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李白的友谊

2023-06-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杜甫李白的友谊

李白杜甫的诗歌和友谊

内蒙古丰镇市第一中学

樊天玺

摘要:李白与杜甫,两大天才诗人。李白号称诗仙,杜甫尊为诗圣,这已经大大超越了对普通诗人的评价,甚而带有某些神化的尊崇了。天才本身或者真的不可以比较,难分轩轾,但是具体到某一些方面,就诗论诗的话,就像刻意去比较关羽和秦琼的武艺,还是可以在某些方面较量长短、一分高下的。李杜之争这个话题本不算新,但是我倒是很想就几个方面,以自己的观点来比较两人的诗歌水平并就李杜的友谊作一论述。

关键词:李白 杜甫 两大天才诗人 “好友”

李白是我们小时候就非常熟悉,甚至最熟悉的诗人了。收在学校教科书里的《静夜思》、《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等等,让我对这位浪漫的诗人从小便充满了崇敬和向往。李白是带着仙风道骨的,贺知章曾称他“谪仙人”。其人格的最突出的特点,便是独立不拘,不受到任何约束,这是魏晋以来,封建社会中个人觉醒发展至巅峰的产物,也是盛唐精神的产物。李白一生抱负远大,至死都在期待“大鹏飞兮振八裔”,能够扶摇直上,遨游苍穹。李白还喜欢远游,流连山水,如飘蓬般云游四海,自称“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他的诗歌想象神奇瑰丽,变化无端,结构纵横跳跃,句式长短错落,美不胜收。无论拿他的哪一首著名古诗,或者绝句,都可以感受得到其艺术魅力。

而杜甫的诗,我们幼时接触的少一些,我的记忆,在小学课本里可能只就那一首:“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写得的确色彩丰富,一诗四景,意象生动。后来不知在笑话还是故事书里读到过,有人以此诗入菜,尽是些青葱鸡蛋汤之类,倒也令人印象深刻。中学里渐渐接触得多了,一般都是揭露社会、感慨时事、同情劳苦、田园生活之类,当然也有单纯应景抒情的如《春夜喜雨》等。杜甫的

1 诗歌风格比较写实,比较直朴,语言经过精心的锤炼,显得十分均衡完美,几乎无懈可击。杜甫生在一个有文学和儒学传统的家庭,是诗人杜审言的孙子,所以自幼习文,深受儒教,形成了他为人为文审慎严谨的习惯。他的诗,讲究情景交融、声律韵美、言之有物。所以他的很多诗歌,是可以当作诗史来阅读的。

李杜二人既然都是诗坛巨擘,自然不免会有人拿两人来互相比较。这种比较,历史上一直就在进行着,形成了三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李白杜甫并驾齐驱。严羽就认为:“李杜二公,正不当优劣;太白有一二妙处,子美不能道;子美有一二妙处,太白不能作。”;另一派则认为李高于杜,徐积:“乃知公式真英物,万叠秋山青耸骨。当时杜甫亦能诗,恰如老骥追霜鸦”;第三派以为杜高过李,元稹:“至若铺陈终始,排比声律,大或千言,次犹数百,……李尚不能历其藩翰,况堂奥乎!”白居易也有过杜高于李的评述。

这些评价,多少都带着个人的喜好和风格的追求,显得并不十分准确和客观。要做比较,就必须有一些标准。下面我试着在几个方面来做一个简略的比较。

从产量来说,李白的诗今存近一千首,但散失不少,杜甫传世一千四百余首,数量上两人旗鼓相当;从质量,或者更准确地讲——精品率来讲,由于李白的诗多即兴而发,少事雕琢,所以部分诗作显得内容比较松散、题材比较重复,词句声律不够严谨。杜甫的诗歌,除去应酬之作,大部分诗言之有物,也比较经得起捶打推敲。所以王世贞有云:“十首以前,少陵较难入;百首以后,青莲较易厌。” 从内容上讲,李白的一生阅历丰富,交游广阔,涉猎很多,其诗的内容也十分丰富,写景、叙事、抒情、言志、友谊等等。上至宫廷庙堂,下至江湖山川,都有不少诗作。他特别善于把实写虚,把现实化为幻境,有的时候还超脱尘世,充满了理想主义的色彩。杜甫一生的思想是“致君尧舜上”、“穷年忧黎元”,他的诗歌把社会现实与个人生活紧密结合,达到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计有时事政治诗、批评讽喻诗、军事题材诗、歌咏自然诗、农工百业诗、怀念亲友诗,

2 甚至某些内容无聊的奉和应酬诗等等。总的来说,李白尚虚,杜甫写实,李白的题材更加丰富,个人色彩和理想主义更浓,杜甫对社会现实的体验更深,涉及面更加丰富,刻画也更加深入。

从文采和意境上来讲,两人各有千秋。李白“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才学甚高。他的诗歌有的语言一眼看去十分平易,但是由于发诸真情,一样能够打动人心,如果他诗兴遄飞,使用激情洋溢的词句,那就更加意境开阔,加上想象雄奇,能够带领读者上天入地,引人入胜。他另外一部分诗的特点是疏旷潇洒、清新飘逸,哪怕随意挥洒都可成诗。杜甫家学渊源,七岁学诗,十五岁扬名,也是少年天才。其诗歌讲求遣词用句,语句常能推陈出新,别开生面,其诗歌的精炼严整,非常人所能及。这样的语言使得杜甫的诗以浑厚而鲜明的意境为主。总的来说,两人的文采实在是伯仲难分、不相上下。

从风格上来讲,李白的诗歌,其个人的风格特点明显,有的雄浑遒劲,有的清新飘逸,有的豪放不羁,有的汪洋恣肆,总之是纵横飘逸,发兴无端;而杜甫的诗歌风格也是多种多样,但是最主要的特征是以沉郁稳健,凝重精美著称,善于用充沛的感情驾驭精炼奇崛的文字。明代田艺蘅《香宇诗谈》说道:“诗类其为人,太白做人飘逸,所以诗飘逸;子美做人沉着,所以诗沉着。”这话说得很有道理。比如同写友谊,李白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与杜甫的“故凭锦水将双泪,好过瞿塘滟预堆”比较,一个飘逸,一个沉郁,体现出两种风格。

从体裁上来讲,李白更擅长乐府古诗、绝句,而且写得极精彩,其乐府诗虽用乐府旧题,却能自出新意,七言绝句更是冠绝唐人。相对来讲他不太喜欢写格律严整的律诗,其律诗数量比较少,但是也有精品。同时,李白也留下了若干词作(早期的词)和散文。而杜甫的作品各体兼工,以律诗、绝句为主,加上一部分排律古诗,他的近体律诗,特别是七律写的尤其出色。此外,杜甫的叙事诗歌摆脱乐府古题的束缚,创作了不少"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比如著名

3 的“三吏三别”。

从个人魅力上来讲,显然李白的性格更符合中国人的理想。他轻尧舜、笑孔丘、揖天子、交诸侯,“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显然是狂傲放旷的典范,他愿意亲近自然,歌咏山川,张扬天性,他还好习剑术,酷爱饮酒,不但好诗,而且任侠,这些都丰富了他的个人魅力。而杜甫身逢乱世,一生仕途多舛,命运飘零,所以写诗的心情比较沉郁,世事阅历的沧桑,让他的锋芒更加内敛,甚至有时候显得曲与奉承。所以尽管学识过人,忧国忧民,杜甫的个性并不像李白那么张扬,显得不如李白那么有吸引力。

