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株潭交通发展

2022-12-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长株潭交通发展

长株潭区域物流发展战略研究

摘要:物流是现代经济活动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商品流通效率,加快经济循环的重要手段。本文应用现代物流理论知识,结合长株潭实际情况,首先阐明了长株潭区域物流发展的重大意义;继而分析了目前区域物流所面临的现状;最后着重提出了加快长株潭物流业发展具体措施。

关键词:长株潭 物流发展 战略

长株潭由长沙、株洲、湘潭三市简化而来。长株潭三市同处湘江中游,横贯湘南、湘中、湘北、其核心城市长沙、株洲、湘潭三个城市呈“品”字形相距30公里左右,组成一个金三角,是湖南的心脏地带,也是湖南的经济中心。长株潭城市群是湖南省的经济发展核心区,聚散功能强劲,增长潜力较强。长株潭城市群GDP始终保持持续较快增长态势,2007年,长株潭国民生产总值占全省总额的37.9%,实现GDP3461.78亿元,比上年增长15.7%,增幅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3个百分点。

长株潭是我国重要的制造业中心,都市人口有密集化趋势,进出口规模和销售规模日益扩大,迫切需要“巨大”物流渠道。长株潭经济一体化中心城市的建立,区域城市的发展,要求必须建立现代物流,以适应经济圈的发展。长株潭要建成湖南经济中心,要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大都市,就必须拥有现代化的物流。现代物流的实质是一种供应链管理,中心城市发展现代物流,很大程度上是一个组织和理顺供应链关系的问题,而这一问题的解决,必须制定一个适应长株潭区域经济的物流发展战略。只有制定出科学、有效的物流发展战略,才能建设高效运作的物流系统,才能理顺各种供应链关系,才能解决好城市积聚的原材料、产成品如何快捷、经济、安全地发运到周边地区乃至更远地方的难题,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功能和在经济上的龙头带动作用才能真正得以发挥,城市整体经济才能提高。

1 长株潭经济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物流作为支撑现代经济运行的重要平台,越来越受到高度重视,已成为湖南省新一轮投资热点。《湖南省2003-2007年重大建设项目表》中,涉及物流及市场的项目25项,总投资39亿元。为进一步促进湖南省物流业的快速发展,湖南省人民政府于2002年12月27日颁布了《关于加快推进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意见》。在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湖南省的物流业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但总体上和国际国内的同行比较依旧比较落后,并存在以下不足。

1.1 配套设施尚不完善 长株潭经济区的物流设施不足且陈旧老化,三市中在交通运输、邮政等传统物流基础设施上没有形成协调一致,长株潭物流行业的基础设施的配套性、兼容性还比较差,物流技术装备水平低,各种运输方式之间装备标准不统一,物流器具标准不配套,物流包装标准与物流设施标准之间缺乏有效衔接。这物流机械化和自动化水平的低。另外,长株潭物流企业的物流信息管理水平和物流技术手段都还比较落后,缺乏必要的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制约了物流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的提高。

1.2 长株潭三市物流业相互协调性差 物流是一个系统化的活动,无论哪个环节受阻,都将直接影响物流的服务水平和效率,三市中各地区各管一块,将全社会的物流过程分割开来,实行一种分段式的管理模式。且三市各搞各的物流建设,自我循环,造成了三市中一边是资源闲置,一边是重复建设,谈不上整个区域社会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因此,长株潭经济区相互间协调性差,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三市现代物流业的发展。长沙做为省会城市,现代物流业发展较好,但与株洲、湘潭之间缺乏沟通和交流,没有协调发展的精神。地区效率的不一致,导致长株潭整个地区物流效率下降。

1.3 物流业缺乏行业总体发展规划 长株潭经济区在经济一体化的建设中,为促进三市经济的融合,总体构想是按市场经济规律,通过基础设施、市场、产业、城市体系一体化,物流业在国外被称作“第三利润源泉”。在长株潭经济一体化中,存在着物流观念淡薄,对现代物流业的认识仍局限于运输、仓储、搬运等,没有认识到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供应链管理系统的建立对区域经济降低流通成本和交易费用的作用。但长株潭整个经济区对现代物流业认识仍不够,表现在对现代物流业投资不足,特别是银行信贷没有向物流业倾斜;与生产和流通相适应的现代物流体系还未形成,也没有明确提出发展的总体规划。

1.4 物流人才缺乏 长株潭经济区在物流研究和教育方面还几乎是一片空白,该区域从事物流研究的院校和科研机构很少,虽然一些部门和企业加大了这方面的研究和投入,但是许多环节、部门处在极其落后的技术水平。虽然湖南有几所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有物流相关专业,毕业后的人才都流向了沿海城市场,使长株潭区域人才仍处于贫乏状态,物流职业教育主要是通过企业的短期培训这一方式来实现。

2 加快发展长株潭经济区现代物流业的对策和措施

2.1 加快物流基础设施的改造,建立现代物流体系 交通是物流的基础,长株潭地区交通网比较发达,有利于本经济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京广铁路经株洲,东连浙赣线、西接湘黔线,石长铁路则与枝柳线相连,株六复线也已建成开通;公路线汇集了106、107、319、320等国道和京珠高速公路;航运较为便利,黄花国际机场开通了近40条国际国内航线;水运方面,湘江连接长株潭三市与长江汇合。今后,长株潭经济区交通网络规划,除进一步加强对外交通外,要突出以市际交通和市区交通为重点,特别是尽快建成长株潭城际轻轨,构筑机场、铁路、高速公路、航运以及城市道路有机衔接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为现代物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交通环境。

2.2 长株潭经济区形成现代物流业的合理分工与合作

2.2.1 因地制宜、扬长避短,搞好经济区内现代物流业的分工 长株潭经济区在一体化建设中,要搞好区域物流系统的分工,避免重复建设又不与区域的物流脱节,才能建设成一个低成本高产出,循环畅通的物流体系。长沙是省会,又是该经济区的商业经济中心,高等院校较多,在发展现代物流业的过程中应侧重于物流服务业的建设,把该市定位为长株潭经济区的物流信息中心、物流的科研开发和教育培训基地;株洲是交通枢纽,株洲和湘潭还是工业重镇,因此,这两市应定位为区域物流系统中的仓储基地、包装中心、计量检测中心、装卸配送中心和物流机械制造中心。

2.2.2 形成统一的物流资源管理 现代物流业是一个投资大、回报期长、规模经济明显,牵涉范围广的产业,因此,一定要避免长株潭经济区内各自为政的状况。各城市之间的合作是否顺畅直接影响该经济区域物流业的效率和规模经济。当前,欧美发达国家在进行经济区域的物流发展中,一般都采取建立物流管理委员会的方法,来进行统一协调和管理。长株潭经济区的现代物流的协调控制可借鉴这种方法,建立长株潭现代物流网络体系,只有统一调配整个经济区有限的物流资源,综合开发物流市场,才能建立一个高效率的物流体系。

2.2.3 长株潭经济区建立统一的物流中心 为了实现物流在三市范围的合理流通和物流据点的合理布局,形成一个区域高效、畅通、网络化的商品流通体系,可以在三市建立一个区域统一的物流中心,该物流中心所起的作用是作为商品周转、分检、保管、在库管理和流通加工的据点,促进商品能够按照顾客的要求,完成附加值,克服在长株潭区域运动过程中所产生的时间和空间障碍,所以它起着商品周转中心、商品分检中心、商品保管中心、商品在库管理中心、流通加工中心的作用。长沙、株洲、湘潭三市也可通过这一物流中心的市场发展,使各区域获取、享受分工和流通比较利益,促进产业技术在空间的传播。

2.3 加强政府部门的重视和协调,为长株潭经济区创造良好环境 随着长株潭经济一体化的推进,该经济区的企业必将经历从“纵向一体化”直接控制资源转向“横向一体化”阶段,借助其他企业的资源达到快速响应市场需求的目的,企业将主要精力放在企业的关键业务上,而将其非核心业务交给其他专业企业,因此,专门化的物流企业的组建势在必行。长株潭经济区正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政府应利用这个契机,引导企业解放思想,结合改组、改制、改造,组建一批上规模的骨干物流企业,优先扶持符合条件的企业拓宽筹资渠道,更新改造设备,实现信息管理技术升级换代,促进物流企业增强经營能力,同时还应保留一批运作灵活的企业作为补充,满足社会各层次的需要。

2.4 重视物流现代化的管理和人才培养 多层次多样化的现代物流教育是保证物流产业形成合理人才结构、提高物流管理水平的决定性因素。所以,应鼓励和引导企业、行业组织及民办教育机构参与现代物流人才的培训和教育工作。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实行现代物流业从业人员执行资格制度。同时,应开展物流知识的普及工作,让公众逐步了解这一新兴产业。同时还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切实高好职工队伍的培训,积极吸收和引进高素质人才,只要把培训人才和引进人才、优化职工队伍结构当作一件大事来抓,才能提高长株潭经济区现代物流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推进本区域现代物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长军.长株潭区域物流发展策略研究.物流科技,2007(30).

[2]张思军.长株潭物流一体化战略探讨.物流技术,2006(2).

[3]胡琳,李智彬.长株潭区域物流一体化对策研究.中国集体经济,2008(18).

[4]李基初,毛太田.长株潭区域物流资源整合模式探讨.商场现代化,2008(33).

