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史

2023-02-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史

中国古典舞对外发展研究

摘要:当代中国古典舞的建构过程几乎与新中国的出身同步。中国古典舞自诞生以来,从未停止过对外交流。在实践中,它不断证明了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本文以古典舞的建立体系为主要研究对象,以中国古典舞的创作现象为切入点,探讨中国古典舞对外传播的重要命题。首先,通过对新中国舞蹈产业奠基人的国际思维分析,指出中国古典舞的产生不是个人意志造成的,它的需求不仅来自现代民族国家的建设,同时也要从中国的需要中找到自己在国际舞台舞蹈艺术语境中的话语。其次,梳理了中国古典舞对外传播的历史,分析了各个时期的背景、古典舞的发展阶段、对外传播的内容以及对外传播的接受程度。基于此,本文从现行中华文化‘走出去’、国家形象塑造和文化软实力的角度提出中国古典舞是对外交流的有效载体。

关键词:中国古典舞;对外传播;文化软实力;国家形象塑造

中国有着悠长记录的舞蹈历史和文化。中国古典舞成立于20世纪50年代。为了创新具有中国特色的舞蹈艺术,舞者們从中国戏曲表演艺术的悠久历史中提取素材。同时,他们认真学习、提取了中国武术,并借鉴西方芭蕾舞的训练方法,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新舞蹈。

一、中国古典舞的来源及演变

中国古典舞在我国的历史舞台上一直都有存在。中国古典舞的历史,在史书上有着大量的历史遗留、文字史料和具体的戏曲表演形式中都有记载。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古典舞蹈出现后,舞剧《丝路花雨》,吸纳了全国各地民间歌舞之长处。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各种机遇和挑战接踵而至。"全球化"成为当时的一个流量词语,没有人能够躲避时代的冲击,古典舞在中国也不能逃避对自身价值和未来发展的思考。首先,我们要了解各个国家的舞蹈艺术,关于不能过分追寻其他种类的舞蹈,我们中国人做得很好。世界上有许多舞蹈流派,例如芭蕾舞,现代舞,街舞,爵士等等都曾来过中国进行演出和交流,就像著名芭蕾舞剧《天鹅湖》,在中国进行交流演出的时候,国内的学者翻译了大部分关于此舞剧的文章和西方资料,在中国有了很好的宣传效果。但是有极少数西方人把中国古典舞带到国外,为什么外国人能把现代舞,芭蕾带到中国,而具有中国特色的古典舞却没有被中国人带入其他国家,随着这几年汉服文化的流行,汉文化逐渐进入到了西方人的视野,跳古典舞时身着汉服,已成为一种当今社会的一种流行趋势。借此机会,我们可以推广古典舞,带着具有中国特色的舞蹈走向国外,让世界了解中国的古典舞。中国的舞蹈是对中国人民精神的反映,可以从我们中国的舞蹈中看出我们中国人民坚韧不拔的精神。中国的古典舞在世界人们心中和芭蕾舞比起来是微不足道的,甚至于好多人还不了解中国古典舞。在网上有不少在国外路演的古典舞学子,他们仅仅跳了一支舞,便征服了在场的所有观众。从形而上学的角度来看,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是传承。中国古典舞蹈的发展也必将符合这样的历史潮流。在当今这个信息发达的时代,在互联网上发布视频内容,全世界的人们都会看到,这也是传播中国古典舞的重要途径。一味地向世界推荐会让我们失去我们中国古典舞的精髓,和古典舞的创作理念,重要是对其建构理念的一种延续和继承,可能也会让人们对我们中国的舞蹈产生误解,从而失去了我们传播我们古典舞的初衷,我们传播古典舞就像人们交际一样,张弛有度,不能用过劲儿了,是我们高雅的舞蹈艺术从而变得低俗。柔而不懈,钢而不僵,是我们的古典舞从视觉上看起来是令人最舒服的一种状态。从艺术这个角度来讲,身韵比技巧更加重要,它是古典舞的魂,是古典舞的精神所在。

古典舞起源于古代,它在汉唐曾达到舞蹈艺术的顶峰,为什么它在汉唐期间到达高峰呢?舞蹈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政策与国家的实力,只有人们吃饱饭,才有力气去休闲娱乐,舞蹈艺术才能得以发展。古典舞刚中带柔,柔中带刚,它完美地体现出了女性优美的线条和独特的女性韵味。1949年以后,古典舞随着时间的过度和古典舞蹈方面的专业,逐渐被纳入专业领域,因为更多舞蹈艺术研究者们的努力,使其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表演科目,其成立的标志是北京舞蹈学院古典舞的成立。文化是承先启后的纽带,既要继承传统,又要发展创新。中国古典舞也要经历这样的过程,不会出现破例。要在传承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满足当今社会人们对舞蹈艺术的高需求,高品位。舞蹈创作必须要紧跟国家发展的步伐,大胆创新。

二、中国古典舞至今为止的传播

现如今,怎么做到让传统的古典舞文化富有现代感觉,怎么正确实现这一想法。这是我们所有舞蹈艺术研究者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极具有中国特色的古典舞,及其需要群众的认可和采取,越来越多的新兴艺术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很多人都忽略了传统文化。互联网的传播,汉服文化的流行,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接触到中国的传统文化,也使国外的友人们接触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面对这样传播趋势中国古典舞很快也会成为一种潮流,是一种贯穿国内外的潮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是一种内在,一种情怀。我们要在现在的多元文化的大环境中继续前进,脱颖而出,不仅要在继续保留古典舞的优秀内涵,同时还要进行不断的改进和革新。文化需要传承,同时也需要进行不断的革新。在当今社会,古典舞的创新是广受关注,比如:古典舞如何在现代生活中生存和发展,传统文化是必然要面对现代年轻人的考验的,因为在当今开放的社会环境氛围里,新兴的外来文化非常受年轻人的青睐。我们要让全世界接触中国的古典舞,接受世界化的中国古典舞在国外的发展,也是今后古典舞要作为中国悠久文化走向世界时的困难,也需要促进各国的艺术交流和文化交流。通过舞蹈的传播友好交流,相互欣赏。中国舞蹈博大精深。世界各国人民更加了解中国舞蹈的精髓可以更好的让优秀的舞蹈传承与交流。中国舞蹈文化因为中国古典舞在国外的弘扬而发展。在海淀区海淀区文化馆曾进行以"亲历中国舞蹈文化"为主题,承受"以文化为主线,以体验为精华"的宗旨邀请各国外国友人观看从而了解了中国古典舞文化。通过语言讲解和舞蹈动作的教学和学习古典舞的经典动作的活动形式,使各国外国友人可以近距离的接触和感受中国古典舞的魅力。活动中,不仅介绍了中国古典舞的特点和起源,还给各国友人带来了各种经典的舞蹈表演的精彩表演。敦煌舞、古典舞、蒙族舞、剑舞每个舞蹈作品都呈现了中国舞蹈的精髓和浓郁的中国古典舞蹈文化特色。在各国友人交流间,中国舞蹈文化得到了弘扬。通过舞蹈教学可以使中国舞蹈在国外得到更好的发展,通过舞蹈讲解可以使他们更好地了解中国舞蹈文化。中国古典舞对外的传播和发展,即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以及对中国悠远历史的认知,也可有利于国外对中国的认识。它还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加强国内外交流。这对中国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也有很大帮助,同时还可以提升国家软实力。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一带一路"的提出蕴含着丰富而深厚的文化内涵,国家的经济有着非常的作用。众所周知,古代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经济贸易之路,而且更为重要的它也是一条文化之路。古代的丝绸之路,通过与国外的商业往来,进行着中国古代文化与外国文化的融合与碰撞。多民族,多文化的交流是舞蹈发展的推手,舞蹈是温婉的动态肢体艺术,是全世界最容易沟通的"语言",在跨国际文化交流中起着非常重要沟通作用,舞蹈跨越了政治、经济、宗教和文化的界限,具有独立性的艺术力量,有利于推动全世界相互包容、增长交情。受疫情影响,对我们古典舞的发展起了很大的阻碍,阻挡了我国的舞蹈研究者们同一带一路上的国家进行交流与沟通。我国积极搭建多边交流合作机制平台,团结世界各国舞蹈专家、学者展开深入交流,提升文化共识;同时,迅速适应互联网+时代的新要求,积极探索疫情后合作新机制和新模式,不断增强创新能力。尽管有疫情,但是我们还是有解决的办法的,舞蹈家们可以通过在线表演,举办研究会等方法继续进行交流与沟通。

如今,中国古典舞的传播和发展面临着巨大的困难。我国与外国文化的交流日益密切。在意识形态方面,我们也借鉴国外先进的思想文化融入古典舞。在传统文化和创新作品的总结中,有大量优秀的舞蹈艺术作品涌现,中国古典舞也有发展的一些困境在其中,我们应切实得解决这些困难,提现中国古典舞的艺术性与价值。

三、总结

西方外来文化的冲击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古典舞的发展。因为西方与中国的文化差异和历史背景的不同,所以二者的审美观点也存在差异。在这个文化交流的时代,许多年轻的西方艺术家来到中国进行舞蹈表演。他们的到来引起了大多数中国观众的关注和好奇。人们对中西方舞蹈的差异有了更好的认识,这可能会改变人们对舞蹈艺术的审美观和对舞蹈艺术的标准,大多数孩子在舞蹈学习中表现出对西方舞蹈更好的热情。由于人们在对舞蹈的理解欣赏方面出现了转变,人们的接纳和理解更加的多元化发展,所以这将是对中国古典舞者在对中国古典舞对外的传播与发展中造就了新的难题。舞蹈是一种感官文化,是一种视觉艺术,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观众的审美观念造成很大的变化,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它对中国古典舞蹈的可持续发展有很大的障碍,对中国古典舞的传播和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外来文化的文化冲突和文化冲击是两种文化相互作用的结果,会对文化互动的双方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我们一定要正视这种冲突,这是文化互动中必有的结果。我们的关注不应该只放在对我们的影响上而是应该放在接受上。我们不仅要把中国古典舞蹈走向本土更要让中国古典舞与世界接轨,使中国古典舞可以更好的对外传播与发展。要想使中国古典舞与世界接轨我们应该在现代重大艺术节日中不作为一个"被邀者",不要被动的处于一种被选择的地位,我们要更多的开创自己的在舞蹈方面艺术节日展览等。邀请西方舞者表演,不仅可以宣传我们的舞蹈文化,也可以让西方人在舞蹈文化的交流與互动中体会到中国古典舞蹈的魅力,在交流与借鉴中成长和发展。在中国古典舞的对外交流与发展中,要保持东方民族文化的独立性,弘扬和继承中国古典舞文化,使中国古典舞在对外交流与发展中具有东方民族文化的独立性。坚持自己的特点才可以做到更好的发展,使外国人民更好的被我们的文化所感染,才能可以更好的让中国古典舞在对外的传播与发展中有着更好的发展前景。舞武同源,蕴藏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智慧,符合阴阳之道的宇宙规律。吾将继续追本溯源,上下求索。不负舞蹈者之职责,孜孜以求中国古典舞对外传播之精神。

参考文献

[1]蔡烁,中国古典舞对外传播研究,北京舞蹈学院,2020:137

[2]欧阳洋,中国古典舞作品的现状与发展,艺术大观. 2021,(04):99-101

[3]陈晓鹏,中国古典舞教学模式的改革及创新研究,戏剧之家. 2021,(02):115-116

[4]梁卓,戏曲舞蹈对中国古典舞的影响探究,牡丹. 2020,(20):2

[5]徐峥,中国古典舞的写意特征分析,中国民族博览. 2020,(18):145-146

[6]Chen jun’er,How does Chinese Classical Dance Go out of China to the World,[J] Frontiers in Art ResearchVolume 2,Issue 2. 2020

[7]安峻汝,中国古典舞作品中的创作形象更迭与演进,舞蹈. 2020,(03):65-68

[8]卜元,中国古典舞与古:1典芭蕾对舞者下肢力量训练的对比分析,艺术教育. 2020,(05):108-111

[9]王涛,浅谈中国古典舞教学体系的创建历程,戏剧之家. 2020,(11):1

[10]顾敏玉,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任重道远,政法学院,2020

作者信息:李晓乐,女(2001.04—),汉族,籍贯:河北邯郸,学历本科,职称无,研究方向:中国古典舞的对外传播

王雨,女(2001.09-),汉族,籍贯:河北沧州,学历本科,职称无,研究方向:中国古典舞的对外传播

杜佳伟,女(2000.04-),汉族,籍贯:河北唐山,学历本科,职称无,研究方向:中国古典舞的对外传播

通讯作者:周汉清 女 (1993.7-),汉族 籍贯:河北省石家庄市 学历:硕士 ,职称:无,研究方向:舞蹈表演

本文为河北工程技术学院科研课题《中国古典舞对外发展研究》(课题编号2021HG08)

