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文献综述

2022-12-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中医内科文献综述

功能翻译理论视阈下的中医文化翻译文献综述

【摘要】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提出以及传入中国,给中国的翻译界带来了新的研究课题和影响。中医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如何“走出去”是翻译界以及中医领域的专家学者们一直在探讨的问题。功能翻译理论为中医文化翻译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和理论基础。本文对近年来中国知网的相关文献进行查阅整理,从选题角度、论文内容和研究方法探究功能翻译理论视阈下中医文化翻译的学术发展和趋势,为今后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功能翻译理论;中医文化;翻译

【Key words】functionalist translation theory; TCM culture; translation

【作者简介】夏迎庆(1983-),女,江西南昌人,南昌航空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英语教学。

【基金项目】2013年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于功能翻译理论的中医文化翻译研究”(项目编号:YY1320)。

一、功能翻译理论的背景

功能翻译理论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首先由凯瑟林娜·雷斯(Katharina Reiss)在《翻译批判的可能性与限制》(Possibilities and Limitation of Translation Criticism)一书中提出,并将文本功能列为翻译批评的一个标准,即从原文、译文两者功能之间的关系来评价译文。随后雷斯的学生威密尔(Vermeer)发展了功能派的主要理论,提出了目的论(skopostheory),这是功能派翻译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即所有翻译遵循的首要法则就是“目的法则”:翻译行为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曼塔利(Manttari)比威密尔进一步拓展了功能翻译理论使用的领域,她的理论以行为理论为基础,包括文本转换在内的所有跨文化转换形式,重点放在翻译过程的行为、參与者的角色和翻译过程发生的环境三个方面。克里斯汀娜·诺德(Christiane Nord)对功能翻译理论进一步梳理,并且提出译者应该遵循“功能加忠诚”的指导原则,从而完善了该理论。诺德的英文著作《翻译是一种目的性活动——解释功能翻译理论》(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 Approaches Explained)于1997年问世。该书全面介绍了德国功能翻译学派的理论,解释这些理论的模糊点及其术语。她把忠诚原则引入功能主义模式。忠诚指的是译者、原文作者、译文接受者及翻译发起者之间的人际关系。诺德认为,功能主义理论可以涵盖翻译的所有类型。

二、功能翻译理论国内研究现状

近年来,国内对功能翻译理论研究较深入、影响较大的学术研究主要有仲伟合和仲钰的《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论》(1999),探讨了功能派形成及重要理论,阐释了功能派对翻译概念的定义、翻译过程的参与者、翻译原则以及对功能理论的评价;张美芳的《功能加忠诚——介评克里丝汀·诺德的功能翻译理论》(2005),介绍了“功能加忠诚”理论并追溯其起源,然后就该理论对翻译研究与翻译教学的价值及其局限性进行了评论;卞建华、崔永禄的《功能主义目的论在中国的引进、应用与研究(1987—2005)》,较为系统地回顾和梳理了功能主义目的论在中国的传播、接受与研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反思,并对未来的研究提出了建议和展望;杨英明的《论功能翻译理论》(2001),简述了功能翻译理论,详细地探讨了其理论基础,并用关联理论予以论证,丰富了它的内容。位方芳的《借鉴与挪用: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在中国》(2007),论述了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译介到中国之后引起广泛关注和产生重大影响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误读,通过分析产生误读的原因,提出对待西方理论需要奉行“新拿来主义”;马红、林建强的《功能翻译理论与其翻译原则和方法》(2007),较详细地论述了功能翻译理论的基本观点、翻译原则和方法;张锦兰的《目的论与翻译方法》(2004),以目的论为依据,分析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选用翻译方法的目的性,认为翻译方法或策略必须由译文预期目的或功能来决定;何庆机的《国内功能派翻译理论研究述评》(2007),论述了近年来我国对功能派翻译理论的研究和应用有了长足的发展,不仅表现在相关研究论文的数量上,还表现在研究的范围上,包括述评研究、理论研究、文学翻译研究和应用翻译研究,但我们还应该看到国内研究的不足,主要体现在理论深度不够,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论文质量有待提高等;胡作友的《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述评》(2008)认为功能派翻译理论不仅为西方翻译理论界开辟了一条新的研究道路,对中国译学的理论研究敢具有很高的参考和借鉴价值;黄远鹏的《再论奈达翻译理论中的“功能对等”》(2010),以过去15年间发表在外语类核心期刊上关于奈达的“功能对等”的论文为研究对象,归纳出运用“功能对等”所存在的四类问题,提出从理论体系的角度来阐释和运用“功能对等”的观点,并从例子和测试的角度进行了验证。综上可知,功能翻译理论译介入中国之后,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许多学者对其理论进行了系统地梳理和归纳,并对该理论的应用也做了探讨,成果颇丰,给翻译界带来了一种新的思考维度。

三、功能翻译理论与中医文化翻译

功能翻译理论被译介到中国之后,同时也被广泛地应用到各个领域的翻译实践中。许多学者在中医文化翻译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在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文献检索中输入“主题”为“功能翻译理论”的关键词,类型为“全部”,再从结果中检索“中医翻译”,搜索结果为12篇,除去两篇与功能翻译理论以及中医翻译不太相关的期刊论文,一共是10篇,其中期刊论文7篇;硕士论文3篇。

按照研究角度和内容将以上的学术论文进行分类整理,见下表:

笔者扩大搜索范围,在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文献检索中输入“篇关摘”为“功能翻译理论”的关键词,类型为“全部”,再从结果中检索“中医翻译”,搜索结果共90篇期刊论文和硕博士论文,除去23篇与功能翻译理论以及中医翻译不太相关的论文,一共是67篇,其中期刊论文33篇,作者既有从事翻译工作和研究的高校教师或在读研究生,也有中医中药学的专家学者或在读研究生;硕博士论文34篇,作者大多数为英语语言文学或翻译学的硕士、博士生,也有中药学、中医医史、中医基础理论等方面的硕士、博士生。

按照研究角度和內容将以上的学术论文分类整理,见下表:

1. 从选题方向角度分析。中国知网的期刊论文主要集中在以下五个方面:基于功能翻译理论的某个角度对于中医术语或文化负载词翻译研究分析10篇(占30.3%),基于功能翻译理论的某个角度对于中医著作译本翻译研究8篇(占24.2%),基于功能翻译理论的某个角度对于中医中药运用的其他翻译研究6篇(占18.2%),中医翻译传播问题与对策研究5篇(占15.2 %),基于功能翻译理论的某个角度对于中药说明书翻译研究4篇(占12.1%)。

中国知网的硕博士论文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基于功能翻译理论的某个角度对于中医术语翻译研究分析10篇(占29%),基于功能翻译理论的某个角度对于中医著作翻译的研究分析7篇(占21%),基于功能翻译理论的某个角度对于中药说明书翻译研究6篇(占18%),基于功能翻译理论的某个角度对于中医中药运用的其他翻译研究11篇(占32%)。

从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到,随着功能翻译理论引入中国,从功能翻译理论的视角来研究中医翻译的关注度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国内的专家学者开始思索如何在功能翻译理论的体系下,将中国的传统中医中药更好地译介出去,促使中国文化更好地“走出去”。

2. 从研究内容分析。学术期刊中的论文大部分以基础理论研究为主,注重在功能翻译理论视阈下对中医术语或著作译本的翻译策略进行探讨,以达到对原有理论体系的完善以及对实践性翻译活动的指导。

分析原因:因发表学术期刊的作者多为高校教师、博硕导师等专家学者,具备较高的科研能力,研究问题的思路较严谨,对研究问题做了大量的文献查找等工作,研究开展得较为深入,也更关注翻译实践中翻译策略和方法的选择。

硕博士论文中大多数是从功能翻译理论的角度对中医术语翻译或中医著作翻译进行研究分析,以功能翻译理论中的某一理论体系为依据,剖析或应用该理论在中医术语或中医著作翻译中的运用和实践。

分析原因:由于大多数硕士或博士为在校的学生,尤其是涉及语言学、翻译学或中医学领域,对中医术语或中医著作进行翻译研究比较得心应手,选择熟悉的作品结合功能翻译理论进行深入分析,从而展开由点到面的研究。

不论是期刊论文还是硕博士论文,从研究内容和对象看,不仅涉及中医术语的翻译、中医翻译传播等问题,还有中医学专业性较强的中医典籍翻译,例如《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作者的专业背景也不限于是语言学或翻译理论与实践,也有专业背景为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医史文献,甚至是交叉学科专业背景,如:中医外语。从发表的刊物来看,不仅有外语类的期刊,还有中医中药类的期刊,如:《环球中医药》《时珍国医国药》《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中华中医药学刊》《湖南中医杂志》《西部中医药》《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中医药管理杂志》《中国民族民间医药》等。

四、研究结果

功能翻译理论为中医文化翻译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和理论依据。过去十几年来,学术界涌现出越来越多的研究成果,研究深度和广度都有所提升,且呈现出以下特点和趋势:(1)研究由最初的多为理论研究转为理论和实证研究共同发展;(2)研究的人员不仅有来自翻译学、语言学领域的专家学者,也有来自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医史等领域,以及来自交叉学科方向如中医外语、医用英语、中医翻译等领域的专家;(3)从功能翻译理论视角探讨中医文化翻译的源语和目的语,除了适用于汉语和英语之外,还有适用于俄语、日语等。

五、结语

中医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重要部分,如何“走稳”“走好”是值得研究的一个新课题,也是摆在翻译学以及中医领域的专家学者们面前的一个新挑战。功能翻译理论为中医文化的外译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和理论支撑,翻译过程考虑的因素有翻译发起者、译者、原文本制造者、目的语接受者,等等。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行为。鉴于中医文化翻译的特点,培养精通外语且懂翻译学以及中医学的复合型人才以及加强翻译学和中医学两方面专家学者的充分交流和合作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仲伟合,仲钰.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论[J].中国翻译,1999(3):47-49.

[2]张美芳.功能加忠诚——介评克里丝汀·诺德的功能翻译理论[J].外国语,2005(1):60-65.

[3]卞建华,崔永禄.功能主义目的论在中国的引进、应用与研究(1987——2005)[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5):82-88.

[4]杨英明.论功能翻译理论[J].中国翻译,2001(6):39-42.

[5]位方芳.借鉴与挪用: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在中国[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7(2):63-67.

[6]马红,林建强.功能翻译理论与其翻译原则和方法[J].外语学刊,2007(5):118-120.

[7]张锦兰.目的论与翻译方法[J].中国科技翻译,2004(2):35-37.

[8]何庆机.国内功能派翻译理论研究述评[J].上海翻译,2007(4):16-20.

[9]胡作友.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述评[J].学术界,2008(6):249-255.

[10]黄远鹏.再论奈达翻译理论中的“功能对等”[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0(4):101-104.

