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德育品牌

2022-07-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学校德育品牌

论学校德育特色品牌营造

开栏小语:在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人们对优质教育需求日益强烈的形势下,通过学校品牌建设战略,谋划学校快速发展,有效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成为区域教育和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共同选择。为此,本刊自今年起开设“品牌工作室”栏目,就区域和学校德育品牌进行“发展诊断、特色提炼、成长设计、品牌打造、品牌推介”,为学校优质持续发展出谋划策,为教育者的成长搭建平台,为德育品牌学校、品牌校长、品牌教师、品牌班主任的打造奉献心力。

“特色引领发展,品牌成就事业”,我们期待“品牌工作室”能成为将特色变为品牌的摇篮。

主持人简介:

广东教育学院德育研究中心主任、广东省中小学德育研究与指导中心首席专家;云南省“生存教育,生命教育,生活教育”指导委员会顾问;广东省名班主任培养对象导师,佛山市名班主任培养对象导师,广州市番禺区名班主任培养对象导师;主要从事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中小学德育与班主任工作、社区与家庭教育、早期教育、学校特色品牌与区域教育现代化研究等。主持全国及省市重点科研课题十多项;在品德形成交汇点研究、创意学教、道德整合教育、叙事德育、学校德育创新和特色品牌创建等方面进行了开创性研究与实践指导工作,成效显著。

品牌营造相关业绩:

(1)主持广州市教育发展战略、原广州市越秀区优质教育资源调整与学校布局、番禺区沙湾镇学校特色营造等项目。(2)成功指导和打造“活力教育”、“叙事德育”、“有为教育”、“阳光德育”、“活动体验德育”、“创意教学”、“精细德育”等10多个学校和区域德育特色品牌;(3)指导培养8名名班主任培养对象获得广东省名班主任称号,其中2人获得全国“双优”(全国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称号。(4)为教育部“师培计划”、北京、四川、河南、云南、湖北等省市及广东省各地市作德育及骨干班主任培训讲座200多场,深受欢迎。

成果及代表著作:

《中国教育病》、《智慧:内在财富》、《教育蓝图》、《创意学与教》、《童心解读》、《班主任基本功》等10多部著作;《道德整合:德育的素质教育取向》等100多篇学术论文及研究报告在核心期刊发表,其中《教育研究》5篇。

本期主题:德育创新与学校品牌建设

学校德育特色品牌,是指在鲜明的个性特点基础上形成的,具有独特性、创新性、科学性和广泛影响力的学校德育模式和德育文化。德育特色品牌营造是在现代教育或德育理念指导下,通过学校德育优势资源诊断,核心主题提炼,校本行动研究,德育模式构建,特色文化营造等环节,进而形成德育特色品牌的自主创新过程。德育特色品牌营造是中小学德育发展的新取向,是德育管理的实践智慧,是提高德育实效性、促进学校优质发展的行动策略和有效途径。

一、促进内涵发展:学校德育特色品牌营造的意义

学校德育特色品牌营造,是打造优质高效德育品质的过程,同时也是提高德育实效、促进学校德育和教育教学工作内涵发展的过程,实质上是提升育人品质的过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上的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首先,学校德育特色品牌营造具有增强德育本体功能,促使德育价值增值的意义。德育的本体功能,指德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作用和它的树德育人功能。前者指德育在素质教育、全面发展教育中所处的地位和应有的作用。后者指德育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法制、心理和公民意识教育的功能。“德育首位”、“德育为先”是人们对学校德育地位的认识。然而,因受升学教育的影响,学校德育一直处于“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无位”局面,“德育首位”、“德育为先”成了空话。德育“无位”(首位不到位),导致了德育“无力”(软弱无力)、“无效”(缺乏效果)、“无用”(毫无作用)、“无为”(无所作为)和“无奈”(无可奈何)的状态。长期以来,中小学德育都在这“六无”怪圈中打转。德育缺位,必然导致德育本体功能的整体弱化而出现德育低效、知行脱节、“5+2≤0”等现象。德育低效成为困扰学校德育的老大难问题。学校德育特色品牌营造过程,实质是学校德育的树德育人的效益、效能、效果不断提升的过程,这一过程有力和有效地强化了德育的本体功能,使德育产生价值增值效应,促进和保障了德育核心地位的落实到位。

其次,学校德育特色品牌营造具有拓展德育自我发展功能,扩大德育作用,创新德育理念的功能。现代德育除了树德育人的本体功能外,还有与其他各育协调发展、互动促进的功能;现代德育除了传统的思想品德教育内容之外,其内涵外延、方式方法、载体途径都在不断丰富和发展。生命安全、心理健康、法制法纪、公民意识、社区文明、生态环境、网络行为、国际理解、全球意识成为现代德育的重要内容,体验德育、叙事德育、对话德育、精细德育、心灵德育、网络德育,等等,社会大德育观念、思路和格局逐步形成。德育是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全面发展教育根本的和核心的内容。然而,很多时候我们只关注德育的本体功能,而忽视它在学校教育整体发展中的“个体”协同功能,忽视它在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教育中的核心地位、指导功能和整合作用,因而导致了德育功能狭窄化、德育与教学质量分离的“两张皮现象”,以及“德育在不断加强声中不断削弱”的怪圈的出现。通过德育特色品牌营造,拓展德育自我发展功能,是破解德育与教学质量分离的“两张皮现象”的根本出路。

第三,德育特色品牌创建具有提升学校教育教学品质,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意义。20世纪末我国“普九”大业完成后,全民教育迈向一个新的历史时代——学校优质化发展与均衡化教育时代,即从“人人受教育到人人受良好的教育”,从普及教育走向“人人享受优质、公平教育”的时代。 “等级学校”、“示范学校”、“学校教学水平评估”等制度的实施,是促进学校优质、均衡教育和学校改进最主要的政府督导性教育行为。通过“挖角”(引进人才)和“挖潜”(加大工作量和作业量)来提高学校教学质量,是学校促进自身发展的主要策略和措施。然而,这种得益于等级学校评估杠杆和过度教学资源挖潜这两大举措开发营造出来的优质学校,在同类型学校比例越来越多,彼此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其质量优势会日渐减弱,步入发展的“质量高原期”。因此,如何超越学校发展的“质量高原期”,成了学校教育优质化、均衡化发展面临的新问题。近年来,通过德育创新营造德育特色品牌,“迂迴”促进学校改进的探索引人注目,成为引领学校突破“质量高原期”围栏的一匹黑马,成为学校发展的“第二曲线”和新生长点,成为越来越多的学校寻求学校优质持续发展的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办学策略和学校改进的有效的实践模式。

二、特色自主创新:学校德育特色品牌营造的策略

学校德育特色品牌营造,是在某种德育理念指导下的个性德育模式的自主创新的实践活动。这一活动过程一般经由八个环节:(1)理念指导。理念是特色品牌的灵魂。德育特色品牌的理念通过特色主题来体现。学校德育特色品牌的营造是在现代德育或教育理念指导下的模式构建和自主创新实践。(2)资源诊断。在对学校德育的各要素和资源进行全面调查与科学分析基础上,找出特色与优势资源,为创建特色品牌奠定目标和方向的基础。(3)目标定位。确定德育特色品牌创建的目标取向,明确其对引导与促进学校优质持续发展的意义和作用。(4)主题提炼。依据特色品牌营造的主要理念、资源诊断得出的特色优势和德育特色品牌创建的目标定位,进行整合思考,提炼出特色品牌的核心理念与主题概念。(5)整体规划。依据核心理念与主题概念,对德育特色品牌创建进行整体构想和系统设计,制定总体创建思路及实施方案和具体策略。(6)行动研究。通过开展校本行动研究,落实特色品牌创建方案;同时,保障创建活动在科研引领下更科学地达成预期目标。(7)模式构建。模式是理念与实践之间的桥梁。德育特色模式是德育特色品牌的载体,学校德育特色模式构建是实现从特色到品牌目标跨越的主体工程。(8)营造文化。学校德育特色品牌构建的全过程,实质是学校德育特色文化营造和形成的过程。学校德育特色文化,表现为显性的和隐性的、现实的和潜在的、环境的和制度的、行为的和精神的文化氛围和传统,它是学校德育特色品牌形成的标志和最终体现。

自主创新,像一根红线贯穿在这八个实践环节之中,自始至终起着引领、促进和推动作用。因此,德育特色自主创新,既是学校德育特色品牌创建的动力,也是学校德育特色品牌营造的策略。品牌营造策略是为实现既定品牌目标所选择的途径和采取的措施与方式。从特色到品牌的发展,是学校德育的内涵发展和科学发展过程,是德育特色自主创新的过程。因而,也是学校德育特色品牌创建的基本策略。

所谓特色,是指一种独特的风格,即“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变”的与众不同的特点。可见,特色的发掘实际上是特色的创新发展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校的德育特色,不是硬件,不是外在形式,而是独特文化,是丰富内涵;德育特色不是昔日辉煌,不是历史陈列品,而是传统积淀与传承创新; 德育特色不是简单模仿,不是仿制品,而是制造品,生成品;德育特色不是追求时髦,不是人云亦云,而是具有鲜明个性的与众不同。因此,我们把学校德育特色定义为:具有独特性、创新性、科学性、稳定性的德育理念和模式体系。德育特色品牌营造过程是学校德育的自主创新实践过程。

德育特色品牌是在德育特色基础上形成的具有示范性、推广性、应用性和影响力的德育理念和模式。如果把特色比作是一缕阳光,是百花丛中一点红,那么品牌就是彩霞满天,就是万紫千红满园春。特色以品牌为追求、作指引,而品牌则以特色为个性、作基础。由德育特色到德育品牌的创建过程,是学校德育“由内而外”的内涵发展与彰显个性的过程,是特色创新营造德育特色品牌的过程。因而,特色自主创新是学校德育特色品牌创建的核心策略。

德育特色自主创新,指在德育理论和实践领域创造性地提出和实施新的德育理念、模式、途径、方式、方法等,以拓展德育功能、提高育人效果、促进学校优质持续发展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德育特色自主创新包括理论创新、模式创新、实践创新。学校德育特色品牌营造过程,是德育理论创新、模式创新、实践创新的自主创新过程。

