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志设计教学反思

2022-06-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标志设计教学反思

《示儿》教学设计方案及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名称 示儿

教学时间 1课时(40分钟)

学习者

分析

一般特征:教学对象是五年级的学生,教学内容是一首爱国诗歌,按照学生已经掌握学习诗歌的方法进行教学设计。学生的年龄在9到11岁之间,大多数学生有学习诗歌的热情,少数学生存在学习障碍。

入门能力:五年级的学生自学能力强,能根据注释、工具书等自主学习,而且有他们有了自己独特的感受、体会和理解。

学习风格:学生喜欢朗诵前后押韵、琅琅上口的古诗,在朗读中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结合想象感悟诗歌主要内容。学生喜欢教师创设教学情,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教学要处理好自主与指导的关系。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借助注释学懂《示儿》的诗意。

2.了解古诗叙述的内容。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能背诵。

二、过程与方法

1.了解陆游生平,能有感情地朗读一些他的爱国诗篇。

2.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学习、讨论交流的方式,了解诗歌的意思。

3.让学生谈谈对诗意的理解,教师再加以指导,深刻体会诗歌的情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诗中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2.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诗人崇高的爱国情怀,陶冶爱国情操。

教学重点、

难点

1.入情入境地感受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2.体会诗文的思想感情,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教学资源

教学时间为40分钟;教学课件:《临终图》、《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和《题临安邸》、背景音乐;多媒体教学、粉笔、黑板;电教室;教学采用师生合作、交流,适时鼓励学生、点拨读诗方法,指导朗读。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1

一、导入新课

师:上下五千年,我们中华民族多少炎黄子孙,为了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强盛,将自己的心,自己的身托付给了伟大的祖国,陆游就是其中的一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的临终诗篇《示儿》。

二、板书课题:示儿、

教学活动2

一、整体通读,品悟诗情

1、学生自由朗读诗句,并借助注释,理解诗意;然后四人小组伙伴交流,共享学习收获。(教师可以出示自学建议)

2、汇报交流:

(1)多种形式朗读汇报,引导学生展开评议。

(2)学生交流读懂的内容,适时鼓励、点拨读诗方法,指导朗读。

预设点:元知、但悲、王师、乃翁。

(3)说说整首古诗的意思;齐读。

二、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1.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自由地,大声地朗读全诗,要求做到不漏添字,不读错字。读顺了多读几遍。

2.(课件)播放范读录音,学生正音、注意节奏。

2.提示节奏。

3.学生跟着录音再小声读,然后全班齐诵,注意正确、流畅。

4.同桌合作,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弄懂难词难句。

5.学生互相质疑并解答,教师适时点拨。

教学活动3

一、拓展研读,领悟诗心

1、临终前,陆游有许多的话想说,他最大的牵挂不是他自己,也不是自己的家人,而是——(板书:但悲不见九州同)

2、课件出示《临终图》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师介绍当时历史背景。

3、拓展阅读1,悲“泪”

(1)自由朗读,静心体会,你仿佛看到了一幕幕怎样的场景?

(2)指生读——师:遗民泪尽胡尘里,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想象后发言说)是呀,老人在流泪,小孩在流泪,妇女在流泪,北宋的人民在流泪啊!(板书:泪)他们为什么流泪?(痛失亲人、家破人亡、流离失所、充满仇恨、苦苦期盼……)

(3)壮美的山河已经落入了金兵之手,老百姓以泪洗面,苦不堪言。看到这一些,想到这一些,陆游就感到无比揪心的悲痛啊!直至临死前,他念念不忘的还是——但悲不见九州同。

4、拓展阅读2,恨“醉”

过渡:那么,那些令人心凉的南宋王师、南宋权贵和皇帝又干什么去了?——课件出示《题临安邸》,师深情朗读。

引导想象说话:他们在干什么?——他们到底在干什么?——他们只知道干什么?——

二、对比参读,深化感悟

引读:北方的壮丽河山沦陷了,1年过去了——,10年过去了——,65年过去了——(诵读:遗民……)王师们呢?——(诵读:暖风……)他们早已忘记了北定中原,早已忘记了收复失地。可是,陆游呢?他有没有忘记?他一心期盼着祖国统一!于是,一直到临终前,他念念不忘的,仍是——但悲不见九州同。

同学们,“但悲不见九州同”的背后,我们感受到的分明是诗人那颗至死不渝的爱国心啊!(板书:爱国忧民)师生共同背诵古诗(播放舒缓低沉的悲怆音乐)。

教学活动4

一、朗读想象,抒发感想

教师出示课件并朗读:

上面的三首古诗为我们勾勒了当时的社会背景:浮华的临安邸、萧条的村庄、衣衫褴褛的中原百姓……请你发挥想象,对当时的社会背景进行一番具体的描述,也可以结合抒发自己的感想。

二、自由写话,提升情感

1、学生写作片段。

2、指导学生习作。

3、指名朗读交流。

教学反思:

教案编制的内容确定为课题、教学时间、学习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资源、教学过程和批注八个板块。现对学习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资源、教学过程中的批注进行如下反思:

一、对学习者进行分析,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有的教师认为,备课就是备教材,把教材上的教学内容写在教案上就行了。这是一种“盲人摸象”的片面教学思想,备课如果脱离了学生,就是教师在唱“独角戏”,看上去再完美的教学设计,也只能是纸上谈兵,不能有效促地进学习者的学习。而要想促进学习者的学习,就必须使教学方法、教学媒体媒体和技术与学习者的特征相匹配。因此,设计的教学系统是否与学习者的特点相适应,或在多大程度上适应学习者的特征,是衡量一个教学设计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标。对于学习者的分析,我们不能面面俱到,只需要分析几种对于教学方法的选择起决定作用的特征,例如:一般特征、入门能力、学习风格。一般特征包括年龄、年级、工作或职位、以及文化和社会经济因素。入门能力指的是学习者已经具备或者缺乏的知识和技能,如:已具备的能力、目标技能和态度等。学习风格指的是影响我们对刺激的感觉和反应的一组心理特质。例如,焦虑、天资、视觉或者声音偏好、动机等。

在《示儿》中对学习者是这样分析的:

一般特征:教学对象是五年级的学生,教学内容是一首爱国诗歌,按照学生已经掌握学习诗歌的方法进行教学设计。学生的年龄在9到11岁之间,大多数学生有学习诗歌的热情,少数学生存在学习障碍。

入门能力:五年级的学生自学能力强,能根据注释、工具书等自主学习,而且有他们有了自己独特的感受、体会和理解。

学习风格:学生喜欢朗诵前后押韵、琅琅上口的古诗,在朗读中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结合想象感悟诗歌主要内容。学生喜欢教师创设教学情,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

通过对学习者的分析,在充分了解学生学习需求的前提下备课,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这样的教学设计才能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二、教学目标融合三维目标,全面贯彻落实新课程的总目标

新课程标准全面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用尽可能清晰的行为动词从这三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描述,使素质教育理念切实体现到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三维的课程目标应是一个整体,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互相联系,融为一体。在教学中,既没有离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也没有离开知识与技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学习。因此,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有条不紊地把三维目标阐述出来,在教学目标中反映教案编写的主题和内容,从而全面贯彻落实新课程的总目标。

三、科学、合理地使用教学资源,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有的教师把教学资源简单地理解为上课时所使用的教具,其实不然。用于教学活动的资源,包括人类资源与非人类资源。人类资源包括教师、教学管理与工艺人员、家长及其他社会成员、各种由学生组成的学习小组、课外活动小组等组织机构。非人类资源包括各种教学媒体与教学辅助设施;另外,有助于教学活动开展的社会文化、教育机构等亦可视为教学资源范围。此外,教师还要善于发现并运用好教学活动中生成的资源,如学生提出的有可研究性的问题、能让学生产生共鸣的话题、学生自制的学具等。

《示儿》一课的教学中,选择了以下教学资源:

教学时间为40分钟;教学课件有《临终图》、《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和《题临安邸》、背景音乐;多媒体教学、粉笔、黑板;电教室;教学采用师生合作、交流,适时鼓励学生、点拨读诗方法,指导朗读。

