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之歌阅读

2022-10-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青春之歌阅读

阅读浸润心灵,书香丰盈青春

关键词:中职生 语文教学 课外阅读能力

中等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职学校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任。语文是中职学校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其任务是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为学生学好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和终身发展能力奠定基础。

一、语文课外阅读对中职生的重要性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阅读能力是一个人终身学习的重要能力。中职学校受办学条件、师资水平、就业导向等因素的影响,语文课程开设的时限和课时相对专业课而言较少,若单纯依靠课堂进行语文教学,很难达到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目标。而课外阅读作为课内阅读学习的延续和补充,在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素养等方面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一)浸润心灵,完善人格

语文课外阅读有利于促使中职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通过阅读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学生能够积累语言、文化知识,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通过阅读经典作品,学生可以汲取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养分,提高审美情趣和品位;通过阅读作品中的感人故事,学生的心灵得到滋润、思想得到升华、人格受到熏陶。课外阅读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培育工匠精神。

(二)发散思维,提高素质

语文课外阅读有利于中职生开阔视野、发散创新思维、提高综合素质。中职生求知欲强,课外阅读可以从深度和广度上极大满足他们的探索欲。通过阅读,中职生可以间接地增加生活阅历,丰富人生经验。课外阅读使人具有批判思维和创造思维,大部分中职生由于知识和见识的限制,缺少批判思维和创造思维,遇到问题容易人云亦云。而课外阅读能提高中职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思维意识,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职业技能知识和技术,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三)养成习惯,终身受益

阅读习惯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养成,单凭课堂上教师的讲授,学生还不足以养成热爱阅读的良好习惯。一些中职生的语文基础比较薄弱,口头交际能力有待加强,写作水平有待提升。课外阅读能够帮助中职生利用课余时间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把多余的精力从游戏等玩乐中转移到涵养精神的阅读中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有的中职生毕业后会直接走上工作岗位,但离开学校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终结,他们只有在岗位上不断提升专业技术水平才能实现自我价值。阅读能力是一种终身学习的能力,学会阅读、热爱阅读,能够帮助中职生在工作中实现终身学习,让他们受益终身。

二、中职生课外阅读的现状

(一)缺乏阅读兴趣,轻视课外阅读

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学一直面临着学生基础差、不愿学的困境,中职生没有升学压力。一旦有就业压力,对专业课程的学习自然愿意多花时间、精力。而他们对于课堂上的阅读大都提不起兴趣,更不用说课外阅读。如今电子产品的普及,让越来越多中职生沉迷于网络世界,网络社交、游戏、动漫、小视频等充斥着学生的课余生活,很少有学生主动拿起一本书静下心来读。

(二)缺少阅读氛围,阅读风气不浓

大多数中职生来自农村家庭,一些学生的父母文化素质不高,对孩子学业成绩要求较低,家庭阅读氛围不浓。很多学生到中职学校都是抱着学一门技术将来好找工作的目的,对语文这样的基础学科不重视,对阅读更缺乏耐心,加之受到就业压力和其他同学的影响,久而久之他的课外阅读就荒废了。

(三)缺少阅读方法,阅读效果不佳

在有课外阅读需求的中职生中,大多数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目的是娱乐消遣,所以他们阅读书籍的类型多为玄幻小说、爱情小说、探宝小说等,这些读物对提升他们的文学素养、提高他们的审美鉴赏水平收效甚微。另外,中职生课外阅读时间零碎、随意性强,经常一本没读完就换另一本,读的过程也是囫囵吞枣、不求甚解。课外阅读的娱乐性、盲目性、随意性,致使阅读效果不尽如人意。

三、培养中职生课外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课内延伸课外,激发阅读热情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阅读兴趣能让学生实现从“要我读”到“我要读”的转变。中职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资源,通过课堂上对课文的解读,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热情。筆者在讲授某出版社出版的《语文》第六版下册第一单元余秋雨的《都江堰》一文时,先结合影像资料,帮助学生了解都江堰的历史文化地位,引导学生学习修建者李冰父子身先士卒、为民造福的伟大精神。再结合作者余秋雨的个人经历,给学生讲述知识改变命运、阅读改变人生的生动故事。最后,延伸课外,给学生推荐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中两篇文章,分别是《这是一个浮躁的时代》《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摆脱平庸》。这样由课内讲授延伸到课外阅读文章推荐,可以有效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情。

(二)开展多种活动,创造阅读氛围

阅读是个人体验、个人行为,要让中职生保持长久的阅读热情,则需要中职学校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外阅读活动,通过同龄人相互影响,形成浓厚的阅读氛围。例如,定期组织读书交流会,由教师指定某一阅读主题或某一本书,让学生分为若干读书小组,相互交流阅读进度、阅读心得,并结合个人成长经历,谈谈阅读对自己的影响。教师还可以举办读书知识竞赛活动,针对某一本书或结合专业技能知识开展知识问答,这样既有趣味性、竞技性,又使学生在阅读后有获得感、成就感,以赛促读,形成良性循环。语文课综合实践活动要求学生进行一次问卷调查并撰写调查报告。笔者给学生分组后指导他们在本专业内开展中职生课外阅读情况问卷调查,从设计问卷、分析调查结果到撰写调查报告都让学生自主完成,学生在完成整个调查的过程中逐渐明白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三)教师加强指导,掌握阅读方法

课外阅读是一种隐性学习模式,但并不意味着学生课外阅读不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中职生语文基础普遍薄弱,如果教师只注重对课堂阅读的指导而忽略课外阅读,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无疑事倍功半。教师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可以从制订阅读计划,选定阅读类型、版本,解决阅读问题,指导阅读方法等方面入手,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阅读经典作品和优秀作品,指导学生通过每日阅读打卡、整理读书笔记、学会速读与精读等途径,养成课外阅读习惯、获得良好阅读体验、提升课外阅读效果,让学生享受课外阅读。

笔者开设题为“三国人物的朋友圈——趣解三国演义中的主要人物”的讲座,选取主要人物的精彩故事,進行深入浅出的分析,把小说里的人物故事发朋友圈,通过这种新形式让历史人物进入学生视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中的人物特征,从而提高学生审美鉴赏水平、加深他们对传统经典作品的认同感。

(四)合理利用资源,变换阅读形式

学校图书馆是中职生进行课外阅读的首选场所,图书馆丰富的藏书为学生提供了优质的阅读资源。在信息化大时代的背景下,电子阅读势不可挡地蓬勃发展,很多经典文学作品都有电子书,网络上电子书城的海量藏书,突破了时空和数量的限制,使阅读变得越来越简单便捷。中职生有很多“低头族”,手机阅读是深受学生喜爱的一种课外阅读形式。教师可以组建阅读小组群,通过“蓝墨云班课”“钉钉”等网络学习平台发布阅读资源,使线上阅读和线下阅读资源互补、手机阅读和传统阅读产生联动,给学生的课外阅读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五)定期展示成果,提高阅读效果

