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文献综述论文

2022-05-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慢性支气管炎的中医治疗进展

摘要:慢性支气管炎是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临床上以咳嗽、痰多、气促等症状及反复发作的慢性过程为特征,严重者可继发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及肺源性心脏病。引起该疾病的因素较多,通常包括气管、支气管黏膜与周边组织的慢性特异性炎症。黏液分泌突然增加、增生性支气管腺体等为慢性支气管炎的常见病理现象。慢性支气管炎患者,通常会持续3个月以上连续咳痰、咳嗽,甚至出现气喘等现象,大多数患者在疾病早期,都会产生相对轻微的临床症状。慢性支气管炎春季发病较轻,而冬季会相对严重,晚期病情严重患者,会长时间存在临床症状。慢性支气管炎反复发作,导致大多数患者丧失劳动能力,而且精神备受折磨。慢性支气管炎中医药治疗方式多样,能提高治疗效果,减少疾病的复发。本文对慢性支气管炎的中医病因病机及治疗进展进行综述,为该病的中医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案。

关键词:慢性支气管炎;中医;治疗

慢性支气管炎是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临床上以咳嗽、痰多、气促等症状及反复发作为特征,是老年人的常见多发病。该病多在冬、春季发病,在中医中主要属于咳嗽、喘证和痰饮病的范畴。本文对慢性支气管炎的中医治疗进展进行综述,内容如下。

1中医对慢性支气管炎的认识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当中,就已经把咳嗽作为一个病名列出来,认为这种疾病主要的病变部位是在肺,但同时与其他的脏器牵连,故而有“五脏六腑皆令人咳”的说法。东汉时期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也对咳嗽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有咳嗽、气喘、咳痰时,甚至胸痹之病,咳唾喘息,胸背痛,都可用瓜蒌薤白白酒汤进行治疗的记载。而后在《景岳全书》中记载道“咳证虽多,无非肺病”,到了明朝有一些医典中将肺病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中医对慢性支气管炎的探索及认识,从东汉时期开始到明清达到高峰。现代中医临床上一般也会将慢性支气管炎分为外感和内伤两类来进行治疗[1-3]。

2慢性支气管炎的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风为百病之长”,所以在风邪的侵袭,是引起慢性支气管炎的一个原因,另外风邪可以兼夹寒邪、热邪、燥邪等,因此咳嗽的临床表现并不一致[4-6]。另一种引起慢性支气管炎的病因是内伤,内伤产生的痰饮、痰热、痰浊,或者是肺虚、脾虚、肾虚都可以导致咳嗽。无论是外感或内伤,都会导致肺气上逆,继而引起慢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反复发作,气阴耗损导致肺、脾、肾诸脏俱虚。有研究认为慢性支气管炎病机以肺、脾、肾不足,痰饮伏肺为主,有研究学者从气血论治慢性支气管炎认为气虚血瘀是其主要病机[7-9]。

3中医治疗慢性支气管炎

慢性支气管炎的中医治疗分外感和内伤两部分,即急性发作期和缓解期。

3.1急性发作期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往往由受凉、感冒等诱因引发,治疗原则以解表为主,辨证为外感风寒型的,可以用三拗汤;有喘证的可以用麻黄汤;外感风热型可以用银翘散;风燥型可以用桑杏汤;内伤痰湿型用二陈汤和三子养亲汤;痰热型用清金化痰汤;对于肝火犯肺导致的咳嗽、胸痛、痰血的,可以选用泻白散;对于气阴两虚型的咳嗽、干咳、少痰,同时病史也比较长的患者,可以选用沙参麦冬汤等。王领海[10]应用咳喘益肺补肾汤(生黄芪15g,南北沙参各10g,半夏12g,陈皮10g,茯苓10g,甘草10g,巴戟10g,山萸肉10g,鱼腥草30g)治疗40例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有效率为87.5%,高于对照组的70.0%,明显改善了患者临床症状,提高了治疗效果。彭从健[11]以涤痰祛瘀法(橘络12g,紫苑15g,地龙12g,赤芍15g,桃仁12g)治疗227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有效率为96.47%。周毅[12]应用穴位埋线疗法治疗50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取穴大椎、风门、肺腧、定喘、膻中、身柱,痰湿型加脾腧、丰隆,痰热型加外关、曲池,气虚型加气海、肾俞,以咳为主加孔最,喘为主加鱼际,血瘀明显的加膈俞,3次为1个疗程,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