选择这些地教学资源的理由:(1)在多少时间内要突破教学中哪些实质性的问题,教师就要预计好教学时间,充分利用时间资源实现教学目标。(2)教学课件中的《临终图》、《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和《题临安邸》,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诗歌《示儿》的历史背景,体会陆游在弥留之际,还念念不忘被女真贵族霸占着的中原领土和人民,热切地盼望祖国重新统一的爱国情感;悲怆的背景音乐,能让学生在配乐朗诵中体会诗文的思想感情,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3)粉笔和黑板普通却实用,教师必须设计简明厄要的板书,来帮助学生抓住重点和难点进行学习。(4)“师生合作、交流,适时鼓励学生、点拨读诗方法,指导朗读”等人类资源,实现了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为学生拓展了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四、批注显示教学过程中教学环节的设计理念

教师备课时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教学环节,要有正确的设计理念。设计教学环节时我们都要对以下问题进行认真地思考:这个教学环节为什么要这样设计?这样设计可以取得哪些教学效果?这个教学环节是否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张扬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主体的创新发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等。教师把这些问题进行细致的梳理,以批注的形式写在教案上,就形成了富有个性的教学设计理念,还可以作为教师课后进行反思的理论依据。

备课是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前提,作为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教师要正确把握新课程的特点。备课编写的教案要注重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强调现实与生活的联系,体现学生的身心特点,为创造性教学留有余地,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反映在主题和内容的编排中。

作者:肖 俊

第2篇:教师在线教学反思支架设计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教学反思,从而催生了一种新的反思方式——在线反思。然而目前的在线反思平台大多仅提供整篇反思日记的写作与发布功能,难以为促进教师的教学反思发挥实质性作用。为提高教师在线反思的质量,需要在深入研究如何为教学反思提供支持的基础上,设计开发教师教学反思网络环境,而支架正是网络环境中“有援性”的一个突出体现。该文在分析教学反思实质与过程的基础上,从支架的内容、支架的性质与支架的呈现方式三方面阐述了在线教学反思支架设计的思路,提出了五种形式的反思支架,并指出了提供在线反思支架的原则。

关键词:教学反思;在线反思;支架;设计

一、问题的提出

作为教师自我完善、自主发展的一种方式,教学反思是促进其专业成长的重要而有效的途径,日益受到教师教育界的关注。教学反思的方式分为四种[1]:在头脑中想一想、反思日记写作法、与同事合作讨论、行动研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教学反思,从而催生了一种新的反思方式——在线反思,也称为网络反思。在线反思的优势在于能突破时空的限制,扩大教师反思的渠道和途径,同时具有开放性、互动性、民主化、真实性等特点[2][3],因而逐渐为教师们所接受。目前利用网络平台进行的反思主要有两种形式[4]:一是借助学校和地区的教育门户或管理网站中开发的反思模块进行,二是利用现有的网络工具,如基于博客的反思。无论哪种方式,基本做法都是将反思日记的写作搬到网络空间,主要提供整篇反思日记的写作和发布功能,仅仅发挥了网络反思的开放性优势。相关研究表明,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师教学反思总体水平不高[5-7],交流互动不足[8-10],日记与回复往往不能形成连续的关注焦点[11][12]。可见,这样的网络平台并未发挥其对教师教学反思应有的支持作用,主要是反思结果的呈现工具。为此需要在深入研究如何为教学反思提供支持的基础上设计开发教师教学反思网络环境,而支架正是网络环境中“有援性”的一个突出体现,本文拟就促进教师在线反思的支架设计予以探讨。

“支架”一词是从英文“Scaffold”翻译过来的,也译为“脚手架”,本来是建筑行业的一个术语,具体指建筑楼房时搭起的暂时性支持,这种支持会随着楼房的建成而被撤掉。伍德(Wood)最先借用支架这一术语作为隐喻以描述同行、成人或有成就的人在另外一个人学习过程中给予的有效干预(Intervention)[13]。借鉴支架的概念,我们提出了教学反思支架,具体是指同行、更有经验的教师或专家在教师反思过程中提供的有效帮助。传统的支架是通过指导者—学习者之间的交互实现的,随着计算机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出现了“基于软件的支架”(Software-realized Scaffolding)[14],即在基于计算机的软件学习环境中,支架通过计算机—学习者之间的交互来提供。本文中促进教师在线反思的支架是一种基于软件的支架,它是支持教师教学反思的网络环境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设计支架的目的是为了帮助教师学会反思,有效完成反思任务,从而促进其专业发展,因此促进教师在线反思的支架设计应依据两个方面:一是教学反思的实质和过程,只有深刻理解和把握教学反思的实质与过程,才有可能找到反思支架设计的切入点,进而为教师的反思提供援助;二是当前教师反思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只有清楚地知道教师教学反思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设计的支架才有可能真正契合教师的实际需求。

二、教学反思的实质与过程

1.教学反思的实质是教学问题的解决

对教学反思实质的探讨需要建立在对反思内涵的理解之上。概括起来,关于反思的内涵主要有两种看法[15]:一是将反思理解为“内省”,即反思是对思维的思维,或强调反思是以“思维活动的过程”为思维的对象,如洛克;或强调反思是以“思维活动的结果”为思维对象,如斯宾诺莎。二是将反思看作是“一种高级认知活动”,是一种特殊的问题解决,如杜威。在对教学反思实质的把握上,人们倾向于采纳关于反思的第二种观点,即反思是一种特殊的问题解决。反思作为一种解决问题的思维技巧,能使人冷静地、基于证据去重新思考一些已经形成习惯的东西,并通过形成新的认识来积累经验。

基于对反思内涵的把握,我们认为教学反思的实质是教学问题的解决,即教师通过解决自己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而重新建构自己教学经验的过程。对教学反思实质的认识可以从学者们给教学反思所下的定义中看出,如“教学反思是指教师为了实现有效的教育、教学,在教师教学反思倾向的支持下,对已经发生的或正在发生的教育、教学活动以及这些活动背后的理论、假设,进行积极、持续、周密、深入、自我调节性的思考,而且在思考过程中,能够发现、清晰表征所遇到的教育、教学问题,并积极寻求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的过程。”[16]又如,“教学反思是教师以复杂的教学情境中困惑和惊奇的现象为起因,对教学行为及其背后的理论和后果进行反复的、持续的和周密的思考,从而赋予教学活动以意义,寻求改善实践可能方案的过程。”[17]由此可以看出,教学反思对于教师个人发展而言,是一种专业学习过程;对于教育实践而言,是找到针对即时情境问题解决方案的过程。“反思只是手段,而它的实质在于‘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18]通过教学反思,教师可以发现所遇到的教育、教学问题,并积极寻求多种方法对其教学活动实现有效调节。

2.教学反思是五个阶段组成的循环过程

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己教育教学实践进行的自我探究,综合多位研究者的观点[19-22],教学反思的过程可以概括为五个环节组成的循环过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评价判断—建立假设—验证假设”。

(1)反观实践,发现问题

反思产生于问题,教师教学反思的起点是自我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教师通过观察或回忆自己的教学过程以及自己或他人的教学经验、理念,反观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并梳理出其中存在的问题,确定要关注的特定内容,并在可能的范围内搜集与此相关的资料。

(2)自我审视,分析问题

教师依据收集的资料,以理性的态度和方法审视和考察自己的观念、行为和习惯,进一步确认发现的问题,明确问题的根源所在。

(3)产生观念,评价判断

教师通过自我审视与分析,在头脑中产生各种有关该教育事件或问题的解释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并通过与已有的教育教学事实、已有的教育理论进行比较和分析,对产生的一种或多种观念进行评价并做出判断,分析产生的原因。

(4)概括经验,建立假设

在明确问题并认清成因之后,教师从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或通过向他人请教、阅读资料等途径搜寻与当前问题相似或相关的信息,提出解决问题的各种假设,并在内心对假设的效果进行预测。