作者:夏迎庆

第2篇:现实性文献综述法及其在中医药领域研究中的应用

摘要现实性文献综述法,也称为现实性文献整合法,是一种明确的、由理论驱动的证据综合方法,旨在解开复杂干预在特定环境下,如何工作(或失败的原因)机制的研究方法,具有解释性而非判断性。现实性文献综述法最初用来研究复杂社会干预,目前主要集中在卫生政策及医学领域。该方法根植于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和评估等领域的哲学和应用,是一种综合医疗保健证据的方法。而其与以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为思维架构,根据患者及环境整体辨证施治的具有人文与医学科学双重属性的中医药研究不谋而合。因而,可以考虑在中医药研究中应用实践,从而助力于中医药研究的发展,为中医药研究带来新的可能。现详细介绍现实性综述法的定义及发展过程,比较现实性综述法与系统综述法的区别,并就其具体实施步骤进行了研究及梳理,以便于应用和实践。最后,讨论其在中医药领域研究中应用的可行性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现实性文献综述法;中医药;系统综述;研究方法;复杂干预;证据整合;理论驱动;定量和定性研究

Realist Review and Its Applicatio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YANG Sihong,GUAN Yingjie,CHANG Wenjing,LIU Jianping,CHEN Wei

(Centre for EvidenceBased Chinese Medicine,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Beijing 100029,China)

中圖分类号:R242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3-7202.2022.04.011

随着循证医学在国内的迅速发展,基于当前可获得的最佳证据来指导及支持临床实践受到比较一致的认可。其中系统评价作为一种研究证据整合方法,通过其获得的证据是当前证据金字塔的最高级别证据。系统评价多是基于定量研究的结果,获得的是干预与结果之间具有绝对因果关系的研究。目前系统评价在中医药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然而,中医药临床实践过程作为一种复杂的干预手段,其临床效果不仅是和干预本身相关,临床医师辨证论治的水平及其临床经验也是影响临床效果的一部分,因而,在中医药临床疗效的研究中,仅通过干预本身相关的定量研究而对其效果进行评价是不够的。现实性文献综述法,也称为现实性文献整合法,是一种明确的、由理论驱动的证据综合方法,旨在解开复杂干预如何工作(或失败的原因)的机制的研究方法。其可以很好地解开中医药研究基于“辨证论治”和“整体观”临床实践的过程及其起效机制,从而有助于中医药的研究及其发展和临床应用。以下将对现实性文献综述法的基本概念、发展和研究实施过程等相关内容进行介绍。

1现实性文献综述法的定义

现实性文献综述法(Realist Review)是2002年由Ray Pawson率先提出的一种明确的、由理论驱动的证据综合方法,旨在解开复杂干预如何工作(或失败的原因)的机制[1]。现实性文献综述法试图了解社会干预中起作用的内容,尝试建立因果关系,了解将它们联系起来的潜在机制以及发生这种关系的背景,从而获取在特定环境和情景下,什么适用于谁,以及在什么情况下适用,用以支持基于现有证据构建方案理论(Program Theory)以满足不同社会环境中的需求。

2现实性文献综述法的发展

2002年,Ray Pawson首次给出了现实性文献综述法的定义,即“旨在获取有关在特定情况下适用于某情景(Context),某方面和主题的信息,适用于哪些对象以及在何种情况下的信息”。同年,Ray Pawson进一步补充了其定义为“支持基于现有证据构建方案理论以满足不同社会环境中的需求”,该补充说明了现实性文献综述的目的和应用范围[1]。

2005年,Ray Pawson首次将现实性文献综述法应用于复杂社会干预,进一步完善了现实性文献综述的定义和实施步骤,并进一步将现实性文献综述法定义为一种研究性合成,其重点是具有解释性,旨在特定的某情景和某背景中解开复杂程序如何工作(或失败的原因)的机制[2]。

2012年,Kirst等[3]主张在社会流行病学领域中更多采用现实性文献综述法为基础的系统评价方法。并认为此类研究方法是在综合评估干预措施时识别关键干预机制和环境影响的重要方法,同时这些措施也将为研究复杂的健康问题提供信息。

同年,RycroftMalone等[4]讨论了现实性文献综述法在循证医学中的应用。通过详细描述现实性文献综述法的应用过程,回答了“什么干预措施和策略可以有效地实现循证医疗?”的问题,并讨论了现实性文献综述法的优势和挑战。

2013年,Saul等[5]总结出快速现实性文献综述法,帮助决策者对有时间限制或正在发生的问题采取应对措施,同时保留了现实性文献综述法的核心要素。

2013和2014年,有人通过RAMESES(Realist And Metanarrative Evidence Syntheses:Evolving Standards)项目研究并发表了现实性文献综述法的一系列方法学方面的文章,包括编制的方法学指南、质量、发表标准、报告规范和培训材料[68],进一步地完善了现实性文献综述法的方法学。

2018年,世界卫生组织撰写及发表的卫生政策和系统的证据综合方法指南中,介绍了现实性文献综述法在卫生政策及系统中的应用,并认为现实性文献综述法对于理解复杂干预措施方面具有优势[9]。

3现实性文献综述法与系统综述的关系

现实性文献综述和系统综述都是证据整合的方法,二者有相同之处而又有所不同。在综述步骤上二者是相似的,但与系统综述顺序推进不同的是,现实性文献综述的过程是重复和迭代的。系统综述和现实性文献综述法的区别见表1。

首先,在研究目的和内在逻辑方面,系统综述的目的是找到对研究对象有影响的干预措施,或是避免有害的措施,研究方案设计时,其本身已被假定具有因果联系,综述的整个过程及方法始终带有一定的模式,即从因果角度说明方案如何实现其效果。因此,在综述本体论方面,系统综述中在确定研究问题后,讨论且明确纳入排除标准,并通过研究清楚地说明其效果,同时结合Meta分析,以寻求可靠的方法来衡量不同类型干预方案的净效果,并进行分析,所以在研究基线方面,更倾向于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的研究基线,其研究基线具有可比性,也排除了其对研究的干扰。而现实性文献综述法的目的,并不是得出干预措施是否有效的判断性结论,而是着重于解释复杂干预措施在特定环境下如何工作(或失败的原因)的机制[1]。在形式上,对方案效果的解释如下,一项干预的因果力量在于其内在机制(M),即其关于方案资源如何影响干预进行的基本理论。这一机制是否真的被触发,取决于情景(C)、干预的特性和实践的地域性等。因此,方案(尤其是在一些试验过程中),在一系列情境下产生不同的效果/结局(Outcome),这一特点被称为情境机制结局模式(ContextMechanismOutcome configuration,CMO configuration)[1011]。遵循这一逻辑,现实性文献综述法对综述过程有了不同的关注,入口点可能是最重要的出发点,现实性文献综述对因果关系采取“生成性”理解[12],这试图打破一直以来的研究思路,即以“方案是否有效”的问题为基础进行评估。事实上,不是方案起作用,而是围绕方案所提供的资源,使干预能够发挥作用[1]。如何解释方案所提供的资源影响干预进行这一过程被称为方案的“机制”,它是现实性文献综述评价所围绕的中心。因此,现实性文献综述中的方案本体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生成表1系统综述和现实性文献综述法比较比较内容系统综述[18]现实性文献综述[5,1921]研究顺序直线单向迭代,重复研究目的

尋找最有效果的方案

全面地展示复杂干预措施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对于谁,产生了什么样的效果提出并形成问题阶段

根据临床调研提出并形成PICO结构的研究问题;根据研究对象、干预措施、对照措施、结局指标、研究设计及语言等确定纳入和排除标准

根据干预的性质、内容、使用环境或背景、研究目标,确定临床问题。根据理论完整性、理论判断、比较、现实测试,完善研究目的;通过探索性检索来草拟研究理论清单,对理论进行分组,分类或综合,设计一个基于理论的评估框架,以“填充”证据检索阶段

制定检索策略、进行系统、全面无偏倚的检索,检索常用的数据库(CNKI、CCD、CBM、CSPD、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等),还应包括手工检索发表或未发表的资料,必要时与药品生产厂家联系获得资料,检索不能限制语言探索性的背景搜索,以获得初步研究概况;逐步集中精力确定关键研究理论,并根据新出现的数据完善纳入标准;确定抽样策略,用于检验这些理论的定义子集,使用“滚雪球”抽样以探索是否有新的假设出现;综述接近完成时结束最后检索的补充性研究

筛选评估研究和提取资料阶段

筛选研究:至少2位研究人员独立筛选,制定解决分歧的策略,记录排除的研究及其排除的原因。评估研究的质量:至少2名研究人员使用相对应的评价工具评价研究质量提取数据:设计数据表并进行预提取,考虑至少2名研究人员独立提取筛选评估研究,通过相关性和严谨性判断来筛选评估研究,以补充正式的关键评估清单,并考虑其是否“符合研究目的”;提取数据,设计一套“定制”的数据提取表和方案,从不同的研究中提取不同的数据,用证据填充评估框架

数据分析,解释结果阶段

数据分析:根据系统评价资料的性质,定量资料采用Meta分析,定性资料采用描述分析;解释结果:主要涉及证据的强度、结果的可应用性、其他与决策有关的信息如干预措施的利、弊、费用的权衡

数据分析:综合数据以实现研究理论的完善,即确定哪种方法适用于谁,如何以及在何种情况下使用,同时允许研究目的推动综合过程,使用“矛盾的”证据来生成有关情景影响的证据

解释结果:将结论作为一系列特定环境下的决策点来呈现,结论的一般格式为“如果是A,则是B”或“如果是C,则D不太可能起作用”完善或更新阶段

改进与更新:当有新的临床研究证据出现,就应当进行更新

传播与应用:与主要利益相关者一起起草并测试建议和结论,尤其关注可以在当前环境中发挥关键作用的研究结果。同时与从业者和决策者合作,在特定情况下应用研究结果

评估:考虑到应用环境的差异,评估研究方案调整的程度,因为“相同”方案可能会在一种情况下被补充,在另一种情况下被修改,而在另一种情况下被弃用

机制”和“情境结果”。所以,在数据综合中对基线信息采取了询问的形式,询问“什么在什么情况下对谁有用”的信息。

其次,在检索和纳入证据方面,二者也有所不同。传统的系统综述在检索阶段,有效地以一种明智的方式集中检索证据,其检索最显著的特征是全面、系统的、有明确的截止时间,仅对研究方案本身证据的检索,检索过程呈“单向直线”型,同时尽量减少偏移,以获得现有的最佳的证据。但由于忽视与干预的复杂性和背景有关的细节,它们有过于简单化和书面化的风险,限制了其在决策中的使用[1314]。系统综述的纳入证据类型多为位于证据金字塔顶端的随机对照试验相关的研究。现实性文献综述对检索不限制具体的截止日期,不要求系统全面,当新的证据从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中出现或者同行的评论中出现疑问时,都可以讨论且补充检索,使用“滚雪球”抽样以探索是否有新的假设出现,最终直至达到理论饱和。其检索过程是“循环、迭代”的。关于研究问题,它不局限于研究或方案評估本身,而是与研究方案背后的理论有关的证据都可以考虑纳入。现实性文献综述法并不遵循严格的证据等级制度,鼓励纳入各种类型的证据(即定量和定性的证据)[1517],任何来源的证据都可以包括在内,如政策审查,与利益相关者的磋商,专家焦点小组会议/访谈和灰色文献中获得的定性证据和其他证据。此外,在检索阶段,允许利益相关者参与进来,以便可以调查干预措施实施的过程及实施的影响,以确保最终研究结果的实际相关性。

最后,在概括总结方面,系统综述的最终目的是寻找那些在最大规模上发挥最大作用的方案中的干预措施,其知识转化的模式是识别和模仿最有效果的方案类别(或避免最危险的方案)。而现实性文献综述法不像传统的系统综述那样标准化或可复制的,它是交互的和循环迭代的,这些非线性和辩证的特征赋予了分析研究理论制定过程中研究工作的动态性、历史情境化、可能涉及的多角度考虑和利益相关者参与。其基本原则是干预(I)、情景(C)、机制(M)和结果(O)之间的联系。基于这样的研究特点,现实性文献综述法向研究者提供了复杂干预措施实施过程和效果的详细、明确、实际的结果,全面地展示了复杂干预措施的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对于谁,产生了什么样的效果,这样的结果展示中既存在正面的结果,也存在负面的结果,然而,这二者对于决策者都是重要的。

4现实性文献综述法的步骤

4.1第1阶段:明确研究范围

4.1.1组建现实性文献综述小组包括来自不同知识领域、在学术/研究和项目实施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和培训经历的小组成员,在参与各个阶段执行的同时,迭代地修改初始方案并可以随时访问(如有必要)综述过程的所有阶段。