3.2缓解期慢性支气管炎在缓解期积极采用中医药治疗方法,能够明显减轻冬、春季节的发作频率。陈庆华[13]应用耳穴压贴预防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应用于肺脾两虚型,于肺、脾、肾、气管、支气管、内分泌、平喘及过敏点等耳穴用王不留行仔穴位压贴4~6次/d,10min/次,5d后取下,间隔2d同法压贴对侧耳穴,两耳交替1个月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治疗有效率达98.3%。吕士琦[14]应用平推加温和灸预防脾肺两虚型慢性支气管炎,采用平推督脉、膀胱经背部循行的第一、第二线,温和灸肺俞、脾俞、膏肓俞穴,有效率为97.0%。近几年在慢性支气管炎缓解期治疗中,根据“冬病夏治”的治疗思想,李凤珠[15]使用三伏贴贴敷肺俞、心俞、肾俞、膻中等穴位,取得了良好效果。膏方也称之为膏滋方,具有滋补的作用。由于膏方服用比较方便,患者容易接受,因此膏方普遍应用于临床治疗慢性支气管炎[16-19];膏方在选药方面药物组成比较多,可以同时调理虚证和实证,肺气虚时容易感受外邪,所以用膏方治疗时,需要加上疏风、止咳、化痰、驱寒、润燥这一类的药物;脾气虚时,通过培土生金的办法来进行治疗,在膏方里边药加上调理脾胃的药物,还可以加山药、薏仁、莲子等这些健脾化痰的药物,增强疗效;慢性支气管炎患者肾气虚时,需要注意使用一些补肾的药物,可以用六味都气丸,即在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加五味子,也可以再加一些像紫河车,蛤蚧等之类补肾的药物,同时怕冷的患者,还可以加一些海马等[20-21]。如田爱平应用补肺汤膏方配合三伏贴预防支气管炎复发疗效满意。

4预防保健

慢性支气管炎的预防措施包括:(1)避风寒,在日常生活中要防止受凉;(2)忌肥厚,过食肥甘厚腻食物,会损伤脾胃,导致免疫力下降;(3)适量运动,慢性支气管炎患者通过适量的运动,增加自身免疫力。对于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如果合并了肺气肿、肺心病,治疗比较困难,所以在疾病发生的早期,要定期的检查,并积极给予治疗,防止疾病的发展;此外,预防慢性支气管炎要注意调节情志。

5结语

辨证施治是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也是中医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优势和特色。目前中医治疗慢性支气管炎主要采用中药、耳穴压贴、穴位埋线、推拿等方式,效果良好,能降低慢性支气管炎发病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参考文献

[1]王军虎.中医内科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分析[J].医学食疗与健康,2020(13):52-53.

[2]商柯,程东仙.中医辨证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疗效探讨[J].基层医学论坛,2020(8):1133-1134.

[3]陈光.探讨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中医综合治疗的疗效[J].中国医药指南,2020(1):167.

[4]宋显赫.探讨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的中医综合治疗疗效[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20(44):150-151.

[5]赵桂峰.中医内科治疗慢性支气管炎43例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20(30):369-370.

[6]张聪慧,刘君肖.中医内科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效果探讨[J].健康大视野,2020(17):114.

[7]母颖.中医内科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效果探讨[J].医药前沿,2020(1):28-29.

[8]朱兰明.中医内科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效果探讨[J].家有孕宝,2020(15):198.

[9]柯益寿.中医内科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效果分析[J].健康必读,2020(6):173,175.

[10]王领海.咳喘益肺补肾汤治疗老年慢性支气管炎临床疗效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6(34):164.

[11]彭从健.涤痰祛瘀法治疗慢性支气管炎227例[J].实用医学杂志,1999(3):236-237.

[12]周毅.穴位埋线疗法治疗慢性支气管炎50例[J].中国中医药,2015(10):71-72.

[13]陈庆华.耳穴压贴预防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0(10):12-13.

[14]吕士琦.平推加温和灸预防慢性支气管炎复发100例[J].针灸临床杂志,2009(3):11-13.

[15]李凤珠.三伏天中药穴位敷贴治疗缓解期肺系疾病328例疗效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3(10):226.

[16]叶春艳.中医内科治疗慢性支气管炎临床分析[J].糖尿病天地,2020(9):31.

[17]苏波.中医辨证治疗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的临床观察[J].健康大视野,2020(14):100.

[18]梁森,李金.中医辨证治疗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的临床疗效评价[J].中医临床研究,2020(30):15-17.

[19]呼利飞,张国东.中医辨证治疗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的临床疗效[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20(4):216,220.

