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争吵导学案

2023-06-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15争吵导学案

第15课争吵导学案

昌乐特师附小第二学期语文三年级导学案第 四单元第15课

编制人张捷审核人张捷审批人郝秀丽班级三年级小组姓名评价_____

15争吵

【学习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石匠、报复、缩回、诚心诚意、承认、缘故、

愤怒、戒尺、既然”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文中人物的心理变化。

3.体会父亲说的话的含义,懂得同学之间应该团结友爱、相信宽容,并学着处理同学间出现的问题。

【学法指导】

1.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会圈点勾画。

2.要充分预习,品味优美语言,分析人物形象并认真做好批注,写出自己的理解。

3.认真研究学案,独立思考,规范书写。

【知识链接】

全称波兰共和国,波兰古称孛烈儿,是一个中欧国家,西面与德国接壤,南部与捷克和斯洛伐克为邻,东部与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相连,东北部和立陶宛及俄罗斯接壤,北面濒临波罗的海。波兰重要的地理位置以及地形导致历史上连年的战火纷争,几个世纪以来波兰的版图也一再更改,而近年波兰无论在欧盟还是在国际舞台的地位亦与日俱增。波兰是欧盟、北约、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和世贸组织的成员。

预习案

1. 我会读了,我也会写了

石匠报复缩回诚心诚意承认缘故愤怒戒尺既然

2. 我知道

课文中“我”和克莱蒂为什么发生争吵?结果如何?

3.我的疑问。

在预习过程中,我遇到的不明白的问题有:

——————————————————————————————————————————

探究案

【合作探究】

1. 课文中“我”和克莱蒂为什么发生争吵?结果如何?争吵后“我”和克莱蒂各有怎样的表现?

【拓展延伸】

(五)主题阅读

学习了课文,相信你也想写写和同学发生过的一件事情,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说一说,写一写。

昌乐特师附小第二学期语文三年级导学案第 四单元第15课

编制人张捷审核人张捷审批人郝秀丽班级三年级小组姓名评价_____ 训练案

1. 比一比,组词语。

疾()寺()躺()默()

嫉()侍()尚()墨()

2.从课文中找出“我”吵架后后悔的句子。

3.小小魔术师(给多音字组词)。

s hé ()fénɡ()méi

折缝没

Zhé()fènɡ ()mò

【学习评价】

同学们,这一课学完了,根据学习情况,看看自己能得几颗星。

自我评价: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

第2篇:15.2导学案

班级姓名

思想品德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15课搭起创新的桥梁 预习学案

学习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小发明、小制作活动,增强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知识:了解掌握创新的一般思维和方式 学习重点:让创新思维闪光

一、预习任务

(一)预习任务一:让创新思维闪光:

1、阅读教材P73页材料,说一说:从谢皮罗科学发现的过程中自己感悟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议一议:想像与创新有什么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想一想:如何开发自己的想象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教材P73页材料,想一想:伽利略身上的可贵品质是什么?这种品质对科学发现有什么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习任务二:积累知识,勇于实践

1、从“莫尔斯经过了5年的学习和探索,终于发明了电报机”的事实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从中你受到了怎样的启发?

道理:

启发:。

2、为了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想一想自己应怎样做?

二、预习检测

1、下列关于创新方法正确的是()

(1)善于观察、见微知著是产生创新思维的重要前提(2)想象是创新的先导(3)求异思维是孕育一切创新的源头(4 )知识的积累为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

A 、(1)(2) (3) (4)B、(1)(2) (3)C 、 (1)(2)(4)D、(2)(3)(4)

2、我国每出口一台DVD售价32美元,交给外国的专利费是18美元,成本是13美元,中国企业只能赚1美元的利润。为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应该()

A.不与外国人合作,产品不出口国外B.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C.努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科技创新的步伐D.停止生产

3、面对不断创新的时代,我们应该()

A、按照自己的兴趣做事,不必学好文化课B、碰到问题要按常规去做,要坚持自己的思维定势C、在生活、学习中不越雷池半步,完全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D、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4、2008年5月,泰安市科技活动周暨科普活动月正式启动。今年活动周和活动月的主题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携手建设创新型城市”。你所在的学校为积极响应这一号召,打算开展“建设创新型校园,你我先行”系列活动。 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① 出谋划策:学校可以开展哪些富有实效的活动?请从提出你的建议。

②.我在行动:请你列举你在提高创新能力方面的好做法,并在活动课上与同学们一起交流。, 你还有什么疑问不妨写下来,我们共同探讨解决。

思想品德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15课搭起创新的桥梁限时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共4分)

1.小张等三位同学是某校八年级(1)班的学生,他们喜欢课余时间在一起看一些科普书籍,讨论问题,进行科技制作,参加实践活动。最近,他们申报的科技制作项目在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获得一等奖。事例告诉我们() ①创新就在我们身边②青少年要注意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③多读科普书籍是创新的唯一途径④青少年只能进行一些小发明、小制作,不可能有大的发明创造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2.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这告诉我们,培养创新思维就必须()

