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上英语教案

2023-01-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九上英语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第1篇:人教版九上英语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内能》说课教案

1 教材分析

1.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主要内容有:内能的概念;物体的内能与温度的关系;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等.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在初二学习了动能、势能、机械能的概念以及机械能的转化等知识,又在本章第一节学习了分子动理论的知识.内能是更为抽象的概念,是能量的一种重要形式.内能及其改变是解释许多常见热现象的必备基础,也是后面学习比热容、热机、能量的守恒及转化等内容必不可少的基础,因此本节课在学生的知识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基础性地位.

本节知识的学习渗透了通过直接感知宏观现象来推测微观事实的方法:如通过物体温度的变化推测物体内能的变化;通过棉花的燃烧推测空气内能的增加;通过水蒸气液化推测水蒸气对外做功,水蒸气的内能减少等.科学的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而本节知识的教学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

1.2 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标准》要求、本节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拟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2)知道做功和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3)知道热传递过程中,所传递内能的多少叫做热量,热量的单位是焦耳.

[过程与方法]

(1)用类比方法让学生建立内能的概念,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能力;

(2)通过演示实验和体验活动,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活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感受到用微观理论去解释宏观现象的奇妙,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和相关科学技术中的物理学道理,建立正确的科学观.

1.3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内能的概念是全章乃至整个热学的基础,改变内能的方法,尤其是通过做功来改变物体的内能,更是分析许多常见现象和汽油机工作过程的理论依据.因此以上内容都是本节的重点.内能概念比较抽象,是本节课的难点.根据分析,确立了以下的重难点:

重点:内能概念的建立;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难点:正确理解内能的概念.

2 学情分析

作为学习主体的九年级学生,他们对事物的认识还处于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发展的阶段,以感性认识为主,理性认识的建立过程还存在一定困难.因此,本课的教学应注意适应学生好奇心强、好动、要强的心理特点,以感性知识为依托,通过演示实验、体验探究、多媒体课件等方法,并渗透一定的理性分析和判断,帮助学生获取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学生在初二学习了动能、势能、机械能以及机械能的转化等知识,而且在本章第一节学习了分子动理论.这为学生学习本课打下了知识基础.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

3 教法学法

教与学是一个相互配合、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和特点以及学生的情况,本节课准备综合应用实验演示、学生探究体验、对话、讲授和讨论等多种方法,并辅以多媒体等手段,以观察实验和已有知识为基础,以问题为主线的生生合作探究、师生对话交流来完成教学任务.

在学法指导上,让学生尝试自己观察思考,分析、概括、类比机械能的概念,得出内能的概念;通过亲身体验来感知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并进一步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现象来了解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这些指导使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领会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得到科学的思维方法训练.

4 教学程序设计

教学中要以了解、学习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为基础,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4.1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烧开水时壶盖跳起来的图片,从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引入新课,再通过提问:“推动壶盖的能量来自哪里?”、“热水蒸气产生的能量叫什么能? ”用非常浅显形象的语言自然地将学生引入学习的过程,也体现了物理从生活中来的理念.

4.2 新课教学

4.2.1 内能的概念

多媒体展示图片:运动的足球具有动能;运动的分子具有动能吗?相互作用的弹簧具有势能;相互吸引或排斥的分子具有势能吗?

说明:通过学生已有的动能、势能、机械能的概念,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类比的方法建立分子动能、分子势能、内能的概念.把比较抽象的“内能”的概念,变得形象而具体.

多媒体总结: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内能.

多媒体展示图片:炙热的铁水和冰山.问:它们都具有内能吗?引导学生通过分子动理论的知识,“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得出“一切物体都有内能”.

4.2.2 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

通过以下问题引导:

(1)等质量的两杯水,温度分别为20 ℃、50 ℃ ,它们的内能一样大吗?

(2)温度相同的一杯水与一池水,内能一样大吗?

(3)0 ℃的冰熔化成0 ℃的水,内能不变,对吗?

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内能[HJ1.3mm]是物体内所有分子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熔化过程要吸热等,通过讨论得出结论: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有质量、温度、状态等.[JP]

说明: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物理教学要让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知识的迁移提升获得新的知识.本设计通过问题支架,帮助学生顺利通过最近发展区.