4.1.2讨论研究主题及可能的理论定位对所提出的主题进行文献的简要检索,并通过文献综述或专家咨询,找出解释感兴趣的现象或理论,可以在研究期间对发现的理论进行深化、反驳。

4.1.3确定及形成研究问题考虑到干预的性质和内容、使用情况或背景、研究的意图或目标。研究应包含部分或全部的要素,即干预措施是什么,如何工作,为什么,为谁,在什么程度,在什么情况下,在什么时间段。同时,应说明应用现实性文献综述法的目的和可能的贡献。

4.1.4完善研究的目的、理论完整性在这一阶段,研究人员应反映干预是否如预期的那样起作用;进行理论判断,即有关干预的哪些理论似乎最合适;比较不同群体在不同情境下的干预效果;进行现实测试,考虑干预的意图如何转化为实践。

4.1.5阐明要探索的关键理论通过第2阶段的检索过程中的探索性检索,草拟一份研究方案的理论清单。对探索性检索到的文献中的理论进行分组,分类或综合,设计一个基于理论的评估框架,以“填充”证据。

4.2第2阶段:检索证据

4.2.1探索性检索对研究主题及可能的理论进行探索性检索,以获得对研究概况的初步了解;关键理论检索:1)通过文献检索与参与者(利益相关者)的讨论,逐步集中精力确定关键研究理论,并根据新出现的数据完善纳入标准;2)确定检索的抽样策略,用于检验这些理论的定义子集,使用“滚雪球”抽样以探索是否有新的假设出现;3)综述接近完成时结束最后检索到的补充性研究。

4.2.2检索过程说明调整检索过程,指明检索电子数据库的位置,如数据库名称、检索词、检索日期和上次搜索;定义必要的资料(例如定量、定性和灰色文献)和数据的饱和点,以结束对证据的检索;如果包括利益相关者咨询、访谈和(或)焦点小组,说明如何确定和选择参与者。

4.3第3阶段:筛选、评估和提取研究

4.3.1研究筛选及评估通过判断相关性和严谨性来筛选及评估,以补充正式的关键理论评估清单,并考虑证据是否“符合研究目的”。其中相关性,即研究是否涉及正在测试的理论?严谨性,即研究是否支持研究人员得出的结论?该阶段需要明确的流程图已说明筛选及纳入的情况,流程图应详细说明研究来源(数据库、参考文献等),被评估合格并纳入综述的研究数量,同时还应说明每一阶段被排除研究的原因等。

4.3.2数据提取设计一套“定制”的数据提取表和方案从不同的研究中提取不同的数据,用证据填充基于理论的评估框架,数据提取表内容包括纳入研究的基本特性,以及最终能否从中得出主要结果及结论,即确定干预是什么、为谁工作、如何工作以及在什么情况下工作。

4.4第4阶段:综合证据并得出结论

4.4.1数据分析可能会利用必要的抽样来测试子集,并通过“滚雪球”来探索新的假设。从研究中提取数据并利用矛盾的证据生成情景影响的证据促进合成过程。详细描述分析合成过程,包括有关分析结构和分析过程的信息。

4.4.2理论检验结合数据分析结果,对最初确定的理论进行确认、反驳或提炼,开发一个更清晰明确的理论(方案),允许开发人员/决策者参与对综述结果的修订,从而制定层级理论框架以解释研究结果。层级理论框架内容是制定的理论框架及其基本要素,包括研究的条目有哪些,确定哪些条目有效,工作于谁,如何工作,在什么情况下工作,评价并展示所提出的理论及其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

4.4.3结果总结总结主要结果,研究目标、研究问题、焦点和目标受众、优势、局限性和未来研究方向;报告综述的优势和局限性,包括对综述过程所有阶段的考虑,以及对支持已出现的解释性意见的证据效力;与现有文献比较,在适用的情景,将研究结果与同一主题的现有文献进行比较。

4.4.4结论和建议让主要利益相关者、从业人员和决策者参与,讨论研究结果为政策和实践所能提供的建议。以一系列情景决策点的提出结论,其格式一般为“如果是A,则是B”或“如果是C,则D不太可能起作用”。

4.5第5阶段:传播、实施和评估让主要利益相关者、从业人员和决策者一起起草并测试建议和结论,尤其关注可以在当前环境中发挥关键作用的研究结果;同时与从业者和决策者合作,在特定情况下应用研究结果;根据应用情景的差異,评估研究方案调整的程度,因为相同方案可能会在一种情况下被补充,在另一种情况下被修改,而在另一种情况下被放弃。现实性文献综述法的实施步骤见图1[2,1921]。

5现实性文献综述法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

中医药的干预措施为复杂干预,包括汤药、针刺、艾灸、推拿等,且其药物作用方式及机制等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例如药材的炮制方式不同,则其作用功效不同。此外,在临床干预实施过程中,除了干预措施本身之外,还需要中医师基于整体观以及辨证论治的思路对患者当下的情况进行充分考虑后进行治疗。治疗效果和干预手段、医生经验、医生(患者)心理、医疗政策、患病情况、地理因素及社会环境等关系密切。因此,在评价中医药临床干预措施的疗效时,除了干预措施本身之外,以上因素也需要考虑在内。这和现实性文献综述法的目的不谋而合,在研究过程中,现实性文献综述法不局限于干预或干预方案本身,而是聚焦于干预背后的资源对干预及其干预结果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探索其背后的理论,因此有助于解释复杂干预措施在特定环境下如何起效(或为何失效)的机制。此外,现实性文献综述法还可以使利益相关者参与整个过程,并鼓励纳入各种类型的证据(即定量和定性的证据),以便可以调查干预措施工作的过程和影响,提供了对于复杂干预措施详细、明确而实用的理解,而这可能对决策者有更大的帮助。虽然目前尚未发现现实性文献综述法在中医领域当中的应用。但是,我们认为现实性文献综述法符合中医药复杂干预的特点,可以考虑将其应用到中医药研究中,为中医药研究带来新的可能。

但是,该方法在中医药研究当中应用时需要注意以下问题,首先,现实性文献综述在研究过程中,在考虑了干预方案本身相关的研究之外,还集中于影响干预方案作用的理论,因此在纳入文献时,任何来源的证据都应该包括在内。与现代医学文献相比,中医古籍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和独特的优势,古籍对于中医临床行为的指导作用更强,在现实临床诊疗过程中,中医经典古籍,名老中医经验类的诊治思路是影响医生诊治过程的重要一部分。所以古籍文献的检索在现实性文献综述法中非常重要。为了保证高质量的检索,选用的古籍数据库应具备古籍数量充足,古籍版本为经过权威机构筛选认可的“善本”两大特点,方能获得翔实的数据。

其次,现实性文献法鼓励利益相关者在早期积极参与研究过程,讨论、测试及应用评估研究内容及结果,提供其具体的经验,以便获得文献研究时难以掌握的数据和信息。对于中医药研究,其利益相关者包括医生、患者,以及医疗决策者。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临床实际效果和就医经历都是需要考虑的,因此在研究早期应尽早使医生、患者、医疗决策者参与进来,从而能使研究过程及临床应用更符合实际情况和需求。

最后,现实性文献综述法中仍然需要对文献进行评估。现实性文献综述法中文献评估的方法是评估其与理论框架的相关性和严谨性,目的是帮助理论框架的搭建及理论模型的完善。目前,尚没有统一客观评估工具。中医药研究的证据类型包括但不限于临床试验,古籍经典、名医医案等,其证据类型及来源均不同,因而评价方式也应不同。在中医药研究中应用其证据评估时,应当在评估前,研究人员讨论并拟定评估其相关性及严谨性的具体条目,在确定后进行预评估,以测试评估方案的可行性,并在研究中报告评估的具体内容及结果,以明确理论框架的研究过程。

总之,现实性文献法的研究特点与中医药研究的特点互相契合,可以考虑将其应用到中医药的研究当中,在本篇文章中讨论的注意事项之外,其他考虑因素还需要研究者们在实际应用中总结及讨论。期望现实性文献法的提出能够为中医药的研究带来新的可能,同时给研究者们带来启示,以获得中医药研究新的发展。

参考文献

[1]Pawson R.Evidencebased Policy:The Promise of ‘Realist Synthesis’[J].Evaluation,2002,8(3):340358.

[2]Pawson R,Greenhalgh T,Harvey G,et al.Realist reviewa new method of systematic review designed for complex policy interventions[J].J Health Serv Res Policy,2005,10(1):2134.

[3]Kirst M,O′Campo P.Realist review methods for complex health problems.In:O′Campo P,Dunn JR,editors.Rethinking social epidemiology[M].New York:Springer,2012:231245.

[4]RycroftMalone J,McCormack B,Hutchinson AM,et al.Realist synthesis:illustrating the method for implementation research[J].Implement Sci,2012,7:33.

[5]Saul JE,Willis CD,Bitz J,et al.A timeresponsive tool for informing policy making:rapid realist review[J].Implement Sci,2013,8:103.

[6]Wong G,Westhorp G,Pawson R,et al.Realist synthesis:RAMESES training materials[EB/OL].(201307)[20200801].http://ramesesproject.org/media/Realist_reviews_training_materials.pdf.

[7]Wong G,Greenhalgh T,Westhorp G,et al.RAMESES publication standards:realist syntheses[J].J Adv Nurs,2013,69(5):10051022.

[8]Wong G,Greenhalgh T,Westhorp G,et al.Development of methodological guidance,publication standards and training materials for realist and metanarrative reviews:the RAMESES(Realist And Metanarrative Evidence SynthesesEvolving Standards) project[J].Health Serv Deliv Res,2014,2(30):5.

[9]Langlois EV,Daniels K,Akl EA,editors.Evidence synthesis for health policy and systems:a methods guide[M].Geneva: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18:5456.

[10]Pawson R,Tilley N.Realistic evaluation[M].London:Sage,2004:69.

[11]Pawson R,Tilley N.An introduction to scientific realist evaluation[S].Evaluation for the 21st century:A handbook,1997:405418.

[12]Jagosh J.Realist Synthesis for Public Health:Building an Ontologically Deep Understanding of How Programs Work,For Whom,and In Which Contexts[J].Annu Rev Public Health,2019,40:361372.

[13]Greenhalgh T.Outside the box:Why are Cochrane reviews so boring?[J].Br J Gen Pract,2012,62(600):371.

[14]Greenhalgh T,Thorne S,Malterud K.Time to challenge the spurious hierarchy of systematic over narrative reviews?[J].Eur J Clin Invest,2018,48(6):e12931.

[15]Schiller CJ.Critical realism in nursing:an emerging approach[J].Nurs Philos,2016,17(2):88102.

[16]Maxwell J A,Mittapalli K.Realism as a Stance for Mixedarch Research[S].2nd ed.SAGE Handbook of Mixed Methods in Social & Behavioral Research,2010:145168.

[17]Patomki H,Wight C.After postpositivism? The promises of critical realism[J].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2000,44(2):213237.

[18]中國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循证医学专业委员会.中医药与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方法指南[S].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35(8):901932.

[19]Yonekura T,Quintans JR,Soares CB,et al.Realist review as a methodology for using evidence in health policies:an integrative review[J].Rev Esc Enferm USP,2019,53:e03515.

[20]Wong G,Greenhalgh T,Westhorp G,et al.Realist methods in medical education research:what are they and what can they contribute?[J].Med Educ,2012,46(1):8996.

[21]Wong G,Greenhalgh T,Pawson R.Internetbased medical education:a realist review of what works,for whom and in what circumstances[J].BMC Med Educ,2010,10:12.

