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趋势

2022-11-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趋势

浅析关于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新趋势及其特征的思考

摘 要:如今世界經济正是处在新旧动力转换时期,也是新旧力量变换阶段,具有 “三低、三失衡、三分化”具体特点。世界经济趋势特征在发生着不断变化,出现和发展了新兴经济体及产业,使中国经济及发展有新机遇和新方向。

关键词:世界经济;经济发展新趋势;经济发展特征

在2008年发生了全球金融危机,导致各国都开始实施贸易保护政策,出口贸易也受到了很大冲击,一些加工行业出现了生产过剩现象,给对各国经济的发展造成困难和打击。并且,如今世界经济格局在发展和变动,其发展趋势和特征给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机遇。如今的经济条件下,一些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的经济建设和发展,加深了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也为其发展做出了贡献,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遇到了非常可贵的机遇。

1、世界经济发展新特征

如今的世界经济发展趋势还存在“三低、三失衡、三分化”等特征,也就是经济增长速度低、利率低、通货膨胀低,这是三低;财政收支、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机制、经济贫富等三个失衡;经济增长的速度、经济货币政策、全球贸易格局等三分化。根据未来经济的发展趋势,使全球经济具有原有特征,同时也与时代发展相适应,具有新的特征。

1.1减慢了国际贸易的投资速度,弱化了原有国际经济动力

世界经济在不断发展,促进国际经济不断增长的动力主要有国际贸易和全球化投资。结合图1内容,详细分析和研究了最近几年的《世界经济形势分析报告》,减慢了国际贸易及国际投资的速度,弱化了国际经济发展速度[1]。分析图 1,2010 年到 2015年期间,国际出口贸易增率逐渐的出现了下降趋势。这个期间,增率时高时低,可是还是不能对国际贸易及投资出现弱化的趋势和事实:在2013年,出现了国际出口贸易量增率达到了3%,可是在2014年,又出现了下降,呈现的是2.50%;而在2015年,国际贸易增率比2014年有了提高,可是同期国际 GDP 增率还有些距离。2016年的报告分析当中,国际增率、国际贸易增率都与2015年增长幅度相当,也就是说,国际贸易和全球GDP的发展都出现了低迷状态,增速没有提升,国际贸易及投资的经济出现了驱动力弱化的趋势。

1.2发达经济体的发展遭受阻碍,发展中国家经济有了新的发机遇

从2008年发生了世界型全球化的金融危机,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经济不断壮大发展,加深了给全球经济发展的贡献,我国占据重要地位。可是受全球经济低迷的影响,发达经济体的发展受到阻碍和限制。新兴经济体崛起和发展,给发展中国家提供了良好的经济发展机遇。2013年,新兴经济体及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率是5.0%,可是发达经济体及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率只有1.1%。在2015年,二者间缩小了增长差距,可是二者增长差距还是超过了两倍。根据这些数据看,新兴经济体发展,给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提供了新机遇,如今的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必须要抓住这个机遇,加强创新经济的发展,推动国家经济的更好发展。

2、世界经济发展新趋势

如今全球经济都在发生变化,结合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和相应数据,高盛经济学家哈哲思团队对世界经济发展趋势进行了总结[2]。第一,全球的经济增长放缓了速度。从高盛全球当前活动指数(current activity indicator,简称CAI)看,2017年年底是5%,到2018年12月降到了3.4%。2011年,哈哲思引用了CAI对美国经济增长进行有效衡量。这些指数有劳动力、制造业、消费者等各项指标。第二,金融环境趋紧是导致经济走软的原因之一。根据高盛的统计,全球金融状况指数(FCI)在2017年的年底经济增长了0.4个百分点,而2018年的年底却降低了0.4个百分点。可是,如今的财政政策对经济更加具有支撑力。第三,很多国家在不断的改善其经济疲软情况,进而加快了国家薪资增长速度。特别是欧元区更严重。薪资的不断增长提升了通胀压力。第四,贸易紧张局势在不断加剧。美国特朗普政府实施的经济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开始是针对美国所有的贸易伙伴,可是后来开始慢慢的只针对中国。根据高盛分析,这些关税不能对全球经济增长有很大的直接影响。第五,以美联储为首的很多央行在不断加息,可是增长疲软及金融环境收紧对货币政策走向有一定的影响。美联储实施了四次加息,预示2019年会有鸽派转向,到2020年欧洲央行会增加加息风险。第六,增长动能在不断减弱,可是好像控制了全球经济风险。所以,针对美国经济衰退的风险,比起更多市场参与者,高盛显得更乐观,这是因为,对于整体经济及一些私营部门财政的不平衡感觉看有一定限度。高盛对中国经济的预期是“曲折减速”,并不是硬着陆。

3、新世界经济发展趋势下的经济发展

如今的国家经济形势很复杂,要想实现经济的高速稳定发展,各个国家和地区都要适应新的发展趋势,实施相应的服务经济,改变经济结构,实施改革创新,促进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提倡“一带一路”,实施经济多元化发展,增加我国经济在世界的影响力。

3.1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进入了服务经济时代

新的世界经济发展时期,我国的产业结构也发生变化。2011年的城镇化率达到了50%,到2015年达到56.1%;在2012年,我国的第三产业也就是服务业的增加值提升到GDP总额的45%,超过了第二产业,也就是加工制造业;到了2015年,作为第三产业的服务业增加值达到了54.1%,超过了第一、第二产业总和。所以,服务业开始慢慢地发展成为经济产业的主导,改变了产业结构,也显示着我国的经济到了服务经济时代。

3.2经济创新是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我国改革开放经历了30多年,如今的经济发展一定要进行自主创新,要对新兴经济产业特别是科技产业要加大扶持力度,提高产业技术升级,进行由引进现有发达国家技术向经济技术自主创新发展,打破经济发展的困境。比如互联网经济、高铁新技术等,是技术自主创新的良好示范[3]。在全球范围内,技术和经济的创新能有效实现经济空间的不断拓展。比如,乒乓球机器人可以实现在千分之一秒对击球时机和方向进行控制;先进磁共振设备,可以对人体全身每个脏器以最快速度扫描并做到成像更清晰。这些先进技术、服务、产品等,对市场进行深挖,促进新产业新模式的发展,改变人们的生活。众多领域的创新,中国经济市场和国际经济市场相适应,没有差距。中国的市场庞大,新产品企业的建设,有政府的支持,能够使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更快,使先进的技术可以为更多人服务。

3.3国际贸易中,中国经济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近几年,中国积极组织“一带一路”,已和沿线计划内60 多个国家进行了经济项目合作,根据预计,在2030年我国经济会有实质性突破,给世界经济增长做出贡献,进行国际经济贸易影响力有效扩大[4]。随着不断推进经济全球化发展,服务贸易逐渐变成国际贸易组成部分,也逐步成为世界各国经贸合作主要领域,给世界经济不断增长提供新能力。服务贸易有很大发展潜力和广阔发展前景,我们要抓住这个良好机遇,共同建设“全球服务、互惠共享”的未来。中国加强实施高水平改革开放,对多边贸易体制大力支持,會增加更多领域,进而对外资市场准入的有效扩大,建设一流的良好的营商环境。我国愿意和其他各国进行服务贸易深入投资合作,促使贸易及投资更便利更自由,促进经济全球更开放、普惠、共赢、包容、平衡。

3.4抓住“互联网+分享经济”新机遇

科技和经济高速发展,国际经济市场也在不断变化。互联网在全球发展,这是经济发展的新机遇。新世纪,网络新潮流给国际经济发展带来了更好机遇。经济市场如今竞争越来越激烈,要在互联网时代实施经济发展,一定要和分享经济相结合,促进现代经济的发展。分享经济是进行闲置资源的有效利用,利用社会劳动力。分享经济是这个时代的开始。如今的经济发展,不能没有经济共享,这是一种趋势,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途径。我们要把握这个新机遇,促进互联网、人工智能、实体经济的有效融合,在各种消费领域实施绿色创新经济发展途径。促进分享经济、人力资本服务、现代供应链等新领域的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发展动力。如今人们都开始使用支付宝、微信等扫码消费支付等形式,这就促进了一些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新经济发展速度。分享经济可以让不同阶层的人员都能赚到钱,也会让商家赚到钱,这是双赢的经济模式。在将来,还将会有更多新的互联网经济活动,可以使传统的旧的商业发生巨大改变,应用先进互联网技术和经济观念,促进国际经济的不断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和特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在不断的改变,世界各国的经济也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尤其是中国的经济,更是在不断进步和发展,这对国际经济会有更大的贡献,同时也会有更大的影响力。要加强发展各种新兴经济产业,更新经济结构,实施科学技术和经济技术的创新,要有效发展如今的“互联网+”的新型经济,实施经济模式的有效创新,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水平,这是促进国际经济有效发展和中国经济发展的有力保证。

参考文献:

[1]杨晓莉. 关于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新趋势及其特征的思考[J]. 现代营销(下旬刊), 2018(06):26.

[2]崔雁然. 关于当前经济金融形势的认识与思考[J]. 中国国际财经(中英文), 2017(21):257.

[3]于小静, 许璐, 黄鑫源, et al. 基于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的思考[J]. 科技经济导刊, 2018, v.26;No.643(17):232.

[4]倪晓峰. 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与新特征[J]. 纳税, 2018, 12(25):259+261.

作者:康国坚

第2篇:当今世界出版集团业务发展战略探析

近几十年来,技术的发展和业务的扩张使世界出版业发生了许多实质性的变化。例如传统的出版企业在称谓上改为报业、影视、娱乐、传媒、新媒体等;在业务上扩展为图书、报纸、杂志、广播、电影、电视、娱乐、信息处理、电子与网络媒体、印刷、发行、物流、服务与代理、俱乐部、网站等。据澳大利亚卡斯龙(Caslon)媒体资源分析机构统计,目前世界上涉及上述全部或大部分业务的就有320多个大型集团。其中,传统出版业务曾经是核心业务,而且现在其业务收入仍占很大比重的出版集团还有许多,如德国的Bertelsmann(贝塔斯曼)集团、Axel Springer(施普林格)集团,美国的McGraw Hill(麦克劳·希尔)集团,瑞典的Bonnier(鲍尼尔)集团,英国的Pearson(培生)集团、Reed Elsevier(里德·爱思唯尔)集团,加拿大的Thomson(汤姆森)集团等。

这些世界著名出版集团多数历史悠久,像瑞典Bonnier集团早在1804年就以开设书店和办报纸涉足出版业,并经几十年的努力于1834年成立了自己的出版社。同时期的德国Bertelsmann集团的创始人开始以印刷出版圣经为主要业务,并于1835年成立了出版公司。比它们晚一些的美国McGraw Hill集团由其家族创始人通过购买《美国铁路用品》杂志也于1884年踏足出版业,并于1899年成立了McGraw出版公司。在这两个多世纪里,人类社会历经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风云变幻,然而沧海桑田,这些出版集团不仅没有在如烟岁月中消逝,反而历经坎坷,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从一个个小小的出版公司发展成当今拥有上百亿美元资产的世界出版巨头。

本文将通过商业史实和数据,探析当今世界著名出版集团业务发展战略的主要特征和实质,以期能为我国出版业的发展提供一些可借鉴之处。

一、 业务创新战略

1.业务创新的纵、横路径

从这些的出版集团的业务发展史来看,伴随着社会文化的进步、技术条件的发展和人们需求的变化,它们以一种开放的思维方式预测出版业未来发展方向,不断催生业务发展新思想,推出革新性的新产品和新服务,逐步形成了符合自身发展特点的业务创新路径。

业务创新基本上沿着纸媒体(如图书、报纸、杂志)→电子媒体(如广播、电影、电视、音乐)→信息媒体(如数据库、电子出版物、网络)→媒体服务(包括IT服务、客户服务、信息处理服务、媒体业务综合解决方案等)这一纵向路径发展。同时,在这一纵向路径中,每类业务群都有自身的产品创新且种类繁多,形成横向发展路径。

据德国法兰克福图书博览会(Frankfurt Book Fair)的公开统计数字显示, 2004年参展该博览会的产品品种数量达到350 619种,其中新品种为104 566种;产品类型包括图书类、地图类、报刊类、日历(海报和明信片)类、活页书类、图书艺术(装帧、图片、绘画、雕刻)类、音像产品(音像图书)类、视频类、电影产品类、CD-ROM类、DVD产品类、游戏产品类、软盘类、软件类、网络产品类、电子图书类、与出版业相关的设备产品类等。这些数据可以表明当今世界出版集团业务发展路径的长度、广度和深度已经达到了非常可观的程度。