A学会独立思考B摆脱思维定势 C敢于对权威的“结论”提出质疑D 遇到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 3.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对于创新来说(),

A、创新不需要知识的积累和储备B、只要敢于异想天开,不用实践就能够获得成功C、想象是创新的先导,创新起源于想象D、想象是实现创新的唯一途径

4.一天,发明家爱迪生把一只灯泡交给他的助手——普林斯顿大学的数学系毕业生阿普顿,要他算出玻璃灯泡的容积。阿普顿拿着灯炮琢磨了好长时问,用皮尺在灯泡上左右上下量了一阵,又在纸上画了好多草图,写满了各种尺寸,列了许多算式。算来算去还是未有结果。爱迪生见他算得满头大汗,就对他说:“我的上帝。你还是用这个方法算吧!”他在灯泡里倒满了水递给阿普顿说:“把这些水倒进量杯里,看一看它的体积,就是灯泡的容积了。”助手听了顿时恍然大悟。这个事例告诉我们,学习知识要 ()

A.夯实基础,注重积累B.求真务实,勤于观察C.触类旁通,善于想像D.学以致用,勤于实践

二、简答题:

在向人们介绍自己的创新经验时,我国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闵恩泽说过:创新的灵感来自于联想,联想来自于博学广知和集体智慧;在一首打油诗中,他写道:“市场需求,兴趣推动,苦苦思索,趣味无穷;灵感突现,豁然开朗,发现创新,十分快乐……”

(1)“创新的灵感来自于联想,联想来自于博学广知和集体智慧”体现了思想品德教材中的哪些观点?(3分)

(2)从材料中我们感受到闵恩泽创新并快乐着。无们青少年学生如何才能提高自身素质,享受到创新的快乐?(3分)

第3篇:第15周雷雨教师导学案15周

鄂托克旗高级中学高一年级语文导学案 必修四 第一单元 刘湛梅编写 时间: 第15周

姓名: 班级: 小组: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参加了南开新剧团。导师张彭春对他格外器重,他则以扮演娜拉等角色而闻名,绽露表演才华。少年时,喜写新诗,常吐露着感伤和凄婉的调子。

1928年,入南开大学政治系,1929年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广泛钻研从古希腊悲剧到莎士比亚戏剧及契诃夫、易卜生、奥尼尔的剧作。当时,挪威著名作家易卜生许多揭露社会黑暗、追求人性解放、妇女解放的优秀话剧,已传入中国。易卜生的思想,对曹禺影响很大。他在清华大学的毕业论文,就是用英文写的《论易卜生》,此外,莎士比亚、古希腊的话剧也对曹禺有深刻的影响。

曹禺在清华时代的才学风貌非同凡响了。于1933年毕业前夕,年仅23岁,即完成了处女作《雷雨》。继而又发表了《日出》(1936)、《原野》(1937)。他的三部曲,犹如一道道的丰碑,矗立在中国的剧坛上,从而决定了曹禺在中国话剧发展上,特别是话剧文学上的奠基地位。

四月梢,我送别一个美丽的行人

曹禺

古城啊,古城,/这般蕴藏着怅惘,/这般郁积着伤心。/今夜凄淋的雨打着/摇曳的灯。/水泻的泥路上彳亍着一个/落漠的行人。/我仍然冒着冷雨/送你归去。/你明晨便将无踪无影。/古城啊,古城,/苍苔盖满了颓墙,/土径铺润着青茵。/今夜呜呜的湿风吹着淅沥的雨,/送你飞越溪畔,又,穿过荒林。/你便这般悄悄地离开这里,/明朝只有睡柳号着凄音。/古城啊,古城,/日后墙外不飞袅袅柳絮,/日后楼头不见纸鸢轻影。/这一夜半,/枝头的湿花滴沥着/凄伤的泪,/便飘飘地沾埋污泥,/又投入流水伴你长征。/明晨熹光斜照一堆/残颓的花,/你已无踪无影。

(1928年3月19日) <赏析>

这是曹禺先生早期的诗作。曹禺的送别诗饱含着美丽的忧伤和忧伤着的美丽。他曾说,“当时我对诗的看法是不正确的,认为诗是一种超脱的、不食人间烟火的艺术。我自己只觉得内心有一种要求,非这样写不可。”这首诗,就有这种味道。你说它超脱也好,朦胧也好,但它的情调却是凄楚而悲凉的,诗的意境也是完整的。虽然它缺乏深刻的思想性,但曹禺作为一个诗人的气质和才华却闪现出来。

雷雨(上课时间: )

【学习目标】

1.了解戏剧常识,把握戏剧文学作品的特点。 2.把握戏剧中的主要矛盾冲突。

3.把握人物形象:主要通过分析剧中个性化的人物语言,理解剧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分析在冲突中所表现的人物性格。

