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刺口并发症临床统计及处理心得

2022-09-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在介入治疗过程中, 以seldinger技术穿刺是常见的建立血管通道方法, 该方法经过多年的临床应用证实是一种简便安全的方法, 但并发症是不可避免的, 出血、血肿、瘀斑、血管迷走神经反射、动脉瘤及动静脉瘘是常见的并发症, 统计我院开展血管性介入手术3000例, 对以上穿刺口并发症进行统计分析, 以期望对这种方法的应用及改进有帮助。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取我院自2000年以来所做血管介入手术病例3000例, 所选病例均选择股动脉为穿刺动脉, 所有病人均采取seldinger穿刺技术。在术前均对患者的血小板、出凝血时间等情况进行检测。鉴于凝血异常的患者并发症出现的几率无法控制故选择检查结果正常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

2方法

选择采取seldinger穿刺技术穿刺股动脉的病例。拔管后对穿刺血管压迫止血15~20min, 并在术后对穿刺口进行加压包扎并术肢制动24h, 在术后即时至术后4周进行随诊观察, 对其并发症进行观察统计, 包括出血情况、血肿、淤血、血管迷走神经反射、感染, 并远期观察有无动脉瘤及动静脉瘘的形成。

3结果

3000例病例, 出现出血情况29例, 出现血肿、瘀斑313例, 出现血管迷走神经反射1例, 出现动脉瘤1例, 出现股动静脉瘘1例, 无感染病例。统计结果并发症出现率12%。

4讨论

Seldinger技术穿刺股动脉是介入治疗中建立血管通道的常见方法。该方法简便安全, 操作简单, 并发症易控制。

从我院患者统计情况来看, 在规范按压止血及加压包扎后, 患者出现并发症的几率很小, 以下是我们在实际操作中的体会。

(1) 做好各项有关的化验及其它检查, 特别要注意病人的出凝血时间。有凝血功能障碍术前适当应用止血药。

(2) 术前向患者介绍介入手术的目的, 简单的手术过程, 使患者对手术了解, 消除对手术的恐惧、紧张和焦虑等心理反应。在手术过程中能保持心理稳定, 减少血管和肌肉痉挛发生的机会, 以保证穿刺的顺利进行。

(3) 检查手术的皮肤准备情况, 做好穿刺部位毛发处理, 消毒以穿刺口为中心周围20cm的范围, 常规消毒两侧腹股沟区, 以便一侧穿刺失败换对侧。术中严格作好无菌操作。

(4) 术中鞘组和导管应尽量选择小号的, 如血管造影和动脉内灌注应选择5F以下的导管, 防止血管穿刺口损伤过大, 不易愈合。

(5) 在灌注化疗药物结束后应将导管内的化疗药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防止拔管时化疗药物渗入皮下造成坏死。

(6) 导管拔出后压迫穿刺部位应在15~20min, 凝血机制差的病人时间应延长到30min, 且加压包扎应加强, 密切观察该侧肢体的血运情况, 避免过度加压包扎引起末梢循环障碍。

(7) 绝对卧床24h以上, 并嘱咐患者减少穿刺部位活动, 以防包扎松脱造成出血, 以及尽量少做使腹压增加的动作, 如:屏气, 同时要确保穿刺部位加压包扎牢固, 并用沙袋压迫。24h内密切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出血、血肿, 如有活动出血倾向, 要及时进行处理。血肿较小者, 往往会自行吸收。血肿较大就要及时进行处理:轻者可用透明质酸酶150~300U在血肿处注射以帮助其吸收, 重者先局部热敷, 然后静脉注射肝素100~150mg, 再无效则行手术切开, 减压止血。出血明显的病人还需再次压迫止血。

(8) 留置鞘组的病人应保持仰卧位, 以免其他体位鞘组牵拉血管穿刺口, 留鞘时间不超过48h, 拔鞘时应将鞘组及穿刺口再次消毒。

(9) 血管迷走神经反射多发生在动静脉鞘管拔管时, 产生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原因是血容量相对不足及疼痛刺激引起迷走神经反射性增强[5], 血管迷走神经反射是一种比较严重的并发症, 主要表现为在拔管时出现不同程度的血压下降、心率减慢、出冷汗、恶心、呕吐等症状, 甚至出现晕厥, 这是应密切观察患者的血压和心率情况, 并减轻压迫力度, 同时静脉注射阿托品1mg, 症状迅速缓解。

实践证明, 经过以上预防处理措施, 血管性介入穿刺口并发症会得到很好的控制。对病人的预后起到积极的作用。

摘要:在介入治疗过程中, 以seldinger技术穿刺是常见的建立血管通道方法, 统计我院开展血管性介入手术3000例, 对穿刺口并发症进行临床统计。结果出现出血情况29例, 出现血肿、瘀斑313例, 出现血管迷走神经反射1例, 出现动脉瘤1例, 出现股动静脉瘘1例, 无感染病例。证实seldinger技术简便、安全, 值得推广。

关键词:seldinger穿刺技术,穿刺口,并发症

参考文献

[1] 李莲玉.介入诊疗股动脉和桡动脉穿刺的并发症及其护理[J].当代护士 (专科版) , 2011 (1) .

[2] 唐清荣, 张会妮, 王安杏.心血管介入术后股动脉鞘管拔除前后及相关并发症的护理[J].吉林医学, 2010 (18) .

[3] 郑亚西, 邱红梅, 汪贵元, 等.心脏介入诊疗后股动脉穿刺点序列观察体会[J].护士进修杂志, 2004, 19 (11) :1305.

[4] 戚跃勇, 邹利光.经皮股动脉穿刺的常见并发症[J].重庆医学, 2004, 33 (90) :1408.

[5] 于桂香.介入诊疗后血管径路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及护理进展[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4, 20 (11) :51~55.

上一篇:当前我国中职化学实验教学中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下一篇:集团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途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