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电影文化研究论文提纲

2022-11-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论文题目:霓虹下的阴影 ——西方当代霓虹黑色电影研究

摘要:自希区柯克的《夺魂索》(Rope,1948)以来,霓虹与黑色电影之间就存在着某种微妙的联系。随着斯科塞斯《出租车司机》(Taxi Driver,1976)的问世,一种新的视觉和叙事上的主题开始在新黑色电影之中发展。新世纪以来,黑色电影完成了新黑色电影之后的另一轮蜕变,成长为一种与21世纪更为相关的风格——霓虹黑色电影(neon-noir)。在加斯帕·诺、尼古拉斯·温丁·雷弗恩、哈莫尼·科林、萨弗迪兄弟等人的参与下,“霓虹黑色”逐渐成为一场波及全球电影乃至其他视觉领域的美学浪潮,在华语电影领域中也涌现出诸如《南方车站的聚会》(2019)、《灼人秘密》(2019)这样深受其影响的作品。本文对“霓虹黑色电影”这一黑色电影乃至当代电影领域炙手可热的新现象进行了系统化的梳理和学术化的研究,并对其背后所蕴藏的社会文本进行了解读。希望能够通过对霓虹黑色电影的现象、历史、形成与特征的分析,把握霓虹黑色美学与当前时代的关联,为黑色电影、当代电影乃至整个视觉文化领域的研究提供一种崭新的视角。本文首先从当代霓虹黑色电影的现象出发,对其定义、源头、特征进行了总结;其次,追溯了霓虹黑色电影在电影史上的发展历程;其后,从技术革命与社会文化背景的角度分别对其形成过程进行了深入分析,考察了其文本上的主题内核以及视觉上的、以有色光为中心的美学风格,与西方近几十年来的社会文化运动之间的联系,例如60年代的反文化运动、80年代的消费主义浪潮和90年代以来的互联网发展。在方法上,研究运用视听语言分析、文本分析的方法,从霓虹黑色电影的本体出发,对其内容与形式上的特征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研究运用文化研究、意识形态理论、视觉文化研究的方法,对霓虹黑色电影的社会文化根源,以及其美学在当前社会中所具有的文化意义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挖掘。通过以上分析和考察,本文认为“霓虹黑色电影”是黑色电影在漫长的电影技术、社会文化发展历程之中产生的范式转换,其形成和发展与西方社会的个人主义、消费主义文化休戚相关,同时也与信息技术、网络文化紧密相连。在此基础上,本文对当代霓虹黑色电影的美学特征进行了归纳分析,认为“霓虹黑色”的美学风格正是社会的视觉领域在面对当前西方社会深重的矛盾与危机之时,所做出的一种反应。作为一种视觉风格,“霓虹黑色”事实上是对于理应为人们带来解放的“个人主义、消费主义和技术主义的三次尝试”皆走向失败后的一种哀悼。而这一赋有批判性的视觉风格上的反应,也很快被纳入到了资本主义的生产体系之中,成为将边缘群体拉进其中的剥削工具。

关键词:霓虹黑色电影;黑色电影;反文化;消费主义;网络文化

学科专业:戏剧与影视学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黑色电影的新范式转换——霓虹黑色电影

第一节 “霓虹黑色”之界定

第二节 源流与变革:黑色电影、新黑色电影到霓虹黑色电影

第二章 霓虹兴起:霓虹黑色电影的形成

第一节 反文化群体与“霓虹恐惧症”

第二节 消费主义与霓虹兴衰史

第三节 电子文化与霓虹的包围

第三章 霓虹黑色电影的美学特征

第一节 高度刺激与阈值攀升

第二节 疏离、平面、直露

第三节 异色与去中心

第四章 霓虹剥削:被纳入生产的风格

第一节 霓虹:解放和狂欢

第二节 黑色:自由之后

第三节 霓虹剥削:被纳入生产的风格

结语

参考文献

上一篇:资金结算管理论文提纲下一篇:定价机制与污水处理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