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大学生的沟通特征及对策分析

2022-09-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随着“90后”进入大学校园, 这一群体更加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90后”作为新时代的青年, 在思想、行为和心理等方面都表现出了新的特点。他们既是经济物质大幅发展的受益者, 网络时代的优先体验者, 同时也是腐朽与浮躁意识的受害者。

沟通能力涉及到大学生在校学习与生活的方方面面, 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人格健全、人际关系以及综合能力的培养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 根据我校对“90后”大学生进行心理测评的调查数据显示, “90后”大学生在合群性、独立性等方面均存在不少问题, 将近40.1%的“90后”大学生不愿主动与陌生人说话, 认为这是一件难事;14.3%的“90后”大学生独立性值低于大学生正常值, 有明显的依赖心理。“90后”大学生面对新的环境, 表现出独立生活能力差、依赖性强的特点, 对大学的学习方式不适应等, 以上情况容易导致迫切的交往需要与社交恐惧、强烈的求知欲与学习能力不足等多方面的矛盾。

为了更好地对“90后”大学生进行教育培养, 高校教育工作者应从“90后”大学生的沟通特征着手, 根据其特点“对症下药”, 寻求新的教育方式和方法, 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90后”大学生的沟通特征

(一) “90后”大学生沟通的行为特征

1. 沟通手段多样化

调查数据显示, 几乎所有“90后”大学生都倾向于网络、手机沟通, 而不习惯于书信、面对面等传统的沟通手段。“90后”大学生普遍使用网络移动终端, 在网络沟通工具的选择中, 大部分学生使用频率较高的是QQ、人人、飞信等, 目前最具人气、最火爆的微博、微信等也为“90后”大学生所普遍接受和广泛使用。

2. 沟通语言网络化

“90后”大学生是比较容易接受、适应新鲜事物的群体。在沟通语言的选择中, 既喜欢使用“网络体”, 如凡客体、3Q体等, 也不排斥使用传统文字, 对于网络流行词汇接受得比较快。在调查中, 95.3%以上的“90后”大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会频繁地使用网络流行词汇。

3. 沟通对象特定化

“90后”大学生的沟通对象大部分集中在同学和朋友等同龄人中, 40.8%的“90后”大学生会选择与家长和长辈沟通, 21.2%的“90后”大学生愿意选择与老师交流自己内心想法。在沟通对象的性别方面, 大部分“90后”大学生对性别没有明显差异, 但从调查数据比较上看, 与异性交流占一定程度的优势。

4. 沟通技巧单一化

在日常生活中, “90后”大学生与家长或长辈交流, 尤其是谈及学业相关话题时, 多数会报以“知道了”、“不错”、“还行”等作为敷衍;还有因为同学之间感兴趣的话题不同、观点不同造成话不投机的尴尬局面而不能畅所欲言。这也明显表现出“90后”大学生在沟通技巧上相对单一, 内心有想法, 但是由于难以抓住话题的切入点, 缺乏一定的沟通技巧等很难实现有效沟通。

(二) “90后”大学生沟通的心理特征

1. 沟通态度个性化

调查数据显示, 相当比例的“90后”大学生认为班级活动必须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才会参加, 可见, “90后”大学生对于集体活动往往会结合自己的“审美要求”考虑是否参加;参与调查的“90后”大学生中, 选择与家长交谈时简短回答“寥寥几句”的占49.1%;也有一部分“90后”大学生选择了与家长“滔滔不绝”地交谈, 占17.8%。总体而言, “90后”大学生会有选择性地参与集体活动, 对家长或长辈的态度良好, 但与家长或长辈沟通中会突出表现自己个性化的态度和方式。

2. 沟通意愿强烈化

问卷调查显示, 86.5%的“90后”大学生愿意响应班级的号召参加集体活动;在与家长或长辈沟通过程中, 没有学生选择不回答家长的问话, 即在与家长或长辈沟通交谈中都会有所表达。从问卷调查也可以看出, “主流”的“90后”大学生并不喜欢“落单”, 还是比较认可集体活动, 并且参与积极性较高, 与社会大众给“90后”大学生贴标签的“沉默”、“孤僻”、“与别人合作是他们的软肋”并不很相符。

3. 沟通表达情绪化

影响沟通的因素很多, 例如空间距离、对象、个性、方式等, 而大多数的“90后”大学生认为交谈氛围和交谈对象对沟通交流的影响最大, 虽然交谈方式也会对沟通产生一定的影响, 但只有部分学生特别在意。在接受调查的“90后”大学生中, 大部分学生认为与老师的沟通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25.3%的“90后”大学生表示, 在与老师沟通的过程中能够很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没有紧张感;61.6%的“90后”大学生感到与老师的沟通中有紧张感, 但还是能够表达清楚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仍然存在少部分学生不敢与老师沟通, 或者在沟通中很紧张, 不能清楚地表达自己, 这部分学生可能存在潜在的沟通障碍, 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

4. 沟通类型多元化

在沟通类型的选择上, 选择随和型的大学生占35.8%;偏好幽默型的占36.6%。调查数据显示, 随和型和幽默型两者占较大比例, 说明大部分的“90后”大学生认为自己的沟通类型还是积极的, 在人际交往中不存在较大的问题, 但是仍有一小部分的“90后”大学生选择傲慢型, 存在一定的问题。大部分“90后”大学生进入大学新环境后会与以前的同学和朋友进行定期的交流, 多是为了表达各自对于大学期间学习和生活的一些看法。调查中, 选择因为比较寂寞才与人沟通的占34.1%, 而选择因为个人爱好的占54.1%。上述数据表明, 大多数的“90后”大学生乐于与他人交流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乐于与以前的同学和朋友抒发自己进入新环境后的不同感受, 也说明了“90后”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迫切需要。

