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金融危机时代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对策

2022-09-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金融危机给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带来了巨大压力, 中国就业市场也受到急速冲击。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并不必然表现在加剧失业规模上, 而主要表现为加剧就业的结构性矛盾。要化解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就业的冲击和压力, 要从政府、高校和大学生入手, 设计战略性就业调控政策, 从“后金融危机”时局和状况出发, 走出高校大学生就业困难之路。

1 后金融危机时代高校大学生就业的状况

后金融危机时代是指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后, 全球经济触底、回升直至下一轮增长周期到来前的一段时间区间, 可能是两年、三年亦或八年、十年甚至更久。步入到所谓后金融危机时代, 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企业是市场经济的基石, 一个地区企业的发展水平, 决定了该地区经济的发展水平。当前, 我国企业的发展到了一个关键点, 国内外经济发展进入调整期, 市场需求大幅萎缩;普遍经济刺激后出现全球性产能过剩, 企业生存压力空前。后金融危机背景下高校大学生就业呈现出许多特点。 (1) 金融相关专业冲击依然较大。金融业受金融危机的长期影响依然存在, 各金融单位对金融相关专业需求会依然较少。 (2) 热门行业人才需求依然缩水, 新增就业岗位不会大幅度上升。外资企业遭遇了金融危机的正面冲击, 就业岗位受到直接影响。房地产、投资、证券、建筑、外贸、汽车、酒店餐饮等行业受到极大冲击。各大企业裁员信息不断爆出, 新增就业岗位不会大幅度上升。 (3) 制造业招聘受到的影响开始显现。目前国际经济形势出现了很大的波动, 国内汽车、机械制造业、IT及电子制造业已经压缩生产及招聘规模。 (4) 许多大学生的择业偏向仍比较严重。许多高校毕业生偏向于东部沿海城市以及各大省会城市, 而对中西部、二级及以下中小型城市却很少有人问津。

2 后金融危机时代高校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2.1 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 经济形势严峻

金融危机是造成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直接原因。随着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持续影响, 相关行业和许多企业面临困境。大公司用人会依然紧缩, 中小企业步履维艰, 甚至破产, 数以万计的劳动者失去了工作岗位, 中国劳动力市场受到巨大冲击。青年人是受金融危机影响最严重的群体, 大学生身在其中, 由于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不景气, 使就业岗位的需求相对减少, 而大学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多。后金融危机时代经济形势依然严峻, 影响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所以,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这样一种大背景下, 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成为必然。

2.2 高等教育扩招过度, 就业制度建设相对滞后

自从1999年开始, 中国高等教育体制进行了一场大改革, 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 使大多数人都能接受高等教育, 但每年大规模的扩招, 却引发了一系列诸如生源起点低、教学质量下降、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 最终导致了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问题。中国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以来, 涌入就业市场的大学生连续几年大幅增长。由于大学生供给增速超过经济增速, 短期内, 扩大招收的学生数量超过市场的吸纳量, 就业难的问题就显现出来。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 已经存在的就业难问题变得更加突出。后金融危机时代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依然存在滞后现象。一些专业设置已过时, 导致一些大学生进了校门就开始学一个市场并不需要的专业, 到毕业时失业也就成为必然。

2.3 大学生就业观念依然存在滞后, 参与市场竞争能力不够

当前多数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滞后, 那种传统的、固定到一个单位去上班才是就业的观念还普遍存在。主动就业意识不强, 认为皇帝的女儿不愁嫁, 等、靠、要的思想仍存在。大学生对自己就业期望值过高。大学生普遍存在留恋城市和东部地区, 而不愿意到农村和中西部地区就业的问题。致使部分学生不但找不到满意的工作, 也浪费了就业机会。后金融危机时代, 随着求职择业竞争加剧, 社会对毕业生的知识和能力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很多毕业生不能客观地认识自我, 求职择业显得十分消极被动。毕业生对社会依然缺乏全面和正确的认识, 忽略对自身能力的提高和就业技能的培养, 使自身的综合能力偏低, 参与市场竞争能力不够, 不能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

2.4 社会和家庭对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滞后于就业形势的变化

一些家长对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滞后于就业形势的变化。一些家长认为, 在学生接收高等教育上的投资巨大, 理应有较高的投资收益和产出。后金融危机时代受家长的影响, 部分毕业生就业期望值偏高。一些毕业生的就业预期仍然脱离现实, 特别是对于到中小民营企业和民办非企业单位就业仍心存顾虑, 对于自主创业持观望态度。

