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发展

2022-12-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交通运输发展

加快转变交通运输发展方式开创“十二五”交通运输科学发展新局面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国内外形势作出了科学判断,深刻指出,“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我国经济社会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判断,对于深刻认识交通运输发展形势、推进交通运输科学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谋划好“十二五”交通运输改革发展,加深对重要战略机遇期的认识,加深对转变发展方式紧迫性的认识,十分重要。部党组在研究制定“十二五”规划中,对新时期交通运输发展面临的形势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对于交通运输来说,今后一个较长时期有四个“没有变”:一是整个国家仍处在重要战略机遇期没有变;二是交通运输作为国民经济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服务性行业的战略地位没有变;三是各级政府对发展交通运输的重视支持和人民群众持续增长的交通运输需求没有变;四是中央优先发展交通运输的方针政策没有变。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更加突出强调了“按照适度超前原则,统筹各种运输方式发展”。因此,未来五年,交通运输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

与此同时,我们要清醒地看到,我国交通运输发展也积累了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还面临着世情国情深刻变化带来新的挑战和考验。交通运输发展不平衡、不协调,区域和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还比较大;基础设施总量还不能完全适应和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提高交通运输基础设施供给能力的任务还很繁重;拓展运输服务领域、提高服务质量水平与适应经济结构调整、顺应人民群众出行的期盼还有差距;交通运输行业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信息化水平还不高,制约了管理水平、服务水平的整体提升;资源环境等对交通运输建设和发展的约束强化,走低碳、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刻不容缓;重特大自然灾害和突发性事件频发,交通运输安全保障和应急处置体系亟待进一步加强。我们要深刻认识加快转变交通运输发展方式的紧迫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切实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把科学发展作为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的关键、基础和“总钥匙”,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谋划、统筹安排,推动“十二五”交通运输沿着科学发展的轨道继续前进,不断提高“三个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部党组在认真分析当前形势和未来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结合交通运输实际,研究提出了“十二五”交通运输发展的总体要求,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中央的一系列决策部署,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交通运输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结构调整为主攻方向,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积极推进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加快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到2015年,初步形成涵盖公路水路民航邮政的安全畅通便捷绿色的交通运输体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

实现上述总体要求,必须紧紧抓住加快转变交通运输发展方式这条主线,这是关系交通运输发展全局、推进交通运输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持续推进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转型、加快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的必由之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交通运输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要增强加快转变、促进发展的紧迫感,把转变发展方式贯穿到交通运输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在“加快”上下功夫、见实效。2009年全国交通运输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交通运输发展方式要实现“三个转变”,即由主要依靠基础设施投资建设拉动向建设、养护、管理和运输服务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科技进步、行业创新、从业人员素质提高和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转变;由主要依靠单一运输方式发展向综合运输体系发展转变。我们要按照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部署要求,在继续推进“三个转变”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加快转变交通运输发展方式的内容、途径和政策措施。

落实“十二五”时期交通运输发展总体要求,要从以下六个方面组织推进。

第一,稳步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坚持适度超前,继续保持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适度规模和速度,确保国家扩大内需的重点在建和续建项目顺利建成并发挥效益,完善国家综合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网络。公路方面:以国家高速公路网建设为龙头,加强省际连接线(“断头路”)建设,到2015年基本建成国家高速公路网。修订国家公路网规划,强化国省道改造,力争“十二五”末路网整体结构优化升级,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水运方面:有序推进沿海港口建设,完善煤油矿箱等主要货种港口布局,加强资源整合,推进以临港工业为依托的沿海港口新港区开发建设。到2015年,我国沿海港口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适应度达到1.1∶1。加快推进长江等内河高等级航道建设,实施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建设工程、荆江河段治理工程、西江航运干线和京杭运河扩能工程等重点项目,到2015年,内河高等级航道达1.3万公里。民航方面:优化机场布局,增强机场保障能力,到2015年,民用机场覆盖全国80%以上的县级城市和人口。邮政方面:加强邮政基础网络建设和增强快递发展能力,基本完成空白乡镇邮政所补建,到2015年,全国邮政局所数达到6.2万个。

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进一步增强统筹区域交通运输协调发展能力,为西部大开发、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地区率先发展以及天津滨海新区、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等提供交通先行服务。健全完善投资体制机制,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重点向中西部地区和老少边穷地区倾斜。完善国边防交通网络,加强国际通道和口岸公路建设,促进红色旅游公路发展。

第二,加快推进结构调整。2010年全国交通运输工作会议提出“一条主线、五个努力”的总体思路,明确了加快转变交通运输发展方式、推进结构调整的主要内容和重点任务。“十二五”要把结构调整作为转变交通运输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进一步加大力度,加快推进,务求实效。

一是深化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综合运输规划体系和协调机制,优化通道结构,合理配置综合运输通道和枢纽资源,推进国家运输通道建设,加快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有机衔接、安全环保的综合运输基础设施网络。加快综合运输枢纽建设,为各种运输方式的有效衔接创造条件,提高综合运输优势和组合效率。“十二五”重点建设与铁路衔接的综合客运枢纽100个,在36个中心城市重点建设现代化综合客运枢纽,完善集疏运基础设施。加强养护管理,提高公路、航道、港口、机场的运营水平。继续推进运力结构调整,鼓励发展标准化、专业化运输工具,推进内河船舶标准化,不断提升运输装备技术水平。

二是深化现代物流发展。积极支持运输站场向物流站场特别是物流园区转型,加强货运站场与物流园区规划衔接,改造、提升现有货运站场,发展内陆无水港,拓展服务领域和功能。引导和支持运输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加快培育龙头企业。优化运输组织,积极发展多式联运以及集装箱、江海直达等先进的运输组织方式,加快甩挂运输试点工作。推动邮政快递加快发展、提升水平,积极扶持农村物流配送,拓展城乡客货运输服务领域。

三是深化科技进步和信息化建设。(见后文)

四是深化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行业建设。积极发展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开展低碳交通城市试点工作,鼓励混合动力、替代燃料运输工具的发展,促进能源消费结构优化升级。到2015年,全国营运客货车单位运输周转量能耗分别下降6%和12%,全面实施营运车辆燃耗限制标准;海洋和内河营运船舶单位运输周转量能耗分别下降16%和14%;沿海港口单位吞吐量平均能耗下降8%。探索建立绿色交通发展机制,发展循环经济,推广应用节能环保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淘汰落后工艺,降低车船等交通运输工具的空驶率,鼓励路面材料、施工废料、弃渣、废旧轮胎、港口和航道疏浚土等资源的再生和综合利用。

五是深化安全监管和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坚持预防为主、预防与应对有机结合,加快基础设施、安全监管、专业救助、治安防控、协调机制建设,逐步实现管理规范化、监管法制化、手段现代化、人员专业化、应急高效化。健全完善安全生产责任链和长效机制,加快建设安全生产和应急保障综合信息服务系统,继续完善水路、公路等安全应急指挥系统,健全应急预案,加强应急运力和物资储备。到2015年,基本建成全方位覆盖、全天候监控、快速反应的现代化水上交通安全监管系统和救援体系,努力做到“十二五”期单位运量的事故件数、伤亡人数、事故损失稳步下降,人命救助成功率达93%以上。基本建立公路应急抢通保通体系。继续组织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平安工地”活动。推进重点营运车辆联网联控系统建设,开展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保工程建设。

第三,着力推进科技创新和信息化建设。深入实施“科技强交”战略,统筹推进创新能力建设、重大科技研发、成果推广应用和标准化建设。围绕交通运输建设、管理的共性和核心技术,继续加大投入,优化资源配置。注重消化吸收前沿技术,加强基础性、引领性重点项目研发,解决制约行业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问题。到“十二五”末,交通运输科技贡献率达到55%。

