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逃课现象的原因分析及对策建议

2022-09-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近年来,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 高校的教育发展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但在欣欣向荣的景象背后, 我们也清晰地看到了一些不和谐的现象, 大学生逃课即是其中之一。在学生中流行着这样一种说法:没有逃过课的大学生活, 是不完整的大学生活。这种现象给高等教育的质量带来了强烈的冲击, 成为当前各高校亟待解决的长远发展问题之一。

1. 大学生逃课现状

前苏联心理学家季亚钦科认为, “逃课, 是指学生在未请假的情况下没有按照既定时间和地点去上课的一种旷课行为”。

国内学者周琦相对于传统意义的“逃课”也提出了“隐性逃课”这一概念。即:学生按时来上课, 似乎也在认真听课, 但实质则“形聚神散”, 老师讲课没有记住什么内容。

现有的问卷调查指出, 大学生逃课的趋势是:高年级逃课率高于低年级, 男生逃课率高于女生, 公共课逃课率高于专业课, 文科学生的逃课率高于理工科学生, 隐性逃课日益严重。

2. 大学生逃课原因分析

2.1 制度原因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化, 社会的发展也是日新月异。在新的社会背景下, 产生很多对新型人才的社会需求。然而我国的高等教育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更新滞后, 满足不了学生的要求。这使得许多大学生产生“读书无用论”的观点, 常常逃课。也有部分学生为了以后的发展, 去学一些他们认为有用的东西比如考证等, 为将来积累资本。

2.2 管理原因

高校扩招带来的结果必然是学生数量的急剧膨胀。然而学校的硬件条件和教学管理资源并不能与人数的发展成正比。大班上课, 学生过多, 为考勤管理带来很大困难;大教室的扩音设备也不理想, 坐在后排的学生听不清内容, 于是感觉上课不上课区别不大, 选择逃课。同时, 任课教师及管理人员对学生的出勤也疏于调查, 使得学生逃课更加肆无忌惮。

2.3 教师原因

在我国高校中, 比较重视教师的职称与科研项目、著作和论文数量, 而与教师课堂教学质量关联不大。这种观点导致老师重科研而轻教学, 对教学质量要求不高。甚至部分老师出现几年授课内容都不更新, 完全照本宣科。这样大大降低了学生听课的兴趣和热情, 导致学生逃课率的上升。

2.4 专业原因

学生在进行专业选择的时候是高中毕业之时, 那时所有的信息来源主要是老师的介绍、别人的意见和自己并不理性的认识。这时的学生对专业几乎一无所知, 仅凭以上几种方式很难做出科学的选择。然而当学生进入大学对专业有了一定认识后, 可调整专业的机会也很少。面对现实与期望的差异, 逃避的出现也在所难免。

2.5 学生原因

2.5.1 学习动机不明确

“学习动机是激励人们去行动的心理动因, 是认知学习的最重要的必备条件之一”。现在许多大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因而缺乏学习动机。进入大学后, 他们对大学生活没有合理的规划, 仅凭兴趣爱好和个人想法决定学习、生活方式。但由于目标追求比较模糊, 意识不到学习的重要性, 大学生常常表现出随波逐流的从众心理, 效仿其他人逃课行为。最终出现了大量逃课的现象。

2.5.2 为了其他安排或实践

由于学生在课堂上所接触的毕竟是很有限的知识, 有些学生为了更好地完成自己人生规划, 便积极担任学生干部、参加一些社会实践和培训来充实自己, 当与上课发生冲突的时候, 就以自己的认识为标准, 选择一些自己认为不重要的课程逃掉。

3. 大学生逃课的对策建议

3.1 尽早进行专业了解及选择

为从源头上解决大学生逃课问题, 必须意识到仅仅从大学开始进行专业教育是不够的。在大学阶段试图从根本上逃课问题, 无异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学生对专业的盲目性其实从高中时期就已经开始。因此, 在高中阶段就应进行科学的专业倾向测评以及各专业的基本介绍, 以帮助学生更加客观地认知自我、选择专业。

3.2 重视课堂教学质量

目前, 有很多高校已经开展了学生对老师的评价工作。这一举动虽然对老师的教学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但始终没有与收入、职称有任何实质关系。相反, 由于老师的评价权也有相当一部分握在学生手中, 导致老师在课堂考勤时有所顾虑, “得饶人处且饶人”。因此, 学校也应将老师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作为职称、奖励的评定条件之一, 通过积极的政策引导广大教师更新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同时, 通过完善的督导和听、评课制度来监控教学质量, 掌握教学动态, 及时地发现和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3.3 教学与管理相结合

青年阶段是一个需要监督和引导的阶段, 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 应加强考勤管理, 培养大学生的纪律意识。只有从各个方面让学生意识到听课的重要性, 强化听课动机, 明确学习目的, 才能从根本上减少逃课现象的发生。

综上所述, 大学生逃课现象已成为影响高等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通过以上的分析, 我们发现要改变这一现象必须从制度、教师、学生等多方面着手改进, 增强学生自我管理意识、激发学习热情, 这样才能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良好的外在环境和引导作用。

摘要:大学生逃课是当今高校的一个普遍现象, 也是高校管理中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如何看待大学生普遍逃课行为的产生, 并有效解决大学生逃课问题, 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逃课,分析及对策

参考文献

[1] 吴鲁平著.中国当代大学生问题报告.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72-76

[2] 李利、万瑞义.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几点思考[J].东北电力学院学报, 2005 (5)

[3] 张信容.论教师的人格魅力与学生的逃课现象[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 (10)

上一篇:谈地下水开发利用中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及对策下一篇:购后不满的原因分析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