作者:李晓乐 王雨 杜佳伟 周汉清

第2篇:伴随中国思潮发展的中国古典园林风格形成历程

摘 要:倘若大地是可以恣意变换的纸张,那么中国古典园林便是宣纸上的妙笔丹青,山重水复,柳暗花明,虽方寸咫尺,但意在无穷。倘用一字以表中国古典园林之美,则此字为“意”。西方追求的规整匀称的几何美,美在其“形”相对而立。但所谓“美人在骨不在皮”,这足以见得中国古典园林在世界园林里举足轻重的地位。

关键词:古典园林;景观设计;意境

仅凭一个字的概括远不能言尽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风格,而追根溯源来看,中国古典园林风格形成史又是中国精神文明史。文明决定思想形成,思想决定人类行为,而不同时期人类的行为结果(如建造的园林)又映射出不同时期的思想潮流。如此,從中国古代思想文明的发展中细究中国古典园林艺术风格及其形成过程全矣。

一、中国古典园林出现前的发展

从本源来看,中国古典园林的产生离不开原始时代的人类活动。奴隶制社会伊始,人们逐渐从狩猎演化至种植定居,并开始圈养猪羊等野生动物,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在物质追求获得满足之后,奴隶主阶级便在精神追求的路上一去不返。此时出现了以圈划野兽飞禽集中地来满足奴隶主阶级娱乐狩猎的“囿”,这便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最早雏形。

至春秋战国,周朝衰亡,此时老子首次提出“认识自然”“追求自然美”的理念。人们迫于战火连绵,物质生活尚不能满足,这种思想更难以被推崇。而此时囿依然是奴隶主阶级的专用游猎集地,并未有任何思想内涵。

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古典园林起于先秦两汉,塑于魏晋南北,盛于隋唐五代,成于宋元明清。

二、秦汉时期的哲学思想和古典园林的发展

待秦始皇一扫六合,思想开始融入到建筑建设中来,由“法天”思想决定咸阳都城众星捧月的规建格局便可见一斑。秦始皇在彰皇权之尊、显运祚之盛之余,为求长生仙方,修筑风景秀丽的兰池宫,并使园林在囿的基础上加以扩大,修筑了包含馆观殿台在内的建筑物以及葱郁森林,形成了苑中有囿的新园林风格。

西汉之后,儒学盛行,尤其在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学成为当时社会的思想潮流,甚至成为千年以来中国古代文化的主导。而此时的儒学思想并未融入到园林建设和发展中,相反它劝导人们入世,建功立业,以图扬名后世,追求自然美不再是社会主流。而两汉园林则是在秦园林风格的基础上加以扩大,并未有真正意义的革新,然儒家思潮已逐渐发展成形,为日后其对中国园林风格的浸润做好了准备。

概以论之,西周至东汉,中国园林多为统治阶层用以狩猎游乐之地,其主要体现的是儒家的礼制精神,同时也是一种地位的象征,并未融入丰富的思想内涵,初具形而不具意。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园林内涵产生与园林风格转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古典园林逐渐拥有了丰富的内涵。因社会动荡战乱频繁,文人士族厌世避世,寄情山水,私家园林得以异军突起,出世思想盛行,老庄道家哲学与《周易》成为了流行思潮,儒道相辅,玄学风盛,加固了“天人合一”与“道法自然”在人们心中,尤其在文士心中的地位。与此同时,山水画“方兴即艾”,文人名士们将自己的单纯质朴以及想要归真自然的情感寄托于诗画,也借书画的技法运用于造园。后来中国古典园林美学的核心——意境的创造与之有莫大关联。此间较为著名的园林有王羲之兰亭和谢灵运庄园,私家园林中最为典型的有富豪石崇的金谷园,富丽堂皇,山水谐趣,是谓“小中见大”,窥园林之小而见自然之大。私人园林如雨后春笋,皇家园林亦别致秀丽。在前朝苑囿的基础上,外加追求自然天成的社会主流,集众多私家园林之所长,皇家园林设计日趋紧密,其功能也主要从狩猎求仙转为游赏。以邺都园林和洛阳园林为典型代表的皇家园林筑台引水,叠石造山,筑岛,建楼,架廊,意在极力贴近自然。总体来看,园林内涵丰富,最为重要的是如周武忠在《中国古典园林艺术风格的形成》中所言,此时的“天人合一”理念衍生出“园人合一”“彼之境域化为此之心域,身心和外物相携交感”的超然心理。除却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佛教禅宗的传入也助力了寺观园林的出现和大力发展,较为著名的有白马寺、永宁寺、少林寺等。唐诗人杜牧有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足以看出寺观园林在此时期的鼎盛之况。此时,文人园林风格则已逐渐代表当时的古典园林艺术风格,逍遥自在,恬淡雅致,赏园由身到心,由表及里。

四、中国古典园林在中唐时期的写意转变

经历了前朝积垫,中国古典园林在隋唐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尤其是在中唐以后。前文所提,魏晋南北时期,佛教禅宗传入中国,至中唐时期,当时的文人雅士已被其思想浸润,其对士大夫的审美意识与精神需求产生了影响,并引起士大夫阶层对园林风格的追求从魏晋时期的“画境表现”升华为“意境创造”。这与禅宗思想提倡的“自在修为”不谋而合,禅宗思想认为“心有力,则无处不修行”,与前朝文人刻意寻求山林野间来寄情赋感相比,颇有“大隐于市,小隐于林”的意蕴。这时的园林已初具中国古典园林之规模底蕴。随后的宋朝到清朝,则成为中国古典园林的完全成熟期。

五、宋朝开辟中国园林新理念

宋朝重文轻武,文士名流更加数不胜数,知识分子突增也导致学问思想的开创与继承更加普遍,此时出现了将佛儒道三教思想合一的理学思想。前有周敦颐拔斧开山,将道家的无为而治、万法天成的思想与儒家仁和宽厚、中和庸顺的思想结合,后有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等继往开来。理学思想中的“理”即天理,也即万物本源,朱熹与陆九渊同为理学之集大成者,但二人观念相异。朱熹是客观唯心主义代表,提倡“理在先气在后,虽未有物而已有物”,陆九渊则是主观唯心主义代表,提倡“心即理也”,“宇宙为吾心,吾心即宇宙”。个人来看,陆九渊的思想是被当时大多数人接受并融入宋代园林中的,其核心思想与宋代园林的疏朗简约、雅致天然相吻合,园林不庞大,但可营造开朗氛围,简约但不简单,提炼和概括了自然景观,通过游赏园林,人开启自己内心对自然的一种憧憬与联想。在追求自然的同时,又多通过“借景”手法使园林与周遭山水相得益彰,天园相接。文人雅士寄情于此,并以山水画设景,搭配各种楹联匾额,将诗画极大程度地与园林建造相结合,如杭州西湖及近郊一带便有画家以西湖为题,赋诗作画,“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照珠”,“湖光潋滟晴放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文人士族们此时已从触景生情过渡到了由情造景的状态。因而宋代园林不只是单单令人触景才生情,而且大量理水造山,修筑建筑,用以人为地契合人们内心的情感。

六、在明清集古今哲学大成时的中国古典园林的完型

明清时期是中国古典园林完全成熟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为园林修建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此时包括儒家、道家、佛学、理学等中国哲学思想体系皆已基本成型完备,并常在统治者的建造活动中得以體现。诸如紫禁城以中轴线对称为特点,园林庞大恢宏,体现儒家对礼制方面的严格要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原则体现出道家思想在明清园林上的应用。佛家思想要求人们对园林进行意境的感悟,从小见大,布局精巧,形成园中有园、变幻无穷的艺术效果,升华了明清时期的园林艺术风格。建造者把心思完全放在对园林意境的追求上。典型的有清颐和园,集普天之大景于园中,借周遭之胜景以融于自然,廊桥曲折,柳暗花明,咫尺之地,转眼天高水阔,意蕴千回百转无穷无尽。类似的还有拙政园和苏州留园等。

至此,中国古典园林艺术风格完全形成,既有道教“万法天成”“天人合一”的理念,追求自然美,“虽由人作宛自天成”,又体现了儒家礼制森严,园林庞大恢宏,彰显皇权尊贵不可僭越的特点,还兼容了园中有园,移步换景,以有限空间触及无限自然的禅宗思想,同时融合中国山水画特点,虚空逍遥,动静结合,令人无限联想。所有风格归为一点,最终形成的便是意境的创造,中国古典园林风格形成史,同时又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创造史。

七、结语

从根本上讲,中国古典园林自始至终都秉持着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观念,追求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这种思想从其未成文的园囿时期到有意识去追求的封建统治时期一直都存在,同时又掺杂统治阶级在客观上如因战乱频繁而导致出现的避世思想和主观上如“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儒家思想等的盛行思想,更或者是外族宗教的传入,这些盛行一时的思想都被融入到当时的园林建造中。而随着时代的更迭,王朝不断更新和衰落,但那些融入古典园林的盛行一时的思想却没有因王朝的更迭而烟消云散,它们依附在园林里,注视着世间沧海桑田,在时间的冲积下成为中国古典园林的灵魂,中国古典园林就像钟繇在墙壁上画的龙,而这些思想,就是其一笔点上使龙成活的眼睛。

参考文献:

[1]毕雪婷.中国古典园林的建园意旨[J].北京农业,2013(27).

[2]张令伟,沙马拉毅.中国山水画与中国古典园林的关联性发展研究[J].中华文化论坛,2018(5).

[3]倪健民.论宋明“理学”法律观[J].法学杂志,1988(1).

[4]邹静.士文化影响下的文人居宅室外环境研究[D].湖南大学,2013.

[5]刘破浪.师法自然,造景探源:植物造景的学习方法探讨[D].中南林学院,2006.

作者单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作者:冯懿梦

第3篇:浅析中国古典舞蹈艺术的未来发展

摘要:经历了半个世纪多发展与演变的中国古典舞蹈艺术,是中国艺术的宝贵财富,它蕴含着丰富的艺术文化精华,结合了无数艺术家们的智慧,到今天又与现代思想相结合,对于其未来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但是它在当今生活中却失去了发展方向。本文对中国古典舞蹈艺术的未来发展进行分析,结合了它发展的历史和现在的状况,力求为中国古典舞蹈艺术寻找一条适合其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古典舞 民族文化 舞蹈艺术

中国古典舞(Chinese classical dance)在历经数千年历史的岁月变迁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但是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更好地解释中国古典舞。大众普遍的观点认为,中国古典舞是地道的中国舞蹈,是可以与芭蕾舞、现代舞相媲美的舞蹈种类。中国古典舞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它起源于中国古代,融合了许多武术、戏曲中的造型和动作,特别注重眼睛在表演中的作用,强调呼吸的配合,富有造型感和韵律感,独有的东方式的剛柔并济的美感,令人陶醉。可见古代舞蹈是中国古典舞的母体,是在古代舞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中国舞蹈的历史古老而灿烂,中国古典舞是在这历史长河中形成,而中国古典舞的概念却产生于建国初期。它具有民族文化的精髓,提取了典型的传统舞蹈美学,经过现代审美技术和特征的结合,创造出一种新的对于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的舞蹈艺术,发扬了现代人的精神和古代的文化。

一、中国古典舞蹈艺术的历史发展

中国古典舞蹈艺术可以追溯到古代宫廷舞和民间舞,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历史文物和文字史料中都有着大量记载。在中国戏曲的表演的形式中都有遗存。不论是舞蹈史书还是表演,都有表现古典舞蹈艺术的形式、功能、思想内容等。周代、汉朝、两晋及唐朝都有宫廷专门舞蹈机构,大部分来源于民间和宗教的舞蹈,通过整理和搜集,供给统治者歌颂功绩和享乐用途。这时候的舞蹈是在为统治者服务,所以具有统治者的审美思想,但是很多又取自于民间,所以不乏民间的优秀文化。随着中国古典舞蹈艺术的发展,到了宋代之后,由于长期的战乱,很多著名的舞蹈技艺和作品相继失传。元朝时期在宋代舞蹈基础上,加上元代、民间舞蹈和宫廷舞,逐渐形成戏曲艺术形式,念、唱、做、打多种因素相结合的戏曲艺术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加强和丰富了舞蹈的表现力。元、明、清三代以后,舞蹈在当时的社会发展中得以改造,丰富了舞蹈的内容。

中国古典舞蹈发展到建国初期,吸收了戏曲舞蹈的精髓,同时也承接戏曲舞蹈的舞蹈动作和文化精神,1950年中国古典舞正式命名,以自己独特的艺术特性向前发展,并且脱离了戏剧舞蹈的称谓,也为古典舞发展打下基础。中国古典舞蹈学借鉴中华武术进行了研究、整理、提炼,加之参考芭蕾训练方法等创新舞蹈技术,建立起一套中国古典舞教材。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为中国古典舞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其发展从外形到内蕴向新空间拓展。

