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学会接受惩罚

2023-01-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让孩子学会接受惩罚

让农村孩子学会说“洋话”

因诸多因素,目前农村初中英语教学的质量还不尽人意,尤为突出的是教师的教学观念还是“课本本位”,课堂教学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应试出成绩。新课标强调外语教学从重语言知识的传授向语言知识与语言机能并重转变,特别强调交际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能用所学的语言做事情。“把课堂还给学生”是叶澜教授新课程理论中的核心分和精华部分。教师要摈弃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组织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使之具有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并取得较好的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自练自改的时间还给学生;把独特感悟、自由联想、自由表达的个性还给学生,还给学生质疑问难、阐述个人见解、保留自己意见的权利。教师和学生平等地进行知识交流、思想碰撞和情感上的磨合。

一、和谐氛围中学英语

新课标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自始至终关注学生的情感,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尊重每个学生,积极鼓励他们在学习中的尝试,把英语教学与情感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创设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促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特别关注性格内向和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尽可能多地给他们创造语言实践的机会;经常和学生一起反思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互相鼓励和帮助,做到教学相长。

二、有趣活动中学英语

新课标要求教师应该避免单纯传授语言知识的教学方法,尽量采用“任务型”的教学途径。这种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通过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学习和使用英语,完成学习任务。活动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内容和方式要尽量真实,有利于学生学习英语知识、发展语言技能,使其思维和想象像力、审美情趣和艺术感受、协作和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得到发展,从而提高实际语言运用能力和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系统训练中学英语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让他们在学习和运用英语的过程中逐步学会如何学习。教师应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制定阶段性学习目标及实现目标的方法,引导学生结合语境,采用推测、查阅或询问等方法进行学习,设计探究式的学习活动,促进学习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发展,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发现、归纳和实践等方法学习语言知识,感悟语言功能,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评价并根据需要调整学习目标和学习策略。

桂诗春在《应用语言学》中指出:“背词汇表的做法往往费时费事,徒劳无功,因为这种做法实际上把外语的词语和母语等同起来,而且把它从语言与语境中孤立起来。”因此要教会学生掌握有效的词汇学习策略,如在语境中学习单词,学会猜测单词词义,运用英语去思考和理解英语单词,直接在大脑中建立实物的链接;适当进行英汉词汇特点的对比,了解英汉表达的差异,利用英语构词知识掌握有效扩大英语词汇量的方法等等。

四、中西文化差异的比较中学英语

新课标指出:言语与文化有密切的联系,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教师应努力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了解外国文化,特别是英语国家文化,帮助他们提高理解和恰当运用英语的能力,不断拓展文化视野,加深对本民族文化的理解,发展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

1.教师要不断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使他们加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了解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重视文化差异对语言学习的影响。要采用灵活的方法在教学中渗透文化教育,加强中西文化差异的比较,使学生能主动吸收异国文化,促进对异国语言的了解。

2.教师要通过课堂讲解渗透英语国家文化,并创造机会使学生在模拟或创设的情境中感受异国文化。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必须扎扎实实地在文化渗透上下功夫,让学生理解、掌握语言的社会运用规则并形成较强的社会文化能力;要结合教科书多向学生介绍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宗教习俗、政治经济制度、日常生活等文化背景知识。

3.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外活动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鼓励学生在课外进行具体的语言实践,关注身边的英语,收集英语广告或者物品的说明书,通过生活经验这一纽带学习英语;读一些报刊杂志上原汁原味的文章;组织英语表演、竞赛和英语角等活动,扩大学生对中外文化的了解。

五、启发引导,让情感因素成就学生欲望

情感因素虽然是学生本身的主观因素,但在课堂教学中不应该被忽视。因此,英语教师有必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多进行情感交流,相互沟通。教师应了解所教的学生,对他们尊重、爱护。师生间的信息传递和情感交流相互作用,有利于创造和谐的语言学习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培养英语学习兴趣。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激发求知欲,培养和提高学习英语的兴趣。

实践证明,如果教师用全新的理念指导教学,课堂上精心组织,让学生放飞思绪,大胆开口,积极参与,勇于表现,英语课堂就会更充实,农村中学也会有高效的英语课堂。

(作者单位:南京市江宁区铜井中学)

作者:谢崇玲

第2篇:如何让孩子学会接受批评

法国心理学家高顿教授通过一项专题研究证实,那些难以接受批评的孩子长大后,也大多会对批评持“避而远之”或干脆“拒之门外”的态度。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如何让孩子学会接受批评,希望有所帮助!

批评孩子时要客观具体

镜头1:在散步的过程中,敏敏妈妈发现女儿的裙子被弄脏了,她立刻生气了,开始冲着女儿大声责骂。看见女儿大哭以后,她又马上给了女儿一小块点心。敏敏嘟着小嘴,一脸疑惑地看着妈妈,并往嘴里塞着点心。

分析:

敏敏在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的情况下就被妈妈责骂,心里已经很不舒服了,但在挨骂之后马上又得到一块可口的点心,这时,敏敏已经被弄得糊里糊涂,她不知道为什么母亲会责骂她,更不知道挨了骂后她为什么又得到了点心。母亲这样的做法,让女儿弄不清是非,这对她的成长是相当有害的。

妈妈对策:

第一,在批评孩子时,父母要做到有理有据,要让孩子知道父母为什么批评她。要直截了当地告诉孩子她的哪种行为是不该做的,哪种行为是正确的,不能含糊不清,让孩子不知所措。这样,孩子明白是因为她的错误的行为,父母才会去批评她,孩子才可能更容易接受批评。

第二,要用平静而坚定的语调对孩子进行批评教育。父母的口吻和语调也在向孩子传达重要的信息,我们的平静告诉孩子我们是清醒和理智的,我们的坚定告诉孩子这件事情他一定是做错了,要不然妈妈不会批评他。批评时语气一定要严厉,声音可以比平常大一些,但千万不要在生气或发怒的情况下批评孩子,这样孩子会觉得父母不理智、不清醒,进而觉得父母任由情绪的左右对待自己是不公平的。

不要当着众人的面批评孩子

镜头2:妈妈带毛毛出去玩儿,刚下过雨,毛毛偏偏在水洼里走,还一边使劲踩一边大笑。妈妈生气地说:“毛毛,看你把鞋子都踩脏了。说过多少次了,每次出门都乱跑乱玩,把衣服弄那么脏。”妈妈的声音很大,从旁边经过的人都回头看看毛毛。毛毛不笑了,默不作声地跟在妈妈身后。

分析:

即使是幼小的孩子,也有较强的自尊心,当着众人的面批评孩子往往会让他觉得失去面子。

对绝大多数孩子来说,妈妈的批评或表扬就是他们高兴或烦恼的指挥棒,能得到妈妈的表扬是宝宝们最高兴的事,而一旦受到妈妈的批评,就会伤心难过,情绪低落。面对批评,有的孩子会进行争辩、对抗或是死不认账;有的会满肚子不高兴,生好几天闷气;有的则可能毫不在乎,不把批评当回事。实际上,这几种态度都是没有真正接受批评的表现。久而久之,就有可能产生抵触父母的心理。