[20]于洪双,张帆.分析中医内科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疗效[J].系统医学,2020(2):135-137.

[21]陈进彦.中医内科治疗慢性支气管炎临床观察[J].母婴世界,2020(17):58-59.

作者:党秀芳 单位:天津市武清区河西务医院中医科

第2篇:糖尿病眼底出血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关键词:糖尿病;眼底出血;中医治疗;综述

糖尿病眼底出血属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其临床表现是视网膜血管破裂出血,以微血管瘤出血、棉絮斑、硬性渗出、黄斑水肿、毛细血管闭塞、最终新生血管形成为特征[1]。随着病变发展而有不同程度的视力障碍,甚至失明,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其属于世界疑难杂病范畴。当前糖尿病的患病率、发病率急剧上升,本病的发病率亦有上升趋势[2]。西医目前对于此病的治疗以抗氧化、改善微循环、活血化瘀等对症治疗为主[3],但西医治疗仍然存在着不足,如治疗后病情会复发,同时易形成瘀血不便于吸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患者视力的恢复[4],而中医治疗该病经众多医家长期临床实践探索,疗效确切,展现出独特的优势。笔者就近些年中医治疗糖尿病眼底出血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如下。

1中医病名及病因病机

中医学并无“糖尿病眼底出血”这一病名,历代医家将本病归“暴盲”、“视瞻昏渺”、“云雾移睛”等范畴。古人由于受历史条件的制约,对眼底出血证的认识有局限性,因此仅能从患者的症状表现来给予病名诊断,如眼外观端好,而视力骤降的内障眼病,诊断为“暴盲”;视力下降缓慢的内障眼病,诊断为“视瞻昏渺”;而眼前黑影飘动的内障眼病,则诊断为“云雾移睛”[5]。明·戴元礼在《秘传证治要诀》中提出“三消久之,精血既亏,或目无所见,或手足偏废”。金·刘完素在《三消论》中指出消渴并发目病,“夫消渴者,多变聋盲,疮癣、痤痱之类,皆肠胃燥热,水液不能浸润周身故也”。金·张子和在《儒门事亲》中写道:“消渴者,耗乱精神,过为其度,而燥热郁盛所成也⋯⋯可变为雀目或内障”。由此,从祖国医学对“消渴病”的论述中,可发现古代医家对于消渴病(糖尿病)会并发目病、会导致视力障碍的病因病机已经形成一定的认识,而近年来,随着中医学者对糖尿病眼底出血越来越多的研究,对其病因病机的认识亦更为深入。

当代医家曾庆华[6]将DR的中医病名命名为“消渴目病”,其后段俊国[7]将DR中医病名更名为“消渴内障”。王东教授以现代医学眼部解剖名词“视网膜”对应中医名称“视衣”为依据,结合病位和病机特点,认为以“消渴视衣病”命名可能更为准确,病位责之为:脾、肝、肾;依据病程再进行病机分析:非增殖期视网膜病变以脾虚、气血不足为基本病机;增殖期以肝肾阴虚、肾精不足;而血瘀贯穿于本病的始末[8]。李春岭[9]通过辨证分析,将糖尿病眼底出血的病机归纳为血瘀、血热、气虚、阴虚、阳虚所致出血。崔金生[10]认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所致眼底出血的病机为肝肾阴亏,虚热内生,灼伤脉络而致血溢络外,其从补益肝肾、滋阴清热论治。廖品正教授认为糖尿病眼底出血,就眼局部而言,气阴两虚,肝肾亏损,目失滋养,是发病的基本病因;血瘀痰凝,目络阻滞,是形成的重要病机[11]。张梅芳教授认为,气阴两虚,血行瘀滞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发展过程的核心病机,表现为:消渴日久,耗伤气阴,气虚统摄无权则血溢脉外,可发生视网膜出血、玻璃体积血;若阴虚火旺,煎熬津液,血脉失充,亦致血行不畅,血行瘀滞,或虚火伤络动血,最终发为本病[12]。其他医家[13-14]也认为,糖尿病眼底出血主要是由于消渴日久,气津两伤,久病成瘀,瘀阻及络,血溢络外而致。

综上所述,目前对糖尿病眼底出血的病因病机尚未完全统一,现代医家参合前人认识和临床经验,发展了其病因病机理论。普遍认为,糖尿病眼底出血是在消渴病基础上并发的眼病,脉络瘀阻,本虚标实是主要病机特点。本虚多有气虚、阴虚、阳虚;标实多有瘀、热、痰、湿;病变脏腑多责之肝、脾、肾。故治疗上不宜一味破瘀活血,而应紧扣主要病机,既重视整体,也重视局部眼底病理改变,处理好扶正与祛邪的关系。