作者:谢莉莎

第2篇:长株潭县域生态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摘 要:通过对长株潭县域生态经济发展现状的研究分析,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立生态经济,以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规划区域协同发展等措施。

关键词:生态经济;辐射带动;区域协同

县域经济是以县城为中心、集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的相对独立的行政区划型经济体,大力发展县域生态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关键所在。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的全过程。湖南省委省政府也将“着力激发市场活力,加快转方式调结构,建设‘四化两型’,促进‘三量齐升’,努力实现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的发展”作为今年工作的总要求。就长株潭地区而言,县域生态经济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发展和壮大县域生态经济,实现可持续协调发展,是实现长株潭区域经济腾飞这一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面推进建设“两型社会”的关键举措。

一、长株潭县域生态经济发展现状

经湖南省政府申请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于

2007年12月14日批准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简称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该区以长沙、株洲、湘潭三市为核心,区内共有七县一区、四个县级市。长株潭经济发展情况见下表:

表1 长株潭经济概况

数据来源:2013年各县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3年长株潭地区GDP总量达10539亿元,已经突破万亿大关。相比2010年的6716亿元增长了近57%(不考虑通胀),经济总量实现了平稳较快增长。

表2 长株潭各县域经济概况

数据来源:2013年各县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从长株潭各县市经济发展状况来看,经济发展最好的长沙县和浏阳市已经接近突破1000亿元,其中长沙县的人均GDP已经达到119170元。与此同时,GDP最小的炎陵县却只有不到50亿。

表3 长株潭各县域面积、人口及GDP占比

数据来源:2013年各县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长株潭区域总面积28096k㎡,其中县域面积25997k㎡,占比92%;县域人口923万,占区内总人口的65.93%;县域GDP4738亿元,占总GDP的44.96%。县域土地面积较大,有较大的绿色生态产业发展空间,人口相对较多,能提供充足的劳动力,可对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提供强大支持。因此,发展县域生态经济是长株潭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从区域发展来看,县域生态经济发展有所加快。2013年长株潭各县域经济GDP占比近45%,较2010年县域经济GDP(2911亿元)占总GDP(6716亿元)43.34%的比重增加了1.62个百分点。其中,株洲县域实现GDP 995亿元,占株洲市GDP的51%;长沙县域实现GDP 3163亿元,占长沙市GDP的44.22%,湘潭县域实现GDP 579亿元,占湘潭市GDP的40%。长株潭县域GDP占比达45%,由此可见,县域生态经济的发展为长株潭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次产业的增长和产业结构是衡量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各产业部门的构成及相互间的联系、比例关系各不相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有所差别。

表4 长株潭各县域三次产业结构

数据来源:2013各县市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随着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也逐步完善。2013年,长株潭地区实现GDP10539亿元,其中第一产业564亿元,第二产业5963亿元,第三产业4012亿元,三次产业的比例为5.35:56.68:38.07。长株潭县域实现GDP4738亿元,其中第一产业501亿元,第二产业3139亿元,第三产业1096亿元,三次产业的比例为10.6:66.26:23.14。均呈现出第二、第三产业比重增加,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的良好局面。县域经济中发展最好的长沙县本年GDP为976亿元,同比上年增长11%,其三次产业结构也由上年的6.7:72.4:20.9调整为6.7:71.3:22。浏阳市本年的GDP为924亿元,同比增长14%,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6.7:72.4:20.9调整为6.7:71.3:22。

二、长株潭县域生态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县域生态经济总量仍相对较小。长株潭地区虽然经济总量已经突破10000亿元大关,但其县域经济总量仅有4738亿元,经济总量仍相对较小。在2010年全国百强县排名中长株潭还有长沙县、浏阳市、宁乡县和望城县入围,排名依次为:25、65、73、92。而在第十三届全国县域经济与县域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名单中,湖南省只剩下三个县市入围。长株潭县域经济排名第一位的长沙县名列全国百强县第13位,浏阳市排名第47位,宁乡县排名第56位,其余均未能入围百强县。同时,2013年排名全国百强县(市)第一名的江阴市实现生產总值2706亿元,几乎与长沙县、浏阳市和宁乡县三个百强县的生产总值相当,占长株潭县域经济总合的57%。从上述数据反映出长株潭县域生态经济发展速度仍然较慢,经济总量较小,与其他发展较好的县域经济相比差距较大。

(二)地区内县域生态经济发展不平衡。综合2013年经济发展数据来看,区内县域生态经济发展存在严重不平衡。湘潭市下辖三县市经济总量只有579亿元,仅占株洲市下辖5县市GDP总和的58%。同时整个株洲市下辖5县市GDP总合又仅与一个长沙县相当。另一方面,各县域生态经济单体之间的差距也是不可同日而语,其经济总量和发展水平相差巨大。GDP总量最大的长沙县接近1000亿元,而最小的炎陵县只有不到50亿元,相差近20倍。各县市的GDP增速差距也在逐步拉大,2013年GDP增速最大的是浏阳市,达14.5%;而增速最小是的攸县和茶陵县,只有10.2%,相差了4.3个百分点。区域内发展不平衡对长株潭县域生态经济发展存在不利影响。

(三)经济发展过度依赖资源,产业结构有待调整。长株潭县域城乡产业结构不够合理。2010年长株潭县域三次产业结构为12.87: 62.15: 24.98, 2013年长株潭县域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0.6:66.26:23.14,仍是典型的“二、三、一” 结构类型。县域城乡产业结构调整表现缓慢,三次产业内部问题较多,存在第一产业不优,第二产业不强,第三产业不大的现状。经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资源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产业比重过大,这与生态经济发展是相违背的。第一产业普遍存在基础薄弱、现代农业发展速度缓慢的现状。第二产业方面,生产专业化程度低,县域内部与县域之间重复建设现象严重,工业整体技术水平不高,过度依赖资源。第三产业方面,在资本的逐利性和县域财政有限供给下,服务业发展缓慢,难以满足城乡需求。

三、长株潭县域生态经济发展对策及建议

(一)建立生态县域经济,实现绿色发展。要解放思想,创新思维,充分利用长株潭地区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两型社会”建设核心区的有利契机,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突出重点,突出特色,走生态之路。县域生态经济发展必须强化资源环境管理,建立生态经济园开发区;生态环境和谐发展方能使县域生态经济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加大生态技术投入,形成多元化科技投入机制,创新应用生态技术助推县域生态经济发展。加快建立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开展“产学研”结合,增强企业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能力;加大对新能源企业的投入与扶持,加快生态技术成果转化,鼓励企业进行生態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升级和产品更新换代。把经济增长建立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基础上,走节约型的经济发展路子。

(二)利用优势特色产业,辐射带动发展。长株潭区域各市县处于城郊结合部,发展市县的区域性城市对于发挥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实现城乡分工协作式的产业集群,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把打造以中心城市为发展极的核心、以县域中心城镇、小城镇、集镇为“卫星”的城市体系作为县域生态经济发展的一条重要思路。充分发挥辐射带动县域生态经济的作用,延伸城市产业链,构造城乡分工协作式的产业集群,形成中心城市与县域生态经济联动发展的格局。进一步完善城市体系,通过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用战略眼光发展周边县域小城镇。

(三)发挥区域协同优势,平衡县域生态经济发展。通过资源整合把相关资源按照分工协作的方式,集聚在一起,实现产业集群,发挥集聚效应,提高规模经济效益。长株潭区域县域生态经济要走分工协作式的产业集群之路,首先对县域内同类型企业或相关企业进行研究规划,实现分工协作式的产业集群;其次对同类型企业或相关企业进行统一规划协调,实现跨县域的分工协作。显然要实现跨县域间的分工协作非常困难,但是非常必要。必须要突破行政区划,才能形成长株潭地区跨县域优势互补,产生协同效应,实现生态发展。

参考文献:

[1] 凌耀初.中国县域生态经济发展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13(12)

[2] 张萍.长株潭城市群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3] 李玉倩.县域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定位与对策建议[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2(6)

作者:苏怡

第3篇:长株潭城市群绿色物流发展的策略

SWOT分析法将根据长株潭城市群自身的相关条件着手,找出其优势、劣势、机会以及威胁。SWOT方法的重要贡献就在于用系统的思想将长株潭物流行业由于地域隔绝而断开的因素相互匹配起来进行综合分析,打破地域垄断,使得企业战略计划的制定更加科学全面。

一、SWOT分析

1.优势。①长株潭城市群区位交通优势明显。长株潭地处中国中部地区,为湖南的核心地带,是湖南省的经济动力核心。也是中国中部极其重要的交通枢纽,海陆空交通均较发达。以长株潭为核心延伸的交通网络覆盖全省,形成了以航空,铁路,公路,河道运输的立体交通网络。黄花国际机场航线覆盖全国主干航线;京广、浙赣、湘黔、洛湛、长石铁路和京珠、上瑞、长常高速公路以及106、107、319、320国道贯通长株潭内外。四条国道,14条省道以及106条县道纵横交错。仅长沙一个市的公路密度就突破了42.74千米/百平方千米。高速总长193千米。从长株潭三市的分布结构来看,三市相互接壤,相互距离不足40公里,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条件十分优越。

②绿色物流企业迅速发展。近几年,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使得信息网络技术迅速在各行各业蔓延开来,传统物流结合现代信息管理系统,依靠互联网技术使得物流成本大大降低,资源利用率提高,极大缓解了物流行业对环境的污染。传统的物流运输企业以及仓储公司也正积极处于向绿色物流转型的阶段,根据对长株潭工商企业的抽样结果表明,45%的企业有意向将自身的原材料采购、运输配送业务外包给第三方专业物流企业。

③实施绿色物流的基础设施优势。由于政府对长株潭物流基础建设的大力支持,长株潭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得以顺利展开并取得了不错的进展。在电力供应方面,长株潭三市电网已实现全面升级,据数据显示,目前长株潭三市所拥有的电源装机不低于150万千瓦,500千伏变电站3座,220千伏变电站18座,110千伏变电站85座。并呈逐年增加趋势;网络信息技术领域,光缆已成为网络运输的主线,覆盖长株潭各个城乡地区,极大地提高了长株潭地区的信息传播效率。综合地理信息系统的形成也使得物流规划更合理。

2.劣势。据调查显示物流人才的短缺是长株潭绿色物流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瓶颈,所以应加强新型物流人才的培养。由于传统物流的影响,目前落后的物流经营模式与不合理的整体规划也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①长株潭物流发展缺乏整体规划。近几年,长株潭城市群物流發展相对迅速,得益于政府及企业的积极性都有很大提高,三市仅仅各自从自己地区的物流利益考虑,纷纷制定了有利于自己的各项政策以实现自身的物流发展。长株潭三市的物流企业虽然有了一定的成绩,但大都只是单个行业或者各个行政区的局部规划,没有从长株潭三市的整体物流规划去综合考虑,没把自己纳入长株潭的整个物流系统里面。

②发展绿色物流人才短缺。绿色物流在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传统物流要想实现向绿色物流的完美转型就必须注入新的物流人才,作为技术密集型产业的一员,物流行业拥有和使用着众多先进的现代科学技术。物流行业本身也是一个十分具有创新意识的行业,物流领域独特的创新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同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由于时代的牵引以及政府的大力提倡,湖南地区对物流人才的培养力度也是空前的,湖南地区高校开设物流专业的数量不断增加,课程内容也不断丰富,不乏湖大、中大这样的国内知名高校。

③落后的物流企业经营模式。长株潭物流企业众多,第三方物流虽发展较为迅速,实际情况是大多物流企业都尚处于起步阶段,存在诸多问题。现有的物流企业基本都是由一些比较传统的物资流通小公司发展而来的,“小、散、差”,专业化及社会化程度较低,没有成型的规模,业务能力弱,所提供的服务只能停留在基础的运输、仓储,服务范围十分有限,其所提供的服务其实是不足以满足迅速增长的物流需要的。

