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国际新闻专业

2022-11-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复旦大学国际新闻专业

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复合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以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英语(国际新闻方向)专业为例

[摘 要] 本文以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现有英语(国际新闻)本科专业为例,分析了该复合型专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从课程设置、教材改革、师资培养等方面探讨了英语(国际新闻)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 英语(国际新闻)专业 复合型人才培养 课程改革 师资建设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高等学校外语人才的培养目标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即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高级英语人才、应用性人才逐渐过渡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以知识为本、适合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英语(国际新闻)专业是国内高校最先进行复合型人才培养试验与改革的领域之一。率先进行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试验的上海外国语大学在1983年在英语系开设了国际经贸和国际新闻两个专业之后,其他外语院校和一些综合性大学也纷纷进行这方面的尝试与试验。我院于2004年成立伊始,就开设了这个专业,我们在校本部中国传媒大学办学的经验基础上,结合我院学生实际情况,不断探索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传媒英语复合型人才。

一、我院英语(国际新闻)本科专业的现状及问题

1.课程设置分析

2000年《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规定,除了公共课以外,专业课程分为三个模块:英语技能课(基础英语以及训练听说读写译各种能力的课程)、英语知识课(英语语言、文学、文化方面的课程)和相关专业知识课(有关外交、经贸、法律、管理、新闻、教育、科技、文化、军事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课程),并建议三个模块的课程比例为65:15:20。需要指出的是我院英语(国际新闻)专业是属于英语专业的一个方向,隶属于英语本科专业,其课程设置应该执行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颁布的《大纲》。下图是我院课程结构比例:

上述图表反映出我院该专业课程设置有些概念尚不清楚,如“基础教育课程”按通常理解应该是英语学科的基础课程也就是《大纲》里的英语技能课,如果这样理解的话,那我院的课程设置是不符合《大纲》规定的。而“专业教育课程”再加上“实践与创新教育要体系”占到近60%,似乎与《大纲》所提议的知识模块比例有出入。实际上,由于我院是独立学院,生源英语基础与其他一本二本院校学生相比有很多差距是不争的事实,在此情况下,应该尤其要加强学生语言技能的训练。因为“复合型高级英语人才”的全称定义中“外语”应该为核心。“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的核心是外语人才”《大纲》在对新时期英语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和规格上提出的五个具体要求中将扎实的基本功放在首位也充分肯定了对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英语语言的能力是根本”。

2.新闻专业课与语言技能课无法融合

一直以来,我们按照传统英语教育模式结合其它院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基本经验在一二年级加强英语听说读写技能的训练,在三年级开始加入专业课程。为了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新闻知识和技能,我们开设了英语新闻编译、国际传播学导论、新闻理论、英语报刊阅读、英语新闻采写、传媒法、英语采访艺术、媒体素养、摄像机运用及非线性编辑、传播学概论、外国新闻节目研究、国际新闻写作、新闻镜头应用等诸多新闻方向的课程。但是由于师资和学生的实际语言能力问题,专业课程中大部分是采用中文授课。最后的效果连续3年我院的英语专业四级过级率只有50%左右,不及全国平均及格率60%。总之将两个专业简单叠加的培养方式无法将语言技能课和新闻专业课真正地融合,导致学生对两方面的了解都流于皮毛,根本谈不上用英文直接从事新闻传播业务。

3.复合型师资队伍欠缺

目前,我系主要师资力量都是英语专业本、硕层次毕业生,所学专业主要是英语语言文学、语言学、教学法等,对本专业以外的新闻类专业知识和技能知之甚少。实际上,师资问题已经成为全国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瓶颈。束定芳在评论2000年《高等学习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设课要求时指出,“这一份课程设置的清单完全反映了大纲制定者对英语专业的定位:英语专业应成为复合专业。但如果所有的英语专业都要按这样的要求来设置课程的话,那全国即使是最好的外语院系也根本做不到。”

二、英语(国际新闻)本科专业发展的应对措施

1.合理安排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一个专业建设的重心所在,它直接关系到培养人才的规格和质量。基于我院“信息传播领域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传媒人才”的培养目标,我们的课程设置既要符合学校的培养目标,又要遵照英语(国际新闻)专业的学科特点和《大纲》要求。值得注意的是,2000年大纲就新时期英语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和规格所提出的五个方面的要求——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较强的能力,较高的素质,哪一项也不应舍弃。这一板块是最能有效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部分,同时也恰恰是这一板块最容易受到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冲击,“实施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很可能会在总体上削弱常规英语专业的强烈人文倾向”。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在学生就业要求的压力下,“……各类人文课程被大幅度削减,课时大幅度压缩。……功利主义成为教育的指导原则。” 我们作为一个新兴院校应该在借鉴其他院校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尽量避免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改革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2.多渠道培养复合型师资队伍

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师资队伍的建设决定着人才培养的成败。“外语专业的广大教师是我国外语教育改革的主力军。近五十年来外语教育中所取得的成绩靠的是这批教师,实现21世纪外语专业教育改革也要依靠这支师资队伍。”而复合型外语师资的匮乏也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毫无疑问,当前大多数外语教师都是在“传统英语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这支队伍在英语技能方面有扎实的功底”,“英语专业的师资擅长于文学、语言学、文化研究和地区研究,而涉及经济、金融、管理等的专业知识则是他们所不擅长的。”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认为,我院的复合型教师培养的途径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

——有计划地引进跨学科知识硕士以上学历人才:英语学士+新闻学或传播学硕士博士;海外毕业的新闻学或传播学硕士博士。

——立足于院内外培训,掌握新闻学传播学领域相关知识。新闻传播学是我院母体学校中国传媒大学的优势领域,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一条件培养我院的复合型外语人才。资助我系教师到国内权威院校进行相关课程进修,同时,也鼓励教师们考取相关证书,对获得证书的教师们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

——鼓励外语教师进行学历深造。制定政策鼓励和资助外语教师攻读传媒领域相关研究班或者新闻学、传播学硕士以上学历。

——加强与媒体单位合作。请媒体单位资深人士定期来我校讲座,也请教师外出到媒体单位进行实践和见习。加强与媒体单位的合作是保证我们英语(国际新闻)专业实践性最有利的措施。

结语

独立学院招收的是第三批次本科生(三本),这批学生的综合素质、知识基础、学习兴趣与母体学校的生源情况有很大差距,英语专业同样如此。但,“一本”、“二本”和“三本”英语专业同属本科层次教育,有共同的培养目标。尽管有专家已经指出全国各地发展情况极为不同,各校性质、生源、师资情况相差也很大,这种情况下制定一份统一的大纲是否合适值得进一步考虑,但是更为关键的是,独立学院的学生跟其他高校的学生毕业时面临的就业市场是一样的,况且我院地处东部沿海经济、教育等发达地区,身处名校“包围”之中,竞争之激烈可想而知。这种情况下,如何充分利用本院特色及母体学校优势学科,制定科学课程设置,积极进行教材教法改革和多渠道打造能胜任英语+新闻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目标的师资以培养出高素质的英语传媒人才显得尤为迫切。

参 考 文 献

[1]戴炜栋.关于面向21世纪培养复合型高级外语人才发展战略的几个问题[J].外语界,1999,(4).

[2]何其莘,殷桐生,黄源深,刘海平.关于外语专业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1).

[3]何兆熊.对英语专业的现状和未来的几点思考[J].山东外语教学,2004,(6).

[4]胡孟浩.改革教育体制,培养新型外语人才[J].外国语,1985,(1).

[5]胡文仲.英语专业“专”在哪里?[J].外语界,2008,(6).

作者:姜仁凤

第2篇:新闻专业主义在国际传播中的缺失

新闻专业主义的建立和发展充满了波折,好不容易从政党报刊中突围,现在又有迷失在商业化浪潮中的迹象。涉及到国内传播时由于种种因素的约束,基本还是有章可循的,在国际传播过程中却常表现出新闻专业主义的缺失。

陆晔和潘忠党认为新闻专业主义的基本内容包含:传媒具有社会公器的职能,新闻工作必须服务于公众利益,而不仅限于服务政治或经济利益集团;新闻从业者是社会的观察者、事实的报道者,而不是某一利益集团的宣传员;他们是信息流通的“把关人”,采纳的基准是以中产阶级为主体的主流社会的价值观念,而不是政治、经济利益冲突的参与者或鼓动者;他们以实证科学的理性标准评判事实的真伪,服从于事实这一最高权威,而不是臣服于任何政治权力或经济势力;他们受制于建立在上述原则之上的专业规范,接受专业社区的自律,而不接受在此之外的任何权力或权威的控制。①

而国际传播的基本内容为:一是对本国社会制度、意识形态、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及关于国际事务的政策、立场、观点、主张等的传播;二是对其他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内政外交各个方面的传播。国际传播的根本目标可概括为:塑造国际形象,维护国家利益。②