2辨证论治

孙丽平等[15]在临床中总结各种疾病导致的眼底出血,认为目络瘀滞贯穿发病始末,再辨证为5个证候分型:(1)肝胆实热,治以清泻肝胆,活血化瘀;方药以龙胆泻肝汤加减。(2)肝肾阴虚,治以滋阴降火,活血化瘀;方药以知柏地黄汤加减。(3)肝脾不调,治以疏肝健脾,活血化瘀;方药以逍遥散加减。(4)心脾两虚,治以健脾养心,活血化瘀;方药以归脾汤加减。(5)脾肾两虚,治以温肾化气,健脾祛湿,活血化瘀;方药以苓桂术甘汤加减。雷晓琴辨证为4型:(1)阴虚血瘀型,治以滋阴补肝益肾,养血活血散瘀;方药以桃红四物汤合通络驻景丸加减。(2)气血两虚、脉络瘀阻型,治以补益气血,化瘀通络;方药以补阳还五汤合六君子汤加减。(3)气阴两虚、痰互结型,治以益气养阴,活血止血,祛瘀化痰;方药以通络驻景丸合生脉散、二陈汤加减。(4)阴阳两虚、痰瘀蕴结,治法以阴阳双补,清热化痰,祛瘀通络;方药以通络驻景丸合金匮肾气丸、温胆汤加减[16]。李秀藏[17]辨证论治为3型:(1)脾胃燥热型,治则为清泄肺胃,养阴生津;采用人参白虎汤加减。(2)阴虚热盛型,治则为滋阴益肾,清肝明目;采用清肝解郁、益阴渗湿汤加减。(3)阴阳两虚型,治则为壮阳补肾,益气养阴,软坚散结,活络明目;采用桂附地黄丸加减。董胜利等[18]辨证为4型:(1)阴虚燥热证,治宜滋阴清热,凉血化瘀;方药以生脉饮加减。(2)气阴两虚证,治宜益气养阴,滋补肝肾;方药以通脉糖眼明加减。(3)肝肾阴虚型,治宜滋补肝肾;方药以杞菊地黄汤加减。(4)血瘀气滞型,治宜行气活血化瘀;方药以丹栀逍遥散合血府逐瘀汤加减。倪青[19]师从中医界著名的糖尿病专家林兰教授,对其临床经验进行了总结,将其分五型论治:(1)肝郁气滞型,治宜疏肝清热,行气消滞;方选丹栀逍遥散加减。(2)脾虚络阻型,治宜健脾化湿,祛痰通络;方选温胆汤加减。(3)肝肾不足型,治宜补益肝肾;方选驻景丸加减。(4)气血两虚型,治宜补气摄血,益精明目;方选八珍汤加减。(5)阴虚阳亢型,治宜平肝明目,清热凉血;方选犀角地龙汤加减。

综上所述,目前糖尿病眼底出血的中医辨证分型未达成共识,综观众多文献,其辨证分型可归纳为多种,但以气滞血瘀、气虚血瘀、气血两虚及肝肾阴虚型出现的频率最多,已成为大多数学者目前认可的糖尿病眼底出血主要中医辨证分型。