(2020-11-09收稿本文编辑:杨觉雄)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81830115)

作者简介:杨思红(1995.02—),女,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循证中医药方法学,Email:sihong_yang@bucm.edu.cn

通信作者:陈薇(1979.01—),女,博士,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循证中医药方法学,Email:chenweibucm@163.com

作者:杨思红 关英杰 常文婧 刘建平 陈薇

第3篇:论中医文献数字化研究

摘要:本文主要从中医文献的特点、文献数字化的内涵和优势两方面探讨了中医文献数字化的必要性和研究意义,以国内外数字化图书馆和数字化期刊为例介绍了中医文献数字化的研究背景,阐述了中医现代和古典文献数字化的研究现状,重点阐述了中医古籍数字化研究情况,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建议。

关键词:中医文献;中医古籍;文献数字化;古籍数字化;信息技术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5.10.001

Key words:TCM literature;TCM ancient literature;literature digitization;ancient literature digitization;information technology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迅猛发展,人们获取和利用信息的方式产生了巨大变革,文献信息载体也逐渐向数字化、网络化方向发展。中医文献的数字化建设、数字化产品,以及网络化服务,将成为中医文献现代发展的主流趋势。

1 中医文献数字化的研究意义

1.1 中医文献的概念及特点

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GB/T 3792.1-1983)将文献定义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那么,中医文献就是记录中医药相关知识的载体。

中医药是我国传统医药,历史悠久,具有独特的中医理论体系、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突出的临床优势,而中医文献则是积累、传承、发展中医学术的主要载体。《中国中医古籍总目》[1]收录了1949年以前出版的中医图书13455种,可见中医古典文献浩如烟海。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医药领域的科学研究得到了空前发展,产生了无数中医现代文献,形成了中医文献数量庞大、内容繁杂的现状。中医古典文献主要以雕版或活字印刷的纸质线装书为载体,还有甲骨、金石、简牍、卷轴、绢帛等形式;中医现代文献主要以印刷的图书、报刊为载体,还包括光记录、声记录、电记录、磁记录等,及相应的摄影、录音、录像等载体材料。总之,中医文献具有数量庞大、内容繁杂、载体丰富、形式多样的特点。

1.2 文献数字化的内涵和特征

文献数字化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介质的文本(包括印刷图书)、图形、图像、声音、视频等信息进行格式转换和压缩处理,使其转化为数字信息并存储,然后通过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为依托进行信息传递,实现检索,为读者提供信息服务。文献数字化的实质是形成有序的信息空间,实现真正意义的信息资源共享。

数字化文献资源具备以下基本特征:①文献数字化必须实现文本字符的数字化;②提供基于超链接设计的立体浏览阅读环境;③具有强大的智能化检索功能;④具有研究支持辅助功能。数字化文献与电子文献的概念并不相同。电子文献指用电子数据的形式把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形式的信息存放在光、磁介质中,并通过计算机或网络通信等方式表现出来,包括电子期刊、电子杂志及软磁盘、只读光盘和交互式光盘等,一般只具备简单的检索、打印、编辑功能,是纸介质图书的简单延伸。而数字化文献还具备知识发掘、分析、重组和利用的功能,有学者将两者形象地比喻为“电子版文献主要承续了文献的形貌,而数字化文献则是在承续文献形貌的前提下揭示其蕴涵的精神”[2]。因此,数字化文献的内涵更加丰富,功能更加完备,更能满足文献整理的现实需求,符合文献研究的发展趋势。

1.3 中医文献数字化的必要性及意义

中医文献是中医药相关知识的载体,其承载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是中医学科宝贵的财富,是中医教育的基础、临床实践的基础,也为中医科研提供了思路,中医学术的发展离不开中医文献。因此,对中医文献的整理研究,对其中所蕴含的科学信息的挖掘和利用是中医学科发展的必经之路。中医文献具有数量庞大、内容繁杂、载体丰富、形式多样的特点,尽管传统中医文献学方法纯熟,应用广泛,但如果仅依靠传统的目录、版本、校勘等中医文献学方法整理研究中医文献,显然已无法满足中医文献研究的现实需求和中医学术发展的需要。

随着计算机技术、数字存储技术、现代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及有机结合,人们获取信息和知识的途径产生了巨大变革,推动了文献数字化的产生与发展,而文献数字化也对文献信息的生产、保存和利用效率产生了巨大影响。中医文献数字化有利于中医文献的保存,尤其是珍贵的中医古籍;有利于提高文献信息的利用率,实现文献资源的共享;有利于开展科研工作,方便文献搜集与整理,以及最新科研成果的推广;有利于中医知识与文化的社会化传播和服务。因此,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中医文献数字化是现实的需要,也是历史的必然。

2 中医文献数字化研究背景

2.1 数字化图书馆

以数字化图书馆为例,美国最有影响的数字图书馆项目“美国的记忆”(American Memory)数字化了一些对美国历史具有重要意义的馆藏,通过网络向各界发布,是文献数字化思想的典型实例。法国国家科技信息研究所在获得法国版权管理机构和出版商许可前提下,将约2000种期刊通过扫描进行了全面的数字化,在法国国内提供服务。日本国会图书馆(NDL)和27个公共图书馆参加了全国联合目录网络项目,有760万条书目记录存贮在“信息基础设施中心”的联合目录数据库中。加拿大于2000年开始了“加拿大万花筒”计划,目的是加大图书馆资源的丰富性与多样性,旨在建立一个多媒体的、关于加拿大历史和现状资源、可以通过网络免费访问的数字图书馆[3]。

我国数字图书馆的核心主要是建设以各种中文文献信息资源为主的数据库群,包括各类国家级、省市级、高校、企业开发的数字图书馆。如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中国实验型数字式图书馆等国家级数字图书馆项目,广东省、江苏省数字图书馆在内的省市级数字图书馆,广东省高校数字(网络)图书馆、天津市高校数字(化)图书馆等各大高校数字图书馆,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数字图书馆由中国学术期刊电子杂志社、清华同方光盘股份有限公司、清华大学光盘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清华同方光盘电子出版社共同研发建设,是全球最大的中文知识信息资源库,实现了我国文献信息资源在互联网条件下的社会化共享与国际化传播,改变了人们学习和获取文献信息资源的模式,使我国各行各业获取与交流知识信息的能力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4]。

2.2 数字化期刊

以数字化期刊为例,国外20世纪六七十年代大型文献检索工具开始实行机读化,如美国《化学文摘》《生物学文摘》等发行了磁带版及书目数据库。20世纪80年代,全文数据库开始兴起,如荷兰Elsevier(爱思唯尔)数据库、ProQuest(普若凯斯特)数据库、OVID(奥维德)数据库等。1983年,美国著名商业期刊《哈佛商业评论》同时发行了印刷版和电子版,由Dialogue联机系统提供全文数据库检索。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光盘开始广泛应用于期刊数字化工作。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刊文献开始以E-mail或FTP方式在网络上传递。90年代开始,网络电子期刊蓬勃发展。

进入21世纪以来,数字化期刊迅猛发展。据统计,2010年,我国的数字出版业总体产值达1051.79亿元,其中互联网期刊约有7.49亿元,2011年第八次全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包括数字期刊和出版物在内的各种媒介的阅读率为77.1%[5]。由此可见,我国数字化期刊发展速度较快,并且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

3 中医文献数字化研究现状

3.1 中医现代文献的数字化研究

中医文献可分为古典文献和现代文献。现代文献主要以印刷的图书和期刊为载体,其数字化过程相对于古典文献数字化而言比较简单:一是依靠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完成文献组织方式与载体的数字化转变;二是图书报刊文献资源的数字化出版。有学者指出,我国数字期刊已形成了一个相对完善的运营体系,数字出版业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产业链,并逐渐向国际化方向发展[5]。以《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为例,该杂志目前已被《万方数据资源系统数字化期刊群》《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及英国《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文摘》、英国《全球健康》、《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等国际知名的数据库和检索系统收录,其网络平台也支持在线检索、浏览文献全文及下载功能,并在2010年尝试了基于开放获取(OA)的出版模式,旨在为中医药工作者提供更及时有效的中医药文献信息服务。

3.2 中医古典文献的数字化研究

目前,我国中医文献数字化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医古籍方面。中医古籍数字化是保护中医古籍的需要,是更广泛传播中医文化和信息的需要,也是建立中医知识库的基础需要。

2002年12月,原中国中医研究院成立了中医古籍数字化研究室,成为我国第一个专门从事中医古代文献数字化问题研究的机构,该研究室以信息基础建设及数字中医药为目标,以文献整理研究和数字化技术为基础,不仅建立了一套面向数字化的古籍整理规范,还建立了古籍数字化技术标准,创造性地提出“基于知识元知识表示体系”的古籍数字化理论与技术,推动了中医古典文献的数字化进程。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自2002年始对馆藏中医典籍进行了数字化再生性保护和利用研究,目前已建成《中医药珍善本古籍多媒体数据库》《中医药古籍资源数据库》,实现了部分中医古籍的数字化保护与利用。其中《中医药古籍资源数据库》现已收录1500种中医古籍的元数据信息,其中850种中医古籍的原文图像实现了电子阅览,为中医古籍数字化保护和利用开辟了途径[6]。

南京中医药大学拥有大量中医古籍图书,是2008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所在单位和第一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校图书馆以古籍原文图像作为主要数据来源,采用图文关联方式,将古籍中具有检索意义的内容数字化,提供检索、统计、整理和编辑功能,并建立索引关系,实现图文对照,既弥补了图像在检索和内容编辑上的不足,又可校对文本的准确性[7]。

目前,中医古籍数字化成果中具有代表性的是由湖南音像出版社发行的《中华医典》。其中收录中医古籍1156部[8]。自2001年以来已经发行了数万套,是目前应用最广泛、影响最大的中医古籍数字化产品。但其在文本和功能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如选目不足,版本选择失当,检索、打印、编辑功能不够完善等。

结合《中医药古籍资源数据库》的建设过程,李氏等[6]总结了中医古籍数字化存在的障碍,包括中医古籍中生僻汉字的处理、全国古籍数字化标准尚待建立、中医古籍数字化软件有待改进、古籍信息的精准检索、研究支持功能尚不完善、深度开发不够6个方面。

4 小结

中医文献数字化对中医文献的保存、文献信息的利用、文献资源的共享、科研工作的开展、中医文化的传播具有重要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历史意义。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国内外文献数字化获得了巨大发展,为中医文献数字化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中医文献数字化建设目前已取得了一定的建设成果,中医现代文献数字化已经相对完善,古典文献的数字化建设还存在不足和障碍。因此,需进一步培养中医文献数字化人才队伍、统一数字化标准、完善数据库和知识库建设、增强数字化中医文献的网络化服务功能。

参考文献:

[1] 薛清录.中国中医古籍总目[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

[2] 焦振廉.试论中医药文献的数字化研究[J].中医文献杂志,2004,22(4):30-32.

[3] 卢向东.文献数字化理论研究探微[J].四川图书馆学报,2004(4):4.

[4] 赖宁,蒋飞云.我国数字图书馆发展状况及趋势研究[J].现代情报, 2006,26(6):94-97,100.

[5] 张劲松.试析中国数字期刊的现状及未来发展[J].工会论坛,2013, 19(2):175-176.

[6] 李兵,刘国正,符永驰,等.从中医古籍数据库建设看中医古籍数字化[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9,16(3):92-93.

[7] 吴桂英.中医古籍文献数字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0,31(4):54-56.

[8] 中华医典(第五版)[M/CD].长沙: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长沙嘉鸿科技开发有限公司,2014.