中职语文教师重视课外阅读并引入激励机制,是激发学生阅读热情和提升学生阅读成效的重要手段。激励可以从教师激励和同伴激励两方面入手。

对于在课外阅读活动中表现优异的学生,教师可以在班级中把他树立为学习榜样,授予他们“阅读明星”“幸福读书人”等称号,并给予物质上的奖励。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阅读成果展示,如读书笔记展示、读后感征集、读书手抄报评比等活动,激励学生将自己的阅读体验转化为文艺作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审美情趣。

教师还可把课外阅读与写作、口语表达结合起来,通过开展辩论赛、编写剧本、模拟面试、模拟工作等综合实践活动,集听、说、读、写能力训练于一体。这些活动既可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发散学生的创造思维,又有利于实现课外阅读效果的最优化。

四、小结

综上所述,中职生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中职语文教师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中职生毕业后无论是工作还是继续深造,都需要具备自学能力,而课外阅读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职业素养,还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创新思维意识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李洁.中职生课外阅读的指导与评价[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9.

[2]赵欣艳.技工学校学生语文课外阅读调查与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4.

(作者单位:广西工业技师学院)

作者:戴薇

第2篇:让青春之歌成为校园最美的旋律

又到“五四”,一场以“弘扬五四精神,展现青春风采”为主题的青年教师综合素质大赛在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实验小学拉下帷幕。青年教师们用这一特别方式迎来属于他们的节日,也拉开了该校新一年青年教师培养工程的帷幕。近年来,该校按照“一年磨砺露头角,三年积淀脱颖出,十年绽放风格成”的青春约定,尊重青年教师的个性发展需求,着力优化培养机制,倾心搭建培养舞台,大胆创新实践模式,唱响了一曲铿锵有力的教师队伍建设的青春之歌,精心打造青年教师的成长模式。

一、 打造磨砺课堂激活青春旋律

引领课堂跳动着青春音符。一是“身边师”勤指导,学校指派业务过硬的中老年教师与青年教师结对子,师徒之间相互听课,一起探讨研究课题,合作撰写教学论文,从思想、教学、教研等多个方面为其引路。青年教师每周至少听1节指导课,上1节汇报课,每学期写5篇教学反思。二是“网上师”多观摩,要求青年教师经常观摩网络上名师们的教学设计、执教视频、评课资料,认真揣摩其教学语言和教学经验,挖掘其教学风格和教学思想,合理有序地积累学习心得,规范自己的教学实践。

交流课堂回响着青春节奏。坚持青年教师城乡双向交流活动,定期举办教学联谊活动、组织课改研讨活动、大教研活动等多种交流形式,让他们从中汲取有益的成长养分;坚持青年教师教学开放活动,与周边学校一起架设不同主题、不同形式的磨炼擂台;深化学校开放日活动,让学生家长走进课堂,和青年教师们一起研究学生、研讨教材和教法。

经典课堂浸润青春节拍。学校要求青年教师要与书为伴,在教学工作中必须坚持读专著、赏名著、诵经典、写反思,专门设立了“青年教师读书基金”,成立“云影阅读书社”,要求每一位教师每学期认真阅读6本以上学校推荐的图书、4本自己选择的图书,并结合自身的教育生活实际,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每周要写500字以上的读书笔记,每月撰写2篇教育随笔。

二、 拓宽积淀渠道奏响青春和弦

唱好“青春主角”。学校有意识地把学科公开课、各级实验课题等重要的教学任务交给青年教师,让他们多参与教学一线的各种工作,多经历唱主角的锤炼,多体验挑大梁的感受,同学科、同级部的老教师要对他们的第一次多些青春的视角,多观察、多指导、多肯定,真正让他们在实践中见世面、长知识、增才干,尽早培养出青年教师独当一面的工作能力。

练好“青春功夫”。学校坚持开展“六个一”活动——常读教育理论专著,常练普通话,常上公开课,常写教学论文,常练“三笔字”,常练信息技术,让青年教师练好基本功,精通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各项知识、技能,夯实基础,加厚功底。

用好“青春榜样”。学校将20多位各类名师统筹安排在不同的教研团队中,开展名师带徒活动,让青年教师与其互签互帮互促协议,实行师徒捆绑量化。期满后,由学校相关部门对师徒进行结业考核,合格者发给证书,不合格者,延期学艺,直到合格。

三、 搭建绽放平台奏响青春舞曲

齐唱青春导航前奏。各学科名师同步导航,对每位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进行观察分析,及时帮助改进,促使其快速成长;校际名师互动导航,对青年教师的不同课例进行细致深入的研究,促其快速成长为研究型教师;教研团队互助导航,坚持开展不同主题的研讨活动,与青年教师就班级管理、教学困惑等做了深入的交流研讨,帮助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同奏青春实践交响。学校在校本研训工作中有计划地安排青年教师到名校开展不同层次的名师教学观摩活动,邀请一些校外专家到校讲学、上示范课,与青年教师零距离对话;要求青年教师聚焦自己的育人实践开展课例研究和叙事研究,引导他们广泛收集教学问题,关注教学的细节,自觉进行即时教学反思,培养自己对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性见解的能力,不断提升自己教学智慧,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理念。

共吟青春微格蓝调。青年教师微格教研活动已经常态化,将经过录制、截取、剪辑的教学活动进行视频展示,按照“教师上课—个案录制—个体评点—群体交流”的流程,让参与者都可以全程跟踪课堂细节,给“各方诊断、全面分析”提供了便捷的平台,方便青年教师及时对自己的教学活动反思、调整和优化;在微格教室举行的各种名师课堂、讲座、点评活动,是难得的优质教研资源,学校充分发挥微格教室即时收集功能,可以及时提供给每一名青年教师,方便他们进行更为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该校精心打造青年教师成长模式让校园充盈着青春活力,也让每一名青年教师寻找到了绽放的契机。近几年,在120多名教师中,中学高级教师3人,省市教学能手、骨干30多人,市级名师培养对象1人,市教育创新人物2人,齐鲁名校长1人,市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

作者:贾宪章

第3篇:以文化传播视域解读《青春之歌》(下)

(续上期)

折射了民族发展的变迁史

从传播的长期效果来说,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内容本身的说服力,《青春之歌》的成功是折射了民族发展的变迁史。

《青春之歌》的写作方式几乎是前苏联著名文艺理论家、批评家巴赫金(M.M.Bakhtin)关于“成长小说”(Bfldungsroman)定义的完整再现。巴赫金将“个人”在历史中“成长”,视为现代小说——现实主义小说最基本的元素。在这里“主人公不应作为定型不变的人来表现,而应该是成长中的变化中的人,是受到生活教育的人。”[1]与此相应的是,这里的“主人公”,并不只具有“个体”的意义,人的成长与历史的形成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青春之歌》是一部典型的成长小说,林道静的爱情经历与她作为革命知识分子的成长历程被水乳交融地巧妙地编织在一起,成为统一的整体,使林道静在爱情上的成熟与革命中的成长具有了同质性。

