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法律服务服务指南

2022-11-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公共法律服务服务指南

公共云服务:新公共服务的未来图景

摘 要:近年来,我国多元地方政府和中央部委各自为战,跨区域跨部门的电子政务系统彼此设防,各方资源投入日益增多但却陷入互动匮乏和交流不畅的信息孤岛之中,公共服务质量不尽如人意,服务公民的目标受到制约。信息化时代应以全方位预防危机和为民众提供个性化服务为要义。公共云服务利用信息技术打破行政层级束缚和避免本位主义,整合中央、省市县等地方政府资源和中央部委职能,通过中枢系统搜集、整饬和处理信息,促进地方公营机构与私营部门深入合作,及时为民众提供方便快捷的个性化服务,是新公共服务的战略发展方向。

关键词:公共云服务;协同治理;云计算;电子政务;新公共服务

多元地方政府和行政部门构成服务民众的全方位覆盖体系,成千上万个政府机构相互依赖、彼此合作、形成政策网络,在信息化蓬勃发展和公共服务需求增多的情况下,向民众团体及个人提供多样化的云服务成为必要。但基于工业化基础的政府往往喜欢服务大顾客却疏于理会普通公民,洞察了政府的这一偏好,登哈特呼吁“服务于公民而不是服务于顾客”,[1]公共云服务为新公共服务的实现提供了契机,其信息沟通和互通互联特质,打破了地域分割和部门间的行业鸿沟,拉近了多元地方政府、不同行政部门甚至多个国家的距离,有利于实现大一统和密切合作的协同治理格局,为每位国民提供方便快捷的规模化服务或个性化的定制服务。

一、公共云服务的缘起及功能

1.概念解析。云服务(Cloud Service)是指将不同位置、不同距离的计算机资源连接,通过网络中枢收集信息、意见反馈,并结合实体服务系统对资源统一配置,为顾客团体和个人提供个性化的定制服务。公共云服务(Public Cloud Services)是借助信息技术的拓展,优化利用政策网络中的多个行政部门和地方政府的资源,以法治环境为依托,减少中央的权威式干预,基于平等自愿订立契约并推举某一公共机构为信息处理中枢和协调机构,建立快速收集信息和迅速反馈的系统平台,为每一个公民和公共团体提供便捷的个性化服务的公共服务模式。处于关键地位的中枢机构,并非仅遵循当前的行政权威模式,而是在平等协商和自觉自律基础上确立信息收集、处理和决策机制。

公共云服务是基于云服务的智能化系统,体现新公共服务的特质,整合跨区域跨部门跨层级的行政资源,对公民个人的偏好和需求做出实时预判,并根据集聚的估测图景,随时随地为公民提供规模化可移植或个性化不可复制的服务。其一,公共云服务并不同于计算机技术中的云服务,而是扩展乃至整合政府、社团等公共资源,使之服务于民众的网络系统。公共云服务平台打破了省、县市等地域分割和画地为牢的壁垒,清除了中央部委、地方部门的职能藩篱和陈规陋习,实现了地域与部门的跨层级资源整合;其二,公共云服务并非仅整合政府资源,而矢志于服务民众个人和保障公正平等。公共云服务破除了政府偏好大顾客的陋习,致力于强化民众博爱自省理念,以公正平等理念开启民智,保障民众的知情权,督促个人知晓自身责任和各项权利,为民众提供个性化服务。

2.环境渊源。公共云服务有其特定的产生环境。中国政府管理有科层制和条块分割的烙印,区域合作成效不明显;彰显政府服务质量的电子政务陷入信息孤岛之中,政府与公众之间信息不对称,规模化的公共产品供非所求或毫无差异。网络时代要求政府打破区域分割,为民众提供个性化公共产品。诞生于信息化时代的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成为公共云服务的践行基础。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定义“云计算是一种普遍存在、方便快捷、按需服务的网络模式,它以计算机信息池优化资源配置,在网络、服务器、储存、服务等方面资源共享,以极少的管理工作提供服务,以最小的代价与供应商互动”。[2] 云计算可通过计算机网络搜集、整理、反馈信息,提供动态的可扩展收缩的服务,是虚拟和现实服务结合的承载平台。

公共云服务可以资源存储、规模供应、按需定制、伸缩自如,根据公民的需求动态变化提供服务。其擅长于整合电子政务系统,让省县市、部委等行政部门各自扮演不同角色,整合不同目标为协商一致的公共利益,培育服务人员的使命感和责任心,让不同节点都汇聚于中枢系统,为民众提供多样化服务。进而言之,公共云服务平台还可整合跨区域跨部门的不同省或县市或部门的行政资源,使之协同一致提供按需服务的公共产品。

3.模型建构。工业化时代的法治环境并不能超越,要取其精华并以之为基础。公共云服务平台中的政府注重谋划创意和实施决策,简单服务通过公共服务外包方式进行。政府集中精力进行政府网站的服务职能整合,破除信息系统中的诸侯林立和互不兼容现状,通过精细化服务颠覆工业文明的抹杀个性的服务,根据情形调整状态,以应对一对多或多对多的需求。当前城乡矛盾、环境污染、区域发展不均衡、条块纠纷部门争议引发的政策冲突等问题对国家发展形成束缚。公共云服务平台的信息共享、及时沟通、协商民主、有效配合、优化配置、应对有方,将有助于化解难题。

下图模型中仅以中央、中央部委及其直属机构、省级政府及其隶属机构为观测点,意在见微知著。图中实线代表有上下级关系或部分职能覆盖而能彼此影响的部门,虚线代表无隶属关系而只能通过其他途径互相影响的部门,在打破科层制和条块分割、民主平等的语境中甄选出信息处理中枢,通过整合资源建立公共云服务平台。

4.实际效用。公共云服务平台尊重地方和行政部门意志,实现了多元化的全方位的参与合作。“中央的政策设计与制度变革,受到地方政治影响力和经济利益的制約”,[3]中央与地方权力此消彼长,政府体系内部共生共荣。就信息对称角度而言,高层未必明了基层民众的真正诉求,社区和乡镇最知晓公民的实际需要,故基层公务人员的参与至关重要,这相当于云计算的多个终端,应简化基层上报程序,配专门人员对信息进行搜集整理。公共云服务平台可首先促成政府网站的兼容整合,与民间保持互动和及时获知民意诉求;其次是地方政府和中央部委行政人员的精诚合作,实现公有云和私有云的有效结合;最后是信息化服务中的公私部门合作提供多样化产品,实现“多对多”的规范化和个性化服务,规避信息错谬和服务错位现象发生。

公共云服务平台以网络时代为契机,尊重地方利益和个性化需求,在彼此信任的基础上,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联结到一起,经历信息收聚集成、互动互换、中枢处理、个性化服务程序,整合配置资源并直接对应民众需求,使个性化服务公民成为可能。

二、公共云服务:网络时代的行政资源整合

1.整合跨区域地方政府资源。中国各地方和部门间跨层级交流并不多,电子政务网站更是“各自开发和缺乏统一管理,资源难以充分利用”,[4]政府间合作的效果可想而知。公共云服务平台通过技术手段联结地方政府,公共云服务倡导地方政府建构与民众顺畅沟通互动的机制,以整体协同理念和群策群力方式集聚力量,建立事先沟通机制协调地方政府间矛盾,在尊重的基础上有效调动跨区域政策网络中的行政资源,聚合力量为民众提供服务。

2.兼容跨部门中央部委资源。当前我国的部委资源并未达到有效配置,各部委、各省市间信息不对称,公共云服务可以通过系统兼容和信息沟通改变这种状况。首先是正本清源,政府不同部委和多元地方部门乃至地方政府可实现跨部门信息共享和实时互动,实现有效沟通和资源有效配置,减少错谬的发生和信息冲突的几率;一旦出现问题则及时可获取民情民意,避免民间消息早已沸沸扬扬而政府却一无所知现象的发生,甄别获取正确答案并统一口径,迅速协商和解决问题,将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让谣言在阳光下失去生存土壤。

如我国频频发生的公共安全和健康卫生事件牵涉多方,多个中央部委和地方政府部门疲于应付而收效甚微。公共云服務通过信息公开打破层级和条块束缚,以平等信任促成政府间同心协力、摒弃成见和共同合作,从而形成一致连贯的信息搜索和随时服务的网络体系。

3.重组超越层级的行政资源。官僚制有扼杀下级自由和忽视局部利益的缺陷,有导致地方政府难以发挥自身积极性的可能。韦伯对科层制的缺陷有深刻的认识,故提出打破层级神话和实现组织重构,但在工业化时代超越条块和层级还难以付诸实践,公共云服务平台的出现则可将之变成现实。

公共云服务要有多元中央部委(含直属机构)、地方政府(含政府部门)的平等信任和资源整合,要有中央的秉持公义、程序公正和开阔胸怀作保障。由于历史原因及封建思想作祟,行政层级观念固化于民众和行政人员思维中,形成阻滞地方自治的借口和质疑民众素质的托辞。我国中央部委和地方政府之间职权交叠,政府部门间职责分工也交叉,超越层级则成为需要。我国应把握机遇,破除工业时代的条块和级别束缚,实现按需服务的飞跃。

4.整饬政府网站的信息资源。公共云服务擅长于整合电子政务系统,使之重新焕发生机。当前政府网站间的合作并不容乐观,信息孤岛现象比比皆是,甚至有滞后网站迟迟不更新。自2005年“中国政府网”试运行以来,随着网站的逐步推进,信息承载量逐步增多,类别也日益清晰,但反馈系统仅增加了编辑信箱,缺乏进一步的沟通平台,单纯通过在线访谈毕竟限制了时间和地点,无法进行随时随地互动。

公共云服务建构的国家层面的信息共享平台,可整合省级政府网站、实现省市县跨级别信息整合和融通。 “要确保整个资源在共享中能够有效地为用户提供服务,就必须确保各个资源提供者之间、各资源提供者与用户之间构建有效的信任关系。”[5]公共云服务通过信息反馈和信息及时公开,建构资源提供者与用户间的信任关系。在公共云服务平台,中国政府网应与地方政府网站、各部委各部门网站有效沟通,在安全和信任的基础上,保护政府私有云的权益,实现混合云的定位分明和有效服务。

三、公共云服务:个性化服务的实现

1.听取舆情民意,培育公民参与和监督精神。国家应倡导多元化发展,听取民意、尊重人性、减少灌输和干预,广泛吸纳普通民众参与公共事务,减少民众用脚投票的机会,使公民基于公共利益热爱国家和奉献社会,使公民生活在积极参与、有效监督、民主协商的公义环境中。

笔者认为,特殊利益群体的恣意妄为是信息不透明、权责不清晰和监督不力的结果,制度缺失导致行政人员价值观扭曲和在公务活动中中饱私囊。在如暗箱般不公开的境况下,才会有不明真相的群众产生;在信息不对称的氛围中,谣言才会满天飞。公共云服务有助于增强民众明辨是非的能力,在信息公开透明、自由辩论和言者无罪的环境实现政府、社会团体与民众的平等互动,在及时反馈和个性化服务中提升国民素质。