二、中国古典舞蹈艺术的现状

传承中国文化,中国古典舞延续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为中国传统文化保存血脉,中国古典舞蹈艺术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有明显的变化,并且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具有很强的现代性。通过不断创新和探索中国古典舞成为当代舞蹈艺术体系中的一员。中国古典舞最大的精髓就是蕴含了中国的民族传统文化,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继承民族传统的审美特征。因此中国古典舞发展是对传统文化和品牌的认知。继承和发扬舞蹈传统的中国古典风格的特色同时,紧紧跟随时代需要,舍弃一些不适合发展的,改造和创新适合现代气息的古典舞蹈,让大众对传统艺术的本质有更深的了解。中国古典舞蹈发展的同时还可以吸收外来因素不断创新,丰富了中国古典舞艺术内涵。

中国古典舞是集精、气、神和手、眼、身、法、步完美结合与高度统一的美学特色。古典舞以大幅度的身体运动,把古典舞翻新成可以挥洒自如地表现思想和激情的人体语言,把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演绎得淋漓尽致。然而中国古典舞在当代的舞蹈创作中,把现代舞技法直接“引用”,造成了大量古典舞剧目的内容十分相似,尤其那些编导直接吸收西方舞蹈,忽略了古典舞要表现的人物思想和特征,减少了传统民族文化和传统美学中的审美特征,对于古典舞来说不是进步,而是艺术价值大大减弱,中国古典舞出现了丢失灵魂和精华的危险。

三、中国古典舞蹈艺术的未来

中国古典舞艺术要在未来道路上能够走出一条光明的路途,就要传承民族文化,发扬民族精神,坚持民族化的审美,尤其是在面对异域文化冲击时,坚守本民族文化,守护好古典舞蹈艺术的文化疆域,发展古典舞蹈艺术的优势,最终发扬中国古典舞蹈艺术精神。

(一)整合中国古典舞语言,完善古典舞典籍

语言是一个民族的象征,是其文化传承的载体,中国古典舞创作语言有其独特的审美特征。通过语言文字的描写、绘画的描绘,对于原来失传的古代舞蹈来揣摩其原貌,重新学习与恢复,把古典舞的成分价值精心提取,完善其内容,结合古典舞语言,方便未来发展传播。这种结合中国古典舞蹈艺术语言对于舞蹈进行加固和提炼,是民族古典舞传承的需要。具有古典舞审美特征的古典舞经典语言,自成系统,形成自身独特性。当现代舞和当代舞的词语渗透到古典舞的作品中来时,我们要抱有谨慎的态度,甄选和辨别一些不适合的。传承古典舞语言精粹,结合现代优秀素材,为古典舞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继承与开拓创新相结合

中国古典舞蹈艺术的源头是从宫廷舞发展而来,宫廷舞倒台之后,中国古典舞又从民间舞汲取营养,因为民间舞蹈接近生活,有助于舞蹈动作和情感的更新。有效传承和重视古典文化,是古典舞走属于自己独特道路的途径。同时古典舞的发展也要吸收现代西方舞蹈,芭蕾舞的动作我们可以选择参照。

(三)融合古典素材,走向国际

要中国古典舞面向世界,与国际接轨,才能使得中国古典舞长久发展。目前中国古典舞科学需要开放思想,也要保持古代审美精髓,既要接纳新元素实验更新,也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继承传统文化。要让两种文化完美融合,研究西方文化,保住古典舞文化概念和形态。因此在西方芭蕾舞传入中国时候,我们在对芭蕾舞的内容和体系吸收和借鉴的同时,并不是盲目照搬,而是科学地总结和吸收,运用科学的训练方式,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中国古典舞在学习和借鉴其他舞蹈体系的同时,也不能否定原有体系的一切。

可见,中国古典舞要在未来的舞蹈艺术舞台上大放光彩,必须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和审美的基础上,融合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汲取民间的优秀舞蹈营养,并且大胆借鉴和创新时代和国际上的舞蹈精髓,发展和发扬中国古典舞的精神和文化。中国古典舞必将在世界舞蹈舞台上占领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张蕊.当代中国占典舞发展中的继承与创新之我见[J].沈阳音乐学院报,2007,(01).

[2]丁健勇.探究中国古典舞发展之路[D].上海:上海戏剧学院,2010年.

[3]杨军.中国古典舞的发展趋势及审美特征[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1(09).

[4]李正一论中国古典舞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7,(10).

[5]邱晓晨.当代中国古典舞发展轨迹之探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6]张馨文.中国古典舞蹈艺术的未来发展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5,(01).

作者:侯丽娟 吕畅

第4篇:中国古典诗歌发展流变(模版)

中国古典诗歌发展流变

诗是一种源远流长的韵文,我国曾被誉为诗的国度。 一.民间诗歌

《诗经》—乐府诗—南北朝民歌—敦煌曲子词 二.文人诗歌

1、内容抒情言志:楚辞(屈原)—文人五言诗(古诗十九首)--魏晋南北朝诗歌(三曹、阮籍、嵇康、左思、陶渊明„„)—唐诗(初唐四杰、陈子昂、李白、杜甫、李贺、白居易、李商隐„„)

2、形式趋向完美:玄言诗--山水诗(谢灵运)--新体诗(永明体:谢眺、沈约)--宫体诗(庾信)--律诗(杜甫)。

3、诗歌体裁:

依内容可分为——玄言诗、山水诗、宫体诗、田园诗、山水田园诗、边塞诗、乐府诗„„

依形式可分为——古体诗:四言、五言、七言和杂言。近体诗:律诗,可分为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和排律;绝句,分 五言和七言绝句。

1.《诗经》--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时代: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

孔子:“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 2.楚辞(骚体)

奠基人和主要作者:屈原--中国第一位伟大诗人 3.汉乐府

汉乐府民歌是汉乐府的精华。最能代表汉乐府成就的是两首叙事诗:

《孔雀东南飞》--“长诗之圣”“古今第一首长诗”

《陌上桑》

4.《古诗十九首》--“五言之冠冕”,标志文人五言诗的成熟 5.建安风骨

三曹--曹操、曹丕、曹植

建安七子--孔融 、王粲、刘桢、陈琳、阮瑀、徐幹、应瑒 6.正始之音

阮籍:“阮旨遥深” 《咏怀诗》是中国第一部规模较大、内容丰富的个人抒情五言组诗

嵇康:“嵇志清峻”开四言诗新境界

7.太康诗坛

三张--张载、张协、张亢

二陆--陆机、陆云

两潘--潘岳、潘尼

一左--左思 《咏史》 “左思风力”

8.陶渊明--中国最早大量创作田园诗的诗人

田园诗:

咏怀、咏史诗:“金刚怒目” 9.南朝诗人

“大小谢”(谢灵运、谢朓)--山水诗初创时期的大家

谢灵运--中国第一个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

鲍照:“俊逸鲍参军”

10.北朝诗人:庾信--六朝文学的集大成者 11.南北朝乐府民歌

南朝民歌--清丽婉转 《西洲曲》

北朝民歌--粗犷刚健 《木兰诗》 12.唐代--中国诗歌史上的黄金时代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和陈子昂

山水田园诗派:以王维、孟浩然等为代表

边塞诗派:以高适、岑参、王昌龄等为代表

“诗仙”李白

“诗圣”杜甫

元白诗派:以白居易、元稹为代表

韩孟诗派:以韩愈、孟郊为代表

“诗鬼”李贺

“小李杜”--杜牧、李商隐 ***

词的基本特点:

1、词是“曲子词”的简称,即歌词。

词调——词牌 种类

按乐调的长短,词可以分为小令、中调、长调三类。

按风格,可分为豪放派词和婉约派词。

2、诗词的共性:抒情性和音乐性。

不同点:“诗庄词媚”、“词为艳科”。

第5篇:中国诗歌发展史概述

中国的诗歌产生于文字发明之前,它是在人们的劳动、歌舞中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诗经》是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诗歌总集,也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按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颂” 诗是统治者祭祀的乐歌,有祭祖先的,有祭天地山川的,也有祭农神的。“雅”分大雅和小雅,都是用于宴会的典礼,内容主要是对从前英雄的歌颂和对现时政治的讽刺。“风”是《诗经》中的精华,内容包括15个地方的民歌。

公元前4世纪,战国时期的楚国以其自身独特的文化基础,加上北方文化的影响,孕育出了伟大的诗人屈原。屈原以及深受他影响的宋玉等人创造了一种新的诗体棗楚辞。屈原的《离骚》是楚辞杰出的代表作。

楚辞发展了诗歌的形式。它打破了《诗经》的四言形式,从

三、四言发展到

五、七言。在创作方法上,楚辞吸收了神话的浪漫主义精神,开辟了中国文学浪漫主义的创作道路。

诗经、楚辞之后,诗歌在汉代又出现了一种新的形式,即汉乐府民歌。汉乐府民歌流传到现在的共有100多首,其中很多是用五言形式写成,后来经文人的有意模仿,在魏、晋时代成为主要的诗歌形式。

汉乐府中著名的篇章有揭露战争灾难的《十五从军征》,有表现女性不慕富贵的《陌上桑》、《羽林郎》,当然最为著名的还是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这首诗讲述了一个凄婉的爱情故事。焦仲卿与刘兰芝相爱至深,因为焦母与刘家的逼迫而分手,以致酿成生离死别的人间惨剧。汉乐府民歌最重要的艺术特色是它的叙事性,《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叙事诗的最高峰。汉乐府民歌多采用口语化的朴素语言表现人物的性格,故人物形象生动,感情真挚。汉乐府民歌中虽然多数为现实主义的描绘,但许多地方都有着程度不一的浪漫主义色彩,如《孔雀东南飞》的最后一段文字,即表现出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巧妙结合。

五言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它从民间歌谣到文人写作,经过了很长的时间,到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日趋成熟。五言诗达到成熟阶段的标志是《古诗十九首》的出现。《古诗十九首》不是一时一人的作品,诗的内容多叙离别、相思以及对人生短促的感触。长于抒情,善用比、兴手法是《古诗十九首》最大的艺术特色。

汉末建安时期,“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籍、应旸、刘桢)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并普遍采用五言形式,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高潮。他们的诗作表现了时代精神,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气派,形成为后世称作“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七子中成就最高的是王粲,其代表作《七哀诗》三首是汉末战乱现实的写照。曹氏父子是建安文坛的风云人物,其中曹植所取得的艺术成就最高。曹植(19--232)的诗歌内容富于气势和力量,描写细致、词藻华丽、善用比喻,因而具有“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的艺术风格,代表诗作为《赠白马王彪》。建安时代的诗,是从汉乐府发展到五言诗的转变关键,曹植是当时的代表诗人。他的诗受汉乐府的影响,但却比汉乐府有更多的抒情成份。

建安时代之后的阮籍(210--263)是正始时代的代表诗人,他的《咏怀诗》进一步为抒情的五言诗打下基础,他常用曲折的诗句表达忧国、惧祸、避世之意。与阮籍同期的还有嵇康(224--263),他的诗愤世嫉俗,锋芒直指黑暗的现实。他们俩人的诗风基本继承了“建安风骨”的传统。

两晋时期的诗歌创作逐渐走上形式主义道路,诗歌内容空泛。继承和发扬“建安风骨”传统,作品内容充实的诗人是左思(250左右--305左右)。他的《咏史诗》八首,借古事讽喻时事,思想性很强,但这类诗作毕竟不是主流,而且越来越少,直到东晋末年的陶渊明才给诗坛带来接近现实的作品。

隐居不仕的陶渊明把田园生活作为重要的创作题材,因此历来人们将他称作“田园诗人”。在当时崇尚骈骊、重形式而轻内容的时代气氛中,陶渊明继承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形成了他单纯自然的田园一体,为古典诗歌开创了一个新的境界,而且五言诗在他的手中得到高度的发展。

与陶渊明差不多同时的谢灵运(385--433)是开创山水诗派的第一人。他的山水诗特点是,能把自己的感情贯注其中,但有些诗字句过于雕琢,描写冗长,用典、排偶不够自然。

南北朝时期是中国诗歌史上的又一发展时期,这表现在又一批乐府民歌集中地涌现出来。它们不仅反映了新的社会现实,而且创造了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这一时期民歌总的特点是篇幅短小,抒情多于叙事。南朝乐府保存下来的有480多首,一般为五言四句小诗,几乎都是情歌。北朝乐府数量远不及南朝乐府,但内容之丰富、语言之质朴、风格之刚健则是南朝乐府远不能及的。如果说南朝乐府是谈情说爱的“艳曲”,那么,北朝乐府则是名符其实的“军乐”、“战歌”。在体裁上,北朝乐府除以五言四句为主外,还创造了七言四句的七绝体,并发展了七言古诗和杂言体。北朝乐府最有名的是长篇叙事诗《木兰诗》,它与《孔雀东南飞》并称为中国诗歌史上的“双璧”。

南北朝时最杰出的诗人是鲍照(410左右--466)。鲍照继承和发扬了汉魏乐府的传统,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五言和七言乐府诗。《拟行路难》18首是他杰出的代表作。他成熟地运用七言句法,表现了个人的不幸和对社会不平的抗议。

南齐永明年间,“声律说”盛行,诗歌创作都注意音调和谐。这样,“永明体”的新诗体逐渐形成。这种新诗体是格律诗产生的开端。这时期比较著名的诗人是谢眺(464左右--499)。谢眺以山水诗著名,诗风清新流丽。他的新体诗对唐代律诗、绝句的形成有一定影响。