作为一部小知识分子的精神成长史,《青春之歌》在表达革命青年的感情世界裂变和政治意识形成等方面,都具有超越时代的史料价值。在革命话语和情爱叙事之间,林道静这个人物身上有很多值得我们去思考和追问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整个20世纪一直是中国无数志士仁人顽强追求的目标,一直是时代潮流中的突出主题。《青春之歌》即是关于共和国道路选择的寓言,又是女性成长更像是毁誉参半的革命镜像。林道静是早期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左翼知识分子的重叠,她的思想转换里建构“个人”与“历史”之间的内在关联,有着近现代中国历史的潜在话语,折射了民族发展的变迁史。

当20世纪帷幕揭开时,中国是饿殍遍野,民不聊生,任列强摆布,已经到了濒临灭亡的边缘。救亡图存,成为千千万万有爱国心的中国人苦苦追求的第一目标,《青春之歌》正是写的救亡图存中林道静的成长。通过女主人林道静,从一个个人主义、民主主义、自由主义的知识分子改造成长为一个共产主义战士,小说力图讲述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成长史”。《青春之歌》回答了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中国社会向何处去?”“中国文化向何处去?”的时代课题。林道静、王洪斌、王晓燕、李槐英等不同思想类型的人物响应党“团结一致抗日”的号召,抛弃了个人的封闭生活,选择投入抗日救亡洪流。人物生活道路与心态的转变,隐喻了现代文化的历史转向,关注个人的启蒙文化必然向注重国家、民族的救亡文化转变,结尾共产党领导、广大阶层参加的“一二·九”、“一二·一六”抗日游行示威运动,以轰轰烈烈的斗争场景预示着民族的觉醒和新生。然而,这部偶然问世的小说所引起的巨大轰动和深远影响,却有其内在的必然性。小说作为民族灵魂的秘史,在现代中国经历了几个阶段,五四时期的个人写作反映的是启蒙文化的新变,三四十年代抗战文学显示的是救亡文化的兴起,1950年代之后的革命文本象征的是社会主义文化的远景,《青春之歌》正是从知识分子成长角度折射了民族文化的变迁史,隐喻了历史转折期的精神走向,从而成为时代经典和文化界碑。

《青春之歌》诞生于“十七年时期”,“政治正确”无疑是小说成功的必要条件,但并不是所有政治小说都能够像《青春之歌》一样获得大众的欢迎。《青春之歌》之所以能够在众多的政治寓言中脱颖而出,受到来自不同社会阶层的读者的喜爱,一个可能并不被当时读者和批评界发觉的原因是因为这部小说其实是一个用标准的言情小说讲述政治故事。这从茅盾在《中国青年》第4期发表的《怎样评价〈青春之歌〉》一文可以看出。文中明确肯定了《青春之歌》“是一部有一定教育意义的优秀作品”。认为林道静这个人物是真实的,“因而,这个人物是有典型性的”,对这个人物的分析不能流于简单化。紧随其后,何其芳、马铁丁也分别在《中国青年》和《文艺报》发表文章,高度评价了《青春之歌》,认为此书真实、生动地反映了抗战时期的时代面貌和时代精神;成功地塑造了卢嘉川、江华、林红这几个共产党员的形象;说明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跟着共产党走,坚决地进行自我改造,是唯一出路。

杨沫在小说中从始至终使用了两套叙事系统,即革命叙事与爱情叙事。在外显的宏大革命叙事的掩护下,爱情叙事得以合法生存。《青春之歌》小说的主干,其实是一个女人和三个男人的爱情波折。林道静爱情经历中三个男性所引领的她作为中国现代革命知识分子的三个成长阶段得以体现的。北大国文系学生余永泽是林道静生命中的第一个爱人,与他相爱并结合。第二个是北大才子卢嘉川,他的出现打破了林道静平静而倦怠的生活,她爱上了英俊的卢嘉川,卢也为这个美丽的女性的爱而坐立不安。所遗憾的是卢嘉川被捕入狱,并最终牺牲。沉浸在痛苦之中的林道静得知卢嘉川去世的噩耗后,仍然表示永不变心。第三个是江华,在与江华的交往过程中,林道静对卢嘉川的痛苦思念逐渐被对江华的巨大的感激之情所取代,等待许久的江华提出要与她建立“比同志的关系更进一步”的关系时,她勇敢地接受了。在经历了众多的情感波折之后,我们的女主人公苦尽甘来,终于找到了自己精神与身体的归宿。《青春之歌》在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荫庇下开辟了一块个人化爱情叙事的天地,使作品增添了一些个人化趣味,吸引了更多读者。

《青春之歌》不仅表现了个体的精神嬗变,而且显示了现代文化的历史走向,不仅渗透了杨沫个人的青春记忆,而且隐喻了民族和革命的青春,塑造了一个鲜明的“青春中国”形象。文化领导者由此看到了革命话语对知识分子的主体建构作用,看到了社会主义中国的光明前景;新时代青年看到了一代知识分子浪漫的革命情怀、激越的青春体验;老一辈作家看到了自身生命道路的曲折与新生,唤起了对革命斗争生涯的深切回忆,不同群体都从中看到了自己希望看到的文化图景,《青春之歌》获得社会各界的热烈回响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多种养分滋润了作品使之久存

杨沫与女作家冰心、丁玲、张爱玲等同时代的国内知名女性作家相比,所受文化教育的程度不高,仅有初中水平。她的成功依靠的是刻苦的阅读和勤奋的写作,写来写去,熟能生巧。

杨沫的创作特点鲜明,有其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她既不是张爱玲式的“高贵的孤独”,也不具备林徽因的优越感与贵族诗情,冰心式的温婉安宁也不属于她,丁玲与她同属革命作家序列,但丁玲比她更豪迈粗放。杨沫身上流着湖南人的血,是一位吃辣椒长大的女性,这决定了她渴求动荡和冒险,又敏感多情,有着湖南人特有的执著、生猛,是一位有胆有识的作家。她坚持革命现实主义,从生活出发进行创作。她的作品不华丽轻飘,文风朴实,不务情节的铺排,不做人物的夸张,而是以广阔的视野,注视着动荡年代知识分子的变化。她描写了各种不同类型的知识分子的生活道路,以人物的性格和多舛的命运吸引读者,文章中充满着蓬勃的青春活力,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受读者喜爱和尊敬的作家之一。