2.重视弱势群体权益,消除城乡隔阂。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城乡隔阂难以规避,公共云服务平台提供了破解难题的工具。从美国案例分析,州以下地方政府并无高下之分,不受狭域广域限制而协商合作,大都市与周边县域联合而不断拓展空间,“多重伙伴参与的游戏在不断上演。”[6]我国的乡村在行政层级束缚下被动地依从城市,舍弃自身目标而顺从城市利益,城乡矛盾越来越难以掩盖。公共云服务平台可通过网络途径及时获取乡村、不发达区域民意,实现多元政府和行政部门的平等参与和共同治理,尊重农民利益和增加农民的话语权,填补城乡鸿沟。

3.协调不同区域的民众利益,确保收益共享。利用公共云服务平台能够跨越区域协调各方利益,满足各方需求。任何国家都需要应对区域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在我国,中心城市索取多却回馈少,如其他地区要为中心城市输送资源,但经济收益和生态补偿甚少,未尊重弱势方利益和忽略地方政府意志,并非可持续发展之举。公共云服务平台通过开放式的云架构整合地方利益和收集不同来源的诉求,经法律过滤和智囊评估后,让多元地方或不同区域的民众通过投票或直选代表对话,在法治环境下由秉持公正的政府或社团维持秩序,协调不同区域的民众利益,确保收益共享。

公共云服务平台有助于完善合作秩序,促进区域均衡发展,可超越农耕文明和工业时代形成的地域分割,通过中枢进行信息处理将资源有效投入到个性化服务民众中。个性化服务导向的公共云服务平台充分利用千差万别的地方政府资源,整合职能不同的行政部门政策,开发高层次人才的才能和满足普通人才的需求。

4.形成反馈及时的回应系统,实现定制服务。公共云服务平台联结国家行政部门和地方政府,超越层级和条块的阻隔形成快速反应系统,将纷繁复杂的政务系统简化,为民众提供个性化服务。通过私有云的有效保护和公共云的资源共享,打破层级以促进跨省市的区域间整合,区域内地方政府和行政部门无缝隙对接,方便各地方政府和中央部委沟通联系。公共云服务引导各方遵守行政契约,考虑彼此利益,实现资源信息共享。建构地方政府与中央部委平等对话的政策网络,形成及时反馈民众意见的回应系统。“通过公民参与和社会问责,打通政府和公民社会之间的壁垒”,[7]在法律体系和民众监督下满足公民的各种不同需求。

从公私合作关系来看,公共云服务平台将服务触角延伸到公民个人。云服务如淘宝、亚马逊网站可迅速搜集客户的需求,按照客户的要求立即提供量身定做的服务;云服务在图书馆资源管理、科研协同、中小企业服务等方面都有廣阔的发展空间,对服务提供方、需求者都有裨益,可随时随地满足各方的不同需求。民众有个性化服务的需求,企业有提供多样服务的能力,关键在于政府思维的转变和服务外包的推广。公共云服务有助于政府与私营部门进行有效的资源协调,实现多元利益平衡和动态发展,为民众提供规模化服务和个性化服务。

四、小结

公共云服务发展并非仅凭政府之力就能实现,而是需要社会资源的统一调配,甚至需要跨国的资源有效配置。信息化时代应从公私合作角度促成政府和私营部门乃至个人的共同发展,这也需要建立完善的行政问责机制,实现政府与公民个人的平等协商、互信互赖,推动国家的整体协调发展。公共云服务平台的发展有利于尊重地方权益,重塑法治环境的尊严,保障行政协议的正当性;维护政府、社团及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公共利益,使分散的地方政府凝结成区域,使“碎片化”的政府部门重新凝聚,突破层级束缚和汇聚优势资源,形成民主协商、多元参与的网络体系,为民众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提供服务。这也正是新公共服务描绘出的未来图景。

参考文献:

[1]珍妮特·V·登哈特,罗伯特·B·登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

而不是掌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42,29.

[2]Peter Mell,Timothy Grance.The NIST Definition of

Cloud Computing[R].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

and Technology,US Department of Commerce,2011:2.

[3]徐斯勤.中国大陆中央与各省关系中的水平性与垂直性

权力竞争,1993-2004:精英政治与投资政策的议题联结分

析[J].中国大陆研究,2007,(2).

[4]周超凡.基于云计算平台的电子政务系统研究[D].中山

大学,2010.

[5]朱智强.混合云服务安全若干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D].

武汉大学,2011.

[6]罗伯特·阿格拉诺夫,迈克尔·麦圭尔.协作性公共管理:

地方政府新战略[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93.

[7]世界银行专家组.公共部门的社会问责:理念探讨及模式

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65.

[责任编辑:孙 巍]

作者:蔡英辉

第2篇:服务型政府、公共服务型政府、新公共服务的比较研究

摘要:服务型政府从理论、模式、实践三个维度理解,指一种强调服务理念的理论与以服务行政为主导的政府治理模式,在实践中建设满足公民服务需求的政府。服务型政府并不等同于公共服务型政府。公共服务型政府强调政府职能由经济建设转向公共服务,而服务型政府是对管理型政府的替代。服务型政府不同于新公共服务,新公共服务不是服务型政府的理论来源。走向服务型政府需要整合治理方式,实现“为我所用”,妥善处理三者关系,借鉴其他两者的优势。

关键词:服务型政府;公共服务型政府;新公共服务

2004年,温家宝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结业式上提出“建设服务型政府”,并在《政府工作报告》(2005)中提出了“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创新政府管理方式,寓管理于服务之中,更好地为基层、企业和社会公众服务”。在理论层面,有一大批学者研究并产生了可观的学术研究成果;在实践层面,各地方政府也相继推进服务型政府的建设。但是,在服务型政府建设不断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小插曲”。很多学者将“服务型政府”与“公共服务型政府”混合使用,认为公共服务型政府与服务型政府是“平行关系”、“等同关系”,甚至前者优于后者。这种概念的混淆也将成为新时期服务型政府研究和建设的阻碍。中国学者在研究问题时形成了一种惯性思维,倾向于到西方找出处。中国服务型政府理论基于借鉴西方新公共服务理论而产生的认识是存在偏差的,这不利于新时期服务型政府的构建。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服务型政府、公共服务型政府概念进行辨析,有必要对“新公共服务理论是服务型政府的理论来源”这一误解给予明确的解答。

一、服务型政府、公共服务型政府和新公共服务的概念辨析

“概念是学术研究得以展开的工具,要促进学术研究水平的不断提高,任何学科都必须对它的基本概念有着共识性的理解。”[1](p.1)只有对服务型政府、公共服务型政府和新公共服务概念进行明确界定,避免出现概念混淆及理论来源不明确的情况,才能在实践中构建明确的服务型政府而非模糊的服务型政府。

(一)服务型政府

服务型政府有三个维度:作为一种社会治理模式、一种理论、实践建设中的服务型政府。“在公共管理中,控制关系日渐式微,代之而起的是一种日益生成的服务关系,管理主体是服务者,而管理客体是服务的接受者。所以,这是一种完全新型的管理关系,在这种管理关系的基础上,必然造就出一种新型的社会治理模式,是一种服务型的社会治理模式。”[2](p.7)作为一种社会治理模式,服务型政府“通过制定公共政策、提供公共服务、改善公共管理、解决公共问题而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3](p.2)。服务型政府还是一种理论:“何谓服务型政府?它是在公民本位、社会本位理念指导下,在整个社会民主秩序的框架下,通过法定程序,按照公民意志组建起来的以为公民服务为宗旨并承担着服务责任的政府。”[4]刘熙瑞认为,作为一种理论的服务型政府,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公民和社会为本位、以法律为制度保障的政府。“‘服务型政府’是我国地方政府和学术界首先提出并在某些地方实行,而后被中央采纳的一个概念。”[5](p.1)服务型政府在我国地方政府早有实践,2000年成都市政府进行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2002年重庆市、南京市政府提出服务型政府的目标,这些十多年前地方政府关于政府转型、服务型政府的建设目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实践表明,作为一种实践的服务型政府在中国的建设是成功的。

笔者根据以上三个维度归纳出服务型政府如下几个方面的特点。第一,作为一种社会治理模式的服务型政府形成的历史必然性。人类社会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再向后工业社会演变,相应地政府类型也由统治型政府向管理型政府再向服务型政府演进(参见表1)。恩格斯指出:“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在人们的头脑中,到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革中去寻找;不应当到有关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到有关时代的经济中去寻找。”[6](p.741)在后工业社会中,知识经济取代了工业经济,商品经济转向了服务经济。知识经济时代对政府的治理模式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服务型政府的演进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第二,从宪政角度看,服务型政府明确界定了政府与社会、与公民之间的关系。一是政府部门以公民为本位,根据公民需求提供服务;二是政府官员要树立服务的理念。

第三,在政府职能和价值理念上,明确了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职能,并以服务为宗旨,达到公民满意,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政府是‘公共服务的机关’,公共行政最重要的性质也在于服务,服务的精神意味着政府施政与公民的意愿与需要相一致;政府及其公职人员提供尽可能多的产品与服务,同时又是高品质的服务。”[7]

第四,在服务方式上强调服务主体的多元化、服务形式的整体性、服务提供的公平性。服务含管制,管制为服务。服务型政府提供服务,并不代表完全排斥管制,“管制作为服务型政府更好提供服务的一种补充手段还是必不可少的。服务型政府并不是只讲服务而不要管制的政府,服务型政府也会利用公共权力的强制性,对那些可能或已经破坏社会和市场秩序的少数人实行管制”[8]。

第五,服务型政府提倡法治并讲究政府问责。

(二)公共服务型政府

“公共服务型政府的概念是2003年‘非典’过后才出现的一个新概念,问题主要集中到了政府在公共管理中如何定位?如政府全部工作的重点,政府应该承担的责任,以及提供公共物品等。”[9]公共服务型政府是指“为全社会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产品和有效的公共服务,以不断满足广大社会成员日益增长的公共需求和公共利益诉求,在此基础上形成政府治理的制度安排”[10]。公共服务型政府着重提供私人、企业无法提供或投入大、收益周期长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其对政府的要求重点在职能上,是在经济建设的基础上,强调提供充足的公共服务。从历史维度分析,公共服务型政府是中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具体体现,是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必然性结果。公共服务型政府可以理解为以公共服务为导向的政府,强调政府的中心职能从经济建设转移到提供公共服务上来。李军鹏总结出公共服务型政府的五大特征:“第一,政府的作用集中于公共领域。政府的职能主要是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第二,政府管理的基本哲学是实现社会正义。第三,政府是公共利益的鲜明代表。第四,政府权力是有限权力。第五,现代政府是法治政府。”[11](p.30)