(收稿日期:2014-08-23;编辑:梅智胜)

作者:王璐 祁兴华 虞舜

第4篇:中医药NGO的发展现状研究文献综述 陈筱倩

NGO,是英文non-government organization的缩写,直译为“非政府组织”,指的是那些独立于政府之外、不以营利为目的、志愿性的社会组织。NGO在全球范围的兴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它所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诸如环境、卫生、经济、反战、人权等等。[1] NGO作为一种公民组织,是西方公民社会理论发展的产物。经典的西方分析理论认为:公民社会与民主巩固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普特南在Making Democracy Work一书中认为,公民社会推动了民主的可持续发展。而民主巩固理论研究的集大成者戴蒙德也认为,公民组织作为公民社会的一种制度选择,对监督和保障政治民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是在中国,目前学术界对NGO的界定仍未形成共识,各种称呼并存,如非营利性组织(non-profit organization, NPO)、民间组织、第三部门(third sector)、志愿者组织(VO, volun-tary organization)等等。

至 2010 年底,我国正式注册的全国学术性社会组织有 198 个,约占全国性社会团体的 11%,其中团体会员单位 181 个。所属分支机构 3228 个,占全国性社会团体分支机构总量的 36.8%,以上统计数字显示,虽然我国的学会组织整体上呈现出一定的上升趋势,但总体数量偏少、且大多数学会机构设置不健全、半官方化和行政化等多种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会的健康发展。[2] 夏国美在《中国NGO的当代跨越》中分析了中国NGO发展的时代矛盾。她指出NGO的发展是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面临的时代性问题。所谓时代性问题,就是不以任何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具有历史必然性和社会结构性的问题,是社会复杂运动进程中由多元力量促进的不可避免的社会进程问题。从必然性看,中国实现现代化和市场化的进程促成了社会阶层结构和利益结构的分化,而各级政府对民众的利益和要求反映迟缓,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激增,出现了许多政府管不好、也管不了的事。在这种背景下,国家只有激发和调动NGO的积极性,承担起培育和完善公民社会的职能,才能弥补国家能力的不足并促进以政府-非政府合作为特征的治理和善治。于是中国NGO的发展从逻辑上讲就成为一种必然。

戴昌桥在《中国非政府组织现状探析》中运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从注册登记、草根组织、数量与发展速度、志愿性、独立性、税收制度等方面来对中国非政府组织现状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可以得出中国非政府组织发展现状为: 注册登记困难、数量少但增长快、草根式组织较多、志愿性低、独立性弱、资金来源的实质单一化、组织官僚色彩浓、税收优惠制度不完善。[3] 童红霞在《公共服务视域下我国政府与合作研究》中根据我国政府与的发展现状,指出目前我国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存在缺陷,而NGO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具有优势,这种优势互补为政府与开展合作提供现实的理由。[4]指出了目前我国政府与合作存在的障碍是什么,回答了政府与如何开展合作。

赵小平,王乐实在《NGO的生态关系研究—以自我提升型价值观为视角》中利用参与观察、深度访谈、焦点组座谈等方法,研究了四川地区草根组织联合体的成立与解体过程,得出两个结论。并非所 有的NGO对公民社会的发育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如果为自我提升型价值观所主导,它将倾向于对权力、社会声望以及项目资金等资源的占有和控制,在与其他主体出现对峙、冲突或控制的情形时,组织之间亦容易形成消极型生态关系,最终对公民社会的发育产生扭曲。自我提升型价值观下,资源和互动双方彼此控制的有效性共同决定着互动双方的生态关系是否朝向“互害”关系演化。当存在自我提升型资源且一方对另一方拥有绝对控制的能力时,的生态关系类型将取决于双方的互动行为利弊情况。[5]这篇文章以NGO自我提升价值为角度从正反两反面全面分析了非政府组织的作用,辩证地得出非政府组织发展可能存在的问题。

张海夫在《非政府组织在社会治理现代化中的作用》中分析了非政府组织对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推动作用。他从社会治理现代化需要非政府组织的嵌套引动和非政府组织推动社会治理方式的创新两方面论述了NGO的积极作用,即积极构建多元主体共治生态,大力推进社会治理机制创新,非政府组织可以承担公共服务的供给,非政府组织利于构建动态风险治理生态等。[6]但不足之处在于没有得出NGO在治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漏洞,以及对社会治理出现的负面影响。

龚凤兰在《NGO可持续发展的策略构想》中通过对NGO产生的理论基础、NGO的作用、NGO面临的资财困境的分析,提出NGO走出资财困境的路径,即民办公助、与企联姻、透明运作、自创财源、建立共识。[7]这些理论的提出为促进中国NGO的可持续发展有所裨益。

当前,对于NGO的理论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一、宏观分析国内NGO的发展现状。

二、NGO与政府的关系及合作。

三、NGO自身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四。NGO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分析。

中医药NGO的发展现状研究将以河南地区NGO为例,运用现代管理学的相关理论,以及文献法、分析法、归纳法等研究方法,分析河南地区NGO在功能定位和可持续发展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及对特定行业的影响及作用。

针对现有研究,我们需要关注以下问题:

1、中医药NGO的独立性,是指组织相对于政府的独立。因为这种独立是相对来说的,所以在人力资源的构成,组织的多样化,和经费支出等方面和政府部门有着较大的区别。中医药NGO的经费来源问题值得探究。

2、中医药NGO的成员应该是同一学科、领域的从业人员,且在学术领域有一定的优势的成员,加入和退出是自愿的,自主的吗?

3、中医药NGO的基本职能?学术交流、科学普及、宣传教育

4、中医药NGO的组织机构是如何设置的?

5、中医药NGO的推广宣传有哪些渠道?

参考文献:

[1]王名.中国NGO发展现状及政策分析,公共管理评论,2005(6):133-150 [2] 夏国美.中国NGO的当代跨越. 社会科学,2010,(3):50-57. [3]戴昌桥. 中国非政府组织现状探析.求索,2012,(4):60-62 [4]童红霞.公共服务视域下我国政府与NGO合作研究

[5]赵小平,王乐实. NGO的生态关系研究—以自我提升型价值观为视角, 社会学研究,2013,(1) [6] 张海夫.非政府组织在社会治理现代化中的作用,学术探究,2016,2(2):80-84. [7]龚凤兰. NGO可持续发展的策略构想,中国乡镇企业,2015,(6):158-160. [8]马长山. NGO的民间治理与转型期的法治秩序,法学研究,2005,4 [9]朱健刚.草根NGO与中国公民社会的成长,开放时代,2004,6 [10]王名.中国NGO的发展现状及其政策分析,公共管理评论,2006,6 [11]陈旭清. 中国 NGO 社会责任及实现模式,晋阳学刊,2010,(1):41-45 [12]李源晙. 中国特色的非政府组织:挑战与应对,世界经济与政治,2008,(9)

[13] 王玉生,罗丹. 国外 NGO 联盟研究述评,中国行政管理,2014,(30)

第5篇:怎样写文献综述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是对某一方面的专题搜集大量情报资料后经综合分析而写成的一种学术论文,它是科学文献的一种。

文献综述是反映当前某一领域中某分支学科或重要专题的最新进展、学术见解和建议的它往往能反映出有关问题的新动态、新趋势、新水平、新原理和新技术等等。

要求同学们学写综述,至少有以下好处:

①通过搜集文献资料过程,可进一步熟悉本专业文献的查找方法和资料的积累方法;在查找的过程中同时也扩大了知识面。

②查找文献资料、写文献综述是科研选题及进行科研的第一步,因此学习文献综述的撰写也是为今后科研活动打基础的过程。 ③通过综述的写作过程,能提高归纳、分析、综合能力,有利于独立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提高。

④文献综述选题范围广,题目可大可小,可难可易,可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自由选题。

文献综述与“读书报告”、“文献复习”、“研究进展”等有相似的地方,它们都是从某一方面的专题研究论文或报告中归纳出来的。但是,文献综述既不象“读书报告”、“文献复习”那样,单纯把一级文献客观地归纳报告,也不象“研究进展”那样只讲科学进程,其特点是“综述”,“综”是要求对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使材料更精练明确、更有逻辑层次;“述”就是要求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论述。总之,文献综述是作者对某一方面问题的历史背景、前人工作、争论焦点、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等内容进行评论的科学性论文。

写文献综述一般经过以下几个阶段:即选题,搜集阅读文献资料、拟定提纲(包括归纳、整理、分析)和成文。

一、选题和搜集阅读文献

撰写文献综述通常出于某种需要,如为某学术会议的专题、从事某项科研、为某方面积累文献资料等等,所以,文献综述的选题,作者一般是明确的,不象科研课题选题那么困难。文献综述选题范围广,题目可大可小,大到一个领域、一个学科,小到一种产品、一个方法、 1

一个理论,可根据自己的需要而定,初次撰写文献综述,特别是实习同学所选题目宜小些,这样查阅文献的数量相对较小,撰写时易于归纳整理,否则,题目选得过大,查阅文献花费的时间太多,影响实习,而且归纳整理困难,最后写出的综述大题小作或是文不对题。

选定题目后,则要围绕题目进行搜集与文题有关的文献。关于搜集文献的有关方法,前面的有关章节已经介绍,如看专著、年鉴法、浏览法、滚雪球法、检索法等等,在此不再重复。搜集文献要求越全越好,因而最常用的方法是用检索法。搜集好与文题有关的参考文献后,就要对这些参考文献进行阅读、归纳、整理,如何从这些文献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科学性和可靠性大的单篇研究文献十分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讲,所阅读和选择的文献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文献综述的水平。因此在阅读文献时,要写好“读书笔记”、“读书心得”和做好“文献摘录卡片”。有自己的语言写下阅读时得到的启示、体会和想法,将文献的精髓摘录下来,不仅为撰写综述时提供有用的资料,而且对于训练自己的表达能力,阅读水平都有好处,特别是将文献整理成文献摘录卡片,对撰写综述极为有利。

二、格式与写法

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而文献综述要求向读者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

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在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作。

前言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

主题部分,是综述的主体,其写法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可按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不管用那一种格式综述,都要将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归纳、整理及分析比较,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主题部分应特别注意代表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

造性的文献引用和评述。

总结部分,与研究性论文的小结有些类似,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对所综述的主题有研究的作者,最好能提出自己的见解。

参考文献虽然放在文末,但却是文献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不仅表示对被引用文献作者的尊重及引用文献的依据,而且为读者深入探讨有关问题提供了文献查找线索。因此,应认真对待。参考文献的编排应条目清楚,查找方便,内容准确无误。关于,要写好“读书笔记”、“读书心得”和做好“文献摘录卡片”。有自己的语言写下阅读时得到的启示、体会和想法,将文献的精髓摘录下来,不仅为撰写综述时提供有用的资料,而且对于训练自己的表达能力,阅读水平都有好处,特别是将文献整理成文献摘录卡片,对撰写综述极为有利。

三、注意事项

由于文献综述的特点,致使它的写作既不同于“读书笔记”“读书报告”,也不同于一般的科研论文。因此,在撰写文献综述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⒈搜集文献应尽量全。掌握全面、大量的文献资料是写好综述的前提,否则,随便搜集一点资料就动手撰写是不可能写出好多综述的,甚至写出的文章根本不成为综述。

⒉注意引用文献的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在搜集到的文献中可能出现观点雷同,,有的文献在可靠性及科学性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在引用文献时应注意选用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较好的文献。

⒊引用文献要忠实文献内容。由于文献综述有作者自己的评论分析,因此在撰写时应分清作者的观点和文献的内容,不能篡改文献的内容。

⒋参考文献不能省略。有的科研论文可以将参考文献省略,但文献综述绝对不能省略,而且应是文中引用过的,能反映主题全貌的并且是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文献资料。

总之,一篇好的文献综述,应有较完整的文献资料,有评论分析,并能准确地反映主题内容。

第6篇:【论文文献综述写作要求】文献综述怎么写?

