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

2022-11-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

博物馆文物陈列与文物保护意识问题分析

摘要:我国有着丰富的历史文物资源,因此,文物保护工作成了国家关注的重点。文物保护工作涉及的范围较广 ,系统性较强,因此要对博物馆中陈列的文物给予充分的关注,并且需要对保护工作中的各个环节进行严格管控,要强化相关人员的文物保护意识。本文针对文物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相应的解决措施进行简单探究。

关键词:文物保护;博物馆;问题分析

文物保护是一项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的工作,不仅需要相关工作人员予以充分的重视,而且需要在文物管理的每个环节加以科学合理的设计。具体的保护工作要以保护为主,加强相关人员的文物保护意识,并且在具体的保护工作中实施有效的方法,加强文物保护工作的严谨性,通过文物陈列等方式加强与外界文化的交流。

一、博物馆文物陈列与保护的概述

在开展文物保护工作的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要秉承科学的态度。文物保护工作不仅是保护和研究文物本身,还要提高文物在现实中的价值与作用[1]。基于文物自身的特殊性,在展开保护工作的过程中,要区别于对其他物质的保护。文物本身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在具体的陈列过程中,要对其进行合理的规划与安排。基于我国悠久的历史,大量的文物需要得到充分的保护,因此,在博物馆做好保护与陈列的工作是相关工作人员需要着重考虑的,博物馆要对此工作给予充分的重视。在当前阶段的博物馆文物管理工作中还存在许多问题,没有足够的人才和专业的设备,并且相关人员在进行具体的文物保护工作时缺乏一定的保护概念。相关管理部门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并找到合适的办法,从而提高我国博物馆的文物保护和陈列水平。

二、博物馆文物陈列与保护意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过于追求经济效益

很多博物馆过分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文物运输的过程中不能采取科学有效的保护措施,造成文物的损坏[2]。还有一些博物馆的文物陈列方式不能很好地适应当代审美观,以至于发生被搁置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人们不能对博物馆产生浓厚的兴趣。博物馆工作人员相关工作不到位,让文物的保护工作不能得到有效的落实,从而造成文物遗失现象严重。

(二)不够重视对文物陈列环境的改善

每件文物都有自身的特殊价值,本身具有不平凡的历史,在被挖掘以后会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即便将其放置在博物馆中,也会因为环境的变化而发生一些微小的变化,这些微小的变化是即刻发生的,当达到一定的量变就会引起质变,对文物造成一定的影响[3]。因此,在对博物馆的文物陈列进行管理时,工作人员应具备一定的文物保护意识,并且掌握一定文物保护的专业知识。现在的文物保护工作在文物的具体陈列方面仍然有所欠缺,最主要的是不能对文物发生的较为细小的变化有所察觉。文物在陈列的过程中受到环境的影响,会产生一定的损坏,像字画、书籍等文物在陈列的过程中会受到温度和湿度的影响,如果没有对馆内的湿度进行有效控制,书籍的纸张容易出现褶皱等问题,使得纸张上面的字迹变模糊。另外,在陈列时没有实施一定的遮光措施,在紫外线的直射下,文物会加速氧化,造成一定的损坏。由此可以看出,博物馆在陈列文物时要结合文物的具体情况展开科学合理的设计,从而有效保护文物。

(三)不具备齐全的文物保护设施

我国对文物的保护力度在不断加强,具体体现在对博物馆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造方面[4],但是部分文物的损坏仍然与文物的陈列方式有关。部分博物馆的文物保护设施较为落后,不能对文物形成较为有效的保护。例如,透明材料一直是博物馆文物陈列柜的主要材料,在这种条件下,文物容易被紫外线照射,发生剧烈的氧化,使文物受损。针对这个问题,博物馆要采取科学的文物陈列方式,在不影响陈列效果的同时,用合适的材料对文物进行保护。同时,要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从而实现对文物全方位的保护,使其能保持最佳状态,为参观人员进行文化展示。

三、博物馆文物陈列与文物保护工作的措施

(一)重视对馆内温度和湿度的调节

为有效加强对博物馆文物的保护,要确保馆内的各项环境指标达标,保证馆内的温度以及湿度被控制在适宜的范围,从而为文物的陈列提供更加适宜的环境[5]。当前阶段的博物館,室内温度一般保持在15到25摄氏度,湿度保持在40%到60%。如果超出了这个范围,会对馆内文物的保存和管理造成不利。调节文物保存的环境时,要注意对馆内温度和湿度进行科学调节,发现温度和湿度发生变化时,要及时作出有针对性的调节,确保文物的陈列环境保持在较为稳定的状态。如果博物馆不能购置较为专业的恒温控制系统,可以在文物陈列柜内合理放置专门用来保持温度和湿度的化学调剂,从而控制柜内的温度和湿度,使文物得到最好的保护。

(二)避免文物直接接触空气

游客参观博物馆会引起博物馆外部的空气与馆内的空气对流,会破坏文物的保护环境。针对这个问题,在购置文物陈列的展示柜时,要考虑其密封性。要充分保证陈列柜的密封性,避免文物接触空气,从而避免文物被腐蚀,要充分预防外部因素对文物造成不良影响。

(三)隔离热源对文物形成的损害

在陈列文物的过程中,要将保护文物的安全作为前提,要隔绝热源对馆内文物造成伤害的可能。除了明火外,同样要注意常见的暖气和照明等放热工具。当前阶段的文物展馆内照明设备大多使用的是光纤设备,不能让光直接照射在文物上,要利用光纤制造光源。在设计控制照明的触发设备时,要与陈列馆形成一定的距离,文物展示柜内的光源也要严格依照标准执行。尤其是对展示柜的材质设计上,要使其具备一定的透光性,另外还要考虑其对紫外线辐射的阻隔效果。

(四)加强对除尘工作的重视

文物陈列馆对外开放时,会造成一定的空气流通,并且带来污垢、灰尘、菌类、毛发、纤维等。青铜器类文物接触到灰尘时,会加速氧化,使文物表面产生菌斑,对文物造成损害。因此,在文物的具体陈列过程中,展开除尘和防尘工作尤为重要。相关工作人员要定期对文物进行除尘,并在相关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在馆中放置空气净化设备,有效防止灰尘对文物造成的损害,让文物在密闭性较好的环境中保存,从而有效防止其受到外界的影响和损害。

(五)选择环保的设计材料

对文物造成损害的因素不仅包括空气的氧化、温度以及热源,还有展馆内与文物有相应接触的展示材料。馆内的展示材料若不能符合相关标准,其中含有的超标化学物质,如甲醛等,容易对文物造成一定的损害。因此,馆内工作人员应对此给予充分的关注,对文物陈列馆内的设计材料、建筑材料以及展示材料进行严格把关,结合相关要求展开检验和筛选,从源头上杜绝劣质材料对文物造成不可逆的损害。