(三)新公共服务

新公共服务既是指一种批判并超越传统公共行政理论和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政府治理理论,又是指一种区别于传统官僚制、企业型政府的新公共服务模式,还指当代西方公共行政领域正在出现的一种运动,即“新公共服务”运动。“所谓‘新公共服务’,指关于公共行政在以公民为中心的治理系统中所扮演的角色的一套理念。作为一种全新的现代公共行政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认为,公共行政已经经历了一场革命。”[12](p.409)作为一种理论的新公共服务,以公共利益、公民精神和民主治理为核心,为了实现有效的民主治理,在公共行政活动中,需要公共行政官员承担行政责任,追求公共利益,转变领导观;重视公民精神,鼓励公民参与,主张与公民的合作治理。不同于官僚制与企业型政府,新公共服务更加强调公平、责任与公共利益,是对管理主义的扬弃、对宪政主义的回归。不同于传统的集权、分权的组织结构,新公共服务提供的是一种合作型组织,公共行政官员致力于为公民的利益表达与政治参与提供一个平台。作为一场运动的新公共服务,在西方公共行政领域出现,对公共利益、民主价值观和公民权的呼声越来越高。登哈特指出:“公民和公共官员正在以一种互利合作的方式齐心协力地界定和处理一些共同的问题。我们认为,这种新的态度和新的参与表明公共行政领域正在出现一场运动,我们将这场运动称为‘新公共服务’。”[13](p.1)新公共服务具有如下特征:提倡政府提供服务;强调政府的目标是公共利益;提倡将政府战略和行动分为思考与行动,政府应战略地思考、民主地行动;新公共服务主张政府为公民服务;强调政府的责任并不简单;提倡政府要重视人,在追求生产率的同时更加重视人的需求;强调公民权和公民服务比企业家精神更重要。

服务型政府是在中国本土诞生的一种政府治理模式和理论,并有十余年之久的实践应用。公共服务型政府是我国2003年之后出现的概念,是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一种内在要求和具体体现。新公共服务是在美国产生,并针对传统公共行政和新公共管理提出的一种政府治理理论,在美国公共行政领域对新公共服务中公共利益、民主价值观、公民权的呼吁逐渐演化为一场运动。

二、服务型政府、公共服务型政府和新公共服务的比较

服务型政府、公共服务型政府和新公共服务

之间在概念上有着本质的区别,为何学术界研究中,三者的关系会出现混淆?除外在因素外,三者有着某些相似性。基于此,需要对三者的相关特征进行比较,探讨这种混淆出现的原因。

(一)服务型政府、公共服务型政府和新公共服务的相同点

1.核心主张——公共服务。服务型政府、公共服务型政府、新公共服务三者概念上都有一个共同的词,就是“服务”。三者都主张为公民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

都离不开公共服务。事物最突出的外在表象是某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关键所在,而服务就是服务型政府最突出的外在表象。服务型政府区别于法治政府、责任政府的关键特征就是其核心主张是为公民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服务性是服务型政府最突出的特征。公共服务型政府的本质就是以公共服务为导向的服务型政府。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做出了“改革开放”的决策。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取得了许多重大的经济成果。但是多年来,我国对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投入较少,特别是SARS危机后,政府逐步重视公共服务的职能,从而提出公共服务型政府的概念。公共服务型政府是政府职能转变的结果,不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时重视为公民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新公共服务主张政府的职能是“服务”而不是“掌舵”,为公民服务而不是为顾客服务,公民权和公共服务比企业家精神更重要。新公共服务理论明确这艘“船”的主人是公民,认为政府是为公民提供公共服务的,政府与公民的关系不是商家与顾客的关系,鼓励公民参与公共服务。

2.价值追求——公共利益、责任与正义。服务型政府追求公共利益最大化,为公民提供服务,力求公民满意。在一些“政务服务大厅”,公民享受完服务后,都会对服务人员进行满意度评价,旨在完善服务、提高满意度。服务型政府还是责任政府,有权力就要承担相应的责任,责任政府要求政府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做到公正、高效、负责任。公共服务型政府认为政府所集中的领域是公共领域,是公共利益的代表,为企业和公民提供所需要的服务。新公共服务主张公共利益是目标而非副产品,认为责任并不简单。登哈特指出:“公共行政官员必须促进建立一种集体的、共同的公共利益观念。这个目标不是要找到由个人选择驱动的快速解决问题的方案,确切地说,它是要创立共同利益和共同的责任。新公共服务的核心原则之一就是重新肯定公共利益在政府服务中的中心地位。”[13](p.47)他还总结出公共利益的四种模式,即规范模式、公共利益的废止论观点、政治过程理论、共同的利益。政府行政官员有责任帮助公民表达利益,同时,行政官员根据公共利益进行决策与执行。新公共服务还承认责任并不简单,认为责任是复杂的,将公众视为政府负责任的基础,突出强调公民权和公共利益的中心地位。罗尔斯认为:“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正像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价值一样。一种理论,无论它多么精致和简洁,只要它不真实,就必须加以拒绝或修正;同样,某些法律和制度,不管它们如何有效率和有条理,只要它们不正义,就必须加以改造或废除。每个人都拥有一种基于正义的不可侵犯性,这种不可侵犯性即使以社会整体利益之名也不能逾越。”[14](p.1)公共服务的供给对象是公众,所在的领域是公共领域,都会涉及公平、正义等价值,服务型政府、公共服务型政府、新公共服务都强调服务提供及其分配过程中的公平与正义。

3.研究对象——政府与公民。服务型政府、公共服务型政府和新公共服务所研究的对象都是政府与公民。三者的主张都是基于公民需求与权利,对政府的角色及其行为做出的要求。从政府角度看,服务型政府和公共服务型政府将政府的角色定位于服务的提供者,政府应当较少地干预市场,只为市场和企业提供必要的服务、加强市场监管、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同时也对政府的代表人——公务员进行了角色定位,服务型政府和公共服务型政府认为公务员应当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仲裁者的角色。新公共服务认为公务员日益重要的角色是帮助公民表达并满足他们共同的利益需求,公共利益不是公民个人利益的简单相加,而是在公民对话、协商基础上形成的聚合利益,而公务员是要为公民的协商及其利益聚合提供一个平台。新公共服务认为政府的职能不是“掌舵”而是服务,政府要鼓励公民参与政治。从公民的角度看,服务型政府与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出发点都是根据公民的需求做出某种反应,新公共服务也非常重视人的作用而不是效率,明确公民是这艘“船”的主人,政府是为其服务的。三者不约而同地将公民视为其核心研究对象,并对政府及其工作人员提出了相应的要求,是为了在政府与公民之间建立良性的互动关系,取得良好的治理效果。

综上所述,服务型政府、公共服务型政府和新公共服务三者之间在核心主张、价值追求、研究对象等方面存在相似性或相同之处,这些相同之处使得三者看起来很相似,关系变得模糊起来,但是这些相同之处并不能决定三者的性质,不能完全说明三者有直接的关系。世界上不会存在两片相同的树叶,同理,服务型政府、公共服务型政府与新公共服务三者之间也是有区别的,弄清楚三者关系混淆的原因之后,就需要考究他们之间的区别,界定清楚他们之间的关系。

(二)服务型政府、公共服务型政府和新公共服务的不同点

1.对应概念。“列宁阅读《逻辑学》的时候,深切地感受到,概念是成对出现的,这是非常深刻的。除了日常用语外,一切概念都有着与之相对应的另一概念存在。”[15]服务型政府相对应的概念是管理型政府,公共服务型政府相对应的概念是经济建设型政府,新公共服务相对应的概念是新公共管理。笔者在前文已经论述,根据社会治理模式演进历程,服务型政府是经由统治型政府、管理型政府演进而来,是政府治理模式的渐进发展,服务型政府是一种更好的、更高形态的政府。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经历了计划经济时代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的转变,政府也相应地由全能控制型向经济建设型政府转变。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的存在也依靠相应的经济基础。计划经济时代,我国政府形态是全能的控制型政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中国政府形态是经济建设型政府,而公共服务型政府是没有相应的经济基础的(参见图1),因此“公共服务型政府”不能作为一种政府形态而存在,只能是政府职能转变的具体体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决策,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将政府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在2003年非典事件后,政府开始重视公共服务,出现了公共服务型政府的提法。很明显,这种提法是政府职能转变的体现。因此,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这种提法,是政府职能转变的体现,而非政府形态升级,而且中国目前经济条件还未达到发达水平,政府职能重心完全从经济建设转移到公共服务的可行性较小。所以,在对应概念及其演进历程上,服务型政府与公共服务型政府是不同的。新公共服务是在对传统公共行政、新公共管理批判基础上提出并演进而来的,与另外两者并无联系。

2.产生时间及背景。产生时间及背景的差别是区分事物最直接的根据。“服务型政府”这一概念由张康之最早提出:“要从根本上限制政府规模,就必须对政府存在的哲学理念作以重新整理。我们的看法是,需要建立起一种全新、完全不同于传统的统治型政府和近代的管理型政府的新型政府,我们把这种新型政府称作服务型政府。”[16]。显然,这是作为一种社会治理模式的服务型政府。刘熙瑞

认为,中国加入WTO是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的第一步,而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政府的改革目标就是服务型政府[4]。加入WTO是服务型政府产生的直接推动因素。而公共服务型政府是“非典”危机之后出现的,并在学术界受到一批学者的关注。2003年非典事件暴露出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的不足之处,经过这次事件,政府及学术界认识到政府需要强化公共服务职能,进而公共服务型政府的概念逐渐进入学者研究的视野。从公共服务型政府产生的过程可以看出公共服务型政府提出时间滞后于服务型政府,公共服务型政府只是政府职能转移,而服务型政府就政府的行政理念、运作机制、组织机构、公务员角色等多方面做出了相应要求,在职能上,不仅强调政府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务,还加强在经济、社会及自身多方面的服务性建设。二者对比可以看出,公共服务型政府只是服务型政府建设的一部分。服务型政府认为政府与公民的关系是“仆人”与“主人”的关系,而公共服务型政府并未做出相应要求,也就是说公民仍旧是公共服务的被接受者,没有享受支配权,体现不出服务性质。在这方面,公共服务型政府相对于服务型政府来说是有局限的。服务型政府与公共服务型政府产生于21世纪初的中国,二者与新公共服务的差异性不仅体现在时间上,更体现在“土壤”上。“新公共服务”的代表性著作是登哈特夫妇于2003年在美国出版的“The New Public Service:Serving,not Steering”一书,此书

最早的中译本《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2004)

由丁煌翻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相对于服务型政府而言,新公共服务产生较晚。新公共服务产生于美国,它是在新公共管理批判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因此,就时间及产生背景而言,新公共服务不足以成为我国服务型政府的理论来源。

3.理论来源。服务型政府所蕴含的公共性、服务、法治等先进理念都有一定的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代表制界定了政府与公民的关系是“仆人”与“主人”的关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代表制与我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二者为服务型政府界定了政民关系。政府公共性理念为服务型政府输送了公共性的行政理念,即在公共领域制定公共政策、解决公共问题、实现公共利益。我国产生的“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服务型政府注入了“服务”的新鲜血液。法治理论为服务型政府提供了理论支持。公共服务型政府理论来源是与之不同的,“学者普遍认为,20世纪80年代以后,英国的公共服务宪章运动、美国的政府创新运动、韩国的亲切服务运动、新加坡的‘好政府’建设运动以及西方其他国家的顾客导向型政府建设等,尽管其称谓和具体做法不尽相同,但最终目标都是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17]。西方国家的新公共管理、福利国家理论及其实践为中国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具体参考。中国目前的公共服务相关举措逐渐呈现市场化、社会化趋势,政府不直接提供服务,通过外包、公私合作、竞标等形式转移给了社会,这些举措是借鉴西方国家的相关改革措施,可以说,公共服务型政府理论来源于西方国家新公共管理和福利国家理论。登哈特夫妇认为,新公共服务理论来源于民主公民权理论、社区与公民社会理论、组织人本主义与新公共行政、后现代公共行政。通过理论来源的对比,我们可以辨析出,三者在自身理论构建上有不同的取向,在具体实践操作中也会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因为理论来源的不同,三者在自身理论构建和具体实践指导、组织建构、运行机制等方面也会存在区别。

