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概论论文提纲

2022-11-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论文题目:晚清时期《农学报》的媒介生态研究

摘要:本文以《农学报》为核心研究对象,以媒介生态学为理论基础,将《农学报》置于清末民初这一风云变幻时期的媒介生态环境中进行研究。首先梳理《农学报》的媒介生命周期,概述其发展历程,按照成长曲线将其划分为初创期、成长期、平稳期和衰亡期。第二部分主要分析的是《农学报》的媒介内外生态。媒介外生态环境,从宏观层面来说,是对于政治经济因子、思想文化因子和人才技术因子的把控。西方侵略者强行打开国门,我国社会性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和重视农业的思潮涌动,同时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国客观上带来了先进的知识和印刷技术,借助报刊的传教活动也培养了中国本土的报人与印刷工,《农学报》正是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创办。媒介内生态则包括其组织结构、主要创办人罗振玉先生的生平、创刊宗旨的阐释,并深入分析《农学报》的媒介营养生态位。第三部分则是对于《农学报》媒介生存策略的归纳。首先是对于媒介生态定位的精准把握,《农学报》依靠上海农学会创办,借助资产阶级维新派扩大知名度,最后获得开明官僚的支持,开展组织传播;其次,扩大生态宽度,在取得在各地依靠乡绅和农务学堂进行多级传播,同时出版《农学丛书》进行二次传播,文章图文并茂,便于理解;第三,深耕内容,建立生态优势,《农学报》刊载的农业知识种类丰富,栏目设置科学合理,第四部分则是并尝试分析在晚清风起云涌的媒介生态环境中,《农学报》所遭遇的生态危机,并在反思其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运用媒介生态相关的理论,探讨的农业专业期刊生态维系与重构策略。

关键词:农学报;媒介生态;生态位;生存策略;编辑传播;生态危机

学科专业:传播学

摘要

Abstracts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综述

1.3 理论梳理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理论基础

1.4 研究方法与意义

2.《农学报》的生态历程

2.1 初创期——依靠维新派

2.2 快速成长期——奉旨办报

2.3 平稳期——文译并行

2.4 衰亡期——悄然停刊

3.晚清时期《农学报》的媒介外生态

3.1 政治经济生态环境

3.1.1 半殖民半封建的国家性质

3.1.2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引进

3.2 思想文化生态环境

3.2.1 重农思想的重兴

3.2.2 救亡图存的变法思想萌发

3.3 人才技术生态环境

3.3.1 翻译印刷人才的培养

3.3.2 印刷技术的进步

4.《农学报》的媒介内生态

4.1 《农学报》的媒介生态关系

4.1.1 农业报刊的媒介种群内关系

4.1.2 “广开风气,维新耳目”的媒介定位

4.2 《农学报》的组织结构

4.2.1 组织结构:由总编辑引领的小规模经营

4.2.2 创办人及总编辑罗振玉

4.3 《农学报》的营养生态位分析

4.3.1 丰富的稿件来源

4.3.2 主动培养翻译人才

4.3.3 多元的经费来源

4.3.4 社会精英为主的受众构成

5.《农学报》的媒介生存策略

5.1 精准的生态定位

5.1.1 面向社会的生态位特化传播

5.1.2 凭借官方组织传播

5.2 拓展生态位宽度

5.2.1 拓展受众与渠道生态位

5.2.2 拓展内容与时效生态位

5.3 深耕内容,建立生态优势

5.3.1 内容丰富,分类科学

5.3.2 图文并茂,生动形象

6.《农学报》的生态危机

6.1 媒介限制因子

6.2 生存空间受限

对于农业期刊构建良性媒介生态的反思

参考文献

致谢

上一篇:冶金工程论文提纲下一篇:国际财务管理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