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词二首

2023-04-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古代诗词二首

诗词二首

诗词二首 鹧鸪天

屈吴春

南巅飞雪犹玉帽,西坡密林早含苞。 山涧琼浆涌银珠,乱花细草片麦苗。 寺漫山,木秀茂,丹楼朱塔僧居庙。 白马圣佛唱悠闲,岚在腰间玉带飘。

那座红色的石山, ——红山寺赋 那座红色的石山,

丁当的凿石声响彻千年。 漫漫丝绸古道,

西行的驼铃跃过万水千山。

那座红色的石山, 经历了昔日的烽火狼烟。 血雨腥风的日子, 唯有古城与之相伴。

那座红色的石山,

演绎了与红军的旷世情缘。 矗立山巅的纪念碑里,

刻录了悲壮的漫山红遍。

那座红色的石山, 冲锋的号角仍萦绕塔尖。 曦曦晨风中,

雄征的大旗越发红艳。

(平川二中2

张建强)

第2篇:诗词二首

诗词二首 乡村所见

2011.7.28 夕阳歪歪坠, 炊烟袅袅升。 童犬跃门出, 黏住扶锄人。

旅之所见--澳门2011.9.1 高楼

窄巷

店铺 虎口

金沙

迷徒 千金散尽,不知路 澳氹桥水渡千愁。

第3篇:浅析诗词二首

——《中华诗词》2013年第三期读后求索

诗贵遣词用字精准、形象生动传神,每一句诗的内结构和每首诗的结构要合乎情理并顺理成章,不犯思维逻辑,物象逻辑、情感逻辑等方面的逻辑思维错误。否则,读者会看不懂,你的创作也会因而失败,你写出来的这种失败之作也不可能取得读者发自内心的喜欢。甚至还有可能污染中华民族文化的美誉。

我的诗词都写得很烂,属于不学无术之徒。二十多年前就曾有老师指出:此子不堪教也。这样的东西也能拿得出去?!为了这句评语,我曾完全失去信心,把自己所有工具书都送给了别人,退出这个行当达十多年之久。

后来回忆这一段过往,曾有一首绝句记录在案:

良言一句辣如鞭,悔恨丢盔二十年。 再涌心潮留晚照,重挥彩笔写河山。

至今我还是因为牢记着当年的那一痛击而畏缩不前。不敢投书报刊,不敢参加这样那样的各种赛事,唯有蛰伏资阳与我们研究会的同仁们胡砍,只能在贞友偶尔带来的一本《中华诗词》上有幸感受到许多佳作的风采,但出于研究和求索的本心,对其中个别作品的问题也想谈点一孔之见,也许全然都是胡说八道。幸好是在资阳这个小地方作为研究会的内部交流,影响也不会大,因而才敢斗胆直书蠢见,请同仁们勿必多加关照和包含,当然我也懂得文责自负的道理,如有谬误该承担什么,我自会背起来。

先看一首绝句:

1

初秋游青城山

一入深山积翠迷,蝉轻林密响高低。 此间随处仙风在,静看谁邀云出溪。

这首诗给人的总体印象是作者未能抒发和描绘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只是堆砌了一些陈词套话,更糟的是他写出之景并非他所能见之景,他内心的情感抒发自然也就没有根了。

首先看诗题是在秋天游览青城山。秋天的青城是何等景象?“翠”字何来?而且“翠”得迷人?最糟是这个“积”字,到底何解?“蝉轻”二字何意?“蝉”的旺盛时段是在盛夏,秋来面对瑟瑟秋风,它岂能在密林中“响高低”?“秋蝉”应当无语了吧?

