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2022-07-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企业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相互依赖的决定因素研究

摘 要:本文首先提出企业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相互依赖的决定因素的假设,然后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我国审计职业界就相关决定因素的认知情况予以验证。结果表明,企业外部审计对内部审计的依赖主要取决于被审单位的内部审计环境和内部审计机构及其人员方面的因素,与外部审计方面的主客观条件则无多大关系;决定内部审计利用外部审计工作的主要原因是外部审计质量和独立性相对比较高以及利用外部审计能够更加引起领导对内审工作和结果的重视。本文最后针对如何促进内、外部审计之间相互依赖提出实务建议。

关键词:内部审计;外部审计;依赖;决定因素

公司治理问题因全球经济的发展以及资本市场的繁荣而备受瞩目。审计委员会、管理层、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是公司治理的四大基石[1]。可见,整体审计监督体系及其内、外部审计的整合发展与交互作用对于公司治理有着重大影响。从审计执业层面看,审计准则着力建议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通过相互依赖,达到整体审计资源的最佳配置,从而全面提高审计效率,并有助于改善公司治理质量(注:如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411号——考虑内部审计工作、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11号——了解被审计单位情况、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0号——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协调、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3号——评价外部审计工作质量等,均强调内、外部审计相互依赖之问题。)。那么,现实执行情况如何?有研究者发现,内部审计工作并没有得到外部审计最大程度的利用[2-3]。我们曾通过对我国一定样本量的内部审计师和注册会计师作出调查,结论是我国企业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相互依赖的程度非常有限[4]。因此,我们认为,对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相互依赖的决定因素的研究很有必要,这将有助于提供从决定因素入手,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充分而有效地彼此依赖,从而提高整体审计效率与公司治理水平。

一、文献回顾

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相互依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外部审计利用内部审计的工作成果(各种信息资料)及人力资源;二是内部审计利用外部审计的信息资料及智力资本。相互依赖体现在两者在工作中的合作、协作、配合、利用和协调等。致使外部审计师作出依赖决定的重要标准之一是内部审计的质量。Abdel-Khalik, Snowball & Wragge认为,内部审计的报告水平(即评价客观性的标准)是决定是否受到依赖的最重要因素[5]。Schneider则认为在依赖决定中,客观性比起审计结果执行情况(如管理者对内部审计的支持、审计跟踪等)和胜任能力(如CIA资格)而言,相对并不那么重要[6]。Margheim发现胜任能力和审计结果执行情况的相互结合对外部审计师的时间预算有重要影响,也认为客观性在依赖决定中并不重要[7]。 Tissen & Colson利用档案资料以及实地研究数据考察外部审计师认为依赖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标准。在所考虑的12个标准中,发现内部审计的范围、内部审计的专业胜任能力以及审计报告关系等三项标准极为重要[8]。

Margheim & Label发现被审计单位管理者诚信越高,外部审计师依赖内部审计越多,反之亦然[9]。Campbell认为依赖决定与外部审计师和内部审计以往的合作历史有关,与企业风险无关[10]。然而,其他研究则表明,内部审计质量因素对依赖决定的重要程度视客户企业的风险而定[11-12]。Whittington & Margheim发现当决定是否依赖内部审计对内部控制的测试工作时,被审计单位固有风险是一个影响因素,而当决定是否依赖内部审计的实质性测试工作时,固有风险又无多大影响[13]。DeZoort 等的研究表明若某一审计任务需要的是主观证据,在对内部审计师存在激励机制和只有固定报酬的机制下相比,外部审计师较少依赖内部审计的工作;如果某一审计任务需要更多客观性证据,则在上述两种激励情况下的依赖决定没有什么差异[14]。

审计师的个人特征对依赖决定也产生影响。Mills发现,如果外部审计师具有灵活的认知风格将会使他更依赖内部审计的工作,而如果外部审计师的认知比较死板,则不易依赖内部审计[15]。Brody, Golen & Reckers发现冲突管理风格以及对沟通障碍的感知力在依赖决定中很重要[16]。Gramling则从审计收费关系研究依赖决定。他认为,审计费用压力对依赖决定有着重要影响,当客户面临一个高的审计费用压力时,外部审计更多依赖内部审计,反之亦然[17]。

现有的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相互依赖的文献以外部审计依赖内部审计为主[18],而反映内部审计依赖外部审计方面的研究却不多见。由于依赖工作是相互的,因此对于内部审计依赖外部审计的决定因素的研究也十分必要。同时,在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相互依赖的决定因素中,应该全面考虑内部审计、外部审计以及企业三方面的因素。现有研究针对企业以及内部审计的探讨较多,对外部审计方面的因素却考虑得很少。除了对外部审计师个人特征有所关注之外,事务所本身的规模、信誉等因素未在考虑范畴之列。 

二、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相互依赖的决定因素假设

我们的假设基于现有研究成果之上,旨在验证我国审计职业界对于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相互依赖的决定因素的认知情况。我们将外部审计依赖内部审计的决定因素分为注册会计师方面的因素、企业内部审计及其人员方面的因素、企业内部审计环境因素等三个方面。DeAngelo认为,审计质量与事务所规模相关[19],因此,我们增加了事务所规模作为衡量注册会计师方面的一个决定因素。同时,我们增加了企业内部审计环境因素、公司治理因素等内容。对于内部审计依赖外部审计的决定因素,我们通过对内部审计利用外部审计的好处提出相应假设,并予以验证。具体假设如下:

(一)外部审计依赖内部审计的决定因素

H1:外部审计依赖内部审计的范围和程度与注册会计师方面的因素有关。

H1a:事务所规模越大,执业能力越强,越注重充分利用内部审计工作;反之亦然。

H1b:外部审计是否依赖内部审计与注册会计师本人的工作风格有关。

H2:外部审计依赖内部审计的范围和程度与被审计单位内部审计环境方面的因素有关。

H2a:企业内部控制系统越完善,外部审计越易于依赖内部审计工作;反之亦然。

H2b:公司治理越规范,外部审计越易依赖内部审计工作;反之亦然。

H2c:公司管理者诚信越高,外部审计越依赖内部审计工作;反之亦然。

H2d:公司经营风险越高,外部审计越少依赖内部审计工作;反之亦然。

H2e:注册会计师对内部审计以往的工作越满意,越会依赖内部审计工作;反之亦然。

H3:客户公司内部审计机构及其人员方面的因素。

H3a:外部审计利用内部审计工作与内部审计在企业中的报告层次有关。

H3b:外部审计利用内部审计工作与内部审计师的工作经验有关。

H3c:外部审计利用内部审计工作与内部审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有关。

H3d:外部审计利用内部审计工作与内部审计在客户公司中的地位及影响力有关。

H3e:外部审计利用内部审计工作与客户公司内部审计人员的激励机制有关。激励程度越大,依赖的程度和范围越小。

(二)内部审计依赖外部审计的好处

H4:注册会计师专业水平较高,内部审计利用其成果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

H5:注册会计师独立性强,内部审计利用其工作成果可以引起领导重视。

H6:注册会计师审计过于简单及程序化,对内部审计的参考意义不大。

三、研究设计

(一)初始问卷设计

为了使调查更具有针对性,本研究设计了调查问卷一(企业卷)和调查问卷二(注册会计师卷),分别针对企业内部审计师、总会计师等(问卷一受访对象)及注册会计师(问卷二受访对象)作出调查。两份问卷共包含与本研究有关的题项24项。其中,问卷一的主要题项包含T12—T17,主要针对公司内部审计与注册会计师协调的总体情况、具体方式、好处等作出评价; 问卷二主要包含Y1—Y8等题项,主要就注册会计师执业中对内部审计的依赖程度、原因及决定因素等内容作出评价。以上两份问卷的主要题项全部采用Likert五级制量表,1表示“完全不同意”或“完全不可能”等,5表示“完全同意”或“完全可能”等。

(二)问卷的预测试

2005年6月10日,我们在北京国家会计学院的总会计师培训班(内部审计方向)及注册会计师培训班分别预发放问卷30份,以考察题项设计的合理性和可读性。问卷设计的背景信息题目和单选分类题目的答案不是定序或定距变量,只测试逻辑性和可读性。对于定序(打分题)和定距(数字题)变量,我们通过描述统计检查各题项的集中趋势,离散程度和偏度。对于数字题,由于题目设计的原因,离散程度较大,为了更严格地控制数据质量,我们剔除题项答案在3个标准差之外的异常样本。打分题的初步结果是得分均在正常范围内,说明问卷的数据可供进一步分析使用。另外,我们多次针对问卷的设计、内容的安排听取理论界及实务界专家的意见,因此,问卷经过较为严格的专家效度检验。