2.业务创新的效益

根据业务创新的纵向路径,可以把世界著名出版集团的总业务群划分为四类次级业务群,即第一类纸媒体业务群,第二类电子媒体业务群,第三类信息媒体业务群,第四类媒体服务业务群。通过各类业务群的收入及其占总业务群收入的比例,就可大致判断业务创新给这些大出版集团带来的经济效益及其在发展中的地位。图1是几大出版集团2004年财务报告中各次级业务收入在总业务收入中的比重(单位:百万美元)。

比较这些出版集团总收入就可看出:业务创新领域越广越深,获得的经济效益就越多,发展的实力越强。

3.业务创新战略的实质

业务创新战略符合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适应了消费者市场的需求规律,因此它是这些出版集团获得更多巨额利润和巩固竞争地位的根本。正像德国Bertelsmann集团现任CEO ,Gunter Thielen 博士所说:“纵观我们的悠久历史,我们已经学会,只要在我们的事业里采取了非传统的战略和创造性的方法,就会取得显著的成功。”

事实上,这是一种“扬弃”的经营哲学,即新兴的业务群可以刺激老业务群的市场需求进一步扩大,并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同时,新老业务群的资源可以相互整合,从而达到资源利用的最优化。

这种战略给出版业的发展带来了活力和动力,引领了出版业市场新的消费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尤其是以“信息”为概念的业务群的发展,使出版产业在信息经济时代仍占据主要的地位。

当然,新业务群的不断产生导致了企业规模的扩大及企业核心业务的变化,使企业的发展方向、资金需求和组织管理成了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同时,对传统出版业的交易规则和方式提出了挑战,使技术的投资、版权的归属、印刷的方式、贸易的手段以及获取的方式等都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因此需要实施其他战略来适应这些新情况。

二、 多元化业务体系与“三维”业务结构战略

1.多元化业务体系的特征及其意义

世界著名出版集团经过上百年的业务发展和变革都构建了完善的多元化业务体系,树立了牢固的品牌业务资源优势,形成了极具竞争力的核心业务。表1是这些出版集团核心业务体系的组成及其品牌业务的代表。

从表1中可以看出这些出版集团业务体系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

第一,多元化的业务体系涵盖了“大媒体业”的各个业务领域。包括图书、报纸、杂志、广播、电影、电视、娱乐、信息处理、电子与网络媒体、印刷、发行、物流、服务与代理、俱乐部、网站等。

第二,在多元化业务体系的构成中,每类业务都有资源优势突出的品牌业务代表,成为业务体系中的核心业务。

第三,业务体系的划分有两种模式:一种模式是按媒体类型分为传统出版业务、多媒体出版业务、网络出版业务以及产业链其他业务,如德国Bertelsmann集团、Axel Springer集团,瑞典Bonnier集团;另一种模式是按专业领域整合为“出版业务+信息业务”,如英国Pearson集团、Reed Elsevier集团,加拿大Thomson集团,美国McGraw Hill集团。

第四,多元化业务体系以各种不同模式构建了完整的研、产、供、销、服务的出版业务链。

这种多元化业务体系及其品牌业务是这些出版集团长期业务发展的结果与结晶,是它们业务快速扩张的基石,也是它们立于不败之地的核心竞争力。

2.“三维”业务结构的布局及其意义

由于出版业本身的发展和变革,尤其是最近20年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促使其业务内涵与外延深化和扩展,经营模式发生了质的变化,加之世界经济全球化和政局的稳定,世界著名出版集团都在媒体产业内部形成了多元化、业务链化、市场全球化的 “三维”业务布局结构。图2是世界著名出版集团在理想状态下的“三维”业务布局结构图。

在业务布局的纵向结构上,出版集团先后建立了图书、报纸、期刊、广播、电视、娱乐、信息处理、网络媒体等多元化业务领域。

在业务布局的横面结构上,出版集团针对具体的业务领域构建了独立的由研、产、供、销等企业形成的完整、循环、流畅的产业链,进一步保证产品业务领域的市场化,更好地实现企业经营的目的。同时也为企业多元化发展提供了平台。例如,美国McGraw Hill集团在图书出版业务领域形成了完整的印刷、发行、物流、服务、俱乐部、网站等环节的出版产业链。

在业务布局的空间结构上,出版集团业务的目标市场虽然具有针对性,但没有一个集团放弃国际市场的扩张,而且近十年来多数出版集团在国际市场的收入已远超过国内市场。

这种“三维”业务布局结构可以使这些出版集团快速发展、整合和创新各种业务,各种业务也互为平台,业务提升速度和规模得到空前的发展,赚取了巨额利润。

三、 与信息时代同步的业务发展战略

1.主要战略内容

信息时代给出版业带来了无限机遇,各出版集团虽然面临着各种挑战和失败,但建立以“信息”为核心概念的新业务群、将传统出版业务向“信息”出版业务转型以及适应信息时代的业务经营模式已是业务发展战略的重中之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第一,加快以“信息”为核心概念的新业务群的发展速度,提高新业务群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重。图3是瑞典Bonnier集团1989年至2003年信息化产品业务收入的变化趋势(单位:百万瑞典克朗)。图4是一些世界著名出版集团2004年以“信息”为概念的新业务收入在全部业务收入中的大致比重(单位:百万美元)。

第二,加大网络媒体、e-book、网络出版、企业门户网站、电子商务及软件系统等方面的研发和建设力度。

这种与信息时代同步的业务发展战略已经给这些出版集团带来了丰厚的经济回报,也增强了企业竞争力,同时推动了出版业的实质性的变革。

2.信息化发展战略对出版业的变革

在这些出版集团的业务创新进程中,有一个明显的趋势就是产品业务信息化。目前,产品信息化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以电子媒体或网络为载体,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与设备提供出版内容和附加服务。这种信息化产品业务的发展一方面源于出版业的业务实质,即提供信息内容;另一方面源于在技术变革的支持下可以满足更加多样化和更高层次的市场需求。这种信息化产品业务与传统出版物业务的本质区别是大大降低了产品受众的时、空和量的限制。当然,从出版企业角度看,要重新考虑这类产品的成本与利润、定价、付费方法、生产方式、版权管理、技术、库存与维护管理等相关问题;从读者角度看,要考虑如何使用这类产品、使用的便捷程度及兴趣大小等。

与此同时,信息化产品业务的快速发展已经导致传统出版业务和新兴出版业务融合得越来越紧密,甚至出现“二合一”的局面。如Pearson 、Reed Elsevier、Thomson及McGraw等集团已渐渐地将大部分传统出版业务融入以提供信息服务为概念的新型业务中。当然,这种融入不是抛弃了传统出版业务,而是在保留传统出版业务精华的基础上,使其信息化。

另外,在出版业务中广泛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也同时变革了传统出版业的生产和经营管理模式。例如,网站对选题组稿业务,文字处理软件、信息检索服务、内容管理系统(CMS)对编辑加工业务,网络媒体、e-book、“按需出版”(POD)对出版印制业务,网络营销、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对市场营销活动,供应链管理系统、现代物流信息技术对销售与物流,系统集成对出版生产流程模式,ERP系统对出版业务的管理模式,电子商务对出版业务的经营模式等方面的广泛和深刻的变革趋势已经十分明朗。这些出版集团大力推行的信息化发展战略将会快速地变革出版业务的生产流程和经营模式,使得传统出版业向知识经济产业转型,并融入信息经济时代快速发展的大潮之中。

作者:李冬梅

第3篇:当今世界经济棋盘上的“三国演义”

〔摘要〕当今世界经济棋盘上正在上演“三国演义”,美国、欧洲和新兴经济体为主角,其他集团为配角。美国次贷危机引燃金融危机祸及全球,美国屡败屡战,目前呈现复苏趋势,但存在高度不确定性。金融危机引爆欧债危机火药桶,欧元区屡战屡败,如果没有“特殊疗效”,欧债危机无解。对此,笔者提出要全面考虑政治、社会和自然等因素对经济的影响,并从哲学角度再看世界。最后,讨论了当今世界经济金融形势下中国怎么办的问题。

〔关键词〕世界经济;金融危机;欧债危机

一、“三国演义”中的主角和配角

当今世界经济棋盘上正在上演“三国演义”,美国、欧洲和新兴经济体为主角,其他集团为配角。

1美国

美国的历史如果用美国地标来表示,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独立战争“落基山奠基阶段”,先贤奠基,奠定了符合美国国情的体制基础。这一阶段落基山还属于墨西哥,美国只是阿巴拉契亚山东边的13个州。美国体制的核心为“一法、两院、三权和四制”。“一法”是宪法;“两院”是参众两院;“三权”是立法、司法和行政,现在有专家提出“三权”实际上是华尔街金权影响控制下的“三权分立”;“四制”是联邦制、多党制、总统制和任期制,由此形成国家利益与风险防范的制约平衡机制。

(2)从建国到一战“尼亚加拉瀑布式的前进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有五件大事:以南北战争为标志的国家统一、西部开发、领土扩张、工业革命和海外侵略。美国的领土扩张可以概括为:“抢”、“买”和“连抢带买”。一是“抢”,通过墨西哥战争,抢占现在的加利福尼亚、内华达、科罗拉多、亚利桑那、犹他和新墨西哥等大片土地。二是“买”,利用拿破仑和英国开战之际,用1500万美元买下路易斯安那21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美国国务卿西沃德用700万美元买下阿拉斯加。三是“连抢带买”。例如佛罗里达曾是西班牙的殖民地,美国趁西属美洲独立战争之际,把佛罗里达“连抢带买”归为己有。通过“抢”、“买”和“连抢带买”,美国领土扩张到今天的940多万平方公里`。

(3)从一战到二战“密西西比河式的前进阶段”。这一时期出现经济大萧条,进入曲折发展阶段。经济大萧条造成纽约证券交易所的股价平均由250美元跌到60美元,5000多家银行破产,1/3的工人失业。经济大萧条是如何解决的呢?一是罗斯福首先采取应急措施,稳定人心,然后推出罗斯福新政,包括整顿银行业、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等。二是借用外力,即通过二战渔利,,当时美国的工业占西方发达国家的60%,外贸占世界的33%,黄金储备占世界的70%,钢产量是苏联和英国的5倍,石油产量是英国的15倍、苏联的75倍。实际上经济大萧条的根本解决办法是二战。

(4)从朝鲜战争到金融危机“两大洋(太平洋和大西洋)波浪式的涨潮阶段”。这一阶段总的趋势是涨,但前30年以退为主,主要有三件大事: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和“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30年也有三件大事:里根主义、苏联解体和资讯革命。从近30年看,美国经济有五个作用力:利用广场协议压制日本;利用亚洲金融危机打垮“四小龙”、“四小虎”;发动科索沃战争动摇欧元;兴起资讯革命领先全球;实行宽松政策刺激经济。有作用力就有反作用力,即“911事件”、安然事件和由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

从历史的大背景看,经济大萧条是美国历史的第一个反向转折点,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和“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是第二个反向转折点,金融危机是第三个反向转折点。

2欧洲

(1)地理的欧洲。欧洲有10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7亿多人口,45个国家。从地理构成看,即二个腹地东欧、西欧。三个岛屿,主要包括大不列颠岛、爱尔兰岛和冰岛。四个半岛,北边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主要包括芬兰、挪威和瑞典;南边巴尔干半岛,主要包括希腊、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和前南斯拉夫;往西是意大利的亚平宁半岛,再往西是伊比利亚半岛,主要包括西班牙和葡萄牙。

(2)历史的欧洲。史学界对此有不同看法,可以将其划分为古代欧洲、近代欧洲、现代欧洲和当代欧洲。古代欧洲从古希腊到中世纪,这期间可以划分为古希腊、古罗马和中世纪三个阶段。近代欧洲从文艺复兴开始,也有学者从生产力的角度认为从地理大发现开始。现代欧洲从一战开始,也有学者认为从英国工业革命开始或从法国大革命开始。当代欧洲从二战结束开始,也有学者认为从苏联解体开始。

(3)政治和经济的欧洲。欧洲联盟(简称欧盟)现有27个成员国,总部设在布鲁塞尔。欧盟是一个集政治实体和经济实体于一身,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区域一体化组织。除俄罗斯外,主要欧洲国家都包括在内。此外,1985年法国、德国、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五国在卢森堡边境小镇申根签署《申根协定》,目的是取消欧洲国家相互之间的边境检查,并协调对申根区之外的边境控制,现有26个成员国。

(4)军事的欧洲。1949年美国与英国、法国等12国在华盛顿签署《北大西洋公约》,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目的主要是防范苏联。1956年苏联牵头成立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华约已解散,北约也就没有实质存在的必要。北约现有28个成员国,成员国不局限于欧洲,美国、加拿大和亚洲的土耳其等都是其成员国。