3治疗研究

3.1专方验方

钟舒阳等[20]总结唐由之教授治疗DR的经验方,发现多用生蒲黄汤合二至丸加减(生蒲黄、姜黄、旱莲草、女贞子、丹参、枸杞子、生黄芪、牛膝、山茱萸、菟丝子、川芎),以“益气养阴、止血活血”为治法。若玻璃体混浊、眼底纤维增殖明显者加浙贝母、法半夏;肝肾亏虚明显者加生地黄、熟地黄等;血虚明显者加当归。张玉琴教授创糖见宁汤剂(人参、黄芪、山药、黄精、龟甲、鳖甲、玄参、知母、天花粉)治疗积热内蕴,化燥伤津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者临床疗效显著[21]。朱宁云教授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玻璃体积血,以“益气养阴,凉血化瘀”为大法,自创“糖网一号方”(生地、黄芪、山药、山萸肉、天冬、麦冬、玄参、天花粉、党参、白术、熟地、白茅根、小蓟)为基础方;伴新鲜出血者:加入生蒲黄、三七粉等凉血止血;出血后期,有增殖机化膜者:加浙贝、山楂、鸡内金以软坚散结;有黄斑水肿症状者:加入泽泻、泽兰等利水祛湿[22]。郭晓红等[23]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依据中医辨证加用中药治疗。基础方予:沙参10g,麦冬10g,枸杞子15g,生地15g,山药15g,黄精15g;阴阳两虚型加淫羊藿10g,巴戟天15g;气阴两虚型加黄芪15g,白术10g,党参15g;伴眼底新鲜出血,加旱莲草、侧柏叶、生蒲黄;研究发现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0%,对照组为62.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鲁剑梅[24]在对照组基础上,予研究组自拟清瘀明目方(白茅根35g,益母草、生蒲黄各20g,猪苓、泽泻各15g,地龙12g,汉防己、酒大黄、木贼草各10g)治疗瘀血阻络型糖尿病眼底视网膜病变38例,总有效率84.21%;对照组予西药羟苯磺酸钙胶囊及二甲双胍片治疗,总有效率60.53%,研究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张蓉等[25]观察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疗效,对照组40例降糖及阿司匹林治疗,总有效率65.0%;治疗组4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自拟中药汤剂(生黄芪20g,黄精15g,枸杞子12g,山茱萸12g,地黄15g,川芎12g,丹参15g,葛根12g),总有效率92.5%;2组总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0.05)。

3.2中成药

徐颖[26]将100例糖尿病眼底出血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0例口服芦丁及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口服和血明目片治疗。治疗4周后对2组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8%,对照组为80%,观察组视力水平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其眼底水肿吸收、新生血管消失及视力改善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05)。而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不均有统计学意义(>0.05)。其他医学研究[27-28]也证实了和血明目片可改善糖尿病眼底出血引起的视力障碍,可控制并发症的发生、消除明显积血及对患者血液流变有明显效果。还发现[29]和血明目片治疗单纯型眼底出血疗效优于增殖型治疗(<0.05)。马梦瑾等[30]应用复方丹参滴丸治疗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对照组34例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48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复方丹参滴丸。研究发现,复方丹参滴丸可以明显改善糖尿病患者眼底病变,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且治疗组SBP、DBP及糖化血红蛋白均较治疗前下降,同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说明其同时对降压、降糖有一定的影响。龚新炎等[31]将对照组30例DR患者降糖、控制血压、血脂、羟苯磺酸钙改善微循环等西医规范治疗,治疗组30例单用通脉糖眼明胶囊,观察治疗后3个月后的疗效。研究发现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6.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王卓[32]将86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眼底出血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3例银杏达莫静滴,治疗组口服云南白药胶囊,研究发现云南白药治疗效果与银杏达莫注射液相似,但不良反应率更低,且其只需口服,使得治疗更便捷,对老年患者及行动不便患者尤为适宜。

3.3中医外治法

苏全德等[33]观察45例糖尿病眼底出血患者在积极控制血糖基础上,采用针刺治疗其眼底出血,针刺主穴取睛明、太阳、风池、合谷、足三里、三阴交、太冲,研究发现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5.6%,针刺治疗可明显提高患者的视力、改善病变局部血液循环,减少复发。乔翔等[34]对34例糖尿病NPDR型眼底出血行郑氏“过眼热”针法针刺治疗,其针感具有“气至病所”的特点,具有补益、温散之功,取穴为风池、太阳、睛明、攒竹、三阴交、合谷。治疗后总有效率为88.2%,结果也证实了针刺治疗糖尿病眼底出血疗效确切,且半年后随访其疗效稳定,随访与治疗后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0.05)。范景洪等[35]观察热敏灸治疗49例糖尿病眼底出血的临床疗效,观察组25例针刺联合热敏灸治疗,热敏灸为在热敏点(即眼睛周围或局部有酸、胀、痛感)上施行温和灸,直至灸感消失为一次施灸剂量。针刺取穴为睛明、太阳、风池、合谷、足三里、三阴交、太冲。对照组24例单用上述针刺取穴处方治疗。治疗10d后发现,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热敏灸可发挥其热辐射、光辐射作用原理,实现“气至而有效”之功。邢晓梅[36]研究针药结合治疗非增殖期DR患者疗效,随机分为2组均给予降糖治疗,对照组37例口服羟苯磺酸钙,治疗组49例另加针药结合治疗。针刺两组腧穴为交替取穴:(1)睛明、攒竹、丝竹空、瞳子髎、上星,阴陵泉,肾俞,脾俞,视区;(2)四白、承泣,百会,太阳,阳陵泉,合谷、足三里,太溪,委中,视区;中药口服以自拟消渴3号方(生黄芪、赤芍、生白术、麦冬、当归、丹皮、熟地黄等)治疗。治疗12周后,治疗组中医症候积分及视力指标均改善明显,总有效率为91.82%,对照组为75.6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5)。