将以上新闻专业主义与国际传播的内涵作比较,即可发现两者天然的冲突。新闻专业主义带有理想主义色彩和强烈的道德主义倾向。它作为一种价值理念,自觉地脱离政治权力、意识形态以及经济等因素的束缚,免于政治和市场的控制,以公正客观为其职业道德理想,以服务公众为其最高目标。而国际传播由于和国际关系密切相关,和政治、经济等因素不可能完全切割,媒体站在国家利益或是政府政党利益层面,很有可能操纵事实,与新闻专业主义报道事实为公众服务的目标相悖。

国际传播偏离新闻专业主义的因素

国际传播偏离新闻专业主义的因素有多种,有主观故意的,也有无意或客观因素造成的。由于政治博弈的需要,事实经常被操纵。国际传播中,记者的成长环境、价值观和被报道国家往往大不相同,导致文化差异,形成偏见,也会造成报道偏差。有些国家国内矛盾重重,为转移国内视线,就会将矛头对准中国,是中国过度的需求导致某些物品价格暴涨,是中国出口到美国的廉价鞋帽、纺织品使得美国产品竞争力下降,崗位流失;以及日本新加坡公园里小区内健身设施丢了,也臆断被盗卖到中国了,因为中国对铁的需求量大。

在国际报道中容易流露情绪化倾向,偏离新闻专业主义。这常常是因为狭隘的民族主义。我们国内对跨国公司的报道常有这种倾向。

国际传播偏离新闻专业主义的方式

进行议程设置,造成为己所用的拟态环境。人们倾向于关注大众媒介报道的问题,并依据媒介对各种问题的重视程度而确立自己看待事物的优先顺序。比如前阵美日媒体对中国食品安全的炒作,让人觉得“中国制造”统统不行了,其实据统计中国产品出口到美国欧盟的合格率达到99%,在日本中国产品不合格比例甚至小于美国产品。但由于政治需要,中国产品的质量安全就这样被推上“风口浪尖”,其实美国日本存在比这重要得多的议题。

国际传播媒体惯于采用框架内报道的方式对受众施加影响。受众不可能亲身经历、亲眼看见所有的事情,新闻媒介提供的信息就成为形成认知的主要途径,而媒介对于信息的选取和编辑就形成了一个提供给受众的框架,就好比摄影师的取景镜头,在一片风景中确定自己的角度、光线与构图,呈现自己想要表现的内容、思想与过去。③在框架内报道,带着有色眼镜,凡是涉及对象国的报道都套入既有框架内。

在实践操作中,新闻专业主义的客观性法则也被操纵。这种操纵方式采用编辑手法,媒体记者通篇采用事实,似乎很客观,找不到一处虚构的事实,但在写作中巧妙组合事实就流露出记者想要表达的观点。看一下法新社对俄国女记者安娜·波里科夫斯卡娅遇害的报道,消息开头介绍记者遇害事实,中间为相关背景,最后说该记者由于对车臣的报道引起了俄罗斯总统普京和普京扶植的车臣政府的猜忌,波里科夫斯卡娅还是普京的反对者。结果读者就给引导得出一个结论,普京很可能是记者遇害的幕后主使者。普京上任后,调整俄罗斯的内政外交,渐渐脱离西方的掌控。西方也不想看到一个强大的俄罗斯,这样一份报道的出台也可以想象。

渐渐兴起的全球化传播或可部分缓解二者之间的矛盾

国际传播和新闻专业主义的矛盾似乎是不可调和的,但全球化传播或者可以缓解两者的冲突。

全球传播是国际传播的扩大与发展,相比较有以下特点:全球传播更立足于全球性,而非国与国之间的“国际”性;传统的国际传播中,传播主体主要是国家社会及其代表以及各种政府间国际机构,而在全球传播当中,传播主体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包括跨国活动团体、跨国企业和众多个人;在传统的国际传播中,不同国家之间的关系和多边关系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而在全球传播中,许多全世界、全人类范围的问题受到人们的重视。例如和平和发展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等等,都是全球传播中的世界性议题。④

如此看来,由于全球传播以上特点的存在,或许使得传播更能接近于新闻专业主义。尤其是在全球传播中,人们关心的对象与范围已不再局限于本国和本民族,而是作为“地球村”的一员而思考和行动,这样国际传播或者能从维护民族国家利益的思维中跳脱出来,而以大部分民众的利益为念。关于美越战争的报道就是成功的案例,媒体最终摆脱了政府立场,选择报道真相,从而促进了战争的结束,成功地实现了新闻专业主义的目标。

但不可忽视的是,全球传播同样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是否能在国际关系和新闻专业主义之间保持较理想的平衡,仍是个疑问。

注释:

①陆晔潘忠党:《成名的想象: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新闻从业者的专业主义话语建构》[J],《新闻学研究》(台湾),2002年第7期

②④刘继南等著:《国际传播与国家形象——国际关系的新视角》,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年3月第1版,第2页

③李希光 周庆安主编:《软力量与全球传播》,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第1版,第63页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作者:袁志琴

第3篇:商业新闻在英语专业《国际贸易理论》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国际贸易理论》课程对英语专业学生来讲,专业性强且理解难度大,学生甚至用死记硬背的方法来学习该课程。为增强其学习兴趣,更好地理解相关理论知识,能全面辩证地分析国际贸易时事政策,本文在教学过程中在Blackboard 网络教学平台上以视频、音频、文字等形式发布与国际贸易相关的商业新闻和时事政策,鼓励学生阅读、思考和讨论。结果发现,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显著提升,学习主动性增强,课堂互动明显增多,教学效果显著。

【关键词】商业新闻;国际贸易理论教学;应用举例

【作者简介】韩雪梅(1983.12-),女,汉族,山东菏泽人,广东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商务英语;柯彤彤(1979.08-),女,汉族,广东雷州人,广东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商务英语教学;周月香(1980.05-),女,汉族,湖南人,广东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本科,研究方向:大学英语教学。

【基金项目】2016年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研究和改革项目:基于网络的英语专业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案例式教学探析(项目编号:530001056),2016年广东海洋大学校级教改项目:基于网络的英语专业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案例式教学探析(项目编号:524210214)。

引言

目前,在很多高校,国际贸易理论课程面向英语专业或者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开设,帮助学生了解国际贸易基本理论和政策,培养观察和分析外贸时事政策的能力以及社会观察力,在英语专业本科生培养中意义重大。但是学生普遍认为理论知识晦涩难懂,枯燥无趣。在国际贸易理论教学中,很多学者及教师同行采用案例式教学,但是传统的案例分析更多情况下适合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对于国际贸易理论课程来讲,使用案例式教学可行性不强。商业新闻相比于传统的案例具有独特的优势,其时效性强、社会关注度高、话题性强,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而关于在国际贸易理论课程教学中利用商业新闻的研究极少,本文通过举例说明如何运用商业新闻来提高国际贸易理论的教学效果。

一、教学实施过程

1.商业新闻的界定和收集使用。本文所研究的商业新闻是指与经济贸易相关政策时事的报及具体商业事件或活动的新闻报道,其来源包括电视电台,报纸以及新闻媒体的官方网站所发布的商业新闻。商业新闻不仅是人们获取全球商业动态的信息来源,也是学习英语的有效途径,因而使用得广泛而频繁(莫再树,张芳,2015)。

教师把收集并选取与课本各章节理论与知识要点相关的新闻报道发布到Blackboard教学平台上,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和思考。对于收集到的商业新闻,教师可以做一定的处理,比如对于与课本知识点相关的关键句子和信息点做标记使学生在阅读新闻关键内容时特别注意,并提出几个问题供学生思考和讨论。

2.商業新闻在国际贸易理论课程教学中运用举例。

(1)利用所学知识观察商业新闻中的经济时事政策和外贸活动。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其所学的课本知识观察和理解商业新闻所报道的经济时事政策和外贸活动。

比如,讲到战略性贸易理论时,战略性产业的界定是一个重要知识点,课本上列举的战略性产业包括具有外部经济效应的产业以及规模经济效应明显且市场结构集中的产业等。为避免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教师在课堂上播放一则源自央视网2015年11月2日的新闻视频,标题为“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十年利剑出鞘”,转录节选内容如下:“......像大飞机这样重大的科技项目,还有十几个正在同步推进,......2006年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出台,瞄准了十几项国家战略空白......今天组装下线的C919就归属于大飞机专项......2011年9月我国首个太空实验室天宫一号发射升空,......今年5月,我国自主核电技术华龙一号正式开工建设......互联网+时代,手机的信号就像空气和水一样不可或缺......”。并提出问题如下:为什么新闻中所提到的专项被选择定位为国家战略性重大科技项目?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和理解战略性产业。其中,大飞机制造业固定成本投入比例较大,规模经济效应明显且市场上竞争比较集中,因此作为规模经济效应明显且市场结构集中的产业被国家纳入了战略性产业;移动宽带通信、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及大型核电站分别作为高科技产业及新能源产业具有明显外部经济效应,这些产业的进步可以带动国家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因此也被国家定位为战略性产业。

通过以上思考和练习,学生能更好地利用课本所学知识去观察和理解国家的相关经济外贸政策,具有更开阔的视野。

(2)利用商业新闻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思考。在全球化趋势下,对基础知识和理论的要求贯穿商业新闻报道的始终。(潘高,2019)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利用商业新闻所报道的相关内容来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思考。比如,课本的第七章讲到关税是一种贸易壁垒,为帮助学生更好理解关税如何抑制进口,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引入来自VOA 2018年9月29日的一篇报道,摘选内容如下:

A growing number of major American companies are warning that President Donald Trump’s tariffs on U.S. imports are raising their costs and prices.