4.2.3 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用2~3分钟给学生思考、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始终保持兴奋状态)

通过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分析:球在静止时,内能不为零,机械能为零;球在运动时,机械能和内能均不为零,使学生认识到内能和机械能是两种不同形式的能量,一个与物体内所有分子的热运动有关,另一个与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情况有关.物体的机械能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为零,但物体的内能却永远不可能为零.

4.2.4 改变内能大小的方法

学生体验活动:寒冷的冬天如何让你的双手变暖和?

物理从生活中来,通过创设生活中真实的情景,这样才能架设好“学校学习”和“日常学习”的桥梁,做好两者间的转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愿意学习.

引导学生讨论得出如下改变物体内能的作法:(1)把手放在火旁边;(2)双手来回搓手;(3)把手放进热水中;(4)把手放在热水袋上;(5)对手哈气等.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改变内能的大小有两种方式:做功和热传递.(1)、(3)、(4)、(5)是热传递改变物体的内能;(2)是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

(1)改变内能的方法之一——热传递

学生思考讨论:

①热传递过程中物体的能量是怎么转移的?

②转移过程中能量的形式有没有改变?

结合多媒体课件展示:

[TP4CW27.TIF,BP#]

讲授:① 热传递的条件:物体之间有温度差.

②热量: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单位:焦耳(J).

③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物体吸收热量,内能增加;物体放出热量,内能减少.

④热传递实质是内能的转移,能量的形式没有改变.

热传递是学生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学过的概念,且学生比较熟悉生活中热传递改变内能的事例,从热传递引入热量的概念学生容易理解.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举出: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例子,如:

①经火加热的铁锅,热得烫手;

②经太阳照射的棉被,暖乎乎的;

③夏天把饮料放进冰箱,饮料温度降低.

再由物理走向生活,感知生活中的物理.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学生学习的热情推到一个兴奋点上,使得学习成为一种享受快乐的过程.

(2)改变内能的方法之一 ——做功

演示实验1:压缩空气点火仪

演示1:玻璃筒内不放硝化棉,向下压缩活塞.

引导学生思考:玻璃筒内有什么?(空气)活塞向下压缩,活塞是否对空气做功? (有) 空气的内能如何改变?怎么知道空气内能发生了改变?(空气的温度发生变化)不用温度计能否知道空气温度的变化?(在玻璃筒中放入硝化棉,化“不可见”为“可见” )

说明:通过宏观的现象,推知微观的物理变化是物理学习中一种很重要的思维方法,利用对比实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演示2:玻璃筒中放入硝化棉,向下压缩活塞(图1).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①压动活塞时,有没有做功?谁对谁做功?

②能量如何转变?

③棉花燃烧的原因?

④增大空气内能的方法?

总结: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增加.

演示实验3:空气膨胀对外做功

演示:在饮料瓶中放少量水,塞上活塞,用打气筒往里面打气(图2)

学生观察实验并回答观察到的现象.

问题引导:

①塞子为什么会飞出去?

②这个过程中有没有做功?谁对谁做功?

③能量如何转变?

④瓶内白气怎么回事?

⑤瓶内水蒸气的内能如何变化?什么原因?

总结:物体对外界做功,物体内能减少.

总结: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实质是内能和机械能之间的转化.

4.3 新课小结

多媒体展示任务:写出《内能》的概念图.目的是让学生对本节内容形成知识体系,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4.4 布置作业

上网查找关于温室效应的资料,了解与温室效应相关的知识,了解温室效应对人类的影响,写一篇关于温室效应的小论文.

5 教学评价与反思

本节课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来引入新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体现了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在本节课程的整体设计上,还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以最近发展区的教学理论作指导.例如:①内能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引导学生类比已有知识“机械能”,学生通过知识的迁移提升获得新知识;②提供“问题支架”,帮助学生学习内能大小的影响因素以及内能和机械能的区别;

(2)较好地贯彻了物理课程的理念——物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例如:①内能概念的引入:煮水时壶盖被推开;②改变内能大小的方法: 怎样使双手变暖的小活动;③列举生活中利用和阻碍热传递的例子;

(3)以知识为载体,注重培养学生能力.例如:①演示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变“不可见”为“可见”,让学生领悟研究微观世界的方法;②学生归纳总结,制作概念图.

