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戏剧

2022-10-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中国戏曲戏剧

简析戏剧研究与戏曲院团的融合

摘要:在一个文化艺术特色鲜明的时代,戏曲艺术与多元的艺术文化不断交流发展,我們可以清晰感到,戏剧的学术研究与戏曲艺术院团似乎从密不可分朝着若即若离的现象发展。历史悠久的中华优秀戏曲文化艺术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笔宝贵财富,如何保护以及创新和谐地发展当代中华优秀戏曲文化艺术是我国戏剧研究者与戏曲艺术院团演职人员不可推卸的重大历史使命。

关键词:戏剧研究;戏曲院团;融合

戏剧文化学术研究机构是发挥着研究开发戏曲艺术的重要作用,推进戏曲文化艺术不断发展壮大,在不断推进我国戏剧文化传承发展的理论实践研究道路上,积累了极其丰富的重要学科理论以及文化学术研究实践成果,具有一定高度的前瞻性和科学性的指导建议,且已经不断应用了重要理论学术研究成果。戏曲艺术院团一直担负着我国戏曲专业剧目编制创作、市场营销演出、保护传承非物质历史文化遗产的主要重任。戏剧研究与戏曲院团二者本身就是一个息息相关的一个社会共同体。

1戏剧研究

我国戏剧历史研究的内容相对广泛,而从狭义角度上来说,指的应该是我国戏曲的形成历史研究,或者说是对戏曲研究侧重于从史的一个角度切入展开研究,无论是研究描述分析还原中国历史的戏曲史述类学术论文,还是描述分析重新认识中国历史的戏曲史论学术论文,研究所要考察的课题对象都应该是中国戏曲的历史源流、形成和历史发展。戏剧研究工作的基本任务是研究戏曲改革,研究如何改革戏曲成为社会主义的、民族的新文化[1]。在当今时代,戏剧的历史研究是具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所制定的任务是国家制定的面向全体戏曲研究者的任务,深刻体现了思想斗争与理论斗争,具有当今时代的特色。

2戏剧研究与戏曲院团现状

戏剧艺术研究所本身就是作为一个专门从事推动我国各级戏剧戏曲艺术科学研究的一个学术专门机构,这里曾经先后汇集了戏剧编、导、音、美等众多高级戏剧艺术研究所的技术人员,在推动我国戏剧科学研究事业的快速稳步发展及其后的历史进程中,他们曾经多次主动发挥了重要的学术领导班子作用,他们与推动我国各级戏曲戏剧艺术院团相互支持加强学术交流、深度合作开展学术合作,参与人员涉及面大到推动我国各级戏曲戏剧艺术院团的各种类型剧目戏曲编辑艺术创作、观摩、研讨会等学术活动中,对促进我国各级戏曲戏剧艺术院团的工作开展以及舞台剧的教学艺术实践、磨炼我国戏曲艺术精品、人才培养等各个方面也都充分表达了独特学术见地的独家学术话语,并为此课题进行许多系列全方位的专题学术研究,以至于一些学术研究成果或广泛应用于戏曲舞台教学实践及与其相关的各种戏曲教学艺术研究领域。不知从何时起,原本应该交流紧密的戏剧研究机构与戏曲院团之间似乎出现无任何学术合作伙伴关系,研究性的一个学术理论合作研究机构在孤独中自顾自地行走着,缺少这种学术理论互动,没有学术理论合作交流,两者之间的合作关系日渐疏离已是一种社会常态[2]。虽然或多或少已经逐渐扩大了一些地方本科专业院校戏剧教学研究活动与其他地方专业戏曲戏剧艺术院团的交流合作,但是许多其他地方的一些专业院校戏剧戏曲艺术教学研究活动却逐渐缺乏了编制艺术创作、人才培养、演出剧目内容等诸多领域专业服务。长此以往,也极有可能造成一些优秀戏剧表演艺术家的研究成果难以在当代我国各级戏曲表演艺术院团广泛应用与广泛传播。

3戏剧研究与戏曲院团融合的意义

作为各级高校戏曲专业艺术管理者们更多地应当从最基础的各级戏曲音乐剧作艺术剧目中去选择,积极邀请各级高校戏剧相关学术专家学者共同参与各级戏曲艺术剧作的相关学术理论分析、研讨、论证。一部被重新设计创作的艺术剧目只有经过业内众多专家学者不断的进行科学上和理论上的研究和和提升,才能真正感觉得到其在艺术上的升华。其次,以积极的务实工作精神姿态努力作为争取得到社会舆论媒体、观众的积极参与评价,再度再次挺身而出进入社会舆论问题分析、提炼、论证的整个工作过程。只有我们能够勇于勇敢地去面对广大公众社会主义媒体、观众的不同程度褒贬,才能真正能够达到广泛的大众市场媒体推介和有效率的推广。只有始终笃定坚持"十年磨一剑"的艰苦奋斗拼搏精神,并踏踏实干埋头苦干,戏曲文学艺术院团所有人参与组织创作的优秀戏曲艺术作品及其艺术发展才能彻底做到少走弯路,才能彻底牢固夯实戏曲艺术创作基础。从另一方面而言,戏剧戏曲艺术教学研究院团所属机构的政治学术研究专家学者更多的还是应当充分发挥具有高度的政治学术研究事业自觉和较强学术理论创作实践创新活动意识,积极主动地亲身组织深入地参与到组建戏曲艺术研究院团,全方位深入面地捕捉、了解和组织深入分析认识当前我国戏曲的教学研究改革发展最新学术动态,为确定我国戏剧戏曲艺术教学研究的发展最终目标和研究发展战略方向,掌握第一手翔实的学术资料,积累鲜活的学术素材,坚守掌握戏剧艺术研究基础理论的学术阵地,更好的充分发挥戏曲艺术家的指导、引领者的作用[3]。创建健康的各级戏曲艺术文化院团,需要增强我国各级戏剧戏曲艺术院团研究理论实践,发展理论的政治学术性和前瞻性,与促进我国各级戏曲戏剧艺术院团发展工作理论实践的艺术理论性和基础性结合促使同步互动发展,这也是大力支持振兴发展我国各级戏曲戏剧文化院团艺术的一条必由之路。

4结束语

作为广大人民文艺工作者,共同的重大政治理想使命和共同历史责任就是如何让我们在共同学习继承和充分发扬当代优秀前辈戏曲创作艺术精神、珍惜和充分推广应用当代优秀前辈戏曲创作艺术优秀成果的良好传统基础上,坚持正确的历史问题发展导向,尊重我国戏曲当代艺术文化发展历史规律,在保持我国民族文艺事业繁荣稳定和谐发展的新的旧历史常态下,相互理解学习交流融通,相互理解交流学习借鉴,为戏曲艺术文化作为传承文艺事业持续发展开创这一新的辉煌历史业绩。

参考文献:

[1]刘希鹏,朱雨帆.戏剧之变与教学之革——以《哈姆莱特》为例[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1(08):77-78.

[2] 戏剧舞台艺术风格新探索[N]. 中国文化报,2021-08-19(003).

[3]杨俊峰. 走向戏曲院团剧目生产的前台[N]. 中国艺术报,2021-08-09(004).

作者:钱鹏

第2篇:“后戏剧时代”视阈下的高校戏曲教学改革

摘要:后戏剧时代的高校戏曲教学,要从戏曲自身及其外在条件的变化出发,充实和调整教学内容,加强传统与现代文化对接;结合戏曲的生存和传播特点,创新教学方法,促进戏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深度融合。

关键词:后戏剧时代;戏曲教育;教学创新

我国戏曲经历了从起源、形成到成熟、辉煌和衰落的过程。戏曲形成以前,可以称作前戏剧时代;戏曲的成熟、辉煌期可以称作戏剧时代;戏曲步入衰落期后,被逐渐边缘化,则是后戏剧时代[1]。我们所处的时代,正是后戏剧时代。笔者认为,后戏剧时代的戏曲有三大文化特征:其一,戏曲文化地位下降,丧失了舞台艺术的霸主地位,从娱乐生活的中心走向边缘。其二,戏曲传播方式走向多元化,除了舞台传播,还有影视、网络、光碟等现代传播渠道。其三,戏曲的生存方式发生巨变。传统戏曲始终依附于宗教祭祀、迎神赛社等仪式空间和堂会、茶馆等娱乐空间。现在,戏曲主要在专业剧场里演出,其生存空间遭到现代娱乐方式的严重挤压。

随着后戏剧时代的到来,高校戏曲教学模式要结合戏曲自身及其外部条件的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以适应现代教育需求。我们认为,当前作为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的戏曲教学有两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如何进行戏曲教学内容的深化改革,发挥戏曲艺术独特的教育价值。二是戏曲如何进入现代,改革教学方法,寻找戏曲与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深度融合。

一、在后戏剧时代,要充实和调整戏曲教学内容,以适应时代对艺术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1)要充分发挥理论研究的引领作用,积极借鉴戏曲研究领域的最新理论成果,深化教学内容。

新时期以来,传统戏曲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学术观念不断更新,学术视野不断拓展,新的学术增长点持续涌现。高校戏曲教学应该关注理论界的发展动态,引进新的研究成果,推进戏曲课堂教学。公共选修课的戏曲教学尽管属于一种通识性教育,与纯学术研究和专业教育深浅有别,但是实践表明,一个学科的理论建设会制约或者促进该学科的课堂教学,理论的导向性和引领作用是不容忽视的。譬如,什么是戏剧?戏剧的本质是什么?这是我们讲授戏曲首先要回答的问题。按照传统的认识,我们把戏剧与小说、诗歌、散文并称为四大文学样式或四大文体,戏剧等同于剧本。因此,目前不少高校的戏曲教学主要是进行剧本文学的分析、鉴赏,忽视了戏剧的舞台艺术的介绍和赏析。这种戏剧观念明显滞后于学术界的理论研究。

当今学者提出,戏剧是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一种艺术。换言之,戏剧的本质是角色扮演。具备这一理论视野后,我们在引导学生赏析剧本文学时,就会有新的体验和感受。著名戏剧理论家董每戡先生在谈到怎样读剧时提出:一个人纵是坐在书桌前或躺在床上读剧本,也该有坐在剧场里看演戏的心情或方法来读剧,心目中要有舞台,要不然,就不能正确地辨别出那个剧本的好或坏。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崔莺莺有一舞台提示“回顾觑末下”,一般读者可能会轻易放过。董先生却慧眼识珍,誉之为“惊鸿一瞥”,认为它意义重大,胜似一篇洋洋洒洒几千字的论文。因为它以强烈的动作揭示出人物的内心世界,暗示张生与莺莺彼此动心“两相思”。[2]这样去解读剧本,就从单纯的诗性阅读、故事阅读回归了戏剧的舞台性,抓住了剧本文学的本质特征。