(5)货币的欧洲。欧元区现有17个成员国,其成立的出发点是希望通过欧元把欧洲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欧元区大体分为三个层次,核心层是德国和法国两大发达国家,紧密层是意大利、西班牙、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奥地利和北欧等较发达国家,边缘层、外围层是希腊、塞浦路斯、马尔他、斯洛文尼亚和斯洛伐克等小国。2011年欧元区GDP总额13万亿美元,占世界的20%,贸易总额11万亿美元,占世界的29%。

3新兴经济体

新兴经济体在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主要是指“四小龙”、“四小虎”,现在广义上是指“金砖五国”、东南亚、韩国、海湾六国、土耳其和墨西哥等,而狭义上是指“金砖五国”。2011年“金砖五国”GDP总额13万亿美元,占世界的19%,贸易总额6万亿美元,占世界的15%。其中,中国GDP总额世界第二,出口总额世界第一,进口总额世界第二,贸易总额世界第二,外汇储备总额世界第一。

新兴经济体即GDP快速增长的发展中国家,其发展阶段一定意义上介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其主要特征:一是利用人口优势或资源优势实现赶超,例如中国、印度主要利用人口优势,巴西、俄罗斯利用资源优势。二是经济硬实力快速发展。三是经济软实力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新兴经济体发展中面临一些共同问题:一是发展的持续性问题。二是通货膨胀的压力。三是结构调整问题。四是经济软实力不足。

二、美国次贷危机引燃金融危机祸及全球

1金融危机祸及全球

美国从格林斯潘时代开始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刺激了房地产行业的快速发展。但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泡沫集聚膨胀,种下次贷危机的种子。泡沫破裂导致新世纪公司率先破产,2007年4月次贷危机开始,2008年9月进一步演变成金融危机。统计数据显示,金融危机导致2008年全球股市蒸发35万亿美元,全球不动产损失30万亿美元,银行呆坏账损失数额巨大,主要经济体对银行注入的救市资金多达26万亿美元,全球破产企业不计其数,失业人数2000多万人。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测算,金融危机后世界总失业人数多达2亿人。

2美国屡败屡战

2007年4月新世纪公司申请破产保护,美国次贷危机正式拉开帷幕。2007年8月美国被迫放弃实施两年之久的货币紧缩政策,进入“降息”周期。2007年12月起,美联储与欧洲央行开展国际联合援助行动。2008年2月布什签署1680亿美元经济刺激法案。2008年3月美国联合西方九国向市场注资2000亿美元救助贝尔斯登。2008年7月美国财政部和美联储宣布救助“两房”措施,2008年9月政府接管“两房”。2008年9月救助美国国际集团(AIG)。2008年10月推出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7000亿美元金融救援计划。2009年2月实施“金融稳定计划”,规模为15万亿至2万亿美元。2009年2月实施“2009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减税增支7870亿美元。2010年11月推出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QE2),购买6000亿美元中长期国债。2011年9月推出“扭转操作”政策(QE25),美联储将4000亿美元短期债券置换为长期债券以压低长期利率。

3经济呈复苏趋势,但存在高度不确定性

现在美国经济复苏正处于正反方博弈的过程中。从正方看,主要是就业。失业率由最高时的100%降到2012年4月的81%。但5月又反弹到82%。从反方看,主要是房地产、消费、出口和债务等方面仍然存在较大问题。所以,目前美国经济呈复苏趋势,但存在高度不确定性。

三、金融危机引爆欧债危机火药桶

欧债危机爆发后,欧元区屡战屡败。如果没有“特殊疗效”,欧债危机无解。欧债危机火药桶爆炸再祸全球,影响全球经济复苏。

1欧债危机是如何点燃的

内因是变化的根据。二战后欧洲实行高福利政策,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产业外流到劳动力便宜的新兴市场,造成欧洲产业空心化,税收收入减少,税收收入低且要实行长期形成的高福利政策,只能发行债券。因此,债务雪球越滚越大,超过了“两条红线”:一是债务余额/GDP超过60%。二是财政赤字/GDP超过3%。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金融危机引发欧洲银行业出现问题,为解决银行业的问题,便增加债务。欧元区实行统一的货币政策和差异化的财政政策,在欧元区统一的货币政策下,各国不能自主选择各自的货币政策,但又各自实行差异化的财政政策,各国债务没有硬约束。2009年12月评级机构下调希腊债务评级,引爆欧债危机火药桶,并且一发不可收拾,欧债危机发展到今天愈演愈烈。

2金融危机引爆欧债危机的十道冲击波

第一波,2008年11月冰岛和爱尔兰等国银行系统率先显露风险苗头,冰岛一度面临国家破产,这是欧债危机的前兆。第二波,2009年12月评级机构接连下调希腊主权信用评级;2010年4月希腊负债高达3000亿欧元,正式向欧盟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申请救助,欧债危机正式爆发。第三波,2010年11月爱尔兰正式申请救助。第四波,2010年12月评级机构下调西班牙等多个欧洲国家的主权信用评级,欧债危机再掀高潮。作为欧元区的第四大经济体,西班牙的影响程度比希腊大很多。第五波,2011年4月葡萄牙向欧盟请求救助。第六波,2011年5月评级机构下调意大利、比利时主权信用评级展望,欧债危机全面恶化。意大利是仅次于德国和法国的第三大经济体。第七波,2011年9月评级机构下调法国部分银行的信用评级,法国是欧元区第二大经济体,危机开始向核心国家蔓延,并且越来越严重。第八波,2011年11月法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攀升至38%,创下欧元问世以来最高纪录,欧债危机进一步向欧元区核心国家深度蔓延。第九波,2011年12月国际评级机构标准普尔公司将包括德国和法国在内的15个欧元区国家主权信用评级列入“信用观察名单”,最核心的德国也被卷入其中;2012年初标准普尔公司又宣布下调欧元区9个国家的信用评级。2012年欧元区需要偿还的公共债务规模已高达15万亿欧元。第十波,2012年5月以来,法国大选奥朗德上台,德国默克尔地区首选失败,民众支持率跌至近50年来最低。希腊三大政党组阁失败,民众开始挤提,局势恶化。法国陷入停滞,意大利和西班牙陷入衰退。

3欧元区屡战屡败

面对十道冲击波,欧元区被迫应战,但十次大规模的救助都没有取得好的效果,可谓是屡战屡败。第一战,自2009年12月欧元区各国纷纷出台增税、财政紧缩等措施。第二战,2010年4月欧盟与IMF商定7500亿欧元救助计划。第三战,2010年5月欧盟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立欧洲金融稳定机制(EFSM)和欧洲金融稳定基金(EFSF)。第四战,2011年11月欧盟成员国财长会议通过850亿欧元爱尔兰救助方案。第五战,2011年12月和2012年3月欧洲央行两次动用欧洲版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长期再融资操作”,分别为欧洲金融机构提供两个5000亿欧元左右的流动性。第六战,2012年3月欧盟峰会决定建立永久性的援助机制“欧洲稳定机制(ESM)”。第七战,2012年3月欧盟二十五国签署“财政契约”,要求约束财政。第八战,2012年3月30日欧元区17国财长会议达成协议,决定将欧洲稳定机制(ESM)规模从现有的5000亿欧元扩大至8000亿欧元。第九战,2012年5月欧盟召开特别峰会,但对解决希腊债务及欧元债券等问题无果而终。第十战,2012年5月28日向希腊四大银行注资180亿欧元;2012年6月9日向西班牙提供1000亿欧元银行救助贷款。但欧元区危机应对机制实质上仍在加重成员国债务负担。目前,欧元区成员国平均债务总额与政府财政收入之比已超过150%,处于近10年来最高水平,希腊和意大利更是高达350%和250%。冰岛、拉脱维亚、捷克、希腊、葡萄牙、爱尔兰、西班牙、意大利、荷兰和罗马尼亚等国家政府先后倒台。

4欧债危机无解

欧洲人口老龄化问题导致产业空心化,进而税收收入下降,财政增支困难,在长期形成的高福利政策下,只能发行债券,债务雪球越滚越大。此外,由于财政政策差异性和货币政策统一性的矛盾,各国财政赤字难以通过债务货币化的方式解决[1]。“欧洲之解”在体制上或进,即成立“欧罗巴国”,或退,即解体。但欧盟各国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政治地位,因此很难升格为“欧罗巴国”;同时,退的可能性也很小。在技术上唯有发生“新技术革命”或有一解,但这对解决欧债危机都不是一日之功,可谓远水不解近渴。

目前欧债危机尚处于主权债务危机的第一阶段,接下来将进入银行业危机的第二阶段。主权债务危机发生后,银行减记,例如希腊减记50%,贷10000亿只还5000亿,银行资产受损,融资能力下降,然后必然惜贷,不敢轻易贷款。银行不能贷款,实体经济必然受到冲击,银行业危机进一步发展就是实体经济危机。所以欧债危机不但无解,而且还刚刚开始。

四、全面考虑政治、社会和自然等因素对经济的影响

1大选年的变数

2012年有7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大选,5个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中的4个要发生首脑更替,这是二战以来最大的一次变动。例如法国奥朗德上台,提出要改变原来萨科奇和默克尔达成的协议,这意味着要重新调整原来的救助政策,必然会对经济带来新的影响。美国大选,共和党罗姆尼作为候选人已成定局,将和奥巴马竞争总统,竞争的重要内容是经济复苏。美国历史上,如果大选年失业率高于8%,总统还没有能实现连任的。2012年一季度美国失业率为82%,为降低失业率必须刺激经济,刺激经济的办法是推出“量化宽松”政策(QE3)。因此,大选年的影响不仅是政治本身,也会给经济带来很多变数。

2社会动乱的变数

老的乱局:巴以(巴勒斯坦和以色列)问题;伊拉克问题;阿富汗的塔利班和巴基斯坦的塔利班;虽然本·拉登已死,但基地组织还存在;印巴克什米尔争端;前南斯拉夫战争后遗症;俄罗斯车臣问题,俄罗斯与格鲁吉亚的南奥塞梯问题;英阿的马岛(阿根廷称马尔维纳斯群岛,英国称福克兰群岛)争端;日俄(日本和俄罗斯)北方四岛争端;西班牙埃塔组织;英国、爱尔兰北爱问题等。

新的乱局:叙利亚和西亚北非局势;朝鲜局势;伊核和海湾局势;菲律宾及黄岩岛问题;索马里海盗;颜色革命;南北苏丹问题;欧美游行示威;马里、几内亚比绍政变;西非绑架事件等。此外,在菲律宾及黄岩岛问题上,《环球时报》社论指出,中国应该给菲律宾一个明确的教训[2]。南海是中国的,这没有什么争议。对此,中国应采取强硬外交政策,打退菲律宾,保卫黄岩岛。

3自然灾害的变数

近年来,地震、海啸、火山爆发、洪水、台风、飓风、沙漠化、石漠化、沙尘暴、冰冻、雹灾、高温干旱和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表明人与自然的矛盾已经成为世界的主要矛盾。此外,我们不能否认外星文明的存在。外星对地球冲击的严重性,人类还没有完全认识到,这个问题未来可能是人类最大的问题。大国政治家要负起责任,考虑全人类的安全与生存问题,共同面对人与自然的矛盾,实现宇宙文明与地球和谐发展。

4美国重返亚太的战略调整包含政治、经济双重目的

一方面,在政治上、军事上制衡中国。最近希拉里和帕内塔都提出美国的战略重心将转移到亚太地区,其60%的军舰部署在亚太地区,2012年以来已经在中国周边搞了七次军事演习。作为苏东解体后美国近20年来的第三次战略调整,其重返亚太的目的是遏制中国崛起。其他国家对美国已不构成主要威胁,而面对越来越强大的中国,美国要加固其三大岛链。对此,美国准备在澳大利亚的达尔文、新加坡等地建立新军事基地,并在印度和越南等地积极活动,以形成针对南海的更大的岛链。另一方面,美国在经济上并不看好欧洲。美国本来对欧洲一体化就不看好,对欧元也不买账,发动科索沃战争就包含动摇欧元的因素。金融危机引爆欧债危机火药桶,目前欧债危机比金融危机更严重,所以美国在经济上并不看好欧洲,提出重返亚太战略。

五、从哲学角度再看世界

统计数据显示,全世界70亿人口,其中80%的人有宗教信仰。宗教不管其世界观是唯物还是唯心,但其抑恶扬善,这对社会稳定有好处。人之所以为人就是有信仰。人没信仰,就如同动物。人可以有不同的信仰,但不能没信仰。所以,我主张建立一门“信仰学”,同时要研究学习哲学。

哲学不解决任何具体问题,但学好哲学可以帮助你解决所有问题[3]。关于哲学,教科书上有很多定义,例如“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方法论”。毛主席对哲学做出如下概括,“自从有阶级社会以来,一共有两门科学,一门是自然科学,一门是社会科学,哲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概括和总结”。但把“自从有阶级社会以来”改为“自从有人类社会以来”,则更为准确。下面我们跳出现实社会这些纷繁复杂的具体事务,从哲学角度再看世界。