(5)返回实践,验证假设

教师将重新概括的经验或提出的新的假设性行动方案付诸实践,以检验前一个阶段所形成的假设和提出的问题解决方案是否有效。在检验过程中,会遇到新的具体经验,或重复实践验证假设,或修改假设,或发现新的问题,形成新的假设,当这种行动能够被观察分析时,教师就开始了新一轮的反思循环。

通过以上分析,理清了教学反思的实质和教学反思的过程,为设计促进教师在线反思的支架提供了理论依据。

三、教师教学反思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伴随着新课程的实施,目前我国大部分一线教师已经普遍意识到反思对自身成长的作用和重要性,多数教师能够自觉自愿、积极主动地进行教学反思,对待教学反思的态度是积极的[23][24],但总体上教师的反思实践效果却不容乐观[25]。

1.教师教学反思中存在的问题

基于相关资料[26-29]和笔者对一线教师教学反思日记的阅读与分析,我们认为当前教师反思中存在的核心问题在于没有真正理解教学反思的实质及其过程。如前所述,教学反思的实质是教师对自我教学实践中所遇到问题的一个探究过程,而这一点并未真正引起教师的关注,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对教学反思过程缺乏明确的认知。当前一线教师教学反思中存在的困惑,相当程度上是由于教师们对合理教学反思过程没有一个确切的认知,也就是说,他们并不知道反思时应该如何想[30]。对教师个体来说,反思作为一种内隐的活动,是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评价判断、观念重构”等环节构成的一个流程,而教师由于缺乏对教学反思这一认知操作步骤的清晰认识,导致实践中产生“不知如何反思”的现状。虽然文献中不乏有关反思途径、反思方法的论述,但这些途径和方法是着重从外显活动的角度来谈论的,即使教师掌握了反思的外显方法(如,头脑中想一想,写反思日志,同事交流等),最终还是要落实到个体的思维上。因为反思作为一种高级认知活动,在根本上是教师个体的事。

第二,教学反思中的问题意识较弱。很多教师的反思日记只是将教学中的环节回顾一下,说几句笼统的感受;或者仅仅局限于就课堂教学中的某一环节发表评论,如,哪里处理得好,用了什么方法,为何能取得好这么好的教学效果。总体而言,大多反思日记是以某个主题为对象,用较为概括的语言描述各种教学现象及其关系,没有以明确的问题为反思对象,可见“问题”没有进入到教师的反思意识之中。但是“只有当理论和实践能够以一种统一的方式被教师自我看成是有问题的时候,教师的教学反思才是可能的,也只有这时,通过反思与评价进行辩证地重新建构才有意义”[31]。如果不以自我实践中暴露的问题为基础和前提,教学反思很难取得效果。

第三,教学反思中“寻根究底”、解决问题的意识不强。许多一线教师即使在反思日记中指出了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但也仅仅停留在对问题产生原因的简单分析上,很少更进一步深入探究针对该教学问题的解决方案。这样的反思从过程上来看是不完整的,从反思的目的上来说也是未达标的。而且大多数教师对问题的捕捉更多地限于指向实践领域的行为和操作层面,很少涉及教育教学理念层面。但实际上,教师教学反思的问题包括两类,一类是教育教学理念领域的问题,一类是指向行为或操作的实践领域的问题[32]。这两类问题之间是有因果关系,且互动影响并相互制约的。一般来说,行为层面产生的问题正是由于教学理念层面出现问题而导致和引发的。因为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受已有观念的导向性支配和影响的。如果只停留在对行为操作层面问题的关注上,即使找到了针对具体问题的技术层面的“行动方案”,这样的反思也很难完全达到“重建”的目标,对教师发展的意义也不够深刻。

2.教师教学反思中遭遇的困难

教学反思不是一个容易的过程,教师在反思中会遭遇多种困难。如前所述,对教师个体来说,教学反思的内部心理过程可以细分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评价判断、观念重构等环节。从一个完整的教学反思过程来看,教师要完成教学反思活动,遭遇的主要困难恰恰存在于教学反思的各个环节之中:

第一,不能敏锐捕捉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反思来自于自我意识的觉醒,而自我意识的觉醒产生于在旧有理念导向下的实践的困惑和迷茫[33]。相对来说,教师实践中的困惑和迷茫容易捕捉,但产生困惑只是为教师反思提供了一个大致的探究方向,并不等于需要解决的教学问题已经清晰[34],教学问题的发现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它取决于教师的问题意识和发现问题的能力。问题发现需要通过个人自我对话,有时要借助与他人对话甚至是他人的直接提示,通过回顾再次经历并深入理解当时的实践情境才能完成。

第二,对问题产生原因的分析不到位。发现问题之后,教师要再次以理性的态度和方法审视和考察自己的观念、行为和习惯,进一步确认发现的问题,并明确问题的根源所在。这一环节主要取决于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和评价能力。但反思实践中由于教师自身理论素养的缺乏及评价素养的缺失,使其难以对自己的实践(包括自己的行为及其对学生的影响)做出比较全面和深刻的分析,对教学问题的分析难以上升到理论层面加以剖析,因而难以探寻到问题的根源,更难以基于这种分析做出判断、进行重建。所以很多反思只是就教学行为形成的表层认识,没有深究问题背后的根源,更没有触及到教师个人的教育观念或潜在假设,难以上升到对教学行为背后价值观的质疑与思考。

第三,无法形成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案。正因为教师没有找到问题产生的真正根源,因此很难形成针对教学问题的可能解决方案,并通过与已有的教育教学事实、已有的教育理论进行比较和分析,对产生的一种或多种可能解决方案进行评价并做出判断,更无从在比较的基础上形成相对有效的解决方案,因而也无法形成对教学事件的新认识,更谈不上产生新的个人实践理论,从根本上改变教师个人的教育观念,并进而提升其实践性知识的水平。这样的反思很难使教师的教学经验得到重构,也很难使得教学问题真正得到解决。

正因为教师的反思实践中存在以上问题与困难,使得教师看起来反思了,但通过反思并未对其专业发展产生真正的促进作用,属于“弱反思”“表层反思”。这样的反思根本起不到“从经验中学习,建构个人知识,提升实践智慧,进而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作用。

四、促进教师在线反思的支架设计

1.在线教学反思支架设计的思路

教学反思支架是为教师反思提供的一种有效帮助,其设计必须针对教师教学反思实践中的支持需求,基于前面对教师教学反思中存在问题与遭遇困难的分析,笔者将从支架的内容、支架的性质、支架的呈现方式等三方面阐明在线教学反思支架的设计思路。

(1)在线反思支架的内容

支架的内容即支架为教师反思所提供的帮助指向。依据教师教学反思中存在的问题和遇到的困难,笔者认为需要提供三类支架内容:

第一,指向教学反思实质的支架。该类支架需帮助教师认识到“教学反思是一个教学问题的解决过程”,强调反思中的问题意识,并突出强调“只有形成问题解决方案,使教学问题得到解决,才是一个有效的教学反思”。

第二,指向教学反思过程的支架。该支架要帮助老师清楚地认识到教学反思的一般过程,为教师提供教学反思的一般认知操作步骤,使教师对合理的教学反思过程有一个明确的认知,从而知道反思时“该如何思考”。

第三,指向教学反思不同环节的支架。该类支架需帮助教师克服在教学反思不同环节中有可能遭遇的困难,并针对教师反思的具体情状,为其提供程度不同的支持和帮助。

(2)在线反思支架的性质

支架的性质是指支架为老师反思提供帮助的程度。以反思指导者对教师反思过程和反思结果的影响程度为依据,可以设计两类不同性质的反思支架:间接支架和直接支架。间接支架是指不直接作用于教师反思过程和反思结果的支架,直接支架是指直接作用于教师教学反思过程和结果的支架。

相对于直接支架,间接支架的支持程度要弱一些,但这类支架更有价值。因为间接支架主要是依靠教师自己来完成反思过程的,反思指导者只是提供一些促进反思的问题提示。以反思指导者对反思任务完成所做的贡献来分,指导者的贡献越直接,意味着反思支架的支持程度越高。