(2)要加强戏曲与现代生活的紧密联系,寻找戏曲与高校学子在精神文化上的无缝对接,充实鲜活的教学内容。

在后戏剧时代,我们应以开放的文化心态从事戏曲教学,阐述戏曲的物质载体、审美特征与现代技术、文化生活的内在联系,讲出新意,讲出深度。在不少人看来,戏曲是博物馆艺术,是老年人的娱乐形式。事实上,戏曲既是传统的,也是现代的,因为戏曲是活态的口传艺术,它要不断进行舞台创新,自然能够融入现代社会。一个简单的例子是,戏曲演出需要剧场配合,而现代剧院的科技更新和技术辅助含量大幅提高,就使戏曲的肌体注入了越来越多的现代因素。同时,戏曲培养了我国民众的欣赏心理,如注重故事性、叙事性、情节流畅性,对“大团圆”结局的期待等,它很便利地参与了现代艺术的建设,促进了我国现代剧种民族风格的形成[3]。

戏曲所蕴含的古典精神不少也具有现代性,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充分挖掘戏曲的人文精神,就能突破时代的壁垒,生发出新的教学内容。近几年来,不少剧团重新排演了一批古典名剧,进入高校演出,获得了大学生的热情追捧。2004年4月,由著名作家白先勇主持制作,两岸三地艺术家携手打造的“青春版”昆曲《牡丹亭》开始在台湾、大陆各大高校巡演,以典雅唯美的昆曲来演绎瑰丽的爱情传奇,深深打动了高校学子。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便是现代剧场与古典精神的完美结合。笔者在讲授汤显祖《牡丹亭》时便着重阐释该剧的生命与爱情的主旋律,将古典式的极限浪漫主义情怀与现代人文精神合观同视,教学内容变得鲜活灵动,得到了学生的高度认同。

(3) 要从民族文化传承的高度来从事戏曲教学,加强文化遗产教育,拓展教学内容。

戏曲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戏曲教育既是艺术教育,也是民族文化教育,具有非同一般的现实价值。譬如,我们可以从戏曲的传承方式入手来讲授戏曲的文化遗产特性。戏曲有物质性传承和非物质性传承两种方式。前者指对戏曲的书面剧本、道具、服饰、乐器、舞台等戏曲物质器具等的传承。后者指对戏曲的口述剧本、唱念做打表演、舞美设计和制作、音乐演奏等艺术或技艺的传承[4]。从这一角度来说,高校戏曲教学是后戏剧时代一种自觉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传承活动。可以预见,在未来的高校戏曲教学中,戏曲的遗产特性会进一步受到重视,开辟出戏曲教学的新路径。

(4)精心凝练教学内容,建立三维立体化的教学板块,提高戏曲教学实效。

戏曲教学内容非常丰富,头绪繁多。一方面,戏曲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内涵丰富,优秀作品灿若繁星,艺术名家辈出。另一方面,戏曲是一项融文学、表演、音乐、美术、舞蹈等多种艺术于一体的综合艺术。面对内涵丰富、体系庞大的戏曲教学体系,要求我们遵循教育规律,精心凝练教学内容,使之系统化、科学化。笔者以为,戏曲教育由三个有机部分构成:首先是戏剧文学赏析教育,即介绍戏曲的辞章、意境和叙事之美。其次是表演艺术鉴赏教育,引导学生欣赏音乐唱腔、脸谱服饰、身段形体之美。最后是文化传承教育。这一部分主要讲述与戏曲相关的政治、经济、民俗、宗教等内容,也就是阐述戏曲的文化生态环境。三者互为补充,彼此渗透,相互依存,共同构成完整的戏曲课程体系,满足学生不同层面的文化和审美需求。

二、结合后戏剧时代戏曲的生存和传播特点,创新教学方法,促进戏曲与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深度融合

在历史上,戏曲是广大民众精神文化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戏曲演出既是公众的娱乐狂欢,也包含着深刻的宗教仪式内容,它广泛生存于庙会社火、乡村广场、堂会茶馆等公私文化空间。人们接受戏曲的渠道多种多样,除了观看舞台表演,还可以通过阅读文字剧本,制作和欣赏民间剪纸、雕刻、绘画、刺绣等方式来接受戏曲。

在后戏剧时代,随着社会结构的急剧转型和现代文明的迅猛发展,戏曲的生存方式与传播途径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人们看戏主要为了娱乐消遣,而不是酬神还愿,戏曲的宗教功能消退。现代娱乐形式的多元化将戏曲从娱乐的中心地位挤向边缘。戏曲的传播方式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一方面,戏曲继续在舞台上传播,另一方面,涌现出了更加便捷的传播手段,如影视、网络、光碟、手机等均成为戏曲的有效传播途径。现代观众欣赏戏曲,除了去大剧院,更多的是坐在家里观看影视、网络上的演出。这要求高校的戏曲教学,要从业已变化的外部条件出发,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综合运用渐进式教学、主体性教学、体验式教学、多媒质教学等多元化教学方式,提高教学实效,引领学生进入古典艺术的殿堂,促进戏曲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深度融合。

(1)渐进式教学法。目前,大学生观看戏曲的机会较少,对戏曲知识了解不多。因此,在教学中不能急于求成,要从学生所熟悉的、感兴趣的内容入手,逐渐消除戏曲与大学生之间的文化隔膜。譬如,很多学生可能对昆曲、京剧等大剧种所知不多,但是对家乡的地方戏却比较熟悉。这样,我们可以从地方剧种切入戏曲教学,然后逐渐进入昆曲、京剧等大剧种的学习。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介绍与戏曲相关的艺术形式,过渡到戏曲本身的教学。如影视艺术是大学生所喜爱的,不少作品在内容和形式上均借用了戏曲的艺术元素,它们是很好的教学素材。如介绍京剧梅派艺术,完全可以从电影《梅兰芳》谈起,进行古典戏剧与现代影视艺术的融合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主体性教学法。传统的戏曲教学往往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剧本文学为中心的教学方式,现在应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自主学习为中心、以舞台展现为中心,构建“审美性体验、自主性探究、创造性表现”的戏曲课堂教学模式。戏剧的本质是角色扮演,是一项现场展示的艺术。戏曲教学有三个主要的环节,即“赏”、“析”、“演”,主体性的艺术体验应贯穿始终,让学生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赏”是教学的第一步,即指导学生观看戏剧的现场表演或者演出录像,或者细读剧本,欣赏戏曲服饰、脸谱等。然后是“析”,即让学生分析戏曲的艺术结构、流派风格、表演技巧、审美特征等,品其高下,分出优劣。接下来是“演”,引导学生参与舞台体验,进行模仿表演。最初可以选择一些演唱难度不大、观众耳熟能详的剧目、唱段来演出,如豫剧“谁说女子不如男”、黄梅戏“树上的鸟儿成双对”、越剧“天上掉下个林妹妹”等,循序渐进,增强表演的难度和技巧。

(3)体验式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是以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操作为特征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它包括课内体验和课外体验两个环节。在课堂教学中,积极指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深度参与课堂学习,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学习兴趣。譬如,除了戏曲的赏析与演出,还可以教学生制作戏曲头饰、脸谱、皮影、木偶以及戏剧道具等,熟悉戏曲物质载体,加强感性认知。

课外体验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即让学生走出校门,观看“活”的戏曲,感受剧场氛围;或者从事民间戏剧的调查、抢救和宣传工作。近几年笔者指导“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研究,不少学生将戏曲学习与国家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政策紧密联系,积极开展民间戏剧的实地考察工作,进行“湖南皮影戏的历史和现状”、“贵州安顺屯堡地戏文化生态报告”等课题的研究。这样的课外体验,既加深了学生的戏曲意识,又提高了他们从事社会调查和学术研究的能力,培养了传承民族文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促进学生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真正发挥戏曲人文素质的教育功能。

(4)多媒质教学法。针对后戏剧时代戏曲的传播特点,将传统的口头讲授与现代传媒技术有机结合,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动漫、互联网等物质手段开展戏曲教学。随着影视艺术和电子读物的蓬勃兴起,大学生的阅读观悄然变化,他们对印刷文本的兴趣逐渐下降,热衷于图像、电子文本的阅读。人们惊呼,“读图时代”已经不期而至。确实如此,在戏曲学习中,学生已经不耐烦去细读戏曲原著,他们翻阅的是白话本、删节本以及人文素质读写本等;或者去网站搜索电子文本、戏曲图片、音乐、演出视频等。在阅读多元化的语境下,教师应该因势利导,积极运用先进的数字化媒体技术来教学。如在制作教学课件时,集声音、图像、文字于一体,全面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对戏曲艺术予以多维展现。学生在课堂表演时,播放戏曲伴奏带,帮助学生研习、模仿舞台演出,增加身临其境的感受。学生要阅读剧本,可以提供他们电子文本。学生的作业,可以是他们自己制作的课件、音像资料等。网络作为最先进的现代传媒,日益成为传播戏曲的主渠道。除了戏曲剧团和院校的主页外,比较有影响的网站有“咚咚呛——中华戏曲网”、“京剧艺术”、“中国戏曲网”等等。这些戏曲专题网站成为大学生看戏谈戏的交流平台,也是十分重要的教学资源。总之,教师应当结合戏曲传播方式的变化,综合运用多元化的物质技术手段开展戏曲教学,提高教学实效。

综上所述,高校戏曲教学应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戏曲生存条件的变化,深化教学内容,积极开展教学模式的变革,弘扬民族文化,提升大学生的综合文化修养,真正发挥戏曲独特的审美教育功能。

参考文献:

[1] 庞彦强. 后戏剧时代的戏剧[J]. 大舞台,2008 (1):7-8.

[2] 董每戡. 董每戡全集(上卷)[M]. 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3,237-239.

[3] 郑劭荣. 论高校戏曲赏析课的缘起、方法及意义[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6):135-136.

[4] 宋俊华.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戏曲研究的新路向[J]. 文艺研究,2007 (2):97.