(三)样本的抽样及其问卷实施情况

本调查的对象分别是在国内各大事务所执业的注册会计师(CPA)和国内典型企业(以国有企业为主)的内部审计师及相关的管理人员。因本研究属于探索性分析,综合考虑调查的可实施性和成本问题,没有进行复杂的抽样设计,按以往研究经验和统计上的精度要求,预计获得样本150个,估计的回收率为75%,故两份问卷均预先发放200份。

我们根据2005年8月至2006年第一季度北京国家会计学院培训计划,针对相关培训班的学员名单进行随机抽样,然后在开班时请该班的班主任将问卷分发给被抽中的学员,希望被访者尽可能于培训结束将问卷交回。根据预测试可能会出现对问卷语言及内容方面不易理解的问题,我们请班主任老师予以解释,并留下我们的联系方式,受访者也可以直接就问卷方面的疑问向我们咨询。问卷的发放及回收情况如下:

发放问卷一200份,回收132份,实际回收率66%。经过数据整理和审核,剔除数据有误样本、缺失严重的样本,共得到有效样本126个,有效回收率63%。从回收样本的行业分布来看,制造业和建筑业分别占3成左右,科研综合技术服务企业和采掘业各占1成,其他小行业占2成。与2004年国家大型企业行业分布数据基本接近,得出样本的行业分布基本合理。从被调查者的职称和受教育程度的分布情况看,6成人员具有本科及硕士以上学历,高级及中级职称人员各占41.6%,另外,2.4%的被访问人员具有CPA或CIA资格。被访者的受教育程度以及执业能力普遍较高,侧面说明数据的可靠性。

共发放问卷二200份,回收140份,实际回收率70%。经过数据整理和审核,剔除数据有误样本、缺失严重的样本,共得到有效样本82个,有效回收率41%(注:样本的回收率比较高,但有效回收率不高的原因是多数被访者对于问卷Y4、Y5、Y6、Y7、Y8似乎没有兴趣,未认真填答。鉴于提高调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我们将类似的问卷全部予以剔除,从而导致有效样本率大大低于样本实际回收率。)。从回收样本事务所的类型分布情况看,6成以上为国内一般事务所,国内“十大”事务所不到1成的比例,国内“百强”事务所占32%。从被访者职称和受教育程度分布看,学历在本科以上占多数。62人(82.67%)具备CPA资格,10人(占13.33%)同时具备注册会计师和注册评估师资格,还有2人同时具备注册会计师、注册评估师和注册税务师资格。总体看来,被访者的综合素质比较高,侧面说明本调查结果的准确性及可靠性。

四、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相互依赖决定因素统计分析、假设检验与结论

(一)注册会计师依赖内部审计决定因素分析

表1利用对各题项的条目进行描述性统计,根据其Likert平均值由高到低排列出各因素的重要性程度。从描述结果来看,除最后一个假设均值低于3分外,其余都高于3分。就是说,平均来看,被访者对前11项假设所持的态度都在“不确定”和“比较同意”之间。

我们继续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来验证被访者是否确实认同这些观点。如果均值显著大于3分,那么可以认为被访者确实认同该观点,通过检验。否则,均值不显著或显著小于3分,都认为未通过检验。检验结果表明,前9项假设全部通过检验,验证了我们的结论,后3项没有通过,数据不能支持我们的假设(如表2所示)。

(二)关于事务所类型和规模与依赖程度相关性的进一步检验

1.事务所类型与注册会计师依赖内部审计相关性的再检验(注:需要说明的是,分组发现事务所类型集中在3、4、5,就是说没有1、2所指的国际性事务所。因此,结论只针对国内事务所而言,并不排除国际性事务所与国内事务所比较所存在的依赖程度差异。)

我们用方差分析的方法来考虑不同类型的事务所对客户内部审计的依赖是否不同。首先做方差齐性检验,得到检验p值0.109,不能拒绝原假设。可以认为不同事务所在执行审计业务过程中,对客户公司内部审计的总体依赖程度的方差相同。进一步通过方差分析,检验p值0.099,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不能拒绝原假设,说明不同类型的事务所对企业内部审计的依赖程度没有显著差异。再用非参数统计的方法,做非参数的多样本比较检验,得到检验p值为0.132,也不能拒绝原假设,与方差分析的结果相同。

2.事务所规模与注册会计师依赖内部审计相关性的再检验

我们希望考察不同规模大小的事务所对内部审计的依赖程度是否相同。在问卷中使用事务所上年的销售收入和员工总数来度量事务所规模的大小,根据回收问卷的数据结果,首先使用聚类分析的方法把事务所按规模大小分为三类,在spss中用k-means聚类(聚类分析图略)发现事务所的收入与员工数的线性关系比较明显,那么我们可以比较合理地把聚类分析的3类结果命名为特大型事务所、大中型事务所和中小型事务所,接着做方差分析检验3类事务所在对内部审计的依赖程度上是否有差异。检验方差齐性,得到检验p值0.424,不能拒绝原假设,那么数据满足方差齐性假设。F检验的p-值为0.190,不能拒绝原假设,3类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再做两两比较检验及非参数检验,也未发现任何两类间的得分差异显著。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各种规模的事务所在依赖内部审计的程度上差异不大。

(三)内部审计利用外部审计的好处

根据问卷一的相关题项,利用SPSS “Multiple Response”分析(如表3所示),结果47.3%的被访内部审计师认为利用外部审计的好处是可以使领导更重视审计工作,提及的人数最多。相同比例的人员持正好相反的态度,一方认为外部审计对内部审计作用不大,另一方则认为外审可以提高内部审计的工作质量与效率。可见,目前内部审计界对利用外部审计工作持不同看法。

五、结论与建议

注册会计师是否依赖内部审计工作主要取决于被审计单位的内部审计环境和内部审计机构及其人员方面的因素,与外部审计方面的主客观条件无多大关系。具体而言,决定外部审计利用内部审计工作的最主要因素是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系统的完善程度、公司治理规范程度以及内部审计在企业中的报告层次;其次按先后顺序考虑的因素是,内部审计在企业中的地位及影响力、内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企业管理者的诚信风格、企业经营风险水平、外部审计人员与内部审计人员以往的工作关系以及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经验等;而注册会计师的工作风格、企业对内审人员的激励机制以及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与外部审计决定是否利用内部审计工作无关。

决定内部审计利用外部审计工作的原因主要是外部审计质量和独立性相对比较高以及利用外部审计能够更加引起领导对内审工作及其结果的重视。

因此,为了促进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相互依赖,主要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一是企业管理当局应充分认识到内、外部审计相互依赖所能带给企业的潜在优势,在企业内部营造良好的审计环境,鼓励并促进内、外部审计在工作中的相互合作与协调。审计委员会应在内、外部审计的有效依赖与沟通中发挥重要的桥梁作用。同时,企业只有确保健全而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和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才能使外部审计师充分利用其内部审计工作,减少审计重复,提高整体审计效率。

二是我国内、外部审计人员应全面提高其整体执业理念及专业胜任能力,在执业过程中培养利用并与对方合作的意识。尤其应全面提高我国内部审计的总体质量。对内部审计人员而言,一方面,应充分利用外部审计技术以及其他方面的优势,在外部审计实施过程中,通过参与其工作,创造学习机会,使自身的专业水平得到提高,并尽可能在实施内部审计工作中利用外部审计已有的工作成果。另一方面,在合理维护组织利益的前提下,对于外部审计工作不应是防范和抵触,而应该积极的配合与支持。外部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也应尽可能充分利用内部审计的工作成果及其人力等方面的支持与援助,以减少审计重复,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 The Institute of Auditing Research Foundation.Research Opportunities in Internal Auditing[R].First Printing, 2003.

[2] Taylor, M.E., V.S.Peden, and J.K.Welch.Internal auditor use: Different perceptions[J].Internal Auditing, 1997, Spring: 35-39.

[3] Ward, D.D.and J.C.Robertson.Reliance on internal auditors[J].Journal of Accountancy, 1980, October: 62-72.

[4] 傅黎瑛.企业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趋同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5] Abdel-khalik, A.R., D.Snowball, and J.H.Wragge. The effects of certain internal audit variables on the planning of external audit programs[J].The Accounting Review, 1983, April: 215-227.

[6] Schneider, A.The reliance of external auditors on the internal audit function[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1985, Autumn: 911-919.

[7] Margheim, L.L.Further evidence on external auditors’ reliance on internal auditors [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1986, spring: 194-205.

[8] Tiessen, P.and R.H.Colson.External auditor reliance on internal audit [J].Internal Auditing ,1990, Winter: 10-22.

[9] Margheim,L., and W.Label.External auditor reliance on internal auditors when audit risk is high: Some empirical findings [J].Advances in Accounting, 1990,(8):293-311.

[10] Campbell, A.Internal audit reliance in the continuing audit engagement[J].Internal Auditing, 1993, Summer: 56-66.