诗歌发展到唐代,迎来了高度成熟的黄金时代。在唐代近三百年的时间里,留下了近五万首诗,独具风格的著名诗人约

五、六十个。

初唐四杰是唐诗开创时期的主要诗人。这四杰分别是王勃(649--676)、杨炯(650--693)、卢照邻(637--689)、骆宾王(646--684)。他们的诗虽然因袭了齐、梁风气,但诗歌题材在他们手中得以扩大,五言八句的律诗形式也由他们开始初步定型。

“四杰”之后,陈子昂(661--702)明确提出反对齐梁诗风,提倡“汉魏风骨”。《感遇诗》38首,即是他具有鲜明革新精神的代表之作。

盛唐时期是诗歌繁荣的顶峰。这个时期除出现了李白、杜甫两个伟大诗人外,还有很多成就显著的诗人。他们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孟浩然和王维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人;另一类是边塞诗人,他们中的高适和岑参取得成就最高,王昌龄、李颀、王之焕也是边塞诗人中的佼佼者。王昌龄的边塞诗大部分用乐府旧题抒写战士思念家乡、立功求胜的心情,他的《从军行》、《出塞》历来被推为边塞诗的名作。李颀的边塞诗数量不多,成就却很突出,《古意》一首、《古从军行》是他的代表作。王之焕是年辈较老的边塞诗人,一首《凉州词》写尽了远征人思家的哀怨,另一首《登鹤雀楼》诗意高远,富于启示性。

中唐诗歌是盛唐诗歌的延续。这时期的作品以表现社会动荡、人民痛苦为主流。白居易是中唐时期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继承并发展了《诗经》和汉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从文学理论上和创作上掀起了一个现实主义诗歌的高潮,即新乐府运动。元稹、张籍、王建都是这一运动中的重要诗人。元稹(779--831)的主要作品是乐府古题19首和新乐府12首。无论从内容还是从形式来说,元诗都非常接近白居易的诗,语言通俗易懂是他们共同的特色,这是源于他们文学观点的一致。张籍和王建虽无明确的文学主张,但他们以丰富的创作成为新乐府运动的中坚。同情农民疾苦是张籍乐府诗的主题,以《野老歌》最为著名。风格与上述几人十分相近的李绅诗作虽不多,但《悯农》诗二首却为他赢得了广泛的读者。

除新乐府运动之外,这一时期还另有一派诗人,这就是韩愈、孟郊、李贺等人。他们的诗歌艺术比之白居易另有创造,自成一家。韩愈(768--824)是著名的散文家,他善以文入诗,把新的语言风格、章法技巧带入了诗坛,扩大了诗的表现领域,但同时也带来以文为诗,讲才学,追求险怪的风气。孟郊(751--814)与贾岛(779--843)都以“苦吟”而著名,追求奇险,苦思锤炼是他们的共同特点。刘禹锡(772--842)是一位有意创作民歌的诗人,他的许多《竹枝词》描写真实,很受人们喜爱。此外,他的律诗和绝句也很有名。柳宗元(773--819)的诗如他的散文一样,多抒发个人的悲愤和抑郁。他的山水诗情致婉转,描绘简洁,处处显示出他清峻高洁的个性,如《江雪》就历来为人们所传诵。李贺(790--816)在诗歌的形象、意境、比喻上不走前人之路,拥有中唐独树一帜之风格,开辟了奇崛幽峭、浓丽凄清的浪漫主义新天地。《苏小小墓》、《梦天》等都是充分体现他的独特风格之作。

晚唐时期的诗歌感伤气氛浓厚,代表诗人是杜牧、李商隐。杜牧(803--852)的诗以七言绝句见长,《江南春》、《山行》、《泊秦淮》、《过华清宫》等是他的代表作。这些诗于清丽的辞采、鲜明的画面中见俊朗的才思。李商隐(813--858)以爱情诗见长。他的七律学杜甫,用典精巧,对偶工整,如《马嵬》就很有代表性;他的七言绝句也十分有功力,《夜雨寄北》、《嫦娥》等是其中的名作。

晚唐后期,出现了一批继承中唐新乐府精神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人物是皮日休、聂夷中、杜荀鹤。他们的诗锋芒毕露,直指时弊。

诗发展到宋代已不似唐代那般辉煌灿烂,但却自有它独特的风格,即抒情成份减少,叙述、议论的成份增多,重视描摹刻画,大量采用散文句法,使诗同音乐关系疏远。

最能体现宋诗特色的是苏轼和黄庭坚(1045--1105)的诗。黄庭坚诗风奇特拗崛,在当时影响广于苏轼,他与陈师道一起开创了宋代影响最大的“江西诗派”。宋初的梅尧臣(1002--1060)、苏舜钦(1008--1048)并称“苏梅”,为奠定宋诗基础之人。欧阳修、王安石(1021--1086)的诗对扫荡西昆体的浮艳之风起过很大作用。国难深重的南宋时期,诗作常充满忧郁、激愤之情。陆游是这个时代的代表人物。与他同时的还有以“田园杂兴”诗而出名的范成大(1126--1193)和以写景说理而自具面目的杨万里(1124--1206)。文天祥(1236--1282)是南宋最后一个大诗人,高扬着宁死不屈的民族精神的《过零丁洋》是他的代表作。

源于唐代的词,鼎盛于宋代。唐末的温庭筠(812--870)第一个专力作词。他的词词藻华丽,多写妇女的离别相思之情,被后人称为“花间派”。南唐后主李煜(937--978)在词的发展史上占有较高的历史地位。他后期的词艺术成就很高,《虞美人》、《浪淘沙》等用贴切的比喻将感情形象化,语言接近口语,却运用得珠圆玉润。

宋初的词人象晏殊(991--1055)、欧阳修都有出色的作品,但依然没有脱离花间派的影响。到了柳永,开始创作长调的慢词,自此,词的规模发生了显著变化。到了苏轼,词的题材又得以进一步发展,怀古伤今的内容进入了他的词作之中。与苏轼同时代的秦观(1049--1100)和周邦彦(1056--1121)也是非常出色的词人。秦观善作小令,通过抒情写景传达伤感情绪的《浣溪沙》、《踏莎行》、《鹊桥仙》等是他的代表作。周邦彦不仅写词且善作曲,他创造了不少新调,对词的发展贡献很大。他的词深受柳永影响,声律严整、适于歌唱、字句精巧、刻画细致,代表作有《过秦楼》、《满庭芳》、《兰陵王》、《六丑》等。在两宋词坛上,女词人李清照以其独树一帜的风格,占有相当重要的一席之地。

南宋初年,面临国破家亡的危局,诗词作品多表现作家们的爱国之情,辛弃疾被誉为爱国词人,他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受辛词影响,陈亮、刘过、刘克庄、刘辰翁等人形成了南宋中叶以后声势最大的爱国词派。

南宋后期的词人姜夔(约1155--1235)最为著名。姜词绝大多数是纪游咏物之作。在他的词作中,更多的是慨叹身世的漂零和情场的失意,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是《长亭怨慢》。他的词沿袭了周邦彦的道路,注意修辞琢句和声律,但内容欠充实。

词在南宋已达高峰,元代散曲流行,诗词乃退居其后。

明代诗歌是在拟古与反拟古的反反复复中前行的,没有杰出的作品和诗人出现。

清代诗词流派众多,但大多数作家均未摆脱拟古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套子,难有超出前人之处。清末龚自珍(1792--1841)以其先进的思想,打破了清中叶以来诗坛的沉寂,领近代文学史风气之先。他的诗常着眼于社会、历史和政治的观点来揭露现实,使诗成为现实社会的批判工具。后来的黄遵宪(1848--1905)、康有为(1858--1927)、梁启超(1873--1929)等新诗派更是将诗歌直接用做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宣传载体。

“五四”文学革命中,中国的现代文学诞生了。1917年胡适(1879--1942)首先在《新青年》上发表了白话诗8首,并提出“诗体大解放”的主张,倡导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长短的“胡适之体”诗。在新诗诞生过程中,刘半农、刘大白、康白情、俞平伯是创作主力。经过他们的努力,新诗形成了没有一定格律,不拘泥于音韵,不讲雕琢,不尚典雅,只求质朴,以白话入行的基本共性。最早出版的新诗集有:胡适的《尝试集》、俞平伯的《冬夜》、康白情的《草儿》和郭沫若的《女神》。

郭沫若的《女神》带着狂飙突进的“五四”时代精神,带着不同于其他白话诗的鲜明艺术性,为新诗奠定了浪漫主义的基础。《女神》也是新诗真正取代旧诗的标志。它成功地创造、运用了自由体形式,将新诗推向新的水平。

经过开辟阶段,新诗形成了以自由体为主,同时兼有新格律诗、象征派诗的较为完善的形态。

文学研究会的作家们创作了大量的自由体诗,他们的诗多以抒情为主,表现了觉醒后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追求与苦闷。其中朱自清的成就较为突出。他的诗突出地表现了积极进取的精神,如《光明》一诗表达了作者不靠施舍、踏实求索的愿望。还有《匆匆》、《自从》、《毁灭》等诗都表现了历经坎坷与幻灭,追求理想之心不渝的坚韧。文学研究会中自成一家的冰心,受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创作出版了《繁星》、《春水》两部诗集。她的这些诗都被称作“繁星体”。她的“繁星体”诗多表现母爱、童真和自然之情,满蕴温柔、忧愁之风。

怒吼的诗指的是瞿秋白和蒋光赤等共产党员作家的政治抒情诗,其中蒋光赤(1901?--1931)的诗最多。他的诗中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色彩,如《太平洋中的恶象》、《中国劳动歌》、《哭列宁》等诗一扫当时许多新诗中的缠绵悱恻之调,充满了阳刚之音,但他的政治抒情诗存在内容较空泛的弊病。

在新诗创作中,爱情诗这一领域当属湖畔诗社的诗最为引人注目,汪静之(1902-- )、应修人(1900--1933)、潘漠华(1902--1934)和冯雪峰(1903--1976)是其中的主力。他们的诗中所描写的爱情大胆而袒露,其间所显现出的质朴、单纯的美是最打动人的地方。

写自由体诗的冯至(1905--1994)也是比较有成就的诗人。他的诗既写爱情,也写亲情和友情,出版有《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等诗集。

提倡格律诗的是新月派。闻一多(1899--1946)为格律诗理论做出了很大贡献。为建设新格律诗,闻一多提出建设诗歌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并为此进行了艰苦的创作实践。闻一多有两部诗集《红烛》和《死水》。在他的作品中,爱国主义情感贯穿始终。此外,他的诗还表现了“五四”时期积极向上,进取追求的精神风貌。他的艺术表现方法是浪漫主义的。他常选择某一形象来托物寄情。他善用贴切的比喻以增强诗的形象性和艺术感染力。他的诗具有他所提出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这一特点对整个格律派产生过重大影响。徐志摩(1896--1931)是新月社的另一重要诗人。他的诗主要表达对光明的追求、对理想的希冀、对现实的不满。表现个性解放、追求爱情的诗在徐志摩的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他的诗风婉约,文字清爽、明净,感情渲染浓烈、真挚,气氛柔婉、轻盈,表现手法讲究而多变。他的诗多收于《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等诗集中。

几乎在新月派活跃的同时,象征派的诗也出现在中国的诗坛上。象征派的诗既不真实描写,也不直抒胸臆,而是常采用不同于常态的联想、隐喻、幻觉、暗示等手段制造朦胧、神秘的色彩。李金发(1900--1976)是象征派的代表人物,著有《微雨》、《为幸福而歌》等诗集。他的诗反映了“五四”之后一些知识分子面临茫然的前途时而产生的悲观情绪。李金发被人称为“诗怪”,是因其诗怪诞,可读性较差,但他的诗也有许多成功之处,如诗中大量形象鲜明的比喻、形象化的语言、表现强烈的感觉等皆为许多人所不及。其他成绩较为突出的象征派诗人还有王独清、穆木天和冯乃超。

30年代的左翼诗派以高昂的战斗激情领诗坛一派风骚。殷夫(1909--1931)是重要的政治抒情诗人。他的诗热情颂扬无产阶级革命,生动描绘工人运动的战斗场面。因为有实际斗争经验,所以他的诗感情充沛而真挚又不流于空泛,艺术风格朴实、粗犷,代表作品有《血字》、《1929年的5月1日》、《我们的诗》等。左翼诗派的重要代表团体是中国诗歌会。他们的艺术主张是诗歌大众化,倡导诗歌面向下层人民,歌唱抗日救亡运动,代表诗人是浦风(1911--1942)。

新月派之后,描写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的现代情绪的现代诗派兴起,戴望舒(1905--1950)是现代诗派的主要诗人。他因1928年发表的《雨巷》一诗而获“雨巷诗人”的美名,曾出版过《我的记忆》、《望舒草》等诗集。这些诗作集中表现了知识分子在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感和孤独感。他的诗大量采用象征意象,但因贴近主观情绪,诗意虽曲折、朦胧但并不过于晦涩。他常用的譬喻也新鲜而贴切。富于节奏感是他的诗的另一特色。