综上所述,服务型政府、公共服务型政府、新公共服务在对应概念、产生时间及背景、理论来源等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区别,我们可以清晰地把握三者关系。三者的区分不仅局限于以上三个方面,概念上的区别才是最根本的区别。如上所述,服务型政府是一种治理模式、一种政府治理理论、一种具体实践形态;公共服务型政府是中国政府职能转变的现实具体体现,是政府工作重心的转移;新公共服务是一种批判并试图取代传统公共行政理论和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政府治理理论,是一种区别于传统官僚制、企业型政府的新型公共服务模式,是当代西方公共行政领域正在进行的一种运动。三者是不同的,服务型政府区别于公共服务型政府,公共服务型政府只是服务型政府职能方面的一种具体体现;服务型政府是中国学者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本土产生的理论,其理论来源并非是新公共服务理论。

三、走向服务型政府

张康之指出:“在服务型政府研究方面存在着三类问题:第一,理论的误植;第二,历史的‘混搭’;第三,方向的误导。理论研究中存在着的这些问题对实践造成了消极影响,甚至有可能让政治家们对服务型政府产生怀疑。”[18]为了更好地走向服务型政府,笔者将继续论述如何妥善地处理服务型政府与公共服务型政府、新公共服务之间的关系。

在产生时间上,服务型政府早于公共服务型政府;在产生背景上,服务型政府是在经济全球化、中国加入WTO背景下由学术界和地方政府率先提出、实践后得到中央认可,公共服务型政府是在非典事件之后出现的概念;在理论来源上,服务型政府也不同于公共服务型政府。在其概念上,公共服务型政府只是政府职能转变的具体体现,表明政府开始重视公共服务。面对服务型政府与公共服务型政府的种种不同之处,同时服务型政府又得到中央的认可并在全国广泛的实践事实,我们是不是就要全面肯定服务型政府而彻底否定公共服务型政府?答案是否定的。走向服务型政府并不是采取“敌亡我存”的方式,不是将公共服务型政府“消灭”掉,而是要“为我所用”。前文已析,公共服务型政府其实就是以公共服务为导向的政府,表明政府应当以公共服务为重点、导向去履行自己的职责,达到善治。当前,公共服务型政府的研究已经取得较大的成果,对于政府如何更好地提供公共服务有了一个系统的研究,那么,服务型政府的构建就可以将其研究成果借鉴过来,因为服务型政府职能不仅有公共服务,还包括经济治理、社会管理、文化建设和自身建设等领域,所以,公共服务型政府的研究对于服务型政府完善其公共服务职能来说是“如虎添翼”。因此,走向服务型政府,并非完全否定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建设,而是要利用公共服务型政府的研究成果,来完善服务型政府的建设。

新公共服务并非是服务型政府的理论来源,二者产生的时间和国度都是不同的,它们的理论来源也不同。面对二者的种种不同,走向服务型政府同样不能抛弃新公共服务。新公共服务中许多先进的思想都值得我们借鉴,公共行政官员的领导观和执行观、重视社区的力量、关注公民精神等思想对于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都是很有指导意义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面对新公共服务,我们在明晰其与服务型政府之间的根本区别的基础上,在避免理论误植的情况下,应当借鉴其先进的公共服务思想。服务型政府建设需要借鉴一些西方先进的服务理论。走向服务型政府需要正视与新公共服务的关系,不能将其看作理论来源,只是与其进行理论对照;服务型政府理论作为我国本土产生的理论有一定的中国特色,它的发展需要与其他先进的服务理论做对照。因此,走向服务型政府,建设服务型政府理论,中国学者应当有一种理论自信,将新公共服务当做一种对照物而非理论来源,构建属于中国的大理论。

作为一种社会治理模式的服务型政府,要整合其治理方式,应构建多种治理方式齐头并进的模式。在处理服务型政府与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关系中,服务型政府是采取“为我所用”的态度,将以公共服务为导向的政府建设纳入服务型政府的公共服务建设。同理,服务型政府还要打造以经济治理为导向的政府、以社会管理为导向的政府、以文化建设为导向的政府和以政府自身建设为导向的政府。多种治理方式齐头并进、互相协调完善社会治理模式(参见图2)。作为一种理论的服务型政府,要完善其理论构建,并与其他理论或思想进行对比借鉴,丰富服务型政府的理论内容。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19]理论创新是最高层次的创新,体现一个国家的创新水平,因此,对于服务型政府理论的创新将是我们的目标。1881年,马克思在《给维·伊·查苏利奇的复信草稿》(初稿)中的一段话:“俄国是在全国范围内把农业公社保存到今天的欧洲唯一的国家……另一方面,和控制着世界市场的西方生产同时存在,使俄国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把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肯定的成就用到公社中来。”[20](pp.435436)马克思在这封回信中提出了著名的“卡夫丁峡谷”理论,即俄国社会可以走不同于欧美国家的资本主义道路而进入比资本主义社会更高一层次的社会主义社会。那么,在我国公共管理学科领域同样也存在着“卡夫丁峡谷”①理论,我国所构建的服务型政府理论同样可以不走西方国家公共管理理论之路进而实现对于西方公共管理理论的超越。自从我国公共行政和公共管理发展以来,一直蕴藏着一股力量,一直为产生属于中国的公共管理理论而铺垫着,进入新世纪,中国到了产生大理论的时候了,如果说这个大理论是什么,如果说公共管理学科可以“输出”国外的理论是什么,那必将是服务型政府理论。作为一种在实践中建设发展的服务型政府,要从实践中总结经验,要有一批学者关注实践,从实践中提炼出理论性的思想。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讲到过:“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21](p.3)我国的服务型政府理论构建也要以实践中的建设为转移。十年前,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是以省会、地级市或直辖市为主体构建,如南京市、成都市、重庆市等;而新时期的服务型政府建设应当与我国的城镇化进程相契合,应当以部分地级市、多数县级市为主体,实现服务型政府构建地区重心的转移。

综上所述,服务型政府应当将公共服务型政府的相关研究成果为我所用,构建以职能为基础的政府治理模式;服务型政府应当将新公共服务作为理论对比的对象,在理论上实现中国大理论构建的超越;在实践中构建的服务型政府还应当注意以具体的历史条件为转移,与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相契合,实现服务型政府构建的地区意义上的重心转移,达到全国服务型政府自上而下的全面推行。

四、结语

服务型政府、公共服务型政府、新公共服务三者具有本质性的区别,并无直接联系。服务型政府和公共服务型政府并不是同一个概念,二者不是等同的。公共服务型政府是政府职能转变的具体体现,是一种以公共服务为导向的政府,它是服务型政府以职能为基础的政府治理模式中的一部分,服务型政府应当包含公共服务型政府。而服务型政府不仅是指一种政府治理模式,还是一种理论,并在实践中有所建构的政府。服务型政府也与新公共服务不同,作为一种理论的服务型政府与新公共服务理论的地位是平等的,新公共服务并非是服务型政府的理论来源。三者的概念上的混淆模糊了服务型政府构建的方向,因此,辨析三者关系对于服务型政府的未来之路有着重要意义。走向服务型政府应当处理好服务型政府与公共服务型政府、新公共服务的关系,服务型政府应当将公共服务型政府的相关成果“为我所用”,完善服务型政府在公共服务提供方面的研究。同时,服务型政府理论的发展还应与西方新公共服务相对照,从中丰富服务型政府理论的发展,在新时期构建属于中国的大理论。

注释:

①关于马克思所引用的“卡夫丁峡谷”一词的含义,理论界主要有两种认识。一种认为“卡夫丁峡谷”是指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过程。所谓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就是可以超越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整个阶段,由前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直接进入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阶段。另一种认为“卡夫丁峡谷”意指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前资本主义国家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可以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不仅实现生产方式的变更,同时也实现社会制度的更新。笔者在此将其延伸至公共管理学科领域,存在着某种理论不必学习西方理论、走西方道路,而直接建设超越西方的中国公共管理理论。

参考文献:

[1]张康之,张乾友.公共行政的概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2]张康之.公共管理伦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郁建兴,徐越倩.服务型政府[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4]刘熙瑞.服务型政府——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政府改革的目标选择[J].中国行政管理,2002,(7).

[5]井敏.构建服务型政府: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张成福.论公共行政的“公共精神”——兼对主流公共行政理论及其实践的反思[J].中国行政管理,1995,(5).

[8]井敏.试析我国服务型政府认识中的几个误区[J].社会主义研究,2006,(4).

[9]张珊,朱建芳.关于服务型政府和公共服务型政府的思考[J].管理观察,2009,(34).

[10]迟福林.全面理解“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基本涵义[J].人民论坛,2006,(3).

[11]李军鹏.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指南[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

[12]丁煌.西方行政学说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13][美]珍妮特·V·登哈特,罗伯特·B·登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M].丁煌.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14][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15]倪邦文.当代中国廉政建设的新观察与新思考——廉政建设的宏观考察[J].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2012,(3).

[16]张康之.限制政府规模的理念[J].行政论坛,2000,(4).

[17]杨国鹏.我国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问题研究综述[J].中州学刊,2006,(2).

[18]张康之.我们为什么要建设服务型政府[J].行政论坛,2012,(1).

[19]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DB/OL].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510/29/c_1116983078.htm,20151029.