当然,教学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创造的过程.教育是长远的,学习是终生的,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如何更好地传授知识、启发学生、与学生共同成长等问题仍需要在授课过程中进一步分析和探讨.

作者:潘华青

第2篇:人教版九上《氧气》教案

《氧气》教案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氧气的主要物理性质;

2.观察和描述木炭、铁丝、蜡烛等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从中归纳出氧气的化学性质; 3.了解氧气的主要用途、氧气与人类关系密切; 过程与方法:

1.观察与描述物质与氧气反应的现象,学会从中归纳出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氧气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及重要意义,增强环保意识 2.养成细致的观察习惯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学习重点与难点: 1.氧气的性质与用途

2.氧气的获得和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 教学方法:

1.物理性质主要有学生自行归纳总结;

2.化学性质可以通过演示实验及回忆已学的实验来归纳

3.对于实验室制法,主要通过探究、对比,从而找出不同点加深印象 4.氧气的用途主要是知识性的介绍 探究内容:

1.燃烧的现象及剧烈程度与什么因素有关?

2.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装置的选取所考虑的因素有哪些? 学习内容:

一、认识氧气(Oxygen)的性质 1.物理性质:

(1)色、味、态:通常情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2)密度:标准状况下,密度为1.429g/L,略大于空气;

P.S.:通常情况下,是指20℃,1.01×10Pa;标准状况下,是指0℃,1.01×10Pa; (3)溶解性:氧气不易溶于水

55(4)三态变化:降温后,氧气可以变为淡蓝色的液体,甚至淡蓝色雪花状固体。 问题:有什么事实可以证明自然界的水中溶有氧气? 答:水中的生物就是依靠溶解在水中的氧气生存的。 2.化学性质:

(1)木炭在氧气中燃烧(黑色固体)

实验现象: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热,生成一种无色无味气体,该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点燃二氧化碳(CO) 文字表达式:碳(C)+ 氧气(O2)——→2在空气中的燃烧情况:木炭红热,无烟、无焰,生成无色无味的气体 (2)铁丝在氧气中燃烧(银白色固体)——介绍铝箔在氧气中可以燃烧 实验现象:剧烈燃烧,火星四射,铁丝熔成小球,生成一种黑色固体。 点燃四氧化三铁(FeO) 文字表达式:铁(Fe) + 氧气(O2)——→34注意事项:集气瓶底部铺少量的细沙或加少量的水,防止生成的固体物质溅落瓶底,致使集气瓶炸裂。

在空气中加热情况:持续加热发红,离火后变冷。 (3)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白色固体)

实验现象:比空气中燃烧剧烈,发出白光,集气瓶内壁出现水珠,有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无味气体产生。

点燃二氧化碳(CO)+ 水(HO) 文字表达式:石蜡+ 氧气(O2)——→22空气中燃烧情况:燃烧产生黄色火焰,放热,稍有黑烟。 (4)镁带在氧气中燃烧(银白色固体)

实验现象: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热,生成白色粉末状固体。 点燃 氧化镁(MgO) 文字表达式:镁(Mg) + 氧气(O2)——→(5)铜丝在空气中灼烧(红色固体)

实验现象:加热后,铜丝红热,冷却后,在铜丝表面出现一层黑色物质。 加热文字表达式:铜(Cu) + 氧气(O2)——→ 氧化铜(CuO) (6)红磷在氧气中的燃烧(暗红色固体)

实验现象: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大量的白烟

点燃 五氧化二磷(PO) 文字表达式:磷(P)+ 氧气(O2)——→25空气中燃烧情况:黄白色火焰,放热,有大量白烟 (7)其他物质与氧气的反应

某些物质在一些条件下,与氧气发生缓慢的氧化反应,成为缓慢氧化。 如:动植物新陈代谢,金属的锈蚀,食物的腐烂等等。 结论:

(1)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在一定的条件下,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反应。在这些反应中,氧气提供氧,称为氧化反应。氧气便是常见的氧化剂;

(2)物质在纯氧气中燃烧程度比空气中燃烧要剧烈。说明物质燃烧程度,与氧气的浓度大小成正比;