第一,从矛盾依存角度看,矛盾双方无不以对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前提条件。现在前苏联、华约解体,一方不存在,另一方北约虽然表面还存在,但实际已没有多大意义,所以美国要重返亚太。第二,从主要矛盾角度看,如果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矛盾,必有一个是主要矛盾,决定着事物的性质。现在世界经济错综复杂,但美国、欧洲和新兴经济体是世界经济棋盘上的主要矛盾。第三,从矛盾转化角度看,矛盾双方无不依据一定的条件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虽然美国、欧洲软实力、科技实力还很强,但总体上在走下坡路,而新兴经济体开始走上坡路。第四,从量变质变角度看,全球危机先是量变,新兴经济体在与美国、欧洲的经济较量中,每一次危机双方都要互相上下一个台阶。从长远看,必然发生质变,改变世界秩序。第五,从波浪式变化角度看,这种变化不是直线型的,变化中将不断出现反复。第六,从相互联系角度看,应该从经济、政治、社会、自然和宇宙等方面看问题,要全面联系辩证观察,不能就事论事。第七,人类要理性选择,谁也不能独善其身,需要“道”的大智慧。因此,在金融危机、欧债危机问题上,需要“道”的大智慧,认识到“地球村”是安危与共,一损俱损,要谋求全球共赢,特别要防止矛盾转移。

六、中国怎么办

1大处谋势,小处谋子

前些年有个电视专题片《大国崛起》,讲的是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和美国9个国家交替成为世界大国的过程。这其中,有幅员辽阔的泱泱大国,也有巴掌大的蕞尔小国,例如荷兰、葡萄牙,何以能在500年间交替成为世界大国值得我们深思。这9个国家的共同点是:以国家强盛为目标;以变革体制为前提;以对外开放为先导;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国民教育为基础;以精神文化为支撑;以精英人物为骨干;以有为领袖为表率。不同点是:政体上既有君主立宪制,也有共和制,英国、荷兰、西班牙和日本是君主立宪制,其他国家是共和制;经济体制上既有市场经济,也有计划经济,例如前苏联;对外开放上既有照搬他人,例如彼得大帝,也有立足自身;推行手段上既有温和方式,例如英国“光荣革命”,也有强硬方式,例如法国大革命;国家统一上既有以经济手段为主的,例如德国取消关税,建立关税同盟,也有以武力手段为主的,例如美国南北战争。这9个国家的成功经验可以概括为:抓住历史机遇;立足本国国情;学习他人之长;培育人才为本;精神物质并举;坚持变革创新;政策刚柔有度[4]。同时,也有一些落伍失败的教训。有的昙花一现,丧失机遇,例如葡萄牙、西班牙;有的一味恃强,激化矛盾,例如彼得一世;有的体制僵化,不思改革,例如前苏联;有的诉诸武力,对外扩张,例如拿破仑、希特勒。

在国际舞台上,大处谋势,小处谋子,重在安内,兼顾攘外,既要韬光养晦,也要积极有所作为。在世界大格局里,最重要的是处理好中美关系。中美关系是对立统一规律在国家间关系上的典型反映,中美关系的常态是既和又斗[5-6]。

2中国的金融定位

金融硬实力的平面扩张是金融大国的标志,金融软实力的立体提升是金融强国的标志。衡量金融硬实力的十个指标:金融资产规模、经济货币化程度、经济金融化程度、股票市值、资本实力、金融机构数量、金融从业人数、外汇储备、市场规模和金融业增加值。例如2011年底中国金融资产规模156万亿元,如果不考虑物价因素,相比1978年的1100亿元,增长1400多倍。英国《银行家》杂志对世界1000家大银行进行排名,其中,中国有101家。经济货币化程度,也就是M2/GDP,1978年为16%,1993年为100%,2011年为180%,高于世界大多数国家。中国股票市场从无到有,2010年底沪深两地股票市值215万亿元,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市值位居世界第六、亚太第二[7]。2011年底全国城镇银行业金融法人机构近3800家,城乡营业网点突破20万个,是30年前的10倍。1978年中国外汇储备只有十几亿美元,现在外汇储备32万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一。金融业增加值,目前是1978年的350倍,年均增长10%。上述指标体现了中国的金融硬实力,所以中国现在是金融大国。但中国金融软实力明显不足,主要体现在:一是金融创新适应不了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的需要。二是金融市场的深度不够。三是金融企业的治理机制不完善。四是法律环境和社会信用环境等金融发展环境有待改善。五是金融监管机制需要不断改进。六是金融国际化程度不高。七是金融人才配置不平衡,高级金融人才缺乏。八是金融文化建设滞后。九是金融理论建设滞后。十是金融国际环境有待改善。目前在国际事务中,一些对中国不利的规则、惯例总体上还没有改变,中国的金融话语权不高,金融软实力明显不足[8]。因此,中国要实现由金融硬实力平面扩张的金融大国向金融软实力立体提升的金融强国转变。

3中国金融问题的简要评述

目前中国面临十大金融问题。一是通货膨胀和货币政策问题。二是金融体制改革问题,特别是最近的温州金融改革实验区问题。三是体制内的金融风险问题,例如银行、证券和保险体制内的风险问题。四是体制外的金融风险问题,例如准金融、担保公司和非法集资等。五是外汇储备问题。六是银行利润、收费问题。七是股市问题。八是监管问题,例如巴塞尔协议Ⅲ还有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九是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问题,例如农村金融、中小企业融资难等问题。十是利率市场化问题。下面重点围绕五个问题展开讨论。

(1)温州金融改革实验区问题。温州金融改革实验区共确定12项任务,其中比较重要的有:一是规范发展民间融资。二是加快发展新型金融组织。三是研究开展个人境外直接投资试点。四是创新发展面向小微企业和“三农”的金融产品与服务。改革有其必要性和合理性,温州有可能迎来金融改革发展的新波峰。中国金融改革30年一直是波浪式前进,这30年有波峰也有波谷。中国30年的波浪式前进中隐藏着三组博弈:中央金融安全性和地方金融冲动性的博弈;整体金融安全性与单体金融冲动性的博弈;国家金融安全性和国际金融冲击性的博弈。温州金融改革起步后,必定有一大批省市会跟随效仿,倒逼中央。面对这种形势,一定要采取审慎的态度,改革发展和监管一定要同步,防止波峰后出现大的波谷。

(2)银行利润问题。从正方观点看:第一,银行盈利从根本上说是好事,银行盈利财政才能增收,才能补充资本。第二,银行盈利是改革的成果。一方面,银行盈利是企业改革的成果,企业效益好,银行才能盈利。另一方面,银行盈利是银行改革的成果,银行经营管理效率提高,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才能增加利润。第三,银行盈利是资产质量改善的结果。过去不良贷款率高,利润大都用于冲销不良资产。不良贷款率高的原因非常复杂,首先是融资结构不合理。间接融资占主导,直接融资所占比例很低,间接融资曾经占90%多,现在占80%多。此外,还有很多政策性因素,例如,工商银行受企业破产倒闭、纺织业限产压锭和煤炭业限产压井的影响,出现很多不良贷款;中国银行受外贸体制改革影响,农业银行受供销体制改革影响,建设银行受盲目建设、重复建设影响,再加上以及自身管理的问题。第四,统计数据显示,中国银行业的利差与国际水平相比并不高,甚至还要低。中国银行业的利差大约为27%,美国为35%,德国为28%,印度为35%,巴西为80%,俄罗斯为70%,OECD国家为25%。第五,银行中间业务的收费总体合理。有明确规定的,总体上是按照规定收费。市场议价部分是按照市场规则办事,如果买卖双方不同意,收费也无法实行。从反方观点看:第一,银行利润高于社会平均利润率。社会平均利润率大约为10%,银行利润大约为20%。第二,中国收入差距大,低收入群体占多数。也就是说,从收费方来看,中国的银行利润已同国际“接轨”,但从付费方来看,在物质上和心理上难以接受如此高的银行利润。对此,可以参考累进税的办法,采用差异化收费方式解决这一问题。第三,中小企业贷款难、贷款贵。这其中不乏“倒手加价问题”,即银行贷给大企业,大企业的财务公司再倒手,社会上的资金“掮客”再倒手,倒来倒去层层加码。第四,收费不合理问题尚未完全解决。目前,部分银行仍存在贷款搭配收费、收费不透明和加价收费等现象,客户容易将其和银行高利润相联系,认为银行靠多收费赚取利润。第五,银行案件和铺张浪费现象时有发生。一些银行内控不力,频繁发生案件,以及存在高额消费等铺张浪费现象,极易引起社会大众不满。

(3)民营资本进入金融业的问题。所谓民营资本进入金融业,实质就是民营资本准入问题,具体包括三个方面:资本准入、机构准入和高级管理人员准入。从资本准入角度看,几乎所有上市银行都有民营资本,大约为50%。从机构准入角度看,民生银行就是由民营资本发起设立的。中国一些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和非银行金融机构,性质上也属于民营。从高级管理人员准入角度看,因为金融业专业性比较强,金融机构实行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管理是国际惯例,高级管理人员必须符合经验、能力等一系列硬性条件。

(4)利率市场化问题。目前中国已经准市场化了,具体表现为四个方面:一是外币存贷款利率早已放开,已经市场化。二是人民币贷款利率上限已经放开(信用社除外)。三是人民币存款利率下限已经放开,仍管制上限。管制上限的目的是防止乱拉存款以及存款大战。目前人民币存款利率上限还不能放开,至少不能完全放开,需要逐步进行。四是同业拆借利率、银行间市场利率、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和企业债利率已经完全市场化。

(5)中国金融改革的方向问题。即“外倚内练,夯基定向,吸精固本,稳中求进”。“外倚”即明确指导思想,经济决定金融,金融形势取决于宏观经济形势,取决于国际金融形势。“内练”即练好内功。“夯基”,通过金融危机汲取教训,夯实自身的基础。“定向”,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道路,既不能抱残守缺,又不能盲目照搬,要确保中国金融业健康发展。“吸精固本”,吸取国际金融的精华,但要根植于中国,为我所用,根植于实体经济,为经济社会服务。“稳中求进”,“稳”是前提,加强监管,确保安全;“进”是目的,通过金融改革创新,发展中国金融硬实力,提升中国金融软实力。

参考文献:

[1]唐双宁欧债危机将演变为经济危机[N]第一财经日报,2012-06-11(A11)

[2]环球时报社中国应继续保持对菲律宾严厉[N]环球时报,2012-05-18(15)

[3]唐双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上下求索”[J]中国金融家,2010,(10):21-26

[4]唐双宁60年:中国的借鉴、机遇与选择[J]银行家,2009,(10):30-32

[5]唐双宁中美关系既和又斗[J]英才,2012,(1):81

[6]唐双宁与高手美国玩,才能成高手[N]国防时报,2011-12-12(19)

[7]唐双宁如何转变中国金融增长方式[N]金融时报,2011-04-13(5)

[8]唐双宁硬化中国金融“软实力”[N]中国财经报,2009-03-10(8)

[9]环球时报社中朝须快速解决我船员被绑案[N]环球时报,2012-05-18(14)

[10]唐双宁欧洲将陷入“十二种争斗”[N]金融时报,2012-05-28(2)

作者:唐双宁

第4篇: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特点与趋势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和特点

一、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 经济全球化,是指在不断发展的科技革命和生产国际化的推动下,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相互渗透日益加深,各国生产、流通、分配等领域紧密联系,向一体化方向发展的历史过程。经济全球化的成因涉及到国家经济体制、企业趋利动机与技术进步等三个因素。(1)世界各国经济体制的趋同消除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体制障碍。(2)微观经济主体的趋利动机推动了经济活动的全球化发展。(3)信息技术的进步降低了远距离控制的成本,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经济全球化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国际贸易成为各国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第二,国际直接投资的增长,带来了资本国际化。第三,金融国际化。第四,跨国公司日益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第五,全球贸易规则日趋统一和完善,关贸总协定和世界贸易组织在其中起到了重大作用。但是,经济全球化在加强各国相互依存,推动生产要素优化配置的同时,也带来很多负面影响。(1)加剧了世界经济的不稳定。(2)各国经济主权的独立性正面临日益严峻的考验。(3)全球范围内的贫富差距正进一步扩大。

二、以科技为先导、以经济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竞争不断加剧: 围绕着科技为先导、以经济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竞争不断加剧,主要表现在:1.各国竞相调整科技战略和政策2.各国把经济安全确定为对外战略的重点3.积极调整经济政策和经济结构,努力扩大世界市场份额4.争夺科技人才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

