)画面:(板书)色彩对比强烈、主题突出。

2、欣赏各种招贴画,对照要素进行分析。

3、步骤与方法学习。 第一步:构思好了开始画草图(可用笔画出图形和文字的位置,并标出色块)。(老师可在黑板上画示意图)要求:图形不要太复杂,突出主题。(结合课文中的图片讲解)如:《请珍惜一点一滴》中以水龙头的外形和水滴结合,配以文字说明,画面起到衬托作用,警示人们关好水龙头。节约用水,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第二步:草图定好了开始绘制。可用水粉、水彩笔、剪贴等工具材料进行,也可直接利用计算机制作。今天我们就以计算机为工具进行制作。在网上选出图片,再利用图形应用软件进行处理并制作。可运用Windows中的绘图工具或从程序中找到图画工具并进行绘制;也可运用金山画王绘制;还可运用photoshop制作。 第三步:用软件中的文字工具打出主题广告语。

三、自主作业

1、将自己的构思、构图和同学展开交流讨论。允许学生交谈。

2、学生作业:直接运用计算机进行作业。

3、教师巡行、个别指导,及时解决学习活动过程中的问题。

4、教师可随时调出不错的阶段性学生作业效果给全体同学观看。

四、总结评价

1、学生把作业保存在指定的文件夹中,教师调出画面,学生互相欣赏。

2、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简评。

3、总结:今天,我们不仅认识到了水的珍贵和水资源的匮乏,懂得怎样保护、节约生命之水,而且运用计算机进行了招贴画的设计创作。同学们的作业从设计到制作都各有特点,效果很好。怎样将自己的作品真正起到招贴画宣传的作用呢?大家可在网上发布给网友或打印出来在社区张贴宣传„„ 备课时间:第( )周星期( ) 教出时间: 第( )周星期( ) 总第( )课时

11课 飞天畅想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探索太空奥秘的浓厚兴趣,启发学生大胆想像,描绘未来世界人类去太空旅行或探索的情景。

2、运用易拉罐、铁丝等材料进行人造卫星的立体造型表现训练。

3、培养学生丰富的想像力,激发学生对航天事业的兴趣和热爱科学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课件或挂图、录象展示充满无穷无尽奥秘的太空

2、教师小结:宇宙大得难以想像,它充满无穷无尽奥秘,人类几千年来不断地对太空进行探索,出现了很多著名的天文学家,近几十年来,人类已经登上了月球,发射了许多探测器,去探索无边无际的太空世界,今天我们也一起去太空看看。(揭示课题).

二、交流

1、游太空前的准备——资料交流,参观了解。

(1)资料收集:课前搜集航天发射中心、火箭、飞船、卫星、探测器等有关太空的资料和图片。

(2)讨论怎样游太空。e突出“游”的方法) a、坐上各种飞行器。

b、穿上太空服。(因为没有地球的吸引力,没有氧气,在太空中会飘来飘去) (3)去航天发射中心。(分组交流资料——教师总结) a、了解航天发射中心。我国有三个航天中心,分别是甘肃省酒泉发射中心、山西太原卫星发射中心、西昌航天发射中心。(课件展示图片)航天发射中心是发射卫星、探测器、飞船等。

b、了解长征系列火箭。(出示长征系列火箭图片) c、了解“神舟”号系列飞船和各种卫星、探测器。(出示图片)卫星、飞船、探测器等是靠火箭装载飞进太空的。

d、观看“神舟”五号飞船升空发射遨游太空的精彩片段。

2、乘坐飞船游太空——指导构思,引发奇想。

(1)乘坐“神舟”六号飞船游太空(播放音乐和游太空录像) (2)说说在太空见到什么?提示:五颜六色的星星,各种人造卫星,无边无际的宇宙,美丽的城市,和地球一样有各种生命,可爱的外星动物,儿童乐园,高速公路„„ 备课时间:第( )周星期( ) 教出时间: 第( )周星期( ) 总第( )课时

(3)说说在太空出现什么情况?(没有大气,会失重,课件出示宇航员在太空行走时失重的各种不同动态和在睡眠、饮食时失重的有趣状况)

3、画太空——欣赏作品,评价学习。 (1)课件展示多幅学生作品。

(2)说说这些小朋友是怎样画的、怎样想的。

三、创作

大胆设计造型独特的航天飞行器、奇异的外星人和壮观的太空城市,描绘出一幅未来人类在神秘太空世界进行探索、旅行的图片。教师巡回指导。

四、评价

表扬想像奇特大胆和构图独特的学生,并通过视频展示台展示其作品。

五、拓展

了解卫星是怎样传送电视节目的——外国的新闻内容就是通过卫星传播过来的。天气变化情况是通过卫星来观察云层而得知的。

备课时间:第( )周星期( ) 教出时间: 第( )周星期( ) 总第( )课时

12课 我们去旅行

教学目标 :

1、根据假定的旅行情境,画一画自己的旅行物品,并以旅行包为主体,把它与其他生活用品一起合理安排在画面之中。

2、能根据客观物象的内在结构、比例,用流畅的线条塑造旅行用品。

3、善于收集整理资料,能用文字、图像形式记录、整理旅行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

4、能运用简单的平面设计的形式原理,集体合作制作一个集锦本。

5、在有趣的美术活动中,寻访自然美景,了解社会历史、文化渊源,探究世界奥秘,激发热爱生活、艺术的情感。

第12课我们去旅行(一) 教学程序

一、激发兴趣

1、教师讲自己亲身经历的旅行笑话,说明旅行前物质准备的重要性。

2、学生说说自己最希望到哪里去旅游。

3、细心思考出行前的物质准备。根据当地的天气、地理环境、自己的生活需要进行准备(例女百:路线图、备忘录、衣服、雨伞、洗漱用品、零食、药品、钱、照相机等)。

二、观赏背包

1、出示背包,引导观察、思考: (1)旅行使用的包应该有哪些功能、样式? (2)这些产品的结构、材质、构成、各部分的比例是怎样的?

