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湘教版科学教案

2023-07-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教案是教师授课的依据,是课堂活动内容、步骤设计的蓝图,是最重要的教学文件,也是教学管理、教学评价、教学改进的重要材料。教案就如同编剧写的剧本、建筑用的图纸,不仅有备忘的作用,而且是重要的资料积累。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五年级湘教版科学教案》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第1篇:五年级湘教版科学教案

湘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湘教版五年级上册《认识我们自己》单元之一

《我们在呼吸》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意图] 《我们在呼吸》是《认识我们自己》单元的第一课。“我们在呼吸”一课教材由“我们的呼吸器官”“比较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一呼一吸”,“制作呼吸模型” “测量我们的肺活量”五个活动组成。为了让同学们在体验呼吸的活动中更好地认识呼吸器官,感知呼吸过程;我们把活动一“我们的呼吸器官” 活动三“一呼一吸” “制作呼吸模型”整合为第一课时. 即本课《我们在呼吸》,目的在于通过学生有梯度的自身呼吸体验, 在取得感性认识的同时,通过模仿制作模型,观察模型的变化,从而将不直观的现象呼吸变得直观,加深学生对呼吸机理的理解,更好地促进学生呼吸系统的概念的构建. [教学目标]

1、(1) 引导学生通过憋气、深呼吸、一呼一吸感知,初步认识自己的呼吸器官; (2)探究人的呼吸的产生,了解呼吸的路线和呼吸的意义。 (3)组织指导学生学习制作呼吸模型来初步了解呼吸过程; (4)能相互质疑对人体参与呼吸的器官和作用进行推测

2、意识到探究呼吸对生命的重要意义 ;爱护自己的呼吸器官。 [教学重点] 使学生对人体的呼吸器官及其功能有一定的了解;知道呼吸实际上就是人体通过呼吸器官同外界进行气体交换 [教学难点] 推想人体通过呼吸器官实现体内同外界进行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交换 [教学准备]

“制作呼吸模型”:饮料瓶一个、气球、气球皮、剪刀、皮筋、呼吸挂图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在暑假里,,很多同学都喜欢到游泳池去游泳,学习游泳时练习都要先练习憋气,请同学们像学游泳那样,吸一口气,然后屏住呼吸,看能憋多长时间?(提示学生不可憋得太久), 学生活动,谈感受。 (出示课题)

二、探究过程

(一)感知呼吸

1、刚才同学们感受到了憋气的确比较难受,我们来放松一下,请同学们像老师一样做深呼吸,想一想:你们认为直接参与呼吸的器官有哪些? 学生活动, 相互质疑,汇报. 指导学生用手摸摸自己的呼吸器官在身体上的位置 (出示一张呼吸挂图或课件 )

2、我们知道了呼吸器官有哪些,那么我们吸气呼气会依次经过哪些器官呢?请同学们用不同颜色的彩笔在教材P1图上标出进出的路线

学生活动后进行汇报,教师重点小结:人体的呼吸系统是由鼻、喉、气管、支气管和肺组成。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其余的器官是气体的通道——呼吸道。肺分左肺、右肺,肺里面有许多肺泡,总数有7.5亿个,如果把肺泡展开,表面积可达55平方米~70平方米。肺气泡表面密布毛细血管网,它的作用可大了,我们吸入和呼出的气体都在这里进行交换呢

3、学会提问:关于我们的呼吸,你还想知道什么?谁知道我们的呼吸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

(二)体味呼吸

1. 请同学们把双手放在胸部腹部,再做2次深呼吸,让学生手按胸部进行深呼吸,感受吸气和呼气时胸廓腹部的如何变化。请你谈谈吸气的时候,你的胸腔腹部有什么变化, 呼气的时候呢?

那么胸廓变化与吸气、呼气有什么关系呢?引导学生讨论分析,自己得出结论。

2.你认为呼吸是怎样形成的?你猜想的依据是什么? 3.呼吸时胸腔是怎样变化的?这与呼吸的形成有什么关系呢? 吸气 ——→胸廓腹部扩大

呼气 ——→胸廓腹部缩小

学生活动, 相互质疑,教师汇报

(三)、制作活动

1.学生按教材P6步骤进行制作

(可以将饮料瓶先为学生开个口或者直接提供剪好的半成品) 2.学生手拉和放开橡皮膜,你有什么发现? 思考为什么手拉橡皮膜,气球就扩大?而松手,橡皮膜回缩,气球则缩小? 学生讨论分析

3.请同学们再对照我们前面的分析,你认为我们的饮料瓶相当于我们人的什么?气球呢? 通过形象直观的媒体动画和教师进行演示实验。

胸廓扩大——→外界气体入肺——→吸进新鲜空气

胸廓缩小——→肺内气体排出——→呼出废气

三、课堂总结; 大家一起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关于人的呼吸,我们还知道些什么?

四、课外延伸

1.对于我们的呼吸,你已经知道了些什么?还想了解些什么?请同学们用你喜欢的方式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在后面的教学中我们将进行继续研究。

2.如果较长时间呆在人多而空气不流通的房间里,会有什么感觉?为什么? [板书设计]:

我们在呼吸 鼻→喉→气管→支气管→肺↗肺泡

吸气 ——→胸廓腹部扩大——→外界气体入肺——→吸进新鲜空气 呼气 ——→胸廓腹部缩小——→肺内气体排出——→呼出废气 [资料] :

x疆年会:(张 鹏)“人体的呼吸”教学设计

湘教版五年级上册《认识我们自己》单元之二 《比较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 》教学设计 万州区枇杷坪小学

李 勇 [教学设计意图]:

用资料法对空气的成分进行初步的探讨,在学生对空气这一混合物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采用对比的方法比较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中的氧气与二氧化碳的含量不同,组织学生对自己的发现与问题进行交流,以训练学生的比较思维. [教学目标]:

1、通过指导阅读资料及实验分析,初步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中氧气与二氧化碳的含量的变化。

2、学习对比探究方法,初步培养学生的对比实验与分析推理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引导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和经历科学探究活动,激发科学学习的兴趣,体验发现的乐趣,增强热爱科学的情感,理解科学的本质。

[教学重点]:学生经历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含量变化的发现和推理。对比探究的一般思路与方法的初步形成。

[教学难点]: 对比探究的一般思路与方法的初步形成。理解呼出的气体比吸入气体的二氧化碳含量多,而氧含量少(不是没有)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水槽、容积相同的两个集气瓶、两片毛玻璃、等高的两根蜡烛、火柴、大小一致的气球、打气筒、等量的两份澄清石灰水。 演示材料:呼出与吸入气体对照表。 [教学过程]:

一、资料引入, (1)谈话:同学们喜欢做实验吗? (2) 实验可是我们学习科学的好办法,我们先来看看英国普里斯特利的实验,请同学们阅读P5普里斯特利的发现,思考普里斯特利做了一个什么实验,他有什么发现?拉瓦锡又有什么发现呢? 学生阅读,汇报,小结

(3)谈话:在上一节课我们知道了我们的呼吸离不开周围的空气,可人把空气吸进去又呼出来了,那为什么还要呼吸?

(引导学生推测吸进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变化)

(4)今天,我们就来用实验的方法比较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 (板书课题)

二、探究过程

(一).探究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的二氧化碳含量 1.讨论收集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的方法

(1)我们吸进的气体是什么气体呢?你能收集一瓶这样的气体吗? (2)我们再来看看呼出的气体, 你能收集一瓶我们呼出的气体气体吗? (3)分组讨论:这样收集来的气体怎么保存?

你能利用桌上的这些材料收集到呼出和吸入的气体吗?

(4) 生汇报讨论情况,师引导学生利用排水法来收集呼出的气体 (学生分组收集不同的气体)新-课- 标- 第-一-网

2、对比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含量

讨论:我们有了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 ,你能用什么方法来比较吸入和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变化?

(1)阅读教材P3,实验中那些条件相同呢?不同的条件是什么? (2)交流实验中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3)学生实验,汇报 讨论:蜡烛在哪一种气体中燃烧得久?原因是什么?

(二).探究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的氧气与二氧化碳含量

(1)请同学们观察P4中间的图,紫色气球里面打进的是什么气体? 橙色气球呢? 那么,我们把他们分别放进澄清的石灰水里,你要注意些什么呢 (2)学生分组实验, 师检查指导。汇报观察到的现象,

(3) 谈话: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呢?

三、课堂小结

(1) 我们已经能够对吸进去的和呼出来的气体成分进行比较

出示:下面是吸进去的和呼出来的气体成分表(附后) 吸进去的和呼出来的气体成分比较 (2) 观察上面的表,你又有那些收获呢? 学生汇报,对比,填写p5的实验结果

四、课外延伸(实验操作和课外活动)

[板书设计]: 比较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

气体 氮气 氧气 二氧化碳 水蒸气 吸进的气体 78% 21% 0.4% 0.6% 呼出的气体 78% 16% 4% 2% [教学后记]: [资料]

x疆年会: 福建省泉州市第二实验小学

陈华珠

运动与健康 教学设计

湘教版五年级上册《认识我们自己》单元之三 《测量我们的肺活量》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意图] 以比赛吹气球的游戏,让学生利用简易的工具和材料测试自己肺活量的大小,组织讨论肺活量的大小跟自己每分钟呼吸的次数之间的密切关系,了解运动可以使人的肺活量增加,让身体更加健康,指导学生制定参加体育锻炼的计划,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锻炼.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经历测量自己肺活量的过程,对肺活量大小进行比较,知道不同的人每分钟呼吸的次数也是不同的。

2、知道什么是肺活量,掌握测量肺活量的正确方法,并能测量自己的肺活量,通过设计制作小报来宣传如何做好自我保护。

3、知道体育锻炼对呼吸和心脏带来的好处;认识到清新的空气,合理的运动,有助于我们的健康,意识到个人对自身的健康负有责任。 [重点难点] 分析比较我们的肺活量,肺活量的大小可能与上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准备]

5L油瓶一个、水槽、有刻度烧杯或量筒、胶带、吸管、记号笔、

电子肺活量测量仪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

1.游戏:吹气球比赛。

要求:猛吸一口气,全部吹入气球,比一比谁吹的气球大 (1)谈话:刚才,同学们猛吸一口气,全部吹入气球的气体总量就是你们的肺活量(板书: 肺活量) (2)你能比较谁的肺活量大吗?

谈话:根据上面的活动你还有那些问题呢,? (凭什么我的肺活量小呢?到底小多少?) 为了更好的进行比较,更多地了解我们自己肺活量,今天就来我们测量肺活量 (板书:测量)

二、探究过程

(一)测量肺活量,

(1)谈话:要测量我们的肺活量,就必须有一个测量肺活量的仪器.在日常情况下,我们可以利用5L油瓶一个,水槽,有刻度烧杯或量筒,胶带,吸管,记号笔等制作一个简易的肺活量测量计;我们怎样做呢? (2)指导学生制作,用我们”先-----在----“汇报

(3)指导学生一组,用简易肺活量测量计测量,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a、强调尽力吸,尽力吹完一口气

b、卫生c记录时,视线与水平) (4)介绍电子肺活量测量仪使用, 强调(尽力吸,尽力吹完一口气)把测量的结果填写在P7记录表上,反复测几次?怎么计算肺活量?为什么这样计算?

(二)统计分析

(1)抽一小组汇报

(2)给出区间表(表1全班在区间中的人数统计

表2男女肺活量的对比),用举手的方法, 统计全班数据。

(3)请同学们用统计图知识,小组合作制作统计图。

(4)汇报,全班评析。

(5)小节

(三)、肺活量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请全班肺活量排在前面的同学与排在后面的同学站立一排进行比较。 1.排在前面的同学有什么共同点,后面的同学呢? (抓住体育锻炼,进行保健教育) 2.你认为肺活量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讨论,汇报。

三、课堂总结; 请同学汇报课堂收获

四、课外延伸(实验操作和课外活动)

课外阅读,或上了解网肺活量大小及空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板书设计]: 测量我们的肺活量

肺活量的大小可能与 体育锻炼有关

第二单元 简单的机械

单元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

(1) 通过观察,生活中常用的简单工具,能对这些工具的作用提出它们的猜想。 (2) 能够设计简单的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激发想知道、爱提问、乐于参与科学探究活动的兴趣。

(2) 意识到科学技术对人类与社会发展有促进作用。从而能开动脑筋利用所学知识改善生活,敢于创新。

3、科学知识

知道利用机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了解一些简单机械的使用,如斜面、杠杆、轮轴、滑轮、传动„„。

第1课 生活中的“好帮手”

一、 教学目标:

1、能应用已学有的知识和经验,提出解决生活中带见问题的方法。

2、在实验中通过观察、比较发现利用机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3、能对生活中简单的工具的作用提出猜想。

二、 教学重点:

认识利用机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寻找生活中的其它 “好帮手”并猜想它们的作用。

三、 教学准备:

木板、羊角锤、拧紧的螺丝钉、未开的汽水、瓶起子„„。 电子演示文稿

四、 教学过程:

1、教学导入

出示汽水瓶,如何将它打开?

出示钉有螺丝钉的木板,怎样取出这些钉子?

2.生活中工具的作用

⑴ 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经常遇到类似难题,为了解决这些难题,使工作更有效,人们发明了很多工具,这些工具成为了人们的“好帮手”。你还知道哪些“好帮手”,它们在实际生活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⑵ 分组讨论,完成表格。 我找到的好帮手

名称 可以做哪些事情 我猜想它能„„

⑶ 全班交流。(“注意倾听,补充发言” 纪律保证效率,教师得加强组织引导) 在交流活动中对学生发现的以下一些问题应该给予明确的肯定:

① 一种工具能干好多事情,不同的用法起到不同的作用。(比如榔头能拔钉子又能钉钉子,一字螺丝刀能拧螺丝,又能打开奶粉盖)

② 不同的工具能干同一件事。(比如老虎钳能夹小东西,镊子也能夹东西,剪刀有时也行)

④ 一种工具做某件事特别专业。(比如剪刀剪指甲不如指甲钳夹指甲来得容易)

3、体验: “好帮手”的作用。

⑴、明确任务:选择不同的工具,在木板上钉上铁钉和螺丝钉,然后再把他们取出来。

⑵、分组活动。

⑶、全班交流。(小组完成情况,感受:工具的确能提供方便) 4、科技史

阅读交流P21页指南车信箱,以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感悟科技发展之快,知道现代工具都是在简单机械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并且人们还在不断改进身边的工具,以追求更高的工作效率。(教师也可以下载一些图片,制作成简单的演示文稿,配合图片进行讲述:桔橰的介绍;纯粹人力-简单机械-现代工具的对比)

第 2 课 他能撬动地球吗 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会做杠杆尺的探索性实验,能够观察记录杠杆尺的状态,学习使用图示法简化问题。能够从众多看似杂乱的数据中,分析整理出杠杆省力的规律。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培养乐于探究、注重科学事实、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的意识;能够利用杠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科学知识:能合理解释身边的杠杆工具的工作原理。

教学重难点

分析、整理数据,发现杠杆省力的规律。能够从众多看似杂乱的数据中,分析整理出杠杆省力的规律。

器材准备

学生材料:杠杆尺(课前组装好)、钩码一盒、实验记录表。(每组一份)

老师材料: 学生材料一份、课件、老虎钳、镊子、小黑板。

教学建议

本课是具体认识一种简单机械的起始课,教师在实验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教、扶、放”的关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科技史引入-阿基米德的故事

讲一讲古希腊阿基米德的大话、提出质疑阿基米德为什么说出如此大话?他所说的是一种什么神奇的装置呢?

2.活动一:我们也来撬地球。

⑴给你一根撬棍,你会如何撬起地球?模拟体验撬动地球(两种方法) ⑵认识它的结构(阻力点、支点、动力点):像这种撬动“地球”的装置叫杠杆。杠杆工作时总围绕一个点转动。这个点叫支点。“撬地球”时,对杠杆用力的那点就是动力点,悬挂“地球”的点就是阻力点。

二、活动二:寻找杠杆的秘密。

1.分别移动杠杆支点、阻力点、动力点的位置,再去撬一撬“地球”,效果有什么不同? 2.看来并非任何情况下杠杆都能轻松撬起重物,怎样利用它才能使我们更省力?下面我们借助“杠杆尺”来进行进一步研究。 3.认识杠杆尺

⑴它的支点在哪里?我们把挂在左边的钩码看成“地球”,那么它挂的位置就是阻力点。右边不用手按,也挂上钩码来显示力的大小,那么这些钩码就可就成为动力,挂的位置就是动力点。既然这样,做实验的时候左右两边都只能在一个位置挂上钩码,不能遍地开花的到处挂。新 课标 第一网

⑵要想更明晰的分析实验现象,记录是必不可少的。怎样记录呢? A、独立思考。 B、出示记录单:

杠杆尺不同时候的状态记录

第____小组

____年____月____日

左(阻力点)情况 杠杆尺的状态(图示) 右(动力点)情况 钩码数 与支点距

钩码数 与支点距

C、杠杆尺不同状态的简笔图示:(见下表) D、提示:小组内每做一次就记录一次。 4.小组活动

⑴小组商议成员分工。

⑵领取材料进行实验、记录。

5、汇报交流各组实验情况。

⑴.请各小组将材料放桌子中间,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实验结果。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记录在小黑板上。

左边数据 右边数据 左边数据 右边数据 左边数据 右边数据

⑵观察分析以上数据你们有什么发现? (给学生留下思考的时间,如果学生觉得茫然,可以引导学生重点分析杠杆平衡状态的情况)

希望学生能有的发现:

A、不是所有杠杆都能省力;

B、当杠杆左右两边乘积相等,杠杆就能平衡。

C、动力点与阻力点,谁离支点近,谁就省力,谁离支点远,谁就省力。 ⑶现在你能分析阿基米德所说的“大话”必须在什么情况下才能实现?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

上节课我们一起认识研究了杠杆,大家都有哪些收获呢?(独立思考后交流)

二、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

1.课件出示:下列工具中哪些属于杠杆类工具(钉锤、钓鱼竿。压井抽水柄、剪刀、镊子、虎口钳、钢笔?)你能找出它的三个关键的位置吗? 2.这些杠杆类工具中,哪些可以省力?为什么?

3.另外这些杠杆在使用中并不省力有时反而更费力,为什么我们还要使用这样的杠杆呢?

4.跷跷板(胖爸爸和瘦女儿一起玩跷跷板,怎样坐才协调?) 5.人体中的杠杆(参见课本26页拓展)

三、特殊杠杆(既不省力也不费力)——天平。

1.课件出示:天平,它是杠杆吗?省力还是费力呢? 2.介绍我国天平的的历史。(结合教材25页指南车资料) 3.你也能制作一个小天平吗?怎样做?需要哪些材料?(参考课本26页制作方法)

4.小组协商分工,领取材料进行制作。 5.展示、交流。

第 3 课 轮轴

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能根据自已的原认知对问题大胆提出猜想

2.会利用观察,实验,制作等方法探究轮轴的秘密。

3.认识轮轴的结构,知道利用轮带动轴转动省力,利用轴带动轮转动可以省距离

5.并能识别生活中用轮轴的实例,会分折它是怎样提高工作效率的。

6.感受到利用科学技术制作出的工具可以改善生活,提高工作效率。愿意合作交流,能积极参与有关轮轴话题的讨论。 器材准备:

演示实验材料:生活中应用轮轴工作的物品(实物、图片、课件)、演示用轮轴实验套材。易拉罐瓶、吸管、线绳做成的轱辘。

分组实验材料:硬纸板、剪刀、圆规(或者具有不同大小的圆面的物体)、钩码、铁架、线绳。 学生实验材料: 教学提示:

1.注意本课中有两次猜想与假设(轮轴有什么作用,轮再大一点会更省力吗) 2.为了提高学生兴趣和参与度,本节课安排了两个制作活动:制作一个纸板轮轴、制作一个轱辘。其中纸制轮轴在使用的过程中可能与线有较大摩擦,另在打孔过程中学生也会有困难,建议有条件的学校使用实验工具箱提供的工具,把这个活动作为兴犹未尽的孩子们的课后制作。易拉罐轱辘教师可以制作演示,有可能也可以为没个小组制作一个,让学生体验。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1.轮轴的概念:

出示水龙头:当取下自来水开关上的“圆盘”时,我们还能轻松的拧动开关吗? 像水龙头这样,轮子和轴固定在一起,可以转动的机械叫做轮轴。

2.你知道轮轴有什么作用吗?(板书学生的猜想:省力?)

二、探究轮轴的秘密。

1. 让学生简单设计轮轴机械是否省力的实验:

用一个轮轴实验装置来研究轮轴的作用,把一定数量的钩码挂在轴上,看成要克服的阻力,在轮上挂钩码,看成是我们用力的大小,观察看样的力量可以使轮轴两端达到平衡。(不一定是两边位置一样高,可以是一边高一边低,但两边的钩码在不用外力的情况下在空中应该是静止不动的。因此轮轴本身的摩擦力不能太大。)

2. 分组领取轮轴等实验材料(各组轴相同,轮有大小不同的两种)。[实验条件受到限制的学校:下面我们制作一个轮轴,来研究轮轴的作用,教师巡视各组完成情况,并发放其他实验材料。] 实验记录单

轴上的钩码个数 轴上的钩码个数

我们的发现:

3.各组交流汇报实验的结果和发现。(教师以小黑板板书记录数据) a.共识:轮带动轴可以省力,轴带轮转费力 b.新发现:不同轮轴省力大小不同。(这是怎么回事?)

4.轮的大小与轮轴作用的影响

把各组轮轴收起来,分两类放在一起。对比它们的轮和轴。发现:轴相等的情况下,轮越大越省力。

设想:如果轮的大小不变,怎样才能使轮轴省更多的力?(轴缩小) 【真是有意思的发现,为什么会这样?可以尝试提出这个问题,将学生的思维向已知(杠杆原理)引伸,一旦学生发现了轮轴与杠杆的内在相似之处,这将是一次思维的飞跃。不过这个问题(轮轴是一种变形的杠杆)对学生不作要求】

三、轮轴的应用

1.找一找,我们生活中有哪些地方运用了轮轴。

出示图片:方向盘、门把手、拧子、扳手、闸阀等,它们是轮轴吗?它们的哪一部分相当于轮,那一部分相当于轴? 2.最早的轮轴——轱辘。

a.介绍轱辘的历史(参考课本第28页资料) b.演示轱辘提重物。(好玩吗?有兴趣下课也做一个?)

第 4 课 滑轮兄弟 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通过实验研究定滑轮的作用,能够制定一个合理的动滑轮作用研究计划,并按照计划步骤进行研究。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培养乐于探究、注重科学事实、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的意识。

3.科学知识: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通过对比分析,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作用的不同。知道定滑轮和动滑轮在实际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

教学难点

试着用杠杆原理来解释定滑轮和动滑轮作用的不同。 器材准备

学生材料:定滑轮和动滑轮各一个,铁架台、线、便签纸、钩码、测力计等。(每组一份)

老师材料:图片和视频资料(起重机上的滑轮)、学生材料一份、实验汇报表。

教学建议

在研究定滑轮是否省力时,需要考虑到滑轮受到的摩擦力不能太大(两边的钩码不能挂得太多),否则实验效果会受到一定影响。 教学过程: 方案一:

一、导入新课

1.教师演示升旗仪式。

2.旗杆上有什么装置能帮助我们比较容易地把旗子升上去?

学生观察描述:旗帜是怎样升到旗杆顶上的?(有轮子)

3.教师出示轮子,并介绍:安装在旗杆顶上的这种边缘有槽、能围绕轴转动的轮子叫做滑轮。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滑轮。这种固定在支架上不随重物移动的滑轮叫做定滑轮。

二、旗杆顶部的轮子

1.让我们模拟旗的装置,来研究旗杆顶部的轮子。研究旗杆顶部的轮子模拟升旗你需要哪些材料?

2.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进行实验探究(材料:定滑轮、铁架台、线、便签纸),试一试,当我们向下拉动绳子时,挂有旗子的那部分绳子会怎样运动?要求小组内每位学生拉一次,体会定滑轮的作用。

3.要把旗子升上去,却把拴着旗子的绳子往下拉。这说明定滑轮有什么作用?这有什么好处?(定滑轮可以改变用力方向,使工作方便)

4.使用定滑轮升旗或提起其他重物能不能不省力呢?为了弄清使用定滑轮省不省力,我们怎样来研究?

(1)学生讨论。

(2)将滑轮挂在支架上,使其成为一个定滑轮。把细绳套在定滑轮的槽内。

(3)在绳的一端任意挂上一些钩码当作重物。试一试,在绳的另一端挂几个钩码能够平衡。

5.分组实验。

6.汇报实验结果。讨论:以上实验说明定滑轮有什么作用?

7.现在请你总结一下,定滑轮有哪些作用?(定滑轮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但并不省力)

三、会移动的轮子

1.其实,并不是所有的滑轮都是固定在某个地方不动的。在搬运货物时,常使用一种随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像这样随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叫做动滑轮。

2.猜测:动滑轮的作用与定滑轮的作用是否相同?你认为会有什么不同?

3.研究动滑轮的作用时,我们需要用到哪些材料?我们准备按照什么样的步骤来研究?

4.根据小组的讨论,制定一个简单的研究计划。 5.预测的学生研究过程

(1)用测力计测量1个钩码的重量。

(2)将细线套在滑轮的槽里,左端挂在支架上,右端用手拉着,将钩码挂在滑轮架的钩上,使滑轮成为一个能与重物同时升降的动滑轮。

(3)将绳的右端挂在测力计上,通过测力计将重物向上提起,稳定在一定高度,观察用多少力?

6.交流研究的发现:用了多少力?与不用动滑轮、直接把重物提起时用的力相比,是省力还是费力?

7.讨论:现在你知道动滑轮有什么作用了吗?

8.教师小结:通过以上研究可以知道,使用动滑轮能省力,但不能改变用力方向。

四、用杠杆原理解释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

1.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说滑轮也是一种杠杆,你能找到它的三个点的位置吗?

2.试一试,画出示意图,用杠杆的原理来解释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作用。

3.根据学生交流研究结果,教师总结:从图上可以直观地看出定滑轮不能省力而动滑轮能省力;定滑轮能改变力的方向而动滑轮却没有改变力的方向。

五、滑轮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1.谈话:滑轮在生产和生活中应用很广泛,谁知道哪些地方应用了滑轮?是定滑轮还是动滑轮,它们分别有什么作用?

2. 讨论:在一间房里,电灯的开关是拉线开关,在一进门的南墙处,床在北墙处。如果想在床上控制电灯的开关,又不使房子的布置很乱,可以怎么办?需要安装几个定滑轮?

方案二:

一、导入:

1.视频观察:起重机上滑轮工作情况。

2.出示实物,起重机上这些边缘有槽、能围绕轴转动的轮子叫做滑轮。像起重机上位置被固定、不能移动的滑轮叫定滑轮,可以随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叫动滑轮。

3.演示定滑轮和动滑轮工作的情况,想一想:它们有什么作用?教师在副板书位置记录学生不同的猜想。

二、探究滑轮兄弟的秘密 ㈠定、动滑轮的作用

1.分组设计实验来探究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

2.汇报大家的意见,制定全班觉得较完善的实验方案,明白注意事项。 a.实验时应该缓慢匀速的拉动弹簧秤,在弹簧秤匀速运动中读取数据。 b.由于倾斜的拉动线绳会使力的作用发生分解,在分析实验数据的时候会增加难度。因此拉力的方向应与地面垂直。

3.分组领取实验材料进行实验并做好记录。 实验记录表

第 小组

记录人:

直接提起重物 使用定滑轮提起 使用动滑轮提起 重物运动的方向

拉力的方向

重物重力(N)

拉力(N)

4.汇报研讨:说一说各组的发现。 定滑轮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不省力。 动滑轮可以省力,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㈡滑轮兄弟大联合(滑轮组)

1.我们看到,起重机上的滑轮并不是单独使用的,而是将他们联合起来使用,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学生各抒己见) 2.下面我们也把定动滑轮组装在一起来试试看。(建议用两个动滑轮)

教师讲解实验步骤(组装滑轮组,先测试用一个钩码为重物,直接提起需要多大的力,然后测试用滑轮组提起需要多大的力,随后多次改变钩码数量,使用测力计进行测量)并示范在定滑轮上固定线的方法来组装滑轮组。 3.学生实验、记录。

研究滑轮组作用的实验记录

直接提升物体的力N 滑轮组提升物体的力N 我们的发现

4.汇报研讨实验情况。 期待学生发现:

a.滑轮组可以省力也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b.动滑轮增多能省更多的力。

四、拓展:

看课本32页图,利用滑轮组使人在床上能关灯的例子。

像杠杆、轮轴、滑轮这些能够帮助人们提高工作效率的装置叫简单机械。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可以利用它们来解决呢? 第 5 课 在斜坡上 教学目标

1.科学技能:培养学生设计实验,操作实验的能力。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科学试验,注重科学事实、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的意识,激发研究生活中科学现象的兴趣。

3.科学知识:认识斜面,知道从斜面拉上去的力都小于直接把物体垂直提上去用的力和斜面坡度越小越省力,越大越不省力。了解生活中斜面原理的多种多样的运用。

教学重点

能在自主式的探究活动中认识斜面的一些科学知识。

教学难点

研究斜面原理在生活中的运用。

器材准备

学生材料:搭斜面的材料(表面同样平整光滑,长度分别为 20厘米、40厘米、60厘米、80厘米、100厘米的木板和高10厘米的木块等),重物(重1000克的重物和小滚筒、大木块、小木块等,要有钩子),测力计(平板和圆筒)、平头和尖头铁钉、螺丝钉等各四枚、螺丝刀、铁锤、毛巾、实验记录表等每组一份。

老师材料:相关图片或者视频材料和学生材料一份、实验汇报表;重 40公斤左右的木箱一个,大而结实的木凳一条,厚实的大木板一块。

教学建议

1.活动中注意安全。

2.充分的预见,随时为出现的新问题点拨、领航。

3.要注意学生的层次性,随时为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必要的支持。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学生以四人小组的形式组合,全班成马蹄形组织;在中间放置重40公斤的木箱一个,大而结实的板凳一个。问学生:同学们,你们已经认识了不少机械工具,如果现在要你把这个大箱子搬到那条板凳上,你会用什么方法?

2.学生反馈交流,教师尽量满足学生的需求,并让学生去操作,在困难中,教师提供帮助,搭一块木板,再让学生搬,搬后问学生感觉如何?

3.此时你的脑海中是不是出现了一个个小问号?

二、自主实验,随时指导

1.交流学生的疑问之处,有选择地进行板书。

(真的能省力吗?为什么会省力?怎样的斜面更省力?„„)注:第一个问题必须有,因为课始的游戏只是感知而已,并无具体科学证据,因此在说后几个问题时也应引导学生用上“假如省力”这样的话 。

2.为了方便同学们研究,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些材料,请同学们看看这些材料,讨论一下你们组将怎样利用这些材料去研究自己想研究的问题。

3.小组讨论,形成书面实验方案。

4.小组上台运用实物投影仪进行汇报,集体交流评议,使各小组的实验方案更具可行性(方案中至少具备实验目的、实验器材、实验方法、实验结论这样四个内容)。

实验记录表

第小组

记录员:

实验次数 竖直提起重物所需要的力(N) 斜面1上拉起力所需要力:(高

) 斜面2上拉起力所需要力:(高

) 斜面3上拉起力所需要力:(高

) 第一次

第二次

平均数

我们的发现:

5.交流后,教师可追问:还需注意些什么?(拉力器的正确使用)

6.小组实验,师巡回指导。

7.小组汇报实验结果,组织交流,启发引导,得出结论(其他条件一样的情况下,运用斜面一定省力,而且坡度越小越省力,越大越不省力)

(1)在这一环节中,可让各小组派代表上台汇报他们实验的经过及结果,接受其他同学的质疑。

(2)对交流过程中出现的错误除了共同讨论之外,还可以用师生共同实验的方法来验证真伪。

8.说说在这个实验过程中你还有什么新的发现没有?

三、联系应用,扩大认知

1.斜面果然能够省力,在日常生活中你们看到过利用斜面的地方吗?

2.老师也有一些照片请同学们看看,想想其中的奥妙。出示生活中人们应用斜面的照片,让学生说说其中的斜面原理。

四、小结延伸,巩固联系

1.学了今天的课,你有什么新的想法?

2.完成作业本作业。

第 6 课 有趣的传动 教学目标:

1、通过制作实验发现齿轮传动的秘密。

2、了解齿轮传动的规律,知道其它几种常见的传动方式,

3、关注科学技术对社会生活带来的影响。

教学重点:

要学生在探究中认识,齿轮的相互作用可以改变运动的方向和改变运动速度。

简单机械大联盟,是单元学习的总结与运用。

教学准备:

教师:废旧电动玩具汽车一辆,实验用齿轮一组、介绍其它传动方式的图片或视频。

学生:齿轮组(尽量在课前收集,若难于保证所有小组都有实验材料则带领学生制作)

教学建议:

本课是第二单元的总结课。除了认识各种各样的传动方式外,还期待同学们能对本单元所学内容进行整理回顾。一课时若不够用可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奇妙的齿轮、各种各样的传动方式”,第二课时“简单机械大联盟”。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提出问题:小马达是通过什么装置将动力传到玩具小车的车轮的?

