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译文

2022-06-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茶经译文

陆羽《茶经》译文

湖北省陆羽茶文化研究会

周世平

译注

茶经卷上

一之源(有关茶的源流)

茶树是原产在我国南方的一种优良树木。树高

一、二尺,至数十尺。在巴山和三峡一带最粗的茶树要两人合抱,只有将它的枝条伐下后才能采叶。茶树的树形象瓜芦、叶子像栀子、茶花象白色的蔷薇、种子与棕榈树的种子很相似、其柄蒂像丁香、树根如胡桃。[瓜芦树生长在广州一带,与茶相似,叶苦而涩。棕榈与蒲葵类似,其种子与茶子相似。胡桃与茶的根皆属深根性,向下生长直达石砾层,苗木才能向上抽长。]

“茶”字,从字源上说,或从属于“草”部,或从属于“木”部,或既从草又从木。[从草写作“茶”,出于《开元文字音义》;从木写作“槚”(jiǎ贾),出于《本草》;草木兼从写作“茶”,出于《尔雅》。]

茶的俗名各地有不同的称谓,一是称作“茶”,二是称作“槚”,三是称作“

”(shè设),四是称作“茗”,五是称作“荈”(chuǎn喘)。[周公说:槚就是苦茶。西汉杨雄说:川西南的人把茶叫作。东晋郭弘农说:早采的叫茶,晚采的叫茗或叫荈。]

适应种植茶的土壤,以间杂有风化石碎末的地方最好,夹砂石的砾壤就差一些,而生黄土用来种茶则更差一些。

凡种植茶树,培育管理工作不仔细,技术掌握不当,种植后很少生长茂盛。如果按照种瓜的方法种植,经过三年就可以采茶了。

茶的品质以山野自然生长的为最好,在园圃中种植的就较差。生长在向阳山坡并有林木遮阳的茶树,其芽叶:呈紫色的为好,绿色的则较差;形如春笋的最好,短小的芽则差;叶片还没有完全展开,或叶缘卷曲的品质好,嫩叶初展时平铺摊开的差。如果茶树生长在背阳的山谷阴地,不值得采摘,因其性质凝滞,饮后可能容易引发疾病。

茶的功用因为性凉至寒,其性味作为饮料,最适应哪些气质高尚、清静澹泊、生活简朴的人。若有人感觉体热、口渴、闷燥、头疼、眼睛倦涩、四肢无力或全身关节不舒服的时候,喝上几口茶,可与醍醐甘露相媲美。但是如果采茶不适时,制茶不精细,并混杂有其他杂草、败叶,这样的茶喝了是会生病的。

茶的这种忧患与负担和服用人参一样。人参以上党出产的为最好,百济、新罗的为中等,高丽的为下等;而济州、易州、幽州、檀州出产的品质最差也无疗效。情况不仅如此,假若误将荠苨当人参服用,则疾病不得痊愈。明白了关于用人参的比喻,喝茶之所以也会有不适宜的道理就可以明白了。

二之具(有关采制茶的工具)

籯(yíng音盈),又叫篮子,或者叫做笼、筥(因各地的俗谓不同)。用竹子编制,容量有五升或一至三斗的。采茶人背着采茶用。[籯,《汉书》音盈,所谓黄金满籯,不如传给他一经(经书)。颜师古说,籯就是竹器。]

灶,灶不需要有烟囱的。

锅,锅要边缘有唇口。

甑(zèng赠),木的或瓦的,其甑身要齐正,并将与锅接合部用泥封联,甑内放入隔水的竹箅,开始蒸茶时,把茶放竹篮内,等到蒸好后取出。若锅内烧干了,加水时从甑中注入。[因为甑与锅连封着。]蒸好的茶用三杈形的构木枝搅拌,拌散蒸熟的芽笋和叶子,以免叶汁流失。

杵臼(chù jiù处旧),又叫碓。以经常使用的为好。

规,又叫模或称棬(quān圈),用铁制成,有圆形、方形或花式的。

承,又叫台,又称砧子。用石头做成,也可以用槐、桑木半埋在地下,摇不动就可以。

襜(chān掺),又叫衣。用旧的绢、雨衫、单衣等制做。把襜放在承上,再把规放在襜上,其作用就是为了方便做茶。茶块做好以后方便取出。

笓筣(bì lì避利),又叫赢子或叫篣筤(péng láng蓬郎)。就是竹盘或竹篮。是用两根三尺长的竹子,用竹篾织成方眼,使其长二尺五寸,宽二尺,手柄留五寸,像种菜人的土箩,用以放置茶。

棨(qǐ启),又叫锥刀。用坚实的木料做成,以供茶饼穿孔用。

扑,又叫鞭。用竹子编成,把茶块穿起来以便搬运。

焙,在地上挖深二尺,宽二尺五寸,长一丈的坑,坑边上筑一矮墙,墙高一尺,抹上泥。

贯,竹子削成,长二尺五寸,用来穿茶烘焙。

棚,又称栈。用木料制成放置在焙的上面,分为两层,高一尺,供焙茶用。茶饼半干时,把它们升放到下层续烘,茶饼块全干时,将其升到最上层去。

穿(chuàn串),在江东和淮南地区是用剖削的竹篾做的,川江、三峡一带是用韧性大的构树皮做的,用来包装茶。江东把一斤装的称为上穿,半斤装的叫中穿,四五两装的叫小穿。川江一带把上穿定为一百二十斤,中穿为八十斤,小穿为五十斤。“穿”字以前写作钗钏的“钏”或写作贯串的“串”,现在就不这样了。这就象磨、扇、弹、钻、缝五个字那样,字面上的音调都是平声,但若按其意义读时,则读作去声,所以就用“穿”字定名。

育,用木材做成的架子,外围用篾编织,并用纸糊起来。里面分隔,上面有盖,下面有隔床,旁边开一扇门,当中放一盛炭火的器具,里面放些火炭灰,使有火却无明焰。江南梅雨季节,可以加火。[育,是因用它烘放茶饼而得名。]

三之造(有关造茶的方法)

一般采茶都在农历

二、

三、四月之间。

叶芽壮如春笋的茶,生长在山石经长期风化土层肥沃且排水性良好的土壤上,新梢长到

四、五寸,象刚从地面抽生出来的薇蕨,要凌晨带露采摘。芽头短小的生长在草丛中。有

三、 2

四、五个新梢的,选择其中好的采摘。

采茶,天若下雨则不采,晴天有云也不要采。天气晴朗时才采摘。所采的茶要迅即蒸青、捣揉、拍打成形、焙干、穿孔、封装。至此,茶饼就做完成了。

茶饼的状况有多种多样,大致而言,有的像胡人靴子皮革的皱缩纹;有像犎牛胸前的褶皱、折迴起伏:有的像山顶上的浮云,卷曲多变;有的像轻风拂过水面时,激起的摇曳微波;有的像制陶人用水澄泥,膏面光润;有的像新垦的土地被暴雨冲刷过的一样。这都是精美的茶。但有像竹皮笋壳,枝梗很硬,难以蒸捣,做成的茶饼表面象晾筛状;有的像荷叶被寒霜摧残、茎叶凋坏,状貌全变了,其形状萎缩衰败。这些就是粗老茶、劣质茶。

自采茶至封装,经过七道工序。从“胡靴”至“霜荷”,分为八等。若以茶饼光滑、黑亮平整的是好茶,这种鉴评水平是低的;以为皱缩、黄色且表面凹凸不平的是好茶,这种鉴评也不高明;如果既能指明其优美之处,又能说出其不足,那才是评茶的内行。为什么呢?茶汁被压出来的就光滑,含膏汁而不失者就皱缩;夜间制茶茶就呈黑色,白天制茶表面呈黄褐,鲜叶蒸得软熟,又拍压得紧密,那么茶饼就平整,反之,制作时放任草率,茶饼表面就凹凸不平,这样的茶和其它草木叶子且不是一样的了吗?