(六)强化工作人员的文物保护意识

加强对博物馆文物的保护,首先要强化博物馆相关工作人员对文物的保护意识。结合相关知识对工作人员展开培训,激发并强化他们对文物的保护意识,并给予鼓励,使他们在进行文物保护和文物陈列工作时,能够将文物保护的行为准则作为工作的基本依据,能够以文物的安全性为具体的工作立足点,引导他们在工作时积极践行相关理念。其次,要不断提升馆内工作人员的知识水平和对文物陈列的认知能力,不断深化他们对文物陈列相关注意事项的理解,对文物陈列的异变情况保持足够的警惕,并能及时应对突发情况,有效采取可行性较高的处理方法。与此同时,要加强对文物陈列的监管力度,严格把控文物陈列的每个流程和细节。相关工作人员要对文物在陈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作出预案设计,从而有效防止损害扩大。还要对馆内的文物进行全天的监控,从而能够全面且及时地掌握文物的实时情况。

(七)加强文物陈列馆的现代化发展

如今,我国大部分博物馆是学生参观以及学习的平台,如何充分发挥自身的文化价值和科学价值也是我国博物馆工作面临的主要挑战。博物馆首先要结合自身的发展情况,以民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基本出发点,科学地设计展出内容,并不断创新和丰富文物陈列的形式,充分调动参观者的参与热情。在设计相应的陈列内容方面,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对民众进行预展和调查,结合调查的结果分析民众的兴趣点,通过改进文物陈列的位置加强民众的参观体验。其次,博物馆可以展开文物走进社区活动和走进校园活动,以在线陈列馆、空中展览馆以及智能展览馆等展览形式吸引人们的注意力。除此之外,博物馆还可以通过信息技术不断创新陈列形式,可以通过AI,VR等高科技提供给参观者更加立体的形象,从而提升参观体验。与此同时,博物馆可以通过组织不同类型的活动来加强与参观者的交流与互动,如制作相关的电子阅览图册和画册等,以文物为原型打造相应的文化创意纪念品,从而提高文物的文化输出。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强化博物馆文物陈列与文物保护意识时,要将相关工作落到实处,要提高负责文物保护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以及思想水平,他们对待文物的工作态度直接影響文物保护工作的效率和馆内文物的陈列质量。要加强相关工作人员保护文物的意识,并提高其保护文物的技能,通过不断的培训,引导他们提升工作水平。同时,博物馆要在具体的实践工作中实施较为有效的预防对策,从而有效避免文物遭到损害。另外,要不断创新管理方式和相应的宣传手段,达到加强文物保护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周雪艳.博物馆文物陈列与文物保护意识问题的分析[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03):124-125.

[2]刘清华.基于博物馆文物陈列与文物保护意识问题分析[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11):142-143.

[3]魏春梅.以文物保护意识为导向的文物陈列与保管剖析[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15):111-113.

[4]张柯.以文物保护意识为导向的文物陈列与保管探讨[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15):72-73.

[5]哈才姐卓么.文物陈列与保管中的文物保护意识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19(15):156-157.

作者:夏吉金

第2篇:博物馆文物陈列与文物保护意识问题的分析

摘 要:我国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历史文物,所以文物保护工作也成为了国家关注的重点。文物保护工作的涉及面较广,系统性相对较强,所以必须将其落实到实际的管理当中。尤其是文物在博物馆中的陈列管理,需要树立起正确的文物保护意识,强化文物陈列的科学性,对陈列以及保护中所产生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总结,从而提升文物保护水平及博物馆陈列质量。

关键词:博物馆;文物陈列;文物保护;意识

1 博物馆文物陈列与文物保护概述

在进行文物保护工作时应始终秉承科学的态度。文物保护工作并不是单单指对文物本身进行保护与研究,还应充分体现出文物在现实中的作用与保存价值。文物自身的特性比较特殊,所以在保存的过程中应与其他物质的保存环境进行区别;文物具有丰富的历史价值与精神价值,故在陈列的过中应合理规划其顺序与内容。我国历史悠久,拥有大量的文物,所以博物馆在进行陈列时应做好保护工作。现阶段我国大部分博物馆管理在文物陈列与保护工作上还存在一些问题,没有配备专业的人才与专业的设备,而且在进行文物保护时缺少相应的保护理念。相关的管理部门与管理人员应对文物陈列和保护工作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并找到有效的办法,提高我國博物馆文物陈列和保护工作的水平与质量。

2 现阶段博物馆陈列与文物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每一件文物都有一段不平凡的历史,其被挖掘出土后会因自然环境的影响产生一些变化,将其放置在博物馆中保存也会因博物馆中的小环境而出现微小的变化,这些微小的变化是时刻发生的,当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产生质变,给文物的自然属性带来影响。因此,在进行博物馆文物陈列管理工作时,相关的工作人员应时刻观察文物的变化并做好记录工作,关注每一个细小的变化。现阶段,我国大多数博物馆工作人员都具备基本的文物保护意识与保护知识,但是在陈列摆放方面还有所欠缺,主要是没对文物细小的变化进行观察。文物在陈列摆放的过程中会因自然环境的影响受到破坏,如书籍、字画等在陈列时会受温度、湿度变化的影响,如果没有控制好博物馆内的湿度可能还会导纸张出现褶皱等情况,使字迹变得模糊。此外,若博物馆中没有做好遮光措施,紫外线直射文物会加快文物的氧化,给文物带来严重的损伤。可以看出,博物馆在进行文物陈列时应根据文物的具体情况合理设计陈列环境。

近些年来,我国有很多博物馆都在进行更新扩建,文物展厅的面积不断扩大,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对文物保护的投入力度。但是,一些文物在陈列展示的过程中还是会受到损毁,这主要是由于博物馆陈列设计缺乏一定的科学性,环境建设不到位,更没有将现代科技进行合理的应用,无法实现对文物的科学保护。

3 博物馆文物陈列与与文物保护工作的主要措施

3.1 提升博物馆工作人员的保护意识

在博物馆工作中,工作人员是其中重要的因素,工作人员应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同时还应拥有非常高的文物保护意识。这就要求相应的管理部门应根据发展与工作的要求进行培训工作,提升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一方面可以通过培训来提升博物馆工作人员的文物保护法律意识,并将其充分地落实到平时的管理工作中;另一方面,博物馆工作人员在进行日常陈列与保管工作时应密切关注文物的变化情况,并随时做好修复准备;此外,博物馆工作人员还应在不断学习中提升修复技能,熟练使用文物修复设备。