夸大和奉承总得有理、有节、有根吧,他用“此间随处仙风在”确实并非真实的写照,青城山景区不是“金顶”,也不是什么“风口”,怎会随时、随地有“仙风”吹拂呢?再看结句“静看谁邀云出溪”,“静看”为何意?到底是在看“谁邀”还是在看“云出溪”?“云”是从“溪”中“出来”的吗?诗中物象的逻辑关系有些费解。再说,你不懂汉语语法的主、动、宾关系,你不会精准地善用动词,只想多多地拼凑一些内容物:哪怕你的平仄、音韵等方面并没有什么问题,你也不可能写出自然流畅、音韵铿锵的诗句来,更不用再谈什么意境的高低了。

再看一首词:

鹧鸪天 · 千岛湖畔

偏爱湖光信步狂,水边亭角惠风凉。渔舟唱晚青萍卷,星岛迷蒙入醉乡。 歌激越,舞轻扬,琼枝玉树蕴花香。婆娑楼月人归后,欢舞山城乐未央。

偏爱就要细细地欣赏、顽味,信步是很随意地散步,与漫步

2 差不多,何以至“狂”?这就是情调色彩不统一,生生地把一句诗的意境都阉割了。“青萍卷”的“卷”字何来?“萍”本是浮生在水面的小植物,其背面多为紫色,他这“青萍卷”的描绘令人费解。再说,偌大一个千岛湖,萍是一个主宰景观吗?真是如此的话,那可能就会成灾了。记得某年昆明滇池为浮生植物所累,船皆无法通行,政府组织专门的割杀打捞机器船队进行清除,历时颇久,滇池景观才得以恢复。

“醉乡”这个词少见,算我孤陋寡闻了。琼枝和玉树本是同一物体,把它们并列为两个物体写入同一句诗中,真是浪费得有点大方了。“蕴”者藏也,先不管玉树是否开花,它为何要把这香味“蕴藏”起来?既然已经“蕴”起来,这个花香你又怎么闻得到?我看将此句改作“琼花玉树送(散)花香”可否妥当一点?

“婆娑”是舞姿飘动摇摆的样子,“楼月”如何飘?怎样摆?更不可思议的是已经曲终人散,人们都已回归各自的家中,哪来的“山城欢舞乐未央”?真是见了鬼了!

写诗填词一定要老老实实地去描写那些物象的本来面貌。你可以去美化它,赞美它,欣赏它,也可以因自身情绪、思想或其自身的优劣本质去褒贬它,但你不能歪曲事物的本质特征恣意胡为。要根据自己细微的观察和体验,去描绘那些自己切身的真实感受,作品才有可能会打动人心。学习别人的佳作或借鉴别人失败的教训都有益于自己创作水平的提高,但绝不能走捷径,搞拿来主义,因为它不会对你有什么帮助。

总之,做人、做诗都必须先做一个老实人。

3

第4篇:中华诗词学会入会二首律诗

七律·单县浮龙湖风光 乘舟击水望重霄,岸柳葱茏起浪涛。 水榭花廊镶玉镜,老君①香火绕浮桥。 戏嬉鸥鹭学仙舞,笑看红莲向日烧。 水晶宫殿蓬莱境,龙子龙孙乐逍遥。

注:①指老子李耳,在浮龙湖傍建有老子庙。

七律·夜游桂林两江四湖① 流光溢彩翠重峰,风景四湖别不同。 仙鹤峰鸣千寿鹤,老翁山炼万年翁。 木龙湖畔筑长苑,仕女阁前弹古筝。 忽览沉湖舒颤月,巧分塔②影漾西东。

注:①桂林两江四湖是指由漓江、桃花江与榕湖、

杉湖、桂湖、木龙湖所构成的环城水系。 ②塔:指座落在杉湖域内的日、月双塔。

第5篇:《中秋咏月诗词二首》赏析

《中秋咏月诗词二首》赏析 十五月望月

王建

原诗: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翻译: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霜雪那样白,树上的鸦雀停止了聒噪,进入了梦乡。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庭中的桂花。今夜,明月当空,人们都在赏月,不知那茫茫的秋思落在谁家?

主要内容 :这首诗描写了一个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抒发了诗人思念故乡之情。 常见题目:

1.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二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中秋之夜,庭院中洒满月光,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一片洁白,树上安静地栖息着乌鸦。夜深了,冷露悄无声息浸润了庭中的桂花。 2.