评鉴茶的好坏须将要领法则常诀于口。

茶经卷中

四之器(有关茶道的器具)

风炉[灰承]、筥(圆筐)、炭挝(zhuā抓,敲炭的工具)、火筴、鍑[交床]、夹、纸囊、碾[拂末]、罗盒、则、水方、漉水囊、瓢、竹筴、鹾簋(cuōguǐ搓癸,按,鹾是盐的别称,簋是古代礼器,一般为圆腹,侈口圈足。从字意言,其最早时可能就是指竹罐,后亦陶瓷制器。)[揭]、熟盂、碗、畚[纸帊]、扎、涤方、滓方、巾、具列、都篮。

风炉[灰承]

风炉用铜或铁铸成,形状如古代的鼎。炉壁厚三分,炉口缘阔九分,炉腹内空六分、涂以泥土。炉有三只脚,共书写二十一个古字。一只脚上写着“坎上巽下离于中”,一只脚上写着“体均五行去百疾”,一只脚上写着“圣唐灭胡明年铸”。三只脚之间开设三个窗洞,底下的一个孔洞是作为通风漏灰用的。炉外壁写有六个古字。一个窗洞上端写“伊公”二字,一个窗洞上端写“羹陆”二字,另一个窗洞上端写“氏茶”二字,即所谓“伊公羹,陆氏茶。”炉上设置支锅用的垛,垛之间分成三个格,一个垛格上有“翟”(dí宅),翟为火鸟,画一卦叫做“离”;另一垛格上有“彪”,彪为风兽,也画一卦叫做“巽”(xùn熏);再一垛格上为“鱼”,鱼是水中动物,代表水,也画一卦叫做“坎”。巽属风、离属火、坎属水。风能兴火,火能熟水,故设上述三卦。炉子外面可装饰以连缀垂蔓植物、水纹和文字之类图形。炉子用冶铁制作,或者用泥土制作。

其灰承是一个三足铁盘(用来承接风炉漏下的灰烬)。

筥(jǔ举)

筥是用竹篾编织而成。高一尺二寸,直径七寸,或用藤编成。做一个木质的形楦,用藤 3 子或竹蔑编织出六棱状圆形花纹,底盖合拢象竹箱,盖口沿用小竹节锁边装饰。

炭挝

炭挝是用铁做成的六棱形钎棒,长一尺,头部尖中间较粗。手握处细,系上一个小环作为装饰,就象河陇一带军人所拿的木棒一样,或作锤状或作斧状,随便都可以。

火筴

火筴又叫做火钳,常用圆形,而且直长一尺三寸,顶平齐,没有装饰等附属物,用铁或熟铜制做。

鍑(fǔ音辅,或作釜,或作鬴,(今称锅))[交床]

用生铁铸造。现在有专门以铸这种锅为职业的。所谓急铁就是用废犁刀再炼铸的生铁。摸型内芯用土,外型用沙。内摸用泥土使锅面光滑,容易磨洗;沙粗,锅的外面就粗,便于吸收火焰的热力。锅的“耳”作成方形,取其方正端庄之义;锅缘宽一些,取其伸展广阔之义;锅脐做长一点,取其长久居中之义。锅脐长,水在当中沸腾,茶沫就容易扬起,茶沫易扬起,茶汤的味道就淳正。洪州用瓷做锅,莱州用石做锅。瓷锅和石锅都属雅器,但质地不坚固,难以持久。用银做锅最清洁,但过于奢侈和华丽。若要既雅致且洁净,且经久耐用,终归是铁锅好。

交床就是用木构制成的马札形“十”字交叉的锅架,挖空中间,用来置锅。

夹用小青竹做成,长一尺二寸,使一头的一寸处有竹节,节外另一头剖开作为烤茶时夹茶饼用。小青竹的竹汁润在火上,借竹子的香洁气味以增进茶的滋味。这种情形,不在山林中不易做到。通常以精铁熟铜之类材料制作夹子,取其经久耐用的长处。

纸囊

纸囊是用又白又厚实的剡溪所产的藤纸缝起来的双层纸袋,用来贮藏烤好的茶,使茶的香气不致散失。

碾[拂末]

碾是用桔木制作,也可以用梨、桑、桐、柘等木料制作。使其内椭圆而外长方,内椭圆有利于运转,外方能防止倾倒。碾的里面恰好容纳碾轮。碾轮的形状就象没有辐条的车轮,当中有一个轴,轴长九寸,径一寸七分。碾轮的直径为三寸八分,中心厚一寸,边缘厚半寸。轴的中孔方正,轴柄圆形。

拂末是用鸟类的羽毛制作的,用来拂扫茶末。

罗与盒

罗筛筛下的茶末用盒贮放(可以把“则”放在盒中)。罗用剖开的大竹片弯曲呈圆形,以纱绢做罗衣。盒用竹节制作,或用杉木片弯曲呈圆形做成,并涂上漆。

盒高三寸,盖一寸,底二寸,直径四寸。

则是一种量器。是用海贝、蛤蜊之类或用铜、铁、竹制成的匙。一般煮一升水,加入一 4 平方寸的茶末。喜欢喝淡茶的人,减少一点,而爱喝浓茶的人,酌量增加一些。则,就是量度和准绳的意思,所以称之为则。

水方

水方用椆、槐、楸、梓等类木板拼合而成,里外缝隙用漆膏严密涂好,以盛水一斗。

漉(lù路)水囊

一般使用的漉水囊,外框是用生铜铸成的,防止水湿后有铜锈、污秽和腥涩气味,若用熟铜很容易生锈苔,用铁又有腥涩气味。隐居山林的人有的也用竹木制作。而竹木制作的,不能经久耐用,不便涉远旅行。所以都用生铜制作。囊用青竹细篾编织后卷拢起来,裁碧色的丝绢缝好,并缀上细翠钿。再做绿色的油绢袋把漉水囊装在里面。漉水囊直径为五寸,柄一寸五分。是过滤茶末的器具。

瓢又叫牺、勺。是用剖开的匏瓜作成,或用木头剜成。晋朝杜育所著《荈赋》中说:“酌之以匏”。匏就是瓢,口宽胫薄柄短。西晋永嘉年间,余姚人虞洪到瀑布山采茶,遇见一个道士对他说:“我叫丹丘子,日后你的盆勺器皿中有多的茶汤请给我一点”。“牺”就是杓子,现在常用的是梨木制作的。

竹筴(策,古文与筴通假,在这里读作cè。就是竹尺的古称。)

竹筴是用竹、桃、柳、蒲葵木制作,或用柿心木制作。长一尺,两头用银包裹起来。

鹾簋[揭]

鹾簋,用瓷做成,直径四寸,圆盒状。有的为瓶状,或为缶状,是装盐用的器皿。“揭”,用竹木片制成,长四寸一分,宽九分。用来撮盐调味。

熟盂

熟盂是用来盛装沸水的壶,或用瓷做,或用砂制,容量两升。

茶碗以越州出产的为最好,鼎州、婺州、岳州出产的也好,寿州、洪州出产的为次。有人以为,邢州产的比越州的还要好,其实不然。若说邢瓷似银,那么越瓷就像玉,这是邢瓷不如越瓷的第一点;若说邢瓷似雪,那么越瓷就像冰,这是邢不如越的第二点;邢瓷色白,使茶汤红,越瓷色青,而茶汤绿,这是邢不如越的第三点。晋朝杜育《荈赋》中所谓:“器择陶拣,出自东瓯。”瓯,就是越州。说明还是越瓷是上品,它的唇口不反卷,底卷而浅,容量在半升以下。越州瓷与岳州瓷都是青色的,青则衬托茶汤,增进茶色,使茶汤呈绿黄色。邢州瓷白,茶汤就是红的;寿州瓷黄,茶汤是紫的;洪州瓷褐,茶汤就黑,所以都不宜作茶碗。

畚(běn本)[纸帊]

畚箕用白蒲草编织而成,可以装十个碗。也可用圆形有盖的竹筐来代替。

包裹碗用的纸帊用剡溪产的纸平层缝制。也要有十支。

扎是用棕榈皮丝片夹在茱萸木的一端,然后缚紧。或截断一段小竹管,把棕榈皮丝片扎好后,插入竹筒扎紧,形状象一支大毛笔,是洗涤用具。

涤方

涤方是贮积洗涤水的。用楸木板拼合制成,制法和水方一样,能容水八升。

滓方

滓方是用来集贮余茶和渣滓的。制法同涤方一样,容积五升。

茶巾是用粗绸做的,长二尺。要有两条交替使用,以供洗擦各种器具。

具列

具列,或作成床架,或作成矮柜。是用木材或用竹子制成。有的也用木材效法竹子的样子,把木架上的横杠漆上黄黑相间的颜色。具列长三尺,宽二尺,高六寸。用来收敛和陈列各种茶具。

都篮

都篮,是因能收蓄各种器具而得名。里面用竹蔑织成三角形方眼,外面用较宽的双篾作经线,细的单篾编织,交替压着双经线织成方眼,使都篮形状玲珑美观。篮高一尺五寸,长二尺四寸,宽二尺。篮底宽一尺,高二寸。

茶经卷下

五之煮(有关煮茶的要诀)