[11] Maletta, M.J.An examination of auditors’ decisions to use internal auditors as assistants: the effect of inherent risk [J].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 1993,(1):508-325.

[12]Maletta,M.J., and t.Kida.The effect of risk factors on auditors’ configur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J].The Accounting Review, 1993,(7): 681-691.

[13] Whittington, R.and Margheim, L.The effects of risk, materiality, and assertion subjectivity on external auditors’ reliance on internal auditors[J].Auditing: A Journal of Practice & Theory, 1993,Spring: 51-64.

[14] DeZoort,F.T., R.W.Houston, and M.F.Peters.The impact of internal auditor compensation and role on external auditor’s planning judgments and decisions[J].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 2001, Summer: 257-281.

[15] Mills, T.Y.The effect of cognitive style on external auditors’ reliance decisions on internal audit functions[J].Behavioral Research in Accounting, 1996,(8): 49-73.

[16]Brody, R.G., S.P.Golen, and P.M.J.Reckers.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the interface between internal and external auditors[J].Accounting and Business Research, 1998,Summer: 160-171.

[17] Gramling, A.A.External auditors’ reliance on work performed by internal auditors: The influence of fee pressure on this reliance decision[J].Auditing: A Journal of Practice and Theory, 1999, Supplement: 117-135.

[18] Gramling, A.A, Maletta, M.J., Schneider A., and Church B.K.The role of internal audit function in corporate governance: A synthesis of the extant internal auditing literature and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J].Journal of Accounting Literature, 2004,(23): 194-245.

[19] DeAngelo,L.Auditor size and audit quality[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1981,(12): 113-127.

Determinants of the Mutual Reliance between Internal and External Auditors

Fu Liying

(School of business,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Jinhua, Zhejiang, 321004)

(责任编辑:孟 耀)

作者:傅黎瑛

第2篇:影响廊坊电网发展和建设的外部因素分析及对策

摘要:基于外部环境总结了影响廊坊电网发展和电网建设的电网发展规划与地方政府规划不能有效衔接、电网建设项目施工受阻严重、电力设施保护工作亟待加强三个方面的问题,同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与建议,以期使廊坊电网更快更好地发展,更好地服务地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

关键词:廊坊电网;规划;建设

作者简介:李秀花(1962-),女,河北廊坊人,冀北电力有限公司廊坊供电公司,高级统计师。(河北 廊坊 065000)董云青(1986-),女,河北廊坊人,英大泰和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北京 100022)

廊坊市有500千伏变电站2座,500千伏线路过境线路有12条,220千伏变电站16座,110千伏变电站75座,35千伏变电站96余座。35~220千伏以上高压输电线路总长度4017公里。其中,220千伏线路42条,长度1057.4公里;110千伏线路149条,长度1507.2公里;35千伏线路121条,长度1062公里。这些电力设施担负着廊坊地区6429平方公里土地上424.9人口、105个乡镇街道办事处、3214个村民委员会的生产、生活的供电任务,为全市各行各业提供着电力保障。

一、综述

众所周知,电力工业是国民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基础能源产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战略中的优先发展重点。作为一种先进的生产力和基础产业,电力行业对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与社会经济和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它不仅是关系国家经济安全的战略大问题,而且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社会稳定密切相关。随着廊坊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电的需求量在不断扩大,“十一五”以来廊坊市全社会用电量以每年两位数的增长率保持了高速增长,电网建设与改造投资达到54亿元,超过“十一五”以前投资的总和,满足了地方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毋庸置疑,廊坊电网的合理发展已成为廊坊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推动整个社会进步与稳定不可须臾的强大动力。

近年来,廊坊市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为最大限度地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廊坊供电公司也抢抓机遇,积极争取冀北电力有限公司的全力支持,加速廊坊电网建设。“十一五”期间,共投入电网建设与改造资金41.82亿元,新增220千伏变电站5座,新增主变容量240万千伏安,新增220千伏线路18条,长度403.99公里;新增110千伏变电站23座,新增容量237.3万千伏安,新增110千伏线路71条,长度613.851公里;全社会用电量增长率达17.2%,高于廊坊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13%)4.2个百分点,电力弹性系数达到1.323,实现了电力的超前发展,为廊坊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了优质可靠、安全充足的电力保障,为推动廊坊经济快速、健康、持续、稳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直以来,廊坊供电公司始终把服务地方经济、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保驾护航作为准则,不断争取资金,多上输变电工程项目、加快廊坊电网建设,以满足全市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十二五”期间,廊坊电网计划投资91亿元,建设坚强廊坊电网。但是,在电网发展和电网建设过程中虽然得到了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还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制约着廊坊电网发展及电网建设,进而影响到廊坊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稳定.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电网发展规划与地方政府规划的衔接问题

廊坊县域总规划中电力专项规划和园区电力专项规划因没有与电力部门沟通,存在与电网规划脱节的问题。对县域经济的发展、园区的建设与发展和电网建设都会造成很大影响。

(1)各县(市)区在总规划中虽然包含了电力专项规划,但未曾与电力部门沟通,与电网规划存在脱节的现象。在电网规划落地时势必造成:空有站址无进线电源;线路走廊预留不符合电网设计要求,无法走线;变电站规模不符合设计要求,预留地面积小,不能按设计规模建站。这样的结果不仅影响电网规划的严肃性,更重要的是由于不能落实电网规划、不能及时建设投产输变电项目会造成该区域电能不足,影响到招商引资、区域经济发展、人民生产生活以及社会稳定。

(2)目前廊坊市共有省级以上开发区、园区38个,只有龙河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广阳产业聚集区、码头新兴产业聚集区、安次工业园区4个园区在总规阶段与电力部门进行了充分沟通。根据电力部门规划的上级电源方向,预留了电力基础设施用地和线路走廊。其余园区总规阶段,虽然编制了电力专项规划,但由于没有与电力部门进行沟通,园区仅预留了站址,对线路走廊没有预留,出现空有站址而电源线路无法进入园区的现象。很多园区希望变电站进线线路,按电缆线路敷设,但由于投资高,上级部门不同意对省级园区高压线路入地要求,因此很多园区在总规阶段预留的站址,在实际建设阶段并不能实施下去,给入园用户用电增加了困难,给电力建设带来了许多问题,最终影响园区的发展。

另外,园区电力专项规划如果没有对电力需求考虑充分的话,会造成需要建设电力基础设施而没有用地指标的情况。同时如果不能得到规划、土地、城建部门的大力支持,在电力基础设施建设阶段也会受影响。

2.电网建设项目施工受阻严重

在电网建设过程中,工程常受各种外界因素的干扰,无法按计划开工建设,无法按期投入运行而发挥作用。一是村民或企业抢栽抢种、漫天要价,得不到满足就阻挠施工;二是部分地区的各类园区缺乏远期规划,未将供电设施的站址、线路走廊纳入规划方案,当与电网建设项目出现冲突时往往是被批准的电网线路路径要进行调整;三是线路工程在跨越铁路、高速公路时相关单位的名堂繁多、报批程序复杂。这些干扰因素的存在造成工程建设工期和工程造价难以控制,工程难以按期完成建设任务,除公司遭受一定经济损失外,对廊坊电网争取电网建设项目和建设资金形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3.电力设施保护工作亟待加强

近年来,廊坊市盗窃破坏电力设施的违法犯罪活动、施工违章作业等造成的输电线路跳闸停运的情况时有发生,对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造成了极大威胁。因此加强电力设施保护、严厉打击破坏电力设施行为意义重大,事关廊坊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影响电力设施安全的主要因素及存在的问题表现在:

(1)国家及地方建设项目增多,项目建设时忽视电力设施保护问题,导致一些杆塔成孤岛、线路被“包围”,一旦线路发生故障将会造成大面积停电,造成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和政治影响。

(2)在电力线路通道内违章种植树木形成的线树矛盾难以解决,其中有一大部分树木已经严重影响了输电线路的安全运行。在开展输电线路通道内树障清理时,树主无理索要赔偿,并扣押电力工作人员的车辆和工具,致使消除隐患工作难以开展。

(3)输电线路通道内的违章建筑和堆放的易燃物品对输电线路造成重大隐患。如廊坊南外环龙河变电站出线处有一大型木材市场,正好处在四条高压输电线路下,一旦发生火灾损毁输电线路,将对廊坊市及开发区的用电产生重大影响。

(4)盗窃电力设施的现象严重。不法分子肆意盗窃破坏电力设施,直接造成电网及用户停电。

(5)电力执法部门执法不力。电力设施保护的行政主体由原来的电力行政执法部门变为了政府经济管理部门,行政执法权的变更给电力企业开展执法工作带来了一定不便。

(6)缺乏法律意识。不法分子因为缺乏法律意识才去盗窃或者破坏电力设施,人民群众是因为缺乏法律意识纵容了不法分子的行为,从而也损害了自身利益,威胁到自身财产安全。国家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对电力设施进行保护,由于宣传力度不够,很多群众不能很好地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造成了很多本可以弥补的损失。