文献综述怎么写

什么是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是研究者在其提前阅读过某一主题的文献后,经过理解、整理、融会贯通,综合分析和评价而组成的一种不同于研究论文的文体。

文献综述撰写的程序

一般经过四个阶段:即选题、收集阅读文献、拟定提纲(包括归纳、整理、分析)和成文。

1. 选题 撰写文献综述通常出于为从事某项科研、学术会议的专题、为某方面积累文献资料等等,所以,文献综述的选题一般是明确的,不像科研课题选题那么困难。撰写综述选题通常不宜过大。可选择自己所从事的专业需要研究的问题,或者与其密切相关的课题。如果是初学,最好从一些较小的题目开始。

2. 收集、阅读、整理文献 综述题目确定后,围绕题目收集和阅读文献。收集文献要求尽可能的齐全。要写好综述,收集文献是基础,阅读文献是关键。

收集和阅读文献、积累足够的文献以掌握丰富的资料,这是关键的一步。在浩瀚的医学论文中收集有关专业或专题的文献,需要掌握查阅文献的方法,以便尽快找出需要的文献。文献的检索方法有手工检索和计算机检索两类:查阅方法可参阅有关检索的专著。

对查到的文献首先阅读摘要或小结,了解该文献的主要内容,衡量其对所写综述的价值。然后,根据文献的重要性对原文进行精读摘录。阅读文献时要吃透原文的精神,掌握要义。阅读文献时还应围绕主题组织整理材料,整理文献应包括:作者、文题、刊名、年、卷、期、页码及内容(如核心内容、主要资料、数据和观点),以便写综述时引用。所写文献综述质量的高低,主要由文献阅读的质量来决定。写好「读书笔记」和「文献摘录卡片」,用自己的语言写下阅读时得到的启示、体会和想法,将文献中精髓摘录下来,不仅为撰写综述提供材料,而且对提高自己的思想表达能力、培养创造性的阅读能力也有帮助。

3. 拟提纲 文献综述必须在精读大量文献、结合自己工作的基础上,列出较详细的撰写提纲,写出大小标题,做到有纲有目。然后将主要资料、结果及主要观点分门别类列于其下。这就是「搭架子」。应尽量做到标题与内容一致,注意逻辑性,使撰写综述的框架结构达到层次分明,条理清楚。

4. 撰写 拟好提纲后,明确构思,材料齐全,就可以进一步组织材料、写成文章。

文献综述的写作要求

1、文献综述的格式

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而文献综述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再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作。

(1)前言,要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说明写作的目的、必要性、有关概念的定义,综述的范围,阐述有关问题的现状和动态,以及目前对主要问题争论的焦点等。前言一般200-300字为宜,不宜超过500字。

(2)正文,是综述的重点,写法上没有固定的格式,只要能较好地表达综合的内容,作者可创造性采用诸多形式。正文主要包括论据和论证两个部分,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比较不同学者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及其理论依据,进一步阐明问题的来龙去脉和作者自己的见解。当然,作者也可从问题发生的历史背景、目前现状、发展方向等提出文献的不同观点。正文部分可根据内容的多少可分为若干个小标题分别论述。

(3)小结,是结综述正文部分作扼要的总结,作者应对各种观点进行综合评价,提出自己的看法,指出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发展的方向和展望。内容单纯的综述也可不写小结。

(4)参考文献,是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参考文献的多少可体现作者阅读文献的广度和深度。对综述类论文参考文献的数量不同杂志有不同的要求,一般以30条以内为宜,以最近3-5年内的最新文献为主。

2、文献综述规定

(1)为了使选题报告有较充分的依据,要求硕士研究生在论文开题之前作文献综述。

(2)在文献综述时,研究生应系统地查阅与自己的研究方向有关的国内外文献。通常阅读文献不少于30篇,且文献搜集要客观全面

(3)在文献综述中,研究生应说明自己研究方向的发展历史,前人的主要研究成果,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等。

(4)文献综述要条理清晰,文字通顺简练。

(5)资料运用恰当、合理。文献引用用方括号[ ]括起来置于引用词的右上角。

(6)文献综述中要有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不能混淆作者与文献的观点。鼓励研究生多发现问题、多提出问题、并指出分析、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针对性强

(7)文献综述不少于3000字。

3、注意事项

(1)搜集文献应尽量全。掌握全面、大量的文献资料是写好综述的前提,否则,随便搜集一点资料就动手撰写是不可能写出好的综述。

(2)注意引用文献的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在搜集到的文献中可能出现观点雷同,有的文献在可靠性及科学性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在引用文献时应注意选用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较好的文献。(3)引用文献要忠实文献内容。由于文献综述有作者自己的评论分析,因此在撰写时应分清作者的观点和文献的内容,不能篡改文献的内容。引用文献不过多。文献综述的作者引用间接文献的现象时有所见。如果综述作者从他人引用的参考文献转引过来,这些文献在他人引用时是否恰当,有无谬误,综述作者是不知道的,所以最好不要间接转引文献。

(4)参考文献不能省略。有的科研论文可以将参考文献省略,但文献综述绝对不能省略,而且应是文中引用过的,能反映主题全貌的并且是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文献资料。

(5)综述篇幅不可太长。杂志编辑部对综述的字数一般都有一定数量的约定。作者在初写综述时,往往不注意这点,造成虚话、空话较多,重点不突出。综述一般不宜超过4000字。

综述并不是简单的文献罗列,综述一定有作者自己的综合和归纳。有的综述只是将文献罗列,看上去像流水帐,没有作者自己的综合与分析,使人看后感到重复、费解,材料与评述协调。

学术论文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

1.专著: [序号]作者.书名[M].版本(第1版不著录).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2.期刊: [序号]作者.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

3.会议论文集(或汇编): [序号]作者.题名[A].编者.论文集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4.学位论文: [序号]作者. 题名[D]. 学位授予地址:学位授予单位,年份.

5.专利: [序号]专利申请者. 专利题名[P].专利国别(或地区):专利号, 出版日期.

6.科技报告: [序号]著者. 报告题名[R].编号,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7.标准: [序号] 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颁布日期.

8.报纸文章: [序号] 作者. 题名[N]. 报纸名,年-月-日(版次).

9.电子文献: [序号] 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电子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

10.各种未定义类型的文献: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Z]. 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第7篇:文献综述--参考

前言 文献综述 贵州交通大发展与农产品物流体系构建研究 薛德好 (贵州大学xxxxx学院xxxx系物流管理08x)2001年8月1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中将物流定义为:物品从供应地向接受地的实体流动过程中,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 农产品物流是物流业的分支。刘东英将“农产品物流服务体系”定义为:在一定的农产品物流渠道节点的基础上,由农产品集成物流商通过集成分散的农产品专业物流商,组织一体化的农产品物流功能活动,为农产品供应链提供低成本的、高效率的农产品物流服务及其中所有关系的总和。 贵州是一个农产品极为丰富的省份,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开展。乘上西部大开发的快车道,农

1.国内外农产品物流现状

综观国外农产品物流现状,发达国家拥有便捷的交通网络,依托先进的物流技术和发达的基础实施,能够低成本,高效率的进行农产品物流活动。极其完备的农业组织成为其农产品物流的主体,有企业化经营的农场、农协、合作社和成熟的批发市场,加上规模化的经营管理,实现了规模经济,另外,高素质的物流人才和政府的有效调控和政策的高度支持,构建了比较完善的农产品物流体系,为实现高效的农产品物流活动提供了有力保障。总体来说,国外的农产品物流的运营模式归纳起来主要有东亚模式,北美模式,西欧模式等三种农产品运作模式。

1.1东亚模式的代表是日本和韩国,它们都是构建以批发市场为流通核心的农产品物流运作模式。在日本、韩国等一些东亚国家,农产品批发市场可以有效

1正文:

解决小规模农业生产和大市场、大流通之间的矛盾,这些国家农产品经由批发市场的流通率高达80%以上。

1.2 北美模式以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为代表,其特点都是建立农产品的直销体系,但批发市场也发挥着主导作用。在美国,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互联网的普及为异地交易提供了基础,便利的交通运输加快了农产品的物流速度,农产品物流渠道日益缩短。美国78.5%的农产品物流链条为“生产地—配送中心—超市与连锁店—消费者”。批发市场发挥着主导作用,这不仅是因为它为供求双方提供交易场所、交易信息、交易方式和过程管理,从而实现交易和集散功能,更为重要的是其具有价格形成、发现和结算功能。

1.3 西欧模式和东亚模式相比,其批发市场的流通比例较小,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西欧模式中,大型的批发市场都是一公益性为主的。

以上几种模式都是建立完备的而且竞争力极强的农产品物流主体,发达的交通运输网络和物流基础配套设施,先进的物流技术和管理体制,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下的。

我国的农产品物流交通及物流基础设施不完善,农村交通建设更是不足,无法形成综合有效的交通运输网络,在运输、储存装卸搬运等物流环节的货损率很高;虽然近几年国家政策大力倾斜,但是伴随着物流人才奇缺,农产品物流主体不具备竞争力,信息化程度不高,物流管理活动不到位等问题,我国农产品物流行业亟待升级。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的全面开展和农村交通网络及物流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先进物流理论和物流技术的广泛应用等,农产品物流将会在各种因素的努力下取得长足的发展。我国政府政策对现代农产品流通越来越重视。2008年发布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网络建设,加快建设现代粮食物流体系和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系统”。2009年3月出台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提出要”进一步加强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完善鲜活农产品储藏、加工、运输和配送等冷链物流设施,提高鲜活农产品冷藏运输。2010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要“支持重点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和升级改造,发展农产品大市场大流通”。 这一系列方针政策,不仅为我国新时期农产品流通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农产品物流体系的构建提供了

良好的外部环境。

2.交通发展对贵州农产品物流行业发展的影响

2011年贵州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显示:十一五期间,贵州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中,贵阳至广州、长沙、昆明、成都、重庆快速铁路开工建设,对黔桂铁路进行了扩能改造,铁路通车里程1983公里,在建里程1216公里。镇宁至胜境关等高速公路建成通车,贵广高速公路贵州段基本贯通,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507公里,在建里程2556公里;公路通车总里程近15万公里,96.9%的乡镇和29.6%的建制村通油路或水泥路。荔波机场建成通航,贵阳龙洞堡机场和遵义机场改扩建工程启动实施。新增内河航运里程241公里。以上的交通数据表明,在十一五时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虽然迅速,但是同样也不能满足我省农产品物流的发展需要,农产品物流仍然存在问题。交通基础设施不完善,导致农产品运输成本过高,货损大,物流效率低下。

综合交通网络的建设和畅通程度如何直接对农产品物流行业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而对我们贵州而言,运输成本过高和货损率较高是当前农产品物流发展的瓶颈。如果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等交通问题解决了,不但加快了农产品在省内的流通,提升农产品的附加价值,而且还可以将贵州的农产品直接运输到广东、四川、湖南等地区,开辟省外市场。但现实是物流基础配套设施跟不上形势发展,交通发展的瓶颈造成了运输成本偏高,物流运作效率低下,贵州农产品不具备竞争力等问题。

在贵州十二五之初,贵州省委省政府提出工业化和城镇化带动经济发展战略的大前提下,新一轮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开始。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以快速铁路、高速公路、民航机场等为重点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形成连通内外、覆盖城乡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新增铁路通车里程3000公里左右,铁路通车总里程争取达到5000公里。加快实施“六横七纵八联”高速公路网规划,新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3000公里以上,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超过4500公里,支线机场、航运码头或港口与铁路、高速公路的快速联络线和公路运输枢纽、完善路网结构。推进民用机场建设,基本形成布局合理、覆盖全省的民用航空运输网络。积极引进一批航空企业到我省设立基地航空公司,拓展国际国内航线,增加航班密度。加快乌江等水运通道和水库库区航运工程、农村渡口改造工程建设,提高航道等

级和通航能力。基本解决制约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交通物流问题。

根据政府对贵州未来几年的交通发展的规划和预期,贵州农产品物流体系的构建需要交通的大力支持,因为农产品物流业是固定资产投入较大的弱势产业,很大程度上依赖便利的交通基础设施,包括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和农产品仓储、交通运输条件和工具等设施的建设。为此要加强交通运输建设,不断完善运输网络,提高公路网的通达深度和能力。要加大对农产品储运设备的投入,改进原有的设备或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运输设备,及时淘汰不符合公路及食品卫生标准的车辆,加强保鲜冷藏库的建设,以确保冷藏农产品的质量。

综观世界各种农产品物流运营模式,归纳起来有三种,即东亚模式,北美模式,西欧模式。以日本和韩国为代表的东亚模式,是建立以批发市场为核心流通方式的农产品物流体系;北美模式以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为代表,其特点都是建立农产品的直销体系,但批发市场也发挥着主导作用;西欧模式和东亚模式相比,其批发市场的流通比例较小,大型的批发市场一般是以公益性为主。不管是以上哪一种农产品物流体系,只能代表在其相应的国情大环境下,它是成

结论 功的,并非是照搬东亚模式,北美模式或者西欧模式的成功过来我省的农产品就

能行得通。我们应该要立足贵州省情和生产实践,通过对贵州省的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等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分析,以现代农产品物流体系构建的目标与原则为切入点,论证贵州交通大发展与构建高效的农产品物流体系的可操作性和创新策略,提出贵州农产品物流体系构建的内容和途径。运用现代物流管理思想提升和完善我省农产品物流体系,构建一个高效的农产品物流体系,从而提升贵州农

参考文献:

[1] 周雄. 福建省现代农产品物流体系构建探析[J]. 武夷科学,2009,25(12):142~149.