妈妈对策:要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批评孩子。明智的父母要学会在众人面前称赞孩子,不应该当着外人的面揭孩子的短,而在孩子遇到问题或犯了错误的时候,要在家里单独进行教育。只有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批评孩子,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而且在相对融洽的气氛中,孩子处于轻松的心境状态,也乐于接受批评。

英国作家洛克说过:“对儿童进行批评时,要在私下里执行;对儿童的赞扬,则应当着众人的面进行。儿童受到赞扬后,经过大家的一番传播,意义会很大,他会以之为骄傲和目标,并在以后的岁月里更加努力去获得更大的赞扬。而当众宣布他的过失,会使他无地自容,会使他失望,因而父母制裁他的工具也就没有了。”

不要在饭桌上批评孩子

镜头3:4岁的华华吃饭时经常用勺子把食物搅到餐桌上或者弄到地上。有一次,华华又开始乱搅食物,妈妈走到他身边捉住他的手,并怒视他,用极其不高兴的口吻说:“华华,你怎么总是乱搅食物,以后再这样,我们就不让你吃饭了!”华华一脸委屈地放下了勺子。

分析:

在饭桌上批评孩子是一种非常危险的行为。小孩子吃饭是很开心事,结果父母不停唠叨,分散了孩子的注意力,孩子很容易厌食。为了避免在饭桌上挨训,许多孩子在吃饭的时候总是匆匆扒几口,即便饭桌上有他们爱吃的菜,但相对于父母的批评来说,他们宁愿放弃吃最好吃的菜。

妈妈对策:尽量避免在饭桌上批评孩子。父母可以在吃完饭后,心平气和地给孩子解释,妈妈可以耐心地和华华说:“华华,你乱搅食物会将餐桌弄得乱七八糟,这样我们就必须花好多时间来收拾,以后你要学会用勺子好好吃饭,好吗?”下次吃饭时华华按照妈妈的要求做后,妈妈可以说:“你这样做才是好孩子,大家才会喜欢你。”

确实需要批评时,要适当增加身体接触。对于胆小的孩子,家长在批评时可以搂着它的肩膀,或拉着他的手讲道理给他听。有些听不得一句重话的孩子会非常排斥所有指责他的话,所以,当我们实在需要责备他时,我们应该用眼睛正视孩子,一边指责一边适当增加身体接触,这样就能够达到恩威并用的效果,而且尽可能不影响孩子吃饭的胃口。

用孩子可以理解的语言来批评

镜头4:明明是个马马虎虎的.孩子,经常会忘记把自己的玩具放到哪里。这不,明明要和小朋友出去玩,可就是找不到他的小汽车,于是明明就向妈妈要。妈妈一听就生气了:“你这个孩子怎么回事啊,老是忘这忘那,以后这样可怎么好啊,学习上马虎,考不上好大学,找不到好工作……”还没等妈妈说完,明明一溜烟跑出了家门。

分析:

孩子其实是很敏感的,他不能理解批评就是为了他好,毕竟是小孩子,他的思维不可能达到那样的高度。孩子在家没有了踏实的感觉,从幼儿园回到家后,跟父母的沟通就会越来越少,这样一来,双方的隔阂就会越来越深,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妈妈对策: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讲大道理总是无法起到真正的效果,孩子们往往会这只耳朵进,那只耳朵出,这不是代表孩子们故意与家长作对,而是孩子的理解能力有限,无法理解高深的道理。在这种情况下,父母要学会用孩子的思维思考问题,用孩子可以理解的语言来友善地批评孩子。给孩子讲道理的时候,要给他们说一些容易理解的道理。不能用某种高深难测的东西强行向他们灌输。书本上的道理应该换一种方式给他们讲,不能搬弄出那些晦涩的文字,那种学究式的大道理孩子是很难接受的。如果明明妈妈说:“你把玩具乱丢,让玩具找不到家,它会难过的。如果你找不到妈妈,你会不会着急呢?”也许比讲大道理更能让明明接受。

用讲故事的方法批评孩子

镜头5:亮亮从小娇生惯养,怕吃苦。这让妈妈很担心有一次,妈妈给亮亮讲了《蚯蚓和蜜蜂》的故事。故事情节主要是:在很久以前,蚯蚓和蜜蜂长得差不多,身体都是圆圆的。后来,蜜蜂每天采花酿蜜,时间一长,它的身上竟然长出了两只翅膀,能够飞来飞去采蜜了。而蚯蚓却整天躺在大树底下玩耍,饿的时候就吃些果子。冬天来了,蜜蜂酿了许多蜜,他的日子过得非常惬意,但是,蚯蚓却整天为了食物而发愁。有一天,蜜蜂带着自己酿的蜜去看望蚯蚓。蚯蚓远远就见到蜜蜂向自己走来,感到非常羞愧,于是,它一头扎进了泥土里。后来,蚯蚓决定每天帮果树松松土,捉捉泥土里的虫子,改变懒惰的坏习惯。时间一长,蚯蚓圆圆的身子变得越来越细,受到了农民的赞扬。故事情节深深地吸引了亮亮,讲完故事后,妈妈趁机问道:“你愿意学小蜜蜂呢,还是学蚯蚓?”“当然学小蜜蜂了!”亮亮毫不犹豫地回答。“那你说说看,小蜜蜂有哪些值得你学习的地方?”“那你以后有什么要改正的呢?”

分析:

孩子的自尊心是脆弱的,他们不喜欢父母赤裸裸地批评他们。如果父母能够采取委婉的手段,通过故事、寓言、名言等方式来批评孩子,取得的效果会更好。

妈妈对策:要在平时多积累一些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在孩子遇到相似情况时,用故事来教育孩子。因为,在故事中,孩子自然领悟到了其中的道理,这比父母讲大道理的效果要好得多。所以,父母平时要多积累一些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在孩子犯有过失,如果父母能通过讲相关的故事,心平气和地启发孩子,不直接批评他的过失,在不断地引导中让孩子自己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孩子会明白父母的用意,愿意接受父母的批评和教育。这样做也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不仅可以避免亲子冲突的产生,而且会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涵养,进而更加尊重父母、崇拜父母,促进亲子关系的和谐。

批评时允许孩子做出解释

镜头6:妈妈来接花花,老师一看见她,就告花花的状,说花花又打小朋友了。因为花花确实喜欢和小朋友打闹。妈妈听了老师的话,就狠狠地批评花花,花花看着妈妈,欲言又止。其实,这次老师冤枉花花了,花花是把小朋友绊了一跤,但不是故意的。是两个小朋友撞在了一起,花花也差点摔倒呢。

分析:

当孩子受到冤枉时,父母还是不顾孩子的感受,一味强制性地批评孩子,不给孩子解释的机会,虽然表面上孩子也许会不反对,但在内心里他对他尊敬的爸爸妈妈的权威已经产生了怀疑。