提高信息化水平,着力抓好“三个系统”建设:一是以电子政务为主体的交通运输行政管理和服务系统,加强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推进数据共享开发利用。二是以物联网技术应用为引领的出行服务系统,运用新一代通信、射频识别、卫星定位、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在智能交通、基础设施状态感知和安全运营、集装箱多式联运、甩挂运输等领域开展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提高公路水路出行的公众信息服务水平。到“十二五”末,公众出行信息覆盖率达75%,建成地市级以上城市出租车服务信息管理系统,建成长江干线数字航道。三是以传感和相关信息技术为支撑的交通运输监管、应急保障系统。基本建立部省联动的市场信用体系、应急保障、经济运行分析等信息平台,建成全国高速公路光纤通信信息网络。

第四,不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交通运输是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衣食住行的重要领域和民生工程。要加快构建衔接顺畅、方便快捷、经济可靠的运输服务体系,保障重点物资和城乡居民生产生活必需品的运输畅通。落实“公交优先”战略,发挥轨道交通、快速公交在城市交通运输系统中的骨干作用,建设“公交都市”示范工程,缓解中心城市交通拥堵。加强和规范出租车市场管理。到“十二五”末,实现全国高速公路电子不停车收费平均覆盖率60%,建成城市公交专用道10000公里,民航航班正常率保持在80%以上,乡镇邮政局所实现全覆盖,建制村村邮站和邮件转接点覆盖率超过80%。

农村公路是农村重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要坚持扩大成果、完善设施、提升能力、统筹城乡的原则,着力改善中西部地区和老少边穷地区农村交通运输设施条件,夯实新农村建设的交通运输基础,推进交通运输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组织实施以西部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为重点的全国农村公路通达、通畅建设工程,进一步改善农村公路网络结构,增强整体服务能力。到“十二五”末,我国农村公路总里程达390万公里。提高农村公路抗灾能力和安全保障水平,加大农村公路桥梁新改建、渡改桥、安保工程等专项工程的实施力度,强化质量管理。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着力推进长期稳定的农村公路养护公共财政投资体制和运行机制,逐步实现管养规范化、常态化。统筹城乡客运资源配置,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稳步提高农村客运班车通达率,鼓励城市公交向城市周边延伸覆盖。到“十二五”末,基本实现全国所有乡镇通班车,90%的建制村通班车。

第五,深入推进交通运输改革开放。按照中央大部制改革的部署要求,继续积极落实好各级交通运输管理部门职责,加快职能转变,推进综合运输法制体系建设,逐步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交通运输行政管理体制,努力消除制约综合运输体系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

继续深化取消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后续改革,加强和规范交通运输建设专项资金和财政性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深化交通运输投融资体制机制改革。继续引导和鼓励民营、社会资本和外资进入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领域,规范民营和社会资本投资项目管理,不断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

推进公路管理体制改革,重点解决好事权不清、责权不符的问题,推进以高速公路为主的收费公路体系和向社会公众提供普遍服务的免费公路体系建设。完善港口、航道、锚地等公用设施建设、维护和管理体制。稳步实施交通运输行政执法模式改革。深化民航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航空公司、机场、空管的协调发展机制,推进机场管理体制改革和空管体制改革,健全完善邮政普遍服务保障监督机制。推进交通运输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培育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交通运输市场,完善市场准入机制,加强行业诚信体系建设,营造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环境。

坚持互利共赢的方针,深化与周边国家的交通运输战略合作,加强双边、多边以及与国际组织的合作,为保障我国经济安全和能源安全创造条件。贯彻落实“走出去”战略,为交通运输企业拓展海外工程承包和发展劳务外派创造有利条件。

第六,持续推进行业文明和党风廉政建设。认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力推进和深化行业精神文明建设,组织开展好“学树建创”活动。到“十二五”末,争取创建150个全国文明单位,创建80个省部级文明行业、400个省部级文明单位和500个省部级文明示范窗口;打造10个文化精品、100个文化建设示范单位和1000名先进典型,进一步塑造和提升交通运输行业的形象。

进一步加大教育、制度、监督、改革、惩处、纠风力度,健全交通运输特色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和长效机制,落实领导干部《廉政准则》和各项要求,深入推进重点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净化交通运输科学发展环境。

深入实施“人才强交”战略,加强交通运输系统干部职工队伍、执法队伍和人才队伍建设。优化队伍结构和人才结构,强化领导干部和专业人才教育培训和基地建设,创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把更多的优秀人才集聚到交通运输行业。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按照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建设一支政治强、作风优、有能力的干部队伍。提高交通行政执法的规范化水平,建设一支作风硬、纪律严、服务好的行政执法队伍。落实“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工程”,建设一支素质高、业务精、技术尖的专业人才队伍。

(李盛霖部长在2011年全国交通运输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节选)

作者:李盛霖

第2篇:新时期区域经济发展与交通运输的协调发展探究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社会各界对交通运输领域发展越来越重视,尤其是关于新时期区域经济发展与交通运输协调发展方面更是如此。交通运输行业作为社会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必将在社会经济长远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区域交通运输行业不仅可以有力地推动区域企业规模的进一步扩大,而且也将有利于区域内部产业升级并有效地优化区域经济格局等。因此,本文将重点论述关于我国新时期区域经济发展与交通运输协调发展,分析总结得出相应的优化策略,从而极大地推动我国区域经济长远发展。

关键词:交通运输;新时期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我国社会诸多行业之间形成较为紧密的联系网络,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当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关于新时期区域经济发展与交通运输行业两者的结合可以说是对社会生产力水平提升等方面产生较为显著的影响。新时期区域经济发展是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模块,而交通运输行业则是经济发展的有力载体,只有将两者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才能够进一步地推动社会诸多行业之间协调发展,从而有效地提高我国社会区域经济发展影响力。

一、关于新时期区域经济发展与交通运输的简要概述

现阶段,新时期区域经济发展与交通运输行业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当中占有重要的比重,因比深入分析研究新时期区域经济发展与交通运输行业是非常必要的。

1.1关于新时期区域经济发展方面。

所谓的新时期区域经济发展,简言之,就是新时期区域性的经济发展。在实际的新时期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同地区之间的区域经济发展差异较为显著,导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较为显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由于我国地域面积较为辽阔,各个地区之间的地理环境与人文风俗等有着极大的不同,致使其区域经济发展出现差异化。之所以需要高度重视对我国新时期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分析,是因为区域经济与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紧密关联,同时也可以通过地区交通运输行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方面的研究,进一步推动我国区域经济长远发展。

1.2关于交通运输方面。

交通运输行业是社会诸多行业中历史最为悠久的行业之一,在漫长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发挥着无法比拟的关键作用。所谓的交通运输就是“交相变通”,当然不同国家对交通运输行业的定义是不同的。我国交通运输行业主要包含着两大部分,就是交通与邮电,这也是我国两大国家支柱性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现阶段,我国交通运输方式种类繁多,例如,公路、水路、铁路以及空路等,并逐步形成全方位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网络。随着社会经济蓬勃发展,国家对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高度重视,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不仅有效地打破了时间与空间方面的交流限制,而且正是由于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使得人类社会才呈现出较之历史上更为欣欣向荣的整体样态。因此,进一步加强区域经济发展与交通运输行业协调发展联系是非常必要的。

