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小学家校互连管理网络与模式探究

2022-05-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一、互联互通管理网络和模式

“互联”指互相之间建立连接,“互通”指互相之间进行通信。小学家校之间的互联互通管理网络,涉及的主节点有学校、家庭和学生,相应的支节点是教师、家长和孩子。教师作为学校的一员,代表学校。家长作为家庭的一员,代表家庭。孩子作为学生的一员,代表学生。支节点和主节点的相互关系,我们采用半径一小一大的同心圆表示。建立在学校、家庭和学生之间的互联互通关系,我们采用虚实结合的双箭头直线表示,而学校内部之间、家庭内部之间以及学生内部之间的互联互通关系,我们采用双箭头闭合半圆曲线表示实线代表的是真实世界中节点与节点之间的相互接触、相互交流和相互沟通。虚线代表的则是虚拟网络中节点与节点之间的相互联系和通信往来。具体来看,可从如下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互联互通模式

与合作,其共同的核心目的是一致的,那就是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业进步。一般而言,教师可以直接联系家长,家长也可以直接联系教师,就互相关心的问题交换意见、交流看法,从而达成共识。比如,当孩子生病时,家长可以发起联系,建立和教师之间的互联关系,实现信息从家庭至学校的互通。当孩子学业退步或者在校行为等出现异常时,教师可以发起联系,建立和家长之间的互联关系,实现信息从学校至家庭的互通。需要学校、家庭双方协商解决的问题,如家委会委员遴选、相关信息采集等,则可由教师和家长双方同步或者异步发起,实现两者之间的互联,以及信息之间的互通。

孩子作为连接教师和家长的重要桥梁和纽带,起着教师和家长直连所无法取代的重要作用。以学生一天的正常教学和学习为例。清晨起床,家长会把孩子送往学校学习,路途中家长的教导和其对孩子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就通过孩子带进学校。到了学校,孩子则会第一时间把家长的反馈传递给教师,而教师则通过课堂教学和班会等教学活动,实现对孩子的教导和信息的传递。回到家中,孩子则会对当天的表现以及存在的问题,与家长展开交流和沟通。当发现孩子情绪不对时,家长可在第一时间通过此互联模式与教师取得联系,在教师的协调下,以及家长的协助中,解决孩子在校学习期间的冲突问题,有效避免事态的进一步扩大。这样,即可实现信息从家庭到学生再到学校,以及从学校至学生再到家庭的互相传递。

二、内部交流模式

我们不难发现,内部交流会在学校、学生和家庭内部之间展开。学校层面,教师和教师之间往往存在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以及互相竞争的关系,且同一个学校的教师之间还存在着各种复杂的社会网络关系。因此,一些优秀的教育方法会在教师之间掀起互相学习的浪潮,而任课教师取得的教学成绩,也会被其他教师以及教师所在的学校认可,实现信息有效的流通。学生层面,小学生普遍较为单纯,思想尚未成熟,受同伴的影响非常大。这种影响可能是多方面的,比如学习、兴趣和爱好等方面。学习上,小学生较难对自己存在的缺点进行自我纠正,但是,他们却可以较容易识别出同伴存在的不足之处。生活上,被同伴认可的优良习惯,往往能在学生身上保持较久,而不被大家接受的行为习惯,则可能很快夭折。家庭层面,往往存在着孩子的父母、祖父母以及亲朋好友之间的相互交流。针对孩子的培养问题,家庭成员往往会存在各种讨论甚至分歧,这些都可通过内部交流予以解决。

三、互联互通管理网络运行模式

小学家校互联互通管理网络的运行,就是将整个网络激活并运转起来,这一般是从学生入学的第一天开始。学校层面,教师会按照学校的统一安排,召集学生入校,并采集学生个人以及家庭的信息,包含联系电话和社交平台账号等相关信息。之后,通过建立班级群等虚拟网络空间,实现学校节点的接入。家庭层面,家长会按照学校的统一部署,将孩子送入学校就读,并提供孩子个人以及家庭的信息,包含家庭住址和家长的职业类别等相关信息给教师,然后指定一名常用联系人加入班级群,实现家节点的接入。

学生层面,因小学生年龄、性格等个人因素制约,低年级小学生往往被动地接入网络,高年级小学生则较为主动地接入网络。对于高年级小学生而言,他们往往拥有自己的电话号码和各种社交账号。因此,高年级小学生组网容易很多,特别是虚拟网络的搭建更为容易。低年级小学生一般以实体网络的形式组网,即信息往往通过学生本人进行传达,书信、口信和留言为常用沟通方式。

当所有三个主节点和支节点接入网络后,各个节点在日常运行中往往处于平等地位,其中的任何一个都可随时随地发起信息互联互通。对于低年级小学生而言,当信息由教师发起时,教师往往采取双管齐下的策略,信息既传达给学生本人,也通过虚拟网络以及实体网络传达给学生家长。比如,给低年级小学生布置家庭作业,教师一般会采取学生在校抄题、虚拟网络群推送消息等双通道策略。对于高年级小学生而言,教师往往只需将信息传达给学生即可。比如,给高年级小学生布置家庭作业,教师只用让学生自行记录即可,而无需借助虚拟网络。当某个学生由于某种原因漏记或者忘记相关作业时,虚拟网络可起到及时沟通的作用。

一般来说,在该互联互通管理网络中,信息由孩子和家长发起的概率并不高,这往往出现在需要家校协助解决的问题上。比如,孩子身份信息采集与核对、家委会委员自荐、家庭教育经验分享等方面。但是,一旦有需要,无论孩子还是家长均可通过网络,随时发起信息互联请求,实现信息互通与合作共赢。

四、结论与建议

织好一张网———家校互联互通之网,铺好一条路———学生成长成才之路,是每一个教师、家长以及学生的共同心愿。这张网织多大、多密,不仅是教师,也是家长,更是学生面临的问题。小学阶段,教师和学生的对应关系相对固定,小学班级更换教师的频率相对较低。因此,一个教师往往陪伴着一个学生从小学一年级一直成长到小学毕业。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学生对教师的认识,都在这六年的学习交流过程中得以发展。家长作为家庭教育的主要实践者,以及家校沟通的重要参与者,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这张大网中,家长更应该主动与教师加强联系,并通过与孩子的交流,去关心和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状况,及时发现并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和习惯,杜绝恶性事件的发生,同时帮助孩子养成勤学好问、追求真理的优秀品质,努力实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无缝衔接,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本文所述的小学家校互联互通管理网络和模式,是在新时代背景下,特别是教育信息化改革浪潮中总结、凝练而成的。为使该网络和模式能快速、高效地实现小学家校之间的沟通与合作,教师、家长和学生应积极主动,加强联系、互通有无、形成合力,共促发展。

参考文献:

[1]畅肇沁.新时代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教学与管理,2019(36):30-32.

[2]万昆,任友群.技术赋能:教育信息化2.0时代基础教育信息化转型发展方向[J].电化教育研究,2020(6):98-104.

[3]乔凤英.浅析新时期背景下小学教育的重要性

[J].中国校外教育,2017(8):120,124.

[4]杨富毅.基于“以爱育爱”的小学低年段家校合作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9(32):19.

[5]杨玉赐.“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农村小学家访活动现状调查[J].名师在线,2019(22):92-93.

上一篇:新冠疫情中纺织实验新技术课程在线教学模式研究下一篇:税收会计与财务会计相分离的必要性及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