(3)物质燃烧时有的有火焰,有的会发光,有的会冒烟。一般来说,气体燃烧会有火焰产生,固体直接燃烧,产生光或者火星。生成物有固体,一般都会产生烟,即固体小颗粒; (4)物质与氧气反应不一定是燃烧现象,如缓慢氧化。

二、氧气的用途

1.供给呼吸:医疗上急救病人,登山、潜水、航空、宇航提供呼吸; 2.支持燃烧:炼钢、气焊与气接、液氧炸弹、火箭助燃剂 介绍:

(1)一般情况下,我们呼吸使用空气就可以了。正常的人呼吸用纯氧气对人体有害,吸入纯氧气会损害肺的上皮层。吸入100%的扬弃,只需几天就会发生肺氧气中毒。一般医院中的氧气只是大于40%;

(2)用氦气代替氮气与氧气混合,可得到“人造空气”。人造空气用于代替空气供深海潜水员呼吸。因为用空气供潜水员呼吸时,在压强较大的深海里,会有较多的氮气溶解在潜水员的血液里,当潜水员从深海上升,血液里的氮气将成为气泡释放出来,大量气泡会阻塞微血管,引起病变。 课后反思:

第3篇:人教版九上语文目录

1. 2. 3. 4. 沁园春 雪 毛泽东 雨说 郑愁予 星星变奏曲 江河 外国诗两首

蝈蝈与蛐蛐 济慈

夜 叶赛宁

5.敬业与乐业 梁启超

6.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 雨果 7.傅雷家书两则

8.致女儿的信 苏霍姆林斯基 9.故乡 鲁迅

10.孤独之旅 曹文轩 11.我的叔叔于勒 莫泊桑 12.心声 黄培佳

13.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丁肇中 15.短文两篇

谈谈书 培根 不求甚解 马南邨

16.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鲁迅 17.智取生辰纲 施耐庵 18.杨修之死 罗贯中 19.范进中举 吴敬梓 20.香菱学诗 曹雪芹 21.陈涉世家

司马迁

22.唐雎不辱使命 《战国策》 23.隆中对 陈寿 24.出师表 诸葛亮 25.词五首

望江南(梳洗罢)温庭钧 渔家傲 秋思 范仲淹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苏轼

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 李清照 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辛弃疾 观刈麦 白居易 月夜 刘方平 商山早行 温庭钧 卜算子 咏梅 陆游

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 晏殊 浣溪沙(蔌蔌衣巾落枣花) 苏轼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李清照 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山坡羊 骊山怀古 张养浩 朝天子 咏喇叭 王磐

第4篇:《古代日本》(历史人教版九上)

人民教育出版社 九年级上册 畅言教育

《古代日本》基础练习

1.模仿和创新相结合是日本民族的一大特色,日本民族的发展过程主要体现为“汉化”和“欧化”的过程,其中“汉化”是指( ) A. 《汉谟拉比法典》 B. 大化改新 C. 奴隶主民主政治 D. 种姓制度 2.大化改新在经济方面的主要内容有( ) ①改革行政制度,实行中央集权 ②土地收归国有

③国家定期按人口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 ④参照中国律令制度,编订了日本第一部律令法典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3.646年,日本天皇颁布诏书,进行国制改革,即“大化改新”,下列属于“大化改新”

用心用情 服务教育 人民教育出版社 九年级上册 政治内容之一的是( )

A.学习唐朝文化 B.土地改归国有 C.实行中央集权 D.推行种姓制度 4.古代日本仿效中国隋唐制度进行的改革是( ) A.伯里克利改革 B.大化改新 C.明治维新 D.查理·马特改革 5.日本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标志性事件是( ) A.大和统一 B.幕府统治建立 C.大化改新 D.明治维新

畅言教育

6.隋唐时期中国人处理事务的方式构成了七世纪日本《十七条宪法》的总体模式,这一时期日本政府模式处处和中国隋唐相像。“这一时期”是( ) A.日本远古时期 B.大化改新时期 C.幕府统治时期 D.明治维新时期

7.大化改新是大和民族发展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下列历史知识概述准确的是( ) ①苏我氏父子专权,统治出现危机

②中大兄皇子依靠西乡隆盛等人,效仿中国隋唐制度进行改革

③废除贵族对土地和部民的私有制,改国国家管理;仿照唐朝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颁行“班田收授法”和租庸调制 ④实行中央集权