二、新授:

(一)奇妙的齿轮:

1、感受功能:分组把玩带来的电动玩具汽车,功过观察探究感受齿轮能够起到传力的作用。

2、探索奥秘:

(1)、介绍齿轮制作方法,发放齿轮组合。 (齿轮制作方法1:按照课本用卡纸制作;2:用瓦楞纸和塑料瓶盖黏制) (2)、分组实验记录。 实验记录表

齿轮变化 齿轮的转动方向 齿轮传动圈数 齿轮1

齿轮2

齿轮3

我们的发现:

(3)、汇报研讨:分析自己小组的实验数据,你发现了齿轮传动的哪些秘密?

3、生活中运用齿轮的例子。(钟表、自行车等)新课标第一网

(二)各种各样的传动方式

1、观看图片、视频,认识更多的传动方式。

2、你还见过哪些转动装置,它们也帮助人们提高工作效率吗?(链条、皮带、齿轮)

(三)简单机械大联盟

1.生活中,人们常各种简单机械用各种传动方式组合起来,自行车上就集合了各种简单机械,试试看,谁最具慧眼,能发现它们。 2.胡小楠同学设计的吊桥。(课本38页)

3.你们也能利用本单元所学设计制作除自己的小建筑或小玩具吗?

(1)独自思考后,与小组同学讨论设计:将各种传动装置和简单的机械组合起来。小组内选取最优设计方案。

(2)利用现有材料,分组制作。

(3)展示交流学生的设计制作。

第三单元

我们的家园——地球

1、地球的故事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用简单实验来验证前人的猜想并做出结论。 2.进一步学习搜集与整理资料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道科学探究活动的长期性与艰苦性,逐步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科学精神。 科学知识

1.知道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状星体。 2.

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 教学准备

篮球、橡皮泥、火柴、课件(与地球形状、“神舟5号”、“神舟6号”等有关的资料) 。

教学重点:体验科学探究中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及解释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提问:我们大家有一个共同的家园——地球,而作为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你是否知道自己的“家”是什么形状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谈话:我们现在通过上网、看书、询问,也许1分钟就可以轻松知道答案,可你们是否知道在这个答案的背后,人们经历了一个多么复杂、辛苦的探究过程。

二、探讨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

活动1 关于地球形状的猜想与探索

谈话:首先让我们走入远古时代,了解最初人们把地球想象成什么样的?(课件展示) 提问:“天圆地方”的这种说法在现在看来也许有几分可笑,但是,我们想想当时的条件,人们为什么会形成这种认识呢? 学生交流,评价。

小结:那时候受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只能凭自己的直觉光靠自己的眼睛来判断,尽管结论是错误的,但他们毕竟也是在仔细观察之后作出猜测的,并不是凭空捏造。 讲解:慢慢地人们对自己的这种想法产生了怀疑(课件展示)。

希腊人通过观察船只进港和出港提出了假设:大地不是平的,可能是一个大圆球。

活动2 观察进港的帆船

谈话:接下来我们做一次模拟实验,看看是否也能观察到古希腊人看到的现象。

(课件展示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学生实验,交流发现。

我们再把船放在桌面上航行,用同一方法观察,看看和刚才有什么不同。从这两个实验中说明了什么?古希腊人的猜想成立吗?生活中见到过类似的现象吗? 讲解:这是人们对地球形状认识的一个重大转折,接着,在公元前350年前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观看月食时,发现月亮上地球的影子是圆弧形的,因此他推测地球是个球体。 全课总结:

这时候人们已经推测出地球是个球体,可认识事物光靠猜想和假设行不行呢?接下来人们用什么方法来验证这一猜想呢?下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讲解: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人们对地球形状作出了什么猜想啊?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人们是怎样来验证这一猜想的。

二、活动三:验证地球是个球体

一、

麦哲伦的环球航行

讲解: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位非常勇敢的航海家:麦哲伦(课件展示他的画像)。有同学了解有关他的故事吗?

布置任务:阅读书上42页的相关图片和文字资料。 学生阅读、交流。

提问:麦哲伦环球航行之前作出了什么假设?

麦哲伦为这次航行付出了什么代价?有收获吗?是什么?

读完这则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小结:根据学生的回答适当归纳总结,让学生明白

1、在探究的过程中懂得利用科学技术。

2、对待心中的疑问,要大胆去猜测,更要想办法去证明。

3、科学探究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我们也要学习麦哲伦的坚持不懈的吃苦精神。

二、

在太空中看地球

讲解:随着科学和技术的发展,现在人们能够在太空中观察地球了。 课件展示(太空中拍摄到的地球图片) 提问:你知道这是什么方法拍到的地球照片吗?最早给地球拍照是什么时候?哪个国家呢?(学生回答后,课件揭示相关资料) 提问:最近几年,我们国家在这方面也有了重大突破,令世界都对我们刮目相看,你们知道中国飞天第一人吗?了解有关他的故事吗? 学生回答。

课件展示杨利伟的图片和相关资料。 讲解:太空是神奇而美妙的,但是对宇航员来说是残酷的,因为那里既没有氧气、没有水也没有重力,是对人生存极限的一种挑战,如果你也希望有一天能到太空遨游一翻,那么现在必须把身体锻炼好。 提问:通过各种实践,人们已经发现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到底有多大?你知道飞机、人绕地球一圈需要多长的时间吗? 学生回答

课件展示相关资料。

三、作业

布置任务: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人类认识地球的艰辛旅程,我们应该把这些都牢牢记住,因此我提议每个人利用课余时间搜集资料,制作一张有关地球故事的科学小报。 2 风光无限的地貌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 认识各种形态的地貌,并能分析家乡的地貌类型。 2. 会设计并制作简单的地貌模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发现并会描述各种地貌的美,有初步的审美能力。

2.通过描述家乡的地貌特点、制作家乡地貌模型,激发学生热爱家乡之情。 科学知识

1.认识山地、平原、海洋、沙漠、丘陵、湿地等几种典型的地貌,了解它们不同的特点。

2.知道家乡的地貌特点。

教学难点:熟悉各种地貌的特征 教学准备

有各种典型地貌的课件、小木板、绘图纸、橡胶泥、洗净的沙、彩纸、彩笔、胶水、铅笔、剪刀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导入:

直接导入: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风光无限的地貌》,什么叫地貌呢?就是指地球表面起伏的形态。 教学新授:

一、

认识常见的地貌

提问:说说看,你知道哪些形态的地貌?(学生自由回答)

下面我们来认识常见的一些地貌(课件先后出示山地、平原、高原、盆地、丘陵、湿地、海洋、沙漠的地貌图)

提问:仔细比较,这些地貌各自有什么明显的特征?

学生讨论、作答,课件先后展示各种地貌的文字说明部分。

二、美丽的家乡 讲解:正由于形态各异的地貌才构成了大自然中许多秀美的风光,下面我们以自己的家乡为例,进一步熟悉地貌的特点。 课件展示能代表本地地貌的典型图片。

布置任务:老师和大家的感受一样,咱们的家乡确实很独特很美,接下来请同学们用绘画或文字的形式将家乡的这种“独特之美”描述出来,注意要概括出地貌的特点。

学生描述本地地貌的特点,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汇报、展示作业,师生共同评价。

提问:请同学们判断咱们家乡主要属于哪一种地貌,说说你的理由。 总结归纳

第二课时 教学导入: 谈话:上节课同学们对家乡地貌的描述很准确也很生动,课后我根据实际情况做了一个咱们家乡的地貌模型。 (展示教师制作的模型) 讲解:同学们不用羡慕,因为今天这节课你们可以亲自设计并制作一个地貌模型。为了将模型做得更漂亮,组内同学先商量一下,想用什么材料来制作?具体怎样分工合作?请制定一个计划。 小组讨论

讲解:为了做今天的模型,老师也为大家准备了一些材料,有泥、沙石、树叶、水、各种颜色的粉笔灰、橡皮泥等。下面大家就利用老师准备的和你们现有的材料来制作。

要求:做好分工,由每组的材料员统一拿材料,用多少,拿多少,多了的马上送回,卫生监督员随时保持周围的卫生。另外各组制作的模型不能太复杂,因为大家制作的时间只有20分钟,模型中一定要标记方位。 学生分组制作活动。(中途可让学生到别的小组去“取经”)

讲述: 刚才,我们各组按各自的描述做了一个地表模型,做得怎样呢?下面大家相互参观一下。

学生离座参观各组作品。 学生谈参观感受。

请做得好的小组介绍经验。 3 地球的内部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 能根据火山、地震等自然现象传递出的信息,对地球内部的情况做出自己的猜想。

2. 能用资料来验证自己关于地球内部的猜想。 3. 能制作出地球内部结构的模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对地球内部的探索、开发利用进行大胆的想象。 科学知识

1. 知道地球内部是一个运动着的高温、高压的环境,地球内部有炽热的岩浆。 2. 知道地球的内部结构是由地壳、地幔、地核三个部分组成。 教学重点:了解地球内部的结构

教学难点:根据自然现象做出有关地球内部结构的猜想 教学准备

有火山、地震、地热等自然现象的视频课件,不同颜色的橡皮泥、小刀、煮熟的鸡蛋。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谈话:在教学之前我们先来做一个小游戏,我手上有一个密封的胶卷盒,在不打开盖子的条件下,你们能想办法知道盒子里装的是什么吗?

学生汇报方法,教师按照学生的想法进行实验,然后依据所得的信息进行判断:盒子里可能是什么?

二、了解地球内部构造。

1、师:尽管我们看不到胶卷盒里到底是什么,但是我们还是有办法获得它的一些特征,并且根据这些特征作出猜测、判断。其实地球也象一个无法打开的胶卷盒,那么关于地球内部的信息我们可以通过哪些现象去猜测呢?

2、师:我们先来看一组有关地表现象的图片、视频。。

(课件出示火山、地震、地热、海啸等图片和视频,让学生进行观看。)

3、你能根据这些现象作出有关地球内部的猜想吗?说说猜想的依据。 (让学生进行充分交流,注意让学生说出一些现象和判断。)

4、师:科学家们又是通过哪些途径来收集并了解有关地球内部的信息的呢?可以通过发射地震波来进行检验,我们具体来了解一下,阅读书上49页相关内容。说说地球的结构并说说这些部分分别在地球的什么位置?新课标第 一 网

5、师:看到这个地球内部的构造示意图(课件展示),你觉得像什么?我这有一个切开的熟鸡蛋,,对照一下这张地球内部的构造图,确实类似,请你们在记录本上画一幅切开的鸡蛋图,并标出地壳、地幔、地核。(学生看大屏幕了解地球内部结构,再看剖开的鸡蛋,画图。)

6、谈话:对于探究地球的内部构造,科学家们还采用了很多先进的技术,请同学们阅读49页《伸入地球深处的“望远镜”》。

7、说说看,我们的猜想和科学家的发现有相同的地方吗?

三、制作地球构造模型。

1、师:同学们现在对地球的内部构造有了一定的了解,接下来我们用橡皮泥做一个地球构造模型。

2、师:那先说说你的制作步骤,准备用什么办法来区分地球的三个部分呢?

3、学生交流自己想好的制作步骤,教师注意及时进行归纳。

4、学生动手做地球模型。

5、制作完成后,让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地球构造模型,并说说自己是怎样做的以及制作时的一些想法和感受。

四、课堂教师小结。

师:对于地球内部的构造,现在仍然是一个迷团,科学家也仅仅是一种预测。你有什么更好的办法探索开发地球内部吗?展开你的想象,将设计画在记录本上

4、地球仪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 能用多种方法,研究海洋与陆地所占地球表面的比例。

2. 能借助地球仪上的主要标识,准确辨认位置,画出麦哲伦的航线。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在使用地球仪的过程中,体会模型带来的方便。

2. 愿意和其他同学合作,共同寻找麦哲伦环球航行的路线。 科学知识

1. 知道地球仪是地球表面的模型。 2. 能在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到七大洲和四大洋,知道地球是由小部分陆地和大部分水域构成。 3. 认识地球仪上的主要标识:经线、纬线、方向、赤道等;知道东、西半球与南、北半球的划分。

教学重点:了解地球上的海陆分布及地球仪的主要标识 教学难点:能设计实验研究海陆分布的比例

根据经纬度确定某物的位置 教学准备

地球仪、卡纸、天平、剪刀、铅笔、直尺、橡皮泥、火柴梗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导入:

讲解:由于地球太大了,人们一般不能观察其全貌。为了便于学习和研究地球知识,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按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出示地球仪)。建立模型也是我们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教学新授:

活动一 蓝色的星球

1、模拟

讲解:请慢慢地旋转地球仪,注意观看它的颜色,你发现了什么?面积最大的颜色是什么?

学生观察并交流发现。

提问:地球仪上用不同的颜色来区别不同的地貌,蓝色占的面积最大,它是用来表示什么呢?这说明了什么呢?

小结:地球是由大部分的海洋和小部分的陆地组成。 鼓励学生根据这个特点给地球再取一个名字。

2、填图

讲解:由于陆地和海洋交错分布着,因此地球被划分成七大洲和四大洋。你知道是哪七大洲又是哪四大洋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教师予以补充总结。 布置任务:你知道他们分别在地球的什么位置吗?请对照地球仪,把四大洋和七大洲的名称填写在书上52页的图中,并尝试记住。(提醒学生字写小点) 学生填图。

课件出示没有文字说明的七大洲四大洋分布图,帮助学生记住他们的具体位置。

3、估测

引导学生质疑:我们已经知道地球的主要地貌为海洋,但是它所占地球的表面到底比陆地多多少呢?我们能想办法作出科学的估测吗? 学生思考、交流

在教师的引导下对学生的方案进行筛选(如学生不能想出合理的方法,则引导学生按照书上的方法进行)。 学生估测、记录 汇报估测结果。

小结:科学家经过精密地测量、计算,地球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其中陆地占29%,海洋占71%。哪个小组的数据最接近呢?课后向他们取取经验。

第二课时

一、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有关地球仪的知识?

二、新授 ㈠、活动2 怎样确定某一地点的位置

1、地轴

观察:让学生转动本组的地球仪

演示篮球在地上乱转。

谈谈它们的转法一样吗?有什么不同?

小结:地球仪是绕着中间这根轴转动的,在转动过程中始终斜着身子。这根轴叫做地轴,当然,地球里面并不是真的有根轴,而是科学家根据地球自转的特点虚拟出来的。

(做一做)先后请几位学生上台演示地球自转(自西向东)。

2、经线、纬线

讲解:我们再来观察地球仪,是不是有很多线圈,这就是叫做经纬网,干什么用的呢? 就像在电影院看电影,知道排号和座号就能找到座位。经纬网可以确定某一地点的准确位置。

课件展示纬线的概念及什么叫赤道(让学生找一找) 讲解:为了区别每一条纬线,人们给纬线标定了不同的度数。这就是纬度。 找一找:北纬30度在哪?

课件展示经线的概念及南北极。

讲解:为了区别每一条经线线,人们给经线线标定了不同的度数。这就是经度。 找一找:东经125度在哪?

找一找:北京(东经116度、北纬40度) 伦敦(0度、北纬51度) 讲解:以赤道为界,赤道以北是北半球,以南是南半球。

以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的经线圈来划分东、西半球。(并说说这样分的原因)

找一找 亚洲、大洋州分别处在哪半球。 总结:尽管地球有那么大,但是只要我们确定了某一个地方的经纬度就很容易找到它,比如遇难的船只只要报告他所处的经纬度,别人就可以知道船只在茫茫大海上的位置,进而得到救援。 ㈡、活动3

麦哲伦的航线

讲解:接下来我们也要来体验一下麦哲伦的“环球航行”。 课件展示具体路线和游戏规则

建议活动小组的成员分别担任“船长”(麦哲伦)、“大副”、“文书”、“水手”等不同角色,合作完成活动中的不同任务。 课件展示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正确路线。 组织学生对路线图分析:船队一直是朝什么方向航行,又是从什么方向回到西班牙的。

5、地图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会看地图,能从地图上获取有用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想加深对祖国的了解。 2. 懂得保护家园的重要。 科学知识

了解地图上的主要标识及功用。 教学准备 中国地形图、中国政区图。 教学重点:学会看地图

教学难点:能从地图上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提问:当你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旅游时,想自己到处逛逛,但又不熟悉路线,你会怎么办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导入课题。

谈话:说一说你们使用过什么地图,地图有什么作用呢? 提问:你知道最早的地图是什么时候绘制的吗? 学生阅读55页有关科技史。

二、教学新授:

讲解:刚才同学们也讲了地图有着多种用途,是我们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小帮手”。所以我们一定要学会使用它。接下来请仔细观看比较这两张地图(中国地形图、中国政区图),可以将你的发现与本小组的成员交流,看谁获取的信息最多。 学生汇报

小结:要想使用地图,首先要知道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和图例。

一、比例尺(板书)

教师讲述:地图和地球仪一样,所表示的实地面积都很大,因此必须按照一定的比例将图形缩小。图上线段的长度与实际距离之比就叫做比例尺,表示地图图形的缩小程度。 练习:

找一找这两幅地图的比例尺分别是多少?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教师给出数据,进行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的计算。 对照书上的两幅图,小组内自由出题,计算某两地的实际距离。 除了比例尺外,我们还得学会通过地图识别方向。

二、地图上的方向(板书)

1.地平面上的八个方向(板书)

[练习] (教师先在黑板上画出未标明方向名称的地平面的八个方向图。)请学生上台标出八个方向。

对于一幅地图,我们怎么来判断方向呢? 2.地图上方向的判断(板书) [教师讲述] (1)一般的地图,通常是按面对着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定确定方向的。

(2)有指向标的地图,应按指向标规定的方向判断,指向标一般指北。

(3)有经纬网的地图,还可以根据经纬网定方向。指名学生说经线、纬线分别表示什么方向。

[练习]参上(学生“你问我答”巩固对地图上方向的掌握。)

在地图上有各种符号和文字,这是图例和注记。

三、图例和注记

讲解:不同的图例用来表示各种地理对象,教师举例说明。 布置任务:将中国政区的图例找出来并记录在书上58页表内。 鼓励学生课外了解更多的图例。

总结:如果我们能在地图上准确地辨方向、量距离、识图例,那么我们也就学会了使用地图。

四、保护我们的家园

提问: 58页的这张图片,给我们带来了什么信息。

学生回答

讲解:其实为了改变这种不好的状况,近年来我国采取了“退耕还林”、“退田还湖”等方法,但是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你觉得我们又该做些什么呢? 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希望同学们能说到做到,为保护自己的家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6 漂移的大陆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能对地图上相对的海岸线能拼接的现象做出猜想,并能想出办法去验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科学研究既需要仔细地观察、大胆的质疑、假设和验证,还需要有坚韧的毅力和勇于探究的精神。 科学知识:

了解大陆飘移学说,理解万物都在不断运动变化中。 教学重点:了解大陆漂移假说

教学难点: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批判、质疑的思维品质。 教学准备:世界地图及黑白复印、剪刀、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质疑: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地球的海陆分布。今天我想追问一个问题:地球上的海陆分布一直就是这样的吗?

讲解:1910年,生病卧床休息的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望着墙上的一张世界地图,突然发现,南美洲的东海岸和非洲的西海岸之间,相互对应,简直就可以拼合在一起。顿时他脑海里冒出了一个大胆的猜想„„

提问:我们也来观察一下南美洲东岸和非洲西岸,你知道魏格拉产生了什么猜想吗?

学生回答。 二。教学新授: 活动

1、拼图与猜想 提问:南美洲东岸与非洲西岸是否真的如我们所想能拼在一起呢?我们用什么方法来检验呢? 学生回答

讲解:同学们说得很好,我们可以将南美洲和非洲从地图上剪下来,然后拼凑到一起试试看。

为了不浪费,我给大家准备了复印的地图。 学生剪、拼图 交流发现。 讲解:是不是所有的大陆都能象南美洲东岸与非洲西岸一样接在一起呢?(学生观察片刻) 教师演示:将事先剪好的各大洲拼凑到一起。 质疑:你们发现了什么?你们是怎么想的? 活动

2、魏格纳的猜想 讲解:其实魏格纳和同学们的想法一样,当它发现南美洲东岸与非洲西岸可以很好地拼凑在一起时,就提出了一个大胆的猜想:很多年前,这两块大陆是接合在一起的。他的这一说法在当时引起了轰动,大家都不承认这一说法,甚至嘲笑他:这么坚固的大陆怎么会漂移呢?

在一片反对声中,魏格纳仍然坚持自己的观点,并且不顾危险实地考察,搜集资料为自己的说法寻找有力的证据。例如,他发现南美洲和非洲都能见到的具有相同骨骼构造的动物化石,而这些动物是不可能游过大洋的。两年后他正式提出了大陆漂移说。他认为在三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后来,原始大陆才分裂为几块大陆,缓慢漂移,逐渐形成今天的海陆分布。(播放多媒体动画演示大陆漂移的过程)

可惜魏格纳还没来得及解释大陆漂移的原因,在一次实地考察中由于气候恶劣和食物缺乏而牺牲。

质疑:从魏格纳发现并验证大陆漂移说的过程,你得到了什么启发? 课后拓展:搜集资料解释大陆漂移的原因。

想象100万年后,中国大陆还会在现在的位置吗?你认为是怎样的情景呢?

第三单元

我们的家园——地球

1、地球的故事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3.能用简单实验来验证前人的猜想并做出结论。 4.进一步学习搜集与整理资料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道科学探究活动的长期性与艰苦性,逐步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科学精神。 科学知识

3.知道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状星体。 4.

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 教学准备

篮球、橡皮泥、火柴、课件(与地球形状、“神舟5号”、“神舟6号”等有关的资料) 。

教学重点:体验科学探究中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及解释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提问:我们大家有一个共同的家园——地球,而作为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你是否知道自己的“家”是什么形状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谈话:我们现在通过上网、看书、询问,也许1分钟就可以轻松知道答案,可你们是否知道在这个答案的背后,人们经历了一个多么复杂、辛苦的探究过程。

二、探讨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

活动1 关于地球形状的猜想与探索 谈话:首先让我们走入远古时代,了解最初人们把地球想象成什么样的?(课件展示) 提问:“天圆地方”的这种说法在现在看来也许有几分可笑,但是,我们想想当时的条件,人们为什么会形成这种认识呢? 学生交流,评价。

小结:那时候受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只能凭自己的直觉光靠自己的眼睛来判断,尽管结论是错误的,但他们毕竟也是在仔细观察之后作出猜测的,并不是凭空捏造。

讲解:慢慢地人们对自己的这种想法产生了怀疑(课件展示)。

希腊人通过观察船只进港和出港提出了假设:大地不是平的,可能是一个大圆球。

活动2 观察进港的帆船

谈话:接下来我们做一次模拟实验,看看是否也能观察到古希腊人看到的现象。

(课件展示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学生实验,交流发现。

我们再把船放在桌面上航行,用同一方法观察,看看和刚才有什么不同。从这两个实验中说明了什么?古希腊人的猜想成立吗?生活中见到过类似的现象吗? 讲解:这是人们对地球形状认识的一个重大转折,接着,在公元前350年前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观看月食时,发现月亮上地球的影子是圆弧形的,因此他推测地球是个球体。 全课总结:

这时候人们已经推测出地球是个球体,可认识事物光靠猜想和假设行不行呢?接下来人们用什么方法来验证这一猜想呢?下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讲解: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人们对地球形状作出了什么猜想啊?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人们是怎样来验证这一猜想的。

二、活动三:验证地球是个球体

三、

麦哲伦的环球航行

讲解: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位非常勇敢的航海家:麦哲伦(课件展示他的画像)。有同学了解有关他的故事吗?

布置任务:阅读书上42页的相关图片和文字资料。 学生阅读、交流。

提问:麦哲伦环球航行之前作出了什么假设?

麦哲伦为这次航行付出了什么代价?有收获吗?是什么?

读完这则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小结:根据学生的回答适当归纳总结,让学生明白

1、在探究的过程中懂得利用科学技术。

2、对待心中的疑问,要大胆去猜测,更要想办法去证明。

3、科学探究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我们也要学习麦哲伦的坚持不懈的吃苦精神。

四、

在太空中看地球

讲解:随着科学和技术的发展,现在人们能够在太空中观察地球了。 课件展示(太空中拍摄到的地球图片) 提问:你知道这是什么方法拍到的地球照片吗?最早给地球拍照是什么时候?哪个国家呢?(学生回答后,课件揭示相关资料) 提问:最近几年,我们国家在这方面也有了重大突破,令世界都对我们刮目相看,你们知道中国飞天第一人吗?了解有关他的故事吗? 学生回答。

课件展示杨利伟的图片和相关资料。 讲解:太空是神奇而美妙的,但是对宇航员来说是残酷的,因为那里既没有氧气、没有水也没有重力,是对人生存极限的一种挑战,如果你也希望有一天能到太空遨游一翻,那么现在必须把身体锻炼好。

提问:通过各种实践,人们已经发现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到底有多大?你知道飞机、人绕地球一圈需要多长的时间吗? 学生回答

课件展示相关资料。

三、作业

布置任务: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人类认识地球的艰辛旅程,我们应该把这些都牢牢记住,因此我提议每个人利用课余时间搜集资料,制作一张有关地球故事的科学小报。 2 风光无限的地貌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 认识各种形态的地貌,并能分析家乡的地貌类型。 2. 会设计并制作简单的地貌模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发现并会描述各种地貌的美,有初步的审美能力。

2.通过描述家乡的地貌特点、制作家乡地貌模型,激发学生热爱家乡之情。 科学知识

1.认识山地、平原、海洋、沙漠、丘陵、湿地等几种典型的地貌,了解它们不同的特点。

2.知道家乡的地貌特点。

教学难点:熟悉各种地貌的特征 教学准备

有各种典型地貌的课件、小木板、绘图纸、橡胶泥、洗净的沙、彩纸、彩笔、胶水、铅笔、剪刀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导入:

直接导入: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风光无限的地貌》,什么叫地貌呢?就是指地球表面起伏的形态。 教学新授:

二、

认识常见的地貌

提问:说说看,你知道哪些形态的地貌?(学生自由回答)

下面我们来认识常见的一些地貌(课件先后出示山地、平原、高原、盆地、丘陵、湿地、海洋、沙漠的地貌图)

提问:仔细比较,这些地貌各自有什么明显的特征?

学生讨论、作答,课件先后展示各种地貌的文字说明部分。

二、美丽的家乡 讲解:正由于形态各异的地貌才构成了大自然中许多秀美的风光,下面我们以自己的家乡为例,进一步熟悉地貌的特点。 课件展示能代表本地地貌的典型图片。

布置任务:老师和大家的感受一样,咱们的家乡确实很独特很美,接下来请同学们用绘画或文字的形式将家乡的这种“独特之美”描述出来,注意要概括出地貌的特点。

学生描述本地地貌的特点,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汇报、展示作业,师生共同评价。

提问:请同学们判断咱们家乡主要属于哪一种地貌,说说你的理由。 总结归纳

第二课时 教学导入: 谈话:上节课同学们对家乡地貌的描述很准确也很生动,课后我根据实际情况做了一个咱们家乡的地貌模型。 (展示教师制作的模型) 讲解:同学们不用羡慕,因为今天这节课你们可以亲自设计并制作一个地貌模型。为了将模型做得更漂亮,组内同学先商量一下,想用什么材料来制作?具体怎样分工合作?请制定一个计划。 小组讨论

讲解:为了做今天的模型,老师也为大家准备了一些材料,有泥、沙石、树叶、水、各种颜色的粉笔灰、橡皮泥等。下面大家就利用老师准备的和你们现有的材料来制作。

要求:做好分工,由每组的材料员统一拿材料,用多少,拿多少,多了的马上送回,卫生监督员随时保持周围的卫生。另外各组制作的模型不能太复杂,因为大家制作的时间只有20分钟,模型中一定要标记方位。 学生分组制作活动。(中途可让学生到别的小组去“取经”)

讲述: 刚才,我们各组按各自的描述做了一个地表模型,做得怎样呢?下面大家相互参观一下。

学生离座参观各组作品。 学生谈参观感受。

请做得好的小组介绍经验。 3 地球的内部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 能根据火山、地震等自然现象传递出的信息,对地球内部的情况做出自己的猜想。

2. 能用资料来验证自己关于地球内部的猜想。 3. 能制作出地球内部结构的模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对地球内部的探索、开发利用进行大胆的想象。 科学知识

1. 知道地球内部是一个运动着的高温、高压的环境,地球内部有炽热的岩浆。 2. 知道地球的内部结构是由地壳、地幔、地核三个部分组成。 教学重点:了解地球内部的结构

教学难点:根据自然现象做出有关地球内部结构的猜想 教学准备

有火山、地震、地热等自然现象的视频课件,不同颜色的橡皮泥、小刀、煮熟的鸡蛋。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谈话:在教学之前我们先来做一个小游戏,我手上有一个密封的胶卷盒,在不打开盖子的条件下,你们能想办法知道盒子里装的是什么吗?

学生汇报方法,教师按照学生的想法进行实验,然后依据所得的信息进行判断:盒子里可能是什么?

二、了解地球内部构造。

1、师:尽管我们看不到胶卷盒里到底是什么,但是我们还是有办法获得它的一些特征,并且根据这些特征作出猜测、判断。其实地球也象一个无法打开的胶卷盒,那么关于地球内部的信息我们可以通过哪些现象去猜测呢?

2、师:我们先来看一组有关地表现象的图片、视频。。

(课件出示火山、地震、地热、海啸等图片和视频,让学生进行观看。)

3、你能根据这些现象作出有关地球内部的猜想吗?说说猜想的依据。 (让学生进行充分交流,注意让学生说出一些现象和判断。)

4、师:科学家们又是通过哪些途径来收集并了解有关地球内部的信息的呢?可以通过发射地震波来进行检验,我们具体来了解一下,阅读书上49页相关内容。说说地球的结构并说说这些部分分别在地球的什么位置?

5、师:看到这个地球内部的构造示意图(课件展示),你觉得像什么?我这有一个切开的熟鸡蛋,,对照一下这张地球内部的构造图,确实类似,请你们在记录本上画一幅切开的鸡蛋图,并标出地壳、地幔、地核。(学生看大屏幕了解地球内部结构,再看剖开的鸡蛋,画图。)

6、谈话:对于探究地球的内部构造,科学家们还采用了很多先进的技术,请同学们阅读49页《伸入地球深处的“望远镜”》。

7、说说看,我们的猜想和科学家的发现有相同的地方吗?

三、制作地球构造模型。

1、师:同学们现在对地球的内部构造有了一定的了解,接下来我们用橡皮泥做一个地球构造模型。

2、师:那先说说你的制作步骤,准备用什么办法来区分地球的三个部分呢?

3、学生交流自己想好的制作步骤,教师注意及时进行归纳。

4、学生动手做地球模型。

5、制作完成后,让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地球构造模型,并说说自己是怎样做的以及制作时的一些想法和感受。

四、课堂教师小结。

师:对于地球内部的构造,现在仍然是一个迷团,科学家也仅仅是一种预测。你有什么更好的办法探索开发地球内部吗?展开你的想象,将设计画在记录本上

4、地球仪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 能用多种方法,研究海洋与陆地所占地球表面的比例。 2. 能借助地球仪上的主要标识,准确辨认位置,画出麦哲伦的航线。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在使用地球仪的过程中,体会模型带来的方便。

2. 愿意和其他同学合作,共同寻找麦哲伦环球航行的路线。 科学知识

1. 知道地球仪是地球表面的模型。 2. 能在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到七大洲和四大洋,知道地球是由小部分陆地和大部分水域构成。

3. 认识地球仪上的主要标识:经线、纬线、方向、赤道等;知道东、西半球与南、北半球的划分。

教学重点:了解地球上的海陆分布及地球仪的主要标识 教学难点:能设计实验研究海陆分布的比例

根据经纬度确定某物的位置 教学准备

地球仪、卡纸、天平、剪刀、铅笔、直尺、橡皮泥、火柴梗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导入:

讲解:由于地球太大了,人们一般不能观察其全貌。为了便于学习和研究地球知识,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按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出示地球仪)。建立模型也是我们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教学新授:

活动一 蓝色的星球

3、模拟

讲解:请慢慢地旋转地球仪,注意观看它的颜色,你发现了什么?面积最大的颜色是什么?

学生观察并交流发现。

提问:地球仪上用不同的颜色来区别不同的地貌,蓝色占的面积最大,它是用来表示什么呢?这说明了什么呢?