杨沫性格豁达宽容,一向喜好读书,从不拒绝新鲜事物,一双美丽的眼睛总是渴求地注视着世界。“五四”运动后,我国反封建、争自由民主的小说逐渐丰富起来,欧洲和日本十八、十九世纪的宣扬个性解放的文学作品也源源不断地被译介到中国,这些文学作品对当时的青少年影响很大,也自然深深地吸引了少年时期渴望新生活、渴望精神食粮的杨沫。郭沫若的小说《落叶》是杨沫读的第一本新小说,继而她又阅读了郁达夫、张资平、朱自清、冰心、庐隐的作品,以及鲁迅、茅盾、丁玲、蒋光慈、萧军、萧红等;还阅读了日本的厨川白村、小林多喜二、芥川龙之介等左翼作家的作品。从此,杨沫逐渐爱上了文学,并从所接触到的文学作品中不断汲取营养,培养自身的文学素养,也成熟了自己的思想。郭沫若的早期创作使她受到浪漫主义的熏陶,郁达夫的小说让她看清现实生活的严酷,小林多喜二的左倾作品激发了她对革命、对动荡生活的向往,受芥川龙之介的感伤小说的影响,她常常想到死。

文化乃是各民族维系生存和发展的真正底蕴,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互相渗透,互相影响,杨沫汲取了多种文化影响,尤其俄苏文化直接影响了她的成长,进入了她的创作。

1933年除夕,年轻的杨沫结识了共产党员和革命青年, 开始阅读马克思主义著作和苏俄小说,眼界逐渐宽广起来。这一时期,她阅读了高尔基的《母亲》、法捷耶夫的《毁灭》、绥拉菲莫维支的《铁流》等刚刚被译介到中国来的苏俄革命文学,使她渐渐亲近和接受共产主义,并开始寻找共产党。在杨沫的日记中,我们可以看到她屡屡提及对俄苏文学的阅读,诸如《普希金文集》,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高尔基的“自传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托思妥耶夫斯基的《被侮辱和被损害的人》,巴甫连科的《幸福》,柯切托夫的《叶尔绍夫兄弟》,法捷耶夫的《青年近卫军》,肖洛霍夫的《被开垦的处女地》,女作家兰德的《我们活着的人》,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怎么办》等,以及曾影响了几代中国人的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科斯莫杰米扬斯卡娅的《卓娅和舒拉的故事》。在文学理论方面也在向苏联文学学习和借鉴。青少年时期读的文学作品,很容易影响到以后人生道路的走向,俄苏革命文学不仅引导杨沫选择了共产主义信仰,也对她的文学创作产生重要影响。俄苏文学对杨沫小说创作的影响和启迪是明显的。苏俄文学为她提供了巨大的创作动力和源泉,也成为一种创作模板和典范,使得杨沫的小说带有诸多俄苏文学的印痕与气质。

杨沫走上革命之路就有着俄苏文学的影响。杨沫曾回忆道:“我为什么能够走上革命的道路,我为什么能够成为一个作家写出一些作品来,那也是和世界各国作家的富有深刻思想内容的作品的启迪分不开的。读了18、19 世纪伟大作家的作品,曾经使我向往自己要有一颗诚实、高尚、纯洁、美丽的灵魂。十几岁时,当我读了我国当代最著名的女作家谢冰心女士的《寄小读者》后,少年的心灵得到了美的享受,培养了我对文学的爱好。30年代,当我读了苏联革命作家的作品和我国丁玲女士的一些小说后,他们坚定了我走向革命的意志和信心——它同时也教育、鼓舞了千百万像我一样的青年走上了立志改变旧中国的道路。文学的社会作用是巨大的。”[2]

俄苏文学带给杨沫创作的灵感和启发。杨沫在1950 年10月14日的日记中写道:“在反法西斯的战争中,卓娅和舒拉的故事,丹娘的故事——英勇忘我的苏联青少年的爱国行动,使我激动。我自然的想起抗日战争时期,我们也有多少青少年为保卫祖国而英勇献身;又有多少群众、干部、战士牺牲自己保卫祖国的英雄事迹。想着、回忆着,不知不觉我的热泪竟夺眶而出。于是我想,一定要把这部小说写出来!把它贡献给那些为祖国而牺牲生命的勇士。”[3]并决心通过对优秀的俄苏作品的阅读与学习,“多用点功,研究一篇作品为什么好,好在哪里,怎样学习并应用到自己的作品中去”(同上第37页)她积极地在俄苏文学中汲取营养。

俄苏文学的对杨沫创作有着直接影响。特别是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对杨沫的创作影响非常大,《青春之歌》最初的名字为《千锤百炼》,就隐含了“钢铁的锤炼”之意。她在1951年9月22日的日记中写道:“今天闲中翻阅《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保尔·柯察金的自述,又激发我想起久已想写的那本书来。我想还是大胆的写吧!”[4]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小说浓厚的“自传性”和“青春成长”色彩也被杨沫借鉴和采纳。俄苏文学的创作主题、体裁、风格内涵以及叙事结构都对杨沫的小说创作有着深刻影响,这不仅是当时历史和社会的大政治环境及当时的文学思潮影响所致,也有杨沫自身的主动效法和学习。杨沫自幼所带有的桀骜不驯、勇于反抗与崇尚浪漫、富于幻想令她更容易接受苏俄文学的革命浪漫主义创作模式,使她在她的作品中很快地对俄苏文学产生了回应:杨沫在选题上紧密围绕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和战争,以“革命”为主题;在手法上采用长篇小说的样式筑就鸿篇巨著;推崇革命英雄,弘扬革命精神;并有着俄苏文学传统的人道主义精神,融入了浪漫主义因素,在情感上对人物予以关怀。《青春之歌》的优势,从复杂的历史背景、斗争环境以及人物的爱情纠葛与政治分野中,不仅表现事件的曲折过程和人物之间的错综关系,而且注意到揭示时代、环境、人际关系对人物内心情感的刺激、推动、催化和调整,各色人物的心理活动历程及时代所赋予的印记,又不失普通人的特性。林道静的不幸、追求、抉择处处扣人心弦,她的方向在三十年代的知识青年之中具有高度的代表性,在今天的现实中无疑也有她特别的教育意义。(全文完)

参考文献:

[1]钱中文.巴赫金全集〔Z〕3.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512

[2]杨沫.青蓝园——杨沫母女共写家事和女性世界[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4.65、66.

[3]杨沫.自白——我的日记杨沫文集.六[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4.109.

[4]杨沫.自白——我的日记杨沫文集.六[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4.159.

(乔云霞系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新闻界人物研究所所长)

作者:乔云霞

第4篇:花之歌 阅读答案

花之歌

我是大自然藏掖在心中,吞吞吐吐,终于说出的一个词。我是从蓝色的天幕掉落到碧绿的草毯上的一颗星星。我是风雨的女儿。冬天把我孕育,春天把我降生,夏天把我培养,秋天催我入梦。我是恋人的馈赠,婚礼的桂冠。活人向死者授予的最后礼品。清晨,我与微风相互,宣告晨光来临。夜晚,我与鸟儿做伴,一起送走光明。 我摇曳于平原,把它装扮;我呼吸在空中,把它熏染。我若睡去,黑夜无数只眼睛对我凝视;我欲醒来,我要用白昼的眼睛眺望。我饮吮露水的酒浆,倾听黄莺的歌唱,在野草的掌声中鼓动。我永远眺望高空,以便看到光明,而不去看我的身影。这一哲理,人们至尽尚未学成。

1.第一自然段中的“我是大自然藏掖在心中,吞吞吐吐,终于说出的一个词”中的藏掖如何理解?