凡是炙烤茶饼,注意不要在有大风的地方烤,因为风吹,使火焰骤急,飘忽不定,致使冷热不能均匀。要靠近火烤,同时不断的翻动,等到茶叶被烤出一个个小丘一样的疙瘩,其样子象蛤蟆背时,然后离火稍远继续烤。卷缩的茶饼又伸展开来时,则应按开始烤茶的方法再烤。做茶时,用火烘干的要烤到有了香气为止,靠太阳晒干的茶饼至柔松为止。

制茶之初,因茶叶是嫩叶,蒸后趁热舂捣,茎叶被捣烂了而芽笋却还完好。要是光凭力气,用极重的杵来舂捣,也不易被捣烂。这就象圆滑的漆树子一样,虽然轻而小,但壮士反而捏不住它,此时就像禾黍脱粒后的穗皮。经过炙烤后的茶块柔软好似婴儿的手臂。接着趁热放在纸袋子里,以免茶叶的香气散失掉。等到茶叶冷了,再取出碾成末。[好的茶末象细米粒,不好的象菱角皮。]

烤茶的火,用炭为好,最好不要用火力猛的木柴。[指桑、槐、桐、栎等类的木柴。]或上述木柴经烧炼,染有膻味和油腻的木炭,或是含有油脂的木材和朽坏了的木器,都不可用来烤茶。[脂多的木材是指柏树、桂树、桧树之类;败器是指朽废了的木器旧材。]古人有“劳薪之味”的说法,就是这个道理。

煮茶的水,以山水为上,其次是江河的水,再就是井水。[《荈赋》:所谓水要取与江河之源相通纯净的清流。]山水选择乳泉,漫出石池流动的水为最好。山谷溪涧汹腾猛荡的急流不要饮用,人经常喝这种水会使颈部生疾。还有很多散流蓄在山谷中的水虽然澄的很清,但不流动,从夏天到冬至之前,会有虫蛇与腐败草木之毒潜浸在里面。喝这种水,要先决开 6 塘口让有毒的积水流去,等新泉水细细流动时,再汲取饮用。江河的水,要到离人烟较远的地方去取。井水要到经常汲水的井中汲取。

煮茶时,当水沸出现鱼眼大的气泡,并微有声,是第一沸;当边缘连珠般的水泡向上冒涌时,是第二沸;水至沸腾时,是第三沸。三沸过后,水已煮老,就不可饮用了。当水初沸时,要根据水的多少适当加入一点食盐来调味,尝尝水味,把尝剩余的倒掉,不要因其鹵臽鹵监(guǎ dàn寡断,按:竟陵俚语,意为淡而无味)而过份加盐,否则岂不成了喜欢盐水这一种味道了吗?第二沸时,舀出一瓢水,随后用竹筴(竹尺)环搅水汤中心,用“则”量出定量的茶末,于沸水中心投下。倾刻沸水就会腾起许多沫子,这时用先前舀出的水浇进去,以制止其沸腾,使其生成汤花。

数碗分盛时,要使“沫、饽”均匀。[《字书》与《本草》称“饽”为茗的沫。饽:薄芴相切读作勃。]“沫”、“饽”就是茶汤的“华”,薄的叫“沫”,厚的叫“饽”,细而轻的叫“花”。“花”就象枣花在圆形水池上面浮动;又象曲折的潭水间新生长的青萍;又象晴朗天空中鱼鳞状的浮云。“沫”就象浮在水边的苔藓;又象撒在杯盘里的菊花瓣。“饽”是用煮过一次的茶末再煮时产生的,水一沸腾,就有很多白色泡沫重叠积聚于水面,一片纯白、状如积雪。《荈赋》中所说:“焕如积雪,烨若春敷”,确实是这样的。

初沸之后,要把泡沫上形似黑云母的一层水膜去掉,因为它的味道不正。从锅里舀出的第一碗茶汤叫“隽永”,[隽,读作绢。隽,指味道。永,指深长久远。西汉蒯通著《隽永》二十篇。]这第一碗茶汤,舀出放在“熟盂”里面,以备止沸和育华的时候用。而后依次从锅里舀出来的第

一、第

二、第三碗味道比起隽永就差了一些,第

四、第五碗以后的,除非实在太渴,否则就不要喝了。

大概煮水一升,酌量,可分作五碗,[碗数少到三碗,多到五碗;若人多到十个,就应煮两锅。]趁热喝完,因为茶汤中味道次的重浊物质沉淀在下面,精华则浮在上面。如果茶汤冷了才喝,精华也就随热气散发掉。一碗热茶不连续饮完,剩下的就算了,不要再喝了。

茶性“俭”,水不能加多,否则,味道就淡薄。一碗茶喝了一半之后就会感到味道淡了,何况水加得太多呢!

茶汤色浅黄,香气极美。味道甘爽的是“槚”;不甜而带苦味的是“荈”;尝时苦,咽后甜的是“茶”。

六之饮(有关品饮的方法)

有翅会飞的禽、有皮毛善于奔走的兽、开口会说话的人类,三者都生在天地之间,靠饮、食而生存。可见饮水的意义有多么重要啊!为了解渴就去喝各种液汁;为解除忧愁烦恼就去喝酒;为了消除头昏神倦就去喝茶。茶成为饮料,是神农氏首先发现和利用的,经过周公旦的记载才有传闻。春秋时有齐国晏婴,汉朝时有杨雄、司马相如;三国时有吴国的韦曜;晋代有刘琨、张载、陆纳、谢安、左思等人的饮茶轶事。饮茶之风流行之后,逐渐扩散到民间,在本朝最盛。当今的长安和洛阳两都并荆楚以至巴渝等地,几乎家家都饮茶。

茶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伐枝取叶、熬火蒸茶,烤干、舂捣,然后放在瓶子或细 7 口陶器之中,灌上沸水浸泡,称为淹茶;还有葱、姜、枣、桔皮、茱萸、薄荷等物与茶放在一起煮沸,或者把茶汤一再扬起煮得更加沸腾,以求汤滑;或煮去茶“沫”,这些方法煮出的茶汤,如同应倒在阴沟里的废水一样不堪饮用,而世俗的习惯就是这样的。

啊!苍天生育万物,都有它的奥妙,人类所做的不过涉及一点浮浅的皮毛。人们借以庇护自己的场所是房屋,房屋建造的很好;穿的是衣服,衣服做的很精美;充饥的是饮食,饭与酒味美极了。今言茶有九难:一是采造,二是鉴别,三是器具,四是用火,五是用水,六是炙烤,七是碾末,八是煎煮,九是饮用。阴天采摘,晚上烘焙,不能算会制作;用口尝味道,用鼻嗅香气,不能算会鉴别;有膻味的锅灶,有腥气的瓦盆不能用来煮水;有油脂的柴和烤过肉的炭不是炙煮的燃料。奔涌的激流和淤滞不流的死水,不能煮茶。茶饼炙烤不透,外熟内生,是炙法不当。碾出的茶末染上颜色杂末,这不是好茶。煮茶时在锅内慌乱急剧地搅动,是不会煮茶。只有夏季才饮茶,到冬季就停饮,这不是真正饮茶的人。

如果滋味鲜爽醇厚,香气浓郁的佳茗,一锅最好只煮三碗,一锅煮水过多,其味将会差一些。如果宾客是五人,就采用那种煮三碗的方式;假若宾客是七人,就要采用煮五碗的。[要看人数和如何煮法来确定了,因为人多可以加煮几锅。]总之,煮好后如果缺少一人的茶汤,就把那碗称“隽永”的茶汤补给这位客人。

七之事(有关茶的轶事)

与茶有关的历史人物有:

远古三皇之一的炎帝神农氏。

周朝鲁国周公旦、春秋时齐国宰相晏婴。

汉朝时仙人丹丘子、黄山君、文园令司马相如、执戟郎杨雄。

三国时吴国归命侯孙皓、太傅韦宏嗣。

晋朝惠帝司马衷、司空刘琨、琨兄之子兖州刺史刘演、黄门侍郎张孟阳、司隶校尉傅咸、太子洗马江统、参军孙楚、记室左太冲、吴兴太守陆纳、纳兄之子会稽内史陆俶、冠军(古时将军的名号)谢安石、弘农郡守郭璞、扬州牧桓温、舍人杜育、武康小山寺僧释法瑶、沛国人夏侯恺、余姚人虞洪、北地人傅巽、丹阳人弘君举、新安人任育长、宣城人秦精、敦煌人单道开、剡县人陈务之妻、广陵人老姥、河内人山廉之。

后魏琅琊人王肃。

南朝宋新安王刘子鸾、豫章王刘子尚、鲍照的妹妹鲍令晖、八公山沙门谭济。

南朝齐武帝萧赜。

南朝梁廷尉刘冉、陶弘景先生。

本皇朝英国公徐勣。

《神农食经》:“长期喝茶,可以使人健康有力,神志敏悦。”