【重点难点】

1.通过剧作了解20世纪20年代中国社会的黑暗现实,了解以“雷雨”为题的象征意义,并把握《雷雨》的主题。

2.分析在冲突中所表现的人物性格 3.欣赏人物语言

一、知识链接

(一)作家与作品

1.曹禺

原名万家宝(1910~1996),湖北潜江人,我国杰出的剧作家和“当代语言艺术大师”。 他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出现的有很大成就和广泛影响的剧作家。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他出生于一个封建官僚家庭,从小耳闻目睹了大量剥削阶级的丑闻,这对他以后创作《雷雨》及其他剧作,有很大的影响。他曾在南开中学和清华大学读书,学生时代,就喜欢戏剧,受莎士比亚等欧洲戏剧大师作品影响较大。经过多年构思,几易其稿,于1933年在清华大学读书期间完成了他的处女作《雷雨》。其后,又写了《日出》《原野》《蜕变》《北京人》等剧本,这些剧本奠定了他在中国戏剧界的大师地位。解放前,曹禺和老舍赴美讲学,1949年,他们应召回国。其后他又创作了《明朗的天》《胆剑篇》(与人合作)、《王昭君》等剧本。

其父曾任总统黎元洪的秘书,后赋闲在家,抑郁不得志。曹禺幼年丧母,在压抑的氛围中长大,个性苦闷而内向。三岁即随继母看戏,是一个小戏迷。1922年,入读南开中学,并

第 1页(共 6 页) 第 2页(共 6 页)

主动 自信 合作 探究 发展自己 成就未来

鄂托克旗高级中学高一年级语文导学案 必修四 第一单元 刘湛梅编写 时间: 第15周

2. 《雷雨》

《雷雨》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话剧,是一部深刻揭露反动资产阶级的罪恶本质、反映30年代大变动的中国社会现实的悲剧。作者把三十多年间发生过的事情,集中地放在周公馆的客厅里重现,时间只从当天中午延至午夜,在这样一个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里展开了戏剧冲突: 《雷雨》写的是一个封建资产阶级大家庭的矛盾。周朴园是这个大家庭的统治者,是剧中一切灾难的制造者和痛苦不幸的播种者。其妻繁漪感到被压抑的苦闷,不堪他的专横,与周朴园的大儿子周萍发生了暧昧关系。怯懦、自私的周萍又勾引了婢女四凤。出于嫉妒,繁漪通知四凤的母亲侍萍把她领走。侍萍正是30年前被周朴园引诱为他生了两个儿子,而后又被遗弃的侍女。她是周萍的生身母亲,而被她带走的儿子鲁大海又正在周朴园的矿上做工,作为罢工工人的代表,他和周朴园面对面地展开斗争„„这些矛盾酝酿、激化,终于在一个“天气更阴沉、更郁热,低沉潮湿的空气,使人异常烦躁”的下午趋向高潮,又经过一番复杂的矛盾冲突,周萍和四风终于知道他们原是同母兄妹。于是一场悲剧发生了,四凤因受不了刺激在雷雨之夜跑出触电而死,繁漪的儿子周冲为救自己一直默默喜欢的四凤不幸送命,周萍开枪自杀,善良的鲁妈痴呆了,绝望的繁漪疯狂了,倔强的鲁大海出走了。父子、母子、兄弟之间的会见变成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斗争,这个罪恶的家庭终于一个风雨交加、电闪雷鸣的夜晚彻底崩溃了。

(三)关于戏剧(自读助读资料)

他们是同父异母的兄弟: 他们是同母异父的兄弟姐妹: 他们是同父同母的兄弟:

三、合作交流

1. 《雷雨》剧本课文节选部分出现了哪些主要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2.《雷雨》剧本中还有哪些人物在课文节选部分没有出现?他们又是什么关系?

3.本课一共节选了两场戏,试梳理这两场戏的情节。

明确:第一场戏:写三十多年后周朴园与鲁侍萍再次相见意外相见,二人之间展开了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

第二场戏:写周朴园与鲁大海、侍萍与周萍的相见父子相见,却是仇人,血的控诉,让人不忍卒听;母子相见,却无法相认,还不能不喊出“这真是一群强盗”本场主要是由周朴园与鲁大海之间展开的矛盾冲突。

4.冲突时戏剧的主要特点之一。课文中出现的四个人之间有交叉的多重矛盾,请同学们讨论分析。

周朴园和鲁侍萍的矛盾冲突:夫妻、主仆、阶级 周朴园和鲁大海的矛盾冲突:父子、阶级 鲁大海和周萍的矛盾冲突:兄弟、阶级 鲁侍萍和周萍的矛盾冲突:母子、阶级

二、独立预习

(一)解决文字障碍,熟读剧本,了解剧情。

(二)初识人物,理清人物关系。 猜猜他们是谁?