李白和杜甫是“好友”。李白与杜甫号为“诗中仙圣”,他们二人也确实见过面,据说“一见如故”,可惜他们的交情也就是如此而已。有诗为证:

杜甫写李白 的诗:

1.赠李白

秋来相顾尚飘蓬,

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

飞扬跋扈为谁雄。

2. 饮中八仙歌

知章骑马似乘船,

眼花落井水底眠。

汝阳三斗始朝天,

4 道逢曲车口流涎,

恨不移封向酒泉。

左相日兴费万钱,

饮如长鲸吸百川,

衔杯乐圣称避贤。

宗之潇洒美少年,

举觞白眼望青天,

皎如玉树临风前。

苏晋长斋绣佛前,

醉中往往爱逃禅。

李白一斗诗百篇,

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

自称臣是酒中仙。

张旭三杯草圣传,

脱帽露顶王公前,

挥毫落纸如云烟。

焦遂五斗方卓然,

高谈雄辨惊四筵。

这首诗的评解太多了不用我来啰唆了吧,太喜欢诗中描绘的大李了。

3.春日忆李白

白也诗无敌,

飘然思不群。

清新庚开府,

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

5 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尊酒,

重与细论文?

冬也想来春也想,最喜欢这首里对李白诗文的评价了。象“清新庚开府,俊逸鲍参军”“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写得多好啊,真的感觉到北方春天树木刚出枒的那几天,多有生命力啊。

4.梦李白二首

死别已吞声,

生别常恻恻。

江南瘴疠地,

逐客无消息。

故人入我梦,

明我长相忆。

恐非平生魂,

路远不可测。

魂来枫林青,

魂返关塞黑。

君今在罗网,

何以有羽翼?

落月满屋梁,

犹疑照颜色。

水深波浪阔,

无使蛟龙得。

浮云终日行,

游子久不至。

6 三夜频梦君,

情亲见君意。

告归常局促,

苦道来不易。

江湖多风波,

舟楫恐失坠。

出门搔白首,

若负平生志。

冠盖满京华,

斯人独憔悴。

孰云网恢恢,

将老身反累。

千秋万岁名,

寂寞身后事。

9.不见

(原注:近无李白消息)

不见李生久,

佯狂真可哀!

世人皆欲杀,

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

飘零酒一杯。

匡山读书处,

头白好归来。

李白《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醉别复几日 登临遍池台 何时石门路 重有金樽开

7 秋波落泗水 海色明徂徕 飞蓬各自远 且尽手中杯

李白《沙丘城下寄杜甫》:

我来竟何事 高卧沙丘城 城边有古树 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 齐歌空复情 思君若汶水 浩荡寄南征

由此可以看出杜甫有过多首追忆或者敬仰李白的诗作,从与李白分手直到晚年,追念或谈到李白的诗有15首。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梦李白》,《春日忆李白》。杜甫对李白的敬重和推崇,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杜甫人品性格的诚挚谦和,同时也充分说明了李白的过人魅力。但似乎李白并不太买杜甫的账,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李写给杜的数量极少的诗作看出。

李白是一个潇洒的负剑游子,杜甫则是一个苦吟的草堂诗人。李白近道,杜甫为儒,拿金庸的武侠小说来比较,李白像是飘然出世的令狐冲,杜甫则似执着入世的郭靖。两人都以他们超凡的诗才,撑起 了唐诗一片瑰丽的天空。并为后人永远所景仰和爱戴。

第2篇:李白杜甫的交谊

李杜之交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曾供奉翰林。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世尊称为“诗仙”。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曾任工部员外郎,因此也被称为杜工部。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从上面的文字来看,他们好似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人,并且李白年长于杜甫11岁。但是历史记载当中二人之间却有着一份深厚的友谊。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因此他们之间的友谊常常被后世津津乐道。

李白与杜甫的相遇、相知如同李太白的诗一样具有一些浪漫主义色彩。

李杜相识于洛阳。当时的李白虽刚刚被唐玄宗“赐金放还”,但他已经名满天下,备受各地官宦及普通仕人的仰慕。而此时的杜甫仅仅是小有名气,与李白相距甚远。然而就在杜甫出席洛阳人士招待李白的宴会时,他们相遇了。也许当时的他们并不知道这一次的邂逅意味着什么,但后世的我们很清楚,从这一刻开始两个中国诗坛上最伟大的人开始有了交集。

李白本性潇洒豪放,气宇轩昂,狂放不羁,仙风道骨,不拘于礼节。不然也不会写出像“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般壮丽豪气、奔放洒脱的诗歌来。并且李白好酒,酒过数巡,就更有一种洒脱的气魄,他不计较当时的杜甫名气不大,反而与杜甫一见如故、相谈甚欢。

于是二人希望能够继续深交,他们相约同游梁园。在宋中,李白和杜甫又遇到边塞诗人高适。他们三人每日登高望远,饮酒怀古,寄托雄心壮志,洒脱非凡。

在这段日子里,他们是平静而畅快的。可以面对朋友,吐尽心事;对着知己,无所不谈。李白一生致力于求仙,他还谈到回山东后准备接受道箓。经过几日的交往,杜甫对李白有了更深刻地了解。他联系自己这些年来怀才不遇的经历,也开始有了归隐的念头,和李白一样,对寻仙访道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洛阳逗留数日之后,三人又一块去拜访道士华盖君,想跟从他学道。只可惜华盖君已经逝去,无奈他们只好失望而归。重回旧地,已是秋天,三位诗人豪兴大发,相伴打猎。此次同游,自夏至秋,前后数月,直到天宝三年十月才分手。

天宝四年初,高适南去游楚地,李白和杜甫一起到了齐州。李白去找道士高如贵领受道箓,成了一名真正的道士。而杜甫则去拜访了当时的名士李邕。李邕很欣赏杜甫的才华。杜甫在此盘桓数日后离开了齐州,两位诗人小别。

天宝四年秋天,李白与杜甫又在鲁郡见面了。两位朋友虽分别只有半年,却如隔三秋。相遇之后,每日促膝长谈,博伦古今,饮酒赋诗,日子平静而快乐。

据说,有一次他们同去拜访隐士范十。因为初次造访,道路不熟,二人竟然迷了路。李白失足掉入苍耳丛中,帽子也掉了,衣服上沾满了苍耳。杜甫要帮他一个一个拿下来,李白却不管,就这样衣冠不整地叩开了主人的门。主客相见,不禁大笑。

杜甫和李白相识后,两年之中三次相聚,相交甚深。而这段美丽故事的结局却不再像李白的诗歌,反而具有浓厚的现实主义色彩。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这一年的秋天,杜甫要西去长安,李白却准备重游江东,分手的时刻终于到来。而这次分别以后,他们再也未能见面。李白长期在江南飘泊,杜甫长期困居长安。虽然李白也到过北方,杜甫也回过洛阳,但终究阴差阳错,两人再未相见。

至此,这段描绘着李白与杜甫从相识到慢慢相知的美丽故事画上了句点。然而他们之间的友谊却没有随着岁月的流逝而冷却。在以后的岁月里,杜甫曾多次写诗来怀念李白,并且从诗歌中不难看出杜甫对李白无限的怀念与欣赏。例如《春日忆李白》: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和杜甫相比,李白的诗歌中出现杜甫的次数却是很少。但我想这未必说明,这段友谊对李白来说无足轻重。或许是李白本身性情比杜甫多了几分豪爽洒然,并不常将思念挂怀的缘故吧。

这段旷世友谊以这种方式做了结尾,后世的我们常常在想李白与杜甫的友谊到底留下了什么呢?