小结:地球是由大部分的海洋和小部分的陆地组成。 鼓励学生根据这个特点给地球再取一个名字。

4、填图

讲解:由于陆地和海洋交错分布着,因此地球被划分成七大洲和四大洋。你知道是哪七大洲又是哪四大洋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教师予以补充总结。 布置任务:你知道他们分别在地球的什么位置吗?请对照地球仪,把四大洋和七大洲的名称填写在书上52页的图中,并尝试记住。(提醒学生字写小点) 学生填图。

课件出示没有文字说明的七大洲四大洋分布图,帮助学生记住他们的具体位置。

3、估测

引导学生质疑:我们已经知道地球的主要地貌为海洋,但是它所占地球的表面到底比陆地多多少呢?我们能想办法作出科学的估测吗? 学生思考、交流

在教师的引导下对学生的方案进行筛选(如学生不能想出合理的方法,则引导学生按照书上的方法进行)。 学生估测、记录 汇报估测结果。

小结:科学家经过精密地测量、计算,地球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其中陆地占29%,海洋占71%。哪个小组的数据最接近呢?课后向他们取取经验。

第二课时

一、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有关地球仪的知识?

二、新授

㈠、活动2 怎样确定某一地点的位置

1、地轴

观察:让学生转动本组的地球仪

演示篮球在地上乱转。

谈谈它们的转法一样吗?有什么不同?

小结:地球仪是绕着中间这根轴转动的,在转动过程中始终斜着身子。这根轴叫做地轴,当然,地球里面并不是真的有根轴,而是科学家根据地球自转的特点虚拟出来的。

(做一做)先后请几位学生上台演示地球自转(自西向东)。

3、经线、纬线

讲解:我们再来观察地球仪,是不是有很多线圈,这就是叫做经纬网,干什么用的呢? 就像在电影院看电影,知道排号和座号就能找到座位。经纬网可以确定某一地点的准确位置。

课件展示纬线的概念及什么叫赤道(让学生找一找) 讲解:为了区别每一条纬线,人们给纬线标定了不同的度数。这就是纬度。 找一找:北纬30度在哪?

课件展示经线的概念及南北极。

讲解:为了区别每一条经线线,人们给经线线标定了不同的度数。这就是经度。 找一找:东经125度在哪?

找一找:北京(东经116度、北纬40度) 伦敦(0度、北纬51度) 讲解:以赤道为界,赤道以北是北半球,以南是南半球。

以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的经线圈来划分东、西半球。(并说说这样分的原因)

找一找 亚洲、大洋州分别处在哪半球。 总结:尽管地球有那么大,但是只要我们确定了某一个地方的经纬度就很容易找到它,比如遇难的船只只要报告他所处的经纬度,别人就可以知道船只在茫茫大海上的位置,进而得到救援。 ㈡、活动3

麦哲伦的航线

讲解:接下来我们也要来体验一下麦哲伦的“环球航行”。 课件展示具体路线和游戏规则

建议活动小组的成员分别担任“船长”(麦哲伦)、“大副”、“文书”、“水手”等不同角色,合作完成活动中的不同任务。 课件展示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正确路线。 组织学生对路线图分析:船队一直是朝什么方向航行,又是从什么方向回到西班牙的。

5、地图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会看地图,能从地图上获取有用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想加深对祖国的了解。 2. 懂得保护家园的重要。 科学知识

了解地图上的主要标识及功用。 教学准备

中国地形图、中国政区图。 教学重点:学会看地图

教学难点:能从地图上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提问:当你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旅游时,想自己到处逛逛,但又不熟悉路线,你会怎么办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导入课题。

谈话:说一说你们使用过什么地图,地图有什么作用呢? 提问:你知道最早的地图是什么时候绘制的吗? 学生阅读55页有关科技史。

二、教学新授:

讲解:刚才同学们也讲了地图有着多种用途,是我们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小帮手”。所以我们一定要学会使用它。接下来请仔细观看比较这两张地图(中国地形图、中国政区图),可以将你的发现与本小组的成员交流,看谁获取的信息最多。 学生汇报

小结:要想使用地图,首先要知道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和图例。

一、比例尺(板书)

教师讲述:地图和地球仪一样,所表示的实地面积都很大,因此必须按照一定的比例将图形缩小。图上线段的长度与实际距离之比就叫做比例尺,表示地图图形的缩小程度。 练习:

找一找这两幅地图的比例尺分别是多少?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教师给出数据,进行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的计算。 对照书上的两幅图,小组内自由出题,计算某两地的实际距离。 除了比例尺外,我们还得学会通过地图识别方向。

二、地图上的方向(板书)

1.地平面上的八个方向(板书)

[练习] (教师先在黑板上画出未标明方向名称的地平面的八个方向图。)请学生上台标出八个方向。

对于一幅地图,我们怎么来判断方向呢? 2.地图上方向的判断(板书) [教师讲述] (1)一般的地图,通常是按面对着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定确定方向的。 (2)有指向标的地图,应按指向标规定的方向判断,指向标一般指北。

(3)有经纬网的地图,还可以根据经纬网定方向。指名学生说经线、纬线分别表示什么方向。

[练习]参上(学生“你问我答”巩固对地图上方向的掌握。)

在地图上有各种符号和文字,这是图例和注记。

三、图例和注记

讲解:不同的图例用来表示各种地理对象,教师举例说明。 布置任务:将中国政区的图例找出来并记录在书上58页表内。 鼓励学生课外了解更多的图例。

总结:如果我们能在地图上准确地辨方向、量距离、识图例,那么我们也就学会了使用地图。

四、保护我们的家园

提问: 58页的这张图片,给我们带来了什么信息。

学生回答

讲解:其实为了改变这种不好的状况,近年来我国采取了“退耕还林”、“退田还湖”等方法,但是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你觉得我们又该做些什么呢? 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希望同学们能说到做到,为保护自己的家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6 漂移的大陆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能对地图上相对的海岸线能拼接的现象做出猜想,并能想出办法去验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科学研究既需要仔细地观察、大胆的质疑、假设和验证,还需要有坚韧的毅力和勇于探究的精神。 科学知识:

了解大陆飘移学说,理解万物都在不断运动变化中。 教学重点:了解大陆漂移假说

教学难点: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批判、质疑的思维品质。 教学准备:世界地图及黑白复印、剪刀、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质疑: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地球的海陆分布。今天我想追问一个问题:地球上的海陆分布一直就是这样的吗?

讲解:1910年,生病卧床休息的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望着墙上的一张世界地图,突然发现,南美洲的东海岸和非洲的西海岸之间,相互对应,简直就可以拼合在一起。顿时他脑海里冒出了一个大胆的猜想„„

提问:我们也来观察一下南美洲东岸和非洲西岸,你知道魏格拉产生了什么猜想吗?

学生回答。 二。教学新授: 活动

1、拼图与猜想 提问:南美洲东岸与非洲西岸是否真的如我们所想能拼在一起呢?我们用什么方法来检验呢? 学生回答

讲解:同学们说得很好,我们可以将南美洲和非洲从地图上剪下来,然后拼凑到一起试试看。

为了不浪费,我给大家准备了复印的地图。 学生剪、拼图 交流发现。 讲解:是不是所有的大陆都能象南美洲东岸与非洲西岸一样接在一起呢?(学生观察片刻)

教师演示:将事先剪好的各大洲拼凑到一起。 质疑:你们发现了什么?你们是怎么想的? 活动

2、魏格纳的猜想 讲解:其实魏格纳和同学们的想法一样,当它发现南美洲东岸与非洲西岸可以很好地拼凑在一起时,就提出了一个大胆的猜想:很多年前,这两块大陆是接合在一起的。他的这一说法在当时引起了轰动,大家都不承认这一说法,甚至嘲笑他:这么坚固的大陆怎么会漂移呢?

在一片反对声中,魏格纳仍然坚持自己的观点,并且不顾危险实地考察,搜集资料为自己的说法寻找有力的证据。例如,他发现南美洲和非洲都能见到的具有相同骨骼构造的动物化石,而这些动物是不可能游过大洋的。两年后他正式提出了大陆漂移说。他认为在三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后来,原始大陆才分裂为几块大陆,缓慢漂移,逐渐形成今天的海陆分布。(播放多媒体动画演示大陆漂移的过程)

可惜魏格纳还没来得及解释大陆漂移的原因,在一次实地考察中由于气候恶劣和食物缺乏而牺牲。

质疑:从魏格纳发现并验证大陆漂移说的过程,你得到了什么启发? 课后拓展:搜集资料解释大陆漂移的原因。

想象100万年后,中国大陆还会在现在的位置吗?你认为是怎样的情景呢? 第四单元

电与我们的生活 第1课

电池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够认真观察电池外部特征并有所发现。

2.经历一个让小灯泡亮起来的探究过程,在探究中会依据自己的经验对电路连接图中的小灯泡的亮灭做出自己的猜想,并进行验证。 3.搜集、整理关于电池种类和用途等资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猜想与假设需要依据一定的事实。 2.体验自己制作电池的乐趣。 科学知识

1. 了解要使小灯泡亮起来需要一个完整的回路。 2.知道电池有多种多样(电能来源各不相同,可为今后能量转换积累感性认识),并了解电池的用途。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材料准备: 课件(各种各样的电池、伏打电池;废旧电池的危害) 铜片、锌片、发光二极管、酸性水果(或者白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电池是一种常见的电源,你都见过哪些种类的电池,我们在哪些地方用到它?

二、新授:

㈠、各种各样的电池:

1.学生独立思考以上问题,然后小组交流,并完成课本64页下部表格的填写。 电池种类 用

途 关于电池我还知道 干 电 池

纽扣电池

蓄 电 池

光 电 池

„„

(教参上按电池成分分为碱性、锌碳、锂锰、氧化银、锌空等电池,学生不容易分清,所以教师可以让学生按照外型的区别大致区分) 2. 交流探讨:

⑴、说一说你们小组讨论的情况,你有哪些发现?) 期望学生能够产生的感悟: a.电池的种类很多。(很多物体都能储存电能)

b.电与我们的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电使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⑵、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电池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可是你知道吗?废旧电池随意丢弃,却会造成很严重的环境问题。 观看:CAI课件介绍废旧电池的危害。

讨论:那么我们该怎样处理废旧电池呢?(垃圾分类处理) 3.最初的电池——付打电池

人类最好的电池是什么样呢?阅读65页资料。

伏打电池的结构是怎样的?(锌、铜、酸性液体) ㈡、制作水果电池

1.伏打电池的结构居然这样简单,真的可以产生电流吗?我们也来试一试! 2.出示材料:我在实验室里找到了许多锌片和铜片,我们身边有哪些东西是酸性的呢?(捂住腮帮子,提示学生去联想相关酸性食品) 学生可能想到的答案:醋、酸梅、柠檬、橘子、西红柿等 3.怎样才能知道我们的“电池”产生了电呢? a.舌尖尝(注意卫生,酒精消毒) b.发光二极管

4.提示实验中注意事项:

a.制作水果电池时,制作水果电池时,铜片与锌片应隔开一定距离插入选定的材料中,不能互相接触。

b.注意区分发光二极管的正负极,(演示)在连接实验装置时,强调铜片连出来的导线与发光二极管的正极相连,锌片连出来的导线应该与发光二极管的负极相连。

5.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及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学生可下位参观其他小组的制作情况。

三、小结,布置下次课需要准备的材料(小灯泡、1.5伏干电池、导线)。 第二课时 材料准备:

小灯泡、1.5伏干电池、导线

画有若干简笔干电池和小灯泡的记录纸。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许多电池,生活中最常见的电池就数这种1.5伏干电池了。今天我们就来好好研究研究它。

二、新授 ㈠、观察电池

1.干电池大家都很熟悉,对吧?那你能说出电池都由哪几部分组成,各部分都有什么作用,同组同学手中的电池都有哪些相同与不同吗? 2.分组观察,并做好简捷的记录。(教师巡视过程中若有小组出现短路现象,马上向全班同

莲山课件

原文地址:http:///Health/xxkx/102740.htm

第2篇: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湘教版)

1 我们在成长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制订怎样搜集成长的证据活动计划。

能搜集实物、寻找数据作为自己成长的证据。 制作一套记录自己成长情况的简历。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搜集成长证据活动中,培养学生注重证据,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自觉、诚实地帮助他人。 科学知识:

了解人的一生生长的大致过程及变化。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自己在不同年龄阶段发生的变化。 难点:制作自己的成长简历。 【教学准备】

教师:学生健康检查记录。

学生:学生幼儿、儿童时期穿戴过的鞋、帽和衣服、照片、成长日记、成长记录卡等。询问爸爸妈妈有关自己的成长情况。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我们的成长变化:

1、老师板书课题,指导学生观看教材第64页上的四张图片。

2、讨论:我们是从哪里来的?我们刚出生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的?

3、在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长大了,从出生到现在,我们发生了哪些变化?

(这个问题的关系到学生制定搜集证据的计划,因此,很有必要讨论。主要是身高、体重、牙齿等方面的变化,以及学习、运动能力的发展情况。)

4、有哪些事物或数据能证明我们在成长?

二、制定搜集成长的证据的计划: 1.讨论:

①我们应该着手搜集哪些方面的成长的证据呢?

(身高、体重、牙齿等方面的变化,以及学习、运动能力的发展情况) ②我们可以去哪搜集,怎样搜集到成长的证据呢?

(服装、照片、影像、用品、玩具、成长日记、病历、免疫证„„) 2.学生分小组制定计划。

3、交流小组的研究计划,小组相互评价研究计划。

4、搜集到了证据之后,我们可以怎样分析自己在那些方面的成长变化? 可以引导学生用列表的方法分析,如: 年龄身高(厘米)体重(千克)牙齿其他 0 1 2 „„

(也可以把年龄一栏分成4个年龄段)

三、布置课外活动: 课外按计划搜集并分析自己在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并提示学生向爸爸妈妈询问一些自己成长过程中的小故事。 第二课时

一、汇报导入

1、上节课布置了同学们课外搜集分析了成长的证据,现在请同学们汇报一下。

2、学生汇报。(先可以让学生小组内交流,然后找一两个代表全班交流。)

3、通过分析搜集到的成长证据,我们在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

二、制作自己的成长简历:

1、我们了解了从出生到现在我们成长的变化,如果现在要你制作自己的成长简历,我们可以怎么做?

(以卡片的形式呈现,可以利用以前的成长记录卡)

2、成长简历上一定要有那些内容?还可以补充哪些内容?

3、学生制作一个年龄阶段的。

4、交流评价学生的成长简历。

5、布置学生将卡片做成一整套,告知学生下一节课的学习需要用到。

三、活动:人的一生变化。

1.预测:从现在起,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还将发生什么变化呢?

2、讨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除了身高和体重的变化外,我们还在哪些方面发生变化呢?

3、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和分析,填写下面表格: 项目幼儿童年青年中年老年 体力

生活自理能力

„„

4、交流并评价学生填写的表格。

5、讨论:通过比较分析,你觉得人在哪些阶段更需要别人的帮助?你准备怎样去帮助别人呢?

四、阅读:人的寿命变化。

学生阅读并思考:人的寿命为什么能不断提高?

六、拓展:

1、学生阅读书上的资料,了解非典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2、布置学生课外搜集资料,同学之间交流还有哪些因素影响现代人类的健康? 2 我们的成长曲线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用表格统计自己从6岁到现在的一些成长数据。 利用统计数据绘制成长曲线图。

能利用成长曲线图进行分析,找出自己成长变化的一些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搜集整理自己的成长数据,学会关心自己,珍爱生命。

在统计数据,绘制和分析成长曲线图活动中,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 科学知识

了解自己的生长发育水平及青少年身体发育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成长曲线图了解自己的成长过程。 教学难点:绘制并分析自己的成长曲线图。 【教学准备】

每个学生自备成长简历。

教师准备每个学生的健康检查记录(备用)。 【教学设计】

一、教学导入: 1.谈话:同学们我们每一学年都要进行一次体质检查体检时都测量哪些项目吗?

2、学生讨论:体检对我们来说有什么作用呢?

3、老师讲述:在成长过程中,体检测量出的数据不仅能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身体健康状态,还能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生长发育水平。(板书课题)

二、统计自己的成长数据。

1、学生拿出自己制作的成长简历,汇报一下简历中主要记录哪些数据?

2、讨论:怎样才能更好地通过这些数据了解自己的成长状况呢?

(学生可能会说出很多的方法,如列表分析、绘制曲线图、条形统计图„„)

3、让我们先来设计一个表格来整理这些数据吧。想一想,我们的表格要记录哪些内容呢? (提示学生不仅可以记录身高体重的数据,其他的也比如肺活量啊坐高都可以。)

4、学生设计表格并填写数据。

(直接在书上进行,对书上的表格内容上进行补充。学生数据搜集不全面的,老师为其提供学校存档的每学年的健康检查记录表)

三、学生绘制成长曲线图。

1.仔细比较各项逐年的数据,讨论:哪些数据变化比较大呢?

2、通过分析我们知道身高体重的数据变化比较大,下面就请同学们选择这两项绘制自己的成长曲线图。

3、学生在书上的坐标图中绘制自己的成长曲线图。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会了折线统计图、条形统计图之类的制作,故制作方法不必要集中指导。老师巡回发现问题的话就及时指导。)

四、分析与交流。

1、通过绘制曲线图,你有什么发现?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你绘制的图,然后小组交流一下。 (这时可以顺势引导学生与其他同学的成长曲线图进行比较,找出其中的异同和规律。这里的比较、分析要给出学生一定的时间。)

2、全班交流:①你有什么发现?

②你的成长曲线和其他的同学比有什么不同和相同?有共同的规律吗?

3、师生共同梳理小结,找出共同的规律。

4、老师播放课件,展示我国7岁-18岁青少年男女身高增长情况曲线图。

5、老师对我国7岁-18岁青少年男女身高增长情况进行讲解,并告知学生存在个体的差异是正常的。要求学生坚持将以后每年的体检数据添到课本的图上,这样可以看到自己较长期的生长状况。

6、学生阅读指南信箱里的材料。

五、拓展

1、你进入了青春期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2、布置学生课外了解有关青春期的知识。 3 男孩和女孩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通过读、听、辨活动,充分认识青春期是人生中很重要的时期。 2.在教师的指导下,制订青春期健康计划。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关注自己青春期的身体、心理健康。 3.意识到个人对自身健康负有责任。 科学知识

4.了解青春期的主要身心发展特点。 5.初步掌握一般的青春期保健常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青春期的主要身心发展特征。 难点:青春期生理心理健康辨析。 【教学准备】

有关青春期生理变化特征、青春期保健的图片或影像资料。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课外调查了青春期的有关知识,你知道青春期是怎么回事吗?

2、关于青春期你还知道一些什么?

(让学生充分汇报自己了解的有关青春期的知识,有的学生可能在汇报的过程中有点羞涩,老师要给学生打气,告诉学生人体的发育是科学的事实。)

3、老师对学生的汇报做小结并揭示本节课的研究内容。

二、阅读:了解青春期的生理变化特征。

1、进入了请春期我们的生理变化有哪些主要变化呢?请同学们阅读71面的资料。 (也可以给学生播放一段关于青春期生理发展特征的视频)

2、学生自由阅读书上的资料。

3、通过阅读,你对青春期有什么新的认识?

(这里,老师要进一步营造安全和谐的氛围。应该告诉学生,这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过程,谁了解得更清楚,更有利于自己拥有健康。)

4、老师进行小结,并说明青春期发育有早有晚,存在个体之间的差异,进入和没进入青春期的学生都不要紧张。

三、活动:要有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

1、青春期你觉得我们要注意些什么?

(学生或多或少的知道一些这方面的知识,老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发言,相机指导观察书上的图片。)

2、老师就学生没有注意到的方面做一些补充讲解。

3、师生共同梳理小结。

(让学生明确:充足的营养、足够的睡眠、积极的锻炼——是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并自觉加以注意。)

三、活动:关注心理健康

1、青春期的青少年在注重生理健康的同时,还要注意心理健康。进入青春期后会有哪些心理特征呢?请同学们观察73面的图片。

2、青春期的青少年有那些心理特征?

3、能谈谈你自己某一个方面的心理特点吗?(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谈)

4、告诉学生上面讨论到的现象都是成长过程中正常的心理反应,只要我们能正确认识自己,增强分辨是非的能力,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都能顺利地度过自己的青春期。

四、拓展活动

布置学生课外讨论:进入了青春期我们怎样保护好自己?我们怎样调节自己的情绪? 第二课时

一、引入课题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男孩和女孩。板书课题:男孩和女孩。先请同学们汇报一下课外讨论的情况:进入青春期后我们应该怎样保护自己?

2、学生交流后,老师简单小结。告诉学生自尊、自强、自信、自爱的人能更好地保护自己。

二、辨析:行为对青春期健康的影响

1、好的行为可以让我们拥有一个健康的青春期,不良的行为则会对青春期的健康产生不良影响。请同学们观察74面的图片,小组讨论一下图中的行为会对青春期的健康产生什么影响?

2、学生小组讨论。

3、学生汇报讨论的结果。老师注意抓住讨论时的分歧,激起学生辩论。

4、你还知道哪些影响青春期健康的行为呢?请结合你自己或我们周围的例子谈一谈。 (学生列举的事例定会十分的丰富,要引导学生从生长发育的角度,从科学的角度辨析。)

5、通过刚才的辨析,你对青春期的健康有那些新的认识?你需要在哪些方面进行改进?

三、我的青春期健康计划

1、我们同学有的已经进入青春期,有的即将进入青春期。我们可以制定一个青春期健康计划,保证自己拥有一个健康的青春期。讨论:我们可以从哪几个方面来制定计划呢?

(计划包含的内容可以有以下的方面,如何继续获取青春期的相关知识,如何应对青春期出现的身体心理上的变化,青春期的营养饮食,健体计划等等)

2、学生独立制定青春期健康计划。

四、拓展活动

课外知心的同学之间可以相互交流计划,相互提出修改意见。也可以向信赖的师长请教计划是否合理,根据意见搞好修改。 第六单元 我们怎样做计划 1 我们怎样做计划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阅读琴纳征服天花的故事,能说出他研究计划的周密性和可行性具体体现在哪里。 2.回顾已经做过的计划并交流、总结出制定计划的意义及计划中应该包含哪些内容。 3.总结关于制定计划的经验和教训,不断完善、提高自己的科学探究能力。 科学知识

1.知道可行的研究计划可以保证研究规范、有序并有利于证据的搜集。 2.知道需要根据主要研究方法的不同而制定相应的研究计划。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制定计划的意义及计划中应该包含哪些内容。 难点:根据主要研究方法的不同知道制定相应的研究计划。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能体现琴纳征服天花的研究过程的资料(要求图文并茂,可以做成课件)。

2、学生前面制定的研究计划(具有代表性的过程性资料)。 学生准备: 整理记录表。 【教学过程】

本课以琴纳征服天花的科学史实为例,旨在引领学生总结、提升对于研究计划的重要意义及科学制定研究计划的认识,同时通过回顾、整理和交流,总结制订计划的经验,懂得制订出一个可行的研究计划的重要意义,帮助学生系统梳理,不断完善、提高他们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

一、了解天花被征服的史实,明确制定计划的重要性。

1、简介天花背景资料。 据不完全统计,十八世纪有1.5亿人死于天花。天花是一种由天花病毒所引起的强烈传染病,英国医生琴纳希望对天花这种疾病的防治做出贡献。那么他怎样征服天花病毒的呢?下面请同学们观看课件。

2、了解征服天花的过程。 播放课件。

3、分析琴纳计划的周密性和可行性。

(1)学生讨论琴纳是怎样征服天花病毒的?(学生可能会从猜测、设计实验计划、反复实验等方面进行讨论)

(2)借助教材资料,理解琴纳的计划的“周密性和可行性”

4、明确制定计划的重要性

设计一个周密、可行的计划才能保证我们用清晰的思路、规范有序的操作和正确的方法搜集证据、验证假设。这样我们就能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研究。

二、反思已做的计划,讨论我们应该怎样制定研究计划。

1、整理分类。

在本学期的学习中,同学们制定了许多研究计划,课前大家都收集了以前的一些研究计划,现在给这些研究计划分分类,你们按什么标准给它分类呢?(“实验计划”、“观察计划”、“调查计划”)

2、围绕规定的主题进行讨论。

(1)为什么你们小组认为这份研究计划是最好的,而这份最不理想呢? (2)阅读“讨论提纲”,讨论我们应该怎样制定研究计划? (3)制定讨论主题

怎样根据问题及假设选取合适的研究方法。 研究计划应该包含哪些内容。 关于制定计划有哪些经验和教训。 以往制定的计划中有哪些不足之处。 „„

(4)小组讨论,将讨论结果整理成文字。

3、经验教训的交流

以小组为单位,对自认为最好的研究计划和最不理想的研究计划谈经验和教训的交流。

4、全班交流、总结

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形成关于制定计划的比较系统的认识。

三、总结、评价

2 科学自己做,我也能成功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从阿基米德鉴别真假王冠的故事中获得启示,并尝试制定用水测量物体体积的研究计划。

2、在制定计划的过程中,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能及时修改、完善研究计划并能按计划实施研究。 科学知识

1、知道测量形状不规则的物体的体积可以借用阿基米德鉴别真假王冠的方法。

2、知道制定出的研究计划必须周密、可行。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关于阿基米德鉴别真假王冠的过程性资料(要求图文并茂,可以做成课件)。

2、学生分组实验材料:水槽、烧杯、量筒、橡皮泥、铁块、茶杯、几块大小不同的卵石等。 学生准备:

制定实验计划的底稿纸、实验记录表。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训练学生根据问题选取合适的研究方法并制定周密、可行的研究计划的能力。 难点:从阿基米德鉴别真假王冠的故事中获得启示并制定用水测量物体体积的研究计划。 【教学过程】

在学生已经明确了制定计划的重要性并初步形成了比较系统的认识之后,本课再一次让学生经历制定计划(用水来测量物体的体积)并进行验证的过程,然后以“海洋的秘密”为题,鼓励学生制定研究计划并进行调查研究,进一步训练学生根据问题选取合适的研究方法并制定周密、可行的研究计划的能力。

一、阅读阿基米德鉴别真假王冠的故事。

1、“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推动地球”你们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吗?(阿基米德)(观察74页插图)

这位希腊最伟大的科学家遇到了一个难题,是什么样的问题难倒了这位科学家呢?

2、怎样在不破坏皇冠的情况下鉴别真假?你们有什么好办法?

3、阅读阿基米德鉴别真假王冠的故事。

4、小结

二、制定计划并用水测量物体的体积。

1、制定研究计划。

你们想不想亲手试一试,用水测量物体的体积?不过在动手前先请同学们分组制定研究计划。小组重点讨论,实验的内容,可能出现的问题,解决的方法等

2、研究计划的交流与评议。

小组汇报研究计划,其他小组对其研究计划中的方法、内容、周密性、可行性等方面提出合理的建议。对学生没有弄清楚的或未能想到的问题,教师要给予帮助和提醒。

3、完善计划并实施研究。

进一步修改完善研究计划,并按计划实施研究。 教师巡视,对实验中出现的情况及时予以指导。

4、实验情况的交流。

各小组汇报实验情况,针对实验中出现的情况对自己的研究计划提出修改意见。

5、、刚才同学们真刀真枪的进行了科学探究,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研究计划是否周密、可行,同时亲自体验了阿基米德的研究方法。

三、拓展——了解海洋的秘密

1、关于海洋世界你了解什么?你最想知道什么呢? 教师相机板书

2、你对哪个问题最感兴趣?

学生自由选择,对选择同一类问题的学生可以建议组成合作研究小组

3、讨论制订计划 (1)确定研究方法 (2)计划的内容 (3)调查的方法

4、完善调查计划

5、课后实施调查计划。

第3篇:湘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黄泥坳小学五年级第二学期科学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指导,全面落实《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方案范文.库.整.理^和课程内容,进行科学启蒙教育,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为宗旨。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围绕认识事物的现象与本质的关系,针对“生命世界”、“地球与宇宙”、“物质世界”进行探究,安排了“听话的电磁铁”、“地球的运动”、“显微镜下的世界”、“遗传和变异”、“青春活力”、“我们怎样做计划”6个主题单元,共21课,设计安排了53个活动。

“听话的电磁铁”:教材按照教-扶-放的梯度编排,重点指导学生制订实验研究计划,让学生在计划的指导下探究影响电磁铁的磁力、磁极变化的因素,了解电磁铁的原理与应用。

“地球的运动”:教材按照从学生身边可接触到现象的研究到原理发现的顺序编排,重点指导学生制订观察计划,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研究地球的运动及因地球的运动而引发的自然现象。

“显微镜下的世界”:教材按照由浅入深的梯度编排,重点指导学生制订调查计划,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途径了解微生物世界的多样性,它们的生存方式以及它们对整个生物界的作用和意义。

“遗传与变异”:教材按照从认识到利用的层次编排,通过观察、阅读、调查等方式了解生物遗传与变异的特性,关注与生物繁殖有关的生物技术。

“青春活力”:教材按照存在变化——怎样变化——青春期的变化编排顺序,在资料的搜集与整理中找到青少年身体发育的特点,在阅读与辨析中了解青春期主要身心发展特点及青春期的健康常识。

“我们怎样做计划”:反思学期学习中做过的计划,总结制订计划的经验,懂得制订出一个可行的研究计划的重要意义,然后引领学生将总结的方法理论进行又一次的运用。

本册教材将在学生能针对探究活动提出大致思路的基础上,学会制订合理、可行的计划,训练学生用清晰的思路,规范有序的操作和正确的方法搜集证据、验证假设。培养学生制订计划的能力对于提高他们科学探究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进一步使学生在各种探究活动中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并能将自己的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作比较。

2、在探究活动中,使学生体验到科学探究中德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

3、了解科学探究的结果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4、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所有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

5、能区分什么是假设,什么是事实。

6、能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将探究结果与假设相对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尊重事实,不迷信权威。

2、认识到科学史不断发展的,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 科学知识

1、以电磁铁为研究对象,在磁铁与电磁铁的比较中获得对电磁铁较全面的认识。

2、指导学生研究地球的运动及因地球运动而引发的自然现象,按照从学生身边可接触到事实现象的研究到原理的发现进行研究。

3、了解显微镜的使用方法,了解微观世界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4、了解遗传和基因是生物的基本特征,理解遗传现象保持了生物界物种的相对稳定,变异现象使生物界得以进化和发展。

5、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成长变化,自觉调整自己的心理和行为。

四、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科学进入课程实验的新阶段。通过两年的学习,学生有了自己的科学思维方式 ,对科学探究过程有所了解,并能运用这一方法解决问题。但前两年的学习相比,本期课外实践活动增多,对观察和记录的要求很高,还需要长时间地观察和记录。要求学生有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新教材中部分知识比较抽象,和学生以前所学相比,难度较大。

五、教学措施:

1、开展生动的科学课,引领学生进行主动地探究学习。

2、建立科学文件夹,记录学生在科学课上的学习进展情况。文件夹包括以下内容:科学课笔记本、自己搜集的文字、;图表、图片、照片、观察报告、实验报告、记录表、评价表等。并在期末对学生做的文件夹进行展示与评比。

3、发挥评价对学习和教学的促进作用。教材提供了活动评价、单元自评、综合评价等到三类评价工具供教师和学生使用。采用形成性评价,使评价渗透在教学过程中,更好的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4、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把科学探究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与科学知识目标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技能与社会生活相联系,逐步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5、重视科学与技术的联系。致力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技术设计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f)树立安全意识。培养学生具有安全参与探究活动的知识、能力和习惯。

6、积极参与新教材实验。

7、开展环境教育,进行生物种养殖的课外实验,研究生物与环境间的关系。

六、课时安排:(每周3课时)

周 次 教 学 内 容 第一周 制作电磁铁 第二周 电磁铁的磁力 磁极 第三周 生活中的电磁铁 第四周 太阳与影子 昼夜交替 第五周 昼夜是怎样形成的 第六周 一年四季 四季是怎样形成的 第七周 解开生物体结构的秘密 第八周 无处不在的微生物

第九周 微生物怎样生活 第十周 微生物的功与过 第十一周 从种瓜得瓜说起 第十二周 找遗传规律,育良种 第十三周 神奇的基因工程 第十四周 我们在成长 成长曲线 第十五周 男孩与女孩 第十六周 制定计划 科学自己做 我也能成功 第十七周 期末考查

黄泥坳小学 易宇 2013年2月26日

第4篇: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 冷与热 1. 知冷知热

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 会使用温度计准确地测量水温。 2. 会用温度单位做好每次测量的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遇到问题善于思考,观察测量时能做到细致认知。

2. 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科技产品,关注与温度有关的事物或现象。 科学知识:

1. 知道温度是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 知道常用的温度单位是“摄氏度”,会正确读写温度计表示的温度。 教学准备:

冷水、温水、热水、温度计、温度计模型、烧杯、各种各样的温度计。 一.教学导入:

1.讲述1400多年前,《齐民要术》记载的人们当时制作豆豉如何判断豆子发酵的温度一事。

2.提问:在生活中,还有哪些情形也需要判断物体的冷热? 二.活动 感觉冷热

1.过渡:同学们从生活经验中说出了需要判断物体的冷热的情形,我们怎样判断物体的冷热呢?让我们来做一个实验。

2.以小组为单位,让同学做教材第2页的活动。

3.当学生发现同一杯温水,不同的手感觉竟然不一样时,教师提出:这个活动告诉我们什么?

