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协调论文

2022-04-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在提到银行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关系时,以往学者多关注外部审计对于内部审计成果的评价与利用,同时也少有银行对外部审计工作开展评价及有效利用。但是,根据银行再造理论,银行需要彻底摈弃大工业时代的全能组织模式,将非核心业务交由外部专业机构来完成,也即“银行业务外部化”趋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协调论文 (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协调论文 篇1:

论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的关系

摘 要: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共同构成了我国的审计监督体系,两者各具特色,既不能相互替代,也不能相互排斥,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协调好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关系,对促进经济健康发展意义重大。如何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使双方协调发展,是我国审计界应该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内部审计;外部审计;特点;协调合作

审计在现代企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于规模和业务不断扩大的现代化企业来说是必不可缺少的,不断完善审计制度,开拓新领域,创新审计方法,是摆在现代财会人员、审计人员和注册会计师面前的新课题。

一、审计、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概述及特征

审计是一项具有独立性的经济监督活动,它由独立的专业机构或专职人员接受委托或授权,对被审计单位特定时期的会计报表及其他有关资料的公允性、真实性以及经济活动的合规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审查、监督、评价和鉴定,目的在于确定或解除被审计单位的委托经济责任。按照审计主体与被审计单位的隶属关系,审计分为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

内部审计是部门、单位实施内部监督,依法检查会计账目及其相关资产,监督财政收支和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效益的活动;外部审计是指独立于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以外的国家审计机关所进行的审计,以及独立执行业务会计师事务所接受委托进行的审计。

二、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的联系和区别

(一)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的联系

1.审计目的相同,都是为了维护财经秩序和保证市场经济的稳定发展。

2.审计的对象相同,都是企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

3.执法的标准相同,都是依据国家制定的财经法规对监督对象进行经济监督。

(二)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的区别

1.设置的法律依据不同

审计机关是根据宪法设置的。内部审计机构是根据法律(审计法)设置的。审计事务所是依法批准组织成立的。

2.组织机构的性质不同

审计机关是各级政府的组成部分。内部审计机构是各单位的职能部门。审计事务所是具有集体组织性质的事业单位,具有法人资格。

3.任务或者业务不同

审计机关的任务,是代表国家实行外部审计监督。内部审计机构的任务,是对本单位进行内部审计监督。审计事务所的业务,是向社会承办审计查证和咨询服务。

4.在审计监督性质不同

国家审计属于行政监督,具有强制性内部审计是单位自我监督。

5.在依据的审计准则不同

国家审计所依据的准则是审计署制定的国家审计准则;社会审计依据的准则是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制定的独立审计准则;内部审计所依据的则是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制定的内部审计准则。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各具特色,既不能相互替代,也不能相互排斥,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因此可以相互协调、相互补充。

三、健全内部审计制度是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关键

内部审计制度是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内部审计在强化单位内部管理,监督内部财务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合规性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这充分说明了内部审计的重要性。同时,内部审计熟知组织内部的会计控制制度,并能清楚地揭示会计分歧。另外,内部审计还能提供会计报表可能存在的重大错报、漏报线索,加快外部审计审查速度,节约外部审计的费用和时间,提供外部审计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四、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的协调合作

(一)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之间相互协作的依据

我国《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0号--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协调》指出内部审计机构与会计师事务所、国家审计机构在审计工作应加强沟通和合作。此外,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也将协调两者的关系列入章程,并将协调工作视为内部审计管理活动的一部分。协会颁布的"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关系"指出内部审计主任有协调内部审计工作的责任,并指出内部审计主任有责任监督所有内部审计工作,不管这些工作是与外部审计师协作,还是为外部审计服务。

(二)内部审计应做好与外部审计的协调工作,以实现以下目的

1.确保充分的审计范围;

2.减少重复审计,提高审计效率;

3.共享审计成果,降低审计成本;

4.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素质,改进内部审计机构工作;

5.维护组织利益;

(三)外部审计借助于内部审计的可能性

1.内部审计的蓬勃发展为外部审计借助于内部审计提供了前提条件

随着《审计法》和有关审计准则的不断完善,更使内部审计工作日臻完善,并得到健康有序的发展。我国内部审计事业的蒸蒸日上,无疑为企业进行外部审计时能够充分借助于内部审计工作的成果提供了前提条件。