3.2 博物馆工作人员需要掌握文物的实时展示

博物馆工作人员应实时掌握文物的变化状态,这样才可以及时发现文物保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降低文物损伤。文物在陈列展出的过程中还应做好检测工作,且保证符合相关标准的要求,进一步完善文物展出中的细节工作。博物馆工作人员应提前做好文物陈列展出前的准备工作,规划好展出与储存的流程,避免在此过程中给文物带来损伤,强化文物保护工作。同时还应做好博物馆内部监控设备管理工作,确保其可以全天候、实时对博物馆内部进行监控。

3.3 实现博物馆内部所使用的展示材料是绿色环保的

给博物馆内部文物带来损害的除了来自自然界的因素以外,还有馆内展示材料的因素,如果所使用的建筑材料不符合绿色材料的标准,含有甲醛等化学物质,就会给文物带来损伤。因此,博物馆在选择装饰材料、建设馆内展示架时应进行严格筛选,选择绿色建材,构建起博物馆内的绿色环境。

3.4 有效调动起文物保护人员与博物馆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博物馆工作人员是文物保护与文物陈列展示的基础工作者,其工作态度以及转型过渡直接影响着文物保护和馆内文物陈列的质量。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一部分博物馆由于资金、设施等方面的不足,限制了博物馆工作的开展与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无法提升专业技能。为了有效避免以上问题的发生,首先应提高文物保护工作人员的保护意识,并提升其专业素质,利用不同的培训方式强化文物保护人员及陈列展示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的主要内容包括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性、不同类型的文物所要使用的保护方式、文物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吸引参观者的特点等。同时,还应与现代科技进行结合,利用现代技术来完成文物的保护与展示工作。此外,还应打破传统思想,实行岗位责任制,将管理责任进行科学划分,以此来提升工作效率。可以将工作进行分类,明确岗位责任,并制定出岗位标准与管理准则。同时还可以采用聘任制方式,择优录取、择优选用。还可以根据文物保护单位的特点设置绩效工作制,奖励爱岗敬业和有突出贡献的业务人员,树立榜样,用榜样的力量感染大家,提升工作的积极性。

3.5 建设欣赏性强且容易理解的博物馆

现阶段,我国大多数博物馆的作用是组织学生参观学习,开展教育活动,只有少数的社会民众去博物馆进行参观。如何实现博物馆的文化价值与社会价值成为现阶段博物工作遇到的问题之一。针对这一问题,博物馆应从大众的需求出发,合理设置展出内容、设计展出形式,以观众喜闻乐见的展出形式吸引观众。首先,在设置展出内容上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媒体形式对观众进行提示、预展以及调查。通过合理的调查来了解观众的兴趣点并以此来调整文物陈列展示的位置。近些年来,一些大型的博物馆会组织文物进校园、文物进社区等活动,或是通过空中博物馆、网络博物馆以及智能博物馆等方式来吸引民众的目光。除了这些方式,博物馆还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等方式详细介绍文物的信息,吸引更多的民众来了解历史、了解文物。同时,还可以利用现代媒体技术对博物馆内所陈列的文物进行展示,拓展展出形式,在展示过程中融入3D技术、4D技术以及AR、VR技术,给参观者更加立体直观的感受。此外,还可以开展不同形式的活动,增加与群众的互动。可以将文物做成画册或是电子图书,还可以以博物馆内的文物为原型开发文化创意产品等,加大线上和线下的宣传与推广力度,增加文物文化输出。

4 结语

总之,在提升博物馆文物陈列质量与文物保护意识时,最重要的就是将文物保护政策落实到实处,提高文物保护管理人员的思想水平和工作能力,鼓励文物保护人员利用先进的科技,创新管理方式与宣传手段,从而增强文物保护效果。

参考文献

[1]孙一凡.文物博物馆管理体制的创新路径探讨[J].新西部,2017(10).

[2]于晓敏.浅谈保管和陈列中的文物保护意识[J].中国民族博览,2017(5).

[3]吴茜.保管和陈列中的文物保护意识探讨研究[J].海峡科技与产业,2018(3).

作者:周雪艳

第3篇:博物馆文物保护与管理研究

摘 要:对博物馆的文物进行保护与管理,是传承古代文化,宣扬古代文明的方式之一。但是文物是不能够再生的,是独一无二的,文物的损坏或者丢失造成的损失是不可弥补的,因此,对博物馆的文物进行保护与管理,是保护文化必不可少的手段。本文就是通过分析文物保护与管理研究对提高我国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了解现如今博物馆文物保护与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从而找到博物馆文物保护的方法,以供相关人士参考。

关键词:博物馆;文物保护与管理;研究

文物直接反映了社会经济和文化,是社会发展进步的直接体现,对研究我国历史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文物也是古代社会智慧与劳动的结合,为古代社会及历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物质依据。博物馆做好对文物的保护与管理研究,是社会关注的重点话题,更是时代赋予博物馆的使命所在。虽然当前的博物馆对文物保护的手段与方法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依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

一、博物馆文物保护与管理的重要性

随着当代社会信息化的不断发展,科技与经济实力的不断提高,我国的文物遗产正在因为各种因素遭受破坏或者丢失,对华夏民族的文化造成了巨大损失。丰富多彩的文物是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见证,是各个阶级、各个民族想象力、创造力的结晶,同时也是社会文化与经济发展碰撞的产物。加强对博物馆文物的保护与管理,是华夏子孙的义务,其对于提高我国人民对古代历史的了解与认识,提高对文物的保护与管理意识,推进我国历史文化发扬光大有着重要作用。

二、当前博物馆文物保护与管理的现状

(一)相关法律与政策的执行力度不够

当前,国家针对博物馆对文物的保护工作,制定出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与法律法规,为博物馆的文物与管理提供了法律保护与制度保障,但是在实际保护和管理工作中,博物馆对文物的保护与管理却没有认识到法律法规对文物保护与管理的重要性,没能够依据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合理的保护与管理,造成文物的保护与管理缺乏法律支持,减少了法律的执行力度,从而出现了文物遭受损坏和丢失的现象,造成了文物的损失。

(二)对文物局部保护的忽略

在对文物进行保护与管理的时候,博物馆的人员往注重对文物整体的保护,从而忽略了对局部的保护。对局部保护的不重视,会造成文物在细节方面出现损坏,从而会对文物的整体的美观有一定的影响,也往往会因为局部的损坏,使整个文物在各个方面都会出现问题。由于文物具有不可再生性,是独一无二的,在工作中,因为博物馆工作人员的疏忽大意,缺乏责任心,也会造成文物的损坏与丢失。