4.释疑:光凭感觉难以准确的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 5.教师讲解温度的概念。 三.活动 测量温度

1.出示温度计模型,学生观察,认识温度计的构造。(刻度、玻璃管、玻璃泡) 2.利用南车信箱介绍了“摄氏温标”。 知道摄氏度是温度的单位。 3.摄氏温度的读和写。

4.测量水温:教师应首先示范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并说明道理。让学生学习使用 温度计测量水温的基本方法,掌握操作的基本要领。再测4杯水的温度。(安全教育)

四.拓展:认识各种各样的温度计

(1.)出示学生搜集来的各种各样的温度计并先让他们做些介绍,教师再做补充。 (2.)详细介绍体温计的认识和使用。 课后反思:

第三单元 我们来养蚕

1.蚕宝宝出生了 第一课时 布臵养蚕任务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通过查资料或询问他人,了解养蚕的有关知识。 2.能制订计划,做有计划的观察研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善思考与爱提问,能围绕养蚕的话题,提出一些科学问题。 科学知识

1.知道养蚕的有关知识。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意识到人类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生物资源对人类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教学准备

蚕卵、以及用来孵化蚕卵的丝绵纸,小纸盒等。 养蚕史及养蚕过程的有关课件。

课前布臵查阅资料或向他人请教怎样养蚕。 一.教学导入

1.出示课件:学生了解我国养蚕的历史。

2.提问:我国有这悠久的蚕文化和如此发达的丝绸业,你有什么想说的? 3.过渡:想不想我们动手来养蚕? 二.活动 了解怎样养蚕 1.提问:怎样养蚕?

2.学生根据所查资料或向他人请教的汇报。 3.交流后明确:

蚕宝宝的家的安排:温暖、通风、清洁、舒适的环境。(准备丝绵纸,小纸盒等。)

蚕的食物:新鲜、干净的桑叶。

……

4.为了能把蚕养得更好,根据自己的设想,制定一个养蚕计划。 三.布臵养蚕任务

1.分组,按家庭住址就近为原则。

2.分发蚕卵,课后用放大镜观察蚕卵的形状。

3.密切注视蚕卵的孵化,结合教材第30页的提示探究怎样的环境更适宜蚕卵孵化。 4.做好观察记录(写好观察日记)。记录孵化出来的蚁蚕(刚从卵中孵化出来的蚕)是什么样子的。

5.待大多数小组都开始孵化的时机组织课上观察和讨论。 课后反思:

第一单元 冷与热

2.热胀冷缩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 学会自制“液体温度计”。

2. 经历对液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在实验的过程中,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 2.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准备

滴瓶或小药瓶、橡皮泥、红墨水、空玻璃管水槽或大烧杯(无条件的可用矿泉水瓶剪成杯子)、热水、冷水、酒精、煤油(其它液体)等。

教学导入

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许多的温度计,提问:你们想自己有一支温度计吗? 2.教师介绍伽利略和雷伊发明的温度计。

3.这两种温度计利用了空气与液体的什么性质?让我们来研究吧! 一.活动 自制“液体温度计” 1.指导学生自制“温度计”。

(1.)出示器材:小药瓶、橡皮泥、红墨水、空玻璃管。

(2.)要求:聪明的同学们,能否利用这些器材和以学的知识讨论这怎样来制作“液体温度计”?

(3.)小组讨论制作方法。

(4.)制作“液体温度计”,对于学生作品,教师组织进行评价。 2.观察自制“温度计”在热水和冷水中液柱的变化。 (1.)以4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

(2.)对学生的实验、记录、描述提出要求并予以方法上的指导。 (3.)学生观察。 (4.)汇报观察到的情况。

3.研究不同液体制作的“温度计” 在热水和冷水中液柱的变化。 (1.)以4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 (2.)预测:我们会看到什么现象? (3.)方法指导。 (4.)学生观察。

4.整理分析实验记录,形成概念得出结论。

(1.)实验中,几种“温度计”发生了哪些共同的变化? (2.)引起变化的实验条件是什么? (3.)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4.)结论:液体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二.学生解释自制“温度计”的原理。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经历对气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实验的过程中,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3. 让学生明白科学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科学知识

1.知道气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学准备

空气球、橡胶管、带玻璃棒的橡胶塞、平底烧瓶等。 一.教学导入

1.复习: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

2.提问:空气是否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二.活动 空气是否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1.实验的设计:

(1.)教师组织学生针对两个问题进行充分的思考和讨论: ①把空气装在什么容器里?

②用什么方法能看到空气的膨胀和收缩现象? (2.)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补充或完善:

〃借助其他能鼓凹的物体来发现。启示:可以在烧瓶口上套小气球。

〃借助因受热膨胀而冒出的空气在水中冒泡,因受冷空气收缩,外界气压将水压入管中或瓶中来发现。

〃通过容器的鼓凹来发现。空气总是充满容器的空间,当容器凹时,说明空气体积变小。当容器鼓时,说明空气体积变大。 `等等。

(3.)评价:在此环节思维活跃的同学给予肯定。 (4.)形成各自完整的实验方案。 2.实验现象猜想。 3.按设计的方法完成实验。 4.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5.分析比较,我们的猜想和观察到的现象一致吗? 三.小结:

空气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四.学生解释伽利略温度计的原理。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经历对固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

2.观察认识多种物体在受热受冷时的体积变化,合理分析实验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实验的过程中,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3.让学生明白科学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科学知识

1.知道固体、液体、气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知道一些液体、气体、固体热胀冷缩在生活中相关应用。

教学准备

小气球、酒精灯、火柴、固体热胀冷缩演示仪、踩瘪的乒乓球等。 一.教学导入 1.阅读指南车信箱。

2.液体、空气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思考:固体会不会也热胀冷缩呢? 3.让我们一同来研究研究吧! 二.活动 研究铁轨间为什么留缝隙 1.实验研究:固体的热胀冷缩 (1)教师演示:介绍酒精灯的使用步骤:

①左手扶灯体,右手摘下灯帽,口朝下倒扣在桌上。 ②划着火柴,让火焰朝上接近灯芯点燃酒精灯。 ③甩灭火柴,将熄灭的火柴梗投入污物桶。

④讲解火焰的分层,指出外焰温度最高,加热时要使用外焰。

⑤熄灭酒精灯时,左手扶灯体,右手取灯帽,快而轻地盖上,待火焰熄灭后,提起灯帽,再盖一次。

(2)学生练习使用酒精灯(交待注意事项。) (3)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铜球的热胀冷缩实验。

(4)描述实验过程和看到的现象,分析:实验现象告诉了我们什么? 2.补充实验:玻璃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1)老师演示:注射器的玻璃活塞(熟玻璃制成的,受冷受热不易炸裂)可以顺利地进入管内到达底部,用酒精灯加热注射器的活塞,再放入管内,你们想,会有什么现象?接着使活塞受冷后,把它再放入注射器内,你们又推想一下会发生什么现象? (2)组织学生描述实验的过程和看到的现象。 (3)分析:实验现象告诉了我们什么? (4)固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三.小结

固体、液体、气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四.拓展:生活中的热胀冷缩现象 (1)解释教材出示的三种现象。

(2)找一找,我们周围还有哪些热胀冷缩现象? 课后反思:

4. 热的传递

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经历探究热的传递规律过程。

2.加强测量水温的技能训练,培养连续观察并记录的能力。 3.学会分析实验现象及数据,找寻其中的科学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知道科学探究过程中,离不开认真细致的观察。 2.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懂得分工合作的重要性,乐于合作,扎实完成自己的任务。 科学知识

1.知道热能从一个物体传到另一个物体。

2.了解热总是从高温物体(部分)传向低温物体(部分),直到物体温度相等为止。 3.了解热传递的三种方式。 教学准备

金属棒、酒精灯、火柴、凡士林或蜡、支架、温度计、大烧杯、小烧杯、热水、冷水。 拓展课准备:酒精灯、火柴、三角架、石棉网、烧杯、水、茶叶、有关热辐射的录像资料。 一.教学导入

1.演示:将开水倒入杯中,放上汤匙,过会儿,让学生摸摸。

2.提问:“汤匙变热了,热怎么传递过来的?” 引导学生做出猜想后,进入下面的实验研究。

二.活动 物体怎样传热 1.教师介绍实验装臵及实验材料。

2.猜测:火柴棒掉落的顺序会怎样?(猜测的理由) 3.交待实验注意事项。 4.学生实验。 5.汇报。

6.检查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

7.归纳:热是从高温部分传向低温部分。 三.活动 测量变化的水温

1.组织学生预测:两杯水的温度各会有怎样的变化?两杯水最后会怎样?2.讨论要做好实验,该怎样进行?

2.讨论:要做好实验,该怎样进行?

3.分组测量,认真观察、准确读数和及时记录。 4.分析数据,发现规律:

热从热水杯传向冷水杯,温度的变化先快后慢,最后直至两杯水温度相等。 四.拓展:热的传递方式 多媒体课件辅助介绍。 课后反思:

第三单元 我们来养蚕

1.蚕宝宝出生了

第二课时 养蚕第一次集体展示、交流和评价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细致观察蚕卵和蚁蚕的外形特征,以及蚕卵孵化的过程,并用合适的方式做好记录。 2.能设计简单的实验探究什么样的环境比较适宜蚕卵孵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爱生命,善待蚕卵、蚁蚕。 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科学知识

1.知道蚕卵孵化与气温等条件有密切关系。

2.观察蚕卵和蚕蚁的特征,以及从蚕卵到蚁蚕发生的变化。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意识到人类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生物资源对人类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意识到自然界中的各种生命体和人类是有密切关系的。 教学准备

(学生在平时的养蚕活动中需要:蚕卵、以及用来孵化蚕卵的丝绵纸,小纸盒、放大镜、气温计、记录纸等。) 养蚕记录表、养出的蚁蚕。 一.教学导入

1.提问:同学们,老师发给你们的蚕卵孵出蚁蚕了吗? 2.过渡: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交流其中的发现吧! 二.交流 蚕宝宝出生记

1.指导交流:围绕中心、语言简洁、如实描述。

2.交流:通过观察蚕卵,你能描述蚕卵的形状、大小、颜色吗?

学生描述。

教师讲解。

评价观察得好的小组和个人。 3.交流:怎样的环境更适宜蚕卵孵化

学生汇报探究的过程和其发现?

教师评价。

明确:蚕卵的孵化与温度和湿度有关。

交流:孵化出来的蚁蚕(刚从卵中孵化出来的蚕)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如实描述。

明确:体呈褐色或赤褐色,细小。蚁蚕体长约2.5mm,体幅约0.5mm。 三.展示 四.作业

1.继续观察蚕的生长情况,及时写好观察日记。 2.两周后进行交流 课后反思:

第一单元 冷与热 4.谁的传热本领强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 实验探究不同材料的传热本领。

2. 通过设计制作保温盒,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和制作方面的动手能力。 3. 能将材料的特性与它的用途相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感悟科学与生活的紧密相联。 2. 感受学以致用的快乐。

3. 学会合作,学会正确的评价他人。 科学知识

1.了解不同的材料传热的本领不同。 2.了解常用的传热和隔热的方法。 教学准备

长度和粗细相同的木棒、铁棒、玻璃棒、塑料棒、热水、烧杯、秒表或其它计时的工具、温度计。课件。

学生准备:制作保温盒的材料,如:木盒、带盖的玻璃瓶、锡纸、棉絮、布、毛皮、泡沫塑料等。

一.教学导入

1.课件出示:锅、壶等厨房日用品。

2.提问:为什么这些日用品有的部分要用金属做?而把手部分要用胶木或塑料包在外面?

二.活动 材料的传热本领

1.摆出问题:把长度和粗细相同的木棒、铁棒、玻璃棒、塑料棒同时放入一杯热水中,比较它们的传热快慢。

2.讨论:实验怎样进行,材料在选择上要注意些什么? 3.组织实验。 4.交流实验中的发现。

5.回到课初提出的问题,让学生运用刚获得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三.活动 自制保温盒

1.让学生明确隐含的知识点:告诉学生热传递的方式及当物体需要保温时要尽可能的减慢热的传递。

2.分析教材中提供的保温盒图例,为什么选用这些材料?是怎样减慢热的传递的? 3.小组讨论:怎样做保温盒。 4.汇报各小组的方案并完善。 四.作业:

课后制作设计的保温盒。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 比较自制保温盒的保温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会正确的评价他人。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制作好的保温盒。比较保温盒的效果,组织评价与交流等内容。 一.教学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各小组制作了保温盒,让我们来比一比,看哪组做的最好? 二.活动 比较保温盒的效果 1.讨论:怎样进行比较。

明白:参赛的每个作品中导入同样多、同样温度的水,在过同样长时间后,组织各组用温度计测量水温。温度最高的为保温效果最好的。此外还要兼顾美观、携带等方面。

2.组织分工合作。

3.学生活动:测保温盒的效果。 4.汇报结果。 5.评出优胜小组。 6.经验交流。 三.阅读指南车信箱 四.拓展:

生活中还有哪些加快和减缓热的传递的方法。 课后反思:

第二单元 变化的天气 1. 多姿多彩的天气

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会描述不同天气现象的特点。

能用游戏等方式来表现天气对人们生活生产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欣赏美丽的天气。

知道我国古代就有了天气现象的各种记录。 科学知识

知道各种不同的天气现象

知道天气可以用一些可测量的量来描述。 体验到天气对人类工作、生活的影响。 教学准备:

各种天气现象的图像资料;有关天气现象的诗歌、成语(课件);各种天气现象的卡片与之相适应的人们生活、生产活动的卡片。

一.教学导入:

1.课件出示:古代有关天气现象的记录。 2.提问:我们知道有哪些天气现象? 二.活动 欣赏天气现象 1.认识各种天气现象并描述其特点。 (

1、)课件出示:教材第16的插图。

要求:仔细观察,认识各种天气现象。 (2.)提问: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天气的特点。 (3.)组内同学互述。 (4.)指名全班描述。

(5.)教师总结概括不同天气的特点。 2.收集有关天气现象的诗歌与成语。

(1.)课件出示教师搜集的有关天气现象的诗歌、成语。 (2.)学生欣赏,教师针对资料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此环节能实现科学与语文、美术等学科的整合。) (3.)布臵学生课后收集资料并编成小报进行传阅与展示。 三.活动 我们与天气

1.布臵任务:设计用游戏来表现天气与人们生活、生产的关系。 2.指导学生看教材的两幅图,提问:从图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3.交待游戏规则与注意事项。 4.学生游戏。 四.小结

1.总结不同的天气现象及其特点。 2.评价在每一环节中表现好的小组和个人。 课后反思:

2. 测量气温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定时观察、测量并记录校园里不同地点一天的气温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团结合作地开展气温的观测活动。 科学知识

1.知道气温就是空气的温度 2.学习测量气温的方法。 教学准备:

红水温度计、气温记录表、百叶箱的课件等。 一.教学导入:

1.复习:我们知道哪一些天气现象?

2.讲述:每一种天气现象有它的气温——空气的温度。 3.过渡:今天让我们来测量气温。 二.活动 测气温

1.猜一猜:校园里什么地点、什么时候气温最高?说一说你猜测的依据。 2.交流。

3.我们的猜想正确吗?还是让我们的行动来说话吧。 4.教师交待活动要求:

(1.)活动地点:操场、教室、花园、宿舍四处。 (2.)分 组:全班分4组,每组负责一处地点。 (3.)人员分工:拿温度计的、读数的、记录的都安排到人。 (4.)时间安排:每一节课后以及中午午休、放学后。(完整的一天) 5.布臵任务,交待下一节课进行汇报。 6.认识百叶箱:

(1.)出示百叶箱课件,学生观察。

(2.)教师讲解:气象站测气温用的是百叶箱,百叶箱箱门朝北安臵。 三.指南车信箱 (1.)介绍竺可桢。

(2.)学生自由阅读指南车信箱的资料。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学习绘制气温曲线图并能分析数据得出某些结论,交流有关发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团结合作地绘制一天的气温变化曲线图。。 科学知识

1.知道一天里气温变化的规律。 教学准备:

记录表、气温曲线图等。 一.教学导入:

1.课前我们测了一天中几个时间点的气温,每一小组能将所测得的数据告诉大家吗? 2.各小组汇报数据。

3.过渡:从数据中我们能获得一些东西,这节课老师想和大家用一种直观、形象的方法来分析数据,看一看我们有什么新的发现。

二.活动 绘制气温变化曲线图

1.出示一张气温变化曲线图,学生认识其要素。 2.指导学生绘制气温变化曲线图。

(1.)在最下面一行中填好测得的时间。

(2.)在最上面一行标记好相对应时间测得的温度。

(3.)在相对应的温度计刻度上标记好当时的温度。(在对应位臵标小圆点)

(4.)用线连接每支温度计上的小圆点。 3.学生绘制自己所在小组的气温变化曲线图。 4.评价:哪张图绘制得最好。 三.分析曲线图

1.学生观察气温变化曲线图。

2.讨论:一天中气温变化的情况是怎样的? 3.交流。

4.了解:一天中14点之前气温逐渐升高,14点之后逐渐降低。 5.比较各组的数据,校园里不同地点的气温一样吗?

四.作业

你能在假日测出家里某个地点一天中不同时间的气温并制成曲线图吗? 课后反思:

第三单元 我们来养蚕

2.蚕宝宝在长大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耐心细致的饲养蚕宝宝,关心蚕宝宝的生长。

2.能坚持长期的细致观察,能设计一些表格,比较细致的记录养蚕过程中的各种信息。 3.能设计一些可行的小实验来探讨自己提出来的一些问题。

4.能及时做好观察记录,并提出一些新的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爱生命,能精心照顾好蚕宝宝。

2.爱护蚕宝宝,设计和进行实验时,不伤害蚕宝宝。 3.乐于交流与合作,能及时和其他同学交流自己养蚕的心得。 科学知识

1.知道蚕幼虫生长的大体过程和发生的变化。 2.知道蚕宝宝生长过程中的一些正常生理现象。

3.积累一些养蚕经验,能认识到蚕的生长和周围的环境有密切关系。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体验到人类合理开发和利用生物资源中付出的艰辛和努力。 教学准备

放大镜、温度计、新鲜桑叶、纸盒或其他养蚕器具、尺子、观察记录本等。 一.教学导入

蚕宝宝顺利出生了,怎样才能把它们养得又大又壮,它们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让我们一起关注蚕宝宝的成长吧!

二.活动 观察蚕体生长与变化

1.蚕宝宝出生有两周了,在这两周里,大家发现蚕宝宝的哪些变化? 2.交流蚕的新变化:

(1.)描述蚕宝宝身体大小、颜色等方面的变化。 (2.)描述蚕宝宝吃桑叶的情形及蚕宝宝食量的变化。 (3.)描述其他新发现。

3.教师进一步指导学生观察。(可以用放大镜、温度计、直尺辅助观察) 4.鼓励提出新问题进行探讨,并指导学生制定相应的观察记录表。 三.活动 蚕宝宝还喜欢吃什么

1.过渡:在不伤害蚕宝宝的前提下,我们在饲养过程中还可以针对自己的问题做一些小实验。

2.提问:你打算针对哪些问题做一些小实验? 3.学生罗列问题。 4.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探究。

以“蚕宝宝还喜欢吃什么?”为例: 课后反思:

第二单元 变化的天气

2. 观测风

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会用简易风向标和其他的简易方法来观测风向。 2.能用目测的方法判断风力的大小。 3.会制作简易的风向仪。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辩证地看待自然现象给人们带来的灾难与好处。

科学知识

1.知道风有方向与大小的不同。

2.知道气象站用风向标与风速计来观测风。 3.知道风力会给人们带来好处与灾难。 教学准备:

自制简易风向标的材料、风向标、风速计的实物或图像资料。 一.教学导入

1.(教师打开电风扇)提问:同学们,你们能感受到什么? 2.说说你对风的认识。

3.过渡:今天,我们从科学的角度来学习有关风的知识。 二.活动 观测风

1.明确:风有方向、大小的不同。

2.提问:平日里我们用什么方法来判断风向? 3.学生回答问题并演示其方法。

4.出示方向图,认识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等八个方向。 5.明确“风向” :

“丝巾飘向什么方向?”、“说明风是从什么方向吹过来的?”、“说一说此时的风向?”。总结:风向与丝巾飘扬的方向相反。 6.根据风级图目测风力。

(1.)观察风级图,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每一级风的特点。 (2.)阅读指南车信箱。

(3.)教师将风级图编成风级歌,帮助学生记忆。

(4.)用目测的方法来判断风力的大小,并把观察结果记录在教材第21页的表格中。 7.认识风向标、风速计。 三.活动 自制简易风向标 1.指导看教材的制作步骤。 2.检查材料是否齐全。 3.学生动手制作风向标。

4.学生展开交流,说一说自己制作的风向标的结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在交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对自制的风向标进行评价。 四.拓展

你还知道关于风的哪些事情? 课后反思:

第三单元 我们来养蚕

2.蚕宝宝在长大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耐心细致的饲养蚕宝宝,关心蚕宝宝的生长。 2.能及时做好观察记录,并提出一些新的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爱生命,能精心照顾好蚕宝宝。

2.乐于交流与合作,能及时和其他同学交流自己养蚕的心得。 科学知识

1.知道蚕幼虫生长的大体过程和发生的变化。 2.知道蚕宝宝生长过程中的一些正常生理现象。

3.积累一些养蚕经验,能认识到蚕的生长和周围的环境有密切关系。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体验到人类合理开发和利用生物资源中付出的艰辛和努力。 教学准备

蚕宝宝“睡眠”和“蜕皮”时的录象。 处于眠前、眠中和眠后的蚕。 一.教学导入

1.观看蚕宝宝“睡眠”和“蜕皮”时的录象。提问:它们怎么了? 2.明确:这是蚕幼虫期最重要的生理变化现象:“睡眠”和“蜕皮”。 3.过渡:让我们来仔细观察吧。 二.活动 观察蚕宝宝换“新衣” 1.出示:处于眠前、眠中和眠后的蚕。

2.组织学生观察:比较蚕宝宝“蜕皮”前、“蜕皮”中、“蜕皮”后的情形。 3.汇报观察结果。

4.把观察结果记到养蚕日记上。填好教材第33页的记录图。 三.拓展

蚕宝宝为什么要蜕皮? 四.布臵任务

课后观察自己所在小组养的蚕,统计其一生中要蜕多少次皮。 课后反思:

第二单元 变化的天气 3. 雨下得有多大

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会用简易雨量筒来测量雨量。 2.会制作简易的雨量筒。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乐于合作、善于合作。 科学知识

1.知道雨量筒的结构和用途。 2.知道雨的大小是根据雨量来判断的。 教学准备:

雨量筒的实物或模型、自制简易雨量筒的材料。 一.教学导入

1.猜谜:千条线,万条线,落到水里看不见。

2.指导学生看教材第23页导入部分的三幅图,提问:怎样判断雨的大小呢? 二.活动 测量雨量

1.出示实物或模型让学生观察,使他们了解其构造。 2.明确:雨量筒是测量雨量的仪器。 3.指导制作雨量筒。 (1.)看图。

(2.)所需材料:大可乐瓶、剪刀、刻度尺等。 (3.)讲解制作步骤。 4.自制雨量筒。 5.交流、评价。

6.教师教给学生测量雨量的方法。 7.雨量等级表

(1.)明确:人们根据雨量的大小,制定了雨量等级表。 (2.)学生熟悉雨量等级表的划分。

(3.)对照雨量等级表,确定所测雨量的等级。

8.布臵作业:下雨天用自制雨量筒测量雨量并填写教材第24页的记录表。 三.指南车信箱 1.学生自由阅读。 2.教师补充介绍。 课后反思:

4. 怎样预报天气

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依据天气谚语来预报天气。

2.会收集天气谚语等有关天气预报的资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想知道人们是怎样预报天气的,有学习的兴趣。

2.知道科学探究需要众多的人合作、需要各部门协同作战才能完成。 科学知识

1.能列举天气变化对动物行为的影响。

2.知道天气谚语是人们长期观察天气现象的经验总结。 3.知道气象台预报天气的过程。 教学准备:

天气谚语与其他有关天气预报的资料。 一.教学导入

1.讲述:天气谚语是我国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活动中观察天气现象的经验总结。 2.过渡:让我们来搜集古代劳动人民的这种文化遗产吧。 二.活动 搜集天气谚语

1.指导看教材第25页的图,对照图,了解有关天气谚语。 2.你还知道哪些天气谚语? 3.交流,教师补充适量的天气谚语。 4.阅读指南车信箱:了解天气谚语的分类。 5.布臵任务:课后搜集天气谚语。

三.阅读 气象台是怎样预报天气的

1.阅读资料。主要目的是了解天气预报的基本过程和大概面貌。 2.教师讲解。讲解的过程应该是丰富和解释过于简单的图示化的教材。 3.议一议:通过阅读和讲解,对天气预报有什么认识,还有哪些问题。 四 拓展活动 小小气象站

利用我们自制的气象仪器,建立小小气象站,像竺可桢爷爷那样长期观测、记录天气现象。

课后反思:

第三单元 我们来养蚕 3. 蚕宝宝大变样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培养学生动手制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继续做好观察日记,培养长期观察并记录的能力和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将自己的进行探究活动与历史与社会联系起来,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科学的情感。

科学知识

观察了解蚕的生长过程。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理解科学、技术、社会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 教学准备

硬纸板或稻草等制作“蚕山”的工具和材料。蚕宝宝吐丝结茧过程的录象。 一.教学导入

1.汇报:蚕一生中要蜕多少次皮。

2.明确:一般蚕一生中要进行4次这样的“睡眠”和“蜕皮”。

3.过渡:当蚕进行完第4次这样的“睡眠”和“蜕皮”后,再过一段时间,蚕宝宝又不吃桑叶了,浑身通明透亮……这时,它要吐茧结丝了。

二.活动 蚕宝宝“作茧自缚” 1.观察熟蚕:

(2.)观察蚕成熟了发生了哪些变化,如体色、体形、大小等各方面的变化等 (3.)学生总结出熟蚕的形态特征,并利用这些特征去辨别自己养的蚕是否成熟。 (4.)做好观察记录。 2.阅读指南车信箱

明白:蚕熟之后,它们会本能的向上攀爬,以寻找一个适合它们结茧的立体空间,这种现象就叫做“上山”。我国古代人们用干草扎在一起给蚕制作了一个可以依托的空间。现代,人们又用硬纸板做成了一个个小格子来给蚕做茧。

3.过渡:我们也来做一个“蚕山”,帮助蚕宝宝结茧吧! 4.指导做“蚕山”。

5.观看蚕宝宝吐丝结茧过程的录象,说一说,“蚕山”为什么能帮助蚕宝宝吐丝结茧?

16 (1.)学生欣赏熟蚕那晶莹透亮的美丽身体。

6.阅读指南车信箱

了解:新型的蚕品种和蚕丝。 课后反思:

第四单元 磁铁的奥秘

1. 神奇的磁力

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进行实地观察、实验并取得数据。 2.经历一次完整探究活动的大体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注重事实的科学素养 科学知识 1.认识磁力。 2.知道磁极。 教学准备:

透明塑料杯、图钉、条形磁铁、各种形状的磁铁、回形针。

教师教学前,有意地在教室里放臵一些不同材料的物品或设备,如:仪器小车、地球仪、盆养植物等, 一.教学导入:

1.指导阅读单元页,初步了解磁铁的应用。

2.演示实验:神奇的魔钓。(用带磁铁的鱼钩钓上带磁铁的鱼) 3.提问:聪明的同学,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4.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回答:因为鱼钩和鱼里面都有磁铁,所以吸到一起了。 5.揭题:今天,让我们来了解磁铁的奥秘。 二.活动 探物游戏 1.教师出示条形磁铁。

2.布臵任务:在周围试一试,它能吸引哪些物体。

提示:(1)不要让磁铁长时间靠近电脑、手表以及电视机等家用电器。

(2)猜测它能吸引哪些东西,不能吸引哪些?

(3)试一试它隔着书还能吸引哪些东西?

……

3. 学生实验,并将结果填写在教材42页的记录表中。 4. 学生汇报。

5. 思考: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是什么材料做的?不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又是什么材料做的?

6. 讲解:磁铁能够吸铁,能够吸铁的这种力是磁力。

磁铁除了吸铁,还能吸引镍、钴等金属。

磁铁有环行的、条形的、圆形的…… 三.活动 哪里磁力大

1.提出问题:磁铁的不同部位吸铁本领相同吗?

2.学生猜测。

3.思考:怎样设计实验来证实自己的猜想? 4.结合教材提示设计实验方案。 5.学生分组实验。

6.总结:磁铁磁力最大的部分是磁极。 课后反思:

2. 司南的启示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在对古老的指南针有了基本了解的基础上,模拟制作出指南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对祖国的科技成就认识增加的基础上,意识到我们的祖国是多么值得骄傲。 科学知识

1.知道自制磁针的方法; 2.学会自制指南针。

3.知道磁铁具有指示南北方向的特性,指南针和司南都是利用了磁铁的这一特性。 教学准备:

指南针、条形磁铁、缝衣针、线绳、回形针若干、小碗、小水桶、水槽、旋转支架、泡沫小球。

将司南的知识制作成课件。 一.教学导入:

1.出示课件:了解司南。

2.出示指南针,讲解:指南针和司南的原理是一样的。 3.过渡:让我们来自制一个指南针来研究它们的性质好吗? 二.活动 自制指南针

1.设疑:能让缝衣针变成小刺针吗? 2.指导看教材第44页的图,初知实验过程。 3.学生操作。明确:

(1)目的:将缝衣针磁化成小磁针。

(2)用磁铁的南极摩擦缝衣针的针尖部分,让针尖成为S极。 (3)用缝衣针等钢质材料制作的磁铁磁性才能教长时间保留。 (4)小心!别扎手。

(5)摩擦的时间应在20次以上。 4.阅读指南车信箱,了解“磁针四法”。

5.选取其中的一种方法,用自己的小磁针制作指南针,还需哪些材料?

学生制作。

7. 我们做的指南针能指南北吗?它是否具有磁铁吸铁的性质?

实验验证。

8. 可以直接用磁铁做指南针吗? 三.总结

通过以上活动,我们有什么发现?

磁铁能指示南北两极,磁铁指向北的磁极叫北极,用“N”表示;指向南的磁极叫南极,用“S”表示。

指南针和司南都是利用了磁铁的这一特性。 课后反思:

第三单元 我们来养蚕 3. 蚕宝宝大变样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在观察中对观察对象进行适当的处理,以帮助更好的观察。 2..继续做好观察日记,培养长期观察并记录的能力和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欣赏生命、珍爱生命的科学情感。

2.能将自己的进行探究活动与历史与社会联系起来,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科学的情感。

科学知识

3.观察了解蚕的生长过程。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理解科学、技术、社会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 教学准备

剪刀、刀片、放大镜等 一.教学导入

1.设疑:蚕结茧后还会发生哪些变化呢? 2.学生口头猜测。

3.过渡:到底是怎样的情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吧! 二.活动 蚕茧里的秘密

1.把先结成的茧和刚结的茧轻轻摇动(注意:要提醒学生只能轻轻摇动,否则会撞伤蚕蛹),比较发出的不同声音让他们猜想蚕在里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指导他们剖开蚕茧,取出蚕蛹。

3.观察蚕蛹,描述蚕蛹是什么样的。做好观察记录。 4.比较蚕蛹与熟蚕有什么不同?