3.机会。由于近几年经济的快速发展,长株潭地区的物流需求是十分可观的,加上国家的中部崛起计划物流服务行业作为一个重点项目都是难得的机会。长株潭地区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系统更是为该地区的物流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①国家政策大力支持现代绿色物流业的发展。原国家经贸委在09年的十一五规划文件中明确表示,全国各城市应该将物流业作为服务行业的重点项目对待,并明确表示将大力支持有需求的城市将服务经济做大做强形成主导产业结构,这对长株潭城市群来说是一个明确的风向标。同年,长沙作为全国首批物流服务行业的四个试点城市之一进入运作期,这是长株潭物流服务体系进入产业化的开端。中部发展战略的实施更是使得长株潭经济发展增长速度大大加快,长株潭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进入了一个新的里程。

②社会物流需求逐渐增大。从现代物流需求现状来看,随着各行业的繁荣发展,物流需求涉及的面变得越来越广,方式也极其多样。所以让许多希望进军物流行业的企业一时间还难以整体把握物流需求现状,难以具体定位。在目前的物流市场,如果没有正确的分析和引导,贸然进军物流企业确实不是明智之举。长株潭物流作为社会物流的一部分,也应该紧跟时代步伐,积极借助定量以及定性分析,合理规划物流方案,迎合整体物流需求,改善整体物流需求供应系统。实现物流的合理、健康、绿色发展。

③行业发展潜力巨大。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长株潭城市群的经济进入飞速发展时期,2013年,长株潭地区实现GDP10539.19亿元,较上年增幅高达11.5%,长株潭地区总货物周转总量达到984.59亿吨,较去年增长9.7%。2013年该地区物流的总产值高达人民币1007.38亿元,占长株潭GDP总产值约15%。由于近几年国家对中部崛起计划的大力支持,使得传统产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均实现了较快的发展,如此产生的巨大物流需求将极大地推动长株潭地区的物流行业的发展。

4.威胁。①长株潭物流行业竞争加剧。国内物流巨头同样也瞄准了长株潭物流市场,中国招标、大田国际货运等都争先恐后登陆长沙。中铁、中邮早已在长株潭物流市场扎稳脚跟,长株潭物流市场竞争越发激烈。物流企业之间混乱无序的竞争使得物流活动趋于频繁,资源的滥用也使得物流行业对环境的压力增加,违背了绿色物流的高效集约发展理念。

②物流成本不断增加。近几年,物流服务所涉及的业务不断扩展,然而从事物流企业的单位运营成本却在不断增加。出现如此反常的原因究其根本一个是原材料的价格上涨迅速,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企业的物流技术设备的持续资本投入而物流行业的服务费用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都没有得到应有的提升。

③环境污染严重加大实施绿色物流难度。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长株潭城市群经济的飞速增长,重工业所做出的努力功不可没。长株潭地区的冶金、钢铁、机械制造加工浑然一体。这些重工业在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免不了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先污染后治理的恶性循环将对后期的人经济增长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如果引起足够的重视,采取必要的控制预防措施,将给长株潭地区绿色物流的顺利实施造成极大挑战。

二、發展长株潭城市群绿色物流的策略

1.加大环保宣传力度,树立绿色物流理念。开展绿色物流,首先就应该从宣传绿色物流理念开始着手,政府应充分开展带头作用,着手在全民中树立绿色物流思想和意识,加大宣传力度,让长株潭甚至全国的企业的个人都了解绿色物流,明白绿色物流的含义和开展绿色物流的意义以及重要性,让绿色物流教育深入人心。在过去,人们考虑更多的是较低层次的需要,比较注重短期利益而忽视了长远发展。企业为了自身的发展,往往也会采取掠夺式生产,以利益为导向而忽略了环境的保护,认为生态利益和社会利益是国家层面的,因而只顾自己的利益而没有从国家和社会的整体层面上考虑。这种观点最终只会招致大自然的惩罚。绿色物流应该是全民意识,以环境保护为前提去生产和消费才是可行之道。

2.降低物流成本,积极发展绿色物流。企业降低物流成本的方法众多,以下推荐几种基本的途径:一是通过提高物流配送效率来降低物流成本。实现效率化的配送可以提高车辆的装载率,减少不必要的配车安排从而减少车次,与此同时应该注重选择最佳的运输方式从而使运营成本降至最低。二是采用将公司的物流外包给专业的第三方物流公司以降低公司物流成本。物流外包最显著的效果是可以最大限度地缩短商品在途时间从而减少商品周转费用及不必要的损失。三是加强成本管理理念的宣传,力争企业全体员工树立成本管理意识,让员工充分认识降低成本的工作不仅仅是物流管理部门的责任,而是各个部门的任务。从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进行物流成本管理,是企业员工形成一种“战略成本意识”。四是运用供应链管理对产品生产流通的整个过程实施有效管控。使由企业、消费者、第三方物流构成的供应链实现系统化和一体化最终实现企业物流成本最大化供应链利益最大化。

3.提高绿色物流技术水平与信息化水平。绿色物流要想有突破性的发展就需要有新的物流技术做支柱。当前物流技术的开发工作正处于起步阶段,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回收利用、环保、保险技术均有待提高。与此同时,互联网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广泛推广使得物流信息化建设日益完善,物流网络平台有效地实现了物流资源共享,大大缩短了采购周期,节约了物流成本。同时,物流共同配送,逆向物流等绿色物流理念也逐渐步入实践阶段。[基金项目:本文为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立项课题-“湖南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创新策略研究(项目编号:XSP17YBZZ011)”和湖南省社科基金立项课题-“湖南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创新的供给侧改革路径研究(项目编号:16YBA137)”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湖南工业大学商学院)

作者:徐岱群

第4篇:长株潭综合交通一体化工作方案

加快推进长株潭综合交通一体化,优化现有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和运输服务结构,发挥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整体优势和综合效率,是长株潭“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综合交通建设的现实需要和重要任务。为认真落实省委书记周强同志的重要批示,加快推进长株潭城市群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按照《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有关加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的要求和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结合长株潭城市群城市发展规划及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三个服务”为宗旨,围绕全面推进“四化两型”战略目标,以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为主题,发挥综合交通运输优势,统筹城乡发展、打造宜居城市、促进社会和谐。以长株潭公交一体化为核心,紧紧围绕满足人民群众出行需求、加快推进长株潭社会经济发展一体化的目标,立足于高标准、高起点,大胆创新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优化整合三市综合交通运输资源,形成三市一体、城乡统筹,资源共享、结构优化,功能齐全、管理高效,运营规范、服务优质,经济便利、安全有序的综合交通服务体系和运营体系,科学构筑“安全、便捷、经济、高效”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满足广大群众出行需求。

二、组织领导

为加强组织领导,成立长株潭综合交通一体化工作领导小组,人员组成如下:

组 长:贺仁雨 副组长:徐正宪 李晓希 胡建新 文树勋 肖文伟 杨 广 成 员:徐 建 陈健强 刘 见 陆增富 刘国林 罗 可 李建斌 谭衡鸣 陈新发 罗丽萍

省交通运输厅厅长

省长株潭两型办副主任(正厅级)

省交通运输厅总经济师 省交通运输厅副厅长 长沙市政府副市长 株洲市政府副市长 湘潭市政府副市长

省交通运输厅副巡视员

省地方海事局局长 省财政厅经建处处长

省长株潭两型办发展处副处长 省机场管理集团副总经理 省交通运输厅运输管理处处长 省交通运输厅城市交通处处长 省道路运输管理局局长 省交通运输厅规划办主任

省交通运输厅引进外资项目办主任陈国辉

湖南城际铁路有限公司总会计师 刘明理

长沙市交通运输局局长 刘玉平

株洲市交通运输局局长 章礼华

湘潭市交通运输局局长

蒋自雄 长沙市轨道交通建设开发总公司副总经理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省交通运输厅运输管理处(电话0731—88770138,传真0731—88770033),罗可任办公室主任,彭建涛、李鸿德任副主任,负责推进长株潭综合交通一体化日常工作。长株潭三市应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班子。

三、工作大纲

(一)实施范围

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地区(主要包括长沙市新编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长沙市城市规划区,湘潭新编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规划区和湘潭县易俗河-河口地区,株洲市新编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规划区和株洲县渌口地区,总面积为4500平方公里左右)。

(二)工作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两型”发展。注重交通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提供与自然和城市风貌相和谐的交通环境,以零换乘、无缝对接为目标,为长株潭城市群人们提供个性化、人性化、多层次、多功能的交通服务,提高污染少、占地少、能耗低的交通方式所占比重,大力发展和使用公共交通。

2、坚持统筹协调,突出工作重点。城市群对外通道与内部设施协调发展,突出城市群内部体系的构建;各种交通方式协调发展,突出城际快速干道的构建和枢纽换乘中心的建设;城市交通与农村交通统筹发展,突出城市交通,以城带乡。

3、坚持深化改革,大胆创新突破

突出公共交通的公益性定位,加强政府投入和引导,加快推进交通建设与管理上的制度创新,在投资、营运、管理、组织、政策保障等方面提出构建适应三市经济和人民群众出行的理想模式;加强区域间、城乡间及各类交通方式之间的衔接互补,提高综合交通运输的整体运行效率。

4、坚持科学发展,提高管理服务水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适当超前,实现跨越式增长,交通设施建设总量要适应并适当超前于城市群发展需要,交通体系布局要适应并引导城市群生产力布局。同时进一步加强综合交通运输组织管理的信息化、智能化进程,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

(三)目标和任务

1、总体目标 以长株潭公交一体化和智能交通、综合运输枢纽建设为重点,通过5年的努力,优化现有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和运输服务结构,充分发挥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整体优势和综合效率,形成“布局完善、功能协调、衔接顺畅、技术先进、安全可靠、高效低耗” 的综合运输体系,为长株潭城市群提供充分、优质、可持续的交通运输服务,促进经济社会长期持续健康发展。

2、主要任务

(1)准确掌握长株潭城市群综合交通运输发展现状,剖析存在问题及原因;

(2)有效认识长株潭城市群当前及未来综合交通运输发展的宏观环境,并通过定量与定性分析方法,较准确地预测长株潭综合运输需求;

(3)提出推进长株潭城市群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总体思路;

(4)优化长株潭城市群交通基础设施网络、明确如何从点、线、面(即枢纽、通道、网络)三个层次统筹考虑不同运输方式之间、城市交通与城际交通之间的基础设施衔接与协调;

(5)分析长株潭城市群推行“公交优先”与“城乡公交一体化”发展战略的主要任务,提出长株潭城市群道路运输和城市公交运输融合三市公交一体化实施方案。研究内容包括:三市城际交通运输统一管理体制、三市城际公交运输企业模式、三市城际交通运输资源配置、三市城际交通运输节能减排考核机制、三市城际交通运输信息平台等。