[本文是湖南省教改课题“现代文化语境下高校戏曲教育创新研究与实践”(湘教通[2009]321号)、长沙理工大学“后戏剧时代高校传统戏曲教育创新研究”(JG0914)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陈立民]

作者:郑劭荣

第3篇:中等艺术学校戏曲戏剧影视剧目赏析课程教学研讨初探

【摘要】研究探讨中等艺术学校戏曲表演专业开设戏剧影视剧目赏析课程,戏剧影视表演专业开设戏曲剧目赏析课程的必要性和实际意义,研究探讨此课程的教学范围内容。明确此课程以分析介绍讲解知识点与学生参与互动相结合为教学理念。学生亲身体会戏曲表演、戏劇影视表演的部分过程,是本课程的主要特点。抓住青少年喜欢游戏的天性及模仿的天性,有敢于尝试所有新鲜事物的无畏人格时期,深入浅出,循序渐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戏曲戏剧影视相关知识作为自身修养储存起来,为将来的跨界表演,现代戏表演、戏剧影视表演做好准备。

【关键词】戏曲剧目 影视剧目 年龄优势 游戏天性 模仿天性 跨界表演

戏曲表演专业在全国一些中等艺术学校中已有几十年的教学历史,总结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培养了大批戏曲表演人才。现活跃在戏曲舞台上的著名表演艺术家,99%都是在中等艺术学校学习期间,奠定的扎实的表演基础。随着社会需求不断变化,多媒体的发展,大量的戏剧、电影、影视作品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为满足大量的戏剧、电影、电视制作对表演人才的需求,上世纪九十年代左右,很多中等艺术学校都新增设了戏剧影视表演专业,并得到蓬勃发展,培养了很多优秀的演员。

常见戏曲表演与戏剧影视表演两个专业在同一学校内同时平行教学。通过对一些兄弟学校的调查,了解到一个现象,两个专业的教学如同两条平行线,没有交叉交流。虽然两个专业表演技巧手段不同,但都是在舞台上或者镜头前塑造不同人物形象,所以,两者之间还是有许多相同之处的。近年来戏曲舞台上创作了许多现代题材的戏曲剧目,所演角色不再是传统戏中的各色人物形象,而是生活中的人物形象。在戏剧影视作品中,也创作了许多古代历史题材的剧目,需要演员运用戏曲表演中“手眼身法步”等技巧塑造人物形象。这就需要表演者具备良好的艺术修养与实际表演能力,才能更好的塑造人物形象。

而现有中等艺术学校都没有开设针对培养提高表演专业学生综合审美意识能力的教学课程——戏曲戏剧影视剧目赏析课程。

中等艺术学校戏曲表演学生一般11~12岁入学,17~18岁毕业,学制六年。经过六年的专业学习,能扎实掌握“唱念做打武”等专业技巧,具备较高的表演能力水平。戏剧影视专业学生一般14~15岁入学,17~18岁毕业,学制三年。经过三年的专业学习,也能扎实掌握相关表演技巧。

每个学生在中专学习期间的艺术修养与审美意识能力水平的高低,或将成为他们今后有更好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戏曲表演专业学生开设戏剧影视剧目赏析课程,为戏剧影视表演专业学生开设戏曲剧目赏析课程,是培养他们具备良好的艺术修养与审美意识,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能力的有效途径。

是否为戏曲表演、戏剧影视表演两个专业开设戏曲戏剧影视剧目赏析课程,各专业人士有些不同观点和看法:

1.二者表演手段的不同

戏曲表演以形体技巧和演唱技巧为主,总体是写意的程式化表现形式。戏剧影视表演是通过一般性肢体语言及面部表情为主,二者的表演手段完全不同,相距甚远,没有可借鉴领域。

2.二者演出环境差异

戏曲表演环境是舞台,戏剧影视表演环境是镜头前。戏曲表演必须一次性完成,戏剧影视表演可以多次重复。演出心理压力完全不同。

3.观众互动方式不同。

戏曲表演与观众是面对面直接互动方式,而戏剧影视表演是面对摄像头表演,与观众是间接互动方式。互动方式的不同,也是没有可借鉴价值的原因之一。

上述观点看法有其客观存在道理。但是,都是在单独强调戏曲表演与戏剧影视表演的不同点,忽视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表演者的修养培养。二者其共同点都是表演。戏曲表演一般塑造的是历史人物,教学中所使用的剧目都是传统老戏,剧本题材大多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及神话人物形象。多年来形成的戏曲程式化表演技巧大多都是为以表现传统老戏所需技巧来安排教学内容。戏剧影视表演一般塑造的是现实社会生活中的自然人,即便是历史题材的戏剧影视作品,其人物角色形象也是与现实社会生活中的自然人相同的,只在服装服饰背景等客观因素上体现历史年代,表演者本人的表演,不能超出自然人的状态。

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对戏曲表演形式有了新的认识和要求。反应当今社会文化社会的戏曲剧目在舞台上大量呈现;跨界表演的现象层出不穷;多媒体自媒体等大众传媒的普及与发展;互联网+的出现等,都对表演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应该通过戏曲戏剧影视剧目赏析课程使学生了解不同表演方式手段,帮助他们对不同的表演形式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对戏曲表演专业学生而言:

1.启发学生通过观察戏剧影视剧目中不同人物在不同事件不同环境下,怎样恰当的去表现剧中人物;观察饰演者面部表情的表演程度及肢体语言的表演尺度,从小使学生养成体验生活观察生活的艺术创作习惯。

2.帮助学生了解戏剧舞台的表演空间及影视剧表演拍摄场地及调度规律,了解互动对象的空间差别对表演者的影响——面对观众表演与面对摄像头表演的差别;培养学生能以比较专业的角度去评价欣赏戏剧影视作品的艺术品位,而不再是以一个普通观众的视觉只去欣赏跌宕起伏的故事剧情。

3.青少年年龄是绝对的优势。青少年身体所有神经系统及协调能力都在发展阶段,各种知识技巧必须在这个年龄时期进行学习训练,才能完全掌握并达到相当的水平高度,成为本能的一部分,俗称“童子功”。记忆能力更是绝对的优势。少年时期学习的知识,终生不忘。那么,如果在这一时期开设戏剧影视剧目赏析课程,课程中所讲授的所有知识,他们都会有深刻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能体会感受到表演艺术的真谛。

对戏剧影视表演专业学生而言:

除去上述三点以外,还可以帮助他们了解戏曲艺术的表现语言方式,认知“唱念做打武”等表演技巧及运用,了解戏曲艺术的审美标准。适当对他们进行一些戏曲技巧的简单模仿训练,使他们亲身体会和感受戏曲技巧的程式化动作,提高他们对戏曲艺术的认识和欣赏水平,为戏剧影视表演借鉴一些新的戏曲表现手段做好充分的准备。

艺术修养不是一两天就能成就具备的,而是靠长期积累才能取得的。因此,应该从小抓起。为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配备科学的课程框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艺术修养,为戏曲表演专业开设戏剧影视剧目赏析课程,为戏剧影视专业开设戏曲剧目赏析课程,是非常合适的选项。

一、戏曲表演专业戏剧影视剧目赏析课程内容包括:

1.剧目题材:不同题材的戏剧影视作品归类——正史题材、野史题材、战争题材、军警题材、商战题材、教育题材、儿童题材、工业题材、生活题材(都市生活乡村生活)、娱乐题材、喜剧题材、江湖武打题材、动画题材、科幻题材等。

2.剧本主线:人物主线、矛盾主线,“起承转合”基本框架结构。

3.矛盾冲突: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四个部分的设定。强调结尾的重要性。

4.人物塑造:主要人物、次要人物、群像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关系设置;服饰造型、化妆造型、道具制作。

5.观察生活:启发学生无论身处任何场合时,都要每时每刻观察身边的每一个人,观察他们的身份、年龄、穿着打扮、使用物品、神态情绪、人物关系、言谈举止、行为方式、环境影响等等。

6.模仿表演:做简单的无实物表演练习、无对象交流表演练习、注意力集中的练习、想象练习等。

7.画面音乐:画外音乐(场景描写音乐、气氛音乐、地域性提示音乐)、画内音乐(剧中人物演奏演唱音乐)等。

8.音效配置:画面同步音效及制作方法。

9.摄影技巧:介绍了解戏剧影视空间、视觉语言、镜头语言、摄影机运动、色彩原理、色彩控制、照明工具、光学镜头、录像与高清、特技特效、影像控制、现场操作、制作人员调配等。

10.片段模仿:经典片段模仿(表演区域调度、人物塑造、台词等)。

11.画面配音:为经典片段配音(经典动画片、著名戏剧影视片段)。

12.小品编创:自编自导自演生活小品。

13.自媒体摄制:摄制制作自编自导自演生活小品,加画面音乐及音效。

低年级课程安排以介绍讲解儿童题材、动画题材、教育题材、生活题材、喜剧题材等剧目为主,重点是了解简单的知识,引起表演兴趣。中低年级课程安排以分析体会为主,引导指导学生具备观察生活、模仿经典片段、分析人物关系、假定结局等创作能力。重点是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角色创作。中高年级课程安排以创作模仿及体验为主,重点是自编自导自演摄制制作生活小品,以感受戏剧影视的艺术魅力和摄制制作小品的成就感。

二、戏剧影视表演专业戏曲剧目赏析课程内容包括:

1.戏曲剧种:介绍各地区戏曲代表剧种——昆曲、汉剧、徽剧、京剧、河北梆子、豫剧、上海越剧、黄梅戏、花鼓戏、广东粤剧、评剧等。

2.戏曲常识:介紹出将(上场门)、入相(下场门)、文戏、武戏、行当特点(生旦净末丑)、程式动作、刀枪把子(武打套路)、空翻动作名称、伴奏文武场(弦乐是文场,打击乐是武场)服装、头饰、道具。

3.唱段欣赏:选择昆曲、汉剧、徽剧、京剧、河北梆子、豫剧、上海越剧、黄梅戏、花鼓戏、广东粤剧、评剧等剧种的优秀代表唱段,介绍审美欣赏角度。

4.技巧模仿:模仿简单的戏曲表演动作——手眼身法步。

5.现代戏赏析:介绍现代戏发展情况,选择主要剧种的代表作。鉴别传统戏与现代戏的表演方式的异同差别。

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的具体智力能力理解能力及兴趣取向,科学的安排课程内容。

上述戏曲剧目、戏剧影视剧目赏析课程的设置,是分析介绍讲解知识点与学生参与互动相结合的教学理念。让学生了解戏剧影视表演是以饰演者本能重现的表演为主,戏曲表演是程式化动作技巧表演为主的区别。帮助学生亲身体会戏曲表演、戏剧影视表演的部分过程,是本课程的主要特点。抓住青少年喜欢游戏的天性及模仿的天性,有敢于尝试所有新鲜事物的无畏人格时期,深入浅出,循序渐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戏曲戏剧影视相关知识作为自身修养储存起来,为将来的跨界表演,现代戏表演、戏剧影视表演做好准备。