三、建议与对策

1.电网规划与政府规划有效衔接

各级政府要将电网规划纳入地方能源电力发展规划、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城乡建设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使各方面工作有序协调发展。园区规划应做到与电网规划有效衔接,园区建设应结合园区产业结构等因素,考虑电力设施建设问题,在园区用地上应预留出足够的电力建设用地。政府和园区就园区规划与建设等方面的问题要建立定期与电力部门沟通的制度,以便供电部门及时了解和掌握电力负荷需求,及时调整电力建设投资方向。要强化“大规划”管理理念,由政府组织,构建统一规划信息平台,建设纵向到底、横向贯通、数据翔实、规划信息共享的大规划体系,以提高效率、提高资源利用率,避免重复建设与投资。

2.电网建设的良性发展需要各方努力

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对电网建设的支持力度,组织成立电网建设协调工作机构,并实质性地开展工作,给电网建设工程的施工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相关部门在批准建设项目时应考虑敏感性建筑与预留线路之间的安全距离,减少项目施工难度。要加强电力法律宣传。电力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阻工、部门支持不够等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电力法律的宣传不到位。

3.推进电网建设要有有效手段

要加强对保护电力设施安全重要性和破坏电力设施违法的宣传,充分发挥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的作用,大力宣传电网建设的重要意义,增强人们的法律意识,努力营造人人关心电网建设、人人支持电网建设的良好社会氛围;电力部门要加大科技投入,提高防盗技术,利用高科技手段对电力设施实施保护;建立健全相关法制,出台地方法规标准,明确行政执法程序,明确电力设施保护的法律法规和地役权的界限,对破坏电力设施的行为要依据法律严格处罚,以减少偷盗和破坏行为的发生。加强行政机关的执法力度,制订切实可行的保护电力设施的各种办法,成立相应机构,组建执法队伍,形成执法合力,严厉打击违法行为,确保电力设施和廊坊电网的安全。

(责任编辑:王祝萍)

作者:李秀花?董云青

第3篇:日本行业协会组织变迁的外部因素分析:一个历史和文化角度的考察

[摘 要] 日本行业协会组织变迁受到日本政府和文化的双重影响,日本行业协会的发展可以划分为4个历史阶段,在不同的阶段,政府对行业协会的态度及其影响也不同,政府的行为影响到行业协会的发展及其组织的变迁;同时,日本文化也有利于在政府与行业协会之间建立信任,促成两者之间的合作。

[关键词] 行业协会; 组织变迁; 官民协商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22. 052

[

1 政府的影响与日本行业协会发展阶段

根据相关研究,有学者把日本行业协会的组织变迁划分为5个阶段[1],但本文将其重新划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二战之前日本行业协会初步形成阶段;第二阶段是行业协会战后发展阶段(1945-1973年);第三阶段是行业协会职能提升阶段(1975-1995年);第四阶段是日本行业协会职信誉提高阶段(1995年以后)。

1.1 第一阶段

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日本经历了明治维新的资本主义经济改革,工业得到了飞跃发展。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为市场带来了众多变化:机械制造工业代替传统手工工场和家庭式生产;行业内部竞争加剧,大量资本聚集到实力强劲的生产者手中,逐渐出现行业巨头,带来行业垄断。这个时期的行业经济联合组织还并非完全意义上的行业协会,而是以谋求垄断利润为动力的经济组织。日本行业协会的真正形成与政府密切相关。在二战时期,战时经济的特殊需要以及日本政府的市场监管措施促使了行业协会的正式形成。

(1) 战时经济的最大特征就是各个行业的物资供给和消耗都以国家战时需要为重心,政府对于行业控制力量强大,企业间需要合作以达到政府的要求。因此,在政府的统一操控下,通过产品固定的配额与供给量,加强了垄断巨头以及中小型企业的合作趋势。

(2) 日本政府通过多次立法促进中小企业强制加入协会,同时促进大企业间的组织化。日本政府在1941 年颁布《重要产业团体令》,强化大企业间的组织化联系,形成涵盖所有企业的“组织网络”。[2]

(3) 政府开始利用行业协会的组织网络对经济进行管理。行业协会的职能也由战前促进垄断扩展转变为监管行业里每一个成员的产品生产和分配,而且开始为行业经济做全盘的计划考量。因此,日本行业协会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政府战时政策的产物,带有明显的政府主导特征。

1.2 第二阶段(1945-1973年)

战后,日本经济开始了战后重建,创造出战后的日本经济奇迹。1955-1973年间,日本国内生产总值(GDP)增加了12.5倍,人均国民收入增长10倍多,年均增长9.8%,引起全球经济界的瞩目。

日本行业协会组织的地位和作用也发生了重要转变。① 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得社会供给增加,行业竞争者增多; ② 日本政府大力推动产业升级政策,日本行业协会为政府提供政策建议,并且监督经济政策的实施状况; ③ 行业协会的经济功能得到扩展。

日本行业协会在这一时期的转变和发展,也与政府的经济政策密切相关。日本政府战后振兴经济的措施,可以简单归结为:① 通过立法、补贴、技术引进等途径大力发展支柱型企业;② 实行合理的计划经济,加强对各个行业的行政指导。③ 放宽反垄断法,鼓励行业内部实行产量统一规划以及价格限制。因此日本政府鼓励大型企业发展的经济政策以及扮演积极的经济促进者的角色都间接地促进了行业协会的内部整合作用,使行业协会成为企业间以及和政府间的协商合作平台。

1.3 第三阶段(1973-1995年)

日本行业协会在这一时期成为政府政策制定与执行的得力助手,在职能上与政府分工明确,得以进一步扩充和发展。尤其在“石油危机”的背景下,日本政府对各个行业实行更加严格的行政指导。所谓行政指导是指根据法律建立的政府各部门具有的权力,在某一个部门的管辖范围内,对企业或管辖对象颁发指示、要求、通知、建议和表彰[3]。政府的行政指导多数都被企业所接受,这是因为政府手中掌握着巨大的社会资源,如:国家财政补助金的分配权限、行政机构拥有为数众多的审批权限,特别是行政机构还拥有被称为第二预算的财政融资权限及政策性减税的批准权限。

日本政府经常通过日本行业协会的帮助完成行政指导。一方面,日本行业协会通常是行政指导的思想库。另一方面,日本行业协会是行政指导的执行者与监督者。行业协会与政府之间的合作逐渐紧密,成为日本政府政策制定与执行的得力助手。

行业协会与政府之间的紧密合作也带来了两方面的变化:即行业协会组织职能的变迁和行业协会与政府之间的分工更为明确。

1.4 第四阶段(1995年至今)

政府不再像以前对行业进行过多的干预。行业协会的自治能力增强,同时政府管理放松使得行业协会的信誉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政府管理放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 政府改革的实施; ② 经济萧条; ③ 新兴产业的涌现。这一阶段,行业协会组织出现两大变化,一方面是行业协会的职能进一步扩展,另一方面是行业协会的信誉进一步提升。在90年代以前,政府推崇行政指导,进入90年代后,政府管理的放松导致行业协会行业自治增强,职能扩展到包括行业标准的制定、行业进入资格的审批、行业产品检验等,有时还对违反行业规定的企业进行经济或者名誉上的处罚。这些职能带有更多公共管理的性质,使得行业协会在社会上具有更强的公信力。

从历史角度看,政府的政策对于日本行业协会发展及其组织变迁产生了重要影响,但这种影响还存在着差异。日本行业协会的真正形成具有明显的政府强制和主导特征。在行业协会发展的第二阶段,日本政府主导的经济政策及其实施促进了行业协会职能的拓展。在第三阶段,日本政府对企业和行业协会的行政指导直接地影响到行业协会组织职能变迁。然而,在第四个阶段,日本政府开始放松对企业和行业协会的管制,行业协会自主性增强。

2 文化因素对日本行业协会组织变迁的影响

日本行业协会的组织变迁不但受到政府的强烈影响,也受到其文化因素的影响。日本社会是典型的集体主义文化倡导者。这种观念作为价值观或社会规范扎根于日本社会,这种集体主义倾向显然也对行业协会产生了影响。

(1) 集体主义精神增强企业对行业协会的忠诚度。行业协会的行动应该是同行业竞争者的集体行动。企业是否有合作精神是影响行业协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日本的行业协会数目众多,企业入会率和会员企业忠诚度都非常高。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日本企业的合作精神更强。

