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圣者之歌

2023-07-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朝圣者之歌

一个人的朝圣

如果有人把人生比作一次旅行,大概不会有谁感到惊奇。准确的来说,是新的旅行,毕竟,人生和一次新的旅行有着太多的相似,在旅途中感受那种前所未有的惊奇和随之而来的闪念,以及可能带来的感悟。于是,旅行好像不仅仅是从“这里”到“那里”的无趣却又必然过程,旅行被赋予了更深的涵义,甚至对于一些人来说,这个过程成为了从“这里”到“那里”的全部意义。旅行这个题材也成为是很多事件发生的基础。《一个人的朝圣》讲的就是这样一个旅途中的故事。这本书出自英国女作家瑞秋乔伊斯,这部书作为她的处女作,已经表现出了很强的文字功底,特别是当代女作家特有的文字风格。正是这种风格,使得这本书显得十分轻松,以至于在刚拿起这本书的时候甚至会感觉这是一本心灵鸡汤式的长篇小说。诚然,相比于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的欧洲小说,《一个人的朝圣》不论

先说说主人公

哈罗德弗莱自然就是书中主人公,也是这次朝圣旅行的发起者。作者为哈罗德设计了一个不幸福的童年,早年离开他的热爱幻想的文艺青年式的母亲,受到战争创伤又因妻子的离开而一蹶不振的父亲,哈罗德被迫在十六岁离开家里,并在二十岁成为了一个啤酒厂的销售代表。哈罗德的性格就像他的童年一样是分裂的,一方面他极力讨好别人,使得自己成为被关注的焦点,这源于他早年与母亲的相处;另一方面,他的默默无闻极力隐藏自己则形成于后来与父亲的生活。在哈罗德之后的生活中,这两种性格交相出现,在他的生活中扮演了不同的角色。哈罗德这个角色被人们解读为一个失败者的典型,他为一个酒厂工作了四十年了,在六十岁时退休,在他离开的时候没有欢送会,只有一个年轻的小姑娘和他道别。其实把哈罗德当做失败者可能过于苛刻,他为人谦和,虽然没什么朋友,倒也没什么敌人。他对这个世界表现出的态度也十分中庸:既无什么喜欢,也无什么讨厌。可是,请注意,这只是他的“表现”。这世界有他喜欢的人和东西,也有他厌恶的,只是,他将这些都隐藏起来了罢了。哈罗德会在某些时候表现出他极具个性的一面(比如第一次见到莫琳是的舞蹈或酒后砸坏老板的收藏),在大多数时间,他是一个畏畏缩缩并且犹犹豫豫的人。前面说哈罗德是一个谦和的老者,可能是过于谦和,就像他平时的状态一样,尽管他有很高的身材,他却总是弯着身躯,好像要躲避生活随时到来的困难一样。其实,这不就是我们日常生活的状态吗?我们带着一种中国人特有的“中庸式”思维,一方面希望远离所有麻烦,并接受了反复无趣的生活,另一方面却默默羡慕着其他“冒失”的人们。如果说失败,可能哈罗德最大的也是唯一的失败就和儿子戴维的关系,他觉得自己从来就不是一个好父亲,并将儿子在二十岁时的自杀归咎于自己,这也是他最大的心结。

再说说“朝圣”

本书的英文名为The Unlikely Pilgrimage Of Harold Fry,直译为“哈罗德弗莱看似不可能的朝圣之路”。从翻译来看,从英文到中文,唯一直译的词就是“朝圣”。“朝圣”这么重要吗?是的,因为“朝圣”赋予了这次旅途唯一的意义。朝圣可以被理解为是目的,也可以被理解为是目的。换句话说,可能有些时候,一个旅途的意义就是它的目的。不论是玄奘法师的旅途,还是之后吴承恩笔下《西游记》中唐僧,孙悟空一行的旅途,甚至是托尔金在《哈比人》和《魔戒》中故事,都被打上了宗教式的烙印。这也正是为什么一次旅途可以被称作“朝圣”。只是,哈罗德的朝圣,不是从世界的东方到西方,也不是从中土大陆到魔多的末日火山,这只是从英国的南方走到北方,全程627英里,持续了87天的旅途,其中没有一路上的妖魔鬼怪,也没有蛊惑人心的魔物,甚至这一路上哈罗德没有遇到什么坏人,这次旅途没有改变很多,只是在平静的海面上掀起一点点波澜。而这点点波澜,却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为什么要走?

我十分怀疑作者的灵感来自于美国电影《阿甘正传》中的一部分。电影中的阿甘在爱人珍妮出走之后,突然觉得自己“feel like running”(就是想跑一跑),于是开始了他三年两个月十四天又十六个小时的跑步旅程。书中的哈罗德的徒步“朝圣”就像阿甘的长跑一样,只是于一个闪念。当收到一位在远方的老朋友奎妮病重的消息,哈罗德的生活突然变得不那么平静了,好像一些曾经发生的,他不愿记起来的,不论好事或是坏事,都在慢慢浮现出来。他拿起笔,可能就像奎妮其他的朋友一样,希望告诉她多保重,希望一切可以好起来,可是他却觉得有什么东西阻止着他将那客套的信丢进邮筒。于是他便拿着那封信,一个人静静的在街上走着。对于脑袋不太灵光的阿甘来说,可能“想跑”的冲动就足以支撑他的行动(虽然阿甘找到奔跑的意义但似乎“寻找意义”就是他奔跑的意义),对于生活一成不变的哈罗德来说,他需要一些更实际的东西来支撑他的一次闪念,并将其保存下来。那就是他从与加油站女孩的对话中得到的一个信念——“只要他一直走着,奎妮就可以活下来”。其实,所谓的“伟大”的事业,往往都是源自一念之间,只是有些人感悟到了这一念的珍贵,并想方设法的将其保存,而其他人只是任其以一念的速度一闪而过罢了。

朝圣路上

我们可以简单的讲哈罗德的旅程分为五个阶段。这几个阶段都可以给我们带来或多或少的启示。

第一个阶段:从哈罗德踏出家门开始到遇到玛蒂娜为止,在这个阶段中,哈罗德的旅程是充满一种新鲜感的,哈罗德作为“自己”,一个畏首畏尾的老者在全新的路上前行,这时候的哈罗德并不清楚自己前行的目的,似乎对于他来说,越艰险的路程就越代表了他旅途的意义,但是这种心态只会使得他将自己搞得遍体鳞伤,这个时候哈罗德的磨难是身体上的,在他的身体终于承受不了这些痛苦时,他才领会到“其实这世上原本是本能的事情实际上做起来很困难”,就像走路,呼吸,吃饭,说话,还是爱。正像一个人的青年时代,总想通过某种艰难的生活来证明自己,最后明白一些早就明白的道理,虽然这些自找的磨难并不一定十分有意义,但却是大部分人必经的路。

第二阶段:哈罗德听取了玛蒂娜的意见,从第十五章起,正如这章的名字“哈罗德与全新的开始”。这个时候的他“坚定稳当”,他自己也相信他的旅程正式开始了。文中写到“有些事情可以有好几个起点,也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开始。有时候你以为自己已经展开了新的一页,实际上却可能只是重复以前的步伐”。我们的生活就是由这样的一个个新的起点开始的,每当我们提高了自己,上一个“那里”就变成了“这里”,而现在的“这里”就是一个新的开始。在这里他实现了自我的第一次提高。