对杜甫来说,我认为这段并不算长的岁月却对其产生了一些难以忽略的影响。从杜甫一生的创作中不难看出这短短的岁月让杜甫始终难以忘怀。那么李白的思想作风必然对杜甫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从诗歌艺术上说,杜甫在遇见李白之前,现存的诗中几乎都是五律,可见杜甫早期的作品是以五律为主的。而杜甫在遇见李白之后,受到李白七古的影响,后来又超脱了七古,创造了他自己所独有的五古。这点便是李杜相交对后世产生的重要影响之一。

但是从诗歌创作上来说,不可否认,李白与杜甫是两个迥然不同的人。与杜甫相比,李白多了狂放飘逸的美感;而与李白相比,杜甫多了些沉郁顿挫。但这并不能说明,李杜之间没有因为彼此的相识而改变,只能说两人的成长环境相去甚远。所谓环境改变性格,李白成长于盛唐,杜甫成熟与中唐,李白的时代不可复制,李白这个人也不可复制,杜甫注定无法和李白的心境相同,诗歌的风格自然也不会相同。但是我个人觉得,在《客至》中“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这句诗表现了一种豪爽,与杜甫一贯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风格显然不同。这会不会说明了李白的超然对杜甫是有一种默默地影响的呢?

在为人方面,二人对战争的厌恶,对国家人民的热爱,曾经的凌云壮志是相同的;在经历上的怀才不遇却也是相同的。这也应该是李杜会深交的原因吧。而且我相信在他们短暂的相处时光里,他们的思想和志向是发生过融合的,我们所看到的李杜已经是彼此交流,融合,影响过后的他们,或许李白因此而多了些许沉静,杜甫因此而多了些许洒脱。 总之不论这段友谊到底留下了什么,这两位诗坛巨子相遇了,相识了,相知了,他们一同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他们的诗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后人,成为一座难以超越的高山。我们后人唯有在一次次品读诗歌的过程中,仰望他们,感受着他们诗歌的魅力,臵身于他们营造的意境,感触他们喷薄的情感。并且他们还将继续影响着我们的后人,直到永远。

第3篇:李白王维杜甫的不同

中国封建文化中的诗歌创作在盛唐达到了繁荣的高潮,出现了一个拥有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王昌龄、高适等高水平诗人的作家群,由于诗人们所处的社会地位以及其生活经历的不同,其山水诗也不尽相同。如果形象一点来说的话,王维是“诗佛”,其山水诗流淌着几许荣辱不惊、物我两相忘的悠然:孟浩然是“诗狂”,其山水诗中隐约包含着对仕途的失望和对世情的激愤;李白乃“诗仙”,其山水诗有一种翩然出世、悠然如仙的意蕴和气质;杜甫则像“诗侠”,其山水诗中亦不忘民间疾苦、黎庶沧桑。 关键词: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山水诗、情感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政治上比较开明、经济上比较发达的朝代,盛唐更是国力强大、思想解放,出现了所谓的“贞观之治”。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文学方面也出现了高度的发展,尤以诗歌创作为甚。作为诗歌重要题材及流派的山水诗创作在总体上更是达到了高潮,涌现了以王孟为代表的清,即清新、清幽、清丽、清远;以李白、杜甫为代表的雄,即雄豪、雄放、雄壮、雄奇的风格。

虽然当时正处于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但一些社会问题还是有所暴露,诗人们照样有些郁郁不得志,于是转而寄情山水。不过,由于诗人们所处的社会地位以及其生活经历的不同,其山水诗也不尽然相同。在这里,我们就以王维、孟浩然、李白、杜甫为例来分析一下其山水诗的异同。

这四位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是相一致的,且受到相同的人文精神的熏陶,其诗歌在某些方面有一定的共通性;同时又由于其精神面貌的不同而使得其创作风格有所不同,进而使得其在山水诗的创作上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如果形象一点来说的话,王维是“诗佛”,其山水诗流淌着几许荣辱不惊、物我两相忘的悠然;孟浩然是“诗狂”,其山水诗中隐约包含着对仕途的失望和对世情的激愤;李白乃“诗仙”,其山水诗有一种翩然出世、悠然如仙的意蕴和气质;杜甫则像“诗侠”,其山水诗中亦不忘民间疾苦、黎庶沧桑。如果对其进行具体分析,我们就可以更深刻地了解其内在的情感的异同。 一 、王维

王维出身封建官僚地主家庭,对封建统治阶级有一种天然的包容性;且在他的一生中,虽有仕途不得志的时候,但总的说来,其一生都是比较悠闲安乐的。特别是在他大约四十岁以后,开始过着那种半官半隐生活的时期里,他“与道友裴迪,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并吃斋奉佛,“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并见《〈旧唐书〉本传》)。正如他自己所言,“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所以他对现实生活基本是抱着一种“无可无不可”的漠不关心的态度,到了晚年,他甚至说“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消”(《叹白发》),完全变成了一个“以禅诵为事”的佛教徒了。正是由于这个原因,王维的诗作中充满了空灵、虚无之感。如: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 倚仗候荆扉。雉缑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父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 怅然吟式微。

------《渭川田家》

在这首诗中,所描绘的薄暮农村的景色气氛,以及那种游离于现实之外的悠闲情调,都会使人很自然地看出王维诗歌的内在情感,也即是王维自身的情感。从此诗中看不出对人情世故的描述,有的只是对山水、田园的喜爱与倾慕。在诗中,既展现了自然风光的优美与闲适,又表现了民俗风情中的那种黄发垂髫怡然自乐的景象。于此,我们看到了王维的空灵的心灵境界。再如其后期最为人们所称道的《辋川集》绝句,尤其值得我们注意:

新家孟城口,古木馀衰柳。来者复为谁?空悲昔人有。 ------《孟城坳》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鹿 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竹里馆》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辛夷坞》 古人非傲吏,字阕经世者。偶寄一微官,婆娑数株树。 ------《漆 园》

其中像《鹿柴》这样的诗,如果单独地来看,所写的空山中偶然听到的人声,深林里偶然照到青苔上的一缕斜阳,的确能给人一种无比清幽的美感。《竹里馆》、《辛夷坞》也同样写得很幽美。但是,我们如果把“空山不见人”、“深林人不知”、“涧户寂无人”等句联系起来,就不能不惊讶于诗人感情的幽冷与孤独了。无怪胡应麟要说《辛夷坞》是“入禅”之作,“读之生世两忘,万念皆寂”(《诗菽》)了。至于《孟城坳》一首,从为辋川别墅过去的主人宋之问感叹,联想到自己也不能和辋川山水同在,更表现了他这个庄园主人空虚没落的心情。《漆园》一首中,他以自己亦官亦隐、“无可无不可”的萧散优游的自画像来替代古人心目中的漆园傲吏形象,思想也同样是消极的。这些诗都在闲静孤寂的景物中流露了对现实生活冷漠的心情,充满了佛家“空无寂灭”的唯心哲理。