他们既是夫妻,又是主仆: 他们是母子,也是情人: 他们是兄妹,又是情人: 他们是父子却又阶级敌对: 他们是兄弟,又是情敌:

第 3页(共 6 页) 第 4页(共 6 页)

主动 自信 合作 探究 发展自己 成就未来

鄂托克旗高级中学高一年级语文导学案 必修四 第一单元 刘湛梅编写 时间: 第15周

四、探究展示

(一)课文开头一段"舞台说明"的作用是什么?对于剧情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段"舞台说明"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舞台气氛。这种气氛同剧情紧密配合,烘托了人物的烦躁、郁闷不安的情绪,预示着一场雷雨的到来。不仅为完整地塑造人物服务,而且感染了读者或观众,也随之产生一种压抑感。

“雷雨”是来势凶猛、冲决一切事物的象征,“更阴沉,更郁热,湿潮的空气”是雷雨将至的征兆,它暗示了剧中沉闷压抑的气氛,剧中主要人物烦躁不安的心理状态,更让读者产生“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紧张感,意识到将会有大的事件发生这一提示语起到了铺垫情节、渲染气氛的作用,这一点跟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是相同的。

(二)戏剧语言赏析:

戏剧人物语言的主要特点是:高度个性化、丰富的潜台词和富于动作性。精读剧中有关周朴园、侍萍、鲁大海的对话部分,找出能体现他们性格的句子,感悟他们之间的矛盾冲突,分析人物性格,赏析戏剧语言。要求:先简单概括,然后说明理由。 1.周朴园

周朴园是个由封建地主转化而成的资本家,残忍、冷酷、自私、贪婪、而又虚伪。 对鲁侍萍始乱终弃,大年三十从家中赶走→冷酷、残忍、自私; 故意淹死二千多小工,发昧心才→残忍、奸诈 ;

对鲁侍萍由“爱”到“赶”到“怀念”到“凶狠”→虚伪、冷酷、自私 2.鲁侍萍

侍萍是一个受侮辱,被损害的女子,是旧中国 劳动妇女 的形象,正直、善良、刚毅、倔强 来自乡下的温柔貌美贤惠的侍女→心地善良、正直 默默承受三十多年的悲惨→刚强

面对周朴园含血带泪地控诉三十年的悲惨遭遇→倔强 撕毁周朴园的支票→骨气和尊严

“命,是不公平的命叫我来的”→尚不知道造成自己悲惨命运的根本原因 对周朴园的生日哄骗心软,不敢当众揭周朴园的底→斗争不坚决

3.鲁大海

鲁大海与周朴园,从血缘上看,他们是父子;从阶级关系上看,他们是你死我活的敌人在同周朴园的斗争中表现出他是一个觉醒了的工人 ,代表广大工人群众面对面地同周朴园谈判,斗争他义正辞严地揭穿周朴园软硬兼施镇压工人的罢工的阴谋,揭露他制造事故淹死两千三百个小工以发横财的罪恶他坚定、勇敢、无私、求实他对资本家有着清醒、透彻的认识,资本家的威胁、讹诈、利诱等卑鄙 手段在他面前无计可施他义无反顾地在反抗斗争的道路上走下去( 反抗精神、坚强不屈的性格) 斗争中 显出经验的不足、鲁莽等弱点 4.总结分析他们之间的矛盾冲突的本质: 周朴园与鲁大海: 周朴园与鲁侍萍:

周鲁两家矛盾冲突的根源是什么?

(三)剧本以“雷雨”为题有怎样的深刻含义?

一切故事都是在雷电交加的狂风暴雨之夜进行的,整个故事的背景,情节都是和雷雨有关的。同时,作者以象征的手法告诉人们,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沉闷的空气里,一场大雷雨即将到来。这就深刻地反映了酝酿着一场大变动的中国社会的现实。

(四)总结归纳《雷雨》的主题

《雷雨》以20世纪20年代初的中国社会为背景,通过一个封建资产阶级大家庭内部的尖锐的矛盾冲突, 生动的展现了具有典型意义的剥削阶级家庭的罪恶历史,揭露了资产阶级家庭的腐朽、没落的内幕。从这个家庭的崩溃,看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罪恶与黑暗以及它必然灭亡的命运。

五、反馈总结

(二)背诵你感兴趣的片段的台词,尝试表演。

(三)课外自读《雷雨》全剧和《哈姆雷特》。

六、课后反思

第 5页(共 6 页) 第 6页(共 6 页) 主动 自信 合作 探究 发展自己 成就未来

第4篇:15《新中国的成立》导学案教师用

先学后导问题评价自主教育建构学习

问题导学型学习模式工具单(十一册)太白县黄凤山小学六年级品德组设计

15《新中国的成立》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记住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主要内容;记住开国大典的时间,认识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记住西藏和平解放的时间、有关的人物、意义。

2、通过学习,感知今天幸福生活来自不易,增强对党的热爱之情;感悟新中国是在经历了百余年的屈辱、抗争和探索之后,才建立起来的,我们一定要热爱祖国,把她建设得越来越繁荣富强;懂得新中国在维护民族团结方面做了许艰苦细致的工作,实现了西藏的和平解放,这个大好局面是必须加以珍惜的。