(6)科学确定建立长株潭城市群高效的运输组织保障系统,探索建立统一的市场准入与退出机制、统一的客服标准和运行监管机制。解决在不同运输方式之间、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运输组织、市场与信息、技术与标准等方面实现一体化的问题;

(7)提出长株潭城市群综合交通运输发展的对策与措施。确定政府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的角色定位,制定推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的相关政策,包括税收政策、交通规费政策、票价政策、财政政策、市场政策等。

(8)构建长株潭城市群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理想模式,并提出相关组织、运营、管理及支持保障系统。

(四)研究重点

1、制定长株潭公交一体化方案。积极搭建长株潭三市公交一体化运作平台,整合长株潭三市现有的公交、城交客运资源,进行公交化、公益化改造,对现有的长株潭城际一体化公交线路进行提质改造和优化调整,积极构建智能公交和“两型”公交。

2、研究长株潭城际铁路、长沙市地铁与常规公交一体化协调发展问题。并根据长株潭城际铁路、长沙市地铁建设情况,给出常规公交线网与长株潭轨道交通协调的方案与营运组织的协调策略。

3、以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建设为抓手,加强道路运输与其他运输方式的衔接,实现多种运输方式间“无缝衔接”和旅客 “零距离换乘”。着重考虑如何强化道路客运衔接铁路、机场等枢纽、港站的集疏运功能,如何加快完善道路旅客集疏运服务网络,科学安排班次密度。

4、提出改造提升客运服务体系,推进综合交通运输一体化的策略。重点研究加强综合交通运输政策和标准规范,如何促进各种运输方式之间,区城之间及城乡之间客运组织与市场的衔接,促进交通运输一体化。

5、深入研究长株潭智能交通体系建设,加快综合运输管理和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形成各种运输方式既自成管理体系、高效运行,又优势互补、相互衔接的格局,促进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改善公众出行信息服务,提高交通运输管理效能和服务水平。

四、工作步骤

(一)2011年7月,召开长株潭综合交通一体化建设领导小组会议,建立健全组织机构,讨论长株潭综合交通一体化工作会议的有关事宜。

(二)2011年8月,课题组与“研究机构”完成调研工作,收集有关资料,提交《实施方案》(初稿)。

(三)2011年9月,领导小组邀请世界银行“中国城市群两型综合交通发展研究”项目专家对《实施方案》(初稿)评审,并根据修改意见完善。

(四)2011年10月,课题小组提交《实施方案》(修改稿),领导小组再次组织专家审查。

(五)2011年11月,提交《实施方案》最终稿并报省政府审批。

(六)2012年元月,按《实施方案》推进长株潭综合交通一体化。

第5篇:长株潭休闲农业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11-7-26信息来源: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彭栋梁 张群等

一、农业与旅游

20 世纪80 年代, 随着人们旅游需求的日益增长, 生态环境保护、绿色概念的提出, 人们开始关注农村的田野风光和生活方式, 并开始去农村旅游, 这种旅游开始结合住、吃、游、购等多种方式来进行。但由于长期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 出现了“农村生态旅游”、“观光旅游”、“农村旅游”等多种称谓, 缺乏统一的名称与定义。1989 年, 台湾大学通过系统的研究,正式将此种旅游统一称之为“休闲农业”, 并将其内涵概括为“农业与旅游结合在一起, 利用农业景观和农村空间, 吸引游客前来观赏、游览、品尝、休闲、劳作、体验、参与、购物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形态”。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农业作为我国传统产业和基础产业,不仅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 而且能从物质方面、精神方面, 全方位、立体化地服务于人类社会, 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高。农村天地广阔, 自然环境优美, 山村野趣浓厚, 绿色特色食品多样, 民间农时活动新奇, 尤其是某些偏远地区的独特淳朴的民俗风情和风土人情, 无不吸引着劳动拼搏中的都市人, 去感受那种炎帝神农“创耕耘、植五谷、食百草、创编织、兴贸易”[1]的农业生产过程, 去感受反璞归真的情趣, 去找回生活中失落的朴素、真诚、热情、简单。近年, 伴随经济的发展,旅游产业已经蓬勃崛起。据有关专家预测, 到2020年, 中国的旅游总收入将超过3. 3 万亿元, 到时旅游将成为支柱产业之一, 有限的城市风景及休闲活动,将不能满足人们对休闲和旅游的心理要求, 而近年才得到重视的休闲农业, 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业+ 旅游业”性质的农业生产经营形态, 既可发展农业生产, 保护生态环境, 挖掘农村民俗风情, 又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及旅游业的繁荣, 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长株潭发展休闲农业的现实条件分析

(一)长株潭休闲农业的现状

长株潭休闲农业是伴随着该地区经济的发展, 都市人的需求而顺势发展起来的新产业。长期以来, 在该地形成了特有的农作及生活习俗和社会风尚。休闲农业最初发展于长沙市, 逐步渗透到株洲、湘潭。经过多年的发展, 以长沙为中心, 株洲、湘潭为两极的长株潭休闲农业已有一定的规模, 形成了以钓鱼休闲和吃农家菜、住农家房、观农家景、干农家活为主体, 烧烤、棋牌、疗养等多种农业休闲形式相结合的产业化格局。规模也从最初的几十家发展到上千家。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场所如: 长沙市开福区九龙农家乐休闲中心、山鹰潭度假村垂钓俱乐部, 浏阳100 万头山羊基地, 浏阳柏加一线8 万亩花木基地, 宁乡200 万黄羽鸡养殖基地, 望城1 万亩名贵珍稀水产养殖基地, 株洲神农生态园, 株洲市地杰山庄, 湘潭市农博园等一批休闲农业企业, 呈现一种欣欣向荣的景象。据统计,仅2005 年“十一”黄金周期间, 长沙市休闲农庄接待总人数达到30 万左右, 营业收入超过2000 万元, 五星级休闲农庄日平均营业收入超过4 万元。但是总体来说, 长株潭地区休闲农业现在还处于发展的初步阶段, 面临着许多问题, 主要表现:

1. 地区发展不平衡。长沙休闲农业已领先发展起来, 但湘潭、株洲相对还处于比较低的水平。

2. 产品单一, 不注重特色乡土文化及民间节庆的挖掘与开发, 现阶段主要集中在果园, 垂

钓园及观光旅游, 其他类型不多。

3. 开发缺乏政府主导, 布局不够合理, 缺乏整体规划, 功能分区不明确, 对农村的生态保护不予重视。

4. 缺乏对各类人才的培养。现阶段休闲农业主要依靠当地农民, 由于没有系统的培训, 文化素质不高,服务意识不强, 不能将先进的企业管理经验运用于实际工作中, 从而制约产业的发展。

(二)长株潭发展休闲农业的资源条件

长株潭地区地处亚热带季风区, 具有光照充足,降水丰富, 植被种类丰富, 自然景观优美等特点, 其中长沙农产品丰富, 浏阳花炮、山羊, 宁乡猪, 望城珍稀水产品、湘绣等享有盛誉, 同时浏阳大围山自然保护区是进行科学考察、探险的理想基地, 株洲的森林资源丰富, 素有“人工林海”之称, 同时有以溶洞、丹霞地貌为主的地质地貌景观, 以水库、河流为主的水体景观, 以原始森林为主的生物景观, 湘潭是我国最大的湘莲生产基地和重要的槟榔加工基地以及牲猪养殖基地, 其中“湘莲”已成为湘潭的一个品牌。数千年来,长株潭已形成自己特有农作及生活习俗和社会风尚,各种不同的农业文化景观构成了品位高, 特色浓, 丰富多彩的农业旅游资源。长株潭区域拥有国家优秀旅游城市2 个, 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 座, 国家风景名胜区2 处, 省级风景名胜区3 处; 国家森林公园3 处, 省级森林公园3 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 处,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7处; 国家4A 级旅游区(点) 6 处, 国家3A 级旅游区(点) 9 处

[2 ]。

长株潭现有耕地面积63. 77 万公顷, 农作物播种面积123 万公顷。考虑到长株潭以水田占绝对优势,将每个农业劳动力可以耕种的播种面积定为0. 8158公顷。这样, 长株潭在理论上只需要150. 8 万农业劳动力。而长株潭实际农业劳动力约为358 万人, 即农业剩余劳动力规模达207 万人, 占农业劳动力总数的57. 8% , 农业劳动力的富余程度相当高, 这就迫切需要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 改善农村产业结构, 发展休闲农业等第三产业。

(三)长株潭发展休闲农业的区位条件

长株潭城市群包括长沙、株洲、湘潭三个大城市,三市处于湘江中游, 已成为湖南经济的核心增长极, 三个行政市沿湘江成品型分布, 并且两两相距不到50 公里, 2007 年1 月长株潭三地公交正式运营, 表明长株潭一体化进程的加速, 三市目前已形成一个机场(黄花国际机场)、三条主要铁路(京广、湘黔、长石)、三条主要高速公路(京珠、长常、潭邵)、四条国道主干线(10

6、10

7、

319、320) 及湘江水路等构成的城市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同时其处在贵州、江西、湖北、广西各省市的包围中, 南面有以广州、深圳为核心的珠三角城市群,北面有以武汉为中心的华中城市群, 具有很好的客源市场。据资料统计, 长株潭城市一体化后, 三市城市人口达565 万人, 加上周边12 个县市的城市人口和外地流动人口, 城市人口将达到1500 多万人。

(四)长株潭发展休闲农业的经济条件

长株潭地区是我省的经济中心, 湖南旅游的中心和重轴, 号称湖南旅游“金山角”, 旅游总人数和总收入均占全省的50% 以上[3]。有数据显示, 2002- 2004年, 长株潭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 904. 84 亿元, 年均增长12. 9% , 比全省年均增长速度高2. 7 个百分点; 人均生产总值达

3. 9 万元。长株潭地区虽然面积不足1.