王维山水诗的总体特点:一是在追求形似的基础上,开始追求神似,即追求一种空灵的意境,醇雅的意趣。二是追求画意,将绘画中讲究线条、色彩、构图、意境之美的手法运用到山水诗的创作中,就如苏轼所评价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最著名作品有〈〈终南山〉〉及〈〈山居秋暝〉〉等。 〈〈终南山〉〉简析 终南山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简评:此诗首联写远景,勾勒了终南山的总体轮廓,突出其高峻广阔,其中“接海隅”是夸饰之语;颔联写近景,描绘登山时所见云气的变幻莫测。作者观察细致、刻画传神,使整幅画气韵生动,又增添了朦胧美;颈联转换角度,写俯视所见景色,突出山的辽阔旷远。此联重点刻画山的骨架脉络,增强画面的立体感;尾联以人物(即诗人的自我形象)作为山水画的陪衬和点缀,余味无穷,是全诗诗眼。这首诗总的特点是“不以全求全”,从而收到了以少胜、意在言外的艺术效果,正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杜甫《望岳》题材与之相同,下面试将《望岳》简析与《终南山》作比较,从写作特色看两位诗人人生态度,内在思想情感的不同。

《望岳》简析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简析:这是诗人早期的一首名作,诗中描绘并赞美了泰山的奇伟和高大,并借以抒发自己昂然向上的远大抱负,充满了浪漫气息,有别于杜甫作品的总体风格。诗的首联采用自问自答的方式,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对泰山的体验,以距离之远来衬托泰山之高;颔联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颈联写细望所见,蕴含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尾联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是全诗的诗眼。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从远望、近望、细望各个角度写泰山之景,最后两句充满了豪迈的气概,寓有进取之意。

此诗与王维的〈〈终南山〉〉的比较:都是描写山岳的名作,都从各个不同角度写山岳景色,但〈〈终南山〉〉更突出景色本身,并且把绘画中的线条、色彩、构图、意境等运用到诗中,可谓景中有画,而〈〈望岳〉〉在写景中融入了诗人自身的感受,并且笔触更注重气魄;尾联都转入写自身,但〈〈终南山〉〉重点是叙述,写的是一幅画面,恬淡、空灵、意味无穷,而〈〈望岳〉〉重点是抒情,表达的是诗人豪迈的气概。

二、孟浩然

孟浩然前半生在家闭门苦学,曾一度隐居鹿门山。四十岁长安求仕失望,漫游吴越,最终归隐故土。他一生虽然基本上过着隐居的生活,但他内心却相当矛盾:既希望朋友引见,进入仕途;又对世事极为不满,心情激愤难平。如在《归故园作》中,他写道:“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其激愤欲狂的心境由此可见一斑。而且直到晚年,他这种“仕”与“隐”的矛盾才有所淡化。孟浩然的代表作是山水田园诗。这些诗,有一部分是漫游秦中、吴越等地时所作的。例如: 木落雁南渡,被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隔离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江上思归》

在这首诗中,诗人旅途思归的心情和初冬江上凄寒的景色很自然地结合在一起,怅惘迷茫之中,隐含着一种身世落拓之感。再如其另外几首山水诗: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试登高,新随雁飞灭。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时见归村人,沙平渡头歇。天边树若荠,江畔舟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秋登兰山寄张五》

山寺鸣钟夜已昏,鱼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夜归鹿门歌》

诗中流露的怀慕隐逸的思古幽情,和我们已经很隔膜疏远了;但襄阳一带的景物------点缀着归村人影的平沙远渡、像一弯新月的江畔小舟、鹿门山的烟树、庞公松径下的月光------经过他这位熟悉故乡的诗人不经意地叙述出来,却历历如画,使我们感到平凡而又亲切。 孟浩然诗歌的特色集中反映在三方面:

首先,既有田园诗的高雅闲静,又有山水诗的清新境界。即使写的是平常之景,经过他的艺术处理,也会格外优美和谐。其次,具有雅淡清新、自然朴素的意境美;第三,在冲淡中时有浑健的豪气。

他禀性孤高狷洁,虽始终抱有济时用世之志,却有不愿折腰曲从。张九龄可举荐王维,却无法举荐他,当他求仕无门,便放弃仕宦而走向山水,以示不同流俗的清高。在他人眼中,孟浩然是位地道的隐逸诗人。李白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赠孟浩然》)其实,孟浩然并非无意仕途,与盛唐其他诗人一样,他怀有济时用时的强烈愿望,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诗云: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简评:这是一首充满比兴意味的诗作。作者写此诗呈送给当时的丞相张九龄,含蓄地表达想得到他赏识和提拔的愿望。诗歌开头两句写洞庭湖极开阔也极涵浑,润泽着千花万树,容纳了大大小小的河流;

三、四句实写湖,其中“波撼”两字用来衬托洞庭湖的澎湃动荡,十分有力;

五、六两句委婉地向张丞相表白心事。最后两句巧妙地运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淮南子。说林训》)地古语,既含蓄地称颂张丞相,也向对方发出希望得到重用的呼吁。全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转入抒情,借景言情,充满比兴意味,委婉含蓄,不落俗套。

这首诗与杜甫同是写洞庭湖的《登岳阳楼》一诗颇有异曲同工之处,现加以比较:

三、李白

李白生平浪迹天下,而大起大落的身世遭遇又使他广泛接触了生活的各个层面。他的鲜明的个性就是在充分吮吸时代气息的基础上形成的。李白自年轻时就慷慨自负,不拘常调,“常欲一鸣惊人,一飞冲天,彼渐陆迁乔,皆不能也”(范传正《唐右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序》)。他具有很强烈的任侠作风:尚武轻儒,脱略小节,轻财好施,豪荡使气。他的人生理想既是超脱又是积极入世的。李白的诗歌正是通过他的个性投影,折射出时代的风容神采,从而成为盛唐的最强音。“神游九天之外,梦回八荒之间”。如: 海客谈瀛洲,烟波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瞑。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今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继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梦游天姥吟留别》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庐山瀑布》

从这里面,我们可以看出,李白喜欢的往往不是宁静的丘壑,幽雅的林泉、而是奇峰绝壑的大山、天外飞来的瀑布、白波九道的江河,这些雄伟奇险的山川,特别契合他那叛逆不羁的性格,他好象要登涉这些山川,与天地星辰同呼吸,和神仙鬼灵相往来。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梦境的诗句中,从静谧幽美的湖月到奇丽壮观的海日,从曲折迷离的千岩万转的道路到令人惊恐战栗的深林层巅,境界愈撰愈奇,愈幻愈真。最后由梦境入仙境,更完全是彩色缤纷的神话世界。淋漓挥洒、心花怒放的诗笔,写出了诗人精神上的种种历险和追求,好象诗人苦闷的灵魂在梦中得到了真正的解放。

李白的山水诗的总体特色有:雄奇、豪放。从描写对象上看,李白喜欢选取高大、壮美、流动的自然山水如黄河、泰山作为描写对象,给人以阳刚之美的享受,如《将进酒》〈〈游泰山六首〉〉等诗;从艺术手法上看,李白的山水诗总是充满着奔放的激情及积极浪漫主义精神,表现为奇特的想象、大胆的夸张、神话传说的大量运用等,如《蜀道难》等诗。 《蜀道难》简析 蜀道难 李白