(2) “协作意识”有助于企业、政府、行业协会三方合作,应对危机。愈是在国家处于动荡和危难的时刻,日本社会各界愈倾向于互相抱团共同应对危机而非明哲保身。人们通常认为在危机时脱离行业协会是行业协会的初衷相违背的,在危机时信息交换和合作更加重要。这也是日本行业协会能够在经济以及社会局面出现危机的时候发展起来的重要原因。

(3) “共识文化”有利于“官民协商”机制的形成,促进两者合作。集体主义文化强调社会共识的重要性和社会内部的一致性。社会共识需要在社会中重要的不同主体之间达成。因此,政府在出台政策前会广泛征集与政策相关的社会各界的意见,听取建议并对原有政策进行修改和扩充,以求达到“政、商、学”界的统一。“官民协商”机制是日本集体主义文化在政治领域的延伸。

3 当前日本政府与行业协会之间的关系

日本政府与行业协会关系密切,不断演化,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官民协商”的“法团主义”模式。在日本的法团主义中,政府并不直接就各行业协会的协商结果下达命令,而给予行业协会较大的自主性。这种模式可以更加具体地称之为“自由式法团主义”。[4]日本政府在行业发展和政策制定中发挥着利益协调的作用,并尽可能地通过行业协会将社会各种利益整合到政府决策中来。日本政府与行业协会的制度化联系以及合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日本的行业协会主要通过审议会与政府联系。日本政府经济管理机构各局、厅下设一些审议会或协议会。审议成员既有政府经济部门的官员,又有制造商、贸易公司参加,还有有关行业协会的专职理事和部分会员企业的经理参加。政府通过这些组织对行业进行管理和控制,行业组织也通过它们反映自己的意见和要求,在政府与行业组织之间形成了确定的有秩序信息沟通方式。

(2) 行业协会参与政府政策制定与政策实施。政府往往仅提出自己的有关目标,如产量、就业等,而将如何达到这一目标的任务交给行业协会。行业协会制定有关的措施,组织实施,而且监督企业的执行情况。规定制定往往比执行更加花费时间和精力,而真正执行政策的过程就变得非常顺利了。在这样的过程中,行业协会和政府都需要站在宏观的角度为整个行业利益进行考虑,行业协会成为了政府的政策助手,从而增进了政府的信任。

(3) 行业协会得到来自政府的支持。一个行业协会资金来源的稳定性和丰富性直接决定着所能提供的数量和质量。会费和政府补贴是日本行业协会对资金的两大主要来源。日本同样存在很多官助民办型的行业协会,接受政府各种形式的拨款。[5]在日本,行业协会获得贷款也比一般企业要容易一些。

从历史角度来看,日本行业协会的产生和发展都和特定的历史阶段密切相关,从政府的角度看,日本政府沿袭的强大的政治权威可以保障政府处于一定的中立地位,并通过行业协会协调和控制社会经济发展。政府强大的权威是保障政府与行业协会之间形成法团主义的先决条件。随着公民社会的成熟,日本也重新定位政府与行业协会之间的关系,给予了行业协会更多的自主空间。同时,日本的集体主义文化使得行业协会成员更加考虑某种集体利益,并且能够接受行业协会内部管理体制的等级化模式。“共识”文化或者说和谐文化成为行业协会内部及其与政府之间互动的文化基础。因此,从历史和文化角度来看,日本政府体制、政策及社会文化是日本行业协会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主要参考文献

[1] 张潇雨,曹庆萍. 日本行业协会发展历程研究[J]. 中国集体经济, 2008(11).

[2] 雷鸣. 商会和行业协会在日本经济高速增长中的作用[J]. 现代日本经济,2006(4).

[3] [美]查默斯·约翰逊. 通产省与日本奇迹[M].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

[4] 安戈, 陈佩华. 中国、组合主义和东亚模式[J]. 战略与管理, 2001(1).

[5] 翟鸿祥. 行业协会发展理论与实践 [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作者:石英 曹庆萍 张潇雨

第4篇:金融危机是由外部因素还是由内部因素造成的

金融危机是由外部因素还是由内部因素造成的,历来学术界有两种比较对立的观点:阴谋论和规律论。阴谋论认为金融危机是经济体遭受有预谋和有计划攻击造成的,是外因造成的,特别是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后,这种观点较为流行。规律论认为金融危机是经济体的自身规律,是内因造成的。三代金融危机理论①基本上是承认规律论。随着金融监管技术提高,一个国家因监管或管制出现问题而导致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变小;而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现代的金融危机基本上表现为在国际经济失衡的条件下,国际资本在利益驱动下利用扭曲的国家货币体系导致区域性金融危机爆发,因而从本质上说,金融危机的性质和成因都发生了变化。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从国际经济的视角具体解析金融危机的形成原因。

三、国际游资的攻击

国际经济失衡是金融危机的前提条件,不完善的国际货币体系会加剧国际经济失衡,然而金融危机的始作俑者是国际游资。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金融危机离不开国际游资的攻击。1992 年欧洲金融危机,索罗斯通过保证金方式获取1 :20 的借贷,在短短的一个月时间内,通过卖空相当于70 亿美元的英镑,买进相当于60 亿美元的马克,迫使英镑大幅贬值,在偿还借贷后净赚15 亿美元[4 ] 。在1994 年墨西哥发生金融危机前,国际游资持续大量地进入墨西哥证券市场,在墨西哥所吸收的外资中,证券投资占70 %~80 % ,但在墨西哥总统候选人遭暗杀事件后的40 多天内,外资撤走100 亿美元,直接导致墨西哥金融危机爆发[5 ] 。1997 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也是国际游资首先攻击泰铢,低买高卖,并巧妙运用金融衍生工具获取高额回报。

根据IMF 对国际游资的统计,20 世纪80 年代初的国际短期资本为3 万亿美元,到1997 年底增加到7. 2 万亿美元,相当于当年全球国民生产总值的20 %。2006 年末,仅全球对冲基金管理的资产总额就达1. 43 万亿美元,比1996 年末增长约6 倍。对冲基金的投资策略也不断丰富,从最初的“卖空+ 杠杆”策略(市场中性基金) ,发展成为单策略型(包括套利型、方向型、事件驱动型等) 、多策略型(包括新兴市场型、并购型等) 、基金的基金等多种投资策略。其风险特征也呈现多样化趋势,既有高风险、高收益的宏观对冲基金,也有低风险但收益相对稳定的市场中性基金。20 世纪90 年代以来的国际资本流动的最显著特征是国际间的过剩资本流动造成了国家、地区乃至全球经济发展的不稳定性,巨额的国际货币资本必然要在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猎取利润。

国际游资为什么能够摧毁一个国家的金融体系? 众所周知,国际游资规模较大,它完全有能力影响和缩短被攻击国家的金融周期。金融周期是指一个国家金融市场由繁荣到萧条的自然过程。当国际游资进入被攻击国家,它会影响一个国家的利率和汇率变化,从而加快金融市场由理性发展向非理性繁荣转变[6] 。按照金融市场的心理预期自我实现原理分析,当大量国际游资进入一个国家时,即使这个国家经济发展表现一般,在大量资本进入的情况下,也会带动金融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此同时,在国际金融家掌握话语霸权的情况下,他们通过有意识地夸大被攻击国家发展中的成绩或存在的问题,以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心理预期。从拉美国家和东南亚国家的实际情况来看,一般先用“经济奇迹”、“新的发展模式”来吹捧经济成就,然后用“不可持续”、“面临崩溃”来夸大经济中出现的问题。在整个过程中,国际游资有预谋进入和撤退,就会导致金融市场的崩溃。国际游资娴熟地利用金融衍生工具在金融繁荣时期赚取高额利润,也可以利用金融危机赚取高额利润或者收购危机国家的优质资本,进而控制被攻击国家的经济命脉。这就是在新兴市场国家爆发金融危机后,国际直接投资( FDI) 为什么会低价收购危机国的优质资产,形成新的经济殖民主义的根本原因。

第5篇:环境体系内外部因素监视和评审报告

批准:

审核:

填制:

2017年9月5日,由管理者代表主持,安环部组织,各部门领导、体系员及相关岗位人员参加,对公司环境体系有关的各项相关过程(工作)所涉及的内部和外部因素进行了监视和评审。

一、监视和评审的依据 ——国家相关政策法规 ——公司相关体系文件

二、监视和评审所涉及相关信息的时间段:2017年1月至2017年8月。

三、相关信息的来源及监视和评审的方式

1、查阅相关法规标准、体系文件和记录

2、各部门相关工作的定期总结分析报告

3、相关统计数据

4、与相关人员(公司领导、部门领导、班组长、各岗位员工)沟通、座谈

5、召开由相关人员参加的会议讨论

6、必要时通过网络搜索和相关媒体得到的信息

7、相关部门参加政府、集团相关会议得到的信息

8、主管部门定期进行的检查巡检结果

四、监视结果

(一)外部因素

1、国家相关政策及变化情况

——涉及公司环境管理相关的政策有无新增或变化:暂未发现变化 监视结果:□发现问题 ■未发现问题 对发现问题的详细说明:

2、合规义务方面

——今年以来新增或变化的适用的环境管理相关法规标准情况:暂未发现变化 ——原有法规的合规性评价情况:根据检测结果和现场检查结果,合规性良好

1 监视结果:□发现问题 ■未发现问题 对发现问题的详细说明:

3、对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新管理手段应用及趋势方面 ——行业应用及趋势分析:暂无相关信息 监视结果:□发现问题 ■未发现问题 对发现问题的详细说明:

4、对环保设备设施及配备件的供应、质量现状及趋势方面 ——供应商变化情况:无变化 ——供货及时性:及时 ——不合格品情况:未发现 ——质量波动情况:均合格

监视结果:□发现问题 ■未发现问题 对发现问题的详细说明:

1、对公司环境管理是否符合公司生产经营宗旨方面 监视结果:□发现问题 ■未发现问题 对发现问题的详细说明:

2、体系文件(含记录)方面

——文件的齐全性、符合性和可操作性:根据内审结果,未发现问题——执行情况如何:根据内审结果,未发现重大问题 监视结果:□发现问题 ■未发现问题 对发现问题的详细说明:

3、环境管理涉及的人力资源现状及趋势方面 ——相关人员数量有无变化:无 ——相关员工调换岗位情况:无

2

(二)内部因素的监视和评审: ——相关人员能力是否能满足要求:根据绩效考核结果,相关员工具备了相应的能力

——相关员工工作责任心:较强 监视结果: □发现问题 ■未发现问题 对发现问题的详细说明:

4、环保资金保障方面

——资金数量保障:能保证环保检测等方面的资金需要 ——资金提供的及时性:根据统计,能做到及时 监视结果: □发现问题 ■未发现问题 对发现问题的详细说明:

5、环保设施现状及趋势方面 ——设施增减情况:增加3台收尘器

——设施技改实施情况:安装炉渣下料口收尘器1台;安装水泥袋装移动收尘器2台,都已完工并正常运行。

——完好状态:根据检查及检测结果,各污染物处理设施均处于完好状态 ——故障情况:无故障

监视结果: □发现问题 ■未发现问题

6、环保设备设施管理现状及趋势方面 ——检修计划及完成情况:100% ——检修质量情况:根据验收结果均合格 ——巡检发现问题情况:未发现重大问题 ——设备润滑情况:良好

监视结果: □发现问题 ■未发现问题 对发现问题的详细说明:

7、现场环境管理工作方面

——现场废水污染控制:根据定期现场检查结果,污水处理系统运行正常,污水

3 经处理后全部达标回用,实现零排放。

——现场废气污染控制:根据定期现场检查结果,脱硝系统、收尘器运行正常,各项污染物均达标排放。

——现场废弃物污染控制:根据定期现场检查结果,生活垃圾入窑焚烧或通过合法方式转运至指定地点;生产垃圾分类回收综合利用或变卖;危险废物(废矿物油)转移至具有危险废物经营的单位进行处置。

——现场噪声污染控制: 根据定期现场检查结果,现场已做两处隔音墙,设施设备均设置减震防噪措施,员工在噪声高的区域佩戴耳塞,厂界噪声达到排放标准。

——现场消防应急设施管理:根据定期现场检查结果,应急设施完好齐全,并定期更换或补给消防器材,满足消防应急救援。

监视结果: □发现问题 ■未发现问题

8、应急准备和响应方面

——应急预案的适应性和可操作性:较强

——员工对应急预案的熟悉程度:根据检查记录结果,较熟悉 ——员工对应急设施使用的熟练程度:根据检查结果,较熟练

——应急演练的效果:2017年做袋收尘故障应急演练、氨水泄漏的应急演练 良好,并对应急预案进行了评估。 监视结果: □发现问题 ■未发现问题

9、环保检测方面

——废气排放检测达标情况:根据最新监测结果:氮氧化物、二氧化硫、颗粒物、汞及其化合物、氟化物、氨、无组织(氨、颗粒物)均达标

——厂界噪声排放检测达标情况:根据最新监测结果:均达标 监视结果: □发现问题 ■未发现问题 对发现问题的详细说明:

110、环境目标指标及管理方案方面 ——是否制定并按期完成:均完成 ——效果如何:良好

4 监视结果: □发现问题 ■未发现问题 对发现问题的详细说明:

11、公司及各部门环境管理组织机构设置现状等; ——全厂组织机构设置及变化情况:现有设置基本满足要求 ——各部门班组岗位设置及变化情况:无变化 监视结果:■发现问题 □未发现问题 对发现问题的详细说明:

公司组织机构进行了调整,增加了销售部。

13、外包过程控制方面 ——外包商增减情况:无

——外包商绩效:根据相关项目验收结果,符合要求 ——外包商资质管理:均已获取 监视结果: □发现问题 ■未发现问题 对发现问题的详细说明

五、对监视结果的评审意见及结论

本次监视共发现一个问题:公司组织机构进行了调整,现已调整了体系文件。

第6篇:质量体系内外部因素监视和评审报告

批准:

审核:

填制:

质管部

2017年3月1日至3月7日,由质管部组织,管代主持,公司领导、各部门领导、体系员及相关岗位员工参加,对公司综合管理体系各相关过程(工作)所涉及的内部和外部因素进行了监视和评审。

一、监视和评审的依据 ——国家相关政策法规 ——公司相关体系文件

二、监视和评审所涉及相关信息的时间段:2017年1月至7月。

三、相关信息的来源及监视和评审的方式

1、查阅相关法规标准、体系文件和记录

2、各部门相关工作的定期总结分析报告

3、相关统计数据

4、与相关人员(公司领导、部门领导、班组长、各岗位员工)沟通、座谈

5、召开由相关人员参加的会议讨论

6、必要时通过网络搜索和相关媒体得到的信息

7、相关部门参加政府、集团相关会议得到的信息

8、主管部门定期检查巡检结果

四、监视结果

(一)外部因素

1、国家相关政策及变化情况

——涉及公司质量管理相关的政策有无新增或变化:

《建材工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中提出:“要强化低碳发展,降低单位产品碳排放强度”。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建材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6〕34号)提出:“扩大新型、绿色建材生产和应用”、“优化产业政策。落实促进绿色建材生产和应用行动方案,开展绿色建材评价,发布绿色建材产品目录”

监视结果:■发现问题 □未发现问题 对发现问题的详细说明:

对于“34号文”有关绿色建材的问题,根据质管部所获取的信息,其具体政策体现为国家鼓励开展“水泥有害物质限量认证”,目前国建联信认证中心已在全国开展此项工作的认证工作。

对“发展规划”低碳问题,根据质管部所获取的信息,其具体政策体现为政府鼓励开展“低碳水泥认证“,我公司应尽快开展低碳水泥认证和水泥有害物质限量认证工作。

2、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及变化情况

——今年以来新增或变化的适用的综合管理管理相关法规标准情况:

经核实,将于2016年10月1日起实施一个新的标准:GB31893-2015《水泥中水溶性铬的限量及测定方法》

1 监视结果:□发现问题 ■未发现问题 对发现问题的详细说明:

经查阅该标准全文,该项检测为型式检验,每半年一次,企业可不用自行安排检测, 我公司目前没有考虑购置相关仪器设备,公司每半年送国家或省质检中心进行出厂水泥的铬含量型式检验。

3、对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新管理手段应用及趋势方面

——行业应用及趋势分析:经与公司领导及生产质管部等部门沟通,暂无新的相关信息。

监视结果:□发现问题 ■未发现问题 对发现问题的详细说明:——

4、 市场需求的变化及趋势方面

——市场需求调查分析:经与公司领导及主管人员沟通,暂无新的相关信息。

监视结果:□发现问题 ■未发现问题 对发现问题的详细说明:

5、竞争环境及趋势方面

——根据质管部定期回访客户,定期进行顾客满意度监测的结果,竞争环境与前几年基本一致,未出现恶化态势。另外我公司产品质量稳定,能及时足量供货,多年来得到广大客户认可。

监视结果:□发现问题 ■未发现问题 对发现问题的详细说明:

6、对原燃材料供应及质量现状及趋势方面

——供应商及矿源变化情况:根据物资供应部统计结果,无变化 ——供货及时性:根据物采购部统计结果均及时 ——不合格品情况:根据统计结果均达到规定要求

——质量波动情况:根据统计结果,比较正常,无异常波动。 监视结果:□发现问题 ■未发现问题 对发现问题的详细说明:

7、对设备设施及配备件的供应、质量现状及趋势方面 ——供应商变化情况:根据机电部统计结果,无变化 ——供货及时性:根据机电部统计结果均及时

——不合格品情况:根据机电部统计结果未出现不合格品 ——质量波动情况:根据机电部入库验收结果,质量均合格 监视结果:□发现问题 ■未发现问题 对发现问题的详细说明:

(二)内部因素的监视和评审:

1、对公司综合管理是否符合公司生产经营宗旨方面 简要分析:今年以来符合公司近年来生产经营宗旨。

2 监视结果:□发现问题 ■未发现问题 对发现问题的详细说明:

2、现有体系文件(含记录)方面

——文件的齐全性、符合性和可操作性:目前综合管理手册正实施新版,各部门也修订了所主管编写的三级文件,暂未发现问题。

——执行情况如何:根据定期的工作检查结果,各部门均能严格执行相关文件。 监视结果:□发现问题 ■未发现问题 对发现问题的详细说明:

3、人力资源现状及趋势方面

——人员数量有无变化:经人力资源部组织核实,无 ——员工调换岗位情况:经人力资源部组织核实,无

——人员能力是否能满足要求:根据各部门月度业绩考核结果,员工能力均能满足要求

——员工工作责任心:根据月度业绩考核结果,员工工作责任心均较强。 监视结果: □发现问题 ■未发现问题 对发现问题的详细说明:

4、现有设备设施现状及趋势方面

——设施增减情况:经机电部核实,无变化 ——设施技改技措情况:经机电部等核实,暂无

——完好状态:根据机电部统计结果,设备完好状况良好

——故障情况:根据机电部统计结果,主机设备故障率在规定范围内 监视结果: □发现问题 ■未发现问题 对发现问题的详细说明:

5、设备管理现状方面

——检修计划及完成情况:根据机电部统计结果,均完成 ——检修质量情况:根据机电部验收结果,均合格

——巡检发现问题情况:经机电部、制造部、储运部三级巡检记录,未发现集中性、突出性问题。

——设备润滑情况:经机电部、熟料部、水泥部核实设备润滑记录,设备润滑情况良好。

监视结果: □发现问题 ■未发现问题 对发现问题的详细说明:

6、质量管理方面

——原燃材料、生料、煤粉、熟料月度质量指标合格率完成情况:根据质管部统计结果,均达到规定要求

——出磨水泥和出厂水泥月度质量指标合格率完成情况:根据质管部统计结果,均达到规定要求

——出库控制情况:经核实质量调度通知单及车间的操作记录,未出现违反指令情况

3 ——出厂水泥送检情况:经核实省质检中心历次对比检验报告,均按规定频次送检,误差合格率符合要求

——客户走访情况:客户所提问题均为价格偏高,其他方面未提出问题。 ——顾客满意程度监测情况:均大于90% ——配料控制情况:经核实配料方案和指标变动通知单及执行情况,良好。 ——出厂控制情况:未发现问题

——不合格品控制情况:根据统计结果,未出现严重不合格品,一般不合格品的处置均符合要求。

——均化搭配控制情况:经核实通知单及生产岗位操作记录,未发现违规现象 ——内部抽查对比情况:经核实抽查对比记录、台账,频次及误差合格率符合要求

监视结果: □发现问题 ■未发现问题 对发现问题的详细说明:

7、计量管理方面

——仪器设备检定情况:经质管部核实周期检定情况,符合要求 ——仪器设备自校情况:经核实周期检定情况,符合要求 监视结果: □发现问题 ■未发现问题 对发现问题的详细说明:

8、生产管理方面

——生产计划完成情况:经核查月度计划完成情况,良好

——生产调度会决议执行情况:经核查调度会决议执行情况,正常 ——日常生产调度指令执行情况:经核查调度指令及执行情况,正常 ——主机设备台时产量完成情况:窑磨台时均符合要求 监视结果: □发现问题 ■未发现问题 对发现问题的详细说明:

9、工艺管理方面

——主机设备设施工艺参数控制情况:经核查操作记录和作业指导书,正常 ——新工艺新技术实施情况:暂无 监视结果: □发现问题 ■未发现问题 对发现问题的详细说明:

10、新、扩、改建项目方面

——项目实施及效果简要分析:暂无 监视结果: □发现问题 ■未发现问题 对发现问题的详细说明:

11、生产岗位作业活动现状及趋势

——是否严格执行作业指导书:未发现问题

——是否严格执行质量、中控室指令:未出现问题 ——质量、能耗、产量指标完成情况:正常 监视结果: □发现问题 ■未发现问题

4 对发现问题的详细说明:

12、维修岗位作业活动现状及趋势

——维修质量:核查历次检修记录及验收记录,均合格 ——维修及时性:未发现问题

监视结果: □发现问题■未发现问题 对发现问题的详细说明:

13、检验试验岗位作业活动现状及趋势;

——作业的符合性(是否严格执行作业指导书): ——物理室封存样控制:符合要求。

——分析室标准溶液配制及到期复配控制:符合要求。 ——检验试验环境控制:符合要求 。 监视结果: □发现问题 ■未发现问题 对发现问题的详细说明:

14、各管理岗位业务活动方面

——业务(管理)活动能否严格执行相应的管理规程(制度):各部门均执行相应的管理性规章制度,根据各项工作的绩效结果,未发现违规现象。

监视结果: □发现问题 ■未发现问题 对发现问题的详细说明:

15、公司及各部门质量管理组织机构设置现状等;

——全厂组织机构设置及变化情况:公司近期没有调整了组织机构设置。 监视结果: □发现问题 ■未发现问题

16、质量管理体系运行资金保障方面

——资金数量保障:经财务部核实,能充分保障,未出现影响相关工作开展的情况。

——资金提供的及时性:经财务部核实,能及时提供,未出现影响相关工作开展的情况。

监视结果: □发现问题 ■未发现问题 对发现问题的详细说明:

16、外包过程控制方面

——外包商增减情况:经调查,无变化

——外包商绩效:根据相关部门定期或不定期的监督检查,良好。 ——外包商资质管理:齐全

监视结果: □发现问题 ■未发现问题 对发现问题的详细说明:

五、对监视结果的评审意见及结论

本次监视和评审过程中共发现问题 1个,经评审:

(一)其中属于风险因素的有 个:

(二)属于机遇因素的有 1个。

1、应考虑开展低碳水泥认证和水泥有害物质限量认证。

对上述风险和机遇,质管部应进一步组织相关部门策划、制定并实施相应的应对措施。

第7篇:内部不稳定因素报告和矛盾化解工作制度

北京地铁

7号线第02标项目经理部

内部不稳定因素报告和矛盾化解工作制度

一、矛盾纠纷排查方式

认真做好职民工的思想建设工作,利用政治学习时间,除对国家方针政策进行集中学习外,还要搜集案例对职民工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增强法律意识,提高职民工能在相互融洽的关系中团结合作,理解支持。对职民工之间的矛盾纠纷进行调解,采取召开民主生活会,个别谈心等方式把矛盾纠纷处理在萌芽状态。妥善处理项目周边关系,不损坏群众利益。虚心听取周边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不能解决的及时报告上级部门和公安机关。

二、项目调解组成员:

组长:陈文博

副组长:李晓权、邢学峰

成员:任瑞华、莹莹、孙伯峰、寇飞

三、重点疑难纠纷报告制度

对发生多次或重大纠纷不能妥善解决的,要及时报告有关部门进行解决,报告要做到及时,真实逐级上报。每次情况的调查和协调要做好相关记载,以备上级部门参考和检查。调查情况必须有当事外的两人以上在场。

四、领导轮流值班制度

行政领导实行24小时开机,包括节假日。在上班期间,行政人员轮流值班,保证办公室有人值班,对来访者进行接待。对来访电话进行登记、答复、处理和汇报。

五、接待登记制度

项目部对来访者由门卫进行登记。开门登记之前对来访者要进行盘查,盘查内容为姓名、住址、身份、来意等;在盘查时要察言观色,保证不放可疑人员进入校园;盘查还要注意文明礼貌,做到文明值勤,礼貌待人。学校全体教职工对来访者要热情接待,对来访者提出的重要意见和建议要做好记录,并及时报告项目安质部。

北京地铁

7号线第02标项目经理部

六、限期处理制度

对项目内有关人员的矛盾纠纷进行处理,坚持及时、逐级处理原则,对各部门部员的矛盾原则上由部门负责人进行协调处理。部门负责人不能处理的交由主管领导处理。项目内外其它纠纷交由分管领导先进行调查处理。不能解决的矛盾纠纷要及时报告项目经理。全体员工必须做到不推诿责任,不把小纠纷都推向领导,不把矛盾上交;在处理中,还应兼顾项目及其他员工利益,做到以人为本。

七、督查回访制度

对项目内外矛盾纠纷进行调解处理后,要定期进行检查、了解现状,要找当事人谈心,听取当事人意见反馈。如果当事人在心里还有不服或不满,要进行开导与说服教育。以达到彻底化解矛盾,增强内部团结的目的。