二、关于我国交通运输助力新时期区域经济发展有效策略的简要说明

2.1进一步选择合理的交通运输方式

在实际的新时期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交通运输方式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进一步做好选择合理的交通运输方式是十分必要的。如何科学合理地选择交通运输方式是新时期区域经济发展与交通运输协调发展方面面临的首要问题,对于这一方面需要进一步从当地新时期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入手,尤其要使交通运输方式能够最大程度地满足区域企业经济发展需求,科学合理地提高选择交通运输方式是城市交通运输网络规划的核心要点,直接影响着我国后续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倘若选择方面出现问题,那么将就严重地阻碍我国区域经济长远发展。例如对于临海的城市而言,有关部门就必须要重视海运方面,进一步突出其交通运输方式的特色,同时对于我国内陆城市而言,选择海运方式则不会对该区域经济发展有任何帮助,那么就需要选择公路或者是铁路等。选择哪一种交通运输方式,需要依据区域经济实际发展需求而定,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与交通运输协调长远发展。

2.2进一步建立健全相应的交通运输道路体系

科学合理地选择交通运输方式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同样较为重要的还有建立健全相应的交通运输道路体系,合理的交通运输道路体系是当前我国城市交通运输工程建设的重中之重,良好的交通运输道路体系不仅能够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状况,而且能够有效地为区域经济发展营造出适宜的外部交往环境。倘若在实际的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区域内产业企业布局相对比较分散的话,那么建立健全相应的交通运输道路体系十分必要,可以进一步加强区域企业之间经济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有效地保障区域企业的长远发展利益,从而极大地盘活了新时期区域经济发展活力。

2.3进一步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维持生态平衡

当前阶段中,我国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特别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环保理念,新时期区域企业经济是否可以长远发展下去,主要是看该企业经济是否对当地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有长远的利益,无论是对于交通运输行业发展还是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均需要与当地生态环境紧密关联,在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之下,进一步加强新时期区域经济与交通运输的协调发展。只有将生态环境保护放在首要位置 才能夠使得新时期区域经济与交通运输领域协调发展持续下去,从而极大地推动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下去。

三、结语

总而言之,对于我国新时期区域经济发展与交通运输的协调发展方面已取得较为显著的成绩,但是在实际的曲艺经济发展过程中,依旧存在诸多方面的差异与不足,这就需要针对实际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深入研究与分析,总结得出相应的优化协调发展的策略。同时新时期区域经济发展与交通运输方面两者是紧密关联的,新时期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利于完善当地交通运输领域整体格局,同样良好的交通运输领域有利于新时期区域企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下去,并为诸多区域企业自身发展方面提供强大的推动力,新时期区域经济发展与交通运输的协调发展是非常复杂的过程,这就需要从多方面与多角度地分析两者有机作用机制,从而极大地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发展。

参考文献

[1] 尹忠红.区域经济学视角下交通运输溢出效应模型的构建[J]综合运输.2018(1).

[2] 宋培刚.交通运输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探讨[J]全国流通经济.2018(21).

[3] 刘宇.“三路并举”格局下河南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J].商业经济,2018(9):38-39.

作者:吴晨曦

第3篇:新时期区域经济发展与交通运输的协调发展探究

摘要: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离不开区域经济的推动,需要经济活动带来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另一方面,交通运输业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经济的发展,有助于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量扩张。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缺一不可。基于此,本文通过解读区域经济与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特点,对二者的协调发展做出了探讨,以期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交通运输 区域经济 协调发展

一、交通运输业发展的经济要点

(一)公共性与强管制性

交通运输业源于公众的实际生活需求,公共服务性是它区别于其他产业的一个重要特征,其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政府的基础道路建设。因此,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目标不是获取最大利润,而是合理高效地为社会的所有成员提供服务。在国外的研究中,运输经济学最早起源于社会的福利经济学,这也说明了交通运输的公共性。尽管运输业和利润指标没有太大相关性,但它与经济的发展却是密不可分的。

交通运输的另一个特点是强管制性,作为区域发展必不可少的特殊服务业,其公众性必然使得政府会制定相关政策加以管制。从经济角度出发,政府管制主要针对运输的价格,尤其是对一些垄断行业如铁路运输,通过制定运输限价对其均衡进行调控。

(二)较多涉及资本密集型工程

运输业本身并不是资本密集型产业,但是它所依赖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公路、铁路建设等)却常常是耗资耗时巨大的工程。以铁路建设为例,从图纸设计、材料采购到真正投入建设,这其中的每一个步骤都需要巨额的投资,而且资金的回收需要很长的时间,短则几年,长则数十年。巨额的资金投入和漫长的回收周期是一般个人和企业很难承受的。

此外,相比于其他资本性工程,道路建设还有一个风险点:已投入资金成为沉没成本,难以收回。首先,专项购入的设备很难适用于其他工程,也就是说,设备一旦购入就意味着其价值的大幅缩水。其次,道路建设具有连续性,半途而废的工程是不会产生任何替代作用的,实际上这也对设计人员提出了非常严格的要求,一旦设计与实际出现偏差,将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

(三)系统性与内部不可替代性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出行需求不再仅仅局限于一个小区域内,这就要求全国各地甚至整个世界的交通线形成一个系统化的网络,保证不同地区之间实现无缝接轨。交通运输业的系统性要求其必须时刻保持先进性和创造力,这实际上也是对技术和人才的要求。

目前发展较为成熟的运输方式有五种:公路、铁路、水路、航空和管道运输。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国家的综合运输系统。对个人来说,不同交通工具之间有一定的可替代性;但对于整个社会上的不同产业需求而言,这五种运输方式有着各自独特的功能和特性,它们之间的竞争性并不大。所以,从这一点来说,不能一味地去发展某一特定的运输方式,而要根据社会的实际需要协调发展。例如,在石油资源丰富的地区就要着重考虑管道运输,而在一些沿海和海滨城市就要大力发展水路运输。

二、区域经济发展对交通运输业的影响

(一)高水平的区域经济是交通运输业发展的助推器

交通运输业所依赖的基础设施建设属于资本密集型工程,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这些资金从根本上说来源于区域经济的发展,不同的经济发展战略对交通运输业的结构和发展速度会有不同的影响。罗托斯理论中的“经济起飞”战略认为,大量的资本投入首先会带动区域的工业发展,这也是现在一些发达国家的发展脉络。工业的快速发展使得区域的产业结构发生改变,其对运输的要求也会相应变化,例如重工业中大型器械的运输要求,将促进区域的铁路、水运交通的发展,但对轻工业起到的作用则是相反的。

实际上,区域的任一产业得到快速发展都会产生更大的运输需求,也就相应带动这一运输方式的发展。从宏观角度而言,产业的发展是经济增长的表现,尤其是作为基础工程的交通运输业,更是关系到国计民生,因此,区域经济的发展势必会成为交通运输业发展的助推器。

(二)区域合理资源配置是保证交通与其他产业平衡配比的关键

作为钢铁、橡胶和铝材的主要使用部门,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对区域资源的需求量是巨大的。但是对于一个区域而言,资源是十分有限的,如何实现在各种产业之间的合理配置,是产业发展的关键。现代交通运输发展的目标是提高交通设施的运营效率、降低对资源的依赖度,实现可持续发展。

区域在各产业上的资源配置应该适应其实际发展状况,并不是分配给交通运输业的资源越多越好。政府应该考虑的包括自然条件、人口状况、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一般来说,在人口较为集中,经济水平较高的地区,人们的出行需求较高,政府分配给交通运输业的资源也应该相对较多一些;而对那些地理条件不好,基础设施建设有难度的地方也应适当加以照顾。只有合理的资源配置才能保证区域各个产业的协调发展。

(三)技术和人才投入保证了交通运输业的领先性和创造力

从交通运输系统的特点和演化史可以发现,交通运输也是一种比较复杂的社会经济活动。当前,较为完善的综合交通系统综合了先进的数据传输、通讯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处理技术以及电子控制技术,使得交通运输成为合理、高效、精准的智能系统,从而减少了由于人为失误造成的交通损失。