二、针对“90后”大学生沟通特征的应对

(一) 实现由被动等待到主动出击的转变

“90后”大学生在平时沟通中多处于被动角色, 他们不太愿意主动在公开场合发言, 有一些心事也不愿意主动与家长、老师沟通。当下, 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当深入研究当前“90后”大学生的沟通行为及心理特征, 不断创新教育模式和方法, 真正站在“90后”大学生的立场去关爱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 多走进学生的寝室, 多参与学生的集体活动, 实现由以往被动等待到主动出击的转变, 只有真正融入到学生之中, 才能真正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所感, 才能更好地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此外, 还要积极探索富有新意的教育载体, 通过各种方式鼓励学生参与集体活动, 增加人际沟通的时间, 尽量减少人机交流的时间, 让“90后”大学生在集体活动中锻炼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使“90后”大学生在学校的帮助下实现个人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双向互动, 从而在大学期间实现人格独立, 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 实现由整齐划一到激发个性的转变

进入大学, 面对的是“百家争鸣”的多元化环境, 而不是中学式的标准化教学, 这正是激发“90后”大学生个性的最佳时机。课堂是大学教育的重要阵地, 在学生成长成才中, 更是发挥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大学教育需要不断地“推陈出新”, 大学教师不仅需要深入钻研前沿理论与热点问题, 还需要在课堂表现形式上下功夫, 努力实现课堂内容变实、课堂形式变活、课堂对象变主动的积极效果。

调查显示, “90后”大学生呈现出思想活跃, 思维方式开阔, 想象力和话语权较强;追求新鲜体验, 高度支持原创, 讨厌抄袭和模仿;依赖性较强、自理能力差, 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等特点。针对以上“90后”大学生的特征, 不仅在课堂内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尊重学生的需求, 在课堂外也要搭建新平台, 寻求新载体, 并结合个性化教育的原则对“90后”大学生进行教育管理。通过制定个性化培养计划、给予经费支持、提供硬件设施等途径, 鼓励在专业学习、学术创作、社会实践、创新创业等方面有兴趣和特长的各类大学生, 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 实现个性发展。

(三) 实现由单向灌输到多向沟通的转变

随着时代的发展, “90后”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平等意识在不断增强, 陈旧的单向灌输式沟通方式亟需向双向沟通, 甚至多向沟通转变。师生需要站在平等的地位上, 才能有效地进行交流, 高校教育工作者需要及时研究和把握“90后”大学生的新特点, 真正做到打开学生的心扉, 不仅传播教育思想, 也要在交流中得到学生的信任, 让学生敢于抒发真实的想法。

由于“90后”大学生喜欢参与有创意的集体活动, 并且在沟通对象的选择上倾向于同龄人, 所以在教育形式的选择上引入团体辅导也是一种较好的方式。团队辅导以团体为对象, 运用适当的辅导策略与方法, 通过成员间的互动, 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 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 激发个体潜能, 增强适应能力。团队辅导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小游戏和小活动, 使得原本陌生的个体能够很快地相互认识, 并且形成团队意识, 既增强个体的自信心, 也激发团队归属感。在观察、体验、表达、互动中, 个体可以深入了解人际关系如何形成, 人际沟通如何进行以及各种微妙的人际反应, 学习人际交往的技巧, 增进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四) 实现由网下引导到网上疏导的转变

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 应该加强对网络的教育、监控和引导, 同时利用网络载体打造交流的平台。首先, 要了解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沟通方式, 并能有效地加以运用;其次, 要关注网络上的焦点新闻和流行语言, 只有这样才能在沟通的过程中和学生有共同语言。高校教育工作者可以选择“90后”大学生热衷的QQ、人人网、飞信、微博、微信等方式与学生增进了解, 建立信任关系。在利用网络载体进行引导的同时, 也要通过组织各类集体活动让沉溺网络的学生走进现实生活, 增强与身边同学的交流合作。在了解学生需求的基础上, 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引导工作, 更好地利用网上疏导模式, 注重人文关怀, 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

“90后”大学生是幸福的一代, 生活在和平年代, 没有经受过风雨的洗礼。“90后”大学生在多元文化的交融中成长, 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不同于70后、80后群体, 实际上我们很难对其进行好坏优劣的价值判断, 因为他们的思想行为特质是与整个社会大背景密切相关的, 是适应于国情与时代而存在的。但正是因为“90后”大学生独特的成长环境塑造了他们不同的沟通方式和特点, 在大学教育中, 如何更好地对“90后”大学生进行教育和培养, 如何寻求新的工作途径和方法, 成为当前最为关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面对这样的教育受众, 高校教育工作者要顺势而为、与时俱进, 更应该“投其所好”, 创新教育方式和方法, 从而更好地为培养“90后”大学生成长成才服务。

摘要:当前“, 90后”群体已经普遍迈入大学, 开始接受高等教育, 成为高校教育工作的主要对象“。90后”大学生的成长由于受到特殊的社会环境和家庭教育的影响, 形成了独特的思维模式与行为方式, 在沟通方面也呈现出了新的特点。高校教育工作者需要针对“90后”大学生的沟通特征, 及时创新教育理念, 切实改进教育方法, 努力实现四大“转变”, 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引导工作。

关键词:“90后”大学生,沟通特征,行为特征,心理特征,对策分析

参考文献

[1] 张宝君.“90后”大学生教育管理探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9.3

[2] 张晓京等.“90后”大学新生思想行为能力特点的调查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9.9

上一篇:怎样将地表水变为多级虹吸流来循环发电下一篇:现代网络餐饮订位系统的研究与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