2.为什么说"我是风雨的女儿"

3.作者对于花的想象描写来源于生活,请说说你对第三自然段的理解.

4.最后一句“这一哲理,人们至尽尚未学成。”的“哲理”指什么?

1.“藏掖”是怕人知道或看见而竭力掩藏在这句话中是指开花前的孕育过程。

2.因为经历了风雨之后花才会竞相开放。

3.恋人相互馈赠礼品首先是鲜花结婚时新人、新物等都被鲜花所笼罩为了祭奠死者活着的人也常常选择鲜花。

4.指不去孤芳自赏、矫情自怜追求光明是它的向往。

第5篇:阅读世界书本 不负青春时光

阅读世界书本

不负青春时光

共育早知道

(一)在老师的引领下,父母的参与下,明白旅行的真正意义。走进大自然,发现自然生命之美,愉悦身心,做一个健康人。

(二)培养生活技能、集体观念、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养成自理自立、文明礼貌、互勉互助、吃苦耐劳,艰苦朴素等优秀文化品质和精神,做一个优秀人。

(三)通过查、读、观、写、说、画等形式,传承民族文化和精神,陶冶性情,体验精彩人生,做一个幸福的人。

教学方向盘

1. 微信群帮助家长明确研学旅行的意义。 2.明确研学目的和地点。 3.找攻略、写研学计划。

4.亲子共旅,欣赏自然风光,感受人文魅力,参与亲子活动。

5.将研学中所见、所闻、所感,做成相册、每篇,写下心得体会等,在研学途中不断学习,完善自我。

小小资料袋

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说过,学校有两大任务:一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二是指导和帮助学生“作为人的一般发展”。研学旅行就是帮助学生作为人的发展的一种方式,是将旅游和学习完美的结合。它能实现知行结合。“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著名作家余秋雨先生甚至曾提出“路就是书”的观点。研学旅行,就是路和书的融合。随着教育形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成为助推学生素质教育全面实施,核心素养全面发展,引导学生主动适应未来社会的三大领域。这三个方面不是孤立的。在过去,家校之间的交流沟通往往只依赖于“家长会”,研学旅行的实施会提供更多的机会让老师、学生和家长之间讨论学习之外的问题,利于家长和老师发现学生性格、爱好、社会责任、探索能力、同伴友好、自理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其它方面的特点。学生能修炼“有价值的生活能力”,不仅获得具体的日常生活能力,更能提升自由选择的能力,从而达到自由地选择、开发和实践自己的人生计划,自由地发现自身全部价值的潜力。

第6篇:《大自然之歌》阅读答案

阅读理解关键是掌握解题的正确的方法,只有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任何阅读理解方面的题目应该都难不住同学的。

大自然之歌

①在整个世界,除了水,我最喜欢的就是森林。

②森林多么好。森林有花有草,森林有云有雾,森林有风有雨,森林有泉有湖……

③森林有诗。

④花与树的缠绵,云与雾的交融,风与雨的相伴,泉与湖的交响,无处不是诗的流淌。云聚云散是诗,花谢花开是诗,草飞草长是诗,月圆月缺是诗。森林是诗的宠儿。

⑤走向森林,常常是我的梦想,我的渴望。

⑥在森林任何一个无人知晓的角落,都会有风吹落潮湿的种子。季节更替,在森林到处荡漾的,是人的自由意志。倾听森林的语言,你将成熟,聪明,坦荡,洞悉真理……生活的困惑与感伤随风而逝。走在森林,你会发现你是快乐的,森林是无声的呼唤,充实了你原本空洞的灵魂。

⑦因为惰性和缺乏勇气,我任从自己常年被囚禁在嘈杂的城市。城市也是森林。楼群

像树林,只是没有枝叶没有花朵没有果实,没有令人恋眷的狗尾巴草的清香。孩子们长大了,不会唱“采蘑菇的小姑娘”。楼群的颜色顽固,隐去了季节的界限;窗口在夜晚筛下星星,挤窄了无边际的想象;钢筋水泥傲然挺立,带来了坚硬工具的压抑。这是化工森林。在这里,躺着的心事结成青苔,站立的思想竞争阳光,人们掩起私下里表情丰富的脸庞,让善意和温情在陌生中蛰伏窥望。

⑧只有森林才会有真正的歌唱。森林的歌,嘹亮、清逸而深远。森林里最多的是树,每棵树都是歌手。

⑨走进森林,走进歌声,走进激动的曲调和流畅的节奏。带着幻变的梦境,灵感和鸟语花香,离开城市的喧嚣,演奏自己的乐章。让漫天的音乐的羽毛,化作无边的新绿与嫩黄。等待心灵的撞击,等待灵魂的再生。

⑩每次我都会力图进入森林的深处。穿过茂密的、散发着浓郁的树脂和草莓香味的松树林,心里泛起一种甜丝丝的快感。林中的湖泊像美人的镜子,波光粼粼地闪烁在无边森林的怀抱,映照着蓝天的纤尘不染和青山的雄浑与妩媚。

⑾头上树桠上,这儿那儿站着不知名的鸟。它们大大方方、满不在乎地站着。不时地懒洋洋地一跳。有时候落到离你很近的地方,然后又扑扑地飞起,它们拨起的风,直朝你脸上吹过

来。柔顺的,毛茸茸的松鼠就在附近无忧无虑地跳来跳去。有时候会突然停下来,蹲在离你最近的树枝上和灌木丛中,睁大眼睛滴溜溜地打量你。所有的生灵都充分享受着作为这片树林的天然主人的特权。

⑿森林无疑有一种凝重的隐喻性质,暗示出生活最为深沉的一面。森林是生命的典范,告诉人们生命的原始法则。

⒀契诃夫是那般动情:“不可思议的大森林啊,你永远放射着光辉,美丽而又超然,你,我们把你称作母亲,你本身包括了生与死,既赋予生命,又主宰灭亡。”

⒁风拂过思绪拨动迷离的眼神。卷起的红松皮被阳光照耀,摘它一片,发现东风沉醉于此的秘密:暗香诱着彩蝶,在树木之间传递着甜蜜。绿肥红瘦都被遗忘,而你将保留森林中的这一缕暗香;等有一天终于不能呼吸的时候,就融入树下的泥土,无声地悠悠地去到森林的漩涡深处,肃穆,庄严,神秘,而心,颤栗。然后在返青的季节,同蚂蚁、蚯蚓和飞虫、同所有卑微的生命一起,用柔软的头颅叩开泥土的门,迎接春天的来临。一声鸟鸣,心便永不寂寞。