(3)支架的呈现方式

促进教师在线反思的支架是一种基于软件的支架,在支持教师教学反思的网络环境中通过人—机之间的交互、人—机—人之间的交互(基于计算机网络的人际交互)等方式提供。

在支持教师教学反思的网络环境中有三种支架呈现方式:始终呈现式、点击呈现式、限期提供式。

始终呈现式是指在支持教学反思的网络环境中,一直贯穿出现于教师反思过程的支架。以这种方式呈现的支架,从支架内容来看,包括了指向教学反思实质和教学反思过程的支架;从支架的性质看,属于直接支架。始终呈现式支架的设计原理是将教学反思的实质和过程概念化,即通过要求教师必须使用“反思日志模版”来实施这种“搭建支架的概念化方法”[35]。“反思日志模板”的核心项目是按照教学反思过程的主要步骤设计的,为了更好地凸显教学反思的实质是教学问题解决,从反思日志的标题命名到情境描述之后的问题提炼、问题分析等环节都重点突出了“问题意识”,教师依照该模板撰写教学反思日记,不需要刻意深入理解支架背后的理论基础,只要坚持一段时间,就能自然而然地意识到教学反思的实质是教学问题的解决过程,而且能把合理的反思过程和步骤逐步内化到自身的思维习惯之中,最终掌握教学反思的流程,形成合理的反思模式。

点击呈现式是指在支持教学反思的网络环境中,只有当用户点击相关支架名称时,支架的详细内容才会呈现出来。以这种方式呈现的支架,从支架的内容看,包括了指向教学反思不同环节的支架;从支架的性质看,属于间接支架。点击呈现式支架的设计原理是将教学反思不同环节中教师有可能遇到的问题以特别提示的形式嵌到软件(反思平台)中,教师在教学反思过程的不同环节若遇到困难,可通过鼠标点击的交互方式了解支架的详细内容。

限期提供式是指在支持教学反思的网络环境中,当反思者发布的“情境描述”超过一定时限,支架会借助于“人—机—人”的交互方式提供。以该方式提供的支架,从支架内容看,属于指向教学反思不同环节的支架;从支架的性质看,属于直接支架。限期提供式支架的设计原理是将教师在教学反思不同环节中遇到的困难,通过专家指导的方式予以帮助。因为教学反思是教师对教学实践问题的自我探究过程,所以当教师反思中遇到问题和困难时,首先倡导教师自己尽力解决,给教师提供思考的时间,但教师在一定时限内仍未完成一篇教学反思日志的撰写(一个教学反思任务或过程)时,系统将把教师反思中遇到的问题推送给专家,专家将直接为教师提供“问题提炼”“问题分析”“问题解决方案”等反思环节的直接建议,帮助其完成教学反思。

2.在线教学反思支架的形式

结合前述的理论分析和反思实践的需求反馈,我们认为在支持教师教学反思的网络环境中,应该设计以下五种形式的反思支架。

(1)教学反思范例

范例是一种常用的支架形式。教学反思范例是从反思实践中筛选出来的较为典型的教学反思案例,比如各种不同类型(随笔式、案例式、主题式、教学过程式、行动研究报告式)的教学反思日记,教育叙事等,是教学反思结果的表达形式。这些来自于一线教师的教学反思范例包含了反思过程中的重要步骤和典型教学问题的解决过程与方案,因此范例一方面能够为处于反思发展初级阶段的教师提供反思过程的指导,诸如:如何反思?反思的过程是怎样的?如何把握反思点?如何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案?等等,同时还可以提供教学反思结果(如反思日记、教育叙事等)撰写的“模版”,因为在反思实践中,初次接触反思的教师遇到的困难之一是不知道该如何进行教学反思活动、教学反思的实质是什么以及如何撰写反思日记等。另一方面范例还能够为进行教学反思的所有教师提供特定情境中教学问题的解决方案,因为教学反思的过程就是一个教学问题的解决过程,呈现的教学反思结果中包含着特定情境中教学问题解决的方案。这些“如何”假如用概括性的语言去描述,会略去许多生动丰富的细节,且很难具有迁移性,而反思范例可以很好地弥补这一点。

(2)教学反思过程示范

专家示范是一种有效的支架形式。教学反思过程示范是通过将“有经验的反思者”的反思过程外显化的方式来为教师反思提供支持的。相比较而言,教学反思案例是教学反思结果的呈现和表达,而教学反思过程示范重在强调“反思过程”。如果说教学反思案例是通过让反思者阅读他人的反思“文本”来提供反思支架的话,反思过程示范是通过观察他人的教学实践(现场或录像)及实践后的反思而从中获得帮助的方式,反思者此时有一种亲历他人真实实践过程及反思过程的体验。例如,展现专家型教师自我反思活动的整个过程,实际上就是在为反思者提供一个反思过程的示范,此时反思者可以通过观察生动的反思过程来学会反思。

由于观察者与示范者共同“经历”了实践过程,有了反思的“共同背景”,使得反思能“锚定”在真实情境之中,避免了反思的抽象化和笼统化,观察者可以将自己的反观(实际上是反观他人的实践)、问题发现、问题分析与评价判断、经验概括与专家的进行比较,体会和揣摩反思示范者是如何把握反思点、如何寻找反思问题的解决方法以及如何积累个人经验获得实践智慧的,期间反思者还可以就反思的相关问题与专家进行对话。

(3)教学反思日记撰写模版

反思日记写作法是反思实践中教师们最常采用的教学反思方法,它是在“反思”中记录教学过程中发生的事件,分析事件产生的原因并进而设计多种解决策略的方法[36]。而教师在刚开始写作反思日记时,会出现两种较为普遍的情况:一是部分教师觉得无话可说,找不到教学中值得反思的问题;二是有些教师觉得很难决定从千头万绪的教学实践的何处着手写。针对这种情况,有研究者通过提供反思日记报告单[37](实际上就是一个教学反思日记撰写模版)的方法来解决,这种报告单虽然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教师在反思日记写作中苦于无话可说或不知该如何说起的问题,但并未反映教学反思的实质,应用这一反思日记报告单记录,容易使教师陷入对教学事实的描述和对教学行为的关注上,而无法达到引导教师对教学行为背后的假定和教学理念进行追问上,反思实践中最容易被教师忽视的恰恰是对教学理念和假定的反思。

为了更好地发挥反思日记模版在指导教师反思方面的导引作用,更好地凸显反思的实质——教学问题解决的过程,并引导教师反思中对教学理念和假定的关注,作者在借鉴已有的教学反思日记报告单的基础上,对其做了改进,形成了“基于教学问题解决的反思日记撰写模版”,模板的主要栏目是按照教学反思的流程设计的,包括“情境描述、问题提炼、问题分析、问题解决方案、方案依据、方案验证”等。设置“问题提炼”“问题分析”和“问题解决方案”的目的在于突出教学反思的实质是一个教学问题的解决过程,而设置“提出解决方案的依据”旨在强调反思过程中对行为背后的教学理念和假定追问的重要性,以引起教师的关注,因为反思的结果不仅仅是形成某些技术层面的行动方案,形成原则性的知识更为重要,所以这里强调解决方案的理论依据,以便于强化教师反思中对经验的提升。

(4)引导性问题

引导性问题也是反思过程中常用的支架,一般用于对教师如何反思进行指导。如果说反思范例中提供了关于如何反思的步骤和程序的话,那么引导性问题就是针对教学反思过程每一环节(分解步骤)的展开而提供的支持性问题,它更加关注细节和可操作性。当反思者在反思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反思指导者或合作者应该适时地、自然地以问题的形式提供支架。

例如,教师在自我反思过程中的第一个环节“反观实践,发现问题”遇到困难时,指导者或合作者可提出以下引导性问题作为支架:“当时的情况是怎样的 ”“你做了些什么 ”“学生的反应如何 ”“结果怎样 ”“你感到困惑的是什么 ”反思者可以通过回答这些问题帮助自己反观实践,发现问题。