5.辨别蚕蛹,区分雌蛹和雄蛹:雌蛹一般肥大,大腹便便。雄蛹个体比较瘦小,但显得很结实。

6.观察结束,还将蚕蛹装进蚕茧,并把剪下的蚕茧“盖子”还盖上。 三.布臵任务

继续观察:蚕蛹还会怎样变化? 课后反思:

第四单元 磁铁的奥秘

2. 司南的启示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探究磁铁的方向特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对问题进行大胆的猜想。 科学知识

1.了解磁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特性。 教学准备:

条形磁铁、铅笔等。 一.教学导入

复习:1.“磁针四法”是哪四法? 2. 什么是“南极”和“北极”? 二.活动 磁极间的相互作用

1.提问:当两块磁铁的磁极相互靠近时,会发生什么现象? 2.学生猜测并动手试一试。 3.讨论:磁极靠近的情形有哪几种? 4.针对每一种情形学生进行实验。

明确:两磁铁下的“轮子”都要能灵活地滚动;

两磁铁的质量应相同;

两块磁铁的磁性强弱相差不可以太大;

实验操作时,应该推动两磁铁相互靠近。

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填写实验记录。

5.磁铁底下除了用铅笔,还可以用其他东西来试吗? 6.阅读指南车信箱,明白:实验应该是能够重复的。 7.实验结论: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三.拓展 调查磁铁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 1.阅读教材。

2.明白这些物体分别运用了磁铁的什么性质。 课后反思:

2. 磁铁游乐场

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学习按照观察实验的基本过程进行简单的实验设计和实验。 2.创新能力的培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积极地参与活动之后体验实验的成功、制作的成功。

2.乐于用学到的磁铁的相关知识解决生活学习中的问题,从而改善生活。 3.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科学知识

1.复习磁铁的基本性质,能运用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各种形状的磁铁、大头针、没有标明磁极的磁铁等。

一.教学导入

我们知道了磁铁的哪些秘密?让我们一起到磁铁游乐场去大显身手吧! 二.活动 沙里寻针

1.提问:有一些回形针混到沙子里去了,有办法迅速把它们拣出来吗? 2.学生讨论。 3.动手实验。

4.说一说刚才这个方法运用了磁铁的什么“本领”? 5.引导深入思考:你还能用类似的办法解决哪些问题? 二.活动 辨认磁极

1.设疑:一个没有标明磁极的磁铁,用哪些方法可以辨认它的磁极? 2.学生根据记录表讨论方案。 3.汇报交流、完善方案。 4.填写好方案设计表。 5.学生实验。

6.把自己的辨认方法与同学交流。 三.制作玩具

1.过渡:制作或改装一些磁铁玩具,并说一说它利用了磁铁的哪些性质。 2.学习第三小组的设计说明,照样子做一做。

3.布臵任务:欢迎大家设计一些有趣的磁铁活动加入我们的磁铁游乐场。 四.拓展 应用磁铁解决生活、学习中的问题 1.指导阅读教材,进行思维启发。 2.从身边事物入手进行创作。 课后反思:

第三单元 我们来养蚕 3. 蚕宝宝大变样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培养学生主动运用观察工具进行观察。

2.做好观察日记,培养长期观察并记录的能力和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昆虫一生中形态发生的重大变化,培养学生欣赏生命,为生命而赞叹的科学情感。

2.能将自己的进行探究活动与历史与社会联系起来,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科学的情感。

科学知识

3.观察了解蚕由幼虫变为成虫的形态变化过程。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理解科学、技术、社会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 教学准备

蚕蛾破茧而出时的录象、破茧而出的蚕蛾。

21

一.教学导入

1.提问:蚕蛹还会怎样变化? 2.学生描述这段时间所观察到的。

3.学生观看蚕蛾破茧而出时的录象,教师讲述:把蚕蛾放在通风温暖的地方,过一段时间,蚕蛹就会变成蚕蛾,破茧而出。

4.过渡:老师这里有破茧而出的蚕蛾,让我们一起来观察它吧。 二.活动 破茧而出

学生自主观察蚕蛾。

1.提问:蚕蛾是什么样子?观察它的身体由哪些部分组成?(头、胸、腹三部分) 2.观察蚕蛾,结合蚕宝宝的观察记录提问:蚕蛾和蚕宝宝的外形、生活习性有何不同? 3.观察蚕蛾,提问:你能发现雌蛾和雄蛾有什么区别吗?

明白:,雌蛾肥大,大腹便便,行动缓慢;雄蛾瘦小精神,比较好动,行动较快。 5. 讲述:当雄蛾嗅到雌蛾的气味后,会更加好动,主动歪着尾部向其靠近并与其交配。讨论:蚕蛾要产卵了,我们要做哪些准备?

6. 布臵任务:观察蚕蛾交配是一件非常有趣的活动,观察雌蛾产卵的情景,看一看产了多少卵,刚产下的卵是什么颜色?

6.交待:蚕蛾死后,教师教育学生很好的处理蚕蛾的尸体,切不要随意乱丢,以此渗透珍爱小生物的教育。

三.阅读指南车信箱

了解我国的蚕文化,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科学之情。 课后反思:

第五单元 多彩的光

1.光与影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引导学生用对比实验探究影子产生的条件,初步解释影子产生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介绍有关皮影戏和我国《墨经》记载的“小孔成像”的科技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通过影子游戏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影子秘密的兴趣。 3.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 教学准备

不同的光源或图片卡、投影机、投影片、挡光物体(不透明物体、透明物体)、白色背景墙等。 一.教学导入

1.讲述:我们之所以能看到周围的物体,是由于来自物体的光射人了我们的眼睛,但射人眼睛的光,有的是物体自己发出的,有的是别的物体发出的光照到该物体上后的反射光。

2.区分物体哪些能自己发光,哪些不会自己发光。 3.认识光源:能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2

二.活动 影子游戏

1.过渡:光照在物体上会产生什么现象?让我们从游戏开始研究吧!

2.学生猜谜:你有一个好朋友,乌黑的身体乌黑的头,无论你到哪里去,东南西北跟你走。

3.在阳光或投影机灯光下做各种影子游戏,边做边问:灯光(阳光)下的影子像什么?是什么照出来的影子?

4.阅读指南车信箱,了解皮影戏。布臵任务:课外兴趣小组的同学可以表演自己的皮影戏。

5.游戏完毕,教师让学生思考:在影子游戏中,影子产生要具备哪些条件?影子的长短、形状、清晰程度等与哪些因素有关?…… 6.教师组织学生用实验研究影子产生的条件。

(1)让学生看教材第53 页的三幅图,选用合适的器材[光源、挡光物体(不透明物体、透明物体)、白色背景墙等] (2)引导学生分小组设计实验方案。 (3)交流各自的设计。 (4)学生实验。

(5)汇报与交流。(提醒学生说出实验结论的同时,还要描述实验方法和影子产生的过程) 三.拓展

课后研究影子的大小、形状、方位等与光源、挡光物体之间的关系。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证明光沿直线传播。

2.能在教师指导下,按教材图文说明制作小孔成像盒。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介绍我国《墨经》记载的“小孔成像”的科技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 科学知识

1.知道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教学准备

手电筒或激光笔、纸箱或鞋盒(暗箱)、蜡烛、动物轮廓厚纸片、蚊香、半透明纸、胶水、相关挂图或投影片。 一.教学导入

复习:什么是光源?影子产生的条件有哪些? 二.活动 寻找光的传播路线

1.过渡:光源发出的光可以传播到很远的地方,那么光的传播路线是怎样的呢? 2.学生猜测:光是沿直线传播的。(说出猜想依据) 3.设计实验证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1)引导学生看教材第54页的图,让学生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和实验结论。

(2)出示一些实验材料(如:纸管、塑料软管或弯管、激光笔、盛满水的玻璃水槽

23

等)启发学生。

(3)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各自的设计。

明确:提醒学生不要将硬卡片纸上的小圆孔扎得太大,可以拿一根毛衣针或用一根较长的直铁丝从三个圆孔中穿过确定三个圆孔是否在一条直线上;学生用玻璃水槽里的水来观察光沿什么路线传播时,让学生想一想增加观察效果的办法(如可在水中加人一些粉质颜料,把实验室窗帘拉上等);如果有的学生用激光笔做实验时,教师可要求学生用纸记录下光在平滑的桌面上的传播路线,还要提醒学生注意安全,要求学生按操作规则实验。 4。学生实验。

5.各小组汇报实验过程与实验结论。 6.总结: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7.学生解释光的直线传播与影子的形成的关系。 8.应用:列举生产生活中的利用光的直线传播的实例。 三.制作小孔成像

1.阅读指南车信箱,了解“小孔成像”。

2.过渡:通过阅读,我们再一次知道了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同学们有没有兴趣自己制作一个小孔成像盒?

3.看教材第55页,学习小孔成像制作步骤。教师补充其他制作方法。 4.学生动手制作。 5.展示、交流、评价。 课后反思:

2. 光照在镜子上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通过实验体会镜子有反射光的性质和成像的作用。 2.能通过对平面镜的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 3.能将观察和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与小组其他同学分工合作对镜子进行研究。 2.愿意把本组探究方法与其他组交流。 科学知识

1.能说出镜子有反射光的性质以及它的成像作用在生活中的应用。 2.初步了解镜子成像的特点。 教学准备

不同形状的平面镜、写字的白纸等。 一.教学导入

1.学生看教材第56页第一幅图:背阳的墙上有三个明亮的光斑。提问:光斑是怎样形成的?

2.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对问题作出初步的判断。

3.过渡:我们都知道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如果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镜子时会发生什么现象呢?

24

二.活动 镜子 1.学生做光线接力游戏。

2.想一想:这个游戏说明了什么道理?

3.交流后明确:光照向平面镜时,光的传播路线被改变,说明平面镜具有的反光作用。 4.观察一些不对称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像。

明确:注意安全,不要打破平面镜,划破手指;不要用平面镜把发射的光照到同学的眼睛上。

5.汇报:你看到镜子里的字和镜子外的字有什么不同?这说明了什么? 6.归纳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课后反思:

第三单元 我们来养蚕

3. 昆虫 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通过分析自己的养蚕日记,能够取得新发现。

2.能够学习“观察——比较、概括、总结——概念“这种认知方法。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乐于与他人交流在养蚕活动中的新发现。 科学知识

1.通过对养蚕经验、观察记录的交流,构建新的养蚕经验,对蚕的过程有更深入的了解。

2.了解昆虫的变态,掌握昆虫的特征。 教学准备

布臵学生课前搜集蝴蝶、蜜蜂等动物的一生的资料。一些昆虫实物。 一.教学导入

1.交流:雌蛾产卵的情景——产了多少卵,刚产下的卵是什么颜色? 2.讨论:养蚕活动中,我们还有哪些疑问?在下次养蚕中继续研究。 3.过渡:让我们一起来整理养蚕活动中的资料,看有什么新发现。 二.活动 整理养蚕日记 1.出示所有养蚕日记。

2.整理养蚕日记,看有什么新发现。

学生汇报。

3.分析养蚕日记,思考:蚕宝宝一生要经历哪几次大的变化?

学生汇报,填写好教材第38页的表格。

整理:蚕的一生经历卵——幼虫——蛹——成虫4个时期。 4.学生汇报课前搜集蝴蝶、蜜蜂等动物的一生的资料。 5.比较这几种动物的一生有什么相同之处。 6.教师归纳:变态。 三.活动 比较它们的身体

25

1.出示蚕蛾、蜻蜓、蝗虫、蚂蚁等实物。

2.观察它们的身体由几部分组成?每部分是什么样子?它们的身体有什么相似之处? 3.记录观察结果并汇报。 4.总结昆虫的共同特征。 5.阅读指南车信箱,加深了解。 四.拓展 它们是昆虫吗

1.学生看教材第40页的图,指出这些动物哪些是昆虫,哪些不是,并说明理由。 2.到你住宅的周围去找一找,看能找到哪些昆虫,把它们画下来,装订成一本昆虫图册 。 课后反思:

第五单元 多彩的光 2.光照在镜子上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通过实验体会镜子有反射光的性质和成像的作用。 2.能通过对哈哈镜的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 3.能将观察和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4.能在教师指导下,按教材图示,小组合作制作潜望镜。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与小组其他同学分工合作对镜子进行研究。 2.愿意把本组探究方法与其他组交流。 科学知识

1.能说出镜子有反射光的性质以及它的成像作用在生活中的应用。 2.初步了解镜子成像的特点。

3.知道镜子的弯曲程度影响成像的模样。 教学准备

不同形状的平面镜、写字的白纸、牙膏盒、金属汤勺、汽车的反光镜、有关潜望镜的图片或影像资料。 一.教学导入

在平面镜中可以看见自己的样子,但是,是不是每种镜子中看到的都一样呢?让我们来玩玩哈哈镜。 二.活动 哈哈镜

1.学生站在哈哈镜前照自己,提问:哈哈镜能照出自己的像,说明哈哈镜对光具有什么作用?

2.观察镜中像的样子,摸一摸镜面,提问:你能描述哈哈镜镜面的特点和镜中像的样子吗?

3.学生用勺子凸的一面来照自己的脸,认真观察自己在勺子或哈哈镜中的样子,看看与平面镜中的像有什么不同。

4.交流哈哈镜与平面镜相同的方面和不同的方面。 5.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可以当作哈哈镜。

26

三.活动 制作潜望镜

1.出示影象资料,图文并茂地向学生介绍,了解潜望镜的构造、用途。 2 .提供制作材料。 3.学生制作。

4.学生使用潜望镜观察。

5.描述:怎样用潜望镜观察物体?潜望镜里物体的像是什么样? 6.布臵任务:回家,向家长解释潜望镜的原理。 课后反思:

3.透过玻璃的光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放大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2.能将观察和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把本组探究方法与其他组交流,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 2.能持之以恒地进行科学观察。 科学知识

1.知道放大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教学准备

玻璃球、放大镜、玻璃砖、三棱镜、眼镜等 一.教学导入

1.出示器材:玻璃球、放大镜、玻璃砖、三棱镜、眼镜等。 2.提问:光透过不同形状的玻璃后会发生什么现象? 3.学生猜测并动手试一试,描述所看到的现象。 4.过渡:这些现象真有意思,让我们来细致的观察吧! 二.活动 放大镜

1.提问:放大镜对物体有放大作用,它的镜片是什么形状?它是否还有其他作用? 2.指导学生看教材第59页插图,引导学生做在阳光下用放大镜来点燃火柴的实验。 3.指导学生将光通过放大镜后的行进路线记录下来:( 1 )将一张白纸平铺在水平桌面上; ( 2 )用夹子夹住三支平行放臵的激光笔,一位学生调整夹子位臵,让三支激光笔射出的光束能沿着纸面传播,保持夹子位臵不变; ( 3 )让另一位学生手持放大镜,让光束垂直射向放大镜,观察从激光笔射出的光束沿纸面的行进路线。如没有激光笔也可以用投影机或手电筒作光源,为增加效果,可以在光源与放大镜之间放一带孔或缝的挡光板; ( 4 )让小组第三位同学将此时激光束的行进路线用尺和铅笔在纸面上记录下来,从而让学生更直观地观察到放大镜对光的会聚作用; ( 5 )实验时要提醒学生不要让激光笔射出的光束射人人的眼睛。 4.学生实验。

要求:分好组,提醒学生不要用眼睛透过放大镜直接观察强光源(如太阳、投影机),不把“亮点”对着他人。出、进教室要有秩序。把实验中看到的现象画出来。 5.汇报实验结果。

27

6.讨论:这个实验说明放大镜有什么作用?

7.了解生活中放大镜镜片的应用:给学生介绍用放大镜的镜片制作的望远镜、显微镜、照相机、眼镜等在军事、科技和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通过观察实验使学生知道阳光是有七种颜色组成的,阳光是七色光。 2.能将观察和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3.能通过实验知道不同颜色的光组合在一起会出现什么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与小组其他同学分工对七色光进行研究。

2.愿意把本组探究方法与其他组交流,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 3.能持之以恒地进行科学观察。 科学知识

1.能说出阳光是由七种颜色组成的 ,阳光是七色光。 2.能说出不同颜色的光组合在一起会出现什么现象。 教学准备

投影仪(光源)、顿盘器材一套、手电筒、三棱镜两个、透明玻璃一块、镜子两面、牛顿盘器材一套、手电筒(光源)、1 6K 白纸、水盆(装水)一个等。 一.教学导入

1.学生阅读教材第60页的指南车信箱。 2.提问:从牛顿的研究笔记中你知道了什么? 3.过渡:我们也像牛顿一样来做色散实验。 二.活动 三棱镜

1.学习牛顿的研究笔记之二,让学生学会牛顿做日光的色散实验的方法。 2.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实验场地和器材:

(1)用三棱镜在阳光下做;

(2)阳光不充足,也可利用投影仪的光,或灯泡的光;

(3)没有足够多的三棱镜,采用其他的方法。如利用平面镜和水来使白光色散,把由白光分解出的红、橙、黄、绿、蓝、靛、紫的色带反射到白色的纸屏或墙壁上,把小平面镜斜放在碗底,反射面向上,倒人 5 厘米左右深的水,将碗倾斜着放在太阳光下,太阳光射到纸屏或墙壁上。

3.学生实验。要求:做好记录、描述现象。

4.提问:白色的太阳光通过三棱镜能分解成多种颜色的光,那么这些光能否再混合成白光呢?

三.拓展 把分解的色光合起来

1.引导学生按教材的图示,剪好七个不同颜色的圆片。

2.按顺序制成色块贴在陀螺上,旋转陀螺,它的颜色会发生变化吗? 课后反思:

28

4. 与水有关的光现象

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通过观察与水有关的光现象,让学生用类比的方法整理有关实验信息,认识水可以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2.通过模拟彩虹实验,让学生知道水珠可以分解阳光。

3.能在教材引领下完成观察与水有关的光现象实验,清晰地描述实验过程,尝试初步推测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把本组实验方法与其他组交流,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 2.细致的观察,客观的记录。 科学知识

1.初步了解天上的彩虹是阳光射向空中的小水珠后形成的。 2.知道水能像镜子一样反光,也能像玻璃一样改变光的传播路线。 教学准备

与水有关的光现象的图片或影像资料、美发用或杀虫用喷雾器、不透明水盆、滴管、胶纸或玻璃片、手电筒、投影机、白纸、小剪刀、玻璃烧杯等。 一.教学导入

1.观察教材中的四幅插图:反射、折射、色散……

2.列举看到过的类似的与水有关的光现象,谈谈教材中图片中的光现象和自己列举光现象分别说明水对光可以产生什么作用 3.质疑:在水中为什么可看到月亮?

天上的彩虹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放大镜也可能用水来制作吗?

…… 二.活动 水放大镜 1.准备材料:滴管、水。 2.学生实验。

3.交流、评价:比一比,谁的放大镜效果更好。 4.齐读小指南车卡通人的话。 三.活动 水中的小石子

1.把小石子放在盆子中眼睛刚好看不到的位臵,保持眼睛的位臵不动,逐渐往盆中加水。

2.提问:你看到了什么? 3.分析: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 四.活动 人造彩虹

1.过渡:天上的彩虹在我们的心中是既美丽又神秘,如果我们能用一定的方法把彩虹造出来,那将是多么愉快的事!

2.三棱镜可以分解阳光,那么水是否也可以?我们可以做一个水三棱镜来研究。 3.教师指导学生完成用水三棱镜(或水杯、水球)完成光的色散实验。 4.介绍人造彩虹的简单制造方法,再让学生去实验。 课后反思:

29

5. 光线与视觉

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通过暗盒实验的探究,认识光的强弱对人的视觉的重要作用。 2.使学生知道保护眼睛,预防近视的方法。 3.知道眼睛观察到的现象有时并不可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活动体验,知道眼睛的重要性和保护眼睛的重要意义,产生自觉关爱盲人的行动。

2.培养保护眼睛的良好卫生习惯。 科学知识

1.初步了解人的视觉与光的强弱的关系。 教学准备

纸盒、硬纸片、小手帕、有关保护眼睛的宣传教育图片和影像资料等。 一.教学导入

1.讲述:物体发出或反射的光射到眼睛里,我们才能看见它。 2.过渡:让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吧! 二.活动 暗盒实验

1 .学生猜测光:的强弱与人的视觉的关系。 2 .指导学生制作暗盒实验装臵。 3 .指导学生用自制暗盒做实验。 4 .评估交流。

三.活动 在没有光的世界里

1.盲人看不见物体,我们来体验盲人的生活。 2.交流活动中的感受。

3.讨论:我们应该怎样对待需要帮助的盲人? 四.活动 眼睛的卫生保健 1.阅读教材。

2.判断谁的做法对?为什么? 五.拓展 有趣的错觉 1.阅读教材,了解错觉现象。 2.生活中还有哪些错觉现象? 课后反思:

第六单元 我爱做实验 1. 我学习了实验

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回顾本学期经历的实验活动,相对全面的了解“实验”活动,使学生对科学实验方法的认识逐步条理化,有效促进学生实验能力的发展和提高。

2.知道实验的本质是人为控制下的研究活动。

30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积极反思,乐于与他人交流,能正确对待他人的意见。

2.意识到科学实验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进一步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实验习惯。 教学准备:

大白纸(各组一张)、引导学生回忆或让学生演示的实验器材…… 一.教学导入

实验不同于自然条件下的观察,它是在人为控制的条件下,对事物进行观察研究的活动。

二.活动 经验交流会

1.教学中,我们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引导学生去回忆和讨论:

(1)我们曾经完成过哪些实验? (2)我们是怎样完成这些实验的? (3)完成这些实验需要注意些什么? (4)这些实验在探究活动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 2.整理概括

(1)实验不同于自然条件的观察,而是一种人为控制条件的观察研究。 (2)实验是有目的,有计划的。 (3)对比实验一般要控制一个变量。

(4)描述实验时,要说清楚实验的目的、方法、过程,以及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 (4)实验存在误差,科学研究有时需要反复实验。 …… 课后反思:

2. 科学自己做,我也能成功

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综合运用所学习的实验方法,以研究降落伞等为主题内容展开相对自主的研究。 2.能以合适的方式,比较清楚的表达和交流自己的研究过程和结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乐于探究,能积极参加设计和实施实验研究。 2.爱思考,能在研究中,提出自己的发现和问题。 科学知识

1.知道空气具有阻力,知道降落伞降落的快慢与风的阻力有关。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意识到人类对自然事物的利用,以及这种利用是建立在对事物属性的基础上的。 教学准备

手帕或塑料薄膜,剪刀、细棉线若干、回型针若干…… 一.教学导入

玩过小降落伞吗?能运用自己所掌握的实验本领,研究一下怎样才能让降落伞降得更慢吗?

二.活动 研究降落伞

31

1.分析问题,猜测各相关因素

问题:怎样使降落伞降落得更慢?

猜测:影响降落伞降落快慢的因素:落伞的大小、形状、坠物的轻重等等。 2. 设计实验方案

(1)小组之间进行讨论和交流:

(2)以简单的文字把实验打算和思路写下来。 3. 按计划实施实验,记录实验数据

(1) 互相合作,分头做好抛伞、计时以及记录等工作。 (2) 反复尝试

4. 整理记录,分析数据,做出结论。5. 展示交流,共享成果。 6. 寻找改进降落伞的方法。

课后反思:

32

第5篇: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第一课时 新学期的话

教学目标

1.复习上期已学主要内容。 2.本学期的相关要求。

3.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教学准备

1.上期期末测试试卷。 2.课件:蚕宝宝的一生。 教学过程

1.新学期的问候

2.对转入的新生的关注

3.对学生进行分组,全班44人,分为11组,每组4人,一般情况以此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特殊情况另行调整,在每次学习活动中会要对小组进行评价,老师都会做好记录,期末对表现优秀的小组和个人进行奖励。

4.复习上期已学主要内容。

教师讲解上期期末测试试卷。 5.学生自由翻阅新书。

6.简单介绍本学期的学习内容:教材在“指南车”卡通人的引领下,通过游戏、观察、测量、实验、调查、制作等活动方式,让我们认识物体冷热变化的特点、天气变化的特征,了解蚕的生活习性、生长变化过程以及磁铁的性质、光线传播的性质,学习实验描述、长期观测和记录的方法,提高实验技能,并渗透珍爱生命、敢于质疑、尊重证据、持之以恒、认真细致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为后续的科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7.播放课件:蚕宝宝的一生,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 冷与热 1.知冷知热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会使用温度计准确地测量水温。 2.会用温度单位做好每次测量的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遇到问题善于思考,观察测量时能做到细致认知。

2.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科技产品,关注与温度有关的事物或现象。 科学知识:

1.知道温度是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知道常用的温度单位是“摄氏度”,会正确读写温度计表示的温度。 教学准备:

冷水、温水、热水、温度计、温度计模型、烧杯、各种各样的温度计。 一.教学导入:

1.讲述1400多年前,《齐民要术》记载的人们当时制作豆豉如何判断豆子发酵的温度一事。

2.提问:在生活中,还有哪些情形也需要判断物体的冷热? 二.活动 感觉冷热

1.过渡:同学们从生活经验中说出了需要判断物体的冷热的情形,我们怎样判断物体的冷热呢?让我们来做一个实验。

2.以小组为单位,让同学做教材第2页的活动。

3.当学生发现同一杯温水,不同的手感觉竟然不一样时,教师提出:这个活动告诉我们什么?

4.释疑:光凭感觉难以准确的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 5.教师讲解温度的概念。 三.活动 测量温度

1.出示温度计模型,学生观察,认识温度计的构造。(刻度、玻璃管、玻璃泡)

2.利用南车信箱介绍了“摄氏温标”。 知道摄氏度是温度的单位。 3.摄氏温度的读和写。

4.测量水温:教师应首先示范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并说明道理。让学生学习使用

温度计测量水温的基本方法,掌握操作的基本要领。再测4杯水的温度。(安全教育)

四.拓展:认识各种各样的温度计 (1.)出示学生搜集来的各种各样的温度计并先让他们做些介绍,教师再做补充。

(2.)详细介绍体温计的认识和使用。

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第三单元 我们来养蚕

1.蚕宝宝出生了 第一课时 布臵养蚕任务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通过查资料或询问他人,了解养蚕的有关知识。 2.能制订计划,做有计划的观察研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善思考与爱提问,能围绕养蚕的话题,提出一些科学问题。 科学知识

1.知道养蚕的有关知识。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意识到人类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生物资源对人类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教学准备

蚕卵、以及用来孵化蚕卵的丝绵纸,小纸盒等。 养蚕史及养蚕过程的有关课件。

课前布臵查阅资料或向他人请教怎样养蚕。 一.教学导入

1.出示课件:学生了解我国养蚕的历史。

2.提问:我国有这悠久的蚕文化和如此发达的丝绸业,你有什么想说的? 3.过渡:想不想我们动手来养蚕? 二.活动 了解怎样养蚕 1.提问:怎样养蚕?

2.学生根据所查资料或向他人请教的汇报。 3.交流后明确:

蚕宝宝的家的安排:温暖、通风、清洁、舒适的环境。(准备丝绵纸,小纸盒等。)

蚕的食物:新鲜、干净的桑叶。

……

4.为了能把蚕养得更好,根据自己的设想,制定一个养蚕计划。 三.布臵养蚕任务

1.分组,按家庭住址就近为原则。

2.分发蚕卵,课后用放大镜观察蚕卵的形状。 3.密切注视蚕卵的孵化,结合教材第30页的提示探究怎样的环境更适宜蚕卵孵化。

4.做好观察记录(写好观察日记)。记录孵化出来的蚁蚕(刚从卵中孵化出来的蚕)是什么样子的。

5.待大多数小组都开始孵化的时机组织课上观察和讨论。

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 冷与热

2.热胀冷缩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 学会自制“液体温度计”。

2. 经历对液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在实验的过程中,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 2.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准备

滴瓶或小药瓶、橡皮泥、红墨水、空玻璃管水槽或大烧杯(无条件的可用矿泉水瓶剪成杯子)、热水、冷水、酒精、煤油(其它液体)等。

教学导入

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许多的温度计,提问:你们想自己有一支温度计吗? 2.教师介绍伽利略和雷伊发明的温度计。

3.这两种温度计利用了空气与液体的什么性质?让我们来研究吧! 一.活动 自制“液体温度计” 1.指导学生自制“温度计”。 (1.)出示器材:小药瓶、橡皮泥、红墨水、空玻璃管。 (2.)要求:聪明的同学们,能否利用这些器材和以学的知识讨论这怎样来制作“液体温度计”?

(3.)小组讨论制作方法。 (4.)制作“液体温度计”,对于学生作品,教师组织进行评价。 2.观察自制“温度计”在热水和冷水中液柱的变化。 (1.)以4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 (2.)对学生的实验、记录、描述提出要求并予以方法上的指导。 (3.)学生观察。 (4.)汇报观察到的情况。

3.研究不同液体制作的“温度计” 在热水和冷水中液柱的变化。 (1.)以4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 (2.)预测:我们会看到什么现象? (3.)方法指导。 (4.)学生观察。

4.整理分析实验记录,形成概念得出结论。 (1.)实验中,几种“温度计”发生了哪些共同的变化? (2.)引起变化的实验条件是什么? (3.)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4.)结论:液体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二.学生解释自制“温度计”的原理。

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经历对气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实验的过程中,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3.让学生明白科学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科学知识

1.知道气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学准备

空气球、橡胶管、带玻璃棒的橡胶塞、平底烧瓶等。 一.教学导入

1.复习: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

2.提问:空气是否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二.活动 空气是否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1.实验的设计: (1.)教师组织学生针对两个问题进行充分的思考和讨论: ①把空气装在什么容器里?

②用什么方法能看到空气的膨胀和收缩现象? (2.)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补充或完善:

〃借助其他能鼓凹的物体来发现。启示:可以在烧瓶口上套小气球。

〃借助因受热膨胀而冒出的空气在水中冒泡,因受冷空气收缩,外界气压将水压入管中或瓶中来发现。

〃通过容器的鼓凹来发现。空气总是充满容器的空间,当容器凹时,说明空气体积变小。当容器鼓时,说明空气体积变大。 `等等。

(3.)评价:在此环节思维活跃的同学给予肯定。 (4.)形成各自完整的实验方案。 2.实验现象猜想。

3.按设计的方法完成实验。 4.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5.分析比较,我们的猜想和观察到的现象一致吗? 三.小结:

空气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四.学生解释伽利略温度计的原理。

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经历对固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

2.观察认识多种物体在受热受冷时的体积变化,合理分析实验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实验的过程中,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3.让学生明白科学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科学知识

1.知道固体、液体、气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知道一些液体、气体、固体热胀冷缩在生活中相关应用。 教学准备

小气球、酒精灯、火柴、固体热胀冷缩演示仪、踩瘪的乒乓球等。 一.教学导入

1.阅读指南车信箱。

2.液体、空气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思考:固体会不会也热胀冷缩呢? 3.让我们一同来研究研究吧!

二.活动 研究铁轨间为什么留缝隙 1.实验研究:固体的热胀冷缩

(1)教师演示:介绍酒精灯的使用步骤:

①左手扶灯体,右手摘下灯帽,口朝下倒扣在桌上。 ②划着火柴,让火焰朝上接近灯芯点燃酒精灯。 ③甩灭火柴,将熄灭的火柴梗投入污物桶。

④讲解火焰的分层,指出外焰温度最高,加热时要使用外焰。

⑤熄灭酒精灯时,左手扶灯体,右手取灯帽,快而轻地盖上,待火焰熄灭后,提起灯帽,再盖一次。

(2)学生练习使用酒精灯(交待注意事项。) (3)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铜球的热胀冷缩实验。

(4)描述实验过程和看到的现象,分析:实验现象告诉了我们什么? 2.补充实验:玻璃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1)老师演示:注射器的玻璃活塞(熟玻璃制成的,受冷受热不易炸裂)可以顺利地进入管内到达底部,用酒精灯加热注射器的活塞,再放入管内,你们想,会有什么现象?接着使活塞受冷后,把它再放入注射器内,你们又推想一下会发生什么现象?

(2)组织学生描述实验的过程和看到的现象。 (3)分析:实验现象告诉了我们什么? (4)固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三.小结

固体、液体、气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四.拓展:生活中的热胀冷缩现象 (1)解释教材出示的三种现象。

(2)找一找,我们周围还有哪些热胀冷缩现象?

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3.热的传递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经历探究热的传递规律过程。

2.加强测量水温的技能训练,培养连续观察并记录的能力。 3.学会分析实验现象及数据,找寻其中的科学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知道科学探究过程中,离不开认真细致的观察。 2.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懂得分工合作的重要性,乐于合作,扎实完成自己的任务。 科学知识

1.知道热能从一个物体传到另一个物体。

2.了解热总是从高温物体(部分)传向低温物体(部分),直到物体温度相等为止。

3.了解热传递的三种方式。 教学准备

金属棒、酒精灯、火柴、凡士林或蜡、支架、温度计、大烧杯、小烧杯、热水、冷水。

拓展课准备:酒精灯、火柴、三角架、石棉网、烧杯、水、茶叶、有关热辐射的录像资料。

一.教学导入

1.演示:将开水倒入杯中,放上汤匙,过会儿,让学生摸摸。 2.提问:“汤匙变热了,热怎么传递过来的?” 引导学生做出猜想后,进入下面的实验研究。

二.活动 物体怎样传热

1.教师介绍实验装臵及实验材料。

2.猜测:火柴棒掉落的顺序会怎样?(猜测的理由) 3.交待实验注意事项。 4.学生实验。 5.汇报。

6.检查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

7.归纳:热是从高温部分传向低温部分。 三.活动 测量变化的水温

1.组织学生预测:两杯水的温度各会有怎样的变化?两杯水最后会怎样?2.讨论要做好实验,该怎样进行?

2.讨论:要做好实验,该怎样进行?

3.分组测量,认真观察、准确读数和及时记录。 4.分析数据,发现规律:

热从热水杯传向冷水杯,温度的变化先快后慢,最后直至两杯水温度相等。 四.拓展:热的传递方式 多媒体课件辅助介绍。

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第三单元 我们来养蚕

1.蚕宝宝出生了

第二课时 养蚕第一次集体展示、交流和评价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细致观察蚕卵和蚁蚕的外形特征,以及蚕卵孵化的过程,并用合适的方式做好记录。

2.能设计简单的实验探究什么样的环境比较适宜蚕卵孵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爱生命,善待蚕卵、蚁蚕。 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科学知识

1.知道蚕卵孵化与气温等条件有密切关系。

2.观察蚕卵和蚕蚁的特征,以及从蚕卵到蚁蚕发生的变化。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意识到人类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生物资源对人类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意识到自然界中的各种生命体和人类是有密切关系的。 教学准备

(学生在平时的养蚕活动中需要:蚕卵、以及用来孵化蚕卵的丝绵纸,小纸盒、放大镜、气温计、记录纸等。) 养蚕记录表、养出的蚁蚕。 一.教学导入

1.提问:同学们,老师发给你们的蚕卵孵出蚁蚕了吗? 2.过渡: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交流其中的发现吧! 二.交流 蚕宝宝出生记

1.指导交流:围绕中心、语言简洁、如实描述。

2.交流:通过观察蚕卵,你能描述蚕卵的形状、大小、颜色吗?