⑤使日本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 A.①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⑤ D.②③④⑤

8.大化改新和阿拉伯国家建立的相同点是( ) A.都通过改革的方式实现了本民族的发展 B.都实现了本民族、本地区的统一 C.都缓解了社会危机,实现了社会的稳定 D.都善于向外国的先进文化学习

9. 日本“大化改新”是仿效中国隋唐的封建制度实行的改革,其主要内容有( ) ①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 ②废除贵族世袭制

用心用情 服务教育 人民教育出版社 九年级上册 ③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 ④“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畅言教育

10.日本历来是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你知道其效仿唐所进行的改革的名称吗?( ) A.明治维新 B.查理·马特改革 C.伯利克里改革 D.大化改新

11.大化改新是日本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主要是因为( ) A.建立中央集权的国家 B.把部民转为平民 C.废除了世袭制,以才选官 D.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收取赋税

12.某班级要进行一场关于古印度“种姓制度”的历史话剧表演,他们采用的台词应该是( ) A.“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B.“别看我只是一个武士,但我和国王同属刹帝利。” C.“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D.“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动整个地球。”

13.日本大化改新的时间及力主改革的人物是?主要内容有哪些?有什么意义?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凡田,六年一班,神田、寺田不在此限。若已身死,应退田者,每至班年,即从收授。

材料二 废除官职世袭的陋习,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 (1)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是哪个国家在何时进行的? (2)材料

一、二分别是哪方面什么措施? (3)此事件对该国有何重大意义? 15阅读下列材料:

“凡田,六年一班,神田、寺田不在此限。若以身死,应退田者,每至班年,即从收授。” 请完成:

(1)这是哪国何年的改革内容?这次改革历史上称为什么? (2)这次改革除作以上规定外,还有哪些内容?

用心用情 服务教育 人民教育出版社 九年级上册 畅言教育

(3)这次改革效仿的是哪一国家的制度?当时这一国家出现了一个盛世局面被称为什么? (4)日本民族最显著的特点是什么?大化改新给日本政治、经济带来怎样的变化?对我们有何启示?

用心用情服务教育 人民教育出版社 九年级上册 畅言教育

参考答案

1、【答案】B

2、【答案】C

3、【答案】C

4、【答案】B

5、【答案】C

6、【答案】B

7、【答案】A

8、【答案】C

9、【答案】B

10、【答案】D

11、【答案】D

12、【答案】B

13、【答案】日本大化改新的时间是7世纪中期;力主改革的人物是中臣镰足;

主要内容是: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以才选官;经济上,把很多贵族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为国家公民;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

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日本大化改新的相关知识点的准确识记,依据已学知识可知,7世纪中期,改革派发动宫廷政变成功,新上台执政的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大化改新开始了,力主改革的人物是中臣镰足;主要内容是: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以才选官;经济上,把很多贵族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为国家公民;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

14.、【答案】(1)大化改新;日本;7世纪中期。

(2)材料一是经济方面的措施:土地收归国有,国家定期按人口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材料二是政治方面的措施:改革行政制度,实行中央集权。 (3)大化改新是日本历史

【解析】(1)根据材料联系所学可知这个事件是7世纪中期日本的大化改新得改革,材料内

用心用情 服务教育 人民教育出版社 九年级上册 容反应的就是大化改新得内容

畅言教育

(2)通过材料分析,材料一是大化改新在土地方面的措施即经济措施;材料二是政治制度方面的措施。难度不大。

(3)根据识记叙述大化改新的意义即可。 考点:日本大化改新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日本大化改新得时间和措施以及历史意义得识记,难度不大属于基础识记题。

15、【答案】1)日本,公元646年。大化改新。

(2)实行租庸调制度,统一租税;废除世袭贵族统治制度,建立中央集权体制。 (3)中国。“贞观之治”。

(4)日本民族的显著特点是善于模仿学习。变化:大化改新学习的是中国隋唐时的政治经济制度,使日本社会环境稳定,社会经济得到发展,为以后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启示: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不动摇,学习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为我所用。

用心用情 服务教育

第5篇:人教版九上第二单元思想风采(范文)