【学习重难点】

1. 重点: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开国大典

2. 难点: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自主预习】

一、自主学习

学习任务:详细阅读教材,独立完成下列知识并努力记住下列知识,并写出有疑惑的问题,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学成果。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于年月在召开。

2、 参加政治协商会议的有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各民族、人民团体代

教师寄语:我参与 我快乐 我自信 我成长

表等这说明了;

3、大会的内容:(1)通过了《》①制定《共同纲

领》内容:确定了新中国的名称、新中国的性质;《共同纲领》性质:起了作用,(2)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选举为中

央人民政府主席;(3)大会决定以为国旗,以为国歌,以为首都并改名为,采用;(4)决定在首都广

场建立一座。

5、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第一次会议任命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

部长,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

6、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①②

7.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标志——开国大典。

8.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取得胜利标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9、西藏和平解放:_______年,西藏地方政府派出以_________为

首席代表的代表团到达北京,与中央人民政府谈判,双方达成了____西

藏的协议,西藏获得和平解放。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1951年10月,人民解放军进驻拉萨,至此,除

台湾和少数沿海岛屿外,中国领土全部获得解放。

【合作探究】

1.简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2.列举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主要决定。

3.毛泽东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开幕词中说“中国人民

从此站立起来了”。联系有关史实,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新中国成立,国家获得独立,民族获得解放,人民当家作主,建立社会主义国家,改变了落后挨打的局面,提高了国际地位。 4.说说国旗的规范和它的象征意义。答:国旗的样式为:旗面为红色,长方形,长和高为3与2之比,左上方缀黄色五角星5颗,1星较大,其外接圆直径为旗高十分之三,居左;4星较小,其外接圆直径为旗高十分之一,环拱于大星之右,并各有一个角尖正对着大星的中心点。旗杆为白色。旗面为红色象征革命;1星较大代表中国共产党;4星较小代表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4星环拱于大星之右,并各有一个角尖正对着大星的中心点象征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人民大团结和对党的衷心拥护。

5.国徽是谁设计的,说说它的内容和象征意义,齿轮和麦穗代表什么?6.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那时起,中国人民曾探索各种救国途径:太平天国的农民起义、戊戌变法的改良高新、义和团运动的反帝反封建、辛亥革命建立的民主共和等,但都未能成功。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代表着工人阶级和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28年的艰苦卓绝的斗争,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所以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训练检测】

1、下列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是()

A.《共同纲领》 B.《宪法》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D.《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这个“新纪元”是()①国家独立自主②人民当家作主 ③现代化强国④社会主义国家

A.①② B.②③ C①④D.③④

3、过节贴春联是中国特有的习俗,春联的内容往往是社会历史变迁的写照。下列春联中,反映建国初期的是()A.新四军拼命抗日老百姓安心过年B.万里山河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C.宁要社会主义草不要资本主义苗D.世博亚运扬国威改革发展创奇迹

4、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是炎黄子孙的共同心愿。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大团结的历史事件是()A.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B.三大战役胜利结束 C.西藏和平解放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5、 标志着西藏从黑暗走向光明,从分离走向团结,从落后走向进步的重要转折点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西藏和平解放 C.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板书设计】

15《新中国的成立》

【课后反思】

【教科组审核意见】

第5篇:15[1].5机械能及其转化导学案

15.5 机械能及其转化

【学习目标】

1) 知道机械能包括动能和势能。

2) 能准确理解有关动能和势能之间相互转化的简单现象。 3) 初步了解机械能守恒的含义。

【重点、难点】

理解动能和势能之间的相互转化;了解机械能守恒。

一、课前延伸

1、(1)什么是动能?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怎样改变质量一定的物体的动能?

(2)什么是重力势能?重力势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怎样判断重力势能大小的变化?

(3)什么是弹性势能?弹性势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怎样使一个物体具有更大的弹性势能?

2、将一个乒乓球向上抛出去,乒乓球离手时的速度最大,此时的动能___________。在上升过程中,乒乓球的质量 ,速度____ _____,因而动能__________,但高度在增加,因而重力势能__________。当达到最高点时,乒乓球的速度为_________,动能也为_________,重力势能达到最大,所以在上升过程中乒乓球的________能转化为_________。从最高处下落时,速度越来越__________,动能越来越__________,由于高度不断减小,所以重力势能也不断____________。所以,在下降过程中乒乓球的_________能转化为__________能。

3、学生阅读P119“科学世界:人造地球卫星”并思索课后训练

二、课内探究:

(一)、情景导入:

我们在初二的时候就已经学习过关于能量的转化,那么,电灯工作的时候,能量是怎么转化的?风力发电机工作的时候,能量是怎么转化的?水利发电机工作的时候,能量是怎么转化的?电动机工作的时候,能量是怎么转化的?