噫吁,危呼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始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嵋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猿猱欲度愁攀缘。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石冰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呼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 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简评:诗一开头,诗人便出语不凡,连用了三个感叹、两个惊呼,一个夸张性的诗句,十分强烈地抒发了面对高险之极的蜀道而生发出的异乎寻常的惊叹。接着,诗人融神话故事与民间传说于一体,发出了深沉的历史感叹。再接着,又用夸张的手法详细描绘了蜀道之难的程度。最后,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劝人引以为戒,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社会现实,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因为此诗写于唐天宝初年,太平景象的背后正潜伏着危机,后来发生的“安史之乱”,证明了诗人的忧虑是有社会意义的。总体来讲,在这首诗中,诗人袭用乐府古题,以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多变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及其奇丽惊险的山川景色,并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些忧虑与关切。全诗格调雄放,充满积极浪漫主义激情。

四、杜甫

杜甫出身于一个“奉儒守官”的封建官僚家庭,从二十岁开始,进行了一系列的“壮游”经历。而在“安史之乱”后,由于自己的人生历程的坎坷以及理想的破灭,他也曾想过退隐。但为国为民的强烈责任心和使命感使他走上了一条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杜甫就是这样一位诗人中的侠客,即使在自己最为穷困潦倒的时候,也不忘民间疾苦。他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说:“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山,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所以,杜甫的山水诗中总是自然地流露出一种对民生的哀怜。如: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旷天低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春夜喜雨》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不爱深红爱浅红。 ------《江畔独步寻芳七绝句》其一

黄四娘家花满鼷,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江畔独步寻芳七绝句》其二

在第一首诗中,我们看到杜甫并不是以个人的喜好为喜好的,他对雨的态度是以雨能否对人民有所好处而确定自己的观点的。他着力渲染雨的美好,最后一句点明了他的题旨:雨的美好是因为它能让人民的生活中多一些好的事物。而《江畔独步寻芳七绝句》是杜甫一生中少有的闲适之作,但即使在如此闲适的作品内,我们夜不难发现隐含其中的忧患之情。至于他的《秋兴》八首,更是首首怀情。现在我们就选其中三首来看一下: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严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秋兴》其一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

画省香炉违复枕,山楼纷堞隐悲笳。

请看石上藤罗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秋兴》其二

蓬莱宫阙对南山,承露金茎霄汉间。

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涵关。

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

一卧沧江惊岁晚,几回青锁点朝班。 ------《秋兴》其五 在这些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出,杜甫的诗,即使是山水诗也忘不了对世事人情的关注,总是一幅悲天悯人的侠义心肠。

虽然上述四人在很多方面都不尽相同,但作为同一时代的人,其思想上还是有一些可以产生共鸣的地方的。而也正是由于有了这样一些同与不同,唐诗才会百花齐放,使得唐一代的诗歌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最高峰。通过以上诗作的分析与比较,我们看到静默不语的大自然在不同诗人那里,因为性格,人生经历、社会地位、人生态度的不同而蕴涵了不同的思想感情,这就是所谓的“境由心生”吧!

第4篇:李白与杜甫诗歌的异同

——以李白的《将进酒》和杜甫的《登高》为例

中文081班

张俏玲

唐朝是文化繁荣的朝代,在诗坛上,涌出了许多名家,大师辈出。“诗仙”李白与“诗圣”杜甫更是其中两颗璀璨的巨星。

李白与杜甫是我国唐代的两位著名的诗人,他们为后人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歌 。从诗歌史的地位上来说,两者都是继往开来、沾溉百世的人物,李白是把中国诗歌推向全面发展的“先驱”,杜甫则把诗歌创作提到了现实主义空前未有的高度,因此两人的文学成就可以说是“平分秋色”。从诗歌思想的角度,他们同样关心百姓疾苦,关心国家命运,反对侵略战争,诗歌思想上有着一致性。如李白的《古风》、杜甫的《兵车行》都对当时黑暗和腐败的政治予以否定,表达了强烈的爱国忧民之情。

李杜诗歌有着一定的相似性,但由于两者的生活的时期的不同、生活的经历的各异,李杜诗歌在艺术特色上又有着明显的差异。下面就以李白的《将进酒》与杜甫的《登高》为例,试比较两者诗歌艺术特色的差异:

一、诗歌风格的不同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 。”

李白和杜甫在诗歌创作中都形成了特有的风格。李白的诗歌主导风格是飘逸俊美,而杜甫诗歌的主导风格则是沉郁顿挫,这在他们的许多代表作中都有体现。如李白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把黄河在天地之间浩荡奔流的气势与声势充分表现出来,意境开阔,具有非凡的气势和浪漫主义情怀。而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描绘了一幅惨淡的秋景画面,高天之狂飙,深谷之哀猿,惊心动魄,使全诗笼罩在悲凉的氛围之中,同时也反映诗人凄凉之感。

二、诗歌思想上的不同

李白与杜甫都有满腔抱负,想为国家尽一份力 ,但是他们在仕途中都又不得志,这种壮志难酬的悲愤与感伤在他们的许多作品中都有体现,但两者又有不同:李白的诗,很多表现出及时行乐的思想;杜甫的诗,很多表现忧国伤时的思想。

如在《将进酒》里,李白将满腔不合时宜借酒兴诗情,来了一次淋漓尽致的抒发。醉意使李白纵情狂欢,高歌“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表达一种独立自由的人格,一种鄙弃世俗的非凡的自信。虽壮志难酬,但李白却没有一般读书人或士大夫的顾影自怜、怀才不遇的情结,认为“人生苦短,须及时行乐”,有着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而在《登高》里,诗人杜甫塑造了一位壮志难酬、长年飘泊、老病孤独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生出无限悲愁之绪,饱含了诗人排遣不尽的羁旅愁与孤独恨,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也表现了诗人浓厚的忧国伤时之情。

三、意象、意境组合与营造的不同

李白所创造富于个性特点的意象中最突出的就是飞翔的大鹏、奔腾咆哮的黄河与长江、高出天外的山峰、飞流直下的瀑布,这些“都具有超凡的气概,曲折地表现了李白冲决束缚,追求自由的热情,可以见出他飘逸不群的风格”。如在《将进酒》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水从天而降,写出了一泻千里,不可抵挡之势。

而杜甫伤时忧国的情怀借着客观物象表现出来,形成带有浓厚忧郁色彩的意象,如瘦马、孤舟等,在这些被损弃与被遗忘的生物身上,杜甫表现了多种深沉而忧郁的情思。在《登高》中杜甫就用“猿啸”、“落木”等意象营造了萧索、凄冷的氛围,表达诗人悲凉的心境。

四、语言特色的不同

李白追求自由精神,不受格律约束,他的诗歌常常给人一种飘逸的感觉,语言夸张却不显做作,华丽却不显庸俗。如《将进酒》:“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而杜甫推崇“形神兼备”境界 ,强调炼字,炼句,苦思,苦学。意象精练紧凑,语意凝重深沉,沉郁顿挫。如《登高》中“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写出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物的形、声、色、态,每件景物均只用一字描写,却生动形象,精炼传神。

总之,“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李白是浪漫主义的诗仙,天纵英才,神出鬼没,奇幻百变,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杜甫是现实主义的诗圣,脚踏实地,深入细致,力透纸背,振聋发聩。李白是云端上的织梦人,杜甫是苦难大地的悲歌者。对于后人来说,李白的飘逸让人苦苦追寻不得,杜甫的忧国忧民为代代百姓所怀念,他们都是“照耀着唐代乃至整个古典诗坛的两面万古常新的旗帜”。