[2] 王剑,李继成. 热带农产品贸易与市场流通体系建设[J]. 热带农业工程,2009,33(6):20~23.

[3] 陆琳. 快速交通通道对贵州物流业的影响及应对战略[J]. 物流商论,2010,(4):139~139.

[4] 韩波,岑挺,雷勋平. 浅析国外农产品物流模式的特点[J]. 中国物流与采购,2008,(23): 66~67.

[5] 王东红. 浅析新疆农产品物流体系的构建[J]. 管理科学文摘,2007,(11):

84~85.

[6] 罗斌. 我国农产品现代物流体系的改进问题研究[D]. 河南:河南农业大学,2009.

[7] 蒋国洲,张继军. 海南省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初探[J]. 海南金融,2009,

(4):32~34.

[8] 陈卫洪. 贵州省主要农产品物流过程中的市场竞争力支持体系分析[J].物流工程,2007,(7):78~80.

[9] 毛玉峰. 我国农产品物流现状与发展思路研究[J]. 物流工程与管理,2009,31(6):21~22.

[10] 刘琼. 贵州省“十二五”期公路交通需求预测研究[D]. 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9.

[11] 马丁丑. 加快甘肃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J]. 甘肃科技纵横,2010,33(4):7~8.

[12] 朱自平. 国外农产品物流发展对我国的启示[J]. 商场现代化,2008,

(54):89.

[13] 滕玉英. 中日两国农产品物流体系比较[D]. 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

[14] 毕玉平,陆迁. 山东农产品物流体系的构建[J]. 经济问题探索,2010,

(11):50~54.

[15] 盛晏. 湖南省农产品现代物流体系构建研究[J]. 企业技术开发,2009,28(11):118~120.

[16] 赵克志. 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R].贵阳:贵州省人民政府,2011.

第8篇:文献综述-参考

文献综述

LaFeO3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现状

08092410

张三

摘 要:LaFeO3作为钙钛矿型复合氧化物,是一种具有独特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新型材料,对LaFeO3的制备及其应用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综述了溶胶-凝胶法、低温熔盐法、共沉淀法、柠檬酸法、固-液界面法、固相反应法和燃烧法等制备LaFeO3的方法,概述了LaFeO3在光催化、汽车尾气处理、燃烧催化和复合固体推进剂等方面的应用。

关键词:钙钛矿、LaFeO

3、光催化

1. 引 言

随着工业技术的飞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目前国内常用的有机物废水处理技术难以达到有效的治理。大量研究表明,光催化氧化法去除水中有机污染物具有方法简单、氧化能力极强的特点。最近10年来,半导体光催化剂在应用中得到了飞快的发展。光催化降解有毒污染物质已成为比较热门的研究课题之一。目前研究较多的是TiO

2、WO

3、ZnO等氧化物半导体材料,对钙钛矿型复合氧化物ABO3光催化活性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1]。

钙钛矿型氧化物是一类容易形成阳、阴离子缺陷的化合物,其丰富的氧缺陷,很容易活化吸附氧分子。根据光催化原理,当催化剂处于溶液中时,在光的照射下激发出光致电子和光致空穴,使催化剂表面吸附氧、水等转化为高活性的·OH自由基,与表面有机物分子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使有机物降解[2]。具有典型ABO3型钙钛矿结构的具有LaFeO3此特性。

近年来,由于LaFeO3具有好的晶体结构、磁性、电导性、压电和电光性质,在固体电解液、固体燃料电池、发动机、电化学器件、传感器等领域得到应用[3]。它的研究成为材料科学新的发展方向,但在光催化降解有机物方面研究较少。

2. LaFeO3的结构

钙钛矿型(ABO3)复合氧化物是一种具有独特物理性和化学性质的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其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A位一般是稀土或碱土元素离子,B位为过渡元素离子,A位和B位皆可被半径相近的其他金属离子部分取代而保持其晶体结构基本不变。其中A位位于12个氧原子组成的十四面体的中央,与12个氧原子配位,而B位离子一般占据一个八面体结构中心,位于6个氧原子组成的八面体中央,A位离子和氧离子组成一个面心立方格子。

图1 ABO3钙钛矿型复合氧化物的结构示意图

这个结构的稳定条件是:rA>0.90,rB>0.51,t为允许因子此外,在形成稳定的ABO3型氧化物时,各种离子必须满足Gold-Schmidt条件:即哥德布密特容限因子t:0.75

LaFeO3是一种典型的ABO3钙钛矿型复合氧化物,因此其结构也具有如图1所示的结构示意图。

3. LaFeO3的制备方法

3.1 溶胶-凝胶法

LaFeO3制备采用溶胶凝胶法。按LaFeO3的化学计量比准确称取La(NO3)

3、Fe(NO3)3·9HNO3溶于蒸馏水中,待两种溶液完全溶解后混合,加入适量酒石酸,于磁力加热搅拌器上加热搅拌,温度控制在80℃左右,使之形成溶胶,随后加入分散剂,加热搅拌形成凝胶,脱水完全后形成干凝胶,继续加热直至干凝胶自发燃烧完全为止。将样品移至烘箱中在150℃烘干两个小时,冷却后在玛瑙研钵中仔细研磨,即得到LaFeO3纳米材料原粉。将原粉置于KSY-8型马福炉中分别在600℃和700℃焙烧两个小时得到不同粒径的钙钛矿型LaFeO3纳米晶[1]。

研究结果表明,溶胶-凝胶法制备工艺,制得的样品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同时样品的焙烧温度较低,缩短了制备周期,节能省时,烧结温度低,产物粒径小,分布均匀,热处理过程中不易发生颗粒团聚,得到的产物分散性好[3]。

3.2 低温熔盐法

以硝酸镧La(NO3)3·6H2O和硝酸铁Fe(NO3)3·9HNO3为原料,以硝酸锂LiNO3为反应介质利用低温熔盐法制备LaFeO3纳米粉体。具体试验过程如下:首先,按化学计量比称取La(NO3)3·6H2O和Fe(NO3)3·9HNO3分别溶于去离子水中,待两种溶液完全溶解后混合,在连续搅拌条件下逐滴滴入1M氨水溶液至pH=10.5,得到红褐色沉淀。将这种沉淀过滤,洗涤后放入烘箱,于70℃下烘干即得到进行熔盐法合成的前驱体;然后,将前驱体与LiNO3分别按1:0、1:

4、1:

8、1:12的比例混合,在玛瑙研钵里通过添加无水乙醇进行研磨使其混合均匀,放入烘箱于70℃下烘干;得到的混合物放入氧化铝

坩埚,在电阻炉中分别于400℃、450℃、500℃保温8h。最后,关闭电源使其自然冷却到室温,得到一种固态产物。将固态产物用热水溶解,过滤,洗涤,除去游离化合物(主要硝酸盐),最后经过干燥,可得LaFeO3纳米粉体[4]。

采用低温熔盐法在450℃合成结晶良好的纳米铁酸镧光催化剂,其合成温度远远低于传统的固相合成法(1000℃)。

低温熔盐法制备复合氧化物纳米粉体具有操作简单,过程易于控制,大大降低合成温度等优点,有利于无杂相的均匀粒子的生成。

3.3 共沉淀法

沉淀法通常是在溶液状态下将不同化学成分的物质混合,在混合液中加人适当的沉淀剂制备前驱体沉淀物,再将沉淀物进行干燥或锻烧,从而制得相应的粉体颗粒。根据沉淀方式的不同,其可分为:直接沉淀法、共沉淀法、均相沉淀法和水解沉淀法等。直接沉淀法就是使溶液中的某一种金属阳离子发生化学反应而形成沉淀物,共沉淀法是指在溶液中含有两种或多种阳离子,它们以均相存在溶液中,加人沉淀剂,经沉淀反应后,可得到各种成分的均一的沉淀,它是制备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金属元素的复合氧化物超细粉体的重要方法。

共沉淀法制备LaFeO3粉末。在这典型的制备工艺,将NaHCO3溶液加入Fe/La摩尔比为1:1的Fe(NO3)3和的La(NO3)3的混合溶液中直到pH值达到9~11,后将溶液搅拌出现沉淀。沉淀完全后,过滤、洗涤沉淀,然后在353K的环境下干燥24小时。在此之后,将样品研磨,在1073K空气中焙烧6小时。这样制得的LaFeO3与LiNO

3、NaNO

3、KNO3混合,并在皿器中研磨,直至硝酸盐、铁酸镧质量之比为12。该混合物在573K加热6小时,产品经过冷却,洗涤和干燥。得到的产物被标记为LaFeO3–Li,LaFeO3–Na和LaFeO3–K。作为对照,将LaFeO3和KNO3混合,在相同条件下制得,无需热处理,得到的产物标记为LaFeO3–K[5]。

3.4 柠檬酸法

采用柠檬酸法以不同制备条件合成LaFeO3按化学计量比取适量的硝酸镧溶液、硝酸铁溶液。充分混合,加入过量的柠檬酸溶液,再调至需要的pH范围。在成胶温度T下搅拌3h生成溶胶,然后于80℃下干燥去水成凝胶,再于120℃条件下制得干凝胶。研磨后放置马弗炉中于400℃预烧4h,后升温至700℃焙烧4h,自然冷却后研磨即得LaFeO3样品[6]。

采用柠檬酸盐法合成LaFeO3纳米晶,改进灼烧方法后,可以在更低的温度(450℃)下使原粉形成纳米晶,粒径可达14nm,用此纳米材料制成的湿敏元件有较高的灵敏度和较好的稳定性[9]。

3.5 固-液界面法

按实验设计要求的配比,准确称取Fe2O

3、(NH4)2Fe(SO4)

2、尿素、La(NO3)3·6H2O进行混合,放入高压反应釜中,加入约85℃蒸馏水80mL,迅速密闭加热,并恒定速率搅拌,快速升温。按实验要求控制压力和反应时间。反应结束后,流水冷却,倾出溶液及沉淀,抽滤,用少量乙醇洗涤沉淀,真空干燥,得固体粉末[7]。