抗战后诗坛上最重要的诗派是七月派。七月派的重要诗人是胡风、艾青、田间、亦门、鲁藜、邹荻帆等。在他们的创作中,政治抒情诗占有很大比重,内容多充满爱国主义激情,呼唤人们的抗敌斗志。七月派在艺术上注重以炽烈的激情去撞击人们的心灵,而不讲究文学的雕琢、修辞。质朴、粗犷、奔放是七月诗人共有的艺术特色。

40年代后半期,被后来称为民歌体的新诗在解放区农村成熟了。民歌体新诗的突出成就表现在李季与阮章竞的叙事诗中。

马凡陀是袁水拍(1907--1983)40年代中期发表讽刺诗的笔名。他在这一时期的诗结集为《马凡陀的山歌》,这是当时国统区最有影响的政治讽刺诗集。它多以市民熟悉的民谣、小调写成,轻松、诙谐而又锐利、泼辣,锋利的笔锋扫荡了末日社会的各个角落。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诗歌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新题材、新主题伴随着新生活应运而生。诗人们满怀激情抒写了一首首新时代的颂歌。同时,新的社会也造就出一批诗坛新人和崭新的作品。他们是:邵燕祥和他的《歌唱北京城》、《到远方去》,森林诗人傅仇和他的《伐木者》,严阵的《老张的手》,未央的《祖国,我回来了》,李瑛的《军帽下的眼睛》,公刘的《边城短歌》和《黎明的城》,顾工的《喜马拉雅山下》等。此外,诗歌形式有所创新,吸取民歌营养的信天游、接受外来影响的阶梯式、新格律诗等形式相继出现。

50年代未60年代初,诗歌兴起了新民歌运动,发展了传统民歌。政治抒情诗以独立的艺术形式在60年代出现,郭小川、贺敬之是当时两位优秀的政治抒情诗人。这一时期诗歌创作的另一突出成就是长篇叙事诗的丰收。郭小川的《深深的山谷》、《将军三部曲》以新颖的形式和深遂的思想享誉诗坛,李季的《杨高传》、闻捷的《复仇的火焰》、韩起祥的《翻身记》、王致远的《胡桃坡》、臧克家的《李大钊》、田间的《赶车传》等也都别具特色。

但取得成绩的同时,这一时期的诗歌创作也存在着题材、主题、形式、风格不够丰富的缺点。

新时期以来,沉寂十载的诗坛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新景象。诗歌在表现手法上,得以古今中外广泛借鉴,形式则更趋于松散的自由体,风格千姿百态。新时期初期,欢呼胜利、反思历史的诗歌继承了现实主义的传统,并使之继续发展。与此同时,一批青年诗人,如舒婷、顾城、江河等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快速成长起来。他们的诗通常表现出一种晦涩的、不同于寻常的复杂情绪,人们谓之“朦胧诗”。

80年代中后期以后,诗坛又出现了自称为“第三代诗人”的现代派潮流。

唐诗

唐代(公元618-907年)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尽管离现在已有一千多年了,但许多诗篇还是为我们所广为流传。

唐代的诗人特别多。李白、杜甫、白居易固然是世界闻名的伟大诗人,除他们之外,还有其他无数诗人,象满天的星斗一样。这些诗人,今天知名的就还有二千三百多人。他们的作品,保存在《全唐诗》中的也还有四万八千九百多首。唐诗的题材非常广泛。有是从侧面反映当时社会的阶级状况和阶级矛盾,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有的歌颂正义战争,抒发爱国思想;有的描绘祖国河山的秀丽多娇;此外,还有抒写个人抱负和遭遇的,有表达儿女爱慕之情的,有诉说朋友交情、人生悲欢的等等。总之从自然现象、政治动态、劳动生活、社会风习,直到个人感受,都逃不过诗人敏锐的目光,成为他们写作是题材。在创作方法上,既有现实主义的流派,也有浪漫主义的流派,而许多伟大的作品,则又是这两种创作方法相结合的典范,形成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

唐诗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唐代的古体诗,基本上有五言和七言两种。近体诗也有两种,一种叫做绝句,一种叫做律诗。绝句和律诗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所以唐诗的基本形式基本上有这样六种:五言古体诗,七言古体诗,五言绝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古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宽:一首之中,句数可多可少,篇章可长可短,韵脚可以转换。近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严:一首诗的句数有限定,即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每句诗中用字的平仄声,有一定的规律,韵脚不能转换;律诗还要求中间四句成为对仗。古体诗的风格是前代流传下来的,所以又叫古风。近体诗有严整的格律,所以有人又称它为格律诗。

唐诗的形式和风格是丰富多采、推陈出新的。它不仅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的传统,并且大大发展了歌行体的样式;不仅继承了前代的

五、七言古诗,并且发展为叙事言情的长篇巨制;不仅扩展了五言、七言形式的运用,还创造了风格特别优美整齐的近体诗。近体诗是当时的新体诗,它的创造和成熟,是唐代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把我国古曲诗歌的音节和谐、文字精炼的艺术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古代抒情诗找到一个最典型的形式,至今还特别为人民所喜闻乐见。但是近体诗中的律诗,由于它有严格的格律的限制,容易使诗的内容受到束缚,不能自由创造和发挥,这是它的长处带来的一个很大的缺陷。

曲子词与长短句

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简称“词”,又名乐府、近体乐府、乐章、琴趣,还被称作诗余、歌曲、长短句。归纳起来,这许多名称主要是分别说明词与音乐的密切关系及其与传统诗歌不同的形式特征。

我国古代诗乐一体,《诗三百篇》与汉魏六朝乐府诗大都是合于音乐而可歌唱的。“乐府”原为汉时政府音乐机关之名。汉以后的

五、七言古体诗和唐以后的近体诗始为徒诗而不可歌。唐人的拟乐府古题与新乐府不再合乐,实为古体诗了。唐代绝句也有可配乐歌唱的,或称“唐人乐府”,有时与词相混,如《阳关曲》《杨柳枝》等,也被作为词调名。

唐宋之词,系配合新兴乐曲而唱的歌词,可说是前代乐府民歌的变种。当时新兴乐曲主要系民间乐曲和边疆少数民族及域外传入的曲调,其章节抑场抗坠、变化多端,与以“中和”为主的传统音乐大异其趣;歌词的句式也随之长短、错落、奇偶相间,比起大体整齐的传统古近体诗歌来大有发展,具有特殊表现力。曲子词、近体乐府、诗余、长短句之名由此而得。作词一般是按照某种乐调曲拍之谱填制歌词。曲调的名称如《菩萨蛮》《蝶恋花》《念奴娇》等叫做“词调”或“词牌”,按照词调作词称为“倚声”或“填词”。宋词唱法虽早已失传,但读者当时的倚声或后来依谱所填的词,仍然可以从其字里行间感受到音乐节奏之美,或缠绵宛转,或闲雅幽远,或慷慨激昂,或沉郁顿挫,令人回肠荡气,别有一种感染力量。

前人按各词调的字数多少分别称之为“小令”、“中调”或“长调”。有的以58字以内为小令,59字到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有的主张62字以内为小令,以外称“慢词”,都未成定论。词调中除少数小令不分段称为“单调”外,大部分词调分成两段,甚至三段、四段,分别称为“双调”“三叠”“四叠”。段的词学术语为“片”或“阕”。“片”即“遍”,指乐曲奏过一遍。“阕”原是乐终的意思。一首词的两段分别称上、下片或上、下阕。词虽分片,仍属一首。故上、下片的关系,须有分有合,有断有续,有承有起,句式也有同有异,而于过片(或换头)处尤见作者的匠心和功力。我们看到宋代许多词人于此惨淡经营,创造出离合回旋、若往若还、前后映照的艺术妙境,在一首词中增添了层次、深度和荡漾波澜。

大部分词的句式长短不齐,押韵也变化多端。例如为唐宋词人所常用的词调《菩萨蛮》,系唐代时据从东南亚传入的乐曲所制。北宋魏夫人依此调所填的词云:

溪山掩映斜阳里,楼台影动鸳鸯起。隔岸两三家,出墙红杏花。

绿杨堤下路,早晚溪边去。三见柳绵飞,离人犹未归。

本词调全首八句,句句押韵。上片前两句七言押仄韵,本词用仄声中上声“纸”韵;后两句五言押平韵,本词押平声中“麻”韵。下片四句均是五言,前两句押仄韵,本词用仄声中的去声“遇”和“御”韵;后两句押平韵,本词押平声中“微”韵。通常近体诗八句的,全篇都是七言句,或都是五言句,隔句押同一个韵,首句也有押韵的。两者比较,词调显然别呈错综参差之美。本词上片写景色,下片写女主人公的行动与心理活动,环境与人物、人物的动作与内心,通过

五、七言长短参差的句式、“麻”“微”平韵和“上”“去”仄韵的交替迭代,臻于多角度、多层次地情景交融的美妙境界。

平仄诸韵分别具有声情之美。一般说来,平声声调长,不升不降,宜于慢声吟唱,表达不尽的情意、盎然的韵味。仄也称“侧”,是不平之意。诗词中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声调都是短的。上声是升调,去声是降调,入声是特别短促。以欹侧短促的仄声押韵,易于寄寓奇拗不平的感慨,令人激动不已。不少词调中平仄诸韵递押,也就是长短声调递用、平调与升、降调或促调递用,不仅声调抑杨顿挫,激荡而和谐,蕴蓄的感情也显得更加丰富曲折。这是我们诵读宋词时所值提注意的。

词调有一般诗体中罕见的一字、两字句,或八字以至十字以上的长句,交错迭出。例如蔡伸《苍梧谣》(即《十六字令》):“天!休使圆蟾照客眠。人何在?桂影自婵娟”。开头以一字句振起全篇,接以七字、三字、五字句,又有摇曳的余韵。再看辛弃疾的《唐河传》:

春水,千里。孤舟浪起,梦携西子。觉来村巷夕阳斜。几家? 短墙红杏花。

晚云做些儿雨,折花去。岸上谁家女?太狂颠! 那边,柳棉,被风吹上天。

这里二字句、三字句、四字句、五字句、七字句,押平韵的、仄韵中上、去声的,错综递用,宛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描绘出无边春色的生意盎然,青春少女的天真娇憨,全词在写作上对前举魏夫人《菩萨蛮》似有所借鉴,而写来更加清新活泼、跌宕多姿,也与所用词调更加灵活多变有关。相对说来,《菩萨蛮》句式保留较多

五、七言诗体痕迹。

词中的长句也能使情意更加宛转,气势更见浩瀚: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 残阳当楼。(柳永《八声甘州》)

柳词中“渐”字下领三个四字句,实为十三字句。再如刘克庄《沁园春》中的“叹年光过尽,功各未立;书生老去,机会方来”,也当为十七字长句。

长短句比诸齐言体提供选词用语方面远为灵活的条件。李清照《声声慢》的运用大量叠字就是著名的例子: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

前人对此评价极高:“此乃公孙大娘舞剑器手”,“出奇制胜,真匪夷所思。”王又华《古今词论》略云:“晚唐诗人好用叠字语,义山(李商隐)尤甚,殊不见佳。”“如《菊诗》:‘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亦不佳。”李清照《声声慢》“起法似本于此,乃有出监之奇。盖此等语,自宜于填词家耳”。晚唐诗人李商隐是造语的高手,李清照却更能“出奇制胜”、“青出于监”,除其绝世才华外,还因为“曲子词”、“长短句”这个在当时来说属于现代化的有多功能设备的舞台使得她得以充分施展其绝技。本词开端一连十四个叠字,一波三折而一气贯串,诗中无此句法。“到黄昏点点滴滴”,七字句而上三下四,于诗属拗句,而在句法参差的词中则读来十分自然,断续连绵细雨凄清入耳的声情也充分而又有余不尽地传达出来了。

当然,词调中也有全首齐言的,如《生查子》上、下片实为两首五言绝句,《玉楼春》上、下片实为两首七言绝句。词体并不完全丢掉整齐之美。

第6篇: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概述

上古——口头歌谣

先秦——诗歌发展的两大源头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 体制:“风、雅`、颂”三部分,“国风”现实主义的精华 表现手法:赋(铺陈叙述)、比(比喻)、兴(起兴) 句式四言为主,语言双声叠韵 中国浪漫主义的先河——楚辞

在楚地歌谣的基础上创造出的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诗体。 楚辞体的特点:

1、带有想象丰富、文辞华美、风格绚丽的浪漫主义色彩

2、“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3、楚辞的语句参差,富有变化,篇幅一般比较长

4、常用语气助词“兮”(句末:加强整体语气,句中:表停顿) 奠基人、最早影响最深远的爱国诗人——屈原。 代表作:《离骚》《九歌》《天问》《天问》 汉代——汉乐府《上邪》《陌上桑》《孔雀东南飞》 乐府:采集民歌加以整理,配乐演唱的机构