目前交通建设的主要方向不再是单纯的扩大运输网规模、修建大量基础设施,而是要把注意力转移到利用先进的技术和人才不断的改进和完善交通运输的管理体系,实现交通运输业的综合型发展。其实任何产业都一样,只有不断的创新,才能保证其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保持应有的活力和创造力。

三、区域经济与交通运输业协调发展的建议

(一)保证资源投入,实现交通运输业的创新性与环境友好性发展

相比于其他产业,交通运输对土地和各种资源的占用是比较大的,这在很多时候就表现为对环境的直接破坏和污染。例如机场规划用地,一般要进行大规模、大面积的预先处理,这毫无疑问会对植被和一些动物的生存产生不利甚至灭绝信号的打击。而人口和资源状况又决定了任何产业的发展都要走可持续、环境友好的资源节约型道路,作为基础工程建设的交通运输也不例外。因此,在发展交通运输的时候同时要考虑到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护。

人们经常认为经济和产业的发展要以一定的环境破坏为代价,但实际上,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产业的发展不能兼顾的想法是有局限性的。尽管在资源愈加紧张、环境愈加脆弱的今天,能做到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企业也并不在少数,这样的企业获得的是更为长远的利益。对交通运输业来说也是如此,牺牲眼下的小利益,将注意力的一部分转移到环境保护上来,才能确保得到持续性和长远性的利益。

(二)引进先进国内外技术促进交通运输业的跳跃发展

要想真正实现跳跃性发展,对于交通运输业来说,高新技术的创新发展是根本。从短期来看,只有保证人力资源和资金的投入才能带来创新性发展。但是长远来看,新的技术会提高交通运输的管理、服务水平,降低其对资源的消耗和占用,同时减少对环境的恶劣影响,是一个合理的选择。

目前我国的最突出的交通问题是拥堵,这在经济发展较快的区域体现得尤为明显,问题的根源在于中国人口众多,对交通的需求量大。对政府来说,在这个问题上能发布的也无非是“单双号限行”这样的治标不治本的政策,但是要想从根本上改善拥堵的状况,还需要从交通运输本身入手。本文认为,现在比较普遍的出行方式中,地铁是资源节约型交通的最佳代表,其起源于英国伦敦,由于创新性与高效性,这一交通系统很快在世界各国普及。地铁本身并不占用地表上的土地,也就不会在地面上形成和其他交通方式的竞争,而且地铁的运行不需耗费石油能源,客运量也比较大。

信息全球化的趋势使我们更加便利地获取国内外的先进技术信息,所以各个区域在积极谋求自身发展的基础上,不妨将目光放得更远,适当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为自身服务。

四、结语

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表现,它和区域经济的协调一体化发展是保证区域实现长期可持续及稳定发展的前提条件。交通运输的发展受到经济发展、技术创新、政策变革、自然条件的影响,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经济的发展。由此可见,在新时期区域的经济建设过程中,如何实现二者的协调发展仍是一个意义深远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刘玉东.新时期交通运输系统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J].世界华商经济年鉴·城乡建设,2013(4)

[2]刘春梅.我国综合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协调研究[J].江苏商论,2013(9)

[3]董大朋.交通运输对区域经济发展作用于调控[D].东北师范大学,2010(6)

(黄雁,威海市公路管理局)

作者:黄雁

第4篇:绿色交通运输发展

五措并举推进绿色交通运输发展

一是提倡低碳绿色的环保出行方式。积极落实公交优先发展战略,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鼓励使用新能源、节能环保公交车型,有效减低汽车尾气排放。全区21辆公交车已全部采用新能源燃气车,货运车辆严格执行燃油标识,50辆出租车改为油气混合,大大降低了燃油需求。

二是加快营运黄标车的淘汰步伐。将营运黄标车监管工作纳入重要工作,制定淘汰实施方案,完善机制,明确责任人、步骤和时限,细化措施,加快淘汰步伐。截止目前,辖区内的1000余辆营运黄标车,已淘汰600余辆,淘汰率达60%。

三是加快农村公路畅通化、网络化。着力扩大路网规模,完善路网质量,继续实施“村村通公路工程”、“农村畅通工程”。截止2014年底,全区道路通车总里程1247.6公里,农村道路1071.8公里,基本实现了干支互联,安全便捷,整洁畅通的道路网络。

四是积极推广交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加强对施工料场、施工工地及易发生扬尘物资运输环节的控管,尽量减少扬尘产生。在公路建设过程中运用冷再生处理,增加路基强度,减少环境污染,截止目前,全区共冷再生路面20余公里。

五是走“生态绿化管养”可持续发展模式。创新管养模式,走精细化管养、生态绿化、环境美化相结合之路。去年一年,共创建养护示范路段167km,精细化管养农村公路路肩、边坡培整370余公里,中修罩面10.8km。

第5篇:交通运输发展变化

课题:第一课 《交通运输的发展和变化》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交通运输的重要性;了解我国交通运输的发展和变化。

(2)技能目标:用图表说明问题;能介绍交通运输发展和变化的相关的知识,锻炼语言

表达能力;能根据同学的介绍补充知识,培养倾听能力。

(3)情感目标:以我国古代交通运输业的伟大成就而自豪;以社会主义祖国取得的成绩

骄傲,更加热爱祖国。

重点:交通运输的发展变化

难点:阅读图表,用图表说明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部分:

1、点击出示[场景1]:

引导介绍:

◎ 你都想去谁的家乡玩?

◎ 如果1厘米代表430千米,◎ 虎森到岩波家、玲玲到买买提家各相距多远?

◎ 这么远,◎ 你怎么去?

2、谈话:不论我们去玲玲家,还是虎森家都需要交通运输来帮忙。今天我们来学习第十二单元《我国的交通运输事业》先来了解我国交通运输的发展和变化。

3、板书课题

(二)新课部分:

第一部分:交通运输是“先行官”

1、谈话,组织阅读课文:

交通运输不仅帮助人们出行,还方便了各地区之间的物资交流。

学生阅读课文,说一说:晋煤外运

2、引导介绍:知道哪些交通运输为人们服务的例子,或自己的亲身体会,说一说? (地铁的建立和发展方便出行;城市高速路的开通,缩短路程时间等)

3、小结:我国国土辽阔,各地区之间相距较远,人们之间的相互交往和各地区之间的物资交流都要依赖交通运输,所以我们说:交通运输是“先行官”。

板书:交通运输是“先行官”

第二部分:交通运输的发展和变化

1、引导质疑、提出问题

(1)引导质疑:从哪些方面介绍,可以使人们清楚快速的了解交通运输的发展和变化?

(过去的交通和现在的交通各什么样?有什么进步?)

(2)小结:从古代、近代(新中国成立之前)和现代(新中国成立后至今)三个时期介绍,

了解我国交通运输的进步。

(3)引导质疑:从哪些方面介绍我国现代的交通运输状况?