7、人口不足1.5 , 却创造了全省1.3 的生产总值。2004 年, 长株潭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334. 78 元, 比上年增长11. 9%。国外研究表

明, 当人均GDP 达到300 美元时, 人们会产生出游的愿望。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和城市化水平的大力提高, 人们的可支配收入也会增加, 越来越多的城市人口为了缓解沉重的社会生活压力, 丰富生活, 放松心情, 城市群附近的农村就成了他们纵情和休闲的理想乐园。

三、长株潭发展休闲农业的对策研究

(一)整体发展, 观光为主

长株潭三市作为湖南省经济发展的中心, 休闲农业已慢慢发展起来, 但三市区位、资源、经济、文化、交通条件的差异决定了在该区域发展休闲农业必须相互协调、互补发展。所谓经济互补性是指由于客观上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差异, 导致区域与区域间经济联系十分密切, 从经济交往中, 相互取长补短、各取所需、相互协调、共同发展[4 ]。现在长株潭休闲农业发展还不平衡, 长沙已领先起跑, 因此必须整体开发, 互补发展。长沙利用其经济、科技、璀璨的湖湘文化及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 株洲利用其服装、特有的林业资源、神圣的炎帝文化, 湘潭利用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名优土特产品及优美的自然风光来吸引旅客, 通过发达的交通网络, 将相对分散但又具有互补性的资源联系起来, 形成区域资源的优化配置, 从而构建长株潭地区区域休闲农业的协调发展的资源基础。

在我国的整个旅游市场上, 现在以观光层次的旅游产品为主。长株潭地区也不例外, 现有观光渔业、观光牧业、观光农园、观光林业等多种休闲观光形式, 但开发力度还不够, 在以后的开发中应立足“观光”, 挖掘文化特色, 以满足人们休闲的心理生理需求。

(二)增加“绿色乡村”的体验元素

美国《哈佛商业评论》发表的派因第二和吉尔摩的文章宣称, 体验式经济时代已经来临。所谓体验, 就是企业以服务为舞台、以商品为道具, 环绕着消费者,创造出值得消费者回忆的活动。体验是内在的, 存在于各个人心中, 是各人在形体、情绪、知识方面的参与所得, 来自个人心境与事件的互动, 因人而异、因事而异。旅游产品的本质就是向消费者提供一种或多种经历或体验。农村体验式旅游也伴随着这股潮流应运而生, 其主要特点是游人亲身参与、体验农民的日常生活、农事活动等, 从而体味独特的生活氛围。各地区可以结合自身的旅游要素分别进行开发吃、住、玩、游、购等方面的体验活动:

吃: 突出特色, 讲究原汁原味, 保健养身, 突出一个“鲜”字; 所有食品绝对无污染, 纯天然, 突出一个“绿”字; 可让旅客品药膳菜, 喝养生茶等, 让游客既尝到有地方特色的美味佳肴, 点心小吃, 也可体会到湖湘农村饮食文化、乡土风味的精妙所在。

住: 农家小院、“仿古”农庄、家庭旅馆、古老寺庙等具有乡村风格的民间建筑对都市人们具有无可比拟的吸引力, 都市人们在此可以呼吸泥土气息, 欣赏民间建筑, 体验农村生活。玩: 采摘、垂钓、摸泥鳅、挖地瓜等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 观赏秀丽的田园风光, 呼吸清新的泥土气息,参与民俗活动、传统节庆, 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感受自然给人们带来喜悦和刺激。

游: 可以采用生态交通, 可以体验马拉车、牛拉车、狗拉车、骑马等兽力交通工具, 或者以步代车, 避免对生态环境污染, 体验乡村特有的田间风情, 享受“回归自然”的惬意。

购: 购物是旅游活动中不可缺少的要素, 游客可购买自己采摘与垂钓的农产品, 或者是绿色蔬菜、茶叶、各种中药材、熏肉等具有农村风格的产品。

(三)挖掘文化内涵, 开发特色产品

湖南历史悠久, 可是开发相对较晚, 至秦时湖南才开始正式成为中原王朝的隶属行政区。当时的湖南大体上就是长沙、株洲、湘潭等地区。在古代, 尽管湖南交通不便, 土地贫瘠, 但是古代湖南人民仍然依靠自己的勤劳、智慧、质朴和勇敢创造了灿烂的湖湘文化[5]。湖湘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不仅体现“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而且孕育着生态美的思想。长株潭具有众多的原始人文生态景观、带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民居建筑、古朴的民俗风情、各种农事节庆活动, 这些资源均可开发成具有浓郁特色、带有极强的文化与生态色彩的休闲农业产品(表1)。

传统建筑资源利用农村古代建筑遗址, 如古城、古井、古桥、古宅寺院等建筑。

传统文化与手工艺 具有地方特色的艺术品, 如湘绣、土家锦、服饰、浏阳菊花石雕、长沙墨晶石雕、木雕、醴陵瓷器、竹编、家具用具等。

地方特色民俗活动 传统节日、婚嫁礼仪、名间杂耍及健身活动、宗教仪式。

(四)政府主导,“农旅结合”

F leischer. A 等在研究休闲农业时强调, 政府制定长期的财政投入和技术支持政策不仅必要, 而且对休闲农业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6]。休闲农业与我国经济及生态环境息息相关, 一味地或盲目地发展休闲农业, 必将影响我国生态环境, 滥用资源, 将会造成生态平衡。因此, 政府必须采取各种措施, 对休闲农业的发展给予积极的引导与支持, 以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业乃基础产业, 对经济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旅游业为第三产业, 从经济的角度来看, 农业与旅游业的理想结合是第三产业在不影响第一产业的基础上的一种附加, 是农业向多样化经营转化的最佳形式[7]。因此在政府的指导下, 农民既可从事农业生产, 又可从事旅游业, 如制作名优土特产品、绿色食品、乡土工艺品, 旅游高峰期从事划船、抬轿、骑马、民俗表演、指导游客体验农耕生活等等。

(五)科学管理, 培育人才

休闲农业作为一个比较新的产业, 还处于探索阶段, 仍然面临着众多问题, 可以说在大多数人心目中还是一个不被十分了解的事物。要想发展休闲农业,就必须有一批高科技人才对其发展进行技术指导, 给予科技支持, 这样, 休闲农业才能得到更好的、合理的、有效的发展。根据产业特点, 可以将休闲农业人才分为四类(表2)。一大批优秀人才的培育, 必将为休闲农业的发展添砖加瓦, 从而推动长株潭地区经济更快、更好发展。

领导管理人才 培养一批勇于和善于科学决策的领导班子。

农业科技人才 农业的发展必须依靠科技, 科技兴农、科技致富, 科技运用 于农业与旅游必将带来休闲农业产业的快速发展。

营销规划人才 休闲农业是一个产业, 合理布局、产品促销极其重要, 必须注意选址及策划理念基础、核心问题, 这就要求此类人才必须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

农业生产人才 农民是休闲农业的直接参与人员, 农民素质的好坏将直接决定产业的发展, 必须开发农村人才资源,鼓励农民去学习农业科技知识, 提高服务意识。

[参考文献]

[1]郭一新.休闲农业旅游开发探讨[J].地域研究与开发,1999,(2):63- 65.

[2]陈福义.区域合作·整合创新·品牌营销——湖南旅游开发思路[M].中国教育文化出版社, 2004.

[3]湖南省统计局.湖南省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

[4]王良健,侯文力.长株潭一体化进程中经济互补性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

践,2001, (6) : 99-103.

[5]张群,胡湘南.休闲农业在长株潭经济一体化中的效益分析[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33- 36.

[6]Fleischer A,FelsensteinD.Suppo rt fo r rural tourism[J].A 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0,(4):1007-1024.

[7]王兵.从中外乡村旅游的对比看我国乡村旅游的未来[J].旅游学刊,1999,(2):38-42.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基金项目(编号:05C586)

作者简介:彭栋梁(1963-),男,湖南湘潭人,湖南工程学院人文系教授,研究方向: 旅游经济、产业经济学。

来源:《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2期

第6篇:长株潭城市群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分析

2010年,长株潭三市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占全省的42.2%、38.4%、43.2%和45.9%,日益成为湖南产业、城市最为密集的区域。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点推进环长株潭城市群等区域发展。这标志着加快长株潭城市群的发展已成为国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

一、长株潭城市群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长株潭三市沿湘江呈品字形分布,两两相距不足40公里。区域内国土面积2.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13.2%。到2010年末,长株潭城市群区域内集中了全省3/4的研发人员、80%的科技成果。自2007年长株潭城市群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来,该区域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发展质量明显提升。

(一)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区规模逐步扩大。最新数据显示,长株潭城市群城镇化水平已达到56.3%,比2005年提高11.3个百分点。随着城市群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区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城市空间布局加快拓展,城市群呈现融城之势。长沙形成了一主(河东主城区)、两次(河西新城和河东星马新城)、四组团(暮云、捞霞、高星、含浦)式发展布局,并积极向株洲、湘潭方向拓展。株洲在河西向湘潭方向拓展,天台—粟西组团,规划建设成13平方公里的新城区,并沿长株潭高速公路两侧发展,北上与长沙对接。湘潭则向北朝长沙方向拓展,沿江规划建设20平方公里的新城区,东面则与株洲对接。融城格局使得三市联系更为紧密,互补性日益增强。

(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示范带动作用逐步显现。2010年,长株潭城市群实现财政总收入715.8亿元,比上年增长26.8%,增速超过全省平均水平3.5个百分点,总量占到全省的38.4%;实现GDP 6715.91亿元,增长15.5%,总量占全省的42.2%,增速分别比上年和当年全省平均水平快1个百分点。在三次产业结构中,长株潭城市群农业历史悠久,工业门类齐全,第三产业比较发达,一些领域的优势已经形成或正在形成。在农业发展上,传统的粮棉油和具有特色的蔬菜、水产品、林特产品等品种繁多,附加值高,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421.9亿元,占全省的18.0%。在工业发展上,建筑、装备制造、钢铁有色、卷烟制造等行业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占有重要地位,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3681.87亿元,占全省的50.3%。在服务业发展上,以长沙为中心,商贸、运输、邮电、金融、科教、旅游、房地产、文化娱

乐、信息服务和社区服务等发展优势明显,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2612.14亿元,占全省的41.8%。在第二产业保持对国民经济有力支撑的同时,第三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日益增大,一产业占比逐年下降。2010年长株潭城市群三次产业结构比为6.3:54.8:38.9,而全省为14.7:46.0:39.3。这说明长株潭

二、三产业相对全省而言比较发达。

(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投资环境逐步改善。2010年长株潭城市群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511.88亿元,比上年增长28.4%,高于全省0.8个百分点,占全省的45.9%。其中,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867.46亿元,比上年增长20.5%。先后建成了一批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公路交通、通信、电力、饮水和水利防洪能力明显提高,城市配套设施不断完善。长沙市亿元以上的在建项目(不包括房地产)达374个,计划投资规模2632.87亿元。随着轨道交通工程、湘江过江通道工程、湘江长沙综合枢纽工程等重大项目的开工建设,长沙的基础设施将更加完善。株洲市共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67.3亿元,增长46.1%。新开工5条高速公路,武广高铁株洲西站投入运营,干线公路改建提速,炎帝大道、时代大道等建成通车,湘江风光带建设顺利推进,城市品位明显提升。湘潭市交通、通讯、电力、环保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80亿元以上,城际轨道交通等一批重大项目加速启动和推进,综合交通体系建设驶入快车道。长株潭市际市域两个“1小时经济圈”加速形成。随着长株潭三市通讯升位并网、金融同城和城际轻轨的建设,极大地促进了三市经济融合,为长株潭城市群协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基础环境。