德育特色品牌自主创新,并不排斥借鉴某些知名特色模式或受到其启示而形成自己的德育特色主题。如,广州市荔湾区康有为纪念学校的“有为教育”特色模式,就是受到“成功教育”模式的启迪而形成的。一般来说,任何一种特色模式都是特定的文化资源和客观环境的产物,特色的独特性说明它的不可复制性,它的形成需要自主创建。然而,一种新的特色模式的形成往往不是闭门造车的结果,它需要借鉴、借助或参考传统的或现代的教育模式或经验,至少可以从中找到它的理念基础或文化渊源。因此,德育特色品牌构建,可以采取借鉴的方式。但是,特色模式的构建主要是自主创建的过程,自主创新是德育特色模式建立的主旋律。“经验借鉴”和“自主创新”不是对立而是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

三、校本行动研究:学校德育特色品牌营造“三部曲”

学校德育特色品牌营造是一种实践行为,是一种校本行动研究。实施过程的立足学校、服务学校、发展学校的“优势诊断”、“主题提炼”和“模式构建”是三个关键环节,是谱写学校德育特色品牌这一“交响乐章”的“三部曲”。

(一)优势诊断

诊断是对学校德育资源现状进行科学分析和提出优势发展方案的教育管理行为,内容主要包括“目标定位诊断”和“优势资源诊断”两部分。前者主要了解和确定德育特色品牌创建的目标定位及实施方案;后者侧重寻找和开发学校德育特色资源,形成德育特色优势,为学校德育特色品牌创建奠定基础。

德育资源指具有德育功能的影响源和德育过程的所有构成元素,特别是管理、师生、课程、文化、传统等要素。德育资源的诊断包括发展性诊断和风险性诊断,优势资源和劣势资源诊断、显性与隐性资源诊断,现实资源与潜在资源诊断,等等。受“木桶短板理论” 和“取经”思维模式与传统习惯的影响,学校在品牌营造过程中,最常用的是“短板”诊断法和“他山石攻玉”法,即迁移别人的成功经验以弥补自己不足的做法。事实上,德育特色品牌营造是一种创建品牌过程。因此,德育资源诊断不仅是问题和差距的诊断,更主要是优势特色资源及创新发展的诊断。寻找特色资源,发掘优势资源,形成德育特色,应该是优势资源诊断的本有之义。因而,学校德育特色品牌创建要进行“特色-优势资源诊断”。一所学校的德育特色资源,往往也是它的优势资源,所以“特色诊断”实质是“优势诊断”。

资源诊断是一种发展性诊断,因为诊断是面向未来和服务于特色品牌创建的目的。学校德育优势诊断,可以有专家诊断、自我诊断和专家指导下的自我诊断。德育诊断是在校长领导下的学校自主性组织行为,而专家引领有事半功倍和少走弯路的作用。学校德育发展诊断是一种科学的德育管理方式。诊断目的,是有针对性地解决学校德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和确定学校德育特色品牌发展的目标与措施。诊断过程包括提出发展设想、调研师生发展需求、分析存在问题、寻找发展优势与资源、论证德育发展目标实现的可行性、形成德育促进师生和学校特长特色发展与整体发展的规划等环节。诊断的内容包括:学生发展需求诊断,教师发展需求诊断,学校德育课程、环境与文化诊断,学校发展优势与资源诊断,学生品德、心理发展需求与管理诊断,教师、班主任德育需求与专业发展诊断,学校、家庭与社区德育文化环境影响诊断,学校德育组织与常规管理诊断,等等。诊断维度越多,优势挖掘越充分。

(二)主题提炼

主题提炼是从学校德育特色资源中抽象概括,总结归纳出主题词或主题概念的过程。主题提炼是学校德育特色品牌形成的关键环节。主题提炼是教育理念、特色资源、科学思维和教育智慧有机融合的结晶。近年来,我们在开展“课程改革加强中小学德育”课题研究和德育模式创新实践中,指导不少学校总结提炼了自身的德育特色,作为这些学校的科研指导、教育顾问和实践见证者,我们以此为案例来探讨德育特色主题提炼的基本原则,特色定位和具体方法问题。

1.主题提炼的基本原则。主题提炼要遵循“三确”原则:正确性原则——主题理念要正确体现主流教育理念;准确性原则——主题内涵要准确把握特色资源本质;精确性原则——主题语言要精确概括主题内容。

正确性原则,要求主题概念要正确体现现代主流教育理念、理想、目标,德育理念或学校办学思想、育人宗旨等教育发展的时代精神和价值取向。如,广州市天河区昌乐小学的“活力教育”模式,充分体现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理念;广州市荔湾区康有为纪念小学的“立社会志,做有为人”的“有为教育”模式,体现了生命教育、励志教育、人生理想与价值教育、成功教育的理念,而且,就价值取向而言,“有为”比“成功”更关注人生价值的社会导向,更侧重于激励未成年人对实现人生价值过程的追求;广州朝天、东莞朝天和时代朝天小学的“心灵德育”模式,体现了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整合的现代德育理念;广州花都狮岭镇冠华小学“创作教育”模式体现了素质教育强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核心理念;广东顺德一中的“高雅教育”模式,反映了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要求和社会主义主流文化价值导向的时代精神。

准确性原则,要求主题概念要准确把握特色资源的本质内涵。如,广州市越秀区小北路小学的“阳光德育”模式,准确把握了“以阳光文化育阳光人格”的“阳光小北人”育人目标;深圳市罗湖外国语学校的“四自”德育模式——“行为自律,管理自治,活动自主,精神自强”,用“立社会志,做自为人”的“自为教育”加以概括,更明确、准确和更能反映由“他律到自律,由自律到自主,由自主(发展)到自为(人生)”的品德形成发展规律与自我构建的现代品德发展与教育理论。

精确性原则,要求主题概念要用精确的语言概括出主题内容。如,广州市荔湾区康有为纪念小学的“立社会志,做有为人”的“有为教育”模式,比原来的“健康有为”模式更加精炼简洁;中山市坦洲镇林东小学、河源市第二小学和江门市第九中学等学校正在实施的、由我们倡导和指导的、被誉为“草根德育”与“原生态德育”的“叙事德育”模式,比原来的“小活动,大德育”的做法更加精准明确。

2.主题提炼的特色定位及具体方法。特色定位是对优势德育特色资源的价值判断和选择。特色定位是德育特色主题提炼的核心环节,特色定位是否恰当、准确,直接影响主题提炼的正确性、准确性和精确性。而特色定位是否恰当、准确,关键在于对现代教育或德育理念的把握,对学校或区域特色资源的审视、提升和对学校办学思想的理解。将这三大因素整合思考和分析,找出它们彼此之间的内在联系,往往就可以作出准确的特色定位。这是一种道德整合教育的智慧和思维方式。以广州朝天小学的“心灵德育”模式为例,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整合是现代德育理念,“明德归仁”是这所前身为“广州同文馆”、有140多年历史的学校的传统,而团体心理健康教育则是它的一项德育特色,“朝着未来,天天向上”是它的“朝天精神”和办学理念。将三者整合起来,“心灵德育”的特色定位就会在头脑中呼之欲出。在上述三大因素中,对学校或区域特色资源的审视和提升,是特色定位最关键一环。最常用的审视和提升方法有:

“溯源法”——寻找特色资源的历史和文化传统根源而创新形成新的特色主题。如,广州市天河区猎德小学的“立德教育”,溯源于宋代杨雄的“耕道而得道,猎德而得德”名句和猎德村的尊崇道德的文化传统,加上广东话“猎德”与“立德”谐音,“立德教育”便水到渠成;东莞市中堂潢涌小学的“德本教育”源自明代以来“德本之乡”的传统资源;广东鹤山职中的“自强教育”则源自咏春拳一代宗师李小龙、叶问的“尚武崇德,修身养性”的武德传统;广州市番禺区沙湾三善小学的“塑美教育”模式,来源于具有800年历史的沙湾古镇的传统民间艺术——灰塑。溯源不是复古和回归历史,就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能只是颂读经典一样。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溯源只是弘扬传统和寻找创新发展的源头活水,它必须以现代教育理念和时代精神为取向,这样的特色定位才有生命力,才能成为学校或区域教育发展的生长点。以“塑美教育”为例,“灰塑”民间艺术只是它的源头,“灰塑”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必然与追求审美价值为使命,而“塑美”——塑造美好人生,更是一种现代教育理念。温家宝总理2009年在北京市教师代表座谈会上指出,教师不是雕塑家,却塑造着世界上最珍贵的艺术品,让我们对“塑美教育”的现代教育价值和内涵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拓展法”——根据特色资源特性开发其德育特色主题内涵。如,把“四自”德育模式拓展为“自为教育”模式;把“高雅校园文化”扩展为“高雅教育”模式;将“活力校园”拓展为“活力教育”模式;广东河源市第三小学将班级自主管理拓展为“自主教育”模式;广东顺德陈村职中将“精细管理”特色扩展为“精细德育”模式。

“升华法”——在特色基础上提升其教育理念内涵而成为特色主题。如,把“健康有为”模式提升为“有为教育”模式;将中山市石岐区烟燉小学的“威风锣鼓”学校文化提升为“鼓舞教育”模式;将“阳光小北人”提升为“阳光教育”模式;广州花都圆玄小学将“本善本色”学校文化提升为 “至善教育”模式。

“概括法”——把德育经验或做法用总结的形式加以概括而形成特色主题。如,南海九江中学把“小活动,大教育”概括为“活动(体验)德育”模式;中山市东区雍景园小学把“亲子义工”志愿者文化和家校合作模式概括为“以爱育爱”的“育爱教育”模式;广州市109中学将“三感”(感动、感激、感恩)总结为“体验教育”。

“生成法”——学校德育特色在原有办学理念、教育理想、实践经验或特色资源某一亮点基础上,自然生成具有时代精神的新的特色主题的内涵。如,中山市坦洲镇林东小学、河源市第二小学和江门市第九中学的“叙事德育”模式,就是在他们原来的叙事式主题班会和学科教学基础自然形成的;广州花都区狮岭镇冠华小学的“创作教育”模式,也是基于学校在皮革皮具作品制作设计方面的基础而生成新的特色内涵。

(三)模式构建

德育特色模式构建,是学校德育特色品牌创建从特色到品牌跨越发展的最为重要的环节,其重要性相当于在三级跳最后的踏板上起跳。一个完整的德育特色模式体系,由具有独特性和创新性的特色德育理念系统,目标、内容、途径、方式等结构系统,以及特色德育评价系统等三部分构成。