(道路多了;添了很多交通运输设施;交通工具多了,出现新式的等)

(4)小结:时间关系,先从“路程的增长,运输方式的改善”两方面。

(5)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商讨:能解答哪个问题,怎样解答更清楚。

学生以“小讲解员”身份介绍。

2、解答疑问,汇报成果

(1)古代:

1 学生介绍:古代交通运输

2 出示[场景2]

(我国古代所使用的交通运输工具多是以人和牲畜为动力的,如马车、船等。但在古时,我们中国在交通运输方面有很多壮举,为世界古代交通运输作出了贡献。如我们开通了世界上最早最长的人工河——京杭运河;开辟了连通中外大陆的丝绸之路;创造了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郑和七次下西洋。)

板书:古代很发达

(2)近代:

1 学生介绍:近代交通

(新中国成立前,我国交通运输业发展缓慢。例如,旧中国的公路交通极为落后,1949年全国公路通车里程仅8.07万公里,公路密度仅O.8公里/百平方公里。早期的轮船、铁路运输多控制在外国人手中。中国国土上出现的第一条铁路是1876年7月开通的淞沪(吴淞至上海)铁路全长14.5公里。这条铁路是由英国人用欺骗手段建成的,后又经清政府出白银28.5万两赎回,拆除后锈蚀报废。)

2 板书:近代发展缓慢

(3)现代:

1 学生介绍:现代交通——路程的增长

②点击出示[场景3]

(到1999年底,全国交通运输线路长度达到307万公里,比1949年增长16倍多,其中铁路里程达到5.79万公里,增长1.6倍,公路里程达到135万公里。增长15倍多,内河航道里程达到11.65万公里,增长50%,民航线路和油气管道基本上是从无到有,分别已达152万公里和

2.49万公里;)

③学生介绍:现代交通——运输方式的改善

④点击出示[场景4]

(沿海和内河共新建改建泊位1523个,其中深水泊位360个,拥有万吨级泊位的港口增加到45个,新增码头长度14.2万米,净增各类装卸机械1.6万台,新增吞吐能力6.2亿吨。港口建设规模和发展速度远远高于前30年。1999年.我国共有港口1200多个,码头泊位3.3万个,主要港口泊位数比1979年增长了11倍多,其中深水泊位增长了3倍多。

1988年,我国第一条高速公路沪嘉高速公路(18.5公里)建成通车。此后,又相继建成全长375公里的沈大高速公路和143公里的京津塘高速公路。进入90年代,在国道主干线总体规划指导下,我国高速公路建设步伐加快,每年建成的高速公路由几十公里上升到一千公里以上。到t999年底,全国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已达11605公里。短短10年间,我国高速公路就走过了发达国家高速公路一般需要40年完成的发展历程。

板书:现代发展迅速

(三)、总结:

引导介绍:今后我国的交通运输将是什么样?

板书:

1、交通运输的发展和变化

古代很发达

近代发展缓慢

现代发展迅速

小结:首先测量地图上四位小主人公家乡的距离,复习地图中比例尺的使用方法,在得到结果之后使学生自己认识到我国国土辽阔。阅读课文、有学生自己介绍事例。通过观看多

媒体和倾听同学的介绍认识到交通运输的重要性。最后由我组织学生质疑,答疑。让学生想一想,从哪些方面了解交通运输的发展和变化,在归纳问题的基础上,由知道问题答案的学生为大家讲解。激发学生的兴趣,完成教学。

第6篇:持续加快交通运输发展 努力改善贫困地区发展条件

省交通运输厅

这次全省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是在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阶段召开的重要会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交通运输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先导,对于扶贫开发具有重要作用。

一、交通扶贫取得重要的阶段性成果

我省属内陆省份,公路交通在综合运输体系居于主导地位,长期以来的交通落后状况是制约经济发展和造成贫困的重要原因之一。近年来,全省交通运输系统始终将支持贫困地区发展作为交通运输工作的重要内容,凝心聚力谋发展,真抓实干求突破,走出了一条交通扶贫工作的新路子,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交通运输发展成效显著

“十一五”期间,我们抢抓机遇,不断加大交通运输投入,累计完成交通固定资产投入达到1878亿元。为“十五”的2.8倍,位居全国前列。

高速公路实现跨越。五年新增通车里程2102公里,提前两年实现了市市通高速公路的规划目标。2010年在西部地区率先突破3000公里,位居全国第七,西部第一。先后在秦巴山区、黄土高原、沙漠地区建成了一批在国内外具有重大影响的项目,连霍、京昆、包茂、福银、青银、青兰等国家高速公路省境内路段全部贯通,打通了经济发展和扶贫开发的大动脉。

干线公路展现新貌。积极推动干线公路建设,全面加强养护管理,先后建成了G316城固至褒河、S303延安至吴起等一批项目,路况水平明显变化,通行能力大幅提高,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充分发挥了国省干线公路扶贫开发的辐射带动作用。

农村公路普惠民生。农村公路服务范围最广、联系贫困地区最多,也是贫困地区最需改善的基础设施。我们始终坚持将农村公路作为全省交通运输的建设重点和最大民生工程,先后制定了农村公路发展战略,编制了农村公路发展规划,率先与交通运输部签订部省共建协议,制定了“群众打底子、政府铺面子”等系列支持政策,多举措掀起建设高潮。五年累计投入资金约320亿元,新改建农村公路11万公里,其中新改建通村沥青(水泥)路近7万公里。实现了除重灾区外,所有具备条件的乡镇通油路、建制村通公路,其中,83.7%的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实现了广大农民群众“有路走、走好路”的愿望。

运输服务提升水平。不断加大公路运输基础建设,积极推进农村客运基础设施建设,五年累计建成农村客运站点8758个。大力发展通村客运,大幅改善农民出行条件,出台了3年内投放1万辆通村客车、每辆给予2万元购车补助的鼓励和优惠政策,五年投放8000辆通村客运车辆,新增2944条农村客班线,全省100%的乡镇和88%的建制村通上班车,让广大农民出行“有车坐、坐好车”。加大农村渡口改造力度,五年改造渡口189处,为沿江沿河群众的生产生活和安全便捷出行提供了保障。

(二)“两联一包”扶贫成果丰硕

根据省上“两联一包”扶贫工作安排,我厅负责洛南县的定点扶贫工作。我们先后多次深入贫困山区了解需求,确定了修路、架桥、建设村文化广场、修建村委会、发展特色产品种植等10个扶贫项目。坚持加大扶贫投入,每年安排扶贫资金约150万元,即使在今年交通运输资金筹措异常艰难的情况下,仍然把扶贫资金的筹措放在突出位置。目前,扶贫团包扶的项目基本全部建成,解决了1000余群众出行难的问题,明显改善了贫困山区的发展条件,增强了发展后劲,受到了当地政府和广大群众的高度肯定。

二、全面推进新时期交通扶贫工作

为把新时期交通扶贫工作继续推向前进,我们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以“加快交通运输发展,深入推进交通扶贫”为主线,以实施“十二五”规划为契机,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规划、突出重点,着力加快发展步伐,着力提升发展质量,促进贫困地区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增强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不断创新交通扶贫方式,努力开创交通扶贫新局面,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富民强省提供强有力的交通运输保障。

(一)高点定位,加强规划引领。结合国家和省上重大规划,从促进区域发展着眼,加强规划引领,始终坚持将交通扶贫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形成贫困地区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的交通运输规划建设体系。积极跟进国家公路网规划编制,科学调整全省公路网规划,合理布局贫困地区交通网络布局。结合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规划编制工作,认真研究、科学谋划,进一步完善贫困地区交通运输专项规划编制,力争将更多项目纳入规划,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加快推进项目实施。

(二)加快发展,提升服务能力。坚持以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能力为导向,继续加快全省交通运输发展步伐,全面提升交通运输服务能力。结合全省“十二五”交通运输发展规划,我们将把贫困地区交通发展放在重要位置,助其加快发展。一是持续推进高速公路建设。进一步提升东西通道、南北骨架通行能力,强化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地位,提升对贫困地区的拉动作用。二是全面推动干线公路改造。突出重点、分类推进建设一批

一、二级公路,加快建设通县二级路,重点加快一批贫困地区的生命线建设。三是稳步实施农村公路建设。结合移民搬迁规划,提高农村公路建设水平,全面提升农村公路服务品质。四是积极提升运输服务。继续稳步推进农村客运站点建设,建成一批乡镇等级客运站和建制村招呼站,完善农村运输网络,服务农民群众便捷出行。五是扎实做好“两联一包”。继续按照省上要求,认真开展定点扶贫工作,不断创新服务方式,适当加大扶贫投入,引导增强自身发展能力。