第5篇:李白与杜甫诗歌的比较

1、从内容上讲

李白的一生阅历丰富,交游广阔,涉猎很多,其诗的内容也十分丰富,写景、叙事、抒情、言志、友谊等等。上至宫廷庙堂,下至江湖山川,都有不少诗作。他特别善于把实写虚,把现实化为幻境,有的时候还超脱尘世,充满了理想主义的色彩。杜甫一生的思想是“致君尧舜上”、“穷年忧黎元”,他的诗歌把社会现实与个人生活紧密结合,达到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计有时事政治诗,批评讽喻诗,军事题材诗,歌咏自然诗,农工百业诗、怀念亲友诗,甚至某些内容无聊的奉和应酬诗,等等。总的来说,李白尚虚,杜甫写实,李白的题材更加丰富,个人色彩和理想主义更浓,杜甫对社会现实的体验更深,涉及面更加丰富,刻画也更加深入。

2、从文采和意境上来讲

李白“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才学甚高。他的诗歌有的语言一眼看去十分平易,但是由于发诸真情,一样能够打动人心,如果他诗兴遄飞,使用激情洋溢的词句,那就更加意境开阔,加上想象雄奇,能够带领读者上天入地,引人入胜。他另外一部分诗的特点是疏旷潇洒、清新飘逸,哪怕随意挥洒都可成诗。杜甫家学渊源,七岁学诗,十五岁扬名,也是少年天才。其诗歌讲求遣词用句,语句常能推陈出新,别开生面,其诗歌的精炼严整,非常人所能及。这样的语言使得杜甫的诗以浑厚而鲜明的意境为主。总的来说,两人的文采实在是伯仲难分、不相上下。

3、从风格上来讲

李白诗歌的风格形成于唐帝国最强盛的年代,李白年少时博览群书,他还仗剑任侠,"十五好剑术,遍于诸侯"。他年少是曾广有游历,这一切都对李白自由奔放的性格形成有重大影响,还直接导致了他诗歌浪漫主义风格的形成。李白尚武轻儒,轻财好施,喜欢豪饮。他的人生理想既是超脱又是积极入世的。他以抒发个人情怀为中心,咏唱对(更多精彩文章来自“秘书不求人”)自由人生个人价值的渴望与追求。李白的诗歌,其个人的风格特点明显,有的雄浑虬劲,有的清新飘逸,有的豪放不羁,有的汪洋恣肆,总之是纵横飘逸,发兴无端;而杜甫的诗歌风格形成于安史之乱时期并逐渐在苦难中成形。杜甫出身于官宦世家,其祖父杜审言是初唐重要诗人,所以对杜甫来说从仕与诗歌都是家业。他曾对儿子说"诗是吾家事"。杜甫深受儒家文化教养,终身都有辅佐君王的愿望,又加上自身一生的穷困潦倒,从而形成了他忧国忧民悲天悯人的性格。他的诗歌也因此偏重于现实主义。杜甫深入社会并关切政治和民生疾苦,重视写实。他背负着对国家和民族任务的沉重责任忠实描绘时代的面貌和自己内心的感受。杜甫"没饭不忘君",艺术风格也是多种多样,但是最主要的特征是以沉郁顿挫,凝重精美著称,善于用充沛的感情驾驭精炼奇崛的文字。李白热爱现实生活中的一切美好事物而对不合理现象毫无顾忌的投之以轻蔑。这种已被现实所牢笼却不愿接受想征服现实的的态度,与杜甫那种始终以严肃的悲悯的心情注视关心祖国人民命运那种现实主义精神是相反而本质又相同的。明代田艺蘅《香宇诗谈》说道:“诗类其为人,太白做人飘逸,所以诗飘逸;子美做人沉著,所以诗沉著。”这话说得很有道理。比如同写友谊,李白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与杜甫的“故凭锦水将双泪,好过瞿塘滟预堆”比较,一个飘逸,一个沉郁,体现出两种风格。

5、从诗歌的意象选择与运用

李诗的意象特别的富于变幻和具有多色调。这一方面源于李诗意象范围的开放性;另一方面,李白诗歌意象的奇幻色彩还主要地得益于他的恣意的夸张和奇特卓异的想象。如他写时光的易逝,人生的短暂就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木暮成雪。”其感染力比经典的“逝者如斯夫”(孔子语)要强烈得多;他写山峰之高就说“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黄鹤之飞尚不得过”;他写雪花之大就说“燕山雪花大如席”;他写楼台之高就说“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另外,李白似乎特别喜欢以巨额的数量词来作量的夸饰。“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离苦”、“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此类句子在李白诗中真是俯拾皆是。同时,出身豪富,素喜挥霍的李白还特别喜欢物质珍奇的铺张夸耀。他一喝酒,就要“斗酒十千恣欢谑”,“烹羊宰牛且为乐”,“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他所饰用驱使的器物也莫不是人间珍品:“宝书玉剑挂高阁,金鞍骏马散故人”,“朝天数换飞龙马,敕赐珊瑚白玉鞭”,“龙马花雪毛,金鞍五陵豪。秋霜切玉剑,落日明珠袍”,“木兰之枻沙棠舟,玉箫金管坐两头”。盖非此不足以显示其人身份品格之高贵,非此不足以渲染其人气概之壮伟超迈。世间万物尽可任他纵情驱使享用,却没有任何外物可以驱使高贵的诗人。这就是天才的李白,自由浪漫的李白。相形之下,杜甫的诗歌虽也多有高妙的想象,然其意象还是显得比较质实,这与他始终关怀现实的精神是分不开的。同时,相对来说,杜甫不象李白那样使气豪纵,他更注重精神上的自娱自适,自我满足。而对于物质方面的享受则视之甚淡。这在他的《江村》一诗中得到了充分的流露:“多病所需惟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甚至在宴请好友时,面对粗陋的酒蔬,他也只是报以歉然的一笑:“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在至交好友面前,他并不讳言自己的慵怠与清贫。实际上更主要的是诗人更看重人与人之间那一份相知相得的融融情味,而非表面上的殷勤与物质的铺张。这显然与诗人恬淡的心境直接有关。

6、从体裁上讲,李白更擅长乐府古诗、绝句,而且写得极精彩,其乐府诗虽用乐府旧题,却能自出新意,七言绝句更是冠绝唐人。其诗气象宏大,格调雄浑,感情豪迈,境界开阔,清新自然,余味无穷。相对来讲他不太喜欢写格律严整的律诗,其律诗数量比较少,但是也有精品。同时,李白也留下了若干词作和散文。他性格自由奔放使他不囿于格律音韵,他的《蜀道难》长短参差,他的《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云》的前两句"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使用的是散文句法。而杜甫的作品各体兼工,精于音律,擅长铺陈排比。以律诗、绝句为主,加上一部分排律古诗,他的近体律诗,特别是七律写的尤其出色。此外,杜甫的叙事诗歌摆脱乐府古题的束傅,创作了不少“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比如著名的三吏三别。在诗的音美形美的方面李白稍逊于杜甫。而在风格美方面,李白的飘逸豪迈,谈吐天然是别人所不能学的。李白直抒胸臆多,乐则大笑悲则大号。而杜甫的诗多含蓄曲折沉郁顿挫。

一.通假字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非)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吁)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脱)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畔)

岁亦莫止 (暮) 维常之华 (花) 玁狁孔棘(急)

偭规矩而改 错 (措) 何方圜之能周兮 (圆) 进不入以离尤兮( 罹)

芳菲菲其弥章 (彰) 延伫乎吾将反(返)

终老不复取 (娶 )

箱帘六七十( 奁 ) 虽与府吏要( 邀 )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晤)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 取 )