妈妈对策:美国教育家塞勒·塞维若认为,无论在何种情况下“父母批评教育子女,靠强制压服是行不通的,只有给孩子充分的说话机会,他们才能剖析自己的行为,触及灵魂的最深处,才可能使其心服口服。”所以,家长发现孩子有错误的言行时,一定要冷静分析,切不可贸然批评。要俯下身子,多和孩子沟通,多听听孩子的心声。特别是当自己没有搞清事情的来龙去脉而造成对孩子的批评不当或批评不符合事实时,那么就更要允许孩子做出解释,并且要对孩子表示歉意。因为,让孩子虚假地表示接受批评,但心里大感委屈,实际上不仅于事无补,还可能引发种种弊端。与此同时,也要让孩子明白:解释的目的并不是推卸本来应负的责任,还应要求孩子保持解释时心平气和、实事求是的态度。

要知道,孩子越是有困难、有错误,他们就越渴望家长的理解和体谅,渴望别人能够听听他们的倾诉。因此,俯下身子和孩子推心置腹地交流,倾听孩子的心声后,再对孩子的错误言行进行分析指正,做出适当的批评,孩子往往能够接受。

第3篇:让我们的孩子接受平凡的教育

——参观江苏省姜堰二中絮谈

《江苏教育》曾以“平凡苗,优秀花”为题报道了江苏省姜堰二中所进行的素质教育,主要是讲姜堰二中从“1983年前‘一流的校门,二流的教师,三流的生源’”到“1983年至今,不仅为对方两个文明建设培养数千名合格人才,而且为高等院校输送了1000多名合格新生”。我最看重的就是“为地方两个文明建设培养了数千名合格人才”,因为我认为这大部分应该指的是基础人才。

曾有媒体就“小学生缘何长大不想做工人?”采访了有关教育专家,专家一针见血回答是:这同我们过分宣传高学历和所谓成功巨人有关,这是多年来平凡教育缺失的必然结果!的确,现今的教育和宣传、社会风气,似乎总钟情“成大事者”,总宣扬“强、大者”,而对平凡不屑一顾。然而是不是每个人都具备“成大事”的潜质呢?“三流生源”都培养成高尖端人才?这显然不可能!我们的社会除需要高尖端人才外,更需要大量的基础人才。伟大确是伟大,而平凡、自食其力、重德重情同样也是伟大!任何一个健全、文明与进步的社会,都是尊重平凡的。“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中国现代人”,姜堰二中树立了这样的育人理念,我认为这应该是我们社会的育人理念。我们就应该践行平凡的教育。

我们的孩子不甘于平凡,不满足于过普通人的生活,这和我们的教育理念有很大关系。在日本,学校常把社区的普通人请来给学生上课,大家都对普通职业者怀有感激和尊敬之情。我们就缺乏这样的教育,总把目标定在天上,却不知道脚下的路要怎样走。虽然课本上写着劳动不分贵贱,但普通人的生活却不被社会关注、赞扬,故而学生们常把科学家、学者、官员或成功人士作为自己的偶像。

除此之外,家长的表现更令人担忧。学校里正常的清洁卫生打扫被视为教师对孩子的惩罚。“我的孩子是要成为‘人上人’的,打扫卫生这样下贱的事怎么能做呢?”在这样的熏陶下,谁还敢,谁还愿意从事平凡的工作?无怪乎,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那样大!

事实上,我们的社会需要平凡。而且,将每一件平凡的小事都做好,本身也就不再平凡。江苏省栟茶高级中学校长姚止平,一位平凡的中学教师,凭着对学生的责任,对教学的热爱,对工作的热忱,对事业的追求,甘于寂寞,为祖国培养人才,在平凡的岗位造就了不平凡的生命;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宿舍管理员吴光华,因为坚持给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被邀作为职工代表参加大学生毕业典礼发言,在会上,800字的演说讲哭了大学师生,简短的致辞被11次掌声中断,“宿管阿姨”告诉我们:平凡中有乐趣有尊严,平凡可以成就人生的价值;82岁的香港大学宿舍管理员“三嫂”袁苏妹,只会写5个字,却被港大授予“荣誉院士”称号,被赞为“大学宿舍的灵魂”,平凡同样可以铸就辉煌!

社会上生活的更多是平凡的人,尤其是能自食其力的高素质的劳动者。“灿烂星空谁是真的英雄,平凡的人们给我最多感动”,“平凡校长”、“宿管阿姨”不仅唤起我们真心的感动,更应该促使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教育就此问题认真深思:改进和加强“平民教育”和“平和心态”的培养,加强对平凡生活的认知,改变以权取人,以钱取人的社会价值和教育取向,理解平凡,尊重平凡,才能培养出更多具有健全人格的中国现代人,才能真正创建文明、进步的社会!

第4篇:努力让每个残疾孩子接受良好教育

教育部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教育部等七部门《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今天召开专门会议,全面部署新形势下特殊教育工作,李克强总理作出重要批示,刘延东副总理、王勇国务委员出席会议并将作重要讲话,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特殊教育的关心和重视。教育系统要认真学习贯彻,带着深厚的感情,精心组织实施提升计划,深入推进特殊教育改革发展,努力让每一个残疾孩子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

一、实行“一人一案”,保障残疾儿童接受义务教育

各地要以区县为单位,对每一个孩子的残疾类型、残疾程度和家庭情况进行全面了解,制订具体解决办法,把责任落实到人、落实到校,做到全覆盖、零拒绝。对于适合进入普通学校的残疾孩子,要就近就便、优先安排随班就读。对于中重度残疾孩子,要安排到特教学校就读。对于确实不能进校就读的重度残疾孩子,要送教上门,让他们在家里也能接受一定的教育和康复训练。

二、加快“两头延伸”,扩大残疾学生接受非义务教育机会

在抓好义务教育的同时,着力构建残疾人终身学习体系,让更多的残疾学生接受学前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将残疾儿童纳入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力争早发现、早干预,早教育、早康复。拓宽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扩大残疾学生的招生规模,让更多的孩子能有一技之长。完善普通高校无障碍设施,扩大特教学院招生规模,增强接收残疾学生的能力。改进和完善高等教育考试招生办法,在考试形式、试卷、时间、环境等方面为残疾考生提供更多方便。

三、深化课程改革,增强残疾孩子融入社会的能力

要完善课程教材,修订盲、聋、培智三类特殊教育学校课程标准,新编改编各学科教材。改革教育教学,尊重残疾孩子的差异,全面推进个别化教育。进一步推进“医教结合”,提高残疾学生的康复水平和知识接受能力。加强普特融通,在推进随班就读的同时,组织特教学校学生到普通学校交流学习,逐步形成制度,促进融合教育的全面实施。

四、强化培养培训,提高特教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

特殊教育有其特殊性,需要教师有更高的专业素质,更多的责任、爱心和奉献精神。要切实加强教师培养,科学规划、合理布点,加大特教教师的培养力度。鼓励高校在师范类专业中开设特殊教育课程,培养师范生的全纳教育理念和指导残疾学生随班就读的教学能力。把特教教师培训全面纳入教师培训规划和项目,“国培计划”和省级培训项目要对特教教师予以重点安排,三年内完成一轮特教教师全员培训。关心特教教师的工作和生活,在工资待遇、职称评聘、表彰评优等方面给予特别倾斜。