Jim Hackett, head of Ford Motor Company, said on Wednesday that the new tariffs on steel and aluminum are costing Ford $1 billion. He also said the taxes may cause price increases in the automobile industry...Walmart, America’s largest store, has told the Trump administration that the latest tariffs — on $200 billion of Chinese imports — could increase prices...

...Trump rejected the idea that the tariffs could create an economic risk. He said that Americans would not notice the new taxes. “It’s had no impact...on our economy,” the president said...

...Ford buys most of its metals from U.S. producers. They have raised prices this year as a result of the tariffs on foreign competitors, the company has said...

The Trump administration set a 25 percent tariff on imported steel and 10 percent tariff on aluminum from some countries...

在学生阅读该新闻报道时,教师把重点信息用下划线做重点标注,并围绕关税提出如下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美国对进口钢材和铝材加征的关税会影响到福特公司?特朗普和几家美国公司如福特公司对报道中所提关税分别持什么樣的观点?各自的理由是什么?你赞同哪方的观点?通过问题的引导逐层深入地理解关税的内涵以及对进口国国内企业时商品价格的影响。

报道中所提的美国对进口钢材和铝材加征关税会使得其国内市场价格上涨,而作为汽车制造业原材料的钢材和铝材价格上涨,汽车制造业的成本也会随之增加,如果保持利润不受影响,则需提高汽车成品的价格,但是一旦价格上涨,其国际市场竞争力将会下降。同时通过问题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辩证的思考,避免思考问题的片面性,从特朗普政府的角度来讲,对进口钢材和铝材加征关税既可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也可以保护国内钢材和铝材的生产商;从汽车制造商及汽车消费者的角度来讲,该关税的影响又是不利的。使学生认识到“贸易问题的复杂在于并不存在单纯的国家利益,某些事情可能对一个国家的某群体有益,但可能会伤害其他团体的利益”(吴玉兰,罗予翎,2015),培养其全面性地考虑问题的思辨能力。

通过提供案例背景和设置相关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全面的思考和讨论,使其对课本知识有透彻的理解和掌握,也锻炼了学生的思辨能力。

(3)利用商业新闻拓展外贸术语和表达。《国际贸易理论》课程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讲专业性强,涉及很多国际贸易方面的专业术语和词汇,不适合使用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

如上文中VOA 2018年9月29日的一篇报道,篇幅为184单词的报道中出现了12个外贸术语或固定搭配,如在摘选文中加粗斜体字所示,具体包括imports,head of Ford Motor Company, the new tariffs on, price increases in the automobile industry, $200 billion of Chinese imports, increase prices, economic risk U.S. producers, tariffs on foreign competitors, set a 25 percent tariff on, 10 percent tariff等。以上外贸术语或固定搭配涉及了进出口、价格变动、关税等方面的表达,是学生将来从事外贸工作常用的专业词汇。

商业新闻中的专业术语和特有表达存在于真实自然的语境,能使学生更准确地掌握术语的内涵和使用。

二、结语

在面向英语专业学生的《国际贸易理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商业新闻的内容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本课堂讲授的知识点,锻炼学生运用课堂所学知识点反过来分析和观察国际贸易时事政策或具体的商业活动,同时还可以达到扩展外贸术语及专业词汇的目的。从不同的角度充分利用商业新闻来提高国际贸易理论课程的教学效果,达到学有所悟,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莫再树,张芳.认知语用视角下中美商业新闻中话语标记语的对比研究[J].学术论坛,2015,38(06):151-155.

[2]刘润清.外语教学中的科研方法[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5.

[3]潘高.全球化视野下国际贸易新闻报道的价值取向分析——以经济日报“中美贸易战”报道为例[J].视听,2019(06):188-190.

[4]吴玉兰,罗予翎.国际贸易新闻传播影响力评价模型构建——以“中欧光伏贸易战”为例[J].新闻大学,2015(06):44-49.

作者:韩雪梅 柯彤彤 周月香

第4篇: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专业学习方法

北外考研辅导第一品牌

新闻需要了解地理、历史(到处走走、昨天的新闻就是今天的历史),有时也会问问这方面的常识题。好几年都有学生家在郑州或在那儿上学,我就问郑州为什么会有个二七塔,很多人答不出来。偶尔有人说因为塔在二七区,但追问二七到底是什么意思,要么说不上来,要么和其他历史事件扯到一起。也经常有武汉的考生,我会问在那里发生过什么重大事件成为现代中国的开端(明年是它的100th anniversary,要带学生去 revisit and review)。很多学生要么不知道,要么把年代、事件、时间搞错。有些知道双十节的还不错,尽管会和双十二事变或其他历史事件混淆。估计现在的中学光学英语,或象我国台湾省一样,不开中国历史课了。

重大的时事也会涉及,但很多人都一知半解。所谓的金砖四国——Bric,到底指拿四国,答不全。去年哥本哈根峰会的主题是什么,描述半天就是说不出关键的 climate change 或 global warming 等key words。考生们旅途不便、兴趣不一,一两个时事不知道都可以理解,也无大碍,很多事老师还不了解呢。但连问三个都不知道,就说不过去。真不知道有些考生平时都关心什么?要不明年北外国新改考八卦新闻培养娱记?(这倒可以请何囧回来了,尽管他不是北外英语学院毕业的。)

问题没听懂、没听清、没听明白,都可以请老师重复或解释,不懂装懂还不如真不懂呢。也不要做Yes-person,不管老师说什么都附和。礼貌尊重是必要的,但我更喜欢个性鲜明、有自由精神和独立思想的学生。

学生的英语考察也是个重点,这是北外新闻的特点和就业优势。尽管本人的英语口语不如许多学生的,但好坏还是听出来的。今年面试几乎所有的学生,在用Although句型的时候,后面又用了but。也许是紧张,也许是Although后面说了很长的内容,忘了结构要求。此外单复数不分、人称混乱(she/he混用)、时态混搭,you know连连,让我非CN的耳膜暗皱眉头。还有一些考生英语乍一听非常流利,语音语调也很好,但套话多多,尽是一些 I think, in my opinion,as we all know, everything has two sides, on the one hand 的Cliche. 你所说的每一句话当然都是 you think的,除非引用别人的,要不都是你的opinion; 既然we all know,就说点我们不知道的;谁不知道everything has two sides,我们就想听你的on the other hand。

面试时曾经有学生做过行为秀,表演灌篮和武术;有学生坚持要站着回答问题;有人表演过英语歌曲;有人声泪俱下的倾诉;有人哆嗦的不能自持;有人考完后迟迟不愿离开。我们都能理解,因为我们都是从这条路过来。但考试就是这样,我们喜欢也能接受个性多样的学生,但评判还是有相对统一的标准:

英语好(通顺、清楚、少错)、说话有条理、思想明锐、信息量大。其中英语好是最主要、最重要的。新闻传播方面的不会考的很多、很深,因为知道大家基本都是英语专业,只要英语好,新闻知识和实务考上以后再学也来得及。个性嘛最好外向、主动点,但不会苛求。象熊猫一样稀少的男生尽量照顾点,但不会降低标准,否则就是对广大女生的不公平,因为她们更不容易。最后也不要夸大自我介绍的影响。有些考生显然是专门做了准备,自我介绍声情并茂,非常动人。但随着问答的开始,却发现满不是那么回事。相反有些考生,开始有点紧张,自我介绍印象一般。但随着问答的继续,渐入佳境,表现最终让人满意的情况也有。不过,鉴于面试的时间一般都很短,Well begun is half done,第一印象的好坏仍然是很重要的。

第5篇:北外国际新闻专业真题

北外国际新闻专业真题+初试面试大揭底

-

此帖只介绍新闻专业课及面试部分,基英二外等请参考高翻经验贴。

新闻:要看的书比较多,童鞋们要做好准备。中国新闻史,外国新闻史,传播学,编译。一个一个说。

中外新闻史:我买的是人大出版的《中国新闻传播史》和《外国新闻传播史》,讲的较细,也挺全面。这两本书不买也没有关系,很多考研论坛都有免费的笔记供下载(学新闻的要有搜集信息的能力哟,嘿嘿),历史都大同小异,一些常识性的东西知道就行了。北外貌似不考偏的,理论部分考的都是些common sense。像今年考的“竖三民报”,大公报“四不方针”(这个年年考,汗~~)。此外,看到和数字有关的知识点敏感点,如四不,四大,第四权etc. 貌似老师蛮稀饭考数字的~~。关于主张言论的自由要多看看,anyway, freedom is the supremacy of human rights everywhere. 我看到会下意识地记下来,确实非常喜欢,不管他考不考。