2、了解背包的结构。

(1)背包的结构:圆柱体、圆球体、立方体、三角锥体。 (2)构成:功能袋、背带、拉链、装饰图案。 (3)材质:皮革、帆布、尼龙布料、普通布料。

(4)样式:手提、肩挂、背负、一个功能袋、多个功能袋组合、附件、纽扣。

三、绘画指导

1、教师示范画背包,学生总结步骤、方法。

2、小结表现方法:

(1)抓住背包的外形特点与哪种立体形相近。 (2)从不同角度观察背包。

(3)表现背包的背带、拉链等细节。 (4)添画生活用品,学生做教材中的小训练。 备课时间:第( )周星期( ) 教出时间: 第( )周星期( ) 总第( )课时

四、作品欣赏

1、欣赏学生作品。

2、分析学生作品的成功和不足之处。 (1)背包的形体画得比较准确,构图大方。 (2)线条流畅,有疏有密。 (3)注意了细节描绘。

(4)生活用品的摆放有紧有松、有前有后、有大有小。

五、学生作业

1、学生自由摆放自己的书包和水壶。

2、学生进行观察性绘画。

六、评析交流

1、学生作业展示。

2、学生自主介绍自己的作品。

3、教师布置学生收集活动二的学习资料。

备课时间:第( )周星期( ) 教出时间: 第( )周星期( ) 总第( )课时

第12课我们去旅行(二) 教学程序

一、欣赏感受

1、学生将收集的各地景点信息进行讨论分享。

2、欣赏各地风光、风俗人情。

3、提问:你最喜欢什么地方呢?

二、了解制作 集锦本的步骤、方法

1、集锦本欣赏。

2、思考集锦本由哪几个部分组成?(封面、内页、留言栏)

3、封面有什么?(封面必须有标题。)

4、内页有些什么? (内页主要包括旅行地的地名、图片、文字介绍及相关插图。)

5、留言栏用来干什么? (向观众推介作品,同时与观众取得联系。建立评价栏目,相互学习指导。)

6、集锦本的特点是什么? (吸引观众:内容令人向往,图画引发想像,文字介绍知识,激发情感。)

三、了解版式设计法则

1、版式设计游戏通过课件让学生互动练习,进行版式 设计。

2、展示版式设计法则:

(1)描述性文字排列有的外形规范,有的活泼有趣。

(2)标题字体设计。不同字体、不同大小的文字在版式呈现的不同效果。 (3)版式设计。 (通过图例说明问题) a、视觉反差

b、对称及不对称平衡 c、视觉节奏 d、深度 e、隐含空间

3、色彩搭配练习

小结:色彩鲜艳、明亮、醒目

四、招贴欣赏 学生欣赏广告招贴

五、学生作业

学生合作制作集锦本,要求版式新颖、简洁明快,有强烈的视觉冲击。

六、评析拓展

1、你喜欢哪一组制作的集锦本,为什么?

2、你觉得今天学习的内容可以运用到生活中的哪些地方?

第6篇:新湘教版五年级美术教案

第1课 哆来咪

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敏锐的感受能力,提高艺术综合素质;

◆认识色彩、形体渐变的规律,感受色彩、形体的秩序美; ◆学会恰当调配颜色和较均匀地着色的方法; ◆掌握立体造型的简单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对形体、色彩渐变韵律有感性认识,并能够调出渐变的色彩 教学准备: 玻璃杯 7 个,颜料等 教学程序:

一、欣赏导入

1.课件出示战国时的编钟欣赏并讲一讲它的历史。

2.学生闭上眼睛一起欣赏优美的编钟乐曲。教师出示渐变色的图片。 3.想一想它为什么能发出不同的音高,形成美妙的旋律? 4.教师小结:因为青铜钟的大小渐次变化,所以敲击不同的音阶产生了优美的旋律。

二、分组制作

1.出示七个透明玻璃瓶、水,并在瓶中随意加入不等量的水, 请学生敲一敲瓶子听 听声音。

2.思考如何利用水和瓶子做出能敲出渐次变化的音高。讲解规则:七人为一组,小组 讨论后,看哪组最快想出一个办法并做好。

3.敲一敲、听一听、调一调,听听音准吗?讲一讲为什么能敲出渐次变化的音高。

4.师生小结:瓶中的水量渐次变化就能产生音高的逐渐变化。相同的物体,空间越小 音调越高,空间越大音调越低。

5.请学生在这七个水瓶中加入同等量的色水,看看发生了什么变化?想一想,为什么 会有这种变化? 6.师生小结:因为每个瓶子里的水是渐次变化的,所以加入同等量的颜色后色彩就发 生了渐次变化。

三、装饰美化

1.思考如何将这七个能敲出音高变化的水瓶,装饰成漂亮的打击乐器“水瓶琴”。

2.装饰要简单,装饰物过多会影响水瓶琴的发音。每个瓶子所贴的装饰物要一样多, 以免影响水瓶琴音高的准确性。

四、即兴表演

小组同学用“水瓶琴”敲打一首简单的曲子,比一比哪组音最准、曲子最优美,哪组 的“水瓶琴”最漂亮。

(活动二)

一、欣赏导入

1.欣赏有渐变效果的绘画作品。

2.教师提问:这些画在色彩变化上有什么共同的规律? 3.学生答,教师小结:它们的色彩发生了逐渐变化。 在优美的音乐旋律声中课 件展示几张运用渐变色彩装饰的绘画作品。