模式构建的第一步是形成理念。理念是模式的灵魂,是模式构建的向导。以活力教育为例,“活力”是学生素质“生动、活泼、主动、全面”发展的集中体现,是素质教育“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两个核心的原动力。因此,是一种充分体现中小学素质教育宗旨和目标理想的特色理念。为了更加形象地表现活力教育的理想和理念,笔者专门为此作了一首《活力教育之歌》:

活力是生命的象征,活力教育是鸣奏生命乐章的旋律;

活力是成长的动力,活力教育是实现成长梦想的桥梁。

活力是理想的风帆,活力教育是扬起理想风帆的桅杆;

活力是创意的翅膀,活力教育是创意展翅飞翔的蓝天。

活力是智慧的源泉,活力教育是流淌智慧源泉的河床;

活力是求知的渴望,活力教育是满足求知渴望的乐园。

活力是生活的激情,活力教育是燃点生活激情的圣火;

活力是学习的热情,活力教育是激发学习热情的鼓点。

活力是开朗的微笑,活力教育是传递人际关怀的使者;

活力是人格的魅力,活力教育是期望唤醒希望的智慧。

德育特色模式理念的形成,是对德育特色模式本质内涵的界定、概括和理论依据的寻找。以“有为教育”为例,“立社会志,做有为人”是对“有为教育”内涵的界定。有为教育的实质是“有为人生”教育,是立志成才与人生规划教育,以“有为人生教育”为基本理念,以教育学生立志做有为之人为己任;以丰富和成就儿童少年的人生基础为内涵;以培养“志存高远,脚踏实地,自主发展,创新有为”的现代有为少年为教育目标。“人人可为,人人有为”—— 多元智能理论是有为教育模式的主要理论依据。

模式构建的第二步是建立模式内容结构。内容结构是模式构建的主体工程,是模式形成的实质体现。例如,“有为教育”的内容结构,是“有为人生”教育、教学体系。目标——引领学生追求有为人生;基础——打造有为班级,形成积极向上班风学风;环境——树立“有为精神”,形成有为校园文化和有为家庭文化;关键——培育有为之师,让教师发展学校,让教师成就学生;方向——营造有为之校,树立奋发向上共同愿景,促进学校优质持续发展。

模式构建的第三步是建立模式评价系统。评价系统是模式构建的检验系统,是模式体系是否科学、有效的保障机制。建立模式评价系统,模式体系才能完善。以“有为教育”为例,配合有为教育的有为人生、有为教师、有为班级、有为家庭、有为学校的发展目标,建立相应的“有为之星”评价制度,构建“有为少年”、“有为之师”、“有为班级”、“有为家庭”、“有为学校”评价体系。

德育特色品牌营造是将特色资源、德育理念和时代精神,用教育智慧加以整合的自主创新实践,其更广泛和更深远的意义在于,让更多的学校通过自主创新式的实践行动,走上一条由德育特色品牌向学校优质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式发展之路,相信这将是一条越走越宽广的“星光大道”。

(作者单位:广东教育学院 广东广州510600)

责任编辑 王清平

作者:李 季

第2篇:当前学校德育品牌建设的误区

从某种层面上看,德育品牌的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立竿见影的简单工作,而是一个持续整合、创生的过程,需要全体成员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奋斗。

2014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指出:“立德树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所在,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本质要求。”在立德树人背景下,许多中小学将提升德育特色、打造德育品牌作为学校德育建设的重要使命,德育品牌建设也逐渐成为基础教育领域关注的热点话题。笔者认为,德育品牌建设在取得重大进展的同时,也存在误区,制约了学校德育品牌的发展与德育有效性的提升。

一、片面追新求异而忽视学校传统文化资源

品牌是指组织及其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有形和无形的综合表现。品质优良、与众不同、有口皆碑是品牌的三要素。对学校来说,品牌是其最有价值的无形资产,是学校办学特色和教育质量的升华,是对学生发展的良好预期,其目的在于保持教育服务质量、人才培养质量的稳定优质性和持续创新性。作为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教育形态,德育品牌是在长期的文化积淀、发展过程中,凝聚学校独特的德育思想、德育理念,为学校师生、社会所认同,并能推动学校整体发展的精神品质与德育模式。“学校德育特色品牌构建的全过程,实质是学校德育特色文化营造和形成的过程。学校德育特色文化,表现为显性的和隐性的、现实的和潜在的、环境的和制度的、行为的和精神的文化氛围和传统,它是学校德育特色品牌形成的标志和最终体现”[1]。因此,德育品牌的建设有别于具体化的德育举措、德育活动,而应根植于学校文化传统之中,在文化溯源与校本德育中汲取德育品牌专业化、优质化的支撑与力量。

文化环境资源是学校的无形资产,是学校特色的根本所在,是一所学校区别于另一所学校的重要标识。在德育改革创新实践中,一些学校基于自身学校文化传统和地域文化特色打造学校德育品牌,在充分发掘学校优势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实现德育的创新性发展。然而,仍有部分学校没有正确地认识学校文化传统与学校德育品牌的关系,将追新、求异与德育品牌的创新等同起来,没有从学校优势、历史文化资源中挖掘德育特色、凝聚德育理念。这种本末倒置的价值观念造成了德育品牌的无根性,使学校德育品牌在未来发展中陷入困境,不仅难以真正彰显德育品牌的魅力,更难以担负传承德育品牌、创生学校文化、提升德育核心竞争力的历史使命。

二、将德育品牌建设内容与日常行为规范混为一谈

德育内容是道德价值、道德规范及道德体系的综合体,是一定社会德育目标的体现和具体化。从我国已颁布的中小学德育课程标准来看,中小学德育内容分为基本文明习惯和行为规范教育、基本道德品质教育、公民道德教育或政治道德品质教育、道德理想教育四个方面。作为德育品质核心体现的学校德育品牌,不仅在内容的选择和提炼上应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而且要为德育在实践中产生增值提供条件。学生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及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正确政治态度的形成是德育品牌的核心内容。而日常行为规范是对主体思想品德和日常行为的基本要求,二者在本质、特点与功能上都具有显著的差异。从本质上看,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一种外在约束,是规范学生行为,促进学生道德化的行动方案;德育品牌则是一种内在的价值导向,教育性是其根本属性。从特点与功能上看,学生行为规范是一种具体化、操作化的行动准则,是学生思想、行为的底线要求,明确规定了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哪些可以做、应当做、必须做或哪些不应该做、不能做;而作为一种抽象化的精神品质,德育品牌既是一种被社会理解和肯定的文化精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校中的折射,也是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由他律走向自律的重要引领。其意义在于通过形式多样的德育活动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达成三维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因此,学校德育品牌内容应基于学校文化,进行特色诊断和优势评估之后,提炼主题、明确内容。而部分学校时常模糊德育品牌与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界限,甚至将二者等同起来。如一所小学为了让学校德育品牌系列化,其出台的《学校德育品牌建设内容》有三部分: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是国学文化(弟子规及由其衍生而来的结合该校实际编写的《一日常规三字歌》),三是《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这种忽视特色发掘、主题提炼等关键环节,将日常规范作为德育品牌创建的内容或主题,无疑弱化了德育品牌的教育意蕴和内在张力。

三、以德育品牌的外延式发展代替内涵提升

内涵式发展是以内部核心要素为动力与资源的发展,强调事物质量的改進、结构的优化、水平的提升等。与内涵式发展相对应,外延式发展是以外部因素作为动力和资源的发展,强调数量的增多、空间的扩展、规模的扩大。近年来,随着我国对教育质量、教育公平的重视程度日益加深,教育发展模式逐渐由外延式发展走向内涵式发展。以人为本、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教师专业水平逐渐成为教育改进的重中之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要把育人为本作为德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与此相应,德育品牌的发展也应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将学生的德性成长作为德育品牌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目标。

而部分学校对德育品牌的内涵理解存在偏差,出现以外延式发展代替内涵式发展的误区。其一,把德育品牌建设归结为学校形象的塑造。虽然品牌常与形象相提并论,都被誉为是企业的灵魂,但品牌最核心的是一种精神的引领,一种内在的力量。形象仅仅是价值理念的外在表征,仅仅停留于形象建设或者以形象建设取代品牌建设,无疑是缘木求鱼,徒劳无功。其二,将德育品牌辐射效能的发挥等同于德育品牌的媒体宣传。宣传手段是学校德育品牌发展的重要推介,同时也是扩大学校德育品牌知名度与美誉度的重要途径。但是,如果脱离德育品牌的实质性发展,宣传只会沦为形式化的空洞口号。当下,许多学校管理层将德育品牌商品化、产业化。学校投入大量经费聘请文化公司对德育特色、德育理念、德育产品进行系列化包装。尽管文化公司缺乏对学校传统文化资源的深入了解,缺乏对学校德育理念的实践探索,但是却通过大量后期宣传使学校德育品牌声誉及知名度大幅提升。借助宣传的力量可能会使学校取得一定的短期效应,但从学校长远发展来看,这种商品化、产业化的德育品牌缺乏文化底蕴,远离学校师生价值理念,最终会与学校德育发展背道而驰。

四、德育品牌建设中忽视持续创新

在经济领域,品牌不同于产品。产品是输入与输出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结果,即“过程”的结果,具有完成性。而品牌则凝聚着自身价值使命,承载着消费者不断变化的价值期望,是一个需要不断积累、不断完善、不断创新、不断验证的过程,开放性、未完成性是其重要特征。与经济领域的品牌相一致,学校德育品牌同样是历史的折射、现实的反应、未来的导向,处于一种动态的关系架构中。德育品牌的打造既是学校德育理念、德育特色自主创新和实践的过程,也是社会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时代要求。从某种层面上看,德育品牌的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立竿见影的简单工作,而是一个持续整合、创生的过程,需要全体成员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奋斗。

当下,立德树人成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与时代主题,学校教育理念也逐渐由“智育至上”转为“德育先行”。德育实效性的提升备受关注,德育品牌的塑造也成为学校讨论与践行的热点。德育品牌的提出,充分体现了新形势下学校在德育建设中的经营意识与竞争意识,德育品牌的创建也呈飞速发展的态势。在此背景下,许多学校将德育品牌视为“金字招牌”,认为一旦树立起德育品牌,就可以坐享其成、一劳永逸。其实,优质的学校德育品牌往往是其他学校效仿的对象,若满足于眼前的成果停滞不前,很容易在长期的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甚至走向衰亡。学校德育品牌需要打破封闭状态,在不断创新中,获得更大的发展。