残疾孩子是一个特殊的群体,需要特殊的关爱和特殊的教育。我们要深刻认识办好特殊教育,对于保障残疾人权利、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意义,深入学习贯彻李克强总理重要批示和刘延东副总理、王勇国务委员重要讲话精神,履职尽责,攻坚克难,狠抓落实,为残疾人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生活、提升全社会文明进步水平作出更大的努力。

改善条件 健全体系 加快发展特殊教育

国家发展改革委

扶残助困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特殊教育提升计划》,明确了今后3年加快推进特殊教育发展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

各级发展改革部门要认真学习领会李克强总理重要批示和刘延东副总理、王勇国务委员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会议要求做好贯彻落实工作。

一、加强特殊教育规划建设,努力保障就学机会

特殊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教育发展的短板和薄弱环节。

大力发展特殊教育,是改善残疾儿童状况、提高素质能力,保障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让教育公平惠及全民的重要途径。这也是各级政府的使命所系、责任所在。

按照国务院要求,国家发展改革委“十一五”期间在中西部地区规划建设了1182所特殊教育学校,为加快普及残疾人义务教育创造了条件。各地发展改革部门要积极配合教育部门,尽快完善设施条件,充分发挥建设效益,确保今年秋季开学前全部投入使用。

下一步,各级发展改革部门要继续加大支持力度,在研究编制“十三五”规划、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时,把提高特殊教育就学机会和普及水平,作为政府“保基本、惠民生、促和谐”的重要内容,引导全社会关心、爱护残疾儿童少年成长,凝聚各方力量,共同支持特殊教育发展。

二、加强条件保障和配套支持,健全特殊教育体系

一是要加强非义务教育阶段特教学校建设。“十二五”期间,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中国残联将特殊教育学校建设重点拓展延伸到非义务教育阶段,集中力量加强建设一批特殊教育师范院校、残疾人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

各地发展改革部门对这些项目要“特事特办”,会同有关部门落实建设项目管理制度,严格履行基本建设程序,扎实做好前期工作,管好用好建设资金,加强建设全过程管理,确保工程质量。

二是要加强资源统筹,积极推进医教结合。各级发展改革部门要结合正在实施的儿童福利、残疾人康复托养等民生设施建设,做好资源统筹,支持孤儿院、福利院、残疾人康复托养中心开展形式多样的特殊教育和残疾儿童康复治疗,为残疾孩子提供文化教育、肢体康复、精神关爱等多重服务。

三是要增强政策协调,促进残疾人融入社会。各级发展改革部门在研究拟定发展战略和综合协调社会政策过程中,要积极创造条件,鼓励支持各类学校开展全纳教育,举办残疾人教育培训,同时协调做好残疾人就业帮扶、劳动保障、社会救助等方面的政策配套,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帮助残疾人更好融入社会。

残疾人事业需要全社会的关心,特殊教育发展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让我们共同扎实工作,多解民生之忧、多谋民生之利,让残疾孩子不但学有所教,而且学有所能,推动特殊教育发展再上新台阶。

提高资金使用绩效 进一步提升特教发展水平

财政部

近年来,各级财政部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积极发挥职能作用,采取一系列措施支持特殊教育发展,如设立特殊教育专项补助资金,改善特殊教育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加大对残疾学生的资助力度;不断提高特殊教育学校公用经费补助水平等等。下一步,各级财政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李克强总理重要批示和刘延东副总理、王勇国务委员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部署,加大支持力度,提高资金使用绩效,进一步提升特殊教育发展水平,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广大残疾学生。

一、切实保障特殊教育学校正常运转经费

各地要足额落实生均公用经费财政拨款标准,从2014年起,在义务教育阶段将特殊教育学校公用经费单列,年生均标准要达到4000元,2016年达到6000元。目前标准高于6000元的地区不得下调。随班就读、特教班和送教上门的义务教育阶段生均公用经费参照上述标准执行。所需资金比照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按比例分担。各级财政要按照要求,调整支出结构,加大投入力度,落实应分担的资金。加强特殊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继续实施改善特殊教育办学条件项目,中央财政将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地方财政也要相应增加投入,支持承担随班就读残疾学生较多的普通学校设立特殊教育资源教室,配备基本的教育教学和康复设备,为残疾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和生活便利。

二、进一步提高对残疾学生的资助水平

针对残疾学生的特殊需要,各地在落实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政策时,要优先保证残疾学生。要根据实际对残疾学生提供交通费补助,纳入校车服务方案统筹解决。完善非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学生资助政策,积极推进高中阶段残疾学生免费教育。

三、支持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全面落实国家规定的特殊教育教师津贴等倾斜政策。对在普通学校承担残疾学生随班就读教学和管理的教师,在绩效考核中给予适当倾斜。加大对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培训力度,“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向特殊教育教师倾斜,鼓励和吸引优秀人才投身特殊教育事业。

四、积极创新拓展特殊教育筹资渠道

特殊教育事业是一项爱心事业。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们的慈善意识普遍增强,社会力量在支持特殊教育发展方面空间广阔、大有可为。在加大财政投入的同时,要积极拓展思路,创新方式,引导社会力量捐资助学,发挥拾遗补缺的独特作用,进一步凝聚起全社会支持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爱心和力量。

五、严格特殊教育资金管理

各级财政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资金监管,严肃财政纪律,对挤占、挪用、截留特殊教育资金的行为要严惩不贷,确保宝贵的资金用在“刀刃”上,真正造福广大残疾学生,支持他们谱写精彩人生。

为残疾人广泛融入社会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中国残联

不久前,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教育部等七部门的《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今天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召开全国特殊教育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研究部署有关工作,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残疾孩子的特别关爱、对残疾人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和支持。

特殊教育是残疾人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特殊教育工作取得长足发展,接受教育的残疾人数量逐年增加、教育层次不断提高。很多残疾孩子进入小学、中学和大学,有的还获得了硕士或博士学位,成为社会有用之才。

我们深刻认识到,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改变命运,保障残疾人受教育权利,对于促进他们全面发展、走向幸福生活、更好地融入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中国残联会同有关部门和单位,积极支持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改善办学条件,资助残疾学生,有力促进特殊教育事业发展。在过去的十年中,中国残联助学项目共资助贫困残疾学生16.5万人次,为260多所特教院校添置了教育设备,支持全国和省级特教师资培训5000多人次,联合教育部共同对900名优秀特教教师进行了表彰奖励。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实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是残疾人实现同步小康的重要举措。各级残联组织要认真学习贯彻李克强总理重要批示和刘延东副总理、王勇国务委员重要讲话精神,增强紧迫感、责任感,把特殊教育摆到重要位置,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发展。

中国残联将与教育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部门加强沟通与合作,进一步完善特殊教育以及残疾人接受普通教育的引导政策;继续与教育部、国家语委合作,加快研究制定“国家通用手语标准”和“国家通用盲文标准”,为残疾人更广泛地融入社会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各级残联组织要积极主动配合教育等有关部门,编制好本地区《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实施方案,制定更加有力的政策措施,不断加大对残疾学生的资助力度,推进残疾学生免费教育或扩大资助范围,提高特教教师待遇。要继续完善未入学残疾儿童少年实名登记制度并跟踪去向,与教育部门和学校一道,针对残疾人教育需求,以多种形式逐一安排就学,提高入学率和巩固率。