1.阅读⑤ ⑥两段,说说走向森林是“我的梦想,我的渴望”的原因。(2分)

2.从修辞方法的角度简要分析第④段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4分)

3.文章主要写自然森林,第⑦段却详细描述了化工森林,有何作用?(3分)

4.纵观本文,作者在文中书写了什么情怀?又给你什么启示?(4分)

《大自然之歌》阅读答案

1.(1)森林带给人自由思考空间;(2)森林使人成熟,聪明,洞悉真理;(3)森林让人坦荡,消除困惑与伤感;(4)森林充实人们空洞的灵魂。(5)森林抚慰人们疲惫的心灵。

2. 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突出森林中的各种自然事物和谐共处的特点,营造出一个充满诗意的自然环境。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用诗一般的语句铺排出各种自然事物在森林里的变化,增强了语句的气势,表达作者对森林的诗一般的独特感受。

3. 此段用浓重笔墨描绘了一片化工森林(住在城市的感受),与上下文描绘的自然森林(走在自然森林的感受)做对比,突出了自然森林给人自由,给人快乐,给我智慧,让人充实,给人诗意感受等特点。

4.作者试图用对森林的多种感受表达对美好环境的向往、对生活的热爱,在自然森林中感受到了生命的循环回复、生生不息的自然法则。

第7篇: 篇一:让青春伴随着书香成长阅读答案

在共青团十七大上,刘云山同志寄语广大青年,要有 读万卷书 的志向,让青春伴随书香成长。的确,青年人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需要如饥似渴地阅读,但也需要科学的读书方法。

想起上个世纪30年代初,蔡元培应邀为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读书指导》第一辑作序,开篇就以 点石成金 的故事来说明读书方法的重要性。他说那位穷人不要 金子 而要吕洞宾金手指的态度,在 为道日损 的道教上,固然大失所望;但在 为学日益 的科学上,是最不可少的。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是也!

昨天的文盲是目不识丁的人,明天的文盲是不会学习的人。 会学习之难,难就难在学习方法上。德国大科学家赫姆霍兹说过: 我既然把自己比作山间的旅游者,他不谙山路,缓慢而吃力地攀登,不时要止步回身,因为前面正是绝境。突然,或是由于念头一闪,或是由于幸运,他发现一条新的向前方的蹊径。等到他最后登上了顶峰时,他羞愧地发现,如果当初他找到了正确的道路,也许早就到了他期望的巅峰。 这段自白,再清楚不过地说明了他在治学中走过的一段曲折的道路,也道出了掌握正确学习方法的必要。

处于信息爆炸时代,没有浅阅读,就难以掌握必要的信息,但不能将此代替 深阅读 。所谓深阅读,乃是系统读那些丰富我们人文素养的书,读那些强化我们专业素养的书,读那些陶冶我们思想情操的书。须知,那些大学问家的身后,都是有深阅读铺就的基石。那些事业上有大建树的人,往往都有深阅读相伴随。青少年时期是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养成深阅读习惯,才有正确的价值观,也才能开阔视野、开拓思维。不认清这一点,青年人就很容易坠入浅阅读的泥淖。

去浮躁气、功利心,阅读反而如春风化雨,最能滋养心田,不仅使生活添了意趣,更让心灵多了养分。古人把阅读当作一种习惯、一种享受,乃至一种境界。明代诗人于谦在《观书》一诗中写道: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以这种心境阅读,如煲汤,煲出的是精华;如品茗,品出的是回甘,而渐入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的佳境。此时,自有 书香 扑面来,直抵心灵、浸润灵魂。

在读书问题上有件历史趣事。有一条哲学小道,谢林、黑格尔等每天清晨或傍晚散步,碰面打招呼的第一句话是 你今天又哲学了吗? 有 你好 的意思,更多的是 你今天又读书思考了吗 的意思。如何读书,可能有许多具体方法,但最根本最管用的方法莫过于独立思考。从阅读中见出疑问,在求知中注重思考,在他人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力求更为切近客观的道理,引出自己的见识,并用之于实践。读到这个份上,才如哲学家冯友兰所说的 是在用脑子读书,而不只是用眼睛读书 ,并进入 把死书读活,使书为我所用 之境。

美国心理学巨匠威廉 詹姆斯有言: 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凡事同理,读书亦如是。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必能 点石成金 ,真正把读书变成通向进步和成功的阶梯。(向贤彪) 原标题:让青春伴随着书香成长(人民论坛) 转载地址:

篇二:让青春伴随着书香成长阅读答案

这篇文章来源,欢迎访问初中生作文网(czzww),希望您能在这里找到你需要的作文,你也可以来发表您的作文。收获那一份爱 以上了忙碌初三的我,在想,这三年来,我到底收获了什么?友情?已被细... 不同的我 一转眼之间,一年光阴过去了,我变了变的成熟了从一个小男孩变成一个老爷们... 学会宽容的议论文 一脚踩扁了紫罗兰,他却将香味留在了脚上,这就是宽容。在生活中应... 它伴随着旅程 眺望巴黎,埃菲尔铁塔是独特的风景,探索埃及,金字塔是神秘的风景,聆... 你有一颗透明的心 有些人,也许普通,也许卑微,但平凡中,却透着一股伟大的力量,在... 俯视高山傲视苍穹 如果我是一只雄鹰,即使在暴风雨中,我也会勇敢地遨翔在高山之颠,... 篇三:让青春伴随着书香成长阅读答案

让青春伴随着书香成长阅读全文,说说作者在本文要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结城千绘2014-11-14篇四:让青春伴随着书香成长阅读答案

在共青团十七大上,刘云山同志寄语广大青年,要有“读万卷书”的志向,让青春伴随书香成长。的确,青年人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需要如饥似渴地阅读,但也需要科学的读书方法。

想起上个世纪30年代初,蔡元培应邀为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读书指导》第一辑作序,开篇就以“点石成金”的故事来说明读书方法的重要性。他说那位穷人不要“金子”而要吕洞宾金手指的态度,在“为道日损”的道教上,固然大失所望;但在“为学日益”的科学上,是最不可少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是也!”