(三)对人力保护工作的忽略

博物馆的安全保护系统除了有人力的参与,同时也需要科技和物力这两个方面,在全套的安全保护体系下,人力保护应该是最重要的,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博物馆的安保系统采用科技一体化的形式来进行,对人力的作用没有足够重视。由于科学技术的大量使用,对人力因素的忽略,造成博物馆的安保效果并不能达到预期的要求。在博物馆的安保工作中,可能会因为人力因素的忽略,使得文物在出现损坏或者丢失的时候,员工责任不能够查明,也可能会因为博物馆管理人员的各种情况,造成博物馆的安保系统出现问题。这不仅会使文物的价值下降,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损失,这种损失是不可估量的。

三、博物馆文物保护与管理研究

(一)加强文物保护制度的建设

对博物馆文物进行保护与管理,首先需要加强文物保护制度建设。建立文物保护制度,是博物馆文物保护与管理的前提。建立物质保护与管理机制,对文物的接收与提取制定完善的制度,在对文物进行接收的时候,需要严格按照文物的相关管理制度进行,签订正式的文物接收管理协议,对文物的名称、年代、型号、完整度进行详细的记录,并且要由专门的管理人员对文物进行严格的看管,从根本上做好文物保护工作。

(二)加大文物保护资金支持力度

对博物馆文物进行保护与管理,需要对文物的保护加大资金投资。由于文物的历史年代久远,且具有独一无二的性质,在对文物的保护与管理工作中,实施难度大,加大文物保护的资金力度可以运用更好的技术与仪器对文物进行保护。对文物加大资金的保护力度,既有利于提高精神文明,又可以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

(三)文物保护管理向智能化、全民化方向发展

对博物馆的文物进行保护与管理,可以采用科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文物的管理是主要是为了面向全体大众,同时在保护管理方案上,需要采用智能的方式。在对文物进行保护与管理的时候,不能完全脱离人力,同时需要博物馆的管理人员加强对文物保护的重视。提高博物馆技术人员的保护管理意识,加强责任感。接下来,需要注意博物馆的形象,对文物进行保护与管理的是为了面向全体大众,加强人们的历史责任感。最后,对博物馆进行保护与管理,需要根据博物馆本身的条件,运用计算技术,全面对文物进行监控和保护。

(四)重视文物的预防保护工作

对博物馆文物进行保护与管理,需要在文物遭受破坏之前,对文物进行预防保护工作,减少文物的损坏。文物在长时间的历史变革中,可能会因为土壤、风力的因素而导致文物的性质与形状发生了某些变化,也会因为博物馆内各种因素的影响造成文物氧化或者别的情况的损坏,对文物进行预防保护,能够有效的减少文物的损失,从而更好地保护了文物的价值。

四、结语

综合以上所述,文物是华夏民族悠久历史不可分离的文化遗产之一。对博物馆的文化进行保护与管理,能够促进中国传统智慧与劳动的保护和传承。要想对博物馆进行保护与管理,需要了解当前我國博物馆文物保护与管理现存的问题,针对当前我国博物馆文物保护与管理存在的问题,必须要加强文物保护制度的建设、加大资金支持、向智能化和全民化方向发展。以此来构建比较完善的文物保护与管理方式,更好地推动我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胡博.博物馆的可移动文物普查系统设计与实现[D].吉林大学,2015.

[2]张嵘.博物馆文物保护以及管理趋势[J].科技创新导报,2015,12(20):188.

[3]邹丹丹.新时期强化文物保护管理的研究[J].黑龙江史志,2015,(14):35.

作者简介:

李向前(1982.11—),男,汉族。

作者:李向前

第4篇:2014湖南大学文物与博物馆硕士考研真题

2014年

一、 名词解释(每小题10分,共计100分)

1. 汤姆森 2. 蛋壳陶 3. 车马坑 4. 岳麓秦简 5. 殷墟

6. 生态博物馆 7. 鬶

8. 历史文化名城 9. 封泥

二、 简答(5选4,每小题25分,共计100分)

1. 《中国文物保护法》颁布的目的和依据 2. 考古学在中国何时开始、背景 3. 陈列的常用方法

4. 考古学的局限性有哪些? 5. 文物管理的内容

三、 论述(3选2,每小题50分,共计100分)

1. 博物馆观众学习的概念,特点、性质、方法 2. 考古学原则、目的

3. 近年鉴宝节目越来越多,请说说你对这种现象的理解

第5篇:2018年武汉大学文物与博物馆(专硕)考研真题(回忆版)

一、名词解释(5×10)

1、裴文中

2、毛公鼎

3、明器模型

4、考古遗址公园

5、舍利

二、简答题(5×30)

1、简述人类的起源与演化过程

2、南宋官窑的考古遗址发现

3、简述汉代玉衣制度

4、为什么说二里头遗址是探索夏代文化的重要遗址

5、博物馆藏品管理的流程

三、论述题(2×50)

1、结合博物馆管理“一条龙”制度谈谈对策展人建立策展人制度的看法。

2、简述商早期遗址的考古发现与研究

第6篇:南开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考研历年试题

2001年

考试科目:文物博物馆学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32分)

1、错金银

2、天工开物

3、大汶口文化

4、扬州画派

5、探方

6、史密森学会

7、青花

8、含嘉仓

二、问答题:(选答4题,每题12分,共48)

1、中国古代青铜器发展的第二个高峰时在什么时期,并从哪些方面表现出来?

2、简述北朝时期制瓷业的发展

3、简述唐代金银器的重点发现。

4、比较唐代长安和宋代汴京的异同之处,并说明其原因

5、试论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中国博物馆事业发展意义。

6、简述近代以来博物馆的实践活动和博物馆学理论建立及发展的关系。

2002年

考试科目:文物博物馆学

三、 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40分)

1、窃曲纹

2、三层花纹

3、文人画

4、王羲之

5、澧县城头山古城

6、良渚文化

7、甲骨四堂

8、吉金文

9、釉里红

10、灵武窑

四、 问答题:(共5题,选答4题,每题10分,共40)

1、试述金文中所反映的西周社会史迹。

2、结合文献和考古资料,试述中国铁器的出现及其在生产领域中的推行使用和意义。

3、简述宋金时期中国北方瓷器业的主要成就

4、试述博物馆文化的内涵与外延

5、试论在实体博物馆基础上建立网络博物馆的意义

2003年

考试科目:文物博物馆学

一、 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60分)

1、道县玉蟾岩遗址

2、马家窑文化

3、偃师二里头遗址

5、南禅寺

6、玉山子

7、剔红

8、“至正型青花”

9、“吴门四家”

10、《天工开物》

二、 问答题:(共8题,选答6题,每题15分)

以下6题任选4题

1、 简述良渚文化的发现与研究状况。

2、 简述西周青铜器的分期及其基本特征。

3、 简述东周秦汉时期农业耕作技术的发展。

4、 论述唐代海外交通与物质文化发展的关系。

5、 比较唐宋皇陵制度的异同。

6、 简述明清制瓷业的主要成就。

以下2题任选1题

7、 论述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博物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8、 论述博物馆企业化经营的利弊。