周公旦《尔雅》载:“槚,就是苦茶。”《广雅》中说:“荆楚与巴渝一带地方,采茶叶做成茶饼,叶老的,就用米汤处理方能做成茶饼。想煮茶喝时,先烤饼茶至赤红色,再捣成末,放在瓷器中,加入沸水,又加入葱、姜、桔子伴和其中。喝了这种茶可以醒酒,使人不 8 想睡觉。”

《晏子春秋》云:“晏婴给齐景公做宰相时,吃的不过是粟米饭和炙烤的几个禽蛋加粗茶而已。”

司马相如撰《凡将篇》把茶(荈诧)列为药物:“乌啄、桔梗、芫华、款冬、贝母、木檗、黄芩、甘草、芍药、丹桂、漏芦、蜚廉、雚菌、荈诧、白敛、白芷、菖蒲、芒硝、莞椒、茱萸。”

汉朝杨雄《方言》说:“四川西南部人,把茶叫作„蔎‟。”

《吴志·韦曜传》:“孙皓每宴会臣下,限定大家喝酒,能喝与否,都以七升为限,喝不够数的也要浇灌喝够。韦曜的酒量不过二升,孙皓特别宽容他,密赐以茶,允许他以茶代酒。”

《晋中兴书》讲:“陆纳为吴兴太守时,谢安曾经要去拜访他。陆纳的侄子陆俶见陆纳无所准备,又不敢过问,就私下准备了十多人的酒饭。谢安到了陆家,陆纳准备款待客人的只是茶果,陆俶把丰盛味美的食物摆出招待客人。等到谢安走后,陆纳打了陆俶四十棍,并说道:„你既不能给叔父增光,为什么还要玷污我一向清操绝俗的德行。‟”

《晋书》讲:“桓温做扬州牧时,很注意节俭,每次设宴会客只设七盘果品,招待喝茶而已。”

《搜神记》中说:“夏侯恺因病死后。一个叫苟奴的家臣察见了鬼神,见恺回来收他的马,并使他的妻子得了病。恺戴着平顶巾帽,穿着单衣,坐在活着时候睡的西壁大床上,向人要茶喝。”

刘琨在给侄子南兖州刺史刘演的书信中说:“先前收到你寄来的安州干姜一斤,桂一斤,黄芩一斤,都是所需要的。我身体不好,感觉烦闷,常想得到一点真正好茶,你可购买一些寄来。”

司隶校尉傅咸在给下级的指令中说:“听说蜀地老妇在南市卖茶粥,官吏为了执行勤俭诏令,禁止卖茶粥,竟横蛮地打碎了她的茶器。以后又准许在市上卖茶饼,为什么要禁止卖茶粥作难老大娘呢?”

《神异记》中说:“余姚人虞洪到山里采茶,遇见一个道士,牵着三头青牛,引着虞洪到瀑布山,说道:„我是丹丘子,听说你擅长茶饮,常想得到你的惠赠。山里有大茶树,可以相送给你。日后你的碗杓中有多余的茶汤,请送给我。‟于是虞洪回到家里,设碗勺器具用茶奠祀仙人。后常叫家中人去山里寻找,果然得到了大茶树。”

左思所作《矫女诗》:(略)。描写两个女儿天真顽皮、贪玩生食林果感觉不舒适,急着煮茶的情景。

张孟阳所作《登成都楼》诗(略)。描述了至蜀探亲的诸多感慨,登楼临江,成都美丽的景色一收眼底。蜀中的富丽奢侈,美食佳肴,并重点述说饮茶在成都的盛况:“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人生苟安乐,兹土聊可娱。”

傅巽《七诲》:“山西的桃,河南的柰(苹果一类水果),山东的柿,河北的栗子,恒阳的黄梨,巫山的红桔,云南的茶子(茶的子实、种子),西域(敦煌以西的地方)的蜜糖, 9 都是佳品。”

弘君举《食檄》说:“与客人相见寒暄完了之后,就献上浮有白沫如霜的好茶;三杯之后,再喝甘蔗、木瓜、元李、杨梅等五味以及橄榄、山莓、莼菜汤各一杯。”

孙楚作《出歌》:“茱萸果长在美丽的树梢上,味美的鲤鱼出在洛水源头,雪白的盐出产山西,味美的豆豉出在山东;姜、桂、茶出在巴蜀。椒、桔、木兰长在高山;蓼辣和紫苏长在沟渠边,精米产自良田。”

华佗撰《食论》说:“长期喝茶有益于思考。”

壶居士《食忌》说:“长期喝茶,可羽化成仙;如果茶与韭同食,可使人增加体重。”

郭璞《尔雅·注》说:“茶树形小像栀子,冬天叶子还是青绿的,可煮汤作饮料。现在,把先采的称作„茶‟、后采的叫作„茗‟,或叫作„荈‟。巴蜀人称为苦茶。”

《世说新语》:“任瞻(字育长)少年时有美好的名声。自从避难到江南以后没有官职。一次作客饮茶时,向人问道:„这是茶还是茗?‟察觉到对方露出奇怪的脸色,于是自言申辩说:„我问是热的还是冷的?‟”

据《续搜神记》载:“西晋武帝时,宣城人秦精常到武昌山中采茶。有一次遇见一个高丈余的毛人,把秦精引到山下,指给他看丛生的茶树后就走了。没过多久又回来,取出揣在怀里的桔子送给秦精,秦精感到害怕,背着茶叶赶紧回家。”

晋朝时,四王造反,惠帝司马衷被迫逃离京都。后来回到京城洛阳,宦官用瓦陶盛茶敬奉。

刘敬叔在志怪异闻集《异苑》中说:“剡县人陈务死后,妻子领着两个孩子寡居在老宅中,喜好饮茶。因宅院中有古墓,每次饮茶都先向它祭奠一番。两个孩子感觉讨厌,说道:„坟墓知道什么,枉废心意。‟并打算把墓挖掉,母亲苦苦劝止才没有挖成。陈务妻当夜梦见一人说:„我安息在这坟里已三百多年,可您的两个孩子总想把它毁了,承蒙您的保护,又给我上好茶,虽黄泉之下几根朽骨,岂敢忘记报答您的恩情!‟第二天清早,陈务妻在庭院里得铜钱十万文,这些钱好象已埋过很长时间,但穿钱的绳子又是新的。母亲将此事告诉两个孩子,孩子们感到惭愧。此后他们给古墓祭茶越来越勤。”

《广陵耆老传》说:“东晋元帝年间,有个老妇人,每天清早独自提着一壶茶,到市上卖。市上的人争着买,从早到晚壶里的茶水不见减少。卖得的钱都散给了路边的贫穷老人和乞丐。有的人感到奇异。衙役把老妇人抓到监狱里关了起来,到夜间,老妇人却带着她卖茶的器具从监狱的窗户飞出去了。”

《晋书·艺术列传》载:“敦煌人单道开不怕冷也不怕热,常吃小石子。服用清新香甜药物时用茶水送服。”

释道悦:《续名僧传》:“南朝宋时,一个叫法瑶的和尚本姓杨,河东人。晋代元嘉年间到江南,遇见沈演之,于是请沈演之去武康小山寺,这时他已年老垂暮。每次吃饭,必定喝茶。到了齐代永明年间,齐孝武帝曾下诏至吴兴,请他去京城,时年已有七十九岁了。”

南朝宋《江氏家传》一书中记载:“江统(字应元)迁任愍怀太子洗马,给皇帝上书说: 10 „如今在西园卖醋、面、蔬菜、茶等物,有伤国体。‟”

《宋录》载:“新安王刘子鸾和他的哥哥豫章王刘子尚,到八公山拜访谭济和尚,和尚设茶敬奉。刘子尚品尝后说:„这是甘露,为什么要叫它苦茶呢?‟”

王微有《杂诗》三首,其第二首最后四句:“寂寂掩高阁,寥寥空广厦;待君久不归,收领今就槚。”

南朝宋著名诗人鲍照的妹妹鲍令晖著有《香茗赋》。

南齐世祖武帝遗诏说:“……我灵座上切忌不要用牛羊猪三牲作祭,只要陈设饼果、茶茗、干饭、酒和干脯就行了。”