(三)采取措施,强化实施保障。为确保交通扶贫开发工作取得实效,我们将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确保交通扶贫工作落到实处。继续加强与省级有关部门沟通与合作,全面协调推进扶贫工作。加大资金和项目支持力度,适当提高贫困地区投资补助标准,在资金安排上倾斜支持,在项目实施上优先安排。加强贫困地区交通人才培养和技术交流,加强智力援助,破解贫困地区交通发展难题。

我们将认真学习贯彻这次会议精神,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再接再厉,扎实工作,持续加快全省交通运输发展,不断改善贫困地区交通条件,努力推动我省交通扶贫开发工作再上新台阶。

第7篇:分析中国交通运输发展动态趋势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如何确定交通运输系统的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走可持续发展 道路,成为当前构建我国交通运输系统所必须认真考虑的—个问题[1,2]。交通运输系统的建设和管理,首先取决于该系统是否拥有一个科学合理的规划蓝图, 并以此为依据,具体指导该系统的开发、建设和管理;其次,一个系统的合理

发展,还必须通过科学的预测和规划,明确具体的性质、规模、发展方向和发展格局,有步骤、分阶段地实现该系统的发展目标[3,4]。因此,研究我国的交通运输系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并且交通运输系统的发展动态趋势对我国的交通事业发展具有不可忽略的作用。

1. 我国交通运输发展趋势

1.1交通规划

目前,交通规划呈现出持续化、民主化和一体化的发展趋势。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环境保护越来月重视,人性化交通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更好地体现人性化的方面,大家更为重视公共交通和非机动交通方式,同时,对道路的分级和城市密度的改变也有了新的思想方法。

1.2决策模式

专家决策作为一种理性的决策,将人、环境、经济、社会、体制等一系列系统中的各种行为的发展趋势和动态的交互影响整合起来考虑。在具体决策技术上将经验规 则、专家知识、系统关系等描述手段用于建立相应的定价模型[5]。同时,还要充分结合民主决策,考虑交通运输规划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经济性、舒适性和 便捷性,更好地为社会和经济系统做贡献,更好地服务人民。

1.3交通政策

提到交通政策,难免要考虑到以下三个层面的问题,即战略层面、规划层面和应用层面。虽然这三个层面的交通政策对交通运输的影响不同,但从国家层次及总体规 划上来看,都体现了交通政策的可持续、一体化、民主化的原则。在具体规划和实施的过程中,把应用层面的交通政策根据作用对象的不同分为针对交通设施硬件建 设和针对交通工具两类。

1.4交通管理

目前,交通管理模式发展方向是一体化和智能化。一体化是传统交通管理模式在整体论、系统论指导思想下的新发展,包括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客运系统和货运系 统、交通运输规划与交通运输运营、土地规划与交通规划、交通管理、交通控制、交通诱导、交通运输系统结构、交通运输系统资源、城市与乡村交通的一体化等。 而在智能化的发展上,体现于计算机技术逐步引入交通规划中,包括交通管理、交通控制、交通引导、交通运输系统结构的优化等方面。

1.5交通技术

交通运输系统制定了可达、快捷、安全、舒适、可持续的目标,在科技的保障下实现的。在交通基础设施方面,现代科技提供了新材料、新工艺以及各种智能技术的应用;在交通工具方面,现代科技提供了能源、材科、机械制造和控制等诸多技术的发展。

2. 交通运输发展方向

2.1智能运输系统的提出

目前,我国机动车拥有量急剧增加,交通拥挤阻塞、交通事故频发及环境污染严重等“城市病”与日俱增。通常考虑到最直接的解决方法是修建道路,不过仅考虑单 一因素——道路因素或车辆因素——是很难从根本上解决交通问题的。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在交通运输系统中将人、车、路进行综合考虑,融入了先进科技、有着 巨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的智能运输系统(ITS)就由此诞生了,这也是交通运输发展的趋势。

2.2可持续发展

本文best

2.2.1交通运输系统的资源环境可持续性

人类依靠资源环境赖以生存,在发展交通运输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少的消耗资源,减少对资源的浪费和对环境的污染,即在发展交通运输时要同时考虑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

2.2.2交通运输系统的经济可持续性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高效地发展交通运输,既要能保证交通运输供给的规模和质量,又要能提高交通运输系统的运行效率。因此,经济可持续性要求确保交通系统的规模扩张及其维护以及运输服务在经济上有效,这就要求做好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提供和运输服务定价工作。

2.2.3交通运输系统的社会可持续性

交通运输系统必须有助于政治稳定和地区均衡发展,在我国则表现为如何提供城市和农村普遍的交通服务问题,同样与基础设施的提供机制和交通运输工具的采用密切相关[6]。综上所述,系统的资源可持续、经济可持续及社会可持续三者是互相关联的。从总体国民经济考虑,交通运输不仅要实现其系统运行的可持续性,还要在总体国民经济的框架中,推动总体经济发展的质量。

2.3智能运输系统(ITS)与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 2.3.1减少交通拥挤和行车延迟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汽车拥有量及公路交通量都在不断增加,相应引起的交通拥挤也在加剧。而智能运输系统通过提供各种有选择的信息服务,能够使出 行者的路径选择向网络均衡的系统最优方向接近,达到路网负荷的均匀化,可大大减少行车延误,实现道路资源的高效利用[7]。

2.3.2提高交通安全水平

采用ITS可预知危险的发生,有效加快反应速度,减少反应时间,大大增加交通的安全性。

2.3.2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对交通问题的解决不能仅考虑增加道路里程数和增大资源的投入量,否则即浪费了土地、燃油等资源,又容易造成环境污染,而ITS技术能够大大降低交通运输系统能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8]。

3. 交通运输发展的不足及建议

3.1交通运输发展的不足

首先,我们对交通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认识不足,缺乏从宏观层面认识综合运输的结构;其次,运输网络区域分布不合理,综合运载工具和最先进运载工具还存在 一定差距;再次,交通管理的一体化和智能化发展不足,交通运输效率有待提高;最后,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水平不足,交通拥挤严重,安全水平低,能耗大,污染 严重。

3.2对交通运输发展的建议

(1)引入个性化运输需求,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优势,发展综合交通运输网络特色实现各种运输方式共存互补,建立综合运输通道。

(2)以较高起点进行干线、基础设施建设,以干支协调、区域协调来发展综合运输网络布局。

(3)用可持续发展和需求管理来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交通运输,积极发展智能化运输系统。

4. 结语

交通运输的可持续发展对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产生了一系列负面影响。如何趋利避害,建立经济高效的智能化交通运输系统,实现交通运输的经济、高效、可持续性发展是我们发展交通运输的核心,也是今后政策导向及企业的社会责任正确把握的关键。

本文best

第8篇:构建和谐交通 促进交通发展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重大任务,张春贤部长也已在有关会议上明确提出了构建和谐交通的要求。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研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交通发展的新要求,努力构建和谐交通,不断促进公路水路交通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和谐交通的内涵与特征

所谓和谐交通,就是能够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的交通,能使广大人民群众的交通需求得到满足的交通,能让广大人民群众对运输服务感到满意的交通。具体地讲,和谐交通就是公平共享、法治有序、便捷高效、安全可靠、环境友善的交通。这就是和谐交通的基本内涵。

公平共享,就是要使全社会各地区、各阶层、各群体民众都能充分享受到交通发展与改革的丰硕成果,并使其交通利益都能得到实现、维护和发展,充分体现交通事业的社会性、共用性和公益性。这是和谐交通的价值取向。

法治有序,就是要有完善的法规体系,使所有交通参与者遵纪守法,保证交通的有序运行。这是和谐交通的制度保障。

便捷高效,就是要使交通发展最大限度地提高覆盖率、通达度和机动性,做到能力充分、衔接紧密,保障货畅其流、人便于行。这是和谐交通的基本要求。

安全可靠,就是要使“安全至上”成为全社会所有交通参与者的共同理念,不遗余力地减少交通伤亡、增进公众安全,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实现交通的可靠性,努力实现“零死亡”交通和全天候运输服务。这是和谐交通的发展重点。