要积极整合残联系统的中等职业学校、职业培训与就业指导机构、康复机构、托养机构等资源,加强残疾儿童少年康复训练和辅具适配等工作,促进各级各类特殊教育发展,为残疾人提供学段衔接、医教结合的教育服务。继续实施残联系统相关助学项目,不断完善扶残助学长效机制。

让我们共同努力,为特殊教育的全面提升,为残疾孩子都能拥有美好的生活而不懈奋斗。

深化特殊教育改革 推进融合教育发展

北京市人民政府

北京市大力推进融合教育,要求普通中小学和高校尽最大可能接收残疾学生,在政策支持、经费保障、专业指导、师资培训等方面都进行了有益探索。

一、强化顶层设计,实施融合教育行动计划

北京市高度重视随班就读工作,将其作为推进首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国民整体素质的重要举措,在上世纪90年代就在全国率先探索了资源教室、特殊教育中心等专业支持模式。近年来,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特别是2013年3月,启动了“中小学融合教育行动计划”,计划用3年左右时间,建成符合首都地位的现代特殊教育体系。

二、落实政府责任,研制特殊教育公共服务标准

在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建立由教育、发展改革、民政、财政等10个部门组成的特殊教育联席会议制度,落实相关责任,定期研究特殊教育发展的重大问题。制定了全国首个省级《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标准》及实施细则,研制《特教教师基本功标准》、《特教学生学业质量标准》,以标准化推动特殊教育发展规范化、优质化。提高特殊教育学校教职工编制标准,将师生比标准由1∶3.5提高到盲校1∶

2、聋校1∶

3、培智学校1∶2.5,解决了多年制约特教学校发展的瓶颈问题。提高特殊教育学校和随班就读残疾学生生均公用经费标准,达到普通学生的7倍。

三、立足实际需求,创新特殊教育管理体系和服务机制

先后出台关于随班就读、特教教师、资源教室等方面的规范性文件,对硬件建设、规范管理、师资培训等做出明确规定。建立了市和区(县)两级特殊支持教育中心,将其工作职责由教学、科研、资源开发和教师培训,拓展到对本区域随班就读工作的管理和指导。实施双学籍制度,学生具有特殊教育学校学籍和户籍所在地就近入学学校学籍。

四、健全融合教育体系,扩展特殊教育覆盖范围

在抓好义务教育阶段融合教育的基础上,向学前教育、高中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延伸,不断完善残疾人终身教育体系。以22所特殊教育学校、4所特殊教育普通高中、1所高等特教学院为骨干,在1093所普通中小学、60个幼儿园和55个职业高中建立了随班就读教学点。市属高校对于达到录取标准的残疾学生做到“零拒绝”。依托北京数字学校,开发优质特殊教育课程资源,满足残疾学生泛在学习需求。

突出政府责任 办好特殊教育 吉林省长春市人民政府

近年来,长春市高度重视特殊教育工作,高位统筹、全面规划、强力推进,特殊教育体系日益完善、普及程度不断提高、成果不断显现。

一、高度重视,科学谋划特殊教育发展

一是落实政府责任。把发展特殊教育纳入政府重要日程,建立市长负总责、分管市长具体抓、各部门共同参与的特教联席会议制度,连续5年把发展特殊教育列入幸福长春行动计划。

二是科学制定规划。制定《特殊教育三年发展规划》,全力实施特殊教育攻坚工程,努力做到普及程度、办学条件、师资水平、教师待遇、办学质量“五个提高”。

三是完善政策支撑。出台《关于推进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完善大救助体系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形成了完善的政策支撑体系。

二、强化措施,全面加强特殊教育保障

一是硬件建设到位。利用5年时间累计投入1.5亿元,对全市公办特教学校进行改造,配套更新教学康复仪器设备。

二是教师培训到位。将特教教师培训纳入教师继续教育计划,近3年投入300余万元实施培训工程,累计培训教师2000余人次,全市特殊教育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100%。

三是资助救助到位。在全部残疾儿童少年落实国家“两免一补”政策的基础上,免除作业本费、校服费,做到“四免一补”。2014年将免除公办特教学校在校学生的一切费用。

四是教研指导到位。落实指导、研究、培训、评估、服务、督导六大功能,对全市特殊教育教学进行专业化指导、科学化管理和规范化评估,促进特殊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五是激励机制到位。市政府建立了“以奖代拨”机制,每年投入500万元,设立特教专项资金,对特教学校进行奖补,用于购置教学康复仪器设备、教师培训、课程改革及教科研活动等。

三、多措并举,大力普及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

拓宽残疾儿童少年就学渠道,构建以特教学校为骨干、以随班就读和特教班为主体、送教上门为补充的办学格局。不断扩大公办特教学校招生规模,目前全市有公办特教学校9所,在校生1120人。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扶持鼓励4所民办特教学校发展,在校生364人。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在校残疾学生2940人,视力、听力、智力三类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96.3%,有效保障了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建立支持保障体系 做好残疾人随班就读工作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人民政府

近年来,萧山区将推进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作为实现教育公平、推进义务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以资源教室工作为抓手,积极推进随班就读工作深入开展。

一、以“零拒绝”为目标,实现适宜性教育安置,提高残疾儿童入学率

通过区办特教学校、片设辅读班、镇建资源教室、校随班就读等多种方式,让不同年龄段的残疾孩子生活在融合与无障碍的氛围中。在城市,实现了“零拒绝、全覆盖、多模块、支持性”的随班就读运行机制,在农村采取了“适宜性安置、协同化运作、多平台支持、个性化培育”的工作模式。目前,我区共有义务教育阶段适龄残疾学生816人,随班就读生598人,占73%,已连续8年保持盲、聋、培智三类残疾学生入学率100%。

二、以资源教室为抓手,实施个性化培养方案,提高随班就读教育质量

一是推进资源教室标准化建设。从2003年开始,按照“梯度推进、均衡发展”的原则,全面实施随班就读资源教室标准化建设,实现了镇街全覆盖。对照杭州市合格资源教室评估细则,积极开展资源教室品质化运作,有49个资源教室通过了杭州市的评估。

二是加强随班就读的规范化运作。出台了《特殊学生筛查认定办法》、《轻度智力落后儿童随班就读课程学习指南》等一系列工作制度和规范。

三是开展残疾儿童的个别化教育。优化师资队伍,丰富课程设置,充分结合地域经济文化特点,开展了鞋艺制作、苗木种植、雨伞加工等社会适应性劳动训练和实践,为特教学生习得一技之长打下良好基础。3年来,为1500多个残疾孩子提供了个别化教育,促进了他们的多元发展。

三、坚持特教特办,实行优先化服务保障,提高随班就读的支持力度

一是强化政策保障。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残障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的若干意见》等文件,为随班就读提供有力的政策保障。二是健全经费保障。特殊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按同级普校的10倍以上拨付,每年再单独设立200万元专项资金。2013年共拨付生均公用经费、资源教室建设、特教教师津贴等特教经费630余万元。三是落实师资保障。对全区特教教师进行建档核编,要特教学校师生比达到1∶3,普通学校辅读班师生比达到1∶4,连续3年随班就读学生在8人以上的普通学校增配1名资源教师,现共有专职教师87人,实际师生比为1∶2.5。通过师资招聘、专家带教、共同研讨等方式,保障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珍惜发展机会 努力办好特殊教育学校