第二单元 思想风采

学习目标 1.阅读

(1)在语境中理解、积累和掌握丰富的词句。 (2)合作探究,深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这几篇课文或激情洋溢,或蕴涵哲理,宜细细品味,深入感悟。

(4)进一步培养朗读的兴趣,养成朗读的习惯。

(5)体会口语和书面语的差异。

(6)通过查阅工具书和课外资料,锻炼搜集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2.写作

(1)练习写演讲词。

(2)练习按书信的格式写信。

(3)学习写一事一议的文章。

3.口语交际

(1)掌握演讲的技巧,并能在演讲中取得较好效果。

(2)针对某一现象或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学法指导

1.单元聚焦

从内容上看,本单元的课文均以“思想风采”为核心,有文化巨人梁启超对人生与事业关系的宣讲,有文坛泰斗雨果对思想大师伏尔泰的礼赞,有著名学者傅雷和音乐家儿子傅聪的艺术交流,还有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女儿进行的爱情启蒙。这些课文在洋溢着充沛激情的同时,也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从语言上看,本单元的文体为演讲词和书信,放在一起,旨在体会口语和书面语的差异:演讲词的口语性较强,要注意讲话时的现场感、交流感,有时还要有强烈的鼓动性和感染力;书信的书面色彩较浓,可以更多一些细腻的抒情和描写,再加上书信在写作时有更多的时间思考斟酌,所以表达时逻辑性较强,语言也更加精练、准确、到位。

2.阅读建议

《敬业与乐业》是一篇演讲词。主旨鲜明,层次清晰,语言通俗,文短意长。学习重点:①对“敬业与乐业”精神的品味、领悟、反思与批判;②大量经典语句、格言的积累;③“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两种论证方法的初步学习;④演讲词口语特色的体会。

《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是对人类先贤的崇高礼赞,对思想与人格力量的热情颂扬,也是对人类社会永远需要的正义的呐喊、良知的呼唤。本课的学习重点有两个:一是理解伏尔泰的历史贡献及启蒙思想的伟大意义;二是通过朗读和背诵,体会雨果充满激情、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演讲语言风格。

《〈傅雷家书〉两则》,分别写于儿子消沉苦闷和欣喜成功的时候,从两个方面表达了傅雷对人生的深刻体悟、对儿子的殷殷期望。以两种不同的风格展现出傅雷的舐犊深情,以及对音乐艺术的真切感受。

《致女儿的信》是苏霍姆林斯基的爱情教育论著中,最富有文学色彩的篇章。阅读时加以体会。

3.相关知识

(1)演讲稿

演讲稿也称演说词,是在群众集会上或一定场合中口头发表的讲话文稿。它是演讲的书面依据,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常用的一种应用文体。

演讲词的题材十分广泛,如各种典礼上的主礼人致辞,包括欢迎辞、答谢辞、开幕辞、闭幕辞、祝酒辞等,以及婚丧典礼上的贺词、悼词等,所以写演讲词时必须注意典礼的性质。

(2)演讲词的特点

①针对性:写作演讲稿一定要把听众对象调查清楚,根据不同听众的年龄、职业、文化层次、心理状态以及兴奋点来确定演讲的内容。无的放矢,乱写一通,是万万不行的。

②传声性:演讲稿的句子要简短,句式要变化,语意要明白,声调要顿挫,语气要自然,便于演讲者调动声音技巧来表情达意。

③鼓动性:在表达形式方面,要调动修辞手法,如设问、反问、比喻、对比、排比、反复等,借以增强感情色彩,激发听众情绪。这样,演讲稿就会富有鼓动性。

(3)书信格式的要求

信封:

左上方填写邮编及收信人地址;信封中间居中写收信人姓名,加上称呼。它可以是写信人对收信人的称呼,也可以是邮递员对收信人的称呼。后者为王力先生的观点,实际上邮递员只认为是写信人对收信人的称呼。收信人后面没有称呼是不礼貌的,属于格式上的错误。信封右下方为寄信人地址及邮编。

正文:

①称呼。顶格,有的还可以加上一定的限定、修饰词,如:“敬爱的”等。

②问候语。如写“你好”、“近来身体是否安康”等。独立成段,不可直接接下文。

③正文。这是信的主体,可以分为若干段来书写。

④祝颂语。以最一般的“此致”、“敬礼”为例:“此致”可以有两种正确的位置来进行书写,一是紧接着主体正文之后,不另起段,不加标点;二是在正文之下另起一行空两格书写。“敬礼”写在“此致”的下一行,顶格书写,后面应该加上一个叹号,以表示祝颂的诚意和强度。