三、新科技革命产生深远影响,经济信息化加速发展:在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一下,各国经济增长方式由“外延式”向“内涵式”转化,追求数量和速度的增长方式将让位于追求质量和效益的增长方式。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相对减少,而对科学技术、信息和人的素质的依赖程度大大加强。新科技革命使各国的经济联系和协作关系更加紧密,为国际交往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高效率信息载体,为全球性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技术手段,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强。与此同时,各国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20世纪90年代以来,“知识经济”这一全新概念被广泛接受,在知识经济时代,资源配置以智力资源(包括科学技术及其一切成果和信息)为第一要素,对智力资源的占有比工业经济中对自然资源的占有更为重要。经济信息化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特点之一。

四、各国经济朝着市场化的方向发展: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一场大规模的市场化浪潮席卷全球,这既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又是推动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发展的动力。然而,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部分国家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市场经济体制在全球范围内的运行,为经济全球化创造了体制方面的条件。进一步完善不同市场经济模式的运行机制和效能,将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长期任务。

六、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

发展不平衡是世界经济的基本规律。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经济”的发展使得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作用的范围更广,主要表现在:1.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不平衡发展2.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经济不平衡

八、跨国公司的作用

跨国公司是世界经济中最重要的非国家行为主体,近年来,跨国公司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势,主要表现为对外投资速度大大加快;内部组织管理方式进一步调整;采取更为灵活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现象是一浪高过一浪的企业兼并浪潮。通过联合与兼并的扩展,跨国公司有效地扩大经营规模,降低成本,控制销售渠道,增加市场占有份额,使自己成为经济领域里名副其实的“航空母舰”。

第5篇:当今世界学前教育的发展趋势

学前142 何佳钰 1406032066

(一) 民主化

民主化是世界学前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 世界学前教育民主化趋势主要表现为: 学前教育普及率持续上升, 加强学前教育的公平性, 国家财政支持幼儿教育发展。

1、 学前教育普及率持续上升

教育机会均等是教育民主化的基本内容, 而入学机会均等又是其前提。学前教育普及率是反映学前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无论是世界还是我国,学前教育的普及率都在显著上升。有关数据显示,OECD的30个国家入园率由1999年的74.4%上升到2006年的83.8%,而我国的幼儿教育也不断从城市向农村发展,更多适龄儿童得到了受教育的机会。

2、 加强学前教育的公平性

从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 对教育公平的呼吁逐渐增多, 让更多贫困家庭的儿童接受学前教育成为可能。 2000 年, 有 164 个国家参加的达喀尔会议所通过的六项全民教育目标中, 第一项就是 “全面扩大和加强幼儿保育和教育工作, 以最易受到伤害和处境不利的儿童的保育和教育工作为主。 1965 年, 美国提出了 “开端计划”, 其主要目的是对贫穷、处境不利和少数民族 3 岁~5 岁儿童提供补偿教育。 1994 年, 美国又提出 “早期开端计划”, 将赞助对象延至 2 岁儿童。英国的 “确保开端” 运动, 资源优先向 20% 处境不利的地区倾斜, 该项目的口号是 “每个儿童的生命都值得拥有最好的开端”。 3 岁~4 岁儿童可享受每周 5 天、每天 2.5 小时的免费教育。在俄罗斯, 1992 年通过的《俄罗斯联邦教育法》宣布教育为优先发展的领域, 并将教育的人道主义作为国家教育政策的基本准则, 规定俄罗斯境内的公民, 不分种族、民族、语言、性别、年龄、健康状况、社会地位、财产和职业状况、社会出身和居住地点等, 均可接受教育, 并得到保障。不让每一个儿童因贫困、疾病和身体缺陷等原因失学或辍学, 保证每个儿童享有平等的教育权。

而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公开征求意见稿公布后, 关于学前教育发展的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很多人提出了许多意见和建议, 在网上有关学前教育的 4357 条建议中, 实施学前教育 “扶贫计划” 的有 201 条, 占意见总数的 4.6%。从中可看出, 社会对贫困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农村的贫困儿童和低收入家庭的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权利有所诉求, 而且也反映出对学前教育公平性的关注越来越深入人心。

3、 国家财政支持幼儿教育发展

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加大了对学前教育的投入, 并将公共财政支持作为国家介入幼儿教育的重要方式。美国每年都增加对 “开端计划” 的投入, 到 1997 年拨款达到 39.8 亿美元, 比 1965 年增长了 40 倍, 这一年全美有 80 万幼儿得到了资助。 1998 年, 克林顿政府制定了学前教育的五年计划, 包括增加对开端计划的投入、加强师资培训、设立专项奖学金等。在联邦政府不断增加儿童发展事业经费的推动下, 各州政府也认识到学前教育的重要性, 纷纷增加投资支持公立学前教育。英国 1995 年实施了 “儿童凭证计划”, 发给每位 4 岁儿童家长价值 11000 英镑的凭证, 以支付孩子的学前教育费用。从 1997 年以来, 英国已对学前教育投入了 85 亿英镑。日本在近几年也不断增加对学前教育的投入比例, 1990 年比 1985 年增加了 27%, 1993 年又比 1990 年增加了 8%。这些国家财政支持学前教育的举措, 极大地推动了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 加快了学前教育民主化步伐, 同时也为提高学前教育保教质量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障。

(二) 合作化

1、 幼儿园与家庭、社区的合作 各国政府鼓励社区和家庭积极参与到学前教育中来,进行合力教育。1984年,美国学前教育协会颁布《高质量学前教育机构的评价标准》,对密切家园关系,进行家园合作提出了许多具体的要求。日本1990年颁发了《为了家庭的合作》,在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幼儿园教育等方面推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如利用大众传媒媒介开展家长教育和咨询指导;改革福利措施,让父母与孩子接触时间更有保障;开放幼儿园资源为家庭、社区共享等等。在2005年1月,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向文部科学大臣提交了一个《幼儿教育的发展方向》的咨询报告。在这份咨询报告中指出,家庭、社区、幼儿园三方协作促进幼儿教育的发展,是今后幼儿教育发展的一个方向。家庭是通过爱与习惯养成等奠定幼儿身心发展最初基础的场所;社区则是通过与各种各样的人进行交流和亲近自然等来丰富幼儿体验的场所;幼儿园则是在此基础上,在教师的精心教育引导下,通过集体活动使幼儿获得在家庭中难以得到的社会、文化、自然等方面的体验,充实幼儿期的发展场所。只有这三方力量的有机整合,才能真正促进幼儿的健全发展。

2、 国际学前教育的交流与合作

二战以来,随着新科技革命的发展,世界全球化和一体化的趋势逐渐加强,各国间的往来和交流也日益频繁。因此,每个国家都十分重视和积极推动学前教育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作为推动学前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策略。198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法国巴黎召开了世界学前教育大会,要求每个国家为保证儿童接受合理的保育和教育的问题献计献策。1989年召开的“面向21世纪的教育”国际研讨会,提出要从全人类、全球的视野出发,把儿童培养成面向世界的国际人。1990年在美国召开了世界儿童问题首脑会议,反映了国际社会对儿童问题的进一步重视,为儿童营造了有利于生存和发展的更大空间。1996年、1997年还分别在泰国曼谷、北京召开了亚太地区幼儿教育国际研讨会,研究儿童成长发展的特点和普遍规律。200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埃及召开了第六次“全民教育高层小组会议”,参加的各国教育部长对发展学前教育达到了几点共识。

(三) 高质量

1、 注重对课程的改革

1985年6月在日本召开的“日、美、欧幼儿教育、保育会议”的中心内容,要求从“智育中心转向幼儿个性的全面发展。人们意识到,各育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社会和情感问题应被看成智能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然,教育的结构从根本上讲就是教育课程的结构,世界各国纷纷对幼儿教育进行了改革,其中,主要是对幼儿教育课程进行了改革。

法国的《幼儿学校教育大纲》的颁布,体现了法国幼儿教育课程改革的新动向,其基本精神为:开放的大课程观、丰富的经验性课程、幼儿中心的课程观、结构化学习。

德国的幼儿园课程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和谐的发展,即促进幼儿社会性行为。幼儿的课程被视为体验领域,包括游戏、社会教育、语言教育、动作教育、韵律与音乐教育、图像与劳作性教育、事实与环境教育、实际生活与家政教育等八个方面。

2、 培养优质学前教育师资

学前教育发展的关键不仅仅是资金,更重要的是教师。为了培养高质量的学前教育师资,许多国家都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

首先,延长职前学习的年限。西班牙、澳大利亚把学前教育师资的培养时间从两年延长至三或四年。

其次,优化职前学习课程的结构,既做到基础课和专业课互相补充,又注意理论和实践相互结合。 再次,重视教师的在职培训,通过多种形式来培训学前教师。 最后,注意教师的性别构成。丹麦、瑞典、澳大利亚等国都十分重视男性在学前教育中的作用,使男性学前教师能占有一席之位,以促进儿童人格的健全发展。

此外,许多国家十分重视提高学前教师的地位,满足其生活与心理需要,保持教师队伍的稳定。

3、多形式和多功能的学前教育机构。

各国学前教育事业在战后虽然有较大发展,但一般来说,正规的学前教育机构在战后虽然有较大发展,但一般来说,正规的学前教育机构如幼儿园与保育学校等仍难以满足社会上各种不同的需要。近来,许多国家的学前教育机构的办学形式日益多样化和灵活化。一是夸大幼儿园的服务社会的功能。而是学前教育机构微型化和家庭化,满足了人们各种需要。

综上所述,在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中,除了要明确把握政府管理,教师职责等对学前教育发展的影响,同时,国际化背景下的学前教育国际融合也将进一步加强,通过学前教育的国际交流和合作,拓展学前教育视野, 增强学前教育发展动力,从单纯注重引进外国理论转向借鉴适合中国幼教的西方先进理论和经验,为创新本土理论服务,为提升中国特色学前教育发展水平服务。

第6篇:浅析当今世界包装机械设备的发展趋势

我国的包装设备与国际先进包装设备之间的差距不容小觑,这就促使包装机械生产商在生产包装机时尽可能地降低产品成本,采用低价格的零部件,以提高产品的价格竞争力。这样的设备虽然价格低,但在包装企业长期的使用过程中,会造成备件采购、能耗、维护、系统升级、人员培训等诸多运营成本的提高。

真正高水平的包装设备必须能很好地满足使用者、产品消费者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其水平和价值。满足使用者、消费者和社会发展需求可以通过以下几点实现,而这也是当今世界包装机械设备的发展趋势。

一、灵活性强。只需对同一台包装机进行简单的操作,就可变更被包装产品的种类和包装形式。这一功能对于小批量、多品种的市场需求非常有效。

二、高精度、高速且高效。设备不仅能高速稳定地工作,还要尽可能地减少非正常生产的时间(如等待原料、机械维护、查找和排除故障等),这是提高效率最直接的手段。

三、安全、节能且环保。这包括最大限度地保护设备操作者和产品消费者的人身安全,尽可能地减少能源(如电、水、气)的消耗,采用恰当的工艺,使生产过程对环境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

四、互联性强。要能够方便且快速地实现单机之间的通讯,使单机连成整线,还可方便且快速地实现单机或整线与上层监控系统(如SCADA、MES、ERP等)的通讯。这是实现监控、统计和分析包装线效率、能源消耗等指标的基础。

五、机器的控制软件可方便地修改和维护。机器控制软件的标准化使控制程序的结构清晰、易读性强和容易理解。这样某个工程师编制的程序就容易被其他工程师理解,可方便和快速地完成系统的维护和升级。这对减少停机时间,降低企业长期的运营成本非常有利。

六、故障自动诊断和自动恢复。该功能的实施可减少排除故障时间和人工成本及人员培训成本。

我国的包装设备与国际先进包装设备之间的差距正是体现在以上六点。这与中国近30年来大的经济环境有关。我们的劳动力充足且廉价,对能源和环境的保护不够重视,经济的发展模式为粗放型。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企业对包装设备的主要要求就是在能满足生产要求的前提下价格尽可能的低。这是因为包装企业可从中获得足够的人力和资源,用来弥补自动化水平低设备的不足;再者,多数的包装企业经营者仅考虑短期的经营,对企业长期的经营成本考虑不多,对前面提到的六点没有严格的要求。这就促使包装机械生产商在生产包装机时尽可能地降低产品成本,采用低价格的零部件,以提高产品的价格竞争力。这样的设备虽然价格低,但在包装企业长期的使用过程中,会造成备件采购、能耗、维护、系统升级、人员培训等诸多运营成本的提高。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经营方式正在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政府管理部门对于能源消耗和环保正在提出更高的要求。我国的人力资源成本正在逐年提高,对企业经营的评价也会