[2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21]共产党宣言[M].中共中央马克思、列宁、恩格斯、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责任编辑:刘琼莲]

作者:韩兆柱翟文康

第3篇:新公共服务视角下县级政府公共服务问题研究

[摘要]随着人民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人民的需求日益多样化。在我国县级政府是基层政府,如何提升我国县级政府的公共服务,具有现实性意义。将新公共服务理论作为研究视角,对县级政府公共服务问题进行研究,这给研究县级政府公共服务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点。

[关键词]县级政府;公共服务;新公共服务理论

县级在我国处于基层政府,连接城乡,沟通条块,承上启下。县级政府公共服务直接关系到人民的利益。如今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但是人民公共需求的全面增长与公共服务短缺、不到位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人们更多地对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产生公共需求,然而我国现有的公共服务状况难以满足日趋变化的各种需求。

一、政府公共服务概念

关于政府公共服务的概念,学术界的解释不同。汤敏轩概括指出:“社会服务职能即可以看作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政府公共服务顾名思义就是由政府安排并生产的服务,即政府同时扮演了安排者和生产者的角色。公共服务体系中的基本参与者是消费者、生产者和提供者。”①作为公共服务的安排者也叫提供者,他们指派生产者给消费者,或者反过来指派消费者给生产者,对公共服务的供应承担着重要的责任,所以政府公共服务就是政府在公共服务体系中承担生产和供给的职责②。

二、新公共服务理论

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罗伯特·B·登哈特和珍妮特·V·登哈特于21世纪初提出了新公共服务理论。指出:“所谓新公共服务,指的是关于公共行政在以公民为中心的治理系统中所扮演的角色的一套理念。”基本理论内容如下:

(一)服务,而不是掌舵

在过去,政府曾是导航者,政府是机构和项目的主人,掌控着社会发展的方向,但是在如今社会是互动的复合体,各种群体利益和多元利益纷杂在一起。

(二)追求公共利益,公共利益是目标而非副产品

政府的首要目的和任务是提供公共利益和公共服务,但这不意味着就由政府垄断公共服务或亲自参与生产公共服务。政府必须致力于形成集体的、共享的公共利益价值理念,创造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的机制。

(三)服务于公民,而不是服务于顾客

新公共服务理论认为,政府除了要对“顾客”的种种需求给予回应,精力还要投入在与公民建立信赖以及与公民之间建立合作关系上。

(四)战略地思考,民主地行动

认为,为了实现集体意识,紧接下来的就要确定角色和责任,此外要为实现预期目标确立具体的行动步骤。在执行的过程中把各个群体联合起来,共同向既定的方向前进。

(五)责任和义务并不单一

政府不仅关注市场,还应该关注公共利益以及宪法和法令。责任问题其实是相当复杂的。官员已经并且应该受到制度和标准等复杂因素的综合影响。公务员在复杂的环境影响下也应该服务于公民和公共利益。

(六)重视人,而不仅是重视生产率

新公共服务理论认识到公务员工作复杂性和巨大的挑战性。他们不仅仅重视薪水保障,而且要实现自身的价值。分享领导权注重组织和社区倡导的目标、价值和理想,具有相互尊重、彼此适应和互相支持的特点。

(七)超越企业家身份,重视公民权和公共服务。

新公共服务理论认为,公务员应知道自己不是机构和公共资源的所有者。公务员有责任通过担当公共资源的管理员、公共组织的监督者、公民权利和民主对话的促进者、社区参与的催化剂以及基层领导等角色来为公民服务。

三、县级政府公共服务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一)县级政府公共服务的存在问题

通过对基础设施、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的深入调查,认为县级政府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政府对公共服务重视不够

因为历史和底子薄原因使得经济落后,经济发展,对于促进人民满足公共需求的建设方面不够重视。随着社会进步,人民越来越注重生活质量。对此社会需求越来越大,公共服务的不到位,没有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这样也不利于社会的发展。

2、公共服务主体单一

单一性就造成了政府垄断着几乎所有的公共资源,垄断了公共服务的提供。使得政府原本就有限的精力还涉及到公共服务的各个领域。政府感觉不到竞争压力,人民毫无选择余地,政府要继续垄断公共服务领域的话势必会让政府顾及不全,社会公众所需要的或者希望所得到的不能正常得到。

3、公共服务城乡分配失衡

在农村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供给方面,农村的公共服务水平大大低于城市,农民不能享有与城市居民在公共服务上的同等待遇。不管是政府重视度,还是资金的投入均不能和县城相提并论。农村的入学率、教育设施、教师质量方面,都远不及县城的水平。农村卫生资金投入不足,卫生人才匮乏,医疗卫生设施落后。

4、财政资金不足且使用不合理

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后,财力集中于中央。县级政府与省、市是两级分税的,对于县级政府来说,大部分税收收入都上缴上级政府,财力也集中在上级政府中。中央不断向地方政府转移支出责任,支出责任一直从中央经过省级和地市级,最后转移到县乡级政府身上。这就导致县乡级支出责任最多,任务最重。财政负担过重,县级政府财政能力低下,财、权、责不对等,使得县级政府对于公共服务提供缺少必要。

(二)县级政府公共服务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用新公共服务理论来分析上述存在的问题,,原因可有以下几点。

1、政府公共服务意识和认识不足

从根本上和思想上来究其原因就是公共服务意识淡薄,认识不足。我国封建社会形态时间长,传统“官本位”思想一直影响到现在,政府人员对于公共服务意识一直比较淡薄。

政府公共服务意识淡薄就会导致政府顾不到人民的需求。在这种思想主导下的决策是以政府为主体的,用行政计划取代了公众意愿,从部门利益和政府利益出发。造成了政府在公共服务方面的重视程度不够,关系民生的公共服务提供方面资金投入不够,满足不了人民的需求。

2、政府的角色仍是掌舵

政府扮演了生产者、监督者、控制者的角色,县级政府还没从掌舵角色转变为服务角色,这样的政府是全能的政府。对县域的一切工作都按政府制定的目标,按部就班地进行。在现实的操作层面,计划性原则渗透到行政管理的方方面面。

政府领导习惯和倾向于用行政办法代替市场,政府大量投资于一些竞争性产业和商业化基础设施建设,并利用行政垄断阻止了社会上其他资本进入。许多本应由社会自身来管理的事物均被纳入县级政府的管理范围之中。

3、政府责任和义务单一

县的发展一般落后于大城市,在这一现实下,政府的责任和义务是单一的。新公共理论认为政府的责任和义务并不是单一的,责任问题其实极为复杂。随着近经济发展,县级政府注意了公共服务职能方面的问题,与以往相比在公共服务方面加大了投入,但是政府还是注重经济的发展。基础及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这些社会事业,是政府参与供给的重要领域。在错误的政府绩效观下,这些公共服务领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

4、缺乏公民的积极参与

百姓是政府公共服务的直接接受者和服务质量好坏的感受者,但是政府却用自己的意愿来提供一切公共服务,很少会愿意去获知公民的需求。政府的公共服务是为更好地满足公共需求、增加公共利益。但是县政府的做法无形中就背离了这个初衷。政府并非全知全能,公民参与是政府获知公民公共需求的重要方式。在政府的公共服务提供中,百姓没有参与到其中,因而没有享受到应享有的权利。这与新公共服务倡导的重视公民权是相违背。

四、提升县级政府公共服务的路径选择

在原因分析的基础上,可以试着从以下几点来提升县级政府公共服务,让县级政府更大的发挥出贴近基层,贴近群众的作用。

(一)强化公共服务意识

新公共服务理论强调尊重公民,重视与公民之间的关系。这与我国的“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是一致的。公共服务精神,关键在于重新摆正政府的位置,改变政府传统的优势感和自我中心意识。

首先必须强化公共服务意识,树立为民服务的理念,这是提升县级政府公共服务的前提环节。在政府工作人员的心中、意识中建立公共服务,为民服务的思想。有了这样的思想和意识作为前提,政府的公共服务也不再是一种盲目和虚设。

政府公共服务意识的加强,为民服务理念的树立能够从本源上调整政府工作人员的心态与行为,从而从内心驱动着外在的变化,促使政府工作人员行政方式发生改变。

(二)明确政府公共服务定位

新公共服务理论认为政府不该掌握社会新的发展方向,而应基于价值的共同领导来帮助公民明确表达和满足他们的共同利益需求。据此,我们应该将政府的角色重新定位为“服务”而非掌舵。

明确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定位是服务,为县域社会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使政府管理部门转变为社会服务部门。优化公共资源配置,特别是各级政府都要以发展社会事业和解决民生问题为重点,把主要注意力转移到加快解决就业、收分配、社会保障等方面的问题上来;要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注重向农村、基层、欠发达地区倾斜,逐步形成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③。

政府角色重新定位为服务,可以把竞争机制引入公共服务提供领域中来。某些公共服务的提供由市场的力量来完成,打破政府对一切的垄断。社会上的各种组织进入其中,分担了政府的繁重事务,政府可以有更多的精力去做本该做好的工作。

(三)建立以公民为导向的需求诉求机制

新公共服务理论要求追求公共利益,公共利益是目标而非副产品。新公共服务理论认为,政府应该关注和回应公民的声音而不是顾客的需求。可行的办法就是建立以公民为导向的需求诉求机制。公民为导向的需求诉求机制的建立不仅能够让政府了解公众的意愿,提高了公共服务效率,而且还能为政府赢得很高的公众认同度和支持度。

政府可以提供多层次平台。对于不同群体的需求表达,县政府应该为他们提供多层面的平台。为不同群体提供表达利益的制度性平台,使群众有合理、合法的形式充分表达利益诉求,确保政府与公众进行无拘无束、真诚的对话。

(四)重视公民权与完善公民参与

新公共服务理论设计的路径是让公民更好地参与到公共服务的供给过程,包括公共服务提供的决策过程和执行过程。政府人员不仅要分享权力,还要通过人民来工作,使人民参与到公共服务的供给中来。公民积极的参与到政府公共服务供给中,同样也是提升政府公共服务的一个重要和不可缺少的举措。

1、增强公民参与意识

首先要加强对公民的参与意识的培养。公民参与到公共事务中,是公民的权利,是公民意识觉醒后的必然行为选择。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公民素质教育,来增强公民意识。提高公民参与意识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此外,公民本身要认识到积极参与公共活动,是自己享有的权利。为公共事业积极努力作贡献的同时其实也是在维护自身的利益,行使自己的权利。

2、政府对公民进行引导

政府要在公共服务提供的政策制定前广泛征求人民的意见;在政策制定的过程中,政府优先、充分考虑公众的意愿。这样制定出来的政策才能够满足公众的需求。

此外,公民参与还能够防止统治者侵犯公民的利益,对政府形成监督效果。公民参与形成的监督力量,是保证廉洁的最有效手段,是保证公共服务质量的有力工具这样才更有利于公民监督政府负责任的行政。

参考文献

[1][美]珍妮特·V·登哈特,罗伯特·B·登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6-10

[2]暴景升.当代中国县政改革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185

[3]薄贵利.完善公共服务: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核心和双点[J].新视野,2004(5):44

注释

①[美]E.S.萨瓦斯,周志忍等译.民营化与公私部门的伙伴关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68-70

②汤敏轩,李习彬.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科学界定[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4(5):23

③官灵芳,王锋.浅析新公共服务理论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9(3):60

作者:卞凌云

第4篇:农村公共服务中心服务指南

尊敬的各位农民朋友:

您们好!

***镇农村公共服务中心热忱欢迎您前来办理各项业务。为了给您提供优质、便捷服务,请您到总值班台填写《农村公共服务承办单》,由值班人员为您服务,告知您为您具体办服务的服务窗口和承办人。在我们的工作人员为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您如果有任何不满意或建议,都请您及时的提出。我们为您的服务结束后,请您在《农村公共服务承办单》签上您的大名,并把对我们工作的意见写在上面,以便提高我们的工作水平和服务质量。

谢谢您的合作!