一、二句写景的作用及词语赏析。

(1)写景的作用:点明了望月的环境,渲染了中秋望月凄清冷寂的气氛,为后两句的抒情作铺垫,衬托了诗人思念亲人的感情。(2)“地白”二字,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之感,营造了一个清美的意境。(3)“树栖鸦”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练,既写了乌鸦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4)“无声”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

3.说说“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这两句诗的妙处。

抒情。但诗人不直接抒情,而用委婉的疑问语气,明明是自己在对月怀人,却偏说“秋思落谁家”,这样就把自己对月怀人的情思表达的蕴藉深沉。

“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给人以形象的动感,仿佛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起洒落人间似的,使愁思形象化、更为生动感人。

水调歌头

苏轼

原词: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翻译: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端起酒杯来向青天问候。 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今天晚上是哪一年。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返回月宫的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归返月宫怎比得上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以来难以周全。但愿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主要内容 :这首词描写了中秋之夜月下的美景,通过作者把酒望月、问月,由幻想超脱到喜爱人间生活,由伤感离别到对离人的祝福,表达了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表达了对亲人的怀念。

常见题目: 1.简析“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一句中加着重号词语的表达效果。

.. “转”和“低”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无眠”准确地表现了离别之人因不能团圆而难以入眠的情景。 2.《水调歌头》中的“此事古难全”有哪些言外之意?

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人生有离有聚,正如月亮有圆有缺,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既然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何必抑郁寡欢呢?不如坦然对之。 3.这首词反映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在政治失意时,幻想超脱物外;但积极的思想最终战胜了消极遁世的念头,表现了作者乐观的心态和豁达的情怀,表达了对亲人的怀念。

第6篇: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诗词拔萃27现代诗二首教案苏教版教案

《现代诗二首》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学会重点字词的读音。 教学重难点

1.了解有关延安的历史和“信天游”这种艺术形式。 2.理解《再别康桥》运用意象、修辞表达情感的特点。 3.体会《再别康桥》所深寓的感情。 教学准备

小黑板或课件。

一、预习检查

⒈ 掌握下列字的读音和字形。

肚【dǔ】 糜【méi】 河畔【pàn】 荡漾【yàng】 青荇【xìng】 榆阴【yú】 揉碎【róu】 浮藻【zǎo】 长篙【gāo】 漫溯【sù】 斑斓【lán】 笙箫【shēng xiāo】 ⒉ 掌握下列词语的词义。 几回回:一回又一回。 白羊肚手巾:白毛巾。 登时:即刻。

糜子:一种形状像小米的没有黏性的黍类谷物。 脑畔上:这里指窑洞的顶上。 白生生:陕北方言,表示很白。 3.作者介绍

贺敬之,现当代诗人、剧作家。山东峄县(今枣庄市)人。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1945年,鲁艺集体创作了歌剧《白毛女》,文学剧本由贺敬之、丁毅执笔。主要诗歌集有《朝阳花开》《乡村的夜》《放歌集》《雷锋之歌》《贺敬之诗选》等。

徐志摩(1897~1931),新月派代表诗人、现代散文家。笔名南湖、云中鹤等。主要作品有诗集:《猛虎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 4.背景介绍

《回延安》:1956年,作者回到阔别已久的延安,那是他曾生活多年的革命摇篮,魂牵梦绕的第二故乡,如今再一次见到它,感触万千,心潮澎湃,于是写下了这首激情洋溢、脍炙人口的政治抒情诗。

《再别康桥》:此诗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欧游的归国途中。时间是1928年11月6日,地点是中国上海。7月底的一个夏天,他在英国哲学家罗素家中逗留一夜之后,事先谁也没有通知,一个人悄悄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遗憾的是他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熟悉的康桥在默默等待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由于他当时时间比较紧急,又赶着要去会见另一个英国朋友,故未把这次感情活动记录下来。直到他乘船离开马赛的归国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才展纸执笔,记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 5.文体介绍

“信天游”的特点:

章法上:两句一节,节数不定。 韵律上:几节一韵或一韵到底。

1 语言上:七言为基本句式,可长可短,灵活自由。

艺术上:多用“比兴”手法。往往是上句旨在比兴,下句道出本意。

二、课文导入

请同学想一想,如果你踏上离别多年的故土,看到那里的亲山、亲水、亲人,你会有什么样的感想呢?