五、把德育品牌建设只当作学校管理层与德育部门的事

德育是一項全员化、全程化、全方位的系统性、综合性活动,需要各个因素共同参与,既非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专项任务,也非仅仅某一领导、某一部门的责任。杜时忠教授在《当前学校德育的三大认识误区及其超越》一文中指出:“专门德育论”者认为“学校德育只是专职德育工作者的工作,学校的德育职责仅仅是德育部门的职责。”“其实,德育不是学校的一项工作,而是学校教育的目的;学校应当担负起学生的道德责任,这种承担不只是一部分人的义务,而是全体教职员工的义务。”[2]建立德育的全员机制是优化德育环境、提升德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和必然选择。

作为学校德育的价值标识,德育品牌既是学校文化的集中体现,也蕴含了心理和情感上的价值认同,其建立与维护同样需要坚持全员理念,构建立体化育人网络,凝聚学校全体成员共同的价值信念。学校全体成员包括教师、教辅人员、行政人员、学校后勤人员,甚至与学校师生密切相关的家长、社区成员等,都应积极参与到德育品牌的建设与维护中,从而最大程度地整合各德育要素,最大限度地发挥德育品牌的辐射作用。然而,在实际德育工作中,部分教师及相关人员并未担当同盟者与合作者角色,而更多地扮演旁观者角色,将德育品牌建设视为学校上级与德育部门的事情。德育品牌在责任归属问题上的错误认识造成教师不愿主动参与德育品牌的创新实践,不愿将德育品牌融入到自己的教育理念以及日常教学工作中,而是将德育品牌的创建视为上级安排的任务消极执行,最终造成德育品牌建设举步维艰。

对德育品牌建设误区的探讨有助于德育工作者深化认识,明晰方向,真正发挥德育的品牌效应。笔者认为,走出德育品牌建设误区,打破德育品牌建设瓶颈需要做到以下几点:取向上,改变以往为特色而特色、为创新而创新的德育品牌建设观,将学校传统文化特色作为德育品牌的根基;内容上,明晰德育品牌与日常行为规范的界限,丰富德育品牌的教育意蕴;策略上,将单一的学校物质环境建设、形式化的口号宣传转移到促进学生道德品质发展上来,以学生德性的成长作为德育品牌建设的出发点、落脚点与根本评价标准;过程上,秉持与时俱进的建设理念,实现德育品牌内适性与外适性的统整性发展;职责上,打破传统德育品牌建设中的封闭状态,拓展德育品牌建设平台,树立人人都是建设者、人人都是参与者、人人都是评价者的大德育观。

参考文献:

[1]李季.论学校德育特色品牌营造[J].小学德育, 2010(1):41-45.

[2]杜时忠.当前学校德育的三大认识误区及其超越[J].教育研究,2009(8):78-81.

【郑雪松,信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刘冰雪, 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黄蜀红

作者:郑雪松 刘冰雪

第3篇:学校德育品牌建设的理性反思

一个完整的德育品牌应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名称以及德育依托的物质载体、德育的理念以及作为传递者的老师和接受者的学生之间的德育互动。

德育品牌是学校在德育基本目标实现之后向更高目标的追求,是德育高品质的象征,也是现代学校走向质量全面提升的必然追求。德育品牌建设对于学校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然而,学校在德育品牌建设的过程中,由于理论的不成熟,人们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区,加上一些地方政策的驱使,学校出现了一股“德育品牌热”,其中不乏各种乱象,这需要人们进行理性的反思。

一、学校德育品牌建设的背景及意义

品牌原本是个营销学的词汇,是品质的象征。正因为如此,它常常获得消费者的信任与认可,并产生广泛的市场价值与效应。正如品牌在企业中备受青睐一样,“学校品牌”“德育品牌”等词语一经产生便具有强劲的生命力。基于品牌本身所暗含的质量保证,德育品牌意味着对学校德育质量的更高追求,这是学校内涵式发展的价值取向,对于学校和学生的发展都具有深远意义。

1.德育品牌建设是德育工作深入推进的需要

学校德育的发展不仅受制于学校内部的目标和现实条件,而且受制于学校外部的社会条件。学校外部的社会条件不仅是德育发展的外部环境,也规定了德育发展的动力和内容。我国的学校德育在经历一个较长的发展过程后,在当前新形势下面临着新的挑战和任务,国家把立德树人作为当前学校德育的根本。学校在走向特色化、个性化的发展中,德育工作也不再像以前一样高度同质化,特色化、创新性的德育理念和德育方法正在被鼓励和倡导。这是德育工作深入推进的必然趋势。德育品牌建设活动正是对这种趋势的顺应,品牌建设是学校德育向高品质发展的需要。

2.德育品牌建设是学校战略发展的选择

随着社会对学校教育的期待居高不下和教育对竞争思维的引入,学校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基于此,各个学校制定了发展规划和战略蓝图,努力实现“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目标。“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内涵不局限于教学质量的满意,更是一个涉及到对德育质量、学生幸福感、学校文化等多方面的、系统的、整体教育质量的满意。然而,由于受到传统应试教育观的影响,升学考试的压力使教学自然成为一种硬任务,而德育工作因其本身具有难以量化和慢效应的特点,成为学校中的软任务。[1]在二者之间,一旦有所冲突,学校的德育工作自然让步于教学工作。教学与德育被认为是对立的,并时常形成一种无意识弥散在学校中。这种对立的思维并没有给学校发展带来多大的益处,反而阻碍了学校整体工作的推进和学校全面的发展。仔细剖析这种观点,乃是对于德育根本性作用的漠视。德育品牌建设从学校的整体战略发展角度出发,再次启动对德育内涵的认识,为学校的战略发展挺起主心骨,具有根本性的意义。

3.德育品牌建设是对学生成长的一种滋养

德育品牌建设的意义众多,但最终必须落实在学生的道德发展上。德育品牌的建设过程离不开全体师生的参与,品牌树立的前提是全体师生对品牌所提倡的理念、价值观等的认同,而这本身是一次有意义的价值审视。学生参与价值辩论并最终达成价值上的共识,这对于学生在校以及今后的价值选择和行为规范都具有一种自觉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德育品牌所宣扬的价值与规范不再是外在的规训,而是一种内在的道德律令,道德不再意味着牺牲和强制,而是一种自由。同时,德育品牌的建立扩大了学校的知名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从而更容易接受学校所传递的价值与规范。從个体接纳到集体接纳,集体本身又成为一种教育的力量影响更多个体的观念与行为。学生在德育品牌的浸润中,与学校进行良性的互动,在品牌所宣扬的精神滋养中实现个体品质的提升。在此意义上,可以说德育品牌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力量。

二、学校德育品牌建设的误区

德育品牌这个概念来自于市场营销学的移植,目前在大陆以外的地方使用情况不多。在国内,这个词语也只是近些年才流行的提法,学术界对此保持一定的谨慎态度,目前对德育品牌的研究尚少。另一方面,一些学校管理者对品牌的极端热衷,导致学校在德育品牌建设过程中出现各种误区和问题。

1.目标模糊

人类几乎一切的活动都无法摆脱对目的与价值的追问。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合目的性的活动,学校教育活动的价值伦理诉求要求每一个老师都应该“有鲜明的道德准则:对教育目的一定要深思熟虑——假如你认为是正当的教育目的实际上全都出于误解,而学生们则对此都一本正经地坚信不疑,那么他们多年的学生生涯很可能要毁于你手。”[2]德育目标是德育目的在学校工作中的具体描述与细化。德育品牌的建设从根本上是为实现德育的目标服务的。而目前,一些学校存在德育目标意识模糊,在开展德育品牌建设活动时随大流,缺乏清晰地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什么样品质的人的意识;或为打造所谓的品牌,运动式地开展活动,淡化常规德育活动,忽视德育活动对学生所产生的真实影响,甚至不惜牺牲教师和学生的精力,一味迎合上级的喜好而忘记初衷;更有甚者,个别校长为了自己的一己之私,把打造品牌作为自己提升业绩的途径。这些都使德育品牌建设脱离或违背学校的德育目标,最终陷入一种盲目的境地,甚至存在妨碍学生成长的危险。

2.内容窄化

品牌是一种名称、术语、标识、符号、设计,或是它们的组合运用[3]。可以说品牌是一个体系。人们认识品牌通常首先是通过感官直接感受到的名称、标识等开始的,一个适合的名称、标识对于人们认知品牌有微妙的影响。因此,如何命名成了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学校德育品牌在建设的过程中,如何进行科学地命名不仅体现了学校的德育思考,也规约了学校后续的德育工作重心。不科学的命名一方面反映了学校对德育本身思考的不足,另一方面也对德育工作造成不良影响。目前,一些学校在打造德育品牌时,通常在德育前加个修饰词语来命名,通过命名来标识自己在德育方面的与众不同。然而,修饰词语本身所能承载的意义广狭直接影响学校成员行动的范围。而目前学校中存在大量不适当的命名,诸如“诚信德育”“平安德育”“责任德育”……这些名称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学校德育的亮点。但是,作为德育内容的组成部分,它们无法涵盖整体的德育内容,以此作为品牌的名称,着实把德育内容窄化为对某一品质的培养。德育品牌的打造不是以牺牲德育的其他要素而凸显某个要素,而是整体要素的涵盖。

3.主体缺席

学校德育品牌的创建是一个学校所有成员共同参与的结果,学校中的师生以及可能参与其中的校外专家等是学校德育品牌创建的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学生作为学校教育的主体,尤其不可缺席。抛弃学生主体的所谓品牌建设,一定是虚假的,因为学生是德育品牌中品质的最集中体现。一个德育品牌的核心价值追求应该是学生在学校中作为道德集体和个体最真实的成长,学生的道德成长才是最大的德育品牌。当前,部分学校借鉴商业推广品牌的模式,从向外借鉴概念或从个别专家那里获得一个概念,稍作阐述便奉为德育的圭臬,然后借助杂志等媒体大肆炒作德育概念并进行造势,以期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而它恰恰忽视了德育最本质的内涵乃是德育主体与对象发生联系。目前,在实际的学校品牌建设过程中,基本上以成人作为主导,或者更确切地说是以校长为代表的少数成人在支配着品牌的建设,他们难免以他们的意志代替学生的需求,以他们的言语方式代替学生的话语方式。而这样的方式,也许带有善意,但终究与学生有着隔阂,他们通过概念营销的宣传策略既不凸显学生立场,又缺乏学生的参与。这种脱离学生主体的品牌无法具有真正的实质性内涵,更无法获得学生的真正认可。