重庆市特殊教育中心

我校是重庆市唯一的视障教育学校,为盲童提供15年一贯制教育。现有学生248人,教职工63人。近年来,我们在提高育人水平和教育质量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一、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打造适宜盲生的教育环境

我们坚持把满足盲生生活、学习和成长需求作为学校建设的准则。2008年投资近亿元新建学校,办学条件显著改善,盲生生均公用经费不断提高,达到了1万元。针对盲生特点,学校建立了视觉功能康复训练室、盲人定向行走训练室、盲人专用电子阅览室,配备了盲文点字刻印机、复印机,以及弧形防撞桌椅等盲人专用教育教学设施。

二、以专业能力建设为核心,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素质

我们始终把打造一支爱盲孩子、懂盲教育、术有专攻的教师队伍作为学校的一项重要任务。依托西南大学、重庆第二师范学院等高校,针对每一名教师的特点,制定专业能力发展规划,组织开展系统培训。一是为每一名教师提供培训机会。二是精选培训内容。根据盲校特点,将盲文读写、盲教学教法、视障儿童心理研究、定向行走、触摸教具制作等作为培训重点,提高教师专业技能。三是实施分层培训。对非特教专业毕业教师进行盲专业培训,选派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参加研修型提高培训。四是开展课题研究。学校承担了“提高视力残障学生社区适应能力研究”等10多项科研课题。通过课题研究,带动、引领教师参与科研,提高专业素养。

三、以课程改革为抓手,助力盲孩子快乐成长

我们努力深化盲校课程改革,注重因材施教,致力于盲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一是理念引领。学校以“挺起胸膛朝前走”为校训,鼓励盲孩子在黑暗中挺胸抬头、迈步向前,自尊自信自立,实现人生梦想。二是教法改革。根据盲孩子的认知特点,充分利用触摸教具和图谱、语音设施、大字课本等教育辅助技术,在教学中注重声音、触觉等感知觉刺激。三是校本课程研发。组织教师研发了《盲校美工》、《盲校音乐》等多种校本课程,培养盲生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2012年,我校盲生管乐团登上了上海之春国际管乐艺术节的舞台,赢得广泛赞誉。四是活动育人。开展“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主题教育活动,组织学生走进超市、科技馆和电影院等进行体验实践,让盲孩子也能跟普通孩子一样,享受丰富多彩的生活。组织职教部的盲生走进大学、社区、医院等,开展盲人按摩等服务,回报关爱,感恩社会。

《中国教育报》2014年1月28日第3版

第5篇:让孩子们学会感恩

花明楼镇朱石桥九年制学校 洪辉

“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感恩是一种品德,是一种责任,是做人的最基本的修养。实施感恩教育,在学生的心田里播下感恩的种子,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需要,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是构建和谐校园、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一、中小学生中存在的不知感恩的现象

一是不知不感因父母养育之恩

[现象一]一天,校园里来了一位中年妇女,着装十分朴素,头发显得凌乱,脚踏一双解放鞋,鞋帮上还沾着一圈黄泥巴。她拎着一只保温桶,原来是给孩子送饭来的。这位妇女刚进校门,只见一位九年级的男生奔跑迎来,边跑边打手势,且满脸十分阴沉,示意送饭的母亲出校门,离学校远一些。可怜天下父母心!跋山涉水来给孩子送饭,却换不来孩子一声亲热的呼唤,换来的是孩子认为其母有损孩子面子的尴尬。

其他的,如严重顶撞父母,在家游手好闲、不干家务活,更是屡见不鲜了。二是不知不感母校和老师的培育之恩

[现象二]一天,我校一个新分配的年轻教师正趴在教室走廊上给一个学生讲解疑难问题,这时一男生在老师背后面向老师做出各种武打动作。这位学生把老师作为戏弄和搞笑对象,是不尊重老师、不感激老师培肓之恩的表现。

其他的,如见老师不问侯、背后给老师起绰号、上课不遵守纪律、扰乱教学秩序等也大有存在。这些是对老师劳动成果的不尊重,也是对老师人格的不尊重。三是不知不感同学和社会的关爱之恩

[现象三]报载,沈阳沈河区84岁的老人王儒臣,13年来先后资助40名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其中有10名大学生。如今他双目失明,卧病在床,却从未收到受其恩惠而完成学业的大学毕业生的来信,更别说来人探望了。歌手丛飞耗资300万元资助178个贫困学生,而当他重病住院时,受过资助的个别大学生就在深圳工

作,也没去看望过他。

四是不知不感党和国家的关怀恩

[现象四]从2008年秋季学期开始,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全部免收学杂费,这一举措为公民的受教育权提供了物质保障,促进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但有个别学生及家长不知不感党和国家好政策的恩,为了眼前利益不履行受教育义务,让学生外出打工,还多次来校纠缠领取贫困生生活补助金。

学生感恩意识缺乏的成因探究

1.家庭正确教育的缺失。目前许多家庭教育观念陈旧,方向模糊,方法缺失。有的家长采用的是不尊重人格的暴力行为,为孩子成人后施暴行为做了铺垫;有的家长“无限度地满足,无原则地让步,无休止地赞颂”,造成了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唯我独尊”,这样“子女在最基础的家庭教育阶段潜伏了失误”;有的家长不能以良好的品行教育子女;有的家长势利,尖酸,刻薄;有的家长脏言脏语,动辄打人;有的家长甚者还纵容孩子去干违法犯罪的事--------孩的身上总能找到父母的烙印。可以想象,一个不知恩不感恩的家长怎能培养出知恩感恩的孩子?

2.学校感恩教育的缺位。许多初中在宣传自身发展时总不会忘记宣传本校有多少人考上重点线、二本线等等;从来没有哪个学校宣传说本校培养了多少个知恩感恩的人,培养了多少个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人。学生关心的是作业、考试、升学、名次,教师关心的是“尖子生”、“优等生,学校关心的是有多少人”上线“----重智育轻德育才、重成绩轻品行。正是学校感恩教育的缺失造就了不知感恩的学生。

3.社会浓极因素的存在影响青少年树立知恩感恩意识。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各种价值观互相交织,存在话多消极因素,如坑蒙拐骗、尔虞我诈、制假售假、冷漠自私、不记恩不感恩,更不缺乏“农夫和蛇”故事中的那条恩将仇报的“蛇”。这些消极因素的存大既不利于青少年知恩感恩意识的树立,更不利于他们知恩感恩行为的培养。

三,中小学开展感恩教育的方法和途径探究

1.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发挥思想品德课在感恩教育中的重要功能一是向学生灌输知恩感恩的道理。学校可通过多种形式向学生灌输感恩教育思想:制定公布《感恩教育活动方案》;印发面向全体学生的感恩活动倡议书;召开“胸怀感恩之心,永做感恩之人”的主题班会;举办感恩教育征文活动;开“幸福生活不忘共产党,美好前程牢记国家恩”的演讲会;开感恩教育故事会;办感恩教育黑板报和手抄报;搜集展示感恩名言格言警句等。