传播学:10年简章上给的参考书是人大出版的《传播学》。挺厚,538页,呵呵。抓狂吧~~有几章没看,像传媒经济学,电影,广告学,公关那几章我都没看,看不懂~~但是像新闻学理论,媒体理论,新媒体,媒体效果研究,国际传播学,政治传播学这些都是要注意下的,我特别喜欢的一章是媒体道德与法规学,看了好几遍,因为该章涉及The First Amendment, marketplace of ideas, natural rights, 第四权,还有一些美国历史上新闻自由最终战胜强权终究得以维护的感人案例(我读到这些的时候会特别兴奋,呵呵)。当你真的喜欢读一本书,而不仅仅把它当做应试来看待时,你读那本书真的是一种享受。我当时看完哈钦斯报告的时候,激动不已,拉着一个同学讲给她听,结果她一句“这些学者怎么这么单纯,绝对的理想主义者”把我的满腔热情都给浇灭了。。。

PS: 看的时候最好做下笔记,我做了几十页的笔记,看完第一遍书时已经十二月了。接下来看笔记就ok了,很容易记住。踏踏实实看,不要存侥幸心理,猜这个会不会考呢,那个会不会考呢,没有任何意义,你怎么知道老师出什么题?In a word, common sense 是一定要知道的。

编译:literally speaking, 就是翻译加编辑,怎么方便本国读者阅读怎么编;有时候甚至能将原文部分语序打乱(前提是编译后的文章要逻辑严密)。你可以就同一篇报道看看新华社的中英文报道分别是怎么写的,then you will almost be there 怎么编译。 As for me, 好的新闻稿要看两遍。第一遍to get the general idea; 第二遍揣摩作者思路,有意识地记一些expression. 看的时候多留意导语怎么写。编译要多动笔,多练。最好自己先编译一遍,然后再看参考稿件,这样才能进步。

参考书:黎信的《英语对外新闻报道指南》,有很多实用性的英语新闻写作要领及技巧。

新华社中英文稿。

关于面试。个人认为此帖讲的面试内容有很多也适用于其他专业面试。

研究生统考的笔试,过线以后只是获得了继续前进的资格。能否最终录取,面试具有重要的作用。

面试开始,不管长短会有一个自我介绍。第一印象好了,下面的进展会顺利一些。北外国际新闻的面试是用英语进行的,绝大多数考生也是学了很多年的英语专业的学生。但很多人张口的第一句问候,就让人听着那么别扭:

Goood afternoon, teacher.要知道teacher 是职业,而不是称谓,你可以叫我Professor,知道姓可以叫Mr.Qiao, 但最好不要叫teacher 或 Teacher Qiao, 正如,你可以叫我乔老师或乔教授,但一般不叫乔“教师”。因为教师是职业,老师(也可指职业)和教授是称谓一样。很多人从中小学起就受中式英语的影响,teacher Zhang,teacher Wang的叫,普通人这么用还可以理解,英语专业的学生也这么用,就说不过去了。

很多人会把英语说的很快,其实也不太好。既容易紧张,说得太快万一卡壳了,就囧大了。其实说话要快慢搭配,有节奏和条理。比如说到自己的姓名、院校和其他重要信息的时候,就需要放慢节奏。因为你对自己的情况很熟,说得快了别人却不一定能一下听得清记得住。今年的面试,我就好几次让考生再说一下名字和院校。

自我介绍的一些信息也值得取舍。有些人说完名字就说自己的年龄。除非你长得少年老成或有张娃娃脸,看上去的年龄和真实的年龄差距很大,或者你的年龄有什么值得特别说的故事,否则不说也罢。因为一般考生的年龄都是20多岁,老师对此没有特别的感觉,也不太想知道。从传播的效果来看,说年龄属于无效传播(即废话)。另外,现如今不谈年龄似乎是一种普遍的社交惯例。

需要注意的是,在说自己的大学的时候,最好提一下所在的城市。由于中国的行政区划、大学改名、教育扩招等方面的原因,很多大学在哪儿普通人并不清楚,比如河南大学、四川外院、中国地质大学、中国海洋大学、鲁东大学、渤海大学等等,您知道在哪里吗?

面试一般没有固定的题,很多提问都是接着考生介绍的情况开始的。比如很多人说喜欢读书,那么我们就会很自然的问读过什么样的书、最喜欢那一本。很多人支支吾吾语焉不详的说不出个具体的书名,或者又改口说喜欢看杂志(让我想起了凤姐博览群书,经常阅读《故事会》和《知音》)。好几年都有学生说喜欢Charles Dickens的A Tale of Two Cities (《双城记》),我都很自然的问what are the two cities? 结果无一例外,没有一个学生能说出来。还有些考生大概是听过我的大课或听人说起过我的思想(仅是自我感觉良好的猜测),为了取悦我们,说喜欢看George Orwell 的 1984 和 Animal Farm,我再问具体的人物和情节时,却说不出来。

新闻需要了解地理、历史(到处走走、昨天的新闻就是今天的历史),有时也会问问这方面的常识题。好几年都有学生家在郑州或在那儿上学,我就问郑州为什么会有个二七塔,很多人答不出来。偶尔有人说因为塔在二七区,但追问二七到底是什么意思,要么说不上来,要么和其他历史事件扯到一起。也经常有武汉的考生,我会问在那里发生过什么重大事件成为

现代中国的开端(明年是它的100th anniversary,要带学生去 revisit and review)。很多学生要么不知道,要么把年代、事件、时间搞错。有些知道双十节的还不错,尽管会和双十二事变或其他历史事件混淆。估计现在的中学光学英语,或象我国台湾省一样,不开中国历史课了。

重大的时事也会涉及,但很多人都一知半解。所谓的金砖四国——Bric,到底指拿四国,答不全。去年哥本哈根峰会的主题是什么,描述半天就是说不出关键的 climate change 或 global warming 等key words。考生们旅途不便、兴趣不一,一两个时事不知道都可以理解,也无大碍,很多事老师还不了解呢。但连问三个都不知道,就说不过去。真不知道有些考生平时都关心什么?要不明年北外国新改考八卦新闻培养娱记?(这倒可以请何囧回来了,尽管他不是北外英语学院毕业的。)

问题没听懂、没听清、没听明白,都可以请老师重复或解释,不懂装懂还不如真不懂呢。也不要做Yes-person,不管老师说什么都附和。礼貌尊重是必要的,但我更喜欢个性鲜明、有自由精神和独立思想的学生。

学生的英语考察也是个重点,这是北外新闻的特点和就业优势。尽管本人的英语口语不如许多学生的,但好坏还是听出来的。今年面试几乎所有的学生,在用Although句型的时候,后面又用了but。也许是紧张,也许是Although后面说了很长的内容,忘了结构要求。此外单复数不分、人称混乱(she/he混用)、时态混搭,you know连连,让我非CN的耳膜暗皱眉头。还有一些考生英语乍一听非常流利,语音语调也很好,但套话多多,尽是一些 I think, in my opinion,as we all know, everything has two sides, on the one hand 的Cliche. 你所说的每一句话当然都是 you think的,除非引用别人的,要不都是你的opinion; 既然we all know,就说点我们不知道的;谁不知道everything has two sides,我们就想听你的on the other hand。

面试时曾经有学生做过行为秀,表演灌篮和武术;有学生坚持要站着回答问题;有人表演过英语歌曲;有人声泪俱下的倾诉;有人哆嗦的不能自持;有人考完后迟迟不愿离开.....我们都能理解,因为我们都是从这条路过来。但考试就是这样,我们喜欢也能接受个性多样的学生,但评判还是有相对统一的标准:

英语好(通顺、清楚、少错)、说话有条理、思想明锐、信息量大。其中英语好是最主要、最重要的。新闻传播方面的不会考的很多、很深,因为知道大家基本都是英语专业,只要英语好,新闻知识和实务考上以后再学也来得及。个性吗最好外向、主动点,但不会苛求。象熊猫一样稀少的男生尽量照顾点,但不会降低标准,否则就是对广大女生的不公平,因为她们更不容易。

最后也不要夸大自我介绍的影响。有些考生显然是专门做了准备,自我介绍声情并茂,非常动人。但随着问答的开始,却发现满不是那么回事。相反有些考生,开始有点紧张,自我介绍印象一般。但随着问答的继续,渐入佳境,表现最终让人满意的情况也有。不过,鉴于面试的时间一般都很短,Well begun is half done,第一印象的好坏仍然是很重要的

第6篇:2015考研美丽而又危险的国际新闻专业

在校大学生来说或多或少都接触过国际新闻,从朝鲜半岛的核危机到中东的阿拉伯之春,都是国际新闻。通俗地理解,国际新闻即是国与国之间的新闻。然而,对国际新闻这个硕士专业,不少大学生不甚了了,单凭想象,存在很多误区。国际新闻专业开设不久,已经是考研的大热门,本文的目的就在于解读和去魅国际新闻专业。

