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临床治疗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探讨

2022-09-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糖尿病患者并发冠心病的风险较大, 临床上治疗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时多采取常规降糖治疗方案、冠脉介入治疗等, 而在冠脉介入术后存在并发症风险[1], 因此, 临床上需针对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实施合理的护理干预措施, 以减少其并发症的发生, 改善预后。该研究旨在探讨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临床治疗中并发症的护理方法。为此, 将2015年1月—2016年12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100例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纳入研究,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5年1月—2016年12月, 将该阶段在该院接受治疗的100例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纳入进行研究, 均符合该研究纳入标准: (1) 经冠脉造影明确证实为冠心病; (2) 具有糖尿病史; (3) 对该研究知情, 自愿参与。排除意识障碍、认知障碍、精神障碍等患者。该研究经医院伦理学委员会批准。

采取计算机数字随机分组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每组50例, 其中, 对照组患者的年龄分布于50~81岁之间, 平均为 (64.75±12.37) 岁, 包括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23例;观察组患者的年龄分布于53~82岁之间, 平均为 (65.03±12.41) 岁, 包括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22例。两组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年龄、性别等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组间可比。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 按专科一般护理常规护理, 遵嘱用药, 对患者用药进行指导, 并对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进行严密观察。

观察组采取综合性护理干预, 具体如下: (1) 健康教育:结合患者的年龄、文化水平、理解能力以及疾病认知程度, 对患者实施分层次的健康教育, 为患者详细讲解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治疗方法、常见并发症、相关注意事项等, 对患者的认知误区予以纠正, 帮助患者建立正确的疾病认知, 并告知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的重要性。 (2) 心理护理:与患者进行良好沟通, 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以及诱发不良情绪的原因, 针对其心理状况, 对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 引导患者学会自我调节情绪, 学会放松身心, 并在护理操作时为患者讲解该项操作的必要性, 以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 获得其配合。 (3) 社会支持护理:与患者亲友进行沟通, 告知其“良好的社会支持对患者病情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并督促患者亲友为患者加油打气, 积极鼓励患者, 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决心。 (4) 并发症护理:严密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体温等生命体征, 对患者手术穿刺部位进行严密监护, 并对患者的血糖进行密切监测, 一旦血糖出现波动, 应立即予以控制。3个月后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相关的评价及回访。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生活质量评分、护理满意度, 其中, 生活质量评分采用GQL-74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量表, 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物质生活、社会功能这4个维度, 单项满分均为100分, 得分越高, 说明患者该方面的生活质量越好[2];护理满意度由患者打分, 采取百分制, 即满分100分, 不足60分即不满意, 60~79分即较满意, 80~100分即非常满意, 护理满意度统计较满意例数、非常满意例数。

1.4 统计方法

将所得资料运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χ2检验用于计数资料比较, 表现形式为[n (%) ], t检验用于计量资料比较, 表现形式为 (±s) ,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见表1。

2.2 干预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优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2。

2.3 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3。

3 讨论

糖尿病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 其临床特征主要为高血糖, 由于患者血糖水平长期处于高水平状态, 患者机体内代谢容易受到影响, 往往会引发多种并发症[3]。冠心病是糖尿病的主要并发症之一, 也是导致糖尿病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 临床上针对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治疗方案主要是在原有的降糖治疗基础上, 对患者进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 可在一定程度上解除患者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情况, 促使患者冠脉血流恢复再灌注[4,5,6]。但在冠脉介入治疗后, 患者容易出现并发症, 尤其是合并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 其发生并发症的概率较大, 对其预后较为不利, 因此, 临床护理方面还应重视关心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护理工作[7]。

综合性护理干预措施是一种综合性的护理模式, 其护理措施无统一标准, 充分体现了护理措施的灵活性, 是一系列护理措施的综合体现, 围绕着护理风险因素, 对患者实施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 可全面规避医疗活动中存在的护理风险因素。该研究中观察组接受综合性护理干预, 相比于常规护理, 其护理措施更加全面, 可针对患者多个方面的护理需求予以满足。该研究中的综合性护理方案主要是从健康教育、心理护理、社会支持护理、并发症护理等多个方面进行干预, 其中, 健康教育可提高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的认知, 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工作;心理护理可使患者的负面心理情绪得以缓解, 使其保持愉悦的心理状态;社会支持护理可使患者在亲友支持下树立决心, 积极接受治疗;并发症护理针对患者并发症风险因素予以规避, 有利于预防并发症发生[8]。

该研究发现, 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 (4%) 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 (18%) , 并且观察组患者在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物质生活、社会功能等方面的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P<0.05) , 表明实施综合性护理干预可有效规避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的高危风险因素, 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 该研究还发现, 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较对照组患者更高, 说明综合性护理干预还可提高护理质量, 进一步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综上所述, 在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中采取合理的护理干预措施, 可有效减少其并发症发生, 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还可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评价。

摘要:目的 研究并探讨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临床治疗中常见并发症的护理方法 。方法 2015年1月—2016年12月将在该院接受治疗的100例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纳入研究, 采取计算机数字随机分组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每组50例,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 观察组采取综合性护理干预, 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生活质量评分、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4%, 对照组患者则为18%,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在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物质生活、社会功能等方面的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 (P<0.05) ;观察组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在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中采取合理的护理干预措施, 可有效减少其并发症发生, 并且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还可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关键词:冠心病,糖尿病,并发症,护理

参考文献

[1] 罗淑平.护理干预对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并发症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2, 28 (4) :17-19.

[2] 张海华, 周冬兰, 周泽虹, 等.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观察和护理进展[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3, 17 (4) :45-47.

[3] 周婷, 毛志锦, 付阿丹, 等.社区护理干预对糖尿病并存冠心病患者不良事件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 2013, 28 (5) :75-78.

[4] Li QM.Association analysis between endothelial function related factors and coronary artery stenosis degree in coronary heart disease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J].Journal of pediatric endocrinology&metabolism:JPEM, 2012, 25 (7/8) :711-716.

[5] Yukiko KO, Yoshiyuki H, Sachiko H, et al.The Limited Usefulness of the Treadmill Test or a Risk-guided Approach in Screening for Asymptomatic Coronary Heart Disease in Japanese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J].Internal medicine, 2013, 51 (24) :3337-3342.

[6] 刘然.护理干预对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并发症的影响评价[J].糖尿病新世界, 2016, 19 (18) :134-135.

[7] 康霞.多样性护理对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治疗依从性、并发症发生率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7, 36 (6) :814-816.

[8] 郭志哲, 王恩艳, 韩天雪, 等.人文关怀在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糖尿病新世界, 2015, 18 (23) :156-158.

上一篇:高校二级学院行政秘书办公室工作中的精细化管理下一篇:探讨门诊使用甘精胰岛素联合那格列奈强化治疗初治糖尿病的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