学生描述。

教师讲解。

评价观察得好的小组和个人。

3.交流:怎样的环境更适宜蚕卵孵化

学生汇报探究的过程和其发现?

教师评价。

明确:蚕卵的孵化与温度和湿度有关。

交流:孵化出来的蚁蚕(刚从卵中孵化出来的蚕)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如实描述。

明确:体呈褐色或赤褐色,细小。蚁蚕体长约2.5mm,体幅约0.5mm。 三.展示 四.作业

1.继续观察蚕的生长情况,及时写好观察日记。 2.两周后进行交流

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 冷与热 4.谁的传热本领强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 实验探究不同材料的传热本领。

2. 通过设计制作保温盒,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和制作方面的动手能力。 3. 能将材料的特性与它的用途相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感悟科学与生活的紧密相联。 2. 感受学以致用的快乐。

3. 学会合作,学会正确的评价他人。 科学知识

1.了解不同的材料传热的本领不同。 2.了解常用的传热和隔热的方法。 教学准备

长度和粗细相同的木棒、铁棒、玻璃棒、塑料棒、热水、烧杯、秒表或其它计时的工具、温度计。课件。

学生准备:制作保温盒的材料,如:木盒、带盖的玻璃瓶、锡纸、棉絮、布、毛皮、泡沫塑料等。

一.教学导入

1.课件出示:锅、壶等厨房日用品。

2.提问:为什么这些日用品有的部分要用金属做?而把手部分要用胶木或塑料包在外面?

二.活动 材料的传热本领

1.摆出问题:把长度和粗细相同的木棒、铁棒、玻璃棒、塑料棒同时放入一杯热水中,比较它们的传热快慢。

2.讨论:实验怎样进行,材料在选择上要注意些什么? 3.组织实验。

4.交流实验中的发现。

5.回到课初提出的问题,让学生运用刚获得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三.活动 自制保温盒

1.让学生明确隐含的知识点:告诉学生热传递的方式及当物体需要保温时要尽可能的减慢热的传递。

2.分析教材中提供的保温盒图例,为什么选用这些材料?是怎样减慢热的传递的?

3.小组讨论:怎样做保温盒。 4.汇报各小组的方案并完善。 四.作业:

课后制作设计的保温盒。

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 比较自制保温盒的保温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会正确的评价他人。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制作好的保温盒。比较保温盒的效果,组织评价与交流等内容。 一.教学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各小组制作了保温盒,让我们来比一比,看哪组做的最好? 二.活动 比较保温盒的效果 1.讨论:怎样进行比较。

明白:参赛的每个作品中导入同样多、同样温度的水,在过同样长时间后,组织各组用温度计测量水温。温度最高的为保温效果最好的。此外还要兼顾美观、携带等方面。

2.组织分工合作。

3.学生活动:测保温盒的效果。 4.汇报结果。 5.评出优胜小组。 6.经验交流。

三.阅读指南车信箱 四.拓展:

生活中还有哪些加快和减缓热的传递的方法。

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第二单元 变化的天气 1.多姿多彩的天气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会描述不同天气现象的特点。

能用游戏等方式来表现天气对人们生活生产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欣赏美丽的天气。

知道我国古代就有了天气现象的各种记录。 科学知识

知道各种不同的天气现象

知道天气可以用一些可测量的量来描述。 体验到天气对人类工作、生活的影响。 教学准备:

各种天气现象的图像资料;有关天气现象的诗歌、成语(课件);各种天气现象的卡片与之相适应的人们生活、生产活动的卡片。

一.教学导入:

1.课件出示:古代有关天气现象的记录。 2.提问:我们知道有哪些天气现象? 二.活动 欣赏天气现象

1.认识各种天气现象并描述其特点。 (

1、)课件出示:教材第16的插图。

要求:仔细观察,认识各种天气现象。 (2.)提问: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天气的特点。 (3.)组内同学互述。 (4.)指名全班描述。 (5.)教师总结概括不同天气的特点。 2.收集有关天气现象的诗歌与成语。

(1.)课件出示教师搜集的有关天气现象的诗歌、成语。 (2.)学生欣赏,教师针对资料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此环节能实现科学与语文、美术等学科的整合。) (3.)布臵学生课后收集资料并编成小报进行传阅与展示。 三.活动 我们与天气

1.布臵任务:设计用游戏来表现天气与人们生活、生产的关系。 2.指导学生看教材的两幅图,提问:从图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3.交待游戏规则与注意事项。 4.学生游戏。 四.小结

1.总结不同的天气现象及其特点。

2.评价在每一环节中表现好的小组和个人。

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2. 测量气温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定时观察、测量并记录校园里不同地点一天的气温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团结合作地开展气温的观测活动。 科学知识

1.知道气温就是空气的温度 2.学习测量气温的方法。 教学准备:

红水温度计、气温记录表、百叶箱的课件等。 一.教学导入:

1.复习:我们知道哪一些天气现象?

2.讲述:每一种天气现象有它的气温——空气的温度。 3.过渡:今天让我们来测量气温。 二.活动 测气温

1.猜一猜:校园里什么地点、什么时候气温最高?说一说你猜测的依据。 2.交流。

3.我们的猜想正确吗?还是让我们的行动来说话吧。 4.教师交待活动要求: (1.)活动地点:操场、教室、花园、宿舍四处。 (2.)分 组:全班分4组,每组负责一处地点。 (3.)人员分工:拿温度计的、读数的、记录的都安排到人。 (4.)时间安排:每一节课后以及中午午休、放学后。(完整的一天) 5.布臵任务,交待下一节课进行汇报。 6.认识百叶箱: (1.)出示百叶箱课件,学生观察。 (2.)教师讲解:气象站测气温用的是百叶箱,百叶箱箱门朝北安臵。 三.指南车信箱 (1.)介绍竺可桢。 (2.)学生自由阅读指南车信箱的资料。

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学习绘制气温曲线图并能分析数据得出某些结论,交流有关发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团结合作地绘制一天的气温变化曲线图。。 科学知识

1.知道一天里气温变化的规律。 教学准备:

记录表、气温曲线图等。 一.教学导入: 1.课前我们测了一天中几个时间点的气温,每一小组能将所测得的数据告诉大家吗?

2.各小组汇报数据。

3.过渡:从数据中我们能获得一些东西,这节课老师想和大家用一种直观、形象的方法来分析数据,看一看我们有什么新的发现。

二.活动 绘制气温变化曲线图

1.出示一张气温变化曲线图,学生认识其要素。 2.指导学生绘制气温变化曲线图。

(1.)在最下面一行中填好测得的时间。

(2.)在最上面一行标记好相对应时间测得的温度。

(3.)在相对应的温度计刻度上标记好当时的温度。(在对应位臵标小圆点)

(4.)用线连接每支温度计上的小圆点。

3.学生绘制自己所在小组的气温变化曲线图。 4.评价:哪张图绘制得最好。 三.分析曲线图

1.学生观察气温变化曲线图。

2.讨论:一天中气温变化的情况是怎样的? 3.交流。

4.了解:一天中14点之前气温逐渐升高,14点之后逐渐降低。 5.比较各组的数据,校园里不同地点的气温一样吗?

四.作业

你能在假日测出家里某个地点一天中不同时间的气温并制成曲线图吗?

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第三单元 我们来养蚕

2.蚕宝宝在长大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耐心细致的饲养蚕宝宝,关心蚕宝宝的生长。

2.能坚持长期的细致观察,能设计一些表格,比较细致的记录养蚕过程中的各种信息。

3.能设计一些可行的小实验来探讨自己提出来的一些问题。 4.能及时做好观察记录,并提出一些新的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爱生命,能精心照顾好蚕宝宝。

2.爱护蚕宝宝,设计和进行实验时,不伤害蚕宝宝。

3.乐于交流与合作,能及时和其他同学交流自己养蚕的心得。 科学知识

1.知道蚕幼虫生长的大体过程和发生的变化。 2.知道蚕宝宝生长过程中的一些正常生理现象。

3.积累一些养蚕经验,能认识到蚕的生长和周围的环境有密切关系。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体验到人类合理开发和利用生物资源中付出的艰辛和努力。 教学准备

放大镜、温度计、新鲜桑叶、纸盒或其他养蚕器具、尺子、观察记录本等。 一.教学导入

蚕宝宝顺利出生了,怎样才能把它们养得又大又壮,它们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让我们一起关注蚕宝宝的成长吧!

二.活动 观察蚕体生长与变化

1.蚕宝宝出生有两周了,在这两周里,大家发现蚕宝宝的哪些变化? 2.交流蚕的新变化:

(1.)描述蚕宝宝身体大小、颜色等方面的变化。 (2.)描述蚕宝宝吃桑叶的情形及蚕宝宝食量的变化。 (3.)描述其他新发现。

3.教师进一步指导学生观察。(可以用放大镜、温度计、直尺辅助观察) 4.鼓励提出新问题进行探讨,并指导学生制定相应的观察记录表。 三.活动 蚕宝宝还喜欢吃什么

1.过渡:在不伤害蚕宝宝的前提下,我们在饲养过程中还可以针对自己的问题做一些小实验。

2.提问:你打算针对哪些问题做一些小实验? 3.学生罗列问题。

4.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探究。

以“蚕宝宝还喜欢吃什么?”为例:

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第二单元 变化的天气

3.观测风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会用简易风向标和其他的简易方法来观测风向。 2.能用目测的方法判断风力的大小。 3.会制作简易的风向仪。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辩证地看待自然现象给人们带来的灾难与好处。 科学知识

1.知道风有方向与大小的不同。

2.知道气象站用风向标与风速计来观测风。 3.知道风力会给人们带来好处与灾难。 教学准备:

自制简易风向标的材料、风向标、风速计的实物或图像资料。 一.教学导入 1.(教师打开电风扇)提问:同学们,你们能感受到什么? 2.说说你对风的认识。

3.过渡:今天,我们从科学的角度来学习有关风的知识。 二.活动 观测风

1.明确:风有方向、大小的不同。

2.提问:平日里我们用什么方法来判断风向? 3.学生回答问题并演示其方法。

4.出示方向图,认识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等八个方向。 5.明确“风向” :

“丝巾飘向什么方向?”、“说明风是从什么方向吹过来的?”、“说一说此时的风向?”。总结:风向与丝巾飘扬的方向相反。 6.根据风级图目测风力。 (1.)观察风级图,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每一级风的特点。 (2.)阅读指南车信箱。 (3.)教师将风级图编成风级歌,帮助学生记忆。 (4.)用目测的方法来判断风力的大小,并把观察结果记录在教材第21页的表格中。

7.认识风向标、风速计。 三.活动 自制简易风向标 1.指导看教材的制作步骤。 2.检查材料是否齐全。 3.学生动手制作风向标。

4.学生展开交流,说一说自己制作的风向标的结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在交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对自制的风向标进行评价。 四.拓展

你还知道关于风的哪些事情?

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第三单元 我们来养蚕

2.蚕宝宝在长大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耐心细致的饲养蚕宝宝,关心蚕宝宝的生长。 2.能及时做好观察记录,并提出一些新的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爱生命,能精心照顾好蚕宝宝。

2.乐于交流与合作,能及时和其他同学交流自己养蚕的心得。 科学知识

1.知道蚕幼虫生长的大体过程和发生的变化。 2.知道蚕宝宝生长过程中的一些正常生理现象。

3.积累一些养蚕经验,能认识到蚕的生长和周围的环境有密切关系。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体验到人类合理开发和利用生物资源中付出的艰辛和努力。 教学准备

蚕宝宝“睡眠”和“蜕皮”时的录象。 处于眠前、眠中和眠后的蚕。 一.教学导入

1.观看蚕宝宝“睡眠”和“蜕皮”时的录象。提问:它们怎么了?

2.明确:这是蚕幼虫期最重要的生理变化现象:“睡眠”和“蜕皮”。 3.过渡:让我们来仔细观察吧。

二.活动 观察蚕宝宝换“新衣” 1.出示:处于眠前、眠中和眠后的蚕。 2.组织学生观察:比较蚕宝宝“蜕皮”前、“蜕皮”中、“蜕皮”后的情形。 3.汇报观察结果。

4.把观察结果记到养蚕日记上。填好教材第33页的记录图。 三.拓展

蚕宝宝为什么要蜕皮? 四.布臵任务

课后观察自己所在小组养的蚕,统计其一生中要蜕多少次皮。

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第二单元 变化的天气 4. 雨下得有多大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会用简易雨量筒来测量雨量。 2.会制作简易的雨量筒。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乐于合作、善于合作。 科学知识

1.知道雨量筒的结构和用途。

2.知道雨的大小是根据雨量来判断的。 教学准备:

雨量筒的实物或模型、自制简易雨量筒的材料。 一.教学导入

1.猜谜:千条线,万条线,落到水里看不见。

2.指导学生看教材第23页导入部分的三幅图,提问:怎样判断雨的大小呢? 二.活动 测量雨量

1.出示实物或模型让学生观察,使他们了解其构造。 2.明确:雨量筒是测量雨量的仪器。 3.指导制作雨量筒。 (1.)看图。 (2.)所需材料:大可乐瓶、剪刀、刻度尺等。 (3.)讲解制作步骤。 4.自制雨量筒。 5.交流、评价。

6.教师教给学生测量雨量的方法。 7.雨量等级表 (1.)明确:人们根据雨量的大小,制定了雨量等级表。 (2.)学生熟悉雨量等级表的划分。 (3.)对照雨量等级表,确定所测雨量的等级。

8.布臵作业:下雨天用自制雨量筒测量雨量并填写教材第24页的记录表。 三.指南车信箱 1.学生自由阅读。 2.教师补充介绍。

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5. 怎样预报天气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依据天气谚语来预报天气。

2.会收集天气谚语等有关天气预报的资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想知道人们是怎样预报天气的,有学习的兴趣。

2.知道科学探究需要众多的人合作、需要各部门协同作战才能完成。 科学知识

1.能列举天气变化对动物行为的影响。

2.知道天气谚语是人们长期观察天气现象的经验总结。 3.知道气象台预报天气的过程。 教学准备:

天气谚语与其他有关天气预报的资料。 一.教学导入

1.讲述:天气谚语是我国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活动中观察天气现象的经验总结。

2.过渡:让我们来搜集古代劳动人民的这种文化遗产吧。 二.活动 搜集天气谚语

1.指导看教材第25页的图,对照图,了解有关天气谚语。 2.你还知道哪些天气谚语?

3.交流,教师补充适量的天气谚语。

4.阅读指南车信箱:了解天气谚语的分类。 5.布臵任务:课后搜集天气谚语。 三.阅读 气象台是怎样预报天气的

1.阅读资料。主要目的是了解天气预报的基本过程和大概面貌。

2.教师讲解。讲解的过程应该是丰富和解释过于简单的图示化的教材。 3.议一议:通过阅读和讲解,对天气预报有什么认识,还有哪些问题。 四 拓展活动 小小气象站

利用我们自制的气象仪器,建立小小气象站,像竺可桢爷爷那样长期观测、记录天气现象。

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第三单元 我们来养蚕

3. 蚕宝宝大变样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培养学生动手制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继续做好观察日记,培养长期观察并记录的能力和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将自己的进行探究活动与历史与社会联系起来,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科学的情感。

科学知识

观察了解蚕的生长过程。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理解科学、技术、社会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 教学准备

硬纸板或稻草等制作“蚕山”的工具和材料。蚕宝宝吐丝结茧过程的录象。 一.教学导入

1.汇报:蚕一生中要蜕多少次皮。

2.明确:一般蚕一生中要进行4次这样的“睡眠”和“蜕皮”。

3.过渡:当蚕进行完第4次这样的“睡眠”和“蜕皮”后,再过一段时间,蚕宝宝又不吃桑叶了,浑身通明透亮……这时,它要吐茧结丝了。

二.活动 蚕宝宝“作茧自缚” 1.观察熟蚕: (1.)学生欣赏熟蚕那晶莹透亮的美丽身体。 (2.)观察蚕成熟了发生了哪些变化,如体色、体形、大小等各方面的变化等

(3.)学生总结出熟蚕的形态特征,并利用这些特征去辨别自己养的蚕是否成熟。

(4.)做好观察记录。 2.阅读指南车信箱

明白:蚕熟之后,它们会本能的向上攀爬,以寻找一个适合它们结茧的立体空间,这种现象就叫做“上山”。我国古代人们用干草扎在一起给蚕制作了一个可以依托的空间。现代,人们又用硬纸板做成了一个个小格子来给蚕做茧。

3.过渡:我们也来做一个“蚕山”,帮助蚕宝宝结茧吧! 4.指导做“蚕山”。

5.观看蚕宝宝吐丝结茧过程的录象,说一说,“蚕山”为什么能帮助蚕宝宝吐丝结茧?

6.阅读指南车信箱

了解:新型的蚕品种和蚕丝。

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第四单元 磁铁的奥秘

1.神奇的磁力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进行实地观察、实验并取得数据。 2.经历一次完整探究活动的大体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注重事实的科学素养 科学知识

1.认识磁力。 2.知道磁极。 教学准备:

透明塑料杯、图钉、条形磁铁、各种形状的磁铁、回形针。

教师教学前,有意地在教室里放臵一些不同材料的物品或设备,如:仪器小车、地球仪、盆养植物等, 一.教学导入:

1.指导阅读单元页,初步了解磁铁的应用。 2.演示实验:神奇的魔钓。(用带磁铁的鱼钩钓上带磁铁的鱼) 3.提问:聪明的同学,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4.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回答:因为鱼钩和鱼里面都有磁铁,所以吸到一起了。 5.揭题:今天,让我们来了解磁铁的奥秘。 二.活动 探物游戏 1.教师出示条形磁铁。

2.布臵任务:在周围试一试,它能吸引哪些物体。

提示:(1)不要让磁铁长时间靠近电脑、手表以及电视机等家用电器。

(2)猜测它能吸引哪些东西,不能吸引哪些?

(3)试一试它隔着书还能吸引哪些东西?

……

3.学生实验,并将结果填写在教材42页的记录表中。 4.学生汇报。

5.思考: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是什么材料做的?不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又是什么材料做的?

6.讲解:磁铁能够吸铁,能够吸铁的这种力是磁力。

磁铁除了吸铁,还能吸引镍、钴等金属。

磁铁有环行的、条形的、圆形的…… 三.活动 哪里磁力大

1.提出问题:磁铁的不同部位吸铁本领相同吗? 2.学生猜测。

3.思考:怎样设计实验来证实自己的猜想? 4.结合教材提示设计实验方案。 5.学生分组实验。

6.总结:磁铁磁力最大的部分是磁极。

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2. 司南的启示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在对古老的指南针有了基本了解的基础上,模拟制作出指南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对祖国的科技成就认识增加的基础上,意识到我们的祖国是多么值得骄傲。 科学知识

1.知道自制磁针的方法; 2.学会自制指南针。

3.知道磁铁具有指示南北方向的特性,指南针和司南都是利用了磁铁的这一特性。 教学准备:

指南针、条形磁铁、缝衣针、线绳、回形针若干、小碗、小水桶、水槽、旋转支架、泡沫小球。

将司南的知识制作成课件。 一.教学导入:

1.出示课件:了解司南。

2.出示指南针,讲解:指南针和司南的原理是一样的。 3.过渡:让我们来自制一个指南针来研究它们的性质好吗? 二.活动 自制指南针

1.设疑:能让缝衣针变成小刺针吗?

2.指导看教材第44页的图,初知实验过程。 3.学生操作。明确:

(1)目的:将缝衣针磁化成小磁针。

(2)用磁铁的南极摩擦缝衣针的针尖部分,让针尖成为S极。 (3)用缝衣针等钢质材料制作的磁铁磁性才能教长时间保留。 (4)小心!别扎手。

(5)摩擦的时间应在20次以上。 4.阅读指南车信箱,了解“磁针四法”。

5.选取其中的一种方法,用自己的小磁针制作指南针,还需哪些材料?

学生制作。

7.我们做的指南针能指南北吗?它是否具有磁铁吸铁的性质?

实验验证。

8.可以直接用磁铁做指南针吗? 三.总结

通过以上活动,我们有什么发现?

磁铁能指示南北两极,磁铁指向北的磁极叫北极,用“N”表示;指向南的磁极叫南极,用“S”表示。

指南针和司南都是利用了磁铁的这一特性。

21

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第三单元 我们来养蚕

3. 蚕宝宝大变样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在观察中对观察对象进行适当的处理,以帮助更好的观察。 2..继续做好观察日记,培养长期观察并记录的能力和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欣赏生命、珍爱生命的科学情感。

2.能将自己的进行探究活动与历史与社会联系起来,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科学的情感。

科学知识

3.观察了解蚕的生长过程。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理解科学、技术、社会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 教学准备

剪刀、刀片、放大镜等 一.教学导入

1.设疑:蚕结茧后还会发生哪些变化呢? 2.学生口头猜测。

3.过渡:到底是怎样的情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吧! 二.活动 蚕茧里的秘密

1.把先结成的茧和刚结的茧轻轻摇动(注意:要提醒学生只能轻轻摇动,否则会撞伤蚕蛹),比较发出的不同声音让他们猜想蚕在里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指导他们剖开蚕茧,取出蚕蛹。

3.观察蚕蛹,描述蚕蛹是什么样的。做好观察记录。 4.比较蚕蛹与熟蚕有什么不同?

5.辨别蚕蛹,区分雌蛹和雄蛹:雌蛹一般肥大,大腹便便。雄蛹个体比较瘦小,但显得很结实。

6.观察结束,还将蚕蛹装进蚕茧,并把剪下的蚕茧“盖子”还盖上。 三.布臵任务

继续观察:蚕蛹还会怎样变化?

22

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第四单元 磁铁的奥秘

2. 司南的启示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探究磁铁的方向特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对问题进行大胆的猜想。 科学知识

1.了解磁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特性。 教学准备:

条形磁铁、铅笔等。 一.教学导入 复习:1.“磁针四法”是哪四法?

2. 什么是“南极”和“北极”? 二.活动 磁极间的相互作用

1.提问:当两块磁铁的磁极相互靠近时,会发生什么现象? 2.学生猜测并动手试一试。

3.讨论:磁极靠近的情形有哪几种? 4.针对每一种情形学生进行实验。

明确:两磁铁下的“轮子”都要能灵活地滚动;

两磁铁的质量应相同;

两块磁铁的磁性强弱相差不可以太大;

实验操作时,应该推动两磁铁相互靠近。

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填写实验记录。

5.磁铁底下除了用铅笔,还可以用其他东西来试吗? 6.阅读指南车信箱,明白:实验应该是能够重复的。 7.实验结论: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三.拓展 调查磁铁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 1.阅读教材。

2.明白这些物体分别运用了磁铁的什么性质。

23

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3. 磁铁游乐场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学习按照观察实验的基本过程进行简单的实验设计和实验。 2.创新能力的培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积极地参与活动之后体验实验的成功、制作的成功。

2.乐于用学到的磁铁的相关知识解决生活学习中的问题,从而改善生活。 3.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科学知识

1.复习磁铁的基本性质,能运用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各种形状的磁铁、大头针、没有标明磁极的磁铁等。 一.教学导入

我们知道了磁铁的哪些秘密?让我们一起到磁铁游乐场去大显身手吧! 二.活动 沙里寻针

1.提问:有一些回形针混到沙子里去了,有办法迅速把它们拣出来吗? 2.学生讨论。 3.动手实验。

4.说一说刚才这个方法运用了磁铁的什么“本领”? 5.引导深入思考:你还能用类似的办法解决哪些问题? 二.活动 辨认磁极

1.设疑:一个没有标明磁极的磁铁,用哪些方法可以辨认它的磁极? 2.学生根据记录表讨论方案。 3.汇报交流、完善方案。 4.填写好方案设计表。 5.学生实验。

6.把自己的辨认方法与同学交流。 三.制作玩具

1.过渡:制作或改装一些磁铁玩具,并说一说它利用了磁铁的哪些性质。 2.学习第三小组的设计说明,照样子做一做。

3.布臵任务:欢迎大家设计一些有趣的磁铁活动加入我们的磁铁游乐场。 四.拓展 应用磁铁解决生活、学习中的问题 1.指导阅读教材,进行思维启发。 2.从身边事物入手进行创作。

24

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第三单元 我们来养蚕

3. 蚕宝宝大变样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培养学生主动运用观察工具进行观察。

2.做好观察日记,培养长期观察并记录的能力和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昆虫一生中形态发生的重大变化,培养学生欣赏生命,为生命而赞叹的科学情感。

2.能将自己的进行探究活动与历史与社会联系起来,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科学的情感。

科学知识

3.观察了解蚕由幼虫变为成虫的形态变化过程。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理解科学、技术、社会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 教学准备

蚕蛾破茧而出时的录象、破茧而出的蚕蛾。 一.教学导入

1.提问:蚕蛹还会怎样变化? 2.学生描述这段时间所观察到的。

3.学生观看蚕蛾破茧而出时的录象,教师讲述:把蚕蛾放在通风温暖的地方,过一段时间,蚕蛹就会变成蚕蛾,破茧而出。

4.过渡:老师这里有破茧而出的蚕蛾,让我们一起来观察它吧。 二.活动 破茧而出

学生自主观察蚕蛾。

1.提问:蚕蛾是什么样子?观察它的身体由哪些部分组成?(头、胸、腹三部分)

2.观察蚕蛾,结合蚕宝宝的观察记录提问:蚕蛾和蚕宝宝的外形、生活习性有何不同?

3.观察蚕蛾,提问:你能发现雌蛾和雄蛾有什么区别吗?

明白:,雌蛾肥大,大腹便便,行动缓慢;雄蛾瘦小精神,比较好动,行动较快。

4.讲述:当雄蛾嗅到雌蛾的气味后,会更加好动,主动歪着尾部向其靠近并与其交配。讨论:蚕蛾要产卵了,我们要做哪些准备?

5.布臵任务:观察蚕蛾交配是一件非常有趣的活动,观察雌蛾产卵的情景,看一看产了多少卵,刚产下的卵是什么颜色?

6.交待:蚕蛾死后,教师教育学生很好的处理蚕蛾的尸体,切不要随意乱丢,以此渗透珍爱小生物的教育。

三.阅读指南车信箱

了解我国的蚕文化,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科学之情。

25

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第五单元 多彩的光

1.光与影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引导学生用对比实验探究影子产生的条件,初步解释影子产生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介绍有关皮影戏和我国《墨经》记载的“小孔成像”的科技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通过影子游戏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影子秘密的兴趣。 3.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 教学准备

不同的光源或图片卡、投影机、投影片、挡光物体(不透明物体、透明物体)、白色背景墙等。 一.教学导入

1.讲述:我们之所以能看到周围的物体,是由于来自物体的光射人了我们的眼睛,但射人眼睛的光,有的是物体自己发出的,有的是别的物体发出的光照到该物体上后的反射光。

2.区分物体哪些能自己发光,哪些不会自己发光。 3.认识光源:能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二.活动 影子游戏

1.过渡:光照在物体上会产生什么现象?让我们从游戏开始研究吧! 2.学生猜谜:你有一个好朋友,乌黑的身体乌黑的头,无论你到哪里去,东南西北跟你走。

3.在阳光或投影机灯光下做各种影子游戏,边做边问:灯光(阳光)下的影子像什么?是什么照出来的影子?

4.阅读指南车信箱,了解皮影戏。布臵任务:课外兴趣小组的同学可以表演自己的皮影戏。

5.游戏完毕,教师让学生思考:在影子游戏中,影子产生要具备哪些条件?影子的长短、形状、清晰程度等与哪些因素有关?…… 6.教师组织学生用实验研究影子产生的条件。 (1)让学生看教材第53 页的三幅图,选用合适的器材[光源、挡光物体(不透明物体、透明物体)、白色背景墙等] (2)引导学生分小组设计实验方案。 (3)交流各自的设计。 (4)学生实验。 (5)汇报与交流。(提醒学生说出实验结论的同时,还要描述实验方法和影子产生的过程) 三.拓展

课后研究影子的大小、形状、方位等与光源、挡光物体之间的关系。

26

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证明光沿直线传播。

2.能在教师指导下,按教材图文说明制作小孔成像盒。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介绍我国《墨经》记载的“小孔成像”的科技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 科学知识

1.知道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教学准备

手电筒或激光笔、纸箱或鞋盒(暗箱)、蜡烛、动物轮廓厚纸片、蚊香、半透明纸、胶水、相关挂图或投影片。 一.教学导入

复习:什么是光源?影子产生的条件有哪些? 二.活动 寻找光的传播路线

1.过渡:光源发出的光可以传播到很远的地方,那么光的传播路线是怎样的呢?

2.学生猜测:光是沿直线传播的。(说出猜想依据) 3.设计实验证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1)引导学生看教材第54页的图,让学生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和实验结论。

(2)出示一些实验材料(如:纸管、塑料软管或弯管、激光笔、盛满水的玻璃水槽等)启发学生。

(3)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各自的设计。

明确:提醒学生不要将硬卡片纸上的小圆孔扎得太大,可以拿一根毛衣针或用一根较长的直铁丝从三个圆孔中穿过确定三个圆孔是否在一条直线上;学生用玻璃水槽里的水来观察光沿什么路线传播时,让学生想一想增加观察效果的办法(如可在水中加人一些粉质颜料,把实验室窗帘拉上等);如果有的学生用激光笔做实验时,教师可要求学生用纸记录下光在平滑的桌面上的传播路线,还要提醒学生注意安全,要求学生按操作规则实验。 4。学生实验。

5.各小组汇报实验过程与实验结论。 6.总结: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7.学生解释光的直线传播与影子的形成的关系。

8.应用:列举生产生活中的利用光的直线传播的实例。 三.制作小孔成像

1.阅读指南车信箱,了解“小孔成像”。

2.过渡:通过阅读,我们再一次知道了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同学们有没有兴趣自己制作一个小孔成像盒?

3.看教材第55页,学习小孔成像制作步骤。教师补充其他制作方法。 4.学生动手制作。 5.展示、交流、评价。

27

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2. 光照在镜子上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通过实验体会镜子有反射光的性质和成像的作用。 2.能通过对平面镜的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 3.能将观察和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与小组其他同学分工合作对镜子进行研究。 2.愿意把本组探究方法与其他组交流。 科学知识

1.能说出镜子有反射光的性质以及它的成像作用在生活中的应用。 2.初步了解镜子成像的特点。 教学准备

不同形状的平面镜、写字的白纸等。 一.教学导入

1.学生看教材第56页第一幅图:背阳的墙上有三个明亮的光斑。提问:光斑是怎样形成的?

2.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对问题作出初步的判断。

3.过渡:我们都知道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如果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镜子时会发生什么现象呢? 二.活动 镜子

1.学生做光线接力游戏。

2.想一想:这个游戏说明了什么道理?

3.交流后明确:光照向平面镜时,光的传播路线被改变,说明平面镜具有的反光作用。

4.观察一些不对称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像。

明确:注意安全,不要打破平面镜,划破手指;不要用平面镜把发射的光照到同学的眼睛上。

5.汇报:你看到镜子里的字和镜子外的字有什么不同?这说明了什么? 6.归纳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8

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第三单元 我们来养蚕

4.昆虫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通过分析自己的养蚕日记,能够取得新发现。

2.能够学习“观察——比较、概括、总结——概念“这种认知方法。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乐于与他人交流在养蚕活动中的新发现。 科学知识

1.通过对养蚕经验、观察记录的交流,构建新的养蚕经验,对蚕的过程有更深入的了解。

2.了解昆虫的变态,掌握昆虫的特征。 教学准备

布臵学生课前搜集蝴蝶、蜜蜂等动物的一生的资料。一些昆虫实物。 一.教学导入

1.交流:雌蛾产卵的情景——产了多少卵,刚产下的卵是什么颜色? 2.讨论:养蚕活动中,我们还有哪些疑问?在下次养蚕中继续研究。 3.过渡:让我们一起来整理养蚕活动中的资料,看有什么新发现。 二.活动 整理养蚕日记 1.出示所有养蚕日记。

2.整理养蚕日记,看有什么新发现。

学生汇报。

3.分析养蚕日记,思考:蚕宝宝一生要经历哪几次大的变化? 学生汇报,填写好教材第38页的表格。

整理:蚕的一生经历卵——幼虫——蛹——成虫4个时期。 4.学生汇报课前搜集蝴蝶、蜜蜂等动物的一生的资料。 5.比较这几种动物的一生有什么相同之处。 6.教师归纳:变态。

三.活动 比较它们的身体

1.出示蚕蛾、蜻蜓、蝗虫、蚂蚁等实物。

2.观察它们的身体由几部分组成?每部分是什么样子?它们的身体有什么相似之处?