第三阶段:从第十八章开始,哈罗德进入了另一种状态,在他接触了作为世俗的代表的演员之后,他决定轻装上阵,他把信用卡和钱包寄回了家中,把所有装备都送给了他觉得更需要的人们。他拣来一个睡袋,于是就睡在大街上,他喝小溪里的水,烹饪野菜和果子,这时候的他不再腼腆,而是十分乐意的介绍其他人各种方式的帮助,作为回报,他愿意倾听他们的心声。在这时候的哈罗德发现,原来帮助别人不容易,大方的接受这种帮助更不容易。这时的哈罗德完成了自己与自然,其他人之间关系的升华。

第四阶段:从书的第二十一章开始到第二十五章,这是哈罗德的身边出现了追随者,或者说“模仿者”。这是哈罗德在旅途中与“世俗”最大的接触。哈罗德的追随者们都是世俗中的失败者,但是又不能心平气和的接受失败,于是便尽其所能希望在哈罗德的“朝圣”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这样的追随者在《阿甘正传》也有了表现:媒体希望赋予阿甘的奔跑以意义,追随者们希望找到自己的价值,却不知道阿甘只是为了跑而跑。或许《阿甘正传》里的故事更加喜剧化,相比而言,《一个人的朝圣》中的追随者们的形象更具有现实意义。哈罗德众多的追随者中,有人跟着哈罗德一起旅行,有人把他当做偶像,甚至试图从哈罗德家的院子里拿走围墙上的石头。

作者重点描写了四位哈罗德的追随者:年轻人维尔夫,胖女人凯特,中年人里奇和一只小狗。我们从三个人开始说,维尔夫年轻浮躁,没吃过苦,又有许多生活上的陋习,比如喜欢做一些偷鸡摸狗的事,他与里奇合不来,后来的某一天,维尔夫就和朝圣者们的一切财产一起消失了。

凯特从文中看,是一个婚姻不幸福的女人,她心底善良,却不是十分的聪明人,在所有离开哈罗德的时候,她还是站在哈罗德一边,但是她却没有坚持下去的信念,于是又回到是世俗的生活中。

里奇是一个金融街里的失败者,可却总期待东山再起。他不喜欢维尔夫,处处和凯特合不来,他将世俗的想法带给哈罗德,提出区分“朝圣者”和“追随者”的想法(当然,他把自己算作朝圣者),甚至将这种区分用T血衫的形式表现出来;他找来记者,把自己推上新闻,在最后带领其他追随者离开哈罗德,在媒体的跟踪下完成了“朝圣”。里奇与这一阶段的哈罗德是完全相反的,他是功利的代表,永远走不出世俗的圈子。但请大家想想,这样的人在我们的生活还少吗?我们整天在新闻报纸上看到的那些标榜着自己的成功理念,用东拼西凑来想法招摇撞骗的人们,不都被我们奉为“成功者”吗?

小狗在文中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角色,一开始它不知从何处钻出来,哈罗德怎么样也赶不走。终于它成为了哈罗德最忠实的朋友。可令人想不到的是,在大家都离开了哈罗德之后,小狗就像一开始追随哈罗德时一样,义无反顾的离开了。书中写到“哈罗德对自己说那是小狗自己的选择,它选择了陪哈罗德走一段路,现在它决定停下来,陪那个女孩儿走一段了。生活就是这样。”就像有人说的,人生中每个离开的人都曾经陪伴你走过某短路,只是人们很少提起,在他们离开时,那种痛是撕心裂肺的。

第五阶段:哈罗德的第五阶段是最为痛苦的。他在不希望得道的时候得到了同伴,却又一个个的失去了他们。我想我们的日子好像和哈罗德一样,有些东西常常在你还没准备好的时候突然来临,却在你准备接受是悄然离去。这时候的哈罗德第一次因为痛苦而萌生了放弃的念头,不,应该说的决定放弃,他认为他已经不能再承受更多了。作者在这时候仁慈的使莫琳给了哈罗德鼓励,使他尽管不情愿,也拖着疲惫的身躯走到了路的终点。只是,这种美好的结局并不是我们总能看到的,太多了在最后放弃了,或者被痛苦打败了,再也没能站起来。

终点

当哈罗德终于见到了老友奎妮,可是已经病入膏肓的奎妮却并不知道老友的到来,或许,哈罗德为奎妮发起的“朝圣”,奎妮从来都不知道。又一次,作者仁慈的使奎妮回光返照,在临死前想起了哈罗德,看到了他的礼物,安然而逝。毕竟,希望是留给生者的。哈罗德的朝圣影响了许多人,他自己不再如从前畏畏缩缩,他终于解开了与儿子的心结,也使得妻子莫琳理解了自己;而莫琳呢,她重新认识了哈罗德,她懂得了自己为什么曾经会爱上他,并发现自己仍然爱着他。还有邻居雷克斯,他们会与雷克斯成为挚友,使一个人生活的雷克斯不再孤独......还有加油站的女孩,玛蒂娜,高明的医生和许许多多关注哈罗德的人们,当然,希望还有我们。

写到这里也就差不多了,毕竟都是一家之言,只希望给读者带来少许思考。书中可挖掘绝不止我说的这些,在这篇文章中,我刻意的避开了哈罗德和儿子戴维,以及和老友奎妮的关系分析,可是书中却有很多这方面的描写,有兴趣的读者可以从这方面阅读。

第2篇:各自的朝圣路

朝圣者,双手合十,匍匐着地,一步一跪拜,五步一叩首。然而,他们为的是什么?他们不畏这路途遥远,不惧那暴雨烈日,为的只是在佛前诉说自己的祈求、为亲人朋友祈福吗?这答案却是肯定的。没错。但是,这条朝圣路已不再只是一条寻常的路,而是他们的信仰,其代表的意义已远远超于他们每年去朝圣所重复的简单动作。而这条朝圣路的长度,便是他们信仰的高度。

寒假在书店闲逛的时候,无意间看到了周国平的这本《各自的朝圣路》,第一眼即被这书名所吸引。初次接触周国平是他的《人与永恒》,篇幅虽短,但句句精悍,或是饱经沧桑后所得的凝练之语,或是灵光一现时所记的哲思之言。这次接触的《各自的朝圣路》是散文集,读完之后,更感周国平先生文字之间所渗透出的智慧、宽容和静默的力量,着实令人感叹与钦佩。

“世界上有多少个人朝圣者,就有多少条朝圣路,每一条朝圣的路都是每一个朝圣者自己走出来的,不必相同,也不可能相同。„„每个人正是靠自己的孤独的追求加入人类的精神传统的,而只要你的确走在自己的朝圣路上,你其实并不孤独。”(摘自《各自的朝圣路》初版序)这段话里周先生提到两个关键词:朝圣者,孤独。整本书里他也花了很大的篇幅论述这两个词,我们不妨先从这两个词说起。