二是给学生布置知恩感恩作业,开展知恩感恩实践活动。通过实践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知恩感恩的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感谢恩观念和良好的知恩感恩习惯。如:通过算亲情帐等活动达到感激父母养育恩,通过主动问侯老师等活动感激学校和老师的培育恩,通过写感谢信等感激同学和社会的关爱恩,通过学唱感恩歌曲等活动感激党和国家的关怀恩。

2.注重教师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刘学生知恩感恩

一是教师要学会感知学生帮助恩。在师生交往中,学生往往为了表达尊师情感,总是帮老师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作为教师,应对学生的劳动表示感谢,不应把学生对你的帮助看作是理所当然的事而泰然处之。学生从老师的感谢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这有利于学生养成知恩感恩的习惯。

二是教师要学会感激学校、上级组织和国家的关怀恩。一个教师的成长过程有个人顽强拼搏艰苦奋斗的努力,也有学校、上级组织和国家的关怀。一名教师从新教师到合格教师,再成长为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乃至发展为研究型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又有哪个环节少了学校、上级组织和国家的关怀?

三是教师要学会感激同行同事的帮助恩。遇到困难一声问侯是关心,遇到挫折一声安慰是帮助,遇喜事一声道贺是祝福,遇悲事一声过问是牵挂-------作为教师,要学会感激这种帮助之恩。

3.构建家校合作、校社合作“三位一体”教育网络,营造良好的感恩教育氛围学校是实施感恩教育的主要阵地,但仅限靠学校自身的力量是不行的,家庭、学校、社会都应履行各自责任,进而形成以学校教育为主,家庭与社会密切配合

的感恩教育网络。一是成立感恩教育家长委员会,以加强对感恩教育的组织领导。二是每学期至少召开一次家长会,向家长宣讲学校实施感恩教育方案,使家长明确感恩教育的指导思想、活动目标、活动内容和形式、活动要求、活动安排、结果评价和表彰奖励的内容,增强对感恩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并积极配合学校支持孩子按时完成亲情作业和感恩实践活动。三是办好家长学校,聘请教育专家给家长介绍教育子女的科学方法。

4.建立“感恩教育”长效机制,从长思考,认真策划,不断创新形式,充实积淀德育文化,打造校园文化新亮点

将感恩教育充实到学校章程中去,充实到每年学校工作计划中去,列入每年德育计划中去,贯彻到校园文化建设以及每学期教学教研工作中去;注重从细节抓起,从日常点滴抓起,发挥评估考核发作用,使用表彰奖励手段。

“人之初,性本善,心相近,习相远,苟不孝,性乃迁”,加强感恩教育应从娃娃抓起,家庭、学校、社会认真履行责任,共同营造良好的感恩教育氛围,在学生的心田里播下感恩的种子,不断耕耘、浇水、施肥,定会开花结果。学生只有感念父母之恩,才会孝敬父母;只有感念老师之恩,才会尊重老师;只有感念社会之恩,才会有亲社会行为;只有感念党和国家之恩,才会报效祖国。加强感恩教育势在必行,加强感恩教育刻不容缓!

2011年12月

第6篇:让孩子学会说”不”

生活中有太多的困难向我们发起了挑战,我们成年人有时候已经习惯逆来顺受,觉得有些生活中的事情是必须应该那个样子的,为什么说人越长大就越没有棱角了呢,主要是我们对于有些事情变得怯弱了,我们不敢说“不”,我想这也应该是我们教育现代孩子的又一重大课题吧!

幼年时当让孩子学会说不,反抗是孩子顺利成长的标志,幼年是孩子生理和心理成长最为迅速的时期,对孩子的成长尤为重要。当孩子在两岁前便开始动不动的说“不”时,这便是孩子进入第一反抗期的标志了,这应该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让孩子学会说“不”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

一、孩子说“不”的时候不要盲目批评

欧美等国家就非常重视孩子说“NO”,很多妈妈会为孩子学会说:“No”而感到高兴,不会说“不”的孩子才更让人担心。令人遗憾的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我们国家大多数的父母一遇到孩子反抗就来火:“怎么能对父母这样”“小小年纪就这样将来还得了”„„。此时是是孩子最初有独立做事情的欲望的时候,无论是吃饭还是穿衣都想要自己一个人来完成,常常拒绝妈妈的帮助,动不动就说“不”。这时,妈妈还会觉得孩子变得非常难对付,甚至觉得孩子变得太任性。

实际上,孩子的这种表现正体现了孩子想自己独立行事的意欲,但在这个时期里,如果这个时候父母一味地去责怪批评孩子,只会让孩子越来越不敢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变成一个从小就怯懦得人,但是如果完全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孩子就会变成一个自私的人,父母需要做的是区分清楚孩子的要求是建立在自发性的主张还是出自任性的欲望,而不是一遇到孩子的反抗就发火,抱着宽松的心态对待孩子,才能让孩子顺利的度过第一反抗期,而不是让孩子做一个一切听从父母指挥的“乖孩子”,否则不仅会降低孩子的创造力,对其性格的形成更会有非常不利的影响。

二、让孩子学会说“不”来学会正当拒绝

幼儿时期是孩子性格成长的关键阶段,这时候的孩子刚刚开始认识世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正确的引导尤为重要。对于孩子的反抗,过度的打压孩子只会让孩子逆来顺受,将所有的想法都掩藏在自己的内心里,不敢表达出来,更不敢与人交流,甚至激起孩子更猛烈地反抗,这样将会让孩子非常反感,他们不会再听从别人的劝导,变得专断独行。处于童年期的孩子,没有很强的理性思维,玩乐对于他们是天性的诱惑,如果不让孩子学会说“不”,抗拒这些诱惑,孩子很有可能沉溺其中荒废学业,最终一事无成。处于幼儿期的孩子,多数心地善良单纯,害怕伤害别人,不太懂得拒绝,然而他们的时间和能力有限,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弄不好还会耽误了别人的事情,就像汪国真说的“当你拒绝不了无理要求时,其时你害了别人,也害了自己”。这时候要培养孩子学会说“不”的意识,勇敢而巧妙地拒绝,这样才能让孩子快乐而轻松的专心于自己的事情,才能让孩子在未来的路上走得更好更远。

三、让孩子学会说“不”使他更有主见

暴风雨对海鸥说:屈服吧,你这柔弱的小家伙。海鸥说:“不!”于是它穿过暴风雨,翱翔在无限的天空,展现它雄姿英发的精彩。压在种子上面的石头说:放弃吧,软弱的小豆芽。种子说:“不”!于是它冲破了土壤,挺立在大地上,感受到了第一缕阳光的温暖

让孩子学会说不就是要让孩子学会反抗,学会坚持自己的主见而不是盲目的随波逐流,学会独立自主的处理事情而不是处处依赖别人;让孩子学会说不就是要让孩子学会拒绝,而不是时时刻刻做一个并不一定能讨好的“老好人”,让孩子学会说不就是要让孩子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和毅力,锻炼坚毅的品格而不是处理事情风头猪尾半途而废;让孩子学会说不就是要让孩子学会抗拒诱惑而不是在各种形形色色的诱惑中迷失了自己,最后一事无成。

其实家长,学校和我们幼教工作者的目的都是一样的,都希望孩子将来能够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成为一个积极健康向上,独立自主的新世纪人才。

那么就让孩子学会说“不”吧,从小时候抓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培养孩子优良的品格,赢在起跑线上,孩子未来的人生定将绽放出耀眼的光彩!