第5篇:工业园区公共服务事项服务指南

1、“助保金”贷款服务(贷款征信)

一、办理依据

1、关于印发《安徽黄山工业园区重点中小微企业助保金业务管理办法》的通知第十条:黄山区园区管委会成立黄山财政局黄山工业园区分局助保金管理中心为助保金管理机构,负责“助保贷”业务运转、助保金池内资金使用和与政府相关部门的协调沟通,并设专业团队负责客户推荐、准入和审核。

2、黄助[2011]1号文件,关于印发《黄山工业园区重点中小企业助保金贷款业务管理办法(试行)》及《黄山工业园区重点中小企业助保金贷款风险补偿暂行办法(试行)》的通知全文。

二、承办机构 园区财政分局、区建行

三、服务对象

工业园区内经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核准登记的中小企业客户,具体划分标准按照《中国建设银行小企业客户认定办法》执行

四、申请条件

1、借款人经营情况稳定,成立年限原则上在2年(含)以上且须有一个完整的会计年度;

2、应满足在建行银行办理信贷业务的基本要求,符合建设银行行业信贷政策;

3、人民银行征信报告中显示企业不存在未结清不良贷款、已结清不良贷款及欠息等不良信用记录,在其他第三方征信渠道中无不良信用记录;

4、能够提供建设银行认可的担保,且担保达到贷款额度的要求比例,提供抵(质)押物担保的,抵(质)押物应为借款人自有;

5、企业经营者或实际控制人从业经历在3年以上,素质良好、无不良个人信用记录;

6、园区助保金管理中心和建设银行认为必要的其他条件。

五、申报材料

1、有效且已年检营业执照正副本、组织结构代码证、贷款卡(验看原件、复印件留存)

2、税务登记证(国、地)(验看原件、复印件留存)

3、账户开户许可证(验看原件、复印件留存)

4、信用代码证(在企业基本账户所在行领取、新成立企业在人行领取)

5、企业章程、企业基本情况介绍及领导人任职文件。若发生股权变更转让等还需提供相关证明材料

6、会计师事务所所出具的验资报告

7、法人代表身份证和个人简历、受委托人身份证和个人简历、股东和高管人员身份证和个人简历及个人征信查询授权书、法人授权书原件

8、前三年(不足三年为最近年度)及本年最近一期财务报表(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审计报告,资产负债表情况说明,应收账款、存货、借款、应付账款明细等

9、行业认证、许可类证书(视不同行业而定)

六、服务流程

1、受理准入。企业向建行提出助保金贷款申请,客户申请材料包含借款人基本情况、信贷业务申请书等。建行根据助保金贷款客户准入条件及企业的基本情况和风险状况进行审核,确定是否准入;对符合准入条件的,通知企业按建行的规定同时向区建行和助保金中心提交贷款所需材料。

2、客户调查。区建行、助保金管理中心依据建行有关信贷业务的要求,分别或共同进行双人实地贷前调查。重点对申请人借款用途、还款资金来源,盈利能力和成长性以及第二还款来源等进行调查核实。

3、贷款审批及办理。建行、助保金管理中心按照各自规定进行审批。如建行审批通过,由建行向助保金管理中心提交《助保金贷款业务推荐函》及相关资料。助保金管理中心审查同意后,出具《助保金贷款风险补偿备案通知书》。在企业缴足助保金后,建行与企业签订借款合同和担保合同,发放贷款,并告知助保金管理中心。

七、服务时限 服务时限一般为一个月

八、收费依据及标准 免费办理

九、咨询方式

黄山工业园区管委会财政分局 电话:0559-8516526

工业园区公共服务事项服务指南

2、协助企业办理税收“两免三减半”奖励

一、办理依据

黄政办明电[2015]26号文件,黄山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分解落实推进工业经济提质增效加快发展意见的通知第四条。

二、承办机构

区经信委、区财政局、园区财政分局

三、服务对象 园区企业

四、申请条件

新办工业企业厂房设备投资1000万元以上,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本区产业结构导向的园区企业

五、申报材料

年度纳税凭证、企业投产日期证明、税收奖励申报表

六、服务流程

1、申报:相关企业根据本规定,于次年4月初向区经信委提出申请,并提供经地税局、国税局、黄山工业园区管委会等部门审核后的相关证明材料。

2、审核:区经信委收到企业申请后,会同黄山工业园区管委会、国税局、地税局等按政策规定进行审核,审核结果上报区政府研究审批后进行公示。财政部门在1个月内办理资金拨付手续,将奖励资金拨付到各相关企业。

七、服务时限

服务时限一般为30个工作日

八、收费依据及标准 免费办理

九、咨询方式

黄山工业园区管委会财政分局,电话:0559-8516526

工业园区公共服务事项服务指南

3、协助企业办理土地使用税奖励

一、办理依据

黄政办[2015]15号文件,黄山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黄山区企业缴纳城镇土地使用税奖励扶持意见(修订)的通知全文

二、承办机构:区财政局、国税局、地税局、园区财政分局

三、服务对象:园区企业

四、申请条件

工业园区内占地面积一亩以上的足额缴纳城镇土地使用税的工业企业,且当年未发生一下行为的企业:

1、发生重大安全生产责任事故;

2、发生重大环境保护责任事故;

3、有偷、逃、抗、骗、欠税行为;

4、其他不得作为奖励对象的行为。

五、申报材料

年度纳税凭证、土地证、纳税申报表

六、服务流程

1、申报:相关企业根据本规定,于次年4月中旬前向区财政局提出申请,并提供经地税局、国税局、国土局、黄山工业园区管委会等部门审核后的相关证明材料。

2、审核:区财政局收到企业申请后,会同黄山工业园区管委会、国税局、地税局等按政策规定进行审核,审核结果上报区政府研究审批后进行公示。财政部门在1个月内办理资金拨付手续,将奖励资金拨付到各相关企业。

七、服务时限

服务时限一般为30个工作日

八、收费依据及标准 免费办理

九、咨询方式

黄山工业园区管委会财政分局,电话:0559-8516526

工业园区公共服务事项服务指南

4、企业工商注册代办服务指南

一、办理依据

1、根据园区工作职责,常态化工作。

2、根据园区招商引资办法及协议约定。

二、承办机构

园区经贸局

三、服务对象

所有入园企业

四、 申请条件

1、符合工商注册申请资格;

2、提供资料真实完整。

五、 申报材料

(一)公司名称预先核准所需的材料:

1.公司名称预先核准申请书;

2.股东法人资格证明(营业执照正、副本复印件,加盖公章)或自然人身份证明(身份证明复印件);

3.全体股东指定代表或共同委托代理人的证明(委托证明)。

(二)设立有限公司所需的材料:

1.公司设立登记申请书;

2.委托书(委托人身份证明复印件);

3.公司章程;

4.股东法人资格证明(营业执照正、副本复印件,加盖公章)或自然人身份证明(身份证明复印件);

5.载明公司董事、监事、经理的姓名、住所的文件以及有关委派、选举或者聘用的证明(股东会决议、董事会决议);

6.公司法定代表人任职文件和身份证明;

7.公司场地住所证明;

8.公司登记机关要求提交的其他文件材料。

六、服务流程

1、申请:携带申请材料向行政服务中心市场监督管理局窗口申请办理工商注册。

2、受理和审查:市场监督管理局受理材料后审查。

3、发放:通过审查后,发放营业执照正副本。

七、服务时限

办理时限为五个工作日

八、收费依据及标准

免费办理

九、咨询方式

园区经贸局

电话:0559-8516330

工业园区公共服务事项服务指南

5、企业项目备案代办服务指南

一、办理依据

1、根据园区工作职责,常态化工作。

2、根据项目建设需要。

二、承办机构 园区经贸局

三、服务对象 所有入园企业

四、申请条件

1、已完成项目建议书编制;

2、已取得项目环保预审意见;

3、已办理营业执照及公章。

五、申报材料

1、登陆投资项目审批监管平台进行网上申报;

2、项目备案申请资料;

3、项目建议书或可行性研究报告;

4、环保部门预审意见;

5、节能部门节能评估意见;

6、企业营业执照复印件;

7、法人身份复印件;

8、所有材料需加盖公章;

六、服务流程

1、平台申报:申请人通过登陆投资项目审批监管平台进行网上申报。

2、窗口申报:携带纸质申报材料向行政服务中心发改委窗口申请办理项目备案。

3、发放:发改委窗口审查材料无误后,发放项目备案表。

七、服务时限

办理时限为五个工作日

八、收费依据及标准 免费办理

九、咨询方式 园区经贸局

电话:0559-8516330

工业园区公共服务事项服务指南

6、 企业环保预审代办服务

一、办理依据

1、根据园区工作职责,常态化工作。

2、企业需通过环保预审方能入园。

二、承办机构 经贸发展局

三、服务对象 所有入园企业

四、申请条件

已完成项目建议书或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需列明项目内容及规模、原材料、设备清单、工艺流程等内容。

五、申报材料

1、项目环保预审的申请;

2、项目建议书或可行性研究报告。

六、服务流程

1、申请:携带申请资料向区环保局申请办理环保预审。

2、发放:通过预审后,发放预审意见。

七、服务时限

办理时限为7个工作日

八、收费依据及标准 免费办理

九、咨询方式

园区经贸局

电话:0559-8516330

工业园区公共服务事项服务指南

7、协助企业办理规划许可证、不动产证

一、办理依据

依据园区服务职责、服务制度及区直对口部门的管理要求,协助企业办理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不动产证。

二、承办机构

工业园区土地规划建设局

三、服务对象 工业园区各入园企业

四、申请条件 园区控规区内入园企业

五、申报材料

1、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

①、建设项目选址意见行政许可申请书; ②、黄山区城乡规划建设项目选址申请表;

③、本申请人(代理人)的授权委托书及身份证复印件,提供申请材料的真实性保证书或承诺书;

④、上级有关部门项目批文(项目建议书);

⑤、地形图(1:500或1:1000),地形图电子文件(DWG格式);

⑥、涉及相关部门意见(环保、地质、测绘、气象、水利、交通、通信、文物、人防等)。

2、建设用地规划许可

①、建设用地规划行政许可申请书; ②、黄山区城乡规划建设用地规划申请表; ③、申请单位(个人)身份证明材料(单位机构代码、企业法人营业执照、社会信用统一代码复印件),法人授权委托书及法人、经办人身份证复印件(复印件加盖印章)

④、提供申请材料的真实性保证书或承诺书(清单); ⑤、上级及有关部门(发改委)批准、核准或备案文件; ⑥、国土部门用地预审意见(划拨);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附勘测界址图、规划条件(出让);注:提供复印件核对原件;

⑦、地形图1:500或1:1000,纸质3份,电子版为80坐标系。

3、建设工程规划行政许可

①、黄山区建设工程规划行政许可申请书; ②、黄山区城乡规划建设工程规划申请表;

③、申请单位(个人)身份证明材料(单位机构代码、企业法人营业执照、社会信用统一代码复印件),法人授权委托书及法人、经办人身份证复印件(复印件加盖印章)

④、提供申请材料的真实性保证书或承诺书(清单); ⑤、上级及有关部门(发改委)批准、核准或备案文件; ⑥、规划条件、建设用地规划规划许可证(复印件); ⑦、国有土地使用权及使用土地的有关证明文件(提供复印件核对原件);

⑧、经规划审定的详细规划图纸(建筑方案);

⑨、已审定的建筑施工图纸(注:图纸报送按标准A4幅面折叠);

⑩、建设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房屋建筑面积预测。

4、不动产证

①、不动产等级申请表(原件); ②、申请人(代理人)身份证明(复印件,提供原件核对); ③、授权委托书(原件)、受委托人身份证明(复印件,提供原件核对)(委托他人代理的提供);

④、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原件); ⑤、交地单(原件、或经确认的复印件);

⑥、土地出让金和契税等缴纳凭证(复印件,提供原件核对); ⑦、由登记机构审核通过的不动产权籍调查成果:权籍调查表、宗地图(原件两份)以及宗地界址坐标(原件);