2.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在工作范围上具有重叠性

内部审计的工作是由部门或单位内部独立的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对本部门或单位的财务收支及经济活动进行审核。而外部审计则是对被审计单位财务资料及有关经济活动进行审查后独立提供审计报告。因此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在工作范围上会出现重叠现象。

3.内部审计的结果具有一定的可信性

我国内部审计人员在组织上受本单位高层管理人员直接领导,独立行使内部审计职责,要业务上受国家审计机关的指导,并对其进行资格认证,考核和监督。这保证了内部审计工作结果具有一定的可信性。

(四)进行外部审计借助内部审计的必要性

1.内部审计是单位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内部审计属于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外部审计人员在对单位进行审计时,就需要了解其内部审计的设置和工作情况。

2.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工作上具有一致性

内部审计在审计内容、审计依据、审计方法等方面都和外部审计有一致处。

3.利用内部审计工作成果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节约审计费用

外部审计人员在对内部审计的工作进行评价以后,利用其全部或部分工作成果,可以减少现场测试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从而节约被审计单位的审计费用。

4.减少审计摩擦

外部审计人员在审计时应充分尊重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成果,建立起一种牢固的正常工作关系,从而减少不必要的摩擦。

5.内部审计是外部监督的基石

内部审计工作做好了,制度、管理规范健全了,外部监督的工作才能更轻松,并且能保质保量的完成监督监管。

(五)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相互协调的措施与建议

1.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的交流与合作

对内部审计人员而言,应充分利用外部审计技术以及其他方面的优势提高专业水平、利用外部审计工作成果、对外部审计人员给予积极的配合和支持;对于外部审计人员而言,信任内部审计人员,赢得内部审计人员的配合与支持,以减少审计重复,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2.企业内部应建立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协调的有效机制

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之间的协调,应该有企业相应的机制提供保障,并行之有效地落实相互协调工作。

(1)由审计委员会或者相应机构负责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协调工作

我国《上市公司治理准则》明确规定审计委员会的职责之一是负责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的沟通。

(2)由总审计师或审计部经理具体负责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协调工作

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协作所需要的定期或者不定期会议安排,协作计划的制定以及相互协作过程中涉及的具体问题,需要有专人负责。

(3)应通过定期和不定期会议有效落实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协调工作

会议至少保证召集两次,一是在审计开始时商讨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协作计划的制定、总体范围的确定,便于审计过程比较及时有效地沟通;二是最终审计成果的交流和分享,促进交流与长期合作。

(4)企业管理者应该对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协调给予高度支持

除了有上述机制的运作作为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协调的保障之外,企业管理者应该对相互合作给予支持。

3.外部审计寻求内部审计直接帮助

外部审计要求内部审计人员配合审计工作,利用内部审计中有价值的部分,促进组织目标的成功实现;外部审计师自己要对有关问题进行独立判断,并最终对审计意见正确性承担责任。

4.内部审计有效利用外部审计的结论达到审计目标

由于外部审计是站在更加公正、客观的角度来看问题,因此,在内部审计计划阶段,先检查内、外部审计工作可能出现的交叉职责。特别是在影响会计报表项目的内部控制制度、影响报表的会计信息处理系统、与报表相关的内部审计工作等方面,充分利用外部审计成果,避免重复工作。

5.行业组织应尽快出台与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协调的实务指南

行业组织应尽快出台与目前《内部审计具体准则10号——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协调》以及《注册会计师申准则第1411号--考虑内部审计工作》等具体准则相对应的实务指南或实务公告,并通过举办各类研讨会、后续教育培训专题等方式加强审计职业中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相互协作的执业技能教育。

五、结束语

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总体目标是一致的,两者均是审计监督体系的有机组成部门。内部审计具有预防性、经常性和针对性,是外部审计的基础,对外部审计能起到辅助和补充作用,而外部审计对内部审计又能起到支持和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叶陈刚,李相志.审计: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

[2]梁红霞.审计实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作者:王国杰

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协调论文 篇2:

“内外”联动

【摘要】在提到银行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关系时,以往学者多关注外部审计对于内部审计成果的评价与利用,同时也少有银行对外部审计工作开展评价及有效利用。但是,根据银行再造理论,银行需要彻底摈弃大工业时代的全能组织模式,将非核心业务交由外部专业机构来完成,也即“银行业务外部化”趋势。银行内部审业务外部化同样也是该趋势的一个重要组成,在该趋势下银行业内部审计对于外部审计的倚重无疑会增加。本文拟从内审对外审工作的评价与利用以及审计外包的角度对银行内外审的部分联动工作进行探讨。

【关键词】银行 内部审计 外部审计 评价 利用 内审外包

一、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区别与联系

现代意义上的内部审计是在西方行会内部审计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审计形式,通过在企业内部设置审计机构以提供企业内部经营决策、管理等经济活动的真实情况,监督各项决策、制度的贯彻落实。美国塞班斯奥克斯利法案通过后,随着企业内部控制概念的引入,基于企业有效的内部控制能够保证企业经营决策、规章的落实与经营目标的实现,内部审计开始关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遵守情况与如何改进管理、提高经济效率,其本身也成为了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一环。银行业由于其特殊行业性质,其集中了整个社会经济的运行风险,加之其本身的业务控制风险也很高,并且受到银监会的密切监督管理,因此公司内部审计对于银行来说更是尤为重要。

商业银行外部审计是指注册会计师通过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并据以出具审计报告。其审计目的是为了增加第三方信任而出具的一种鉴证。从审计原理上来说.外部审计与内部审计一样.都是通过一定的审计程序借助检查、测试等审计方法查出商业银行存在的问题、完善商业银行的经营治理,但两者的最终目标是不同的,外部审计着眼点是商业银行财务报表是否存在重大错报,对于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状况只是作现行风险导向审计下的一个程序,同时对于银行内部控制制度的关注包含在制度导向审计中。

相比之下银行内部审计的报告对象是董事会或经营管理层,要回答的问题是“银行目前的内部控制制度设计是否科学、运行是否有效,面临哪些风险,如何提升管理与经营”。其对于银行风险与内部控制的关注较之外部审计更为全面、深入,而不是仅仅局限于与财务报告相关的范畴。同时两者也有诸多联系:第一,它们使用相同或者相近的审计程序,共用大量审计方法,关注的相关信息也有大量重叠;第二,它们均高度关注银行风险与内部控制制度,在这两方面它们具有诸多可以相互融合之处。

通过上述对于银行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分析对比,可以从内部审计对于外部审计的审计工作、审计结论与审计外包三个方面讨论银行内部审计对外部审计的评价与利用。

二、内部审计对外部审计工作的评价与利用

尽管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在总体审计目标、报告使用对象、审计范围上有各自的着眼点, 但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在审计内容、方法、关注信息上有相当程度的重叠。内部审计如果恰当利用外部审计工作就能够有效减少重复审计工作、提高审计效率。

对外部审计工作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外部审计工作的具体内容及范围是否符合要求;外部审计所运用的程序、方法、依据及技术是否适当;外部审计机构及人员是否具备独立性和客观性,其资质和专业能力是否符合要求等。在决定是否利用外部审计工作之前, 必须对外部审计工作质量做出客观的评价,同时也要考虑评价成本是否会大于本身的内部审计成本。

在某些特定的项目中当外部审计工作涵盖了内部审计所要求的范围,且其审计内容也符合内部审计的要求时,内部审计可以在这些方面利用外部审计工作成果。同时内部审计在以下四个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外部审计工作:一是知识交流,包括工作经验、专业知识、政策法规以及管理薄弱环节等,进而明确审计工作措施;二是审计范围沟通,最大限度减少重复性工作;三是审计工作底稿共享,以便充分利用对方工作成果,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四是具体审计程序和审计方法探讨,双方及时提请对方改正,以降低审计风险。