一、朝圣者

何谓朝圣者,在书里,周先生把有信仰的人称为朝圣者。那何谓信仰?信仰,拆开看就是相信和仰望:相信人生中有一种东西,它比一己的生命重要的多,甚至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东西,值得一个人为之活着,甚至为之献身,像日月星辰一般在我们头顶照耀。虽然看不见,却能感受到它的存在。我们相信它的存在并且仰望它,于是我们就有了信仰,便成了一个朝圣者。这信仰并非宗教信仰,而是一种对精神的信仰,是一种纯粹的理想追求,不夹杂世俗功利。这里不妨将它世俗化,称作理想,我们的理想。每个人都有一条属于自己踏出的朝圣路,各自迎向心中的光明,这个光明就是信仰,而这种不畏艰辛,苦苦追寻信仰的旅途,便是一种信仰生活。如今,国人的淡漠屡遭媒体揭露,老人扶不扶甚至搬上春晚,社会呼吁道德底线,呼吁爱心与温暖。我以为,其根源便是信仰的缺失。在清末,列强的铁蹄踏碎了民族自信心,我们的道德体系几乎完全崩塌,加之民国战乱频发,新中国成立后又采取改革开放,国人的思想体系尚未形成宏观的统一与稳定,便提前进入商业化利益化的时代,必然的结果,信仰缺失便是其一,道德涣散便是其二。不少人活了一辈子,努力了一辈子,有了房有了车,弥留之际扪心自问,却还是没有明白自己到底得到了什么,活着是为了什么。换言之,这个时代需要恢复信仰。而事实上,恢复信仰的道路又是多元的,因为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信仰,可以有自己的多元选择,求统一,给出个大众路线显然是不可能的。有人在宗教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信仰,有人在哲学中踏上了朝圣之路,有人喜欢皈依自然,有人热爱熙熙攘攘,这些都是值得拥护的。然而回到实际,恢复信仰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你得有一个真正确定的一个属于自己的信仰,在坚持信仰的途中,还需学会独立思考,勇敢坚持。坚持自己,便不会随大流,被同化;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认知,便不会盲目相信、自欺欺人。当然,人生那么长,变故那么多,信仰发生改变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改变信仰的前提,应是自己非常清楚这么做到底对不对,值不值。然而,在信仰问题上,更多需要的,还是如朝圣者一般的虔诚。有了这种朝圣的虔诚,即使你还没有找到属于你的信仰,你也可以算作一个有信仰的人了,至少你还信仰着一种有诚意追求信仰的人生;亦或许,在这个众人普遍丧失甚至嘲笑信仰的纷繁复杂时代,持有这样一颗纯粹真诚的心就算是很高很高的信仰了。

二、孤独

人为什么会感觉孤独呢?很简单,人是一种群居动物,作为社会的一份子,我们大部分人需要得到他人的认可,得到他人的赞许,这样才能激励我们继续坚持下去。然而,就像世界上绝对找不到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人就是人,有自己的特异性,是别人绝对无法模仿的。于是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路,在路上,孤身一人,我们便感到孤独。我们会在意众人的不理解与不接受,意志薄弱的人便开始怀疑自己,怀疑脚下的路,没有勇气走下去,开始倒退,倒退到一个分岔口,然后开始涉足别人走过的路,变得平庸、世俗化,成为千千万万凡人中的一员。这是一个典型的人生模式。我没有权力将其称作一个悲剧模式,因为毕竟选择这条路的人太多太多,习惯成自然,但我可以对它表示一种排斥。如果人人都走一条路,都是同一种模式在生活,那社会不免过于单一化了。要想活出与众不同,还是需要有不怕孤独、甘于寂寞的心境。这里所言的孤独显然得与那种缺乏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而不愿与人交谈以致被孤立所感的孤独。亚里士多德曾说过:“离群索居者不是野兽,就是神灵。”前半句似乎较好接受,而后半句,便有几分意思。与人交往是一种能力,同样的,孤独,也是一种能力。孤独,并非要将自己隔离出社会,而是将自己暂时的断绝与外界的联系,审视自己的内心,“独处就是构造一个相对自足的内心世界„„孤独更重要的价值在于孕育、唤醒和激发了精神的创造力。”(摘自《各自的朝圣路》)不得不承认的是,人的天性便是不愿意忍受长期的孤独的,长期的孤独往往也是被迫忍受的,然而,这长期的孤独确实也成就了不少大师,比如梵高,比如贝多芬、尼采等,或许正是因为那长期的孤独,将他们与纷繁的世界隔离开来,他们才能腾出自己的心去思考问题,去审视人生。回到亚里士多德的那句话,细细想想,一般人的感觉,什么学术大师、武功大神之类登峰造极者确实一般都比较孤独,但是他们之所以能成为那样的大师大神,必定是要先忍受一番孤独寂寞的,他们要忽略世俗排斥鄙夷的目光,坚持自己所做之事,以空灵超脱的心境去面对生活与自己执着的热爱,才能超越世俗,登峰造极。想起冰心的小诗:“成功的花,人们只羡慕它开放时的惊艳,却看不到它当初的芽,却渗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所以,如果感到孤独,不要急于放弃,并非是世界要抛弃你,而是你可能将要超越这个世界了。

人或许真如朝圣者,人生就是一条朝圣路。到了圣地,看到光明,回想起自己来时的路,感觉到的不是欣喜,却是平静,一如周先生的文字,质朴,无华,真挚,温暖。

第3篇:走在朝圣的路上

缘起:

2014年10月9日

几天前一位朋友发心去普陀山三步一拜,她问我是否愿意同行,我不加思考地找了一个理由说“时间太少了”,潜台词是“我怎么可能这么做?!”从来没有想过自己能够像照片里的喇嘛一样磕着长头匍匐在地面上前行数公里。离她朝拜的时间越来越近,我突然问自己是不是拥有真心? 这个问题竟然让我流泪了,因为感知到业障让我连这个拜山的念头都没有。我这一生能不能回家在于自己真实的愿力和信念,阻碍很容易就把我打退,我何时真正地去感受过菩萨的佛光?放下所有的祈求?放下所有的挂碍?放下所有的苦?放下所有的念头?通过吃苦、通过磕头、通过找到真心来感受佛光,来感觉回家的路是如此艰辛但却光明。我想,我必须去!

愿力

2014年10月10日

这个磕头朝圣的念头就在昨天早上升起,回忆起自己曾见过一群佛子在一边朝圣一边呼喊观世音菩萨名字,我当时泪流满面了。因为我听到的是他们的心声,如同孩子呼唤久久不见的母亲那样。但我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也可以这么做。昨天打开各种图片每每看到那些佛子叩拜的情景,我的心里就涌出阵阵感动来,我知道,这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在做这个决定之前,我才知道我离佛菩萨很远。而刚刚升起这个念头的时候菩萨就开始加持我了,同时各种阻碍就从我的妄心里涌出来——我何必这么形式?佛菩萨不是在心里吗?太累了!别人会以为我有病!这样真的也是修心吗?会有很多人来围观评论,我会因此产生杂念…….在妄心里我看见自己就像一片随风飘动的小小树叶,没有目标,没有落脚点,没有家,没有力量。我突然经历了孤独、纠结、痛苦、比较、算计、疑虑……各种情绪,在这些情绪中我感受到我这个渺小的树叶就是这样被业力的风吹来吹去,不知道自己来自哪里,可以去哪里,自己又是谁,而这确是极大的苦。