乐府民歌内容:继承《诗经》现实主义传统《上邪》《陌上桑》。语言:朴素自然,活泼生动。句式:五言为主。

(汉末)文人五言诗《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代表了汉代五言抒情诗的最高峰。

魏晋南北朝——

1、建安文学:

三曹(曹操、曹植、曹丕 )

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文学特征:建安风骨、汉魏风骨)

2、正始文学:代表作家:阮籍、嵇康

3、两晋文学: 西晋:左思

东晋: 陶(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派)谢(谢灵运:开创了山水诗派)

4、南北朝时期(最大的成就是民歌的发展) 南朝民歌:文学特征:题材狭窄(爱情)、风格艳丽,喜用双关 代表作《西洲曲》

北朝民歌:文学特征:题材广泛、风格刚健、语言直率 《木兰辞》(代表了北朝民歌的最高成就) 文人诗创作:代表诗人:鲍照、谢朓、庚信 隋唐五代——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陈子昂建立高峻雄浑、刚健有力的新诗风。《登幽州台歌》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孤篇横绝” 盛唐 诗仙:(李白)、诗圣(杜甫) 山水田园诗派:王(王维)、孟(孟浩然) 边塞诗派: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

中唐 韩孟(韩愈、孟郊——诗歌的风格特征:奇崛险怪)

1 元白(元稹、白居易——诗歌的风格特征:语言平易直白) 李贺(人称“诗鬼”——诗歌的风格特征: 诗境诡谲) 晚唐 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宋代——宋诗重理趣

江西诗派: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杨万里(“诚斋体”)、苏轼

南宋中兴四大诗人:陆游、尤袤、范成大、杨万里

宋词(婉约派:柳永、李清照,豪放派:苏轼、辛弃疾) 元代——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和白朴) 清代——清诗(龚自珍)、清词(纳兰性德)

综上所述,中国诗歌的发展史大致是:歌而诗,诗而词,词而曲。中国诗词歌曲均源于民间,它们虽然各自尽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发展过程,各有其不同的表达方式,但其血脉相通,都是借客观事物抒发主观情感。

一、原始时代的歌谣

劳动人民创作,口头相传。如一些劳动号子,他们是依照劳动节奏的声音和语言的结合体。原始时代的诗歌和音乐、舞蹈有密切关系,“音”重于“义”。节奏短促鲜明,诗句短小。

二、四言诗(诗经体)

产生时间为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代表作是《诗经》,它开创了我国诗歌的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体制可分为“风、雅`、颂”,表现手法可概括为“赋、比、兴”

《诗经》反映了西周至春秋时期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我国古代诗歌现实主义的光辉起点。如《氓》《无衣》《静女》等等

硕鼠

诗经

魏风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逝将去汝,适彼乐土。

乐土乐土,爰得我所。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汝,莫我肯德。

逝将去汝,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硕鼠硕鼠,无食我苗!

三岁贯汝,莫我肯劳。逝将去汝,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三、骚体诗(楚辞体)

产生时间为战国时代,代表作是《楚辞》。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的诗人,《楚辞》开创了诗歌浪漫主义的优良传统。

中国浪漫主义的先河

大诗人屈原在楚地歌谣的基础上创造了“楚辞”这一新形式的歌谣。其句式参差错落,多带“兮”字,宜于自由地抒发不同的情感,适于表现更复杂的内容。

其优秀篇章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等.

山鬼

楚辞

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薛荔兮带女萝;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乘赤豹兮从文狸,辛夷车兮结桂旗;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思;

四、乐府诗(杂言诗、五言诗)

时间为汉代,代表作品是《乐府诗集》。这些民歌闪耀着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汉乐府诗:继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从不同层面,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表达了人民群众真挚朴素的思想情感。其中最为著名的作品是反映婚姻爱情于家庭矛盾的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

汉乐府以五言杂言为主,形式灵活多样,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五、文人五言诗

产生于东汉末年,代表作品是《古诗十九首》。他的出现,标志着五言诗体的成熟,被誉为“五言之冠冕”。

优秀篇章:《迢迢牵牛星》《行行重行行》《西北有高楼》等

古诗十九首

2

东汉末年,社会动荡,兵祸不息,在汉代民歌的基础上,一群佚名的诗人给我们留下了五言古诗十九首,造诣极高,梁代的刘勰的《文心雕龙》称其为“五言之冠冕”。

它代表了汉代五言抒情诗的最高峰。擅长用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蕴籍深挚的情思。尤其是那些写相思离情的作品,言短情长,更是后世难以超越的。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六、建安诗歌

时间为东汉末年,三国时期,代表人物是“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这也是第一次文人创作的高潮。这一时期的诗歌,以充实的内容,充沛的感情,明朗、刚健的艺术风格,风骨与藻饰恰当地结合,被后人尊为典范,对后世文学的发展起了有益的促进作用。 建安风骨

三曹、七子、以及女诗人蔡琰的诗作,及时的反映了汉末“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他们的作品关注民生,充满激情,缘事而发,慷慨悲凉,被后人誉为“建安风骨”或“汉魏风骨”。

白马篇

曹植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陵鲜卑。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在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七、正始诗歌

时间是从三国魏从公元223年到264年这段时期。原是当时的玄学家王弼和何晏共同倡导玄学清淡风气世称“正始之音”。这一时期的诗人,政治理想落潮,普遍出现危机感和幻灭感。此时的诗歌也与建安诗坛风貌迥异,反映民生疾苦和抒发豪情壮志的作品减少,书写个人忧愤的诗歌增多,唱出的是这一时代里“生年不满百,长怀千岁忧”的主旋律。代表人物是“竹林七贤”中的阮籍和嵇康,前者有82首《咏怀诗》留下来,绝大多数是五言诗,在诗史中有一定的地位。

八、两晋诗歌

西晋太康年间(280-289),以“三张”(张协、张载、张亢)“二陆”(陆机、陆云)“两潘”(潘岳、潘尼)“一左”(左思)为代表的“太康体”诗风。当时时局稳定,经济发展,诗人们抛弃了建安诗歌的慷慨悲凉与正始诗歌的深邃哲思,转而向绮靡的形式技巧方面发展。特点:内容上,一是“儿女情多,风云气少”,二是拟古模仿,缺乏现实内容;艺术形式上,一是追求文字华美与辞藻华丽,二是追求新的技巧,注意排偶。

这时期尤值称道的诗人是陶渊明,他既是田园诗的开创者,又是现实主义诗歌传统的继承者,其优秀篇章如《归园田居》。

另一位大诗人谢灵运,则热衷山水。是中国诗歌史上大力描写山水的第一人,开创了山水诗派

陶渊明,其《归园田居》等作品,语言朴素自然,充满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污浊社会现实的憎恶,给人以含蓄隽永的美感享受。

饮酒

陶潜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九、南北朝诗歌

时间为南北朝时期,主要有乐府诗和文人诗两类。乐府诗又分为南朝乐府和北朝乐府,文人诗中代表人物有鲍照、谢朓,尤其是谢眺他诗风俊逸豪放,创制了七言歌行,是“永明体”的代表作家。北朝代表人物是庾信。

以上为古体诗部分,自唐以后,中国古代诗歌进入了近体诗的创作和繁荣时期。

十、黄金时代

——唐代诗歌 初唐

上官仪、沈诠期、宋之问促成了近体律诗的定型。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骆宾王、卢照邻。冲破绮靡诗风。

陈子昂提倡“汉魏风骨”在诗歌理论上颇有建树,认为“诗歌应该有所寄托”。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盛唐时期

乐府、歌行、律诗、绝句,各体齐备;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相辅传扬;边塞派、山水田园诗派,各呈异彩。

李白浪漫主义代表人物,世人尊称他为“诗仙”;诗风豪放飘逸,擅长

五、七绝句。

杜甫现实主义代表人物,世人称之为“诗圣”;诗风沉郁顿挫,擅长七言律诗。他的诗歌被称为“诗史”。

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王维、常建、储光羲

边塞诗人: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

最高成就:李白、杜甫

李白兼采“屈、庄”之精华,融会“儒、仙侠”之精神,进而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浪漫主义诗风。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怀才不遇的苦闷情怀,雄奇壮丽的名山大川,这一切都在其诗作中得以体现。

杜甫凭借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以诗歌的形式,真实的记录了唐代封建社会由极盛走向极衰过程中的种种社会现象。“穷年忧黎元”是其主体创作精神,也形成了他沉郁顿挫的风格。

将进酒

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兵车行

杜甫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田园诗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山水诗

山居秋暝

王 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渲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边塞诗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中唐时期

韩愈、孟郊诗歌多“不平之鸣”,意象壮伟瑰怪,诗境奇崛雄豪。

元稹、白居易诗风平易,语言质朴,琅琅上口。

刘禹锡擅长怀古诗和政治讽刺诗,语言平易,以为深远。

李贺想象奇特,构思不拘常法,语言峭奇艳丽,诗境诡谲。被称为“诗鬼”。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唐)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 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此诗抒发了作者被贬的怨愤和对前途忧伤的感情,曲折地批评统治者的昏庸,同时也表达了自己至死不渝的决心。 全诗感情深厚抑郁.境界宏大开阔。

离思五首"其四

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雁门太守行

(唐)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4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南 园

李贺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晚唐时期

社会的衰落使唐诗如夕阳残照。惟有杜牧、李商隐、温庭筠的诗为这一时期增添光彩。

过华清宫绝句

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锦瑟

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十

一、宋代的诗歌

在唐诗的高峰之后,宋人另辟蹊径,开启了好议论,重理趣的诗风。

苏轼、黄庭坚、杨万里、陆游、范成大是宋代诗歌的中流砥柱。

陆游是南宋最杰出的诗人,也是中国诗歌史上作品最多的诗人。为国雪耻,抗敌御侮,一直是最能激动诗人情感和不断得到表现的主题。永不衰竭的爱国热情,使陆游唱出了那个时代最高亢的歌声。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与尤袤、范成大、陆游齐名,称南宋四家。构思新巧,语言通俗明畅,自成一家,时称“诚斋体”。其词风格清新、活泼自然,与诗相近。著有《诚斋集》。

晓出净慈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词”的产生

晚唐五代时,词已成为与“诗”并行的新诗体。温庭筠、韦庄的词都有所成就。

而南唐后主李煜的词在艺术上造诣颇高,降宋以后的作品,脱去了游乐淫靡的宫廷生活气息,国破家亡的感慨和个人悲惨遭遇之隐痛充盈其间。

望江南

温庭筠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

浪淘沙

李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宋词

两大流派:婉约、豪放

晏殊、欧阳修、范仲淹、柳永、苏轼、周邦彦、李清照、姜夔、辛弃疾。

浣 溪 沙

(晏 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范仲淹以其守边的实际经历首创边塞词,一扫花间派柔靡无骨的词风,为苏辛豪放词导夫先路。

定风波

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方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5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这是一首抒写别情的词。上片描绘离别时难舍难分的场面,下片写离别依恋痛苦的心情。情感亦波澜叠起,层层深入,缠绵悱恻,淋漓尽致。此词是柳永的代表作。其中佳句为人所传诵。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语以寄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 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 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 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 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

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一剪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扬州慢

姜夔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十

二、元曲

正当南宋诗人在浅吟低唱祸慷慨悲歌的时候,我国北方少数民族所喜爱的胡乐与中原地区的里巷之歌相结合,形成了词以后的又一种变体诗歌形式-------“曲”。

曲萌生于金,繁盛于元,故称“元曲”。

元曲的代表作家:关汉卿、马致远、白朴、张养浩、张可久等。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踟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十

三、明清诗词

明代诗坛上曾经出现过“前后七子”但创作上成就不大。后来“江左三大家”中的吴伟业自创“梅村体”。

清代的诗坛一龚自珍诗歌为最。

己亥杂诗

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元、明时期词逐渐衰落,到清代才稍有好转。陈维松、朱彝尊、纳兰性德为清初三大家。

长相思

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逾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综上所述,中国诗词歌曲均源于民间,它们虽然各自尽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发展过程,各有其不同的表达方式,但其血脉相通,都是借客观事物抒发主观情感。 而中国诗歌的发展史大致是:歌而诗,诗而词,词而曲。 衍至清末,梁起超等人倡导的“诗界革命”,又预示着新的诗歌体式即将形成。五四新文学运动如星如日的光芒已经照亮了现代新诗的“诗国天空”。

6

第7篇: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况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起源和诗歌发展的两大源头及汉乐府诗。

2、了解《诗经》和《楚辞》。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经》和《楚辞》的特点。

一、上古——口头歌谣

“断竹,续竹,飞土,逐宍(ròu) ”《吴越春秋〃弹歌》

先将竹竿截断,然后用弦将截断的竹竿连接两头制成弹弓。一颗颗弹丸从弹弓中射出,击中了一只只猎物,人们欢乐地追逐着,满载而归。

二、先秦——诗歌发展的两大源头

1、现实主义源头:西周至春秋《诗经》 浪漫主义源头:战国后期《楚辞》

2、(1)关 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毛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2)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 体制:“风、雅、颂”三部分