作者:侯莹莹

第4篇:中国戏剧戏曲笔记

综合艺术知识

u 戏剧和戏曲的区别

狭义的戏剧专职以古希腊悲剧和喜剧为开端,载欧洲各国发展起来既而在全世界广泛流行的舞台演出形式,在中国称为“话剧”;

广义的戏剧即世界各国、各地区的传统的以及现当代的各种戏剧形式。 u 戏剧的划分

西方:戏剧学类单指话剧,歌剧(音乐)、舞剧(舞蹈)都被排除在外; u 中国戏曲的虚拟性

虚,指的是动作中所要操作或附着的东西并不存在,如开门的门,上马的马;拟,是仿照、模拟生活动作,开门、上马的动作完全模仿生活中的动作,用真实的生活动作来引起观众的幻觉。

1. 戏剧表演的动作具有变形、强化、美化的性质,以及程式化的特点,有统一的规范。 2. 戏曲时空随剧中人的叙述,根据人物的身份、动作而随意确立。

3. 戏曲表演脱形求神,用经过提炼的、美化的抽象的表演来揭示生活现象的底蕴。

u 宋元南戏

——以南方方言、南方曲调所组成的一种民间戏曲。 1. 南戏之祖:《琵琶记》。 2. 《琵琶记》与《荆钗记》、《白兔记》、《拜月记》、《杀狗记》(史称“荆、刘、拜、杀”四大传奇)的问世,标志着南戏已经成型;

3. 最早的南戏——《张协状元》,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宋代南戏剧本; 4. 最成功的南戏——《琵琶记》(元末,高明),昆曲常演的《吃糠》、《描容》、《上路》、《扫松》、《坠马》均出自《琵琶记》。

u 元杂剧

1. 元代是我国戏剧史上第一个黄金时代;

2. 关汉卿——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是最伟大的戏剧作家——; △ 悲剧《窦娥冤》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手法结合。 △ 喜剧《望江亭》,川剧《谭记儿》、京剧《望江亭》均改编于此,京剧《望江亭》是张君秋先生的代表作; △ 喜剧《救风尘》;

△ 历史剧《单刀会》取自三国题材。 3. 元杂剧常识:

1) 结构一般以一本四折为单位表演一个完整的故事,四折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矛盾 的起、承、转、合四个过程。所谓“折”,即现在戏剧中的“幕”,每一折都是戏剧情节发展的一个段落。 2) “楔子”,相当于现在戏剧的“过场戏”。作用是补充说明情节,又不影响剧情 的紧凑简练,是戏剧冲突更迅速有力地推向高潮,但决不允许将楔子加在最后。 3) 采用的曲调是北曲,吸收了宋金词、曲和诸宫调的成分,比较高亢激昂; 4) 演唱形式,每折只有一个主要角色独唱(旦本/末本),其他人都只能说。 4. 王实甫 《西厢记》

1) 故事源于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会真记》,但将其改编为反封建的自主爱情主题。 2) 五本二十一折,体制宏伟。

5. 纪君祥 历史悲剧《赵氏孤儿》 1) 元杂剧中的现实主义杰作;《太和正音谱》评其词曲风格,喻为“雪里梅花”; 2) 法国伏尔泰将其改编为《中国孤儿》;

3) 第一个传到欧洲,也是18世纪唯一在欧洲流传的中国戏剧,对18世纪欧洲的戏剧文学和戏剧舞台演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4) 南戏《赵氏孤儿记》、明代传奇《八义记》、清代京剧和地方戏《八义图》、近代京剧《搜孤救孤》均改编于此。 6. 郑光祖 痴情传奇《倩女离魂》

1) 元杂剧“四大爱情剧”之一,代表了后期元杂剧创作的辉煌。 2) 题材出自唐传奇陈玄祐的《离魂记》,在情节和语言上受《西厢记》影响;

u 明传奇

——中国戏剧史上的第二个黄金时代。

以南曲为基础而兼收北曲的新体制,以昆山腔为主,题材方面则“十部传奇九言情”。 1. 李开先 《宝剑记》 1) 改编自《水浒传》,讲的是林冲与高裘之间忠与奸的斗争;

2) 昆曲《夜奔》改编于此,侯永奎、李少春、裴艳玲都以演《林冲夜奔》而知名。 2. 梁辰鱼 《浣纱记》

1) 昆山腔发展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作品,其流行借助于此; 2) 所谓“不多出韵,平仄甚谐,共调不失”;

3) 内容为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交战的故事中交织了范蠡与西施的爱情曲折; 4) 取自《史记·吴越世家》和赵晔的《吴越春秋》;

5) 魏良辅改革昆山腔用于清偿,梁辰鱼将昆山腔用于舞台演出; 3. 周朝俊 《红梅记》

1) 明代后期著名的流派有吴江派和临川派,周朝俊并非这两派中人,但兼具吴江派的声律之长和临川派的文辞之美,有人称他是双美派;

2) 当代著名作家孟超根据此剧中部分情节编写了京剧《李慧娘》 3) 成为昆剧的保留剧目,影响至今。 4. 薛近兖 《绣襦记》

1) 取材于唐代白行简的传奇小说《李娃传》;为昆、越、川、豫剧等的保留曲目。 5. 王世贞 《鸣凤记》

1) 取材自现实生活,参与现实斗争,采取多人多事的结构,为昆曲保留曲目。 6. 汤显祖 《牡丹亭》

1) 明代戏剧临川派的领袖,所居之处名“玉茗堂”,所写《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牡丹亭》合称为“玉茗堂四梦”;

2) 浪漫主义杰作,以“情”胜“理”,歌颂了个性解放; 3) 又名《还魂记》,改编自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 4) 临川派与吴江派的论争:

汤显祖认为戏剧作品要言情,以表达情感内容为主,提倡才情,不忌丽辞,不拘音律;而沈璟则认为必须合乎音律。 5) 成为昆剧保留剧目,另有《劝农》、《闺塾》、《惊梦》、《寻梦》等单独演出。 7. 阮大铖 《燕子笺》

1)两线戏剧,昆曲《狗洞》取自于此;

u 清传奇 1. 李玉

△ 时事剧《清忠谱》

1) 以李玉为首的苏州派作家群,有朱素臣、朱佐朝、叶时章、邱园、张大复等人,大都出身下层社会,剧作揭露黑暗现实有力、适合舞台演出。

2) “

一、人、永、占”四剧,即《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 3) 时事剧《清忠谱》、《万民安》;

4) 《清忠谱》第一次在戏剧舞台上描写了急风暴雨式的群众斗争场面; 5) 其中《拉众》、《鞭差》、《打尉》等内容后被改编为京剧《五人义》;

△ 《千钟禄》

2. 李渔 《风筝误》

1) 清朝前期“风情喜剧”流行于世,以李渔的《笠翁十种曲》和万树的《拥双艳三种》为代表,重在发掘戏曲的娱乐功能,清洁新奇,结构精巧,语言通俗,在喜剧手法上颇有创造。 2) 著有《风筝误》、《比目鱼》、《奈何天》、《蜃中楼》等,合称《笠翁十种曲》;

3) 《闲情偶记》是我国戏曲史上第一部较为全面、系统的戏剧理论专著,总结古代的戏曲理论,主张写“一人一事”;

4) 梅兰芳《凤还巢》改编于此。 《比目鱼》

1) 描写戏曲艺人的情感生活; 3. 洪昇 《长生殿》 1) 洪昇与孔尚任被合称为“南洪北孔”,《长生殿》和《桃花扇》既具有苏州派作家作品深刻的现实性,又有历史抒情剧作家作品浓郁的抒情性,即有风情戏剧中的男女爱情描写,又把爱情与政治结合了起来,使爱情剧有了新高度,被誉为传奇创作的双峰。

2) 以安史之乱为背景的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故事。 4. 孔尚任 《桃花扇》

1) 以明代崇祯十六年到南明福王二年这段历史为题材,以复社名士侯方域和秦淮歌伎李香君的爱情为情节线索,以复社文人继承东林党反对宦官专权的传统、与魏忠贤余孽阮大铖的斗争为主要冲突,“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展示了明末南明王朝覆亡的广阔的历史画面; 2) 王丹凤主演电影《桃花扇》,胡连翠指导黄梅戏电视剧《桃花扇》。

u 近现代戏剧

1. “花雅之争”

1) 花部和雅部都是戏曲名词,雅部指的是北京、扬州等地的封建士大夫把昆腔成为雅部,而昆腔以外的地方戏曲叫做花部。

2) 两种戏曲形式共生,出现了争夺观众、争夺舞台、争夺票房的现象。秦腔艺人魏长生在北京的演出标志着“花部”已与“雅部”势均力敌;

3) “花雅之争”的结果是成熟典雅的昆剧没有竞争过驳杂粗陋的花部诸腔。花部诸强后来经过各种演变形成了今天的京剧和多种多样的地方戏。 2. 京剧的形成

1) 四大徽班“三庆、四喜、春台、和春”进京,将二黄、西皮两种声腔带入北京,西皮、二黄两种声腔吸收了其他剧种的长处而逐渐形成了皮黄剧,也就是后来的京剧。 2) 1905年第一部京剧电影《定军山》,由谭鑫培主演;

3) 旦行艺术——四大名旦:梅兰芳、荀慧生、尚小云、程砚秋; 4) 生行艺术——余叔岩、杨小楼;

5) 行当——戏曲发展到一定阶段形成的角色形象体系,行当的划分使表演更规范化、技术化,也使人物性格更鲜明。分为“生、旦、净、丑”四大基本门类。 6) “唱、念、做、打”四种艺术手段。 3. 昆曲再生

——第一出在新中国舞台上引起轰动的戏曲是昆曲《十五贯》,由明末清初朱素臣的《双熊梦》改编而来。 4. 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

——新中国第一部彩色艺术片是1953年拍摄的《梁山伯与祝英台》 5. 京剧《霸王别姬》、《贵妃醉酒》、《打渔杀家》等等。

u 现当代话剧

1. 早期话剧(文明戏)

1) 是萌芽期的中国话剧,活动中心在上海。最早的剧目《官场丑史》; 2) “春柳社”,1906年中国留日学生在东京建立的综合性艺术团体。建国后第一任中央戏剧学院院长欧阳予倩参与其中。

3) 《黑奴吁天录》,曾孝谷根据斯陀夫人的《汤姆叔叔的小屋》改编,是中国话剧的第一个创作剧本。 4) 《共和万岁》和《家庭恩怨记》; 2. 现代话剧的诞生

1) 洪深《少奶奶的扇子》,从此以后中国话剧严格的导演制度建立起来,话剧作为完整的舞台 艺术样式,在我国开始形成。

2) 1928年4月,在洪深建议下,将“话剧”作为统一名称。 3) 田汉《获虎之夜》;丁西林《一只马蜂》、《压迫》;熊佛西《一片爱国心》 3. 左翼话剧(1927~1937)