八、责任追究制度

在调解处理过程中,调解领导组本着实事求是、公正无私、治病救人的原则进行调解工作。

九、对以下几种人事将进行责任追究处理:

1、矛盾纠纷当事人蓄意扩大事态,不服从调解组调解的。

2、其他员工拉帮结派、扇风点火、搬弄是非制造矛盾的。

3、调解组成员对本项目发生的矛盾不及时妥善处理或不公正处理的。

对违反以上三条的职民工将视其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警告、纳入年度考核、移交上级部门等处理

第8篇:浅谈数学学习的外部动力因素

数学学习动力的来源,可以分为内部学习动力和外部学习动力。在数学教育活动中,我们不能忽视外部学习动力的作用,数学的外部学习动力能使学生已经形成的数学内部学习动力处于持续的激起状态。目前学生外部的学习动机主要来自于教师、家庭环境与奖惩。

一、教师

数学教师的人格和教学艺术是中学生数学学习的外部动力。中学生对教师的态度是非常理智的,他们把教师视为”辛勤的园丁,应受到同学的尊重”。因此,他们觉得老师的话要听。这说明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是相当有威信的,这为教学奠定了基础,这也说明了教师的人格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个性品质的形成有相当的影响。

中学生最喜欢的数学教师是:

(1)在活动机能方面,讲课生动有趣; (2)在学识能力方面,教学方法灵活,讲课明白易懂; (3)在性格特点方面,和蔼可亲但又严格要求; (4)在思想作风方面,为人正派,处事公道;

(5)在工作态度方面,能为学生着想,对学生学习负责。 这说明了教师的教学艺术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影响。 我曾经遇到过这样的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兴趣和求知欲,经常听课精力不集中,作业不能认真完成,学习成绩差;自由散漫,懒惰怪癖,日常行为习惯欠佳;处事情绪化,易冲动,遇事不冷静,有逆反心理,虚荣心较强,对老师有较强的抵触情绪。我通过各种渠道对他进行详细了解,掌握了问题之所在。然后对他采取以下措施:

1、晓之以理:帮助他了解自身思想品德状况同社会要求之间的差距,启发他认识自己接受教育影响,实现思想转化的需要,从而产生接受教育和进行自我教育的内在动力。

2、动之以情:具体的说就是要真诚地尊重、信任、关怀他,不管他犯了什么错误,都首先应该尊重他的人格,从而实现情感沟通,防止和消除他在心理上的隔阂和障碍。

3、树之以信:指出他的爱表现,爱出风头的心理原因,这是青春期的正常现象,但怎么把握适当的度是关键,在什么地方表现,怎么表现很重要,要想得到大家的尊重靠的是自己的实力。在班级专门为其召开“戴高帽”活动,细数他的闪光点,树立其信心。

4、导之以行:向他提出明确的行为要求,并说明要接受老师和同学的监督,给他制度和环境的约束。连续三天不犯错就表扬,一周没错误记录就在班内鼓励,改变其原有不良形象。

这样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他简直就像变了一个人,遵守纪律了,团结同学了,积极劳动了,作业及时交了,成绩提高了,中考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二级达标中学,数学考了136分。

二、家庭环境

要子女在数学学习上取得成功,不仅仅是教师的责任,也是家长的责任。家长对子女恰当的期望,给他们造成良好的学习环境,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另一个外部动力。

学生的最终学业成绩和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家庭的意图。家庭中所表现的一般舆论和期望,对培养和保持优良的学习成绩有很大的作用。家庭对学生的鼓励肯定是取得良好学习成绩的必要条件之一。学生在很大程度上是他们父母的态度和志向的体现。因此,作为父母对待子女要有正确的态度: (1)理解并尊重子女; (2)作风民主;

(3)父母感情融洽,彼此尊重; (4)关心而不溺爱; (5)严而有度。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天下做父母的皆有此期望,但恰当的期望是鼓励子女学习上取得进步的动力,而过高的期望会给子女在心里上产生压力。这一点可以从下面的实例得到证明。

王崧是第31届和第32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两枚金牌的获得者,这在我国参加的历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史上是第一次,在世界上也为数不多。作为当时唯一的乡村中学代表,他曾轰动了全国,也轰动了世界。王崧小时候家境贫寒,父亲仅读一个月即辍学是一个工人,而他的母亲是一位高中毕业生。正是他的母亲,培育了这位“数学怪才”。王崧小学尚未读完,他母亲就辅导他超前学会了整个初中阶段的代数,为他后来涉足高层次的数学领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王崧的成功离不开他父母的情和爱,而也有些父母的情和爱却给自己孩子带来极大的心里压力。

今年我班就出现这样两位学生:其中一位女孩子张某在一次星期五放学后别人都回家了她还一个人在学校。我感到奇怪就问她:“别人都回家你怎么还不回家?”她起初不回答我这个问题,在我再三的追问下她才告诉我:“她怕回家,因为这次数学测试考不好,回家后她父亲会打她。”原来她父亲很关心她的学习但方法不对,每当成绩不好时总是对她不是打就是骂,甚至罚她跪在地上,导致出现这种情况。当时我就打电话给她父亲,并请他到学校来跟他进行一番交谈。最后她父亲保证不再体罚她,她才含着眼泪回家。

另一位女孩子王某也是数学学习成绩不好,但她父母平时非常疼爱和关心她,这使她感到愧疚,从而产生了很大的心里压力,最后就不来学校上学。在家里她的父母想尽各种办法劝她,不但没有效果反而让她产生更大的逆反心里,最后尽然说她的父母如果执意要逼她上学她要喝农药自杀。

三、奖励和惩罚

奖励和惩罚也是学生学习的外部动力,它通过诱因或强化物而起作用,有效地控制奖励和惩罚的手段,对学生学习能产生积极的影响。

我每次接班的第一节课都是给学生定下一个奖励制度:

(一)、上课能认真听讲勇于发言的给予表扬;

(二)、作业能独立完成的给予表扬;

(三)、每次考试有进步的给予表扬。这样一来不出一个月全班的学生基本上会受到表扬,学生的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学习的自信心大大的提高。今年我班就有好几位学生因为我的表扬转变了学习态度从新喜欢了数学,学习成绩有了很大的提高。

当然,我也认为“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关键是采取什么样的惩罚方式,大的方面不能违背教育原则,小的方面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当学生在学习不认真时,我的惩罚措施是:

(一)、详细了解原因,如果真做错了要做深刻反省并写下保证书;

(二)、罚为班里做一件好事。

总之,跟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有个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再加上老师的恰到好处的惩罚。我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喜欢上数学,学好数学。

第9篇:科研型骨干教师成长的外部因素分析

内部因素:教师个人的执着追求与勤奋努力(是决定性因素)。 外部因素:

第一是社会和学校要营造科研型骨干教师成长的动力机制,要有民主、和谐、浓厚的学术研究氛围,要有领导和同事的关心和支持,努力实现“教与研的融合”。中学骨干教师不但要做素质教育的实施者,还要做教育的创造者和教改的推动者,要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要敢于向上走,要善于向教育理论研究者请教,争取支持和指导。要用先进的教育理念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实践,指导今后的工作,不断提升教育水平和科研能力,努力实现教师与教育理论研究者的“融合”和教学实践与教育科研的“融合”,促使自己由“经验型教师”向“学者型”教师的转变。

第二是要有科研课题,有参与和主持科研课题研究工作的机会和舞台,努力实现“研与教的融合”。有了课题,骨干教师就必须根据课题需要去学习理论,并自觉应用理论指导实践,在研究中就会向理论研究者寻求指导与支持。有了来自实践的课题,理论研究者就能较好地把握基础教育实际,就有了实践和检验理论的基地。有了课题,骨干教师就能更好地与其他教师一道共同学习、共同研究、共同实践,培养团结合作的精神,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和团队的力量,实现“经验型教师”向“科研型教师”的转变。

第三是要有理论研究者的支持和帮助。教育理论研究者既要走出去、向外看,学习、消化和吸收世界上先进的教育理论。同时又要有走下去、向下看的意识。要放下架子,深入基础教育的第一线,了解真实情况,与第一线教师密切合作,帮助他们总结教学经验,提高理论水平,并与他们一 起扎扎实实开展教育科研工作,努力实现教育理论研究者与一线教师的“融合”。将自己的研究课题和提出的理论观点放到实践中去检验,在解决具体问题中不断改进完善自己的理论观点,努力实现理论研究工作与解决国内具体教育实践问题的“融合”。笔者相信,两个“融合”的实现之时,就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理论的诞生之时,就是中国基础教育的成功之时!

上一篇:三年级道德与法治期末下一篇:劳技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