三、教学步骤 《回延安》

⒈ 提问:通读全诗,概括各个部分的中心意思

明确:第一部分:回延安。写诗人阔别10年后重回延安母亲的怀抱,与亲人相见时的兴奋和喜悦之情。

第二部分:忆延安。追忆当年在延安的战斗生活,表现了诗人与延安母亲的血肉关系。

第三部分:聚延安。诗人描绘了与亲人见面团聚的场面,表达了相互间深厚的情谊。

第四部分:颂延安。描绘延安新貌,赞美10年来党领导下延安的巨大变化。

第五部分:看延安。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也展望了美好的明天。 2.提问:诗的开头运用祈求的语气“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的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明确:运用祈求语气,写自己的感情激动到需要压抑的地步,以及拂去挡住视线的灰尘的急切,感受到诗人回延安在将要看到延安身影时的昂扬情绪。

3.提问:体会第二部分第一小节中“回家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明确:作者把延安当成自己的家,可见对延安热爱之深,眷恋之切。

4.提问:第二部分第二小节中有“亲山亲水有亲人”一句,山水怎么也有亲疏之分呢?作者这样写用意何在?

明确:作者用拟人手法写出了诗人与延安的血肉联系。 5.提问:仔细阅读第三部分,找一找具有陕北特点的事物。 明确:米酒、油馍、木炭火、土炕、窑洞、白窗纸、红窗花

6.提问:阅读第

四、五部分,并结合全文思考:如果把“回延安”改成“去延安”、“到延安”,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明确:用“回”字说明作者犹如一个远离家乡、久别母亲的孩子,回到了家乡、回到了母亲的怀抱的过程;用“回”字更能表达出诗人与延安有一段特殊的经历和特殊的感情。“回”是全诗的“诗眼”,全诗紧扣一个“回”字,以回延安的过程为线索,抒发了对延安的热爱和赞颂,如改为“去”“到”没有上述表达效果。

《再别康桥》

7.提问:第一节中三个“轻轻的”和最后一节两个“悄悄的”有何用意?

明确:①实写诗人轻轻来到和悄悄离开康桥时的情景,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像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表面上显得洒脱飘逸,实际上蕴含着对康桥依依不舍的淡淡忧愁。

②诗人用与情人缠绵惜别的心情和笔调与康桥道别,他唯恐惊破心中之梦,表露出诗人不愿惊动他心爱的康桥的一片情意,轻柔的叹息般的韵律与依依别离情绪完美地统一地在一起。 8.提问:为什么诗人将“河畔的金柳”比喻为“夕阳中的新娘”?

明确:①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夕阳下柳枝娇柔、婀娜的美好姿态,浸透出了诗人对康桥的欢喜和眷恋之情。

②新娘是少女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刻,突现了康桥在作者心中的地位。

③“柳”是自古以来诗人在离别时善用的意象,表达出作者对康桥依依不舍之情。

9.提问:“招摇”常含贬义,用在这里恰当吗?换成“摇晃”行不行?“甘心”表现了诗人

2 怎样的感情?

明确:①“招摇”是用拟人的手法写康河的水草随微波起伏飘荡的状态,仿佛在对诗人招手挽留。如果换成“摇晃”,就表现不出康桥对诗人欢迎的态度和亲密的关系。

②在这样诗情画意中,诗人甘心做康河里的“一条水草”,写出了诗人对康桥永久的、热烈的爱恋。

10.提问:这首诗跟古代的离别诗词,在离别的对象、氛围、意象的选择上有什么不一样? 明确:特点:构思别出心裁,不落俗套

①一般离别的诗,告别的是人,而此诗告别的是康桥,作别的是西天的云彩,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②一般离别的诗,告别时回又千言万语的叮嘱与叮咛,或牵手顿足,或肝肠寸断;而此诗却从“轻轻、悄悄、沉默”渲染出了一个只着色不摹声的寂静环境,可谓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③独具特色的意象选取。没有告别送行的人,以及车水马龙,有的只是云彩,金柳,青荇,星辉等自然景物,给人回归自然,融合自然的感觉。 11.提问: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这首诗运用优美抒情的语言,以自己回到母校康桥,在河中泛舟的所见、所思、所感,表达了对母校热爱、依依惜别的深情。

四、作业布置

收集有关信天游的歌曲、影片。模仿《回延安》的形式,试创作一首信天游,注意信天游的特点。

上一篇:写人作文450字下一篇:学工处12月份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