3.记录观察结果并汇报。 4.总结昆虫的共同特征。

5.阅读指南车信箱,加深了解。 四.拓展 它们是昆虫吗

1.学生看教材第40页的图,指出这些动物哪些是昆虫,哪些不是,并说明理由。

2.到你住宅的周围去找一找,看能找到哪些昆虫,把它们画下来,装订成一本昆虫图册 。

29

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第五单元 多彩的光 2.光照在镜子上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通过实验体会镜子有反射光的性质和成像的作用。 2.能通过对哈哈镜的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 3.能将观察和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4.能在教师指导下,按教材图示,小组合作制作潜望镜。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与小组其他同学分工合作对镜子进行研究。 2.愿意把本组探究方法与其他组交流。 科学知识

1.能说出镜子有反射光的性质以及它的成像作用在生活中的应用。 2.初步了解镜子成像的特点。

3.知道镜子的弯曲程度影响成像的模样。 教学准备

不同形状的平面镜、写字的白纸、牙膏盒、金属汤勺、汽车的反光镜、有关潜望镜的图片或影像资料。 一.教学导入

在平面镜中可以看见自己的样子,但是,是不是每种镜子中看到的都一样呢?让我们来玩玩哈哈镜。 二.活动 哈哈镜

1.学生站在哈哈镜前照自己,提问:哈哈镜能照出自己的像,说明哈哈镜对光具有什么作用?

2.观察镜中像的样子,摸一摸镜面,提问:你能描述哈哈镜镜面的特点和镜中像的样子吗?

3.学生用勺子凸的一面来照自己的脸,认真观察自己在勺子或哈哈镜中的样子,看看与平面镜中的像有什么不同。

4.交流哈哈镜与平面镜相同的方面和不同的方面。 5.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可以当作哈哈镜。 三.活动 制作潜望镜

1.出示影象资料,图文并茂地向学生介绍,了解潜望镜的构造、用途。 2 .提供制作材料。 3.学生制作。

4.学生使用潜望镜观察。

5.描述:怎样用潜望镜观察物体?潜望镜里物体的像是什么样? 6.布臵任务:回家,向家长解释潜望镜的原理。

30

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3.透过玻璃的光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放大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2.能将观察和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把本组探究方法与其他组交流,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 2.能持之以恒地进行科学观察。 科学知识

1.知道放大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教学准备

玻璃球、放大镜、玻璃砖、三棱镜、眼镜等 一.教学导入

1.出示器材:玻璃球、放大镜、玻璃砖、三棱镜、眼镜等。 2.提问:光透过不同形状的玻璃后会发生什么现象? 3.学生猜测并动手试一试,描述所看到的现象。

4.过渡:这些现象真有意思,让我们来细致的观察吧! 二.活动 放大镜

1.提问:放大镜对物体有放大作用,它的镜片是什么形状?它是否还有其他作用?

2.指导学生看教材第59页插图,引导学生做在阳光下用放大镜来点燃火柴的实验。

3.指导学生将光通过放大镜后的行进路线记录下来:( 1 )将一张白纸平铺在水平桌面上; ( 2 )用夹子夹住三支平行放臵的激光笔,一位学生调整夹子位臵,让三支激光笔射出的光束能沿着纸面传播,保持夹子位臵不变; ( 3 )让另一位学生手持放大镜,让光束垂直射向放大镜,观察从激光笔射出的光束沿纸面的行进路线。如没有激光笔也可以用投影机或手电筒作光源,为增加效果,可以在光源与放大镜之间放一带孔或缝的挡光板; ( 4 )让小组第三位同学将此时激光束的行进路线用尺和铅笔在纸面上记录下来,从而让学生更直观地观察到放大镜对光的会聚作用; ( 5 )实验时要提醒学生不要让激光笔射出的光束射人人的眼睛。 4.学生实验。

要求:分好组,提醒学生不要用眼睛透过放大镜直接观察强光源(如太阳、投影机),不把“亮点”对着他人。出、进教室要有秩序。把实验中看到的现象画出来。 5.汇报实验结果。

6.讨论:这个实验说明放大镜有什么作用?

7.了解生活中放大镜镜片的应用:给学生介绍用放大镜的镜片制作的望远镜、显微镜、照相机、眼镜等在军事、科技和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31

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通过观察实验使学生知道阳光是有七种颜色组成的,阳光是七色光。 2.能将观察和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3.能通过实验知道不同颜色的光组合在一起会出现什么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与小组其他同学分工对七色光进行研究。

2.愿意把本组探究方法与其他组交流,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 3.能持之以恒地进行科学观察。 科学知识

1.能说出阳光是由七种颜色组成的 ,阳光是七色光。 2.能说出不同颜色的光组合在一起会出现什么现象。 教学准备

投影仪(光源)、顿盘器材一套、手电筒、三棱镜两个、透明玻璃一块、镜子两面、牛顿盘器材一套、手电筒(光源)、1 6K 白纸、水盆(装水)一个等。

一.教学导入

1.学生阅读教材第60页的指南车信箱。

2.提问:从牛顿的研究笔记中你知道了什么? 3.过渡:我们也像牛顿一样来做色散实验。 二.活动 三棱镜

1.学习牛顿的研究笔记之二,让学生学会牛顿做日光的色散实验的方法。 2.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实验场地和器材:

(1)用三棱镜在阳光下做;

(2)阳光不充足,也可利用投影仪的光,或灯泡的光;

(3)没有足够多的三棱镜,采用其他的方法。如利用平面镜和水来使白光色散,把由白光分解出的红、橙、黄、绿、蓝、靛、紫的色带反射到白色的纸屏或墙壁上,把小平面镜斜放在碗底,反射面向上,倒人 5 厘米左右深的水,将碗倾斜着放在太阳光下,太阳光射到纸屏或墙壁上。

3.学生实验。要求:做好记录、描述现象。

4.提问:白色的太阳光通过三棱镜能分解成多种颜色的光,那么这些光能否再混合成白光呢?

三.拓展 把分解的色光合起来

1.引导学生按教材的图示,剪好七个不同颜色的圆片。

2.按顺序制成色块贴在陀螺上,旋转陀螺,它的颜色会发生变化吗?

32

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4. 与水有关的光现象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通过观察与水有关的光现象,让学生用类比的方法整理有关实验信息,认识水可以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2.通过模拟彩虹实验,让学生知道水珠可以分解阳光。

3.能在教材引领下完成观察与水有关的光现象实验,清晰地描述实验过程,尝试初步推测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把本组实验方法与其他组交流,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 2.细致的观察,客观的记录。 科学知识

1.初步了解天上的彩虹是阳光射向空中的小水珠后形成的。

2.知道水能像镜子一样反光,也能像玻璃一样改变光的传播路线。 教学准备

与水有关的光现象的图片或影像资料、美发用或杀虫用喷雾器、不透明水盆、滴管、胶纸或玻璃片、手电筒、投影机、白纸、小剪刀、玻璃烧杯等。 一.教学导入

1.观察教材中的四幅插图:反射、折射、色散……

2.列举看到过的类似的与水有关的光现象,谈谈教材中图片中的光现象和自己列举光现象分别说明水对光可以产生什么作用 3.质疑:在水中为什么可看到月亮?

天上的彩虹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放大镜也可能用水来制作吗?

……

二.活动 水放大镜 1.准备材料:滴管、水。 2.学生实验。

3.交流、评价:比一比,谁的放大镜效果更好。 4.齐读小指南车卡通人的话。 三.活动 水中的小石子

1.把小石子放在盆子中眼睛刚好看不到的位臵,保持眼睛的位臵不动,逐渐往盆中加水。

2.提问:你看到了什么?

3.分析: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 四.活动 人造彩虹

1.过渡:天上的彩虹在我们的心中是既美丽又神秘,如果我们能用一定的方法把彩虹造出来,那将是多么愉快的事!

2.三棱镜可以分解阳光,那么水是否也可以?我们可以做一个水三棱镜来研究。

3.教师指导学生完成用水三棱镜(或水杯、水球)完成光的色散实验。 4.介绍人造彩虹的简单制造方法,再让学生去实验。 五.阅读指南车信箱

33

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5. 光线与视觉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通过暗盒实验的探究,认识光的强弱对人的视觉的重要作用。 2.使学生知道保护眼睛,预防近视的方法。 3.知道眼睛观察到的现象有时并不可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活动体验,知道眼睛的重要性和保护眼睛的重要意义,产生自觉关爱盲人的行动。

2.培养保护眼睛的良好卫生习惯。 科学知识

1.初步了解人的视觉与光的强弱的关系。 教学准备

纸盒、硬纸片、小手帕、有关保护眼睛的宣传教育图片和影像资料等。 一.教学导入

1.讲述:物体发出或反射的光射到眼睛里,我们才能看见它。 2.过渡:让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吧! 二.活动 暗盒实验

1 .学生猜测光:的强弱与人的视觉的关系。 2 .指导学生制作暗盒实验装臵。 3 .指导学生用自制暗盒做实验。 4 .评估交流。

三.活动 在没有光的世界里

1.盲人看不见物体,我们来体验盲人的生活。 2.交流活动中的感受。

3.讨论:我们应该怎样对待需要帮助的盲人? 四.活动 眼睛的卫生保健 1.阅读教材。

2.判断谁的做法对?为什么? 五.拓展 有趣的错觉

1.阅读教材,了解错觉现象。 2.生活中还有哪些错觉现象?

34

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第六单元 我爱做实验 1.我学习了实验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回顾本学期经历的实验活动,相对全面的了解“实验”活动,使学生对科学实验方法的认识逐步条理化,有效促进学生实验能力的发展和提高。

2.知道实验的本质是人为控制下的研究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积极反思,乐于与他人交流,能正确对待他人的意见。

2.意识到科学实验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进一步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实验习惯。

教学准备:

大白纸(各组一张)、引导学生回忆或让学生演示的实验器材…… 一.教学导入

实验不同于自然条件下的观察,它是在人为控制的条件下,对事物进行观察研究的活动。

二.活动 经验交流会

1.教学中,我们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引导学生去回忆和讨论:

(1)我们曾经完成过哪些实验? (2)我们是怎样完成这些实验的? (3)完成这些实验需要注意些什么?

(4)这些实验在探究活动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 2.整理概括

(1)实验不同于自然条件的观察,而是一种人为控制条件的观察研究。

(2)实验是有目的,有计划的。

(3)对比实验一般要控制一个变量。

(4)描述实验时,要说清楚实验的目的、方法、过程,以及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

(4)实验存在误差,科学研究有时需要反复实验。 ……

35

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2.科学自己做,我也能成功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综合运用所学习的实验方法,以研究降落伞等为主题内容展开相对自主的研究。

2.能以合适的方式,比较清楚的表达和交流自己的研究过程和结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乐于探究,能积极参加设计和实施实验研究。 2.爱思考,能在研究中,提出自己的发现和问题。 科学知识

1.知道空气具有阻力,知道降落伞降落的快慢与风的阻力有关。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意识到人类对自然事物的利用,以及这种利用是建立在对事物属性的基础上的。

教学准备

手帕或塑料薄膜,剪刀、细棉线若干、回型针若干…… 一.教学导入

玩过小降落伞吗?能运用自己所掌握的实验本领,研究一下怎样才能让降落伞降得更慢吗?

二.活动 研究降落伞

1.分析问题,猜测各相关因素

问题:怎样使降落伞降落得更慢?

猜测:影响降落伞降落快慢的因素:落伞的大小、形状、坠物的轻重等等。

2.设计实验方案

(1)小组之间进行讨论和交流:

(2)以简单的文字把实验打算和思路写下来。 3.按计划实施实验,记录实验数据

(1) 互相合作,分头做好抛伞、计时以及记录等工作。 (2) 反复尝试

4.整理记录,分析数据,做出结论。 5.展示交流,共享成果。 6.寻找改进降落伞的方法。

36

第6篇:湘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湘四上科学教案

新学期的话

教学目标

1、复习上期已学主要内容。

2、本学期的相关要求。

3、谈话引起新的学习兴趣。

教学准备

1、上期期末测试试卷。

2、课件:恐龙动画。

教学过程

1、新学期的问候

2、对转入的新生的关注

3、对学生进行分组,全班60人,分为12组,每组5人,一般情况以此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特殊情况另行调整,在每次学习活动中会要对小组进行评价,老师都会做好记录,期末对表现优秀的小组和个人进行奖励。

4、复习上期已学主要内容。

教师讲解上期期末测试试卷。(试卷内容略)

5、简单介绍本学期的学习内容:学习植物、动物、声音、水、信息方面的有关知识,锻炼我们搜集信息的能力,并通过搜集的信息辅助我们更全面,深入地进行科学探究。

6、播放恐龙动画,激发学生新的学习兴趣

恐龙是大家最喜欢看的一种动物,然而现实生活中它却早已不存在了,通过本学期的学习,学会科学的本领,我们也可以像科学家那样去研究恐龙的有关秘密,有没有信心把本学期科学学好? 让我们一同努力吧!

第1单元 植物生活的秘密 1。植物的身体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 通过观察多种绿色开花植物,能归纳概括出植物体的共同之处。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乐于与人交流,交流时语言清晰,表意准确。倾听时尊重他人,不随意打断

1 湘四上科学教案

别人的介绍。

科学知识:

1、 知道植物体一般都是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种器官构成的。

教学重点:观察的基础上思维加工归纳出植物体共同的特征。 教学难点:概括、归纳植物体共同的特征。 教学用具:观察记录表、凤仙花和其他植物图片。 学习用具:观察记录表

一、教学导入:

在植物的王国里,有许许多多绿色能开花的成员!从参天大树到碧绿小草,身体形态各异,姿态万千,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呢?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这个王国,仔细地观察一下,看看它们的身体由哪些部分组成?

二、活动 观察植物的身体

1、教师出示凤仙花,让学生独立观察,出示一张没有指出器官名称的相应的植物图片,让每个学生边看边填写。

2、室外观察多种绿色开花植物。

要求:观察时先整体后部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记录;爱护植物。

3、室内汇报观察后的结果。

4、概括。归纳:绿色开花植物一般都是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6种器官构成。

5、学生竞赛:学生画一株完整的自己熟悉的植物图,标出植物各部分的名称。

6、小组评价、教师评价。

三、小结:

今天,通过观察绿色开花植物,我们知道一株完整的绿色开花植物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6种器官构成。

1、植物的身体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学习资料查阅的方法,并通过查阅资料知道植物体各个器官的作用。

2、能设计实验验证资料内容的正确性。

2 湘四上科学教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乐于与人交流,交流时语言清晰,表意准确。倾听时尊重他人,不随意打断别人的介绍。

2、学会与同学合作,体会明确的分工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3、不迷信资料内容,培养合理质疑、积极验证的科学精神。

科学知识:植物的六大器官分别有什么作用。 教学重点:查阅资料的方法。 教学难点:提炼资料。 教学用具:课件。

学习用具:各种课外书、资料卡。

一、复习导入:

1、体问: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是什么?

2、学生回答,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3、植物的各个器官有什么作用?这节课我们就研究这个问题。

二、活动 了解植物的器官 (

一、)查阅搜集资料的方法

1、你打算怎样来研究这个问题?

2、学生回答:实验、观察、请教别人、查书、看电视或报纸、上网等等。

3、教师小结:上述方法都是值得一试的方法,今天我们就采用其中的一种——查阅书籍,收集资料的方法来研究这个问题。

4、怎样查找呢?老师将其过程制成了录像,请同学们跟我一起来了解这个过程吧。

5、视频播放,学生观看。

6、提问:老师怎样查阅资料的?

7、学生汇报:书的类别——书名——目录——文章——段落——摘抄。 (

二、)制作资料卡

1、找到我们所需的资料后,我们如何处理这些资料?

2、学生回答:将资料摘抄下来。

3、摘抄时我们要注意一些什么?(简洁,篇幅较长的进行概括)

4、怎样保管好我们的资料,能让我们一目了然?我向同学们介绍一种方法——制作资料卡。

5、教师讲解怎样制作资料卡。

(

三、)布臵任务:查找资料,制作资料卡。

1、活动要求:全班分12个组,每两个组负责一种器官的作用的查找,注意方法,分工合作并制作好资料卡。

2、学生活动。

3、活动总结。

3 湘四上科学教案

(

四、)活动延伸 思考:资料卡上的内容都正确吗?我们能设计一些实验来验证吗?下节课就这个问题我们再研究。

2 根和茎的奥秘

科学探究

1、 观察根的两种不同形态类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描述。

2、 实验时懂得运用一定的方式能使实验现象更加明显,更有利于观察。

3、 培养学生制定、完善实验方案的能力,能做植物根吸收水和茎运输水的实验,并进行观察记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培养探究植物奥秘的科学兴趣。

2、 认真的进行实验,学会细致的观察,促进认真、细致、严谨的科学态度的形成。

科学知识

1、 认识直根和须根。

2、 知道植物用根吸取生长需要的水分。

3、 知道植物的茎有输送水分的作用。 教学建议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用锥形瓶、根系完整的植物幼苗、棉花、植物油组装“根有吸水作用”的实验装臵。

2、分组:把芹菜或常见植物的嫩枝下部浸在装有红水的容器中。 (以上准备需提前一天,保证课堂上有可供观察的材料。) 实验器材:刀片、放大镜。

3、 一颗盆栽植物¬¬¬——凤仙花,提前1~2小时浇足水。

学生准备:学生准备豆苗、葱等植物的根。

一、教学导入 小朋友,我这里有一截植物,你们猜猜是什么?这是我近段精心培养的芹菜宝宝,你们看它是什么颜色的,我呀,给它取了个好听的名字——粉红女郎,你们知道绿绿的芹菜是如何变成粉红女郎的吗?

为了弄清楚这个秘密,让我们从观察植物的根开始吧!

4 湘四上科学教案

二、活动 观察植物的根

1、(出示示两种不同植物,豆苗、葱)老师这儿有两种植物,请小朋友看看他的根。

2、学生仔细观察:

3、提问:这些根的形态有什么不同?(认识直根和须根)

三、活动 植物的根真能吸水吗

1、我们认识了根的种类,你们知道根有什么作用吗?(学生猜测)

2、提出问题:植物的根真能吸水吗?

3、设计实验证明根能吸水。

4、交流、完善实验方案。

5、组装实验装臵。

6、教师出示预先组装的装臵,观察结果,植物的根有吸水的作用。

四、植物怎样运输水

1、引发矛盾:根吸上来的水是不是全存根内,根怎么没胀大,水到哪去了?

2、学生猜测。

3、教师出示提前2个小时浇水的盆栽植物,观察茎的截面有什么现象?

4、设计实验:

5、交流、完善设计方案。

6、回家做实验。

7、教师出示红芹菜,指导学生观察:(学会横切、纵切)认识导管,明白植物茎能运输水。

五、总结

今天我们通过探究验证了植物的根有吸水,茎有运输水份的作用。

2、神奇的叶片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 能进行实验探究植物与阳光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培养探究植物秘密的科学兴趣。

2、让学生受到科学思维方法的熏陶和引导,向科学家学习设计实验的智慧,学习坚持不懈、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科学知识

初步了解光合作用的发现史。

在研究阳光对植物生长影响的实验中,能坚持观察和记录。

教学准备

5 湘四上科学教案 教师准备:CAI课件、长势基本一致的两盆栽植物。

一、教学导入

动物和人类的生活都离不开食物,那么植物的“食物”从哪里来?(学生回答) 你们通过不同的途径已经知道,可科学家们确用了200多年的时间才解开这个秘密,让我们一同走进那段历史。

二、学习科技史(接受式探究)

1、出示的课件讲述海尔蒙的实验。(接受式探究) 分析: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来自哪里?

结论:植物生长所需的物质一定是从雨水中获得的…

2、课件讲述普里斯特利的实验 分析:小老鼠的生存与什么有关?

结论:植物能吸收空气中的污浊之气,使空气变新鲜,“污浊之气”是二氧化碳(讨论得出:查资料知道变新鲜的是氧气,氧气可使小老鼠生存。)

3、小结:从这两个实验中你学到了什么?

从上述两个实验中学到了科学设计实验的智慧,也懂得了科学研究中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坚韧不拔的科学精神。

三、活动1植物与阳光

1、过渡:植物的生活到底需要什么?

2、观察树木向阳面与背限面的长势

3、提出猜测:植物生长可能与阳光有关?

4、设计实验:选两盆同样的豆科植物。一盆放阳光下,一盆放黑暗中,观察一周,每天测好高度,作好记载。

5、课后或回家做实验,下周同一时间将植物带来比较,交流。(教师出示事先准备的长势基本一致的两盆栽植物,按要求摆放在相应位臵。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每天做好记录。交待记录注意事项。)

3、神奇的叶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通过实验探究植物与阳光的关系,懂得植物的生活离不开阳光。

2、探究植物吸收的水分在植物体内发挥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了解光合作用的发现史。

2、进一步培养探究植物秘密的科学兴趣。

3、学会依据事实提出问题并进行合理猜想。

6 湘四上科学教案

4、在研究阳光对植物生长影响的实验中,能坚持观察和记录。

5、懂得绿色植物在地球上存在的重要意义,珍爱那一片绿。

科学知识

1、了解绿色植物能在阳光下制造淀粉和氧气,同时吸收二氧化碳。

2、知道叶的蒸腾作用及意义。

3、了解植物在形态方面适应环境的趣味事例。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CAI课件、长势基本一致的两盆栽植物、卷尺、资料卡。 课前准备:用一个透明塑料袋罩在一棵盆栽植物上,用线把下面的袋口扎紧,把植物放在阳光下。

一、学教导入

上周我们进行了植物与阳光实验的探究,现在,我们看看探究的结果。

二、植物与阳光实验探究的结果。

1、交流:

2、实验的结果与我们的猜测一致吗?

3、课件补充:英根泰斯发现植物生长需要光的实验。

4、学生了解光合作用这个过程需要什么,产物是什么。(见书第7页倒数第二段)

5、讨论:植物的光合作用对动物和人类有什么意义?

三、活动:叶的蒸腾作用

1、回顾植物体内水的运行过程。

2、提问:植物吸收的水分全部被用于光合作用了吗?

3、指导设计实验(课后观察)

4、观察教师课前的准备实验,说说看到什么现象发生?并解释?

5、借助课件认识叶的蒸腾作用及其意义:叶蒸发水分的作用叫蒸腾作用,根吸收的水分绝大部分通过叶的蒸腾作用散失,从而促进植物体内,水和养料的运输。 意义:降温、增加空气湿度,促进溶解在水中的养料的运输。

四、布臵作业:搜集植物器官的趣事。(在单元复习课前进行交流)

第2单元 多种多样的动物

1、动物的特征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7 湘四上科学教案

1、能通过资料查询获取动物有关特征的科学事实。

2、能从动物的身体结构与它的运动方式、生活环境方面来进行研究。

3、能将搜集的信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清晰地表达,并且能够倾听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活动中感受动物世界的纷繁复杂,体验“不同的动物却具有相同点,同是动物或同类动物却又有不同点”的辩证的观点。

科学知识

1、知道动物的构造特征是与它的运动、生活环境相适应的。

2、认识动物运动方式的多样性。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各种各样的动物的课件,在不同环境中生活的动物的课件。 学生准备:课前搜集有关动物的运动方式和身体结构方面的资料。

一、教学导入

1、请学生看单元页思考:美丽的大自然除了多恣多彩的植物外,还有大量形形色色的动物。那么,这些动物有什么特点呢?

2、学生看各种各样的动物的课件,提问:你能用语言描述它们的特点么?

3、要对动物运动的特点有更多的了解,让我们从下面的游戏开始吧!

二、活动1 模仿动物的运动

1、说一说,动物的运动各有什么特色?

2、模仿动物的运动。要求:选你最喜欢的一种动物进行模仿。 方法:每四大组,每组派一名代表,然后评比。

3、思考:动物的运动方式和它们的身体结构有什么关系? 让学生对动物运动方式与身体结构的关系稍作阐述。

4、将课前查的资料和大家进行交流,补充动物趣事的表格。

三、活动2 比较动物的生活环境

1、学生观看在不同环境中生活的动物的课件。 要求:请说出它们各自生活环境,并比较其不同。

2、交流动物的生活环境与身体结构的关系。

以禽鸟类为例启发学生将动物的生活环境与身体结构之间联系起来分析,出示:鸭足、鸡足、鹰足、鹤足,讲出它们的生活习性,引导学生重点观察它们的足,从中发现规律。

扩展至更多动物,请学生根据习性简说它们的形态构造和特点。

四、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许多的动物,通过游戏和看课件,了解到了动物的运动方式、生活环境是为了动物更好地生存。放学后,请同学们去搜集动物捕食方面的资料,,下节课我们再进行交流。

8 湘四上科学教案

1、动物的特征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通过资料查询获取动物有关特征的科学事实。

2、能从动物的身体结构与获取食物的适应性方面来进行研究。

3、能将搜集的信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清晰地表达,并且能够倾听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活动中感受动物世界的纷繁复杂,体验“不同的动物却具有相同点,同是动物或同类动物却又有不同点”的辩证的观点。

2、能意识到动物器官对动物生存的重要意义。

科学知识

1、知道动物的构造特征是与它的捕食方式相适应的。

2、认识动物的多样性,知道不同的动物吃不同的食物,动物要维持生命就要消耗这些食物作为能量。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老虎、兔子和人的牙齿的图片的课件;分别写有动物名称的卡片、动物相应食物的卡片若干张。

学生准备: 课前搜集有关动物捕食方面的资料。

一、导入

前面我们研究了动物的身体结构与它的运动方式、生活环境之间的关系,今天这节课来研究动物的食性。

二、活动3 认识动物的食性

1、游戏:把一些写着动物,植物名称的卡片发给大家,看谁能更快地为卡片上的动物搜到食物。

2、交流:结合搜集的资料,向同学表达动物怎样吃食的?

引导学生找共同点:动物捕食器官的构造是与它们的食性相适应的。

3、分类:阅读指南车信箱,了解动物食性的分类 植食动物 肉食动物

杂食动物

腐食动物

4、应用:课件出示动物中虎和植食动物兔子牙齿进行观察,再一次证实动物捕食器官的构造是与它们的食性相适应的。

三、拓展活动:爱护自己的牙齿。

1、观察动物牙齿过渡到观察自己的牙齿。

9 湘四上科学教案

2、阅读教材P13最后一段,了解牙齿。

3、强调牙齿卫生保健的重要性

4、使学生意识到身体各部分对动物生存的重要意义。

四、小结

1、知识小结: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动物的构造特征与运动生活环境,捕食方式相适应的。

2、学习情况小结: 活动出色的小组:

搜集资料较好,交流得好的小组:

2、水族的公民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运用多种感官和借助工具观察、认识鱼的外形特征,能用文字、图画、表格等方式记录观察结果并进行描述。

2、能通过实验(或资料查询)探究鱼的身体结构是否与水中生活环境相适应。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到探究的乐趣,意识到珍爱小生命。

科学知识

1、认识常见的鱼及鱼类的外形特征。

2、认识到鱼类的身体构造是与水中生活环境相适应的。

3、知道我国人民对鱼类的观察、认识和利用的有关知识。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搜集各种鱼的生活习性和相应特点的资料(文字、图片、影像等)并进行加工。

2、准备好学生分组实验的材料:鲫鱼、玻璃水槽、毛巾、红墨水、滴瓶、注射器。

一、活动1 观察鱼

1、观察鲫鱼,找外表特征。

2、观看视频,找鱼类特征。

3、讨论特征与水中生活的作用。 鱼鳍:游泳

10 湘四上科学教案

鱼鳃:呼吸 鱼鳞:保护

二、活动2 研究鱼

1、再次观察,自主提问。

引出问题:鲫鱼的嘴一张一合,是在喝水吗?

2、讨论实验设计。

3、江报实验设计方案。

4、交流、完善你们准备研究什么?需要什么材料?打算怎么做?做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呢?

要求:实验的时候请把实骤步骤和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研究报告上。

5、进行实验

6、汇报实验发现

7、补充资料,加深理解,鱼鳃可以过滤水中的氧气。当水经过鱼鳃时,水中的氧气就渗入到了鱼体内,而二氧化碳就和水一起排出了体外!

三、拓展部分:

1、欣赏金鱼

2、拓展作业:搜集其其它水生动物的资料,制作资料卡片。

3、吃奶长大的动物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自主探究哺乳动物与哺乳方式相适应的器官特征。

2、能细致、敏锐地进行观察,能结合自己的观察提出问题,并据此开展更为深入地观察。

3、能根据观察记录和搜集的资料归纳出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并据此判别其他动物是否为哺乳动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通过细心和深入观察获得发现所带来的乐趣。

2、意识到哺乳动物和人类生活密切相关。

科学知识

1、认识常见的哺乳动物及它们的共同特征。

2、认识到乳头是与哺乳方式相适应的。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1 湘四上科学教案

1、哺乳期的母兔和需要吃奶的小兔。

2、搜集更多的凸显哺乳或胎生特征的影像资料、情境图片制成课件。

学生准备:课前分组查阅关于哺乳动物的资料。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了解兔子吗?谁来说说?

2、兔子是否吃奶长大?

二、活动1 观察兔子

1、为了解决兔子是否吃奶长大这个问题,老师将哺乳期的母兔和需要吃奶的小兔带进了课堂,让我们来观察吧。提出观察的要求:保持教室安静,边观察边记录,观察两个方面:兔子的外型;兔子的乳头和吃奶的过程。

2、观察后的情况交流。

3、归纳:兔子是由兔妈妈生下来,吃兔妈妈的奶长大的动物。

4、还有那些动物也具有兔子这样的特点呢?(学生看课件)

5、归纳特征并建立哺乳动物的概念:像兔子、牛、熊猫这样由兔妈妈生下来,吃兔妈妈的奶长大的动物,我们叫它哺乳动物。:

三、活动

2、 哪些是哺乳动物

1、下面的动物是不是哺乳动物?为什么?(学生根据资料回答) 海豹 蝙蝠 犀牛 青蛙 锷鱼 海豚

2、找生活中的哺乳动物?并说理由。

4、飞翔的精灵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针对飞翔的动物提出问题并通过观察、实验、搜集资料等方法解决问题。

2、通过对比观察,能发现鸽子、蜻蜓、蝙蝠等飞行动物翅膀的特点。

3、能设计实验探究鸟类羽毛的奥秘,能搜集有关鸟类形态结构特点的资料证实它们更擅于空中飞翔。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自主求证过程中的乐趣,增强自信心。

2、意识到证据充分才有说服力。

科学知识

1、知道翅膀是动物飞翔不可缺少的重要器官。

2、知道羽毛是鸟类特有的,知道羽轴根是中空的,知道羽毛的功能和种类。

12 湘四上科学教案

3、认识到鸟类除翅膀外,还有许多适于空中飞翔的特点。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鸽子(活体实物)、张开翅膀的蜻蜓和蝙蝠的标本、鸽子的羽毛和骨骼。

2、学生研究羽毛所需的放大镜、剪刀等工具。

学生准备:课前搜集鸟的适合飞行的形态特征的资料并做成资料卡片。

一、教学导入:

前面,我们研究了水中游的,地上走的和跑的,今天一起来研究天上飞的。(板书:飞翔的精灵)

讨论:什么动物可以称为“飞翔的精灵”?

二、活动1 观察翅膀

1、(出示鸽子、张开翅膀的蜻蜓和蝙蝠的标本。)观察鸽子、蜻蜓、蝙蝠翅膀,找出各自翅膀的特点。 讨论交流后教师小结:

鸽子翅膀:面积大,正羽形成结构繁密的平面,下面有密密麻麻的绒羽。 蜻蜓翅膀:狭长,膜质,前后翅长短相等,体表没有羽毛。

蝙蝠翅膀:由连前肢,后肢,尾部之间的皮膜构成的,体表也没有羽毛。

2、阅读指南车信箱,了解羽毛的秘密。

3、研究鸽子的羽毛

学生设计实验研究自己感兴趣的羽毛问题。 教师发放器材和羽毛,学生研究。 汇报、交流后教师小结。

三、活动2 搜集鸟的适合飞行的形态特征的资料

1、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鸟类形态结构特点的资料。

2、课堂上学生进行信息交流。

3、教师在交流中适时出示鸽子骨骼和其他材料,补充、丰富学生的证据。

四、总结

动物的飞翔,离不开与它运动方式相适应的身体构造。

5、珍稀动物的保护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在教师和家长的指引下自主查阅书刊或其他信息源,搜集关于珍稀动物及已有保护措施的资料。

13 湘四上科学教案

2、在交流时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简洁、明了地表述,能认真倾听、客观评议。

3、能应用搜集的资料制作简报并进行动物保护的宣传。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活动中反思人类的过错,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2、愿意合作与交流,尊重他人劳动成果。

科学知识

1、初步了解我国濒临灭绝或已经灭绝动物的名称及特点。

2、初步了解我国的自然保护区和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指导学生课前搜集资料并分组分派任务,教师亦有针对性地做好相关资料的准备。

2、张贴学生简报的展板。

学生准备: 以组为单位,围绕同一个主题既分工又合作进行资料搜集。

一、教学导入

今天我们这节课让我们来开一个交流会,了解珍稀动物的保护。

二、活动1 搜集珍稀动物的资料

1、初步了解我国濒临变绝或已经灭绝动物的名称及特点。

2、讨论动物减少的后果

3、学生认识到人类应该与动物和谐相处

三、活动2 保护动物

1、了解保护措施:

建立自然保护区,禁止狩猎……

2、阅读指南车信箱:卧龙自然保护区位于四川省没川县境内,是保护大熊猫的。 我国于2000年开始全面启动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

3、制作保护动物的简报。

4、张贴简报。

第3单元声音 1辨听声音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4 湘四上科学教案

1、 能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给不同的声音分类,提出与声音有关的问题。

2、 通过辨听声音的有关活动,获取提出声音与物体相关的假设的事实。

3、 观察并简单的区分声音的大小、高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乐于与人交流,体验不同声音带给我们不一样的感受。

2、认识声音在了解事物、相互交流时的重要性,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声音秘密的动机。

科学知识

1、 让学生初步建立“音量”和“音调”的概念

2、 认识声音的多样性。

教学准备

大小不同的锣和鼓,二胡、口琴、笛子等乐器,大小不同杯子、材料的不同或用于辨声的其它物品。

一、教学导入

歌声、琴声、雷声、机器声… 有的让人心旷神怡, 有的令人心烦意乱。 声音世界丰富多彩! 声音世界奥秘无穷! ……

声音我们都很熟悉,可是我们都知道声间产生的奥秘吗?