《谢晋安王饷米等启》(这是刘孝绰感谢晋安王肖纲颁赐物品的回呈)“传诏官李孟孙带来所赐物品八种,有米、酒、瓜、筍、干菜、肉鱼脯、酸醋和茶。芳香的美酒,新鱼的荇筍;山菜很珍贵,酸醋像柑桔;大田香甜的瓜,及味美鲜醇干肉腌鱼和美玉一样晶莹的白米,还有那上等的茶。这些颁赐可用三月不必为此去筹措了,小人感谢惠赐,王爷的大善永怀难忘。”

陶弘景《杂录》说:“茶可以轻身换骨。从前丹丘子、黄山君喝茶羽化成仙。”

《后魏录》:“琅琊郡人王肃在南齐作秘书丞时,喜好喝茶和菜羹。后降北魏,又爱吃羊肉和牛奶。有人问他:„茶的味道与酪奶比起来怎么样?‟王肃回答说:„茶不堪与酪为奴。‟”

《桐君录》:“西阳、武昌、庐江、晋陵等地的人喜欢喝茶,宴客作东都备清茶(不加其它配料)以示尊敬。茶汤有沫饽,喝了对人有好处。凡是可以作饮料的植物,多半是取其叶来煮饮,但天门冬、拔葜则挖其根煎煮,都是对人体有益的。巴东有„真香茗‟茶,煮了喝使人清醒不想睡觉。民间有檀叶和大皂李煮汤当茶喝,清凉去火。另外,南方有一种瓜芦木,也象茶树,味道苦涩,采来制成末,当茶煮了喝,也可以使人通宵不眠,煮盐的人,专门用来作饮料,振作精神。交州和广州人最重视这种茶。客人来时,先用此茶款待,并加入一些芳香的配料调合。”

《坤元录》:“湖南辰州溆浦县西北三百五十里有座无射山,那里的少数民族有一种风俗,每当亲族会集时都在山上跳舞、唱歌。山上长有许多茶树。”

《括地图》:“临蒸县东一百四十里有茶溪。”

山谦之《吴兴记》:“湖州乌程县西二十里的温山,出产„贡茶‟。”

《夷陵图经》:夷陵郡的“黄牛、荆门、女观、望州等山上,出产茶叶。”

《永嘉图经》:“永嘉县东三十里,有白茶山。”

《淮阴图经》:“山阳县南二十里处,有茶坡。”

《茶陵图经》:“茶陵县,是因为那里的丘陵和山谷生长茶树而得名。”

《本草•木部》:“茗,就是苦茶,性味甘苦,微寒,无毒。能治瘘疮,利尿,去痰,止渴解热,使人兴奋少睡。秋天采的味苦,有下气、消食的功效。《本草注》说:要„春天采茶‟。”

《本草·菜部》:“苦菜,又叫茶,又叫选,又叫游冬。在川西河谷、山陵、道旁生长,寒冷的冬天也不会冻死,每年三月三日采来晾干。《本草注》说:可能这就是现在的茶树,又叫荼,喝了使人睡不着。《本草注》:按《诗经》中„谁谓荼苦‟和„堇荼如饴‟说的都属于苦 11 菜。陶弘景所说的苦茶是木本植物,并不是草本类。茗,在春天采的叫作苦茶。”

《枕中方》:“治疗多年未愈的瘘疮,用茶和蜈蚣一起焙炙到发出香气,均分作两份,捣碎过筛,用甘草煮汤洗患处,然后用来敷在患处。”

《孺子方》:“治疗小儿无缘无故的惊蹶,用苦茶和葱须根煎水喝。”

八之出(有关茶的产地)

山南道(唐贞观时的行政区划之一,因在终南、太华二山之南而名)

山南道产的茶,以峡州的为最好,[分布在远安、宜都、夷陵三县山谷。]襄州和荆州产的也好,[襄州分布在南漳县。荆州分布江陵县山谷。]衡州产的品质差一些,[衡州茶分布衡山和茶陵两县山谷。]金州和梁州产的品质又次一等。[金州茶分布西城和安康两县山谷。梁州茶分布褒城和金牛两县山谷。]

淮南道(唐贞观时的行政区划之一,因处淮河以南而名)

以光州产的为最好,[光山县黄头港的茶与峡州的一样。]义阳郡和舒州产的也较好,[义阳县钟山的茶和襄州的一样。舒州太湖县潜山的与荆州的一样。]寿州产的稍差些,[盛唐县霍山茶与衡山的一样。]蕲州、黄州产的又次一等。[蕲州茶分布黄梅县山谷,黄州茶分布麻城县山谷,与金州、梁州的一样。]

浙西(唐至德年间置浙江西道、辖皖、苏长江以南,富春江以北以西,鄱阳湖东北。)

以湖州的为最好,[湖州茶分布长城县顾诸山,与峡州、光州的一样。如果产于山桑、儒师二坞,白茅山悬脚岭的与襄州、荆州、义阳的一样。产于凤亭山伏翼阁飞云寺、曲水寺及啄木岭的,与寿州、衡州的一样。分布安吉、武康两县山谷间的与金州、梁州的一样。]常州产的也好,[常州义兴县君山悬脚岭北峰下的与荆州、义阳的一样。圈岭善权寺、石亭山的与舒州的一样。]宣州、杭州、睦州、歙州的差一些,[宣州宣城县雅山的与蕲州的一样。太平县上睦,临睦的与黄州的一样。杭州临安、于潜两县产于东西天目山的,与舒州的一样。钱唐天竺、灵隐两寺的,睦州桐庐县山谷的,歙州婺源山谷的,与衡州的一样。]润州与苏州产的又次一等。[润州江宁县傲山、苏州长州县西洞庭山的,与金州、蕲州、梁州的一样。]

剑南道(唐开元十五道之一,辖剑门关以南而名)

以彭州产的为最好,[九陇县马鞍山至德寺和堋口的与襄州一样。]绵州、蜀州产的比较好,[绵州龙安县松岭关的,与荆州的一样。其西昌县、昌明县、神泉县西山的最好。越过松岭以西的没有采摘价值。蜀州青城县丈人山的,与绵州的一样。青城县还产散茶和末茶。]邛州产的也好。雅州与泸州产的差一些,[雅州百丈山、名山,沪州沪川的与金州的一样。]眉州、汉州产的又次一等。[眉州舟棱县铁桶山和汉州绵竹县竹山的,与润州的一样。]

浙东(唐乾元年置节度使方镇、辖衢江流域、浦陽江以东)

以越州产的为最好,[余姚县瀑布泉岭的茶称为“仙茗”,叶片大的特别好,叶片小的与襄州的一样。]明州、婺州产的也好,[明州 县榆筴村,婺州东阳县东白山的,与荆州的一样。]台州产的次一等。[台州始丰县赤城峰的与歙州的一样。]

黔中(唐开元十五道之一,辖清江上游、沅江上游,今贵州一部分,今重庆东南一部, 12 广西北部小部分。)

思州、播州、费州、夷州都产茶。

江南(唐贞观十道之一,因处长江以南而名。)

鄂州、袁州、吉州都产茶。

岭南(开元十五道之一,处五岭以南而名,辖今广东、广西、海南及南盘江以南及北越部分)

福州、建州、韶州、象州等地[福州闽县的方山之阴]都产茶。其中思、播、费、夷、鄂、袁、吉、福、建、韶、象十一州情况不详。往往得到这些地方的茶叶,品尝起来味道很好。

九之略(不同场所可以省略的用具)

关于制茶工具,若是在开春寒食节的时候,在郊野寺庙或深山茶林,大家动手采摘,并随采、随蒸、随舂、随即用火干燥,那末,“棨”、“扑”、“焙”、“贯”、“棚”、“穿”、“育”等七种制茶工具便可以省略。

煮茶器具,若是在松林之间,器具又可以放在石头上,那末,具列便可以不要。用枯杭木柴烧火,用有足的锅煮茶,那末,“风炉与灰承”、“炭挝”、“火钳”、“交床”等就没有必要;若是在水泉、涧溪之旁煮茶,那末水方、涤方、漉水囊就可不要;若人数不多,仅五人以下,而且茶细嫩而干燥,可以炼成精细的茶末,不必过筛的,那么罗筛就用不着了;倘若需要攀藤爬崖到山洞中去煮茶,可以先在山下或洞口炙茶并碾成细末,或用纸或用盒装着茶末去的,碾和拂末就不必要;如果瓢、碗、筴、扎、熟盂、鹾簋可用一个竹箱装盛,那么“都篮”也不必要了。

但在城邑之中,王公之家,二十四种器具,任缺一件就算不上品茶了。

十之图(茶经挂图)

用洁白的绢纸四幅或六幅把《茶经》所述各项分别写在上面,陈列在座旁。这样,对茶的起源,采茶,制茶工具,茶叶的制作,煮茶所需要的器具,煮茶,饮茶的方法,有关茶的历史轶事,茶的产地、分布以及在不同情况下制茶和煮茶可以省略的器具等,就可一目了然。目击而存,烂熟于胸,于是《茶经》从头至尾就应有的都有了。