(二)自主学习:

1、动手动脑搞探究: 手持粉笔头高高举起。以此事例提问:被举高的粉笔具不具有能量?为什么? 学生回答提问后,再引导学生分析粉笔头下落的过程。首先提出,当粉笔头下落路过某一点时,粉笔头具有什么能量?学生比较在该位置和起始位置,粉笔头的重力势能和动能各有什么变化

2、演示钢球从斜槽滚下?从上面实验可以看到,钢球从斜槽滚下的过程中,高度降低,重力势能减小;速度变快,动能增大,这个动能是怎样产生的?

3、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实验1:滚摆实验。

开始释放摆轮时,摆轮在最高点静止,此时摆轮只有 能,没有 能。摆轮下降时其高度降低,重力势能 ;摆轮旋转着下降;而且越转越快,其动能越来越 。摆轮到最低点时,转动最快,动能最 ;其高度最低,重力势能最 。在摆轮下降的过程中,其 能逐渐转化为 能。

仿照摆轮下降过程的分析,得出摆轮上升过程中,摆轮的 能逐渐转化为 能

学生探究:

学生自制单摆,完成探究

如图所示,绳的一端拴一小球,另一端悬于固定点,用手把小球拉到A点后松开,小球便摆动起来,在摆动过程中。小球的重力势能在________点最大,在________点最小;小球的动能在________点最大,在________点最小,从A到B是 能转化为 能,从B 到C 是 能转化为 能

实验2:学生分组做教材中的“想想做做”

动能与势能之和称为_____________。动能是物体___________时具有的能量,势能是____________着的能量。如果只有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机械能的总和___________,即机械能是 的。

演示皮球反跳高度一次比一次低,再演示滚摆高度也是一次比一次低.最后都要停下来,问:这是什么原因呢?

(引导学生回答:物体运动要克服摩擦和空气阻力做功,要消耗物体的机械能。最后机械能完全被用来克服摩擦和空气阻力做功消耗掉了,所以物体最后要停下来)

请学生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分析这其中是否有其他能量的转化? 假设没有阻力会怎么样呢?引出机械能守恒规律

4、精讲点拨、跟踪训练: 说明下列过程中机械能的转化:

①雪橇从山坡上滑下;

②炮弹从炮口斜向上射出,又落到远处地上;

③玩具弹簧枪将“子弹”射出去;

④小孩坐在秋千上,在妈妈推了一次以后,自己荡着。 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老师补充得出结论: 动能和势能统称机械能。

教师点拨:

(1)、物体具有动能,也可以说具有机械能;物体具有势能,也可以说具有机械能;物体若同时具有动能和势能,动能和势能加在一起就是物体具有的机械能。

(2)、物体具有的能量大小是用做功多少来衡量的。因此,能的单位和功的单位相同,都是焦。

(3)、动能的增减变化,要以速度增减来判断。

(4)、重力势能的增减变化,要以物体离地面高度的增减变化来判断。

(5)、判断弹性势能的增减,要根据弹性形变大小的变化。

5、归纳总结,巩固检测

1. 2003年3月20日在美英联军对伊拉克的军事打击中,两军调用了大量空降部队。在空降兵离开机舱、尚未打开降落伞的一段时间里,他们在空中加速下落,若不计空气阻力,那么在这段时间里,空降兵的重力势能________,动能________,机械能________ (填“增加”、“减小”或“不变”)

2、拉弓射箭过程中拉弓时,弓的形状发生变化,形变越大,弹性势能__________。在弓恢复形状,箭被射出时,弓的___________能转化为____________能。

3、在下列过程中,物体动能转化为势能的是 ( ) A、拉弯的弓把箭射出去 B、秋千从高处落向低处 C、冰雹从天而降 D、向上抛出的石块在空中上升

4、打桩机的重锤自由下落时,它的 ( ) A、动能不变,势能不变 B、动能增大,势能不变 C、动能增大,势能减小 D、动能减小,势能增大

5、以下现象中,动能和势能都增加的是 ( ) A、玩具弹簧枪将“子弹”水平射出去 B、汽车加速下坡

C、上升越来越快的气球 D、平直轨道上匀速行驶的列车

6、一个小球从光滑的斜面上由静止开始滚下,当在斜面的顶端时重力势能为100J,当它在斜面的某一位置时重力势能只有30J了。小球减少的势能到哪儿去了,此时小球的机械能为多少?

本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_________________你还有的疑惑 :

三、课后延伸:

1、唐诗中有“黄河远上白云间,不尽长江滚滚来”的诗句,前一句生动形象表明黄河水蕴藏着大量的 能,后一句表明长江水具有大量的_____能。

2、骑自行车上坡,往往在坡前加紧蹬几下,用机械能的有关知识解释这一做法。

第6篇: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3单元 15《说“屏”》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15.说“屏”

教学内容:《说屏》 教学课时:1课时 知识与能力

生字、作者、整体感知 过程与方法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体会作者对屏的感情。 体会本文生动富有文采的说明语言 。

情感·态度·价值观

以屏风为媒介,激发大家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通过本文的学习,使学生能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诗情画意的说明语言。 教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预习导学 1. 导入新课

导入: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听说过我国有一种名叫屏风的家具吗?”学生作出肯定的回答之后,展示古代具有代表性的屏风的图片,请同学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多媒体展示)