我不是一个真正虔诚的佛教徒,其实我是被观世音菩萨拉住的可怜的孩子。如果没有菩萨,我可能是一个孤僻的忧郁症患者,我可能没有一个稳定的婚姻,我可能会失去身患癌症的母亲,我可能永远不懂得和自己的孩子相处,我可能就一命呜呼了。多少次,千万次,生生世世里,观世音菩萨都是这样拉住我的手,让我不要堕落在黑暗里,就算我已经造下了无数堕落黑暗的业。所以,我才会这样持咒、这样修行、这样做出一个虔诚的佛子的样子。因为我真心感受到菩萨就是这样救护我的,让我远离危险恐怖、让我心想事成、让我懂得缘起缘灭、因果轮回。因为这样,我才知道傲慢让我变得可恶,自私让我失去太多,贪念让我不断苦痛,感情让我轮回人间。佛法再深、禅意再浪漫、师父再高僧、经文再多、佛像再庄严,这些都没有能让我进入佛门,其实只是观世音菩萨轻声唤了我一声,“孩子,回家吧。”我回头才知道还有彼岸。

当这个磕头的念头升起后,我的心是在漂泊游离中,人间的思维和本性的抗争在业障的阻碍下显得那么痛苦无助,一整天都在抗争:to be or not to be. 晚上我轻轻地对观世音菩萨说,“我真的太苦太孤独了,我知道自己是在尝受自己的因果,因为我恨过、贪过、淫过、傲过、痴过、杀过、妄过,求菩萨慈悲我这个可怜的人,加持我的愿力,给我一次洗心的机会”。说完感受到那种无法形容的苦和慈悲一起化作一股力量涌出心膛,痛彻心扉,我泪流满面不能自已。连续念了5遍礼佛大忏悔文,油灯结出一片洁净的莲花瓣。第二天,也就是今天我对自己说,我一定要去拜佛了,我可以去了,因为这是一次我和菩萨之间的约见,没有别人。

执着和着相从理论上来看很容易理解,但现实中我无时不刻不在相中、不被相所控;我是它的俘虏、手下败将。这个愿力真实升起后,我感受到从来没有过的喜悦。随之而来的是业力显现的威力,各种妄念还会一次次动摇朝拜的决心,我约虔诚信佛念经的堂姐一起去朝圣,她欣然答应,但最后一刻她却说,“我很想去,但去不了。”劝说她的过程成为坚定我朝圣决心的过程,她没去,但我要去。接着是各种风声从身边飘来,“有人觉得你这个是邪教啊!”“你上班还不用心啊。”“你怎么可以不顾家庭自作主张?”好像各种眼睛看着赤膊的你、歪曲着你的心。这时候我面对的是朋友的不理解,亲人的不支持,精神病患者的坚定,或者是被认为是邪教组织行为,各种信息像雪花片一样来测试我的内心。一个修行人怎么可能没有考验?唐僧怎么可能直接去西天取经?师父说过没有什么因缘不是来助我解脱的,所以在开始这趟旅程之前,(其实这个过程可能只有几个小时而已)我就要学会放下万缘,常离法相。我甘愿成为别人眼中的任何一种人,因为我在这个苦海里太久了,没有理由不放下啊!菩萨为什么让我听到这些声音,因为我贪恋别人眼中那个自己太久,我从未一刻放下人间的那个自己。

因为有了愿力,菩萨的加持力不可思议,我一整天都在轻松法喜的感觉中度过。晚上感恩菩萨,再次念礼佛大忏文的时候又一次泪流满面,很少能把经读到心里,所以说感受到菩萨真的不是那么容易,因为我们背负得太多太多了。当刻泪如雨下,我感受到观世音菩萨也会因为众生的苦而苦,因为众生流泪而流泪,感受到师父的慈悲和师父为众生所背负的业,原来菩萨住在我们心里,为了度化我们和我们一起苦一起流泪!菩萨不是外太空的超人,可以为我们解决一切,他只是用佛心开启我们自己的佛心而已。我也感受到师父的伟大! 他从未停止过用神通来让这么多苦的人震慑因果的不虚,从未因为任何人的诽谤不解而停止救人,他只有一个目的——把那些苦难的人交给观世音菩萨!让他们能够解脱!禅宗说直指人心,我真的感受到这一切,就是从师父的调侃、叹息、怒骂、祈求、劝慰之中。而且他一直在用自己的言行教授给我们什么叫做忍辱,只有清洗了自己的心灵,才能看见师父这个普通人身所说所做的一切,当自己心灵足够干净的时候,你可以感觉身边每一个众生都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他们来爱你、度你、考验你、试探你、鞭策你、救度你。

众生苦

2014.10月11日

终于启程了,早上打不到的士、到了车站出不了票、找不到住的地方,这一路的小小波折都让我深深感受到任何一个孩子想要真心见菩萨妈妈是多难!难在自己的心已业障满满,但菩萨慈悲,任何困难都会因你的愿力和真心而化险为夷。普陀山此刻几乎要人山人海——年轻情侣、全家老小、僧人居士、商人道人、蹒跚老人、童车里的孩子,所有的人都带着他们的心,或求取、或浪漫、或无知、或休闲、或真诚、或清净,不管是什么心,他们都在观世音菩萨面前虔诚跪拜、默默祈祷。走进不肯去观音院,只有一个庙堂的院子可能是普陀山最小的庙宇,也是普陀山最早的庙宇,远处海浪声声,匾额上四个大字“慈佑震旦”。跪在菩萨面前,只见菩萨慈悲的脸,周围的人有的触摸着各种铜刻雕像、有的大把燃香、有的忙着扔硬币、有的咚咚磕头、有的拿出家中带来的各种鲜花鲜果供养在案上,殿门肩擦肩人蹭人,面前一个行动缓慢的老妈妈拿着一炷香不知道往哪里插香,(所有香炉都设在殿外)她左顾右盼,双手颤抖,身体笨重,迷惘地注视着菩萨的脸。就在当刻,我四目如同长镜头一样在众生中见众生,觉知众生有多么苦,这一刻的觉知又让我泪如雨下,仿佛所有的这些女人成为了我母亲姐妹,所有的男人成为了我父亲兄弟,看到他们的脸、听到他们的祈求、碰到他们或笨拙的身体、闻到他们燃起不同的檀香、感知他们的苦恼。这个人间每一个人都有烦恼,所以不论有无宗教信仰,相信他们心中都有一个观世音菩萨,也或者他心中的观世音菩萨有着另外一个名字。

当我和别人说起苦的时候,还未有缘或觉知苦的人总是告诉我说活着是多么美好,生老病死是自然想象何必挂碍,珍惜美好哪里来的苦,活着就应该乐观向上,而谈苦似乎是消极悲哀的事。在我还没有境界觉知苦乐一如的时候,我选择觉知苦,因为只有觉知到人生苦才有可能修行修心,苦究竟在哪里,苦在无常之间。可是理论上的苦和无常用再多的例子都无法深入我们的意识,所以我感恩师父! 师父让我们感知苦的方式是用神通告诉我们因果就在你面前,癌症就要爆发了,你的阳寿就要到了,你的贪执让你各种不顺,算命不能让你逃避因果,只有被真相震慑到,你才会不用周折地去慢慢地浪漫地接近佛法。其实因果是最真实不虚的!每每师父消耗自己为别人看图腾告诉他们前世今生的时候,我都感觉到人生极大的苦。这难道不是菩萨慈悲?为了让我们醒来,所有的善知识都在舍身、忘我、用妙法。