说明:[ ]方括号内是《茶经》原注或附具之器物名。

( )圆括号内是今译加注。

第2篇:陆羽《茶经》三之造(茶叶之采制)附译文

原文原注:

凡采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间。茶之笋者,竽烂石沃土,长

四、五寸,若薇、蕨始抽,凌露采焉。茶之芽者,发于丛薄之上,有三枝、四枝、五枝者,选其中枝颖拔者采焉。其日,有雨不采,晴有云不采;晴,采之、蒸之、捣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

茶有千万状,卤莽而言,如胡人靴者,蹙缩然;(原注:京锥文也。)犎牛臆者,廉襜(chān)然;(原注:犎,音朋,野牛也。)浮云出山者,轮[囗禾]然;轻飙拂水也。又如新治地者,遇暴雨流潦之所经;此皆茶之精腴。有如竹箨(tuò)者,枝干坚实,艰于蒸捣,故其形籭簁(shāi

shāi)然;有如霜荷者,茎叶凋沮,易其状貌,故厥状委悴然;此皆茶之瘠老者也。

自采至于封,七经目。自胡靴至于霜荷,八等。或以光黑平正言佳者,斯鉴之下也。以皱黄坳垤(ào dié)言佳者,鉴之次也。若皆言佳及皆言不佳者,鉴之上也。何者?出膏者光,含膏者皱宿制者则黑,日成者则黄;蒸压则平正,纵之则坳垤;此茶与草木叶一也。茶之否臧(pǐ zāng),存于口决。

三、茶叶的采制(译文)

采茶都在(唐历)二月、三月、四月间。

肥壮如笋的芽叶,生长在有风化石碎块的土壤上,长达四至五寸,好像刚刚破土而出的薇、蕨嫩茎,清晨带着露水采摘它。

次一等的芽叶(短而瘦小),发生在草木夹杂的茶树枝上。从一老枝上发生三枝、四枝、五枝的,选择其中长得挺拔的采摘。

当天有雨不采,晴天有云也不采,晴天才能采。

采摘的芽叶,把它们上甑蒸熟,用忤臼捣烂,放到模型里用手拍压成一定的形状,接着焙干,最后穿成串,包装好,茶就可以保持干燥了。

茶的形状千姿百态,粗略地说,有的像(唐代)胡人的靴子,皮革皱缩着;有的像封牛的胸部,有细微的褶痕;有的像浮云出山,团团盘曲;有的像轻风拂水,微波涟漪;有的像陶匠筛出细土,再用水沉淀出的泥膏那么光滑润泽;有的又像新整的土地,被暴雨急流冲刷而高低不平。这些都是精美上等的茶。

有的叶像笋壳,枝梗坚硬,很难蒸捣,所以制成的茶叶形状像箩筛;有的像经霜的荷叶,茎叶凋败,变了样子,所以制成的茶外貌枯干。这些都是坏茶、老茶。

从采摘到封装,经过七道工序;从类似靴子的皱缩状到类似经霜荷叶的衰萎状,共八个等级。

(对于成茶)有的人把光亮、黑色、平整作为好茶的标志,这是下等的鉴别方法。把皱缩、黄色、凸凹不平作为好茶的特征,这是次等的鉴别方法。

若既能指出茶的佳处,又能道出不好处,才是最会鉴别茶的。

为什么呢?因为压出了茶汁的就光亮,含着茶汁的就皱缩;过了夜制成的色黑,当天制成的色黄;蒸后压得紧的就平整,任其自然的就凸凹不平。这是茶和草木叶子共同的特点。

茶制得好坏,有一套口头传授的鉴别方法。

第3篇:茶经

《茶经》

世界上最早的茶叶专著《茶经》,是唐朝陆羽写的。《茶经》的问世,标志着我国茶文化发展已经达到很高的程度,是唐代茶业发展的需要和产物,是其当时中国人民关于茶的经验的总结。作者详细收集历代茶叶史料、记述亲身调查和实践和经验,对唐代及唐代以前的茶叶历史、产地、茶的功效、栽培、采制、煎煮、饮用的知识技术都作了阐述。有了《茶经》,我国的茶叶生产从此有了比较完整的科学依据,对茶叶生产的发展起过一定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般认为,陆羽字鸿渐,一名疾,字季疵。自号桑翁,又号竟陵子。生于唐玄宗开元年间,复州竟陵郡人(今湖北省天门县)。

其实,陆羽这个人原来是没有姓也没有名的,他到底应该姓什么连他自己也不知道。

事情是这样的。当年竟陵有个龙盖寺,寺中有位智积禅师。有一天早晨,寺里的和尚听到外面有大雁的叫声,智积就跑出去看。一看河堤那边,有三只大雁正围着一个婴儿叫,并将羽毛覆盖在孩子身上。智积禅师怕孩子冻死,忙将他抱了回来。可是智积是个出家人,不能收养孩子,就把这孩子送到了一个叫李儒公的家里。李儒公家里原来只有一个女儿,看到又来了个男孩很是高兴,就收下了。因为不知道这孩子姓名,自己原来的女儿叫“季兰”,就根据孩子脸上的毛病,依行字取名“季疵”,“疵”就是毛病的意思。

陆羽七八岁时,李儒公一家要迁回原籍,陆羽不能同行,就到寺院里当了智积和尚的杂工。智积禅师看季疵这孩子聪明、好学,就想让他皈依佛门,成为自己的弟子,继承自己的事业,可是季疵却一心在儒家经典上。就这样季疵一直在寺中作杂役苦工。到了十一二岁时,为了生活,季疵离开了山寺,投奔了一个江湖杂耍班子。到了这里就是进入了社会,再用那个难听的“季疵”也不行了,他就自己为自己取了个正式的名。儒家的经典《易经》中有句卦辞“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这句话的意思是:鸿雁落到陆地上,其羽毛可以用来作舞蹈的道具。他就取了这句,自名陆羽,字鸿渐。这个名正好与他婴儿时被大雁的羽毛覆盖的传说相合,又与他的戏班生活相符。

智积是唐代名僧,据《纪异求》载,唐代宗时曾召智积入宫,给予特殊礼遇,可见也是个饱学之士。智积好茶,陆羽随智积大师在寺院采茶、煮茶,从那时起,幼小的陆羽已经对茶学发生浓厚兴趣。龙盖寺的杂役生活,就是陆羽成为茶事大家的第一步。

天宝五年(746年)陆羽作戏时,为竟陵太守李齐物所赏识,李齐物帮助陆羽离了戏班,一心从师研习儒学。从此陆羽结识了一大批文人学士。天宝十四年,二十四五岁的陆羽随着难民离开竟陵,流落湖州(今浙江湖州市)。湖州相对安宁,又是名茶产地,陆羽在这一带搜集、积累了不少有关茶的生产、制作的材料。这一时期他又结识了著名诗僧皎然。皎然既是诗僧,又是茶僧,对茶有浓厚兴趣。陆羽又与诗人皇甫冉、皇甫曾兄弟过往甚密,皇甫兄弟同样对茶有特殊爱好。艺术的熏陶和江南明丽的山水,使陆羽自然而然地把茶与艺术结为一体。陆羽28岁这年,终于写出了我国第一部茶学专著,也是中国第一部茶文化专著——《茶经》的初稿,以后又经十几年的增补、润色,最后才完成了这部举世闻名著作《茶经》。

让陆羽遗恨的是,直到最后,他也不知道自己的生身父母是谁,自己到底是姓什么。一般认为陆羽生于公元733年,其实这只是他被智积和尚救下的那年,并不真是他的出生年。一般认为陆羽是竟陵人,也就是现在的湖北天门人,其实这只是捡拾到他的地方,他到底家在哪里也是个未知数。

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不知道自己的父母是谁,连自己的姓氏也没有的陆羽,就是从这样的起点开始,不懈的努力,刻苦地追求,最后成为一代茶学大师,写下了不朽的《茶经》,这种精神实在是令人敬佩。

第4篇:茶经之五

2.判断题

盖碗又称“三才碗”,盖为天、托为地、碗为人。

×

3.判断题

交床主要用于支起釜

×

4.判断题

《茶经》指出夏天喝茶,冬天不喝茶,这不是真正的饮茶者。

×

5.判断题

《茶经》中对当时人们习惯的饮茶方法——“或用葱、姜、枣、桔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或扬令滑,或煮去沫”提出了批评,陆羽认为这样的茶如同倒在沟渠中的废水。