1) 我国现代话剧创作的第一个高峰;

2) “南田北熊” 田汉——“南国社”——《名优之死》;

熊佛西——《艺术家》、《醉了》 3) 夏衍——《上海屋檐下》、《赛金花》、《秋瑾传》 4) 曹禺 ——《雷雨》,第一个成功借鉴了索福特勒斯、易卜生等人剧作的“锁闭式”结构,将长达三十年的戏剧时间集中在一天一夜内表现,将三十年前、三年前发生的事情同当前正在进行的情节有机地、形象地交织在一起,将偶然性的事件组织到剧本行动中去,使之成为剧本情节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 ——《日出》,“人像展览式”的结构方法。 ——《原野》 《雷雨》、《日出》、《原野》这抗战前曹禺创作“三部曲”的出现,标志着我国现实主义戏剧艺术的成熟,是我国的多幕剧创作在容量上和艺术质量上都出现了巨大的突破。 4. 抗战话剧与战后话剧(1937~1949)

1) 抗战初期,主要是独幕剧、活报剧、街头剧,其中《放下你的鞭子》、《最后一计》和《三江好》被合称为“好一计鞭子”;

2) 夏衍——《法西斯细菌》; 3) 郭沫若——《屈原》; 4) 曹禺——《北京人》,成功借鉴了民族传统和契诃夫剧作沉于朴素的风格,是其剧作中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部; 5) 吴祖光——《风雪夜归人》; 6) 曹禺——《家》,根据老舍同名长篇小说改编。 7) 田汉——《丽人行》; 8) 陈白尘——《升官图》

5. 话剧在曲折中前进(1949~1966) 1) 胡可——《战斗里成长》; 2) 陈其通——《万水千山》; 3) 老舍——《茶馆》,是新中国第一次出国演出的剧目,被誉为“远东戏剧的奇迹”; 4) 田汉——《关汉卿》、《文成公主》,《关汉卿》被誉为我国戏剧史上的一座丰碑; 5) 郭沫若——《蔡文姬》; 6) 曹禺——《胆剑篇》;

7) 朱祖贻、李光——《甲午海战》; 8) 沈西蒙——《霓虹灯下的哨兵》,1964年被改编成电影。 9) 任德耀——儿童话剧《马兰花》,作者是我国的“儿童剧之父”。

第5篇:中国戏曲与西洋戏剧之比较

XX学院 XX班 XXX 西洋歌剧与中国戏曲是音乐艺术与戏剧艺术不断发展的结果,也是音乐与戏剧相结合的一种高度综合的艺术。二者是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社会型态、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下形成和出现的艺术类型,从艺术形式上来认识,都是将音乐、戏剧、文学、舞蹈、美术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因而有诸多的相同之处,但因其起源于不同地域,发展于不同地域,故彼此间又存在诸多不同。下面将以具体作品为例,比较中国戏剧和西洋歌剧在文化背景,艺术表演方式和蕴含的人文精神的不同。指出中国戏曲该如何发展。

一、中国戏曲和西洋歌剧形成的时代背景的不同

艺术植根抵于人民生活之中, 而音乐艺术又都源自民族民间音乐中, 各有各的民族特色。世界上有三种古老的戏剧文化:一是希腊悲剧和喜剧、二是印度梵剧、三是中国戏曲。可见我国戏曲在世界艺术宝库中占有了独具特色的重要地位。中国戏曲的起源很早, 在上古原始社会的歌舞中已经萌芽, 经汉唐到宋金的发育成长过程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形态。中国古典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她以富于艺术魅力的表演形式为历代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戏曲的形成最早可以追溯秦汉时代。但形成过程相当漫长,到了宋元之际才得成型。成熟的戏曲要从元杂剧算起,经历、明、清的不断发展成熟而进入现代,历八百多年繁盛不败。如今有360多个剧种,多种唱腔。中国古典戏曲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曾先后出现了宋元南戏、元代杂剧、明清传奇、清代地方戏及近、现代戏曲等四种基本形式。

而作为世界艺术珍宝的西洋歌剧, 是西方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歌剧最早出现在16世纪的意大利,源自古希腊悲剧的剧场音乐,既而传播到欧洲各国。而德国的海因里希·许茨、法国普蒂斯特·吕利和英格兰的亨利·珀赛尔分别在他们自己的国家,开创了17世纪歌剧的先河,直到18世纪,意大利歌剧依然是欧洲歌剧的主流。按其性质特点及流传时、区的不同,分有正歌剧、大歌剧、轻歌剧、乐剧等类型。歌剧注重对声乐的掌控,并以此表达人们的生活、思想、情感来感染听众, 唤起对美的追求, 给人以鼓舞和力量。

二、中国戏曲和西洋歌剧的唱法比较

歌剧是一门西方舞台表演艺术,简单而言就是主要或完全以歌唱和音乐来交代和表达剧情的戏剧,西洋歌剧歌唱艺术属于美声唱法,其特点是追求声音效果讲究科学的发声方法与严格的声乐训练,注重运用华彩和装饰。较中国戏剧不同的是歌剧演出更看重歌唱和歌手的传统声乐技巧等音乐元素。歌剧有两种传统的演唱形式:宣叙调和咏叹调。它们不仅是表现歌剧作曲家写作技巧的主要渠道,也是展示歌剧人物角色歌唱才华、发展声乐技术的重要途径。歌剧作曲家往往在咏叹调的创作上倾注更多的心血,除了很好地表现歌词的意义外,作曲家还要把人物的性格、人物的复杂心情表现出来,咏叹调中有很多高难度的声乐技巧,既表现人物激动的心情,也可展示演唱者的才华。如威尔第的著名歌剧《茶花女》中第二幕女主人公维奥列塔感受到真挚的爱情,十分激动地唱起了《也许灵魂渴望的就是他》这首咏叹调,起初表达了她对爱情的憧憬、渴望,既而又对现实的冷酷感到渺茫,再由失望转向玩世不恭。这复杂的心情,通过音乐打动了无数观众,其中有激动优美的音调,有压抑悲伤的旋律,还有辉煌的乐段,华丽的花腔,生动地表现了维奥列塔大起大落的精神状态,这首咏叹调十分著名,常常作为演唱会的保留曲目。

相比之下中国戏曲虽也存在诸多唱腔,但总的来说其音乐体制是以简代繁、以一总万的“一曲多用”制。中国戏曲的音乐体制从总体上主要分为板腔体、曲联体、综合体三大体制。这三种体制都是“一曲多用”的简化体制即使如曲联体那样由多个曲牌联缀而成,其中的所有曲牌也均属于同一个声腔系统,即在腔调与演唱方法上均具有相同或相似的特点。例如京剧主要由“西皮”、“二黄”两大声腔系统组成,而这两大声腔系统又在总体上属于更大的“皮黄”系统,仍有其相同或相似之处。

中国戏剧和西洋戏剧在唱法上的不同实际上来源于中西方不同的美学思想与不同的文化精神及其创作原则。“一曲多用”的中国戏曲音乐体制,实质上也就是“旧曲沿用”,这便使中国戏曲音乐形成了程式化特点;而“多曲多用”的西洋歌剧的音乐体制,突出个体性、独立性、创新性,没有一丝一毫的“旧曲沿用”的痕迹,主要是作曲家根据个人的艺术思维方式与美学思想,注重再现现实生活、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体现作品的艺术风格和作曲技巧。无论是西洋歌剧的“多曲多用”,还是中国戏曲的“一曲多用”都是源自对本民族精神文化和美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三、中国戏曲和西洋歌剧表现形式和主旨比较

中国戏曲是以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为中心的戏剧形式,它有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段,它与表演艺术紧密结合的综合性,使中国戏曲富有特殊的魅力。它把曲词、音乐、美术、表演的美熔铸为一,用节奏统驭在一个戏里,达到和谐的统一,充分调动了各种艺术手段的感染力,形成中国独有的节奏鲜明的表演艺术。 中国戏剧最重要的一点特征是虚拟性。中国戏曲重在对内部世界的表现,它是一种通过内部主观世界间接或曲折地表达外部客观世界的艺术理论和艺术创作,所以戏曲在处理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上,不是一味地追求形似,而是努力地追求传神写意之美,达到神似。这与写实戏剧追求不同,传神写意的追求与戏曲的虚拟性是分不开的。戏曲把舞台有限的空间和时间化做不固定的流动的自由的时间和空间。如《三岔口》舞台之上亮如白昼却表现了一场黑暗之中的厮杀。这一切完全依靠于演员出神入化的表演来实现。因此形成了以桨代船、以鞭代马、宴会有酒无菜、有杯无筷等传神写意的表演法则。另一个艺术特征是它的“程式性”,如关门、上马、坐船等,都有一套固定的程式。程式在戏曲中既有规范性又有灵活性,所以戏曲艺术被恰当地称为有规则的自由动作。

而西洋歌剧史诗性的内容、结构、角色性格、场景以其再现性特点与中国戏曲的表现性大相异趣。有两个特点:其一,是综合性歌剧融文学、诗歌、戏剧、表演、声乐、交响乐、舞蹈、舞台美术于一体,是最具综合性的舞台艺术。这种多重的审美视角,也使歌剧具备了既有经典性,又具有群众性的双重属性。其二,是音乐性。在歌剧诸多构成元素中,音乐是一种主体表现形式,是歌剧的载体,它的贯穿性与逻辑性,是歌剧的特征;音乐的抒情性与戏剧性相融合所产生的巨大的感染力与震撼力,以极具个性的张扬,形成了歌剧的独有风采;歌剧以声乐为主体,以美声为其演唱风格,易于充分发挥它的歌唱性;歌剧的交响性拓展,使其音乐组成多层次多线条的构架,更易对欣赏主体产生强烈的感染力。 总而言之,中国戏剧与西洋歌剧各有所长,都是源自对本民族精神文化和美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两种艺术形态的碰撞所带来的应该不只是激烈的冲突,还有互相借鉴下的体制的创新。如中国戏曲可以借鉴西洋歌剧“多曲多用”的体制,在形式上做出创新,而不仅仅是沿用前代的曲调,保持“程式化”的固定模式。中国需要创新,作为中国瑰丽艺术的戏曲文化同样需要注入新鲜血液。 只是需引起我们注意的是,现今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随着电视剧电影界的发展,戏曲在人们的娱乐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似乎越来越无足轻重。戏曲再不是跟以前一样是人们茶余饭后的休闲之乐,而是上升到了民族文化的重量级地位,逐渐脱离民众。这对我国璀璨的戏曲文化的发扬与传承是极为不利的。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流砥柱的中国戏曲艺术要如何在这个多种文化冲击的时代生存并有所发展该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第6篇:论中国戏曲与莎士比亚戏剧