三、内部审计对外部审计结论的评价与利用

在利用外部审计结论之前需要对外部审计结果进行评价,评价标准主要是:(1)外部审计工作成果是否能够为内部审计所利用;(2)在哪些方面能够为内部审计所利用。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合理性,指建议是否切合实际,控制风险成本低于失控成本;针对性,指建议是否紧密围绕问题的本质,阐述深层次原因,提出控制点;有效性,指实施建议是否能用最短的时间、最少的成本使风险点得到预想中的控制状态。外部审计所指出的薄弱环节,内部审计要进行跟踪调查核实,看其是否已采取改进措施等。内部审计要利用外部审计发现的问题线索,确定审计的重点领域。

四、对外部审计师的评价与利用:内部审计外包

會计师事务所在专业能力方面具有优势,相比起银行自己组建的内部审计机构来讲其维护运行成本低、独立性强。但由于其银行具体情况不熟悉,可能会影响审计质量,同时保密问题也需要解决。因此,内部审计外部化在可为银行带来较大的收益的同时,也会带来一定风险。无论银行的内审工作是否外包,对确保内部控制体系、内审工作的适当性和有效运行负最终责任的都是银行董事会和最高管理层,内审外包并不能排除该项责任。

对银行内审外包业务评价的内容包括:对外包商的专业胜任能力、内部控制情况、财务状况等因素、内部审计的服务范围、业绩标准、安全保密、控制措施、审计条款以及报告制度等。在对以上内容进行充分、系统的评价后,综合考虑成本收益后,银行才可决定是否采取内审外包。

针对我国银行内部审计部门和会计师事务所的实际状况,合作内审的方式较为适合我国商业银行。在此过程中,银行内审人员应承担内审管理责任,参与并监督审计过程。这样,评价与利用工作可以贯穿于整个审计项目过程,既可以保证银行日常经营管理活动对内部审计职能的需求,又可在必要时从银行外部获取所需的高质量的内部审计服务。

参考文献

[1]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0号.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协调.

[2] 银监发[2011]29号.中国银监会加强银行业金融机构外部审计沟通工作的通知.

[3]蔡纪雯,刘畅.内部审计外部审计和银行监管帕关系:合作与冲突[J].财会研究, 2011(14).

[4]孙天琦.美国货币监理署(OCC)关于银行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监管指引[J].西部金融,2009(01).

(编辑:陈岑)

作者:周磊 何敏 牛颖

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协调论文 篇3:

企业内部审计外部化的风险与规避对策

[摘要]内部审计独立性不足、权威性不够导致内部审计质量得不到保证。通过引入外部审计机构参与内部审计能有效弥补内部审计独立性不足带来的审计质量不高的缺陷。外部审计机构参与内部审计过程中容易出现错误选择风险、决策失误风险和信息泄露风险。加强风险评估、做好事中控制与事后监督、合理制定业绩评价标准、督促内部审计提高专业胜任能力则有助于规避内部审计外部化的风险。

[关键词]内部审计 外部化风险 规避 对策

一、内部审计外部化的优点

内部审计的对象是企业内设机构和人员,审计与被审计双方“同在一个屋檐下,低头不见抬头见”,由于独立性不足,容易导致内部审计人员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避重就轻,“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使得内部审计质量得不到保证。然而,这种以牺牲审计质量为代价换回的“一团和气、隔靴搔痒”式审计却严重损害企业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发展。采取恰当方式引入外部审计力量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则有助于增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提升内部审计质量。具体来说,内部审计外部化具有以下优点:

1.增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内部审计人员受雇于管理层,在开展内部审计业务时,有可能仅仅考虑如何取悦管理层而偏离其职责,也有可能为了维护一团和气而放弃原则。这样做的结果是内部审计职能没能真正得到实现,企业整体利益和长远发展受到损害。外部审计人员根据契约委托开展工作,与企业没有内在利益冲突与联系,因而能无所顾忌地指出存在的漏洞,提供更具独立性和客观性的评价结果。

2.获利高水准的专业服务。

对于多数企业而言,内部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和专业背景并不能完全胜任所有的内部审计业务。仅仅因为不经常发生的特殊业务而配备相应的内部审计人员,又显得成本过高。一旦遇到超越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业务,只能聘请外部专业人士来提供相应的内部审计服务。否则,内部审计人员“明知做不了却勉为其难”地完成内部审计业务的结果,审计质量是可想而知。内部审计外部化的提供方包括会计师事务所、工程造价公司、管理咨询公司等中介机构的专业人士,他们接受委托后能够为企业提供高水准的专业服务。