“昨天的文盲是目不识丁的人,明天的文盲是不会学习的人。”会学习之难,难就难在学习方法上。德国大科学家赫姆霍兹说过:“我既然把自己比作山间的旅游者,他不谙山路,缓慢而吃力地攀登,不时要止步回身,因为前面正是绝境。突然,或是由于念头一闪,或是由于幸运,他发现一条新的向前方的蹊径。等到他最后登上了顶峰时,他羞愧地发现,如果当初他找到了正确的道路,也许早就到了他期望的巅峰。”这段自白,再清楚不过地说明了他在治学中走过的一段曲折的道路,也道出了掌握正确学习方法的必要。

处于信息爆炸时代,没有浅阅读,就难以掌握必要的信息,但不能将此代替“深阅读”。所谓深阅读,乃是系统读那些丰富我们人文素养的书,读那些强化我们专业素养的书,读那些陶冶我们思想情操的书。须知,那些大学问家的身后,都是有深阅读铺就的基石。那些事业上有大建树的人,往往都有深阅读相伴随。青少年时期是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养成深阅读习惯,才有正确的价值观,也才能开阔视野、开拓思维。不认清这一点,青年人就很容易坠入浅阅读的泥淖。

去浮躁气、功利心,阅读反而如春风化雨,最能滋养心田,不仅使生活添了意趣,更让心灵多了养分。古人把阅读当作一种习惯、一种享受,乃至一种境界。明代诗人于谦在《观书》一诗中写道:“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以这种心境阅读,如煲汤,煲出的是精华;如品茗,品出的是回甘,而渐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佳境。此时,自有“书香”扑面来,直抵心灵、浸润灵魂。

在读书问题上有件历史趣事。有一条哲学小道,谢林、黑格尔等每天清晨或傍晚散步,碰面打招呼的第一句话是“你今天又哲学了吗?”有“你好”的意思,更多的是“你今天又读书思考了吗”的意思。如何读书,可能有许多具体方法,但最根本最管用的方法莫过于独立思考。从阅读中见出疑问,在求知中注重思考,在他人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力求更为切近客观的道理,引出自己的见识,并用之于实践。读到这个份上,才如哲学家冯友兰所说的“是在用脑子读书,而不只是用眼睛读书”,并进入“把死书读活,使书为我所用”之境。

美国心理学巨匠威廉·詹姆斯有言:“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凡事同理,读书亦如是。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必能“点石成金”,真正把读书变成通向进步和成功的阶梯。

编辑: 闫凤婷篇五:让青春伴随着书香成长阅读答案 上午好。

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2013届学生毕业典礼。此时此刻,我和大家一样激动。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学校领导和全校师生员工,向顺利完成学业的2013届全体学生表示热烈祝贺,向呕心沥血培育同学们成长成才的各位老师表示诚挚的感谢,向含辛茹苦供养同学们完成学业的家长和亲友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同学们,草木生发需要沃土,人才成长需要环境。大学作为人才成长的摇篮,最重要的使命就在于培养人才,为人才的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带着这样的使命,多年来,学校始终坚持走开放式、国际化办学道路,坚持把培养具备全球化视野、跨文化沟通能力与国际竞争力的国际化人才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努力为同学们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我们借鉴国际先进教育理念,整合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建设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顺利完成了博士立项建设任务,跨入陕西省“十二五”期间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行列;创建acca、cima、cfa等教改班,受到社会各界广泛赞誉;延揽国内外一流师资,一批国际知名的学术大师站上了西外讲台,一批陕西“百人计划”专家加盟西外团队;营造独具特色的文化氛围,志愿者服务、文化艺术节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成为同学们展示风采的舞台。

这些年,学校和同学们一起成长。对学校来说,每一步跨越都来之不易,对同学们来说,每一步成长都弥足珍贵。在四年的成长过程中,同学们刻苦钻研、勇于创新、投身实践,让宝贵的大学时光充满了属于你们每个人的精彩。因为有扎实的专业基础,你们在高水平学科专业竞赛中与98

5、211院校学生同台竞技,毫不逊色,勇夺桂冠。因为你们的真情付出,2010年世博会、2011年世园会才如此精彩,建校60周年校庆庆典才更加辉煌。因为你们的勤奋创新,《老外带你看西安》节目让大洋彼岸的观众对古城西安兴趣盎然,“萌版彭丽媛”插画在网络迅速走红,让社会各届对西外学子刮目相看。学校因你们而自豪! 同学们,大学时光,演绎了你们的精彩,成就了你们的辉煌,但我们不能忘记,师长的教诲、同学的帮助,家庭的牵挂、社会的关爱,当然也有困难和挫折的磨砺,才让你们更加成熟自信。希望你们以感恩的心态看待大学。感恩你们的老师,感谢他们无私地传授你们知识;感恩你们的同窗同学,感谢他们曾经与你结伴同行;感恩你们的父母朋友,感谢他们时时刻刻的牵挂付出;还要感恩你们遇到的困难和挫折,这些砥砺了你们奋发的勇气和前行的毅力。 同学们,从今天起,你们即将告别熟悉的西外,告别朝夕相处的同学,告别传道授业的老师,告别让人留恋的大学校园,带着美好的回忆,带着青春的梦想,走向更加广阔的未来。在今后的道路上,还有很多未知领域等待你们去探索,还有更大的挑战等待你们去迎接。或许你们已经设定好了人生下一阶段的奋斗目标,然而你们既要仰望星空,让理想引导你们前行的脚步,也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好人生的每一个阶段,更要坚持自己的选择,义无反顾地走下去,在人生未知领域中寻求更大的收获,在未知的地平线中去体验并发现快乐。 探索未知、发现快乐,需要我们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人生必须用知识来丰富和充实,来克服前进路上的困难和迷茫。希望同学们有读万卷书的志向,坚守终身学习的理念,让青春伴随着书香成长;有行万里路的气魄,坚持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在火热的实践中增长见识、提高本领,让青春的翅膀因实践的历练而更加坚强。

探索未知、发现快乐,需要我们不断创新,积蓄成长的力量。创新是一种品质。因为创新,我们才能够突破困境,赢得发展的机遇和空间,实现跨越发展。希望你们树立奋勇当先,勇攀高峰的精神,树立超越前人、超越自我的勇气,树立不怕失败、百折不挠的意志,在不断求索中积累经验、取得突破;在磨难和挫折中让自己的内心更加强大,得以升华。 探索未知、发现快乐,需要我们辛勤努力、不断进取。无论处于什么样的环境,无论处于什么样的人生起点,都要依靠勤奋努力,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希望你们牢记使命,坚定理想,拼搏奋斗,用坚定有力的步伐,脚踏实地的工作,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

探索未知、发现快乐,需要我们坚守奉献社会的责任。不管社会风气如何变幻,我希望你们坚守奉献意识,把个人发展自觉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潮中,以自己所学服务社会,用自己的知识回报人民。不要迷失自己的方向、目标。要以坚定的意志,宠辱不惊的态度,矢志不渝地向着理想迈进。

同学们,西安外国语大学是承载着历届西外学子成长记忆、奋斗历程的地方,将永远成为大家的精神家园。无论今后你们身在何方,你们将永远能够感受到母校的牵挂和目光。母校愿意与你们分享快乐、分担风雨,母校将永远关注你们,支持你们! 谢谢大家。