第7篇:让智障孩子学会生存

让智障孩子掌握生存的劳动技能

徐州市牌楼培智学校 梁波

作为培智学校的第一线教师,一位班主任,我不断地在教育教学中学习着、摸索着——智障学生的学习持续性较短,记忆力较差;应用能力较低;学习的动机少出于自发;欠缺抽象思维,领悟力和理解力薄弱;学习转移能力不足,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尽管如此,只要给他们机会,大部份智障学生都可以学习生活起居和职业劳动技能。所以,对智障儿童的教育不能仅仅是传统的简单的文化知识传授,而应该是一种实用的生存教育,特别是生活自理能力和职业劳动技能的训练。对重度和极重度智障儿童,着重训练生活自理能力,教会其养成简单的卫生习惯,培养基本生活能力。对轻度和中度智障儿童,着重进行职业劳动技能培训,以利于将来自食其力。

一、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

生活自理能力是指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照料自己生活的自我服务性劳动的能力。对于智障学生而言劳动教育有助于他们形成基本的生活能力和必要的生活习惯。让智障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可以使他们在心理上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认真负责的态度,可以充分地调动他们劳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然而,对于重度智障儿童而言,要使他们将来能回归社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强化其自我服务技能,掌握最起码的生活自理能力,例如,进餐;如厕;穿脱衣、裤、鞋袜;洗手;洗脸;梳头等一些最简单的技能。这些能力和技能对于正常儿童来说,基本上是通过生活实践逐步形成和掌握的,是些再简单不过的事。可是这些重度智障儿童不会自觉地从生活中学习自理能力,对他们来说,这些可不是简单易行、轻而易举的事,他们做起来常常显得笨手笨脚、力不从心。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提出不同的要求,太容易的劳动会使学生觉得单调枯燥,过难的劳动又容易使学生失去信心。最适当的劳动目标应在孩子的最近成功区,既有一定困难,又有取得进步的可能性,使他们一学就会 、一努力就成功,增强自信心和成功感 。

例如“进餐”一课,对于重度智障的学生,可以只要求他自己用勺子吃饭即可,让他们有动手练习的机会。当他们努力去做,即使没有完全达到要求,比如把饭粒撒到了桌上,教师也要表扬鼓励他们。而对于中度智障的学生则要自己独自进餐,且不能把饭菜撒到桌上。轻度智障生就要达到更高的要求,会使用筷子,做到文明用餐,并让他们帮助带动其他同学进步和成功。教师要细心为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小小的进步,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努力的价值。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他们的劳动积极性也就随之提高。日积月累,他们会获得一种不断追求成功的动力和信心,从而有效强化自身爱劳动的习惯提高自理兴趣。

需要注意的是,培养智障儿童生活自理习惯,必须具有滴水穿石的精神,要有足够的耐心、恒心和毅力,要反复地、不厌其烦地进行指导、训练,多表扬、鼓励,甚至物质奖励,以调动学生劳动的积极性 。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勤于指导,不断鼓励,智障学生自理习惯的培养自然水到渠成 。经过三年的不懈努力,现在,我们班2名轻度智障、6名中度智障、4名重度智障学生都学会了独自穿脱衣服 、洗脸、洗手、自己收拾书包,离开座位时摆好椅子;而且轻度、中度智障学生还要自己洗碗 、洗头、洗澡、洗衣物、晾晒、整理衣物和被褥„„让学生树立 “我会”、“我行”的 自我感觉意识和“我能自己做”的自信心,这是他们得以发展和进步的动力 。

二、职业劳动技能的培训

智障学生相对普通学生来说属于弱势群体,轻度、中度智障者要想成为能够独立生存和劳动的社会成员,就必须学会能获得和保持某项工作的技能。对智障学生进行职业劳动技能培训,直接关系到他们未来的社会生活,对帮助他们融入社会意义重大。

目前专门针对智障职业劳动技能专业课程的教材还比较匮乏,学生主要依靠教师的课堂讲解和操作演示来学习,而教师的教学参考多来源于普通职业教育教材,以及自己已有的专业技能和长期教学经验的总结。所以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习内容进行多次加工,通过精简内容、细化过程、突出重点、排列组合等环节来指导教学,使选择的教学内容既符合学科的内在发展规律,同时又有利于智障学生职业技能的学习,从而把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与学生的认知结构有机结合起来。

例如: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擦皮鞋这项服务不失为一项较适宜智障人士的工作。于是,我们的劳技课堂中就有了《擦皮鞋》一课。 为了教会教好学生擦皮鞋,并使之转化为智障学生的职业劳动技能,我上网查找有关擦皮鞋的资料,到彭城路观察聋哑残疾人擦皮鞋的过程,还走访了皮鞋美容店。然后根据我班智障孩子情况,精心制作了课件,先由街头职业擦皮鞋录像导入,再把擦皮鞋过程提炼细化为图文并茂的“保护袜子——去灰尘——选鞋油——擦匀鞋油——擦亮——收好用具”六步,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擦皮鞋的全过程和职业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先由擦简单款式的黑色皮鞋入手,接着是棕色及其他颜色的简单款式皮鞋,而后是带有装饰物的等复杂款式的皮鞋。操作教学步骤是:按照课件中提炼出的六步,首先由老师边讲解边示范,然后指导轻度智障学生练习擦皮鞋,再分组进行,由轻度智障学生当师傅,指导中度智障学生练习,等中度智障学生学会后,再一齐教重度智障学生用布擦皮鞋上的灰尘。当然,让学生当师傅教同学只是为了鼓励学生,使其自尊、自信、自强,学会沟通,帮助关爱他人,增进感情,激发其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可以说,智障学生接受职业教育的程度,将直接决定他们的社会地位。苏北地区培智学校成功经验证明,凡是特教学校职业教育开展得好,学生就业状况就好,社会地位就高;反之,社会地位则低。因此,积极创造条件,发展智障职业教育,将有力地推动智障人士社会地位的提高。我校领导已深刻意识到这一点,从2012年起,成立了职业劳动技能培训班,开设了园艺、面点制作、洗车、家政保洁、织围巾等课程。因地制宜地开展初步的职业技能教育,以培养学生简单的劳动技能为主,对其进行职前劳动的知识和技能教育。通过劳动技能的训练,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劳动知识与技能,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具备一定的社会适应和职业适应能力。

总之,对智障儿童教育应以生活能力的训练为主,以进入社会生活为主要目标。培养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学会一些职业劳动技能,做到自尊、自信、自立、自强,为他们进入社会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成为社会平等公民打下基础。

上一篇:副团长述职报告下一篇:学员学习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