夜幕降临,我们三人相约拜佛,路上一位穿着百衲衣的赤脚僧人从五台山赶来,匍匐在冰冷的地面上一步步叩拜前行,从码头开始一路磕头到了紫竹林,他的额头有一个深深的黑色印记,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佛子?这是什么样的布施?周围有信众连忙拿出钱来供养布施,其实现在才明白这个貌似一无所有的僧人做的才是最大的布施,他难道不是这个世界最富有的人吗?若能心无所住,一颗真心,大慈大悲,还有什么需要舍不得。来到南海观音的脚下,夜幕没有阻隔所有的信众,耳边不断传来身边很多信众的念诵“南无大悲观世音”。此刻我只能感受观世音菩萨如此伟大!广场上,我们开始了一段短暂的朝拜,心中无念,只有一颗去接近菩萨的心。

普济寺今夜通宵都是信众,香火不断,有人带着两床被子躺在庙中,有人搭起帐篷,有人睡在纸板上,殿前没有任何空隙,来自各地的信众都在宁静的夜中手捧香火,静静地等待午夜的到来,无论是否是佛教徒,他们都小心捧香,等着等着,好像等待观世音菩萨的到来。殿前有信众连续地歌唱观世音菩萨,歌声洁净真诚,无论佛子与否,人人都在赞颂观世音菩萨的慈悲,因为午夜后就是观世音菩萨出家的日子。午夜2点多一场大雨提醒我们必须回去休息了,寺庙里还在不断涌入人群香客,这已经不是奇观了,因为观世音菩萨真的有求必应。我想菩萨有求必应是因你的福德,也因为为了让众生感知她的存在而觉悟人生。

忏悔路

2014年10月12日 开始真正跪拜的路,已经是早上7点了。来到法雨寺边的佛顶山脚下,默默祈求菩萨慈悲我,这是我洗心的路。三步一拜是最轻松的,因为还有人五体投地,身边有很多人在这山上磕拜着、前行着,所以我们并不孤独。俯身贴近地面的第一刻,才真正感受到土地的模样,各种死去的昆虫、人们的污痰、无数的灰尘,朋友说她在拜的时候看到石头缝里的灰尘,感觉自己只是一颗体积比它大一点灰尘而已。放下可以从这个贴近地面的动作感受起,原来自己真的什么都不是,为何我们执着自己觉得自己如此伟大?这一刻调整自己的节奏,什么念头都没有,只有默默地念诵“南无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妈妈”,当我头顶着地面口诵“妈妈”的时候,我流泪了,好像等了几千年才走在回家看望母亲的路上。这不是我刻意酝酿的感情,是我无法控制的情真,我知道,这是一条对的路。

1008个台阶,步行45分钟的山路,我们全部在三步一拜的节奏中,因为边上有人五体投地,有人前有人后,前前后后,我很快进入了比较的境界,我好像必须超过那些在我前面的人,不自觉地。这种微微的着急让我的气息变得有点乱,我感知到自己一直在人间做着这样的事,在这个尘世里没有好坏,可是傲慢心还是让我火急火燎地去证明自己,极少地去面对自己的内心,放下这颗妄心,默默地念心经,一步一步地向上,只有磕头的动作。

可能快到一半的路,身边的任何人都不能影响我磕头,体力还没有达到极点的累,相信这一切都是菩萨的加持。有一刻我感觉自己的腰无法直起来,心虽无念但空洞一片,这一次,我默默地告诉观世音菩萨说,“我的心太重了。”说完这句话,我再也无法抑制自己的泪水,深深感受到菩萨的佛光照入我的心,我的心真的太累了,我在轮回中流浪太久了,世间那么多的缘分让我惆怅苦恼皆因自己从未好好惜缘、从未好好善待别人、从未种下善因。我开始不断地说,“妈妈我错了,我做错太多了,please forgive me ”. 这段时间很长,泪水浸湿了我的面颊,一滴滴地落到这条朝圣路上,我任由自己的心打开去接受自己的忏悔。来到人间迷迷惘惘地长大,受到了人间无常的苦,爱恨离别、生死之路,这是人都要接受的苦,这也是我自己种下的苦因。师父说,忏悔是唯一回家的路。眼泪啊!如雨下注!

身体的苦逐渐小下去,虽然体力在慢慢消退,但没有任何念头让我放弃,因为心里很坚定,心里的苦也在慢慢消失。到达佛顶山门的时候是最累的时候,身边朝拜的师父、在家居士、虔诚佛子,没有一个人停下来休息。他们是我的力量,如果没有他们的陪伴和坚持,也许也没有我的坚持。我真的感恩所有的佛友!这一次的相伴结缘也是累世的缘分!认识的不认识的,每个人都在用心去恭敬菩萨、去感恩菩萨。我坚持了,起身的时候我扶着墙,当时可能已经2个小时过去了。进入山门是个狭小的走廊有点黑,这段路显得特别艰难,我想这条修心的路不是短暂的,是一生一世的,我会走过各种困难黑暗,那又如何?因为我在坚持!因为我相信光明在不远的地方!很快,我见到路边写着“入三摩地”。修到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就是入三摩地的境界!我这个肉身无法做到,但相信菩萨会帮助每一个孩子!

终于进入慧济禅寺的山门,脚几乎很难走楼梯了,最后一条走廊,走廊的尽头写着“同登彼岸”,我霎时非常感动,感动菩萨的大慈大悲,菩萨要我们同登彼岸,要我们去爱所有的众生,去把所有的众生度,这就是菩萨的境界!拜到大殿中的释迦摩尼佛祖前我五体投地,告诉佛祖,感恩南无释迦摩尼佛慈悲娑婆世界所有的众生!感恩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救度所有的苦海众生!没有燃香,只是用心告诉佛菩萨,我真心感恩菩萨给我这次洗心的机会!感恩父母给我生命!感恩一切!

离开普陀山的时候,山上各种通知告诉我们台风已经来临,所有的航班停航,最后的一班船10点半就开了,下山的时候已经9点45分,我们拖着一双麻木的腿根本赶不到码头,但我却知道菩萨一定会慈悲——有公车会等我们,司机会迅速发车,船会鸣笛告知还在等我们,路上会有人喊我快去买票,码头会有人催促我进站,上船时会有人扶我不要摔倒,当我们坐下的那刻,船开了。这一切都是示现,没有什么玄乎,你有心,就能感受观世音菩萨!