二、认识现象

1.教师提问:你们知道生活中哪些地方有渐变现象吗? 2.教师出示图片,提问:图中哪些地方出现了色彩的渐变? 课件展示几张有渐变 色摄影图片。

三、掌握规律

1.教师出示红一黄、黄一绿、绿一蓝、蓝一紫、紫一红五组色彩渐变系列的卡片, 请四位同学整理色彩卡片按渐变的顺序摆出来贴在黑板上。 2.讨论:能不能把这几种颜色串起来成为渐变色彩呢? 3.学生讨论后,教师调整摆出如彩虹般的色彩渐变。

4.出示红到暗红的渐变,让学生了解除了色相的渐变,还可以有色彩明度的渐 变。 课件展示色彩明度的推移渐变。

四、尝试作业 看书上的小训练,学生自己发现调配渐变色的方法并完成小训练。

五、作业反馈 根据小训练完成的情况,反馈讲评调色训练中的问题。

2课 家乡古建筑

教学目标:

1、了解古建筑的范围、常见类型、一般特征和有关历史典故。

2、体验并掌握线画古建筑的基本方法。

3、培养和增强学生对家乡人文遗产的情感联系和对家乡的热爱。 教学重点:体验并掌握线画古建筑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能运用流畅的线条表现作品的疏密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前让学生收集家乡的古建筑图片和资料) 师:我们已对家乡的古建筑进行了了解。古建筑有各种各样的风格样式,但也具有共 同的一般特点,你能说说吗? 学生共同分享知识 揭示课题并板书:第 2 课家乡古建筑

二、欣赏 展示家乡古建筑图片 师生共同小结: ①造型优美,对称、渐变、顶有脊、檐翘等。 ②结构科学,斗拱、柱梁、不用钉子、稳固。 ③极尽装饰,檐、雕梁、画栋、窗饰等。

三、分析

1、教师引导:要画好古建筑,先要进行观察分析,把看似复杂的建筑物变得简单易于 理解,如亭阁的屋顶,有飞檐呈流线却是三角形或梯形。其实它的各部分均可看成大 小不同的△口等形的组合,大家看是不是这样? 请两名学生上台对展示的古建筑图片用几何形概括并用粉笔表现出来。

2、师:提问,古建筑的很多细部是很科学的,也是有趣的。重檐是怎样建的?斗拱是 怎样结构的?梁柱是怎样连接的?连接、支撑、穿插、卯榫卯合、竹钉。 师生共同讨论。

四、教师示范 1.教师讲授线画写生步骤、要求: a.观察思考后构图定位; b.从屋顶处开始下笔; c.线条要流畅肯定,尽可能用长线画; d.画出些细部,看不清的想像完成

五、布置作业: 按古建筑照片线描一幅古建筑速写。

六、展示评价

1、你比较喜欢哪幅作品,为什么?

2、你觉得它的什么地方值得你学习?

3、这一部分你还可以怎样表现

(活动二) 教学目标:

1.了解古建筑的范围、常见类型、一般特征和有关历史典故。 2.能以泥为主要材料做一简约小亭。

3.培养和增强学生对家乡人文遗产的情感联系和对家乡的热爱。 教学重点:能以泥为主要材料做一简约小亭。

教学难点:采用刻画、搓条、镂空、压板、手捏等制作方法捏造小亭。 教学过程:

一、欣赏导入 (展示建筑陶艺小工艺品) 师: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几件陶制小玩意,有小亭、小塔、小屋、小桥。这些小 玩意一般用来制作假山盆景和园艺造型装饰用品。它可以单独摆放,也可以组合运用。 同学们从前面往后面互相传递着摸摸看看。

二、引导分析

1. 师:看完了的同学请思考黑板的连线题。陶艺作品上这些局部用了哪种我们学习过 的制陶方法: 瓦纹 搓条 亭柱 刻画 塔窗 手捏 桥面 压板 屋顶 镂空 2.指导答题:分组讨论后派一位代表上讲台对互相对应的两个词语进行连线。 教师揭示答案:瓦纹(刻画)亭柱(搓条)塔窗(镂空)桥面(压板)屋顶(手捏)。 3.小结。同学们有了过去的学习基础,又经过小组讨论,几位同学顺利完成了答题, 老师带来的这些建筑小玩意的制作方法就这么简单。你们想不想也做一做?

三、布置作业

1.师:今天我们综合运用已有的陶艺制作方法,设计制作一件陶艺作品“泥做小亭 子”。 板书课题:家乡古建筑

2.教师提问。俗话说“方法都一样,造型各不同”,请想想你将设计制作一个怎样新 颖独特的亭子来呢? 同桌相互讨论,交流。

3.教师小结。在刚才的讨论中,同学们表达了各自的创作思路,有圆顶亭,有四面、 六面亭,还有双层亭??好!老师期待着大家新作品的成功。

4.学生利用课前准备好的陶泥及其他材料做小亭子,教师行间指导,解决有关学生的 个别问题。

四、展示评价 1.请学生“一分钟简介作品”。 2.分组观摩。

第 3 课 小记者

教学目标 :

1、 引导学生通过简单的策划、采访、编辑和展示活动,感受 美术记者工作乐趣和成功的喜悦。美术小记者

2、培养团结协作精神和良好的交际能力。美术小记者 教学重难点:组织学生进行采访活动并制作采访结果。 教学准备:相机、话筒、钢笔彩笔、纸、报纸等。美术小记者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 导入 :带上相机、画笔,小记者们上路吧!