(四)收入渠道不断拓宽,居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城乡居民收入渠道不断拓宽。2010年,长株潭城市群城乡居民收入分别为21201元和9296元,较全省平均水平高出4635元和3674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2.6%、17.9%,增速分别比全省平均水平快2.8个和3.4个百分点。其中,长株潭三市城镇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分别为14069.74元、12965.65 元和 11951.08元,较上年分别增长11.7%、19.5%和10.9%。随着长株潭新型工业化的加速推进,农村居民就业渠道拓宽,工资性收入大幅增长。2010年,长株潭三市的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分别为5354元、3793.64元和3600.45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9.5%、22.6%和25%。加上“新农合”广泛覆盖、“新农保”逐步推行、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减免等政策的实施,推动农民进一步增收,为长株潭城乡居民提高生活水平、拓展消费领域提供了内在动力和有力保障。2010年,长株潭城市群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分别为14452元和6306元,分别比上年增长7.2%和9.3%。

二、长株潭城市群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长株潭城市群总体实力还不强,产业结构不优。长株潭城市群总体人口超千万,但总体实力与人口相当的北京、上海相差甚远,与广州、深圳等发达城市的差距也较大。2010年,长株潭地区生产总值仅相当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的48.7%和39.8%、63.3%和70.6%。由于总体实力不强,难以发挥城市群的带动、辐射作用。从产业结构看,长株潭优势产业链尚未形成,传统产业比重偏大,区域内钢铁、机械、有色等传统重化工业比重较高。2010年,长株潭城市群规模以上工业中重工业企业个数和重工业总产值占了全省70%以上,而优势产业仅占全省优势产业的43.9%。

(二)城镇功能拓展不够,公共服务相对滞后,制约城镇扩容提质。近年来,长株潭城市群建设和发展有了较大进步,但仍存在资源整合差、功能不全、配套落后、产业薄弱等不足,城市群吸纳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公共医疗、社会保障、基础教育等制度和服务发展不够完善,制约了城镇扩容提质和城市化进程。最新数据显示,长株潭城市群城镇化率为56.3%,相比珠三角的70%还差13.7个百分点,离2015年实现城市化率70%以上的目标任务还比较艰巨。

(三)经济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缺乏强大带动力的产业集群和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支柱产业。长株潭城市群经济产业结构不合理,

一、

二、三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8.9:45.3:45.8调整到2010年的6.3:54.8:38.9。呈现“

二、

三、一”的产业结构,区域内一些支柱产业并不切合本地的资源或区位条件,对当地发展带动不强。化工、冶金等支柱产业的发展空间有限,自主知识产权不多,对引领未来的战略性产业开发不够,已有的科技优势还没有形成产业优势。

(四)资源节约压力较大,湘江生态环境亟待改善。湘江流域云集了电力、冶金、化工、煤炭、建材、纺织、食品、造纸等工业,这类工业的成长发展过程就是不断消耗自然资源,并使景观生态不断受到侵袭和损害的过程。湘江近年枯水频发,沿江城市的供水、航运交通、工农业生产等均受到了较大的影响。环境保护、资源节约与产业发展的有机结合还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

(五)城市群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从国外主要城市群的发展经验看,各城市间密切的产业分工协作关系是城市群发展的重要特征,政府的规划协调是城市群发展

的重要保障。从当前来看,长株潭协同发展的规划虽已颁布,但有效实施仍缺乏强有力的措施和手段,三市及各部门之间的行政壁垒也一定程度存在。另外,城市群之间的产业结构趋同,互补性不强,降低了区域经济竞争力。

三、推进长株潭城市群加快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完善利益协调、补偿机制。城市群的经济发展要形成合力,必须建立在平等、互利、协作形成的共同进步的基础之上。由于各城市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主体功能定位上的差异,必然导致地方收入的差距,特别是要使产业在区域内的转移、能源资源的转移以及环境的保护治理都会改变各市的成本和收益。因此,必须建立和完善利益共享、补偿机制,实现地方经济利益的再分配,从而实现各方共赢。

(二)加强制度创新和科技投入,提升城市群的综合实力。只有持续不断的创新力,才会有强有力的综合实力和强大的带动力与发展力。目前,长株潭的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总体实力较强,高层次科技人才优势明显,但是科技转化能力不足,未将科技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因此,要进一步加大财政对科技创新的投入,为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活动提供更多的平台,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本产出效率,推动各城市经济科学、快速、可持续发展。

(三)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发达的交通网络是城市群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要加大对长株潭基础设施的投入,进一步加快交通、公共医疗、社会保障、基础教育等建设,提高公共服务质量。通过综合制度创新,破除城乡分割的体制和机制障碍,加快城市群吸纳资金、技术和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步伐,增强中心城区的集聚辐射能力,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

(四)依托重点企业,加快产业集群发展。工业化是城市群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动力。长株潭城市群要以构建产业集群和产业链为抓手,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从目前城市群的现状来看,产业集中度不高、产业分工协作不紧密、产业链不够长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因此,各城市要打破地区、行业界限,站在经济一体化高度,发挥资源优势、产业优势,构建产业集群和产业分工。要针对这一区域支柱产业、重点企业对经济的辐射力和带动力不强的弱点,进一步拉长支柱产业、特色产业的产业链,加强企业之间的优势互补,形成产业整体优势。要充分发挥各城市产业比较优势,做大做强经济总量。

(五)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面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两型”建设是长株潭城市群发展的核心内容。而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为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发展模式,属于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经济形态。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提高全民意识,培养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新理念,发挥政府的政策导向作用和市场的基础性调节作用,加大科技、资金投入,淘汰落后技术和生产方法,开发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新技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长株潭试验区。

第7篇:长株潭大市场

长株潭大市场是经省政府批准立项,由湘潭市金三角投资建设开发有限公司开发的一个集百货、家电、食品、日化、酒水、纸品等为一体的一级批发市场。占地1795亩,总投资20亿元,总建筑面积100万平方米,设有门面5000个,摊位6000个,仓库50万平方米及停车场、道路、消防、公共设施等,是中南地区最好、规模最大、产品最全、价格最优的商品集散中心。

独享天时商机无限

长沙、株洲、湘潭三市融城战略已列入国家“十五”计划,是中央重点引导和培育的七大城市密集区之一,并列入世界银行DSC(城市发展战略)中南区的重点培育项目。仰天湖4000亩退田还湖工程,将建成湖南乃至全国最大的水上娱乐中心和水上拍摄基地,外加 的昭山旅游区和正在开发的沿江风光带,使方圆20平方公里内成为三市中心的商贸旅游区,具有无限的发展空间,而长株潭太市场则是融城战略的龙头项目。

地理优越交通便利

长株潭太市场地处长株潭三市中心,320、107国道交汇于此,京珠、上瑞高速公路穿境而过,京广、湘黔铁路在境内设站,湘江常年通航,紧临黄花国际机场和大托铺货运机场地,交通十分便利。

政策优惠入市得利

·大市场实行“统一管理、封闭运行”的原则。工商、税务、公安等有关部门参加组成的市场管理委员会依据政府精神,放宽政策、搞活市场,为经营户提供宽松的经营环境。 ·进场业主可享受省、市、区政府给予众多的优惠政策,详见潭岳政发(2002)9号文件《岳塘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市场长株潭大市场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其中三年内应交的工商费和地税等由金三角公司统一代缴,不另向经营户收取。

·市场经营业主可随房落户,,只收取办证工本费,子女入学与本地居民子女同等对待。 ·国家专业银行给市场经营业主提供50%购房按揭贷款。

·市场统一为经营业主代办开业所需所有证照。

·对来市场配套发展的加工业产品,其进场自销部分,只征流通环节税金。

·对来市场交易的外地车辆,除处置交通事故和刑事案件处,一律不检查、不罚款、不扣车、不扣货,确保物畅人安。

·挟中国入世的风雷,乘三市融城之东风,各级政府和开发商将与广大经营业主精诚合作,共建兴旺发达的长株潭大市场------我们美好的家园。

第8篇:长株潭两型社会调查

长株潭两型社会社会调查报告

调查目的:深入了解长株潭两型社会的建设状况,和变化;了解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

调查背景:

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要建立“两型社会”(即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

2007年12月14日,国家发改委正式公布,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被列为中国的第四批试验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继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和成渝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后,国家从改革发展全局和战略的高度作出的又一重大决策。2008年年底,试验区改革总体方案和城市群区域规划方案经国务院批准,2009年1月,长株潭“两型社会”改革2009年正式迈入新征程。近年来可持续发展成为了党的指导思想

一、两型社会:两型社会指的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整个社会经济建立在节约资源的基础上,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核心是节约资源,即在生产、流通、消费等各领域各环节,通过采取技术和管理等综合措施,厉行节约,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尽可能的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发展模式。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其核心内涵是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以“两型社会”为中心,我们对经常往返于长株潭的群众进行调查,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发现大部分市民都知道“两型社会”的含义,并且知道长株潭正在建轻轨,现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环境方面

长株潭的一体化虽然提高了市民往返于三地的频率,加快了市民的生活节奏,但湘江沿途接纳了永州、衡阳、株洲、湘潭、长沙等城市大量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核心区河段水质污染较严重,再加上城市规划滞后,以及审批体制与法律规定之间的不协调性,环保法律意识淡薄,致使湘江水质、城市环保、空气污染等污染较严重。

1、区域水质性缺水矛盾突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水的需求不断增长,同时水资源的缺乏和水污染的威胁在不断加剧。一是工业的水质污染。一些污染汇集湘江,严重威胁三市居民的饮水安全。二是污水的处理率低。包括省会城市长沙,几乎没有对生活污水进行二级处理,而是直接排入江河湖泊。现在三湘四水的芙蓉国度,很难找到一条未被污染的溪河,湖南不缺水,但湖南缺乏干净的水源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有些地方的水污染已经对群众的生活造成了威胁。相

关部门可以建立节水防污型社会,配置核心区各河段最小流量,开辟新的供水水源,提高供水保证率和水质。

二)城市规划方面

虽然从2008年1月1日起就施行《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但仍然有许多不足的地方,其中以城市道路绿化建设和房屋规划最为典型。许多道路绿化建设都是由临时工实施,完工后没有对该项目进行管理,使得在该片土地上一遍又一遍的栽树种花,造成人力、财力的浪费。湘潭的房屋规划也有点过于密集。