4.过程形式化

德育品牌建设的过程是一所学校按照一定的理念实施德育的过程,德育过程本身的复杂性决定了德育品牌建设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这需要学校成员的耐心、智慧与理性。而在德育品牌建设以运动式的方式推动的过程中,有些学校难免急功近利,期待以高效率的方式快速实现品牌打造的目标,却不免因为缺乏对内涵的深刻理解而忽视过程的扎实推进。开展品牌建设活动时,牵强附会,注重形式,追求场面的轰轰烈烈,以表面的造势代替过程中学生的真实体验;又或者通过对明星学校的参观和模仿,加大物质资金的投入,通过硬件设施的摆设、门面的装点来吸引参观者的眼球,以外在形象代替或掩盖参观者对德育活动的感受。如此的品牌建设常常使得德育本身被异化,品牌建设过程成了一场满足参观者感受的盛宴,脱离德育过程和德育规律。这是一种形式主义,一旦蔓延,必然加剧品牌建设中的不正之风,并可能导致德育品牌建设活动的初衷被扭曲。

三、学校德育品牌建设的思考

上述德育品牌建设中出现的问题,乃与实践者的理性思考不足以及心态急功近利有关,为了使德育品牌建设的好曲子不被唱跑调,人们需要更多理性思考,特别是需要从哲学层面对其基本问题进行审视。诸如对“什么是品牌”“为什么要建设品牌”“怎么建设品牌”“谁的品牌”等根本性问题进行追问。

1.进一步明确“德育品牌”的内涵

德育品牌建设首先离不开对德育品牌内涵的理解。由于德育品牌这个概念是从营销学“品牌”中借鉴过来的,因此,这个概念的移植是否具有合理性是个值得审视的问题。这种合理性的基本判断标准是是否符合教育规律,是否具有教育学的意义。任何违背教育规律的新名词终将被教育所淘汰。目前,人们在品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品牌的三个必要构成要素:显性的物质要素、隐形的精神要素以及互动要素(即传递与接受的互动)。[4]而“德育品牌”内涵的生成自然也离不开这三个要素。因此,一个完整的德育品牌应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名称以及德育依托的物质载体、德育的理念以及作为传递者的老师和接受者的学生之间的德育互动。而从现实来看,德育品牌建设的困难不在显性的物质要素,而恰恰是在后两者。有些学校在德育品牌建设中驾轻就熟,选择容易达成的要素进行发挥,割裂德育品牌内涵的完整性。尤其是其中的德育理念作为德育品牌的核心与灵魂,它涉及到要培养什么道德品质的人,如何道德地进行德育等理念,它回答教育的基本之问。德育品牌概念一旦缺乏教育学意义上的合理性,德育品牌就是一个无用的空壳,品牌的建设也将是一场作秀。因此,德育品牌应该是一种由多要素构成的有机体,它不同于商品品牌所具有的市场效益,本身应具有独特的教育和文化意蕴。

2.强化学生立场的品牌意识

“德育品牌是谁的”不是一个简单的所有权问题,而是涉及学校建立德育品牌的立场问题,即品牌为谁服务。德育品牌从创建的主体来说是学校,学校自然拥有这个品牌的所有权。然而,学校作为一个组织,其品牌的享用与价值最终还得落实在人上。于是,“德育品牌是谁的”这个问题就进一步转化为德育品牌是校长的、是教师的、还是学生的等多个问题。一个德育品牌由学校创立,自然就是由学校中的校长、教师和学生共享,即属于大家共有的。但从根本上说,德育品牌又是归学生所有的,这是由学校的任务和德育的根本目标决定的。这就提醒学校教育者在创立品牌的过程中,始终要有学生立场的意识:品牌的创立是否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品牌的运行是否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

3.用理性精神建设德育品牌

德育品牌建设是一个漫長而复杂的过程,绝不是一蹴而就的,其间不可缺乏理性的精神。理性一方面作为欲望、情感等感性因素的必要掣肘,另一方面体现了它对事物背后内在的秩序与规律的把握。[5]在德育品牌建设过程中,它具体表现为对德育品牌内涵理解的理论理性和建设活动过程的实践理性。理论理性是从深层次里追问上述内涵所指的德育品牌中的德育本质和德育目标等,而实践理性则关注过程的逻辑,同时需要将理论进行转化。特殊性转化思维、动态生成式思维和过程式思维等构成的复杂性思维是其支撑性的思维。[6]这种思维方式在实践中体现在建设德育品牌过程中,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实事求是,既尊重传统与文化,立足本校的校情和学情,又能够接纳新思想、新文化,使德育品牌的内涵不断得到丰富,形式不断得以创新。同时,在德育品牌建设的过程中,对各种因素保持平衡,既有锐意进取,又有伦理关怀,追求品牌的过程不能成为学校或者某些人的负担。总之,德育品牌建设要立足学生的道德成长并推动学校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陈桂生.中国德育问题[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23.

[2]怀特.再论教育目的[M],李永宏,沈昌胜,刘瑀,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20.

[3]黄学银.品牌内涵的发展与品牌创建者的变化[J].商业研究,2002(1):52.

[4]詹周毅.学校品牌的反思与重构[J].基础教育研究,2008(6):8.

[5]夏正江.教育理论哲学基础的反思[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47.

[6]李政涛.交互生成——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转化之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159.

【黄洪霖,福建教育学院,讲师,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黄蜀红

作者:黄洪霖

第4篇:学校德育品牌创建

温润而求真

山东省胶州市铺集镇铺集小学

巩振鹏

张磊

“温润”是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一种途径,“求真”则是学校德育的最终目标。“温润求真”就是要塑造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互融、高尚品德与创新品质同辉的社会主义一代新人。

一、以全员育全体

围绕全人教育,结合学校实际,我校在德育实践中把“温润求真”作为学校的德育品牌。“温润”指德育手段要抛弃过去的说教式、命令式,以温和浸润的手段对学生开展德育工作,尽量创设一种和谐的氛围,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和熏陶,进而内化为自觉行为。1.抓好德育队伍,提升管理水平建立班级教导会和班级育人导师制,定期召开校委会、家委会、中层、班主任工作会议布置工作重点。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参与学校管理。依托重要节假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及时处理班级中发现的问题。定期举办班主任工作论坛,交流工作经验和心得,论坛内容编辑成册,供老师们学习。组织班主任积极参加上级组织的各种培训活动,努力提高班主任的班级管理能力。2.依托家长学校,构建德育网络学校通过校报、网站、书信、微信、飞信等形式加强家校沟通,提供教子知识,让家长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社会观;通过家长会,教师家访、家长访校、家长陪餐、家长开放日等活动,沟通家校关系,化解家校矛盾,,使家校同心,携手做教育。

3.面向全体,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各班秉承全人教育思想,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不让一个学生掉队,不让一个学生成为问题儿童的原则,积极摸清学生特点和心理状况,充分了解其兴趣爱好等,为其找到自己的特长和信心,努力做好品德差生的帮教转化工作,制定具体的帮教措施,建立帮教档案,努力做到用爱心去关怀他们,用耐心去感化他们,尽量把一些苗头性问题消灭于萌芽状态之中。对重点的问题学生“一对一”个别谈心,增强教育转化的责任感和实效性。

二、让校园文化浸润学生心灵

校园文化是无声的教育,她像空气一样与学生融为一体,能在潜移默化中洗涤学生的心灵,能在不知不觉中激励学生的斗志,能在耳濡目染中升华学生的品质。它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贯穿于学校教育的整个过程,弥散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学校本着文化育人的目的,积极打造健康、温馨、励志的校园文化。在传达室外墙,设置了“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思想口号,诠释了学校“温润求真”的品牌。王羲之、欧阳询、钟繇等名家的书法墙,让学生在感受书法美的同时,感受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在综合楼布置了德育教育展厅,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以“宜居宜业新铺集,德孝教育展新姿“为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家乡,爱祖国教育,把德育展厅变为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在综合楼外墙,也设置了文化内容,激励学生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己任。假山、花园、巨石、雕塑、走廊、教室无论走到哪里,文化总在,教育总在。

三、在主题教育活动中践行德育

1、扎实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记心中”、“少先队建队日”、“我的梦 中国梦”、“传统节日经典诵读”,以及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和国旗下讲话等,激发学生爱国热情,树立正确的国家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意识。

2、细化安全法制教育活动。为加强安全知识的宣讲教育,开展“彩虹伞”自护自救教育活动、“法制教育竞赛活动”等,通过黑板报、手抄报、专题广播、知识竞赛等,使学生增长安全法制知识,受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3、落实环保教育活动。结合“环境保护日”、“节能宣传周”通过宣传窗、国旗下讲话、班会课、广播站等积极宣传环保的重要意义,通过社会实践和小课题研究等形式,教育学生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

4、抓牢文明礼仪教育。本学年我校继续加强了学生常规教育,特别是文明礼仪教育。以新的《中小学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内容,制定了新的班级评比细则,开展“文明班级流动红旗评比”活动,以班级教育、自我教育为主,设立学校“文明监督岗”,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5、抓好德孝教育、感恩教育”,积极开展感恩教育报告会、“情系母亲节,感恩教育周”等活动,让每一位学生和家长更深刻地认识到做事要常怀感恩之心,给予别人更多的帮助,而且要不求回报。

6、创新“小红花评比制度”。以“全人教育”为指导思想在学校内及时表彰那些在学习、纪律、劳动、卫生、文娱、体育等方面取得好成绩的学生,或在某一方面为集体争得了荣誉、以及个人在某方面有明显进步的学生,鼓励他们的一点闪光点,进而让他全面闪光。改变过去片面追求学生向纵深发展的现状,转向向宽度发展。不放弃每一位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都有所发展,真正实现“全人教育”。

7、夯实传统活动。开展了“我们的节日——端午”、“ 缅怀革命先烈 传承优良传统——清明节”、“家风大讨论”、等主题教育活动,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喜爱传统节日,提升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识,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以及关爱牙齿、热爱生活的精神。