不能说这次的朝拜改变了我的一切,我得到了多少的感应,看到了佛菩萨的示现,我没有。这条路让我更加坚定自己修心修行的路,这条路让我更加真实地接近了佛菩萨,这条路让我更加感恩观世音菩萨和师父,这条路让我真实地洗了一次心,哪怕你不是一个学佛人,这样的旅程也是一种观照自己内心的方式。我没有什么境界,没有太多的感悟,因为自己在这个宇宙真的就是一颗体积大一点的尘埃而已。

第4篇:《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

一个人的朝圣,可能某一天你会因为某件事情,没有原因,也知道不太可能,但是就是想去做,不管是周围的人还是自己的理智都告诉自己,那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但是自己就是想去做,更经常见到的就是年轻人的冲动。在《恋恋日记本》中的男主角在知道女主角已经喜欢上其他人的情况下,还是去修那个房子,那是一个梦想,有那么一个执着的念头,其实自己想想知道修房子和女主角能不能够回来没有任何的关系,但是就是想去做,在这本书中,把整个路途中所有的心理路程也写下来了,虽然最后的结局是没有拯救得癌症的朋友的生命,但是让她安详的死去,最重要的就是整个过程,男主找到了自我,了解了自我,在不断的徒步过程中,不断的反思,不断的去想自己的事情,还有他的妻子也在整个过程中,了解到两人之间的真爱,将因为儿子去世而留下的裂痕去掉了。两个人又重新找回了那份丢失的爱情。

人活着,有些事情必须去疯狂的去做一下,让我们自己的人生没有白活。人就这一次,不管是好还是坏都需要我们去看,去想

第5篇:《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

在行走中让思想上天堂

——读《一个人的朝圣》有感

朝圣是一项具有重大的道德或灵性意义的旅程或探寻,通常,它是去一个人信仰的圣地或其它重要地点的旅程。当我目光落在书架上那本书——《一个人的朝圣》时,书名和封面图片有一股难以言语的魅力紧紧抓住我的心,熟悉、亲切又陌生的情感一下将我填满,感觉作者讲述的故事将引领着我进入那美妙的思想殿堂。

没有任何犹豫,如一见钟情的情侣,内心怀着初见时压抑的激动和狂喜,指尖轻轻滑过质朴的纸张,慢慢翻开那让我期待的书页。但我想象中如古朴珍贵卷画展开时的迷人画面并没有如期而至,我以为高大与神圣的存在被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平淡到不能再平淡的退休工人所取代。强烈的心理落成让我产生更强烈的好奇,如此平凡的一个老人,他可以创造什么样的奇迹,朝圣从何谈起?我想,那一定是作者欲擒故纵的做法,就如同平静的大海,其中蕴含的神秘与波澜壮阔在你没有进入的之前根本无法体会,这时,我感觉有一股魔力再度吸引着我。

一封信,

一段尘封了二十多年的友情, 还有油站小姑娘无意中给予的信念, 哈罗德·弗莱踏上了那段朝圣般的路途, 一路上,老人执着的坚持只因为纯真地相信,

只要行走就能为患绝症的老友奎妮求来福音、战胜病魔。

跟随着作者笔锋的转动,我慢慢体会到那一丝丝朝圣的味道,原来那平凡至极、一成不变的老人为了朋友,在一个不知真假的信念的牵引下,开启了传奇般的徒步旅程。

一、以为轻易的事情,原来是那么的困难重重

哈罗德踏上旅途的第一天,只想走到离家最近的邮筒把信寄出去。原本很短的路程由于受到内心的呼唤,哈罗德无法停止地一次又一次地向下一个邮筒走去。就这样,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哈罗德开始了改写他

1

一生的重要旅程。

旅途的第二天早晨,哈罗德一翻身,下床站起来:“只觉腿狠狠一抽,痛楚像电流一样穿过他整个右侧躯干。哈罗德试着抬起腿躺回床上,却痛得更厉害了。”没有走过远路的哈罗德,穿着并不适合走远路的鞋,脚上的伤导致每走一步都能给他带来钻心的疼痛。

哈罗德开始明白那是一条多么漫长的旅途,但是他心里也更加清楚,如果此时回头,他不可能再度出发,这将如何面对自己做出的承诺?如何对得起自己的好友?拉开的弓射出的箭,从来都没有回头的道理,穿戴整齐后,哈罗德继续上路。旅途的寂寞和身体的疼痛让他的思绪不断飘到那不堪回首的过去,痛苦的回忆一次次让他忘记了身体的疼痛,然而身体的疼痛又时不时中断他痛苦的回忆,就这样,哈罗德坚持着:为了朋友的健康,为了心中的承诺。

二、以为会困难重重,却发现是如此的容易

一路上,很多好心的人给予哈罗德帮助。在接受帮助的过程中,他学到了新的东西——给予和接受都是一份馈赠,既需要谦逊,也需要勇气。虽然已经到了退休的年龄,虽然已经活了六十多年,但是哈罗德依然被短短数天旅途带给他认知上的改变所震惊,他让路途上的那些情景一遍一遍在脑海里回放。亲身经历与不断思考的融合总能让人的思想产生意想不到的变化,就在某一个瞬间,他突然明白了,明白了自己需要怎么做才能到达目的地。

哈罗德选择了放下,放下所有曾经认为必须的东西——钱、银行卡、电筒、消毒药膏、地图等等。他每天都睡在野外,在公厕、喷泉、溪边洗漱,他开始忘记那有车、有房、每天洗澡、一日三餐、晚上睡觉的日子,他很高兴、很庆幸自己跳出了原来的那个世界:那个一直让他痛苦不堪、不敢追忆的世界。哈罗德发现,原来有些事情并不像他想象中难么难以逾越,他一路走来,慢慢成为人们心目中的朝圣者,成为了新闻人物,属于哈罗德的旅程拉开了新的篇章。

三、以为可以深埋心底,原来根本无法逃避

随着不曾停止的步伐,哈罗德的跟随者越来越多,仿佛是一场朝圣的

2

旅行,又仿佛是一场游戏。面对不断变换的现实和人群,面对不断发生的事情和矛盾,哈罗德的信念被一次次推翻和重建。

哈罗德以为已经忘记的伤痛再度浮现:哈罗德脑子里全是母亲,努力地搜寻有她的画面,想寻找一丝安慰。他想起儿时冷冰冰的家,校服上沾2 染的威士忌味道,还有十六岁生日那件大衣。○然而现实与信念让哈罗德不得不鼓起勇气面对:他第一次放任自己尽情感受那种父母亲都不想要自己的痛,他越来越清楚自己为什么畏惧、为什么总是逃避。在野外待的这些日子里,他慢慢地没有了畏惧、慢慢地明白自己内心最深的感受,哈罗德悔恨他曾经做过的事情,他只想对儿子戴维喊出那句一直不敢承认的话:“我小时候,父母不想要我。后来遇到我老2 婆,生了个孩子,也弄砸了。”他真希望戴维能听见这番话。○一个又一个过去的不愿回忆的画面逐个浮现,仿佛是一道道横在哈罗德前进路途上无法逾越的鸿沟,无数次涓然泪下的他却被无法逃避的现实推动着前行。

四、以为再也不能解脱,却发现坚冰开始消融

行走的路途中,哈罗德越来越无法摆脱内心的愧疚,他一次次地在心里对妻子说:“我欠你一个完整的故事,二十年前我亲手埋葬了我的儿子,这不是一个父亲该做的事情,我想看到他长大后会成为怎样一个男人,我3二十年了,哈罗德以为那坚冰再也不会融化,所以把到现在还是很想。”○道歉的话深埋心底,不愿意开口向妻子承认他的错。