3.有利于企业集中精力抓主业。

内部审计是企业用来防止舞弊、增加价值、改善运营而专门设立的内部职能部门。内部审计的日常业务开展由内部审计部门按年度审计计划自行组织进行,但内部审计由于自身独立性不足,导致内部审计不能真正大胆开展工作、揭露存在的问题,需要企业负责人去指挥、协调、督办,这势必会分散企业负责人的精力。内部审计外部化后,“外来的和尚好念经”,外部审计人员没有隐瞒地揭露存在的问题,不需要企业领导过多地挤出时间和精力来过问、参与内部审计工作,从而有助力于企业集中精力抓主业。

二、内部审计外部化存在的风险

采取恰当方式引入外部审计力量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有助于增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提升内部审计质量。然而,内部审计外部化也不是“万能药”,内部审计外部化存在以下风险:

(一)错误选择风险

内部审计外部提供方的专业胜任能力、职业道德水准和独立性决定着内部审计外部化目标的实现程度,直接影响着内部审计服务的质量与效果。然而,内部审计外部提供方的相关信息并非完全公开,也无法进行有效的评估,导致企业对于内部审计外部提供方的选择“跟着感觉走”,这种选择方式势必会带来错误选择风险,造成内部审计外部提供方提供的内部审计服务质量达不到企业最初的预期水准,从而给企业造成损失。与此同时,外部审计由于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情况不了解,特别是一些特殊的行业,没有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和沉淀,外部审计很难在短时间内对企业进行全面风险评估,所采取的风险应对手段有可能与实际出现较大的偏差,这又进一步加大了内部审计错误选择风险。

(二)决策失误风险

选择了合适的内部审计外部提供方并不意味着内部审计外部化就可以“高枕无忧”。事实上,内部审计外部化的范围和方式也会对其质量与效果产生深远的影响。对企业而言,涉及商业机密、领导不希望被外部审计参与的内部审计项目都不适合引入外部审计力量参与内部审计。处于发展阶段规模较小的企业从成本与效率方面考虑,往往倾向于不设内部审计机构、不配备专职内部审计人员,而是将内部审计业务完全委托外部审计机构完成,企业丧失内部审计的“真正话语权”,不利于企业长远发展。此外,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不足的问题,如果通过一次内部审计外部化实践能够解决的,内部审计就不能长期外部化;否则,就会内部审计外部化就会变为企业一笔额外负担。

(三)信息泄露风险

在内部审计外部化的过程中,内部审计外部提供方必然会通过各种渠道名正言顺地了解企业的相关信息,甚至涉密信息。内部审计外部提供方如若能恪守职业道德,谨守保密条款,则泄密的可能性较小。如果内部审计外部化的业务承接与保持不顺畅甚至中断,则内部审计外部提供方出现道德风险的概率会加大,企业信息泄露风险增加。与此同时,内部审计外部提供方在工作或生活中也有可能无意中泄露企业的机密信息,给企业造成重大损失。对企业而言,防止信息泄密与内部审计外部化二者不可偏废,必须同等程度重视。

(四)主动性丧失风险

内部审计是企业为了防范错误与舞弊、改进管理提高效益而从制度层面设计的一套工作流程。健全而有效的内部审计对于企业日常经营管理活动和重大决策行为都大有裨益,这也是企业设立内部审计机构配备审计人员的初衷之所在。而一旦实施内部审计外部化,内部审计遇到超出专业胜任能力的项目、内部审计因独立性不够,“拉不下脸面”导致审计质量不高等问题时,通过引入外部审计力量参与内部审计工作情能够有效解决上述问题。然而,如果内部审计部门和人员如果没有压力和紧迫感,“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大量的内部审计项目都依赖外部审计来完成,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出现的重大而紧迫的问题不保持职业敏感,不及时提出有效的防范和应对策略,内部审计就会丧失主动性。

三、内部审计外部化风险的防范对策

内部审计外部化虽然能使企业将有限的精力和资源用于核心竞争领域,增强内部审计独立性、提升内部审计质量。为了有效防范内部审计外部化过程中的错误选择风险、决策失误风险和信息泄露风险、主动性丧失风险,企业可采取以下措施来防范内部审计外部化风险:

(一) 加强风险评估

在选择内部审计外部提供方之前,企业应尽量多地了解内部审计外部提供方的专业资质、人员规模、客户群体、市场口碑及主要竞争者等信息,并考虑通过监管机构、行业协会等渠道来验证企业对于内部审计外部提供方的评估。同时,企业还应特别警惕那些职业道德不佳、市场反响不好的内部审计外部提供方。通过风险评估避免企业选择不合适的外部审计机构参与内部审计项目,从源头上规避错误选择风险。

(二)完善控制与监督

内部审计外部化并不意味着企业一劳永逸,相反,企业应当做好内部审计外部化的事中控制与事后监督。企业管理层应当及时了解、跟进内部审计外部化进程、目标的实现程度、内部审计外部化过程中发现企业存在的问题,特别是那些刻不容缓的问题,企业应协同内部审计外部提供方一道拿出切实可行的应对之策。与此同时,企业还应当对内部审计外部提供方偏离内部审计外部化约定轨道的行为及时制止、纠正,必要时终止业务委托关系,以切实维护企业的正当权益。内部审计外部化完成后,企业也应当对照业内部审计外部化约定检查预期目标的实现程度,查找未能实现目标的原因,特别是内部审计外部提供方未能完成约定的原因,挽回企业相应的损失。

(三)合理制定质量评价标准

企业通过契约委托外部审计机构来提供内部审计服务,必定要对外部审计机构的服务质量进行评价。

评价的标准如何直接影响和决定了外部审计服务质量的评价结果,影响到该内部审计外部化业务委托关系的存续。太低的质量评价标准意味着外部审计机构完成内部审计业务十分容易,使得内部审计外部化失去意义;太高的质量评价标准则意味着对外部审计提出更严格要求的同时提高了内部审计外部化的成本。企业可以借鉴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的研究成果,从数量化和质量化两个维度来制定合理的质量评价标准。

(四)督促内部审计提高业务能力

之所以企业要实施内部审计外部化,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企业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不够,导致对于企业存在的错误和舞弊不能有效地发现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因此,企业可以在选择外部审计机构参与内部审计项目时,要求外部审计机构做好对内部审计人员的“传、帮、带”工作,内部审计人员更应该抓住这一难得的机会,虚心求教,在实践中锻炼和提高自身的专业胜任能力。

四、内部审计外部化过程中应当避免的误区

(一)内部审计应摒弃“甩手掌柜意识”

通过引入外部审计机构参与内部审计工作,可以增强内部审计独立性、提升内部审计质量,有利于企业集中精力抓主业。但企业不能就此认为内部审计外部化是“灵丹妙药”,什么工作都寄希望于外部审计机构和外部审计人员,内部审计成为“甩手掌柜”。一来企业领导不愿意的、涉及企业机密的项目不适合内部审计外部化;二来过分依赖外部审计机构和人员来完成内部审计项目,会让内部审计在企业更没权威,增加内部审计工作的阻力,一旦企业领导觉得内部审计是可有可无的,则内部审计就彻底失去存在的意义。

(二)内部审计应摒弃“跟风意识”

当前,内部审计外部化很受追捧,不少企业都在积极推进这项工作,是不是所有企业都应该内部审计外部化呢?还是采取统一的模式推进内部审计外部化?很显然,各个企业的实际情况千差万别,必须实事求是,因地制宜。企业是否推进内部审计外部化、内部审计外部化究竟采取全包、半包、补充还是管理咨询等形式,最终要结合企业自身实际,做出恰当的选择。

参考文献:

[1]万楚军、申哨宏:《关于我国实行内部审计外部化构想》,《湖北经济学院报》(人文科学版)2006年第10期

[2] 王琴,苑振前:《试论内部审计外包在我国的应用》,《审计月刊》2007年第6期

[3]钟骏华、邢福梅:《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外部化研究》,《合作经济与科技》2016年第1期

[4]孟志能:《合作式外包:内部审计外部化的有效方式与优化途径》,《中国内部审计》2015年第12期

作者:廖正方

上一篇:度小学德育工作总结下一篇:新农村指导员工作总结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