(5)建议

建议也是一种常用的支架,是用陈述句表达的一种支持和帮助,当把设问句变成陈述句时,以问题形式表现出来的支架就变成了建议支架。

比如,在为撰写的反思日记标题命名时,提供的支架为“建议以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来命名”;又如,当进行协作反思活动时,假如协作者不知道该从哪几方面入手进行协作,此时就可以通过支架提出以下建议:协作者首先阅读反思者描述的事件或情境,然后通过三种方式为反思者提供协作帮助:第一,帮助教师把事件尤其是事件中的冲突和问题清晰地呈现出来。第二,根据描述的问题或事件情境,帮助反思者寻找问题产生的原因。第三,提供针对该情境问题的备选解决方案并说明该方案的依据,可用“我建议……”“原因是……”来完成。

五、提供在线反思支架的原则

反思支架是为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提供有效帮助、使其执行那些超出他们能力任务的。在绝大多数情境中,当学习者能够独立完成任务时,脚手架会自然淡出[38]。因而反思支架的提供应遵循以下原则:

(1)适时性原则。在教师确实需要帮助的时候提供适合的反思支架。教学反思支持系统需要根据反思者完成反思过程的难易程度提供支架,在其需要的时候及时予以援助。

(2)适度性原则。教学反思支持系统应该根据反思者完成反思过程的难易程度详细地安排反思支架,通过增加或减少支架,将反思任务调整到反思者最易于完成的程度。从教师反思能力发展的观点来看,过度或过少的支架都有可能阻碍反思者对任务的完成:对熟练的反思者来说,过度的支架引起过少的负荷,会减少他们充分发挥反思能力的机会。但是对生疏的反思者而言,过少的支架会产生过度的负荷,对其反思能力的发挥同样没有帮助。根据支架的思想,应该为生疏的反思者提供更多的支持来促进他们反思能力的发展,而对熟练的反思者提供较少的支持。

(3)个性化原则。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其专业发展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不同;具有不同反思能力的教师,其在教学反思中遇到的困难和障碍也不同,因而需要为处于不同专业发展阶段、具有不同反思水平的教师,提供不同的反思支架,从而体现支架的个性化。为不同专业发展阶段教师提供的反思支架,着重从大的反思点的把握入手进行调整;为不同反思能力教师提供的支架,则通过为反思不同环节中提供的支架性质和多寡来综合考虑。

(4)动态性原则。教师的反思能力和水平是动态发展的,因而系统所提供的反思支架也需要随之调整。当教师的反思能力偏低时,提供内容较多、直接性质的支架;当教师的反思能力提高时,则提供较少的、并具有间接性质的支架。

(5)引导性原则:反思支架的作用主要在于引导教师自我反思,提高教师的自我反思能力和反思水平,而不是替代反思者完成,因而提倡多呈现间接支架,少用直接支架。

(6)多元性原则。主要指反思支架可以由多元角色提供,既可以由计算机软件提供,也可以借助基于计算机网络的人来提供。由计算机软件提供的支架是将其嵌入到计算机软件里,而借助于计算机网络的人则包括了反思指导者、合作反思者(教师同行)、反思者自己甚至学生,这些人都可以提供反思的支架。

(7)渐进性原则。当反思者反思能力不断提高,能够独立完成反思任务时,反思支架就要逐渐撤走,给教师更多的自我反思空间。

六、结束语

在线反思受到越来越多教师的青睐,为提高教师在线反思的质量,我们深入研究了如何通过支架设计为教师的在线反思提供支持的问题。在分析教学反思实质与过程的基础上,针对教师教学反思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从支架的内容、支架的性质与支架的呈现方式三方面阐述了在线教学反思支架设计的思路,提出了五种形式的反思支架,并指出了提供在线反思支架的原则。该设计在我们开发的支持教师教学反思的网络平台中均已实现,并已经过试用,有关反思支架的有效性问题,我们将另行撰文报告。

参考文献:

[1][15][27][36][37] 申继亮.教学反思与行动研究——教师发展之路[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4][9] 陈向东,张田力,冉纯洁.教师在线反思的个案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0,(5):56-59.

[3] 王春光.反思型教师教育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146.

[5] 魏宁.一项关于教师反思的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2005,(9):34-36.

[6] 潘华云.“纸笔”到“博客”——试论教师反思工具的变革[J].远程教育杂志,2007,(1):72-74.

[7][11] 王建法.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Wiki网络环境设计[D].西安:第四军医大学,2008.

[8] 张志祯.小学教师反思的发展特点及其自动评价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8.

[10] 李文昊,王继新,白文倩.从社会网络分析看海盐教师博客[J].中国电化教育,2010,(7):86-90.

[12] 王海燕,底亚楠.博客支持的成熟型教师教学反思个案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3,(1):114-120.

[13] Winnips, J. C., Scaffolding by Design: A Model for WWW-Based Learner Support. 39[DB/OL]. http://www.ub.utwente.nl/Webdocs/to/1/ t000000e.pdf,,2013-12-12.

[14] Guzdial, M.. Software-realized scaffolding to facilitate programming for science learning[J]. Interac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s,1994,4(1):1-44.

[16][21] 申继亮,刘加霞.论教师的教学反思[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3):44-45.

[17][34] 赵明仁,黄显华.从教学反思的过程看教师专业成长[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7,(4):37-42.[18] 熊川武.反思性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223.[19] [美]约翰 杜威.我们怎样思维 经验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93-102.

[20] Ross, D. First steps in developing a reflective approach[J].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1989,140(23):.22-30.

[22] 姜勇,洪秀敏,庞丽娟.教师自主发展及其内在机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312-313.

[23] 邵光华,顾泠沅.中学教师教学反思现状的调查分析与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10,(2):66-70.

[24] 张贺美.支持教师教学反思的网络环境设计研究[D].宁波:宁波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25.

[25] 王海燕.技术支持的教师教学反思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7.

[26] 张彩云,张志祯,申继亮.小学教师关于反思日记的认识[J].教育学报,2006,(1):91-95.[28] 王建军.教师反思与专业发展[J].中小学管理,2004,(10):7-8.[29] 褚远辉,辉进宇.中小学教师在教学反思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2008,(11):53-54.

[30] 叶妙玲.可视化教学反思支架开启新教师专业成长之门[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9,(4):67-68.

[31][32][33] 张立昌.试论教师的反思及其策略[J].教育研究,2001,(12):17-21.

[35][38] [美]基思·索耶.剑桥学习科学手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

王海燕: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师专业发展、技术环境下的学与教(ndhywang@163. com)。

The Design of Scaffold for Teachers’ Online Instructional Reflection

Wang Haiyan

(Teachers College of Ningbo University, Ningbo Zhejiang 315211)

作者:王海燕

第3篇:《四季星空》教学设计与反思

《四季星空》一课是《四季中的变化》单元中的第一课。学习本课,是为了让学生明白四季星空的变化与地球公转有关,能够通过观察星图的变化,简要地画出星图,从而了解四季的变化规律。

通过对前面《地球上的一天》单元的学习,学生对地球自转的知识有所了解,也掌握了一些观察地球自转的方法,对做有关地球自转的模拟实验有一定的认识,可以进行某些实际操作。

在室外活动时,学生看到四季星空的变化现象很多,有直观的感觉和简单认识。但很多学生对四季星空变化的现象、天文知识没有作深层次的分析和研究,这就需要教师加以引导和有效点拨。教师可以在课前组织学生在网上尽量多地查找一些有关四季星空变化的资料,也可以给学生介绍有关本课知识的书籍、杂志等,让他们认真阅读,并引导他们分析。对六年级学生来说,不仅要加强他们的习惯养成教育,而且要激发他们探究星空的兴趣,培养他们思考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学本课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引导学生善于观察事物。让学生知道科学无处不在,我们在家里、节假日旅游、走亲访友时,只要能做一个有心人,就可以对我们生活的地球和星空用观察的方法,提出相关的问题,进行细致地分析和处理,随时可以学到科学知识,掌握很多科学道理。

二是引导学生学会做科学记录。引导学生不仅能够提出有意义的问题,而且要动脑筋对事物的现象、发生的原因进行思考,做好详实记载,以备做科学实验和寻求结论用。

三是组织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初步掌握一些做模拟实验的方法和能力。学习本课时,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每个小组分别围绕楼房(讲台、升旗台等)转几圈,进行观察,或用相机拍摄讲台、升旗台等建筑物东西南北四个方位的景色,进行细致观察和讨论。