称呼和祝颂语后半部分的顶格书写,是对收信人的一种尊重,是古代书信“抬头”传统的延续。古人书信为竖写,行文涉及对方收信人姓名或称呼,为了表示尊重,不论书写到何处,都要把对方的姓名或称呼提到下一行的顶头书写。它的基本做法,为现代书信所吸收。

⑤署名和日期。写信人的名字,写在祝颂语下方空一至二行的右侧,最好还要在写信人姓名之前写上与收信人的关系,如儿×××、父×××、你的朋友×××等;转行右侧写日期。

如果忘了写某事,则可以在日期下空一行,再空两格写上“又附”,再另起行书写未尽事宜。

第6篇:人教版九上第一单元作文辅导作文

走过雨季,聆听雨说:人教版九上第一单元作文辅导

[文题导示]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在杜甫笔下,雨是如此的善解人意;“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雨中孤行,心境难免有些凄迷纷乱;“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刘禹锡发现的不是自然界的雨,更是少女心中如涟漪一般一圈一圈的情……现在,就让我们踏“雨”而行,走进雨的世界,以“雨”为话题作文,文题不限,题目自拟,600字左右。

[写作指津]

写“雨的作文”,既可以从身边的雨声入笔,也可以联系古诗词中的雨着手,更可以描绘雨中的故事。下面的三项任务,就是本次作文的参照执行。

任务一,探访研究,走进雨世界。

仔细聆听过落雨的声音吗?曾经思索过雨的来龙去脉吗?注意到不同时节雨的变化吗?如果你的答案的否定的,那更应该从现在做起,在有雨的日子里,有意识的细心聆听,揣摩体会。要是天气暖和的牛毛细雨,我们也可以真正走进雨中,感受细雨的温情,体会雨中漫步的情趣。如果条件允许,我们更可以将不同时令季节、不同大小的雨声录制下来,慢慢的比较鉴别,欣赏体会。

任务二,搜集整理,品读雨韵味。

自古以来,人们对于雨的赞颂就没有停止过,从杜甫的《春夜喜雨》到汪国真的《江南雨》,从“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古诗吟咏到《风中有朵雨做的云》的今人演唱。关于雨的诗文资料浩如烟海,学会搜集整理吧,进新华书店,上图书馆,或者登录互联,在现在这个信息社会,只要你愿意做有心人,就不会没有地方淘金。搜集这些资料,再按照季节或者心情来分类整理,不仅可以净化我们的心灵,更能在作文时做到厚积薄发。

任务三,辨证分析,探访雨功过。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人们对于春雨无声无息滋润万物的赞叹。雨,既有“春雨贵如油”的珍惜和喜悦,也有暴雨成灾的疯狂和暴虐。滋润大地、解决干旱的是雨,提供淡水、净化空气的是雨,泛滥成灾、冲毁桥梁的也是雨。整理雨“功”和“过”的资料,并分析原因,提出建议,如合理开发、保护水土,高瞻远瞩、自然和谐发展等,为避免灾难的再次发生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名著撷英]

倾盆大雨从变黑了的天空里倾斜下来。这不是雨,而是乱响的、叫人站不住脚的倾泻下来的水,是狂暴的充满了旋卷的黑暗的水旋风,从四面八方倾泻下来。

——大雨,(前苏联)绥拉菲摩维支《铁流》

秋雨霏霏,飘飘洒洒。如丝,如绢,如雾,如烟。落在脸上凉丝丝,流进嘴里甜津津,像米酒,像蜂蜜,使人如醺,如梦,如痴,如醉。

——秋雨,郭宝林《八月,成熟的故乡》

傍晚时候,牛毛细雨下起来了。群众叫“箩面雨”。那雨像丝线一样细,像面粉一样轻,随着轻柔的春风,在天空中飘洒着,扬落着。有时候细起来像一阵薄雾,笼罩在柳林中、河面上、苇棵里。

——细雨,李准《黄河东流去》

[参考题目]