师:“那这种家具有什么作用呢?”(联系同学学过的课文《口技》引导学生回答出两点,美观和起遮挡视线的作用)

师:大家刚才说的都很好,屏风在我国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它逐渐由单纯的家具演变成为了一种工艺品,古朴典雅的屏风往往会给人无限的遐想,难怪屏在古代文人墨客的笔下留下各种优美的身影,琢磨一下,屏为什么总能牵动人们悠悠的情思呢?那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陈同洲先生的《说“屏”》。揭开它神秘的面纱吧。”导入课文。 2.作者链接

陈从周(1918—2000),原名郁文,晚年别号梓翁。浙江杭州人。古建筑、古园林专家,并擅长文、史、兼工诗词、绘画。他揉中国文史哲艺与古建园林于一炉,出版了第一本研究苏州园林的专著,其《说园》五篇,总结了中国园林的理论。 3.搜集有关屏的种类,小组交流。 合作·探究·展示

1

一、 学生自读课文,多媒体播放幽雅的乐曲,配合学生的朗读,布置学生思考以下问题:第一,弄清楚什么是屏,课文介绍了关于屏的哪些知识?第二,作者对屏的感情怎样?(多媒体展示思考的问题)

二、师提问:“什么是屏?”学生用原文“屏者,障也”回答,并且解说。然后请学生找出,作者还介绍了关于屏的哪些知识,学生答出屏的功用(多媒体展示)

三、接着梳理文章,继续要求学生寻找文章所介绍的关于屏的知识。

学生发言后,老师明确:屏的分类和屏设置时的注意事项,如:造型要轻巧,色彩不要伧俗,绘画要有诗意,屏的设置要注意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等方面要做到得体。总之作者用一个字来形容屏的结构功用---“巧”。

四、“作者给我们介绍的这种造型精巧,用途广泛,历史悠久且有深刻的文化底蕴的工艺品,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它的感情如何?”

学生回答后老师明确:“喜爱和向往。”,师引导学生继续深入理解“这种喜爱和向往之情你是怎么体会出来的呢?”学生首先会在原文中寻找答案“便不禁心生向往之情”,老师继续引导:“只有这个地方可以体现出作者的感情吗?”要求学生找出直接能书法出这种感情的句子。

五、学生继续深入体会,找出文章中流露出感情的语句。“ 这是很有诗意的名词”,“其情境真够令人销魂的”,“擅长在屏上做这种功能与美感结合的文章”这些句子自然的流露出作者对屏 那种喜爱和向往之情,那作者还借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呢?

六、体会“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一句引用在文中的作用。(多媒体展示全诗)这是杜牧《秋夕》中的句子,指导学生抓住句子中“冷”,“轻”,“小”等字,体会诗歌中幽婉凄清的意境,师问:“为什么作者在这里会引用这样的一句诗歌呢?”学生回答后老师明确,作者开篇的引用给我们营造俊逸清雅的艺术氛围,流露出自己对屏的喜爱和向往之情。

七、要求学生找出文章中其它作引用的地方体会其作用。

学生回答后老师明确:引用汤显祖的《牡丹亭》的戏文,既增添了想象空间,又使文章更加流光异彩。生齐读文章最后一段,体会最后一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愿望?“希望那些建筑师和家具师能够还屏丰富的文化内涵。”作者结尾引用诗句来表达这个愿望有什么好处呢?用富有诗意的语言来提倡屏的文化内涵,是平实的说明中流动着诗歌的韵律,使文章生动而富有文采。充满了诗情画意,也更好表达作者希望人们更好的开发和使用屏风的愿望。

八、体会文章语言的特色。

刚刚我们体会到文章所用的说明方法中最吸引人的就是作引用,那作者巧妙的运用,展现出文章语言有什么特色呢?

2 明确:文章语言生动而富有文采,字里行间流露出感情,大量诗词的引用是行文中荡漾着诗情画意。

九、 屏是我国古代人民智慧和艺术的结晶,它或清雅或华贵的身姿总能牵动多少文人骚客的悠悠的情思, 下面是一些大家有关屏风的诗词,大家一起来欣赏欣赏。(多媒体展示,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诗句,并简单的说明理由)。其实古老的中国像这样的有教高的审美和实用价值的工艺品不计其数,他们漫漫演变成物一种器物文化,你能再给我们说出一些吗?”学生各抒己见,例如中国的茶具,

总结:刚才大家都说的很精彩,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国家,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应该感到骄傲,更有责任把这种文化发扬光大。布置作业(多媒体展示)

板书设计

避免直视

屏的作用:艺术点缀

可以挡风

说屏 屏的分类:按屏风建造材料及其华丽程度来分 巧

屏的设置:需因地制宜

教学反思

首先,在备课环节,第一,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有关"屏"的知识;第二,明确说明文的相关知识,提高阅读说明文的能力。