二、组织采访活动:

1、师强调活动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文明、团结。

2、各组按原计划进行采访活动。

三、指导学生整理采访结果:

1、用文字形式表达。

2、照片(待冲洗)。美术小记者

3、用绘画或综合方法。

四、引导欣赏报纸,简要指导编辑报纸。

五、展示采访结果,引导学生互相观摩交流做小记者的感受。

六、汇总编辑成一张大报纸。

第4课 搭建框架

教学目标:◆掌握用筷子,棍子等材料搭建架子和果篮的制作方法和技巧。

◆培养学生动手制作能力和创新意识,在自己动手制作的过程中体验创造的乐趣。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和创造美好生活的欲望。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准备 棍、筷子、绳、502 胶等

教学重点难点 用筷子,棍子等材料搭建架子和果篮 (活动一) 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 欣赏架子

1.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去参观一个特别的展览会——架子博览会,展出的将是一些 什么呢? 2.我们进入各个展厅看一看吧。请同学们自己选择一个展厅先看。 3.说说你看到了一些什么?有些什么感受呢? 4.导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搭架子,让我们把自己搭建的架子也拿来参加博览会 吧! 课件 l: “架子”展览会标题出示。

二、分析方法 1.欣赏教材上提供的各种图片。 2.你能看出它们是什么材料制作的吗?用了什么方法?

三、教师小结: 图 1,主体由细竹枝搭建,周围有软性的藤萝缠绕,还插上了颜色鲜艳别致的干花干果。 硬和软的材料相互对比,形状高低错落,色调和谐统一。 图 2,画架由树棍和绳子组成。用粗木棍搭建出架子以后。再用粗麻绳进行捆扎,正好 适合麻质的画布。 (用了粘贴、捆扎等方法。) 图 3,用筷子搭建出架子。

四、教师示范 来看老师用筷子搭建一个架子,一边搭,一边介绍捆扎、粘贴等制作方法。可以采用 多种方法固定架子,也可以不固定,直接搭建起来就可以了。 (教师在示范制作的时 候,也可以让学生参与到制作中来,与教师一起来完成作品。) 用于示范的材料 及教具

五、自主制作 学生用自己带来的材料自主制作。可以将搭好的架子放到教室中间的展示台上 来。 布置展示台 (博览会展厅)

六、评价交流 1.完成创作的同学将作业放至展示台上,可自由欣赏各组作业,与身边的同学说一说, 评一评。 2.教师带领学生参观我们自己的“架子”展厅,先向同学们介绍你自己的作品。 3.再说说你最喜欢的架子作品。谁的最美观,谁的最牢固,谁的最有创意? 学生 作业

(活动二)

教学程序

一、欣赏分析 1.欣赏教师制作的果篮实物,转动观看,想想看,它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又用什么 来连接的呢? (学生回答) 2.教师小结:用筷子制作的,再用胶粘连。可以拆分果篮,让学生对制作材料和粘贴 方法进行更进一步的了解。 果篮实物或者多媒体课件 展示果篮图片。

二、分组制作比赛 1.引导思维:给你一些筷子,怎样把它搭建成三角形的篮子呢? 分组讨论,尝试拼一拼,摆一摆。找到最适合的方法。 小结:篮子有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篮底,一个部分是篮身。篮身可以用 3 根筷子交 叉搭建,篮底可以把筷子平行摆放,然后粘贴在篮身下。 教师对 502 胶的使用和切割筷子的方法进行示范: (1)502 胶黏性很强,如果不小心粘到手上或者不应该粘到的地方,就会带来麻烦。所 以,在使用的时候一定要小心地将胶水点到该进行粘贴的地方。 (2)切割筷子要用到小刀,一定要小心使用,先用刀刃切割筷 子四边,将四边切出缺 口,再用手把筷子折断就可以了。 2.比赛 分组(四人一组),比赛搭建三角形果篮,看哪组分工合作得愉快,完成得最快最 好。 课件出示比赛要求: 1.在 3 分钟之内制作一个三角形的小果篮。 2.制作得精致平稳的小组获胜。 3.课件出示快节奏的音乐,营造比赛气氛。

三、反馈评价 1.大家评选出最好的果篮,教师把精致的和粗糙的进行对比评价,引导学生制作的时 候要注意美观。 2.说说刚才制作中有些什么困难?大家一起来解决。 用于比较的所有的果篮样本

四、深入欣赏 1.了解做法 欣赏其他形状、其他材料的果篮,分析制作的方法。如教材上放杂物的方形篮子,就 是用四根吸管互相穿插组成正方形。十个这样的正方形交叉摆放,再做上底就可以了。 如放苹果的大果篮每层由 8 根较长的筷子组成,两层形成 16 个角。筷子的摆放都采取 了渐渐朝下收缩的做法,所以大果篮上大下小。放红枣的果篮以及红色的杂物篮将筷 子进行了切割,造型别致,颜色漂亮。 2.巩固制作步骤。

五、评价交流 1.完成创作的同学将作业放至展示台上。 2.学生向大家介绍自己组制作的作品。介绍的时候要突出制作的特色。教师带领学生 评一评各组制作的果篮。 布置展示台

六、总结 我们今天做的果篮和杂物篮,可以放在家中,又实用又美观。这说明,只要有心,生 活会通过我们的手变得更加美好。

第 5 课 深浅变化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 初步认识光和影的现象并运用于简单的绘画作业 过程与方法 发展学生立体感知能力,想象力,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知能力,想象力,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光影现象的认识及其在绘画中的初步运用 教学难点:光源方向的区分和立体感的表现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准备: 照明器、苹果实物、示范用纸,铅笔、范图等导入课题 教学过程:

玩一玩 1.播放课件《沙漠之鸽》等描绘建筑物的画,教师提醒学生仔细观察建筑物是由哪些 立体形构成。

2.每小组分发积木玩具,分小组自由活动,用积木建房子,教师提出要求: (1)建筑物要美观,有特色; (2)建筑物要有稳定性; (3)给建筑物取一个名字; (4)观察建筑物各个方面的明暗变化。

3.请小组派代表介绍“建筑物”。 播放课件《沙漠之鸽》,积木玩具、话筒。 看一看 1.教师出示~个石膏立方体,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能画出几个面及其透视变化。