1、雨中漫步

2、四季雨声

3、风雨与诗词

4、风雨中,_________

第7篇:人教版九上20.《庄子故事两则》导学案(公开课用)

《庄子》故事两则导学案

课题:20、《庄子故事两则》 班级: 姓名: 成绩:_________

知识目标:

1、了解庄子及其思想;

2、积累文言实词与虚词,抓住关键词翻译课文。

能力目标:能够自主学习疏通文意;学习对比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能讲述故事,了解人物形象。

情感目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习古人淡泊名利的情怀与开朗机智的性格。 重点难点:学习对比手法,了解人物形象。

知识链接:

一、庄子和《庄子》

庄子(约公元的369~公元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庄子身处乱世,博学多才,家境贫寒而又有志节他不满现实,不与统治阶级合作,据传楚王曾以千金相邀为相,被其拒绝。庄子对后人的影响主要是《庄子》一书。 《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二、庄子故事

《庄子·秋水》中还有这样的故事:楚王打算让庄子做国相,派人去请他。庄子却借乌龟的故事表示,他宁愿在荒泽草野间过自由自在的生活。

三、庄惠关系故事

庄子送葬,经过惠子的墓地,回头来对他的随从说:“郢人在他的鼻尖上涂像蚊蝇翅膀那样大小的白粉,让匠石用斧子把白点砍掉。匠石挥动斧子呼呼作响,漫不经心地砍削白点,鼻尖上的白泥完全除去而鼻子却一点也没有受伤,郢地的人站在那里也若无其事不失常态。宋元君知道了这件事,召见匠石说:‘你为我也这么试试’。匠石说:‘我以前砍过,但是,我的搭档已经死去很久了。’自从惠子离开了人世,我没有辩论的对象了!”(《徐无鬼》节选)

教学过程

预习案

一、课前预习,导入新课。

1、了解庄子

庄子是 (朝代)人,名周,他继承并发扬了老子思想,是 家学派的重要的代表人物,世并称“老庄”。《庄子》是庄子及其后学所著。

2、生字词注音

鹓鶵( ) 醴( )泉 鴟( ) ....濠( )梁 鯈( )鱼 循( )其本 ...

3、准确而熟练地朗读课文。

二、自主学习,组内过关检测

1、理解重点词语。

惠子相梁( ) 或 ( )谓惠子曰 子( )知之乎 ...夫( )鹓鶵发于( )南海 安( )知鱼之乐 ...固( )不知子矣 请循( )其本 ..

2、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自己的话复述两则故事。(每组一个代表,随机抽取故事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案

思考讨论,合作探究:

1、在《惠子相梁》中,庄子用什么比喻自己?又用什么比喻惠子?请分别说明庄子和惠子是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了《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你认为庄子与惠子的辩论,谁胜出?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两则故事,比较庄子与惠子在思想、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认为庄子是一个怎样的人?他这种“无为”思想与淡泊名利的情怀在今天我们该如何看待呢?谈谈你的想法。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训练案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 __ ; ..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非梧桐不止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是鱼之乐也 ..

2、《〈庄子〉故事两则》,均选自 。庄周,是 (朝代)哲学家,是诸子百家中 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3、《惠子相梁》中比喻巧妙贴切,“鹓鶵”比喻 ________ ,“鸱”比喻 ______,“腐鼠”比喻 ,表现了庄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4、涵咏品味文章美点。

例: 情节出人意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物形象鲜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比喻巧妙贴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描摹生动传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秋水》译文】秋天的河水随着季节涨起来了,千百条江河注入黄河。水流巨大,两岸的水边,洲岛之间不能辨别牛马。于是乎河神欣然自得,认为天下的美景全集中在自己身上。他顺着河流往东走,到了北海,面朝东看,看不见水的尽头。于是乎河伯转变了原先欣然自得的面貌,抬头仰视海洋对着海神若感叹道:“俗话有这样一种说法:‘听到的道理很多,就认为没有谁比得上自己’,这话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呀。并且我曾听说过有小看仲尼的学问、轻视伯夷的仁义的人,开始我还不相信;现在我亲眼见到您的广阔无垠,我要不是来到您的面前就危险了。我会永远被有学识的人所讥笑。

上一篇:时代类抒情散文阅读下一篇:图案课程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