“国风”现实主义的精华 表现手法: 赋(铺陈叙述) 比(比喻) 兴(起兴)

★句式四言为主,语言双声叠韵

3、中国浪漫主义的先河

在楚地歌谣的基础上创造出的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诗体——楚辞。 楚辞体的特点:

(1)带有想象丰富、文辞华美、风格绚丽的浪漫主义色彩; (2)“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3)楚辞的语句参差,富有变化,篇幅一般比较长;

(4)常用语气助词“兮”(句末:加强整体语气,句中:表停顿)。 4. 奠基人、最早影响最深远的爱国诗人——屈原 (1)代表作:《离骚》

屈原的骚体诗,是浪漫主义的典范作品。对理想的热烈而执着的追求、爱憎情感火山爆发式的自我倾诉、献身祖国的赤胆忠心,都在奔放的辞句、宏大的结构中被容纳。

诗人大胆地驰骋想象,糅合了神话传说、历史故事、自然现象与自身遭遇,创造了一个个前无古人的神奇瑰丽的幻想世界。屈原的作品具有卓越的独特个性。这种浪漫主义特色的形成,同楚国文化传统密不可分。

楚国巫风盛行,朝廷和民间祭祀都使巫觋“作歌乐鼓舞以娱诸神”。这种带有原始宗教气氛的乐歌,自然是产生浪漫主义杰作的温床。 (2)《九歌》

《九歌》是屈原据民间祭神乐歌改作或加工而成。传说是屈原放逐江南时所作,当时屈原“怀忧若苦,愁思沸郁”,故通过制作祭神乐歌,以寄托自己的这种思想感情。但现代研究者多认为作于放逐之前,仅供祭祀之用。 共十一篇:

《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 《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 《东君》、《河伯》、《山鬼》、 《国殇》、《礼魂》。 (3)《天问》

《天问》是古今罕见的奇特诗篇,它以问语一连向苍天提出了172个问题,涉及了天文、地理、文学、哲学等许多领域,表现了诗人对传统观念的大胆怀疑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5、总结:

从《诗经》的现实主义到屈原的浪漫主义,是中国诗歌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屈原的骚体诗,依诗取兴,引类譬喻,继承发展了《诗经》的比兴传统。

《诗经》的比兴较为单纯,而《楚辞》的比兴具有象征的特质,往往成为一个形象的系统。《离骚》中香草美人的比兴就是范例。楚地本是泽乡山国,其间颇有叠波旷宇、崇山秀岭,这些江山的光怪之气足以摇荡心灵、催发丽辞伟句。

骚体诗冲破《诗经》四言诗的固定格式,句式加长而灵活,篇章放大而严密,词采绚丽而贴切,是《诗经》之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

先秦时代,《诗经》与《楚辞》双峰并峙,是中国诗史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两座巍然屹立的坐标。

有人说,中国历代诗“莫不同祖风骚”,足见其对后代诗歌的影响。

三、汉乐府诗

1、乐府原指音乐机关,汉武帝刘彻时扩充为大规模的专署。

其主要任务是采集民间歌辞予以配乐,以及将文人歌功颂德之诗制谱以供统治者祭祀和朝会宴饮之用。

“汉乐府”即是汉代的乐府诗,又称“乐府诗”或“乐府歌辞”。

2、汉乐府民歌直接继承了《诗经》中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较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和人民的思想感情。

但它又与《诗经》以抒情为主不同,汉乐府以叙事为其特色。这些歌辞描画了惨重的阶级压迫与剥削,揭露了上层社会的奢淫腐朽,反映了长期对外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表达了人民对封建婚姻的抗议,对自由爱情的热烈向往,为后代提供了一幅幅生动具体的汉代社会现实生活图景。

汉乐府民歌善于通过戏剧情节的铺叙,通过人物语言、行动的刻画塑造出特定环境中富有个性典型形象。

3、汉乐府诗 乐府:采集民歌加以整理,配乐演唱的机构。 内容:继承《诗经》现实主义传统。 语言:朴素自然,活泼生动 句式:五言为主

4、《上邪》 《陌上桑》 《十五从军征》《孔雀东南飞》

5、《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 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 江水为竭, 冬雷阵阵, 夏雨雪, 天地和, 乃敢与君绝!

6、《陌上桑》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 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 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怒怨,但坐观罗敷。 ……

7、《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烹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

(汉末)文人五言诗《古诗十九首》

1、《古诗十九首》原题为《古诗》,最早收录于南朝梁代昭明太子萧统所编《文选》之内。这些诗并非一人一时之作,作者属于地主阶级中下阶层。

古诗十九首奠定了五言诗的基础,可以说代表了汉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代表了汉代五言抒情诗的最高峰。

这些古诗表现了浓重的感伤情绪,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时代的动荡不安与黑暗。

《古诗十九首》在历代都受到了高度评价,南朝文论家刘勰评为“五言之冠冕”,其艺术成就确是文人五言诗达到成熟阶段的标志。

如《行行重行行》、《涉江采芙蓉》、《迢迢牵牛星》、《西北有高楼》皆为传世经典。

2、《西北有高楼》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

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

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

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

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

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

第8篇: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

上古——口头歌谣

现实主义源头:西周至春秋《诗经》浪漫主义源头:战国后期《楚辞》

(代表作家:屈原)

汉代——汉乐府《上邪》、《陌上桑》、《孔雀东南飞》(与北朝的《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

(汉末)文人五言诗《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

魏晋南北朝——

1、建安文学:

三曹(曹操 、曹植、曹丕 )

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文学特征:“建安风骨”或 “汉魏风骨”) 浪漫主

义源头:战国后期《楚辞》

(代表作家:屈原)

先秦——诗歌发展的两大源头

2、正始文学:代表作家:阮籍、嵇康

3、两晋文学:

西晋:左思东晋:陶(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派)

谢(谢灵运 :开创了山水诗派)

4、南北朝时期(最大的成就是民歌的发展)

南朝民歌:文学特征:题材狭窄(爱情)、风格艳丽、喜用双关

代表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北朝民歌:文学特征:题材广泛、风格刚健、语言直率

《木兰辞》(代表了北朝民歌的最高成就)

文人诗创作:代表诗人:鲍照、谢朓(永明体)、萧纲(宫体诗)、庾信(徐陵、.

庾信体代表作家) ......

隋唐五代——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陈子昂

盛唐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中国诗坛盛极一时的“双子星”

山水田园诗派:王(王维)、孟(孟浩然)、常建、储光羲

边塞诗派: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中唐韩孟(韩愈、孟郊——诗歌的风格特征:奇崛险怪)、 柳宗元

元白(元稹、白居易——诗歌的风格特征:语言平易直白)

刘禹锡(怀古和政治讽刺诗,语言平易,寓意深远)

李贺(人称“诗鬼”——诗歌的风格特征: 诗境诡谲)

晚唐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温庭筠诗歌的风格特征: 哀艳

花间词人:温庭筠、韦庄

南唐五代词人:冯延巳、李璟、李煜

宋代——宋诗重理趣

江西诗派: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 ,杨万里(“诚斋体”)、陆游、苏轼

宋词(婉约派:柳永、李清照、 姜夔,豪放派:苏轼、辛弃疾)、周邦彦

- 1 -

元代——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和白朴 )、张养浩

清代——清诗(龚自珍 、黄遵宪)、清词(纳兰性德)

散 文

概述

散文这个名称,随着文学的发展,它的含义和范围也在不断的演变。我国古代把与韵文、骈体文相对的散体文章称为“散文”,即除诗、词、曲、赋之外,不论是文学作品还是非文学作品,都一概称之为“散文”。现代的散文指除诗歌、戏剧、小说以外的文学作品,包括杂文、小品文、随笔、游记、传记、见闻录、回忆录、报告文学等。近年来,由于传记、报告文学、杂文等已发展为独具特色的文体,所以人们又趋于把散文的范围缩小。

古代散文:我国古代,为区别于韵文、骈文,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在内,一律称之为散文。

散文的分类

根据散文的内容和性质可分为以下几类:

(1)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

(2)抒情散文: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散文。

(3)写景散文:以描绘景物为主的散文。

(4)哲理散文:哲理,是感悟的参透,思想的火花,理念的凝聚,睿智的结晶。

散文的主要特点

1、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 “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为更好的表达主题服务。

2、意境深邃,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

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的依次写来,可以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

3、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

散文的鉴赏技法

1、读散文要识得“文眼”。

凡是构思精巧、富有意境或写得含蓄的诗文,往往都有“眼”的安置。

2、读散文要抓住线索,理清作者思路,准确把握文章的立意。

线索通常有以下几种:⑴以事物的形象为线索,如巴金的《灯》;⑵以感情的发展为线索,如杨朔的《荔枝蜜》;⑶以时间顺序为线索,如刘白羽的《长江三日》;⑷以空间顺序为线索,如朱自清的《绿》;⑸以人物活动为线索,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6)以事理为线索,如唐韬的《琐忆》。

3、注意散文表现手法的特点,深入体会文章的内容。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

一、先秦散文

诸子散文(说理)

卜辞—————《尚书》————

(殷商、巫师)(商周、史官)历史散文(记事)

诸子散文

汉代对先秦文化学术进行总结整理,把诸子分为儒、道、阴阳、法、名、 墨、纵横、杂、农、小说十家代表:

儒家有《论语》、《孟子》、《荀子》;道家有《老子》、《庄子》; 法家有《韩非子》;墨家有《墨子》;杂家有《吕氏春秋》等。

文风方面

《论语》言简意赅,《墨子》讲究逻辑 ,《孟子》言辞雄辩 ,《庄子》想象奇特,

《荀子》论证缜密,《韩非子》犀利峻峭。

历史散文

史书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编年体的《左传》,有国别体的《国语》、《战国策》等, 《春秋》只是编年的大事记,写得比较简约。其中的褒贬是通过一字一句来显示的。 后人称之为“微言大义”或“《春秋》笔法”。其中的意义很不容易为读者所领会,后来就有解说、补充它的书出来。现存的有《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春秋左氏传》,世称“春秋三传”。

二、汉代散文

政论文 :贾谊(西)、晁错(西)王充(东)

史传文 :司马迁(西)、班固(东)汉赋 :司马相如(西)、扬雄(西)、枚乘(西)、班固(东)、张衡(东)等

《史记》作者司马迁创造的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在汉以后一直是历代王朝正史所沿用的体制。 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汉书》的体制虽承袭《史记》,但它是中国第一部断代史,记载了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至王莽四年(公元23)共 229年的断代历史。

赋的产生

赋的特点:“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注重铺陈,词藻华美,色彩绚丽。 在发展中它吸收了楚辞的某些特点──华丽的辞藻、夸张的手法,因而丰富了自己的体制。正由于赋体的发展与楚辞有着密切关系,所以汉代往往把辞赋连称。

赋作为一种文体,早在战国时代后期便已经产生了。最早写作赋体作品的是战国后期的荀子。宋玉也有赋体作品,如《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等。

登徒子好色赋

„„.玉曰:“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国;楚国之丽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然此女登墙窥臣三年,至今未许也。登徒子则不然„„.

汉赋的发展

赋体的流变: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

大赋 ———— 京都赋 ———— 小赋

代表作家、作品:枚乘的《七发》, 司马相如的《子虚》、《上林》, 扬雄《甘泉》、《河东》、《羽猎》、《长杨》,班固的《两都赋》, 张衡《二京赋》、《归田赋》, 蔡邕的《述行赋》 ,祢衡的《鹦鹉赋》。

三、魏晋南北朝散文

这个时期的散文具有如下的特征:

①在内容上抒情色彩越来越浓,表达社会政治见解和抒发个人感慨往往密切结合。(写山水景物的散文、抒情小赋)

②在形式上骈偶化倾向逐渐明显,更加讲求遣词造句的艺术技巧,体裁愈益多样化。(骈文)

代表作家: 魏曹氏父子魏晋 阮籍、嵇康

东晋 王羲之(《兰亭集序》)、陶渊明(《桃花源记》《五柳》《归去》)

南朝 鲍照(《登大雷岸与妹书》)

骈 文

也称“骈体文”、“骈俪文”或“骈偶文”;因其常用四字、六字句,故也称“四六文”。全篇以双句为主,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骈文就成为和散文相对举的一种文体。盛行于六朝,代表作家有徐陵、庾信。中唐古文运动以后衰落。在元明两代成为绝响。至清初,作者接踵而起,如庾信的《哀江南赋序》:

„„.西瞻博望,北临玄圃,月榭风台,池平树古。倚弓于玉女窗扉,繫马于凤皇楼柱;仁寿之镜徒悬,茂陵之书空聚„„.

鲍照《登大雷岸与妹书》:

山溪猥至,渡泝无边,险径游历,栈石星饭,结荷水宿,旅客贫辛,波路壮阔,始以今

日食时,仅及大雷。涂登千里,日踰十晨,严霜惨节,悲风断肌,去亲为客,如何如何!