三)中部崛起研究中心主任吴永保认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意义重大,集工业、能源、农业和交通优势于一体的长株潭城市群,无疑具有很高的试验价值,以“两型社会”试验为突破口,将全面提高城市圈的整体素质。

资源方面: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不是简单的节能减排,而是要实现发展方式的改变

四)文化发展:“两型社会”建设中,要充分利用湖湘文化底蕴来发展文化产业,发挥体现湖湘文化的伟人和名人优势,把历史文化培养为经典文化,把伟人和名人文化发展为特色文化。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尤其要注重培育科技文化、倡导合作文化、培养创新文化、规范生产文化和健康消费文化,为“两型社会”的建设注入强大的文化活力和精神动力。

自主创新支撑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的发展目标、工作重点及对策研究;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发展两型产业,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两型产业技术研发与推广;两型社会建设与长株潭城市群发展研究;发展“两型”产业,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加强节约型经济体系构建,实现长株潭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发展两型社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服务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服务型政府,推进两型社会发展;人文教育与两型社会建设的实证研究;深化社会保障体制改革,构建和谐社会基础;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资源节约对策研究;长株潭一体化土地使用机制研究;长株潭金融服务体系研究。

五)加快湖南经济发展

湖南是传统农业大省,地处经济不发达的中部地区,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相对滞后。“十一五”期间,在湖南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湖南大力实施新型工业化战略,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全省工业化水平提高6.2% ,城镇化水平提高

7.4% ,

三、总结

自主创新支撑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的发展目标、工作重点及对策研究;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发展两型产业,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两型产业技术研发与推广;两型社会建设与长株潭城市群发展研究;发展“两型”产业,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加强节约型经济体系构建,实现长株潭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发展两型社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服务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服务型政府,推进两型社会发展;人文教育与两型社会建设的实证研究;深化社会保障体制改革,构建和谐社会基础;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资源节约对策研究;长株潭一体化土地使用机制研究;长株潭金融服务体系研究。

电信1101班马存禄

201156110108

第9篇:长株潭地区两型社会建设论文

2007年12月,长株潭城市群被国家列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是湖南人民特别三市人民经济社会生活中的一件特别重大的事情,意义十分深远。但目前在相当一部分人们的心中,“两型社会”似乎仍只是专家学者口中咀嚼难化的概念。笔者认为,不能把“两型社会”神秘化,只有不断强化“内合”,坚持贴近长株潭一体化的实践操作、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关联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才能广泛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因素,尽快取得应有的经济社会效应。

“两型社会”建设途径的思考

长株潭城市群建设“两型社会”的总体思路应当是力争用5~8年时间,通过改革试验,形成两大机制,走出两条路子,实现三大效益。两大机制:一是资源节约机制。建立建设用地集约开发、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节能降耗达标控制等机制,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的先进适用技术,统筹解决城镇化进程中的土地约束和工业化进程中的增长方式粗放等问题。二是环境友好机制。完善环保决策约束机制、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倡导环保导向的生产消费方式,确保在城市群加快发展的同时,排污总量全面消减、污控水平全面提高、环境质量全面改善,使生态环境成为提升长株潭特色和品质的抓手。两条路子:一是新型工业化道路。建立健全自主创新体系、企业改革重组、资本市场培育、区域分工合作等机制,形成以“两型”产业为主体,优势互补、集聚发展的产业新格局。二是新型城市化道路。推进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共建共管共享、户籍制度一体化、社会保障、义务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多项改革,形成城市群科学规划、有序建设、组团发展,农村劳动力顺畅转移、城乡差距不断缩小,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城镇化新格局。三大效益: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显著改善,基本形成空间布局合理、承载功能健全、“两型”产业优强、城乡和谐的发展格局,力争率先实现全面小康,力争成为全国“两型”产业的核心基地、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战略的示范地区

一、“两型社会”试验区是一个集合范畴

国家发改经体〔2007〕3428号文件明确批准的是,将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列为“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而非这四个单独的城市。城市圈、城市群是一个集合范畴。无论是武汉,还是长沙、株洲、湘潭,每个城市的改革试验都必须服从于所在城市圈、城市群的整体利益,实现整体资源配置最优化,赢得整体的共同繁荣发展。凡是有损于整体利益的政策措施,哪怕对某个城市的发展具有短期的积极效应,都应该予以果断调整。凡于有利于整体利益的构想设计,哪怕会暂时影响某个城市的经济增长,都应该大胆试验。没有这种意识,试验区内的城市就有可能各自为阵、自行其是,甚至产生恶性竞争,为了自身更快的发展不惜损害周边城市的利益。即算个别城市从中获得直接好处,但从整体上来看仍将是得不偿失的。

二、“两型社会”建设需要理性的返观内视

长株潭获批“两型社会”试验区固然是件大喜事,但并不要因此多么地荣耀。一方面长株潭只是国家现有的六个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一,今后可能还会出现更多的试验区。另一方面获批试验区本身是国家对于加快湖南发展、加快长株潭一体化的鞭策,更多地体现了中央的期望、湖南的责任。长株潭一体化的构想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甚至解放初期“毛泽东城”的传说,曾被称为“中国区域经济自觉进行的第一次尝试”。但是“起个大早,赶个晚集”,直至2007年,在张春贤书记“长株潭一体化今年起一定要有实质行动”的强硬表态下,才有了三市人民期盼甚久的长株潭公交车。新世纪以来,中西部地区域经济一体化方兴未艾,均起步于2003年左右的陕西西咸一体化、河南郑汴一体化来势迅猛,西安、咸阳已经于2006年9月实现电话并网,统一了区号为029。郑州、开封之间的快速通道——郑开大道已经于2006年10月通车,不收取过路费用。起步于2004年的新疆乌昌一体化,其进展速度更为惊人,当年就在不涉及乌鲁木齐市、昌吉自治州行政区划调整的前提下成立了乌昌党委,2005年成立了乌昌财政局,2006年通过了《乌昌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相比之下,我省的长株潭一体化确实需要从多方面来检视和反思,深刻地作出自我剖析,果断地加快自我完善。这次长株潭获批“两型社会”试验区,授有“全面推进各个领域的改革,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突破,大胆创新”的尚方宝剑,如果仍不能在三市一体化的力度、进度、深度、广度上有明显突破,将愧于面对以上这些尚不是试验区的地方

三、“两型社会”理论要内化到人们思想意识中去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亲和力”一词也首次从百姓语汇成为一个崭新的政治语汇。“两型社会”建设是事关区域长远发展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需要动员社会各界积极广泛参与,要结合本地实际加强“两型社会”建设理论创新工作,尽量透着亲切,让老百姓一听就懂。老百姓对于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最直接、最质朴的愿望,无外于加快推进长株潭一体化、进一步改善城乡环境、提高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等等。要从这些实际出发,把“两型社会”建设与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紧密结合起来。要告知老百姓,“两型社会”建设将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哪些改变,人们关心的哪些问题到什么时候将得到有效解决,人们在“两型社会”建设中的权利和义务有哪些,政府需要人们通过怎样的行动来支持、协助、配合、参与等等。真正做到用生动的事实教育人、说服人,端正人们对“两型社会”建设的认识,激发人们参与“两型社会”建设的热情。例如武汉已经启动11湖连通、太阳能入户、公交车油改气、推广节能灯具等工程,着力拓展“两型社会”建设改善民生的渠道和载体。如果对于大多数老百姓来说,“两型社会”一直只是遥不可及的生涩概念,“两型社会”建设就很可能长期停滞于意识形态层面,成为“空中楼阁”。

四、“两型社会”建设关键在于协调整合内部资源

按照世界都市经济圈发展的一般规律,均要经历“强核”、“外溢”、“布网”、“整合”、“耦合”等阶段,长株潭城市群建设同样不可避免。但长株潭城市群又有其特殊性,首先缺乏像上海、武汉、西安这样的特大都市,不具备足够的集聚和辐射功能,同时三市之间的行政壁垒仍将在一段时期内成为“两型社会”建设的瓶颈。因此目前这阶段必须创新思维模式和管理模式,在暂不改变现有行政区划格局的基础上,协调整合好三市各个方面的资源力量。集中打造“强核”。湖南要发展,首先要做大做强长株潭;长株潭要发展,首先要做大做强长沙。“核”不强,“圈”就不够大,“磁”力就有限。在长株潭一体化提出的初期,受“平均主义”和“均衡发展”思想的影响,一部分人提出“长株潭是湖南最发达的区域,作为战略发展重点对其他地方太不公平”,造成了长株潭一体化一度搁浅。如果没有当年邓小平同志“优势地区优先发展”、“让一部分先富起来”的果敢决策,没有经济特区和东部沿海的率先发展,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就不可能取得现在的丰硕成绩。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既要加快一体化进程,共同在省内率先崛起,又要防止内部的均衡主义,要重点加快长沙的发展。相当一段时期内,长株潭三市曾对各方面资源的竞争十分激烈,一些本来放在长沙可能见效更快、作用更大的项目,被株洲、湘潭以降低门槛、牺牲利益的方式挖走。反之,也有本是株洲、湘潭急需的项目被吸附于已经饱和的长沙。如果要在经济上真正实现一体化,就不应该发生这种现象,要确保项目能够放在最合适、最需要的地方。作为省会的长沙确实存在很多明显的优势,这些优势都应该得到充分发挥和利用。长沙得到率先发展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只要是符合经济规律的理性选择,就不应该人为干扰。按照城市圈域理论,在如此近的距离内,不可能有三座并峙的中心城市,三市不成互利关系,便成对手关系。长株潭之间更多应该地合作而非竞争,株洲、湘潭要适当调整功能定位,一方面要充实作为长沙的卫星城、姐妹城的角色,继续发挥在各自区域中的“次核心”作用,另一方面要支撑并借势于长沙的率先发展,而不是狭隘地在各项经济指标上追赶攀比。

五、“两型社会”建设要善于化外为内

“两型社会”建设不但需要“内蓄势”,还需要“外借力”。 外力甚至可以在关键时候发挥“四两拔千斤”的作用。长株潭区位优势明显,又有国家政策上的强力支持,对外引资、对外引智的关键在于能否提供一个真诚、友好的合作环境。只有多栽“梧桐”才能引来“凤凰”。要善于化外为内,充分从外部集聚、整合、调动各种有利因素。“内”具有亲密友好、利益共享的含义,发展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就是要克服短期利益、小集团利益倾向,立足于双方的和谐共赢、长远利益,经常进行换位思考,尊重对方的立场,考虑对方的感受,保护对方的利益,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要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使长株潭成为既宜居又宜业的现代化大都会,不但能使本地人们安居乐业,还可以挽留外来人才落地生根。要用开放的环境来包容人,用和谐的环境来感召人,用优美的环境来吸引人,进一步提高长株潭在国内外的知名度、美誉度,不断赢得更加广泛和深层次的认同