后起之秀

若是讨论国际新闻传播的定义,恐怕是索然无味、令读者生厌的,且没有多少实际价值。但谈一谈国际新闻专业形成的原因,对大家了解该专业则有建设性意义。

国际新闻作为研究生可以报考的独立学科始自2009年。当年,中宣部、教育部依托国内六大主流媒体机构(新华社、人民日报社、中国日报社、中新社、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及中央电视台)在五大高校,即清华[微博]大学[微博]、中国人民大学[微博]、中国传媒大学[微博]、北京外国语大学[微博]、复旦大学[微博],试点培养国际新闻传播硕士研究生。现在仅有清华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国人民大学3所高校仍留在中宣部的该项目内。

成立该学科的初衷,用官方的话说,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国际新闻传播专门人才的迫切需求,加强国际新闻传播人才队伍建设,促进国际新闻传播能力提升,不断提高我国国际新闻传播的水平和质量”。一言以蔽之,是为提升国家软实力、加强国际传播、改善国家形象。

国际新闻传播专业肩负的家国使命为其投上了一抹璀璨而悲壮的色彩,容易令人联想起清末那一批又一批带着沉淀使命而远赴异域的年轻人。二者虽联系不大,背景也各异,但使命感却有几分相似。

至于学习内容,笔者以清华大学国际新闻专业为例进行介绍。

较之于其他方向(新闻学、新媒体研究、影视传播研究、媒介经营管理方向等),国际新闻专业的学分要求更高,作业也相应的更多。开学不久,大家什么都还没来得及学会的时候,却学会了熬夜。每天都生活在各科老师deadline的阴影下,一边熬夜一遍“咒骂”着不近人情的中外老师们。

按照惯例,研究生们会在第一学年“挣足”所有学分,以留出足够的时间实践。学分要求就好比旧社会时地主向农民收租子般,可以多,但绝不可以少。如笔者研一第一学期“挣”了19个学分,课程为“新闻写作与多媒体报道”“财经新闻写作与编辑”“公司策略个案报道”“中国对外传播”“初级英语新闻采写”“初级英语采写工作坊”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其中还包括一门免修的公共英语课。不同院校的英语课免修的要求不同,不过不外乎TOEFL考试、IELTS考试、GRE等考试的成绩达到一定分数,通过国家英语专业八级考试,或本科学习阶段为英语专业等。

在上述课程中,部分是新闻与传播学院“全球财经新闻硕士项目”(Global Business Journalism)的课程,那是一个专招收留学[微博]生的项目。一开始,我选择这些课程,目的较为功利——获得美国记者协会颁发的“财经新闻记者证”。后来,授课老师有来自New York Times的经验十足的记者,也有来自Bloomberg驻北京的负责人,令笔者收获良多。

其他的主题课程为:“财经新闻数据挖掘与分析”“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媒介社会学”“公共关系研究”“英语特稿写作”“国际新闻采写与报道”“汉英新闻编译”“自然辩证法”。另外,还有一门课程是即国情研究,这门课是中宣部赠送给项目内3所高校的为数不多的“福利”之一。当然,既然是赠送给3所高校的,那么,出于节省人力、物

力的考量,3所学校的学生一起上课也就顺理成章了。上课地点则是在3所学校轮转,每逢在清华上课,传媒大学的学生都要几乎穿越整个北京城。

国际新闻专业作为后起之秀,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点,其涉及专业至少包括英语、新闻学及传播学。报考国际新闻确实要求考生具有扎实的英语基础,但是仅有英语基础则是万万不够的。

国际新闻报道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要求报道者具备广博的知识和宽领域的涉猎,比如报道美国的金融事件,就要求了解一些经济学、金融学方面的知识„„是故,仅仅具备良好的英语基础或者说新闻基础都是不够的。

国际新闻工作者是采、写、编、评、播都能应对自如的人,缺一不可。想要报考国际新闻专业的同学,除了看书之外,务必花时间练练笔。关键时候,好的文笔能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一篇新闻写得好不好,会直接影响该新闻会不会有人看,而无人问津的的新闻是没有任何价值的。

以上,是笔者以清华国际新闻为例,其他高校的课程设置或有差别。课程设置或许没有太多的孰优孰劣,修行的关键在于具体的个人。

就业去魅

一提到国际新闻专业就业,局外人或许会想当然地觉得该专业“高端”“大气”“上档次”,仿佛任何东西一旦跟国际沾边,就显得洋气十足、光鲜亮丽。所以,诸如“国际化”“与国际接轨”之类的口号就充斥了街头巷尾。在这部分,笔者将负责类似于“微博辟谣”的工作,重点梳理一些大家可能对国际新闻专业产生的“误区”,也为国际新闻“去魅”。

1.工作后可以驻外,去欧美国家。

这个误解恐怕是拔高国际新闻、给人以假象的罪魁祸首了。不知有多少学生当初在报考国际新闻时都是冲着能出国而去的。但事实上,就算读了国际新闻专业,也不一定能驻外;就算能驻外,也不一定是富裕发达的欧美国家。

以A君为例,他是清华大学2011年毕业的国际新闻方向的学生,毕业后去了是新华社。他很想驻外,一是饱览异域的风土人情、大开眼界,二是想驻外工作多年后,带着丰富的驻外经验,再向外交部进军。去新华社不久,他确实被派出了,但去的不是海外,而是新华社湖北分社。领导认为,只有先熟悉国内,日后驻外时才能更好地为国内用户服务,加之当时湖北分社缺人,于是他成了不二选择。至于他的驻外梦,恐怕还得再搁置数年了。

就算能如愿驻外,驻地也未必是欧美国家。越是冲突战乱的国家,越是能博得世人眼球,也越是能满足人们内心深处对非常规事物的向往。所以,对于初出“茅庐”的业界新手来说,驻地很可能是欧美(或发达国家)之外的第三世界国家,甚至是受到战争、内乱困扰、肆掠的国家。如果记者在这样的国家历经血与火的洗礼,日后无论是身处事故现场还是灾害最前线,大约都能做到游刃有余、处变不惊。这是对身体素质的考验,更是对一个人内心的磨练。这大概也是媒体领导们的意图。

2.读了国际新闻专业,就能够进中央电视台、新华社等国家级媒体工作。

就像从北京大学[微博]政府管理学院的毕业生不一定都是去管理政府一样,国际新闻专业的学生也不一定都去媒体。据学院相关统计,国际新闻方向的毕业生相当一部分人去了相关媒体工作,主要是以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新社、中国日报社为主的“央媒”;其他毕业生则分散在各个领域,如政府部门、央企、外企、银行等;甚至有的最终加入了“国家安全局”,从此便改姓换名,献身于祖国安全事业了。

进媒体不易,进国家级媒体更难。进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媒体都要历经层层选拔,而且国际新闻专业的学生还要面临其他专业毕业生的竞争,因为有些岗位需要有多种专业背景的复合型人才。比如,关于英美文化的版面,学英美文化的语言学方面的毕业生要比国际新闻专业的学生更有优势,如果这类学生还有媒体方面的工作经验,优势就更加明显了。

3.从事国际新闻报道,就可以出现在电视画面上。

确实,在诸如《新闻联播》等节目中,有记者上镜的机会。但是,觉得只要当上国际新闻记者便能走进电视画面的想法就部分失当了。

首先,相当大一部分的国际新闻工作者并不为电视台工作,毕竟,电视台只是诸多媒介形式中的一种。为通讯社和报纸工作的国际新闻报道者的工作主要是采写驻地的新闻,然后再发给国内。电视台在日常新闻报道中也会或多或少地采用通讯社的消息。

其次,就算为电视台工作,也并非每位国际新闻报道者都可以出现在电视。通常电视台,尤其是国家级电视台对于出镜记者的要求是很高的。仅有扎实的业务素质还不够,良好的形象及流畅的语言也是必不可少的。要同时达到这些高要求,需要一定的积累和历练,非一般刚走出校门的新手所能胜任。

4.从事国际新闻报道者赚得多。

不能说这一判断完全错误。知名如水均益者,获得丰厚的待遇不足为奇。但是,对于刚从事国际新闻报道的人来说,高起薪并不是普遍。无论是在国内“央媒”还是驻外,新闻行业的待遇水平不低,但也并不像外人想象的那么高。以新华社为例,其国内记者一开始的税后工资约为6000多元。若是驻外记者,工资可能比国内稍高,具体收入则以派驻国家为准。驻外的一大好处是,用于住行的合理支出是可以报销的,也就是说,每月所发的大部分收入都可以存储起来。可见,国际新闻工作者的年收入一般能达到小康水平。但行业内有句玩笑话的共识:广大女同胞更适合从事这一行业。因为一般而言,该工作压力不大,比较稳定,又相对体面,日常工作中接触到的也多是国内外有头有脸的人物,也时常饱览异域风光,品味他国情调,因此对于许多女生来说,这是一份理想的工作。当然,还有一些非常有新闻理想和新闻抱负的同学,他们更看重的是从事新闻事业所带来的成就感,而非物质的回报。

需要提醒的是,国际新闻报道是高风险工作之一。这种风险在战乱地区体现得最尤为真切。这些地区包括巴基斯坦、中东及非洲的一些国家。近些年来,因冲突或战乱而殉职的记者数量有逐年递增之势。套用股市一句话:国际新闻有风险,加入需谨慎。