⑧、询问笔录(原件); ⑨、其他应提交的材料。

六、服务流程

1、申请:办理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和建设工程规划行政许可的申请人携带申请材料向园区土地规划建设局进行前置审核后,交由黄山区行政服务中心规划局窗口办理;办理不动产证的申请人携带申请材料向黄山区行政服务中心不动产窗口办理。

2、受理和审查:黄山区行政服务中心规划局窗口和不动产窗口受理后对资料进行审查。

3、发放:通过审查后,窗口进行制证并将证件交给申请人。

七、服务时限

不动产法定办理时限为30个工作日;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和建设工程规划行政许可依据规划局时间办理

八、收费依据及标准:免费办理

九、咨询方式

安徽黄山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土地规划建设局 电话:0559—8515220;0559—8516527

工业园区公共服务事项服务指南

8、协助企业招聘员工服务指南

一、办理依据

1、安徽黄山工业园区(筹)管理委员会为黄山区人民政府直属正科级事业单位,代表区政府对安徽黄山工业园区(筹)的经济和社会事务实行统一领导、统一管理。

2、《黄山工业园区(筹)管理委员会职能配置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方案》(黄编〔2011〕7号)中规定:工业园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事务局负责园区企业劳动就业与职工养老、失业、医疗、工伤保险及退休人员日常管理工作;帮助园区企业与职工建立平等和谐的劳动关系,代办或领办双方劳动合同鉴定,协调解决劳资纠纷。

二、承办机构

园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务局

三、服务对象 入驻园区内的企业

四、申请条件

只要是园区内企业均可

五、申请材料

1、《岗位需求表》电子版、纸质各一份;

2、企业营业执照复印件一份。

六、服务流程

1、受理和审查:园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务局对资料进行审查,并核对相关信息。

2、办理:通过审核后,园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务局在平台发布招聘信息。

七、服务时限

每月底更新招聘信息,常年协助企业招聘员工。

八、收费依据及标准 免费办理

九、咨询方式

园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务局 电话:0559-8516369 8515056

第6篇: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指导新形势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纲领性文件。《决议》提出,要“推进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加强民生领域法律服务”,这是司法行政机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是实现社会治理法治化、现代化和科学化的有效手段,也是践行群众路线建设服务型司法行政机关的根本要求。近年来,陇川县司法局适应形势要求和群众期待,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整合资源、纵深推进、横向拓展,积极在构建优质均等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上进行了尝试和探索。

一、陇川县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为使法律服务深入基层,贴近群众,县司法局积极推进网格式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在县司法行政部门整合内部9项业务职能,创建“八位一体”的“司法行政法律服务中心”,为群众搭建了一个社会化、专业化、便民化的“一站式”综合法律服务新平台;在社区形成送法上门,为群众提供零距离法律服务;在村组以全国、省、州优秀人民调解员为对象,打造个人冠名的“个人调解室”,发挥品牌调解员口碑好、威信高、业务强、贴近群众的优势,深入一线服务群众;在行业中成立专业性、行业性调委会,排查苗头隐患,化解矛盾纠纷,提供法律服务。目前,陇川县建成司法行政法律服务(援助)中心1个,基层一线公共法律服务所11个,“律师事务所”2个,人民调解委员会805个,“个人调解室”1个,联调室11个,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医疗纠纷、妇女儿童、环境保护人民调解委员会各1个,乡镇法律援助站13个(含武警边防大队法律援助工作站和两个移民法律援助工作站),各村(居)都设有法律援助联络点(含两个移民,法律援助工作室)。初步形成了以县司法行政法律服务中心为龙头;基层一线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为杻纽;律师事务所、个人调解室、调解委员会、法律援助联络站点为基点的立体化网格式服务体系。在案件受理、分流、协调、督办等环节实现了上下渠道贯通联动、网络对接共享、层层有人办事的服务新格局。

二、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措施和成效

一是理清思路,找准公共法律服务发展定位。为适应形势需要,县司法局将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司法行政重点工作,抽调专人开展深入调研,梳理现有法律服务机构和职能,召开法律服务行业人员座谈会广泛征求意见,明确了以司法行政法律服务中心为龙头,以建设覆盖城乡的公共法律服务网络为重点,以现有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机构规范化建设为抓手,全面推进公共法律服务资源合理配置、科学组合,为人民群众提供公益性、便捷性的基本公共法律服务的发展思路。

二是纵深推进,构建立体化服务网络。为延伸县乡两级中心服务,按照《云南省司法厅关于下发<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建设的意见>的通知》总体要求及具体部署,在基层一线以全省规范化司法所为依托,本着自愿、互惠、便民、有效的原则,整合调委会等各种法律服务资源和社会力量,拓展服务业务、扩大服务职能、充实工作人员,实行窗口服务、网格管理、联合作战,为政府、群众提供优质、高效、无偿或低廉法律服务,取得了满意效果。

三是横向拓展,打造实体化服务平台。为提供专业、快捷的法律服务,县级法律服务中心全面升级12348热线,指派律师、公证员与公安、检察、法院、工会、妇联等10多个部门相对接,实现衔接互动。在基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设立纠纷受理、法律援助、12348热线、社区矫正等服务窗口,将司法行政干部、专业律师、专职调解员、法律援助和公证联络员推向一线,增强窗口服务力量,为居民提供公益性法律顾问、法律咨询、矛盾纠纷受理、法援、辩护、代理、公证、司法鉴定咨询等法律服务,最大限度地发挥法律服务效能,提高办事效率,提升服务水平。

四是内部增容,增强专业化服务水平。为使群众享受到更加专业的法律服务,我们注重加强公共法律服务业务团队建设,加快人民调解室、法律援助规范化站点创建力度,充实重点建设法律服务团、政府法律顾问团、新农村建设法律志愿团,成立律师讲师团深入一线、深入社区,为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建立健全专业性、行业性调解组织,深入排查化解矛盾纠纷。

五是精细管理,提升规范化服务效能。为提高综合服务效能,我们把完善机制作为规范管理的有效手段。针对窗口服务平台出台了《陇川县司法行政系统窗口优质服务规范》,规范文明用语和工作礼仪,做到人员服装、服务用语、标牌标识三统一,服务内容、服务人员、服务承诺、受理条件、办理结果、满意度六公开。同时,还建立健全了首问负责、一次性告知、限时办结、指纹考核、重大事项报告、工作纪律、轮值主任、预约服务等内部制度规范,跟踪督办、明察暗访、定期考核等督查制度,逐一装裱上墙,实现各窗口服务工作的规范化、常态化。针对法律服务行业特点,分别完善律师诚信信息披露、基层法律服务行业六规范、公证行业三零目标考核等制度,严格队伍管理,确保诚信服务、规范执业。

三、推进陇川县公共法律服务深入发展的思考

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需要长期努力久久为功的系统工程,目前尚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推进这项工作还面临着不少的困难和问题。我们认为,推进公共法律服务长效发展需要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整合资源,推进基层一线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建设。我们将推广已建成基层一线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经验,积极整合司法行政服务资源,创新工作方式,加快推进乡镇(社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建设,全方位解决群众法律服务需求。

二是注重培养,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注重挖掘和培养法律服务人才资源,通过专业培训、以会代训等形式,提高法律服务人员的专业素养;积极鼓励通过司法考试的人员到各基层法律服务机构实习,为基层一线公共法律服务平台提供人力支持。

三是创新思路,丰富法律服务内涵。加强与各相关单位的沟通协调,关注法律服务需求的内容和方式,逐级建立群众法律服务需求分析研判机制,了解群众最需法律诉求,针对性制定开展服务项目和内容,使服务真正让群众满意。

四是落实保障,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构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需要强有力的财政支撑,所需经费要列入财政预算。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逐步建立在村居(社区)专职从事法制宣传、法律咨询、矛盾纠纷调处等工作的法律服务社工队伍,实现基层公共法律服务的常态化、专业化。另一方面要组织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共法律服务,努力实现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组织形式的多样化和服务主体的多元化。

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几点工作建议

一是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认识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长远意义。各级党政主要领导要高度重视,充分认识构建覆盖城乡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是一项惠及全民的社会系统工程,政府是公共服务的责任主体,首先要纠正政府购买公共法律服务仅仅是聘请政府法律顾问这一片面认识。更重要的是要认识到,通过各法律服务工作站(室)的建立,就近为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偏远地区老百姓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法律服务和帮助,对引导老百姓依法维权,息诉罢访,营造和谐稳定社会环境有积极促进作用。

二是完善经费保障机制,强化监督管理。各级党委、政府要站在法制建设的高度充分认识到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的民生工程,要有“花小钱办大事”的深谋远虑,投入资金越有保障,购买的法律服务资源越充足,老百姓得到的法律保障实惠就越多,社会就会更加和谐稳定。政府必须完善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在县级财政和乡镇财政中均应列支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财政预算。甚至可以考虑建立健全政府财政保障公益性服务补偿机制,健全人民调解个案补贴、法律援助案件补贴、律师驻点服务补助等制度,激发律师和法律服务工作者的工作热情。同时因地制宜,对各地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不搞“一刀切”,可以选择性地开展重点建设和创新性建设,比如在有条件有财力的社区、村居,政府可以鼓励他们自行出资(或部分出资)购买法律服务,一来减轻政府财政压力,二来可以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着力推进具有示范代表作用的部分社区、村居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创建工作。同时建议有关部门对经费投入使用情况进行督查督导,防止有令不行,敷衍应付。

三是科学考核,强化监督。建立健全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检查考核机制。建议由县政府牵头相关成员单位每年对各乡镇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工作进行考核。重点对各法律服务工作站(室)以及所派驻的律师和法律服务工作者开展工作进行监督、考核。主要按照公共法律服务工作要求,督导法律顾问协议落实情况,提供四项法律服务产品实物工作量,检查各法律服务工作站(室)建设完备,台账、档案资料等齐全,政府购买法律服务的投入等等,具体由县司法局结合工作实际制定考核标准。同时,建立公共法律服务质量评价机制,由享受服务的个人或者单位对律师及法律服务工作者提供的服务质量进行评价,以此衡量各地开展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效果。县政府综合考虑服务质量评价和检查结果对各乡镇在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予以年终考核评定,司法行政机关可以此来作为对律师及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年度考核的依据。

第7篇:搭建公共服务平台 服务企业快速发展

尊敬的王主席,各位领导:

上午好!