浅析大学校园文化的三个表现 众所周知每一所大学都有其固有的文化底蕴, 无论是哈佛、 剑桥这样的世界一流名校, 清华、 北大这样具有百年历史的国内著名学府, 还是一所所名不见经传的专科院校, 一所大学的文 化传统不仅折射出大学的办学理念, 更成为指引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风向标。 大学校园里浓厚 的文化氛围不仅有利于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利于 教职工形成爱岗敬业、 无私奉献的优良的传统, 更有利于形成一种促进大学健康快速发展的 巨大推动力和凝聚力,形成一种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谐迅速发展的强大影响力,正是 基于这个原因,才使的大学校园文化成为大学这座象牙塔不可动摇的基石。 大学校园文化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大到一所大学整体的办学理念, 小到每一个学生在 大学的影响下所形成的内心修为。我认为,大学文化最集中的的体现便是大学的校训,没有 特色的校训,一般是不可能成为有精神的大学。校训,是学校的精神所在,它不仅反映了一 所大学的文化传统和办学宗旨, 也深深砥砺着一代又一代学子的人格品行, 激励着代代学子 发愤图强,报效祖国。清华大学的校训是“厚德载物,自强不息” 。它强调了做学问和做人 的内在联系,要想学有所成,首先要立德,唯有“厚德”才能纳天地万物,达三江五湖,成 为对社会对人民有用的人, 除此之外还要有坚韧不拔的毅力, 有面对挫折不屈不挠的斗争精 神,唯有如此才能不被命运中不可避免的大风大浪所击败,才能成功的到达胜利的彼岸。 北京大学的校训是“勤奋严谨求实创新。 ”北大之所以成为全国著名的一流名校,不仅在于 她百年的风雨历程, 更在于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学术涵养和博大胸襟。博学审问 慎思 明 “ 辨笃行” “让真理与你为友” “剑桥——求知学习的理想之地”这些世界一流学府的校训无不 彰显了一种强大的内在精神文化修为, 正是因为这些强大的内在精神文化的影响, 才铸就了 足以影响世界的一流高等学府。 其次, 一所大学的主体是生活与其中的莘莘学子, 这就必然导致了千千万万的学生成为大学 校园文化的主体, 培养怎样的学生必然成为大学校园文化的另一个核心所在, 办教育的根本 目的是为社会培养一批有修为, 有能力的建设者, 能为国家, 为社会贡献毕生精力的实践者, 真正有文化修为的大学会将其内在的文化涵养转化为指导学生建设社会的指导思想, 会在每 个学生的内心里开疆拓土, 建设带有自己大学本质属性和根本烙印的文化国度, 如果在这个 国度里我们可以找到作为人所应拥有的最大化, 最丰富的美好品质, 那么毫无疑问这所大学 的文化建设就是成功的。 如果从这所大学的校门里走出的只是空有一手技能而毫无理想, 毫 无抱负,更无品质可言的学生,那么这所大学的文化建设就是失败的。 第三,大学文化的第三个方面表现在大学的软硬件和谐发展上。一所大学就如同一台电脑, 硬件和软件都是不可缺少的,如果没有功能强大、效率极高的硬件作为支持,那么再好的软 件也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同样如果失去了软件,在强大的硬件也只能成为摆设,大学的 硬件和软件就如同人的两条腿,失去了任何一方,人都不可能快速稳定的前进,而两者的不 均衡发展也必然会导致整个系统的行动受阻, 试想一下, 一个跛脚的人能走得快吗?一所大 学既要有“大楼”又要有“大师” ,而“大楼”与“大师”的有机结合构成了大学校园文化 的基本轮廓,两者之中任何一方面的不足,都将导致大学校园文化的整体缺陷,但令人感到 惋惜的是,在当今的中国高等教育领域,人们过多的关注了硬件的发展,把主要的精力投入 到盖“大楼”上而忽略了“大师”的培养,也许您会说这只是一个阶段, “大楼”盖好了我 们自然会将精力转向培养“大师” ,但是殊不知教育最害怕的就是“断血” ,一次教育的“断

血”会使成千上万的学生营养不良,而教育最难治愈的也恰恰是“断血” ,当我们发现我们 的教育体系面色苍白,气若游丝的时候,我们会恐怖的发现整个世界也已然失去了血色,到 那时候,我们该到何处去为我们的教育,为我们的世界寻找新鲜的血液呢? 教育乃国之根本,而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简单的给学生灌输知识,而是教给他们如何做人, 如何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教育的根本在于用我们培养的人才去建设一个和谐的社会, 大学 作为整个教育体系的上层建筑, 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而营造良好的大学校园文化氛围作为大 学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不仅有利于千千万 万天之骄子的成长成才,更有利于整个社会血液的更新和体魄的强健。 大学作为文化的产物, 身上将永远流淌着文化的血液, 骨子里将永远埋藏着文化的魂魄—— 任时光荏苒,沧海桑田。

调查类型:研究性调查

调查对象及样本分布:

本次调查对象涵盖大

一、大

二、大

三、大四学生以及研究生,其数量各六十,男女比例为1:1.。

地点:a 宿舍 随机选择一栋宿舍楼,晚上7点30到9点30.,敲门进入宿舍,一舍两份,填完后马上收回。 50%

(1)图书馆自习室 25% 可靠性85~95%

(2)图书馆阅览室 25% 可靠性 85~95%

调查时间:2006年底

调查目的:了解在校大学生对校园文化、方针政策的认识,调查了解学生文化生活现状,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参考。

(一)、文化与校园文化

据调查,学生对校园文化的认识较为全面,因为校园文化既是物质层面上的文化又是精神层面的文化。问卷显示,68.5%的同学认为大学文化是物质与精神的结合体,而有21.5%的同学则认为大学文化抽象为一种精神,仅有10%的同学认为大学文化是校园氛围的物化形式。

说到大学文化,不可缺少的是一个学校的历史。在调查中,有15%的同学对我校历史了解并且感兴趣,8%的同学则对学校“非常不了解”,33%的同学表示“不太了解”,44%的同学则表示“了解一部分”。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原因,在另一项调查中可以看出:从了解学校情况的途径方面,56%的同学选择了“听别人说”,而占第二位的是“报纸”,占30%。“听别人说”这样一种了解方式显然是很空泛的,而道听途说往往使人对一个学校的认识产生偏差,从而给学校的声誉、校园文化的传承产生不良影响。从“学生对学校情况了解途径调查”的图表中可以发现,“报纸 ”和“校园网”占整个调查的40%,这说明有相当一部分同学选择从校园媒体方面了解学校,这也说明在大学校园里,媒体的地位是很重要的。

(二)、校园学术环境探究

大学文化是校园环境、教学特色、学术环境、社团活动等一系列的物质和精神的集合体。而教与学依然是一个学校最重要的事情,也是最能够表现一个学校的文化特质的方面,因此,对校园学术的调查是首当其冲的。

通过问卷的调查结果我们发现,大多数学生对学校学术氛围评价平淡,渴望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认为学校学术氛围浓厚的只占考察比例的18%,而46%则认为“还过得去”,剩下的36%则认为学校“没有学术氛围”或者是保持沉默。在选择中出现了大量认为学校没有什么学术氛围的比例说明:我校的学术环境有待改进。从另一

个方面讲,这又是与当今社会大气候息息相关的。当下,高校学术氛围普遍缺失。根据调查问卷结果,对这一现象简要分析:

(1)社会“考证”热,学生浮躁、不塌实

有些人为了取得更多的证书,甚至放弃在校的学习机会,花另一份钱去外面的补习班、辅导班学习。学校作为高校教育的载体,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任,其在教育中的核心作用是任何校外的补习班、辅导班所不取代的,为了考取某项证书而忽视了在校的学习,是很不明智的做法,学生应当利用校内资源学好本专业的课程再考虑学习其他的知识。

(2)加强图书馆、自习室等硬件设施的建设

调查发现,同学们所关注信息的范围,平时所阅读的书籍类型以社科,文学和武侠类居多。大多数人认为校内自创的刊物政治性、学术性较强,可读性较弱。订阅的刊物偏向学术方向的较多,虽然也有一些文艺性刊物,数量不少但是质量不高,也没有什么吸引人的地方。28%的同学对学校图书馆的资料很满意,46%的同学则认为一般。

硬件设施是学校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也是学生在课余时间学习、吸取知识所必备的。随着高校扩招,学校扩大建设规模如箭在弦上,一触即发,校方在建设过程中,需要精打细算,将教学设施与生活设施建设合理安排,确保学生拥有高品质的生活、学习环境。

(三)校园文娱活动分析

在一个学校里,教学活动是一个重要的环节,而除了学业以外的课余活动也是校园文化必不可少的。为此,我们对课余时间里同学们的行为进行了调查。

在当今社会,许多大学生对社会时事毫不关心,总是说“我并不关心什么经济和政治,这些事情与我无关”。这些真与大学生毫无关系吗?不是的。作为当代大学生,肯定是要关心这些时事政治的,只有了解了,才会有拼搏的方向,才能肩负未来的使命。一个不关心国家政治经济的大学生不能称得上是一个完整的大学生,大学校园文化不应该是爱情、足球、毫无意义的争论调侃和不知所云的伪小资情调,每个学生都应当对政治有足够的重视。

大学文化是学校的精神、传统作风的综合体现,是校内所有成员共同创造的一种过程。它包括知识、氛围、环境、价值、信念以及其他一切独有的能力和习惯,客观地创造一种育人的环境和氛围;一旦某种精神形成了,必然会对学校的发展产生导向作用,形成一种独有的校园氛围,从而使生活在同一所学校的各类人员彼此之间产生强烈的认同感,进而升华为校园归属感、责任感和荣誉感。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在校园管理中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是必须长期坚持不断发展的。在这里,我们将大学校园最重要的文化感知者学生的行为进行简要的分析,为的就是通过一些问题引出一些更深入的思考,探讨大学的文化现象,挖掘出我校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也希望更多的人关注大学文化建设,为构件一个和谐的校园而努力,同时也是为提高自身修养,增强民族责任心和民族自豪感而努力。

上一篇:医院物业应急处理预案下一篇:河北省高速公路标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