更趋合理化。企业的整体经营成本(TCO)将被作为重要的指标来考虑。因此包装机械生产商应看到这种趋势,并逐步设计、生产出灵活高效、环保节能、维护方便的自动化、智能化包装设备。只有立足高品质的产品,企业才能获得良好的发展,中国包装设备的整体水平才得以提高。

更多情况请参照嘉俊包装官方网页

第7篇:当今职场招聘方式的发展趋势(共)

当今职场招聘方式的发展趋势 当今社会是一个商业化社会,商业的繁荣,行业的多样化,势必给当下的企业以及求职者带来了更多选择与被选择的机会。尤其是进入网络时代以来,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接受信息的来源也越来越广。

随着社会商业的繁荣,行业的丰富,社会分工的精细化,求职者与招聘企业之间也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

在网络不发达的年代,企业招聘以及人才求职通常都会选择各种各样的招聘会,但是无论是企业还是求职者,只要有过类似招聘和求职经验的都会有一个同感,那就是招聘会的时间固定性,给招聘双方都带来了时间上的浪费,而且这种招聘会一般来说效率和质量都不高,一场招聘会下来常常会出现大量企业找不到合适的人才,而求职者往往也很难找到自己满意的职位。这种传统的综合性招聘会的弱点显而易见:招聘时间的不灵活性;招聘与求职的盲目性。继而,一些大型行业也会组织一些行业性的行业招聘会,这种行业招聘会较综合性招聘会来说,招聘与求职的目的性更加明确,但在招聘的时间上还是存在不灵活性这一缺点。未来是年轻人的世界,随着网络社会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社会效率也有了大大的提高。当今的招聘与求职方也进入了网络时代,网络招聘给招聘企业和求职者都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一改传统招聘方式缺点,大大提高了招聘和求职的效率。但是现今有很多招聘网站还是以综合性招聘为主,虽然招聘方式较传统招聘方式有了变化,但是其实质上还是停留在“综合招聘会”时代,未能进一步提高招聘与求职的效率和质量。

一览英才网旗下铜业英才网,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一改传统的网络招聘方式,将招聘细化到每一个具体行业,这样不论是企业还是求职者招聘和求职的成功几率都更高。正因为我们了解企业和求职者的需求,掌握了招聘方式的发展趋势,我们才能够走在招聘行业的前沿。

第8篇:当今国际文化养生旅游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前言

在欧美国家,养生(Wellness)这一新生词汇产生于1961年,由美国医师Halbert Dunn提出,将Wellbeing(幸福)和frt-ness(健康)结合而成。Halbert Dunn医生认为自我丰盈的满足状况为较高的养生境界。这一理念由Ardel、Travis等作家在有关健康的出版物中采用,Travis强调养生的动态性,认为养生是一种状态、过程与态度,而不是静止不变的状态。

养生旅游是恢复健康、增强体质为目的去它地旅行,构成要素和条件包含疗养、恢复、增进健康为目的各种资源、设施和服务。国内目前主要分为温泉养生、森林养生和海滨养生三大类。

作为高端旅游的一部分,养生旅游往往对旅游基础设施的要求更高。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必须要有优质的旅游资源,这是养生旅游最基础的设施之一。其次则是良好的生活设施服务,能使游客做到修生养性的目的,第三则是需要完善的养生体系,包括运动设施、综合化的养生服务。

追求健康是21世纪人类的主题,养生旅游是时代新潮流。2009中国武义·国际养生旅游高峰论坛的主题为:打造东方养生胜地,提升人类生活品质。在各方共同努力下,论坛圆满成功,取得丰硕成果。

一、 定义

欧美:养生的四个基本点:

对于养生的概念的剖析, Adams(2003)提出了养生的四个基本点:①养生是多维度、多空间的。②养生的研究应以保养、保健而非疾病病理为导向。③养生是相对、主观的、感知的。

Puczko和Bachvarov提出养生的七维空间,包括社会、身体、感情、智力、环境、精神和职业。部分学者认为,精神性是养生的核心,是介乎本我与社会自我之外的超常存在,是人与宇宙奥秘的关系。 我国:通过各种手段调摄保养自身生命

养生,古称“摄生”、“道生”、“保生”,其中“生”意为生命、生生不息之意,既通过各种手段调摄保养自身生命,使生命生生不息的意思。一般来说其意义在于通过各种调摄保养,增强自身体质,提高正气,从而增强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抗病能力,减少或避免疾病的发生;或通过调摄保养,使自身体内阴阳平衡,身心处于一个最佳状态,从而延缓衰老的过程。

二、模式

养生旅游开发模式:异彩纷呈,各具特色

随着人口结构的老龄化与亚健康现象的日渐普遍,以及全球整体健康理念的革命性影响,人们对健康养生的需求成为继温饱需求之后的又一市场主流趋势和时代发展热点。养生旅游集养生资源与旅游活动交叉渗透,实现融合,以一种新型业态形式的出现,满足了人们对身心健康的全方位需求,开始受到全球性关注。

如今的国际养生旅游业已初具规模,在很多国家都形成了具有核心竞争力和独特卖点的产品,可谓异彩纷呈,各有特色。如中国文化

养生、日本温泉养生、泰国美体养生、法国庄园养生、瑞士抗老养生、美国养老养生、韩国美容养生、阿尔卑斯高山养生等,同时也发展出不同的养生旅游开发模式。

三、文化养生已成为独特的养生方式

1、中古文化可以形成国际竞争力的有效卖点

从老子《道德经》到《庄子·内篇》,从《周易》到《吕氏春秋》,从《黄帝内经》到《千金要方》,从《神农本草经》到《茶经》,我们的祖先从未停止过对健康和长寿的探索与追求:“阴阳平衡,动静相生,天人合一,形神兼济,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节饮食,调情志,调和气血,补益五脏,道法自然,诗意栖居”,五千年来中华养生文化内涵不断丰富和完善,形成了博大精深的养生文化体系。

中国的文化养生以特有的中医药养生观、道教养生观、中华茶文化和太极文化为核心思想,传承中国古老的养生文化内涵,以茶保健、温泉疗养 、有机国药调理 、太极养生功等为主要养生手段,结合养生旅游目的地建设,最终达到养身养心、天人合一的全方位疗养,这是我国养生旅游的独特之处和可以形成国际竞争力的有效卖点。

2、文化养生是实现一种现代意义的延长生命模式

传统的养生方法和养生观念,都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文化养生已经形成一套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养生旅游开发模式。

文化养生的开发即吸纳养生观念与技术,并通过对文化资源的广泛整合,实现一种现代意义的延长生命模式。“文化”规定了养生的内涵,而“养生”则是贯注了道教生命意识的身心健康操作技术。这种养

生技术是经过了人文化之后的一种新的升华。文化养生即通过广泛而具有文化学意义的方式来达到养生的目的。文化养生是在现代人的认识基础上出现的一种实践延长生命长度和提高生命质量的生理与精神相结合的独特养生方式。

文化养生以高质量的自然环境、高水平的养生保健项目、人性化全程养生服务以及和谐的养生氛围为基础,以深厚的养生文化内涵为底蕴,融合先进的当代养生技术,打造一流的养生度假概念模式,建设养生旅游目的地,最终形成组合式文化养生旅游产业集群

四、国外文化养生大观

日本温泉

1、差异化体现

日本从北到南约有2600多座温泉,有7.5万家温泉旅馆。日本的温泉已从单纯的洗浴观光功能,演进到具有医疗功能,进而演变为一种休闲方式,各类温泉保养地因环境特性、温泉水质等发展背景的不同,衍生出许多不同类型的温泉保养地。日本的温泉不仅数量多、种类多、质量高,而且差异化明显。日本各地区的每一处温泉都没有雷同之处,真正做到了“唯一性”和“独特型”,具体的差异化主要体现在建筑风格、园林景观、功能产品、艺术装潢、产品命名、经营理念、背景音乐、服务模式、工艺商品、文化活动、主题营销、形象设计等方面。

2、重视医疗效果

日本很多温泉都是因为医疗效果显著而出名的:草津温泉,别名“药出汤”;佐渡温泉,明眼护目的明眼汤;月冈泉,驻颜美容的美人魔法汤;伊香保温泉,改善女性体制的送子汤。而且日本对温泉的定义和分类,以对人体有健康作用的矿物质含量等为依据。日本有《温泉法》,规定出一系列的标准,符合这些标准的才能称作温泉。

3、蕴涵宗教因素

日本的温泉地几乎都与宗教有关,充满深厚的宗教文化色彩,日本温泉原来叫“地狱”,有温泉的地方一般都建有寺院和神社。游客到了温泉地都必去寺院,如道后温泉街有石手寺、宝岩寺等历史悠久的寺院。

4、民族特色浓郁

日本温泉,裸浴与男女同浴的习俗由来已久,并得以一贯的传承;日本村民习惯通过在温泉洗浴,举办传统的洗浴节进行庆祝。

日本温泉旅馆(Japanese Onsen Ryokan)或日本温泉酒店(Japanese Spa)是日本独有的一种住宿设施,一般位于各地的温泉乡或旅游度假区内。纯日式温泉旅馆的客房一般称为“和室”,内部有日式木格纸窗和纸拉门,榻榻米草席铺地,色彩柔和的日式纸灯,整个装修显得清新素雅,宁静怡人。客房一般用屏障分开,屋内有多种生活设施,为游客提供舒适的居住空间,且有四季美食与酒水供应。和食物的料理,可以说是温泉旅馆的招牌,包括当地特产美食、乡土料理、怀石料理等诸多美食。

5、注重价值延伸

日本的温泉保养地除保持原本的医疗功能外,还增设了许多娱乐设施及场所场所,让进行疗养的消费者能享受到更多的休闲,使其停留时间延长,进而创造出更多的附加价值。比如,登别温泉设有高尔夫球场、水族馆、熊牧场、博物馆、自然公园、主题公园等;箱根温泉设有观光风景区、美术馆、outletS购物、湿地植物园、手工艺制作园、文化艺术节、焰火节、夏日祭典等节事活动。日本温泉和配套的娱乐活动所涉及的领域涵盖了自然生态、观光游憩、温泉、医疗保健、地方历史文化、民俗、农、牧、矿等相关产业。温泉养生内涵的深度与广度不光是温泉的浸泡,更是将观光游憩、医疗保养、环境生态与产业资源加以整合运用。

泰国美体

1、以泰式药浴为主导

自2004年起,泰国实施一项为期五年的国家计划:由泰国政府卫生部门牵头,组合医疗服务、健康保健服务和传统草药产业三个区块,力推泰国成为“亚洲健康旅游中心”。泰国有200多种植物具有医疗效果。很久以来,当地医生就有把草药调配成药方,用以药浴或直接涂抹在身上,以医治病痛和求取身体健康的习惯,故而泰国人深谙药浴的好处。

泰式美体养生,是指独特的泰式药草蒸汽浴配合精油按摩。泰式药草蒸汽浴,将古老欧式水源SPA哲学配以泰式传统技巧按摩后,可缓解工作压力,洗净血液中的毒素,使身体健康舒畅,恢复精力,

自然使得皮肤光滑柔润,是一种由内而外的肌肤健康美容疗法。

2、倡导身、心、灵三位一体

泰国的养生哲学倡导思想、身体和灵魂三方面的健康,认为这三者的整体健康是个人成就的关键。泰国美体养生项目以人体为中心,由内向外由心灵静修、生活瑜伽、自然愈合、艺术排毒、体重管理、健身方案定制、物理重建、水疗护理等模块组成。饮食方面主张健康无油、无糖、无盐,泰国的有机食品Spa养生料理连续多年荣获“世界最佳Spa料理”认可。

3、以组合式养生为特色

泰式养生最大的特色是组合式养生,包括广泛的健康咨询、有益健康的治疗方法、锻炼项目、健身课程和活动、温泉美容疗法以及营养饮食计划。泰国的养生哲理是东西方养生理念的融合,以泰式按摩、全身药裹、深度清洁、脸部足底按摩等传统项目和200多种疗法(包括气功、太极、瑜伽、普拉提、日式指压、水中按摩和灵气疗法)等东西方式温泉疗法为主体,配合“泰式Spa养生食谱”项目,突出的服务项目是为游客提供量身定做的健康生活方式私人咨询,创造完整生活、健康体魄和安乐生活的方式。

五、历史

1、养生旅游起源

养生旅游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墨西哥。养生旅游开发较为完善的旅游目的地主要是非传统欧美区域的发展中国家,而主要的客源市场则是欧美国家。

2007年3月24日,在塞浦路斯南部城市利马索尔举行的第二届世界健康(养生)旅游大会指出健康(养生)旅游在世界范围内有很大市场,健康(养生)旅游发展完善的的国家主要为古巴、新加坡、泰国、印度等国,这些地区吸引大量的欧美游客,这些国家的健康旅游不仅能唤醒人们对健康关注,还能转变人们治疗疾病、改善关于健康问题的观念。