3.4其他特色疗法

吴鲁华等[37]观察中药离子导入治疗DR患者的临床疗效,将符合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0例单用眼底出血方(炒荆芥9g,三七粉3g,茺蔚子9g,珍珠母25g,生地15g,焦白术9g,玄参12g,薄荷5g,青葙子9g,党参12g,白蒺藜10g)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中药离子导入治疗,选取炒荆芥10g,三七粉3g,茺蔚子10g,薄荷10g作为中药颗粒配方。治疗30天后发现,治疗组总有效率82.5%,对照组62.5%,且中药离子导入治疗使用中未发现明显毒副作用,还能提高中药治疗DR的疗效。何柳等[38]将符合标准的43例DR患者采用丹参注射液进行眼周的直流电离子导入治疗,观察治疗前后视力变化及临床症状,结果总有效率达95.4%,发现离子导入疗法具有简、便、廉、效的特点。戴淑香[39]观察耳穴贴压治疗60例DR患者的临床疗效,均给予降糖治疗和健康指导,对照组30例和血明目片治疗,治疗组30例耳穴贴压(主取肝、脾、内分泌、耳迷走神经反射点、眼)联合离子导入(药物由补阳还五汤及血府逐瘀汤加减组成)治疗,治疗14d后,治疗组视力、眼底情况均优于对照组,且安全性良好。

4小结与展望

糖尿病眼底出血,目前临床上尚没有一种可完全治愈的好方法,单纯的的西医治疗有很大的局限性和片面性。中医治疗糖尿病眼底出血,治疗手段多样,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其优势表现在:(1)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思想贯穿于治疗过程始末,在整体观念的指导下,再实施精准的中医辨证论治,实现个体化方案治疗,亦符合现代医学“以人为本”的思想和疾病的传变规律。(2)越来越多的中医疗法参与到本病的诊疗过程,其中各类专方验方、中成药、针刺等效果明显,吸引了众多患者的青睐及医务工作者的关注,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本病是未来的重点发展方向。(3)目前已经进行的众多中医疗法研究,其结果表明疗效确切,尤其是改善视力水平、不复发方面效果突出,总有效率高于单纯西医治疗。然而,中医治疗本病的研究亦存在一些问题:(1)各医家对其病因病机认识各异,导致中医辨证分型尚未统一,不便于临床医师的诊疗,不便于实现对其病因病机认识及中医辨证分型的标准化。因此,临床研究需要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双盲,系统性和前瞻性的更高质量的试验来进一步证实和总结。(2)中医治疗糖尿病眼底出血药物作用机制的研究处不多,相关的实验研究处于起步阶段,且未能与中医辨证分型相结合,使研究的参考性、可信度不高。(3)当前的临床研究报道仍处于简单得重复阶段,研究方法大多从队列分析和系统评价等方面进行,缺乏创新性,研究进展缓慢。(4)临床观察发现,针灸、推拿、熏蒸、艾灸等中医特色疗法治疗糖尿病眼底出血疗效确切,而此类报道相对较少。考虑为临床收集病例困难,故应加强各学科的深度合作,实现优势互补,推动多学科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斌.糖尿病眼底出血的治疗进展[J].求医问药,2012,10(6):69.

[2]孟丽红,王丽娟,武宏理.复方血栓通胶囊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的效果观察[J].国际眼科杂志,2012,12(3):552-553.

[3]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J].中国糖尿病杂志,2018,10(1):29.

[4]吴富钞.中医治疗糖尿病眼底出血临床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2014,10(24):64-65.

[5]孙丽平,董玉,王鹏.眼底出血疾病的中医病名及临床证型研究[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6,37(11):105-106.

[6]曾庆华.中医眼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201.

[7]段俊国.中医眼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219.

[8]关丽霞.王东教授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经验总结[D].沈阳:辽宁中医药大学,2016.

[9]李春岭.中医辨证论治糖尿病眼底出血体会[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8,39(2):31-32.

 

作者:魏忠祥 1,苏秀贞 2,朱海亮 2,苏全德 2,聂坤 2,李 单位:

上一篇:基于标准化病人教学法在内科护理学实践教学的说课设计下一篇:关于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