2004年

考试科目:文物博物馆学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50分):

1、陶寺遗址

2、洹北商城

3、熹平石经

4、《齐民要术》

5、“唐三彩”

6、端砚

7、淳化阁法帖

8、瘦金体

9、元四家

10、《格古要论》

二、问答题:(共6题,选答5题,每题20分)

1、 评述周原的考古发现与研究。

2、 简述春秋时期青铜器工艺的进步和此期青铜器的基本特征。

3、 简述西汉皇帝陵的重要考古发现和西汉帝陵制度。

4、 举例说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在物质文化领域中的反映。

5、 简述宋东京(汴梁)城市的布局及在都城发展史上的地位。

6、 谈谈中国博物馆如何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

2005年

考试科目:文物博物馆学

名词解释:(必答,每题7分)

1、文物

2、半坡遗址

4、秘色瓷

5、步辇图

6、雕版印刷

7、筒车

8、米芾

9、《金石录》

10、明孝陵

论述题(选答4题,每题20分)

1、 综述偃师商城的考古发现与研究

2、 简述二里头文化和商代早期青铜器的特征

3、 综述近年来宋代官窑的重要考古发现

4、 简述明清时期农业发展的主要成就

5、 简述博物馆向未成年人免费开放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2006年

考试科目:文物博物馆学

名词解释:(必答,每题5分)

1、考古学文化

2、周公庙遗址

3、殷墟

4、王国维

5、玉敛葬

6、金缕玉衣

7、清明上河图

8、朗世宁

9、剔红

10、《考古图》

论述题(选答4题,每题25分)

1、 简述商至西周青铜器纹饰的特征和发展变化规律

2、 概述汉唐长安城的考古发现与研究

3、 简述宋金时期黑釉瓷器的装饰技法

4、 简述明清时期物质文化的基本特征

5、 简述中国博物馆百年发展的主要成就

2007年

考试科目:中国文物博物馆学及物质文化史

一、 名词解释:(每题14分,共10题,必答)

1.、王城岗遗址

2、聚落

3、董其昌

4、扬州八怪

5、良渚

7、春山秋水

8、西清四鉴

9、五铢钱

10、濮仲谦

二、问答题:(6题选答4题,多选按最低分计算,其中

2、3两题必选一题。每题40分)

1、简述商代前期青铜器的特点。

2、简述汉代农业政策和农具、耕作技术的进步。

3、概述唐宋时期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并分析其原因。

4、简述宋代青瓷的主要成就。

5、简述博物馆在无形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优势和局限。

6、汉唐宋元宫殿制度比较。

2008年

考试科目:721 中国文物博物馆学及物质文化史

一、名词解释:(必答,每题12分,共120分)

1、《历代名画记》

2、《汜胜之书》

3、阙

4、玉敛葬

5、和田玉

6、六瑞

7、周原

8、曹魏邺城

9、瘦金体

10、物质文化

二、论述题:(选答其中4题,每题45分,共180分;多选按得分最低题计算)

1、论述春秋战国时期手工业生产技术的主要成就。

2、概述东周时期中原文化圈以外周边地区青铜文化的面貌特征。

3、论述宋至明代江南经济发展的状况及其原因。

4、简要评述1980年以来汉、唐帝王陵墓的重要考古收获。

5、概述宋金时期磁州窑系(类型)瓷器生产地主要成就。

6、论述《博物馆管理办法》颁布实施的意义和我国博物馆事业发展临的挑战。

2009年

考试科目:721 中国文物博物馆学及物质文化

三、 名词解释(必答,每题12分,共120分)

1、 格古要论

2、 游春图

3、 活字印刷

4、 赵佶

5、 昭陵六骏

6、 程君房

7、 桐荫侍女图

8、 纳石失

9、 南禅寺

10、八大山人

四、 论述题:(选答其中4题,每题45分,共180分;多选按得分最低题计算)

7、 评述最近30年来良渚文化的重要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

8、 评述夏商时期大型城址的考古发现与研究。

9、 简述商至西周时期青铜器造型和组合的特征及其发展变化规律。

10、 简述汉代手工业的主要成就。

11、 简述唐末宋初越窑的主要成就及其影响。

12、 评述中国博物馆常年免费开放的利弊得失(须举例说明)。

2010年

考试科目:721 中国文物博物馆学及物质文化

一、 名词解释(必答,每题10分,共120分)

1.、陵阳公样

2、火烧山

3、新砦遗址

4、艺文类聚

5、吴门四家

6、范宽

7、淳化阁法帖

8、戗金锥刻

9、独乐寺

10、博物馆管理办法

11、永通万国

12、中国青铜时代

二、 论述题:(选答其中4题,每题45分,共180分;多选按得分最低题计算)

1、 概述东周时期各地王陵的考古发现并分析其陵寝制度

2、 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金银器的考古发现及其意义

3、 概述中国铜镜的起源和东周至宋代铜镜的特点

4、 谈谈你对考古遗址展陈及遗址博物馆的看法

5、 谈谈你对唐宋“官窑”及官窑制度的看法

6、 概述中原地区的考古文化及其在古代文化进程中的作用

第7篇:文物与博物馆硕士考研全面解析

近年来,国家加大对专业硕士招生的扶持力度,加强培养专业型人才,专业硕士因其侧重专业技能与实践等特点,正在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2015考研报考总人数为164.9万,其中报考专业学位人数为72.6万,比去年增加5万人,占报名总人数的44%,相比2014考研增加了4个百分点。 那么,在目前已经设置的39种专业硕士中,我们对它们了解多少呢?同学们在报考专硕前对这些学科的专业院校排名及考试要求了解多少呢?在此,凯程老师整理了文物与博物馆硕士专业考研信息,供备战考研的同学们参考!