其在休闲健康旅游过程中不仅需要提供有品质的健康旅游产品来改善人们的健康,同时还需要一系列的配套设施来支持,调动了对人们健康有帮助的一切要素来开展生态养生休闲旅游。

六、养生旅游现状

1、我国人口的生命质量

据《2014-2018年中国养生旅游产品开发模式与区域投资机会分析报告》调查显示我国大城市居民,尤其是“都市白领”,超过半数处在亚健康状态,而且人数还在呈现上升趋势。而与此同时,过去的十年间,我国65岁以上人口占比逐年上升,老龄化率到2011年达到9.1%,且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因此,这就要求人们在物质生活已经提升到较高水平之后,必须更多地考虑生活的质量和身心的健康。在这种形势下,养生休闲将成为热点和潮流。养生旅游,也算是对身心的休假式治疗。

2、消费养生休闲旅游产品几大诉求

一般来说,人们消费养生休闲旅游产品主要有以下几大诉求——

延年益寿、强身健体、修身养性、身体医疗、修复保健、生活体验或养生文化体验,目前国内养生旅游产业包括温泉养生旅游、森林养生旅游和滨海养生旅游等项目。

3、我国旅游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国内旅游人数为26.41亿人次,同比增长25.58%,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当年我国国内旅游收入为19305.40亿元,同比增长53.46%;国际旅游收入为484.60亿美元,同比增长5.78%。

4、加强养生旅游的配套建设是养生旅游业发展的必要条件

养生旅游作为高端旅游的一部分,其发展的基础是滨海、温泉等自然资源,但养生旅游的生活设施及服务、完善的养生体系同样不可或缺,这些设施与服务能使游客达到调理身心和恢复健康的目的,因此,加强养生旅游的配套建设也将成为我国养生旅游业发展的必要条件。

“十二五”期间,我国养生旅游业将有望迎来投资、建设及发展高潮,而随着养生旅游业的发展,养生旅游将从小众旅游项目向大众旅游方向发展,旅游项目也将日益多元化,并实现产业链的延伸和拓展。

5、文化养生资源

养生首先在于环境。城市的废气、污染,是人类生命的大敌,城市居民需要常常到森林中洗肺,到绿色中洗眼,到潮润中洗肤。 资源基础

空气资源:负氧离子含量极高的空气。可与吐纳、森林浴、雾浴

等养生项目结合;

气候资源:适宜的温度条件、日光条件。可与避暑、日光浴等养生项目结合;

山林资源:特色的植物、动物,如花卉、竹、草药等。可与养生运动、养生医疗、养生饮食、养生保健相结合;

水资源:含有特殊矿物质的泉水、河流、湖泊等。可饮用、保健、洗浴等;

养生文化遗迹资源:养生文化的名人、寺庙、场所等。如道家、佛教养生方法;

养生民俗资源:不同民族、民俗的养生方式。如藏浴、回族节食风俗等;

6、文化养生产品类型

长寿主题类型产品:一般以长寿老人较多、养生文化遗迹等为卖点,结合当地的特殊地理环境进行生态养生产品的开发。

山林养生类产品:以山林溪谷为生态本底,以负氧离子、绿色环境、湿润空气、适居温度、矿泉水质、中草药等等为养生原料,形成的氧吧、森林浴、雾浴、竹海浴、竹文化养生、矿泉浴、生态食疗等等;

日光养生类产品:古代养生家已经感受到了日光具有保健作用。晋代养生家嵇康在《养生论》中就提出了“唏以朝阳”的观点,孙思邈也提倡“呼吸太阳”。历代道教养生家更是推崇日光的养生作用,《黄庭经》中就有“日月之华救老残”的说法。典型产品如森林日光浴;

花卉养生类产品:花香、精油,可外用美容,内服等。典型产品如芳香疗法;

生态水疗类产品:以矿泉、中草药为基础,形成特色生态水疗项目,结合中医按摩、流行spa等等。如我们在陕西洋县长青自然保护区就结合当地的文化,设计了“真符草汤”生态水疗养生项目;

四季养生类产品:避暑产品就是四季养生的典型产品,如青城山的养老公寓。古代养生家针对春夏秋冬的气候特征,认为在饮食调摄、生活起居等方面必须顺应四时的生、长、藏特点,做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民俗类产品:有民族特色的养生方式,如回族的节食风俗、药浴如瑶浴、如藏浴的“五味甘露汤”等,根据其理论,当地的环境下会生长出具有当地特性的物质,这些活性物质具有去疾健体的效果;又如客家人的养生之道,形成特色化的养生休闲产品,包括客家煲汤、客家药膳等食疗;客家操、客家民间体育等运动养生;

其他:结合养生中的导引按摩类、吐纳行气类、意念修炼类、滋补服食类、起居摄生类、香汤沐浴类产品,有的综合在一个产品中,有的成为整个产品中的独特卖点。

七、存在症状

我国各地在养生旅游发展上普遍缺乏特色,忽略了养生与人脉、地脉、文脉的有机联系,或是缺乏当地养生资源与现代养生理念的有机结合。大量经营者盲目模仿成功养生旅游项目的开发模式,这种照搬模仿导致各地方养生模式与养生产品之间差异较小,养生旅游发展

与建设千篇一律、千“养”一面。

1、缺乏地方特色、民族文化渗透。

养生旅游现正处于粗放式发展的急于扩张期,产品的大量复制与发展思路的盲目模仿,致使大多养生旅游发展项目脱离自身优势,忽略了人脉、地脉、文脉等宝贵特色资源。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都具有久远的历史与养生文化,而民族多样性产生的养生多样性却常被遗忘。

2、缺乏与现代养生理念的结合。

运动养生、SPA养生、汗蒸养生等诸多现代养生模式具有科学的方法与理念,而地方或民族养生方法多排斥现代养生理念的融入,这成为传统与现代养生共同发展的障碍。

3、养生旅游产品结构单一。

养生要求生活与工作环境的调适,饮食与营养的调和,劳动与休息的结合等方面,不同年龄有着不同的养生方式与需求。我国养生旅游的发展还处于起步摸索阶段,很多旅游线路和产品依旧延续着传统旅游产品的内容,并未真正融入养生的实质,或仅仅是单调的养生形式,并没有明确区分不同类型旅游者的养生需求,难以达到养生的真正目的并带动旅游发展。

4、养生旅游建筑风格、建设混乱。

不同地域的民居特点与民族建筑文化深深影响着养生建筑的风格与形式。而一味模仿西方建筑或是某种特定中国古建筑样式,都致使地方与民族建筑特色缺失。

八、国内开发

我国的养生旅游始于2002年海南省三亚保健康复旅游和南宁中药养生旅游,随后在四川、山东、安徽、黑龙江等省市发展迅速,于2007年演绎成为全国时尚旅游热点。同时伴随着我国的休假制度改革,养生度假游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中国养生旅游,既能满足人们对健康的追求,又能开发成适合度假的旅游项目,而且这种旅游的民族性、文化性强,内涵丰富,国内国际旅游市场的开发潜力巨大。目前我国的养生度假游类型主要为:

(1)中医药保健养生旅游:旅游项目有针灸、按摩、推拿、刮痧、拨罐等传统中医疗法,还包括在中药材种植基地、中医院、治病中心、中医药博物馆、参观、游览、体验。

(2)饮食养生旅游:就是游客根据自己的体质偏性在饮食偏性所在地选择,获取适合自己的特色饮食或者药膳达到食疗养生的目的。食疗在养生文化中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3)导引和武术:气功、传统导引术、太极拳、少林拳等、养生旅游。通过在传统的导引和武术发源地办班吸引游客,学习传统导引术、武术的方式,指导游客学习养生术,练习养生术,我国古代医学家华佗创立的五禽戏就是以模仿动物的动作作为强身健体的手段,这既是古代人们进行养生的一种方法。也是当今武术,健身运动发展演变的雏形。

(4)环境养生旅游:人要和自然和谐相处,旅游本身就是一种亲近自然的活动,中国有众多的森林公园,海岸沙滩,无数的古村落,宗教圣地,数不清的温泉,疗养院,这些地方都环境优美适合旅游开发 而其中很多旅游资源本身就具有养生价值。例如:海滨旅游可以使人心旷神怡,排解忧愁,对神经衰弱,贫血,偏头痛等患者有助疗效果。高原地区光照丰富,气候干燥对风湿性关节炎,气喘病患者有治疗作用,高山地区空气污染小。负离子数量多 有利于糖尿病 过敏性鼻炎患者恢复健康 温泉对关节炎 支气管炎 胃病 皮肤病 神经衰弱等都具有良好疗效另外 沙疗 泥疗等对于激发与恢复神经功能 调节机体平衡等非常有益。

另一分类为:分时度假养生游、养生科普教育游、养生果蔬采摘游、养生主题节庆游。

九、国际开发

纵观国外所有的养生旅游开发,其所需要的条件都为专业的养生团队的支持+优美的自然环境+完善的硬件设施(度假村)。 国外的养生旅游开发模式主要为:

(1)水疗(理疗)养生。温泉度假村是最常见和最流行的养生旅游方式,也是国外养生旅游开发的热点趋势。国外温泉度假目的地可以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从按摩疗法的阿育吠陀的瑜伽到齐全的户外娱乐设施。这些旅游胜地的目标就是派他们的客人家感到更快乐、更健康、更轻松。一切健康水疗胜地都专注于让客人放松、关注自我。

专业水疗胜地经常具有一个特定的健康疗法。例如矿物沐浴,已

流传了几千年,保加利亚和新西兰等国家利用这些天然地热性能进行泥巴浴和其他天然保健疗法并且通常伴随着完善的养生服务目录。度假村会提供全面的治疗方法如针灸、结肠清洁、催眠术疗法和冥想。例如保加利亚的中部旅游胜地,旧札哥拉矿物浴中心,其依托丰富的温泉和旁边风景优美的哥拉山,以古罗马浴池的尊贵享受为口号,提供温泉矿物浴和各种spa养生,吸引大量的欧美游客。还有以色列的养生旅游,依托沙漠风光和矿物水体,提供例如印度瑜伽、中国太极、水中按摩、泰式按摩、反射疗法养生等多种养生手段。这种模式要求必须有独特的养生资源:温泉或矿物质丰富的水体。

(2)建立专业健康指导和治疗的健康中心,解决客户的健康问题。例如减肥,强调减肥和改进的饮食习惯。游客通常需要遵循一个持续数天或者数星期的饮食运动计划。并且饭菜是专门为促进客人健康和参加类似于学习班的机构,就能学到更多关于保持健康、良好的饮食和保持体重的科学方法。

另一个常见的专业健康养生是针对上瘾的人,常见的是酒精和药物成瘾。这些客户喜欢的度假中心往往建立了包罗万象的服务,除了加强监测客人的成瘾行为,还为他们制定严格科学的程序戒除成瘾,给游客树立一个健康的观念,打破他们的不良的成瘾。

第三种养生旅游为健康中心的建立,其以具有完善的医疗服务和先进的医疗技术的专业医疗机构为依托,为客人提供专业的医疗服务,甚至包括心脏手术在内的多种大中型手术。此外,还能提供全套的吃住行观光服务。

(3)依托山地、湖泊等风景名胜,提出运动养生度假的口号。

这是最广泛类别的健康旅游,建立诸如滑雪、山地自行车、高尔夫、水上项目等类别的专业的比赛场地,并提供专业的教练团队,对客户进行一对一的教授,使客户感兴趣的运动项目经过辅导后能够达到竞技水平,从而满足客户的成就感。同时建立具有特色的旅游度假村,为客户度假提供方便。具有特色健身项目和特色度假村的旅游目的地都成为十分受客户欢迎的户外旅游目的地。

综合国外养生旅游的热点,其发展表现出综合化和专业化的特点。综合的养生服务项目开发和专业的养生团队,是所有国外养生旅游发展的共通之处。

十、未来前景

结合国外的生态养生度假发展现状,我国的国内生态养生度假游应该为在自然观光的基础上,进行观光、休闲、度假、养生综合开发,并注意以下的几个重点。

(1)精心设计观景系统和观景线路(如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国家公园徒步、自驾车、直升机观光、公交车等多种方式自由观光), (2)完善自主休闲的辅助设施(如日本立山黑部峡谷,提供包括联络电话、交通线路、路线简图、食宿参考、广播电台、紧急求救、医疗院所、警政单位、拖吊保管、汽车维修、加油站等在内的全方位应急救助的联系方式和具体指导),