但这一次,他觉得自己真的坚持不下去了,他只想回家,他要放弃。哈罗德拿着电话说出那句他一直不愿说的话:“莫琳,我走不下去了,我错了。”莫琳听得出来,那是哈罗德对自己过去的忏悔,但是她假装没有听到,她的声音不断从话筒里传来,音调越来越高:“继续走,别停下来。还有十六英里就到了,你可以的。”经过上百天身心的煎熬,就要到了,莫琳已经不再怪责哈罗德,她只希望他坚持下去,不然他的余生都会后悔。

哈罗德在莫琳的支持下,终于走到目的地,见到了二十多年没有见的老友奎妮,虽然结局是他无法解救奎妮,但是这一路却让他自己走出了多年的阴影。最后,哈罗德见到妻子莫琳时,流泪满面地对她说:“一路上我

3

记起了很多东西,很多我都没有意识到自己忘了的回忆,有戴维的,还有你和我的。我甚至记起了我母亲,有些回忆很不容易,但大部分都很美。我很害怕,我怕有一天,或许很快,我就会又把它们弄丢,这一次永远都4 找不回来了。”○莫琳紧紧抱住他,直到悲伤散去。她摸索着他的脸,亲着他咸咸的湿漉漉的脸颊,说:“你站出来做了一件事。你连能不能去到那个目的地都还不知道,却还是努力尝试了一切方法,如果连这都不算一个小小的奇迹,5 我真的不知道还有什么能算了。”○就这样,哈罗德完成了朝圣般的路程,曾经以为不能完成的事情终于完成了;曾经以为可以忘记的一切又被重新唤醒;曾经以为无法治愈的伤痛开始烟消云散。

看着哈罗德的故事,我满眼泪水,开心着他的开心,悲伤着他的悲伤。我在想,是什么力量让那样一个人变得如此强大?前一段时间看了“《罗辑6说哥伦布之所以发现美洲新大陆,不是因思维》:哥伦布为什么伟大?”○为他的勇敢和智慧,而是因为他掌握知识的有限和计算航程的错误,以为到日本的航海距离只有实际距离的一半,在没有充分认知的情况下贸然行动才让他发现美洲新大陆。

7: 还记得以前学过一篇古文《蜀鄙二僧》○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都想去南海。最后富者虽做了极其充分的准却未能到南海,而贫者靠着一个水瓶一个饭钵一年后从南海归来。

所有这些故事都告诉我们,人类许多壮举都不因为准备得充分所以成功,反而是怀着一颗必做的心才能创造奇迹。我突然明白耐克的经典广告词:just do it.的真正魅力。

《一个人的朝圣》的主角就是因为一个信念和一股冲动,然后让我们全部人都明白:只要你上路了,你就会因此而不同。我一直都困惑于走万里路读万卷书这个道理,以前我也去过很多地方旅行,走过很多路,看过很多风景,为什么从来就没有读万卷书让思想上天堂的奇妙感觉呢?现在终于有点明白,不经历风雨如何见彩虹?在行走过程中,如果没有庞大的阅历作为背景,没有路途上因为艰辛所引发的思想斗争,那走再多的路也

4

不过是走马观花的事情,根本无法与古人说的走万里路读万卷书相提并论。

看完这本书,不断回味着作者如蚕蛹剥丝般地向我们逐层展示的故事的深层含义,我终于忍不住要大声叫道:走出无法解脱的思想困惑,需要的不是道理,而是付诸行动的脚步。哪天,当你心中有无法摆脱的烦恼时,请迈开你的脚步,让你的身体与思想在旅途中高度融合起来,你一定会发现不一样的人生天地。

5

《一个人的朝圣》是英国资深剧作家蕾秋·乔伊斯的小说处女作,获得2012英国最佳新人小说奖。主人公哈罗德·弗莱,在酿酒厂工作40年后默默退休,没有升迁,既无朋友,也无敌人。他和妻子住在乡间,夫妻疏离,日子就像一潭死水。许多年来,哈罗德一直麻木地生活着。在他幼年时离家出走的母亲,花天酒地放荡不羁的父亲,曾经很爱他而如今对他满怀愤恨的妻子,对生活失望抑郁自杀的儿子,还有一个在20年前真挚待他而被他的懦弱辜负的朋友„„所有的这些,哈罗德以为自己早就遗忘。直到那个早晨,那封信,来自20年素未谋面的老友奎妮。她已经癌症晚期,写信告别。哈罗德的回信客套而空泛,在寄信的路上,哈罗德却心潮起伏难以平静——那些人,那些往事。一封信太不够了,一定还要再做些什么。哈罗德经过一个又一个邮筒,越走越远。最后,他从英国最西南一路走到了最东北,横跨整个英格兰。1个人,87天,627英里——哈罗德穿越时光隧道的朝圣之路。

“在最内在的精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是孤独的,爱并不能消除这种孤独,但正因为由己及人地领悟到了这种孤独,我们内心才会对别人充满最真挚的爱。”“世上有多少个朝圣者,就会有多少条朝圣路。每一条朝圣的路都是朝圣者自己走出来的,不必相同,也不可能相同。只要你的确走在自己的朝圣路上,你其实并不孤独。”这两句话同样出自周国平散文。不同国家的作者,不同体裁的文章,不同文化的背景,却不约而同地给读者传达了同样的理念。这就是文学跨越时空、跨越国界、跨越民族的普世价值。我们都是靠自己孤独的朝圣加入人类的精神传统,而我们其实不孤独。

第6篇:一个人的朝圣心得体会

题目:班级:学校:北京市怀柔区第三中学姓名:刘红英日期:

2016年中小学德育主任研修班

2016年9月

《一个人的朝圣》读书交流提纲 《一个人的朝圣》读书交流提纲

一、推荐理由

《一个人的朝圣》(作者是蕾秋•乔伊斯)是2013年英国最具影响力读书俱乐部书单第一名。美国图书馆协会选书。2012年英国最畅销新人小说,《纽约时报》、《泰晤士报》等各大媒体高评价推荐。台湾读者表示“”很久没有一本书读到凌晨“、“是一个简单,素朴但会令人深深感动的故事”、“笑泪交织的阅读“。

二、《一个人的朝圣》故事概要

哈罗德佛莱,六十岁,在酿酒厂干了四十年销售代表后默默退休,没有升迁,既无朋友,也无故人,退休时公司甚至连欢送会都没开。他跟隔阂很深的妻子住在英国的乡间,生活平静,夫妻疏离,如复一日。

一天早晨,他收到一封信,来自二十年未见的老友奎妮,她患了癌症,写信告别。震惊、悲痛之下,哈罗德写了回信,在寄出的路上,他由奎妮想到了自己的人生,经过了一个又一个邮筒,越走越远,最后,他从英国最西南一路走到最东北,横跨整个英格兰,87天,627英里,只凭一个信念,只要他走,老友就会活下去!