四、唐宋散文

一方面扬六朝余波,有讲究辞采的骈文(王勃《滕王阁序》),初唐王勃的《滕王阁序》、骆宾王的《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可算骈文中的双璧;另一方面革六朝旧习,有散行流畅的古文。

代表作家:唐宋八大家

韩愈

字退之,世称韩昌黎,河南人,古文运动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首,苏东坡称赞他为”文起八代之衰”。他的文章气势宏大、豪逸奔放、曲折多姿、新奇简劲、逻辑严整、融会古今。(《师说》)

柳宗元

字子厚,反对六朝以来笼罩文坛的绮靡浮艳文风,提倡质朴流畅的散文 。(《种树郭橐驼传》、《捕蛇者说》、《童区寄传》、《永州八记》)

欧阳修

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杰出博学的散文家,提倡简而有法、流畅自然的风格,作品内涵深广,形式多样,语言精致,富情韵美和音乐性。(《醉翁亭记》、《伶官传序》)

苏轼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生于四川眉山。北宋大文学家、书画家。卒后追谥文忠,后人也称为苏文忠公。(《石钟山记》《记承天寺夜游》《赤壁赋》)

王安石

字介甫,曾封荆国公,后人称王荆公。他的散文峭直简洁、富于哲理、笔力豪悍、气势逼人、词锋犀利、议论风生,开创并发展了说理透辟、论证严谨、逻辑周密。(《游褒禅山记》)

曾巩

字子固,建昌军南丰县人,宋代新古文运动的重要骨干。”十二岁能文,语已惊人”的曾巩,资质警敏聪慧;成年后,因文才出,备受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赏识。(《墨池记》)

苏洵;文章纵横驰骤(《六国论》)

苏辙:文章汪洋醇厚(《黄州快哉亭记》)

古文运动

背景:

一 文学因素:魏晋以来骈体文盛行,其内容空洞,远离实际。

二 社会因素:中唐之后国势日渐衰微,士子文人想恢复大唐国风、重振国家势力,于是从古代的思想、文学中找出可以改变当时社会的精神价值----儒家思想与先秦两汉散文。

古文:

与骈文相对而言的,更为实用、不讲对偶声律的散体文。

五、元明清散文

元代散文和宋代相比,远为逊色。

明代的散文取材较为广泛,后期散文的表现手法也较为多样,尤其是晚明小品文。 清代散文,包括古文和骈文。

小品文

具体指篇幅短小精悍,格调清新自然,抒写性灵,情趣盎然的散文。

袁宏道(中郎)《满井游记》,张岱《湖心亭看雪》、《西湖七月半》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刘基(《卖柑者言》《郁离子》)

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 ”

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的“后七子”

时代介于前后“七子”之间的“王慎中、唐顺之、归有光”等的“唐宋派”(归有

光《项脊轩志》

以袁宏道为首的“公安派”(提出“性灵说”)、以钟惺、谭元春为首的“竟陵派”

(主张与“公安派”接近)

清:

“桐城派” 方苞讲“义法”(《狱中杂记》)、刘大櫆讲“神”“气”“音节”姚鼐 讲“义理”“考据”“文章”(《登泰山记》)等。

在“桐城派”极盛时期,文学主张和写作倾向与“桐城派” 不同的有袁枚、沈复等

人,袁枚提倡“性灵”,反对模古。

鸦片战争前后龚自珍(《病梅馆记》)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整理于2011-5-19

第9篇: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况

我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歌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中,产生过无数杰出的诗人,创造出难以计数的优美诗篇。从诗经、楚辞到乐府民歌,从魏晋诗歌到唐诗、宋词、元曲,它们一脉相承,而又风格迥异,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璀璨明珠。欣赏这些诗篇对我们陶冶性情,提高审美品位,具有积极的作用。 那什么是诗歌呢?我们一般认为,诗歌是文学作品的一大样式,是饱含着强烈感情和丰富想象,运用比兴、隐喻、象征、拟人、反复、重叠等表现手法,更集中概括地表现诗人情思,语言生动凝练,富于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作品。

中国诗歌发展历史漫长,几千年中不同时期形成不同的面貌,我们大致把中国诗歌发展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一、先秦时期

这是中国诗歌产生和发展时期。据不完全统计,先秦诗歌从原始歌谣到诗经、楚辞,大约有三千以上,但现存只有五百余首。

1、上古歌谣

古歌是最早的文学样式,产生在生产力极低、没有文字记录的原始时代,是先民们的集体口头创造。它起源于劳动,是为了协调劳动节奏,减轻劳动疲劳,激发劳动热情而喊出的劳动号子,后来随着先民思维能力、语言能力、发音器官的发展,这种由节奏的呼喊逐渐变成有意义的语言,这样,富有韵调和节奏感的诗歌便产生了。

据记载,最早的上古歌谣大约产生在公元前4000年左右,如《弹歌》 “断竹,续竹,飞土,逐肉。”

这是一首古老的猎歌。前两句是说先民砍断竹子,再把竹子绑在一起做成弓箭;后两句是指将土块用弓箭弹出击中猎物。它反映了我国渔猎时代先民的劳动生活,再现了它们制造工具和射猎的过程,描绘并歌颂了劳动和劳动者,洋溢着先民学会制造工具以及获得成功的自豪和喜悦之情。

歌谣又经过传说的黄帝时代、尧舜禹时代以及夏商时代,进一步得到发展,作品数量多了,艺术水平也提高了。

2、《诗经》的产生 周代,不但涌现了大量的歌谣,还产生编定了诗歌的集大成者——《诗经》。它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305首诗歌精华,不仅时间长,内容大,范围广,而且艺术性高超,是中国诗歌史上的典范,也是世界源头诗歌史的典范。

3、楚辞的产生

楚辞是中国诗歌史上另一个灿烂的高峰。它是在战国后期,由南方楚国(今两湖地区)的屈原创造的一种新诗体,句式长短不齐,以六言、七言为主,多用“兮”字。楚辞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从民间集体歌唱发展到诗人独立创作的更高阶段。

《诗经》和楚辞,是后世诗歌发展的两大源头,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共同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并驾齐驱、融会发展的优秀传统。

二、汉魏诗歌的发展

秦朝是我国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但由于它统治时间短,而且在文化上实行焚书坑儒政策,钳制读书人的思想,所以其诗歌没有什么成就。

汉建立后,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经济恢复繁荣,学术文化发展,诗歌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主要表现为:

1、汉乐府民歌

“乐府”原指国家音乐机构,后代将乐府收集编辑的可以配乐演唱的歌辞也称为乐府。汉乐府民歌继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多数是针对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件有感而发,通俗易懂,长于叙事,富有生活气息,句式以杂言、五言为主。代表作有《陌上桑》《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是我国诗歌史上第一篇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统一的长篇叙事诗,被称为“长诗之圣”。

2、文人五言诗

在汉乐府的影响下,文人五言诗逐渐发展成熟。在东汉五言取代四言成为新的诗歌样式,东汉末年出现的《古诗十九首》代表了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如《青青河边草》、《明月和皎皎》等,这是有一组寒门文人创作的抒情短诗,多写游子思妇之情。

3、魏晋南北朝诗歌

这是我国是历史上有分裂走向统一的重要时期,也是历史上第一次民族大融合时期,也是文学进入自觉的时代。当时南朝社会相对稳定,是诗坛的中心。这一时期诗歌的成就主要有,中国古代诗歌的几种基本样式基本形成,如:五言古体诗有新的发展,表现手段更加丰富多样。律体形成。起用明年健身岳等人提出“四体把病”说,产生了“永明体”,它是我国律诗的开端。到南北朝后期,五律大体成形,南北朝民歌中的五言短诗演变为五言绝句,七律七绝在此期间有了雏形。可以说,在中国古代诗歌集中基本样式的发展过程中,这是一关键期。

从诗歌流派上看,此时各种风格的诗歌很多,如:

(1)建安风骨:以“三曹”、王粲等“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为中心的文人,视作大多反映时代**和人民疾苦,抒写个人理想抱负,具有“慷慨以任气”“志深而笔长”的风格。

(2)山水诗兴起。东晋末年的陶渊明,南北朝的谢灵运、谢眺都善写山水诗。

(3)南北朝民歌成就较大,南朝民歌清丽婉转,北朝民歌质朴刚劲,如《木兰诗》。

四、唐朝诗歌的发展

隋朝诗歌成就不高,主要作家有卢思道、薛道衡等。唐朝是我国诗歌发展高度成熟的黄金时代,分为初盛中晚四个阶段,留下近五万首诗歌,著名诗人五六十人。

(一)唐代诗歌的原因

1.唐代经济繁荣为诗歌的发展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2.统治者对诗歌的喜爱和提倡,为唐代诗歌的繁荣提供了广泛的群众的基础,促进了诗歌的繁荣。 3.以诗取士的科举制度推动着文人对诗歌的研习,成为了唐代诗歌繁荣的直接原因。

(二)唐代诗歌的发展

1、“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滨王)和陈子昂,承汉魏风骨,扫颓靡诗风,扩大诗歌题材,为唐诗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2、盛唐是诗歌繁荣的顶峰。(1)出现了两位最伟大的诗人——李白、杜甫,他们被称为我国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诗仙”李白诗歌风格雄奇飘逸,率真自然;“诗圣”杜甫诗歌风格沉郁顿挫,慷慨悲凉,其诗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时代风貌,被誉为“诗史”。另外盛唐还有许多著名的诗人,如:

(2)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孟浩然等,描写自然山水,田园生活,风格清新自然。

(3)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昌龄(出塞)、王之涣等,描写边塞风光,军旅生活,悲壮雄奇。

3.中唐:安史之乱后,进入中唐时期,经过短暂过渡,唐诗呈现出第二次繁荣,出现许多著名诗人。

(1)元白诗派:以元稹、白居易为代表,大力发展新乐府,强调诗歌的社会功能,即教化作用,主张诗歌要反映现实生活,要通俗易懂。如白居易的《卖炭翁》。

(2)韩孟诗派:以韩愈、孟郊为代表,他们与元白诗派不同,崇尚险怪,用险字,用险韵。如韩愈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特点。 另外,中唐具有艺术个性的诗人还有刘禹锡、柳宗元、贾岛等。 4.晚唐:诗风趋于卑弱,感伤色彩较浓。成就较高的是“小李杜”,即李商隐、杜牧。李商隐擅长七律,如他的《无题》诗。

五、宋代诗词

(一)宋诗

宋诗歌成就不如唐朝,但自有特点,如宋诗曲折幽深,注重理性,长于思考;宋诗在题材上向日常生活倾斜,琐事细物成为诗料。比如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语言通俗平易,但富含哲理。

北宋诗坛影响最大的是“苏黄”,即苏轼、黄庭坚;南宋诗人的杰出代表是“中兴四大诗人”:陆游、尤褒、范成大、杨万里。

(二)宋词常识 1.词的别称

词又称“诗余”,属于诗歌范畴,起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按谱填写,句式长短不一,也称长短句。词在初始阶段多表达儿女情长,风格缠绵哀婉,苏轼则开了豪放词的先河,一扫晚唐五代以来文人词的柔靡纤细的气息,创造出高远清新的意境和豪迈奔放的风格。

词又称曲子词、长短词、诗余,是配合燕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诗和词都属于韵文的范围,但诗只供吟咏,词则入乐而歌唱。

2.词牌名: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性的词调(词牌)。一般说,词调并不是词的题目,仅只能把它当作词谱看待。到了宋代,有些词人为了表明词意,常在词调下面另加题目,或者还写上一段小序。

3.词的特点:

(1)词一般都分两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阕),不分段或分段较多的是极少数。

(2)一般词调的字数和句子的长短都是固定的,有一定的格式。 (3)词的句式参差不齐,基本上是长短句。

(4)词中声韵的规定特别严格,用字要分平仄,每个词调的平仄都有所规定,各不相同。 4.宋词流派

(1)柔婉派:柳永、晏几道、秦观、贺铸、周邦彦、姜燮、 (2)豪放派:苏轼、辛弃疾、李清照等。

六 元代

诗文在元代处于低估时期。但元代出现了一种配合当时流行曲调清唱的抒情诗体——散曲。与传统诗词相比,散曲形式更自由,语言更活泼,具有浓厚的市民色彩。

代表作家有:关汉卿、马致远、张可久、乔吉等。

(七)明代

明代的诗歌成就不高。

明初兴起“台阁体”,主要为了歌功颂德,粉饰太平。

明中期,为反对“台阁体”,先后出现了“前七子”、“后七子”,他们提出复古运动,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

之后又出现“公安派”“竟陵派”,反对复古的机械模仿,提倡抒写性灵。

(八)清代

诗歌成就也不大,主要诗人有:黄宗羲、顾炎武、王士祯、袁枚、龚自珍等。清末发生了“诗界革命”,出现了黄遵宪、康有为、梁启超等新派诗人,革新了旧体诗的形式。

词在元明走向衰落,在清代又呈中兴气象。流派很多,有豪放的,清新的,现实的。著名词人如纳兰性德,风格似李煜,善作小令,长于白描,以情取胜。

上一篇:如何制订英语学习计划下一篇:山东历史文化名镇名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