第8篇:《在那青春叛逆的日子里》阅读附答案

在那青春叛逆的日子里 读初三时,我们班乱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潇洒惆怅,风趣幽默却管不住学生的数学老师兼班主任挥泪和我们作别,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很土气的老头。凭心而论,他的课讲的很明白,很难懂的问题,他三言两语就能解释清楚,可惜的是他从不说一句笑话,和原来的数学课堂相比,郁闷的令人窒息,于是我们给他起了一个非常难听的外号:“老闷”。但我们最不能忍受的是他的刻薄,同学们有时回答不出问题来,他便一改沉闷的样子,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令我们恨不得找地缝钻进去。有一次他让我背诵一个定理,我背错了,他居然拿着教鞭指着我的鼻子说:(A)“呵呵,你看人家袁双霞同学,自己开创了一个袁氏定理。”全班哄堂大笑,我的眼泪不争气地滚落下来,他并没因为我的眼泪而产生恻隐之心,而是变本加厉,故意拉长了语调。加重了语气,说:“别

我几乎带着仇恨学习数学的,我要让他看看,我不是他说的那样无能与可笑,我要让他知道,我不是一个只会哭鼻子的小女生。我疯了似地学数学,所有的课余时间,我都用在了那些曾经让我头疼的定理公式上。期中考试的时候,我的数学是全年级唯一的满分。

我买了一大袋糖果,在课余的时候发给同学们,我站在凳子上,高举着我的试卷,大胆而嚣张地说:“各位同学,我要让‘老闷’看看,我的眼泪不是流给莫斯科的,我的眼泪是我前进的动力。‘老闷’,他可以打击我的心灵,但打不倒我的精神。”同学们边笑边鼓掌,但后来,都蹑手蹑脚地缩回了自己的位置,教室里一下子静下来。

我看到,“老闷”很茫然地站在我的面前,我的腿一软,咕咚掉下凳子,“老闷”指着我手里的糖果,居然是开心的样子,“是该请客啊,这次你是全年级唯一的满分„„”我死死地咬着下嘴唇,什么也不敢说。

“老闷”笑嘻嘻地从我的口袋里挑了一块白色的奶糖,当众剥开,放进嘴里,对着寂静无声的我们说:“同学们,下次,谁考到袁双霞这么好,我请客。”说完,他背着手,哼着小曲出去了。但我的心却越发的沉重,我们谁都搞不懂“老闷”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那段日子,我不敢看“老闷”一眼,看到他我就装作低头没看见。他上课的时候,我也是一直不敢抬头,我想他肯定会找机会报复我的,我默默地做好了承受一切的准备,包括叫家长,甚至退学。“老闷”却没表现出一点异样来,备课、上课、批改作业、批评同学,一切都是外甥打灯笼——照(舅)旧,但我的数学成绩在急剧地下滑。

一次,“老闷”讲课的时候,提了个问题,同学们一起回答,“老闷”却愣愣地说:“大家声音再大点,我听不清。”同学们愣了,我也愣住了,声音这么大,“老闷”居然没听清。于是我们提高声音重复了一遍,“老闷”这才说:“这个声音还差不多。”隔了一会儿,“老闷”又说:(B)“有件事不能不告诉同学们一下,医生说我最近由于上火,引发了一个毛病,叫间歇性耳聋,也就是说,我的耳朵,经常会有听不清的时候,希望同学们回答问题尽量大声点。”那一刻,我如释重负,难怪“老闷”还那么快乐地和我们一起吃糖,难怪“老闷”没对我采取任何行动,原来他没听见我那段“精彩的演讲。”

当窗外的小白杨出落得青翠欲滴亭亭玉立的时候,我们迎来了没有硝烟的战斗,因为“老闷”的严厉与挖苦,我们班打了一个漂亮仗,一张张重点高中的录取通知书让我们理解了“老闷”的苦心:那样松散的一个班级,如果没有严厉这把尚方宝剑,怎能在半年多的时间里快速转变?告别母校的时候,“老闷”笑容满面地和我们说再见,我们也很快乐很大声地和他说再见,这时“老闷”说了一句话,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了我。

“老闷”说:“拜托同学们了,我这个耳朵再也受不了这么大声了。”然后,“老闷”居然孩子似的和我做了个鬼脸。我的笑容傻傻地凝固在脸上。一个老师,在一个孩子叛逆的青春里,为了她的前途,压抑了火气,牺牲了自尊,用宽容和谎言,无怨无悔地为她编织一个成长的摇篮„„1.分析文中画横线句的语言描写,说说“老闷”说话的用意各是什么?(4分)A处: B处: 2.文中的哪些举动表现了“我”数学考满分后的得意忘形?(3分)3.文中的“老闷”给人印象很深,结合全文,说说他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4.从小学到初中,你与老师之间肯定也有过一些难忘的故事,请写出其中的一个,与大家分享。(不少于50字)(3分)

1、4分(表述符合文意即可得分)A故意讽刺,激起学生奋起学习的斗志B用一善意的谎言让学生以为他听不清,从而为之前的过分做法卸去心理负担

1、 我站在凳子上,高举着我的试卷,大胆而嚣张地说3分

2、 土气的老头 刻薄 严厉 为了学生的进步甘愿牺牲自尊,用宽容和谎言无悔无怨的帮助孩子成长3分

3、 略3分(必须50字以上,难忘,书写工整)

第9篇:《杠杆阅读术》阅读笔记

之所以阅读这本书,是为了提高阅读的效率。之前在锐捷网络的时候,听说刘总很喜欢读书,每当他想学习某项知识的时候,就买6本相关领域的书,另外他一年读300本书,我当时感觉非常惊讶,但是后来看了刘总推荐的《杠杆阅读术》才明白这是可以办到的,这本书的作者每年阅读400本书,以下是这本书的杠杆笔记。

为什么读书?读书是最经济的投资,因为只需要花几十块钱就能学到别人用一辈子总结出来的经验。读书所能带来的价值绝对是买书钱的一百倍。当然这里指的是经验性的书。阅读杠杆书的本意为通过花费少量的时间高效的阅读大量的书去学习,从而产生更大的价值。有人会说我很忙没时间读书,之所以忙到没时间读书,所以你才要读书。当遇到任何问题都可以通过读书解决(感情,生活,工作)。

如何读书?当你要解决一个问题,可以选这个问题相关的几个专业书籍来读,通过阅读不同的作者写的书,才能全面的了解问题的实质和找到更有效的解决方案。也可以在别人的基础上总结出自己的知识。扫读,通过跳读段落来读书,当读到感兴趣或者很好的内容,再仔细阅读上下3行的内容。

通过笔迹来征服书籍,而不要担心弄脏书,每当你看到好的内容就在书上画线,看到经典的内容加打星形标记,有什么体会就在空白处写下,然后把这页折一个角,那么一本书折的角越多,说明这本书价值越大,反之看了10几页之后一个角都没有折,就可以考虑不必再读下去了,通过这种方式看完之后你就把书读薄了,然后将这些重点整理到电脑里,打印出来反复的读和运用,这样你就把书读厚了。用笔记来征服书籍这招,我用了一年之后,发现对于阅读有很高的推动力,心里总是会想去书中画上几笔,直到把书画完。

上一篇:38暑假挂职实习心得下一篇:忠诚干净担当党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