专业介绍:

为适应我国现代文物与博物馆事业发展对文物与博物馆专门人才的迫切需求,完善文物与博物馆人才培养体系,创新文物与博物馆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文物与博物馆人才培养质量,特设置文物与博物馆硕士专业学位。

文物与博物馆硕士专业学位的英文名称为“Master of Cultural Heritage and Museology”,英文缩写为“M.C.H.M”。

院校排名:

文物与博物馆硕士院校排名,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北京大学,吉林大学,南开大学。 排名 学校名称 等级

1 北京大学 A+ 2 吉林大学 A+ 3 南开大学 A 4 复旦大学 A 5 西北大学 A 6 山东大学 A 7 首都师范大学 A B+等(10个):四川大学、云南大学、郑州大学、陕西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浙江大学

B等(9个):山西大学、厦门大学、景德镇陶瓷学院、烟台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安徽大学、徐州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

报考条件: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二)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三)年龄一般不超过40周岁(1971年8月31日以后出生者)。 (四)身体健康状况符合国家和我院规定的体检要求。

(五)已获硕士或博士学位的人员只准报考委托培养或自筹经费硕士生。 (六)考生的学历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国家承认学历的大学应届本科毕业生; 2.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人员,在境外获得的学历证书须通过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认证; 3.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经2年或2年以上(从高职高专毕业到2012年9月1日,下同),达到与大学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且符合我院文物与博物馆硕士教育中心的培养目标对考生提出的具体业务要求的人员; 4.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和成人高校(含普通高校举办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应届本科毕业生,按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身份报考; 5.已获硕士、博士学位的人员。

自考本科生和网络教育本科生须在报名现场确认截止日期(2011年11月14日)前取得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证书方可报考。

在校研究生报考须在报名前征得所在培养单位同意。

人才培养目标:

文物与博物馆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是:为各级文物管理机构及各类博物馆、研究机构、出版机构、社团组织、文物商店、拍卖行等,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具有现代文博事业理念,较好掌握文物与博物馆及相关领域的知识和技能,能胜任较高水平业务或管理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文物与博物馆专门人才。

就业方向:

1.这个专业毕业并不是授予历史学硕士学位,如果以后准备从事历史研究或者中学老师的话,会有比较大的障碍,最好三思(包括调剂) 2.虽然对口方向是博物馆等相关机构,但实际情况其实要复杂很多,博物馆,考古所等机构属于事业单位编制,并非直接招聘,如果以后想进去,还必须参加事业单位编制考试(难度稍低于公务员考试),而且报考并非只限文博方向,考古和历史学方向的学生也可报考,竞争还是比较大

3.虽然不同于考古学专业,对有机化学,无机化学,考古学,建筑学等内容有所涉及,但是因为专业属性涉及到文物的保管等方面,多少也要学一些非文科的内容,对于纯文科的学生来说,有比较大的难度,整个学科属于一个综合性专业,即对历史学需要相当的基础,同时对于专业技术知识也要求比较高

考试大纲及命题要求:

《文博综合》考试科目命题指导意见

一、考试性质

《文博综合》(代码348)是2011年文物与博物馆硕士(M.C.H.M)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的科目之一。《文博综合》考试要力求反映文博硕士专业学位的特点,科学、公平、准确、规范地测评考生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以利于选拔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人才入学,为我国文博事业建设培养具有现代文博事业理念和工作能力,能胜任较高水平文博业务或管理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

二、考试要求

测试考生对于文物学、博物馆学、考古学、文物保护学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的掌握情况和运用能力。但由于这四个学科领域之间的差异性很大,各招生单位可根据自身的具体培养能力和特点制定相应的考试内容(例如:只有考古学人才培养能力的单位可偏重在《考古学概论》方面出题,余类推)。

三、考试内容

(一)文物学概论(二)博物馆学概论 (三)考古学概论(四)文物保护学概论

四、考试方式与分值 本科目满分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由各培养单位自行命题,全国统一考试。 (一)文物学概论

一、考查目标

1、系统掌握文物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

2、理解文物学教学的任务、过程、原则和方法。

3、能运用文物学的基本理论来分析和解决文物领域的各类问题,以指导文物研究、文物工作和文物事业地发展、充分发挥文物的作用。 学位论文/授予

(一)博物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1、博物馆学是研究博物馆的性质、特征、社会功能、实现方法、组织管理和博物馆事业发展规律的科学。

2、博物馆学的研究对象是保存、研究和利用自然标本与人类文化遗存,以进行社会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包括博物馆事业发生、发展的历史及其与社会的关系,也包括博物馆社会功能的演进、内部机制的运营和相互作用的规律。

3、博物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研究博物馆藏品、陈列、观众以及各项工作及相互关系,博物馆事业建设各个方面以及各级各类博物馆之间的关系等;二是研究博物馆与社会公众、以及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科学技术发展的关系。 (二)博物馆学的学科性质和研究方法

1、博物馆学的学科性质属于社会科学。

2、博物馆学的相关学科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目录学、管理学等等。

3、博物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哲学方法、一般科学研究方法(分析和综合方法、历史法、调查法、比较法等)、具体研究方法。 (三)博物馆学简史

了解外国博物馆学简史和中国博物馆学简史 (四)博物馆功能与类型

1、博物馆的概念:文化部发布,自2006年1月1日起施行的《博物馆管理办法》第一章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博物馆,是指收藏、保护、研究、展示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见证物,经过文物行政部门审核、相关行政部门批准许可取得法人资格,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机构。

2、博物馆的特征包括(1)、实物性,没有实物就不能成为博物馆;(2)、直观性,这是作为社会教育机构的博物馆特有的传播方式;(3)、广博性,万事万物都成为博物馆收藏对象,所涉及的知识领域十分广博。

3、博物馆的功能有收藏、研究、教育。

4、博物馆的类型可分为五大类:(1)、历史类;(2)、艺术类;(3)、科学类;(4)、综合类;(5)、其他类型

(五)博物馆发展史

了解外国博物馆发展史和中国博物馆发展史 (六)当代博物馆

了解当代中国博物馆和当代世界博物馆 (七)博物馆藏品的搜集和鉴定

1、所谓博物馆藏品是博物馆为了社会教育和科学研究的目的,根据自己的性质,搜集保藏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发展的见证物。

2、博物馆藏品的搜集是博物馆根据其性质、特点的需要,通过各种途径,有目的地不断补充文物或标本的基本业务工作。

3、博物馆藏品鉴定的主要任务是辨明真伪,考证内涵,评定价值末叶应包括定名和定级。其目的在于帮正藏品的科学性,为国家保护真实的科学文化财富。同时,也为博物馆藏品的科学管理、公开展出、研究利用,把好真伪这第一道“关口”,并提供藏品的价值、名称、时代、级别等鉴定成果。 (七)博物馆藏品管理

藏品管理的目的一是保护藏品的安全,防止丢失、损坏;二是方便研究和利用,使藏品的内涵价值转化为社会价值。要求制度健全、帐目清楚、鉴定确切、编目详明、保管妥善、查用方便。

(八)博物馆藏品的数字化管理

了解其概念、原理和意义。了解其工作步骤与方法 (九)博物馆陈列与展览

1、概念:“博物馆陈列(Display),是以文物、标本和辅助陈列品的科学组合,展示社会、自然历史与科学技术的发展过程和规律或某一学科的知识,供观众观览的科学、艺术和技术的综合体。”

2、陈列和展览的区别:我国博物馆学主张,陈列也叫基本陈列,系指与本馆性质和任务相适应的,有自己的独有展品和陈列体系的,内容比较固定并常年对外开放的陈列。而展览也叫专题展览,系指内容专一,小型多样,短期展出,可以经常更换的展览。

