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之歌课件

2023-04-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江之歌课件

江之歌1

江之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有感情、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掌握生字词。

2、积累并背诵优美的文段. 过程与方法:诵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阅读学习,认识人与自然抗争的斗争精神;体会作者对苦力们的同情。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文中抒发的情感。 教学难点:了解文章的写作手法。 毛姆(1874—1965),英国小说家、戏剧家。自幼父母相继去世,由伯父送入寄宿学校。1892至1897年在伦敦学医,并取得外科医师资格。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兰贝斯的丽莎》即根据他作为见习医生的见闻写成。毛姆擅长写作短篇小说,曾受到莫泊桑的影响。他的短篇小说故事性强,情节曲折多变,但又不落窠臼。1903至1933年,他创作了近30部剧本,深受观众欢迎。1916年,毛姆到南太平洋旅行,此后多次到远东。1920年到中国,写了游记《在中国的屏风上》,并以中国为背景写了一部长篇小说《彩巾》。他的不少作品有浓郁的异国情调,这也是它们吸引读者的一个原因。

检查预习抽查生字词; 纤夫(qiàn) 匍匐(púfú)牲口(shēngkou) 澎湃(péngpài) 绷紧(bēng) 心弦(xián)呻吟(shēnyín) 泯灭(mín) 翘qiào 逆流nì

呻吟shēn yín趴pā 悲戚qì

【号子】集体劳动中协同使劲时,为统一步调、减轻疲劳等所唱的歌,大都由一人领唱,大家应和。【纤夫】指以背纤拉船为生的人。【极限】最高的限度。【匍匐】爬行。【竭尽全力】用尽全部力量或精力。【心弦】指受感动而起共鸣的心。【呻吟】指人因痛苦而发出声音。【悲戚】悲痛哀伤。【泯灭】(形迹、印象等)消灭。【全力以赴】:赴,往。指全部力量都投放进去。

2、朗读课文

3、讲解纤夫”,是的指那些专以纤绳帮人拉船为生的人纤夫除了拉纤之外,就是会喊一口沙哑的船工号子。号子有声无字,“嗨,嗨哟哟,嗬嗨,拖呀,拖、拖拖拖……”每当逆水行船或遇上险滩恶水时,全靠纤夫合力拉纤,号子声声,空谷回荡,别有一番情趣。

寒冬腊月、滴水成冰的季节,船只一旦搁了浅,这时你看岸边一个个纤夫排列整齐地背着僵绳,发出惊天动地的吆喝……那河风裹着冰雪阵阵狂舞,其境况是常人难以相象的,而纤夫则处之泰然,习以为常。

引导学生划分文章结构。 本文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写纤夫们劳动的艰辛。 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写劳力们的歌声。

讲解第一自然段让同学们看出所运用的修辞手法;象征,对比,比喻,以及文中描写纤夫的动词,体会纤夫在艰苦自然环境下不屈不挠的意志,以及重要词句。最终使人使人联想到伏尔加河的纤夫这张画面。

第二人自然段;让同学明白所运用的修辞手法,边叙边议,而且明白苦力的不容易。

本文主旨;本文通过对江上船夫的歌声、纤夫的歌声和苦力的歌声的描写,通过对他们劳动场面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劳动者的赞美和无限同情。 学习了课文回答问题; 问题;

1、船夫们的歌声为什么能够“响亮而有力”�纤夫们的号子为什么却“比较急促”�

三、

2、 “他们使劲�拼命使劲�对抗着水流无情的威力”中“使劲�拼命使劲”能否调换顺序�

四、为什么�

五、

3、作者说“我不知道词语怎么能描写出其中包含的拼搏”你能用那些词语来表现呢�说说看

5、作者是怎样来形容苦力们的歌声的�你认为他的形容恰当吗�为什么�

六、

6、课文所说的“江之歌”主要指什么�

七、

7、《江之歌》与《筏子》都表现了人类与自然的搏斗�他们的不同之处在哪里�

(一)《江之歌》与《筏子》在表现人类与自然的搏斗方面,有哪些不同之处?

①赞美的重点不同。《筏子》主要赞美征服自然、成为自然的主人的人们的勇敢、镇定、智慧、大胆、细心。《江之歌》主要赞美人类克服无情的自然力的顽强精神。②《江之歌》还表现了底层劳动者经受的苦难。③写法很不同。共同点是都有抒情。但《筏子》带着更多一点哲理的思考,其借助“艄公”“筏子”“乘客”形象所做的思考很能触动人;《江之歌》主要通过场景和细节说话,其细节更多一点的“纤夫”形象更富有感染力。 详见练习一。 《江之歌》

讲解;散文诗兼有诗与散文特点的一种现代抒情文学体裁。它融合了诗的表现性和散文描写性的某些特点。在本质上它属于诗﹐有诗的情绪和幻想﹐给读者美和想象;在内容上它保留了有诗意的散文性细节;在形式上它有散文的外观﹐不像诗歌那样分行和押韵﹐但不乏内在的音韵美和节奏感。散文诗一般表现作者基于社会和人生背景的小感触﹐注意描写客观生活触发下思想情感的波动和片断。这些特点﹐决定了它题材上的丰富性﹐也决定了它的形式短小灵活。

(三)文章思路

作者以一个西方人的眼光,看东方式的体力劳动:没有装卸机,而背着船上卸下的大包,赤着脚,光着背,凭汗水从脸上流下。这样原始的体力劳动,在英国,早已是历史了,然而,在东方仍然广泛地存在。毛姆写到这里,已经不再像小说那样,力求以细节来启示读者,而是进入了纯粹的抒情。他强烈的情感和理性,在想象中结合起来,把思想情感推向了高潮。显示了比一般人道主义者更为深沉的本色。

(四)写作特点

这篇散文是诗,又是画;形象逼真的劳动画面,悲壮动人的劳动号子,令人如亲睹其状,如亲闻其声,催人泪下。第一幅画面是纤夫拉纤的情景。此时,在我们眼前很自然地浮现出了一幅著名的油画:俄国列宾画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一群衣衫褴褛、面色黝黑的纤夫,弓腰曲背,拼命地拉着一条逆水船,一步一步地往前挪动。作品中的第二幅画面,是码头工人劳动的情景。“他们赤着脚,光着背,汗水不断地从脸上流下”,扛着沉重的大包,沿着陡峭的石阶,像蜗牛似地爬行不止。在描绘了这两幅画面后,全文只用两句话收尾,总结性地点出了这江上歌声的内蕴,它是劳动人民“最后绝望的抗议”。 最后说出自己的感受。

上一篇:泰国攻略完整版下一篇:银行开业庆典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