环境友善,就是要建设低能源消耗、低资源占用、低环境污染、低财政负担、低使用成本的交通运输系统,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实现交通的发展目标,实现交通文明与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这是和谐交通的必然选择。

构建和谐交通的基本要求

构建和谐交通,要切实处理好四个方面的重大关系。

构建交通行业与社会公众的和谐关系。要把交通发展的目标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通过提供让社会公众满意的服务,取得社会各界对交通发展的认同和支持;通过信息公开和政务公开,提高社会各界对交通发展的知情度和参与度;通过树立和巩固亲民、负责、为民、务实的行业形象,不断增强交通行业对社会各界的亲和力和影响力。

构建交通行业与外部行业的和谐关系。交通行业是关联度很高的行业,交通主管部门要主动加强与其他相关部门的沟通与联系,通过建立有效的协作对话机制,形成有利于交通发展的外部环境和推动力。

构建交通行业内部的和谐关系。在现行的管理体制下,交通政策的制定主要在中央交通主管部门,但具体执行主要依靠各级地方交通主管部门,因此在政策的理解和贯彻执行中都有可能存在着逐级衰减的现象。要通过体制创新、机制创新、文化创新等途径,激发各级交通部门和每个从业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全行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构建交通运输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严峻的资源约束要求我们必须走资源节约型发展道路,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为我们提供了这种可能。现在的关键问题,是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变交通运输的增长方式,要将“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贯穿到交通发展的各个环节。

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构建和谐交通,就要紧紧围绕交通发展的目标和这些要求,努力做好几个方面的工作。

加快发展,为构建和谐交通奠定坚实基础。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交通发展的主要矛盾仍然是经济社会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交通运输需求与交通运输生产力滞后的矛盾。因此,必须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不放松,为构建和谐交通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深化改革,为构建和谐交通注入强大活力。目前交通发展中存在的许多不和谐现象,究其根源很大成分在于体制性障碍的存在。构建和谐交通,就必须深化交通管理体制改革,逐步理顺各级政府、管理部门、经营主体的责、权、利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健全法制,为构建和谐交通创造有序环境。当前交通法制化建设还不能适应交通发展的需要,必须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在交通行业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

加强行政能力建设,为构建和谐交通提供根本保障。构建和谐交通的重点是要提高各级交通部门的行业管理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即要着力提高交通运输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统筹规划和协调发展、公共服务和组织保障、运输和建设市场的依法监管、安全管理和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五个方面的能力。

促进交通文化建设,为构建和谐交通增添精神动力。交通文化建设的核心是要树立以人为本、质量为先、服务至上的行业价值观,形成爱岗敬业、求真务实、创新进取、团结协作、廉洁自律的行业精神,为构建和谐交通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和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协调各种关系,为构建和谐交通营造良好氛围。构建和谐交通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应善于处理行业内外的各种关系,将各方力量转化为交通发展的积极因素,共同推动和谐交通建设向前发展。

处理好影响构建和谐交通的问题

近年来,交通行业在政策、规划、建设、科技等各方面都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为构建和谐交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和谐社会”毕竟是一个新理念,它的丰富内涵和广泛外延,将会对社会、经济各领域派生出更多更高的要求。因此,和谐交通的建设还有许多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

完善管理方式,促进收费公路的健康发展。我国的收费公路政策在过去的20年支撑了公路建设的跨越式发展;在未来相当长时间内,它仍是公路建设资金筹措的重要基础和主要手段。但是发展到今天,收费公路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五乱”,即:乱设站、乱收费、乱转让、乱挪用和乱养人。这些问题的存在,极大地影响了公路服务效率,损害了交通形象。《收费公路管理条例》的出台,为我们解决这些问题创造了条件。充分利用宣贯《条例》的契机,按照“控制总量、优化结构、调整费率、产权归位、统贷统还”的思路,依据《条例》的具体条文规定,全面予以调整和规范。

巩固治超成果,建立治超长效机制。2004年,治超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但反弹危险随时可能出现。对交通系统而言,要立足于全行业的力量,建立治超的长效机制。从国内外的实践看,主要措施应包括: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做到治理超限超载有法可依;严格执法,推行“一超三罚”制度;降低收费标准,规范运输市场;提高治超的技术水平,如合理布局检查站点,推广动态称重设备,试点推行道路运政IC卡;总结有关经验,实施货车计重收费。

多方解决农村公路发展的资金问题。现在,农村公路的投入是“还账式”的,随着建成规模的持续增加,农村公路建养体制不健全,建养资金缺少来源的问题将会很快显现出来。解决的思路可以归纳为:明确事权划分,稳定现有渠道,开辟新的来源,确立投入原则。明确事权划分,就是要根据农村公路的基本属性,明确政府是农村公路建养的责任主体,同时要根据农村公路的受益范围、各级政府的财权事权状况,区分不同地区,合理划分各级政府的责任比例,最终形成中央政府引导、地方政府为主、农村社区为辅、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农村公路投融资体制。稳定现有渠道,就是通过法定的程序,建立农村公路发展专项资金,使目前农村公路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稳定下来,形成一个有法制保障的、相对可靠的来源渠道,包括总量和比例结构,并做到数量逐年增长,使用公平合理,监管有章可循。开辟新的来源,是指根据国家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和农村税费改革的要求,开辟新的农村公路建养资金渠道,提高地方政府的财政供给能力,以适应和满足农村公路的发展要求。确立投入原则,要兼顾效率与公平,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协调发展,不脱离现阶段实际,不增加农民负担。

努力做好公路建设中的环境保护工作。未来的五年,仍是公路建设的快速发展时期,环保压力日益凸显,必须给予高度重视。从技术层面讲,有两个问题值得重点关注:工程地质病害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依靠科技进步,通过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在设计、施工等多个环节加以预防,才能收到好的效果;第二是生态保护问题,这在西部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尤为突出,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统筹交通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关系,通过科技创新、精心设计、精细施工和严格组织管理,来实现最小程度的破坏和最大限度的恢复,从而达到交通发展与自然的相互协调统一。

第9篇:《交通运输布局与区域发展》检测题

一、单选题

高铁对航空市场造成了冲击。下图为不同距离条件下高速铁路运输与航空运输的竞争关系模型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与航空相比,高铁的优点是(  )

①速度快 ②运量大 ③价格低

④安全性好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2.下列有关这两种运输方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运输距离小于600千米时,高铁占绝对优势

②运输距离在1

000千米时,高铁和航空竞争最激烈

③运输距离大于1

400千米时,高铁和航空均有优势

④随着运输距离的增大,高铁和航空的优势都在减小

A.②③

B.①③

C.①②

D.②④

交通扶贫是突破富民兴业瓶颈的重要举措。为此,我国某地区初步构建了“通乡达村、标准适宜、管养到位、人便于行、货畅其流”的农村公路网。下图示意该地区公路网(局部),图中鞍部段公路曾有隧道比选方案。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甲——乙——丙段公路线沿村庄布局的主要目的是

A.利于居民出行

B.降低施工难度

C.减缓道路坡度

D.绕开山地地形

4.图中鞍部段公路最终选择“之”字形施工方案,主要原因是

A.地形坡度过大

B.资金预算有限

C.施工技术不足

D.公路运量太小

20

世纪50年代,在外国专家的指导下,我国修建了兰新铁路。兰新铁路在新疆吐鲁番附近的线路如下图所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推测外国专家在图示区域铁路选线时考虑的主导因素是