×

6.判断题

据《茶经》可知,茶当作饮料始于颛顼。

×

7.判断题

《茶经》说茶生长的地方以黄土为上。

×

8.判断题

据《茶经》,茶叶制作不精,反而会致病。

√ ×

9.判断题

烤茶饼的火,硬柴火是首选。

×

10.判断题

鲍照著有《香茗赋》。

×

11.判断题

《茶经•茶之源》说人参“中者生上党、新罗”。

×

12.判断题

“黄金满籝,不如一经”一语出自《史记》。试和殿试。

×

13.判断题

据《茶经》可知,煮茶以江水为上。

×

14.判断题

棨是用来穿茶的

×

15.判断题

扑主要用于焙干茶叶。

√ ×

16.判断题

陆羽认为,采茶最好在雨天。

×

17.判断题

陆羽认为,芽叶成卷状的茶叶品质要比芽叶舒展平直的好。

×

18.判断题

据《茶经》,熟盂的容量是一升。

×

19.判断题

据《茶经》,浙东以明州所产茶叶为最佳。

×

20.判断题

据《茶经》,水方的容量是一斗。

×

21.单选题

《茶经》引《登成都楼诗》云:“芳茶冠六清。”所谓六清,不包括

A.蜜。 B.水 C.醴。 D.浆

22.单选题 西南蜀地方言,对茶的称呼是

A.檟 B.蔎 C.茗 D.蕙

第5篇:茶经之九

1.判断题

《晋中兴书》已散佚。

×

2.判断题 据《茶经》,熟盂的容量是一升。

×

3.判断题

中国首创的“茶道”观念在明朝时传入日本和朝鲜。

×

4.判断题

盖碗是一种上有盖、下有托、中有碗的茶具。

×

5.判断题

《神农食经》今有《四库全书》本。

×

6.判断题

盖碗起源于晋代。

×

7.判断题 《茶经》:“灶,无用突者。”突指烟囱。

×

8.判断题

神农氏又称炎帝。

×

9.判断题 据《茶经》,长期喝瀑涌湍漱煮的茶水,会得颈疾。

×

10.判断题

据《茶经》可知,茶当作饮料始于颛顼。

×

11.判断题

陆羽出演过参军戏。

×

12.判断题

扑是竹子做的。

×

13.判断题

《茶经》中对当时人们习惯的饮茶方法——“或用葱、姜、枣、桔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或扬令滑,或煮去沫”提出了批评,陆羽认为这样的茶如同倒在沟渠中的废水。

×

14.判断题

《茶经》说,茶具规又名模。

×

15.判断题

陆羽之名,得自于《易经?渐卦》。

×

16.判断题 陆羽认为,“三沸”以上的水不合适烹茶。

×

17.判断题

扑主要用于焙干茶叶。

×

18.判断题 据《茶经》,水方的容量是一斗。 √

×

19.判断题

根据《茶经》记载,陆羽认为煮一升茶水应当分为六碗。

×

20.判断题

陆羽认为,取井水烹茶,应该选用人较少使用的水井。

×

21.单选题

据《茶经》记载,茶作为饮料相传始于

A.神农氏

B.周公

C.晏子敬

D.孔子

22.单选题 据《茶经》,鹾簋是用来( )的。

A.贮茶

B.贮水

C.贮炭

D.贮盐

23.单选题

《茶经?七之事》引弘君举《食檄》,没有提到

A.木瓜 。

B.蒲桃

C.橄榄。

D.悬豹

24.单选题

下列人物没有在《茶经》中出现的是

A.司马相如

B.刘琨

C.左思

D.李白

25.单选题

《茶经?七之事》引《艺术传》,说单开道所服药有( )之气。

A.菊、桐、桂。 B.茶、松、蜜

C.菊、桂、茶

D.松、桂、蜜

26.单选题

下列不是陆羽的别号的是

A.广成子

B.竟陵子

C.东冈子

D.茶山御史

27.单选题 据《茶经》,宣城县雅山出产茶叶。下列不是雅山别称的是( )

A.鸦山

B.崖山

C.鸭山。

D.丫山

28.单选题

陆羽认为,种茶就像

A.种瓜

B.种豆

C.种稻

D.种树

29.单选题 据《茶经》,铸造釜时,内侧抹土,主要是利用其( )的特性。

A.滑。

B.软

C.粗。

D.易碎

30.单选题 据《茶经》,半干的茶应放在( )焙烤。

A.上棚

B.中棚

C.下棚

D.交床

31.单选题

《茶经?七之事》引傅巽《七诲》,没有提到

A.黄梨

B.石蜜

C.朱橘 D.杨梅

32.单选题

一般来说,煮水一升,用竹匙挑起茶叶末

A.一平方寸

B.两平方寸

C.三平方寸

D.四平方寸

33.单选题

中国首创的“茶道”观念在( )时传入日本和朝鲜

A.汉

B.唐宋

C.元

D.明朝

34.单选题

陆羽《茶经》说茶的叶像

A.丁香

B.蔷薇

C.女贞

D.栀子

35.单选题 据《茶经》,畚是以( )卷而编之

A.麦秸

B.贝叶

C.白蒲

D.青竹

36.单选题 据《茶经》,( )用石铸造釜

A.洪州。

B.兖州

C.扬州

D.莱州

37.单选题

浙江杭州的虎跑泉水适宜煮茶,在五大名泉里位列

A.第一

B.第二

C.第三 D.第四

38.单选题 据《茶经》,铸造釜的时候,需要

A.内抹沙,外绑竹。

B.内抹土,外绑竹

C.内抹沙,外抹土

D.内抹土,外抹沙。

39.单选题 据《茶经》,山南的茶以( )为上。

A.梁州

B.峡州

C.襄州

D.金州

40.单选题

《茶经》提到因六气过度而得疾病,即“六疾”。所谓六气,不包括

A.阳。

B.雨

C.明。

D.云

41.单选题 据《茶经》,鹾簋的揭是( )做的

A.瓷

B.木

C.竹

D.铁

42.单选题

茶的形状千姿百态,根据《茶经》推断,下列不属于上品的是

A.如霜荷者

B.如胡人靴者

C.如浮云出山者

D.如犎牛臆者

43.单选题 据《茶经》,衡州的茶叶主要生于( )、衡山二县山谷。

A.衡东。

B.安仁。 C.茶陵

D.衡阳

44.单选题

《茶经》说风炉设三格,其中一格有翟。翟指

A.毛翎

B.木炭

C.水鸟

D.火禽

45.单选题

《茶经?七之事》引《本草》提及茶的效能,下列不属于其中的是

A.去痰

B.利尿

C.消食。

D.明目

46.单选题 据《茶经》,铸造釜时,内侧抹土是为了

A.便于吸热。

B.增加摩擦

C.利于茶香。

D.易其摩涤

47.单选题

西南蜀地方言,对茶的称呼是

A.檟

B.蔎

C.茗

D.蕙

48.单选题

陆羽认为煮茶最好的水是

A.山水

B.井水

C.江水

D.湖水

49.单选题 据《茶经》,涤方的容积是

A.七升。

B.八升。

C.九升

D.一斗。

50.单选题

《茶经?七之事》引《夷陵图经》提及产茶的山名,下列不属于其中的是

A.黄牛

B.荆门

C.女观

D.玉峰

51.单选题

《茶经》引《登成都楼诗》云:“芳茶冠六清。”所谓六清,不包括

A.蜜。

B.水

C.醴。

D.浆

52.单选题 据《茶经》,铸造釜时,外面抹沙,主要是利用其( )的特性

A.粗

B.涩

C.小。

D.硬

53.单选题

《茶经》中卷七“茶之事”章辑录了许多前代茶事,下列茶事典故没有收入的是

A.孙皓赐韦曜茶以代酒

B.刘琨饮真茶以治病

C.官吏禁止蜀中老妇卖茶粥

D.王褒《僮约》约定僮仆应烹茶。

54.单选题 据《茶经》,巴山峡山的“穿”是( )为之。

A.编芦苇

B.剖竹。

C.纫穀皮。

D.刊木。

55.单选题 据《茶经》,寿州瓷黄,故茶色

A.红。

B.紫

C.黑。

D.青 56.单选题

公元758年,陆羽旅居升州,寄居在的意思是

A.鸡鸣寺

B.栖霞寺

C.钟山寺

D.灵应寺

57.单选题

据《茶经?七之事》所引《食忌》,茶与( )同食,令人体重

A.桔

B.葱

C.韭

D.艾

58.单选题 据《茶经》,“夹”是用来( )的

A.采茶

B.炙茶

C.运茶。

D.贮茶

59.单选题

《茶经?七之事》所引事典,夏侯恺死后觅茶饮事载于

A.《神异记》

B.《搜神记》

C.《异苑》

D.《续搜神记》

60.单选题

《茶经?茶之煮》:“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缘边如(),为二沸;(),为三沸。”括号中依次应填入的是

A.腾波鼓浪 涌泉连珠

B.腾波鼓浪 声如洪钟

C.涌泉连珠 声如洪钟

D.涌泉连珠 腾波鼓浪

61.单选题

《茶经》全书总计( )字。

A.6000多

B.7000多

C.8000多

D.9000多

62.单选题

“鹾簋”是《茶经》列出的茶器,其正确读音是

A.chā gèn

B.cuó gu? C.chā gu?