3、陈列的基本原则:

(1)与本馆性质和任务相适应,突出馆藏品特色、行业特性和区域特点,具有较高的学术和文化含量; (2)合理运用现代技术、材料、工艺和表现手法,达到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 (3)展品应以原件为主,复原陈列应当保持历史原貌,使用复制品、仿制品和辅助展品应予明示; (4)展厅内具有符合标准的安全技术防范设备和防止展品遭受自然损害的展出设施; (5)为公众提供文字说明和讲解服务; (6)陈列展览的对外宣传活动及时、准确,形式新颖。

4、陈列工作的基本程序包括: (1)、总体研究与设计; (2)、内容研究与设计; (3)、艺术形式研究与设计; (4)、辅助展品和设备的设计与制作; (5)、陈列的现场安装与布置; (6)、陈列开放前现场的评估和开放准备; (7)、每个工作阶段的评估和展出后的总结。

第8篇:文物与博物馆学

一、博物馆陈列:

以文物、标本和辅助陈列品的科学组合,展示社会、自然历史与科学技术的发展过程和规律或某一学科的知识,供群众观览的科学、艺术和技术的综合体。

二、博物馆陈列的基本原则:

1、与本馆任务和性质相适应, 突出馆藏品特色、行业特性和区域性特点,具有较高的学术和文化含量;

2、合理运用现代技术、材料、工艺和表现手法,达到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

3、展品应以原件为主,复原陈列应当保持历史原貌,使用复制品、仿制品和辅助展品应予以明示;

4、展厅内应当有符合标准的安全技术防范设备和防止展品遭受自然损害的展出设备;

5、为公众提供文字说明和讲解服务;

6、陈列展览的对外宣传活动应及时准确、形式新颖;

三、博物馆陈列的基本程序包括:

1、陈列:指陈列的总体研究与设计、陈列的内容研究与设计、陈列的艺术形式设计;

2、制作:各类辅助展品和陈列设备的设计制作;

3、布置:陈列现场的安装布置;

4、陈列开放前现场的评估和开放准备;

5、每个工作阶段的评估和展出后的总结;

四、博物馆藏品保护的基本内容:

1、分析藏品材料的成分结构;通过分析设备对藏品进行分析测试,探明藏品材料的元素构成、物质结构、物理性能,以探索其质变的内因,需求相应的保护途径。

2、探明藏品质变机理;从理论上探索不同质地藏品在不同环境下质变的物理、化学规律,掌握其质变机理,以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3、查明藏品的地下埋藏环境;采集文物在地下的土壤、水分、和气体样本进行分析检测,获得地下环境的原始资料,以便出土后对文物进行保存;

4、研究博物馆藏品的保存环境;

5、藏品保养;为维护藏品质量,最大限度减少藏品受损,需对藏品进行科学的日常维护;

6、藏品修复技术;运用物理化学方法对已损坏的藏品进行修复和技术处理,使藏品的病害消除,损毁得以恢复。

7、测定藏品年代;

8、藏品复制技术;

五、博物馆藏品库布局的基本原则及方式:

藏品库布局:藏品库的位置对藏品的保护管理、安全防范、防火以及博物馆的环境都有较大影响。一般讲,藏品库应与陈列室既有分隔,又有联系。分隔是为了防止外界人员混入,以保证库房的安全;联系是为了展品运送的方便。库房的朝向最好是南北向。藏品库附近应留有一定的发展余地。藏品库要与博物馆其他各部分组成统一有机的整体,建筑紧凑,节省用地,结构经济,并与环境相协调。

藏品库的布局有以下几种主要方式:

①布置在陈列室的底层。这种布局方式一般建筑较紧凑,有利节省用地。陈列室与库房联系也较便利,文物标本取送方便并可以减少藏品因远距离搬运而受到损坏的可能性。但藏品库布置在底层或半地下室,如建筑处理不完善,库房湿度大,地面易泛潮,对藏品保管不利。此外,布置在底层的库房,安全防护与防尘、防震都较难处理。

②布置在陈列室的顶层。这种布局方式同样具有建筑紧凑、与陈列室联系便利的优点。但不利于大型和重型藏品的搬运。同时,藏品库与陈列室很难隔绝,对建筑防火不利。

藏品库无论布置在陈列室底层或陈列室的顶层,都要防止观众和与库房无关人员穿行库房区,在人流路线设计方面要确保库房的安全。

③与陈列室毗连,或用连廊与陈列室联系。这种布局方式既方便库房与陈列室的联系,又使库房与陈列室保持一定隔离,对防止人流路线干扰、安全防火均有利。库房的结构处理也较容易,还有利于藏品库的扩建。在博物馆用地不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是一种较理想的库房布局方式,对大、中型博物馆更为适用。

④独立于陈列区之外。这种布局方式对库房管理、安全防火较为有利,适合大型库房或特库采用。但这种布局方式占地多,与陈列室联系不便,不利于文物藏品的搬运。

藏品库的布局要根据博物馆所处的环境和博物馆的类型、性质、规模以及藏品情况等因素来决定。

六、分析陈列室布局与博物馆类型的关系:

不同类型的博物馆选用相应的陈列室布局:

1、历史性和纪念性博物馆,其陈列通常按照历史发展的年代顺序来组织陈列,整个陈列内容为一完整的系统,各部分之间及展品组合按逻辑序列排比,陈列空间力求连贯,多采用串联式的陈列组合;

2、自然类和科技类博物馆的陈列是按学科的类别划分为体系的,各部分之间关系相对独立,各陈列室互不相通,各有隔得入口,宜采用并联式陈列室布局;

3、艺术馆、科技馆、自然博物馆的生态分类陈列宜采用放射式组合,因其陈列内容相对独立,各部分内的展品组合也不一定表现前后顺序,因此多采用放射式陈列,组合各陈列室;4遗址类、工业博物馆等一般多用大厅式陈列室;

1、阿什莫林博物馆:

近代第一座公共博物馆,同时是世界上规模最大、藏品最丰富的一座大学博物馆。英国贵族阿什莫林将其收藏的货币、徽章、美术品、动植物标本和其他文物全部捐献给牛津大学,成立了阿什莫林博物馆。1683年,该博物馆对外开放,成为第一所向社会公开的博物馆,这被认为是现代公共博物馆设立的标志,同时也开创了私人收藏公之于众的先河。

2、博物馆疲劳:

即观众疲劳,系指观众体力疲惫、注意力涣散,导致中途自博物馆退出。系美国心理学家鲁滨逊于1928年首先提出。导致博物馆观众疲劳的原因主要有环境因素(噪音)、建筑因素(大小、空间等)、陈列因素等。