A.地形

B.资源

C.耕地

D.河流

6.后来,我国专家认为,兰新铁路在该区域的选线不合理,理由可能是

A.线路过长

B.距城镇过远

C.工程量过大

D.易受洪水威胁

7.图示区域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是

A.光照

B.水资源

C.热量

D.温差

8.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相比,图示区域发展农业生产的优势条件是

A.热量充足

B.土壤肥沃

C.水资源丰富

D.太阳辐射强

随着我国经济和交通运输的快速发展,人口在各个城市之间的流动越来越频繁。下表为某网站显示的2019年3月以来某日北京市人口迁入的目的地大数据信息。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相比于天津市,上海市成为北京市当天人口流出的首要目的地的原因是(

)

A.距离北京更近

B.经济更发达

C.交通更加便捷

D.文化更接近

10.根据相关信息,推测A市最有可能是(

)

A.南京市

B.武汉市

C.沈阳市

D.重庆市

11.随着“京津冀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三地之间人员的流动越来越频繁。试推测北京人口流人廊坊市的主要目的是(

)

A.返回居住地

B.从事第二产业

C.从事旅游业

D.返乡探亲

汉班托塔深水港位于斯里兰卡南部,距离印度洋上的国际主航运线仅10海里,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该港于2007年10月起由中国援建,2012年开始运营,日均万吨级船只到港量达300余艘。2017年7月,斯里兰卡与中国签署协议,中国购得汉班托塔港口70%的股权,并租用港口及周边土地,租期为99年。下图斯里兰卡地形简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2.下列关于斯里兰卡岛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势南高北低,起伏大

B.全年高温多雨,河网稠密

C.西南部降水量多于西北部

D.北部河流流速较南部快

13.由图文材料可推测,汉班托塔港:

A.陆域广阔,经济腹地大

B.港阔水深,利于航行停泊

C.为河口港,可实现河海联运

D.港口建设带动我国国内就业

20世纪50年代重载铁路在美国兴起,主要用于输送大宗原材料和货物,2019年9月28日,浩吉铁路(内蒙古浩勒报吉一一江西吉安)正式通车运营,是目前世界上一次性建成里程最长的重载铁路。该铁路的白城隧道(位于毛乌素沙漠和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荣获国际隧道协会技术创新项目奖。下图为浩吉铁路路线图。

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4.20世纪50年代重载铁路运输兴起的根本原因是

A.工业快速发展

B.城市化进程加快

C.机械化水平提高

D.科学技术进步

15.浩吉铁路通车后,运输的主要货物最可能是

A.北行一原油

B.北行一铁矿

C.南行一粮食

D.南行一煤炭

16.开挖白城隧道需要克服的自然障碍主要是

A.地势崎岖

B.风沙肆虐

C.土质松软

D.暗河交错

读海南岛简图,完成下面小题。

17.影响海南岛高速公路呈环状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

B.政策

C.气候

D.河流

18.关于甲、乙两聚落的描述,正确的是(  )

①甲聚落的规模较小

②乙聚落空间分布分散

③甲聚落可能为城市

④乙聚落聚居的人口多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亚洲某国家沙漠广布、人均收入高。下图为该国略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9.该国的临海是

A.南海

B.地中海

C.波斯湾

D.孟加拉湾

20.我国从该国进口的大宗商品最有可能是

A.鲜花

B.石油

C.铁矿石

D.磷酸盐矿石

21.该国进口的大宗商品到我国要经过

A.苏伊士运河

B.巴拿马运河

C.霍尔木兹海峡

D.波罗的海

22.读图,下列有关图示铁路客运专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形是影响客运专线建设的决定性因素

B.客运专线的开通将进一步扩大上海、北京的经济腹地

C.客运专线主要服务于地方经济,对全国铁路网影响不大

D.客运专线都经过我国著名的商品谷物农业区

23.比较我国主要运输方式(水路运输、铁路运输、公路运输、航空运输)的运量和速度的特点,

回答下题。

有关①②③④这四种运输方式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速度由快到慢是①②③④

B.灵活性由大到小是④③①②

C.运输量由大到小是③①④②

D.最古老的运输方式是③

二、综合题

2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新西兰(下图)位于太平洋西南部,领土由南岛、北岛及一些小岛组成,是一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也是全球最美丽的国家之一。惠灵顿(Wellington)新西兰首都。惠灵顿是世界上处于最南端的首都。城市面积266.25平方千米,市区人口近20万,大区人口近50万。平均气温夏季16℃左右,冬季8℃左右。

(1)简述新西兰对外联系的交通运输方式及其原因。

(2)分析新西兰南岛降水量西多东少的原因。

(3)与南岛相比,分析北岛经济发展的区位优势。

(4)分析新西兰地震的原因并概述其火山旅游活动的主要内容。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墨脱,地处喜马拉雅山脉东端南缘,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穿越全境,这里四季如春,

雨量充沛。境内居民主要为门巴族、珞巴族。2013年10月30日,墨脱公路(墨脱至波密)正式通车,结束了墨脱不通公路的历史。修建该公路最艰巨的是打通海拔3700米的嘎隆拉雪山隧道,它穿越多条断裂带,施工中还出现大量涌水、渗水问题。

材料二:墨脱及其周边区域示意图。

(1)简析墨脱气候四季如春的主要原因。

(2)简答建设墨脱公路的积极意义。

2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正在规划建设的中巴经济走廊,起点新疆克什,终点巴基斯坦瓜达尔港,全长3000千米(如左图),北接“丝路经济带”,南连“21世纪海丝之路”,是贯通南北丝路关键枢纽,是一条包括公路、铁路、油气和光缆通道在内的贸易走廊,也是“一带一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材料二

印度河干流源于中国西藏境内喜马拉雅山系凯拉斯峰的东北部,山峰平均海拔约5500m,终年冰雪覆盖。印度河是巴基斯坦主要河流,也是巴基斯坦重要的农业灌溉水源。

材料三

中巴经济走廊位置示意图和瓜达尔与喀什气候资料图。

(1)比较瓜达尔与喀什气候特征的异同点。

(2)推断印度河水位的季节变化规律。并分析原因。

(3)从国内方面分析建设中巴经济走廊的重大意义。

参考答案

1.C

2.C

3.A

4.A

5.A

6.B

7.B

8.D

9.B

10.D

11.A

12.C

13.B

14.A

15.D

16.C

17.A

18.B

19.C

20.B

21.C

22.B

23.B

24.(1)联系方式:水路运输(海上运输、航海运输、海运);航空运输(空运);原因:岛国,经济发达。

(2)西部地处西风带的迎风坡,降水较多;东部处于背风坡,降水少。

(3)纬度低,热量条件好;机场密度大(数量的);路网密度高;靠近首都,城市密度大;地势较平坦(平原面积较大)。

(4)原因:地处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活跃。活动内容:火山地貌观赏、温泉疗养。

25.(1)地处低纬,北部高山对冬季风的阻挡,冬季温暖;地势高,多雨,夏季凉爽。

(2)有利于合理布局路网;促进区域与外界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经济发展;有利于民族团结;有利于巩固国防;有利于促进少数民族地区脱贫致富。(任意答对3点即可)

26.(1)相同点:全年干燥。不同点:瓜达尔常年高温,喀什冬季寒冷,夏季炎热;瓜达尔冬季降水较多,喀什全年降水稀少。

(2)规律:夏季水位较高,冬季水位较低。成因:印度河主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夏季气温高,冰雪融水多,河流水位较高。

(3)中国方面:通过陆路运输石油等物资,减少对马六甲海峡的依赖,保障我国能源安全;成为我国西部地区新的出海通道,带动西部地区对外贸易发展;促进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增加就业,促进民族团结,巩固增加中巴友谊,巩固国防。

上一篇:展览公司的业务流程下一篇:社区禁毒月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