院校推荐

清华大学

作为国内最高学府之一的清华大学一直以强势的工科专业著称,近年,清华为了把自己打造成一所多学科齐头并进的综合性大学,便加强了文科建设,新闻与传播学院便应运而生。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前身,是1985年在中文系设立的编辑学方向和1998年10月成立的传播系。在此基础上,清华大学整合校内外和国内外多方资源,组建了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新闻与传播学院于2009年开设国际新闻项目,目前已有两批学生毕业,60%以上毕业生去往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工作。

清华国际新闻目标为: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和职业荣誉感以及务实创新精神,知晓中国历史文化和洞察中国国情,了解世界局势和动向,通晓并实践新闻传播理论、新闻传播伦理及有关政策法规,熟练掌握中文、英语新闻传播技能,可在主流媒体从事新闻传播以及在其他领域从事相关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兼顾培养少量具有学术潜力和研究志趣、能够进一步深造的研究型人才。

清华国际新闻凭借清华大学浓郁的学习氛围及阵容、实力强大的师资,有志报考国际新闻者,不妨一试。中国人民大学

有志于报考新闻类专业的同学都应该都听说过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其实力位居国内相关学院前列。中国人民大学也是教育部首批“国际新闻传播硕士”项目试点高校之一。

人大国际新闻传播硕士设计的培养方案为:一方面帮助学生建构从事国际传播所需具备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突出运用精讲多练、案例分析、实地采访调研、模拟演练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提高应用能力。

教师队伍除了新闻学院的师资外,另外大量特聘具有丰富一线经验的媒体人士及相关领域人士承担课程或开设讲座。

同清华一样,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人民日报社、中国日报社、新华社、中国国际新闻社这6家新闻机构也参与到人大国际新闻传播硕士项目的联合培养,在兼职硕士导师、兼职课程教师、实习基地等方面提供大力支持与保障。国际新闻传播硕士研究生将全部在六家媒体的国内机构或驻外机构实习,并获得6家媒体优先录用机会。中国传媒大学

在中国,传媒特色最突出的大学要数中国传媒大学。用我们老师的话说,人家是集全校之力来研究媒体。

自2009年起,中国传媒大学从已入学的硕士研究生中选拔优秀学生,组成国际新闻传播硕士研究生班。2011年,中国传媒大学从报考该校相关硕士研究生各专业的考生中选拔部分学生进入国际新闻传播硕士研究生班学习。需要提醒的是,中国传媒大学对入读“国际新闻班”的同学有更多的要求,如下:

生源条件:

(1)研究生入学考试报考我校文学(不含艺术学)各专业(专业学位除外)且进入复试的考生;

(2)本科毕业院校为“211”、“985”大学;

(3)本科专业背景为外语者优先考虑;

(4)政治面貌为中共党员或中共预备党员者优先考虑。

外语水平达到以下任何一项条件:

(1)CET6国家英语六级考试优秀或520分以上(含)(5年内有效);

(2)TOEFL成绩达到610(总分677)、255(总分300)、 103(总分120)(2年内有效,以入学年份计算,下同);

(3)IELTS成绩学术类6.5分以上(2年内有效);

(4)GRE成绩2000(总分2400)、1300(总分1600)以上(5年内有效);

(5)GMAT[微博]成绩700分以上(5年内有效);

(6)本科阶段为英语专业者,通过英语专业八级考试;

(7)本科阶段为其它语种专业者,通过相应语种的专业八级考试(日语国际一级);

(8)在国外或境外大学或高等教育机构攻读正规课程所获本科以上(含)学位(须经中国留学服务中心认证)。综合素质:

具备良好的沟通意愿与沟通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

北京外国语大学、复旦大学

北外和复旦均为2009年中宣部、教育部“国际新闻传播硕士”项目的试点学校。因种种原因,现在二校均不在该项目之内。但国际新闻传播专业尚在。北外依托其强大的外语实力,其国际新闻培养也带有相应的特色。而复旦大学则凭借其雄厚的师资队伍及其在新闻界的声誉,国际新闻专业也办得有声有色。

其他开设“国际新闻传播”专业的高校有:北京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微博]、汕头大学等。

第7篇:大学生新闻专业实习心得

实习是一项综合性的、社会性的活动,是一个由学校向社会接轨的环节,是学校学习向社会工作转型的一大模块。搞好社会实习工作是很关键的,对一个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从一个学生的成长过程来说,他经历了无事可做的孩童时代,到学校里忙碌的学生时代,再到以后的社会工作阶段,而实习就像一个链子连着学习和工作。实习是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的过程,学习的目的就是运用,就是去指导工作,而实习正好扮演了把学到的文化理论知识正确运用的工作中去的角色。我们必须要做到用理论去指导实践,用实践去证明理论。所学的知识只有运用到实践中去,才能体现其价值。实习是一个锻炼的平台,是展示自己能力的舞台。

通过实习,我们要努力提高动手的能力,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其不足,然后去反馈到学习中去,会更能提升自己的能力。新闻学,它主要是一门以实践为主的学科,它要求极强的动手能力,它所接触的对象是包罗万象的,是各具特色的,是真实的、新鲜的。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实习给一个初学者提供了锻炼的机会,实习教会一名记者怎样去观察事物,怎样去捕捉有价值的新闻信息,怎样用事实说话,怎样才能做到新闻的及时。这些只有在实习中才能深刻体会到什么是抓“活鱼”和“抢”新闻。实习是由课堂走向社会的第一步,如果能把第一步走好,以后的路自然学会习畅网通。

到新闻单位去实习,主要是要锻炼自己的新闻采访和写作能力,掌握采访的基本方法,掌握新闻及电视节目制作的基本流程,向那些有经验的记者、编辑学习,交流经验。深入现场去采访,接近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深刻体会,用真情写出有生命力的新闻作品。

从4月10号去实习,其中得到了一些体会,在实习中不断成长。刚开始电话采访,我都要思前想后,深深吸一口气给自己加油才拿起听筒。在嘟、嘟、嘟的电话等待声中,我总是暗自祈祷“没有人接电话、没有人接电话……”。在面对面的在访中控制不了局面,常常问到一半就不知道接下来要问什么了。遇到强势的人,我就被他的话所淹没,自己要问什么也被搞糊涂了。他们占据了主动权。对一个人的采访可能几分钟就完成了,可是为了这几分钟我可能要犹豫几个小时。面对这些都让我痛苦不已,虽然这段时间的实习常常处于痛苦之中,上面的问题也没有得到完全解决,但是我知道自己在不断成长。

实习发现学习和交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发现一些实习生跟老师像朋友一样相处,老师有什么事都喜欢找他们帮忙,有什么机会也会首先想到他们。并非他们巴结或有后台。而是他们用朋友的态度相处。另一方面一个人掌握的信息多、技能多,能帮助别人的地方也多,帮助别人多了,别人也愿意帮助你,而你的人脉也广了,掌握的信息也越来越多。这样就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要改变一个人的行为首先得改变他的思想,大多数时候你以什么心态对别人,就会得到怎样的回报。深刻的意识到自己再不能处于独处的状态了。独来独往,别人不主动自己也不理会。把自己个在自己自己的小空间了。总担心别人的看法,把别人想的难以接近。开放的态度使人更快更好的成长。

实习能对学习产生促进作用,实习之后才发觉对写新闻有很多疑惑,以前上的课都没有认真学,现在觉得还是很有指导意义的。之前从来没有听过传播学研究方法的课,但现在发觉传播学研究方法有在学习和实践中会有很大的作用,比如采访和抽样就有很多可以相互借鉴的地方。开始写作时我根本没想到这些,只是跟着一般模式走,没有指导思想,后来回想写作的知识才恍然大悟。比如写一个新闻他是事件性新闻还是非事件性新闻,是要突出事件本身还是人情味这些都与所学知识有关。

人是很矛盾的。尽管新闻实习让我不断成长。但在实践中有很多挫败感和难过的事,还是让我对写新闻产生排斥。

而实习老师的话也正好说中了我的痛处“现在发现你的思维就是,一发现问题,就退缩,要求完美,自己却又不成熟。那么就会形成这样的模式,不成熟,实践,碰到问题,退缩,因为退缩更加失去锻炼和成长的机会,就会更不成熟,更容易碰到问题,更加容易退缩。这是恶性循环。”

老师的话也让我得到启发:实习中我真正要获得的不是新闻而是面对问题积极主动的态度,和不断突破自我的勇气。也许你害怕辜负别人的期望,但你怎能辜负了自己的人生。

第8篇:新闻专业大学生实习总结

新闻专业大学生实习总结2007-02-06 09:52:29

新闻专业大学生实习总结

两个月弹指一挥间就毫无声息的流逝,就在此时需要回头总结之际才猛然间意识到日子的匆匆。原先颇感忸怩的离开大学的围城生活,现在已经渐渐变得顺其自然了,这或许应该是一种庆幸,或许更应该是一种叹息,谁能说得清呢? 两个月的磨刀练阵,按理说,自己到底是宝刀还是锈铁应该可以从这些日子的点滴表现中露出应有的光泽了,然而直至目前,我却对自己这些许的光泽没有信心——虽然我坚信自己不是锈铁! 两个月来,我分别在两个不同