举酒属客 举匏尊以相属(嘱 )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凭 )

山川相缪(缭)

杯盘狼籍 ( 藉 ) 长乐王回深父。( 甫 ) 二.多义词

《离 骚》

1、长: ①长太息以掩涕兮(副词,长久) ②长余佩之陆离(使„„加长)

2、善: ①亦余心之所善兮(以为是好的) ②谣诼谓余以善淫(擅长)

3、以为: ①制芰荷以为衣兮(用„„做) ②余独好修以为常(认为)

4、修: ①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美好)②退将复修吾初服(整理)

③余独好修姱以为常(美,美好)

5、虽:①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

②虽九死其犹未悔(即使,纵然)

《孔雀东南飞》

为 1. 为仲卿母所遣 (被,介词。) 2.十七为君妇 (做,作为,成为,动词。) 3.为诗云尔 (作,写,动词。) 4.非为织作迟 (是,动词。或作“因为”, “由于”,介词。) 5.阿母为汝求 (替,给,介词。) 6.始尔未为久, (算,算作.动词。) 7.慎勿为妇死 (为了;连词。) 相 1.相见常日稀 (互相) 3.儿已薄禄相 (相貌,名词) 4.誓不相隔卿 (表示一方对另一方有所动作,是偏指一方,可不译出) 5.及时相遣归 (指代兰芝,可译作“我”。) 6.好自相扶将 (指代仲卿母,可译作“老人家”) 7.还必相迎取 (指代兰芝,可译作’“你”。) 8.会不相从许 (指代仲卿,可译作“你”) 9.蹑履相逢迎 (指代仲卿,可译为“他”。) 10.登即相许和 (指代媒人,可译作“她”) 11.不得便相许 (指代媒人,可译作“你”)

遣 1.为仲卿母所遣 (休,即女子被夫家赶回娘家,动词。〉

2.县令遣媒来 (派,动词。) 施 1. 徒留无所施 (用,动词) 2. 留待作遣施 (施舍,赠送,动词) 取 1. 终老不复取 (通“娶”,娶妻,动词) 2. 还必相迎取 (与“迎,”同义,迎接,动词) 复 1. 幸复得此妇 (又,再,副词。) 2. 红罗复斗帐(双层的,夹层的,名词) 3. 便复在旦夕 (回答,答复,,动词) 会 1. 会不相从许 (当,决,,副词) 2. 于今无会因 (相会,聚会,动词。) 何 1.何意致不厚(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2. 隐隐何甸甸 (无义,句中语气助词,补足音节) 3. 汝今何罪过 (什么,疑问代词) 4. 作计何不量 (为什么,疑问副词) 便 1.便可白公姥 (就,副词。) 2.便言多令才 (很会讲,形容词) 登 1. 登即相许和 (立即,立刻,副词) 2. 郁郁登郡门 (来到,或聚集,动词) 应 1.汝可去应之 (答应,动词) 2. 六合正相应 (合适,动词).

3. 零泪应声落 (应和,随着,动词) 4.以我应他人 (许配,动词) 举 1. 举动自专由 (行动,名词) 2. 莫令事不举 (办成功,·动词) 3. 举言谓新妇 (拿,动词。)

4. 举手长劳劳(举起。抬起。动词词) 言 1.举言谓新妇 (话,名词。) 2.谓言无罪过 (以为,动词。) 3.何言复来还 (说,动词。) 故 1.大人故嫌迟 (故意,副词。) 2.知是故人来 (旧,形容词) 3.故遣来贵门 (所以,连词) 止 1.进止敢自专 (停止,动词) 2.母听去不止 (挽留,阻止,动词) 意 1.何意致不厚 (料,意料,动词) 2.吾意久怀念 (心,心意,名词。) 3.处分适兄意 (主意,名词) 断 1.三日断五匹 (截下来,动词) 2.自可断来信 (回绝,动词) 适 1.始适还家门 (出嫁,动词) 2. 处分适兄意 (适合,依照,动词) 3.适得府君书 (刚才,刚刚,副词) 尔 1.为诗云尔 (不译,语气助词。) 2.君尔妾亦然、 (这样,指示代词) 始 1.小姑始扶床 (才,刚刚,副词。) 2.始尔未为久 (开始,动词) 若 1.今若遣此妇 (如果,连词) 2.君既若见录 (此,,这样,指示代词) 书 1.十六诵诗书 (尚书,名词) 2. 适得府君书 (信,书信,名词) 令 1.县令遣媒来 (官名,即县长,名词) 2.便言多令才 (美好,形容词。) 3.莫令事不举 (使,让,动词。〉

见 1.相见常日稀 (看见,动词。下文“黄泉下相见”中“见”同此) 2.君既若见录 (我,指兰芝,代词。下文“府吏见叮咛,中“见”同此) 3.渐见愁煎迫 (被,介词) 谢 1.谢家来贵门 (辞别,动词。下文“谢家事夫婿”中“谢”同此) 2.多谢后世人 (劝告,动词) 3.阿母谢媒人(谢绝,推脱)

《兰亭集序》

所以 ①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用来) ②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的原因 ) 之 ①仰观宇宙之大 ( 的 ) ②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取消主谓独立性 ) ③及其所之既倦,( 往 到达 ) 一 ①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 一样 相同 ) ②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把„„看做一样 ) ③一觞一咏 ( 一些 ) ④而或长烟一空 ( 全 )

《赤壁赋》

1、望 七月之望(名词,阴历的每月十五日)

望美人兮天一方(动词 眺望,向远处看)

2、歌 扣舷而歌(唱) 歌曰(歌词) 倚歌而和之(歌声)

3、如 纵一苇之所如(往)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像)

4、然 其声呜呜然(„„的样子,像声词词尾) 何为其然也(这样)

5、长 抱明月而长终(永远) 而卒莫消长也(增长)

6、于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在) 月出于东山之上(从)

徘徊于斗牛之间(在) 托遗响于悲风(给)

7、而 羽化而登仙(表承接) 扣舷而歌(表修饰)

倚歌而和之(表修饰) 正襟危坐而问之(表修饰)

侣鱼虾而友麋鹿(表并列) 逝者如斯而未偿往也(表转折)

耳得之而为声(表因果)

8、之 凌万顷之茫然(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词)

扣舷而歌之(音节助词)

倚歌而和之(代词,代“歌”)

哀吾生之须臾(助词,取独)

9、其:而不知其所止(代词,它,指“一苇”) 其声呜呜然(代词,那)

何为其然也(代词,指箫声)

方其破荆州(代词,他,指曹孟德)

《游褒禅山记》 其

始舍于其址。(代词,它的,代华山)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代词,那) 距其院东五里。(代词,那个)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代词,它) 其文漫灭。(代词,它的,代仆碑)

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代词,它上面)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代词,它的,代华山)

问其深。(代词,代上文“有穴窈然”的“穴”,译作“那个洞”)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代词,代“好游者”,译作“那些”) 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代词,它的,代后洞) 盖其又深。(代词,指代后洞,译作“那”) 则其至又加少矣。(代词,代那些)

既其出。(句中语气助词,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则或咎其欲出者。(代词,指代“欲出者”,译作“那”)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第一人称代词,自己)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代词,他们)