我们将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下,按照“安全、质量、特色、卓越”的要求,让“温润求真”德育品牌熠熠生辉,让美德少年不断涌现。

第5篇:学校德育品牌建设内容

文章

来源莲山

课 件 w w w.5y K J.Co m 5

学校德育品牌建设内容

其实教育很简单,抓住这些东西反反复复不断深化就可以了。

英才经过十年的积淀,逐渐打造出了特色德育品牌,得到了家长、社会的高度认可。为了让学校德育品牌系列化,特出台《学校德育品牌建设内容》。

一、常规管理三结合: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是国学文化(弟子规及由其衍生而来的结合我校实际编写的《一日常规三字歌》);三是《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在日常管理中一定把这三者有效地结合起来,作为育人目标、管理手段、评价标准。

二、晨会:总结、表扬、批评、目标。

三、晨练和间操:英语广场、跑操、大摆臂、学校及班级口号;站军姿、踏步走、两套操、大摆臂。

四、传统文化教育:国学课、早诵读、晚分享(道德长跑日记)、分享大会(含广播中个人分享)及孝亲作业。

五、军歌:课前、会前、拉歌、比赛

六、看电视、读书读报:了解天下、聚焦热点、开展讨论。坚持诚信借阅制度。

七、坚持开展“六自六比”活动,坚持开展“三四六”活动,把向雷锋学习、“立君子品,做有德人”落实到平时教育中,每双周要评选出标兵,并宣传事迹,号召广大师生学习。通过评比确定升旗班,用班旗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八、搞好班级环境建设,详见《关于班级建设的若干意见》。

九、定期有序开展主题班团(队)会及各种赛事活动,促班风、促校风、促个人成长。

十、组织好“三节”、“三纪念”活动,开好“三典礼”

⒈ 校园艺术节(5月)、校园感恩节(11月)、儿童节(青年节);

⒉为雷锋题词纪念日(3月5日);世界地球日(4月22日);九一八纪念日(9月18日)

⒊ 开学典礼、毕业典礼、成人典礼

十一、开展好夏令营活动

附:词语解释

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⑴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⑵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⑶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⑷坚持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

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

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

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

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

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

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

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英才学生荣辱观——“八荣八耻”

以热爱学校为荣,以损害学校为耻;

以文明卫生为荣,以粗俗肮脏为耻;

以尊敬师长为荣,以目无师长为耻;

以诚实守信为荣,以弄虚作假为耻;

以团结协作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

以强身健体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

以勤俭节约为荣,以铺张浪费为耻。

⒉三四六

三管住:管住手,不乱写乱画;管住脚,不踩踏草坪、墙壁;管住口,不随地吐痰,不吐脏字。

四弯腰:见到纸屑弯弯腰,见到果皮果核弯弯腰,见到石块弯弯腰,见到塑料袋弯弯腰。

六节约:节约一滴水,节约一度电,节约一粒粮,节约一分钱,节约一截铅笔,节约一张纸。

⒊六自六比

六自立比——自尊、自爱、自律、自信、自立、自强;比尊师、比礼仪、比诚信、比宽容、比学习、比能力

课堂六比——比专心、比习惯、比独立、比合作、比展示、比效率

餐厅六比——比秩序、比礼让、比文明、比礼貌、比卫生、比节俭

公寓六比——比友爱、比文明、比守时、比守纪、比自理、比内务文章

来源莲山

课 件 w w w.5y K J.Co m 5

第6篇:德育品牌学校汇报材料[范文]

宁阳德育品牌学校创建汇报材料

下面,我从几个方面介绍我校在创建德育品牌学校活动中所做的一些具体工作:

一是先整体介绍一下彰显我校特色的学生管理细则《奖我红花,争做十佳》。二是《奖我红花,争做十佳》的制定和实施。三是《奖我红花,争做十佳》实施一年来的效果。

一.学校德育工作是学校工作的核心,学生德育工作的优劣在一定 程度上决定着学校管理水平的高低。近年来,我校高度重视学校德育工作,并在学校管理工作上做了一些积极地探索,初步形成了彰显我校特色的学生管理细则——《奖我红花,争做十佳》。该细则从学生上课、作业、纪律、卫生、安全等方面,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现在,这项工作可以说已经深入人心,渗透到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用我校董校长的话说“可以把《奖我红花,争做十佳》作为指导学校整体工作的指挥棒”,我认为这个观点定位很准。因为学校工作的目的、目标,或者说学校工作的全部意义,就是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而《奖我红花,争做十佳》这一学生管理细则,就是促进孩子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

二、《奖我红花,争做十佳》的制定和实施。

(一). 《奖我红花,争做十佳》的制定1.学校在制定《奖我红花,争做十佳》这一学生管理细则时,首先确定一下几个原则:

(1).符合学生年龄心理特点原则。(2).循序渐进原则。

(3).可操作性原则。(4).符合学校实际原则。(5).注重实效原则。

2.这个细则对评价学生的内容和方式都做了创新性的改革。从内容上看:①.改变了单一的用学习成绩评定学生优劣的标准,而是把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作为主要内容,纳入对学生的评价。②.为培养学生的卫生习惯,我们借鉴了魏书生的管理经验,将班级事物包到每一个学生身上;将卫生区切块划分,包到每一个学生身上。这样,每个孩子的任务都是明确的。这样既能提高他们的积极性,也能锻炼孩子的责任意识。从评价方式看:①.采用了学生乐于接受的积分制。学生每积10分可得一片绿叶,积10片绿叶可得一朵红花。学期末,依据所得红花、绿叶多少,直接评出十佳学生、进步之星等。②.对表现不佳的学生的处罚也体现了教育性和人性化的特点。一学期获得的红花不足5朵的学生,处罚他们给全班同学讲个故事或唱首歌,并罚背古诗10首或20首。

评价内容 的完善和评价方式的创新,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二). 《奖我红花,争做十佳》的实施

学校在制定《奖我红花,争做十佳》这一细则时确定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则是“可操作性原则”。在落实这项工作时,分了三个过程:一是学习、宣传、发动阶段,二是组织实施阶段,三是不断完善。

1.学习、宣传、发动阶段

这个阶段先后多次召开全体教师会和班主任会,组织学习该细则的内容和要求,讲清落实该项工作的意义,再由班主任组织学生学习细则的内容。为了便于学生快速掌握细则的内容和要求,我们又把细则的内容和要求缩编成一首《红花歌谣》,三字一句,朗朗上口,很好记忆。

2.组织实施

最初落实这项工作时分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先操作纪律、卫生两项内容,由学管处赵主任具体负责。第二阶段操作上课、作业、测试等内容,由教导处潘主任具体负责。这个阶段是最困难的一个阶段,持续时间比较长,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出现问题就讨论解决,现已基本规范。

3.不断完善

这项工作为我校的一项特色工作,在今后实施的过程中,还要不断完善。今后,学校准备把学校各项工作都与这个细则挂起钩来,努力把它打造成为我校的一项品牌工作。

(三)《奖我红花,争做十佳》的实施效果

1.学校实施《奖我红花,争做十佳》细则以来,学校变化可以用“焕然一新”来形容。学校全体教师的感受是:学生听课精力集中了;作业书写整洁了;校园卫生更亮了;课桌凳的摆放有序了;学生衣服干净了;学生打架违纪现象减少了,助人为乐现象增多了。老师们都说“是变了,是变了”;家长们也都满意的点头了,。这就是效果。

2.去年,我校顺利通过了省规范化学校的创建,与开展这项工作密不可分。

3.今年10月15号,教育部来我校检查验收均衡化发展情况,对我校开展的《奖我红花,争做十佳》这项工作给予了肯定。

4.今年“校长杯”的各项荣誉

(1). 2012年、2013年县中小学生运动会暨体彩杯田径联赛团体总分连续两年全县第一名。

(2). 2012年县第五届中小学生艺术节合唱比赛、短剧比赛、舞蹈均获得二等奖。

(3). 2012年县中小学生长跑比赛获团体总分第三名。

(4). 2013年县第五届校长杯中小学生运动会

乒乓球比赛团体总分男子获第二名。

足球比赛团体总分女子获第二名,男子第四名。

(5). 县吉尼斯运动会团体总分获第五名。

(6). 近三年来,学生获得县级以上荣誉34人次。

第7篇:优化校园文化建设 打造学校德育品牌

优化校园文化建设

打造学校德育品牌

东岳小学

杨同彦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校长:

马克思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优美的校园环境,高雅的校园文化,都会给人以催人奋进的力量。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它能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心志得到改善,情操得到陶冶,视野得到拓宽,品位得到提升。根据教研室刘主任的安排,借此机会,将我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落实情况做一汇报,敬请各位给予批评指正: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再认识

校园文化建设,包括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我们应该让这三个方面协调发展,唯有如此,学校才能树立起完整的文化现象;唯有如此,校园文化才能和谐发展。物质文化是基础,制度文化是保障,行为文化是载体,精神文化是核心。精神文化体现在校风、教风、学风和学校人际关系上。

内涵发展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厚重的校园文化能促进学校的内涵发展,推进特色学校的创建工作,校园文化建设应成为合格学校创建的应有之力。校园文化建设应渗透于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生活及各种校园活动等方面。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种氛围,一种精神,是学校发展的灵魂,

其激励作用、凝聚作用、融化作用和审美内化作用无可替代。校园文化是一个令人赏心悦目的文化景观,可以极大地提升学校的文化品味,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我们应该让完善的校园文化设施,为师生员工开展丰富多彩的寓教于文、寓教于乐的教育活动提供重要的阵地,使师生员工在这特殊的文化场所和美的氛围中,教有其所、学有其所、乐有其所,在求知、求美、求乐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校园文化建设应彰显个性,应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有序推进,应坚持标准、明确主题、注重积淀、充实内涵、夯实底蕴,与时俱进、规范管理、臻于至善。同时,应兼顾好校园地域文化和学校的自身的文化,让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前瞻性和可持续性,让校园文化建设之花,在推进素质教育,打造特色学校的进程中灿烂奔放。

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校长是决定性的因素,思路决定出路,文化内涵决定学校形象。校长的思想、行为和作风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影响全局,校长应既是决策者,又是实践者。校长应主动作为,努力挖掘校园文化建设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财力资源,引导学校走出山重水复的困境,化腐朽为神奇,不负组织重托和人民厚望。让校园文化亮起来,校长应义不容辞。