的岗位上练兵,前个月在电编部学习新闻采编,后一个月是在办公室做临时的文秘工作。 首先说说在电编部的工作心得。在电编部一个月的工作生活,我感触最深的就是,这里是我的第二个家,新闻工作可以在快乐中完成。从初中到高中再到大学,这期间我一直都是在远离父母亲人的视线之外享受着逍遥自主的生活。虽然在学校里也有师长的关爱与教诲,但总有一种仰承的距离感,缺少家庭特有的温馨。本以为毕业参加工作后,这种人际关系的距离感、层次感只可能加强,但在电编部工作让我惊喜地发现自己原先的判断错了。电编部容主任、韦副主任、廖副主任三位领导都对我们这些新人亲切有加,特别是容主任,在工作之余,以朋友的姿态经常和我们一起打球,坦怀聊天,非但不摆领导的架子,而且还以慈父的关爱之心在引导我们做好新闻工作,让我真切感受到了久违的父爱温情。而其他大部分的

老同事,也对我们这些新人投以真挚友情的目光,在工作中,只要你需要,他们随时给予热情地指导;工作之余,大家开怀谈笑,不分彼此。记得刚到一周的时间,电编部新老同事以及三位领导就已经打成一片,给我的感觉是上下同心。正因为如此,在电编部工作,让我体会了在愉快中完成工作的欢欣。 我在工作上的收获主要有:1、基本学会使用和维护摄影机;2、基本掌握会议新闻与社会新闻的拍摄和采写的区别;3、基本了解并初步学会编辑新闻摄像带;4、基本学会电视新闻稿的一些写作方法和技巧等。在这期间我不仅可以较好地配合各位师兄一同出去采访拍摄工作,还可以自己独立外出采写完成具体的新闻作品。一个月的时间,我配合各位师兄一起完成新闻采写近篇,自己独立完成的采写作品5篇。主任每次安排的采访任务都基本可以顺利完成。 在这期间,工作上最大的不足

主要有:⒈新闻拍摄技术相对落后,画面的稳定性不够;⒉新闻的采写比较古板,缺乏新意;⒊新闻的敏感性相对较差,特别是对与会议新闻相关联的社会性新闻把握不足等。 月初我开始被调到办公室工作,主要负责协助钟主任开展日常办公接待和文秘拟写等。 显然,办公室的工作环境与电编部迥然相异。虽然钟主任与电编部的容主任一样,对我关爱有加,体贴不减,同样让我深深感受到一种父爱的慈祥与特有的威严,另外还有同事彭秋霞姐和周光明兄的友情关心与帮助,但却逃脱不掉办公室特有的按部就班的沉静环境。这多少让我喜欢热闹的性格有些不很适应。幸好有钟主任以及其他几位同事的友情关心帮助下,我较早地克服了波动的心思,全身心投入到办公室的日常工作环境中。 经过一个月的工作学习,我做出了一定的成绩:⒈独立完成并印发了

两期《简报》;⒉配合办公室其他同事开展日常接待、后勤服务和卫生清理工作,并具体负责杨副局长办公室的卫生打理;⒊负责部分公文打字和复印登记工作;⒋在钟主任的具体指导下,负责拟写相关公文,如较好的完成了自查自纠工作总结;干部职工培训工作总结;拟写完成《文字、图片、音像规范化管理》规定,并顺利通过领导审核等;⒌协助钟主任组织召开“行风评议自查自纠座谈会”,并根据要求,完成“行风评议调查”统计和上送工作;⒍与同事梁伟耀共同策划完成两个版面的“四五”普法教育宣传板报。 在办公室工作不足主要有:⒈缺乏基本的办公室工作知识,在开展具体工作中,常常表现生涩,甚至有时还觉得不知所措;⒉对我局各部门的工作情况缺乏全面具体的了解,从而影响到相关公文写作的进行;⒊对电脑知识的掌握度较低,这直接影响到相应的工作质量;⒋工作细心度不够,经常在小问

题上出现错漏;⒌办事效率不够快,对领导的意图领会不够到位等。 就总体的工作感受来说,我觉得这里的工作环境是比较令我满意的。首先是领导的关爱以及工作条件在不断改善给了我工作的动力;其次是同事间的友情关怀以及协作互助给了我工作的舒畅感和踏实感;第三就是目前正在营造形成我们局特有的“企业文化”氛围给了我工作的信心。 我知道,上面的工作表现也许不能让领导感到满意,如果完全依据这些表现来决定是否可以继续留在这里工作学习,坦白说,我自己并没有太大的信心。但我坚信自己能够在今后的工作中会表现得更好,保证让领导满意。 如果承蒙领导的信任,准许我继续留在这里参加工作,那么我想借这次机会提两点想法: 第一点:我希望能调回电编部做记者,可以的话请允许我进“思灵天地”专题组工作。理由主要是:()、我是

中文专业,自信能够胜任该专题的文字采写;()、我平常喜欢观察生活、思考生活,而且自以为颇有些见地,如果能够在该专题组工作学习,我的潜能应该可以得到较好的发挥;()、我对应急性工作不是很感兴趣,且常常感到吃力不讨好,但青睐于需要花时间思考和深入挖掘现象背后的“真理”。这应该很适合“思灵天地”的专题策划和制作。 第二点:如果必须留在办公室工作,我希望办公室能够在近期内补充招聘一位电脑专业人员,或者干脆另聘一位专业的文秘人员。因为我对技术性的操作向来缺乏兴趣,让我通过学习来填补目前办公室急缺的电脑能手,坦白说我没有太大的信心。但对公文写作以及必要的办公室接待工作,我对自己充满自信。只要再假以不多的时日,等我初步掌握了相关的公文写作常识以及更多了解我局各部门的工作情况后,我相信我能胜任这份工作。 上面两点想法恳请领导给予

我理解、信任与支持。谢谢。

年月日

第9篇:新闻专业大学生实习总结

这半年一直在奔波中,新闻专业大学生实习总结。从央视到世界新闻报,再到深圳电视台,再回到北京来。打一枪换个地方,在各种战壕间匆忙游走却到哪里都无所适从。在大学生活进入倒计时阶段,任何回顾性的文字都难免要带上一些个有气无力的喃喃自语,以此给自己一点慰藉并作吓唬低年级的小辈们。这种唬人的念头其实很多人都在酝酿,只不过最后大多在“我很卖命实习很圆满”中收场。我无意于用这种方式浪费看客的感情,不过借这个机会,静下心来好好梳理下半年来自己的轨迹。一半是例行差事,一半是发泄。

新闻系毕业的学生在工作后多年,大多会有种走上不归路的自我放逐感。当然,前提是他还在媒体圈子里混。我这人并没有多少高瞻远瞩,连当初进新闻系也是在阴差阳错的恍惚中完成。不过在这个准圈子里混了三年,自然也沾染了一些圈子里好大喜功的习气。二零零四年七月,在教二那个明亮教室的讲台上,雷蔚真老师负责代表学院向台下二十五个懒散且孩子气十足的学生宣布你们的实习开始了。我的位置距离雷老师不是很远,在这个重要时刻,雷老的表情被我很不小心但很忠实地记录下来。这是一种复杂的表情,一种过来人的故作镇定和一丝狡诘。台下这批学生的实习以及以后的命运,似乎早已在他的意念之中--至少看起来是这样的。对于实习,台下的学生看起来有很多选择,不过实际上就两种:决定工作的,去央视新闻中心实习,为的是毕业时能在那里留下几个;想考研的,自己找个地方弄份实习鉴定有大红公章就行。我当时就知道这是新闻人的试行放逐,为了见识一下我泱泱大国第一大台的风范,我没多想就选择了前者。于是在七月中旬的一个下午,我被告知我的发配接收地是央视新闻中心编辑部时段一组。

所谓时段一组,就是早间组。所谓早间组,就是夜班。夜班组三班倒,也就是说干一天休息两天。这个待遇很是不错,搞得我上铺的小C很是艳羡。我得以将夜猫子的习性在夜间央视方楼二层发挥得淋漓尽致,白天则回到宿舍蒙头睡觉。现在回想起来,这种生活实在有悖人性。我现在回忆那段时光,马上感觉有千万个苍蝇瓮地冲进脑袋并将其吞食。人说睫毛长的人爱睡觉,我睫毛长,但根据多年生活经验,我了解自己并不是很嗜睡的人,我能一次性熬个48小时不睡觉,但我却始终没法适应没48小时就要倒一次生物钟的生活。我没有熬过几个班就开始疲倦并开始怠工。到最后虽然我的怠工并没有影响我留下的可能,但几个月下来我欠下的睡眠帐最终让我选择离去。