教学目标

1.观察和认识四季的主要星座和天空中的主要星星。

2.能够在一天中的不同时刻亲自观测星星。

3.知道四季星空的变化与地球公转有关。

4.会记录星图。

5.会通过星座辨认方向。

6.意识到观测星空需要恒心和毅力,科学探索需要持之以恒。

教学准备

歌曲《四季》录音带,有关星座的图片、文字及影像资料,透明胶片、投影仪、指南针、各种星图,地球公转示意图,多媒体电脑。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谈话:同学们,让我们听一首歌曲。(播放歌曲《四季》录音带:“我们是四季的见证者,四季是我们成长的见证者……容颜会老去,四季不会停,爱情的光影,温暖的羽翼,要一天一天守着你,在白发时候说成故事给你听。”)同学们一听就知道是关于四季的歌曲,大家都知道一年有四季,请问同学们,四季是怎样形成的?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有关四季的科学知识。

意图:播放学生爱听的歌曲《四季》,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以亢奋的状态自然进入主题,这样能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引导学生留心观察一年四季星空的变化,找到探究问题的切入点。

二、观察和认识冬季星空,绘制猎户座星图

1.调动学生对星空的已有感知,充分展示自己。首先,老师将自己收集到的有关星空的资料和图片展示给学生,指导他们认识星座,突出冬季星空最明亮的猎户座;其次,指导学生将他们收集到的星座图片分小组展示,可以引导他们讲一些星座的神话故事、自己知道的星座的有关知识等,使全体学生对星座尤其是猎户座的形状、特征等有一个较深刻的认识;最后,指导学生画出猎户座星图。

意图:联系学生白天和夜晚观察四季星空的生活实际,从他们可感知的事情入手,让他们初步认识猎户座的形状、特征、神话故事等,掌握一些观察和认识星座的知识和技巧,并能准确绘制猎户座,为下面认识和绘画其他季节的代表星座奠定基础。

2.利用小组合作方式,激发情趣,质疑答疑。课前可将全班学生分成猎户、狮子、天鹅、飞马、大熊、北极星、北斗七个小组。

(1)提問:什么是找星座的好帮手?画好猎户座有什么方法?

(学生看书预习、自主学习时,猎户、狮子组都会提出这些问题。)

意图:让学生先看书学习,多考虑问题,对不懂的地方做好标记,分组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找出答案。教师可以先组织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再组织全班学生集体讨论,做到先“学”后“教”。

(2)谈话:请同学们总结一下绘制星座图的好方法。在不同的季节里,咱们看到的主要星座一样吗?

(学生回答时,可能有说一样的,也有说不一样的。)

意图: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小组交流方式展示自己,以达到全班互通有无的目的,为引导学生进入下一环节做好铺垫。

三、认识不同季节的主要星座,快捷地找准星座

1.提问:不同季节星座的形状和亮度怎样?

(在实际教学中,许多组学生会根据自己收集到的资料进行观察和分析,认识到不同季节星座的形状和亮度是不一样的;有些组的学生通过观察现象,结合生活实际,意识到天空中的星座繁多,要选择有代表性的进行观察和学习。)

意图: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充分交流有关星座的知识,对星座问题进行深层次思考。

2.巩固和探究:不同的星座出现在不同的季节里,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对这个问题,学生会讨论得很热烈,他们通过交流会达成共识:是地球公转的结果。有些组的学生可能会提出“不同季节的主要星座是什么?”“为什么在不同季节,看到的星座不一样呢?”等问题。)

意图:引导学生认识到地球的公转会带来许多问题和有趣的现象,不要只看到问题的表面,要像“孙悟空火眼金睛”一样,找出问题的实质。

四、做四季星空模拟实验

1.准备:教师用投影仪播放“地球公转示意图”幻灯片和模拟情境图,让学生通过观察进行感知和分析,形成初步认识。

2.分组活动:安排每个小组推举一个负责人、一个记录员,分小组组织学生做模拟实验,切身体验地球公转的情形。

(可以让学生联系自己平时的生活实际,例举夜晚或白天观察到的星空现象,充分展开交流和讨论。)

意图:让学生知道学习科学知识,要与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进一步引导学生掌握更多的学习科学知识的方法,提高他们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

3.绘制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示意图。教师组织学生课前准备好白纸、铅笔、彩色笔、橡皮、圆规、三角板等,分组画出在冬至、春分、夏至和秋分时,太阳光照射地球的具体部位图。教师可以巡回指导或者重点讲解,也可以联系实际指导学生解释地球公转的自然现象。

意图:目的是指导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做模拟实验,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进一步加深对地球公转成因的理解。

五、利用星座辨认方向

1.教师介绍古人辨认方向的方法。古代,人们如果在海上航行,或在森林、矿野、沙漠中旅行,容易迷失方向,所以,我们的祖先发明了指南针以确定方向。如果没有指南针,也可以依据星座辨认方向。

(学生一般知道一些辨认方向的方法、实例,可以让他们分组交流后,教师再小结。)

2.指导学生利用大熊座找到北极星。可以让学生面对北方,真实地感受一下方向,这与平时看地图时的“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差不多,并做好记录。教师还可以拓展延伸,让学生总结一下辨认方向的其他办法。

(在小组讨论回答后,教师小结:可以将书本倒过来看正面的大熊星座,这七颗星在北方天空形成一个很大的勺子,勺子的末端两颗星连起来,向勺子口方向延长出大约相当于这两颗星间距的五倍,便能找到北极星。)

意图:有趣的天文知識很多,这一环节安排的是让学生利用大熊座找到北极星的典型活动,让他们能够用正确的方法解释天文现象,学习天文知识。

教学反思

《四季星空》一课主要是引导学生认识“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地轴倾斜且方向保持不变是四季形成的原因”,并让他们通过观察绘制星图,利用星座辨认方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较高,不仅将自己所掌握的有关星座的知识与要学的天文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而且能够拓展运用,扩大自己的视野。学生对做模拟实验,兴趣最浓,感受最深,理解最好。

1.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喜欢一些代表星座的动物,因此,我在课前将全班分成7个小组,每组人数基本相等,并分别将小组命名为猎户、狮子、天鹅、飞马、大熊、北极星、北斗组。学生一开始上课,就兴趣很浓,学习劲头十足,小组之间讨论激烈、融洽,很自然地进入到学习状态,愉快地合作学习,提高了学习效率。

2.组织学生做好模拟实验。科学探究的方法很多,模拟实验是一种简洁、直观的实验方法,但组织学生做模拟实验不能仅限于“模拟”。亚里士多德说,如果学习只在于模仿,那么我们就不会有科学,也不会有技术。也就是说,我们在做模拟实验时,要有新的思维、新的发现。如本课可以把楼房、讲台、升旗台、大树、乒乓球台等多个建筑物作为“太阳”,进行多种模拟实验;还可以引导学生运用阅读、上网查资料、访谈等方式,深层次地探究科学问题 。

3.关注了知识之间的联系。在学生探究某一问题时,注意引导他们联想过去学过的相关内容,为后续教学环节做好铺垫。注意引导学生不断总结和巩固所学知识,并能尽可能地拓展延伸。

湖北省枣阳市北城南关小学(441200)

作者:吴永新

第4篇:标志设计 教学反思

《标志设计》的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是为学生设计的,而不是从老师的角度出发,教案的用语不当,譬如“使学生了解标志的意义,使学生掌握、、、,使学生知道、、、”这些都是给老师写的,而不是从学生的角度写,所以教学目标应该是“学生通过什么方式、途径了解掌握知识点”这是第一个问题,即教学目标不规范。

第二个问题:教案是显示两个课时,但是教案上没有明确的分开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教案不规范。

第三个问题:忽视了借鉴。班级设计中,好的班级设计标准学生也不知道,可以把其他班级中学生的画的比较好的班级设计作为范例讲解,让学生自己分析,让他们学会借鉴,他们就会知道什么是最优秀的设计,教师的ppt上的任何标志和作业都没有关系,互相脱节了。