二、校园文化建设的探索实践

学校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从层次上来划分,学校文化建设可以分为表层建设(建筑形象、校长形象、教师形象、

学生形象)、中层建设(制度管理、教育规范、学习规范、道德规范)和深层建设(学校精神、教育理念、办学理念、学校使命)三个层次。近年来,我校校园文化建设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实践:

1、科学合理定位,培养精神文化

学校精神是学校文化的灵魂,是学校传统和时代精神的统一,它需要时间培育,需要代代传承,不断滋润与涵养。

近年来,我校以“校训、誓词、班训、座右铭”凝聚人心,并内化为师生的精神动力与自觉行为。坚持将“创办农村一流学校”作为办学目标,将“全面发展、品性优良、学有特长”作为育人目标,将“树德树人、和谐发展”作为办学理念,以“让学生成才、让家长放心、让人民满意、树文明校风”为办学宗旨,将“诚信做人、认真做事”作为学校校训,将“诚实勇敢、乐学多思”作为班训,积极创建三静校园,培养成功少年。

晨会、国旗下讲话,这是一种声像文化。2011年,学校坚持做到每周星期一举行庄重的升旗仪式,领导作国旗下讲话,全校师生齐呼校训(校训:诚信做人、认真做事),全校学生集体高声宣誓。同时,值周教师安排总结工作,及时宣传国家大事,表扬学校好人好事,劝戒不良行为,介绍学习经验,激励先进、鼓励超越,促进师生和谐发展。

2011年下期,学校每班均制定了班级目标、班级精神,喊响了班级口号,每班在晨会课时一起诵读班级精神和口号。每节

课每班学生,预备铃响即唱班歌,上课起立全班齐呼班训。每班每个学生均有自己的座右铭,均有自己的理想,开校时每个学生都在班会上对自己座右铭内涵、理想进行解说。

通过这一些凝聚师生精神动力的活动,把学校的办学理念内化成了师生文明规范的自觉行为,引领师生不断成长。

2、以规章为约束,加强制度文化建设

俗话讲,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制度的约束,就没有行为的宽松,没有群体的和谐,所以制度是必不可少的。

近年来,学校通过教代会审议制定了《东岳小学教职工出勤管理制度》,制定了《教师言行规章制度》、《禁止“三乱”行为的具体要求》、《关于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具体要求》、《教师在公共场所要求》等规章制度。为了建立班主任为核心的德育工作机制,使学生德育落到实处,为每位班主任编印了一本以班主任工作职责、班主任工作基本规范、学生心目中的班主任形象、东岳小学学生课堂常规、礼仪常规、学生操行评定的方法、原则、程序等共二十五项为内容的《班主任工作手册》。为了构建安全管理网络机制,为每位教职工编印了一本以学校安全管理制度、交通安全管理制度、传染病预防制度、安全事故报告制度、安全责任追究制度、安全工作常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14项为内容的《教师安全工作手册》,并根据制度落实了学生一日常规中安全管理责任人并明确了各自工作要求。同时,学校还编辑了一期以教师岗位职责及考核方案为主要内容的依法治校工作集四,

让教工明白该干什么、如何干、干得怎样、后来如何,从而规范教工行为,提高管理实效。通过抓建章立制,引导教师内化学校管理规范,使学校办学目标及工作要求内化为每位教师的自身教育追求,使学校管理由领导管理为制度管理、为教师自我约束、自我管理。

为了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养成良好习惯,2009年11月,学校组织部分班主任、值周教师和领导民主制定了《东岳小学文明班级评比考核细则》,并按细则制定校务日志。2011年下期,学校制定了《东岳小学学生一日常规》,各班通过学生讨论民主制定了班规,制定了学生素质发展考核、奖励制度,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使班级实现学生自主管理。

3、以墙文化为重点,设计学校环境文化

环境文化是学习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按照实用与美观相和谐的原则,在满足教学使用功能的前提下,挖掘其文化教育价值,发挥其育人功能,努力打造优美的绿色校园,高品位的人文校园,井然有序的平安校园,形成“处处是文化,事事有教育”的良好氛围。

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橱窗内学校简介,让墙体说学校悠久办学历史、先进办学理念、学校荣誉,让师生以东小为骄傲。黑板上宣传栏中师德规定、教室内墙上的班规班纪,让墙体说你们要遵规守纪、为人师表、好好学习、平安生活、健康成长。教学楼上宣传标语、走廊名人名言,让墙体激励学生为实现理想学会做人、珍惜光阴、勤奋学习。校园内名师介绍、师生荣誉,教室内学生成果展示,

让墙体分享师生快乐,让师生享受成功„„。学校“墙文化”让师生天天耳濡目染,久而久之就会渗透于心,变为品质与行动。

让学校每一棵树都会说话。我们学校种有多种花木,过去,不仅是学生,即便是老师对它们不甚了解,关爱不够。近日,我们组织教师上网查资料,整理出这些花木的科属、名称、习性、用途等相关资料,增加学生对花木的了解,也培养了与花木的感情,增强了环保意识。2011年12月,学校的每一棵树将成为我们为每一个班全体学生的感恩树、心愿树,“树文化”,即将成为校园又一道新风景。

4、以活动为载体,加强行为文化建设

行为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生文明素质的最终体现。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习得,是个人品质社会化的过程,可以转化成自身内在的性格、情操影响其一生。丰富多彩的活动正是学生走向社会,历练性格的开始,也是养成良好习惯,培养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途径。

经常开展班队活动。每期开校的班队活动,民主产生班队会、讨论修改制定班规班纪;每周(月)班队会,学生分组总结每位学生一周(月)来学习生活表现、做好每位学生遵规守纪考核,分析总结学校文明班级考核结果,让班级规章制度得以落实,让学生每天每周每月均有进步,让班级目标能够实现。

定期开展竞技活动。开展运动会,举行艺术节,开展朗诵比赛、故事演讲比赛、读书活动„„。这些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吸引了众多学生,让他们展示自我,释放能量。同时,让他们在校期间拥有一项特长,获得一次展示机会,参加一次社会实践,留下一件值得

回味的作品,更利于将来在社会上立足

5、做实家校联系,巩固校园文化建设成果

学生不仅生活在校园中,还是家庭,社会的一分子,把校园文化建设与家庭、社会的文化建设相结合,可以尽可能发挥家庭、社会的教育功能。进一步健全完善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加强家校联系和对家庭教育的指导,构建家庭、社会、学校三位一体的育人框架,充分发挥校外辅导员、学校家长委员会、德育基地的作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和校区共建活动,形成齐抓共管、共同培育一代新人的局面。采取集中和分散方式,召开学生家长会,及时地向家长和社会各界宣传办学成果、听取宝贵意见,进一步争取对学校工作的大力支持。开展“小手牵大手”主题活动,组织学生参加村社环境治理,做好社会调查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由此可见,家长与社会力量的参与,一定能共同推进了校园文化建设。

各位同仁,我国有位教育学家提出了一个“泡菜理论”——泡菜水的味道决定了泡出的萝卜、白菜的味道。学校文化就是“泡菜水”,我们教育工作者就是要调好这缸“泡菜水”,让我们的学生在里面浸润、吸收、消化,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将来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谢谢!

2011年11月30日

第8篇: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能力 打造学校德育特色品牌

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能力 打造学校德育特色品牌 ——大邑县外国语学校推行“自主德育”纪实 让德育的力量直达人心, 润泽优质养分,唤起心灵觉醒,激扬精神潜能。构建适宜生命优化成长的德育环境、课程、途径,孕育道德生长力,大邑县外国语学校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自主德育之路。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多年来,学校探索出以“管理自治—活动自主—行为自律—精神自强”为基本内涵的“自主德育”模式,以学生自律委员会为代表的学生自治管理机构,涌现了自治管理、关爱行动、活动文化、健康促进、“五好少年评选”及“人人争当升旗手”等德育品牌。如今该校已声名鹊起,再次吸引教育界、媒体和社会各界的关注,该校不仅教学质量进入一流名校行列,而且探索出“自主德育”经验,让校园成为莘莘学子的幸福家园,学生在这里健康成长,张扬个性、发展潜力、收获成功,成为全面发展的阳光少年。

学校自主德育模式充分体现了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充分挖掘学生自主管理潜能,对过去僵化教条、说教式、警察式、保姆式的德育形态进行改革、创新,其成功的做法深受学生欢迎。这就是教育领域的科学发展观,并已成为该校一面鲜艳的旗帜。 “大外自主德育模式”概括起来就是“4588”。“4”,就是四个德育目标:管理自治、活动自主、行为自律、精神自强。“5”,就是五个突破方向:自主式德育、体验式德育、养成教育、现代公民教育、心理健康教育。“8”,就是八大学生自主管理机构:团委、学生会、学生自律委员会、校园之声、健康促进协会、环保志愿者协会、大众爱心协会、红十字分会;“8”,就是八大德育活动平台:自主管理、健康促进、班级文化、社团联盟、爱心行动、文体活动、同伴交友、自主评价。

让学生在自我教育中体验成功

学校育人,德育为先。当代中学生主体意识增强,他们喜欢在实践中明辨是非、善恶与美丑,渴望在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生活中发展兴趣和特长。按照国家课改新要求,根据教育国际化的趋势和建设世界田园城市的需求,该校凝炼出适合学校实际和发展的“得法养习,自主自立”办学理念,提出了培养具有善良、平等、公正、友爱、宽容、聪颖、诚实优秀品质,能够正确认识和处理“在竞争的同时进行合作,在合作的同时竞争”的二十一世纪新人。

据介绍,“自主德育”模式的内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让学生无条件地服从的德育形态,鼓励和引导学生接受理性的自我指导,对自己提出一定的奋斗目标,培养优良思想品德,克服不良习性,提高他们自我认识、自我监督、自我克制和自我改正能力;帮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和理性思考作出自己的判断和决策,不断完善自己的道德生活,从而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强化学生积极向上的内部动力;实行全方位的学生自主管理模式,使学生自觉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自主德育四大目标是:管理自治、活动自主、行为自律、精神自强。