(3)度假旅游产品的多样化开发(如瑞士阿尔卑斯山旅游胜地,自

然观光、森林野营、青少年教育、山地运动、温泉疗养等多种旅游产品开发),

(4)专业养生团队的细致呵护(医疗养生的专业医务人员、运动养生专业教练等)。

十一、市场预测

据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世界旅游业自09年开始,逐渐走出金融危机,开始显现出积极增长,2010年国际游客数量与2009年相比增长了6.7个百分点。2010年全年国际旅游人次达到9.35亿,较2009年增长5800万人次。

继2010年全球旅游业复苏之后,2011年全球旅游业将继续增长,但增长步伐将缩小。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全球旅游业也有望实现4%-5%的增长,略高于长期的平均预测值。全球主要快速增长的旅游目的地主要集中在亚太地区和中东地区,亚洲是世界第二大旅游目的地,亚洲旅游收入已占世界旅游总收入的两成以上。

在国家排名中,排名前两位的国家分别是法国和美国,而中国则已取代西班牙成为全球第三大旅游目的地。从全球的旅游经济发展趋势来看,未来15年内,发达国家将相继进入生态、旅游、养生“休闲时代”,生态、旅游、养生休闲产业将会在2015年前后主导世界劳务市场,并占有世界GDP50%的份额。根据这一走势,21世纪将是富裕起来的中国生态、旅游、养生休闲产业发展、繁荣和成熟的世纪。

第9篇:当今国际物流市场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国际物流市场的发展现状

(1)交通运输设施不完善

以前,由于对交通运输设施投资少,交通运输设施能力一直是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后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全球对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等基础设施的投入逐年增加,初步缓解了交通运输的全面紧张状况,但与满足国际物流服务需求的能力相比,目前交通运输总体规模不高,交通运输矛盾仍然比较突出。 (2)国际物流节点的功能混乱

各地规划的国际物流节点缺乏统一标准,造成国际物流中心,国际物流园区等名字大量混用,导致了国际物流节点层次关系及功能界定等的混乱。因此出现了某些国际物流中心的布置紧邻港口,火车货运站或公路枢纽,并且周围留有足够的发展空间;而有些国际物流园区完全建在市中心地区,且周边交通条件不好;有些又建在远离市区的公路交汇处,造成了园区在短时间内很难吸引各种类型的企业入驻等错误理念。 (3)国际多式联运的非标准化操作

在国际运输方面,集装箱普遍应用于国际集装箱班轮运输,但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运输使用了大量非标准集装箱和装载工具。由于历史的原因,各个国家对于发展运输业存在着不同的态度,因而导致了整个国际范围内的分散的物流系统,包括不同的技术标准、运价系统等。由于各国法律不同,使得所规定的联运人责任的联运单证及其背面条款存在差异,加之国际上尚无一个可为各国通用的、统一规范的标准联运单证,造成联运单证纷繁杂乱的状态。 (4)信息化程度偏低

目前,国际上的企业应用最广泛的物流供应链系统是供应链管理(SCM),部分企业由于对物流的需求只局限于仓储,或者对物流需求有限,则会选择使用供应商管理库存系统(VMI) 和企业资源计划管理(ERP)中的物流管理部分。SCM、VMI及ERP等物流管理软件在国际物流企业中的实施尚不足十分之一,其中制造企业应用情况略好于流通企业,目前流通企业中实施物流供应链管理软件的比例仅为3%左右。 (5)国际物流专业人才匮乏 目前,国际物流行业最为缺乏的人才是高级物流管理人才,不是仅仅会管理仓库或懂得某种运输方式,知识结构单一的人才,而是具有较为全面的物流操作和管理知识,可以胜任多个岗位的,能够对所执行的作业进行全程全方面监控、优化和提升,并能够随着企业的发展而快速成长的复合型物流技术和管理人才。但目前还没有合理的教育和培训机制来培养符合现代国际物流需求的高级物流管理人才。

未来发展趋势

由于现代物流业对本国经济发展、国民生活提高和竞争实力增强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物流业的现代化和国际化,从而使国际物流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趋势和特点:

1.国际物流系统更加集成化

传统物流一般只是货物运输的起点到终点的流动过程,如,产品出厂后从包装、运输、装卸到仓储这样一个流程。而现代物流,从纵向看:它将传统物流向两头延伸并注入新的内涵,即从最早的货物采购物流开始,经过生产物流再进入销售领域,其间要经过包装、运输、装卸、仓储、加工配送等过程到最终送达用户手中,甚至最后还有回收物流。整个过程包括了产品出“生”入“死”的全过程。从横向看:它将社会物流和企业物流、国际物流和国内物流等各种物流系统,通过利益输送、股权控制等形式将它们有机地组织在一起,即通过统筹协调、合理规划来掌控整个商品的流动过程,以满足各种用户的需求和不断变化的需要,争取做到效益最大和成本最小。国际物流的集成化,是将整个物流系统打造成一个高效、通畅、可控制的流通体系,以此来减少流通环节、节约流通费用,达到实现科学的物流管理、提高流通的效率和效益的目的,以适应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物流无国界”的发展趋势。可以说,过去物流企业的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现在已经演变成一群物流企业与另一群物流企业的竞争、一个供应链与另一个供应链的竞争、一个物流体系与另一个物流体系的竞争。物流企业所参与的国际物流系统的规模越大,物流的效率就越高,物流的成本就越低,物流企业的竞争力就越强,这种竞争是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共赢”关系。国际物流的这种集成化趋势,是一个国家为适应国际竞争正在形成的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的社会系统,是一个国家流通业正在走向现代化的主要标志,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具体体现。当前,国际物流向集成化方向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大力建设物流园区,二是加快物流企业整合。物流园区建设有利于实现物流企业的专业化和规模化,发挥它们的整体优势和互补优势;物流企业整合,特别是一些大型物流企业跨越国境展开“横联纵合”式的并购,或形成物流企业间的合作并建立战略联盟,有利于拓展国际物流市场,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加速本国物流业深度地向国际化方向发展。

2.国际物流管理更加网络化

在系统工程思想的指导下,以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的条件,强化资源整合和优化物流过程是当今国际物流发展的本质特征。信息化与标准化这两大关键技术对当前国际物流的整合与优化起到了革命性的影响。同时,又由于标准化的推行,使信息化的进一步普及获得了广泛的支撑,使国际物流可以实现跨国界、跨区域的信息共享,物流信息的传递更加方便、快捷、准确,加强了整个物流系统的信息连接。现代国际物流就是这样在信息系统和标准化的共同支撑下,借助于储运和运输等系统的参与、借助于各种物流设施的帮助,形成了一个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物流网络,使国际物流覆盖面不断扩大,规模经济效益更加明显。以法国kn公司为例,该公司在没有自己的轮船、汽车等运输工具的情况下,通过自行设计开发的全程物流信息系统,对世界各地的物流资源进行整合,在全球98个国家、600个城市开展物流服务,形成了一个强大的物流网络。目前,该公司空运业务已排名世界第五,每周运输量1.9万次,海运业务一年毛利约为40亿欧元。

3.国际物流标准更加统一化

国际物流的标准化是以国际物流为一个大系统,制定系统内部设施、机械装备、专用工具等各个分系统的技术标准;制定各系统内分领域的包装、装卸、运输、配送等方面的工作标准;以系统为出发点,研究各分系统与分领域中技术标准与工作标准的配合性;按配合性要求,统一整个国际物流系统的标准;最后研究国际物流系统与其他相关系统的配合问题,谋求国际物流大系统标准的统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世界各国都很重视本国物流与国际物流的相互衔接问题,努力使本国物流在发展的初期,其标准就力求与国际物流的标准体系相一致。因为现在如果不这样做,以后不仅会加大与国际交往的技术难度,更重要的是,在现在的关税和运费本来就比较高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与国际标准不统一所造成的工作量,将使整个外贸物流成本增加。因此,国际物流的标准化问题不能不引起更多的重视。目前,跨国公司的全球化经营,正在极大地影响物流全球性标准化的建立。一些国际物流企业和协会,在国际集装箱和E鄄DI技术发展的基础上,开始进一步对物流的交易条件、技术装备规格,特别是单证、法律条件、管理手段等方面推行统一的国际标准,使物流的国际标准更加深入地影响到国内标准,使国内物流日益与国际物流融为一体。

4.国际物流配送更加精细化

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各产业、部门、企业之间的交换关系和依赖程度也愈来愈错综复杂,物流是联系这些复杂关系的交换纽带,它使经济社会的各部分有机地连接起来。在市场需求瞬息万变和竞争环境日益激烈的情况下,要求物流在企业和整个系统必须具有更快的响应速度和协同配合的能力。更快的响应速度,要求物流企业必须及时了解客户的需求信息,全面跟踪和监控需求的过程,及时、准确、优质地将产品和服务递交到客户手中。协同配合的能力,要求物流企业必须与供应商和客户实现实时的沟通与协同,使供应商对自己的供应能力有预见性,能够提供更好的产品、价格和服务;使客户对自己的需求有清晰的计划性,以满足自己生产和消费的需要。国际物流为了达到零阻力、无时差的协同,需要做到与合作伙伴间业务流程的紧密集成,加强预测、规划和供应,共同分享业务数据、联合进行管理执行以及完成绩效评估等。只有这样,才能使物流作业更好地满足客户的需要。由于现代经济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相当一些企业除了自己生产一部分主要部件外,大部分部件需要外购。国际间的加工贸易就是这样发展起来的,国际物流企业伴随着国际贸易的分工布局应运而生。为了适应各制造厂商的生产需求,以及多样、少量的生产方式,国际物流的高频度、小批量的配送也随之产生。早在20世纪90年代,台湾电脑业就创建了一种“全球运筹式产销模式”,就是采取按客户订单、分散生产形式,将电脑的所有零部件、元器件、芯片外包给世界各地的制造商去生产,然后通过国际物流网络将这些零部件、元器件、芯片集中到物流配送中心,再由该配送中心发送给电脑生产厂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欧洲等一些发达国家开始进行了一场“物流革命”,其内容是对物流各种功能、要素进行整合,使物流活动系统化、专业化,出现了专门从事物流服务活动的“第三方物流”企业。随后,各种专业化的物流服务企业在欧美发达国家大量涌现并加速发展,使物流服务功能更强大,服务质量更精细。物流产业已经成为发达国家服务业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5.国际物流园区更加便利化

为了适应国际贸易的急剧扩大,许多发达国家都致力于港口、机场、铁路、高速公路、立体仓库的建设,一些国际物流园区也因此应运而生。这些园区一般选择靠近大型港口和机场兴建,依托重要港口和机场,形成处理国际贸易的物流中心,并根据国际贸易的发展和要求,提供更多的物流服务。如日本,为了提高中心港口和机场的国际物流功能,重点在京滨港、名古屋港、大阪港、神户港进行超级中枢港口项目建设,对成田机场、关西机场、羽田机场进行扩建,并在这些国际中心港口和空港附近设立物流中心,提高国际货物的运输和处理能力。这些国际物流中心,一般都具有保税区的功能。此外,港口还实现24小时作业,国际空运货物实现24小时运营。在通关和其他办证方面,也提供许多便利。国际物流和国内物流,实际上是货物在两个关税区的转接和跨国界的流动,要实现国内流通体系和国际流通体系的无障碍连接,必须减轻国际物流企业的负担、简化行政手续、提高通关的便利化程度。日本在这方面实行了同一窗口办理方式,简化了进出口以及机场港口办理手续,迅速而准确地进行检疫、安全性和通关检查。因此,国际物流园区的便利化发展,不仅有赖于物流企业本身的努力,而且特别倚重于政府的支持。而如何围绕机场、港口建立保税区、保税仓库,提供“点到点”服务、“一站式”服务,则是国际物流中心规划必须深入考虑的问题。

6.国际物流运输更加现代化

国际物流的支点离不开运输与仓储。而要适应当今国际竞争快节奏的特点,仓储和运输都要求现代化,要求通过实现高度的机械化、自动化、标准化手段来提高物流的速度和效率。国际物流运输的最主要方式是海运,有一部分是空运,但它还会渗透在其国内的其他一部分运输,因此,国际物流要求建立起海路、空运、铁路、公路的“立体化”运输体系,来实现快速便捷的“一条龙”服务。为了提高物流的便捷化,当前世界各国都在采用先进的物流技术,开发新的运输和装卸机械,大力改进运输方式,比如应用现代化物流手段和方式,发展集装箱运输、托盘技术等等。美国的物流效率之所以高,原因在于美国的物流模式是善于将各种新技术有机融入具体物流运作中,因而能在世界上率先实现高度的物流集成化和便利化。这也使从事物流的企业,利润和投资收益持续增加,进而诱发新的研究开发投资,形成良性循环。总之,融合了信息技术与交通运输现代化手段的国际物流,对世界经济运行将继续产生积极的影响。

上一篇:电气工程师和设计下一篇:物流法律法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