在早间组值夜班,所谓长夜漫漫,无心睡眠。其实我是有心睡眠而身不由己啊。工作其实很简单,就是把地方台用卫星传送过来的稿子放到对编机上重新编辑一下。这个工作没什么挑战性,因此我的斗志在无用武之地的情境下开始休养生息。说到这里要提醒诸位看官:想做事的兄弟,就找点挑战性的工作,不然斗志会很快消磨光,等哪天你想振作一下都找不到感觉了。我就在那里无意识地消磨着我的斗志。看看HBO的电影,翻翻栏目组的杂志自得其乐。每每自感无聊之时,就开始做起未来的春秋大梦来。我开始规划自己毕业后的生活:钱多,活少,逍遥,有自己时间可以搞点私活。按照这个标准看,央视编辑部的日子也是过得的。只是最终我实在没法忍受那万恶的夜班,只得拜拜了。

在这期间,我还跟CRI的《世界新闻报》有过一段短暂的邂逅。一次偶然的机会在网上看到她的招聘启事就投了份简历。后来就被通知笔试,然后面试。很轻松的搞定了一切,然后过去上班。主编对我也是颇为照顾,他安排我跟他做头版。在M 上我跟他说前辈您要多多照顾我,他回话说没问题你很有灵气。现在想起来,在一个新环境中领导这种赏识还是相当难得的。以后我还碰到过一些领导就没那么好了。于是我又得出个结论:在别人瞧得起你的时候,千万别瞧不起人家,等到你之后被另外的人家瞧不起时,你会很怀念被人瞧得起的时光。这结论对于找工作的人来说很是重要,遗憾的是我当时竟以为有央视的夜班在手,工作便不用发愁,参加CRI的招聘只是练练兵而已。当然,报纸本身有它自己的局限,我知道这个事情做不大。于是带着半分糊涂和半分理智,我向主编提出我要回去考研。主编有些愕然,他肯定明白这是个托辞。当然我也知道在他看来,这无意于一种背叛。在我留下工作证走出CRI的大门一刹那,我有些莫名的怅然,又有点莫名的释然。

这种不痛不痒的日子一晃就是半年,我逐渐从央视夜班的迷梦中苏醒过来。这里只会不定时地发一些钱,没有三保一金且不解决户口。工作到底是个什么样子,我并没什么感受,难道就是央视三天一倒的夜班?这不是我想要的。我必须要从头开始找工作。我被迫开始照相,做简历,去招聘会,到处乱撞。这届毕业生找工作的形势并不好,同在一片水深火热之中,我和所有人一样感到彷徨,绝望。而实际上我到底要找什么样的工作,我心里并没底。直到深圳电视台的出现。我现在已经记不得是怎么得知深圳台招人信息的。在一个阳光有些刺眼的下午,我去中关村陪一个朋友看笔记本,顺便去了趟北大,实习总结《新闻专业大学生实习总结》。 在一个古色古香的木楼里,我漫不经心地填写了他们发给我的报名表。之后的第二天傍晚,他们通知我去深圳大厦参加笔试面试。我去了,依然是有些漫不经心。试的题很空,什么记者应具备哪些素质,媒体应该怎么有竞争力之类,都是博士论文的题目。我答起来竟毫无感觉,四道大题竟只用千把字答完了。接着就是面试,HR问我喜欢做哪类新闻,我说做时政类,他说做民生类你干不干。民生?我只在南方周末上看见有个民生版,似乎也有些深度,做起来也应该不难。于是我马上表示我是农村出来的孩子我了解下层人民生活疾苦云云。HR略略点头,跟他旁边两位同伴说还需不需要问其他的,另两位均表示没有问题。临走告别时,一位副考官冲我笑了笑,我知道这应该是个好兆头。

十二月底的笔试面试,等到一月中还没结果。同考的人曾打电话过去询问,那边说集团正在高层换血,需要缓一缓。我已托人买好了回家的车票,一月十九号。就在我准备收拾东西准备回家的时候,深圳电视台给实习消息了。一个年轻的声音通知我在三十一号之前赶过去报到并开始实习,时间是一月十七日上午十时二十分 。

在家过了一个礼拜神仙的日子,二十七号,离过年还有十天,我却不得不坐上南下的火车。到达深圳后找电视台还颇费了一番周折。深圳电视台,现在全名叫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在深圳却有着三处办公地点。我的住处,电视台的招待所,在深圳东面的罗湖区,而工作的广电大厦,却在深圳西头的福田。这样,我每天都在要坐着大巴穿越这个城市的东西。我是厌恶坐公交车的,但这是生活,由不得我的,只能忍忍了。不过等真正开始实习之后,才知道这原来只是个很小的case。

我被告知分到了都市频道的《第一现场》。去频道报到,总监说了很多,大意就是年轻人要多下基层锻炼之类。不过有句话我印象很深,她说新人必须要在一周之内上手。这应该不是什么难事,我毕竟是科班出身。不过说实话我在学校确实没怎么动过机器的,我指的是摄像机。至于对编机,我在央视已经玩了半年,早已不是问题。但这里的人告诉我,他们已不再用对编,在他们的节目生产线上,已经普及了索贝非编系统。这套系统我在央视时曾接触过,在那里的最后一个班我还用它编过片子。我认为这并不是这玩意有多么先进,很多的bug,跟adobe的premiere比起来简直差远了。原本我认为这是个垃圾软件,不想中央台用了,地方台便一窝蜂地跟着用。后来一个主编告诉我,一个领导一拍脑袋,深圳台便成了中国第一个实现硬盘播出的电视台。几亿元人民币的投入,并没有收到多少立竿见影的效果。由于这套系统太不成熟,加上硬件上的瓶颈,硬盘直播只能是水月镜花罢了。

所谓第一现场,实际上是全国各城市兴起“民生新闻风”的产物。这类节目,多是反映老百姓生活冷暖,投诉纠纷,因此节目多为曝光新闻为主。现在比较知名的有《南京零距离》、《1860新闻眼》等等。这类节目收视率高,但成本很大。需要大量的人力整日奔波于城市的大街小巷。《第一现场》的采编一共有五十多人。按照领导的安排,我加入了这支庞大的采编队伍。

很快便来玩真的了。第三天我便被派往关外去做一个不幸家庭的采访。夫妻二人在深圳打工,丈夫患上了尿毒症,毒素没法通过膀胱排出,肚子鼓得像只气球。现在丈夫的父亲想把自己的肾捐出来,这样可以将尿毒症根治。但这个手术费需要十万,小夫妻俩现在穷得家徒四壁,还有个九岁的女儿要上学。只得向媒体求助。这是我第一次出来做采访,大约花了一个小时时间搞定。回来之后片子也很快编出来了。我认为还是比较客观地报道了这个事,但主编看了过后认为稿子写得太正,煽情不足。这是我的软肋,我向来不滥情,但如今为了救人必须要我必须要牺牲本性。等到片子播出后,果然没见到什么反响,我有些沮丧。不过十多天后那对夫妻打电话给我们说,节目播出后,有个小学决定无偿赞助他们的女儿读完九年义务教育。这个有些迟到的消息多少还是给了我一点安慰。

这样温情的料并不是每天都能遇上的。后来我跟同事又合作做了几个片子,都是些……我也忘了。乱七八糟的,民工街头讨薪被打,老乞丐街头受冻,东门贩卖,如此等等。我一个北人--其实这种说法并不准确,我是个“中部人” ,把中国地图上下对折,我老家就在这折线上。但因为人文地理学家们并没有提出“中部人”的说法,其结果便是这批人到了北方像南方人,而到了南方,便成了北方人。于是我在这里便以北人自居,操着一口带些京腔的普通话穿梭于一群南人之中--我一个北人,早已习惯了不紧不慢、伸屈自如的北京,面对这个大街上充斥着挟着大小公文包匆忙奔波人流的城市,多少会显得有些不适。

接下来便是一系列的暗访,街头聚众赌博,亲历关外黑诊所,深大西街妓女当街叫卖追踪。我虽然讨厌这让人不死不活的工作,但这种体验式的暗访却让人给人不少意想不到的刺激。去清水河商业街抓赌一节,我们被当地马仔盯上,倘不是报警在先,恐怕就难以脱身。深大西街抓嫖,我们没被窑子的马仔打倒,却被第二天当地派出所的“压惊酒”灌倒。最搞笑的是在黑诊所中,我的三位同事都被那里的医生诊断得了性病,并一口咬定他们肯定出去嫖过。当我们回台后,所有人见着我们都在坏笑:你个性病。

写到这里,我突然被告知本届学生将不用上交实习报告。于是这个流水账的帖子也该就此打住。那些抓嫖抓赌的细节,以后有空再说吧。

我以回京写论文的理由在月底撤离了这个城市。如今我坐在电脑前,悠闲的敲打着熟悉的键盘,本想完成当初院里定下来的任务,现在看来不必了。那就谨以此笔流水账对我此半年来作一了结吧。那天在QQ上跟第一现场的老记者说,深圳此行,我有两个收获。一是老天赐与我几个不错的朋友,他们比我大六七岁。他们老练,但不世故。为人真诚,却不失于意气。我们因生活来到了深圳,又因理想走到了一起。其二,在城市的草根深处行走,让我拥有了真正面对现实的勇气。那记者回复:

其实现实社会没有什么可怕,到最后始终是要面对的,大学毕业只是又拿到了社会大学的录取通知而已,而且这个大学永远没有毕业的时候, 不用担心。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举报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