教师在黑板上做示范时,没有强调知识点,在我画的时候我可以去强调,那么学生可以更好的复习好的标志设计的标准,那么讲授和示范就没有脱节,好的标志中文化的元素是什么,本节课没有很好的通过一幅作品来引导学生来深度的分析,对所有的图片都是泛泛而谈的。尤其是没有对经典的东西进行深度的分析,这当中案例分析很重要,经典的例如,奥运会的标志为什么会好呢,好在哪里,我应该进行分析,或者是让学生来分析,让他们来发散思维,懂得自己来欣赏好的东西,其次才是动手画画,所以美术课的重点是在于品读经典来欣赏好的作品,我可以让学生来分析中国银行的标志,让学生进行尝试,即使讲的不好,我再进行指导辅导。

第四个问题:如何画出心中所想。设计的过程中,如何画出心中的想象是个关键,那么夸张变形联想等手段应该教会给学生,怎么从一个规则的图形转换成一个抽象的符号时,如何理解具体变抽象,通过一幅画反复把要讲授的知识要点强调,一节美术课要有一幅画作为主线索,从开头到结尾都得反复用到。每一张范画要有延续性,知识是连贯的,可以让学生的知识不零散,

第五个问题:作业环节。可以把某个同学做的不好的标志设计也说出来,把不好的罗列出来让其借鉴,且别再重复他们的错误,而不是转一圈走一圈,选几个画的好的同学的作品说几句,在作业环节没有重视到从身边同学们的借鉴的重要性。

第5篇:《标志设计》教学反思

《标志设计》是人美版七年级14册的设计应用课,全课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标志作品欣赏,一部分是标志设计方法以及如何将标志设计应用到生活中。我这课主要针对设计部分而定,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标志的特征﹑表现形式并能自我设计标志手稿。整个过程可以归结为“初探知识——提出悬念——解决悬念——运用方法——展示作品”我主要通过两次的练习掌握设计标志的方法。

虽然在教材中已经有了很多标志图片的展示,但是学生年纪小,生活阅历较少,难以从教材上获得深入的感受和思考,对于标志的表现形式,设计方法等方面还不能主动的建构知识。为此,在课中我收集了大量与学生较接近的标志,课本知识便不再孤立,而是立马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发生串联,激活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在试教中发现学生还是比较感兴趣的。在寻找大量的关于标志设计的知识内容时,不查不知道一查就感觉无从下手,关于标志设计的内容实在是太多了,就标志的设计方法就有很多种划分,有具像表现,抽象表现,意象表现等,这三种表现形式还可以细的划分,还有标志色彩的含义也是一个很庞大的知识块,如果要讲透,单单色彩就可以讲上一节课,面对那么多的问题,要在一堂课中讲解清楚,还要能让学生掌握这些知识,实在是很难把课堂设计好,在期间我进行了很多次的尝试,为了能使学生更加容易的掌握设计的方法,我在课的安排上把标志的基本要素,渗透到奥运的例子中来分析,节省了时间又达到了要求,而这课我主要侧重的是讲解设计的方法,相对色彩上就不做大的要求,毕竟七年级的学生在小学中已经学习过色彩的搭配了,如果什么都要讲清楚的话时间上就不容易安排了,讲解起来也比较的粗糙了。

这课主要的亮点是在学生的作业设计上,一般的美术课往往在是分析讲解方法后学生再练习的,而我设计了两次学生的练习来展开,在刚开始的时候先让学生尝试来设计,有很多学生感觉无从下手,不知道怎么来设计,有的学生心里感觉有设计的对象了,但是在设计中不知道怎么来概括提炼,进过尝试面对困难后在来分析和介绍设计的方法,学生的兴趣调动了起来,学生的目的更加明确了,有浅到深,这种方法很有效,我发现在后面的练习中绝大多数的学生都能设计出理想的标志来,比单单讲方法后直接练习的效果好的多。

虽然,从学生的作品来看,基本是达到了我的教学目标,但是期间还是存在一些不足,还需要我不断的去思考和改进。特别在作业的展示上还有待加强,在这课中由于时间的关系展示作品时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间的互相评价没有充分的展示出来,如果能把作品全部粘在黑板上展示下,再进行评价,学生的感知会更加的明显.

一堂课的时间是短暂的,但通过教学,值得自己去挖掘和思考的地方还很多,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学习和思考,俗话说得好 “教学同长,学无止境” 立足课前精心备课,课后认真整理、分析和反思自己的不足,有努力,必然有所收获。

第6篇:《标志设计》教学反思

初中六年级《标志设计》教学反思

一 、课前反思

我利用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熟悉的商品包装标志为题,让学生了解标志的作用和意义,学生们积极的搜集包装标志,从而激发学生的生活情感,达到本节课的上课目的。学生的热情很高,询问家长,搜集资料,作好了上课的准备。

二、课堂反思

本节课能按照设计的思路来上好课,课堂上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让学生在比一比,看一看,说一说,粘一粘的方法,认识包装标志,知道他们的意义和作用。尤其是让学生设计包装标志更加调动了他们的创新机智,在想象与创造中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三、课后反思

整节课,能够完成教学任务,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增长了知识。达到了本次活动的目的。但我觉得课堂上教师对学生把的过紧,应该让学生发挥他们的主体性,应有生生互动的场面,应有生生交叉的场面,这样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就会更加充分地体现出来,课堂上的效果会更好一些。

第7篇:标志设计的教学反思

第四课《标志设计》教学反思

霞阳中学 罗自强

上好美术课,是每个美术教师的追求,也是每个学生的期望。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课堂既活泼又生动呢?在思考的同时,我在一次次实践的检验中寻找答案。一节课要充分利用好,又要学生兴趣能提高,就须让精彩纷呈的艺术有机的与课堂教学互相利用,使各类艺术互相渗化,保持课堂内容的新鲜感,课改后,初中美术课更重视的是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造好的学习环境,增加文化内涵,传统美术教学只重视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脱离学生日常生活,这种学习观念不仅很难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在新课改下教师应鼓励学生在欣赏活动中开展探究性的,我总结了自己在上《标志设计》时课时的一些优缺点,做如下反思: 一:反思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1、这堂课教学过程是循序渐进的,以学生感兴趣的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标志入手,以2008北京奥运会的标志引入主题,突出课中的知识点,背景音乐导入激发兴趣,体验情景教学之乐。来达到以“趣”入题、引路,以“美”入情、入境。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教学过程之中,为深挖教材中的想象因素作出了铺垫;为学生的想象和创造提供了催化和向导。唤醒学生带着丰富的感情色彩参与标志设计的学习活动之中。虽然实际的教学效果和备课的设想有一些差距,例如备课时我预计讲10分钟,后面全部留给学生,但课上学生对前面基础性知识反映的没有预想的好,所以即使调整到了17分钟,为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学习、交流、创作中得到较大的发挥做好铺垫。使学生的心灵得到最大的震撼,进而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人文精神。教学过程中强化学生主体意识,激励学生大胆创新。学生是创造的主体,又是活动评价的主体。正如“教育的使命是使人变得更自由、更有创造力”,在为自己班级设计设计标志时,学生设计的就很大胆,有特色,并且效果很好。这样的设计给学生松了绑,任想象驰骋、任情感激荡。学生的主体参与、情感参与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开放、多元的评价作品,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表现自我的平台。

2、我在上课的时候 比较重视教学手段,如多媒体,录像 范例画,甚至名言,或音乐等方式引导学生增强对形象的感受。

3、在课堂上我注重角色互换,拉近师生距离,不要让学生产生上美术课是一种负担,欣赏理解作品是一项任务,这样的错觉。

4、做合理的评价,获得学生的信赖。学生总是希望得到肯定作为教师首先要对学生积极参与的态度表示赞赏并做出合理的评价

5、教育机智上的处理得当,如即将结束课程的时候,一名学生还要到前面说说自己的作品,我没有因为时间问题而拒绝他等。

6、在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班级特色,夸夸我们的班集体时,同学们体现了极大热情,因为在学生眼里从来都是得到老师的夸奖和表扬,这一次由自己对同学对班级特色和优点进行列举和夸赞。这一环节的设计极大地激励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激发了学生为自己班级设计标志的热情。