我是金牛物流产业集聚区金润国际家居建材物流园负责人周金,我公司物流园项目于2012年入驻金牛物流产业集聚区,总占地面积500亩,总投资11.8亿元,计划建设面积43万平方米,项目涵盖电子商务区、交易服务区、仓储物流区及综合配套服务区,项目建成后可入驻企业1500余家,年交易量可达300万吨,年交易额200多亿元,创税5000多万元,可解决6000余人就业。

项目签约后,浉河区和金牛产业集聚区管委会对项目落地建设给予了大力支持,项目建设进展顺利,目前,项目已完成投资4.22亿元,一期16栋12万平方米交易展示区主体已经全部封顶,年内可投入运营,二期工程已经开工建设。

在此感谢各级领导对我公司的支持和帮助,公司项目的建设运营和企业的发展还需要各级领导给予大力支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问题需要解决:一是土地手续办理问题,浉河区和集聚区土地部门也正在与市有关部门积极协调这方面的事情,希望能更快的办理,有了土地证,可以为项目后续建设和建成后的运营提供融资保障,解决我公司建设融资难问题;二是集聚区用电用水价格方面是否可以有优惠政策,据我了解咱们河南省对入驻产业集聚区的企业用电有些优惠,现在其它地区的产业集聚区用电是省网直供电价;三是需要解决员工工作生活配套附属设施,集聚区建有公租房,但数量有限,希望能有更多更完善的职工周转房等生活设施,以解决员工生活居住需要,同时员工子女上学问题也急需解决,希望集聚区内能有一所学校,解决员工子女就近就学问题;四是现在公司员工有部分是在市区居住,每天往返于园区和市区,同时又有大部分的客户前来园区商谈业务和购物,市区与园区的距离较远,是否能将公交车路线延伸到园区来,以方便客户来往园区,扩大集聚区人流量;五是鉴于集聚距市区较远,希望能有较完善的医疗卫生设施,就近服务园区就业人员;六是员工的社会保障问题,随着集聚区不断发展,快速膨胀,从业人员越来越多,集聚区是否可以在员工社会保障方面建立健全机制;七是公司在专业人才招聘方面存在困难,特别是我公司要在电子商务、现代物流方面发展,这都急需相关方面的人才,我也了解到了咱们信阳对于引进人才有一些优惠政策,但由于集聚区是新建区域,没有完善配套的生产生活设施,对人才的引进也就存在困难。

总体上感觉,集聚区交通、通讯、供排水、用电、燃气等硬件基础设施正在不断完善,但在企业发展软环境方面还需要进行配套完善,企业的发展急需集聚区搭建一个公共服务平台,围绕企业生产、员工生活进行一站式社会化服务,借助平台,解决企业建设手续代办、融资、员工就业服务、住房、户籍迁移、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人才招聘、员工子女教育等问题,使入驻企业能够专注于发展生产。

第8篇:基本殡葬服务应 纳入公共服务范畴

2011/04/04 00:00 来源:YNET.com 北青网 北京青年报

民政部4月2日发布《2011年殡葬绿皮书》。民政部副部长窦玉沛表示,“十二五”期末,全国将建立起以殡仪馆为核心、乡镇街道殡仪服务站为依托、城乡公益性骨灰安葬设施为保障的殡葬服务网络,加快建立殡葬救助保障制度,从重点救助对象起步,逐步扩展到向辖区所有居民提供免费的基本殡葬服务。

在殡葬暴利严重、舆论惊呼“死不起”的现实语境下,民政部表示将建成覆盖全国的殡葬服务网络,为居民提供免费的基本殡葬服务,实际上提出了一个了不起的目标,就是要把基本殡葬服务纳入政府公共服务范畴,完善政府在殡葬领域的公共服务职能。

衣食住行、安居乐业、生老病死是人一生最基本的需求,为满足这些需求,社会发展了日常消费、交通、住房、就业、教育、医疗、养老、殡葬等最基本的服务。随着政府职能转变加快和服务意识的提高,政府完善公共服务、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水平也在不断提高,物价管理、公共交通、保障性住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养老保障等逐渐纳入政府公共服务范畴,成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相较之下,遗体接运、存放、火化和骨灰寄存等基本殡葬服务,无论是覆盖范围还是保障水平都明显不足,使基本殡葬服务成为政府公共服务体系中的一个薄弱环节,成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亟待补上的一块“短板”。

既然基本殡葬服务是与保障性住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等性质相同的公共服务,政府为居民提供基本殡葬服务的基本原则和手段,也就与提供保障性住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等公共服务大体相同。首先,公共财政需要加大对基本殡葬服务的投入,以保障基本殡葬服务体系的有效运行。据介绍,目前我国惠民殡葬政策覆盖人口4.73亿,每年投入资金总量为7.91亿元,而全国每年殡葬消费约270亿元(加上骨灰存放、墓地等费用,殡葬行业全年销售总额达2000亿元),公共财政投入在殡葬消费总量中所占比例太低,居民支出部分所占比例太高。为居民提供免费的基本殡葬服务,就是要提高公共财政投入在殡葬消费总量中的比例,降低居民支出所占的比例,这与政府加大对基本医疗保障体系的投入,增加政府支出在卫生总费用中的比例,降低个人支出在卫生总费用中的比重是一个道理。

其次,要明确公益性殡葬服务与营利性殡葬服务的界限。基本殡葬服务应当坚持公益性,要努力追求基本殡葬服务全覆盖、全免费、完全公益化的目标;在基本殡葬服务之外,遗体冷藏、整容、告别、墓穴续租等需求性殡葬服务以及其他个性化需求的特殊殡葬服务,则可以进一步开放市场,发展营利性服务。基本殡葬服务主要由公立殡葬机构提供,同时也允许民营殡葬机构提供一部分,但要求其必须保证这部分服务不以盈利为目的(民营殡葬机构提供的这部分基本殡葬服务,相当于“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居民在民营殡葬机构的消费支出可以由政府报销)。相应地,需求性殡葬服务和特殊殡葬服务主要由民营殡葬机构提供,其中一小部分也可以由公立殡葬机构提供,但要求其必须保证不能挤占基本殡葬服务资源。

再次,将基本殡葬服务纳入政府公共服务范畴,对于遏制殡葬暴利也大有可为。如果政府主导的殡葬服务网络能够满足大多数居民的基本殡葬需求,将有利于需求性殡葬服务和个性化特殊殡葬服务收缩范围、明确定位、强化竞争,再加上价格管理部门的依法监管,这部分殡葬服务的暴利将更容易得到遏制。这与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有利于从整体上遏制房价过快上涨,也是同样的道理。

当然,基本殡葬服务有一个与保障性住房服务相同,而与义务教育、基本医疗等服务有所不同的特点,就是必须充分考虑土地资源的约束条件。由于土地资源的约束,决定了传统形式的基本殡葬服务不能最大量地充分提供,因此,当前亟须加快殡葬体制改革,推动殡葬管理法制化,推广生态殡葬、绿色殡葬等新型、文明的殡葬方式,以节约殡葬用地,革除丧葬陋俗。这也是政府提供公共殡葬服务理当包含的一项重要内容。

姜兆尹(北京 职员)

第9篇:公共气象服务

公共气象服务存在的问题及改进

20091333024陈启龙

09市场营销

一、公共气象信息服务相关概念

马鹤年等根据气象服务的内容把现代气象服务业分为三大类内容:一是气象信息服务;二是气象工程技术服务;三是气象科技综合咨询服务。气象信息服务是以气象信息为主要内容的服务业务;气象工程技术服务是在大气科学研究基础上通过工程技术改变短时小范围内天气气候的影响来服务于社会;气象科技综合咨询服务则是指向客户提供了有关气象科技知识和应用方面信息的综合性的咨询服务。

二、目前公共气象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1、防灾减灾体系尚未形成

我国自然灾害种类多,其中又以气象灾害为最多。气象灾害发生频率高、分布广、强度大、损失严重。目前,我国的防灾减灾工作仍然面临着很多新的问题,如:灾害种类增多、频率增大、区域扩大、损失急增,生态灾害日益加重。而气象服务部门对灾害的监测手段、服务方式还相当落后,对灾害的预测与防灾、减灾、抗灾能力离社会需求还有很大差距,各类时段天气气候预报的精度问题有待提高。例如.对大降水和暴雨的落点的顶报、沙尘暴的预报时效、冰雹预报和大风预报等准确性均有待提高。

2、气象服务不能满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新农村建设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发展规划不得不考虑气候变化及其可能增加的气象灾害的影响,因此,需要一个功能比较完备、准确、细致、信息化的气象服务系统作为农业结构调整规划的一个重要技术支撑,以方便农村进行天气变化的农业适应对策的分析。目前农民获得气象信息的最主要途径还是电视和广播,尤其是每天的电视天气预报,但是,目前电视天气预报的节日和对象都非常有限,大量的气象信息(比如防灾减灾、农经信息、病虫害防治等等)都不能及时传到农村。

3、气象人才匮乏

以气象灾害频发的新疆为例,2005年全疆仅有专业气象技术人员1028名,气象专业人才极其匮乏,同时人才队伍结构也不尽合理,与气象科技服务快速发发的人才需求不相适应。缺乏高层次管理人才和技术骨干人才以及复合型人才;对气象科技服务人员进行的专业培训数量少、层次低、覆盖面小。

4、发展后劲不足

公共气象信息服务未能很好地解决气象象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问题:服务产品单

一、产品科技含量较低、技术创新能力较差,无法满足用户多层次多方面的需求;主要靠上新项目和追求产品数量的增加来实现科技服务经济总量的增长。

三、气象部门改进公共气象服务的对策思考

1、加强防灾减灾工作,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

当前我国特别足农村的防灾减灾体系仍然十分薄弱,而气象等自然灾害呈逐年多发趋势,因此,必须切实加强防灾减灾知识的宣传,加大科普力度,提高广大农村的防灾减灾意识,合理趋利避害,降低自然灾害的损失,尽快建立起综合性的防灾减灾体系。

同时,进一步提高县级等基层单位预报工作的准确率,这项工作最重要的就是要增加气象监测网点。如建立乡镇自动雨量站,在特殊地形特殊位置建立多要素自动气象站,这是提高预报准确率的基础。另一方面要以省市级气象部门为依托,充分发挥现代化建设效益,开发应用数值大气预报产品,收集气象卫星、天气雷达、自动气象站等探测资料,对重大灾害性人气、转折性人气及关键农事季节人气,要力求报出落点、量级和范国。要延长预报时效,逐步向公众特别是农民朋友们提供3天以上的滚动天气预报,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对气象信息的需要。

2、建立强大的气象信息服务系统

随若气象服务对象的增多和用户对准确性要求的提高,气象信息服务系统本身也需要不断的发展和完善。针对气象信息服务于社会整个过程而言的,气象服务系统中不仅应包括气象信息的生产和发布,也要包含信息的传输服务、用户使用及最终产生的社会经济影响。

3、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公共气象信息服务能否较快、可持续发展,最终决定因素是能否建立一支高效、精干的气象科技服务队伍。制定灵活、可行的气象科技服务人才机制是气象科技服务发展的重要保障。要以培养掌握现代化气象及相关科技、懂经营、善管理、守法廉洁的科技服务带头人为重点,着力提高科技服务队伍的政治、科技素质以及创业能力、市场开拓能力和现代经营管理水平。

4、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各级气象部门应紧密围绕经济建设中心,为各级领导和各行各业、重点工程提供气象科技服务。加强全方面合作,不断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

(1)加强与电信运营商的紧密合作,依托其先进的技术和高质量的网络平台,大力发展信息资讯业。

(2)加强与电力、交通、保险等气象敏感行业的深层次合作,努力开拓行业气象服务。

(3)加强国内气象工作者之间经常性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提高我国气象服务的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

(4)加强与外国气象服务公司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其先进的管理,技术和成功经验。

上一篇:幼儿园亲子活动策划书下一篇:个别化教育计划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