这是哈罗德千里跋涉的故事,从他脚步迈开的那一刻起,与他600度英里旅程并行的,是他穿越时光隧道的另一场旅行。

三、让我感动的主人公故事

故事1:故事的起点发生在英国最南部的一个小镇,:主人公是一个普通酿酒厂的退休工人,他要徒步纵跨整个英格兰去看望他一位以前的同事,而这位同事不是至交也算不上是知己,却要为了做一件如此疯狂的事情,主人公的妻子莫林很是不解,难道他们之间真的没有爱了。故事到了这里也就引发贯穿全文的一个交点,主人公的家庭关系。一起生活四十多年的老夫妻,本应早已相濡以沫,可是却出现了二十年的隔阂。原因起自小说中一个不曾出现的人物,他们的儿子的戴维。

故事2:主人公哈罗德在接到奎妮的信后,先是万分激动,毕竟几十年未曾见面了,而后又是万分悲痛,因为奎妮已经到了癌症晚期。而面对好友如此突如齐来的问候,哈罗德有点不知所措。在回信过程中,遇到了全书的一个关键人物—加油站小女孩。是这个小女孩的故事给了哈罗德启发,也是这个小女孩的信仰,让退休后无所事事的哈罗德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渴望。于是哈罗德开始了自己的旅程。

故事3:毕竟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在初期,哈罗德遇到了不少麻烦,没有足够的徒步旅行的装备,导致了身体乃至到心理的重大阻碍。不过一路上哈罗德遇到了不少陌生的帮助,起初人们也会觉得他的行为很可笑,但是继续坚持下去的结果,却赢得了很多人的敬佩和关心。哈罗德开始喜欢与陌生人交流,从他们的交流中他能感受到的不是孤独,而是一种欣慰。

故事4:朝圣英雄——在路上哈罗德不断回忆自己的过往,起初是加油站女孩的启发支持着他前行,后来是对奎妮的美好期盼,还有对家人深深的爱。哈罗德回想很多美好的回忆,这让他开始慢慢了解为什么会和莫林发展成这种境况和儿子戴维的冷漠。哈罗德开始和陌生人交流,渐渐的,哈罗德事迹在新闻和报纸上开始散播,一个民族英雄就要诞生了。人们把他这种行为表述成了对于社会的一种朝圣。: 故事5:莫林的反思——在离开人群的日子里,哈罗德彻底失去了方向,身心疲惫到了极点。他想放弃,想回家,回到莫林身边,而此时莫林却支持他继续走下去,因为希望就在眼前了。哈罗德挂断电话后,继续行走着。因为先行者的到达,也带走了所有的关注,一路上哈罗德开始了真正的孤独。咬紧牙关硬撑到了里贝克。而此时家中莫林正在招待一位特殊的客人—加油站的小女孩。女孩一直在反省自己,是自己误导了哈罗德,可是也让莫林真正的看清楚了自己。明白了原来这多年的隔阂是因为自己太思念已经去世二十年儿子戴维。他把戴维的死怪罪于哈罗德,可是最终才明白怪罪的应该是自己。于是他前往里贝克,去看望哈罗德。

故事6:告别——此时的哈罗德正在里贝克的疗养院里探望着奎妮,奎妮真的坚持下来,等到了哈罗德,可是却不能在与哈罗德用言语沟通了。奎妮的境况触目惊心,可是哈罗德还是相信他能看见,能听见,今天他所做的一切。奎妮走的很安静,像一个孩子一样。

四、《一个人的朝圣》给我的启发

87天,627英里的徒步旅程对于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来说是相当困难的,而这份坚持和执着源于几十年朋友之间的那份信任和依托。没有比这还纯真的友情了,没有比这还伟大的友谊了。而对于哈罗德自身而言,这的确是一种挑战,一种对人生的挑战,是对自己妻子,对自己家庭的挑战,对社会的挑战。他最终站到了最后,而给他最大支持的除了对奎妮的愿望,还有就是自己的妻子开始的反对和最后的支持。莫林连自己也不敢相信哈罗德能完成这样一种壮举,一直相信他会突然某一天因为坚持不下去回来,因为他了解自己的丈夫。可他还是被自己的丈夫感动了,没有等到他回来,就已经发现没有丈夫的存在,自己是那么的不堪。所以爱不是相濡以沫,是一辈子的相守。

还有一个细节使我感动。哈罗德不嫌负累,买了本《野生植物百科辞典》,带在身边。他从此知道了这土地上许多许多植物的名字,一一问名之后,这些闲花野草,在老头眼前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新面目,像直到此刻,它们才真正地具有了耀眼生命一般。看似闲闲带过的一笔,给全书带来了质朴的诗意。来于尘土,行于路上,又归于尘土,土地永远在那里,为人与万物而备。

很久没有这种平静的感觉,感觉自己正在注视着哈罗德的整个旅程。在遇到麻烦时,自己也会跟着紧张,遇到开心的事,自己也会跟着开心。朝圣的一路上,自己像是也走在路上,在路上看见了主人公那种坚韧不拔的品质,也看到了友情的高贵,也看到了亲情的伟大,荡涤一个人的心灵。朝圣是一个人的一种向往,更是一种期盼。不是说走在路上的才是朝圣,一只脚总是会迈在另一脚的前面,心路上的境遇才是真正的旅程。没有向往,没有期盼的道路上,我们重复的只是动作,而到达的目的地可能还是在原地。真正的朝圣应该是放任自己的心灵,找到真正的栖息后,才开始的所作为,才开始的心智的成熟。

一个人怎么样去朝圣,随心走在路上,向往和期盼就给我们指明方向。

我们作为教师,处在课程改革的第一线,我们的理念、我们的坚守、我们的前沿设计关系到每个学生,关系到每个家庭。“赢在谋略,成在执行”。在中高考改革形势下,如何进行顶端设计谋划,基层如何到位执行。作为人民教师,如何在自己坚守的岗位上,像哈罗德那样自省自身工作中的得失、从同伴身上获得觉醒的动力、用自身的努力让学生获得成功,同时成就自己。

1、去接受一些你不了解的东西,去争取,去相信自己可以改变一些事情。

2、谁都可以做我做的事,但人一定要放手,要放开你离不开的东西。

3、给予和接受都是一份馈赠,既需要谦逊,也需要勇气。

4、他明白了,在弥补自己错误的这段旅程中,他也在接受着陌生人的不可思议。站在一个过客的位置上,不但脚下的土地,连其他的一切都是对他开放的。

5、哈罗德相信自己的旅程真正开始了。他还以为在决定向贝里克进发的那一刻就开始了,现在才发现当初的自己多么天真。有些事情可以有好几个起点,也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开始。有时候你以为自己已经展开了新的一页,实际上却可能只是重复以前的步伐。

6、你还以为走路是世上最简单的事情呢?只不过是把一只脚放到另一只脚前面。但我一直很惊讶这些原本是本能的事情实际上做起来有多困难。而吃,吃也是一样的,有些人吃起东西来可困难了。说话也是,还有爱。这些东西都可以很难。

7、珍惜语言的真情实意,不要拿它们当弹药来使。

8、或许这就是世界所需要的,少一点理性,多一点信念。

9、有些事情可以有好几个起点,也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开始。有时候你以为自己已经展开了新的一页,实际上却可能只是重复以前的步伐。

《一个人的朝圣》,它留给我的是涓涓细流对心灵的浸润,是一种温暖,传递的是一种正能量,教会人坚守自己的信念。虽然还这本书时是几年前的事情了,但它给我的影响确实深远的、持久的。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举报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