作者:点击数:319更新时间:2008/12/26 18:13:23★★★

中国戏曲是东方的一棵常青树;莎士比亚戏剧是西方的一颗新星。

戏曲是一门综合艺术,是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的综合,这种综合性是世界各国戏剧文化所共有的,而中国戏曲的综合性特别强。

中国戏曲是以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为中心的戏剧形式,它有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段,它与表演艺术紧密结合的综合性,使中国戏曲富有特殊的魅力。它把曲词、音乐、美术、表演的美熔铸为一,用节奏统驭在一个戏里,达到和谐的统一,充分调动了各种艺术手段的感染力,形成中国独有的节奏鲜明的表演艺术。

中国戏曲中最重要的一点特征是虚拟性。舞台艺术不是单纯模仿生活,而是对生活原形进行选择、提炼、夸张和美化,把观众直接带入艺术的殿堂。

中国戏曲另一个艺术特征,是它的程式性,如关门、上马、坐船等,都有一套固定的程式。程式在戏曲中既有规范性又有灵活性,所以戏曲艺术被恰当地称为有规则的自由动作。

综合性、虚拟性、程式性,是中国戏曲的主要艺术特征。这些特征,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思想精髓,构成了独特的戏剧观,使中国戏曲在世界戏曲文化的大舞台上闪耀着它的独特的艺术光辉。

如果说中国戏曲是一曲悠扬的萧颂;那么莎士比亚戏剧更像是梦幻般的旋律。

莎士比亚在类型众多的剧本(包括喜剧,悲剧,历史励,传奇剧)中,塑造了数以千计的各式各样的人物,丰富了戏剧艺术的人物画廊。上自高贵的国王大臣,下至普通的平民百姓,性格各殊:面貌各异。即使是同一阶层的人物,如莎氏所创造的帝王将相凯撒、理查三世、亨利四世、亨利五世、麦克佩斯、李耳王等,既有其作为统治者的共同特点,更有其不同的个性,可以说没有一个是雷同的、相似的。

“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是莎剧又一鲜明的艺术特色。莎士比亚为了刻画形形色色人物的性格,反映错综复杂的社会画面,增强浓郁的现实生活气息,遵循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打破了古希腊罗马悲喜剧的严格界限,不受古典戏剧“三一律”的束缚,往往在剧本里特意设计和安排了两个以上的故事情节(《仲夏夜之梦》中多至四条线索),或平行发展,或曲折交错,彼此对照,互相补充。

个性鲜明的人物语言。莎剧的人物语言,生动活泼,丰富多彩,闻其声若见其人,完全符合人物的个性特点,做到了个性化和形象化的结合,哲理性和抒情性的交融。

莎士比亚剧中的人物,都有一套符合各自性格特点的语言,而且随着场合的更迭、际遇的变化,人物语言也有所发展变化。

总的来说,中国戏曲和莎士比亚戏剧都有其各自的特色和魅力,领导着一方舞台。

第7篇:中央戏剧学院戏曲文学专业:

一试:文艺常识

复试:命题散文写作《春天的脚步》或《旅途》二选一。

三试:面试编写故事、文学修养测试

吉林艺术学院新闻学专业:

影评《功夫》

命题散文写作:《母亲的期待》

成都理工大学广编专业

笔试部分

一、电视片分析

通过观看纪录片《百姓书记》回答三个问题:

①本片的创作背景是什么?(反映党员的什么精神)

②本片后期剪辑有什么特点?(艺术手法)

③本片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是什么?(个人感悟)

二、广告创意(三选一)

①保护地球

②为“海豹公园”作推销产品的广告、饮料广告

③假若你是成都理工的一名毕业生,请设计一个推销自己的广告。

口试部分(命题演讲故事)

假如你一个人在大森林中孤独地走,突然前面出现一窃匪,而你没有任何通讯工具,你会 怎么办(限三分钟)?

新疆艺术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

根据《一声叹息》、《天下无贼》、《甲方乙方》或其他影片,重点分析作品思想性、创作风格、拍摄手段(1000字左右)。

或:张艺谋与冯小刚影评(选一)

天津师范大学戏剧影视文学专业

一、名词解释:

1、长镜头;

2、诗歌

二、议论性散文

三、人间传奇

西南师范大学导演专业

朗诵作品、评价任一导演、即兴表演(就三道口试题)

重庆大学导演专业

初试

一, 朗读,《来生愿为你变成一只蝴蝶》

二.命题表演小品,五个人一组,《公共场所》,《考场上,艺考生在考试》

复试

一, 命题编讲故事:《一件难过的事》、《借刀杀人》

二.影片分析:《无极》

西安外国语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考题:

初试:面试、编写故事、考官提问

复试:影评《白色山岗》

戏文专业考题:

初试:自我介绍、考官提问、编写故事

复试:影评《红高粱》

1、两只鱼鹰在河岸上叹息:我已经两天没能在这条河里找到一条鱼了,明天

他们会怎样呢?请接着讲述明天的故事。(时间3分钟以内)

2、他考试作弊,竟蒙混过了关,当他跨人大学门以后„„请接着讲故事。

3、一个中学生在大山深处旅游探险,碰见了一只受伤的大熊猫,这以后会发生什么 故事。

4、28岁的小伙子王正刚正在积极筹备婚事,正当他举斧准备砍伐曾祖父种下

的一棵大柏树做家具时,爷爷走了过来,祖孙俩会发生什么故事?

5、古时候,一个秀才、一个农夫、一个道长,他们互不认识,但

同时来到一张茶桌上喝茶,这三个人会怎么样呢?请编一个故事。

6、请用成语“卧薪尝胆”,讲述一个不同于越王勾践的完整故事。

7、一个窃匪撬开了76岁的老太太的家门,家中只有老太一个人,

请问以后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时间3分钟以内)

8、一棵巨大的古树横亘在即将修建的高速公路中央,保留与砍

掉将成为林业和公路建设指挥部的焦点,这两个部门会发生什

么样的故事?(时间3分钟以内)

9、一天,孔丘正坐在泰山上修改《诗经》的书稿,这时候释迦牟尼走过来,

拿起修订过的竹简看了又看,他们两人会说些什么呢?(时间3分钟以内)

10、应届高中毕业生王晓刚刚参加完高考,就把一位女同学亲亲密密地带回

家,王晓的父母看见他俩的关系超过一般的男女同学的友谊„„之后会发生

什么样的故事?(时间3分钟以内)

11、请用西红柿、鸡蛋、导弹来组合讲一个故事。(3分钟以内)

12、请用手机、旅游、笔记本电脑来组合讲一个故事。(3分钟)

13、请用大山、书本、真情来讲一个故事。(时间3分钟以内)

14、请用沙滩、水杯、背影来组合讲一个故事。(3分钟以内)

15、请用写字间、氨基酸、视力来组合讲一个故事。

16、请用藏羚羊、恐怖主义、2008北京奥运来组合讲一个故事。

17、请用嫦娥、牧童、孟姜女来组合讲一个故事。(3分钟以内)

18、请用老太太、三峡大坝、大学生来组合讲一个故事。(3分)

19、请用时光、孤岛、青年来组合讲一个故事。(3分钟以内)

20、你独自走在森林中,突遇一窃匪,恰恰周围一个人也没有,

而你也没有通讯工具,你会怎么做?(时间3分钟以内)

21、请你讲述你所知道的孔繁森的故事。(时间3分钟以内)

22、请你讲述你所知道的牛玉儒的故事。(时间3分钟以内)

23、请你讲述你所知道的任长霞的故事。(时间3分钟以内)

24、请你讲述你所知道的雷锋的两个小故事。(时间3分钟以内)

25、请你讲述你所知道的焦裕禄的故事。(时间3分钟以内)

26、鹰和狐狸交上了朋友,决定相邻而居,以为彼此靠得更近了,

友谊会更加牢固,请接着往后编故事„„(3分钟以内)

27、你是电视台的记者,在采访回来的路上,遇上了大塞车,而

你的脚在采访中扭伤了,为了保证节目的正常播出,你„„

28、夜莺栖息在高高的橡树上,像往常那样唱着歌,却被鹰给

发现了。饥肠辘辘的鹰猛地飞扑过去、一把抓住了它„„

29、有一回,擅长讲寓言故事的伊索来到造船坊。工匠们用言语

撩拨他,逗他答话,于是伊索就说„„(时间3分钟以内)

30、一天几只狐狸聚集在河边,打算下去喝水解渴,但是水流湍

急,声响震耳,狐狸见此情景,无不感到惊恐害伯,彼此只

是推来让去。于是„„(时间3分钟以内)

31、一条蛇把农夫的儿子咬伤了,于是农夫在洞口等待蛇的出

现,决定为儿子报仇,蛇露出了头,农夫一斧劈下去,结果

地上的石头劈为两半„„

第8篇:上海戏剧学院2009年戏剧戏曲学硕士点专业学科介绍

中国话剧史论33623 037

中国话剧史论的教学与研究在上海戏剧学院已有五十多年历史。上世纪五十年代末,赵铭彝、魏照风、柏彬等教授率先创建国内第一个中国话剧史教研室并开出相关课程。这一工作曾受到过著名戏剧家、中国话剧运动先驱者田汉、欧阳予倩等的关心和支持。“文革“以后,随着思想上的拨乱反正,本院中国话剧史论研究也取得了新的突破与发展。形成了以新一代学术带头人、国内知名的话剧史论专家丁罗男教授为首,曹树钧、汤逸佩教授等为骨干,以及青年教师组合的学术梯队。出版了相关专著、教材十多部,并且招收了二十届硕士研究生、六届博士生研究生。由丁罗男、汤逸佩主持的《中国话剧史》课程已于2005年被列为上海市重点课程建设项目。

本研究方向的实力与成果在国内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主要特色为:

一、史论结合。在梳理百年话剧发展史的同时,研究有关戏剧艺术发展的规律,以及话剧艺术与时代、文化、观众等的关系。因此为研究生提供了一个平台,通过讲解、观摩、讨论等各种途径,达到培养文化艺术理论素质的目的,也为一部分有志于攻读博士学位、从事戏剧学研究的学生打下理论基础。