“把校园还给学生,让校园洋溢诗情画意;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涌动生机活力。”这是学校教师的共识。多元化推荐、评价学生,让他们人人争当升旗手,就是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一个方式。 在“自主德育”模式里,学生实现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判断。学校特别注意对学生进行适度引导,如同学们自主组织英语节、体艺节等活动开展得红红火火,但不能使时间跨度较大,学生投入精力太多;学生在参加校外活动中,学校提前做好学生保护工作。班主任老师是一个班级的灵魂,该校拥有一支作风正派、管理有方、乐于奉献、精明强干的班主任队伍,对学生“严格管理,严而有爱,严而有方”,保障了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

为学生活动搭建平台 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解答;给学生一点压力,让他们自己去承担;给学生一点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给学生一点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近年来,该校打造了八大活动平台,让“行为自律、活动自主、管理自治、生活自强”成为莘莘学子的行动纲领。

【自主管理】

该校有八个学生自主管理机构。每天早上,学生礼仪队在学校大门口,把最美的微笑和亲切的问候带给全校师生;学生自律委员会干部,认真负责地检查学生出勤和仪容仪表规范情况。课间,“环保卫士”在教室校园里督查,禁止乱丢垃圾、提示大家保护花草树木,确保环境卫生。中午,学校广播站播音员用甜美声音播报 “当天学风点评”等 校内新闻,贴近学生生活、心灵,深受到大家欢迎„„从班级管理到日常行为习惯,从学习秩序到课间纪律,从环境卫生到教学设备管理,都由学生自己管自己,展示着该校学生“我选择,我承担,我发展,我奋进”的自主自律精神风貌。

【班级文化】

走进学校的每个班,你都会发现学生自己设计的班牌、口号和班训。“创特色班级,树优良校风”,全校近50个班级都开展了创特色活动。各班定期举行辩论会、晨会课、班团主题活动课,结合社会热点话题,同学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在讨论中自我教育。学校开展以“十大常规”(校风、两操即广播操眼保健操、大课间、课堂常规等)为主要内容的文明班级考核,培养同学的自主管理能力和团队精神,变他律为自律。而“班级文化建设大赛”,则激发了学生爱班级、爱同学、爱老师、爱学校的一片赤诚,温馨而富有个性的教室,展现了学生多彩的生活、丰富的心灵世界,也展现了他们的聪明才智。

【爱心行动】

学校有一支青年志愿者队伍,他们利用休息日到社区街道、养老院、县新世纪广场等地,开展爱心宣传、便民服务活动,赢得了社会的高度赞扬。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后进生、问题生,“关爱就在身边”,学校有一个“三加一”帮扶模式,即一个贫困生有一位责任导师、一个优秀学生、一个德育管理干事来共同参与帮扶转化工作。

【文体活动及社团联盟】

“五四”青年节、“英语节”、“体育文化艺术节”是学生展示才艺、增强体质、增加知识、提高国际理解的重要途径。“校园之星”,莘莘学子一展青春风采;“圣诞英语文化周” 多彩的节目,使每个班级、校园的每个角落都洋溢了浓郁的“异国”情调;丰富的社团文化活动给学生留下了无数美好的回忆,校园班级歌咏比赛、班级篮球赛、足球联赛、国学经典诵读、作文赛等学生自行组织的赛事,更是搞得红红火火。在教师的指导下,每年的运动会都由学生负责,从建立组委会、编制秩序、准备器材、裁判安排等都靠学生自己。学生们还相继自建了20多个社团,其中,该校的情景作文文学社、科技创新社,闻名县内外,并在各级各类比赛中频频获奖。

【健康促进与同伴交友】

为帮助学子排解成长中遭遇的困惑,学校配备了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和班主任,定期对学生进行预防心理问题辅导,并首批成为成都市心理健康示范校,培养学生懂得如何关心他人、面对各种压力,怎样去挑战人生。今年9月,学校开展“同伴交友”活动,对首批10名自愿者进行培训。“阳光驿站”心理辅导室唐安定评价,指导学生开展同伴心理咨询的好处在于同龄人之间的共同点多,所以同伴榜样比说教更有说服力,学生彼此的帮助更能被接受。

【自主评价】自08年开始,学校在“五四”青年节期间进行“五好少年”评选活动,通过自荐和海选,已评选出两届“五好少年”。他们中有乐于助人,拾金不昧,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的爱心少年;有孝敬长辈,尊重邻里,诚实守信的孝心少年;有勤奋好学,成绩优异的勤奋少年;有家境贫寒或自强不息的自强少年„„从评选“班级五好少年”到 “年级五好少年”,最后评选出全校“五好少年”,全校学生积极争取,表现出团结进取,积极向上的青春风范。

阳光少年多元发展健康成长

给学生适当的自我发展空间,为他们提供广阔的活动舞台,让也们在校园中阳光成长,该校涌现了一批批志存高远、富有创新精神的阳光少年。“你们学校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在帮助学生成长的同时也进行了教育改革的创新。”这是全国教育专家考察团对学校的高度评价。

“春风化雨勤润物,桃李芬芳香满园。”学校将以“好快并举”,继续演绎自主教育的个性魅力,洋溢自主管理的活力,以人为本、彰显个性、多元提升、科学发展,增强学校的综合实力,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在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宏伟征程中,用心灵与智慧、用热情与执着去谱写绚丽的华章,用辛勤去创造未来的辉煌!

第9篇:打造家长学校品牌探索德育管理模式论文

论文关键词:打造 家长学校 德育管理论文摘要:学校、家庭、社会是构建社会化大教育的三大板块,三者有机结合,教育才能事半功倍。通过四大方面论述,探索在新形势之下,如何以家长学校为重要抓手,从而有效推动学校德育管理,全面推进学校素质教育。

一、完善家长学校管理体系

确立先进教育理念,以思想转轨为先导,加强家长学校管理体系建设,要探索以培育人才为核心,创造性开展系列卓有成效的家长学校工作。

(一)更新教育理念,健全机构和完善制度,保阵家长学校工作顺利有效开展

在家长学校打造上,学校领导要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关于家长学校重要意义的理念渗透,调动教师们积极参与的积极性。将家长学校工作纳人学校总体工作计划,列人学校的日常工作议程,贯穿学校学年工作始末。

在家教队伍建设上,实行“双线运作,纵横联网”模式,即校内、校外两条线平行并重,家庭、社区单位联动共振。校内以“家长学校委员会”为龙头,负责家长学校的日常工作;聘请校内外家教专家骨干组成讲师团,负责家教知识、法制教育、卫生保健、安全教育、心理调适、成才模式等专题辅导,为广大家长提供家教咨询;分教学班成立“家长联谊会”和家长学习授课班,从而构成管理层、智囊层、操作层三个家教阶梯式的校内立体教育场。各正、副班主任严格依照家长学校领导小组制定的班级管理职责开展工作,履行义务。领导小组每学期对工作进行评定考核。

(二)加强家长学校教学常规管理,实现家长学校教学规范化和科学化

加强家长学校教学常规管理,要求授课教师有严谨而切合实际的辅导展示。要求班主任对学员进行出勤记录,期末对学员学习考核反馈。如撰写学习心得、填写考卷等,并由班主任组织评定考核等级,对家长实施表彰奖励。建立常年家教问题咨询服务机构—家教服务中心,针对不同年级孩子的家长遇到诸多家庭教育问题,进行沟通交流,并从交流中选取优秀案例,纳人家长学校上课内容。形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局面。

(三)不断改善家长学校的办学条件,促进家长学校工作的优化

随着学校办学水平的提高,家长学校的办学条件也逐步改善。学校的多媒体教学设施、远程教育网络等现代化的教育手段更好地为家长学校的工作服务。学校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教室等均可成为家长学校所支配的活动场所。

二、搭建家长学校平台,提升家长学校办学品牌

家庭教育工作要深人开展,必须提供优质教育服务,提升办学品牌,让广大家长在活动中受教育。各级“家庭教育实验研究基地”与“示范家长学校”等是品牌办学的重要平台。家长学校发展有更高的起点才能更好发展。学校充分发挥教育科研在家教中的先导作用,以教育科研成果创新家庭教育工作,借以提升教学品牌。如(研究家庭教育中孩子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途径与方法)、(家庭中亲子关系的沟通与调适》、《依托家长学校创建学习型家庭课题研究》等应用型课题研究,并在家长学校教学活动中开展相应的主题教育。教师、家长写家教研究论文、随笔,有了课题研究理论支撑,家庭教育工作就有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推动品牌的升级。在课题应用研究中通过校园网络的优势以及校刊、宣传栏、公开信、家校联系手册的宜传作用、开展书香家庭主题创建活动、感恩系列活动,拓展家庭教育覆盖面,同时把诸如家长会、家访等,整合到家长学校工作中,纳人学校工作计划,具体工作分解到年级组、班级,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结合,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探究家长学校发展思路

(一)成功体会和新的挑战

目前,在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许多误区,有重智轻德、重知轻能、重养轻教等现象;有拔苗助长,要求过急过高的现象;甚至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与家长无关,忽视自身品行修养,给孩子成长带来负面影响。

作为学校工作的一部分,家长学校有力地促进学校素质教育的实施:家长们掌握一定的科学教育方法,他们自身的品德、行为习惯、文化修养等综合素质都得到一定的提高,家庭教育水平提高了,较好地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立体地培育祖国的花朵。家长的成长和进步不但推动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同时也促进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

(二)家长学校工作的发展思路

1、必须紧紧依靠党委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与指导。家庭教育工作是一项公益性事业,又是一项民心工程,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发展。学校依靠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按照妇联、教育局指导,扎扎实实地开展家庭教育工作,便能取得明显的素质教育实效。

2、必须紧紧抓住服务家长这个着眼点。家庭教育为家长服务,是我们家长学校工作的着眼点。要不断开阔思维的空间,拓展工作的领域,创新工作的方法,适应新时代学校德育管理的新要求。

3、必须发挥家长的智慧和力量,创新家长学校服务方式。家长学校离不开家长们的聪明和才智,他们是家长学校的源源活水,在优秀家长中选讲师将是家长学校讲师团扩充新生力量的有效途径。同时,家长学校应创新服务方式,提供更优质的学习、交流服务平台,进一步促进家长学校品牌的提升。

把握新时代的家庭教育新特点,大力营造“家教”浓郁氛围,形成鲜明特色的学校德育管理,推进家长学校的品牌建设,有力探索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新模式,我们将继续为之努力。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举报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