第6篇:论李白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

李白与杜甫所代表是二种截然不同的艺术风格形式,李白的诗歌运用奇特的夸张和想象,往往所表达是一种超脱自然的盛世情怀,而杜甫运用写实的手法,在意的是对于客体的一种真实的再现,所以在后人面对这样的二种风格的时候,在他们所取得的成就相当的时候,总是想去比较一下谁代表的是盛唐诗歌的最高的艺术成就。

其实,面对二位天才级的诗人,我们后人这样的比较实际就存在着不适当,他们所代表的二种的不同的艺术风格,而且在历史的长河里,经过了几千年的栓选已经证明了他们二人共同所代表的一座后人无法仰及的高峰,对于我国的诗歌的发展做出了独特的,无法替代的贡献。 一. 李白

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非凡

的自负和自信,狂妄的独立人格,豪放洒脱的气度和自由创造的浪漫情怀,充分体现了盛唐人士的时代性格和精神风貌。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他的家世至今还是个谜。大约五岁时,随家碎叶迁居蜀之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县)。其家非常富有,因而他早期受过很好的教育。少年时代,游历青城、峨嵋等地,可想道教给他的一生是有着深刻的影响。18岁时,他往来旁郡,游剑阁、梓州。20岁游成都等地,就是在漫游,任侠中李白度过他的一生。

李白诗歌继承了自《楚辞》以来的浪漫主义传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感情热烈,气势宏大,想像丰富,语言清新,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李白诗歌形成于唐朝最强盛的年代,以抒发个人情怀为中心,咏唱对自由人生、个人价值的渴望与追求。李白的人生理想既是超脱的又是积极入世的。比如,蜀道雄奇险峻,难以表述,李白却能以变幻莫测的笔法,在《蜀道难》中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用“五丁开山”“六龙回日”等神话传说,写出了历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险阻;写黄鹤不得飞过、猿猱愁于攀援,映衬出人在其上行走难上加难;摹写神情、动作(“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险危之状如在眼前;借景抒情(“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烘托了蜀道之难;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他在《蜀道难》中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种忧虑。他说“黄鹤之飞尚不得过”“剑阁峥嵘而崔嵬”,这可能是对当时政局混乱或个人抑郁不得志的一种隐喻。写愁“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作者的愁不是停留在伤秋悲春之中,而更多的是作者的积极的态度上的基础上的一种豪迈之愁,愁中更有豪气十足。

在诗体上,李白擅长古歌行体,擅长五言七绝,他性格自由奔放使他不囿于格律音韵,他的《蜀道难》长短参差。而杜甫精于音律,擅长铺陈排比,因此律诗尤其是七律是他的长处。李白直抒胸臆多,乐则大笑,悲则大号。

李白推崇“清真”。“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圣代复元古,垂衣贵清真。”(《古........风·其一》)。这种“清真”,应该是一种自然朴素而又炉火纯青的美。“览君荆山作,江鲍堪动色。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王安石评价道:“诗人各有所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此李白所得也。”(《渔隐丛话》)与之相对,李白反对字雕句琢的模仿,认为那样便丧失了诗歌的“天真之气”:“丑女来效颦,还家惊四邻。寿陵失本步,笑杀邯郸人。一曲斐然子,雕虫丧天真。棘刺造沐猴,三年费精神。”(《古风·其三十四》)因此,李白的诗作多为感情真挚随口道来之作,读李白的作品,最大的感受就是李白的古诗喷薄而出,一泄不回;李白的近体诗清新朴素,了无杂质。这些都是对他“清真”的美学追求的体现。

二. 杜甫

杜甫则是由盛唐转衰的一位伟大诗人。

杜甫(712~770),字子美,京兆杜陵人(今陕西西安市西南)人,生于巩县官宦之家。其家庭有奉儒守素的文化传统,给他很深的影响。他经历唐由盛转衰的过程,使他历尽人生辛酸,看尽生民疾苦,因而关心国家安危。

杜甫的诗歌表现为格律严谨、情感内敛、沉郁顿挫、充满现实主义的艺术风格以及他忧国忧民、悲天悯人的性格特征。他的风格逐渐在苦难的生活中形成,特别是安史之乱时期和晚年的生活。杜甫终身的愿望是“致君尧舜上,再使民风淳”,这种愿望有如“葵藿倾太阳、物性固未夺”(《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又加上自身一生的穷困潦倒,使他有博大的圣人情怀和济世救民的执著“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对国家民族的强烈责任感“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蜀相》)。杜甫对现实有深刻的认识和揭露,对百姓有深切的同情。他的“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和《兵车行》都是这样的作品。《兵车行》为历代所推崇,揭露了唐玄宗长期以来的穷兵黩武,连年征战,给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在艺术上寓情于叙事,诗人激切奔越、浓郁深沉的思想感情,都自然地融汇在全诗的始终,诗人那种焦虑不安、忧心如焚的形象也仿佛展现在读者面前。

在诗体上,杜甫的诗歌各体兼工,以律诗和绝句为主,另外的一方面杜甫突破了乐府旧题的束缚,创造了不少的“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例如“三吏”“三别”。杜甫的律诗的代表作有《月夜》《春望》《望岳》《秋兴》八首,《登高》《登岳阳楼》诗文无不以沉郁稳健建昌,凝重精美著称,杜甫善于用充沛的感情驾驭精炼奇绝的文字,同时,与李白的浑然天成,不讲究炼字相比,杜甫始终坚持“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风格,其诗歌讲究的是遣词造句,语句常能推陈出新,别开生面,其诗歌精炼严整非常人之能所几页及也。

杜甫则强调“传神”。这个“神”,很多文论家思想家都给予很高的评价。《庄子》讲“神.........遇”,刘勰讲“神思”,而杜甫则明确把“神”的概念用到了诗歌创作上。杜甫的“神”当是指诗歌所蕴含的深厚的精神风韵:“将军善画盖有神”(《丹青引赠曹将军霸》)“书贵瘦硬方通神”(《李潮八分小篆歌》)。罗宗强也在《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中为这个“神”定义道:“惊警而不流于刻板,在惊警中流露神韵”。杜甫讲传神,同时也讲究写实,他最推崇“形神兼备”的境界。为了实现这种传神之美,杜甫一方面强调锤炼,炼字,炼句,苦思,苦学。“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孰知二谢将能事,颇学阴何苦用心。”(《解闷十二首》)黄庭坚则赞杜诗:“无一字无来处”。另一方面,从自然和生活中提炼真实而自然的素材,在作者辛勤的钻研锤炼之下,方能写出传神之作。此外,杜甫讲传神,也讲写实;讲苦学与功力,也不反对一蹴而就的天赋;既赞成感情的自然抒发,又提倡比兴规整;既赞美自然清新的美,也追求悲壮的美。可见,杜甫的诗既反映了盛唐人追求壮美和风骨的倾向,又表现出了中唐人关心时弊提倡美刺比兴的要求。罗宗强的《文学思想史》就认为杜甫总结盛唐,开启中唐,而李泽厚在他的《美的历程》中则认为杜甫的“盛唐”不同于李白的“盛唐”,李白和张旭的盛唐冲决了旧的范式并形成了内容上的创新。

李白与杜甫分别代表着盛唐诗歌浪漫派和现实派的二座高峰,无分伯仲,至于其艺术风格的不同也不是一篇文章所能阐述得清楚,他们的政治理想,生活态度,表现技巧,所受思想的影响等等都存在着很多的不同.

总结:李杜文章在,光焰万古长。

—— 模具092班

秦艺

上一篇:清洁乡村工作自查报告下一篇:镇长任职表态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