现在就让我们走进声音王国,交流我们听到过的声音,分辨这些声音差异,找出发出声音的对象。

二、分辨声音

1、学生倾听不同大小的锣声,高低不同的鼓声和锣声,同一强琴弹奏出结由高到低的音符,使他们从听觉上感性的了解声音的大小和高低之间的差异。

2、让部分学生想出办法让乐器发出大小和高低不同的声音。注意要求先让学生对比同一乐器产生的不同声音,再对比不同乐器产生的不同声音,要求将信息按教材要求填入记录表。 大小

高低

3、讨论在什么情况下同一物体会发出大小不同或高低不同的声音。(建构“音量”、“音调”概念。)

4、用其他物体发出大小不同,高低不同的声音让学生分辨。

三、猜一猜发声物体的名称

我们来做一个猜声游戏,先展示放在讲台上的物品,再要求全班学生背向讲台,教师分别敲击讲台上的物品让其发怕同学们猜发声的物品的名称。

15 湘四上科学教案

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观察发声物体的实验;

2、能通过对不同的发声物体的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

2、能将观察和实验结果记录下来,能对结果进行分析归纳概括,得出结论;

3、能在教师指导下,按教材中图片的提示,小组合作制作小乐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与小组其他同学分工协作制作小乐器;

2、愿意把本组探究方法与结果其他组交流;

3、了解我国编钟的历史,培养民族自豪感。

科学知识

1、能发现物体在发声时和不发声时的有什么不同,不同的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小口空瓶或饮料瓶、水、水槽、幻灯机。

学生准备:锣、鼓、音叉、皮筋、钢尺、文具盒、米粒、橡皮筋等。

一、教学导入

今天老师为每一小组带来了一件礼物,请大家闭上眼睛仔细听,猜猜是什么东西?猜对了才准睁开眼哟,(敲鼓)大家一下就猜到了,说明大家对鼓声很熟悉,除小鼓声,我们周围还有许多大家熟悉的声音。今天,就让我们做一系列的实验来研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二、使物体发声

1、要研究声音,就得制造声音,把老师给你们的小鼓拿上来,就鼓和你们身边的器材(尺子、文具、鼓)让它发出声音,并观察发声时有什么现象?

2、交流:你让什么发声了,看到了什么现象?

3、猜测:这些物体发声了,我们也看到了它们都动了,你认为声音的产生可能与什么有关?

三、观察发声的物体

1、同学们都说声音的产生与动有关,让橡筋发声,看看它是不是在动?如果动,仔细观察,它的动有什么特点?

2、橡筋发声了,它动了,它的动我们看得很清楚,但是有一些物体发声时现象不十分明显,如我们先前的鼓,再如音叉,你能否有办法让他们发声时的现象体现得更明显,让我们观察得更清楚一些。

3、小组讨论,交流后完善方案。

16 湘四上科学教案

4、学生动手探究。

5、汇报、交流。

6、归纳小结:固体振动产生声音。

四、探究液体、气体发声

1、教师演示液体发声实验:听到什么,看到什么,说明了什么。

2、气体发声实验。

五、归纳概括

物体振动产生声音。

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第二课时

科学探究

1、能在教师指导下,按教材中图片的提示,小组合作制作小乐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与小组其他同学分工协作制作小乐器。

3、了解我国编钟的历史,培养民族自豪感。

科学知识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利用科技史材料制成课件。

学生准备:皮筋、纸巾盒、空盒子(或铅笔盒)、水、水杯若干个、小口空瓶或饮料瓶、吸管、图钉等。(课前布臵学生带好相应的东西)

一、复习导入

1、思考: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2、古人利用声音产生的原因制作了许多乐器。

二、指南车信箱:科技史阅读材料—编钟

1、了解编钟:利用科技史材料制成课件,向学生介绍。

2、让学生说一说钟声是怎样产生的?想一想,怎样才能敲出由高到低的钟声?

三、活动 自制小乐器。

1、准备:

在制作小乐器前,将全班学生分成9个实验小组,每组为一个乐队。按所做内容命名。

2、设计:

请学生说说自己打算用什么材料,制作什么样的小乐器;

17 湘四上科学教案

用自己准备的材料做一个简单的小乐器; 引导学生确定初步的制作计划。

3、制作修改: 制作小乐器;

交流介绍各自制作的小乐器,对不足的地方进行修改。

4、展示评价:

开一个自制乐器演奏会,让每小组派代表用自制乐器在班上独奏,然后各小组合奏,其他同学评价。

3。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够依据已有的经验和观察事实,对声音可以通过哪些物体传播作出猜想与假设。

2、通过探究声音传播的活动,发现空气、水、一些固体都能传播声音,培养学生设计对比实验和分析推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把自己对声音是怎样传播的理解与同学交流分享。

科学知识

了解声音是通过空气、水及周围的一些固体传播的。

教学准备:

水、水槽、音乐贺卡或小收音机、玻璃钟罩、闹钟、两用气筒等。

一、导入

我们听到过哪些声音?这些声音是通过什么途径传入我们耳朵的呢?

二、活动1 声音能在哪些物体中传播。

1、依据生活中的现象,你认为声音可以通过哪些物体传播?

2、学生猜想:声音可以通过固体、气体、液体物体传播。

3、对每类猜想进行实验设计:汇报、交流、完善。

4、学生进行实验。

具体每类实验可以分别按以下探究方式进行。 (

1、)固体:范例引领(可用教材P32第一幅实验场景图:桌面和空气传声情况的对比实验作为范例)→选定探究材料→按小组制定实验计划→小组合作实验→小组得出结论(声音可以在××物体中传播)→全班交流实验方法和结果→归纳总结出: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

18 湘四上科学教案

(

2、)水或液体:第一个过程:教师出示材料直观启发学生(石子、铃铛、水、水槽等)→学生讨论实验计划→发放实验材料→实验→汇报交流→得出初步实验。第二个过程:教师出示音乐贺卡(或收音机)和塑料袋→提出探究问题→假设→师生共同制订对比实验计划(音乐贺卡在水中和空气中传出的声音对比)→师生合作完成演示实验→学生解释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 (

3、)空气:提出探究问题→假设→教师出示实验材料→师生共同制订对比实验计划(对比玻璃罩中的闹钟在抽气前后抽气后传出的铃声)→师生合作完成演示实验→学生解释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

三、小结

3、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听诊器的发明”科技史的学习,学习科学家客观严密、求真唯实的科学科学精神。

2、通过制作听诊器的活动,培养学生应用知识和动手制作的能力,激发学生课后探究不同物体传播声音本领的兴趣。

教学准备:漏斗、胶管每组一套。

一、导入

我们知道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有人利用声音传播的知识制作了能听到人体内声音的听诊器。

二、阅读听诊器的知识

1、学生阅读。

2、教师讲解:

1816年法国医师林奈克发明了听诊器

3、学生谈体会,培养细心观察,善于思考,求真唯实等科学精神。

三、制作听诊器

1、我们也学学林奈克制作一个听诊器。 材料:漏斗、胶管

2、用胶管试听心跳声音。

3、用普通的漏斗接上胶管做成听诊器。

4、用制作的听诊器听自己(或他人)的心跳。

5、交流问题:心跳声音是怎样传播到自己的耳朵中的?我们制作的听诊器各部分的作用是什么?

19 湘四上科学教案

4、控制声音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通过控制声音的研究,提高搜集信息的能力,提出自己在控制声音方面的想法。

2、尝试用辩证的观点分析声音的控制(放大和减小)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环保的意识,认识保护听觉的重要性。

2、感悟到科学、技术、社会、环境之间的关联。

科学知识

1、知道声音可以被控制。

2、能够区分乐音和噪声,了解噪声的危害和防治的方法。

教学准备

自制弦乐器、音叉及共鸣箱、减少噪声标识的图片或实物或减少噪音危害的录像或投影等、耳朵结构挂图。课前搜集的各种减少噪声的资料。

一、谈话导入

声音给我们带来各种各样的信息美妙的声音让人感到舒服,而有些声音却让我们感到烦躁不安,有些声音我们要使它变大,有些声音我们要尽可能使它减弱,那么我们怎样来控制声音呢?

二、活动1 使听到的声音变大

1、哪些情况下,我们要使听到的声音变大?

2、带着问题阅读教材34页中的4幅放大音量的场景图,启发学生寻找放大音量的主要办法:与声源、传播途径、传播距离、人耳处等因素有关。

3、交流方法:学生交流使听到的声音变大的设想和办法。

4、亲身体验: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用对比实验来验证自己的设想。

5、总结提升;交流活动中的发现,教师帮助学生总结使声音变大的方法。

三、阅读材料:噪声

1、阅读

2、哪些声音是噪声,噪声有哪些危害,控制噪声的意义。

3、激发学生产生自觉保护声音环境的动机。

四、活动2 控制噪声

1、教材35页的5幅图中,用到了哪些办法来减少噪声?

2、学生阅读教材并讨论

3、学生交流分析结果

4、师生共同归归纳减少噪声的途径或方法

5、查阅资料,了解生活中还有哪些办法减少噪声。

20 湘四上科学教案

4、 控制声音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通过比赛的形式探究隔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小组之间的合作意识。

科学知识

1、了解一些隔音材料。

2、保护听力的知识。

教学准备:

师生准备隔音比赛的材料:鞋盒、棉衣、废纸、毛巾、保温桶、泡沫塑料、玻璃瓶、小闹钟或音乐贺卡等。

一、复习导入

哪些声音是噪声?生活中有哪些办法减少噪声?

对于噪声,我们进行一次阻隔噪声的比赛。

二、隔音比赛

1、怎样使用闹钟传出来的声音更小?用什么材料?

2、明确比赛要求:

制定评价标准

制定初步隔音方案:(用什么材料,怎样组装)

制定实验方案:(展示、介绍各小组的设计方案)

3、教师提供实验材料

4、学生分组实验:

三、拓展活动:保护听觉

1、课前搜集损伤听觉的资料。

2、课堂上交流。

3、做保护听觉的游戏。

4、教师小结:保护听觉的方法: (1)避免各种噪声。

(2)预防耳道感染。

(3)避免耳周高气压的影响。

21 湘四上科学教案

第四单元 信息的传递

1、信息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 能够搜集有关信息传递史的资料。

2、 能够制作资料卡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意识到科学技术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的好处。

科学知识

1、 了解信息的作用。

2、 知道传递信息的常用方式。

教学准备:课件、与信息传递方式有关的书籍、空白资料卡。

一、教学导入:

1、谈话:人生活在社会中,需要与外界沟通,互相传递信息,表达自己的意思。

2、课件中出示生活中几种常见的信息传递方式的图片,提问:图片中是怎样传递信息的。

3、我们还不知道哪些传递信息的方式?让我们通过搜集资料来了解吧!

二、活动1 搜集信息传递史的资料

1、学生搜集资料:教师分发给每组相应书籍,让每组学生查找,信息传递方式。

2、进行资料的汇报:你们组都搜集了哪些资料?

3,交流:这么多传递信息的方式,你能对它进行简单的分类吧?

4、课后完善:除了刚才大家搜集到的这几类方式,还有一些我们没有找到,请同学们回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继续搜集。(在课堂上没搜集到的或搜集不具体的由老师作详细交待,提供相关网络或书籍名)

5、指导制作资料卡:

教师出示空白资料卡,指出资料卡内容要点应突出此种传递方式存在的时间,具体操作方法,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所起的作用。具备条件最好配以图片。

6、布臵任务:

组内分工,对各类信息传递方式的资料进行补充并制成资料卡。

22 湘四上科学教案

1、信息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够制作资料卡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科学技术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的好处。

2、 体验一些残疾人的不便,并能关心、帮助他们。

科学知识

1、知道传递信息的常用方式。 学生准备

资料卡、耳塞、布条。

一、教学导入:

课前,我们让大家制作信息传递的资料卡,现在,让我们进行交流交流。

二、活动2 制作信息传递的资料卡

1、将搜集资料制成的资料卡出示出来。

2、展示评价: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交流,釆用全班交流与小组交流相结合的形式,让每个学生有展示交流的机会。

3、交流讨论:在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将各种方式按照年代排列顺序分析,讨论资料卡呈现的信息传递的方法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优点和缺陷,发现信息传递方式的进步与科学技术之间的关系。

4、讨论:信息传递的历史可分为哪几大阶段。

5、阅读指南车信箱:指导学生用指南车信箱中的内容对学生的划分结果进行规范。

三、拓展活动,隔绝信息

1、过渡:同学们表现很好,我想奖励你们,让我们来玩个游戏吧。(分组做塞耳朵、捉迷藏的游戏)

2、讨论:游戏中你有什么体会?

3、可见听觉、视觉上的信息对我们很重要,而有一些人—盲人、聋哑人他们都无法接收外界这方面的信息,你会怎样帮助他们呢?

2、书信和标志牌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23 湘四上科学教案

1、会用简单的方法书写密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愿意在写密信的过程中与他人合作。

科学知识

1、知道一些常见的化学变化。

教学准备

课件、写密信的材料。

一、教学导入

1、课件出示简单的传递信息的视频。(一段是远古人类用语言交流而成功狩猎的视频;另一段是古时候快马加鞭送军情的视频。)

2、能说说这两幅场景中传递信息的情形吗?

3、你能说出他们传递信息方法各自的优劣吗?

4、教师小结:很久以前,人们主要通过口耳相传,结绳记事的简单方式传递信息。这些简单的方式容量小,传递距离短而且不能长期保存,而书信可将信息传递的范围更大,信息传递的量更多,信息传递的距离更远。

二、活动1 写密信

1、过渡:教师提问:假若视频中送信员携带的军情十分重要,要防止泄露,你有什么好法子?

2、古人很聪明,他们发明了一个好方法—写密信(课件出示古人写密信的过程)

3、你们想不想也学古人的方法,在课堂上来写写密信?

4、学生领取材料进行活动。(以小组为单位)

5、活动基本完成时,教师问:我们的活动有趣吗,此时你最想弄明白什么?

6、教师简单讲解写密信的原理。

7、小结:从写密信的活动中,我们知道这种方式可以用文字传递信息,而且信息的内容可以保密。

三、指南车信箱

1、阅读。

2、了解用明凡写密信的方法。

四、搜集资料

1、过渡:其实,古人很聪明,除了今天我们所知道的,还有很多其他写密信的方法,你想知道吗?

2、布臵任务,课后搜集资料并交流。

2、书信和标志牌 第二课时 活动 认识常见的标志

24 湘四上科学教案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设计并制作标志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在制作标志牌的过程中与他人合作。

2、乐于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生活。

科学知识:知道常见标志牌的含义。

教学准备:课件:各种标志牌、要用标志牌的几处场景。

一、认识常见的标志

1、这节课我们学习标志牌,下面我们看一段录像。(播放有各种标志牌的录像)

2、提问:你见到了几个标志牌?

3、每个标志牌向我们传递了一个信息,(课件打出刚才所看到的标志牌)你都明白吗?(由学生一一讲解出每个标志牌代表的信息,不完善的地方教师补充)

二、标志牌的特点

1、出示禁止烟火、禁止吸烟两个标志牌提问:这两个标志牌有何不同?

2、通过比较,总结标志牌的特点:简洁、醒目、美观。并体会颜色传递的信息。

三、设计标志牌

1、看课件:要用标志牌的几处场景。想想应该用什么标志牌。

2、你能否为学校当中的小草设计一个标志牌。

3、讨论设计方案:设计时你应该注意什么,你准备用什么颜色?图案或文字。

4、学生设计标志牌

5、作品展示、评价

四、拓展

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还需做一个标志牌,自己设计做后,并放在相应处。

3、电报与电话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够搜集电信的资料,并制作资料卡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25 湘四上科学教案

2、 学习科学家们为科学事业不断探索的精神。

科学知识

1、 知道电信给人类带来的变化。

教学准备:课件:亨利、莫尔斯发明电报的故事。

一、导入

电报和电话的出现可以使人们远距离,快速地传递信息,今天这节课,让我们一起了解电报和电话的历史。

二、活动1 搜集电报和电话资料

1、出示“信息”一课中学生制作的资料卡,按照时间整理出与电抱、电话有关的资料。

2、教师补充资料:课件出示亨利、莫尔斯发明电报的故事。

3、科学是发展的,只有短短100来年,电话就有如此快速的更新换代,你能回家再查查资料,了解现在最新颖的移动电话有什么特点吗? (第二节课时进行简单汇报)

三、了解专用电话号码。

1、了解专用电话号码,及其使用的情形。

2、教师讲解随意拨打专用电话号码造成的影响,教育学生正确使用电话。

3、电报与电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设计简单的电报译码本,会与同学们做发电报的游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2、 学习科学家们为科学事业不断探索的精神。

科学知识

1、知道摩尔斯电码。

2、了解发电报的基本流程。

一、导入

还记得发明电报的故事吗?今天让我们一做做”科学家”,也来发一发电报吧!

二、活动 发电报

1、学会发电报:

26 湘四上科学教案

(1)了解“莫尔斯电码”:发电报最早用的电码,它是1844年由美国的一位画家莫尔斯设计出的著名且简单的电码。电码符号由两种基本信号和间隔时间组成的:短促的点信号“.”读“滴”;长信号“一”,读“哒”,时间长度约为“.”的3倍。

(2)了解译码本:游戏中的译码是用2个数字表示,实际的用4个数字表示。 (3)掌握电报的流程:编码—发送—接收—解码 (4)学生游戏(按45页的译码本练习发电报)。 a、先按“莫尔斯电码”进行“滴”“哒“的时间把握 b、训练0—9 10个数字的把握。

C、训练译码本中的单个字。 用译码本中的字组成句子,将它发给你的伙伴。

2、用其他方式发“电报” (1)用握拳表示“.”,伸手掌表示“一”。 (2)用手电筒亮表“.”,灭代表“—”

(3)讨论用其他方式发电报,拓展学生思维。

三、阅读指南车信箱

渗透现代数字通讯工作原理。

4 信息时代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 能搜集有关信息应用的资料,并制作资料卡片。

2、 能合理想象并描绘未来通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正确认识互联网,避免其可能产生的负面作用。

科学知识

1、 能举例说明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2、知道正确地使用互联网络。

教学准备

课件。

一、谈话导入:

1、讨论:信息传递的技术在工作、军事、生活、科技等方面的应用。(课件出示相应场景)

2、现在,信息已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刻地影响了我们的工作和学习方式。

27 湘四上科学教案

二、活动1 搜集现代信息资料

1、课件出示P47的图片,提问:这些信息为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方便?

2、让学生出示前段搜集的资料,交流:你认为现代信息传递方式有哪些?

3、教师补充介绍较有趣味性的信息传递方式。

4、想一想人们为什么称现在进入了“信息时代”?

5、布臵任务:课下搜集你还不知道的现代信息方面的知识。

三、活动2 正确使用互联网

1、交流讨论互联网的作用:

自己曾经利用互联网做过哪些事情,怎么做?需要注意什么问题?还希望互联网能发挥哪些作用?

2、正确使用互联网: (

1、)带学生进入电脑教室进行方法指导。 (

2、)讲非法网站对青少年的危害,提高学生道德上的警惕性。

四、活动3 畅想未来通信。

1、课件出示:烽火站传军情、快马传军、电话传信息、互联网传递信息等几种方式。讨论你通过比较这几种方式,感受到了什么?

2、随着科技发展信息传递方式势必不断更新,未来的人们将怎样传递信息?

3、学生想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

第5单元 水的变化

1、不翼而飞的水—烧开水

科学研究

1、会做水沸腾的实验。

2、通过观察测量记录获取沸腾实验中的信息,经过整理、分析解决问题。

科学知识

1、认识沸腾现象。

2、知道水的沸点及沸腾时水会迅速变成水蒸汽。 情感态度价值

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体验到合作,交流的乐趣,使学生意识到通过多次实验才能做出实验的结论。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发现水沸腾时的主要变化。

28 湘四上科学教案 教学难点:观察记录,整理、分析实验中获得的信息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酒精灯、火柴、铁架台、试管、水、档记条、记录表、一次性纸杯。

一、导入

我们天天喝开水,烧开水在家熟悉吗?请大家回想一下在烧开水的过程中水有哪些变化?

指名让学生回答。 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可是只有这样一些变化吗?在烧开水的过程中不会发生什么变化,水开时会产生什么现象?今天老师为各组准备了一些材料,我们也来烧一次开水,好不好?(板书:烧开水)

二、活动 烧开水

1、定性观察。

(1)明确实验目的 (2)认识实验装臵

(3)动手前的提示 :

1、静静观察记录变化。

2、注意安全 (4)学生实验

(5)根据记录汇报

2、定量观察

(1)提出问题:水沸腾后温度是多少?温度会继续升高吗?水会少吗? (2)设计实验方案

(3)交待实验目的:观察水沸腾过程中温度的变化,沸腾时的度数,水有没有变化,注意安全。 (4)学生实验

(5)停止实验:水少了吗?少了的水哪儿去了?是不是真的不翼而飞了呢?

三、分析析整理:

1、教给学生分析方法

2、学生讨论,交流

3、总结:今天,我们烧了两次开水,知道水加热会变成水蒸汽,同时,我们也认识了沸腾这一现象,知道水沸腾后尽管再加热,温度也不会上升。

四、拓展:

回家用纸杯烧开水

第二课时 不翼而飞的水

科学探究

能设计简单实验来研究水的蒸发,能进行因果关系的判断得到通风、加热能加快水的蒸发的结论。

29 湘四上科学教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认真,踏实的作风。

科学知识

1、知道水能通过蒸发跑到空气中去

2、知道通风、加热等方法能加快水的蒸发。 学生准备

水 无盖玻璃瓶与有盖玻璃瓶、记录笔。

一、导入

在自然状态下,晾晒的湿衣物会慢慢变干,池塘里的水会慢慢减少。我们能解释这种现象?

二、活动2 悄悄逃跑的水

1。学生解释在常温下水慢慢干的现象:

沸腾时水少了是水变成水蒸汽跑到空气中去了,水慢慢地干了,水是不是也变成水蒸汔跑到空气中去了呢?

2、设计实验来检验学生的解释是否正确

实验器材:水(水槽)无盖的玻璃瓶与带盖的玻璃瓶及记录笔

引导学生设计对比实验(并让学生将实验方法填在P52的实验记录表中):在一样大小的玻璃瓶内注入同样多的水,做好水位记号,一个敞口另一个加盖,摆放在同一地点,一段时间后观察两个玻璃瓶内水的变化。

3、学生组装实验,然后将装臵摆放在教室的一个固定的地方,要求学生定时观察并做好记录,下周再在课堂上来做实验总结。

4、总结:在常温下水会变成水蒸汽,这种现象叫蒸发。(补充填好实验记录表)

5、填表:

沸腾 蒸发 相同点 水 水蒸汽

不同点

1、加热到某一温度才发生

1、在常温下发生

2、水迅速变成水蒸汽

2、水慢慢地变成水蒸汽

三、拓展活动:怎样加快水的蒸发

1、同一件湿衣物,在下列哪种情况下干得比较快?(学生看P52的图) 明确:毛巾挂在打开的窗口干得比较快,因为打开的窗口通风。 晴天的裙子比多云天干得快,因为晴天太阳大

2、想一想,怎样做能加速水的蒸发?请说理由。

3、要减少水的蒸发,你又将怎样做?

30 湘四上科学教案

2、飞回来的小水珠

科学探究

1、能制定较规范的研究计划来指导研究杯盖内的水珠是从哪里来的。

2、学习对比实验的设计方法,会控制实验变量。

3、会分析对比实验的因果关系,得到水蒸汽遇冷凝结的结论。

4、能用实验来探究云、雾的成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

针对杯盖内出现和小水珠的事实敢于提出自己的猜想,并能与大家合作进行研究。

科学知识

1、认识水蒸汽遇冷会凝结成小水珠。

2、 知道云、雾、雨、露是水蒸汽遇冷凝结形成的。

3、设计对比实验,会控制实验变量。云雾的成因的探究。

一、实验导入

实验:教师在杯子里倒入开水,让学生观察杯盖后,再将杯盖盖在杯子上,1-2分钟后再打开杯盖,让学生观察杯盖内的小水珠,提问:你能猜想小水珠是怎样形成的吗?

二、活动1 研究小水珠的由来

1、教师引导:水被加热时,水可以变成水蒸汽,那么水蒸汽遇冷后,会变成水吗?

2、学生猜测:小水珠是水蒸汽变的。

3、设计实验方案:

4、讨论、交流、完善:

明确:在这个实验中,只有培养器内的水的温度有不同,其他条件都一样。

5、学生实验

6、交流实验结果:

1号培养器倒入热水没有水珠。 2号培养器倒入冷水有水珠。

7、结论:水蒸汽遇冷变成小水珠的现象叫凝结。

8、进一步明确对比实验的设计方法:

若让对比的实验的条件有两个以上的不同,最后我们能顺利地得到实验结论吗?

三、拓展活动:自然界中水的凝结现象

1、空气中的水蒸汽遇冷会形成云、雾、雨、露等常见的自然现象。

2、我们来造“雾”

根据P55方法教师演示。

3、认识雾的成因。

4、雾的形成与云的形成相似,只是云飘浮在高空

四、布臵作业:

课后探究露的形成。

31 湘四上科学教案

3、结冰了

科学探究

1、会测量水凝固成冰时的温度(冰点)0℃。

2、能用提供的器材设计实验探究霜的成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取于提出自己的猜想,并能与大家合作进行研究。

科学知识

1、知道冰、雪、霜、雾淞等都是水的固体形态。

2、认识水在0℃时会凝固成冰。

3、知道霜是水蒸汽遇到0℃以下的物体时直接变成的冰。

教学重点:水的冰点。

教学难点:设计实验探究霜的成因。 教学准备

实验器材:大烧杯、试管、水、温度计、金属筒、碎冰块、食盐、湿毛巾。 课件:冰、雪、霜、雾淞的图像资料。

一、导入

1、课件出示:冰、雪、霜、淞的图像资料。提问:你能对这几种结冰现象进行描述吗?

2、我们还知道自然界有哪些结冰现象?

3、学生交流。

二、活动1 我们来造冰

1、水结冰需要什么条件?

(1)提问:从图像资料中我们发现了一个什么共同点?(让学生明白水结冰需要寒冷的条件)

(2)继续提问:寒冷到什么程度水才会结冰?(学生回答说0℃会结冰时,教师反问:是这样吗?让我们用实验说明问题)

(3)自由讨论:我们怎样模拟这种环境?(让学生明白模拟实验是在模拟自然条件下获取的现象重现)

2、按P57方法做实验,看一看水在什么温度下才会结冰。 (1)在杯内放入冰块,并测量冰的温度。

(2)在杯内加入食盐,测量冰、盐混合后的温度。

(3)将盐有少量水的试管插入冰,盐混合物中,当试管里出现冰时测量试管里的温度。

要求:实验过程中填写好实验的记录表

3、汇报实验中测得的温度。

4、结论:水在0℃会凝固成冰。

三、拓展活动:探究霜的成因

32 湘四上科学教案

在天气晴朗,无风或微风的寒冷夜晚,有时会出现霜。这是怎样形成的?

1、猜测:可能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汽变成的。

2、设计实验

3、学生实验

4、实验结论:知道霜是水蒸汽遇到0℃以下的物体时直接变成的冰。

四、阅读指南车信箱

地球上的冰雪世界—南极与北极。

4、水在自然界的循环

科学探究

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和想象能力以及用箭头和简单的文字表示自然变化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水在自然界里是不断变化和运动的,向学生进行科学自然观的教育。

科学知识

通过分析水的三种状态互相转化以及有关的自然现象,使学生认识水在自然界里的循环运动。

学习用具:“朋友”对对碰的游戏道具。

一、导入

在自然界中,水的形态有哪些变化?

二、活动一 “朋友”对对碰

1、活动前人员组织

全班60人,分为12组 每组有冰、水、云雾、露5种角色,每人按其中的一种角色。

2、游戏奖惩规则:

做对每人奖一颗星,做错罚一颗星,看哪组星最多,评为最优活动小组。

3、游戏过程:分两个过程,第一个过程是互相找“朋友”在找的过程中,要说出找“朋友”的理由来;第二过程是找“家”,在地面上画三个圆圈,分别写上“气态”“液态”“固态”最后由持“条件”板的同学找到自己站的位臵,并说明理由。

4、学生游戏。

5、小结:把游戏用图示的方法记录下来:

33 湘四上科学教案

三、活动二: 水在自然界的循环

1、说一说:哪一些地方有水?

2、思考:江河湖海里的水从哪里来? 地下的水从哪里来? 天空中的水从哪里来? 植物的水从哪里来?

3、学生观察图:你能说一说水在自然界是怎样循环的吗?

第6单元 搜集信息,让我大开眼界

1、 我们这样搜集信息

科学探究

1、回顾本学期经历的研究活动,总结提炼“搜集、整理信息”的经验,使学生能相对系统地认识“搜集信息”的科学研究方法,有效促进学生搜集,整理信息能力的发展和提高。

2、知道搜集信息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积极反思,乐于与他人交流,能正确对待他人意见。

2、意识到信息搜集和处理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能正确使用资料,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不迷信权威的质疑精神。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大白纸(各组一张)

学生准备:学生把本学期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大致分类的整理。

一、教学导入 交流:本学期来你们搜集到了哪些资料?说一说这些资料获取的过程中发生的故事。

二活动 搜集信息经验交流会

1、从刚才大家的发言中知道本期来,我们在搜集信息方面收获不少,下面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来进行交流。 小黑板出示交流的方面:

(1)我们曾经搜集到哪些方面的信息? (2)我们通过哪些途径获取这些信息的? (3)这些信息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帮助?

(4)我们在搜集信息的过程中有哪些经验和教训?

34 湘四上科学教案

要求:请按小黑板上的要求,小组内交流,然后,请你们把小组的经验都写在一张大总结记录表上。

2、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教师进行概括和整理,并评出搜集信息最多的小组和经验丰富的小组。

3、小结:通过刚才的交流和汇报我们知道:

(1)搜集信息是获取科学研究资料的一种有效途径。

(2)搜集到的信息可以给我们的研究以帮助和启迪,但并不是都可靠的,有些需要我们再次通过实验等手段去验证。

(3)搜集信息的方法有很多,有釆访、查阅图书资、实验、现场观察等等,根据途径的不同,可靠程度也不一样。

2、 科学自己做,我也能成功

科学研究

1、能根据相应的研究主题,选择和运用搜集资料的各种方法展开相对自主的研究。

2、能以合适的方式,比较清楚的表达和交流自己的研究过程和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乐于探究,能积极参加各项活动,爱思考,能在研究中提出自己的想法。

科学知识

知道恐龙曾经是地球上的一种生物,了解科学对恐龙灭绝原因的各种猜想,意识到生物的生存,包括人类的生存都必须依赖于一定的自然环境。

教学准备:各种有关恐龙的图片或资料。

一、激趣导入

1、(播放恐龙的视频动画)。你认识这一种动物吗?

2、很久很久以前的时期,恐龙是地球上的霸主,但是后来却灭绝了……

二、活动1 搜集恐龙的资料

1、看了刚来的动画和老师的讲述,你有什么要问的吗?

2、刚才大家提了许多的的问题,我们就来通过查找资料研究,“恐龙为什么会灭绝”的问题。

3、讨论:你可以到哪些地方通过哪些方式搜集到恐龙的资料?

4、展开资料搜集活动:带学生去电脑室从因特网上查找资料。

5、召开辩论会;

(1)课件播放科学家对恐龙灭绝的原因所作的猜测。 (

2、)刚才大家搜集了资料,就你们组掌握的资料,请你说一说恐龙是怎样灭绝的?注意,理由要充分哟。

3、各组对自己的发点发表看法,并适时对其他小组观点提出质疑。

三、布臵作业

以你们的观点为主题,围绕主题搜集证据,出一期手抄报。

35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举报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