2.学生交流观察结果,自主总结。

3.课件播放几何形体在光影中的塑造方法。

4.教师总结:成角透视、明暗变化。 石膏立方体.课件板书成角透视、明暗变化。 画一画 1. 让学生尝试画出一立方体, 按照左图的顺序, 用铅笔皴线画出不同面上的明暗变化, 将图例中三个图形对照,看看立方体的立体感有什么不同。

2.教师总结:明暗变化能突出立体感。 3.让学生画一组立方体构成的建筑物,在每一块面上运用由弱到强、由淡到浓的明暗 画法绘制,表现出建筑物的立体感。 立方体、铅笔、纸。 说一说 1.同学相互交流在绘画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体会与经验。 2.采用答记者问的方式说说生活中的光影变幻。 录音机、话筒。 想一想 1.提问:物体的明暗、光影是由于什么变化而产生的?物体的形体会不会发生变化? 2.课件:用三维动画演示,用一盏灯从不同角度照一个圆球,观察其明暗变亿。 课件演示圆球在不同角度光照下的明暗变

化。 板书设计: 深浅变化 成角透视、明暗变化

第6课 水墨动物

教学目标 :

1、通过各种不同墨色和笔墨干湿的综合使用来对动物进行造型,体验笔墨意趣, 激发孩子对水墨画的兴趣。

2、了解尝试有变化的墨色用笔方法和渴笔的绘画技法在造型中的运用。

3、 让学生通过欣赏名画、 尝试用墨, 感受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水墨画的魅力。

4、在用水墨艺术语言表现喜爱的动物的同时,培养他们保护动物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尝试用干、湿、浓、淡变化的笔墨来表现动物,自由抒发感情,感受中国传统文化—— 水墨的魅力,培养保护动物的意识。 大胆地用简洁、概括的笔触,变化的墨色,描绘动物的动作与神态。

教学课时:1 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水墨工具、范作若干,多媒体课件,音乐《春江花月夜》等。 学生准备:宣纸、毛笔、凋色盘、洗笔的工具,毛毡或报纸等。

教学过程

(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 1.组织教学,提醒学生注意卫生。 告诉学生这节课我们要用中国特有的绘画工具作画,在此过程中,要文明有序、 卫生地使用工具。

2.小练笔、大感受。 学生尝试用深浅不同,干湿不同的墨色在宣纸上画一些随意的点、线、面,看谁 的最丰富,让学生感受水墨的变化。

3.导入课题。 请出动物明星,大自然的水墨杰作——熊猫、斑马、奶牛、喜鹊等。

4.欣赏大师作品,感受国画艺术。 欣赏齐白石、黄胄、徐悲鸿的作品,引导学生感受笔墨的表现力。 交流欣赏后的感受,说一说你看到的水墨画动物的共同特点。

5.铺墨添画,练笔成图。 让学生随意用自己喜欢的墨色自由地在宣纸上涂抹,然后开展想像,添画成动物。 小组交流自己的作品,说说自己画的动物在做什么。

6.教师演示,讲解方法。 (1)用笔尖蘸墨,在纸上以淡墨铺色,让学生了解神奇变化的铺墨方法。 (2)再用枯笔(渴笔)擦出动物的皮毛,让学生掌握方法。 (3)完成一种动物造型。 7.学生练习,用概括的笔触、变化的笔墨完成动物造型。

8.互相评价,评选“今日之最”。 (1)学生作业展示交流,说—-说自己画的小动物。 (2)评选“最佳造型奖”、佳创意奖”、“最佳用墨奖” 9.拓展。 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我们要保护动物。

第7课 布艺温馨

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对生活的关注和美化生活的意识以及耐心细致的好习惯。 ◆能运用各种布材和方法制作一件布艺小品;能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制作一个小挂 袋. ◆感受、了解布的材质特征,能发现和表现出材质的美,体验“变废为美”的乐 趣。

教学准备 裁剪衣服时剩余的边角余料,旧衣服、袜子、手套、毛巾 等,针线,剪刀,课件

(活动一) 教学重点难点 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制作一件布艺小品 教学程序

一、看一看,试 一试 1.欣赏作品,从材质、色彩、款式等方面感受布艺给生活带来的温馨感、舒适感、个 性魅力。 2.以问题引导学生回忆,发现美,感受美。 (1)你看到了什么? (2)你觉得哪件布艺制品最特别? (3)它是用什么材料什么方法做的呢?你们也可以用手中的材料试试! 3.学生试做,自主探究。

二、玩一玩,做一做

1.以小组为单位玩“奇思妙想”游戏,引导学生探究质疑,发现制作方法及如何巧利用材料。 (1) “快乐转盘”:用同一件原材料变换不同方向,通过

联想产生几种形象生动的新 造型,来启发学生的求异思维以及联想造型的思路。 (2) “百变魔方”:效仿智力魔方的玩法,用原材料(半成品)局部造型的不断改变来 引导学生发现如何巧妙利用材料和制作方法。 (3) “画面竞猜”:通过使用了几个不同制作方法的半成品实物或图片启发学生展开 联想。 2.评一评小组游戏活动情况。 3.小组讨论、合作使用材料,巧妙地运用材料和制作方法,自主或合作制作一件布艺 小品。

三、评一评,说一说

1.学生作业观赏交流。 (1)展示作品。 (2)自评、互评。 2.学习引申: (1)提示:布艺制品有更多可用之材(旧布鞋、旧牛仔裤、袖套等),以及更多制作方法 (编织、拼缝、折叠、粘贴、穿插等)。 (2)发现其更宽广的实用功能(表演道具、发结子、小挂袋、布艺镶嵌画等)。 (3)鼓励学生利用各种布材和方法,尝试更多的变废为美的布艺小品制作。 (活动二) 教学程序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搜集家中废弃的衣物或布料、针线包、剪刀,以及装饰用品,如:丝带、 绢花、纽扣等。 教师:实物挂袋,图片,备用布料,设计纸若干。