3 对策与思考

3.1 强化政府促进就业责任

政府应把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突出位置。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就业, 给予社会保险和岗位补贴, 到农村基层服务和参军入伍, 给予学费补偿和代偿助学贷款。企业吸纳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就业, 可按规定享受相关就业扶持政策。加快建设一批投资少、见效快的大学生创业园和创业孵化基地。大力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 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政府出台针对大学生的积极就业政策, 全方位促进就业增长, 为帮助大学生度过金融危机下就业的困难时期提供了政策条件。后金融危机时代需要强化政府促进就业责任, 扎实推进、有效落实政府促进就业的各项政策和措施, 帮助大学生度过金融危机下就业的困难期。

3.2 改革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后金融危机时代, 有效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改革高等教育培养模式。首先, 充分发挥教授参与高校治理的作用, 鼓励更多的高校实行自主招生, 以市场为导向确定旧专业的存废和新专业的开设。其次, 改革招生制度中“志愿定专业”的做法, 允许大学生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第三, 鼓励支持创业。中国的教育培养模式就要更有针对性, 既培养技能型人才, 也为综合性大学提供充裕的师资力量, 更能为市场提供高技能人才, 实现大学生顺利就业。

3.3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创业观

后金融危机时代, 高校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 大学生可以“先就业, 后择业;先生存, 后发展”, 克服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 树立全方位、多渠道的新的就业观。创业是解决就业问题的一个良好途径。创业不仅使自己实现就业, 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 还能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带动和帮助别人就业。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就业依然形势严峻的背景下, 大学生应该学会自救。一是正确全面地了解自己。准确分析自己的优势、劣势、所面临的机会和威胁, 打造自己独特的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二是要提高职业素养。大学生应该在弥补专业知识盲点的同时多参加实践, 了解行业企业相关知识, 实现自我增值。三是培养就业自信心。面对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 毕业生要充分了解自己的能力和专长, 对自己的能力要有信心。四是调整心态, 提高自身抗压承受能力。

3.4 构建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体系

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完善过程。构建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体系。一要塑造良好的道德心理品质。做人先于做事, 大学生要加强自我修养, 以自己的劳动成果能为社会和他人带来幸福为乐, 做一个具备高尚职业道德品质的新型劳动者。二要构建坚实的复合型知识结构。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就是讲知行合一。大学生要适应未来社会的变化, 不断深化知识体系, 全面优化并建构合理的知识智能体系, 把自己打造成“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有特色”的复合型人才。三要培养较强的学习创新能力。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曾经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 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终身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学生日后就业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大学生要树立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观念, 在学习和创新中提升自我的就业核心竞争力。

后金融危机时代, 大学生就业难不是大学生自己的问题, 我们认为, 政府应在促进就业和再就业中的作用主要是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 制定就业发展战略和相关法规, 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引导全社会转变就业观念。高校应抓住教育培养环节, 培养学生的正确就业观念、提高学生职业素养。企业应与高校加强交流, 实行一些奖励学生的措施, 或与高校建立培养专门人才的通道。总之。后金融危机时代, 大学生就业难是社会性问题, 它的解决需要全社会的联动。相信在全社会的关注下, 这一问题会逐步得到解决。

摘要: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负面影响加剧了现时期大学生的就业难度, 这一严峻事实对我国高等院校教育理念及教学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从当前经济形势出发,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分析了高校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指出解决这一难题, 需要强化政府促进就业责任, 政府、高校、企业联手合作等几方面共同形成合力, 走出后金融危机时代高校大学生就业困难之路。

关键词:金融危机,后金融危机时代,大学生就业,创业

参考文献

[1] 王扬铭.创业教育: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战略选择[J].教育探索, 2006, (3) :55-57.

[2] 廖明.未来十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与对策[J].经济管理, 2007, (21) :18-22.

[3] 冯利英, 许敏.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对策分析[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 2008, (4) :1-5.

[4] 张桂花.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社会科学论坛, 2006, (5) :42-44.

上一篇:浅议土建专业之施工技术要点下一篇:生态视角下大城市周边小城镇规划思考——以新乡市潞王坟乡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