二、突出话剧舞台艺术的发展史,而不仅仅是话剧文学的研究。这是上戏的话剧史论研究与国内其他大学同类方向的最大不同点,也是作为艺术院校的特色所在。让学生从编剧、导演、表演与舞美各方面了解与研究话剧,从中学习借鉴一些普遍性的艺术经验,并成为他们专业素养中的重要部分。以上两点也是本专业研究方向未来发展的重点,计划在这些方面建立起更多的研究课题与项

目。

共济

外国戏剧研究研

外国戏剧是戏剧戏曲学学科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以研究不同历史时期各个国家的戏剧理论与创作等为主。上戏的外国戏剧研究有着较长的历史与传统,师资力量强大,教学经验丰富,学术

成果蜚然。

既然研究的对象在国外,因此对学生的外语以及其他文化基础的要求都比较高。学生入学之后,一般须有一个学年的基础准备,二年级后方进入研究阶段。由于该方向涵盖较很广(上至古希腊罗马下到时下当今、近在日本印度远及欧美大陆),因此要求学生必须选择特定的国别戏剧作为研究对象。学生要根据自身的外语条件、研究特长与兴趣等选择某一国某个历史时期的戏剧现象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为了能够做到洋为中用,学生在确定研究课题时还宜结合中国国情进

行综合全面的考虑。

336 26038

戏剧创作与编剧理论业

上海戏剧学院的戏剧创作与编剧理论是全国戏剧戏曲学硕士学位课程中创办历史最长的一个

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首次招生是国家正式设立研究生学位课程的1979年,首次获得此研究方向硕士学位的孙惠柱,已是一位著名的学者与剧作家,为美国纽约大学博士,现任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教授。在近30年的教学中,本研究方向的一批学位获得者或在剧本创作上成绩突出,作品在国内外演出产生较大影响,或在研究与教学中成果丰硕,成为高等艺术院校与研究机构的

骨干,教学成果在全国同专业中居领先地位,有良好的学术声誉。48号

本研究方向旨在培养在剧本创作与编剧理论研究两方面均有扎实功底与创新能力的文学硕士,专业主干课程包括剧本写作、编剧理论研究与经典巨作研究等。指导教师均为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专业学术与艺术造诣最高的教授与副教授,并有部分校外著名剧作家兼任客座。教学中除提供高质量的讲授课程与学术讲座、学术讨论外,还十分注重创作实践与舞台艺术实习,务使学生理论语创作兼优,不仅精通舞台剧的创作规律,同时能够适应电影、电视剧本创作与研究的

需要。

社会表演学112室

社会表演学(Social Performance Studies)是一门横跨戏剧学、人类学、社会学等众多学科的交叉学科,其总体思路来自于人类表演学(Performance Studies),即把一切有人观看的活动都作为表演来研究。根据当前我国的实际需要,社会表演学将重点放在不同职业的角色成长、形象塑造、沟通训练等课题的研究和实践上,帮助提升社会表演的素质和能力,更好地设计角色、

履行责任,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kaoyangj

社会表演学为孙惠柱首创,近年来已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解放日报》、《文汇报》均在重要栏目中刊登了他的文章,介绍这门学科及其应用价值,如《社会表演学与和谐社会》(《解放日报•思想者》2006/4/2)、《创新:对话文化挑战独白文化》(《文汇报•文汇时评》2005/11/28)等。我院数名教授曾在浦东干部学院对领导干部进行社会表演培训,获得较好反响。上海市检察院尝试在公诉人的培训中引入社会表演学,有效地帮助公诉人提高法庭上的表达和辩诉的

能力。考

理论研究与社会实践密切结合是本研究方向的特色。目前我院正在开展的研究课题和实践项目包括 “人类表演学理论与实践”、“戏剧疗法的理论与实践”、“„味匣子‟情绪训练技术的引进、开发与

应用”、“戏剧与体验式培训”等。021-

我院多位社会表演学硕士导师将组织成立“社会表演学工作室”,与相关院校、机构合作,带领

研究生在医疗、政法、教育、工商等多个社会领域开展广泛的研究和实践。

戏剧导演艺术研究正门对面

戏剧是一门综合性的舞台演出艺术,而导演则是这一综合艺术总体设计师和工程师。因此,导演者的艺术造诣、思想深度以及由此而传达出的价值观、人生观,对于作品的艺术品格及感染

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培养高素质的导演艺术人才,是繁荣戏剧艺术的当务之急。

kaoyangj

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始建于1962年,第一任系主任为吴仞之。历任系主任为胡导、张仲年、

苏乐慈、李建平。现任系主任卢昂、书记眭慕蛟。课

导演系专门为戏剧艺术培养导演专门人才。自建系以来,为国家、部队和各省市专业剧团培养了大批话剧、歌剧、戏曲和电影电视导演人才。改革开放后,导演系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教学力量和教学规模不断扩大,教学科研不断深入,培养的学生绝大多数成为表演艺术团体的骨干和

领导,其中相当数量的学生已成为具有全国影响的著名导演。

336260 37

导演系的教学任务由一批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实践经验的老、中、青教师担任,讲授的课程主要有:《表演基础练习》、《导演元素练习》《导演基础理论》、《导演片段练习》、《多幕剧演出创造》、《戏曲导演基础》。其中导演系专业课程《导演元素练习》被评为2006年度上

海高校市级精品课程,《导演片段教学》2006年被评为学院重点课程。同济大学四平路主要学术专著:《戏剧导演》(张仲年)、《戏剧表演学》(胡导)、《戏剧导演技巧学》(胡导)、《戏曲导演概论》(薛沫)、《东西方戏剧的比较与融合》(卢昂)、《导演的阐述》(卢昂)、《解读电影表演》(刘志新)、《戏剧导演本科教程》(李建平)336260 37获奖情况:本系教师曾获上海市“宝钢优秀教师奖”、“育才奖”;教育部“霍英东教育基金奖”;上海市教委“曙光奖”以及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在导演艺术创作上多人多次获得全国性、全军及省市级奖励,国家级奖励有“国家有突出贡献的话剧艺术家”、“文化部有突出贡献的话剧艺术家”、“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奖”、“文华大奖”、“文华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中国话剧金狮导演奖;中国戏剧节“优秀导演奖”等。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并具有较为广泛

的国际影响力。

“戏剧导演艺术研究”着重研究导演艺术的基础理论以及导演创作的基本规律与方法技巧,同时需要全面而系统了解戏剧导演简史及导演艺术流派的各色特点、风格和内容。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导演基础理论》、《导演思维》、《导演技巧学》、《导演流派研究》四个方面,强调理论与实践

相结合。MA侧重于导演理论研究,MFA侧重于导演实践创作。

表演艺术研究

培养目标:戏剧表导演,教学,理论研究领域的高层次专业人才。

培养方向和招收对象:

一.艺术学硕士研究生:本方向的培养对象是在戏剧,影视及其它表演领域的具有表演创

作实践经验的优秀青年演员。

二.表导演理论研究硕士研究生:本方向的培养对象是在戏剧表导演领域内具有较扎实的

专业实践和理论基础,有较强的理论研究和创新能力的本专业或非本专业的人员。

三.高校戏剧表演教师硕士研究生:本方向的培养对象是在戏剧表演教学领域具有实践经

验,具备艺术创作和教学,教学科研能力的优秀高校戏剧表演教师。

四.社会表演学硕士研究生:本方向的培养对象是在社会表演学领域里有实践经验和较强

研究能力的人员。

本系的研究生教学与国际一流院校表演研究生培养的实践接轨,引进其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体制和课程设置。向学生提供表导演艺术研究、表演训练理论和实践,社会表演学、欧美当代表演训练、表演基础教学研究、喜剧表演艺术研究,表演心理学和教育学等前沿学科课程,通过理论和实践(表演创作和教学)的高强度,大密度的严格训练,着重于提高学生的艺术创作能力,教学实践操作能力以及与之相关的科研能力。培养一批在表演和表演教学,研究领域中具有全新的观念,优秀的人文和专业素养,较强的实践和创新能力,能够在国际层面上进行实践和理论的

交流,能够推动本学科发展的优秀青年尖端人才。

本系具有一批长期从事表演创作,教学和教学研究的经验丰富的知名资深教授,他们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戏剧,影视表演人才,创作了大量有影响的戏剧作品,并且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

广阔的国际视野,是我院研究生教育质量最重要的保证。

喜剧研究

“喜剧研究”着重研究喜剧艺术的基本原理以及喜剧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律与方法技巧,同时需要全面而系统了解喜剧艺术发展的简要历史以及各种喜剧艺术流派的不同特点、风格和内容。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喜剧艺术基本原理》、《喜剧表演艺术研究》、《喜剧结构与创作》、《喜剧流派研究》四个方面,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MA侧重于导演理论研究,MFA侧重于导演实践

创作。

该研究方向由我国著名喜剧表演艺术家陈佩斯先生与导演系主任卢昂教授共同主持,他对喜剧表演艺术、喜剧创作以及喜剧艺术规律都具有十分丰富的实践经验与理论思考,特别由是他编

创的原创生活喜剧《阳台》,对中国当代原创喜剧的发展做出了特殊的贡献。

卢昂教授长期从事表、导演艺术教育、创作及研究工作。已执导各类戏剧作品近50部,连续六次荣获中国文化部“文华奖”、“文华导演奖”;六次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以及中国戏剧节“优秀导演奖”、中国话剧“金狮导演奖”;其中《董生与李氏》、《补天》、《大儒还乡》连续三届荣膺“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大奖”(舞台艺术最高荣誉),被授予“新世纪杰出导演艺术家”。出版导演专著有:《东西方戏剧的比较与融合》、《导演的阐述》以及近百万字的专业论

文。

人物造型设计研究

该专业已有60多年的历史。曾招收了全国第一个人物造型设计的硕士研究生。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尤其是近些年来,由于不断进行教学改革与增加和时代同步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使这

个专业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也确立了在全国的影响和领先地位。

在我国经济与文化艺术事业持续高速发展的今天,人物造型专业的研究方向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从过去比较单一的戏剧人物造型向影视与新媒体等其他领域拓展,也为许多相关院校和高

校新开专业提供了优秀的师资。

在未来一段时期,人物造型专业研究方向所招收的研究生将保持现有的规模。主要培养高校的专业教师和相关院校及专业的学科带头人。同时也为各艺术团体和媒体培养优秀的专业人才。