一、激趣 1.问:你们在家时遇到过找不到东西的烦恼吗?比如橡皮擦、小玩具不见了等等。 2.隆重推介小挂袋。不要看它小,它可是个整理小能手。它能把物品有序地收纳好, 随时都能准确找到。 3.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制作小挂袋。 事先将布艺挂袋挂在黑板上显眼的位置。

二、探索 1.谁能给挂袋下一个简单的定义呢?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一个能挂起来的口袋。 2.挂袋还可以做成这样! (欣赏手工挂袋图片,见书本) 谁来根据挂袋的不同结构来给它进行分类 ? 基本 / 基本型 口袋/单袋型 外形 异型 布局多袋型 3.出示多袋型挂袋雏形(图) 这是一个基本成形的挂袋,怎样才能赋予它更多的个性特色呢?你从刚才的欣赏中获得 什么灵感? (重新展示图片) (将雏形的设计图纸附件分发到各组,组内交流,在纸上画出自己的设想。) 4.。展示各组设计图,略评。欣赏教师根据雏形设计的多款变化。

三、思考:可在哪些地方进行突破性设计? 如:挂法的设计处理,形的修剪,袋口、边缘的设计处理等。 5.引导学生根据设想选材。 分析自己所带布材的特点(硬度、编织方法以及花纹特点、色彩)。根据设计选择适宜 的布材。

第8课 飞行梦工厂

教学目标:

1、收集飞机的图片、模型等资料,认识飞机的造型特点和结构、 功能, 了解飞机的历史与文化。

2、能抓住飞机的主要外形结构和特点,描画出自己喜欢的飞机。

3、了解材料特点,掌握材料的使用方法和工具的正确操作技术,制作 一个直升飞机模型。

4、掌握用纸张折纸飞机的方法,折一架纸飞机。

5、养成细心观察、精心制作的习惯,培养不怕困难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飞机的表现形式、方法及构想。 难点:飞机的制作。 教学准备:各种飞机的图片、照片、模型等。蔬菜、纸张等。 教学时间:3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初步谈话。 当五星红旗在香港、澳门飘扬的一刻,“飞豹”的飞机的雄姿在祖国蓝天翱 翔的时候,你心中涌现出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是啊,爱我中华,强我国防,是我们 的使命和责任!今天这节课,我们先学习画一张想象的飞机。

二、讲授新课。

1、出示课题:

12、飞机工厂。

2、欣赏各种的飞机的图片、照片、模型等。

3、讲解直升飞机的特点、性能等。

4、讲解直升飞机的画法与步骤。

三、巡回指导。 指导学生在纸上构图,先画机身、再添画机翼等部分。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 个别指导。

四、作品展示。 抽选好的作品进行展示,让全班同学欣赏学习,同时也指出作品中存在的问 题,要求学生装加以改正。

五、总结谈话。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初步谈话。 评讲上节作业中存在的问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直升飞机模型的制作。

二、讲授新课。

1、出示课题:

12、飞机梦工厂。

2、先欣赏各种直升飞机图片、照片、模型等。

3、讲解直升飞机模型的制作方法与步骤。 (1)可以采

用切削、插接、雕刻等方法进行制作。 (2)采用分工又合作的方法 4 人为一个小组。 (3)把制作的各个部件进行组装。

三、巡回指导。 全班巡回指导,对有困难的学生个别指导。

四、作品展示。 举办直升飞机模型的小展览,让全班同学学习、欣赏共同提高,同时也指出作 品中的不足之处要求学生加以改正。

五、总结谈话。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初步谈话。 评讲上节作业中存在的问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纸飞机模型的制作。

二、讲授新课。

1、出示课题:

12、飞机工厂。

2、先欣赏各种飞机图片、照片、模型等

3、讲解纸飞机模型的折法与步骤。 (1)说一说飞机的由哪些部分组成。 (2)不同类型的飞机的造型有什么不同。 (3)按课文的步骤图进行,折出自己喜欢的纸飞机。

三、巡回指导。 全班巡回指导,对有困难的学生个别指导。

四、作品展示。 举办纸飞机模型的小展览,让全班同学学习、欣赏共同提高,同时也指出作品中的不 足之处要求学生加以改正。

五、总结谈话。

第9课 快乐陶吧

一、 教材欢乐陶吧分析

本课欢乐陶吧通过对古今陶文化的欣赏、认识,加深学生对中国陶文化的了解, 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情感;通过动手制作欢乐陶吧陶艺作品,丰富学 生的想像力和创造意识,提高学生造型表现的能力。 欢乐陶吧 本课欢乐陶吧教学的欣赏活动是通过对我国古代陶艺作品的欣赏, 使学生进一步 认识、了解不同时期陶文化的特征和陶艺作品的风格特点。 本课欢乐陶吧前半部分展现了不同时期创作的各种类型、不同风格形式、用不同 方法制作的陶艺作品,有仰韶文化时期的彩陶鱼纹盆,有大汶口文化的白陶瓷, 还有现代的人物、建筑、动物等。它们的造型是那样的别致有趣,极具丰富的想 像力,通过这些作品,我们可以看到前人对生活的认识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这 一部分同时还介绍了手工制陶的流程和步骤, 能使学生对制陶的全过程有一定的 了解和认识。欢乐陶吧 本课的后半部分是学生陶艺作品的展现, 从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制作的人物 ——《二泉映月》 、动物——《羊》 、器皿——《壶》 、日用品——《提包》 、物体 ——《船》 ,他们运用了泥板、盘条、卷折、拼接、切挖、手捏等多种不同方法 综合造型, 并通过刻划、粘贴、肌理压印等手法来进行装饰美化物体,使这些不同类型的物 体形状各异,各有特点,生动有趣,充分展现了学生们丰富的表现力和动手造型 的能力。 教学活动中,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不同时期的陶艺作品进行认真地比较、认 识、分析,发现这些作品之间的不同之处,从它们的造型特点、装饰手法来谈个 人的认识、感受和看法。另一方面,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陶艺创作时,要引导学 生大胆进行思维想像,要想像得与别人不一样,有个人的特点和个性。同时要鼓 励学生运用学习过的多种方法来综合表现造型。 本课的内容是对小学阶段陶艺教学的一个小结,通过对陶艺作品的欣赏,更进一 步加深学生对古今陶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是让学生对陶艺制作的方法进 一步熟悉和掌握。因此,教学中教师对陶艺的赏析要充分调动和引导学生的思维 想像,让学生通过对作品的观察、分析,用他们的语言来谈自己的看法、认识和 感受,谈作品的风格特征和造型特点。在创作实践中,让学生回顾和温习以前学 习过的做陶方法,并能将这些方法较熟练地在自己的创作中加以运用。

二、教学目标

◆通过对陶艺作品的赏析,认识和了解我国古今陶文化的发展过程,培养热爱祖 国传统文化的意识,增强个人文化素养。

◆运用陶艺制作的多种方法,创作造型有特点、形象生动有趣的作品。 ◆增强学生的想像表现能力和动手造型能力。

三、教学思路

本课活动一,陶艺作品的欣赏是通过对古今陶艺的赏析比较,使学生对我国陶的 发展过程和不同时期陶的特点有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对陶 文化的发展历史和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较全面的介绍,在教学活动中,可以采取 欣赏认识——观察了解——分析评议——尝试感受等形式来分层解决教学中的 问题,完成教学任务。除了本教材中看到的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的彩陶外,教 师还可以介绍有关半坡、马厂、庙底沟、马家窑等彩陶文化的特点、风格以及它 们之间的差异。例如半坡型彩陶,它是以鱼形为纹样装

饰陶器,早期的鱼形纹样 以写实为主,后来其鱼形纹样逐渐演变形成几何形,抽象化。 本课的活动二,是学生了解我国传统陶文化后进行自我创造表现的动手实践活 动。这一方面涉及的内容对学生而言比较丰富,从校园的学习生活到日常生活用 品,从人物、动物、植物、建筑、车船等诸多方面都是他们进行创作的内容。关 键是要让学生制作的作品有个性特征,更具特色,不在乎学生做得像不像,而是 要强调表现形式、内容多样化,要自创新意,发挥巧思,在造型上采取夸张、变 形与多种形式的结合, 创作表现上要体现出个人的想法, 呈现出丰富多姿的面貌。 教学活动的组织可以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动手实践或相互改进等方式进行。教学 任务的进行可采取欣赏感受——小组讨论——创作构想——造型表现——相互 调整——装饰完善——交流评价的步骤。在制作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发现 独特、新颖的构想要及时鼓励,激发兴趣,遇到问题要及时指出并给予帮助、解 决,增强学习的信心。装饰手法上除了学过的之外,也可采取绘画的形式,并鼓 励创新,使其达到较佳的效果。 作业要求:能运用多种做陶的方法,以个人或小组合作方式做一件造型别致、生 动有趣且有个性特征的作品。 教学评价:集体观赏——推选作品——本人谈构想——大家评议。

四、教学选择

本课教学活动的实施,欣赏教学实际上是一重要的内容。因为陶艺教学在小学阶 段已告一段落,因此,欣赏的内容、图片、文字资料相对要准备得充分一些,从 不同时期、不同形状样式、风格种类、古代现代、国内国外的陶文化中去寻找有 代表性的作品,使课堂内容更充实,文化内涵更丰富,达到教学的目的。 陶艺创作活动的组织可以分组进行,各组先商议确定表现内容:以做什么为主? 如做建筑物,是高楼还是民居?再考虑分工,你做什么,他做哪一部分,先个体 尝试, 然后将个体的创作进行组合造型。 既展示了个人的思想又体现集体的力量, 还能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能力和团队意识。

五、教学建议

1.教学前教师自己要熟悉我国陶文化的发展过程以及有关陶文化的知识和各个 时期的作品及其特点。 2.在欣赏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多媒体等多种手段让学生较直观地欣赏到不同时 期彩陶文化的差异及其陶艺作品的造型特征、 表现形式和特点、 纹样装饰的手法,使之体会和感受到彩陶文化的气息和古人的创造精神, 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 统文化的热情。 3.在创作表现中,要为学生的创作提供必须的工具材料,如拓印肌理纹样的物 品,进行刻画纹

饰的竹签,进行造 型的报纸、树枝、铁丝,压泥板用的瓶子、棍子等等,(也可布置学生课前准备) 使学生有选择的余地,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4.教师在教学中,可根据当地情况介绍一些有本地特色的传统手工制作的工艺 品,拓展知识面。

第 10 课水墨画风景

教学目标:

复习、巩固水墨画的基础知识。即,工具材料,用笔用墨。学习几种风景的画法。 教学重难点: 训练学生的用笔、用墨。用笔用墨的技法、技巧,以及石头的造型。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几张风景的照片。准备好笔、墨、宣纸等。教师准备几幅风景的 图片。教师准备范图。 教学过程: 简要地复习国画的基础知识和用笔用墨等作画技巧。 教师出示几幅风景的水墨画,并结合课本的范图,引导学生进行欣赏。

a.欣赏灵活多变的用笔,加深中锋、侧锋以及点笔的了解。 b.欣赏用墨焦、浓、重、淡、轻五色,加深学生对墨色的了解。 c.构图以及风景的造型。

d.欣赏名家名作,了解名家的风格及其代表性作品。了解几位画坛大师,激发学 生对传统艺术的热爱。

3.教师现场示范,让学生直观了解作画的全过程,并归纳出步骤: 讲解归纳风景的大形体。 讲述调墨、调色。 分步作画,讲解画风景的先后顺序。 修改调整完成。

4.布置作业,画两幅自己喜欢的小风景——石头,树。 5.老师巡回指导,主要是用笔、用墨以及造型。 6.征集作业、讲评,提高审美能力

(三)课后拓展 收集李可染,石涛等画家的资料,了解各种关于风景的画法。

第 11 课皮影

教学目的

使学生了解我国民间工艺皮影戏, 培养学生爱国主义 情感。 教学重点

了解皮影戏这一传统工艺的制作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能力的培养, 主能力的提高 教学准备 教具:有关皮影戏的图片。 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 一. 组织教学

二. 导入 同学们很喜欢看电影动画片,那你有没有见过这种形式的?(欣赏教师准备的图片皮 影戏资料)导入本课——多姿多彩的皮影。 三. 讲授新课

1. 介绍什么是皮影:课本上这些多姿多彩的人物是用皮革作出来的,叫皮影。皮影 俗称灯影戏成灯影戏,是中国最古老的戏剧形式之一。

2.简单介绍皮影戏的发展历史:源于 2000 余年前的中国古代长安,盛行于唐、宋。 至今仍在中国民间普遍流行,堪称中国民间艺术一绝。 皮影选用上等牛皮,经过刮、 磨、洗、刻、着色等二十四道工序手工雕刻 3000 余刀而成。 皮影的艺术创意汲取了 中国汉代帛画、画像石、画像砖和唐、宋寺院壁画之手法与风格中国不少地区都有皮 影,其中陕西皮影造型精巧别致,刻工细腻, 施色考究,堪称中国皮影的上乘之作,具有极高的观赏和收藏价值。 3. 我国著名几个皮影戏产地: 河北皮影、 陕西皮影、 甘肃皮影、 山东皮影、 北京皮影。

4.学生欣赏课本,复习学过的知识。

四. 课后小结 复习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皮影是我国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这些皮影都是精美的 民间工艺,我们应该热爱我国的传统工艺。 五.课后小结。

第 12 课青花瓷

教学目标:

1、 初步了解青花瓷的历史和知识。

2、 能发现感受青花瓷的艺术美(色彩、纹饰等),运用蓝笔白纸再现青花瓷花瓶体 验青花瓷的色彩纹饰美。

3、 体会青花瓷作为中华民族艺术精粹的象征意义,学会欣赏中国传统艺术。

教学重点: 感受青花瓷的美 教学难点: 理解青花瓷与中华艺术的内涵联系 教学准备: 学生课堂学习笔记、教学课件、蓝色画笔(铅笔、彩笔、油画棒的蓝色)、画纸等。

教学设计构思: 青花瓷艺术是我们中华民族艺术的瑰宝,虽然我们学生绝大部分应该没有了解接 触过,但是学会欣赏中国民间的传统的艺术,对学生审美艺术的培养是非常好,能够 激发对民族的认同与热爱。 我校学生家庭以普通职工家庭和小商业者家庭为主,大多数学生家庭不具备高文 化素养和良好艺术熏陶的条件。在课前准备这块,我不准备让学生进行收集资料,以 保持学生上课的新鲜感,在一个课时的学习之后,学生对青花瓷产生较为浓厚的兴趣, 再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了解更加深入的知识学习。 课堂学习兴趣的激发点主要是听学生偶像周杰伦《青花瓷》的歌曲,以及史上最 贵的青花瓷拍卖品的介绍,让学生产生了解青花瓷艺术的欲望,通过视频的展示,师 生一同探讨青花瓷的艺术价值为什么如此高!体会青花瓷是中华民族艺术精粹的一种 象征。

第一课时后期和第

二、三课时,用学生容易取得材料——蓝色笔和白纸,在裁剪 好的白纸花瓶造型上装饰,更深入的体会青花瓷的艺术美。 教学过程:

1、 课前放松:播放歌曲《青花瓷》,学生倾听。

2、 导入: 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周杰伦歌中的 青花瓷到底是什么样的?点击课题 《走 近青花瓷》。

3、 走近第一步: 欣赏史上最贵的青花瓷——元代 “鬼谷子下山图” 青花瓷罐 (以 1400 万英镑拍出,加佣金后为 1568.8 万英镑,折合人民币约 2.3 亿元,创下了中国艺 术品在世界上的最高拍卖纪录) 学习活动一(思考):

为什么一个青花瓷罐拍卖价格如此高昂?可以反映出青花瓷 具有非常艺术价值。也既是青花瓷为什么具有如此高的艺术价值?

4、 走近第二步:观看课件,了解青花瓷的历史发展。 学习活动二(笔记):将全面所看的在你的学习笔记中记录一下,你从视频中获得 了关于青花瓷的什么知识?

5、 走近第三步:观看课件,发现青花瓷的艺术美。 学习活动三(讨论):记下青花瓷的艺术美体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先发言讨论,教师再归纳。 色彩 造型 图案

6、 走近第四步:我也来绘制平面版青花瓷作品。 学生活动四(实践感受):在剪好的纸板花瓶上绘制青花图案。作品作为第十届学 校艺术节美术展览的作品,届时给全校师生和家长们欣赏。

7、 走近第五步:我来谈谈对青花瓷艺术的感受。 学生活动五(展示评价):

在创作完成后,针对自己的作品,谈谈对青花瓷艺术的 理解。

上一篇:纪检组长座谈会讲话下一篇:先进事迹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