实验产物为均匀的圆球状纳米微粒,平均粒径76.0nm,反应中没有经过中间化合物,而是在固

液界面上进行的。

3.6 固相反应法

准确称取一定量的La2O3(A.R.)、FeCl3·6H2O(A.R.)及NaCl固体,量取一定量的表面活性剂NP-5(四者摩尔比依次为0.5:1:20:3),放于玛瑙研钵中混合研磨20min,再超声15min。将混合物转入瓷坩埚中,放入马弗炉中以4℃/min的升温速率升温,于设定温度(500,600,700,800℃)煅烧240min,然后使样品随炉体冷至室温,收集煅烧后样品,用蒸馏水洗涤数次,最后用无水乙醇洗涤一次,再放入烘箱中80℃烘干即得样品[8]。

以La2O3和FeCl3·6H2O为主要原料,利用盐介质固相反应法制备了LaFeO3纳米晶。用XRD、TEM分别对不同反应温度下的产品进行了物相和形貌表征,并研究了其对三乙胺、乙醇、汽油、苯和丙酮等的敏感性能。结果表明:反应温度为800℃时,产物为均相LaFeO3,粒度较均匀,平均粒径约为40nm;将样品制成烧结型气敏元件,对三乙胺有较高的灵敏度和选择性,工作温度为250℃时对25μg/g三乙胺的灵敏度仍达7.9。响应、恢复时间分别仅需6和l3S。

3.7 燃烧法

按不同摩尔比Ψ(Ψ为MLaNO3·6H2O:MFe(NO3)3·9H2O:MC18H3602,文中MLa(NO3)3·6H2O:MFeNO3·9H2O为1:1,当硬脂酸摩尔数为几,则Ψ等于几),称量硝酸镧、硝酸铁和硬脂酸在恒温油浴磁力搅拌下,先将硬脂酸溶解,然后将硝酸镧和硝酸铁溶于其中,控制反应温度,反应足够时间成均匀一相,将溶液放入300℃马弗炉中使其自发燃烧合成所需粉体。ɑ-Fe2O3的制备同LaFeO3,只是反应物是硝酸铁和硬脂酸[2]。

钙钛矿氧化物的结构与性质取决于制备方法。存在的问题是不易制备出比表面积大的氧化物。溶液燃烧合成法极易实现纳米或超细粉体的制备。在传统的水溶液燃烧法中,金属硝酸盐常用作氧化剂,而氨基乙酸、尿素、乙二醇、EDTA及柠檬酸常被用作有机配体和燃料[10]。但传统的溶液燃烧合成是水溶液体系,所以不可避免地会发生金属离子的水解,从而不易得到均匀的前驱体,最终导致产品的团聚。为了克服这个弊端,采用非水溶剂的硬脂酸溶液燃烧法制备LaFeO3。

4. 铁酸镧的应用

4.1 光催化方面的应用

钙钛矿型复合氧化物ABO3是一种具有独特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新型材料[11-12],具有典型ABO3型钙钛矿结构的LaFeO3便具有优良的光催化能力。随着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光催化被认为是解决环境问题最具前景的方法,特别是利用太阳光降解有机污染物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13]。目前对含有机染料废水的处理方法主要有:物化处理法、生物处理法、物化生物联合法[14]。其中物化处理法中光催化氧化法是去除水中有机污染物的较好方法。例如:2,4,6-三硝基甲苯(TNT)作为军事能源,具有含能高、爆炸性强、化学性质稳定等特点,但是TNT的毒性极大。目前,TNT生产中产生的废水常用焚烧法处理,明显存在着环境污染问题;通过筛选高效菌种降解TNT的效果不稳定,生产周期长。而臭氧(O3)和过氧化氢(H2O2)等氧化法对TNT的去除效率不高,且易生成毒性更大的中间

产物,因此,不宜使用一般的氧化法处理TNT模拟废水[15]。LaFeO3光催化降解TNT生产中产生的废水法是一种先进的、快速和高效的方法。

4.2 汽车尾气处理方面的应用

钙钛矿型氧化物作为催化剂主要应用在光催化和汽车尾气方面。稀土钙钛矿型复合氧化物ABO3是一氧化碳的有效催化剂,其初始活性与寿命优于铂催化剂,具有催化燃烧和NOx还原的双重作用,因而可作为汽车尾气的净化催化剂,有望成为铂的代用品,用于汽车尾气的净化[16]。

4.3 燃烧催化方面的应用

由于钙钛矿型稀土燃烧催化剂有很好的热稳定性,对甲烷在较宽的温度范围下燃烧转化成CO2和H2O有很好的催化活性。钙钛矿型催化剂可通过A位和B位取代,派生出不同的构架,所以可通过掺杂等设计不同的结构,进一步提高其燃烧催化活性。作为钙钛矿型氧化物LaFeO3也具有相干特性。

4.4 复合固体推进剂方面的应用

固体推进剂的燃烧过程是一个复杂的传质传热过程,它的燃速主要取决于氧化剂和可燃物的接触面积以及燃烧催化剂的催化效果。具有钙钛矿型结构的复合氧化物用作固体推进剂的燃速催化剂已引起人们重视[17],但相关报道较少。铁酸镧(LaFeO3)是钙钛矿型氧化物中的一员,它的相关特性研究亟待考量。

总之, LaFeO3是钙钛矿型氧化物中的一员,由于具有稳定的晶体结构、独特的电磁、催化和气敏性等特点,其在超导材料、固体电介质、传感器、高温加热材料、信息存储、磁传感器和自旋电子器件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18],目前已经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

5. 结论与展望

综上所述可知,LaFeO3由于其独特的电、光、磁等特性,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是目前国内外新材料领域的研究热点。LaFeO3的主要制备方法有溶胶-凝胶法、共沉淀法和固相反应法等,但这些方法基本都是先制备得到LaFeO3的前驱体,然后再经高温煅烧得到LaFeO3。而高温煅烧易导致LaFeO3颗粒的团聚和长大,并且高温煅烧会消耗更多的能源,存在制备工艺复杂、耗时长和成本高等缺点。至今尚未见报道其它快速制备纳米LaFeO3的方法。因此,研究探索利用快速、高效的微波加热技术,一步直接制备纳米LaFeO3将具有重要研究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 宋爱君, 高发明. LaFeO3溶胶凝胶合成和光催化性能[J]. 稀土, 2004, 25(1): 25-27 [2] 卫芝贤, 刘海燕, 张学俊, 李延斌. LaFeO3和Fe2O3制备及其对三硝基甲苯光催化降解作用研究[J]. 2009, 30(12):1596-1601 [3] 董艳萍, 田喜强, 赵东江, 迟云超, 马松艳. 纳米LaFeO3溶胶凝胶合成、表征及性能研究[J]. 应用化工, 2009, 38(4): 544-546 [4] 赵金刚, 马俊峰, 李绍纯. 低温熔盐法合成铁酸镧纳米粉体[J]. 广东化工, 2010, (4):86-87

[5] Yang J, Zhong H Q, Li M, Zhang L Z, Zhang Y M. Markedly enhancing the visible-light photocatalytic activity of LaFeO3 by post-treatment in molten salt[J]. Catal Lett, 2009, 97: 269–274 [6] 李文荣, 杨光忠, 陈茂荣. 钙钛矿型复合材料LaFeO3的制备条件对光催化性能影响的研究[J]. 科技创业月刊, 2009, (12):176-177 [7] 刘世昌, 徐爱菊, 徐效清, 张强, 王丽荣. 铁酸镧超细粉末的制备[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2005, 34(6):179-182 [8] 蒋东丽, 储向峰. 盐介质固相反应法制备纳米铁酸镧及其气敏性能[J].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2009,38(10):1848-1851 [9] 吴凤清, 王兢, 索辉, 刘国范, 徐宝琨, 赵慕愚. 纳米晶LaFeO3的合成及湿敏特性的研究[J]. 吉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9,1(1):83-86 [10] Liu M, Wang R, Li D F. A novel combustion route for the preparation of perovskite-type oxygen permeable materials[J]. Mater Chem Phys, 2007,102:132-139 [11] 靳建华, 白涛, 白炳贤. 用酒石酸凝胶法制备LaFeO3纳米晶[J]. 稀土, 2001,22(2):61-63 [12] 熊纲, 杨绪杰. 纳米晶铁酸锌和铁酸镧的合成与表征[J]. 无机材料学报,1998,13(4):613-618 [13] Hoffmann M R, Martin S T, Choi W, Bahnemannt D W. Environmental applications of semiconductor photocatalysis[J]. Chem Rev, 1995, 9(5):69-96 [14] 程云, 周启星, 马奇英. 染料废水处理处理技术的研究与进展[J]. 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 2003, 4(6): 56-60 [15] 张东翔, 张凌云, 黎汉生. TNT和有机染料模拟废水的光催化氧化动力学特性[J]. 火炸药学报, 2005, 28(4):5-8 [16] 王淼生, 朱保芹, 周继刚. 稀土钙钛矿型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对催化活性的影响[J].广东有色金属学报,1996, (2):25-29

[17] Sakai T, Iwaki T, Ye Z, Noreus D. Air-metal hydride battery construction and evaluation[J]. Journal of the Electrochemical Society .1995, 142(8): 4040-4045 [18] Nakayama S. LaFeO3 perovskite-type oxide prepared by oxide-mixing, co-precipitation and complex synthesis methods[J].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2001, 36:5643-5648

第9篇:文献综述

[1] 梁林梅,唐卉,洪岩. 论信息技术对高等教育变革和发展的促进作用[J]. 现代教育技术,2012,12(22),5-11

[2] 段洪涛,于朝阳. 国外名校网络公开课的辩证分析[J]. 思想理论教育,2013,3

[3] 胡铁生,黄明燕,李民. 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 远程教育杂志,2013,4

[4] 张治勇,李国庆. 对建设网络公开课优质资源的思考[J]. 高校教育管理,2013,01(7)91-96.

[5] 潘凌,王国锋. 世界名校网络公开课对中国公开课建设的影响[J]. 山东社会科学,2012,08:123-126.

[6] 宫天然. 美国名校网络公开课的启示与借鉴[J].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6,142-144.

[7] 吴浩. 逃课·淘课·蹭课——网络公开课风靡现象的反思与启示[J]. 中国青年研究,2011,09,85-88.

[8] 冯瑞. 世界名校开放课热潮对中国精品课程建设的启示[J]. 中国电化教育,2012,02,17-21.

[9] 曾华. 美国名校开放课研究[J]. 中国大学教学,2012,07:93-96.

[10] 熊才平. 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理论研究热点问题综述[J]. 中国电化教育,2002,09,9-13.

[11] 刘永贵. 基于信息视角的高等教育信息化内涵探析[J]. 现代教育技术,2011,04,26-29.

[12] 刘永贵,郑旭东. 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化的进展与趋势——EDUCASUE高等教育信息化十大战略议题解读[J]. 开放教育研究,2008,06,122-126.

[13] 伏秋平. 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普及对高等教育的影响[J]. 现代教育科学,2007,07,23-25.

[14] 刘涤非,赵励宁. 现代信息技术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影响[J]. 现代情报,2008,09,39-41.

[15] 帕特丽夏·加姆波特,马克·查,张建新. 技术与高等教育——新时代的契机与变革[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04,32-46.

[16] 周太军. 高等教育管理权限划分对高等教育规模的影响分析[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06,58-64.

[17] 陈迥. 基于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大学生素质教育模式探讨[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07,164-166.

[18] 宫天然. 美国名校网络公开课的启示与借鉴[J].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6,142-144.

[19] 王小丹,胡凡刚. 国外名校网络公开课在我国的应用现状调研分析[J]. 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1,12,58-60.

[20] 潘凌,王国锋. 世界名校网络公开课对中国公开课建设的影响[J]. 山东社会科学,2012,08,123-126.

[21] 王宇航. 论高校“微网络公开课”的建设[J]. 教育评论,2013,01,108-110.

上一篇:国家战略发展下一篇:第二课堂方案及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