灯光设计与技术研究

舞台灯光是戏剧艺术中与现代科技结合最为密切的一个艺术分支。“灯光设计与技术研究”是专门研究与舞台灯光相关设备和技术如何为灯光艺术服务的艺术和技术紧密结合的一门边缘学科。该专业将学习基本戏剧理论、舞台灯光设计基础和与舞台灯光艺术有关的光学和电学、计算机控制等相关课程,培养舞台灯光设备和技术有关的教学和研究的人才。该学科要求考生具有基本文

艺理论基础和舞台电工学相关知识

考研共济网

第9篇:【中国戏曲学院排名】中国戏曲学院特色专业-中国戏曲学院录取分数线

高考派-高考志愿填报专家

【中国戏曲学院排名】中国戏曲学院特色专业-中国戏曲学院录取分数

线

中国戏曲学院是中国戏曲教育的最高学府,是中国戏曲高等教育体系的建立者,在国内戏曲教育领域学科最完备、培养体系最健全、优秀师资最集中、输送人才最多、社会影响最大,作为中国戏曲高等教育的引领者和示范者,支撑了建国以来中国戏曲事业对高层次人才的基本需求,对中国戏曲事业的传承与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2008年,中国戏曲学院当选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剧协戏剧院校亚太局董事会第一副主席单位。

1、历史沿革学院原隶属文化部。1950年1月28日,文化部戏曲改进局戏曲实验学校成立,1955年1月正式定名为中国戏曲学校。1973年11月并入文化部“中央五·七艺术大学”,后更名为“中央五·七艺术大学戏曲学校”。1977年2月正式恢复中国戏曲学校建制。1978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升格改制为中国戏曲学院,并招收第一届本科生,从此揭开了中国戏曲艺术教育的新篇章。2000年划转北京市,国家对学院实行文化部与北京市政府共建、以北京市管理为主的体制。首任校长是中国现代戏剧的奠基人之

一、著名戏剧家田汉。王瑶卿、晏甬、萧长华、史若虚、王荣增、俞琳、朱文相、周育德等先后任校(院)长,著名艺术家高盛麟、赵荣琛、张君秋等先后担任学院顾问。建校之初,学校将“富连成”等科班的著名教师和一批新文化工作者融于一体,聘请驰誉海内外的萧长华、王瑶卿、王凤卿、尚和玉、谭小培、张德俊、金仲仁、鲍吉祥、刘喜奎、马德成等授课,时称“十大教授”,形成了强大的教师阵容。在学校发展过程中,党和国家一直把中国戏曲学院作为中国戏曲教育最重要的基地,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历届中央领导集体始终关怀学校发展。江泽民同志在《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的讲话中强调指出:“振兴京剧和民族艺术,需要有一大批立志献身这一事业的优秀人才。我们要有战略眼光,努力造就二十一世纪的京剧人才、民族艺术人才。要办好戏曲和艺术院校。”1995年,他为我院建校45周年题词:德艺双馨,继往开来。

2、发展现状作为中国唯一一所独立建制的培养戏曲艺术高级专门人才的院校,中国戏曲学院对民族戏剧艺术,特别是国剧艺术的传承具有重要

意义。近些年来,在中国戏曲不够景气的境况下,学院党委以弘扬民族文化、继承和发展戏曲艺术为己任,团结带领全院师生员工,沉着应对挑战,积极战胜困难,深化教学改革,促进事业发展,使我院的整体发展水平迈上了一个新台阶,成为我院发展历史进程中最好的时期之一,为学院今后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党和政府的悉心关怀下,经过几代人艰苦卓绝的努力,学院基本建立起了较为完备的戏曲艺术人才培养体系。学院抓住高等教育迅疾发展的历史机遇,加快发展本科生教育,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办学规模稳步扩大。学院目前有表演系、音乐系、导演系、戏曲文学系、舞台美术系、新媒体艺术系、基础教育部、研究生部、体育部、继续教育部十个教学系部。截至2007年12月底,全院在校生总计2486人,其中本科生2037人。学院事业规模适度扩大,为今后实现“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学科专业建设取得重要进展。1978年改制为大学后,学院不断探索高等戏曲艺术人才培养的规律,不断完善戏曲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结构,先后设置了戏曲表演、戏曲作曲、戏曲导演、戏曲舞台设计、戏曲编剧和音乐表演等本科专业。近年来为适应社会需求和传统学科的内在要求,增设了艺术设计、录音艺术、动画、音乐学四个本科专业,由1978年的两个本科专业逐步发展到现在的10个本科专业,23个本科专业方向。1995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我院成为戏剧戏曲学硕士学位授权点单位。2003年,戏剧戏曲学被定为北京市重点学科,并列入北京市文化艺术人才培养基地建设项目。2006年新增艺术学和音乐学两个硕士学位授权点。经过近三十年大学阶段建设,一个比较完整的戏曲高等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师资队伍结构明显改善。针对“文革”后教师出现严重断档的情况,学院注重调整教师结构,不断提高教师素质,在充分发挥李紫贵、王金璐、王世续等著名教授作用的同时,先后聘请曹禺、郭汉城、马少波、袁世海、常香玉、红线女、李世济等一批著名专家、学者、艺术家担任名誉或客座教授,初步形成了新老结合、院内外结合、在职与客座结合的师资队伍。近年来,我院坚持“引进、培养、提高”的原则,先后引进了李维康、傅谨、谢柏梁等3位特聘教授,专任教师数量到2007年12月底为228人,外聘教师131人,生师比为8.64:1;截止到2007年12月,在编专任教师中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88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97人,占专任教师的

42.5%,有28人在职攻读博士、硕士学位。目前,学院师资结构能够适应学科专业建设的需求。研究生教育初具规模。近年来,研究生教育在原有戏剧戏曲学硕士授予点的基础上,新增音乐学和艺术学两个二级学科硕士授予点和MFA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点,研究生教育初具规模。在中央领导同志的直接倡导与关心下,自1996年9月起,我院先后承办了四届汇聚全国最优秀青年演员的“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开辟了戏曲高层次表演人才培养的新途径。科研、创作成果显著。以艺术实践、创作、科研带动教学,促进教学,是我院办学的优良传统之一,也是我院人才培养的一个特色。近年来一批科研和创作成果的取得,对提高教师专业理论水平和专业素质,对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和专业能力,进而对本科教育质量的提高,均起到了积极作用。2000年以来,全院共申请批准的各级各类科研课题48项,科研经费总额达482万元;由我院教师和学生共同创作、改编、移植搬上舞台的新剧目逾23部(出);出版学术著作、自编教材、创作作品等122余部。其中由文化部主持审定、包括戏曲表演、导演、音乐、舞美、创作、史论等12本教材的《中国艺术教育大系·戏曲卷》填补了戏曲教育长期无系统教材的空白,成为上海市、山东省、辽宁省、山西省等各地戏曲院校首选教材。这些科研、创作成果有力地支持了学科专业建设,促进了本科教学水平的提高。办学条件根本改善。中国戏曲学院从建校至今已四易校址,初期先后在东城草垛胡同、赵登禹路28号借房办学,后迁入宣武区里仁街3号校园。2000年迁入现址后,教学投入逐年加大,教学设备总额大幅度增长,实验室建设、教室建设、体育设施建设、图书馆建设和校园网建设都得到加强,办学条件显著改善,教学手段不断更新,信息化教学有了一定的基础。校园文化特色鲜明。中国戏曲植根于韵深意远的中华传统文化土壤中,戏曲教育离不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支撑,中国年轻戏曲人才在中国戏曲学院这个具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文化环境中健康成长。中华文化的国戏、国学、国艺相互涵摄、相得益彰。学院在教学过程中倡导教师对国学精华的引用、推衍和宣传,促进民族思想精华、道德情操、文化精神的传承和传播。从经史子集、诗词歌赋等方面,让学生熏习传统文化的精髓,其做人、劝学、励志的经典、富有理趣的经典诗词,既是思想精华的导引,又有文学美感熏陶。民族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成为戏曲人才成长的重要价值滋养。为中国

戏曲走向世界作出贡献。中国戏曲学院十分重视国际间的相互交流,在过去的数十年中,先后与美国宾汉顿大学、夏威夷大学、加州艺术学院、加拿大康考迪亚大学、英国约克大学、法国巴黎高等戏剧学院、德国汉堡表演学院、德累斯顿音乐学院、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俄罗斯高等戏剧学院、日本早稻田大学、日本武藏野美术大学、韩国中央大学、韩国汉城艺术大学、香港演艺学院等学校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同时有来自亚洲、欧洲、美洲等世界各地的300多名留学生来到中国戏曲学院进行中国语言、文化和中国戏曲艺术的学习和深造。大量的老师和学生也应邀出访国外,进行相关的艺术表演和教学交流。学院正逐步成为中国戏曲走向世界的重要窗口。学院所培养人才已成为中国戏曲事业发展的中坚。50多年来,学校为国家培养了6000多名各类戏曲艺术专门人才,他们活跃在全国各地,绝大多数已是编剧、表演、导演、音乐、舞台美术、教学、科研、管理、戏曲普及、文化宣传等多种行业、岗位上的中坚,形成了戏曲艺术继承、创造与发展的人才群,是支撑当今戏曲事业发展的骨干力量。刘秀荣、张春孝、谢锐青、杨秋玲、刘长瑜、钱浩梁、李光、叶少兰、李长春、冯志孝、关雅浓、李维康、李朝贵、张素英、于魁智、郭跃进、孟广禄、王蓉蓉等都是其中的杰出代表。目前11个国家级重点京剧院团,如中国京剧院、北京京剧院、上海京剧院、天津京剧院等院团中的艺术尖子、骨干演职员和主演,大部分为我院历届毕业生。学院师生在国内外的重大戏曲比赛中屡屡获奖。文化部“文华奖”、中国戏剧梅花奖、梅兰芳金奖、中国中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奖是全国公认最具权威性的戏剧戏曲艺术大奖。在迄今已举办过的11届“文华奖”评比中,我院的教师、毕业生、校友有63人次获得该奖项;在已举办过的22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评奖中,我院的教师、毕业生、校友有52人次获得“梅花奖”,占83人次京剧演员获奖比例的61%;在三届梅兰芳金奖大赛共决出的29位金奖得主中,我院毕业生、校友有16人获得金奖,占55%;从1987年至2005年举办的四次全国中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共产生最佳表演金奖95名,我院的教师、在校生、毕业生有76人获得该金奖,占金奖总数的80%。中国戏曲学院也因此被誉为“戏曲人才的摇篮”。学院将进一步总结50多年的办学经验,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高等戏曲教育的发展规律,认真落实教育部和北京市关于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一系列战略部署,

为建设民族特色鲜明、国内水准一流、国际影响广泛的艺术大学而努力。

中国戏曲学院招生网站: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举报文章