第9篇:博物馆文物的管理

博物馆陈列中文物的管理

何思迪 40817034 多年来,文物在博物馆库房中的管理与保护工作比较规范,建有一套完整的规章制度和操作章程。相对而言,陈列中文物的管理与保护工作比较薄弱,至今没有形成一定的规则,基本上是各级、各类博物馆根据本馆的具体情况在操作运行。

一、 陈列中文物保管之现状

我国博物馆种类繁多,行政隶属关系复杂,且各馆情况、条件不一,管理的要求和方式也不尽相同。目前各馆陈列中文物的管理权的归属没有统一规定,据笔者了解,大致有以下几种方式。

第一种方式是:文物由陈列部门从库房提出,布展结束后,文物清点成册交保卫部门和保管部门,由保卫部门负责展厅中文物的保卫工作,保管部门负责陈列中文物的保管工作。这种方针是目前博物馆最常见的管理方式。这种方式最大的优势在于,保管部门在文物工作上富有经验,对文物的管理手段比较科学、规范,熟悉和掌握各种文物的保养知识和方法,对陈列中文物从管理和保护上都较为有利。不足之处在于,保管部门的中心工作是库房文物保管,陈列中文物的保管工作不是他们的主要工作,很多单位并不派专人管理,容易发生保管人员疏忽管理。

第二种方式是:展厅陈列的文物安全工作仍由保卫部门负责,文物管理由陈列部门负责,这种方式在临时陈列中最为普遍。这种方式的优势在于,陈列部门参与整个陈列的设计、制作和布展工作,对文物比较熟悉,了解各种展具性能。不足之处在于,在实际工作中,陈列设计人员的工作职责是设计和布置陈列,主要精力都放在对文物的艺术氛围的烘托营造上,对文物的保管工作缺乏主动意识。而县陈列部门一个陈列结束后,主要工作重点是放在下一个陈列上,不可能有精力考虑陈列中文物的管理。在此情况下,陈列中文物的保管工作相对薄弱。

第三种方式是:陈列布展结束后,文物清点成册交宣教部门和管理部门。陈列中文物的日常管理工作由宣教部门负责,保管部门负责文物的保护工作。这种方式是比较传统的方式,由于展厅是宣教部门工作人员的工作岗位,他们每天进出入展厅讲解,比较熟悉文物展品,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向有关部门反映。 这种方式不足之处在于,宣教部门的主要工作是讲解接待,对文物保管工作缺乏专门的知识和经验,不了解文物保管工作相关的工作手续、程序及要求,而且宣教部门人员变动也较大,不利于文物的管理工作。

第四种方式是:展厅日常安全由保安公司、物业等部门负责,文物的保管工作由馆有关业务部门负责。这种方式大都在行业博物馆。在此种情况下,陈列中文物的保管工作最为薄弱。由于很多行业博物馆的管理人员都是从各单位部门中抽调组成,缺乏文物保管工作知识和经验,难以及时解决陈列中文物的各种问题。

由此可见,在目前陈列中文物的管理与保护工作中,无论哪一种方式,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在操作上都存在着不同的问题,未达到文物保管的要求。因此,我们需要认真研究,找出相应的对策,提高管理水平。

二、 陈列中文物管理的完善方案

陈列中文物的管理工作,虽然没有一套完整的规章制度和操作章程,但在工作中,有库房文物管理的经验和制度可借鉴。各馆可根据本馆具体情况,制定出适用于本馆陈列中文物管理的办法和制度,使陈列中文物的保管工作走向规范化管理。

1、选择合适的管理模式

陈列中文物由保管部门主要负责,陈列部门和保卫部门等其他相关部门协调管理的方式较为合适。这种方式的优势在于,保管部门是各馆主管文物的主要业务部门,具有文物保管工作经验。陈列部门是陈列、展览设计制作部门,最熟悉文物的陈列方法和位置,比较了解展具对文物产生的影响。保卫部门负责展厅的安全工作,最了解日常情况。负责中央空调、照明系统的行政部门,掌握包括温湿度、照明设备的具体情况。在实际操作中,虽然展展管理工作涉及部门较多,但责任分工相对明确,工作也比较协调,取得良好的管理效果。

2、制定明确的提取、交接制度

陈列中文物的提取,应严格按文物库房的规章制度执行。应按要求设计正规的文物出库提借单据,单据栏目包括文物名称、编号、时代、完整程度、提借和归还日期、备注等,还要有馆领导、部门领导、提借人的签名。文物提借单必须一式两份,由借入部门和借出部门各持一份单据逐件、逐项,经清点、检验后再提取。

陈列部门提取文物布展结束后,对陈列中文物的交接必须规范化,可借鉴文物出库交接制度和提借单据,设计文物交接单,逐件、逐项编写。文物交接单应根据展厅文物管理部门来填写份数,交接双方或几方现场逐件、逐项检查文物状况,清点文物数目后再交接。

3、制定陈列中文物的建档制度

博物馆有长期展出、比较稳定的基本陈列。基本陈列展出的文物短则数月,长则数年在展厅中陈列,展厅实际成为他们的存身之地。因此对基本陈列中展出的文物应该以展厅为单位,建立一套固定的文物档案。档案中包括文物方位图等陈列竣工图;完整的文物交接帐单;用于照相、研究、复制等工作的文物临时提用出借单;各种因素影响文物的处理记录单。对于临时陈列的文物,借用陈列部门的交接单、文物陈列的方位图管理即可。此外,监测的温湿度、照度、红外光和紫外光、空气污染度等环境质量数据资料,防火和防盗监控资料数据也要作为技术档案保存。

4、进行文物的定期检查

陈列中文物除建立必要的文物单据、帐目、档案进行管理外,还必须建立全面定期检查文物制度。定期检查制度不同于展厅每天或每月一次进行的文物检查,而是要根据文物交接清单全面清点陈列文物,必须每件清对和记录,做到物和帐相符合。定期检查制度的时间以半年一次为宜,最长不超过一年。

保管部门应不定期到展厅检查文物,定时放置防虫、防霉等药物,注意了解展厅温湿度、空气污染等情况,发现有虫、霉、蛀等自然破坏情况,应及时报告并对陈列中文物的破坏。除此之外,陈列部门也应经常检查陈列展具情况,防止展具的因素破坏文物。

健全的规章制度,是文物科学管理依据和准则,也是文物有秩序地得到完善保护的保证。陈列中文物的管理和保护工作的规章制度,应在实践基础上制定,并在不断总结经验中,逐步充实、修改、完善。我们相信,随着我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和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随着文博界对文物保管工作理念的不断深化,陈列中文物的管理与保护工作最终会走向统一的规范化管理。

上一篇:养老院工作汇报下一篇:督查督办工作考核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