其次,在教学进程中,注意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在问题设计上拉开了层次。 再次,在教学中为学生创造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以强来带弱。例如,在探讨文章的说明方法这一环节,我布置学生成四人一组,互相交流研究,做到每个人至少能找到一种方法,并学会分析和运用,这样,凭着集体的力量,不仅可以节省去指点每个不懂的学生的时间,同时也真培养了学生在学习中的团结合作精神,自主探究的意识。

3 最后,在教学中,能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上,尽量表现得和蔼亲切,语言上尽量做得柔中有刚,给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活跃的语文课堂气氛,这一点上,与以前相比,有较大的改善和进步,同时,这样一种氛围也是给学生的很好的鼓励和动力。

反馈检测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

①我们的先人,shàn( )长在“屏”上做这种功能与美感相结合的文章。

②古代的画中常见室内置屏,它与wéi( )幕起着同一作用。

③造型不够轻巧,色彩又觉cāng( )俗,绘画尚少诗意。

④其实,屏的设置,在与整体的相称( )、安放的位置与作用„„

⑤怪不得直至今日,外国人还都齐声称( )道。 2.选词填空。

诗意、微妙、销魂、向往;神秘

记得童年与家人在庭院纳凉,母亲总要背诵那句“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的唐人诗句,真够令人( )的了。后来每次读到诗词中咏“屏”的诗句,见到古画中的“屏”,不禁( )。因为研究古代建筑,接触到这种似隔非隔,在空间中起着( )作用的东西,更觉得它实在( )。 3.给加点字选择合适的义项。

①后来每次读到诗词中的咏“屏”的佳句( ) a.依着一定腔调缓慢诵读 b.用诗词等来叙述

②因为场合不同,自然因地制宜( )

a.沿袭 b.凭借;根据 c.原因 d.因为

③绘画尚少诗意( )

a.尊重 b.注重 c.还

④未始不能起一点文化休憩的作用( ) a.未开始 b.未曾 c.未尝(不是)

4.学了本文,你一定对屏风有所了解,请用一句话解释“屏风”。

答:

5.本文是 陈从周写的一篇 文。文章抓住屏风“ ”的特点,介绍了它的 功能与 功能。

全文语言 。

4 6.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是 。

阅读

“屏”可以分隔室内室外。过去的院子或天井中,为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必置一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而且可以挡风。而空间上还是流通的,如今称为“流动空间”。小时候厅上来了客人,就躲在屏后望一下。旧社会男女有别,双方不能见面,只得借助屏风了。古代的画中常见室内置屏,它与帷幕起着同一作用。在古时皇家的宫廷中,屏就用得更普遍了。

从前女子的房中,一般都要有屏,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牡丹亭》“游园”一出中有“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一句,用锦屏人来代指闺中女郎。按屏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因而在艺术上有雅俗之别,同时也显露了使用人不同的经济与文化水平。

7.引号一般有以下几种用法:a.表引用,b.表强调,c.表特殊含义,d.表特定称谓,e.表否定讽刺。试说说下面句中的引号是什么用法。

①“屏”可以分隔室内室外。 ( )

②而空间上还是流通的,如今称为“流动空间”。 ( )

③“闲倚画屏”、“抱膝看屏山”,也够得一些闲滋味。 ( ) 8.按要求填空。

①“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出处:〈〈〈 〉〉 作者: 朝代: ②“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

出处:《 》 作者: 朝代: 9.写出下面各句所用的说明方法。

①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 ( )

②从前女子的房中,一般都要有屏,„„〈〈〈〈牡丹亭〉〉〉“游园”一出中有“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一句,用锦屏人来代指闺中女郎。 ( ) ③按屏的建筑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

( )

10.“古代的画中常见室内置屏,它与帷幕起着同一作用。”说说内屏与帷幕起着怎样的作用?

5 答: 11.女子房中的屏起什么作用?(4字以内)

答: 12.过去人们喜欢在院子或天井中安置屏风,有什么好处吗? 答:① ②

③ ④ 13.文段中画线的句子似乎在语法上有不妥之处,试说说你的看法。

答:

答案

1.①擅 ②帷 ③伧 ④ch6n ⑤chang 2.销魂 向往 神秘 微

妙 3.①b ②b ③c ④c 4.是放在室内用来挡风、隔断视线或艺术

点缀的用具,一般用木头或竹子做框子,蒙上绸子或布,有的单扇,有的

多扇相连可以折叠。 5.古建筑园林专家 小品 似隔非隔、功能与美

感相结合 实用 艺术装饰 充满浓浓的诗意和韵味 6.热切希望建筑

师和家具师们能在屏风的使用上推陈出新 7.①b ②d ③a 8.①秋夕

杜牧 唐 ②牡丹亭 汤显祖 明 9.①作诠释 ②举例子、引用③分类别 10.起分隔作用。 11.缓冲视线 12.①避免从门外直接望到厅室;②是艺术点缀;③可以挡风;④空间上仍然是流动的。 13.缺少主语,应改为“屏按建筑材料及„„”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举报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