二:反思不足之处

1、美术学习要从单纯的技能,技巧学习层面提高到美术文化学习的层面,虽然时间不够,但是做为教师的我,没有能加强美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培养他们的综合思维能力,知识没能做太多的延展,只是在自己的美术领域里传输知识,所以以后我要增加自己的各方面知识,以满足课堂的需要。

2、学生活动时间相对不足,和预设有一定的差距,

3、在标志设计方面学生们对美术形式多样性表现、美术材料的运用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和困难,不能将自己的一些很好的创作想法通过作品准确的表现出来。在这些方面,今后的美术教学活动中应多加指导和训练。

4、过高的估计孩子们地理解能力,使得孩子没有很快的完成我的设想。这样时间上出现了前松后紧的情况。对制作班级标志,我的要求还应该再具体些,强调标志的特点,它与我们平时绘画是有区别的。

5、学生在自行设计时,我想设计成三四人共同完成一个作品的创作效果这样会更理想。这样不但可以节省更多的时间,也会让孩子们真正体会到班级标志的含义——代表大家的意愿。

6、其实我知道每一堂美术课生成的东西远远比预设的要多的多,在课堂生成时把握的不够即使、不够理想。

7、教学语言有待于进一步简练和提高。 三:反思改进措施和教学感悟

1、 对待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总结起来还是教学经验的缺乏、对学生的了解程度不够和对新课程标准把握不好导致的,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积极的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多研究课标,多和学生接触、多听其他老师的课、多参与各种教学活动、并且及时的总结反思,假以时日我想我会解决以上不足之处的。

2、通过本课我更加坚信美术课堂的生成比预设要多,因为每个学生都是一个思维的个体对于美的理解是 不一样的,有一百个人就会有一百个蒙娜丽莎,美术教学,从一个主题到作品出炉,可以千人一面也可以千差万别精彩纷呈。《美术课程标准》指出,“必须坚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学习美术的能力,都能在他们不同的潜质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所以,开始我设想,课前设定越多,课上学生的自由空间也许就越小。教师不要急于教给学生什么,也不要满足于教给学生什么。重要的是,要不断地为学生创设一种“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广阔发展时空。可事实上,并没有我想象的那样简单,我特别关注的来自学生自身的“突如其来”的内容并未折射出太多的智慧光芒。我分析是这样的:

(1)、我认为教学亮点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生成”不曾“预设”,突如其来。由于教师没有弹性“预设”,没有为这些“可能”和“不确定”的发生留下了足够的时空、足够的思想和智慧的准备,所以当这些“可能”和“不确定性”发生时,显得惊慌失措,乱了方寸。

(2)、企图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中自我实现发掘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教学的生发点,过分相信学生自我生成能力,结果轮番的信息轰炸让学生“狼吞虎咽”,造成“面面俱到,等于不到”的局面,以至于丧失美术课特点。

(3)、面对不可捉摸,虚无飘缈的生成智慧,我唯有不断的增加自己的知识量、课堂实践、在自主学习和教学目标达成之间找到平衡。我相信精彩,在预设和生成平衡之处!

第8篇:六年级《标志设计》教学反思

六年级美术巧手创新篇属于设计运用与造型表现类课程。本单元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及造型表现力。旨在学生的创作和画面的呈现的效果。

本月在上课的时候有以下几点不足。第一,忽视了借鉴。在班级设计中,好的班级设计标准学生也不知道,可以把其他班级中学生的画的比较好的班级设计作为范例讲解,让学生自己分析,让他们学会借鉴,他们就会知道什么是最优秀的设计,在网上找到的标志多以商业标志和公共标志为多,学生创作的并不多。给学生的启发不够。

第二,教师在黑板上做示范时,没有强调知识点,在我画的时候我可以去强调,那么学生可以更好的复习好的标志设计的标准,那么讲授和示范就没有脱节,好的标志中文化的元素是什么,本节课没有很好的通过一幅作品来引导学生来深度的分析,对所有的图片都是泛泛而谈的。尤其是没有对经典的东西进行深度的分析,这当中案例分析很重要,经典的例如,奥运会的标志为什么会好呢,好在哪里,我应该进行分析,或者是让学生来分析,让他们来发散思维,懂得自己来欣赏好的东西,其次才是动手画画,所以美术课的重点是在于品读经典来欣赏好的作品,我可以让学生来分析中国银行的标志,让学生进行尝试,即使讲的不好,我再进行指导辅导。 第三个问题:如何画出心中所想。设计的过程中,如何画出心中的想象是个关键,那么夸张变形联想等手段应该教会给学生,怎么从一个规则的图形转换成个抽象的符号时,如何理解具体变抽象,通过一幅画反复把要讲授的知识要点强调,一节美术课要有一幅画作为主线素,从开头到结尾都得反复用到每一张范画要有延续性,知识是连贯的,可以让学生的知识不零散, 第四个问题:作业环节。可以把某个同学做的不好的标志设计也说出来,把不好的罗列出来让其借鉴,且别再重复他们的错误,而不是转一圈走一圈,选几个画的好的同学的作品说几句,在作业环节没有重视到从身边同学们的借鉴的重要性。

第9篇:《模型设计》教学反思

——韦佳翰

《模型设计与制作》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其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实用性、专业理论性及技术操作性。《模型设计与制作》这门课程对于艺术类院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而言,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本课程主要针对艺术类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进行设置,在教学上注重锻炼学生对整个模型在材质上的表现、手工制作、空间整体把握等方面的能力。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模型的设计阶段,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对于模型设计的整体策划能力,第二个阶段是模型制作阶段,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对空间感的认知能力以及对效果的整体把握能力。

一、解放学生的思想,让学生思路开阔。

细节决定成败——一堂课细节上的处理往往也能体现课堂设计的理念。教学时,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优势,通过视频、图片提出问题:宇宙的起源,再通过网络探究宇宙的起源,探究的过程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古代人们关于宇宙起源的神话传说,二是现代科学界的宇宙起源理论,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大量接触当代宇宙理论与观点。我想前者之于学生的发展是大有益处的。事实上这一个小小的教学片段它也是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其设计是以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提高每一位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支撑的。

在课堂中,我们一方面想放手让学生去做,而另一方面又怕学生做不好。建立学生制作宇宙模型的概念,克服他们的心理恐惧是最为难处理的,事实上学生的交流来自于老师的引导,只要问题情景设置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他们是不会让我们失望的。五年级学生基本上具备了初步应用网络资源的能力,利用这一点,本节课有了两个课前的自主学习,搜索两个主题,一是“宇宙是怎样形成的”,二是“宇宙是什么样的”,也正是利用这两个问题学生们展开了对宇宙模型的制作。 二.败笔在于课堂活动与纪律的处理

我们提倡把课堂交还给学生,课堂的主人是学生。基于此而进行的小组讨论也是一个重点,对于活动的如何调控被摆在显要位置。由此而产生这样一个问题:作为引导组织者的教师怎样在活动和课堂秩序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呢?一方面是活跃的课堂氛围,一方面是难控的课堂形式。 三.思考:“放”与“缩”的关系处理

第一,时效性问题。一节课只有40分钟,这40分钟我们用来做什么?发散学生的思维固然重要,但是一味强调徇着学生的思维,那我们的时间根本不够用。并且,作为教师而言,不能因为活动的诉求而放弃教育本该具有的理性启蒙与价值引导之责任。

第二,通过这次的活动,已经达到了我的活动目的: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学生对自然界充满了好奇,对宇宙充满了好奇,他们是能够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来,应该充分信任他们,放手让他们大胆地思考、大胆地尝试。

一门课的授课时间是漫长的,但通过教学,值得自己去挖掘和思考的地方还很多,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学习和思考,俗话说得好 “教学同长,学无止境” 立足课前精心备课,课后认真整理、分析和反思自己的不足,有努力,必然有所收获。

上一篇:vi手册说明内容下一篇:初中英语学习计划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