D.cuó gèn

63.单选题 据《茶经》,洪州瓷褐,故茶色

A.紫。

B.红

C.黑。

D.青

64.单选题

《茶经?七之事》所引事典,秦精入山遇毛人事载于

A.《神异记》

B.《搜神记》

C.《异苑》

D.《续搜神记》

65.单选题 据《茶经》,浙西的茶以( )为上。

A.宣州 。

B.睦州

C.杭州。

D.湖州

66.单选题

位列我国五大名泉的观音泉在

A.今山东济南

B.今江苏苏州

C.今江西镇江

D.今湖南长沙

67.单选题

《茶经?七之事》引陶弘景《杂录》,称苦茶可以

A.强身健体

B.轻身换骨

C.醒目清神

D.生津养肺

68.单选题 “篣筤”为《茶经》中所列举的几种茶具,下面注音正确的是。

A.báng liáng B.péng láng C.páng liáng D.báng láng

69.单选题

以下四位唐代人中,《茶经》卷七“茶之事”涉及到的是

A.唐太宗

B.李勣

C.李白

D.杜甫

70.单选题

《茶经》凡( )卷。

A.1 B.2 C.3 D.4

71.多选题

陆羽认为茶在什么情况下会导致身体不舒服?

A.茶的采摘时间不对

B.喝茶用的器具不对言。

C.喝茶的时令不对

D.茶的制造工艺不精。

E.茶叶中混入了野草

72.多选题 据《茶经》,黔中的( )产茶。

A.思州

B.袁州

C.播州

D.夷州

E.费州

73.多选题 据《茶经》,下列器具之中,( )是用木制作的。括

A.炭挝

B.涤方

C.具列

D.水方 E.瓢

74.多选题 据《茶经》,籝包括

A.甑

B.篮

C.盘

D.筥

E.笼

75.多选题

据《茶经》可知,茶的四大品种为

A.粗茶

B.散茶

C.末茶

D.饼茶

E.细茶

76.多选题

以山水煮茶,以( )为上。

A.石池快流者 。

B.乳泉慢流者

C.乳泉快流者

D.石池慢流者。

E.湍急涧水。

77.多选题

《茶经》中提到的与茶有关的历史名人有( )

A. 神农氏

B. 鲁周公

C. 姜子牙

D. 晏婴

E. 刘琨

78.多选题

《茶经》中说“茶有九难”,下列不正确的做法是

A. 阴采夜焙,非造也

B. 碧粉缥尘,非末也

C. 外熟内生,非炙也

D. 飞湍壅潦,非水也

E. 膻鼎腥瓯,非器也

79.多选题

下列《茶经?七之事》记载的茶人茶事中,与茶的功效有关的是 A.《神农食经》:“荼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

B.《尔雅》:“其饮酒醒,令人不眠。”

C.刘琨《与兄子南兖州史演书》:“吾体中溃闷,常仰真茶,汝可置之。”胡

D.华佗《食论》:“苦茶久食,益意思。”

E.《枕中方》:“疗积年瘘,苦茶、蜈蚣并炙,令香熟,等分,捣筛,煮甘草汤洗,以末傅之。”

80.多选题 据《茶经》,风炉由( )铸成。

A.铜

B.铁

C.锡

D.银

E.铝

81.多选题 据《茶经》,风炉的装饰包括

A.狮象

B.方文

C.曲水

D.垂蔓

E.连山

82.多选题 除了《茶经》,陆羽另著有

A.《谑谈》

B.《吴兴图经》

C.《沧浪诗话》

D.《武林山记》

E.《字韵指掌》

83.多选题 据《茶经》,瓢的制作方式有

A.凿石

B.穿玉

C.剖瓠

D.刊木

E.缀贝

84.多选题 据《茶经》,“承”又名

A.台。

B.硾

C.砧。 D.模。

E.衣。

85.多选题 据《茶经》,吃茶可以有效缓解

A.胃挛

B.脑疼

C.口渴

D.目涩

E.四肢烦

第6篇:陆羽与《茶经》

导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指导学生默读和朗读课文,了解茶圣陆羽的传奇事迹和精神品质。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情感,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情感与价值

帮助学生认识“煎、吭、禄、茶”,会写“煎、舀、吭、茶”,理解“煎茶、舀水、吭声、功名利禄、如火如荼、源远流长、千载难逢、博学多才”等词语。 导学重点:

理解文章内容,了解茶圣陆羽的传奇事迹和精神品质。 导学难点: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情感。 导学准备:

查找关于中国茶文化以及陆羽的资料,以帮助理解课文内容。 导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听写生词。

2、回忆课文的条理。

二、探究学习

(一)默读课文,边读边画陆羽令你敬佩的句子,写批注。 【课文中,陆羽的所做所为,有的很神奇,有的很难能可贵甚至不是常人所能够理解或者胜任的,这些语句使学生的阅读目的更明确、批注写起来也会更加有内容可评价。】

(二)交流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深入理解重点语句。

1、读第1自然段,思考:这段话中,那些语句概括地介绍了陆羽?能用一句话来回答吗?(如:陆羽是中国茶史上的传奇人物,是唐朝复州竟陵郡人,他的茶艺在当时就已闻名天下,被人称为“茶圣”。)第4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四句话由远及进,由大到小、层层深入,最后引向一个生动故事。

2、读第2-8自然段,思考:这里讲了怎样一个故事?文中那些语句具体地表现了陆羽精通茶艺?如果你在场,会怎样表扬陆羽?(抓住舀水、掂水、倒水等一系列动作体会)分角色朗读,想象当时情景,感受人物形象。

【这个片段描写的故事生动,学生读了,一定很觉得很奇特。让学生走入故事设身处地地想象并且说一说自己的想法,朗读时就能够更好地把对陆羽的佩服的感觉表现出来。】

3、读9-11自然段,思考: (1)陆羽为什么要写《茶经》?他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这部书的?读到这里,你有怎样的感受?

(2)为了写《茶经》,陆羽做了些什么?花了多长时间?想象陆羽会遇到哪些困难。(抓住相关数据:如十六年,三十二州,五年……体会人物精神)

【16年的游历,无数的风餐露宿,日晒雨淋,与人交往中可能遇到的麻烦,还有十年的著书的枯燥与艰辛,都是学生无法轻易想象到的。这里可以在老师的引导以及学生的七嘴八舌中逐渐将磨难的镜头丰富起来。深入感受陆羽为了完成自己的理想,所展示的顽强的毅力。】

(3)《茶经》是怎样一部书?它有怎样的价值?(可让学生用所查资料作补充介绍。)第十一自然段中的递进复句“他不仅……而且……”说明了茶经的内容十分丰富,记述相当细致。可以体会到陆羽投入了巨大的热忱,耗费了毕生的精力,作出了无悔的选择……

4.读第12自然段,思考:陆羽推广茶艺产生了那些影响?

(三)梳理,小结。

(2-12自然段)用事例表现陆羽。选择了他生平中有代表性的三个事例一一分述。分别是辨别江水的故事,说明他十分精通茶艺;拒绝作官,撰写《茶经》,说明他人品高尚、志向远大;周游各地,推广茶艺,不愧为茶圣。文章详略得当,重点突出;语言畅达,过渡自然;文题鲜明,照应精心。

三、拓展延伸

1、读读,抄抄。

(1)振兴古国茶文化 扶植民族艺术花 (2)茶亦醉人何必酒 书能香我不需花

2、茶字妙趣

言对青山不为青,两人土上去谈心。 三人骑牛少只角,草木之中有一人。

这是昔日流传的一个谜语,打四个字,谜底是一句应酬语。

四、布置作业

找出文中三次使用“不仅……而且(还)……”的句子,说说各处的作用,抄下来。 板书设计:

辨别江水

陆羽与《茶经》 撰写《茶经》 推广茶艺

上一篇:党风廉政工作党课材料下一篇:名言名句大全人生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